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透镜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1.28

透镜教案范文。

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当一次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透镜教案范文”,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请访问更多“透镜教案”精彩专题!

透镜教案【篇1】

说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科学知识: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说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说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说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

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

说教学时间

2课时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会玩吗?其实会玩的同学在玩中也会有许多收获。今天,就请你们玩一滴水,有兴趣吗?

二、利用水,形成放大镜

1、活动一:

用滴管(或吸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2、活动二:

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3、活动三:

往培养皿(或烧杯中)放一些水,再把培养皿放在有字的书上,从上向下看,观察字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4、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学生讨论交流。

6、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放大镜。(板书课题)

三、研究放大镜的作用

1、了解放大镜的镜片特点。

(1)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2)学生感知,交流。(可请学生画出放大镜镜片的.侧面图)

(3)、小结:像放大镜镜片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2、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

(1)提问:凸透镜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2)学生交流,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

(3)学生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阳光)

(4)师介绍焦点。对这一活动进行小结。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

(1)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放大镜对着白墙,观察有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交流。(有倒立、缩小的像)

(3)讨论:为什么墙上有物体的像?这是怎么回事?

(4)阅读课文插图,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

(5)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6)交流汇报: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有像?

(7)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四、了解凸透镜的用途

(1)提问: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镜的运用吗?

(2)看书,了解,交流。

五、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出示凹透镜)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镜片,它和凸透镜有什么不同?

2、实验:用凹透镜看书上的字。

3、汇报:有什么发现?

4、摸一摸:这种镜片有什么特点?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应该叫什么名字?

5、小结:这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科学上叫凹透镜。

6、实验: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起来看远处景物,有什么发现?

7、介绍:望远镜

六、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透镜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使用说明

用15分钟阅读课本90-92页并完成问题导学,AB层全部完成,C层完成探究部分,分层达标。

三、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名词概念。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课前预习: (5分钟)

1.透镜通常可以分为____ 和 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 叫凸透镜,它的符号是 。

3. ________________ 叫凹透镜,它的符号是 。

4.生活中常见的眼镜的镜片就是透镜。请你辨别:患有近视眼的学生配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透镜;而患有老花眼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镜片是______透镜。

5.凸透镜对光线有 ___ 作用,所以凸透镜又称为 ____ 透镜。

6.凹透镜对光线有 __ 作用,所以凹透镜又称为 ___ 透镜。

四、探究过程(24分钟)

1. 活动: 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分别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书上的'文字(透镜距离书本较近)

得到: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放大的;

通过____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2.活动: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一束平行光(如太阳光)通过凹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 凸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又叫____________透镜。

透镜教案【篇3】

一、关于教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2)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索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实验探索法、观察法。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分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探索实验过程、小组归纳实验结果。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和归纳法,使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安排,我将力求培养学生以下学习习惯:善于观察、科学观察、合作与分工、语言表达、信息处理能力、准确记录、提炼与归纳等能力。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㈠活动导入

我是这样来设置导语的: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参观一个摄影展领略一下美丽的风光吧!(课件展示五龙口、王屋山、小浪底风景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那美丽的风景?关于照相机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各小组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写在卡片上),由一代表发言,比赛看哪一小组收集的问题最多。大家想不想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呢?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通过此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照相机成像探究

1、调查初知: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大家对照相机都不陌生,照相机前的镜头相当于我们学过的什么呢?光通过镜头后是怎么成像的呢?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呢?物体在照相机中成的是什么像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只是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但切勿随意干涉,要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由于投影仪在教室运用较多,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投影仪原理图进行探索式学习。认清构造后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幻灯片在投影仪上成像进行观察研究。(课件展示:观察内容、鼓励性话语)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三:放大镜成像探究

放大镜对学生来说不陌生,可以使用观察法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课件展示:你看到什么像?)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如果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现成的放大镜,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探究

主要采用观察实验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实像、虚像,加深认识实像和虚像形成的原因。

(三)活动升华

设计一组练习(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强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教师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活动延伸

紧扣教学目标的观察实验活动结束了,但很多学生想弄清楚的照相机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得到解决,为此我将通过两项安排来达到将活动延伸到课外的目的:一是利用校园局部专业网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外参加摄影小组,用所学的知识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让活动融入每个学生的生活中,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板书设计:

§3-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课后反思: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改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究空间的创设,同学们懂得了学习不能被书本所束缚,要有问题意识体验到了解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文章引用自:

透镜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教学教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幻灯)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幻灯)课题: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我们必须干什么?(做实验)

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光具座)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③实验具体步骤:(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及时记录数据……)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介绍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思考: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小结: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透镜教案【篇5】

一、课标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教材分析【111642.COm 优美句子网】

(一)本节主要内容: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学习有关透镜的一些名词,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期是光的折射,后期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而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改变光路的器件,在生活、生产和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本节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和延伸,同时有关透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的作用,又为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教材的编写思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透镜:首先让学生认识透镜的外部特征,然后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焦点、焦距等重要概念。与传统教材相比,本教材增设了一些学生活动,如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学生通过接触实物,亲自操作、观察,对透镜的作用、焦点、焦距等会有真切的体验,把有关知识真正学会弄懂,而不是纸上谈兵、仅记住抽象的名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课外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四、教学重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透镜的基本性质,也是引入焦点、焦距的基础;对透镜而言,焦点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点,无论作光路图,还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都涉及到焦点。并且凹透镜的虚焦点是人为引入的,比较抽象,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学生容易出错。所以特制订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动手探究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缺少自我探究和归纳整理意识。透镜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六、教法学法

本节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4、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5、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6、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本教学模式是在我校“六环节”教学模式(复习、目标、自学、交流、精讲、精练)的指导下,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学和探究,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顾我国20xx年9月3日大阅兵,点燃学生的激情,问:哪些仪器记录了这个扬我国威的历史时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介绍:投影仪、放映机,、眼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设计目的】: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见“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看一看,摸一摸:小组分发的透镜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外观上有何区别?

2.试一试: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谈谈感受。

3.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提示:透镜距书较近。)问: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2.为学习透镜的几个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做铺垫。

(四)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1.演示实验: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用光具盘和配套的条状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做。

2.介绍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光路,用光路图表示出来,画在练习本上。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光路图画在黑板上。教师结合学生在黑板上画的光路图,介绍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介绍凹透镜的虚焦点时要慢一些,用彩笔画出延长线(虚线),并让学生补画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思考:

(1)若将某一光源放在焦点F处,则光线通过凸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2)若光线对着凹透镜对侧的虚焦点照射,则光线通过凹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设计意图】:利用光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五)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强调:千万不要透过凸透镜观察太阳,以免损伤眼睛。)

思考:影响测量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设计目的】:

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上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自由的活动。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透镜

一、透镜分类{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作用:

三、三条特殊光线

【设计意图】:

以简洁的文字和规范的作图板演在黑板上,清晰明了,再现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点。

九、教学效果

1、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问题导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定位准确。

2、在教法、学法的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3、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透镜教案【篇6】

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行进和反射的基础上,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课文编排了三个教学活动。一是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为探究透镜奠定基础。二是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四个小活动:比较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用透镜观察物体;让阳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三是拓展活动,自制望远镜。这个活动视条件而定,有条件的学校就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条件不具备的就让学生了解望远镜在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凸透镜的应用。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3、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学会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或火柴

学生――凸透镜,水杯,吸管,筷子、白纸,尺子,搜集望远镜的有关资料。

1、小组活动:每生一个吸管(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可以用小茶杯或纸杯代替)中,观察吸管的变化,吸管在什么地方弯曲了?

2、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3、师:老师这里有两块透明的镜片,我们可以叫它透镜,如果老师用手电筒作光源,想一想光通过透镜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导入。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请仔细观察它们的什么样子。(师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们是光学仪器,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者餐巾纸摸一摸它。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能敲击它们,以免划伤手指。

2、学生观察、记录。

(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1、师:同学们,如果我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去观察物体、观察书上的文字等,想一想会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猜测。

2、师:真的会这样吗?那就请你们用这两块透镜分别观察各种不同的物体,看看跟你们的预测是否一样?把你们观察到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材P24页四幅图片资料。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看到的现象。

4、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

(凸透镜有放大功能,人们常常把它叫放大镜;用凹透镜观察报纸上的字所发现的现象正好与放大镜相反,大家千万不能把两种现象混淆。)

设计意图:学生先猜测,再观察、记录,然后开始进行探究活动。科学课重在“动手做”,让学生观察、记录、讨论交流,力求操作与思维、现象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使实验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生命化课堂要求我们的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对在生命化课堂教学所执教的《透镜》反思如下:导入新课我提问了学生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除了前面我们学过的平面镜你还知道那些镜子?由问题导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眼镜、放大镜等等,由学生们熟知的各种镜子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到很贴近生活,激发他们学习的,在讲解透镜的种类时,我利用实验室有的各种透镜,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所以学生很容易的就区分开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讲解透镜对光的作用时,我用实验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很直观观察、总结出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结合着实验现象,给学生讲解三条特殊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在这里给学生讲“冰透镜取火”的故事,学生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想利用凸透镜来试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充分利用提供的器材自主探究、来体验,当我要求同学到前面来演示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整节课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基本上能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可能是上课老师讲的还是太多,所以能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致使学生没有能完成当堂的课堂质量检测,还有就是在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的时候,由于老师考虑的不是太周到,没有把实验现象投影到大屏幕上,后排同学观察的效果不是太好,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加以改进,总之,我感觉要上好一堂课,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透镜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

会作出凸透镜成像的三条特殊光线

理解实像和虚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思考总结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光路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记住成像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已经探究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

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况

放大缩小 倒立正立 实像虚像

u > 2f 2f > v> f 缩小 倒立 实像

u = 2f v =2f 等大 倒立 实像

2f >u > f v > 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f 不成像

u u 放大 正立 虚像

那么为什么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会出现不同的像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从光路来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

各种规律成像的光路图如下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3、实像虚像(1)实像:会聚而成的2、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2)虚像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2、成虚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实际光线,因此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观察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5、实验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三、小结四、板书§4.5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分析1、两个分界点 f和2f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v和像的大小关系当u>f时 u↑ v↓ 像↓当u3、实像虚像(1)实像:(2)虚像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5、实验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五、作业布置:万向思维

"透镜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