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速度路程时间教案实用。
新来的老师需要准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和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仔细设计教案和课件。优秀的教案编写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已经为您整理了关于“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的相关内容,请查收,建议您将链接保存到电脑上以便将来查找!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2―64页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
师: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从录像中你搜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录像中找出相关数据,并分析数据所表示的含义,学生自己总结出名称。(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初步感知“速度”:你知道刘翔的速度有多快吗?老师通过计算知道他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板书: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从我们教室的后墙到讲台大约是8.5米,也就是“滴答”这短短的一秒,刘翔已经从教室的后墙跑到讲台这了,他的速度确实惊人。
巧妙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热点的赛况情境,通过让学生观看、分析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初步感知、理解“速度”这个概念(速度实际上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物体的行程,行程大则称为“快”,行程小则称为“慢”),帮助学生建立“速度”的数学模型。达到了新课初始便分散这节课的难点。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以及他它们之间的关系。
向学生明确表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三个概念。
⑴教师举例,学生辨别各个量表示的含义:
⑵学生联系生活尝试模仿老师的例子自己来举例表示这三个概念。
⑶练习:(课件演示)你能分辨出路程、时间与速度吗?并说说为什么?
①从百草堂到盈信最近的路大约有900米,走路大约需要15分钟。
②一辆面包车3小时一共走了21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70千米。
通过教师的举例、学生的模仿、课件的演示,从中捕捉学生的好奇心,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将这种好奇心发挥到极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区分这三个概念。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1、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和由来。
(1)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进行了一次赛跑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成绩。(课件演示)
①小狗5分跑了300米;
②小兔4分跑了280米;
③小猴5分跑了250米;
(2)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路程)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跑得快,就是“速度”。)
学生独立思考后各抒己见,计算出各动物每分钟奔跑的路程,比较出快慢。
(5)师: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呢?它与路程和时间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6)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自己发现各部分关系,总结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全班齐读。
先通过多媒体的声、形、色的动画动感演示三只小动物的赛跑比赛,从“速度”这个难点入手,再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第一个数量关系式,建立第一个数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2、学习速度的正确写法和读法。
(1)师:为了准确的表示速度,我们在60米后面加上“/分”,表示小狗每分钟跑60米。
(2)让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动物和刘翔的速度,再读一读。
教师再进行速度单位书写的指导和关于速度知识的补充,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这个抽象的概念。
3、学生活动:现场测试学生步行的速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速度”的概念。
在教室里选择一段距离让2―3名学生分别来行走,教师用秒表记时,用计算器计算出行走的速度。
①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②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
③为什么我们会先看到闪电才听到打雷呢?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④地球以500米/秒的速度自转。
⑤人心跳的速度为80次/分左右,新生儿呼吸的频率大约为40―50次/分,成人大约为16―20次/分,人眨眼的速度约为22次/分。
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了解“速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数量,从而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5、探索三者的其它关系。
⑴师:那速度与路程、时间除了我们发现的关系之外,他们之间还有没有别的关系呢?
⑵到底同学们自己总结的对不对呢,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组例题(教材63页“试一试”第1题)。(课件演示)
①师:谁来说说图意?你怎么解答?为什么用乘法(除法)?
学生看课件口述图意。学生分析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②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发现三者之间的另外两个关系式:
在学生自主发现了第一个数学模型后,通过这一组的例题,让学生尝试分析、思考、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出第二个和第三个数学模型。本次的例题以线段图的形式出现,体现了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由此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全班齐读三个关系式。
1、数学书P63第2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小时。
①60×3=180表示什么?
②180÷3=60表示什么?
③180÷60=3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说。
要求:说清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算式又表示什么?
三个练习的难度由浅入深,训练的侧重点由理解概念到选择计算的方法再到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三个概念,又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生活实际问题:一辆开往天津的在看到距离天津还有225千米的路牌后,它的速度是多少?
师: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它们实际是什么,你会计算吗?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4、扩展练习:老师在上班时遇到了一个困难,你能帮助老师吗?(课件演示)
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600米,我步行的速度大约为60米/分,我从家出发步行9分钟能否到达?(你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师: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你估计能到达吗?你打算怎样解决?
⑴学生独立思考。
⑵四人小组交流不同的方法。
⑶学生汇报:
③计算应该用的时间来进行判断。
②计算9分能走的路程来进行判断。
③计算9分走完所需的速度来进行判断。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这道拓展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三个数量关系式(或是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分析、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体会到处理实际问题的策略多样性、算法多样化(即: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理解,解决它也有多种的方法)。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弄懂了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及对自己的评价。
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和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说说、找找中领悟本节课的内容,再一次理解与整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并由衷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弄清了什么是路程、时间、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三个数量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收获不小。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的态度,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数学书63页第3题、64页第5题。
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配合多媒体,能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地展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板书展示了什么是“速度”,“速度”的表示方法、读法;展现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印象。
谁跑的快?
路程 ÷ 时间 = 速度 速度的表示方法:
小兔:280 ÷ 4 = 70米 速度= 路程 ÷ 时间 小兔:70米/分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
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标准》所提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
1、情境导入:刘翔奥运会比赛实况。
师:看完录像,你想说什么?从录像中你搜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从录像中找出相关数据,并分析数据所表示的含义,学生自己总结出名称。(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初步感知“速度”:你知道刘翔的速度有多快吗?老师通过计算知道他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板书: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从我们教室的后墙到讲台大约是8.5米,也就是“滴答”这短短的一秒,刘翔已经从教室的后墙跑到讲台这了,他的速度确实惊人。
巧妙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热点的赛况情境,通过让学生观看、分析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初步感知、理解“速度”这个概念(速度实际上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物体的行程,行程大则称为“快”,行程小则称为“慢”),帮助学生建立“速度”的数学模型。达到了新课初始便分散这节课的难点。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路程、时间与速度,以及他它们之间的关系。
向学生明确表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三个概念。
⑴教师举例,学生辨别各个量表示的含义:
①老师从学校走回家的距离
②我坐摩托车用了10分钟
③小汽车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
⑵学生联系生活尝试模仿老师的例子自己来举例表示这三个概念。
⑶练习:(课件演示)你能分辨出路程、时间与速度吗?并说说为什么?
①从百草堂到盈信最近的路大约有900米,走路大约需要15分钟。
②一辆面包车3小时一共走了21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70千米。
通过教师的举例、学生的模仿、课件的演示,从中捕捉学生的好奇心,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将这种好奇心发挥到极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解、区分这三个概念。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1、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和由来。
(1)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也进行了一次赛跑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成绩。(课件演示)
①小狗5分跑了300米;
②小兔4分跑了280米;
③小猴5分跑了250米;
(2)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路程)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跑得快,就是“速度”。)
(3)师: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各抒己见,计算出各动物每分钟奔跑的路程,比较出快慢。
(4)师指导:他们每分钟奔跑的路程实际就是他们的速度。
(5)师: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呢?它与路程和时间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6)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自己发现各部分关系,总结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全班齐读。
先通过多媒体的声、形、色的动画动感演示三只小动物的赛跑比赛,从“速度”这个难点入手,再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第一个数量关系式,建立第一个数学模型,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2、学习速度的正确写法和读法。
(1)师:为了准确的表示速度,我们在60米后面加上“/分”,表示小狗每分钟跑60米。
(2)让学生自己写出其他动物和刘翔的速度,再读一读。
教师再进行速度单位书写的指导和关于速度知识的补充,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速度这个抽象的概念。
3、学生活动:现场测试学生步行的速度,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速度”的概念。
在教室里选择一段距离让2-3名学生分别来行走,教师用秒表记时,用计算器计算出行走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亲身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只要有运动就会产生速度。
4、课外知识补充:了解一些关于速度的知识。(课件演示)
学生观看课件,师:你知道吗?
①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②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
③为什么我们会先看到闪电才听到打雷呢?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④地球以500米/秒的速度自转。
⑤人心跳的速度为80次/分左右,新生儿呼吸的频率大约为40-50次/分,成人大约为16-20次/分,人眨眼的速度约为22次/分。
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了解“速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数量,从而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
5、探索三者的其它关系。
⑴师:那速度与路程、时间除了我们发现的关系之外,他们之间还有没有别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发现、总结。(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⑵到底同学们自己总结的对不对呢,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组例题(教材63页“试一试”第1题)。(课件演示)
少年宫
用了10分
学校
速度是60米/分
题目一:
从学校到少年宫的路程是多少?
甲地
乙地
速度是70千米/时
140千米
题目二:
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时?
①师:谁来说说图意?你怎么解答?为什么用乘法(除法)?
学生看课件口述图意。学生分析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②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总结、发现三者之间的另外两个关系式: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在学生自主发现了第一个数学模型后,通过这一组的例题,让学生尝试分析、思考、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出第二个和第三个数学模型。本次的例题以线段图的形式出现,体现了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由此进一步的培养了学生探索的精神、探究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全班齐读三个关系式。
三、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1、数学书P63第2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小时。
①60×3=180表示什么?
②180÷3=60表示什么?
③180÷60=3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说。
要求:说清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算式又表示什么?
三个练习的难度由浅入深,训练的侧重点由理解概念到选择计算的方法再到运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三个概念,又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表格练习:(课件演示)你会列式吗?
车型
速度(千米/时)
时间(时)
路程
(千米)
自行车
15
12
?
摩托车
60
?
120
汽车
?
2
160
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条件口答算式并说出计算依据。
3、生活实际问题:一辆开往天津的在看到距离天津还有225千米的路牌后,它的速度是多少?
师: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它们实际是什么,你会计算吗?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4、扩展练习:老师在上班时遇到了一个困难,你能帮助老师吗?(课件演示)
从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600米,我步行的速度大约为60米/分,我从家出发步行9分钟能否到达?(你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师:从题目你得到了那些信息?你估计能到达吗?你打算怎样解决?
⑴学生独立思考。
⑵四人小组交流不同的方法。
⑶学生汇报:
③计算应该用的时间来进行判断
②计算9分能走的路程来进行判断
③计算9分走完所需的速度来进行判断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这道拓展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三个数量关系式(或是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来分析、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体会到处理实际问题的策略多样性、算法多样化(即: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的理解,解决它也有多种的方法)。
四、回顾反思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弄懂了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及对自己的评价。
给学生提供一个空间和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说说、找找中领悟本节课的内容,再一次理解与整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并由衷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自主探究弄清了什么是路程、时间、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三个数量关系式,并利用这些关系解决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收获不小。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探索的态度,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数学书63页第3题、64页第5题。
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配合多媒体,能简明扼要,画龙点睛地展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板书展示了什么是“速度”,“速度”的表示方法、读法;展现了“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所构造成的三个数量关系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印象。
路程、时间与速度
刘翔:平均每秒大约跑8.5米(8.5米/秒)
谁跑的快?
路程÷时间=速度速度的表示方法:
小狗:300÷5=60米小狗:60米/分
小兔:280÷4=70米速度=路程÷时间小兔:70米/分
小猴:250÷5=50米小猴:50米/分
小兔跑得最快,平均每分钟跑70米。(读法)
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 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
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3168÷24=
2.“小明上学走了6分钟,小红上学走了8分钟,谁走得快些?”
“小明家离学校360米,小红家480米,那谁走得快一些呢?”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交通工具的速度。
教师肯定学生介绍正确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并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
2.“单位时间”的介绍。
(1)课件显示一些教师收集的速度。
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片,8.5米/秒。师问:“那有多快”?学生兴致高涨地说:“滴答一下,就8米多”。师说:“是啊!滴答一下,刘翔就从讲台的右端,冲到门口了。”学生哈哈笑起来。课件又出示:猎豹的速度1800米/分,有什么感受?生说,“更快!”学生很自然地换算出了猎豹的速度30米/秒,比刘翔还快!师又说:“同样是滴答一下,猎豹就从教室的一端跑到操场去了!”学生又呵呵起来。师又问:“你们见过速度慢的吗?”学生说:“蜗牛”。课件出示:蜗牛,8米/时。学生说:“刘翔一下,蜗牛要爬一小时”。大课件出示: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声音的速度每秒只有340米。这就是为什么在电闪雷鸣时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意义: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的基础。教材呈现了一个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意义,以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实际运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每时行多少千米的问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解但对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不明白,相对来说,对速度概念现实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模型决定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况,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认识速度单位。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学习态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点
构建并运用速度=路程÷时间这一数学模型
5、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的现实意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这一教育理念,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建构模型、拓展模型、运用模型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法的指导贯穿始终,使的教法和学法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三、说教学过程:
在这样一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借助情境,建构数量关系,搭建数学模型。
三)、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模型
四)、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刘翔夺冠和羊村选一名参赛队员两个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顺利帮助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当路程相同,谁用的时间少,谁的就速度快;当时间相同,谁跑的路程长,谁的速度就快。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打下基础。
环节二:借助情境,建构数量关系
在这个环节,首先出示情境,分析题意,引出矛盾。用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会帮它们比快慢吗?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初步感知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感受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第二结合线段图进行比较。线段图是帮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时将线段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能读懂线段图,体会线段图能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2)揭示数量关系
教师通过对比较方法的总结,引出小汽车1时行60千米,即汽车的速度是每时60千米。教师这样来引导:速度怎么求?你会求吗?120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60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出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3)、运用数量关系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生自主总结出数量关系后,马上引导其进行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发现矛盾,顺理成章的进入速度概念的教学,完成练习后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板书。原来它们的速度都是12千米,它们的速度相等吗?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速度虽然都是12千米,但它们所指的时间段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顺势进入速度单位的教学,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透彻,对速度单位这样书写的必要性更能理解,从而巧妙的突破难点。
4)、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本环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人类、动物界、自然界等方面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速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愿望。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等帮助学生感受速度的快慢,理解速度的内涵。
环节三: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模型
路程、时间、速度它们之间还有别的关系吗?利用教材63页的两个教学情境,通过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每个数据表示什么?你能根据所列算式找到三者之间的关系吗?这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丰富的情境构建数量关系,并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数量关系。总结归纳出三个数量关系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三个数量关系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环节四: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本环节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闯关形式进行巩固练习。练习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分层训练,并且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的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第一关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第二关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时间,也可以比路程,还可以比速度,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是直观教学的体现,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展现了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创设生动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以生为本”,发展思维,张扬个性,享受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5)
【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53页 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含义,并会写、会读。
2.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学情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2.议一议:笑笑和淘气走路上学用的时间:6分钟、8分钟,他们两人谁走得快呢?
3.算一算,比一比
继续出示420米、640米,(板书:路程)现在,你能准确地比较出谁快谁慢了吗?
4.汇报反馈:笑笑快。
5.初步理解“速度”含义,引出“速度”一词。
6.揭示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激活内需,目标导学
1.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习“路程、时间与速度”什么方面的知识?
2.出示学习目标
三、理解速度含义,构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1.写法、读法教学:70米/分,读作70米每分;80米/分,读作80米每分
2.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练一练:
(1)一辆自行车2小时行驶16千米,自行车的速度是 。
(2)国产小型飞机6分钟飞行了48千米,飞机的速度是 。
(3)神州七号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40千米,飞船的速度是 。
4.设置冲突,引发问题,进一步体会速度的含义
(1)它们的速度都是8千米,难道它们的速度相同?你有什么想法?
(2)小结:速度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不但要看路程还要看时间,它与路程和时间有关系,速度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
5.速度概念提练,概括
(1)小组交流:看了这几个速度,你能概括地说说什么叫速度吗?
(2)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物体每小时、每分钟、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每小时、每分钟、每秒……叫做单位时间。
四、联系实际,体验生活中速度的快慢
依次出示一组图片,引导感受速度的快慢。
1.刘翔8.5米/秒
2.动物界的猎豹30米/秒
3.自然界的自然现象:雷电,声音的传播速度340米/秒,光的传播速度30 0000千米/秒
五、解决实际问题,完善数量关系的构建
1.先出示图片,认识限速标记。
2.再出示文字:张叔叔驾车经过这一路段时,想花2小时行完140千米。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那你建议张叔叔按( )的速度行驶。
3.同学们给出了合理的速度,那么我们按这个速度来解决两个问题
(1)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照这样的速度,300千米的路程张叔叔需要开几小时?
要求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六、阅读课本第53页的内容。
七、全课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八、综合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镇政府与北团中小的距离大约是1500米。今天早上,吴老师7:30分从北团镇政府出发,以100/分的速度赶往北团中小上课。我能在7:50分到达学校吗?
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每分钟行的路程
笑笑:420÷6=70米/秒 读作:70米每秒
淘气:640÷8=80米/秒 读作:80米每秒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6)
恩格斯曾把思维称做“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数学则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在课堂上,李老师总是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创设活动的情境,营造活动的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运用已有的方法去思考、去发现、去交流、去感受,让课堂成为展示思维过程的平台,成为学生积累“财富”、资源共享的“加油站”。
1、开始,李老师就检查预习,让学生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分别是什么。充分发挥了预习的作用,在预习过程中,实现了数学阅读的价值,并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寻找时间、速度、路程,思考已知什么,求什么。并从中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式,从而推导出其他两个关系式。
3、5秒行了40千米,得出每秒行8千米。2小时行了16千米,得出每小时行8千米。都是8千米,速度一样吗?从这个比较中让学生了解,光用8千米不能准确表示速度,得出速度的表示还需要时间单位。这个设计很好。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在练习中注重了速度的比较,比如路程相同的情况,时间相同的情况。轻松一刻非常有趣,学生的理解很有争议,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7)
课程标准: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现实生活或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速度、时间与路程,知道速度的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构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模型,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3、运用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路程、时间与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教学策略:
1)助学单先行,以学定教,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学生对这个课题已经知道多少、存在哪些障碍?如何做能协助学生轻松、有效的实现目标?这些是我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2)体现“五主一辅”原则。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教材素材为主载,以学生情感的升华为主旨,以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和多媒体资源的声像图为辅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最后达到建模。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买过的东西是怎样交到我们的手里的吗?
师:其实快递也是物流,关于物流,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学生观看视频)
师:正是因为物流中心有着这么多的作用,所以每天那都是车来车往,你看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都在赶着往物理中心送货呢。
师:经过观察,咱们发现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下面咱们就分析和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这是助学单的第一个问题,先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昨天是怎么想的?现在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刚才大家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几个词(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请大家结合实例想一想什么是速度?什么是路程?
同学们紧互动交流。
总结:这样我们把每分钟、每小时等等这样的时间可以叫做单位时间 单位时间行驶的米数或千米数就可以叫做(速度)
师:那速度单位应该怎么写呢?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课件出示:李老师骑自行车走了9千米,这里的9千米表示的是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
课件出示:刘翔的速度是9米/秒,蜗牛的速度是9米/时,两个速度相等
师:我们如果让刘翔和蜗牛比赛,滴答一声谁出去了?谁还在后面慢慢的'爬呀?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了速度、时间和路程,想一想老师接下来会提问什么问题?
师:没错,我们开始解决助学单的第三个问题,结合实例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现在先想一想,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经过互动交流,我们理清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师:看大家学的这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去玩一个闯关游戏,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可是可爱的熊大熊二被光头强绑架了,你们愿意参与营救活动吗?
1、第一关:先说说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再填写下表(课本100页的1)
师:这是三种交通工具的形式情况,仔细观察,解决第一个你打算用到了什么关系式?
师:第二个有关摩托车的,你能解决吗?第三个呢?
2、第二关:甲地离乙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是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两道题都没难住大家,接下来我们接受更大的挑战,请看
3、第三关:平均每小时可以做纸花25朵,3小时可以做纸花多少朵?
小明打作文,平均每分钟打100个字,5分钟可以打完,他的作文有多少个字?
师:恭喜同学们成功营救出熊大熊二,老师为你们点赞。
师:仔细观察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然后回忆下刚上课时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师:在数学上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我们的数学学习非常的重要。
师:这么多不同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关系式上。希望你带着发现的眼睛继续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回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课下请把本节课知识整理在思维导图本上,善于总结的孩子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8)
【教学内容】
路程、时间与速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53页 例5
【教学目标】
会读。
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学情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8分钟,他们两人谁走得快呢?
3.算一算,比一比
继续出示640米,(板书:路程)现在,你能准确地比较出谁快谁慢了吗?
4.汇报反馈:笑笑快。
5.初步理解“速度”含义,引出“速度”一词。
时间与速度
二、激活内需,目标导学
时间与速度”什么方面的知识?
2.出示学习目标
三、理解速度含义,构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读法教学:70米/分,读作70米每分;80米/分,读作80米每分
2.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练一练:
(1)一辆自行车2小时行驶16千米,自行车的速度是 。
(2)国产小型飞机6分钟飞行了48千米,飞机的速度是 。
(3)神州七号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40千米,飞船的速度是 。
4.设置冲突,引发问题,进一步体会速度的含义
(1)它们的速度都是8千米,难道它们的速度相同?你有什么想法?
(2)小结:速度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不但要看路程还要看时间,它与路程和时间有关系,速度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
5.速度概念提练,概括
(1)小组交流:看了这几个速度,你能概括地说说什么叫速度吗?
(每分钟、每秒……行的路程,叫做速度。每小时、每分钟、每秒……叫做单位时间。
四、联系实际,体验生活中速度的快慢
依次出示一组图片,引导感受速度的快慢。
1.刘翔8.5米/秒
2.动物界的猎豹30米/秒
3.自然界的自然现象:雷电,声音的传播速度340米/秒,光的传播速度30 0000千米/秒
五、解决实际问题,完善数量关系的构建
1.先出示图片,认识限速标记。
2.再出示文字:张叔叔驾车经过这一路段时,想花2小时行完140千米。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那你建议张叔叔按( )的速度行驶。
3.同学们给出了合理的速度,那么我们按这个速度来解决两个问题
(1)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照这样的速度,300千米的路程张叔叔需要开几小时?
要求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六、阅读课本第53页的内容。
七、全课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八、综合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镇政府与北团中小的距离大约是1500米。今天早上,吴老师7:30分从北团镇政府出发,以100/分的速度赶往北团中小上课。我能在7:50分到达学校吗?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9)
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一起去史庄子小学聆听于娜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听完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首先,课程的开始以口算题的形式复习导入,采用了我们也经常使用的接龙形式,然后又紧接着复习了之前学习的单价、数量、总量的数量关系,回答问题时让学生先读题,并说出使用的数量关系,采取同桌大声对说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的。接着是引入新知,先板书两个问题,让学生找出两道题的`共同点,并用重点符号标识出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速度时间路程,并对此数量关系进行来回推导,让学生加深印象,深深印入脑海,及时练习及时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高效课堂,并且给出学生标准的答题模式,每做一道题,都要用笔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写出来,最后是巩固新知,复习旧知,并且迁移了一些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与见识。
整堂课听下来,于娜老师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凑,高效的课堂不仅让学生整堂课把新知识熟记于心,更把旧知识很好的迁移到复习中,为什么于娜老师能让自己的课堂成为我们梦寐以求的高效课堂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整堂课没有一个学生处于走思的状态,眼睛全部定在老师的身上,老师指到哪里,学生立刻就能做到哪里,我觉得这是使本节课成为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
2、行为习惯,每一位学生整节课都没有私底下做小动作或者是窃窃私语的行为,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更是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教师深感佩服,可见于娜老师平时下的那功夫非比寻常。
3、师生关系,从进入教室,看到学生与老师相处的状态,看到老师脸上的笑容,到上课提问学生时叫的孩子们的昵称,我们就能感受到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
总之,我认识到要向于娜老师学习的经验还有很多,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继续交流学习。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10)
我说课的内容是《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下面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说说我的这节课将要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
首先,我来说说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情的分析。
《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北师大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最后一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路程时间和速度是小学阶段常见的几个关系量中单独拿出作为新授内容讲解的数学模型,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理解了量的意义,明确了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路程、时间和速度”目的就能达到。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等常见的量,理解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掌握“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模型思想,并体会速度的提升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和主动学习知识的情感提升。
难点: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会书写速度的单位。
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下,我准备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并以四人小组形式,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根据学习任务单逐步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出发,本节课我准备采用情景激趣法,通过创设学生身边的各种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同时配合启发式谈话法,比较质疑法,讲解法等展开教学。
本节课我的教学预设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首先表象感知“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量就是速度,然后深度理解“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行驶的路程”,最后才是建构三者之间的数学模型。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所以,如何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价值,体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是我本节课重点思考和将要践行的教育理念。
《课标》要求我们:“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鉴于此,本节课我将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积极、有效、科学地进行探究,学习。
综合其他学科知识在数学学科的体现和应用,既有物理学科对速度的两层定义,同时有语文学科的诗歌创作,还有地理历史学科的古代蓟州是现在北京等知识点,这也是我本节课的创新思考之一。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使学法和教法收到实效,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揭示主题”“自主探究,建构模型”“学以致用,解决问题”“总结回顾,情感提升”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1、从刘翔比赛的多媒体动画切入,引入速度的感念;
2、通过刘翔和其他两位对手的比赛,引导学生得出: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相同比路程,并让学生质疑:路程、时间均不同如何比较?
设计意图:设计精彩的开头,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过程顺利展开。设疑提问,揭示主题,促其产生学习的内需。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创设校园中女生比赛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路程时间均不同,怎么比较速度?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调动已有经验,联系除法知识,鼓励学生尝试总结出路程÷时间=速度这个数学关系式,然后通过画线段图初步感知“速度就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设计意图】速度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对于9岁的孩子们来说较难以理解。通过计算得出:飞船的速度是8千米,人的速度也是8千米,这样的半成品单位,迫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并质疑,启发学生不得不在原来的表达形式上进一步完善单位,即复合单位来表达速度,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效果。随后结合生活中的人的速度,飞机的速度,电闪雷鸣等四幅情境图,再学生例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速度。
【设计意图】在突破速度单位这个难点之后,我准备再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引导学生对速度自主归纳其精准定义,让学生逐步达到由表及里的深层次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校园中男生跑步的情景,有了前面五次对速度的计算,加之对速度概念和单位的深层次理解,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进一步得出要求路程和时间的另外两个关系式。
1、唐朝时,从长安(西安)到蓟州(北京)约1200千米,马车不停歇的走60小时才能到达,马车的速度是多少?
2、现在高铁的速度约为300千米/时,去北京需要几小时?比之前坐马车节约几小时?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时空穿越的时间情景串,巩固三个不同的数量关系式,感受祖国科技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品质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让学生在知识层次上得到提高,还让学生在情感受到了一强烈的震撼,深刻体会到速度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数学知识对生活的作用。
1、学生回顾知识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收获。
2、诗展示:
以前,老师想你们的时候,翻过绵延不绝的山岭,走过几个昼夜;
现在,老师想你们的时候,收拾好行囊坐上高铁,经过两三小时;
未来,老师想你们的时候,。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感慨,达成共识:速度改变世界,知识创造未来!激发学有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增强责任感,在情感上受到更大的鼓舞。
最后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突出比较速度的三种方法,以及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留下深刻印象。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八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了解速度的内涵。
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③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套,学生练习纸一份,奖励小笑脸。
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十一黄金周你们有去旅游吗?(有)去哪里了?谁想告诉老师?
生:......
生:我和爸爸、妈妈坐特快列车去上海玩。
(从旅游将学生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这也是让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
师:那你可知道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生:......
问: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这句话表示什么呢?
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1、学生认真看书,畅言其发现。
⑴学生从书中发现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这句话表示特快列车的速度。
⑵学生发现和知道生活中的其他速度。
⑶学生发现速度有简便的写法。
2、猜速度
⑴学生猜速度,让其他学生评价是否合理。
⑵学生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知识来判断同学猜得是否合理,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⑶教师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3、解决生活中与速度相关的问题。
⑴解决课本第54页例3。
①出示第54页例3,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学生板书演示,并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还提出别的列式方法。
⑵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小组讨论:比较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积极表述自己的发现。
从学生的发现中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③板书课题。
④知识升华:同样的行程问题学生利用关系式解决。
三、质疑,释疑。
⑴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第54页的内容,敢于质疑。
⑵学生独立思考,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同学的问题。
从学生的质疑和释疑中,得出: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⑶利用这两道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勇闯冒险岛,答对的同学给自己奖励一个笑脸,看谁的笑脸多!
第一关:小小法官。
⑴小强1分钟打字108个。这句话表示小强打字的速度。()
⑵红红平均每分钟折12架飞机,可以写作:12/分。()
⑶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用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求得。()
⑷小强5分钟跑了600米,小强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6005=3000(米)
答:小强平均每分钟跑3000米。()
第二关:练习八第8题。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返回
时用了2小时。
⑴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
⑵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第三关:拓展题:
爸爸骑摩托车带小倩到粤晖园玩,摩托车速度是500米/分,
从家出发经过2小时到达,小倩家到粤晖园有多远?
四、学生分享收获总结评价
在这节课里同学们的收获应该不少吧,谁想同学们分享一下?在
这节课谁表现得好,你想表扬谁?你自己呢?老师呢?今天哪个组表
现得最好?
板书(附页)
速度路程时间教案(篇1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情境中。
挖掘“童心”、“童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一开始就设计“羊队和狼队的跑步团体赛”的环节,让学生来体会根据不同的条件来判断物体的快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对路程和时间两个量进行感知。
二、营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学中,我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方法,突出方法多样性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
三、密切联系生活,激活生活经验。
用生活中的“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公路上的“限速标志”、“指示牌”等学生很乐于解决身边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进一步巩固对速度的认识,加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高。
四、图形结合,深化数量关系的理解。
为解应用题积累了一种好的方法--画线段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线段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解决数学问题。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方法,从而更加清晰的提炼数量关系式。
教学中,我两次用到微课教学。第一次是关于速度单位的由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速度和速度单位;第二次是用微课来梳理知识,打通本课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参与面很广,大部分同学都掌握并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反思这堂课,感觉稍精心准备一下的课,效果就是不同。这样设计,思路比较流畅,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反思本课教学,总体上还不错,但是也还存在很多不足:
1.教学语言不够简洁,教师说的话偏多;
2.课堂有些环节操之过急,还需要更多耐心地静静等待。
3.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我会积极正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身不足,并努力进行弥补,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再更上一层楼。
GZ85.com延伸阅读
计算时间教案
让我们一起欣赏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您精选的“计算时间教案”,希望您能多多留意我们的网站我们会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内容。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教案是落实学校教育方针的有效工具。
计算时间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
1、记住时间单位的进率,会正确的换算。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 )和( ),其中( )是最小的时间单位。
2、钟面上有( )个大格,有 ( )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是 ( ),分针走一小格是 ( )分。
3、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 )圈。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数学课上了40( )。
2、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30( )。
3、小强跑100米需要13( )。
4、小惠每天晚上睡了9( )。
5。 学生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7( )。
(3)比较大小“”、“=”
(4)三年级游泳测试100米蛙泳成绩。小强用2分28秒,小刚用3分5秒,谁游得最快?快多少?
(5)小明每天早晨7:35到学校,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应该在几时几分从家出发?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时整,时针、分针重合。
( )时整,时针、分针组成一条线。
( )、( )时整,时针、分针组成直角。
2、一列火车8:30从南京开往上海,需要2小时20分,在路上晚点25分,火车什么时候到达上海?
计算时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1、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师演示钟面,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4、导入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
(3)师生小结。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3、请1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1、完成第62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2、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3、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25分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多长时间?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计算时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1小时=60分,1分=60秒,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使学生进行简单的时间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国庆长假刚刚过去了,徐老师去玩了很多地方,你们去玩过吗?看来大家都玩得很开心很快乐,徐老师班的陆宇同学在国庆节那天也玩得很开心,他进行了愉快的国庆宁波一日游。大家想知道他在那一天是怎么过的吗?我们一起来听听陆宇他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播放录音:今天早上我6:00就起床了,叫了一些同学乘上了330路公交车,8:00到了宁波,下车后买完点心刚好是8:05,然后我们步行,在8:45来到了宁波天一广场……)
师:听了陆宇的介绍后,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生提出数学问题
分别是从早上6时到8时到达宁波经过了多长时间?
从8时到达宁波到买完点心经过了多长时间?
从8时零5分到8时45分经过了多长是时间?
从早上起床6时到8时零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
从早上6时到8时4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
从8时到8时4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
(让学生说清楚提出的数学问题的具体意义。从。。。。。到。。。。经过了多长时间。)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板书。
6:00——8:007:00——8:05
8:00——8:057:00——8:45
8:05——8:45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从6:00——8:00,8:00——8:05
2、教师提问:从六时到八时经过了多长时间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8—6=2时
师:那么2时还可以怎么说呢?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一小时等于60分,所以2小时等于2个60分就是120分。
3、那从8时到8时零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练习巩固。
3时2分4时3分,个等于多少?
三、教学从8时零5分到八时4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
1、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生:40分
师: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你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2、现在请大家可以借助钟表拨一拨,也可以动笔算一算,画一画,看看从8时零5分到8时45分到底经过了多长时间?
3、学生讨论说说想法。
a.45—5=40(分)师借助课件来进行说明。
b.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数一数,从8时零5分到8时45分经过了八大格,因为一大格有5分,所以8大格就是40分钟。
c.用60-5-15=40(分)用整个一小时减去前面的5分钟再减去还相差的15分钟,就是经过的40分钟。
4、练习巩固
陆宇同学来到天一广场后他到底在干什么呢?请大家来看大屏幕。
新华书店
9:10—9:55
乐购
10:05—10:30
礼品商店
10:45—11:00
肯德基
11:15—12:15
四、练习巩固
1.陆宇同学下午打算去看一场电影,可是电影院上写着
a.“下午2:10,电影需要放映45分钟,那你知道电影会在什么时候结束呢?”(播放录音)
b.下午2:10,现在才下午1:50,我还要等多长时间呢?(播放录音)
2.延伸练习
我们打算在下午4:00到洪塘,如果330路公交车从宁波到洪塘需要开40分钟,我们最晚要什么时候等在330车站了呢?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堂课教学的载体选择的比较好,对于学生学习这一知识很有好处。本堂课进行主题式的教学,进行了用教材,而不是进行教教材。
2、教学目标的定位相当确切。重点突出。突破难点的地方(从8时05分到8时45分经过了多少时间?)运用了媒体这一形象的措施,让学生从算理上去理解。
计算时间教案 篇4
【学习内容】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6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预设流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1时=?(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
(4)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 )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提取已有的知识概念:1时=60分,再通过合作探究得出2时=120分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运用。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时间是无处不在的,结合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反思:
从一开始用猜谜语的游戏作为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铺路石。并从游戏中进一步加深对时间观念的认识,并很自然地过渡到复习旧知识里。紧接着抛出问题:1时等于多少分?充分地让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出2时等于120分的计算方法。例2为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情境,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以充分地讨论,集思广益,想出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教学完后让学生做练习题,使他们从练习当中找到知识的影子,并懂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们要懂得珍惜时间。
计算时间教案 篇5
一、目标导航
1、知识与目标:通过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及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2、数学思考: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解决问题: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体验具体时间的长短,进一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点。
4、情感与态度:通过时间的计算,了解经过时间是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二、要点扫描
1、课标解读
数学教学活动是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经验与人类积累的数学知识加以沟通的活动。因此,数学学习中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本节课是学生对时间的知识已有所了解,但要求某一段经过的时间确实比较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2、内容分析
本内容在教材的第62页的例1、例2、及相关的练习。例1及“做一做”第1题,主要是学习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再通过例2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例2编排的是学生早晨上学的情景,图上提供下列信息:7:30离家,7:45到校,要求算出: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种思路,有从钟面上数格的,也有列算式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是时间单位换算和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难点是时间单位换算。教学关键是理解时间单位进率。
3、学情认识
学生已认识了时、分、秒之间的60进制关系,为本课学习例1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因为学生以前学习的内容中大部分是十进制,从来没有接触过60进制的互换,所以在单位互换及计算某一段经过的时间出错较多,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应用教材提供的多种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时间的计算。
4、学法点拨
在教学时应在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基础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再交流换算方法。这样既使学生掌握时、分、秒之间的换算的基本方法,又懂得有条理地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从7:30到7:45分,过了多少时间,就是钟面上从几走到几,走了几大格,可以推算出走了几分钟。
其次,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平时上学的时间,看图说说你平时的上学时间,更能体会到某一段时间的长短。
三、教学文档
教学资源
1、课件一只,内有例1、例2教学时的有关内容。
2、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自制的针面。
教学途径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呈现信息。
工人文化馆前面贴着这样一只广告
今晚电影:智力大世界
放影时间:晚上7:30-8:40
票价:35元
从这只广告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能提出哪些问题?关于时间的应该是哪一条?放影的时间是多长?
2、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间的计算。
【设计意图: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引入一则学生富有兴趣的广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二)自主探索 形成算法
1、复习。
小朋友,时间单位的进率非常特殊,那么你能说说三个时间单位的进率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1小时=60分,1分=60秒。
2、教学例1。
小朋友,既然你已经明白三个时间单位的进率,那么2时=( )分呢?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算的,先请你独立算一算,再集体交流。
交流算法:
(1)因为1时是60分,2时是60加60,等于120分。
(2)2时=60分+60分
(3)2个60是60×2=120(分)(如果有这样的说法,教师要表扬)
3、试一试。(课件出示) 3时=( )分 2分=( )秒 4分=( )秒,
做完后交流算的过程。
4、教学例2。
(1)初步感知算法。
用课件出示小明从家到学校的上学过程,然后用钟面上时间说说这段时间的经过。
(2)教师在钟面拨出:7:30~7:45两个时刻。
(3)小组合作计算“7:30-7:45”的这段时间的长短。
(4)交流。
①因为这段时间都是7时多,只要45-30=15(分)
②因为7:30是时针过了7,分针多了6大格,7:45分时针也过了7,分针多了9大格,分针从6到9经过了3大格,分针走一大格就是5分,所以3个5相加就是15分,即:5+5+5=15分。
③分针从6走到12刚好是一小时的一半,是30分,从6走到9又是30分的一半,所以是15分。
④可以是续数法:31、32……45是15分钟。
5、得出求某一段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小朋友,要计算经过了某一段时间,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方法来计算呢?
(1)先读出或写出开始的时刻,再读出(或写出)结束的时刻,然后把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就是经过的时间。
(2)先看开始时间的分针、时针,结束时候的分针、时针看看走过了几大格几小格,然后根据1大格,1小格表示的时间,再算出这段经过的`时间。
当然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同学生们,你喜欢用哪一种呢?
6、试一试,计算下面时间。
(1)从3时15分到3时35分,经过( )分。
(2)从5时35分到5时50分,经过( )分。
(3)从7:50分到8:00分,经过( )分。这一题你是怎样算的?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的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因为8:00我可以看作7:60,开始和结束的时刻都是7时多,所以计算方法是:60分-50分=10分)
7、复名数的换算。
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会计算了某一段的瞬时时间,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换算复名数的时间单位呢?2小时36分=( )分,你是怎样想的?(先算2小时是120分再加上36分,就是156分)
3分36秒=( )秒,先请你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的插图,课件的放影,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培养学生从所提供的资料中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掌握求某段时间经过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知识 实践应用
1、填一填:
1时=( )分 2分=( )秒 60秒=( )分
60分=( )时 75分=( )时( )分 180秒=( )分
2、从8时15分上课,到8时55分下课,上课的时间是( )分,你是怎样计算的?
3、李叔叔去火车站乘火车,火车开车的时间是9:35,他路上要乘15分钟的公交车,请你算一算,他最迟应该( )时( )从家出发?
4、书上“做一做”第二题。出示图:
(1)请看图说一说,图上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你算一算,她要等多少时间?
(3)你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练习,特别是第2题的练习,建立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的,反过来数学知识又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四、错例点击
错例:9:50到10:10经过了( )分钟。许多学生会在括号上填1小时40分钟。
错因分析:
(1)在计算从9:10至9:50分时,一般学生采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的方法来求某段时间的经过,本题因为都是9时多,学生只要把50分减去10就得到了40分,结果正确,然后计算9:50至10:10这题与9:10至9:50是两题完全不一样的题目,但部分学生还会采用原来的方法:10时减去9时是1小时,至于10分减50分减不够,就把前后的数掉换一下就减,所以得到错误的答案。
(2)出现这样的错误时,要求教师多用60进制来计算,使学生掌握时间的换算。
五、精彩存盘
1、写出下面每个钟面上所指的时间。
时 分 时 分
2、说出下面表面上所显示的时间。
6:42:56 8:54:30 45:35:12
3、先看钟面上的时刻,再在 里填数。
(1)这个钟比正确时间快20分钟,
(2)再过 分就是4时。
正确时间是 时 分
计算时间教案 篇6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1、师用时钟模型拨时间,师提问: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
2)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3)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又是多少呢?
3、教师演示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二、探究新知。
1、时、分之间的单位换算。
1) 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 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2、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
1)学生尝试练习。
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
3、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4、教学例2。
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1)师拨7时30分到7时45分之间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时间的变化。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①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5、生生互动:
学生分组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其他的学生帮忙算一算这位同学从家到学校需要多少时间。
三、巩固新知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 ,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2、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题,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8时40分再加上( )就是9时。
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4、下面是小明周末下午的时间安排表。
2:30-2:50做作业 2:50-3:30 看电视 3:30-5:30 画 画 5:30-6:00 吃晚饭
2)画画用了多长时间?
3)小明吃晚饭后还可以玩2小时才睡觉,他应该什么时候睡觉?
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
计算时间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计算。
2、过程方法目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去过泰山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去游览泰山,想不想去?
(播放泰山风景图片,边放师边解说。)
二、联系实际,讲授新课:
(一)时间的换算:
一转眼,我们就游览了两个小时。同学们你们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课件出示问题)师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
例1:2时=( )分
(1)你是怎么想的呢?
(2)学生自主学习
(3)汇报学习情况,课件出示。
师:谁想到前面来用你制做的学具表拨一拨分针走多长是1小时呢?如果老师把这道题变化一下你会做吗?我们看题,120分=( )时。谁会做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生说,师适时表扬)我还想出一些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题)
(4)反馈练习
3时=( )分
4分=( )秒
120秒=( )分
70秒=( )分( )秒
(二)时间的计算:
1、情境教学: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挑战取得了胜利!想不想更进一步学习时间的计算呢?
(1)出示例2情境图1
①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②你能在钟面图上画出7:30时分针指在哪个数字上吗?
(2)出示例2情境图2 ①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②你能在钟面图上画出7:45时分针指在哪个数字上吗?
(3)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4)把条件和所提的问题连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5)集体读题。
2、讨论算法:
(1)要求小明从家到学校其实就是求什么?
(2)请在你的第一个钟面图上画出7:45时分针所指的数字。
(3)数一数分针从6走到9走了多少分钟?
(4)学生汇报。
(5)师生合作拨钟面验证。
(6)除了这种用数格子的方法之外你还想到别的算法吗?
(7)小组合作讨论。
(8)汇报学习情况。课件出示。
(9)小结:
师:用计算的方法时,如果在同一个小时内,我们只要用分钟相减来求经过的时间就可以了。大家可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那么,在这么多算法里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生汇报)以后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师:同学们学习兴趣真浓,敢不敢用所学的知识再次接受挑战?
三、知识应用
1、想想做做:小星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起床。她睡了几小时?
2、蛋糕店
营业时间
6:00---------20:00
一天营业( )小时
3、新华书店
营业时间
8:00--------18:30
一天营业( )小时( )分
练习4,独立完成,集齐订正。
5、第五小学作息时间表
上午,这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下午,这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游览了美丽的泰山,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时间的计算。你们快乐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老师希望你们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浪费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五、拓展题。
小明家到学校要走15分,他每天下午要在1:45到学校,应该在几时几分前从家出门?(通过这道题的训练,让学生知道自己下午回校的时间,做到不提前回校。)
计算时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掌握解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它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好吗?
二、学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秒
600分=()时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二)时间计算
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课件出示)
三、析
1、观察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直接数一数,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2)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5、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6、写上答语。(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7、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8、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做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四、练
1、填一填。
在○里填上>、
9分○90秒4时○24分1分15秒○65秒3时○200分140秒○2分1时30分○90秒
2、做一做。
小明去给外地打工的妈妈打电话,电话亭的营业时间,早上9:00开门,晚上8:00关门。小明8:40到达,他还要等多久呢?
3、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作业:课本第7页第8题。
计算时间教案 篇9
简单的时间计算(四)
教学内容:P54第3题以及补充
教学目标:
1、能区分要求的时间是在前面的时间还是在后面的时间或经过时间,能正确列式计算。
2、能区分钟面时间还是经过时间,用合适的单位表示。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表
车次开车时间到站时间运行时间
127:0017:00
269:0015:20
357:4514:10
(1)计算每一列火车的运行时间
(2)校对,填表(10小时,6小时20分,6小时25分)
(3)说说运行时间是怎样计算的?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计算结果的单位是什么?为什么?
二、学习新课
1、擦去开车时间一栏
(1)问:如果已知到站时间和运行时间,你能求出开车时间吗?怎么求?
(2)小组讨论
交流
(3)小结:开车时间是在前面的时间,可以用到站的时间往前倒退,因此只要用到站时间减去经过时间。
算出来的结果怎么表示?能写成7:00吗?还可以怎么写?(7时),可以写成7小时吗?为什么?
(4)独立计算另外两个开车时间。
2、擦去到站时间
(1)你会计算吗?独立试做
(2)交流
(3)计算出来的时钟面时间还是经过时间?该如何表示?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先加分,再加时,满60分向时进一)
(4)小结:要求的是到站的时间,是在后面的时间,应该用开车的时间往后推,因此只要用开车的时间加上经过的时间。
3、小结
我们要分清要我们求的是什么时间,正确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如果求的是经过时间,怎么计算?怎么表示?
如果求的是前面的时间,怎么计算,怎么表示?
求的是后面的时间呢?
三、巩固练习
1、对比练习
(1)小红早上7时半上学,中午11时20分放学,她上午在校多长时间?
(2)一节课40分钟,从上午8:50开始上课,到什么时间下课?
(3)一场排球赛赛了2个小时,到晚上10:20结束,你知道是什么时间开始的吗?
独立完成,校对
说说三题的区别
2、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佯计算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四、综合练习
1、篮球比赛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每半场为2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一场篮球比赛14:20结束,什么时候开始的?
独立思考
说说想法
结:(1)14:20-20分-10分-20分
(2)20+20+10=50(分)14:20-50分
2、汽车每隔20分钟从海安车站开出,妈妈想乘13:25去南通的班车,可她到车站时已经是13:30,她要等多长时间才能乘下一班车?
独立试做
集体评讲
3、下面是来自自来水公司部分地区停水通告。
花园五村:10:2011:00
虹桥二村:12:3013:40
东海花园:14:0015:10
王叔叔下午2:30到家,发现家里没有水,你知道他家住在什么地方吗?多少分钟后他家才会有水?
独立完成
集体评讲
五、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内容:P565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2、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的周末一般是怎么度过的?
2、指名回答。
3、师:看来大家的周末生活还真师丰富多彩呀,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一起来探讨怎样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让我们的周末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
4、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1、播放课件,了解时间表中的小姑娘周末生活。
2、谈话:小华也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这是她上周末一天的生活,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看来小华周末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她制定的具体的作息时间表。
3、出示主题图,谈话: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出示下面问题:
小华做家务用了多长时间?做作业呢?
小华到新华书店购书用了多长时间?
小华参观动物园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小华制作航模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5、师:上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小组讨论)
三、实践应用,自我提高
1、谈话:从小华的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中,你觉得小华是怎样的一位同学?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如果让你来安排周末一天的生活,你有什么好的创意?
(启发引导合理安排时间:既要有学习劳动的时间,还要有娱乐休息的时间。)
3、同学们独立自制一张详细的时间安排表。
4、组织学生交流,及时反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多的时间,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计算时间教案 篇10
计算经过时间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计算有关年、月、日经过时间的过程。
2.能计算现实生活中年、月、日的经过时间。
3.进一步感受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计算现实生活中年月日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出示20xx年年历,观察全年有多少天?
二、新授:
1、从今天算起,到六一儿童节还有多少天?
2、从现在算起,到明年元旦还有多长时间?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师总结: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1天
要求经过时间,用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月减月,日减日,如果日减日不够减,向月借1当30或31,要看这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算出结果后还要加上1天。如:5月10日到6月3日经过了多少天?
6月3日-5月10日+1
=5月33日-5月10日+1
=24天
3、从今年的年历中,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课本33页的练一练1、2、3题。
2、10月5日到11月8日共有()天。
10月20日到11月16日共有()天。
计算时间教案 篇11
1.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单位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
(2)理解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有关元、角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学会有序思考。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1教学重点: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2.3考点分析: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法计算问题。特别注意的是进行计算时要先统一单位。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今天请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出示面值不同的人民币让学生复习。)
师:孩子们,你们回答太精彩了!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板书课题)
教学例5。
师:老师想考考你们,谁来帮帮老师用最快的速度拿出1元2角,然后悄悄的举起你们可爱的小手?
师:我们的小朋友都会拿出1元2角,现在请你们把手中的人民币样本放在抽屉里,然后用端正的姿势来告诉老师?
老师引导学生:
1元是10角,10角加上2角,就等于12角。即,1元2角=12角。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现在用你们所掌握的知识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出示例6的.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回答可以解决,不合理之处,教师纠正。)
师:刚才你们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老师挑出三个问题来解决。
(1)买一个圆气球和一个爱心气球,要多少钱?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在日常生活中,当满10角时就转化成“元”,所以13角=()元()角。
(2)买一个笑脸气球比一个花朵气球贵多少钱?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元减6角,它们的单位不一样,只有单位一样的时候才可以计算,因此1元换成10角。
小结: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转化相同单位名称,再计算。
(3)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天鹅气球,要多少钱?
生:1元加3元等于4元,再加1角,所以等于4元1角。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正好”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发表,最后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老师总结出答案:
通过随便拿出2本来试一试的方法得出答案——画报和连环画。6+7=13(元)
通过先选定一本,然后和其它的三本逐一试得出——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5+8=13(元)
1.57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2.57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先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教师针对每一个问题分别请学生做答。
3.练习十三的第2题。
提示学生先看清买的是什么物品,同时要注意单位。
学生完成后,由小组派代表轮流给出答案。
教师对有错误的地方进行订正。
4.练习十三的第4题。
教师提示,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讨论。
请一名同学说出答案,并说说自己做题的思路。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同学们要明确:进行关于人民币计算时,只有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元和元、角和角再计算的原则。人民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元2角=()角。
1元是10角,10角加上2角,就等于12角。即,1元2角=12角。
18角=()元()角。
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转化相同单位名称,再计算。
中学时代教案实用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师要注重教案的细节方能做好课堂教学。栏目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一篇介绍“中学时代教案”的文章,相信您看完以后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中学时代教案【篇1】
中学时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掌握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 情感目标:通过感悟中学时代的美好和珍惜宝贵时光的态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感恩和快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学习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中学时代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用一段与中学时代相关的视频开始课堂,引发学生对中学时代的思考和回忆。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学时代的感受和想法。
T: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Middle School Days". Let's watch a short video about middle school life and think about our own experiences. After watching, please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bout your middle school days.
Step 2 学习材料(10分钟)
教师分发学习材料,与学生一起阅读与讨论其中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技能,并引导他们思考中学时代的重要性。
T: Now, please take a look at the handouts. Read the materials and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 Try to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methods and life skills in middle school. Also, think about why middle school days are important.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记录自己的观点。
S: I think middle school days are important because they lay the foundation for our future studies and careers. We learn how to study effectively and manage our time.
S2: Yes, in middle school, we also learn how to work in teams and how to solve problems. These skills are crucial in our future lives.
Step 3 学习方法和生活技能(20分钟)
教师分组组织学生分享他们在中学时代掌握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技能。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悟进行分享。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常见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技能。
T: Now, let's have some group sharing. Please share the learning methods and life skills you have mastered in middle school. You can also share your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insights. I'll provide feedback and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f necessary.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分享。
S: In middle school, I learned how to take effective notes, how to use online resources for research, and how to manage my time efficiently.
S2: I learned how to work in teams, how to listen to others' opinions, and how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教师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T: You guys have learned a lot of valuable skills in middle school. These skills will benefit you throughout your life. Great job!
Step 4 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1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组任务,要求他们协作完成一个创新项目。学生需要提出创新的点子,并分工合作实施。最后,让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创意和成果。
T: Now, let's do a teamwork activity. I want each group to come up with an innovative project and work together to implement it. Afterwards, one representative from each group will share their ideas and achievements.
学生组成小组开始讨论和实施创新项目。
S: Our project is about designing a smart recycling bin that can automatically sort different types of waste. We will divide the tasks and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prototype.
其他小组也分享他们的创意和成果。
S2: We created a website to raise awareness about endangered animals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them. Each group member contributed their own expertise to the project.
Step 5 总结和展望(10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并展望中学时代更多的学习和成长。
T: Let's summarize what we have learned today. What are the main points and takeaways from today's class? Also, let's think about what else we can learn and achieve in our middle school days.
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并进行展望。
S: Today, we have learned the importance of middle school days and the learning methods and life skills we can acquire. In the future, I hope to continue developing my teamwork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and explore more innovative ideas.
T: That's great! Keep up the good work, and make the most of your middle school days. I believe you will achieve even greater things!
Step 6 课后作业(2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学时代的作文,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感悟和目标。
T: For homework, I would like you to write an essay about your middle school days. You can share your own experiences, insights, and goals. Take this as an opportunity to reflect on and appreciate your middle school days.
四、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能引发学生对中学时代的思考,认识到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掌握学习方法和生活技能。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和创新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小组分享,他们不仅了解了中学时代的重要性,还获得了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对中学时代的认同和珍惜。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积极探索和合作中成长,更好地适应和利用中学时代的机会。
中学时代教案【篇2】
中学时代教案
主题:回忆中学时代
引言:
中学时代是每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回忆中学时代,温暖的回忆涌上心头,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思念无尽的情感,体验到那些难以忘怀的日子和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和影响。
2.了解中学时代的各类活动和经历。
3.培养学生的回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中学时代的重要性和影响。
2.各类活动和经历。
三、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15分钟)
1.引入中学时代的概念,与学生一起回忆和讨论中学时代的重要性和影响。
2.展示一些中学时代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回忆和情感。
3.请学生分享最深刻的中学时代经历和回忆。
Step 2:了解中学时代的各类活动和经历(30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中学时代各类重要活动和经历,如开学典礼、班会、校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
2.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他们认为最难忘的活动经历。
3.学生代表介绍各组讨论的活动经历,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回忆。
Step 3:培养学生的回忆能力和表达能力(45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自己最珍贵的中学时代回忆,写下来并准备演讲。
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演讲,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3.老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和回忆技巧。
4.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演讲并集中点评,共同提升回忆和表达能力。
Step 4:总结和展望(15分钟)
1.学生回答总结性问题:中学时代对你的成长和未来有何影响?
2.总结中学时代的重要性和影响,强调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3.展望未来,希望学生继续保持回忆和表达能力,珍惜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
四、教学延伸:
1.鼓励学生写下中学时代的日记或记忆文章,加深对中学时代的回忆和理解。
2.组织一次中学时代的回忆展览,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照片和回忆作品。
3.邀请中学的老师或校友来讲述他们的中学时代经历,增加学生对中学时代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教案,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培养回忆和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回忆中学时代的点滴,重新认识自己,感受到中学时代带来的成长和乐趣。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也为他们未来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时代教案【篇3】
主题:中学时代教案
主题范文:
中学时代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阶段之一,是我们从孩童向成年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不仅需要学习知识,还需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和个性特征。因此,中学时代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教育中学生,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中学时代的教案。
1. 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一个人的身体、心理和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对于性知识、健康习惯的培养、人际交往等方面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建议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包括性教育、心理健康、交友技巧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活动、讲座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中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建议教师对班级管理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管理,包括课堂秩序管理、考务管理、学生行为规范管理、老师家长沟通等方面。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和校园文化。
3. 学习方法
中学时代,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而学习方法的合理运用对于学生成败的关键。建议教师从如何阅读、记笔记、领悟等方面展开讲解,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 成长心理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建议开设成长心理课程。通过讲座、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缓解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积极面对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 社会实践
中学时代,学生开始步入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建议在课程中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志愿服务、社区义工等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多样和魅力,激发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和勇气。
6.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途径。建议开展以创新教育为主题的课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考。通过团队合作、项目实践等方式,厚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未来职业和创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中学时代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以上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学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中学时代教案【篇4】
中学时代教案:
主题:回忆中学时代的美好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写作和讨论分享回忆,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记忆;
2. 练习运用过去时态和描写性的语言;
3. 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电脑和投影仪;
2. 指导学生准备作文草稿;
3. 学生准备回忆中学时代的物品、照片等。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10分钟):
教师展示一张中学时代的照片,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中学时代的回忆和感受。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回忆,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你最难忘的课程是哪一门?你参加过哪些俱乐部或社团?等等。
2. 写作及小组讨论(2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将他们的回忆整理成一篇短文,在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过去时态和描写性的语言。然后,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作文,提出意见和建议。每个小组选择一篇优秀的作文代表小组发言。
3. 分享和总结(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选中的作文,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评论。教师在分享结束后进行接龙总结,提醒学生再回忆中学时代的重要事物和情感。
4. 作业(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完善和修改自己的作文,并将最终版本上交。
四、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利用照片、影像等多媒体形式,制作一份回忆中学时代的相册或视频,以展示给全班。
2. 学生可以邀请一位中学时代的老师或校友来学校做客,分享他们的中学时代经历和感悟。
3. 学生可以组织一场以“中学时代回忆”为主题的班级活动,让每位同学都能有机会回忆和分享他们的中学时代的美好。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主题是回忆中学时代的美好,通过学生之间的写作、讨论和分享,既激发了学生对中学时代的情感和记忆,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样的主题不仅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时代教案【篇5】
《中学时代》教学设计
配乐诗朗诵《中学时代》
中学序曲
教学目标:
1、理解新起点、大礼包的内容。
2、掌握中学时代对我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中学时代对我们所起的作用。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校园生活》视频
1、同学们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高大的教学楼、同学们在打篮球、音乐汇演.............2、你觉得初中生活怎么样。很棒!丰富多彩。
3、你对你的初中生活有什么打算?
我希望我的初中生活生活能看更多的书,能唱更好听的歌曲,运动会上拿奖.........新的起点:活动一畅所欲言分享“新”
1、踏进中学的大门,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你发现了那些新鲜事、感人事请大胆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新鲜事:新课本、新老师、新同学、新课程表、新作息时间表,新的板报内容.......感人事:看到一名学生主动将仍在校园里的废纸拾起来放到垃圾箱里,一名学生主动将正在咆哮的水管拧住。
2、与小学相比有那些新变化?
作业多了,时间紧了,阅读量大了,知识面广了,动脑的题和事多了,朋友多了........感觉自己长大了。
3、有人说中学时代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最美丽的底色?你怎么认为?(同桌相互提醒)
教师总结:(1)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段时间并不很长却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磨练自己的意志,交更多的朋友,为我们的人生奠定重要的基础。
1 / 2
(2)、开始深入的寻找生命的奥秘、撩开精神世界的面纱、主动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自觉磨练自己的意志、思考生活的意义.........成长的礼物
活动二---礼物接接接
1、新的阶段,新的起点,每个人都对自己有新的期待,你期待中学时代接到什么样的大礼包呢?
2、要想真正把礼物收入囊中就必须付诸于行动:你打算怎么做? 快快说出来吧!
要求:
1、小组为单位,照样子写句子:
例如:(1)希望获得探索更多的知识,希望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希望自己越来越坚强.......(2)多读书、上课钻心听讲、不懂就问........2、每组选记录员一名。
3、各组的记录员把记录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
教师总结:
1、(1)、给我们提供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2)、能激发我们的潜能。日新月新我常新。(3)、不断的完善的自我。
2、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不懈努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拉开了中学的序幕探讨到了“新”起点、成长礼物、付诸的行动。
学以致用:
1.进入中学后,你可能遇到的新鲜事是(A)①更多新同学,新老师 ②学习更多的科目 ③宽阔美丽的校园
④看到以前从未见过的实验室,图书馆,天文台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③
2、中学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有哪些?
2 / 2
中学时代教案【篇6】
中学时代教案
教案题目:中学时代的回忆
教案主题:通过回忆中学时代,培养学生对过去经历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教案目标:
1. 帮助学生回忆中学时代的美好经历和成长点,并进行思考和总结;
2. 培养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3. 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学生对中学时代的回忆和思考;
2. 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中学经历进行思考和总结;
2. 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准备:
1. PPT或教学展板;
2. 课堂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1. 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向学生讲述一段亲身经历。
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经历,鼓励他们分享一个令自己难忘的经历。
二、信息输入(10分钟)
1. 展示PPT或教学展板,列举中学时代的一些共同经历和活动,如初中毕业典礼、班级活动、夏令营等。
2. 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回忆和分享一个让自己难忘的中学时代经历。
三、学生活动(30分钟)
1. 学生自由表达:学生按照组别进行自由交流,每个小组挑选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中学时代经历。
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几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其他组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点评。
四、合作学习(15分钟)
1. 学生小组合作: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以一个中学时代的经历为主题,共同撰写一篇回忆文章。
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自己小组撰写的回忆文章,其他组员可以进行点评和交流。
五、情感体验(10分钟)
1. 老师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分享自己对中学时代的思考和回忆。
2. 学生反思:学生个别反思自己对中学时代的回忆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继续撰写自己对中学时代的回忆和思考,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可以包括对过去的感谢、对未来的展望等。
2.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话题,展开更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课堂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口头表达和思考的深度等。
2. 评价学生在写作环节中的表现,包括文章的结构合理性、表达清晰程度和个人体验的真实感等。
教学反思:
1. 学生的回忆和表达能力的差异较大,要注重帮助学生慢慢展开思维;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问题引导的合理与否,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时代教案【篇7】
中学时代教案
一、主题:中学时代的成长与思考
范文:
初中生活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希望,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经历了许多值得铭记的时刻。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成长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学时代的特点和意义。
2.探索中学时代的个人成长与思考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
4.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三、教学内容:
1.中学时代的特点和意义
- 中学时代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阶段,是从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
- 中学时代是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 中学时代是塑造个人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的时期。
2.中学时代的个人成长与思考的方法
- 学习方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 思考方法: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思考自己的行动和决策的后果。
- 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
- 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4.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 引导学生设置目标并努力实现。
- 鼓励学生追求个人兴趣和职业目标。
-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学时代的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对自身成长和思考进行思考。
2.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个人成长与思考的重要性,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学时代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学时代的思考和回忆。
2. 教学内容讲解:
- 课堂讲解中学时代的特点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思考的方法。
- 分析一些成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他人是如何成长和思考的。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中学时代的成长与思考经验,并互相交流。老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学习和思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学时代的特点和意义,培养他们的成长和思考能力。同时,通过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个人成长与思考的方法和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思考,互相启发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同时,老师也要注意及时给予学生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中学时代教案【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音乐课的一首作品。这首民歌是由有"西部歌王"之誉的著名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口中学得,并加以整理而成。全曲是由五个乐句都是基本相同的节奏,同样的旋律重复而让人百唱不厌,只在第三乐句的旋律上稍许变化,就能给人以新鲜感。最末两小节是乐段的扩充,在稍许变化的旋律中,用乡间土味的虚词衬字渲染,又回到主旋律中去结束全曲。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能力目标:通过音乐活动,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增强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珍惜光阴。
(三)教学重点:体会新疆民歌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难点: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理解歌曲的欢快情绪,锻炼对新疆民族舞蹈动作的创编能力。
二、说学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对于我们所教的学生,都是乡镇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谈话法、讨论法、表演法等。
四、说学法
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整体感知法、视听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
五、说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情激趣
1、教师范唱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2、要求学生听后说出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并说说歌曲的音乐情绪。
设计意图:课前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分散,因此,运用提问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情景创设,运用视听法、提问法,让学生感受新疆民歌欢乐的歌舞场面,激发他们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引入新课教学《青春舞曲》。
(二)整体感知引导掌握
1、教师范唱《青春舞曲》
设计意图:让学生全面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学唱歌曲
(1)随老师跟唱歌曲旋律。
(2)教师唱旋律,学生唱词。
(4)教师根据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纠正。
(5)完整演唱歌曲(要求唱出欢快的情绪和拍的韵律感)
(6)分小组和组合进行歌曲的演唱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都已经趋向于成熟阶段,已经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
(三)音乐活动———探究表演展现自我
教师教授新疆舞蹈基本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教授舞蹈动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拓展
1、思考:《青春舞曲》这手歌曲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2、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设计意图:音乐也是一门学科,它渗透着情感教育、道德教育;通过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不仅能够掌握歌曲中蕴涵的人生道理(告戒人们青春易逝,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好好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鉴别、分析和表达能力。
(五)小结:
今天我们从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中,对我们美丽的新疆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要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同时还要谨记歌曲给予我们的人生道理:珍惜时光,展现自我。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线,贯穿整堂课。
中学时代教案【篇9】
《中学时代》教学设计
土门子中学 侯治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中学时代》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轻快而有弹性的演唱能力。
2、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珍惜中学时代的学习机会。
二、教学重难点:能够熟练的演唱好歌曲《中学时代》 ,并理解其深刻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范唱法、练习法。
四、教学教具:电子琴。
五、教学所需课时数: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语
人生道路上最丰富多彩的年华是在中学时期,它是我们求 知、探索、建立友谊、增长智慧的黄金时期,也是我们认识世界、懂得人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它值得珍爱、也确实让 人难以忘怀。
(三)发声练习:
1 2 3 4 5 6 7 i/i 7 6 5 4 3 2 1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中学生了,对于中学时代,你曾经的理解和想象是什么呢?你又应该以怎样的形式来度过你的中学时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中学时代》。(四)学习过程:
1、作品分析:
(1)作词作曲者:王晓岭和戴于吾;这首歌词是非常好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学校生活,也是一首歌颂了美好的中学 生活,主题鲜明、深刻。《中学时代》里“系着红领巾迈进 校门,戴着团徽走向未来” ;这些点睛之笔读来令人感动。
(2)讲一讲:中学时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学生讨论)(3)下面老师用一首歌曲来表达“中学时代”,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看看哪位同学能说出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是怎样的时代?(4)老师演唱歌曲《中学时代》(学生讨论)
师:老师心中的“中学时代”就是一个珍惜时间的黄金时代,只有珍惜时间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才是我们中学时代最宝贵的,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个黄金时代里快快乐 乐的成长,认认真真的学习。
2、学唱歌曲《中学时代》
(1)a 讲解作品的调性为降 B 大调、2/
4、附点、减时线、增时线、连音线、小节线等。 b 先慢练、准确后再逐步按原速演唱(2)高声区大跳音程的跳跃 a 师范唱,学生模唱 b 慢速练,待准确后再演唱,长音的时值要求学生要把握好(3)师带唱歌曲《中学时代》(1—3 遍)(4)学生跟着老师的琴有表情的演唱歌曲。(5)分小组练习歌曲《中学时代》要求尽量背唱歌曲(老师巡堂指导学生练习唱歌)
(6)让学生讨论找出认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师再反复教几遍。(7)全班有表情的齐唱一遍。
(8)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看看哪组演唱的歌曲最棒,请各小组长组织好本组同学有两分钟来准备。
七、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歌曲《中学时代》,而且还懂得了珍惜中学时代这个黄金学习时代,把握好每一寸学习光阴,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中学时代教案【篇10】
福州时代中学
2011年初中秋季招生说明
福州时代中学坐落于仓山区程埔路172号(原福建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校址,与福建师大附中毗邻),是1994年由福建师大附中创办的一所民办中学,现由福建师范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和福建师大附中合作举办。福建师大附中是它的师资和教研的坚强后盾。
福州时代中学继承和发扬师大附中优良的办学传统,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校训,坚持“立德育才,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弘扬“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17年来,取得了卓著的成绩,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福州市A级民办中学”、“福州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福州市文明学校”、“福州市平安校园”、“福建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福州市初中素质教育目标考评优秀单位”、“福建省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先进单位”、“福州市红旗团委”、“福州市红旗大队”、“2010年福州市区初中素质教育目标考评优胜奖”等。
一、初中办学规模和主要特点
1、校园内绿树成阴,古木参天,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所有教室和实验室均配备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2、初中三个年级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总数1840人。
3、全面传承福建师大附中的优良传统、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具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4、教师队伍由福建师大附中派出的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聘任的中、高级教师以及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组成。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师资力量强,教师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爱心。
5、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校”。为学有专长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6、教学质量高,历届初三毕业班中考成绩均居全市中学的前列。2010年中考有387人考入福州市一级达标的高中校,比率高达%,有211人考入师大附中、一中、三中,比率高达%。
二、招生数量、收费标准与志愿填报
1、今年我校拟招收初一新生400人(实际招生数以市教育局审批为准)。
2、招生范围与对象:本市五区各小学优秀毕业生(包括学籍在福州市区但户口不在福州市区的留城生)及户籍已在福州市区目前仍在外地学习的回榕生。
3、收费标准
(1)2010年初一学生每年收费8000元,2011年新生学费每年拟收9550元,由于政府每年将下拨每位初中学生免除学杂费补助资金550元,因此2011年新生每年只需交费9000元。(收费标准以物价局最终审批的文件为准)
(2)课本、簿籍等代办费每学期按规定标准收取。
4、按市教育局规定,正式填报志愿应于市教育局规定的时间(具体日期以市教育局的通知为准)到各所在小学领取并填写市教育局统一印制的《民办中学志愿表》为准(回榕生直接到户口所在的区教育局报名并填报志愿)凡没有到所在小学(或户籍所在的区教育局)填正式《民办中学志愿表》的将无法录取。
三、关于生源条件的基本要求
1、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业基础。
2、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学生能按本校规定在校期间统一着装和统一发式,做到“穿有样、坐有相、言有规、行有范”,。
3、小学
五、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全优,体育成绩良以上,操行等级优。
四、有关自荐与面试事宜
1、有意报读我校的学生或家长可在4月6日至4月29日(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除外)到我校招生办公室领取《招生说明》和《初一招生自荐表》。
2、从4月20日至5月4日(双休日及4月30-5月2日除外)的上午8:00-11:30或下午2:30-5:30,请学生本人或家长自选其中之一的时间,到我校北大门招生办公室领取《面试通知》,并带上已填写好的《初一招生自荐表》及下列材料:
(1)该生小学5年级及6年级笫一学期成绩单(或素质报告单)的原件及完整复印件。
(2)该生在小学高年级获各级荣誉称号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如:三好生、优秀少先队员等)。
(3)该生在小学
五、六年级参加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如:迎春杯、快乐杯、华罗庚杯赛、计算机赛等以及其它能证明学生特长的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
(4)学生本人近期一寸相片二张。
没有完整填写自荐表或没有上交相关材料的,均视为自动放弃报名。
3、学生或家长将已填好的《初一招生自荐表》与有关材料交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审核,核对后带回原件自已保存。工作人员将同时发给一张面试时间的通知。届时学生本人应按指定的时间到我校参加面试。面试时应带上所发的通知,但不必带笔及其它学习用具。
五、招生程序
正式招生按市教育局规定的时间与办法进行,录取名单经市教育局审批确认后正式公布。
六、生活与交通条件
校内有食堂,可供学生在校午餐。在校寄午膳的学生由年段、班级实行统一管理。
本校不提供住宿。
交通便捷,凡乘20、60、8
3、509路公交车在对湖路“师大附中”站下车后步行约2分钟可到学校北大门;乘K
1、
4、
42、
43、50、6
6、8
3、8
7、10
6、113(原813)、115(原815)、1
24、1
26、30
7、
319、50
2、503路公交车在上三路“程埔头”站或“福建师大”站下车后步行约6分钟可到我校。
七、咨询方式
1、拟定4月23日(星期六)上午9:00在福建师大附中(仓山区对湖路)报告厅召开招生咨询会。(时间若有更改,请注意学校布告栏或时代中学网站的通知。)
2、招生咨询联系电话:
5、
23、、
3、学校概况及各种信息可登陆本校网站获取。 福州时代中学的网址: 教学设计
24计时法教学设计
中学时代教案【篇11】
中学时代教案
一、教案主题:回忆中学时代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和写作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学时代的回忆和回顾。
2. 帮助学生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介绍中学时代的重要性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引发学生的回忆和思考。
2.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中学时代的话题。鼓励他们分享他们最喜欢的记忆、朋友、老师和活动等。
3. 讨论总结(10分钟)
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提醒学生注意记录其他小组的见解和回忆。
4. 个人写作(30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和听取他人回忆的内容,开始写一篇关于自己中学时代的回忆和回顾的文章。鼓励他们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生活、友谊、老师和活动等。
5. 互评和修改(15分钟)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价和修改。
6. 展示和讨论(20分钟)
学生可以有机会在班级里展示他们的作文,并与同学讨论彼此的回忆和共鸣。
7. 小结和反思(10分钟)
教师在课堂最后总结中小学时代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保持对这段时光的珍惜,并对未来充满期待。
四、教学资源:
1. 讲稿和PPT
2. 分组讨论记录表
3. 学生自己准备的素材和文具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的分组讨论和讨论总结表现
2. 学生的个人写作和互评表现
3. 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表现
六、教学延伸:
1. 让学生组织一个中学时代的回忆展览
2. 鼓励学生为自己中学时代的回忆写成一本小册子
七、教学反思:
此教案通过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和回顾中学时代。通过分享和讨论,学生可以感受到他人的想法和回忆,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和写作能力。此外,通过这种主题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如何珍惜和利用中学时代给自己带来的宝贵经历和教训。
2024小花朵教案实用
资料的定义比较广,可以指生活学习资料。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需要用到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4小花朵教案实用,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小花朵教案(篇1)
中班美术美丽的花朵教案反思
作为一位中班美术教师,我制定了一堂关于美丽花朵的教案。本文将详细记录这节课的准备、实施和反思,以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准备阶段:
在制定教案之前,我首先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准备。我花了一些时间研究了中班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以便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方面,我希望通过本堂课,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种类的花朵,学习如何用简单的素材创作美丽花朵。
实施过程:
我们开始了课堂教学。首先,我带着孩子们观察了不同种类的真实花朵,并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眼中的花朵。通过这个活动,我帮助他们建立起从感知到表达的认知链条,激发他们对花朵的兴趣。
接下来,我向孩子们介绍了常见的花朵形态,并以图画和词语的形式给予他们直观的认知体验。我不仅向他们展示了花朵的形状、颜色和纹理,还通过感观表现、手势模拟等形式来帮助他们体验和了解花朵。
然后,我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份颜料、画笔和纸。我让他们随意运用颜料和画笔,根据自己对花朵的印象创作一朵属于自己的花。我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技巧和指导,如如何画花瓣、叶子等,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鼓励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创作完成后,我组织了一个小展览,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我鼓励他们讲解自己作品的特点和创作灵感,并相互欣赏、赞美。通过这样的互动,我希望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反思总结:
这堂课持续了一个小时,总体上收效良好。孩子们在观察真实花朵和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在画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每个作品都展示了孩子们独特的创造力和个性。
然而,也有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首先,我注意到有些孩子创作时遇到了困难,无法表达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提供更多的技法指导和个别辅导,帮助孩子们解决难题。其次,整堂课时间有些紧凑,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疲惫。我需要更好地安排课堂时间,保证孩子们充分休息和调整状态。
总的来说,这次关于美丽花朵的课堂教学收获颇丰。通过这节课,孩子们不仅增加了对花朵的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艺术气质。我也通过这次教学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确定了今后改进的方向。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会成为一位更好的美术教师。
小花朵教案(篇2)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部门
时间活动目标:
1欣赏桃花,用语言表达对桃花的理解和感受。
2试着用点彩画来表现不同的桃花。
三。体验绘画的乐趣和春天的美丽。
活动重点:
掌握“点彩画”这种形式来表现桃花。
活动难点:
五个圆点围成一圈。
活动准备:
课件(桃花)、**、水粉颜料(粉、黄、桃红、白)、调色板、两支笔、一些卡纸、布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歌曲《桃花朵朵开》入场。
老师:你刚才在**里听到了什么?
幼:桃花师:你见过桃花吗?在哪儿见过呢?
幼:(多名幼儿回答)
二、初步感知对桃花的认识。
1.回忆桃园美景,感知幼儿园身边的桃花教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几张**,我们来看看,这张**是在**的呢?
幼儿:幼儿园桃园
2展示真实的桃花,引导孩子们观察桃花的结构、形状和颜色。
老师:看,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桃花)年轻:(每人分发一束桃花)老师:请仔细观察你手中的桃花?等会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老师:请把桃花放在这个盒子里。
老师:我们在* *中**了桃花的结构分解。
(1)桃花是什么颜色的?
(2)桃花有几个花瓣?
(3)中间的花蕊是什么颜色?
(4)花蕾是什么样的呢?
3、 老师展示课件《桃花源》,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
老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美丽的桃花,好吗?
师:我们看了这么多漂亮的桃花,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儿童:儿童交流对桃花的理解和感受。
老师:如此美丽的桃花,如此美丽的桃园,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刷子把它永远留在教室里,好吗?
小花朵教案(篇3)
【活动延伸】
将幼儿带到美工区,尝试制作花朵的标本。
活动二《我的花朵最漂亮》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喜欢花朵的外形特点,知道调色的简单的方法。
2、能够动手画出自己喜欢的花朵,并完整地调色和涂色。
3、体验参与绘画活动的乐趣,萌发对自然的喜欢爱之情。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足够数量的绘画纸张、水彩、调色板。
经验准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花。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做《美丽的花》手指谣,引出本次绘画主题——最爱的花。
二、教师提出绘画的主题——我最喜爱的花朵,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1、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幼儿,让幼儿大胆表达出自己喜欢的花朵。
2、请幼儿说出自己喜欢花朵的外形特点及颜色。
三、教师发放绘画材料,幼儿动手作画。
1、教师教给幼儿简单的调色方法以及水彩的使用方法,并告诉幼儿使用绘画材料的注意事项。
2、幼儿自己作画并调色,教师巡回指导。
四、幼儿展示作品,教师评价。
幼儿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鼓励幼儿在集团面前表达自己的绘画想法,并对幼儿的表现做出积极的评价。
【活动延伸】
将幼儿带到主题墙的展示区,帮助幼儿一起把自己的画装饰在主题墙上。
主题活动:树的想象(美术)目的:
1、能自主选择各种材料,对不同的"树"进行装饰。
2、大胆运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出大树。
3、养成正确使用、有序收放材料的习惯。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活动开始,教师在组织小朋友们坐好之后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哪些大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谈话引发幼儿回忆,根据幼儿的描述教师进行总结,进而引出本次活动的内容。
2、讲解示范,掌握绘画方法
(1)教师出示范画,提问幼儿画上有什么(画上的树就是幼儿园院子里的树)
(2)教师示范作画,在示范的过程中,依次说出线描、吹画、点画的方法,引导幼儿注意画面布局,并带领幼儿观察绘画器材,进一步了解不同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重点讲解吹画、点画的注意事项。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交代要求,要画出小朋友们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树,要画得尽量大,布局合理。鼓励幼儿大胆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
(2)教师巡回指导,对于绘画能力较弱的幼儿适时地予以帮助;对想象力较丰富的幼儿,教师要注意保护其创造力,实施给予表扬。
4、讲评作品,结束活动教师提醒先画好的幼儿写好名字,将作品贴在展板上,引导幼儿互相欣赏,用贴五角星的方法选出"你最喜欢的树"。请幼儿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请其他幼儿提意见。
小花朵教案(篇4)
“Nice!”今天老师要给我们上一节美妙的或者说是恐怖的活动课,这是我来到中班第一次上活动课,你如果没有玩过的话就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这个活动课的游戏是叫“桃花朵朵开”。游戏的规则是老师会问同学:“桃花朵朵开”,同学们说:“开几朵”。老师说开几朵就几个人围在一起蹲下。
游戏开始,我们一个个走动了起来,老师说:“桃花朵朵开”,“开几朵?”我们拉长声音说到。老师说开两朵时,我心里的那块巨石终于掉了下来,因为我旁边有我的朋友,我们可以合连在一起。
接下来出来了一个噩梦,紧张的一局又拉开了序幕,老师说完开几朵的那一刻,我的心忽然受到了一种天打雷劈般的打击,因为老师说:“开五朵”。我们一起只有四个人还缺一个,就赶紧把一个人拉了过来,并把他围在包围圈里,这次真的是有惊无险呀!
紧接着,老师又加了一个非常坑人的规则,花朵里必须要有男女同学一起,这次老师说开三朵,我们便死活抓了一个女生,把她弄过来。但这一次就只有两个人剩下了,“呵呵”!为了活跃气氛,老师要求她们两个人表演,其中一个同学唱了歌,但非常难听。另一个同学就说了个谜语,让大家猜,可能谜底比较简单,大家一下就猜对了。
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就这样梦幻般的'结束了,这真是一堂难忘的活动课呀!
小花朵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桃花,萌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养成保持画面整洁干净的良好习惯。
活动重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桃花。
活动难点:
五个圆点围成一圈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桃树背景、水粉颜料、棉签、皱纸、树枝等,每张背景上做好一个桃花的范例。
活动过程:
一、回忆讲述,说说观察桃花的快乐心情
1、春天来了,桃花开了,前几天我们一起去看桃花开心吗?老师把开心的情景拍下来啦!想看吗?(看课件)
2、问:你和桃花姐姐说了什么悄悄话,做了什么游戏?
3、教师:我们小二班的朋友小嘴真甜,都和桃花姐姐成了好朋友,说悄悄话,做游戏,桃花姐姐心里可开心了。看,桃花姐姐来看你们了!
二、欣赏与示范
1、(看课件)仔细观察桃花长得什么样?五个花瓣,粉红色,象五角星,中间有一根根的花心,这朵桃花在干什么?(笑眯眯)那这朵呢?(很害羞)这朵花象什么?想蛋,它是一个花苞苞,就象宝宝在睡觉。师小结:桃花有五个花瓣,中间有一根根的花心,桃花有的笑开了脸,有的很害羞,有的还是花苞苞。
小花朵教案(篇6)
“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看那桃花开!”这是阿牛的《桃花朵朵开》中的歌词。我也由这歌词想到了我今天看到的桃花。
今天,我们趁着体育课的时候,看了桃花,虽然还是早春,但是,春的使者――桃花已经开了。白的,红的,粉的,花团锦簇。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粉的比白的・红的早开,粉色花瓣有5片,而其他的则相对较多。粉色的花蕊和别的花也不同,粉色是黄色和绿色的,其他的是黄和红以及一点点绿。红色的叶是深褐色的,其他的是绿的。
在这些花中,我最喜欢粉色的,因为他让我感到浪漫,但红色让我感到热烈,白色让我感到凄凉。红色显得太招摇,白色显得太悲惨了。只有粉色,平凡中见伟大,虽然没有红色那么深,没白色那么淡,但这正是恰到好处的。我可以感觉出,它是多么谦虚,压制住自己的美,尽量不让人察觉,使自己平凡。但我偏爱这平凡之美・朴素之美。
这些花全是勇者的代表,寒冬已过,但严寒仍在,这些小花却勇敢的开放,何况我们人呢?
美丽・勇敢・谦虚的小花啊,你们那么平凡,但在早春中,你们又是那么不平凡,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