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学课件

发布时间: 2024.02.06

国学课件(合集九篇)。

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可是,我们的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国学课件(合集九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国学课件(篇1)

某月23是“世界读书日”,某月某日至某月某日,为我们南丰县幼儿园第二届读书节。

在节日期间,我们小班年级主要开展三字经诵读活动。为帮助我们班幼儿更好地参与读书节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我班决定开展《三字经》诵读表演活动。

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精髓的兴趣。

二、活动对象

小二班全体幼儿(自主报名),全体家长。

三、活动要求

(1)能完整朗诵三字经,不限长短(越长越有优势)。

(2)诵读三字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如:歌唱的形式,武术的形式、配乐的形式等等。鼓励大胆创新。

(3)参赛时须自报姓名。

四、评分标准

(1)能完整,流利的朗诵,口齿清晰。(80%)

(2)表演有创意(20%)

五、评选办法

由本班教师和家长代表担任评委评奖,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并进行奖励。(根据报名人数制定奖次的数量。)

六、活动时间安排:某年某月某日下午3:00——5:00(星期五)

国学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提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词句疏通与文段朗读

一、教学导入: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三、词语点读:

1、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

2、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同“只”,只是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

4、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 妻子:妻子和儿女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理解:

1、见

A庄暴见孟子 拜见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接见

C父子不相见 见面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看见

E居有日,扁鹊复见 进见

F诚恐见欺于秦 被

2、以

A暴未有以对也 来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把

C以啮人,无愈之者 如果

D无以,则王乎 同“已”,停止

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用来

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凭

3、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 同“只”,只是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与“曲”相对

C而直为此廪廪也 竟然

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价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挺直

4、举

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全都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起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推荐,选用

D举数人以训汝 列举

E举大计亦死 发动

F戊卒叫,函谷举 占领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句首助词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丈夫

五、判断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

1、王语暴以好乐 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2、独乐乐,与人乐乐 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4、今王鼓乐于此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疾病:生疾病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

六、自读自译全文,然后解译下面的文段。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3、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大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这几段文字均较简单,容易翻译。翻译后,让学生说说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说理技巧。)

七、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析内容

一、再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二、分析课文:

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冶,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齐王阐述自己的观点,仍是用对话方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这部分才是正文。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层(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孟子与齐王的谈话,也从齐王好乐开始。但话不投机,齐王变了睑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如果此时孟子顺着齐王的话题去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雅俗高下,谈话气氛必然更为紧张,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所以孟子转换谈话内容,再提前文与庄暴谈话时已提到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冶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前者雅俗的区分明显,后者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

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第二层(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孟子果然改变了齐王的情绪,激起了他的兴趣,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向齐王进说的时机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开始阐发他的道理,而是再以两问进一步加重谈活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既然齐王同意独乐不如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三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经过前两层的铺垫,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终于说出了“不若与众”时,谈话条件已完全具备,孟子滔滔不绝“为王言乐”,但仍不是谈音乐本身,而是谈齐王的音乐和田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这里,孟子没有讲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两幅生动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来揭示是否与民同乐的不同政治效果: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造成人民“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人民对国君怨声载道。国君在享乐时,也能考虑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宁的生活,他们就会“欣欣然有喜色”,就会祝福国君身体健康。孟子在以两幅画面展现两种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分别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说明了造成两种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三、分析写作特点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循循导人,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

2、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措……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完成课后练习一。(略)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略)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略)

七、结合当代我国社会实际,提出“以德治国”的号召,这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关系?(讨论)

八、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

国学课件(篇3)

国学培训教案:优秀国学经典课堂展示:《笠翁对韵》之《十二侵》

一、提问引入课题

师:“白对?”“红对?”(投影出课文内容)

生答:

二、揭示课题:

1、生读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打开书本

三、新授过程:

1、听朗读(看书听录音)用铅笔勾画不认识的生字。

2、重复一遍

3、学生自读不认识的生字。(生没明白意思,齐读了课文)

4、师拿出生字卡片,学生读,第二次重复,要求学每字读三遍。

5、生听录音小声跟读(可惜学生没跟上,全大声读,且读得差)

6、师教读(也不理想)

文中“卞和三献宝”学生读成“三献玉”,并提出来说是“玉”而不是“宝”,师由此讲“卞和三献宝”的故事。

7、一句一句读,读出对子的韵味(生读,读第一句)。

8、全班齐读第一句。(一字对)

9、读第二句(师范读,生学读)(二字对)

10、读第三句(三字对)

11、师由此讲欧阳修好学的故事,陶侃抓紧时间学习的故事。(勤三少,惜寸阴,茂树对平林)(个别读,齐读,男女分读)

12、听“光阴”的由来(日晷,……

13、讲杨震的故事(生读)

14、由北京的冷引出春的意景(读这一句)(青皇风暖催芳草,白帝城高急暮砧)

15、由此想起《春晓》、《》,再读此句。

16、自由读下一句

国学课件(篇4)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朗读6—7则

2试背6—7则

(二)导学练习

1解释: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贤人。齐:相同。焉:语气词,置于句尾,无意义。内:内心,自己。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古代多用来表示多数,虚指,可译为“几个”。行:在路上行走,同行,一起。焉:相当于“于之”;于,在;之,代词,指代“三人”。择:选取,选择。其:代词,代“师”。善者:好的方面,即优点。从:跟从,学习。改:改正。

2翻译6—7则

3这两则讲了哪方面的内容?

4背诵6—7则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朗读8—9则

2解释: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呼?士: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毅: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使命重大而路途遥远;而,并列连词,而且,有。远:遥远。仁:仁爱,孔子思想的核心。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3翻译8-9则

4这两则文字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5背诵8-9则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10则

2解释

(1)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勿:不要。施:加,施加。

3翻译第10则

4第10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5背诵第10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概括文章内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2归纳成语

3背诵全文

课后反思

国学课件(篇5)

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

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国学课件(篇6)

第一节

课前:

① 准备教材:初读本,唱唐诗,教学CD

② 准备宣传VCD,

③ 点名单:了解学生结构,是否交费报名

④ 规总叙的卡片

⑤ 检查电源以及播放设备

⑥ 其他:黑板、水笔、粉笔、纸巾、时钟表

过程:

一、静定10分钟

1自我介绍①老师自我介绍 ②学生自我介绍

2静定训练:①音乐[一上课就播放]

②用游戏方法导入规则

③语言暗示a[聪明的一休]b想一想:长相、1+1

④睁开眼睛,再来一次:口令三二一。⑤睁开眼睛:点名

二、大学20分钟

1第一自然段①听②跟读③指读的引导[一字一音]④小游戏:手指要指 ⑤跟磁带读,老师辅导指读

2预习第二自然段

三、唱唐诗《静夜思》15分钟

1读原文2小组过关3听CD 4 唱听CD 两遍 5大合唱

四、休息10分钟

1老师找孩子聊聊天,提示孩子上洗手间 2助手将提供借阅的VCD发给家长

2集合口令:击掌三声,口令十九八七……三二一“静定一分钟”

五规1—2小节

1跟读总叙 两遍 2指读一遍 3后三小节两遍 4看卡片 5通读一遍

六、总结:

1静定的规和口令 2指读的方法 3作业[学而时习之] 4奖品:荧光棒

第二节

静定

自我介绍:名字+班级,老师的名字

游戏:1想象 2手指快算之手指表示数

内容:大学:第1、2自然段。规:3—5小节[复习1—2小节]

奖品:铅笔

第三节:

一静定5分钟:口令之后播放音乐;语言暗示:马拉松比赛现场的场景:拉拉队,运动员,天上的飞机[幼儿教师教育网 wWw.yJS21.cOM]

二自我介绍3分钟:名字+班级+年龄[老师要登记起来]

三规诵读:20分钟

1新课:6、7小节,带读,看挂图,轮读,

2复习:1—5小节:小组轮读,试背

3游戏:手指:一只手以内表示1—10的数;两只手逆数50以内的数

四休息5分钟 五静定1分钟

六大学20分钟

1读第三、四自然段。带读,[意学生翻书]

2复习第一、二自然段。 3试背一自然段

七唱诗《清明》10分钟

八整理:静定,发奖品:削笔刀[下课:结束语]

第四节

一静定5分钟:播放音乐,口令,语言暗示[跑步坚持到底的毅力,我们也要学习,做静定的时候不说话,不动,安静的闭上眼睛

二演讲训练:按顺序不跑不跳大大方方上讲台,内容:名字+“我是怎么来到幼儿园的,放学的时候会来接我”。

三规:

1新课8分钟:8—10小节,三遍:

2复习8分钟:入则孝:齐背总叙;试背“入则孝”;带读1遍前7小节

3游戏3`:想象力游戏 蜗牛、山、桥、山洞、勺子、摇篮、睡觉的问号

4手指逆数2分钟:100——1

四休息5` 五集合:击掌三声,倒数,“三二一”静定一分钟

六、大学20分钟:P18页

1新课:大学第二段,带读两遍,2字音提示:好 恶 [双胞胎、一人多名]

3复习:大学一段:试背一、二自然段,带读三、四自然段

七、吟唱10分钟:P48《清明》直接播放CD第三首,两遍后跟唱。

八调整时间:看规吟唱一小段。静定一分钟,静定的同时发奖品[小沙画],结束语

第五节

一静定:静坐

二演讲:名字+天气状况的描述

三规:1新课:11、12小节,2复习:8—10小节 3背诵1—7 4想象力游戏 5指法游戏

四休息

五大学P19 1背第一段,2读第二段,3新课第三段

六调整时间:1看《负荆请罪》光盘 2唱清明 3静定+奖品(弹纸) 4结束语

第六节

一静定:静坐5分钟

二演讲:名字+早上来幼儿园的方式(谁送的?走路、坐车?)10` 记得点名

三规:1新课:13—15小节,2复习:出则弟 3背诵孝1—7 4想象力游戏 5指法游戏

四休息5分钟

五大学P19 页1背第一、二段,2新课第四段 3复习第二、三段。

六吟唱:送元二使安西

七调整时间:1回忆德育故事《负荆请罪》,老师进行复述 2静定+奖品(削笔盒) 3结束语

第七节

一静定:静坐5分钟

二演讲:名字+我喜欢的小动物 点名

三规:1新课:16—18小节,2复习:13—15 3指读1—7 4想象力游戏(土豆)

四休息5`

五大学 1、指读3、4, 2、背诵1、2

六吟唱:送元二使安西

七调整时间:1观看《管宁割席》,(老师复述阿拉丁神灯的故事)2静定+奖品(吹泡泡)3结束语

第八节

一静定:静坐5分钟 语言暗示想象:蜜蜂,蚯蚓,鸽子

二演讲:名字+我爱看的动画片 点名

三规:1新课:19—24小节,2复习:16—18

3齐读1—5 4想象力游戏(圆) 5手指逆数100-1

四休息5分钟

五大学 1、指读4, 2、新课5 3、背诵2、3段

六吟唱:听弹琴—让会唱的上台跟伴奏CD唱(因为每孩子都有一套“儿童唱唐诗”教材了)

七调整时间:1观看《规》吟唱VCD, 2(介绍动画片:龙猫等,建议少看不宜动画)

3静定+奖品(小卡片) 4结束语

第九节

一静定:静坐5分钟 (因为五一放长假,故重申静定的规则)

语言暗示想象:为什么蛋会变成动物呢?为什么金鱼不会淹死,为什么睡觉的时候它的眼睛一动不动?……

二演讲:名字+说话劳动节假期是怎么度过的? 点名

三规:1新课:25—28小节,2复习:19—24 3背诵1—12小节 (应规经武教学的需要)

四休息5分钟

五大学 1、指读5, 2、背诵3、4段

六吟唱:清明(因为想在幼儿园六一的时候来个孩子唱唐诗节目)

七规经武演示:老师边念边演示 (备用游戏:中国功夫)

八静定+奖品(荧光棒) 结束语

第十节

一静定:静坐5分钟

二演讲:名字+我爱读的一本书 点名

三规:1新课:亲仁第29—31小节,2复习:25—28 3齐读13—24 4游戏:手指表数,用英文念

四休息5分钟

五大学 复习1、2段,先试背,然后在诵读,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甚至全体学生做老师,而老师做“学生”)

六吟唱:欣赏:山居秋暝

七调整时间:1观看《规》吟唱VCD, 2规经武教学:总叙部分

3静定+奖品(小图书) 4结束语

七调整时间:1观看《规》吟唱VCD, 2规经武教学:四个“父母”部分

3静定+奖品(大沙画)祝:小朋友们六一节快乐 4结束语

国学课件(篇7)

国学经典《弟子规》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几周我们学习了作为古代小朋友启蒙读物的“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你们猜猜“弟子规”是讲什么的呢?

二、自由诵读、整体感悟。

涕、谨、信、爱、仁、学文。)

2、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

或背、或唱、或演。

4、提示:在这些内容中,作者为什么把“学文”放在后面呢?难道学习文化知识不重要吗?

三、交流方法展示成果。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

(随机板书:唱、诵、舞、讲、画、演)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准备。

4、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同学们欣赏了古腔古韵的《弟子规》,有什么感想和启发吗? 帮助学生总结:

(取其糟粕。

四、课堂拓展深化认识。

1、老师推荐名句:(课件显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5)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

3、老师介绍:古代的“忠”“孝”“仁”“义”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推崇。

4、最后老师给大家一些寄语:(课件显示)

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伙伴,上进心留给自己。

五、总结:

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那样,不仅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一定会像《弟子规》最后几句所说的“勿自暴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国学课件(篇8)

一.导入

1.孔子的传说:

(1)龙生虎养鹰打扇

(2)“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

2.前面我们学过了他的为政篇,下面我们集体朗读要背诵的5章:

……

3.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他的说礼篇。

二.翻译1-5章,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谓语前置的特点和作用。

1.朗读1-5章。

……

2.一个学生朗读翻译,其他同学看原文。

……

3.两个同学说明重点词语(实词、虚词),另外同学补充。

克:克制复:回归一日:一旦,表示假设,有一天

归:赞许由:依靠非礼:不符合礼

事:做,从事监:通“鉴”,借鉴郁郁:文彩丰富的样子

文:完美谓:评论

4.掌握三个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2)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

(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吾衰甚矣也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

谓语前置,用来强调前置的谓语部分,突出“甚矣”、“久矣”。

反映出孔子对周礼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也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

三.理解文章内容:

1.解题:

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

2.这个观点孔子在第一章就开篇提出,请找出能反映这个观点的两句话:

……

(1)克己复礼是为仁

(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教师归纳:

这一章孔子论述了“仁”和“礼”的关系:

克己复礼就是“仁”的内涵,“礼”是“仁”的目标和外现。要义是“克己复礼”。

3.那么,孔子要回归的是什么礼呢?那里看出来?

……

推崇周礼

“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教师归纳:

钱穆先生:“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为学,其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

4.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那么春秋末期的礼乐崩坏右哪些例子?

……

(1)(大夫)八佾舞于庭

(2)觚不觚

归纳: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

四.小结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是为仁”的主张,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认为周礼最传统的礼乐思想。

对当前礼乐崩坏的现状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和不满。

国学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

二、认读课文(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国学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