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生命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01

生命教育读后感推荐。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生命教育读后感推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命教育读后感【篇1】

儋州市新州中学陈海莲

当看到《生命化教育》这本书最喜欢的是它的封面“绿色”,绿色代表的生命的气息,封面上有一段话“以人为本的时代,呼唤教育向生命的回归,走向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让教育成为生命关怀的事业;生命化德育,让道德的生命自主成长;生命化学校,让学校成为生命的乐园;生命化课程,让课程成为生命的经历和体验;生命化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和创造;生命化班级,让班级洋溢生命成长的气息;生命化教师,追寻生命的意义和幸福。”读了这段话也就体会到这本书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生命化,使教育实现生命的诗意栖居”。

在本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生命化教育”这个关键词。那么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呢?有人说,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在“融化”生命的教育,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

生命化的教育,是真正的“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也是最体现人性关怀的教育。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基础,关注生命,创造适合生命成长的条件,使教育真正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的栖居”,是生命化教育核心的表达,也是生命化教育的最高境界和追求。

生命教育的重点是:1。直面生活,把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点:人的生活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社会文化的。人类本能的发展和成熟只是人类自然生命的发展。

一个自然生命体要发展成为社会生命体的人,就必须在其生命体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教育显然是社会遗传的有效途径,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换言之,生命的成全,必须要教育。2。在生活中,尊重生命的特点,生命教育应该建立在对个性的认识上,使教育适合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因此,教育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单一性,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创造一个高尚、开放、多元的环境。

3、为了生命,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教育需要使人们明了人生的意义,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只有教育的三个方面协调一致,才能实现生命的本质。

生命化的教育,要发展学生的生命,其实“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生命化的教育,呼唤生命化的教师。没有一个活生生的教师,就没有活生生的教育,就不可能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

很高兴能说我真的感受到了教师的使命。要使教师成为新教育理念的实施者,自身素质是关键,而自学和自身素质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悟。

生命比任何知识、规则、纪律,甚至荣誉,未来发展和幸福的承诺,以及一切都更神圣。所有的生命都不能被其他的生命所取代。对任何一个个体来说,生命都是独特的,生命史教育的价值都受到尊重。忘记生命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忽视生命是教育最大的失职和不幸。

记住,生命的教育,学校就是生命的学校。这就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以往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方法都提出了崭新的概念。这就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来审视教育的概念,珍视学生和自己的生命,正视我们的工作,明确我们教育肩负的职责,将我们的人生价值与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在工作中去体现我们生命的价值。

“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生命化教育“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冰心曾说: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确,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品德的核心。在这本书中,它告诉我,生命教育要求教师师时刻刻都有一颗大爱,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这样的理念、目标让我深深感动?

在生活意义上,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灵;像金河,清澈透明。因为——孩子们的生活就像花朵一样美丽,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倾听每朵花缓缓绽放得声音!

生命教育读后感【篇2】

近年来,“生命教育”一词怦然击中了人们的心灵,并讯速被大家高捧。“生命教育”之所以成为当今流行的教育概念,是因为长期以来,教育者、教育研究者普遍缺失生命感。久而久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领域里,“生命”却缺席了。

回想之前,我们从忙碌的课堂以及各类比赛中,看到的是教师的知识、方法和技术,在老师们创作的形形色色的教学案例、课例中,寻觅不到生命的跳动和呼吸,处处可见的是如何上课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在每年庞大的教育**中,我们依然看不到生命的气息和光华,除了概念、术语,就是推理和演绎。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甚至把以前的文章变成自己的文章,在这样的演绎中,生命所创造的光影都会隐藏在黑夜里。

正因为如此,叶澜教授才会大声疾呼: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有这样的人生观。

有的教师看不到“生命”,所以她的眼光仅停留于书本和各种符号如何化为自己的教案和语言,对孩子的生命本身却视而不见。教师眼中没有生命,他们的生命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机械地在课本和教师之间辗转反侧。

有的教师也看到了生命,试图去抓住这个“生命”,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它,点化它,从而时时处处想去替代它。如此,孩子只是她手中可任意揉搓的生命,这跟雕塑家手中的泥巴、金银铜铁并没有两样。此时,进入教育者眼帘的是物化的生活、卑微的生活,是随时可以被取代的生活,而不是真正的资本生活。

有的教师看到了生命,他以一颗敏感、敏锐和细腻的心,捕捉着孩子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次欢笑和哭泣、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皱眉,这样的教师敬畏孩子的生命,却未必尊重自己的生命,所以她的生命感也是不完整的。

李政道教授书中所说“把生命放在生命里”。我的理解是,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就是受教育者自身的生命成长。

基于生命的意义,让每一个教育过程都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回家、回归生命家园的过程。教育者只有把教育的学问变成自己的学问,把学生的生命落在自我的生命里,把自我的生命融进学生的生命里,努力将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建立起内在的关联,教育者才是一个有生命的、智慧的教育者。

作为最理想的教师,他将拥有三样东西:大智慧、大爱和教育的大境界。

在和此书“遭遇”之前,我一直以“人梯”、“红烛”和“铺路石”为人生目标,以“奉献”为座右铭,自诩无愧于人民教师,未曾辱没“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读此书后,才发觉自己永远走不出自己划的“教书匠”这个圈。教育本身就是背负重轭。

我们将重负背在肩上,用手中的刀雕刻它们,刻出生命的神采,挽留轻飘而逝的时光,实现自我生命的创造性价值。

教育要发展,理念得更新,在追寻“生命”的路上,我们一直都在努力!

生命教育读后感【篇3】

我学习了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著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全新生本教育的理念,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理解。这本书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没有枯燥的统计数据。这句话充满了千万教育界同仁更新教育理念和美好教育愿景的期待。

近年来,学生本位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倡导和提倡的一种素质教育。它最大的特点是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习,优秀的探究,优秀的合作。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解放人,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教育是激扬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张把一切作为教育者的活动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力量。从教学到促进儿童学习,教师工作要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开展自主学习,组织儿童学习生活。

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只是启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点燃一把火炬,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装满一壶水。

郭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生成长的过程,是人的需要,不是外界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探索。他们应该去找学生,平等地与他们交谈,鼓励和帮助他们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的特殊学习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好这一活动。

郭教授以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我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说教的对象,树立了先进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只有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及时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把大量的

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的特殊学习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好这一活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

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需要合作、交流并展示他们收集到的信息。他们控制着课堂,通过亲自全身心的去查阅与本节学习有关的知识,扩充了自己的知识。同时这种学习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我们的教学改革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活泼的发展,帮助每一个孩子成功。我们实行的“自主学习”,其实就是通过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给每个孩子提供成功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逐步获得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形成明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态度,最终实现“自主成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们发现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

因此,如何正确地提出学习的主体和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的活动,如何使学生在自由发展的同时产生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使教学活动健康有效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生命教育读后感【篇4】

然而,这学期的教学活动太多,我没有更多的时间系统地学习,所以只能用一些零散的时间粗略地阅读。读了一遍又一遍,说实话是以种很好的感觉,因为过去读的教育书籍都是以教育故事的形式出现的,通俗易懂,贴近我们教育的第一线。而《教育激扬生命》中更多的是专业的教育术语和理论,我这个年轻的小学教师理解起来就不是那么透彻了。

现在就浅谈一下对“什么是教学”的理解。

一、教学坚持以人为本

“教学”从字面上看也是先由老师的教再有学生的学,而我们也习惯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设计教学目标、环节和教学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完全符合教师的意愿。显然,由于教师的主观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弱。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做到“从教师走向学生”。

二、教学环节去繁就简

在“喝水与叫喝水”的小故事中我们一下就能想到自己的课堂有时也会因为教学环节或方法的设计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反而更糊涂的现象。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可笑,但这样的现象却很多,因为很多老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亮点,设计各种教学环节,展示自己备课的艰辛。殊不知这样的花架子并不吸引学生,还有可能把学生绕糊涂。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呢?其实很简单,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达到什么程度,再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去除那些“明知故问”的问题,使提问更具实效。同时,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要尽量选择直接的方式,避免东西转向,使学生更加困惑。

就如同“教喝水”一样,本来是很简单的问题,却被老师弄得复杂化,原本会喝水的学生反而不会喝水了。

三、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

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仅是向导,而且是先锋。他们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还有一个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说多少、说多少,绝对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为教学的本质是学,教必须转化为学。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该进行艺术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本能地学习。

在传统的角育观念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创造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多年来,我们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他们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转型,我们已经别无选择地进入了信息社会,文本文字已不再是人类经验存在的唯一形式,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以外的互联网、各种**等多种途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在必行,我认为: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权威,也是学生经验丰富的组织者和合作伙伴

总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要从“传授者”变为“协助者”“引导者”,教学环节化繁为简,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生命教育读后感【篇5】

生命是发展的、变化的,而这种发展、变化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可以说教育是生命的本质特征,而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根本,没有生命就无所谓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所有事物的总和,实际上是人生于世所经历的所有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生命的载体,没有生命就没有人可以生存,因此教育已经成为生命的形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人“何以为生”和“以何为生”的双重目的。而现实中受教育工具性思想的影响,人们忘掉了教育的“何以为生”的教育目的,功利性地追求“以何为生”。“教育即生命”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原本认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质;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荣共在的和谐关系。

归根结底,生命教育就是教育的生命。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基点。

其实我认为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而是对教育的根的强调,“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从生命教育的实施和管理角度来研究生命教育,以使生命教育在实际当中得以落实,生命教育应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应该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中,应该从校长、教师、家长等各层面认识和落实。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

教育过程不是植物的生长、标准件的加工过程,而是人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使生命全面、均衡发展,不断追求人生意义,成长为主体生命的过程。“教育并没有把生命作为它的对象,教育的过程也没有把人当作‘人’。生命教育试图通过关爱生命、培养生命丰富的社会属性和引导生命意义的追寻,培养出身心健全、全面发展富含创造活力的新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与世界万物和谐共处;单向人的改造,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好的教师就是生命的导师。因为生命的历实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教师实际上是学生生命意义建构中最重要的人。他不仅应在自己生命历程中要有好的修为,更要能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的本质,形塑生命的价值,并掌握人生的方向,努力奔向圆满。

具体来说,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激励学生去理解生命的奥秘,珍惜和尊重生命,促进和关爱生命,欣赏生命。

生命教育读后感【篇6】

读完郭思乐所著的《教育激扬生命》,读后颇受启发。在这本书中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主要工作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他推崇的是“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实施生本教育必须由“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些理念契合了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我们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一直追求的方向,让生本扎根学校,让教育激扬生命,促师生共同成长。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读了郭思乐老师的著作,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他的教育理念,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心灵的启迪,那就是他所倡导的阅读理念,作为一名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的确很多。另外即使已有了这些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却还有距离。如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提出学习的主体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如何使学生自由发展但同时又对我们产生信赖和依靠,从而使教学活动健康的、有效的进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不断地思索,力争在自己的课堂上和孩子一起实现生命的飞扬。同时,教师也应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代名词,而应成为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成为一种人的生活方式。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牧者”,教师应与书为伴,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要善于从师生共创的生命舞台上,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体验一种生命的满足与快乐,得到生命的成长与升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命教育读后感【篇7】

舞阳一高胡丽平

假期里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著作《教育激扬生命》,我更加确信儿童的潜能无限,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没有任何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也就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习得不是靠教学,而是靠主动学习。

人们***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如果我们能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一个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那么我们的学生获取适合自己发展方式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

走近生本教育,走进生本课堂,我深切感受到生本教育倡导的高度的尊重学生,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以学定教、小组和班级中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的引领等,无一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本教育主张“把作为教育者的所有的活动,都变成学生得以自学的辅导力量”,从教转变到促进儿童的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也是老师在学生的解放中得到了解放。

引领学生学***时也提高了自己。生本课堂更使我领悟到了教育要依靠学生的真谛,感悟到了儿童生命的灿烂,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又如现在的每一节课课前学生总能做好下节课学***工作,预备铃一响他们马上会喊出自己班响亮的口号,然后大家一起分享两分钟(经典诵读或背诵等),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和专注的表情,我们老师更会激情飞扬地融入其中——上好每一节课......

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生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先学”的***学生学***大的帮助。

自学三四次不能养成习惯,要持之以恒。你采取行动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强壮,也越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我相信,有了我们的耐心和毅力,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他们一辈子都会受益匪浅。

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和学生的共同感受来学习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引导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感受。

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充满教师,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生本教育”最著名的例子中,其中有一个就是“抛秧启示”,什么是“抛秧启示”呢?插秧是种水稻的大农活。一直以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密层层,以为付出得劳动越多,收获就会越多。

年复一年,人们都遵循这种方法,但秧苗的产量还是一样的。我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抛秧的方法。农民把插秧改为抛秧,但能带来好收成。初看起来,勤劳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悠闲的却能带来丰收,完全有悖常理。

其实,插秧贯注了我们的丰收的意愿,但破坏了秧苗的自由生长的自然规律。类比到教育上来,老师就好像插秧的农民,主观意愿很想丰收,但没想到当我们强行对秧苗进行密植时已经破坏了自然规律。学生是一样的。他们是我们的幼苗。当我们把知识和行为转化为一些具体的目标时,我们会对学生提出详细的要求。

殊不知,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并不领情。因为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受外力设定的规范。因为这些不是他们思考的一部分,而是这些规范是否符合孩子的天性以及如何让学生同意。

总之,要尊重人的自然规律,发展学生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许能取得以前苦教未果的成绩。“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

是一朵花。总有一天它会盛开的。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适当的时候绽放出生命中最灿烂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要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不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

生命教育读后感【篇8】

胜利路小学李虹寒假期间,读了《生命与教育》这本书,读后触动很深。这本书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素养的水平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上学与我的生命有什么关系?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时,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它以深深融入到***的血液当中,成了***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

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幸

快乐的生活是多么宽广的胸怀和伟大的爱啊!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们的教育应该教会学生生活、学习、工作、创业和创新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事业,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当我看到书中老师为每一节课精心思考和设计的感人故事时,不禁想起了我们的教育。

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教他们学习。可是想想我们平时的课堂,大家满足于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而缺少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学***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会学生学***得尤其重要。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渔技”,使他们“乐钓”、“会钓”、“擅钓”,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激烈竞争时从容应对,脱颖而出。

读完本书,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应该这样去做:在教育学生时,以身示范,以学正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学***责任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生负责;提高学生学***力和终身学***力,在教育生涯中让自己的生命显的更加精彩,更有价值。

生命教育读后感【篇9】

近阶段,我读了《生命化教育》一书,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原点,当下,我们的教育实际上多数偏离“生命”这一基点和核心。而衍变成“知识的教育”、“物的训练”和“工具的锻造”,而唯独不是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成长规律,滋润儿童心灵,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现在的教育,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更多的是一种很好的伪装,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分数似乎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事实上,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种趋势,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趋势。永无止境的练习,压苦了无数的辛勤园丁和莘莘学子。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

然而,这并不是与所有的实践相矛盾,学习是困难的。在学生阶段,学习和掌握技能,他们必须学会耐心和放弃。没有枯燥刻苦的学习,就没有快乐的学习,就很难感受到人生成长的喜悦。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时,耕耘得以收获时,学***乐才会真正感受到。

在孩子学***中,我认为让孩子主动学习,让生命成长自觉很重要。从被老师和家长强迫长大到学习,我想长大。我不再负责教师的考试和练习。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学习的感觉。我认为成长应该是孩子们的自主成长,是发自内心的需要。

培养孩子学***觉性,也在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一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作为父母,影响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他们一起成长,为他们树立榜样。我们的教育应该滋养孩子的美德,增强他们的体质,使他们成为一个完整、快乐、美丽的人。在学习中,让孩子们不仅看到了学习的价值,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让孩子懂得爱自己,热爱生活,接受挑战,才能更好地生存。一个家长,最大的修炼,是培养自己爱自己、爱生命的热情,以此影响和带动孩子,去激发和唤醒孩子的本能和希望。

建立一个社区,教师、家长和孩子成为一个社区。在课堂上,在小组内部,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进一步向老师学习,向其他家长学习,针对孩子的潜能,遵循孩子的个性,认识孩子,理解孩子,为他们加油,和孩子共同成长。

生命教育读后感【篇10】

暑假期间,一有闲暇,我便仔细阅读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的专着《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中的章节,真有点儿手不释卷。这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它明确指出教育不应该控制生活,而应该刺激生活。

生命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是通过亿万年的基因传留,从出生之时,就像新的电子计算机携带了本机程序一样,拥有了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依靠这种本能,我们可以把对教师的主要依赖变成对学生的主要依赖,从而带来教育的巨大变化。书中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优质、高效的课堂学习,揭示了生命教育的本质。

把学生视作学***体,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现就印象较深的几处谈点体会:

对于郭思乐的理论,____(省、市、区、县)教育专家协会会长李锦韬先生,对其教育的意义作了几个颠覆的概括:一是颠覆了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二是颠覆了以往教师研训主要研究教师怎样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则在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的问题;三是颠覆了以教师教得好为好课的标准,转变到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为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四是颠覆了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德育课程教学,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课堂之中。

生命教育读后感【篇11】

《教育激扬生命》传递给我们的儿童观是如此不同,过去我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认为老师不教学生就不会,学生不会主动去学习,不会主动的研究,所以就需要我们老师一点一点地去教、去“喂”。该书强调儿童不是“零起点”,每个生命都具有高级本能。

“生命……是通过亿万年的基因留传,从出生之时就像新的计算机携带了本机程序一样,拥有了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你给学生学的机会,而不要认为他不能学,不肯学,他会兴致勃勃地学,比教要直接的多,方便得多。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儿童,我们的工作必须是靠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这样简单、自然的思考,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去关注,我们作为教师常常太主观主义了,因此也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的传统教学中,事实上诸多方面是严重压抑儿童原应激扬的生命本性,这也导致了相当多的尖锐的教育教学矛盾问题出现,以至于到今天很多传统教学问题已经基本上到了难以破解的地步,现在反思起来,教育教学问题死局的本质依然是未把主体回归到“学生”这一个最关键的对象之上。

这些事实表明,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容低估。

三、教师要有新错误观——教室是出错的地方。

由于许多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很多错误。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正是在不断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经验、感知方法、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儿童的错误通常包括正确和精神。有一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他的日语不好,但他在课堂上讲得很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不怕犯错。孩子拍了拍胸脯,自信地回答:

我不害怕。老师说教室错了。“教室,出错的地方,多好的理念!有错误的课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不成熟并且容易犯错误。 犯错误是正常的,不犯错误是异常的。

因为错误,会有一些拨号,引导,和混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教育的敏感性、智慧和智慧;会有极大的宽容,乐观的期待,真正的爱和保护学生。如果,我们也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细声细语,一定会信心十足,回答问题何愁声音不响亮?

在新学期里,我们要建立一个学生的错误手册。让学生把做错的题改正过来,在改错的时候认识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在改错中理解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结论。

4、 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的生活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以前的教育理论说: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知识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只有自己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可是看了这本书之后,反思这样的教育仅仅是“灌输”。

可是教师的水总是有限的,这样以来,学生得到的水永远不会多于教师啊,谈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教育激扬生命》告诉我们,儿童不是只懂得接受水的容器,而是自己能够通过努力找到活水,用活水浇灌自己的生命之花。他们都是具有数千年文化沉淀基因的人类。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和学习本能。

作为一个老师,就要在教育工作中要用爱,点燃孩子心中的灯,激发他们求知的本能。相信他们有能力学习知识,我们需要的是给他们目标,激发他们的潜能。对于孩子们的学习问题,我们应该仔细感受孩子们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点亮孩子们的心灯。

让纪律在创造力上放松。只有真正关爱孩子,爱和真诚才能得到他们真诚的回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们。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善于用“爱”去感化学生,真诚地为学生付出,那样,才能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不要以“教师为中心”过分的执着,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属于我生命的本质,愈能牵动我生命的情感。”这句话让我深受感动。教育需要做的不是控制生命,更不是强迫生命,而是要让教育照亮生命的方向,帮助他们走好每一小步,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携手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通过成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成长的痛苦。这就要求我们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和大自然。正如郭教授所说,越是自然的事物,越是属于我们生活的本质,越是影响我们的情感。

读完这本书,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在教育学生时,我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重新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课堂,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教育学生树立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懂得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负责;教育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生命教育读后感【篇12】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还是无意中导致了学生惯性的形成?我们是在激发学生健康的自信,还是在让他们盲目乐观自恋?

探究二:教育需要改革吗?

必须改革,否则将走向死胡同。

但改革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也不意味着完全按照议案征收。不好的要放弃,有价值的要珍惜。比如中国古代就提倡的“尊师重教”等等观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知灼见,以此为基础,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让学生在积极健康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中受教育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了。

探究三: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吗?

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只有善于吸纳各家所长,聆听八面之音,才能使教育如一泉活水源源不竭地滋润学生的心田。汉代学者杨雄认为:师者,人之模范。

教施教书于人作为教育的主导因素,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外部影响和内部因素转化的作用。其自身的行为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从而使主体发生变化。所以老师是时时刻刻地以一种被模仿的形象存在。

教师若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自然也无法成为“人之模范”,更何况“以德育人”。己身不正,焉能正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师德是教育的一个根本。

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如果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如果要求学生不能做的,教师自己先坚决不做。

只有处处为学生当榜样,事事为学生做表率,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收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我始终认为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但教师绝不是神,被神化只能多了盲目少了理性,多了忐忑少了从容。因为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只有不断地精进提高,用心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学生、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学生日复一日地共同进行着的教与学的活动,如此才能夯实职业理想,也才有可能在教育中激扬生命。

"生命教育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