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花美术课件

发布时间: 2024.04.01

花美术课件(汇编九篇)。

编辑费尽心思打造的“花美术课件”一定会让您感到印象深刻,自信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案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花美术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纸构成的设计知识及其设计特色,掌握纸构成的基本制作方法。

2、通过各种方法,制作具有设计跟的纸构成作品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设计意识,感受设计对生活的影响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造型基础,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应以简单的设计图形为主,先建立学生的设计意识。本课时主要以立体构成为主线,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立体构成的主要特征,及其制作原理。

三、教学重点

了解纸构成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方法,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制作。

教学难点:运用纸构成的制作原理制作出一件纸构成作品。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剪刀、美工刀、各种颜色的纸、胶水(固体胶)等。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授课过程

1、师:教师提出问题一张平面的纸变成立体的纸有哪些方法。请同学回答。 生:揉、卷曲,折叠、插接、剪折等方法

2、引出立体构成的概念:我们把只要进行简单的揉、捏、折等方法便改变了平面形态,这种形式称之为立体构成。立体构成它是指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按照形式美得原则组成立体形态的过程

3、简单介绍立体构成(类似圆雕)、面体构成(类似浮雕)、

4、立体构成制作原理:是在三维空间中,把具有三维的形态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构成原理,进行组合、拼装、构造、从而创作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全新的三维形态的过程

5、教师出示不同制作方法的纸构成图片,例如:折叠立构、卷曲立构(不同大小的卷曲组合等)、插接立构(插接、粘接)、弯曲(扭曲、卷曲、螺旋曲)以及重复图案的反复组合,让学生猜测其灵感来源,分析其制作方法。

6、节奏与韵律,结合上述立构作品,介绍在立构中节奏和韵律的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

1、结合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两件纸构成作品。

2、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作品创意讲解,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八、教学反思

花美术课件(篇2)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依然浓厚,同时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在课堂上能够大胆想像创造,能较好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认知:了解古建筑的特征。

能力:掌握画古建筑的方法,学习画一幅表现古建筑的彩色风景画。情感:感受古建筑的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教学重点:了解古建筑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画古建筑的方法,学习画一幅表现古建筑的彩色风景画。教学准备:课件、纸、画笔等教学过程:

谜语:

1、前面有一片草地(梅花)来了一群羊(草莓)来了一群狼(杨梅)

2、土豆要和包子去决斗,可是前面有一条河,它过不去(荷兰豆)决斗开始了,土豆捅了包子致命的一刀(豆沙包)

3、老鼠对野马说,我昨天和猫一起玩了(薯片)野马不信,把老鼠拎了起来(马铃薯)猪说,加油啊(朱古力)游戏:

萝卜蹲,萝卜蹲,水萝卜蹲完胡萝卜蹲

一、激趣导入发现美

上课,大家好!课前玩得开心吗?好,让我们将happy进行到底!带着愉快的'心情跟着老师一起去旅游吧!

1、播放课件,解说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古建筑作为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到处都矗立着它的身影,我国的古建筑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演绎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我们熟知的北京的天坛、故宫、诗人李白笔下故人西辞黄鹤楼中湖北的黄鹤楼、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拙政园、安徽徽州的民居、山西的释迦塔,这些辉煌沧桑、魅力依旧的亭台、楼阁、寺庙、民居,无一不见证着文明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刚才我们欣赏游览的是我国的古建筑。

2、引入“古建筑”,板书

二、激发感受欣赏美

显然它们与我们的现代建筑是不一样的,那么它们有哪些特征呢?同学们结合图片、知识窗,从材质、造型、结构、装饰这几个方面小组讨论一下

1、分组讨论:材质、造型、结构、装饰

2、师生共同小结,课件出示

①造型优美,对称、渐变、顶有脊、檐翘等。②结构科学,斗拱、柱梁、不用钉子、稳固。③极尽装饰,檐、雕梁、画栋、窗饰等。

3、家乡古建筑

三、激励参与创造美

1、总结课件展示画好建筑的步骤要求:

a、观察思考

b、构图定位(从屋顶处开始下笔线条要流畅肯定尽可能用长线画)

c、细节刻画(画出些细部,看不清的想像完成)

d、着色完成

简单吧?今天我们用两人合作的方式完成创作,根据你的特长或构图或刻画或着色,合理分工画一幅表现古建筑的彩色风景画。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模仿老师的范作,对于画的又快又好的小组老师有礼物留给你作纪念。好,开始动手吧!

2、合作完成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激情评价升华美

1、展示作品,30秒作品简介

2、评价:互评师评。造型、结构、装饰,多表扬,提意见。

3、班干部用星级评价方法评选出本节课的优秀作品。

4、奖励图片五、总结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描出了美丽的古建筑,希望你们今后能继续去发现美、描绘美!老师还想说,历经多年风雨和战乱保存至今的古建筑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让我们携手保护家乡的古建筑,让家乡更美,让渭源更美!!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美术一直是一门不被学生、家长、老师重视的学科。而现行的教学改革又不可能立刻解决这种矛盾。那么,有什么方法能让学生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里掌握一节课的内容呢?那么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调动起来呢?怎样才能激发其兴趣呢?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常思考:艺术源于劳动、源于交流、源于娱乐活动,而兴趣的发现与培养也正是在这中劳动和活动中建立并达成的。所以只有让学生在自己高高兴兴地参与实践中,才能使得他们的思维高度集中,创新的火花迸发,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知识得以掌握。素质的培养在于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源于兴趣,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把兴趣作为点燃智慧火花的导火索,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花美术课件(篇3)

一、说教材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十四册中的第7课。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之手,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形态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心理的积淀。突出特点是把对色彩的教学综合化,在巩固已有色彩知识的基础上,重在强调对色彩的搭配练习。

二、说学情

中国民间艺术种类繁多,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要使学生对其认可并喜欢,必须先使学生对其深度有一定了解,基于学生已掌握基本信息手段,因此有必要在美术课中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等手段查找相关信息主动探究。应从民间美术的内涵入手,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增强兴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探讨民间色彩搭配的规律。是否能把学生从肤浅的认识带入到对民间美术理解的氛围中,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明确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并学会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表现民间艺术;

【过程和方法】

通过利用网络收集和处理信息,提高对民间艺术色彩搭配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四、说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

明确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主要特点及规律;

【教学难点】

了解民间美术作品是怎样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手法的,分析不同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文化内涵。

五、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分析

在教法中,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和启发诱导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网络平台等教具,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技能。

(二)学法分析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因此在本节课当中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如此能够更大程度的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六、说教学环节

环节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欣赏东北秧歌,使学生对生动绚烂的民间艺术有个强烈的感知印象,学生针对着衣者的色彩搭配谈感受,引起他们对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关注。

事实表明:在学生欣赏视频的时候,色彩能够吸引学生很大的注意力产生学习动力。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环节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说一说民间美术的在种类

设疑: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尝试说一说民间美术种类有哪些?

学生翻阅教材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二)了解民间艺术形式及其色彩

在了解民间艺术的种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分析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派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目的:通过设疑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美术学科强调视觉感受,以疑惑带动兴趣的新教学理念,并产生愉悦的学习心理,为深入地探究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形式手法、文化内涵,打下了认知上的基础。

环节三: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信息(民间艺术)的调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及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民间艺术的色彩魅力和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解决本课的难点。

目的:利用网络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二)教师明确具体步骤

1.学生登陆指定网址收集和处理资料,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做以汇报。

2.代表性民间艺术作品赏析:组织学生以色彩为导向,分析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特点。

3.总结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特点:纯度较高的颜色、采用强对比的手法、地域性强。

4.回顾色彩知识:色相对比、纯度对比、明度对比

5.通过再次欣赏不同形式的民间艺术作品图片,进一步感受民间艺术的色彩魅力和它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回顾提高的过程。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以合作讨论、小组探究、分析发现等学习方式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并且对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做以小结,这样不仅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且通过教师总结,使知识得以正确全面的呈现。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进而又一次地突破教学难点,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环节四:放飞想象,实践创新

根据学生自己对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特点的理解,利用画图软件来完成民间玩具涂色练习,以此来解决学生在绘画方面的不足之处。

通过实践的方式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独立意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力求做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激发学生主动尝试应用的乐趣,再一次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并感受到民间艺术来源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特征。

环节五: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作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评价作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和教师一起拥有讲台,拥有说话的权利,提高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体现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

同时愉快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这为今后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心理铺垫。

环节六:总结提高,情感升华

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热爱,加强民族自豪感,并把发扬传播民族文化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后学生之间可进行彼此间的交流。进行后续的学习。

目的: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主张个性表现,强化民间文化的传承意识,培养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

五、说板书设计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一:民间美术的种类

二:民间艺术形式及其色彩

三: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规律

花美术课件(篇4)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xx》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赣美版高中——《xx》第xx课《xx》。(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美术鉴赏知识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课本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以及为学生在以后的美术欣赏和生活中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提高物以致用、审美、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认识美术,了解问题,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陆续授课过程中反复提出来突出重点。

(2)教学难点:

通过对范例的讲解来突出难点。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我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获得鉴赏活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简单叙述即可,主要是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法,利用多媒体,实物的展示让学生感受的魅力。并不断的采用欣赏,启迪,讨论,展示交流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并注重个别差异,因人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说学法:(略述)

根据三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个环节大概需要4分钟的时间。

a、教学一开始,我会这样问学生:小朋友们,见过xx吗?喜欢xx吗?把你见过的和喜欢的xx给我们大家来(描述一下/说一说)。

b、这种谈话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本教学理念。

第二个环节:欣赏图片,深入了解。这个环节大概需要4分钟的时间。

a、我借助多媒体,边描述、边展示,让学生欣赏xx。

b、通过感官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使学生深入情境之中,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为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起到铺垫的作用。

第三个环节:分组讨论,研究方法。这个环节大概需要10分钟的时间。

a、首先,抓住关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如:讲xx时,我启发他们:“xxxx”

b、让学会生在“思疑—质疑—解疑”的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学完xx方法后,我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并让学生观察我用了哪些方法,引导他们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孩子们进而会在脑海里勾画出各种创意。

d、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形象观察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创新力。

第四个环节:大胆创作,及时辅导。这个环节大概需要20分钟的时间。

a、我会这样说:“刚才咱们用眼看了,用脑想了,用嘴说了,现在我们就来动手做一做吧。老师希望大家在做的过程中,能够互相帮助,共同来完成作品。

b、学生制作,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并对学生的一些小失/笔误,进行巧妙的引导,教会他修改的技巧,这一点对于任何一节课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学生不要因为一点点的挫折便放弃努力,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改善作品,反而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对他们意志品质的培养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个环节:展示欣赏,评价作品。这个环节大概需要5分钟的时间。

a、我先让学生自评,每组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来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接着,孩子们互评。然后,我进行总体评价。

b、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继结合他们作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点评,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我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孩子的优点,并发自内心的表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自己。

第六个环节: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个环节大概需要2分钟的时间。

a、用“这节课,我们学做(画)了xxx。”或“了解了xx”这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以课件的形式将相应的内容展示出来。

b、通过这种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来谈谈本课的板书设计。(略)

本课我主要采用贴纸板书的方式进行教学,贴纸内容有三块,一是课题,二是XX基本特征示意图,三是作品展示区。总之,整节课给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其对美术由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把握美、创造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花美术课件(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玉器、青铜器 和漆器,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本课重点是介绍青铜艺术的种类、用途和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

(二)内容结构

本课教学内容分成玉器、青铜器和漆器三部分。各部分分别叙述有关欣赏玉器、青铜器和漆器的基本知识。全课共分以下18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是本课的引言。说明为什么选择玉器、青铜器和漆器,作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的主要内容。 第二段说明玉、石的关系。 第三段说明玉器在中国古代的主要用途,以及商周至汉代玉器工艺的演变和发展。 第四段说明玉器的设计创作的主要特点。 第五段分析周代玉器《玉佩垂饰》的艺术特色,进一步说明工艺美术设计所遵循的法则。可惜本课图版中未能刊出这一作品的图片。 第六段说明青铜的特点以及青铜工艺产生的时间和它的鼎盛时期。 第七段说明青铜器的范围以及如何欣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第八段说明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特征,并以著名的商代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四羊尊》、《虎食人卣》为例。由于图版限制,前两件作品未能刊出图片。 第九段说明西周青铜器的主要特征,⒁晕髦茉缙诘摹队鄱Α肺?第十段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征,并以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和战国时期的《十五连盏树形铜灯》为例。 第十一段说明秦汉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征。 第十二段分析著名汉代青铜器《长信宫灯》的艺术特色。 第十三段分析著名汉代青铜器《虎牛形祭案》的艺术特色。 第十四段说明中国古代漆器的特点和它产生的年代,以及它的发展演变。 第十五段分析战国时期漆器《彩绘透雕小座屏》的艺术特色。 第十六段分析汉代漆器《漆耳杯套盒》的艺术特色。 第十七段分析明代漆器《牡丹纹剔红盖碗》的艺术特色。 第十八段分析清代漆器《三凤牡丹纹朱漆描金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方面: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教学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本课的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教学过程 :

组织教学:

导入 新课:简单介绍工艺美术类别。(图片展示)

教学内容:

1、玉器工艺: ·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的新石器时代。在已发掘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之后,历经商、周直至明、清,持续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时代风格,代表了世界玉器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有五德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 ·请A同学谈谈玉器的用途。 ·玉器图片欣赏。

2、漆器工艺: ·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 ·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漆器工艺的种类有哪些呢?请同学回答。C同学小节。 ·漆器作品欣赏。

3、青铜艺术: ·为什么古人采用青铜铸造器具? 青铜器有哪些种类?(思考) ·请B同学小节。 ·夏铸九鼎简介。 ·商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期。 《司母戊方鼎》(商)(通耳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是商代著名的青铜器,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青铜器中的鼎是古代一种炊器,煮或盛鱼肉用。它的形状大多数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方形的扁足鼎。鼎的两耳一般立在口沿上,目的是在取用鼎时,用鼎钩将鼎钩起。“司母戊”方鼎因器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而得名。据考证,“司”为祠,意为祭祀;“母戊”是商王文丁母亲的谥号,所以,这件鼎很可能是文丁为祭祀母亲母戊而铸造。 司母戊方鼎为直口,宽边,立耳,耳廓饰双虎噬人头纹,壁厚,腹深,腹周边饰兽面纹(旧称“饕餮纹”),中间为白地,方腹四角各有一道扉棱,平底,四条粗壮的柱状足,足的上部均饰一兽面纹。整个器物外观雄健浑厚,纹饰庄重,气势威严。它的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成的。鼎耳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铸造青铜器的模型称“范”)浇铸上去的。这表明商代的青铜冶铸已达到很高的成就。 司母戊方鼎既是炊煮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它体现着商代奴隶制贵族的无上权威。 《四羊方尊》(商)(高58.3厘米,口每边长52.4厘米,重34.5公斤,1938年湖南宁乡县月山铺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青铜器中的“尊”是一种盛酒器。此器的基本造型是方尊,上下分成三个部分,器口颈部分以极劲健有力的弧线起始,以稳重的直线围成的圈足结束。中间部分是用分铸法铸成主体的四只大卷角羊身,分置于四面转角之处,肩部的空隙处有蜿蜒的龙。器物上部饰以蕉叶纹,以加强口部开放的感觉。羊身及器身其余各部分均填以严谨工细的鳞纹和云雷纹。羊肩还饰有高冠的鸟纹。整个装饰十分繁复,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从这一器形的设计来看,它把平面的形象和立体的形象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运用了线刻和浮雕的手法,使这一器物显得更加庄重威严。在铸造工艺上,它采用了分铸技术,即首先将羊角和龙头铸好,然后将其二者分别插入外范中,再进行整体浇铸,使之成型,又一次显示了我国商代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商周青铜器特点: 商代的青铜器,特别是青铜礼器,形制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

秋战国青铜器艺术。 《莲鹤方壶》(春秋)(通高118厘米,口横30.5厘米,口宽24.9厘米,重64.28公斤,1923年河南省新郑出土)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壶是一种盛酒器。它的造型有圆形、方形、扁形、瓠形等。这件莲鹤方壶(又称“立鹤方壶”)是青铜器中的著名作品,出土时还有一件与此同样造型的青铜器。现在,一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河南省博物馆。 莲鹤方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青铜器艺术在春秋时期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圈足上每面饰相对的两虎,器盖口沿饰窃曲纹。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兽)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之龙形,有花冠形角,体积很大,长度约当壶身高度的2/3,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双兽,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相互应合,共同在观者视觉上造成壶身轻盈、移动的感觉。 壶盖上部为两重骈列的莲瓣形装饰,向四周翻仰,有力地烘托出盖心一只展翅欲翔的鹤。鹤的形象生动真实,为早期青铜器艺术中所罕见,被学术界认为是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战国以后,青铜壶盖以立鸟为饰的渐多,莲鹤方壶为此类器物的已知最早实例。

·春秋战国青铜艺术特点: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的衰落和崩溃,青铜器逐渐失去了它原来主要作为礼器的作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器形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

·秦汉青铜艺术: 《长信宫灯》(汉)(高48厘米,重15.85公斤,河北省满城陵山窦绾墓出土) 这是1968年出土的一件艺术价值很高的青铜器,是汉代铜灯具中的代表性作品。因此器上所刻铭文中有“长信”二字,根据墓主窦绾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之妻,而中山靖王的祖母即汉景帝时的皇太后窦氏所居住的宫殿名“长信宫”,故将此灯定名为“长信宫灯”。整个灯的造型非常新颖别致,呈宫女双手执灯形象,器身通体鎏金。灯座和灯罩都可以拆卸,灯罩还可以汗合,以便调整灯光照度的宽窄。灯盘上的一个短柄,可以用来调整照射方向;宫女的头部和右臂也可以拆卸,因为右臂实际上是烟的通道,使灯烟容纳于宫女形的器身之内,使室内保持空气洁净,实在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构思。宫女双手执灯,跪伏在地的姿态以及小心翼翼侍候主人的神情,也完全符合一个身处深宫的年轻宫女的身份。 《虎牛形祭案》(汉)(高43厘米,长76厘米重12.35公斤,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出土,南省博物馆藏) 这是1972年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古墓葬出土的一批重要青铜器中的一件。属于古代云南少数民族——滇族的文化。关于这一青铜器的年代,一般定为西汉,也有学者以为要提前至战国时期。这件青铜器造型独特,案作牛形,背有沿,形成盘状,便于祭祀时在上面安放祭品。为了保持器物的稳定性,牛尾处设计了一只咬住牛尾的虎。在牛的前后脚之间,利用空腹,横一头小牛,别有一番情趣。 ·秦汉青铜艺术特点: 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主要体现在造型的美)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三、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玉器工艺 以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为原料而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根据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已发掘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之后,历经商、周直至明、清,持续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时代风格,代表了世界玉器的最高水平。 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有五德者”,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所以,中国古代的玉器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工具和生活用器)外,还用于礼仪、祭祀、装饰、陈设等。 中国古代制造玉器的工艺,先秦时期称琢玉,宋代称碾玉,今称碾琢,以示与雕刻工艺有别。玉器的造型和纹饰均是靠碾琢而成

《玉人》(商)(高7厘米,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是商代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量的玉器中的一件。此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书村西北约100米处。1976年春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这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其年代与墓主身份的商王室墓葬。墓内出土的各类随葬品共达1928件,其中玉器约300件。大部分为玉雕动物,玉雕人像有10多件。这一件跪坐人像,刻画最为传神。玉人呈黄褐色,属圆雕。玉人双手抚膝,长脸尖颔,细长眉,塌鼻突嘴,两眼直视前方,头发梳辫盘至头顶,再用箍形“颠”束住,“颠”前还有卷形的冠,身穿长衣,交领、窄袖,腰束宽带,衣上饰方纹,腹前悬长条形的“蔽鄹”,腰左侧插一宽柄器,可能是武器。此玉人虽然仅高7厘米,但各部分都雕琢得十分精细,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商代贵族的形象。 青铜工艺 青铜器是我国古代继彩陶艺术之后,兴起的又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点的工艺美术。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纯铜(红铜)的熔点很高(1083℃),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一900~C),且增加硬度。同时,熔化的青铜在冷凝时体积略有涨大,所以,青铜铸件填充性好,气孔少,有较高的铸造性能,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此,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考古学家们将这个历史阶段称之为“青铜时代”。 中国的青铜工艺,始于夏代末期。最兴盛的时期是商代和西周。所以,一般都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代表。商、周的青铜器,固然种类繁多,但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即有一些青铜器,如最常见的生活用器鼎(古代的炊煮器),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时,便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奴隶主地位的体现,称之为“礼器”。例如,按古书记载,奴隶主阶级的礼制规定,祭祀和宴饮时用鼎的数目是有严格规定的,即“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这说明像鼎这样的青铜礼器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加上商代社会尊神重鬼,崇拜祖先,所以,商代的青铜器,特别是青铜礼器,形制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

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的衰落和崩溃,青铜器逐渐失去了它原来主要作为礼器的作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器形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教材中选用的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进入秦、汉时期后,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主要体现在造型的美)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 《虎食人卣》(商)(通高32.5厘米,传湖南安化出土,日本泉屋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卣”(音“友”),是一种盛酒器·,它的形制似壶,但有提梁,故俗称提梁卣。 这件虎食人卣是商代后期著名的青铜器。卣身作虎踞坐形,竖耳瞪目,张着大口,虎牙毕露,两爪抱持一人,作噬食状,给人以恐怖感。器顶有盖,上有立兽,提梁饰夔纹,两端兽头。虎前足上饰顾首龙纹,背饰牛首纹,中配扉,尾饰鳞纹。整个纹饰极其精致,惜此器流散在外。与此器相似的另一虎食人卣,也在法国巴黎塞奴施基博物馆。 《盂鼎》(西周)(通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传陕西岐山礼村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是现存的著名的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传为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礼村。此鼎因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记载周康王23年贵族盂受策名时,周王昭告周立国的经验与殷亡国的教训,命令盂要效忠周王,故称此鼎为“盂鼎”。这些珍贵的铭文对研究西周奴隶社会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这件鼎的形制看,它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除口沿下饰饕餮纹带外,足上饰兽面,并有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体现了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典型风格特征。

漆器工艺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但这里所说的漆,是指一种天然漆,一般称为生漆,俗称大漆,系漆树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触空气氧化,成栗壳色,干固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对日本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红漆木碗》(新石器时代)(高5.7厘米,口径10.6X 9.2厘米,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 这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一件漆器。根据它出土时位于该遗址第三文化层来推断,它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彩绘透雕小座屏》(战国)(通高15厘米,长51.8厘米,1966年湖北省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这是件漆、雕、绘三者有机结合得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周身黑漆为地,并以朱红、灰绿、金银等色进行彩绘。座屏外框也用朱红、金银漆绘出风纹等纹饰。更有意味的是,在这小座屏的外框中,用透雕的手法,共雕刻了49个动物,计有:大蛇20条,小蛇15条,蛙2只,鹿、风、雀各4只。这些动物造型生动、优美,相互结合得十分自然,体现了战国漆器工艺的高度水平。 《漆耳杯套盒》(汉)(通高12.2厘米,口横16.5厘米,口纵19厘米,1972年湖南长沙市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组设计非常巧妙的漆器。呈椭圆形的漆具杯盒,内部空间并不大,但由于设计合理,却能盛放7件耳杯(6件顺叠,1件反扣),充分利用了盆内的有效空间,而且套合严密,其设计的巧妙,堪称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典范。盒与杯均为木胎。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褐色漆,以红黑二色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纹。 《牡丹纹剔红盖碗》(明) ?这是中国古代漆器工艺中“剔红”的代表作主一。唱9红”又称“雕漆”,是在层层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出花纹的一种漆艺技法,因它大多采用鲜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红”,或称“雕红漆”、“红雕漆”。我国古代的雕漆工艺始于唐代,盛于元、明。雕漆工艺因漆层多,较费工时,雕刻技术精细复杂。要雕出花叶的转折起伏凹凸,显得有刚有柔,有粗有细,有疏有密,层次交代分明,呈现出一种精美的浮雕效果。这不仅要求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还要具有很好的艺术修养。所以,外国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多收藏有中国的雕漆工艺品。这件牡丹纹剔红盖碗就体现了上述的艺术特色。 《三凤牡丹纹朱漆描金碗》(清)(高7厘米,直径15.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现存清代漆器工艺的精品之一。它米用了多种漆工艺技法。三风牡丹纹中的风头,头后飘起的细毛及风身金色较浅。,这是中国古代漆工艺名著《髹饰录》中所称的“彩金象”的画法。凤头的轮廓及眼睛用黑漆细勾,凤背的鱼鳞式羽毛及翅翎、牡丹的花叶,金色浓淡成晕,是北京漆艺匠师所说的“搜金”的画法。牡丹花叶则用金笔勾筋。可见仅“描金”·(在彩色漆绘花纹上加描金线称“描金”)一项,其手法就有多种。漆器工艺技术之精由此可见一斑。

花美术课件(篇6)

课型:造型与表现

教材分析:《方方圆圆》是湘版小学美术课本三年级上册第说、画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动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美术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有一定的色彩基础,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来表现物体的形象。

教学目标:

认识外形特征近似方形、圆形的动物,并用几何形的组合简单的慨括动物。

2:在活动中,用添加或减的方法,夸张概括的手法表现出个性化的 动物形象。

呵护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概括出动物的外形。 教学难点:能运用添加或减的方法以及夸张、概括的手法,表现出个性化的动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故事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探究

2、想一想 方法和手法

方法:添加 减(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看图学习探究,完成小练习) 手法:夸张 概括(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合作完成)

画外形

3、调整

三、欣赏评述

PPT出示优秀作品,学习其方法和手法

四、自主表现

确定主题,大胆想象,运用减或添加的方法,将你喜欢的动物形象夸张、概 括地描绘下来。

五、交流评价

学生展示作业,采用自评、互评、师评讲解

六、拓展延伸

欣赏生活中方方圆圆的物象

花美术课件(篇7)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玉器、青铜器和漆器,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教学重点应该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他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专业名词的理解和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除陶器工艺外,成就最突出、且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玉器、青铜器和漆器工艺。它们各有特色,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

讲授新课

一、玉器

玉器在中国光辉的历史文化中,是一颗灿烂的明星,在世界艺术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国的玉器自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河姆渡文化出现始,一直不间断地绵延发展了七千余年。玉器在中国的历史上流传之所以久远,除因玉材丰富、质地优良、品种繁多、制作技术先进、造型美观外,最主要的是由于玉在中国一直被奉若神明,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象玉如意就是一件典型的工艺品,还有头饰、玉坠、玉手镯等等,深得人们的钟爱,使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其它工艺美术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quot;玉,石之美有五德者“,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对玉的特征和内涵的典型概括。象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其实就是一个玉的传说,贾宝玉的前身就是一块玉石,而林黛玉是玉石下的一棵仙草,而贾宝玉转世为人时口里还含着一块玉。

我国的玉器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当时我国先民们就以石头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材料,在选择、打制、琢磨石器的劳动过程中,逐步认识了比石材美丽的彩石,这些比较美观的被用作装饰品,到后来人们知道了打磨、穿孔、镂雕等加工手段,玉器的使用就更加广泛了。所以起初的玉,其实就是指美丽、有光泽、有花纹的石头。新石器时代后期,癫糯邮蟹掷氤隼闯晌ひ掌贰I讨苁贝魑衿鳎杏糜诩漓牒屠褚堑”礼玉“,有用于服装佩饰的”佩玉“或称”饰玉“。周代更以”佩玉为尚“,人们将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和衡量个人品德的尺度,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特殊物品,这种观念一直流传几千年。甚至在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玉器还是非常流行,可能许多同学就有。

商周玉器的美表现在材质、色彩、造型、串缀组合方面,琢玉的技术很高。这是我国玉器的成长期,玉器艺术有象征性和装饰性的特点,我国玉器由原始社会彩石玉器进入了真玉为主的时期。春秋战国时向华丽、琢雕、镂空方面发展,到了汉代由于出产玉石的西域通道畅通,玉料来源增多,玉品的琢制与使用更为普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玉器发展的强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这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玉器工艺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许多玉器近似石雕风格,制作非常精致。人物、动物形玉器,重在揭示对象的精神世界,对其形体采取夸张手法以突出关键部位,使用较密集的阴线装饰细部,类似绘画上的铁线描,注重起伏,使玉器浑厚自然,气韵生动。在这基础上,宋、辽、金玉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琢磨技艺上着重与现实主义方面相适应,镂雕技艺更加高超,把绘画用于玉器雕刻之中,富于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时期的玉器已达到?quot;形神兼备”,真实自然。元、明、清时期,这时期的玉器艺术是鼎盛时期,制玉业高度发展,已形成了几个生产地。其中最重要的产地是苏州专诸巷,这里名工荟萃,技艺精绝,对当时的玉器艺术的提高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时期制玉业众多,规模之大、产量也都是空前的,所用的玉质较好,品种繁多。在玉器中描写山水、花卉、人物等题材,追求神韵与笔墨情趣,把制玉的技艺提高到了新水平。

玉器的设计创作方法,是因材施艺,剜(wan)脏去绺(liu)(是玉器加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专业用语,“脏”是指玉器中的杂色,不能背利用的颜色,这些颜色对造型有坏的影响,所以要除掉,所谓美玉无暇,不仅是玉石中没有杂质,而且无脏色,绺原来是指线、头发、胡须等细丝状东西顺聚在一起,这里也是指杂质),要“俏色”、“巧色”。给同学们出个问题,看看大家设计水平怎样。有五快通体白色的玉石,上面有一些红点和黑点,经过精心的设计,制成了五只生动活波的鹅,这玉石上的红色和黑色怎么办?假如其中一块玉石只有一个黑点怎么办?(也是指玉器加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专业用语,科学的利用玉石的本来颜色,红色成为鹅头上红色的斑点,黑色就成为乌溜溜的眼珠。但是其中有块玉石只有一个黑点,于是就设计成鹅的头向下歪,做成正在争事物吃的状态,只看到一颗眼睛,这样就巧妙的解决了所有问题,科学地利用材质、色泽,尽其玉材美的光泽。)

欣赏作品《玉人》是商代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器,妇好是商代的第23代王的配偶,这是目前唯一和甲骨文印证能确定年代的王室墓地,在河南安阳西北约100米处。出土了一千多件配葬品,其中玉器就约有300件,书上选择的这件跪坐的玉人形象,刻画最为传神。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大概是平民还是贵族的形象?为什么?上节课我们学过欣赏工艺美术的五个方面,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造型(圆雕,双手抚膝,长脸尖颌,细长眉,塌鼻突嘴,两眼看前方,头发盘在头顶,还戴有卷形的帽子,腰束宽带,腰左侧插着武器)纹饰(衣服)色彩(黄褐色)材质、技艺(雕琢精细,生动逼真)请同学们根据这五个方面分析一下。

《玉佩垂饰》是周代的作品,为佩玉,镂雕得玲珑剔透,两只虎形态各异,虎踏一跪人,三个大小不同的玉体配合恰当,玉体只刻出几条简练的纹线,概括地表现出虎的骨路的主要关节及毛路,而纹线弯曲呈“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给人一种刚柔相济的力感,充分显示玉材本身的质地美,这是工艺美术设计遵循的法则之一。

我国玉器工艺美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数以万计的玉器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历程,也表现了我国民族特色艺术的辉煌成就。

青铜器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民间流传的“夏铸九鼎”的历史故事,说明中国青铜器的铸造在夏代已经开始了。商代和周代,是它的鼎盛时期,秦、汉两代还有所发展。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它包括礼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度量衡器等。青铜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我们常见的黄(红)铜熔点很高,但是硬度却很低,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在黄铜中加入锡或铅,不仅可以降低熔点,而且可以增加硬度。同时,融化的青铜在冷却凝固时略有涨大,填充性比较好,气孔少,因此得到了广泛得运用,当然这是在铁器出现以前。而这个历史阶段也被考古学家称为“青铜时代”。

中国青铜器以品种繁多、制作精美著称于世。这首先是由于中国是文明古国,青铜器的产生很早,源远流长,匠师们在几千年过程中积累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工艺、形制、纹饰都有自己的风格,在世界美术史上都是独树一帜。同时,中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的国家,在祖国辽阔大地上生息繁衍的各国古代民族,对青铜器美术各有创造,这又为中国青铜器带来丰富的多样性。

接下去我们就边欣赏作品,一边来了解我国得青铜器工艺。我国得青铜器发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商代、西周、春秋和秦汉时期,最兴盛得是在商代和西周,由学生对比代表作品,得出特点,并讲出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教师作总结。

商代 1、青铜器是奴隶主地位的体现,称为“礼器”如“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2、商代尊神重鬼,崇拜祖先。 厚重华丽、充满神秘和威慑的色彩 《司母戊大方鼎》饕 餮 《虎食人卣》(you) 夔纹 龙纹 牛纹 鳞纹

西周中期 神秘色彩逐渐淡化 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 《盂鼎》饕 餮

春秋 奴隶制的衰落,失去礼器的作用,青铜器演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具 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 《莲鹤方壶》龙纹,凤纹,蟠螭纹《十五连盏树形灯》

秦汉 铁器和漆器的广泛运用,从总体上来看,青铜器失去原来的光辉 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发展,他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引人注目 《虎牛形祭案》《长信宫灯》

商代:代表作品有《司母戊方鼎》和战国曾侯乙墓整套编钟。《司母戊方鼎》,是炊煮器,也是当时最重要的礼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鼎是古代常见的炊器,主要是煮或盛鱼肉用。他的形状大部分是圆形或,三足,两耳,也有四足的方鼎,象司母戊方鼎。器形庄严厚重,耳部外侧的浮雕是两只相对的猛虎,张大着口,衔着一个人头,充满神秘的色彩,体现了商代奴隶主贵族的无上权威。《虎食人卣》,不论其造型和纹饰如何不同,也都具有上述的特色。是一种盛酒器,是商代后期著名的青铜器。造型呈老虎坐形,竖耳瞪眼,张着大口,老虎的牙齿露出来,两爪抓一个人,坐食状,十分恐怖。器定有盖子,上有立兽,提梁饰夔纹,两端有兽头,老虎的前爪上饰龙纹,背部饰牛纹,尾巴饰鳞纹。整个文饰极其精致,可惜此器流散在外。

西周:《盂鼎》西周早期的作品。造型雄伟凝重,文饰简朴。主要采取饕餮纹。

春秋:《莲鹤方壶》、战国时期的《十五连盏树形铜灯》就是这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前者是一种盛酒器,器形高大(高117厘米),壮丽精美,顶盖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鹤,它那要向远方飞翔的神态,与商、周以来青铜器的庄重、威严的风格截然不同。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的所有向上援攀的龙兽,相互印和,给人一种轻盈,移动的感觉。壶盖上的双重莲花瓣形的装饰,向四周翻仰,有力的烘托出中心一只展翅欲翔的仙鹤。仙鹤形象生动真实,在早期的青铜器中是非常罕见的,被学术界认为是春秋时期时代的象征。《十五连盏树形铜灯》构思巧妙,灯形象一棵树,树枝上有十五个灯座,树上群猴戏耍,鸟鸣相应,树下有两个赤膊在抛食物戏猴子,极富生活情趣。整个灯具结构灵活,移动时可以拆为八节,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

秦、汉时期:《长信宫灯》、《虎牛形祭案》等青铜器,便是这时期著名的优秀作品。《长信宫灯》作宫女跪坐持灯状,通体鎏金,各部分铸成后合成,灯盘可转动,灯罩能启合,以便调节灯光照射的方向和照度的大小。宫女的右臂和躯体中空,烟气通过右臂进入体内,烟灰贮留体中,可保持室内清洁。此灯设计灵巧,结构合理,宫女造型生动,是实用与美观高度统一的工艺美术品。《虎牛形祭案》是云南省古代滇国墓葬出土的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的用于祭祀的青铜器。案作牛形,背有沿,形成盘状,便于安放祭品。为保持器物的稳定性,牛尾处设计了一只咬住牛尾的小虎。牛的腹下横一头小牛,别有一番生活情趣。牛与虎都是滇民族青铜文化中常见的母题,故此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接下去我们按照《青铜器纹饰图》对照上面欣赏过的作品,看看他们都用了哪些纹饰?

漆器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聪颖、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在我们祖先多种多样的发明创造中,采用天然漆树的汁液用来作日用品的粘合剂、增固剂,并进而加工炼制,掺调色料,使之光彩夺目,绚丽生辉,再用此做成形态各异,用途广阔,花色繁多的工艺品和美术品。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这是一项对人类有重大贡献,可夸耀于世界的杰出成就。

我国发现最早的漆器,是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出土的一件腹部瓜棱形的木碗。木碗的外部有朱色涂料的生漆,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到商、周、春秋时期,镶嵌、螺钿、彩绘漆器已达到了高度水平。许多出土的棺木漆皮尚好,并有许多彩漆雕花木板,可以代表商代漆器最高成就的当推河北台西村出土的漆器。这些漆器技艺复杂,制作考究,装饰华美。到战国、秦汉时期,是漆器繁盛时期,战国漆器产量之多,品种之优,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前代。漆器改进了质量,具备无异味、抗酸耐腐等特点,作为观赏品,漆器加油彩,五光十色,花纹绚丽。较为著名的《虎座鸟鼓架》是漆、雕、绘三者结合得非常精美的工艺品,是当时许多墓中出土漆器的代表作。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蛙鸟兽盘结而成的《彩绘透雕小座屏》,漆、雕、绘三者有机结合,周身黑漆为地,并以朱红,灰绿,金银等色进行彩绘,造型生动,工艺精湛。用了透雕的手法,共雕了四十九个动物形象,大蛇二十、小蛇十五、青蛙两、鹿、凤凰、仙鹤各四,造型优美,生动,相互结合自然,体现了高度的水平。

而秦汉时期漆器也有惊人的成就。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数量大,品种多,众多的器形说明漆器已在生活各方面广泛使用。这些漆器造型精巧,其中有内装七只耳杯的《漆盒》,套合严密,充分利用了盒体内的有效空间,是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范例。但东汉之后漆工业有微衰的现象。漆器质量有所下降,主要是瓷器的兴起,迅速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可是漆器艺术还是在发展。

到唐宋元时期,雕漆登上了历史的顶峰。明清漆器主要特点是将多种漆法结合在一起,富于变化,绚丽多姿,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出现了描金、描漆、堆漆、雕填、犀皮、百宝嵌等漆法,制作出相当数量的器物传世,使传统漆工艺出现了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成就。

作品欣赏:

现存的明代牡丹纹剔红盖碗,是元、明两代漆器工艺流行?quot;剔红“的代表作。这是一种在层层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出所需要的纹样的漆器工艺,由于这种技法大多用于鲜明的红漆,故称”剔红“,又称”雕漆“。

清代乾隆年间的三凤牡丹纹朱漆描金碗,运用了”彩金象“、”搜金"等多种漆工艺,使器物显得更加华贵,反映了清代漆器工艺的高度水平。

小结:纵观七千年的漫长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漆工艺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规律,并在技法上竟有重要的突破,把制漆工艺传播到全世界。

花美术课件(篇8)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纸塑猫头鹰》,下面我将从 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 四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图画纸、白卡纸、各种色纸和旧挂历纸制作一只猫头鹰形状的笔筒。

2、知识点的作用:

①、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②、协调学生的手脑能力。

3、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小学五年制第七册美术教材第14课,是本册手工制作安排的第一课,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后几课纸塑长颈鹿、猫和鱼及各种动物笔筒的教学打下基础。本节课又运用了色彩的搭配,复习了前两课所学的内容,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教学目标: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求:

①、使学生建立手工制作的概念,初步掌握手工制作的技术,打好手工制作的基础。

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手脑的协调性。

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学生初步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纸塑的基本步骤及程序,即先描再剪后贴。

教学难点整体观察,把握各部件的大小比例及色彩的搭配。

6、教具准备:课前要准备好铅笔、尺子、剪刀、胶水、硬纸片、色纸若干张。

7、课时:一课时。

8、教室布置:将课桌拼成四个小组。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学分析: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休,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根据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直观引入教学,即用CAI课件打出投影纸塑猫头鹰,这样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脑中对本课时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然后打开课本,看书中的图,读书中的字,进一步对今天所学的内容加以认识;接着教师利用课件分步骤,分层次进行操作演示,并让学生观察模仿。在学生操作模仿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以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突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2、学法分析:

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听讲,再模仿操作,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及时提问,领悟到制作的要点和难点,头脑始终有一宗旨:不但要学会怎样来做纸塑,而且要做得生动有趣,色彩艳丽,符合对象的特征,制作出来后发现不足及时修改,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1、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利用课件放映出一组关于动物猫头鹰的动画片后,导入课文,引出课题,接着过渡谈话:猫头鹰是一种有益的动物,有森林卫士之称,它每年为树木除去许多害虫,今天我们再次让它为我们服务,让它成为你书桌上不可缺少的小物品。然后投影打出做好的纸塑猫头鹰让同学们观察,接着引导谈话:这个纸塑猫头鹰它不但漂亮,而且非常实用,大家想想它有哪些实用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知道能当笔筒用,这样引起了同学们想学的兴趣。接着教师继续激趣谈话:要做好这个猫头鹰并不难,大家都能学会,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你们要细致、认真,这样做出来的猫头鹰才会美观、匀称。这样既树立了大家我能学会的信心,又提醒了一些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学生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

2、打开课本,感知课文:

首先要求同学们按照图中序号顺序仔细观察图画,初步感知猫头鹰各部分的名称和形状,并让学生说说每部分是什么形状,接着要求同学们自由读课本上制作步骤,让学生了解制作顺序,对制作顺序有个整体的认识。

3、利用课件分步操作。

学生模仿(这一过程配放一段悠扬的轻音乐,在音乐中一边操作,一边学习,分五步完成)

①(师讲述)先做猫头鹰的头部,让学生在色纸片中挑好色彩,并用尺子、铅笔在纸片上用虚线画好一个长方形的形状,再用剪刀沿虚线剪下,并提醒学生,线要剪直,起剪时一般从直角开始,这样不易弄破纸片,再让学生模仿操作,师巡视检查,剪好后的长方形放在一边待用。

②剪猫头鹰的翅膀,选好颜色后,先用铅笔勾出翅膀的轮廓,大小要和头部协调注意翅膀梢端要画圆,要有弧度。再沿虚线剪下,特别强调剪翅膀羽毛时要剪出一些小小的三角形形状,只剪开、不剪落。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剪好翅膀后放在长方形一起待用。

③剪猫头鹰的眉毛,鼻子和眼圈。挑好色彩后,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各部件的形状,如眉毛类似梯形,鼻子类似于三角形,眼圈类似于圆形,找出形状规律后提醒学生大小要合适,再和老师一起来用铅笔勾出形状后再剪、剪眼睫毛要剪细不能太粗,这样会更美观。

④告诉学生我们接下来该做眼球,并提问:眼球的色彩能不能挑眼圈色彩一样的颜色,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同色容易造成错觉,让人觉得没有做眼球。再让学生说说眼球怎么画,即在一个圆形上画一个小扇形状就可,师强调这个圆圈要画得比眼圈小,再动手剪好后粘在眼圈上,并把类似三角形的鼻子卷起粘好。

⑤最后组织学生将各部分有顺序地组合起来,在组合的过程中,长方形卷成的圆柱形要规范,不能一边大一边小,翅膀、眉毛、眼睛要对称,上下高低一样。最后鼻子贴入两眼中间,在全部粘好后,再整体检查做好善后工作。

此时制作过程已全部完毕,音乐声停。

4、品评欣赏:

教师收起几个学生作品(好、中、差各一件)让大家评一评。从以下几方面来评:本纸塑各部分之间的色彩搭配是否合适,和你室内、书桌及书桌上其他饰品的色彩是否合适,本纸塑各部分的比例大小是否合适等三个方面来品评。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并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鼓励同学们多动脑,勤动手,就能用手中这些普通的纸片、剪贴出各种精美的东西来装扮我们的生活,

5、作业布置,拓展延伸。运用本课所学的纸塑步骤和方法,制作一只孔雀。

四、课堂评价:

1、本课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抓住纸塑这一手工类课型的基本要求,让学生通过看、做,掌握纸塑的基本步骤和程序,从而形成纸塑的技能。

2、本课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分析和理解事物的特征,运用概括、夸张等艺术手段,创造出自己喜爱的手工艺术品,提高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教育学生合理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养成爱护大自然的好习惯。

花美术课件(篇9)

一、说设计思路:

《有趣的曲线》是小班的一节绘画课,小班孩子喜欢游戏,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活动内容,他们会乐于参与,乐于尝试。众所周知: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小班美术教育目标要求中提出: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能愉快大胆的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并乐于与同伴交流。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我精心创设了游戏环境,充分让幼儿在玩玩画画中体验作画的乐趣。这次活动是在游戏的环境中融入不同方向的曲线的学习,以"彩带跳舞"为线索,组成了由"感受--体验--参与表现"的一系列艺术活动,使幼儿在各种感官的刺激下,大胆、快乐地参与活动。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与需求,很自然的,我生成了画《欢乐的曲线》这个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三点:

1、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大胆作画的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2、学习画曲线的方法,表现不同方向的曲线。这点也是此活动的重难点所在。

3、培养和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三、说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定位,我做了如下准备:一段视频,纸彩带人手一条,画有小鱼的大、小画纸若干,音乐磁带等,主要是用来创设一个宽松、自主、有序的活动氛围,愉悦幼儿的情感,体现了"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1)、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观察法、引导发现法、启发提问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以及教师一笔一笔教画的那种旧方式,"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活动的始终,再加上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具,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2)、在教学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在引导幼儿观察曲线时,我渗透了艺术领域中的舞蹈活动,让幼儿在欣赏老师一段舞蹈视频和幼儿自己跳彩带舞的过程中感受曲线的变化和不同;在最后的一个环节延伸活动中,感受体育游戏的快乐等。

3)、另外,活动的结构是递进的关系:兴趣-游戏-创造,即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游戏的形式学习画不同方向的曲线,解决重点;最后又在游戏中让幼儿的在情感表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与提高,充分体现了小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活动特点。

2、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法、游戏法、归纳法来获得知识。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为了更好的实现幼儿在"兴趣"和"体验"方面的发展,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嘴说、动脑思考、用动作表现,从而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创造表现中,教师又以小鱼口吻引出游戏情景,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曲线加以创作,鼓励幼儿大胆绘画,充分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活动过程:

1、第一环节教师放一段视频让幼儿欣赏,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2、与幼儿一起手持彩带,随着音乐有节奏的自由跳彩带舞,在游戏中感受曲线。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曲线的变化和不同。这一环节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主、有序的活动氛围,同时愉悦了幼儿的情感,丰富了知识。

3、第二环节,尝试让幼儿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你的彩带是如何跳舞的?

并且请个别幼儿说说彩带是如何"跳舞"的,幼儿每说出一种,教师请大家模仿后,老师记录,记录后,师生共同书空练习手画曲线等。

在这里,我鼓励幼儿大胆说出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伴以游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技能,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教师的记录,又加深了幼儿对曲线的认识及了解,使幼儿乐于参与,积极表现,充分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5、创造表现

第三环节以小鱼口吻引出游戏情景,幼儿创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绘画.

6、展示幼儿作品

第四环节是展示幼儿作品,幼儿作品欣赏是每个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展示幼儿的大好时机。这个环节中主要是教师以小鱼的身份,游到每个"池塘"去看一看,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家"。这一环节符合小班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特点,使幼儿积极参与讲评作品的活动,但教师不是以评价者的身份,而是以小鱼的身份,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也是增进师幼情感的好时机。

7、结束活动,是跟随音乐模仿曲线学小鱼游泳,回活动室。

希望本次活动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作画的兴趣。

"美术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