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人生》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09

《人生》读后感精选。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人生》读后感精选,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读后感【篇1】

读《人生的51%》颇有感触,书中说的是韩国棋手李昌镐16岁夺得世界冠军,并开创了一个时代。记者问其成功之道,他曰:每手棋,我只求51%的效率。

棋手追求51%的效率,对人生也极有借鉴意义。当下许多人都在分分秒秒争效率,全力以赴求成功。匆匆忙忙跑啊、赶啊,没有时间停下来、慢下来,看看天上的云,地上的景,听听心灵的呼唤。人生的价值难道就是为了抓得更多、跑得更快?功名显赫,富甲一方,又当如何?如果用51%的精力追求事业,用49%的精力营造一个心灵的后花园,生活会更加优雅,灵性会更加潇洒舒展。

人们都期待成功、追求成功,可成功的诱惑也会把人引向歧途,只有具备拒绝名利诱惑的定力,才能去面对名利。有定力的人,在山下不灰心,在山颠不失态,在泥淖中不抱怨,在花丛中不迷路,能从容、淡定地对待胜负,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驾驭环境。

追求51%,是含蓄,是留有余地。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若全开、大醉就扫兴了。追求51%还是一种智慧。人们都渴望圆满、完美,其实登山到达绝顶,面临的多是艰险。仕途上又何不如此呢,当一个人的权力、声望达到顶峰时,凶险或许即将来临。曾国藩功成名就之后,悟出了万物盈虚之理,发现了圆满的害处,故将书斋取名为求阙斋,有意自损,化解官场险恶。

追求51%与追求100%相比,看似拙、是淡、是愚,可实有真水无香、大成若缺之智慧与境界!

《人生》读后感【篇2】

这是本带着毛姆自传色彩的小说,也是我读的第三本毛姆的长篇。一个好的作家应该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在文笔还是思想范畴上,都会有自己明显的风格。正如这个世上的人,会因以与他人的不同而区分开来。毛姆的故事总是这样,情节缓慢,语气温和,却娓娓动人。所以读毛姆好像是听一个长者正在跟你讲故事。

主人公菲利普是个一条腿残疾的孤儿,由他的伯父伯母抚养长大,但属于中产有资阶级,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性格独立而敏感,并热爱阅读思考,因而对世俗的许多事情会加以审视并有自己的看法。这就和大部分人不一样——一概接受。故事里,他的人生称不上成功:上学时被同学嘲笑跛足,而后自己孤立起来。第一次恋爱,却发现是自己的虚荣心作祟。学习会计却与事务所的人格格不入并且对会计毫无兴趣。转而去巴黎学习自己喜爱的绘画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天赋,顶多当个二流画家——杰出的艺术家是需要大天赋的。在巴黎间,却陷入一位本质庸俗冷薄的女子恋情中,迷恋她的肉体而不能自制,她一次次伤害他却一次次求助他。于是,菲利普便又神魂颠倒,心灵因此而深深自责。去上医学院,渐渐发觉自己喜欢这职业却遇到了磨难——因股票是去了所有的财产,他只能停学。而后费劲艰辛寻找一个低级工作来填饱肚子,得出人生无意义的结论安慰自己。最后饱受生活磨难的他,才遇到了完美的情人,因此内心得到安顿与幸福。

可是他一直想从生活中追寻人生的真谛。

主人公只是一个普通人,经历着很多普通人的事情,生命中的大事也不过为恋爱,求学,职业选择。然而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后,却越显得高贵敏锐。这些是由他的一些内在特质所决定的。他独立不羁,努力挣脱束缚头脑的宗教和小市民着两条锁链,来追求自由。他热爱思考,生平最大的嗜好便是读书,并对开启自己的心智充满热忱。因此他早熟,与同龄人相处时会厌烦无聊,宁可独自一人,这就促使他更为独立。独立思考后,决定放弃宗教信仰和绘画艺术。他充满仁爱待人厚道,因此看到同伴的云春肤浅后,仍然善待他们。在别人向他求助时,极力给予帮助并认为理所当然,却不愿求人,对别人对自己的少许恩惠便感激涕零。因此后来把救助并了解病人看做是一件乐事。然而菲利普身上最珍贵的东西应该是他的自省精神和本能般的对生活的热爱。因为这两个特质,菲利普一直向前,也在不断地去除自己的毛疵,成为心智和品格上的优秀者。好比是游戏中的人物,他喜欢关卡中的挑战,而生活中的苦与乐,就如关卡中的障碍与补血的红心。菲利普克服了障碍并从中得到经验,拿到了补血的红心,打穿了关,最后成为升到满级的英雄。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语:人就像未盛开的花苞,在世上所做的很多事情,对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读得书,做得事情很多都不会产生影响。可实际会有偶然的书籍或者事情会敲动他的心房,对他产生影响,让那花瓣一片片剥下,自己就绽放开来。

我想菲利普是绽放开来的。

菲利普从小便会从所经历的事情中剖析自己当时的心里情感,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于是他认识了自己由虚荣心引起的第一次爱情,意识到自己对会计的毫无兴趣,也撑死的面对自己在绘画上并无天赋这一尴尬,意识到自己肉欲引发的第二次爱情,意识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人和生活。因为自省,在生活的一连串阴霾中汲取到了阳光,从黑暗中思考着前行。而他前行的动力则是那颗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的心灵。

自然菲利普也拥有很多人会有的缺点:虚荣,嫉妒心,心胸狭窄,不够坚强,对待心灵上的弱者的冷薄,自制力薄弱......可是他能不断地自剖自新,意识到这些不好的存在,然后在前进时慢慢地蜕掉这些坏死的部分。

他一直在追寻人生的真谛,渴望去除枷锁来得到真正的自由。可是正真的自由又是怎么样的呢?是孑然一身不必为任何人负责担当,做任何想做的?毛姆认为不是的,所以他在最后让菲利普放弃了象征着绝对自由的西班牙旅行,选择了婚姻。或许人生的枷锁根本不可能完全地去除,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它要有该要承受的重量。

《人生》读后感【篇3】

当我读到朱光潜老师的“慢慢走,欣赏啊!”一文时,不仅想起了想起了我新买相机后随手写下的一些文字。我想我要学会的就是尝试着去相信“每只鸟都有心事,每条鱼都有灵魂,每棵树都在窃窃私语,每片云都有自己的梦”之境界。即如朱老文中所描写的一样,真正做到——慢慢走,用心欣赏。

当初买下尼康D50的相机,初衷并不是为了去证明什么,如果存心想在这个方面得到发展,尼康D50就显得太寒碜了,拥有这只性价比高的“一镜走天下”的镜头让我感到满足,相信这个有着这好口彩的镜头名字,能给我带来良好的开端。

可以说我对摄影的技巧技法是一窍不通。家里和摄影有关的书籍一本也有,起初的日子,我是陪着尼康的说明书入睡的,后来逼迫自己参加了一个数码影像的中级培训班,然后我发现摄影的起步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发现美并抓住这美的瞬间。在简略的认识了白平衡和ISO后,我整装出发,清晨的校园是我的首选。寻寻觅觅,我惊喜地发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潜藏着“美丽的脚印”,莲花池里葱郁的莲叶、洁白而艳丽的莲花,花坛里芬芳的玫瑰、花团锦簇的山茶,还有那回廊里蔓蔓枝枝、深深浅浅的紫藤萝……每一回曼妙的风姿都让我禁不住地按下快门,我的相机也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每一朵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测光、不同的光圈……我重复地按下一个个快门。在细微的对比中,我感受着收获与快乐。

以后的日子,工作一天天忙了起来,转眼好几个月没拉开我的乐摄包了。包从家里背到单位,再从单位背回家,最后静静地躺在了书房里。

可我却惊喜地发现自己有了一个潜移默化的细微转变,我开始学会有意的去观察这个世界了,正如朱老文中所述的:“艺术的创造之中必寓有欣赏”,那样生活也是如此,需要我们去观察生活而后学会去欣赏。观察不需要带着笨重的相机,这时候眼睛就成了我的相机。多少个晨昏中我用眼睛去“拍摄”着一幅幅作品,找寻那些可以让我感动的刹那。上下班的路上,我的视线定格在菜场路口席地而坐的买卖旧家电的“外来人员”中,游走于小区门口三轮车上打短工的“民工”之间。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升起,他们就三五一群地守候在那里,温暖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在他们脸上、身上,炫目的光影中,折射着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与憧憬,但更多的却是艰辛与无奈。我用眼睛拍下这些瞬间,期望与憧憬,艰辛与无奈都在我心灵的底片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一次次对生活的感触,让我和朱光潜老师有了情感的共鸣,我真实地体会着他的见解:每人在某一时会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着它的特殊性。摄影正是如此,光影的毫厘之差,亦是摄影的微妙所在。不断地琢磨思考后,我真正懂得了:离开平凡的人生便无所谓艺术。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于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小事,这一切需要我们去观察去发现。

日子一天天过,我无穷大的“心灵优盘”中,底片也越来越多:小到一只在校园里飞舞的美丽粉蝶、偶然落在窗台上张牙舞爪的“星天牛”,大到秋日里没有丝毫杂色的蓝色天空、夏夜里江边波涛汹涌的拍打着岩石的巨浪……因为有了摄影,有了观察的乐趣,我的生活也越来越有情趣,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悟出了生命的真谛。把这种生命状态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展露于摄影,不就是惊世之作吗?

由于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太少了,我的摄影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在朋友们的飞速进步中,我显得相形见绌。但我并不后悔,摄影对我而言只是一项“运动”,一项和打乒乓、跳舞、游泳一样平凡的“课外运动”。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单纯地为了摄影而摄影,而是为了去关注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丽元素”,希望自己有一双慧眼以独特的视角去观望周遭的种种,以求达到朱光潜老师赠言中所说的境界:慢慢走,欣赏呀。我想,我是的;并将一直会走下去,欣赏下去。

《人生》读后感【篇4】

人生就如一场旅行,旅行中会给我你带来快乐,同样也会给我带来痛苦。

我享受这人生的旅行给我带来的快乐,更享受于它带给我的痛苦,慢慢品尝,体会出人生的意义。正如《文化苦旅。》一样,在经受了命运给文化带来的痛苦后,它没有倒下,它依旧挺立风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道士塔》中这个愚昧的道士,随手便将中国灿烂文明的瑰宝送给了他们。看到外国人拉走一车车的宝物时,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眶正在慢慢地湿润了,心中泛起了阵阵莫名的酸涩这是身为一个中国面对满目疮痍的历史而感到痛心慨叹。

“这是一个巨大的名族悲剧,而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进的小丑。”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无法将愤怒宣泄在他身上,因为他太渺小,太愚昧,无法承担起这笔文化重债。

面对王道士的圆寂塔,我只能说:“我好恨,好狠。”但我别无他法。

中国的文化遭受了痛苦,而中国的文人们也是可悲的。他们每天心惊胆战,害怕因自己的一句话,一首诗便招来杀身之祸。

中国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便是书籍,一本本,一册册的书籍记录这种文明最灿烂的文化。

然而我们的灿烂文化将在何处栖息呢?又有谁能将他好好保存呢?这个人终于出现了,他,范钦创建了天一阁。感谢它给我们名族零零落落的文化提供了一个暂时的居所。

灿烂的文化被藏在了天一阁中,免受了暂时人为的破坏,但它最终却又全部都会与日本侵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

看着这些,我的心好痛好痛,就如正在滴血一般,看了这些,我似乎一下子就长大了,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再灿烂的文化,没有人去珍惜,保存,也会消失。而我们应该放眼展望未来,寻找那片属于我们的蔚蓝天空。

《人生》读后感【篇5】

季老散文中流露出不少的智者之思,悟者之思。他自身修行历练成一种智者的思想方法和文化底蕴,他经常从细微之处入手,以独特的视角评析、判断现实生活细节中的是与非,其所用之笔是如此的轻快准确,如此的驾轻就熟。恰到好处、实事求是的判断使他能以一个普通人难以觉察到的角度去审视现实中的细部,使人们通过他的智慧之笔发现生活之美,触摸鲜活的灵魂。身为智者的季先生在当前文化快餐充斥的情况下,敢为天下先,于默默无闻中,用如椽之笔为人们开启了一扇扇智慧之窗,从中透出的使人驻足观望、凝神思考的圣洁之光,毫无折射地射入人们的心田。

书中《赋得永久的悔》一文是最让我感动的文章。我没有想到的是作为如此成功的学术大师,他永生的悔恨居然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他在书中写到“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整篇文章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乡愁。他用平铺直叙的笔调通过描写童年家乡清贫的生活,写出了回忆思念母亲的真情,虽然没有对母亲大喜大悲进行详细的描述,但那种淡淡的哀愁更能侵蚀到我的内心,看了让我心碎落泪。

我佩服季老不把道理往深处说的态度。这本册子谈的人生道理,很多人都谈过,但没有一本书谈得这么简单通俗,平易近人。道理不是讲出来的,是真正的谈出来的,就像你的爷爷在和你聊天一样,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冠冕堂皇,没有自以为是。师者之风,循循善诱。

《人生》读后感【篇6】

众所周知,季羡林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这位大师今年也已有96岁高龄了。用饱经风霜来形容季老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么多年,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季老的经历也是大起大落:从山野村夫到知识分子再到大学校长后又跌回牛棚最后重登大学校长之位,这样一波三折的人生,令人们感叹,而这位看透世间百态的老人对于人生的看法有如何呢 那么我现在以拙劣的笔法,怀着近乎朝圣的心情领大家细细回味季老的散文之美。

这本书收录了季老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与人生回忆,可谓包罗万象。所以编者以"修身","治学","寄情","旷达"为题,把季老所写的散文分成四部分,每一部分的文章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但是后来我发现有的文章却有重复之嫌,如《希望在你们身上》和《一寸光阴不可轻》,这两篇文章都是勉励人们珍惜光阴的,而且引用了同一首诗,我不禁有些疑问,为什么会有重复的文章呢 后来细细品味着其中的奥妙后我才发现,原来很多文章都有共通之处,原因在于其主题相近,然而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意愿却是截然不同的。围绕相似的主题所写出的文章却从不给人以重复的感觉,而是"篇篇不同,篇篇相通",例子嘛,还是举前面所说的例子,季先生在《希望在你们身上》中引诗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青少年,希望在青年人身上,所以把这首诗作为座右铭说给青年们。而《一寸光阴不可轻》却提到了此诗给老人和青年都有教育意义,正由这一点细微的差别分别反映了两篇不同的题目。由此可见,季老所选言语之高明。

季老的文章确有"语言的魅力",而且对于人生,季老也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见解,这大概是因为他丰富且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淡泊一切名利,心如明镜,自然对人生的意义也就有着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而当今世人大都是浑浑噩噩,为了口袋里多装点钱,为了衣食无忧,为了能在昔日的友人面前炫耀一番,有谁不是成天忙忙碌碌却不知为何而活,这难道不可悲吗 除人生意义之外,季老还对自己有着极客观的评价,实可谓:自知之明过了头。季老看待自己,总认为自己毫无优点可言,如果非要找出一个优点,那就是勤奋。的确,季老的一生都在学习,应了那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勤奋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季老对自己的认识比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不知谦虚了多少,而那些所谓学富五车的文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藏文学于胸中,这与季老的自知之明相差甚远。

季老的文章虽无华丽得熠熠生辉的语言,但是讲出的却是实在的真理,按季老的话说:因为真理都是通俗易懂的。我年龄虽小,可那些对于人生的看法,对于爱国的想法,对于季老所说的一切真理都持有赞同的意见。而且我对季老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他写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如同在与我们聊天一般。也许这就是季老特有的人格魅力吧。

我很喜欢季老散文的风格,下面给大家推荐一篇散文并附上我的拙见。散文以《清塘荷韵》为题目,看到这个淡雅的名字,我不禁想到古代文人墨客历来都会写荷,脍炙人口的《爱莲说》便是最成功的一篇之一,那么季老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呢 我引一段话:’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一直以为季老总是写些人生哲理类的文章,没想到一个望九之年的老人(写此文时季老是86岁)竟然有如此雅兴写出这般脱俗的文字。

季老的散文只美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道来,我现已对一位看透人生的大师写的好书品头论足太多,实属大过,那么多说无益,最后我以季老在封底写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我写的东西,不会有套话,大话,至于真话是否全都讲了出来,那倒不敢说。我只能保证,我讲的全是真话。"

《人生》读后感【篇7】

《人生感悟》是季老先生的感悟,它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去奋斗、探索,怎样追求理想与目标,也使我们看待生活、事物的眼光变得更加深邃。老人的声容笑貌好像浮现在我眼前,他的金玉之言,将永久地刻在读者的心田,催人猛醒,激人奋进;这本书有世纪老人非凡的人生经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尤其是我们现在是一名教师,作为一位教育者,我深深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本身需要学习的有很多方面,这需要本身的不断去阅读大量相关书籍,才能及时的充电,更好的为教育服务,无形当中也会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提高自我的同时也能给孩子们把这本书的知识亮点分享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也能从中学会了怎样去奋斗、探索,怎样追求理想与目标,也使我们看待生活、事物的眼光变得更加深邃。

对我感悟最深的、启迪最大的是季老先生对人生的态度。他一共写了3篇论人生,每一篇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察点洞察着人生的意义与美好。先生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还有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从这些朴实、简洁的话语中,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先生的气质与人品。他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更要告诉我们对待人生要有不懈的努力与强烈的责任感。

要想使人生变得有意义,就要有目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但没有这许许多多的个体,链子也就无法组成。

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这就是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体现。季老先生虽已到耄耋之年,但正是由于老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仍然笔耕不辍,他想把更多的财富留给下一代,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的无私和博大,也从中《感悟人生》。

这本书,让我感到在生活中,工作中,应该以高度的热情去面对,去进取,去努力,去开拓我们崭新未来。让我们吸取其中的斗志,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倾尽自己的所有。

《人生》读后感【篇8】

生活这个词语,我们究竟理解多少其中的含义?也许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一定不是一直拼命地想要获得些什么,或者将自己紧紧地束缚于某些东西之中,亦或是过分地追求完美。

在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坐在躺椅上,烹茶煮酒,神情安逸,在烟雾缭绕中把那些名家的生活真谛娓娓道来的人。在这本书中,林语堂从生活,家庭,文化,旅行,思想,宗教等各方面写下一种艺术。

在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失败和成功,也许我们还在为一时的成功沾沾自喜;或者又为一次小小的失败懊恼不堪。但是我们到底懂不懂什么才是失败,什么才是成功呢?很多东西都会成为过往云烟,不复存在。今天这个时代,有多少人被名利这些琐碎的东西蒙蔽了双眼?这些人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名利这些虚浮的东西都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这些东西只不过让生命失去应有的价值,甚至让我们失去更多可贵的东西。林语堂传承着那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智慧。

看到“放弃”二字,很多人就蹙紧眉头。我们紧紧抓着一些东西,回首的时候,我们得到了什么?所以有时候放弃是一种智者的表现。对于许多人来说,放弃手中的钱财,功成名就的地位等一些无疑是最艰难的抉择。可是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这些似乎看上去是让你的生活富足了,可是你的心却累了。放弃往往比占有会拥有更多。放下了羁绊和痛苦,才会有自由可言。“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先生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以前就很向往周游世界的旅行,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认为这样就是旅行。其实不然,“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一个好的旅行家决不知道他往那里去,更好的甚至不知道从何处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旅行,但是这才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束缚自己,让自己的心更加自由。虽然很难到达这样的境界,但并不是一定要追求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林先生告诉我们不要凡事都追求完美的理由吧。只要我们领悟这层意思,我们试着去靠近,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这个年纪的我们,没有太多的阅历,生活二字也不会有很多的感悟。但是合上这本书的那一刻,又明白了不少,此时自己的心愈发地澄明。《生活的艺术》仿佛是一束光,指引我们从庸俗到优雅,我们的灵魂从卑微走向高贵,从理智走向情感。

其实无论你现在是以何种生活方式生活着,但是切勿让自己痛苦,挣扎,被牵绊。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读后感【篇9】

折一株落梅,品一口好茶。美好的景色尽封存在我的内心深处。蜜甜的情愫也将油然滋生,如春后的青草一般,系着生机与气息。在我们有限的人生中,一样可以活出无限的精彩。

正如冯骥才所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看你跑了多少路程。面对每天东升西落的太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着一样时间局限的日子,难免有人倦怠,亦有人充满激情。然而我们应持何种心情对待这索然无味的生活呢?应当朝前看,朝着希望的曙光进发,把自己的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并以这最佳的状态去面对每一天,既然这日子是流水,似青丝,会悄然离逝,我们又何不好好的珍惜它呢?我们如今卡掉了多少时间啊?我们又该如何去补救,一生漫漫长途,我们如同一辆辆沿行的大巴,满载着一腔热血出发,又在特定的站点驻足,最终,我们又得将它开往另一个归宿,唯一能使我们的旅途不再空虚乏味的便是尽可能的饱览窗外美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他人交换分享,因此这一段路才不会让你觉得越来越难行。

我们有限的人生一定要活出无限的精彩,同时也要活出独一无二的味道,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色与风格,所塑造的人生梦境也是不一样,所吐纳的芳香都是各异的,人生如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于内容。我们可以固守一定化的模板,但绝不可以固守着与他人一样的思维。

海上空明月,楼阁七寸生。岁月雕琢处,年轮千尺深。日新月异,物是人非,恐是时过境迁,流连忘返处,依稀为足下生风地。明天的夕阳,也许与昨日的一般模样,也许处在同一位置同一方向,但天上的白云已经不再是那一朵了,而且你的心情也是不一般的了。

梅风吹起,撩人心扉。痛人离恨,泪干始终。

人生百态,我们应该努力的让自己的心情调整到最好。让自己每天都以最好的心情面对生活中的千难万苦,别畏惧他们卷土重来,应在有限的年华,有限的人生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人生》读后感【篇10】

最近,我读了一本《找准人生的北斗星》的书,它就像一盏明灯点亮了我的心灵。尤其是村支书郑九万的感人事迹,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郑九万,浙南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党支部书记,深受人民的爱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老郑刚在当支书的那一年,村里是吃水贵如油,争水打破头。老郑看到这个情况就带头拿出家里仅有的500元钱,再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每人集资50元,组织群众做义工。塑胶水管装好了,清凉洁净的自来水第一次达到了这个山旮旯里的贫困村。后九埄村海拔800多米,四面环山,村里人可吃够了路不通的苦。郑九万下定决心把路做通,他全家总动员,不但带头捐款,还把外面打工的两个儿子都叫了回来。靠着村民的一镐头、一蓝筐,2003年冬,悬崖峭壁上硬是凿出了一条四五米宽的路,天堑变通途,路通了,郑九万的腰也累出了毛病。记得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歌中有句歌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后九埄村的村民用心中的那杆秤称出老郑是自己的贴心人。

读了这个故事我就想到了我们家乡坎墩也有这样的一位郑九万式的好干部----郑成根。今年他因病去世了,无数的干部群众悲痛不己,特地来到他家去悼念他,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郑成根当村书记的时候,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他就带领着群众依靠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上了小康之路。后来他自己创办了一家公司,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老百姓,他给村里的老人每月发放养老金,逢年过节送上慰问品,老人们都很感动。他多次为公益事业捐款,总计已达上百万元人民币。最感人的还是他临死前还不忘关怀老人,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继续每月为老人发放养老金。郑成根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在群众心中的的分量永远是沉甸甸的。

我们中国现在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需要这样的好干部、好领导,带领人民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党的好干部孔繁森说: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多少人正是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啊!

读了这一本书,我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个美好的理想:我长大后要当一位企业家,办一家知名度高、信誉好的企业,让村里找不到工作和生活困难的群众,都到我的公司里上班,我也会像郑九万一样,拿出资金为家乡的建设出力,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人生》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