搜索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04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模板十五篇)。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书要如何规范的书写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父母的觉醒读后感(模板十五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1)

客厅里三个小男孩尽情玩耍打闹,妈妈斯蒂芬妮的警告声完全被孩子们的叫喊声淹没,没有人在意妈妈的话,直到台灯被推倒,孩子们打作一团,斯蒂芬妮情绪爆发,冲过去打了最大的孩子一巴掌,吼道“你这个坏孩子!我要关你禁闭!”

这样的场景是否感到很熟悉?很多父母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这个妈妈是在教育孩子吗,并不是,她只是在发泄情绪。除了让孩子感觉到害怕,妈妈的情绪爆发没有任何意义。

从根源来说,那一刻,曾经无助的情绪控制了身为妈妈的斯蒂芬妮,她的行为,被过去的情绪所控制。

正如书中所说,过去会给当下的我们留下无可磨灭的影响,却又会荒谬的遮盖朴素的真相。因此,想要处理好眼下的问题,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与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会经历很多事情,这种重合的经历让父母有机会看到过去的自己,拥抱曾经那个需要爱的小孩。

孩子走近我们,使我们得以认清自己的心灵创伤,使我们鼓起勇气超越创伤为我们留下的限制。

与子女的冲突是父母内心的一种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在爆发的时候,一定要反思,这件事情为什么会让我有如此激烈的反应?真的是孩子的表现吗?还是说是父母自己心中那个看不见的敌人?冲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母真实的内心。

父母尝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足与不完美,这样的生活态度也会让孩子学会坦然接受自己,从容地表现出真实的样子。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2)

父母想要与孩子建立真诚的关系,实现彼此的平等互助,那么一定要克服身为父母的“自负感”。所谓自负感,是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是人们把想象中的自负当成了真正的自我。

举一个自负感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说“我生气了”,其实很可能是他在想象着自己在生气,真实的原因是他不想接受目前的状态,希望能够出现一种想象中的理想状态。简单说,这是一种对于自我的评估和判断,通常是有一定失真的色彩。

当父母带着自负感教养孩子时,他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观点是最正确的,让孩子无法进入自己的世界。而当孩子迫于压力就范时,父母还往往觉得自己是最尽责的。

要想推翻自负感,父母要有开放平和的心态,从孩子的真实状态出发,而不是自以为是的教育理念出发。不仅允许表现真实的自我,还要解放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成长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建立真正平等的关系。

而在平等互助的另一方面,便是父母对于孩子的适当约束。孩子拥有表达自己的权力,而他们的行为也是需要有底线来约束。真正的自由,势必建立在规则之上。

愿每个父母都能够成为觉醒的父母,找寻到养育孩子的真正意义,建造充满爱与自由的幸福之家。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3)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2000字!

完美无缺的父母如同海市蜃楼里的幻景,世上没有绝对理想的父母,也没有绝对理想的儿女。

第一次看到书中这句话,我的内心十分震动。是啊,完美不存在于任何地方,更何况是随时都可能出现状况的亲子关系呢?养育儿女的过程中,父母不需要追求完美,需要做的是更了解自己,安顿好自己的内心,建立与子女更加平等互助的关系,才能成为更有效率的父母,创建幸福家庭。

作者沙法丽.萨巴瑞,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著名的正念心理学家。《父母的觉醒》一书,自2010年出版以来,连续一月荣登美亚马逊畅销书教养类首位,获得专家与媒体的一致认可,不断启发无数的年轻家长,如何成为觉醒的父母。

这本书从三个角度来阐述父母如何觉醒,分别是父母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以及建立真诚的亲子关系。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4)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500字: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父母的角色仿佛自然而然确立起来了。这样的水到渠成自然掩饰了我们身在此山无知懵懂的状态。我们养育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大多来自于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当我面临孩子的很多问题无法解决甚至激化时,我很感激与《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相遇。

面对青春期的男孩我是忐忑的,《父母的觉醒》让我看到这忐忑就来自于自己的自负感、控制欲和焦虑。我在内心没有认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我极其想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强加于他,希望孩子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我的构想。

在读书会每周所读的内容不多,但我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同伴的讨论中对其中内容有更多的感受和认识,并从中获益。逐渐的我在孩子起床、睡觉、吃饭、穿衣、交友、言谈......,更甚于上卫生间、剪指甲洗澡这些大大小小零零种种的事中都能够看到自己的自负感控制欲。当然最严重的杀伤力最大的自负感是在孩子的学习上。哦,崩溃!我竟然是这样的妈妈!一天中这样的次数太多,我就不得不一次次翻阅这本书,让它帮我平复内心的暗流涌动翻江倒海,并从中获取继续觉醒的力量。

此刻的我希望自己能洋洋洒洒写出上千字的文章。我知道这也是孩子写作时我对他的期待。这期待让我看不到当下的孩子,他的优点和他的真实感受被忽略了。此刻的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努力和局限,对“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接纳现在的自己和孩子,我们会在觉醒的状态下,相处的过程中一起收获成长的幸福。感谢《父母的觉醒》!感谢段老师提供家长成长的平台!感谢卫老师的指引!感谢一起陪伴的伙伴们!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5)

读《父母的觉醒》读后感800字:

拿到这本书,我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专业媒体权威推荐”,其中有一句“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里。是啊,在孩子面前,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无非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即使我们最有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仍旧会落入俗套,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需要觉醒,我需要改变,我需要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精髓。

在第一章节中,“自负感”一词贯穿全文。开始,我把“自负感”当成“自负”的词意理解,读完整篇章节,我才弄明白作者所提出的“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

回想这几年在潇然的教育上,我有没有这种“自负感”?答案是肯定的。幼儿园时期,我盼着他能独立,能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然而对于动手能力稍差的潇然来说,妈妈的“期盼”是巨大的压力,我常常因为他不会穿衣,不会用筷子或是尿裤子而耽误上学时间去责怪他;学前班时,他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中稀里糊涂,完成不了作业,因此我批评他上课不专心听讲;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又常常因为他字迹不工整、不好看而责备他。

现在回想这一切,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我“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潇然的身上,我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我却没有意识到,把我的思维强加给潇然,对他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这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父母的觉醒》给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让我在如何为人父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和修行。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6)

也许因为读书和理解的功力不够,也许是功利在作怪,总想从书中发掘一些改变和改进的方法,好像是本书中比较欠缺的地方。另外,本书虽然用词精准,文采超越一般学术文章,可是总体感觉全书的结构和逻辑上没有特别的清晰。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6

与《父母的觉醒》这本书分离已经是两周以后了,这也是我第三次提笔企图写下我当下对《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读书体会。第一次是现场的分享,第二次是卫老师催交作业的时候趁兴写下了两段文字后夭折了。事不过三吧,今天有时间坐在键盘前敲打敲打,说说此感。

去读书会是蓄意已久的一种想法,看段老师每周发出的读书会邀请,也看到段老师在追名逐利的今天能对心理教育如此的用心,卫老师的亲身经历又和这些附中版本的妈妈们如此吻合,而那些时间也正是自己空虚之余内心表现一片慌乱。终于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那一天缘份般地走进了读书会,这段缘绵长情深。

初进读书会的忐忑,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不知道如何开始自己在这个团队的重新呈现,遮掩着自己内心情绪的翻江倒海,终于很快就在第二次读书会分享时含着焦虑和不安表露出来,情绪是不会骗人了,只有情绪才是你真实的表达。到第三次再来读书会的时候,已然不是原来的满怀期待,竟然在来的路上会徘徊,他们是否觉察到我的情绪,他们一定会笑话我的不成熟,我不知道该如何再次融入。正如卫老师说的,收费本身也是一个约束,既然交了钱,也是应着自己的初衷而来,还是要面对的。有了这样的想法,在以后的交流中,没有了太多的顾虑,真诚地表达自己所想,共情于书友的分享,这一面面的镜子在逐渐照亮我平淡的心灵,真的真的慢慢地会和这个团队融为一体。

接下来剧透一些自己的经历吧,人生匆匆四十余载,经历于各种亲情、友情、爱情,更多的是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当亭亭玉立的十八少女展现于面前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不知道如何面对她,你不再了解她更多,她似乎已不再想依靠你的肩膀,甚至你画下的路对她来说已不再宽广。

孩子的彷徨和妈妈的无奈,甚至自责于自己曾经有无数次不经意中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伤害。这些日子过得确实是有些落魄,卫老师提醒我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我努力把自己打开,找大学同学畅聊,找卫老师解疑,更多做的是充分的思考,我在很短的时间内象饿极了一样在心理学知识里寻找我想要的,也是对心理学的一种喜欢吧,曾奇峰的精神分析课程、《父母的觉醒》解读、如何消除原生家庭的影响、杨澜说、开讲啦等有声书籍。

我用行动告诉女儿妈妈在学习,妈妈在努力,每天装出一副内心充实的样子。可是当每一次关系的转机又会迎来一些新的小矛盾,就和考前突击一样,临阵磨枪,看来还是会显得不足,火候还是得慢慢的炖。当然我也不是不讲道理的妈妈,能被女儿做为知己深夜谈话到二点,这真的是很难得的相处机会,平常里性子急的我也需要在和女儿交流的时候大脑飞快运转,体会她的不易和难处。看到女儿最近状态越来越好,但对学习却似乎没有那么上心了,一次次的想试探也被老公及时的制止了,我们要的是孩子真正的快乐和来自于她自己内心充沛的精神动力。于是我还需要不断温柔,耐心等待这香花开。

当孩子们都奋斗在高考前线的时候,我于上周带女儿去了美丽的威海,刘公岛上空蓝蓝的天,坐上缆车一览城市与海的风景,和女儿提着鞋子来回走在海边的浴场,现在想起来会激动起眼眶的泪花,这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有我,有女儿,有海,更重要的是还有无尽的言语。随后,我带女儿在济南参加了大学毕业二十周年的同学聚会,我感动于当年的宿舍、食堂和小路,甚至我们在原来的教室、原来的位置召开的一场别开心面的主体班会,还有骄人的同学们一个个发自内心的感慨和祝福,女儿一直参与其中为我们拍照,聆听和体会于我们的感受之中,相信她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所以此行无悔。

所有这些都和读书会密不可分,两个半月的时候足够让我发自内心的一些觉醒。女儿问我醒了没有,我答,我会一直走在觉醒的路上。早上听书的时候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家长迷乱,孩子如何清醒?所以我们学习,我们觉醒,我们努力,改变会慢慢的到来。很期待我们一起走在少有人走的路上的风景,携手同行,来日方长,愿你我如愿前行。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7)

多年前,我不太想要孩子,一方面自己没有长大,贪玩;另一方面,感觉要了孩子感觉比较麻烦,读书、教育持久并且繁琐。后来要了孩子之后,读了多本育儿的书籍,尤其是WilliamDamo的儿童心理学手册,发现对孩子或者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塑造,原生家庭的文化和父母的影响是及其深刻和重要。读完,才发现我坚持的好个性和爸爸的性格紧密相关,急躁的脾气也在成长的过程里,模仿和学习我的爸爸。那时才猛然发现,与其说培养和教育孩子,倒不如陪伴孩子事实上,就是一个自我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所以那时我的MSN的名字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我想这也许,就是特别认可《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中心含义吧,所以阅读之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因为本书直击我的内心,再次激发了早期为人父母时的冲动。

成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变化的速度和改进的节奏是相当的缓慢,就复杂而言,从个人素养、工作的环境、经济的状况、生活的氛围、家庭的压力等;但简单的讲,懒惰是人的天性,改变和成长就意味着从舒适区走到另外一个陌生,甚至需要痛苦的付出的过程,所以自己在随后为人父母的多年经历里,工作、创业、移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形成的无形的焦躁,让我成为一种不愿和孩子一起成长改变的理由,感谢《觉醒》这本书,重新唤醒了沉睡和懒惰的我,重新审视,自我进化。

孩子们已经在长大,但是我的人生之路还充满了很多的期待和精彩,所以多一份变化和付出,就多一分收获,更何况能够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成长、去变化又是多么的美妙和令人期待啊,《觉醒》給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继续前行和修行。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8)

无论是“活在当下”、“寻找真实的自我”还是“你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受的伤害常常会转移到另一段亲密关系中”……事实上,《父母的觉醒》中的很多主要观点在今天看来都早已不算什么新鲜的话题了,更不用说“尊重孩子”和“言传大于身教”等街头大妈都耳熟能详的老生常谈。然而,如果即将成为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你就此便认为《父母的觉醒》一书毫无用处,匆匆一瞥便打入冷宫,那么我不得不认为这是你和你孩子共同的损失。因为无论是觉醒还是尊重都不是一项简单的、学了立刻就会的技能,而是一段需要长期持续学习、实践的过程,你必须在这段过程中时常学习、反省、思考、反复调整心态才能真的将这些理念真正变成自己的自然而然。

《父母的觉醒》中最重要的道理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即如果不经觉醒,那么你童年时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会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失去真实的自我,而后,当你有了孩子,这些伤害又会在你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再现。因为一旦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幸触到了你的痛点,你就会不自主地用失控的情绪去伤害孩子,而实际上让你受伤的并非孩子本身,而是你自身潜藏的伤痛。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拖延症会让你大发雷霆,那么你最好审视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拖延症患者,如果是,那你要意识到你真正受不了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你不敢面对的自己,如此,你就应该知道,孩子的拖延症是需要纠正的,但你中立公正地去纠正即可,而不用对着孩子发怒----当然,你还要去纠正自己的拖延症。你发怒只会让孩子受伤,如果孩子成年后也未觉醒,那么这些伤痛就只好一代代蔓延下去。

实际上,潜意识里的伤害不仅会伤害孩子,在此之前,它往往已先行伤害了我们的情侣、配偶,然而,因为孩子的幼小和无助,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摆布,也更容易受伤。但换个思路想,如果对觉醒认识地够及时,我们其实可以在孩子来临之前,在与情侣、配偶的亲密关系中就开始自我疗伤,因为我们与伴侣来自不同的家庭,如果我们的伤痛点恰好不相同,能通过沟通互补疗愈对方的伤口,那是再好不过的。然而有时情况并非如此,也许宝贝在你觉醒前已降临人世,也许你和对方的伤痛点几乎一致,也许你的配偶已经帮你治愈了一部分心结,然而更深的部分还隐藏在你的心中,直至孩子出世。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孩子来为我们疗伤,因为刚刚出世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最原初,也最本真,借着这面最纯真的镜子,通过努力觉醒,我们也可以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通过孩子找到真实自己的具体做法有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尊重孩子”,但实际并不一样,“尊重孩子”是我们拿捏着家长的权威,有意识地去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行发展;而书中“觉醒”是指在精神层面上完全让孩子自由发展,家长只观察和陪伴,却不以权威去指导孩子什么。请不要误解,这里说的自由发展指的是精神层面,如果孩子的具体行为有偏差,那么父母必须及时纠正,比如你的孩子欺负别的孩子,比如偷东西,不按时睡觉等,那你必须立刻马上拿出家长的权威,当即制止。而在面对爱好、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时,你应当相信孩子的本真,相信他们会选择最好的,不要让他们丢失真实的自我,并通过观察他们找回自己的真实,从而形成父母与子女之间觉醒、良性互动的长幼关系。

实际上,在我看来,对于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是可以通过从小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慢慢引导的。你可以在孩子初中的时候就告诉孩子每个专业大致是学什么的,对学习者有哪些要求,以后可以做什么,发展前途在哪儿,如果转方向大致又可以转向哪里,等等。而对于伴侣的选择,他青春期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多少观察下周围的亲戚朋友,看他们的夫妻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然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他们有些人是非常幸福的,有些人却只能以分道扬镳收场,有些人又是貌合神离,这样孩子到了婚龄至少不会受骗。至于宗教,你当然也可以告诉他它们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然后让他自己做选择。当然,这些对父母的要求其实蛮高的,作为80后的一代,就我观察,即便是在文化程度相对较好的帝都,绝大部分50后的父母也往往是没有这样的知识层面的。

读《父母的觉醒》的时候,我正处于早孕最难受的时刻,准确地说是无助。先兆流产限制了我所有的行动自由,孕期突然升高的血糖又让我的饮食完全不知如何是好。在最无助的时刻,因为工作原因,老公不能常回家,我只能由母亲照顾,而母亲的各种忽视又让我把当时的无助和潜意识中童年的无助叠加了,心情灰暗到极点。于是,《父母的觉醒》我读得很慢,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在书的前半部分过多地强调了“让孩子依照本真自行发展”,却从未提及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让我在读前半本时产生了不小的疑惑;另一方面,它让我边读边分析梳理了心中的伤痛,虽然我的爱人在我们长达7年的恋爱、5年的婚姻中已经治愈了我很多,但我仍有不少记忆藏在更深层的地方,读书的过程中,它们纷纷浮出水面,让我得以正视,就这样,我的心情也慢慢好了起来。可以说,《父母的觉醒》拯救了我孕期最沮丧的时刻。

其实,80后的一代蛮苦逼的,不仅因为大家常说的房子、工作,也因为我们50后的父母因为时代的缘故留下了很多纯黑色的记忆,可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的价值观是完全扭曲的,而且根本无法改变。于是,我们既要吞下他们已经给我们的各种伤痛,并继续承担他们至今仍在给我们的伤害,又要面对在新的世纪出生的、对我们要求非常高的孩子,于是,我们的心理状态是必须要调整的。于是,《父母的觉醒》一书在出版一年多来被很多朋友大力推崇。在此,我也郑重推荐本书,而且推荐读完保存好,隔一段时间再读一次,这样也许你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9)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1

拿到这本书,我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专业媒体权威推荐”,其中有一句“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深深地映入了我的脑海里。是啊,在孩子面前,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瑕,无可挑剔的父母,“我们对孩子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无非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即使我们最有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但很多时候仍旧会落入俗套,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需要觉醒,我需要改变,我需要好好学习这本书的精髓。

在第一章节中,“自负感”一词贯穿全文。开始,我把“自负感”当成“自负”的词意理解,读完整篇章节,我才弄明白作者所提出的“自负感”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自我感觉,它主要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膨胀的自我感觉,近乎于虚荣。

回想这几年在潇然的教育上,我有没有这种“自负感”?答案是肯定的。幼儿园时期,我盼着他能独立,能自己穿衣,吃饭,上厕所。然而对于动手能力稍差的潇然来说,妈妈的“期盼”是巨大的压力,我常常因为他不会穿衣,不会用筷子或是尿裤子而耽误上学时间去责怪他;学前班时,他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中稀里糊涂,完成不了作业,因此我批评他上课不专心听讲;一年级第一学期,我又常常因为他字迹不工整、不好看而责备他。

现在回想这一切,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我“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潇然的身上,我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我却没有意识到,把我的思维强加给潇然,对他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作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这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

《父母的觉醒》给了我新的力量和方向,让我在如何为人父母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和修行。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2

文中最重要的道理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即如果不经觉醒,那么你童年时在父母那里受到的伤害会进入你的潜意识,让你失去真实的自我,而后,当你有了孩子,这些伤害又会在你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再现。因为一旦孩子的某些行为不幸触到了你的痛点,你就会不自主地用失控的情绪去伤害孩子,而实际上让你受伤的并非孩子本身,而是你自身潜藏的伤痛。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拖延症会让你大发雷霆,那么你最好审视一下你自己是不是拖延症患者,如果是,那你要意识到你真正受不了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个你不敢面对的自己,如此,你就应该知道,孩子的拖延症是需要纠正的,但你中立公正地去纠正即可,而不用对着孩子发怒————当然,你还要去纠正自己的拖延症。你发怒只会让孩子受伤,如果孩子成年后也未觉醒,那么这些伤痛就只好一代代蔓延下去。

实际上,潜意识里的伤害不仅会伤害孩子,在此之前,它往往已先行伤害了我们的情侣、配偶,然而,因为孩子的幼小和无助,他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摆布,也更容易受伤。但换个思路想,如果对觉醒认识地够及时,我们其实可以在孩子来临之前,在与情侣、配偶的亲密关系中就开始自我疗伤,因为我们与伴侣来自不同的家庭,如果我们的伤痛点恰好不相同,能通过沟通互补疗愈对方的伤口,那是再好不过的。然而有时情况并非如此,也许宝贝在你觉醒前已降临人世,也许你和对方的伤痛点几乎一致,也许你的配偶已经帮你治愈了一部分心结,然而更深的部分还隐藏在你的心中,直至孩子出世。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孩子来为我们疗伤,因为刚刚出世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最原初,也最本真,借着这面最纯真的镜子,通过努力觉醒,我们也可以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通过孩子找到真实自己的具体做法有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尊重孩子”,但实际并不一样,“尊重孩子”是我们拿捏着家长的权威,有意识地去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自行发展;而书中“觉醒”是指在精神层面上完全让孩子自由发展,家长只观察和陪伴,却不以权威去指导孩子什么。请不要误解,这里说的自由发展指的是精神层面,如果孩子的具体行为有偏差,那么父母必须及时纠正,比如你的孩子欺负别的孩子,比如偷东西,不按时睡觉等,那你必须立刻马上拿出家长的权威,当即制止。而在面对爱好、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时,你应当相信孩子的本真,相信他们会选择最好的,不要让他们丢失真实的自我,并通过观察他们找回自己的真实,从而形成父母与子女之间觉醒、良性互动的长幼关系。

实际上,在我看来,对于专业、信仰及伴侣的选择是可以通过从小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慢慢引导的。你可以在孩子初中的时候就告诉孩子每个专业大致是学什么的,对学习者有哪些要求,以后可以做什么,发展前途在哪儿,如果转方向大致又可以转向哪里,等等。而对于伴侣的选择,他青春期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多少观察下周围的亲戚朋友,看他们的夫妻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然后告诉孩子为什么他们有些人是非常幸福的,有些人却只能以分道扬镳收场,有些人又是貌合神离,这样孩子到了婚龄至少不会受骗。至于宗教,你当然也可以告诉他它们好的地方与不好的地方,然后让他自己做选择。

“我们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接纳孩子,就是接纳自己。挑剔孩子,实则挑剔的也是我们自己。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事实上也是我们对自身错误的应对。

正如作者例举的,无论是对于我们“形象的、完美主义的、身份的、规范的、渴望控制的”种种的自负感,还是面对孩子“幼年期”、“可怕的两岁”以及初中、高中的挑战,父母的觉醒能够使得孩子与父母的视线由对外在的关注与需索,走向内心的宁静与强大。

现实就是现实。无论好坏。世上不存在“好运”与“不幸”,“生活中的一切境遇都是在为精神的进化提供条件”。

“生活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战斗和逃避的。”

当我们能够超越“有所作为”的生活形态和教养方式,不在汲汲于茫然的忙碌中时,不执着于生活“应该怎样”的时候,生活的真相就渐渐浮出水面,与孩子一同享受、感受当下的幸福就来了。

而孩子,具备强大内心与精神动力的孩子,终将找到真正的自己。

悟到此节,如作者所言,书中的后半部分的应对策略反而不重要了。大乘在前,小乘就任意撷取罢。

父母觉醒的一刻,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的宁静从此开启。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3

我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父母的觉醒》这本书是针对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全书都在讲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做,是在唤醒父母建立一个观念即:家庭教育不是针对孩子的教育,而是针对父母的教育。一提家庭教育,许多父母的误区是:家长如何采取种种措施来教育孩子,使孩子成才。的确,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教育,但是,父母们要觉醒——家庭教育中更需要教育的是父母!古语说:“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孩子的教育不是父母对孩子的说教,而是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无形的影响。换言之,就是父母要活成孩子的榜样,时时处处做好自己,想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专家讲:“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把自己修炼成什么样的人,孩子不听你怎么说,而看你怎么做。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父母需要觉醒,不仅要活成孩子的榜样,还要时时处处学会放手。让孩子活成自己希望成为的样子,而不是父母希望成为的样子。

很多父母心疼孩子,爱孩子,对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造成了“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变成没有手脚,没有嘴巴,没有自信,没有能力,更没有思想的活植物人。变得麻木不仁,甚至没有人性。这时,父母反过来抱怨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不行,甚至口不择言乱给孩子贴标签,什么“笨蛋、废物……”之类伤害孩子自尊的词语一股脑往孩子身上贴,有的孩子默默承受着父母对他们的指责,抱怨;有的孩子就显露出各种问题,变成问题孩子,令老师头疼,家长痛苦。所以父母要觉醒,要学会放手,尤其在家庭里,要把孩子当成家庭的一员,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务,在承担家务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把孩子推到前边,父母在后边跟着,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及时鼓励帮助孩子,而不是包办代替。

父母需要觉醒,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需要父母的呵护和尊重,作为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出来,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有自尊心的孩子才有羞耻心,有了羞耻心才会有敬畏心,人有了敬畏心害怕他做坏事吗?害怕他将来不能成为大人、君子吗?因此,父母对孩子的言行,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而不是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不顾孩子自身的感受,这样的父母怎么可能培养出有良知的孩子?所以父母需要觉醒,不断地学习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素养,用自己的改变来带动孩子的改变,用自己的心来唤醒孩子的心,用自己的灵魂来唤醒孩子的灵魂。

父母需要觉醒,学会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父母不能因为孩子优秀就是我的孩子,就很爱孩子,孩子有问题了,他就不是我的孩子了,父母就讨厌他,嫌弃他。父母要明白,孩子选择我们做他们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是来唤醒我们的。父母们要明白,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只有父母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改正过来,孩子才会改变。“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所有的结局”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爱来化解。如果孩子的问题没能解决,说明父母没有了解孩子,不是这个孩子所需要的,孩子没有接受到父母的爱,缺爱的孩子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世界上没有标配的父母,也没有标配的孩子,因此,父母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给到孩子所需要的,而不是父母自己想给的。

父母需要觉醒,孩子来到父母身边,需要父母的陪伴,使孩子有安全感。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父母陪伴孩子要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一样,以一颗悠闲地,宁静的心来欣赏路边美丽的风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不断的鼓掌、赞美、欣赏、鼓励……给孩子自信和动力,不断地让孩子丰富和强大自己的内心,慢慢地就变成了生活的强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还怕他不优秀吗?

以上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觉醒,身为父母我们没有受过任何培训,也没有合格证,但是,我们要觉醒,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上,不但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的物质条件,更要通过不断的修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孩子的精神领袖,做孩子一生的榜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4

一直以来都想在如何与孩子相处这个问题上寻找突破口,但越是注意,往往每次都事与愿违。11月17日,园里组织了读书会——《父母的觉醒》,仅仅是刚开始的两章就震撼了我的心灵!让我原本浮躁的心变得沉静,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什么是“自负感”?我要在这本书中寻求答案。

“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在与女儿的相处中我发现了这句话的真谛。在我眼里,一件小小的事情是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女儿就会又快又好的完成,但是如果当时的我是带着情绪的,不耐烦的,那么她就会被我所影响。有一天,晚饭过后陪着女儿做作业,1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看图计算,她很不认真,做错了两道题,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鼓励着她仔细看题,认真计算,很快自己就发现了两道算错的题,可以看出我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都给了她莫大的信心!

“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当我要求她认真完成作业、认真练习舞蹈、认真完成钢琴老师布置的每次任务时,何曾想过我的女儿是不是喜欢着这各种各样的角色呢?但是往往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她期待着我的反馈,期待着我的肯定。

可是当我带着情绪去看原本很轻松完成的事情却被她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当我要爆发的时候,她胆怯地看着我,原本可以完成的事情却怎么也完成不了。所以正如书所说孩子是慷慨的,可以接纳我的任何情绪,我的错误在孩子眼里都是可以被包容和被原谅的,反过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包容孩子在我眼里所谓的错误呢?

育儿路上有太多的荆棘,拨开荆棘的时候也许会遍体鳞伤,但是荆棘过后何尝不是一片蔚蓝的天空!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5

“父母首先努力做到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轨迹里生活;如果父母想做到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自我的优越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和孩子们和谐相伴”——《父母的觉醒》

每一句话,每一个含义都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内心,震撼了内在的自我。作为新一代的父母,自认为比我们的父辈更专注于孩子的教育、更懂得亲子的互动、更愿意强调尊重和平等。可是当读完这本书,按照作者对于父母的建议去觉醒时,才发现作为一个普通的,出生在那个时代的我,在自身成长的过程里,从原生的家庭环境、父母和兄弟姐妹当中,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了家庭的文化,携带了家庭成员的基因,也塑成了当下自我的性格(这就是本我);可是由于自身在学校、社会、工作和生活中的学习和成长,在改变性格的同时,更多的是隐藏了很多自己都不了解的本我。所以觉醒就是去发现和寻找潜意识的自我,让潜意识走向前台,勇敢的去面对和提升自我,既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成长的根本,也是我们确保孩子们能够寻找到自我的保障。

作者萨巴瑞博士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心理学研究的经验,以及多年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案例,首先强调了父母应该从心理上发现自我,才能真正的感受孩子、尊重孩子;从父母情感上追根溯源,才能够好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深入感情,并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的教养孩子,并且成就自我。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10)

全本书讲如何教育孩子的内容比较少,大多数是家长自己怎么做,怎么能够成为好父母。孩子没有带着说明书就来到了父母的身边,而每个父母不论对待第几个孩子,都不能完全应对,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没有标配的孩子,也没有标配的父母。

看到这本书里面的“父母首先应当奴隶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再自己的命运轨迹生活下去。”这让我想到了《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里主张“父母不要代劳或者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自理能力强的学习者。”

这本书一直在强调父母和孩子一定是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的状态,这是最好也是必须的状态。跟魔云兽一起聊天的时候,说到他闺女因为看见过蝴蝶,知道那个是蝴蝶,虽然还没有学会这个词怎么说,却已经能准确找到书里的蝴蝶只给他看。渴望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父亲。而我的小侄女也有类似的行为,我给了她一套《神秘日志》她非常喜欢,家里人就跟她商量,每天写完作业才能看,于是她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拿出书里的那些附件小书,给家里人讲里面的故事,我那天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没有思考就说“能学到很多知识呀!”看完这本书,我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优越感或者说因为觉得自己知道书里的内容而不屑跟她说这本书,而是按照这本书里写的“孩子的这种分享是形成亲密感的一部分。”

“孩子善于用身体、精神、心灵向真正的自我作出回应,父母有义务在精神上为他们提供自由。”我的宝宝才五个多月,我还不知道她以后长成什么样子。但养育一个孩子,不是说让他吃饱穿暖就行的,还需要做很多功课,让她长成她自己,找到自己的快乐,过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这本书的主旨,也是我想找到的答案。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11)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800字: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一味地按照我固有的模式来说教孩子,控制孩子。捧着自认为正确的“真理”不断地教育孩子,例如:别在浪费时间,应该写作业了,写不完怎么办,看某某人就比你强,比你有效利用时间,比你学习好等等。当读完这本书之后,才能感觉自己教育上的欠缺,从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接纳自己的孩子。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已逐步了解到一对关键词“控制”和“接纳”的真正含义,虽然不由自主的还会常常游离于两个词之间,如: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往往只是认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认可他们本人,赞美和认同孩子本人的意义是:允许他们生活在最真实的自我当中,而不必陷入我们期望的陷阱中,让我们尝试纯粹赞美,爱我们的孩子本身。接纳孩子最本真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放弃那种应该怎样的想法。我们也许不会支持孩子每一个具体的行为,但我们必须全心全意的支持孩子最核心的权利,接纳绝对不是被动行为,而是主动热情充满活力的过程,尊重他们的本真,接受来自他们的教诲。

这本书中多次谈到“自负”,这个词,说实话,在我们大人的世界里,总认为我们一路走来,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也走过不少弯路,因此积累了不少的解决方法,这样我们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强的自负感,期许他们少走我们走过的弯路,期望他们能有完美无瑕的结局。殊不知就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想法,放弃这种执念不在坚持做一个完美的家长。当我们坦诚自己的缺点时,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如果我们谈笑面对错误,也许等于送给孩子一个极为珍贵的经验,我们应当坦然面对现实,包括我们错误的行为。

本书还有关键词既是活在当下,这是要求父母放弃以往所有的计划,放弃替孩子书写未来的欲望,仅仅对眼前最真实的孩子做出反应。当下即是,记得卫老师曾经告诉我们做大眼睛小嘴巴的父母,用心看,而少去评判。而真正处于活在当下的状态。同时我们家长也不能过多干预孩子,多站到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总之,想和孩子达到心与心交流,就必须抛弃自我的优越感,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控制。我们需要做的是快乐如常,在每一个当下能和孩子和谐相伴。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12)

“一旦开始追求长幼互动当觉醒和意识,我们就会感受到,无论我们到意图有多么的,以往我们的旧模式仍然会出现。”“觉醒”就意味着对我们和孩子之间发生及经历的事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纳和应对而不是尝试去控制和改变。

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再看孩子一路的成长,我们曾经都是父母拥抱在怀里的宝贝,天真稚气、纯洁可爱、对大人依赖有加;再后来他们迈开小腿,在现实世界里前行探索,满腹狐疑的不断追寻着为什么;最终离开父母,走向学校和社会,逐步形成了自我的性格和自我……父母见证了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曾几何时,父母为了孩子的第一声爸爸或者妈妈而热泪盈眶,为孩子们人生迈出的第一步激动不已,为孩子收获的第一个奖励而兴奋的夜不能寐,为孩子如愿的进入理想的中学而欣喜若狂…….

但在更多现实的生活和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伴随着更多的不满和失望,尤其是当他们计划的成长之路远离了轨道:他或她,因为没有得到满足,而引发当着朋友的面顿足大哭时;他或她,把功课搁置一边,却沉醉于游戏或者电视屏幕前时;他或她,因为不专心上课或者逃课,父母被叫到学校的时……另一方面却是当我们在工作上面临了压力,生活上又要面临更多的忙乱时,于是身心疲惫,一路拥堵至家,辛苦的做好晚餐,然而孩子们却一边玩耍,一边把饭菜搞的满地皆是时……

有多少次我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用一种觉醒的态度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受害者“为什么生活会让我如此不幸”,而更是一个幸存者“我怎么样利用这些不幸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样在调整决定命运的人生态度上就寻找到了自我觉醒的力量。如何放弃虚荣心、控制欲去影响和改变孩子,而是更好的接纳和接受一个孩子们的本性,并且用一种积极和“觉醒”,这样才是真正教育的开始。因为只有父母能够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够真正的帮助孩子去成长。

终于找到了,让我慰籍自己的学术理由:在任何时刻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和接受孩子的好与不好,而无需再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计划和意愿行事。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13)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1000字:

读《父母的觉醒》,上好成长这堂必修课。

与《父母的觉醒》这本书分离已经是两周以后了,这也是我第三次提笔企图写下我当下对《父母的觉醒》这本书的读书体会。第一次是现场的分享,第二次是卫老师催交作业的时候趁兴写下了两段文字后夭折了。事不过三吧,今天有时间坐在键盘前敲打敲打,说说此感。

去读书会是蓄意已久的一种想法,看段老师每周发出的读书会邀请,也看到段老师在追名逐利的今天能对心理教育如此的用心,卫老师的亲身经历又和这些附中版本的妈妈们如此吻合,而那些时间也正是自己空虚之余内心表现一片慌乱。终于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那一天缘份般地走进了读书会,这段缘绵长情深。

初进读书会的忐忑,没有一个熟悉的面孔,不知道如何开始自己在这个团队的重新呈现,遮掩着自己内心情绪的翻江倒海,终于很快就在第二次读书会分享时含着焦虑和不安表露出来,情绪是不会骗人了,只有情绪才是你真实的表达。到第三次再来读书会的时候,已然不是原来的满怀期待,竟然在来的路上会徘徊,他们是否觉察到我的情绪,他们一定会笑话我的不成熟,我不知道该如何再次融入。正如卫老师说的,收费本身也是一个约束,既然交了钱,也是应着自己的初衷而来,还是要面对的。有了这样的想法,在以后的交流中,没有了太多的顾虑,真诚地表达自己所想,共情于书友的分享,这一面面的镜子在逐渐照亮我平淡的心灵,真的真的慢慢地会和这个团队融为一体。

接下来剧透一些自己的经历吧,人生匆匆四十余载,经历于各种亲情、友情、爱情,更多的是对社会的理解和认知,当亭亭玉立的十八少女展现于面前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不知道如何面对她,你不再了解她更多,她似乎已不再想依靠你的肩膀,甚至你画下的路对她来说已不再宽广。

孩子的彷徨和妈妈的无奈,甚至自责于自己曾经有无数次不经意中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的伤害。这些日子过得确实是有些落魄,卫老师提醒我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我努力把自己打开,找大学同学畅聊,找卫老师解疑,更多做的是充分的思考,我在很短的时间内象饿极了一样在心理学知识里寻找我想要的,也是对心理学的一种喜欢吧,曾奇峰的精神分析课程、《父母的觉醒》解读、如何消除原生家庭的影响、杨澜说、开讲啦等有声书籍。

我用行动告诉女儿妈妈在学习,妈妈在努力,每天装出一副内心充实的样子。可是当每一次关系的转机又会迎来一些新的小矛盾,就和考前突击一样,临阵磨枪,看来还是会显得不足,火候还是得慢慢的炖。当然我也不是不讲道理的妈妈,能被女儿做为知己深夜谈话到二点,这真的是很难得的相处机会,平常里性子急的我也需要在和女儿交流的时候大脑飞快运转,体会她的不易和难处。看到女儿最近状态越来越好,但对学习却似乎没有那么上心了,一次次的想试探也被老公及时的制止了,我们要的是孩子真正的快乐和来自于她自己内心充沛的精神动力。于是我还需要不断温柔,耐心等待这香花开。

当孩子们都奋斗在高考前线的时候,我于上周带女儿去了美丽的威海,刘公岛上空蓝蓝的天,坐上缆车一览城市与海的风景,和女儿提着鞋子来回走在海边的浴场,现在想起来会激动起眼眶的泪花,这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有我,有女儿,有海,更重要的是还有无尽的言语。随后,我带女儿在济南参加了大学毕业二十周年的同学聚会,我感动于当年的宿舍、食堂和小路,甚至我们在原来的教室、原来的位置召开的一场别开心面的主体班会,还有骄人的同学们一个个发自内心的感慨和祝福,女儿一直参与其中为我们拍照,聆听和体会于我们的感受之中,相信她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所以此行无悔。

所有这些都和读书会密不可分,两个半月的时候足够让我发自内心的一些觉醒。女儿问我醒了没有,我答,我会一直走在觉醒的路上。早上听书的时候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家长迷乱,孩子如何清醒?所以我们学习,我们觉醒,我们努力,改变会慢慢的到来。很期待我们一起走在少有人走的路上的风景,携手同行,来日方长,愿你我如愿前行。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14)

“我们的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那时候,他们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在他们的眼里,有没有优异的成绩和特长,浑然不觉。孩子不会心思沉重的看待世间各种事情,只会扎进经验的王国里,对任何冒险都愿意放手尝试一番”。

是啊,就是因为我们一路走来,也许遇见了非常多的困难和问题,也许走了很多的弯路和挫折,也更因此收获了知识和财富,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就有了更多的自负。自负的我们,期望孩子能够达到预期中的那个他,期望孩子能够避免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理由是因为我们的深爱,可是这种不对等的爱、充满期许和回报的爱,恰恰让我们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不平等的关系,也造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无形的沟壑,沟通的障碍就此形成。

即使我们有最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最真实的自己,可是我们越想帮助孩子,自负感超强的我们就越想控制孩子的思想、行为和做事情的方式和计划,失衡的天平即刻会阻碍我们和孩子的良好沟通,因为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真正的灵魂,否则长幼关系每每会被封锁,而不是激发和激活了孩子的精神。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篇15)

如果父母强烈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成功,是不是他们在渴求从孩子身上获得被承认的感觉?放下对孩子的伟大期望吧,让他们有机会成为本来的样子。

正如作者所呼吁的那样,允许孩子生活在最真实的自我当中,而不必陷入我们期望的陷阱中。他们不必做任何事情就足以赢得我们全身心的关注,他们降临世间,这件事本身就足以为他们赢得瞩目和欣赏。

同时,放弃过高的期望,也会让孩子领会到平凡的美好,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生活的本质在于体验,每一件事都是构成内心大厦的一砖一瓦,父母在此过程中,则需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去发现。

大部分人终究只是拥有平凡的一生,很多人深陷在无价值感的泥潭里,正是因为从小就被父母赋予了过高的期待,不懂得领悟平凡生活的真谛所在。

当12岁的作者每门功课都拿到了A时,他的母亲与他庆祝共舞,而他的父亲却微笑说道“得A很不错,不过更重要的是,你找到了最佳的学习方式。直到20岁作者才明白,那时的父亲并非有意扫兴,而是想以自己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才是应该最在意的。不是光鲜的成绩,而是过程的努力与内在的收获。

"父母的觉醒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