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发布时间: 2024.04.24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精品12篇)。

发现一篇网络上的好文“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非常值得一看。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 教学难点一定要写到教案之中,才能更加清晰明了。希望您与您的朋友们分享这篇文章共同成长!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做游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好。

拍拍你的肩,不是左肩,那是哪个肩?

摸摸你的耳,不是右耳,那是哪只耳?

捂住你的眼,不是右眼,那是哪只眼?

伸伸你的手,不是左手,那是哪只手?

师:同学们很聪明,刚才在游戏中我们顺利的做出正确的动作。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对的? 生:不是......就是......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当出现两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不是......就是......的方法来判断。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推理。

同学们,老师遇到了问题你们愿意帮帮老师吗?

1、动态,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

(1)先出示例1的前半部分: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小丽拿的是什么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猜的出来吗? 生:猜不出来。

(2)再出示小红和小丽说的话,再出示问题。引导孩子梳理信息:

“仔细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自主,探究问题。

提问“到底他们三个人分别拿着什么书呢?”

(1)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2)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合作,交流提升。

交流后,孩子们有的阅读思考后用语言描述直接得出结论,有的用连线的方法,有的用列表法。强化,推理过程

小红拿的是( )书。

小丽拿的不是( )书,就是( )书。

只剩下( )书,所以小刚拿的一定是( )书。

4、质疑,求同引思。

连线法和列表法可以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加直观。“几位小朋友在汇报自己的推理过程时为什么都要从小红说的话开始思考呢?”

(1)出示3个不同编号的袋子(⒈⒉⒊)和3个不同的字母(A、B、C)

(2)提示①1号袋装的不是字母C;②3号袋装的是字母A。

(3)独立思考后,同桌合作完成,交流推理过程。

(4)汇报交流,说说推理过程。

(5)验证(分别拿出袋子里的字母卡片)。

(1)师:请三位同学上来排成一纵队,分别给每位同学戴上一顶帽子,先请第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帽子的颜色。

四、全课小结。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2】

二、新授教学。

活动一:摸球比赛。

师:希望他摸到什么球?我们一起来“黄球、黄球??”

师:哎呀!可惜!

师:女生,xxx做得真端正,你来!“黄球、黄球??”

师:我宣布第一次女生赢了。

师:第二次,想来吗?男生,加油哟!哎!

师:女生,“黄球、黄球??”女生又赢了。

师:还想比吗?

师:啊!男生的运气太不好了!

师:女,想再赢吗?

师:还是女生赢!

师:我宣布(女生获胜)。

师:男生,有什么想要说的?你认为呢?女生,有什么要说的?

师:你们都对袋子里的球都产生了质疑,想看看吗?(慢慢抽出袋子)。

师:这个袋子里的球怎样?(全这个字用得好,都是用得不错,全部也不错哟)。

师:当袋子里全是黄球时,我们任意摸一个,会怎样?你说?你来?

你?

师:当袋子里全是黄球时,我们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板书:黄球)。

师:刚才男生从这个袋子,摸到黄球了吗?一次也没有,要看吗?(慢慢抽出袋子)。

师:他们怎么没有摸到黄球呢?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说?(说得不错)你来?(老师就喜欢你这样发言,完整)。

师:那么从这个袋子里摸一个球,一定摸到黄球吗?会怎样?想一想,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谁会说?你来?你认为呢?

师:为什么是可能?这个袋子里有?也有?所以摸到的可能是?也可能是?

师:我们来试一试。(师摸三次)现在谁还能再说一说从这个袋子里摸一个球,是什么情况?因为?(板书:可能)。

活动二:选择。

师:请选择。几号?为什么?同桌之间相互看一眼,选对的举手,有错的起立。

师:接着,哪个袋子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请选择。几号?原因?选对的坐正,有错的起立。

师:最后,哪个摸到的可能是红球?写序号,同桌交流一下原因。几号?理由?对吗?同桌检查,有错的起立。

活动三:装球比赛。

师:真棒!迅速收拾好本子,下面我们八小组进行比赛,想夺冠吗?那就仔细听老师的要求。游戏的名子叫“装球比赛”,小组根据题目先讨论,然后把球装好,装好后坐正向老师举手示意。比一比哪组又轻又快!先请组长拿出球和袋子放在中间。

师:第一个要求:装一袋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白球?先讨论,再装!开始!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师:组长起立,把袋子高高举起来,其他人抬头看一下,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只装白球?组长请坐,把球放好。第一次比赛这三个小组表现得特别棒,其它小组要努力。

师:第二个要求,一起读一下。看明白了吗?开始!组长起立,举起来?为什么这样装?

师:第三个要求,开始!组长!怎么都是黄球?

活动四:说话小结。

师:在这个游戏里,每个小组表现得都很出色!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经常用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看!

电脑出示:1、太阳()从东方升起。

师:这件事是一定。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2、下个星期一()会下雨。

师:想一想,小组讨论一下!对吗?能填一定吗?

师:有些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3、在扬州春天过后()是冬天。

师:想一想,会填得举手?

师:为什么?能把它改成“在扬州春于过后一定是??”一起说。

4、将来,人类()会登上火星。

师:你也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说一说你身边的事情吗?先和同桌谈一谈。

三、巩固练习。

大转盘。

师:下面我们接着玩一个游戏“大转盘”,(出示:转盘)。转盘上有什么?转盘转动时,猜一猜指针会指向哪?可惜,猜错了!(转动)。

师:谁还想试一试。谁坐得最正呢?恭喜你,猜对了!

师:转动转盘,指针会指向哪?谁能准确得说一说。(说得真好)为什么?还有谁更加肯定的说一说。(语气更肯定了)。

师:我们换一个转盘来转一转。指针会指向哪?猜一猜?肯定吗?

师:猜一猜?

师:咦!三次全停在红色,怎么会这样?

师:红色区域大,蓝色和黄色区域小,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朋友真是太聪明了,这可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知识。

四、总结: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3】

28、一根木头长8米,要锯成2米长的一段,可以锯成()段,锯一次需要3分钟,一共需要()分钟。

29、一道除法题,除数是6。小明把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看颠倒了,结果除得的商是4。这道题正确的商应该是()。

30、一个四位数的密码,它的大小载4000与5000之间,百位上的数字是6;十位上与个位上的数字相同,它们两个的和是8,这个密码是()。

31、用一个水盆向一个空的水桶里倒水。如果倒进3盆水,连桶共重7千克;如果倒进5盆水,连桶共重11千克。一盆水()千克,一个水桶()千克。

34、有19位战士来到一条河边准备过河,可是河边只有一只小船,小船一次最多坐4人。想一想,小船至少要运()次,才能将战士全部运过河。

35、把15只鸽子分别装进5个笼子李,想一想,怎样装才能使每个笼子里的数目都不相同?请把鸽子数填在方格里。

36、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李老师买了3副象棋和3副跳棋,共付27元钱。按钱数算,一副象棋可以换2副跳棋。小朋友,你知道买一副跳棋要()钱。

37、小东从第一棵树走到第五棵树用了24秒。如果他从第一棵树走到第十棵树,一共要()秒。

38、用一根绳子量井深,把绳子的一端放入井低,井外还有4米,把绳子对折,用同样的方法量,井外还有1米。这口井深()米。

39、小灵把10个棋子在桌子上摆成了三角形形状。请你移动3个棋子,使三角形颠倒过来,小朋友,你能做到吗?试试看。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页例9、例10。

【教学目标】:

1.加深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问题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中余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口算:

140÷20=

700÷70=

150÷30=

270÷90=

160÷80=

1200÷300=

你是怎么口算的?

学生口算,说出算法。

由此可见,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使我们口算得又对又快,笔算时能不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9第(1)题。

780÷30=

(1)你会算吗?是怎样计算的?学生独立练习,指两名计算方法不同的学生板演。

(2)这两种做法对吗?

第2种做法为什么是对的?学生可以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种方法简便一些?

(3)教师小结:

笔算时,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我们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计算简便得多。

2.出示例9第(2)题。

120÷15=

(1)这道算式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我们计算更简便吗?可以怎样做呢?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试算,看看谁的方法好。

(2)学生汇报算法,教师板书。

120÷15

120÷15

=(120×2)÷(15×2)

=(120×4)÷(15×4)

=240÷30

=480÷60

=8

=8

(3)小结:这两种方法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2或都乘4,使除数15变成了整十数,这样方便我们口算出结果。

3.出示例10。

840÷50=

(1)同学们现在都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这道题了吧。先算算,看结果是多少。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2)指名学生说得数。

商都是16没错,余数到底是4还是40呢?

小组内讨论,验证一下。

(3)教师小结:用商不变的规律简便计算时要注意商是不变的,但是余数变了。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同时划去了几个0,余数末尾就要添上几个0。

所以840÷50=16……40。

4.巩固练习:

教材第8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七”第3题。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回答,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2.教材“练习十七”第8题。

先说说对错,错在哪里?再独立改正。

3.教材“练习十七”第9题。

(1)学生先算出第(1)题的结果,小组内讨论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小组内整理发现的规律,然后教师小结说明: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可以写成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使计算简便得多。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第(2)题,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七”第6、7、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5】

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设计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主学会新知。

1.猜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课正式开始前,教师先让学生猜一则有关人民币的谜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活动灵活多样,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认一认、换一换、算一算”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的计算进行系统的复习,加深印象。

3.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解决人民币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人民币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复习课开始之前先来猜一则谜语。(课件出示)

薄薄一张纸,作用可真大,买书、买纸、买玩具,哪样都要用到它。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什么呢?

生:钱。

师:我们用的钱又叫什么?

生:人民币。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复习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复习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复习整理

1.复习人民币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1)呈现问题,学生独立思考。

①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②从高到低是怎么排列的?

③这三个单位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2)交流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①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②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元、角、分。

③这三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也可以表示为10角=1元,10分=1角,100分=1元。

2.复习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及币值的大小比较。

(1)创设情境:文具店的货架上摆着一本日记本3元4角,一块橡皮5角8分。

(2)提出问题:3元4角=( )角。

①指名汇报。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师生共同小结:因为1元等于10角,3元就等于30角,所以3元4角就是30角+4角=34角。

④练习:5角8分=( )分。先让同桌间交流想法,再指名汇报。

(3)47角=( )元( )角,76分=( )角( )分。

①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加以引导,如47角可以分成40角和7角,因为10角等于1元,那么40角就等于4元,7角不满1元,所以47角=(4)元(7)角。

②练习:76分=( )角( )分。

(4)比较大小。

①8元○79角。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出理由。

②10元○97角。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6】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知道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师:同学们,听说我们文城中心小学要举行计算比赛,你们想参加吗?

师:老师就喜欢你们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光想不行,还必须得过老师这一关。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什么计算?

师:你们的口算不错,今天要研究的这几道题肯定难不倒你们,但要想发现它们的秘密,必须得有一双火眼金睛才行哦!

师:你们算得真快!认真观察一下算式,有什么发现吗?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2、让学生自由写后再归纳倒数的意义。

师: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们叫做互为倒数。(师又接着板书: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题:倒数的认识)

3、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为什么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直接说是倒数,而要说“互为倒数”呢?“互为”是什么意思?

生生交流后归纳:因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举例说明:如3/8和8/3,可以说3/8和8/3互为倒数,也可以说3/8是8/3的倒数,但不能说3/8是倒数)

师:好像以前也学过有这样关系的两个数,还记得吗?

生:把6看作6/1,然后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以上的数,哪两个数互为倒数?哪些数没有找到倒数?引发学生质疑。

生:1和0有倒数吗?那它们的倒数是什么呢?为什么?

3、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只要交换分数的分子、分母的位置,而求整数的倒数要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1)7/12与12/7的乘积为1。所以7/12和12/7互为倒数。( )

(2)1/2×4/3×3/2=1,所以1/2、4/3、3/2互为倒数。( )

4、第4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能说一说吗?

(1)3/8×8/3=1 7/15×15/7 =1 5×1/5 =1 1/12×12=1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 , 0没有倒数。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这三个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些三个符号的阅读和功能。

2.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字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在探索三个关系符号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些数学符号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数学符号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感觉独立思考,同伴合作,全班交流评价的喜悦。初步体会分类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三个符号及其含义,学习如何读写这三个符号。

2.教学难点: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字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和准备:9只小猴子,4个梨,3个桃子,2个香蕉

教学过程:

复习介绍

老师:孩子们,这几天老师和大家参观了美丽的校园,和小猪们一起,帮助小兔子建造了漂亮的房子,然后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去了动物园。你们还记得我们昨天在动物园看到的吗?

出生1:1头大象,2头犀牛,3头长颈鹿,4朵白云,5个孩子。

老师:太好了,昨天我们学会了1、2、3、4、5这五个数字。让孩子们一起阅读和写作。

学生活动:一起读1、2、3、4、5,然后把5个数字写给同桌的朋友。

老师:看来孩子们都在家复习了,很好。以后还要养成课后认真复习的好习惯。刚才,孩子们回忆起昨天在动物园看到的小动物。大家都见过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吗?

学生:老师,我没见过小猴子。我最喜欢小猴子了。

老师:嗯?小猴子去哪儿了?老师也觉得很奇怪,决定去找小猴子。老师找了又找,终于找到了小猴子。孩子们想知道吗?

老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的老朋友兔子吗?其实那天小猴子也帮小兔子盖房子,但是我们到的时候小猴子已经提前离开了,所以今天小兔子打算邀请小猴子到新房子做客。

老师:小兔子为我们的小猴子准备了很多水果。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沟渠? (梨、桃、香蕉)哇,这么多水果堆在小猴子面前,小猴子傻,这么多水果怎么分?

老师:老师说,这些小猴子真傻。如果我们是孩子,我们早就吃过了,不管别人有没有。这是正确的吗?哎,这样不对,我们要懂得像我们的小猴子一样谦虚。

老师:水果这么多,怎么摆放,让猴子一眼就知道哪个水果多,哪个水果少?孩子们先把它放在自己身上。

老师:嗯,老师看到很多孩子都准备好了,就把你的成绩放到小组里,选出最好的一个。最后,老师会看哪一组孩子最有能力。

学生活动:荡秋千

老师:关于摇摆情况的反馈有两种,水平摇摆和垂直摇摆,都必须肯定。

【小学一年级数学“大小比较”的教学设计(选4篇)】

小学数学“大小比较”的教学设计小学一年级数学(共4篇)如果还是达不到要求,请在范文网搜索更多其他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设计范文“偏题”。

个数与大小比较的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卷教学计划

个数与大小比较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 1 卷四年级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 3 卷 I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完成练习三(1题~4题)。

先让学生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观察,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先示范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图?再出示第4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全部画完后搭一搭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3页内容。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要让学生心感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以妈妈带着孩子去买书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思考用口算应怎样算,再出笔算方法,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教材把分步演算的过程呈现出来,然后再导入主课,使学生初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两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1、竖式计算:24×13=    78×8=    124×5=    495×7=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24                                 24

×12                               ×12

48……2×24的积                    48……2×24的积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23×13    41×21    23×31 32×12    43×12    22×14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10】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作用,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我们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通过这次培训,是我对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使教学改革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 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 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知识间的迁移: 由刚开始的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到多位数加多位数的笔算;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 由小数乘法到分数乘法; 由分数乘法到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假如在教学第一环节的内容时, 考虑到它在今后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教师应该深挖教材, 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 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 又能使自己的课堂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如:师: 神州五号于11月15日正式上天, 开始了太空之旅。(边说边出示杨利伟在飞船内的工作照)你们知道杨利伟向全世界展示的是什么吗?教室内一片寂静?6?8?6?8

本案例中, 教师及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引入课堂,体现了教师具有较强的选材意识, 但是, 却忽视了面对的是刚刚步入学校的一年级的儿童, 他们不一定对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感兴趣, 他们有他们的爱好和兴趣。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 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如小测验, 访谈和学生交流, 侧面了解, 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等,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数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因此, 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 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

学生而不是教师, 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个体的进步, 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的,可评价的, 具体而明确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 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学活动包括活动的内容, 活动的设计意图, 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活动的时间分配等。其中活动内容是核心, 活动设计意图是导向, 活动的组织实施是关键。活动组织实施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形式, 包括: 教师活动的开展???导入、提出问题或提出任务, 主题探究(包括组织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操作,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练习等; 活动材料的准备???学具、教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设计。那种只关注活动过程“热闹”而导致教学目标的偏离, 或者活动时只注重教学活动而忽视教学目标的做法, 是最不可取的。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学校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他奶奶听的。这篇新课文是——

三、解释课题,教题中生字。

1、“英英”是一位女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ying”,古诗的“诗”也是整体认读音节,是翘舌音“shi”。(领读课题两遍)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四、初读指导。

(2)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书面表达方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名字回与他说的话区分开,第一行“英英”指的是说话人,紧接着是英英说的话。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读一读。

(4)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标点符号读正确。

(5)分段指名读、齐读。

(6)分角色读对话。自读、同座二人分角色对读、指名二人对读各一次、分两个大组对读各一次。

3、再读课文。要求:说说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五、指导读好古诗。

(出示古诗内容):

2、指名读、齐读。

一、学习《静夜思》。

1、(出示古诗)解释诗题。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地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以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他穿戴的是古人的衣帽可以看出来)(这幅图是为《静夜思》配的画,《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这幅图左边有个大筒子,插着许多诗稿,说明这个人就是大诗人李白)对,你们看得很仔细,想得很合情理。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也许他正在想着做诗呢)对,你们说的画面意思正和诗题的意思相同。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两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①指名读。

②这句诗,英英是怎么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学生答)

③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

①指名读。

②“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③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们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诗人想到故乡的人和事,想得很多很多。那么当他想念故乡的时候,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对,用“低头”这个词语表示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很深沉。为什么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4、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5、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练习。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2.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难点:

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准备:

教具:商品标价的卡片

学具:学生收集的商品标价

认知的.准备: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已经接触到小数,他们经常有机会到超市去,看到各种各样商品的标价,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喜欢吃水果吗?这儿有许多水果,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价格。(出示35页图)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一个小圆点)我们把这样带有小圆点的数叫作小数(板书:小数),那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呢?(小数点)。

(引入部分,从孩子们熟悉的超市的水果摊位为背景,引导孩子们从商品的价格来开始小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点,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二、新授

1. 读出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

(1)你会读这些水果的价格吗?自己读读,并说说这些价格表示的意思。(请生试读,师板书:四点五三元;4元5角3分等)

举例:盛老师家9月份的电话费是189.20元;暑假里盛老师家买了一台新冰箱,价格是2500.00元。(学生读数并说出价格含义,教师板书)

(2)通过刚才试读小数,你发现小数该怎么读呢?

小结:先读小数点左边部分的数,然后读小数点,再读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要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读出来。

(3)比较两种商品价格标价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种用了元、角、分3个单位,第二种只用元来作单位,所以出现了小数)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于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几角),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5)学生尝试:用元表示。

盛老师买了一块橡皮,价格是8角5分,谁会用元作单位来表示呢?为什么小数点左边写0?

(6)这儿还有许多水果(出示35页图)要求:你们能读出这些标价吗?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同桌每人做2题)请生汇报

(7)现在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收集的商品价格。要求:读出商品价格,并说出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请一组汇报)

2. 刚才我们认识了商品价格,会读这些商品价格,还知道了这些商品价格的实际含义。关于商品价格还有一些小知识,老师想考考小朋友

(1)谁知道2500.00元、189.20元、8.90元、17.00元的其他写法吗?学生尝试

(2)12.06元能写成12。6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35页题2图:这四个水果价格哪些还有其他的写法,请找出来。

师生共同小结: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小数中间的0不可以省略。

3. 练一练:判断

(1)3.84元读作:三点八四元

(2)12.75元读作:十二元七十五元

(3)因为8.40元=8.4元,所以12.03元=12.3元

(5)25.00元=25元

现在请小朋友把书打开翻到35页看第3大题,要求我们做什么?(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来表示,课题板书完整)你会吗?请试一试。

(新授部分,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出商品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第二层次: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第三层次: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读出标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以及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这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让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学习,给他们一种成就感。把元、角、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特别是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在第一层次中作好铺垫,让学生体会到不满1元用元作单位就产生了小数。)

三、拓展

将下列商品价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8元零5分

0.99元

12元6角3分

8.63元

1.00元

()()()()()

GZ85.com延伸阅读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精华八篇


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经过精心收集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的相关资料,下面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在教师给学生上课之前,他们通常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教师最好能认真撰写每个教案和制作精良的课件。教案是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将会不断努力为您带来更多高质量的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1】

8、确定物体的位置,要用到数对(先列:即竖,后行即横排)。用数对要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给出一对数对,要能在坐标途中标出物体所在位置的点。二是给出坐标中的一个点,要能用数对表示。

10、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一个因数是0.3,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11、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1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12、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13、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商随着扩大(缩小)。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14、(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简写作6.32

15、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17、可能发生的事件,可能性大小。把几种可能的情况的份数相加做分母,单一的这种可能性做分子,就可求出相应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2】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游戏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出示主题图2 “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4.师生总结方法::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说一说。

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学习效果好。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3页内容。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要让学生心感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以妈妈带着孩子去买书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思考用口算应怎样算,再出笔算方法,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教材把分步演算的过程呈现出来,然后再导入主课,使学生初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两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1、竖式计算:24×13=    78×8=    124×5=    495×7=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27×20=   82×40=  52×60=   12×90=

18×30=   24×50=  19×70=  53×20=

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24                                 24

×12                               ×12

48……2×24的积                    48……2×24的积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23×13    41×21    23×31 32×12    43×12    22×14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4】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顺昌购物中心打出了“消费大抽奖”的活动牌子:一等奖2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200名,纪念奖20xx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抽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纪念奖的可能性会怎样?

那么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二、小组活动,猜测验证

1我先出示口袋里有5个黄球、5个红球,让学生任意摸一个,学生会想到摸到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但我又袋子里拿走3个红球,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

通过新旧游戏的对比,有助于学生正解把握条件,从而顺利作出关于结论也随之变化的预测;另一方面,相似的游戏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经验,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地进入探索活动。

2.实验验证

出示实验要求

每次摸1个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提供两种记录方法,选一种记一记

方块图:每次涂一个方块表示

条形图:每次涂一个方格表示

然后让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最后全班交流实验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提升:你觉得用“方块图”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各有什么优点?

通过比较条形图使用起来更方便些,以后我们还会经常见到“条形图”这位朋友。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活动、交流中初步感受“条形图”表示数据既直观又清楚的优点。

三、想想做做,丰富体验

1想来玩“抛骰子“游戏吗”

2.做一个小正方体,四面写1,一面写2,一面写3,还是抛30次,预测一下,结果会怎样?

3小组活动,用条形图记录结果。

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4又到了“装笔”比赛的时候了,请各组做好准备

第一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每组派代表展示,说说怎样想到这样做的。

第二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

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培养统计活动中分析数据,判断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确定事件。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在活动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受吗?请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请你留心身边的事物,谁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也请带到学校里与大家分享,好吗?

叶澜教授的生命课堂的理念告诉我们: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认识体,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我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体验验证、深化认识”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5】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

教师做到了:1、 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6】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交叉并行。主要内容包括:点、线、面的游戏、橡皮泥塑、绘画、手工制作、纸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同学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同学的生活经验,强化同学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保守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充沛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身的感受;启发同学感受并表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协助同学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同学表达自身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同学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发明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同学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资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同学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沛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耐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耐久兴趣;能够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发明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发生的色彩变化,说出有两个原色调处的第三个颜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间色并指导色彩的出处。

2、理解三原色和间色的概念。

听老师讲故事,加入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会怎样?并请同学加入到讨论中来。

活动二:

1、说说你知道的颜色有哪些?

2、你知道这些颜色都是怎样来的吗?

4、老师讲两个有红和黄色的瓶子的颜色分别到入一个空瓶子中。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三:

1、请同学也来变变看。用红和蓝、蓝和黄交朋友。看看变成什么颜色?

2、发生的这些颜色在生活中那里存在?

3、在倒颜色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颜色倒的多与少会影响所发生的颜色的深浅。)

4、请同学再做练习。

2、总结出原色与间色的概念。

活动六:

1、调—调、画—画 发明一幅美丽的画。

染一染、吹一吹、印一印 感受魔幻的色彩。

请同学用以上任何一种形式来完成一幅画。

活动七:

拿出自身收集到的图片来进行交流。教师小结。

教学札记:

其实对于三原色以和原色、间色之间的关系,小朋友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接触过了,但用原色和间色来进行色彩调配练习时,就不那么容易掌握了。许多小朋友把颜色调得很厚、很脏,或是没有计划的胡乱调,作业效果一团糟。所以我在指导时具体引导同学发现调色时毛笔蘸水的.多少,调色时毛笔怎样转动调得匀,涂色时笔触怎样……这些虽然不是教学重、难点,却是决定绘画效果的重要因素,掌握了这些细节,同学作业时就简单多了。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 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示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 试着依照自身的设计来表示色彩。

2. 能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 能否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同学:有万花筒的同学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胶水、绘图笔等。

教学活动过程:

传着看看、玩玩万花筒,教师提示同学在玩的过程中找一找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分组将各自在万花筒中看到的图案简单的画一下。

活动二:

展示各组的作业,并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放课件引导同学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只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活动三: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绿色的圆形,然后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在万花筒中这个圆形会变成什么样的图样,在同学绘画、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同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活动四:

大家一起来画一下自身心中的万花筒中的图案,并表示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作业展示,评价。

札记:有一位同学在画的时候想到了像剪窗花那样把纸折几下,在一个单元格里画出几何图形,再对印到其他格里。我和时肯定了这种方法,小朋友们纷纷效仿,不一会就像做游戏一样完成了作业。

活动一:

教师展示用粘贴方法表示的万花筒,引起同学兴趣。

请同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简单的制作万花筒中的图案。分组尝试一下。

活动二:

各组向大家介绍、交流自身组找到的简便方法。

(同学很难将对称图案表示得很精确,但这并不重要,重在找到方式方法)

再想一下,除了用彩色纸,还可以用什么资料表示万花筒中的图案?(讨论)

活动三:

试着用各种资料来表示万花筒中的图案。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同学在观察一次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示出来。

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边,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不同的同学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建议同学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示它的缤纷。

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札记:现在的万花筒里的花片都是塑料的了,反而不如以前用纸片做的效果好。有一位同学拿来了她妈妈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在班里传来传去,惹得同学们十分羡慕。有了这个五彩缤纷的宝贝,小朋友们的思维便被调动起来了,作业的效果还真不错。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示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示画面中的大与小。

活动一:

1、请同学观看《格列佛游记》电影片断。

2、讨论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你都看过那些这方面的书?

活动二:

1、将同一辆玩具车分别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为什么有时显得非常大,有时显得非常小?(小组讨论)

3、请同学用自身身边的事务举例说明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微缩景观等)

1、你想表示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2、你想用那几样物体的反差来表示主人公时来到大任过还是小人国?

3、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4、用什么背景来烘托它的大或小?

活动五:

交流作品初稿。提出修改意见。

札记:以前同学画人总是画小了,现在有了大和小的对比,构图比以前好多了。

活动二:

作品交流展示。教师从构图和色彩方面进行总结。

活动三: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7】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学习探讨的。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教材把分步演算的过程呈现出来,然后再导入主课,使学生初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两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计算课,学生学习有兴趣。学习前,学生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会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口算的基础上,尝试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不进位)。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包括自我检查、互相改错)的良好习惯。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投影

出示主题图。

1、你得到哪些信息?生汇报交流。

2、生理解题意,列式。

4、怎样才能知道正确答案呢?

二、探索尝试,找寻方法。

1、用你学过的方法试一试。

(1)先独立思考,再汇报交流。学生评判优劣。

(2)学生多种方法中,师生共同优化出一种(拆数法):

先独立思考,书写再练习本上,再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在投影仪中一一展示算式,学生评判对错,说出每一步的由来。

3、研究笔算的方法:

抽学生口述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师板书,重点说算理。

先( )和( )相乘,再( )和( )相乘,最后两个乘积相加。

(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书写数位要对齐;乘法口诀准确;加法计算准确。

(2)投影仪展示,学生评判。

23×13  41×21  23×31 32×12  43×12  22×14

抽生板演,先自我检查,再其他学生上台评判对错,错误要改正。

2、森林医生:

针对学生易犯错误,判断对错,找出原因,并改正。

学生独立完成,并自我检查。

投影仪展示作业,学生评判对错。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四、归纳梳理,总接收获。

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提醒大家什么?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篇8】

内容提要:通过数学的教学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及精密的思考能力,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参与作用,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潜能和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了向40分钟要质量,让数学走向生活化。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潜能    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    小学生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并不是离开素质中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和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华东师大出版社的课改教材七年级(下)6.3节时,可设疑“为了装饰墙报,准备用长80分米的彩条围一个长方形,但好的作品太多,怎样围才能张贴出更多的作品呢?”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 ┅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人教版数学课件4篇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优秀的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优秀的课件教案怎么写?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课件”或许能帮助您解决一些疑惑,热烈欢迎您的到来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成为您的启蒙导师!

人教版数学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81页例一及82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要认识的是要求学生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同时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读、会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会读、会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说教法学法】

1、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的心理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采用了愉快教学法,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同时还采用了动手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学会看时间。

2、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3、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设疑导入

1、利用学生熟悉的孙捂空给他们带来谜语,让学生猜出闹钟,激发学生兴趣,接着课件出示各种造型的钟表,并提问:小朋友你们也想设计出这么漂亮的钟表吗?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了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的氛围。接着,我继续激励学生,要想设计更漂亮的、美观的钟表,先要学会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2、设疑:,那么小朋友现在是几点了呢?面对课件上的钟面的时间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那么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3)讨论: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到刻度1上表示什么?分针走到刻度1上又表示什么?

(4)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什么?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5)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刻度1走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1时=60分

(6)学生把结果填在81页刻度图

(7)交流记忆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1格1格数,或5小格5小格地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格的新认识,新发现,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游戏:开火车。课件出现火车的画面,伴着火车声,火车声一停,老师提问,点名学生读出时间,指导学生用两种表示方法写时间。(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一环节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人教版数学课件 篇2

1、整数和小数部分:复习整、小数的概念以及整、小数的运算和应用题。

2、简易方程: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文字题、应用题。

3、分数和百分数:复习分数、百分数的概念,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和应用题。

4、量的计量:复习计量单位、掌握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改写。

5、几何初步知识: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概念、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复习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及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6、比和比例: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

1、比较系统的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一些方法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2、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的掌握所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改写,并能简单的估计或应用。

3、牢固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正确的计算一些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绘图、测量等技能。

4、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够计算平均数,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和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

5、掌握所学的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法则和性质系统化、网络化。

难点:在基础知识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复习。

人教版数学课件 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六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角的平分线的作法、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内容解析:

教材通过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原型,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作角的平分线是几何作图中的基本作图.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也是今后证明两个角相等或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了解尺规作图的原理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基本技能

(1)会用尺规作图作角的平分线。

(2)会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

(3)能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3、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4、基本活动经验:体验从操作、测量、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得验证几何命题正确性的一般过程的活动经验

目标解析:

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四、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水平,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难点是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角平分线性质的本质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加深印象,从而对性质定理正确使用;(2)通过对比教学让学生选择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3)通过多媒体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进行学习.

五、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采用引导式探索发现法、主动式探究法、讲授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多思、多说、多练,坚持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

教学辅助手段: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我选择多媒体PPT课件,几何画板软件教学,将有关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直观地观察,并留下清晰的印象,从而发现变化之中的不变.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活动1.创设情景

[教学内容1]

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

小明家居住在一栋居民楼的一楼,刚好位于一条暖气和天然气管道所成角的平分线上的P点,要从P点建两条管道,分别与暖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相连.

问题1:怎样修建管道最短?

问题2:新修的两条管道长度有什么关系,画来看一看.

[整合点1]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情感.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引领学生进入实际问题情景中,利用信息技术既生动展示问题,同时又通过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生活。学生动手画图,猜测并说出观察到的结论.引导学生了解角的平分线有很多未知的性质需我们来解开,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本课的第一个引例,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复习了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为后续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储备.

活动2.探究体验

[教学内容2]

要研究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我们必须会画角的平分线,工人师傅常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平分角的仪器来画角的平分线.出示仪器模型,介绍仪器特点(有两对边相等),将A点放在角的顶点处,AB和AD沿角的两边放下,过AC画一条射线AE,AE即为∠BAD的平分线.

教师继续引导,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学生口述,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AE是∠BAD的平分线.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体验从生产生活中分离,抽象出数学模型,并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从上面的探究中可以得到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教学内容3]

把简易平分角的仪器放在角的两边时,平分角的仪器两边相等,从几何作图角度怎么画?BC=DC,从几何作图角度怎么画?

教师提问,学生分组交流,归纳角的平分线的作法,口述证明角平分线的过程.

[设计意图]根据画图过程,从实验操作中获得启示,明确几何作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师生交流并归纳.

教师先在黑板上示范作图,再利用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画法,加深印象,并强调尺规作图的规范性.

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角平分线,进一步明确命题的题设与结论,熟悉几何证明过程.

[教学内容4]

作一个平角∠AOB的平分线OC,反向延长OC得到直线CD,请学生说出直线CD与AB的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再作出一个45的角.

学生独立作图思考,发现直线AB与CD垂直.

[设计意图]通过作特殊角的平分线,让学生掌握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及特殊角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目的.

人教版数学课件 篇4

一、复习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通过复习,加深对除法的含义的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进一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准确辨认锐角、钝角;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理解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 1千克 = 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复习内容:

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找规律。

三、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计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及基础都比较弱,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读不懂题意或不明白文字所表达的意思,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复习阶段也应作相应的复习调整,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争取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2023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集锦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推动教学革新的有效途径,课件教案应该怎么做?我们为你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资料让你少走弯路事半功倍,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

(2)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

(3)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

(4)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

(5)奖励优胜组。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1)独立计算,同桌交流。

(2)指名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3)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

(1)师讲述蜜蜂采花蜜的故事。

(2)6只“小蜜蜂”上台采蜜,余生在草稿纸上计算。

(3)比一比哪只“小蜜蜂”采得又快又对?

1、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2

本册书共六单元,课本内容共分六部分:

What Would You Like?

为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新内容时要强调听准,辩清,观察,模仿,练习运用。即:

听音——仔细静听;

辩音——辨清发音;

观察——注意观察;

模仿——认真模仿;   练习——积极练习;

它是本套教材教科书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课本同步进行。

每单元课后用一课时巩固前面内容。

录音带,投影片和教学挂图,音标卡片,字母卡片,教学图片。这些辅助材料,均为配合课本的系列辅助材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的进行教学,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对于有一年学习基础的.学生要求进一步提高,加强儿童对英语的感性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能力,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英语。

2、

打下较好的语音,语调和书写基础。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根据单词的拼写和发音规则认读和拼写单词。

2、每一课的会话的表演。

3、四会单词的拼写。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3

本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例1让学生了解倒数的意义,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等活动,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导出倒数的定义。例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从让学生自主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活动中,体验并概括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最后提出1和0的倒数问题,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行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小学数学优质课《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历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这部分内容通过两个例题,主要教学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

设计理念:

本课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让学生先学后教,激发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

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探索中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1、谈话——蕴含“两个”,突破“互为”

师:老师也愿和六(1)班的同学成为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那老师就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是老师的…(朋友)。你们和老师互为朋友。(指板书:互为)

师: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数学中的类似问题。揭题——(板书:倒数的认识)

师: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些问题。

这节课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三、创设活动情景,理解概念——“倒数是什么”

师:我们刚刚研究了分数乘法,老师想了解大家掌握的怎么样?请看计算。

1、在分类中理解“是什么”

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

师:如果请你将这六个算式分成两类,你准备怎么分?

归纳总结:分类的标准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一类的算式。

还能举出与这些算式不同的例子吗?还能举出不同的算式吗?

归纳总结:像刚才举的这些例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乘积是1)在数学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5/8×8/5=1,我们就可以说5/8和8/5互为倒数,还可以怎么说?如我们表述朋友的关系。

5/8倒数是8/5,8/5倒数是5/8。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②0。25×4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师:能说3/2、6/5和5/9互为倒数吗?为什么?

四、运用概念,探究方法——“怎样求倒数”

过渡:大家对倒数理解的很不错,那么我给你一个数你能找出它的倒数吗?

学生尝试。

回报交流。

师:这组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些数的倒数?为什么?

预设:

生1:我最喜欢求分数的倒数,因为把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它们的乘积就是1。很容易,所以我喜欢求。

生2:我最喜欢求1的倒数,因为1的倒数可以写成分数,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还是,1的倒数就是1。很有趣,所以我喜欢求1的倒数。生:进行计算。

预设:

生1:我最不喜欢求0的倒数,因为0如果写成分数,要是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就是,0不能作分母(0不能作除数)。0好像没有倒数。

生2:再说0乘任何数都等于0,也不等于1呀,0肯定没有倒数。

你是怎样求一个小数的倒数的呢?

归纳总结: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归纳总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不会相等的(1除外)。我们在书写时要写清谁是谁的倒数,或谁的倒数是谁,如老师黑板上写的一样。

先说说下面每组数的倒数,再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10的倒数是()9的倒数是(

由学生说出各数的倒数。

师:请你仔细观察,看能从中发现什么,发现得越多越好。

生2:我从第二组中发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或者假分数。

生3:真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假分数的倒数大于1。

3、填空: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5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6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

本课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7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8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顺昌购物中心打出了“消费大抽奖”的活动牌子:一等奖2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200名,纪念奖20xx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抽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纪念奖的可能性会怎样?

那么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二、小组活动,猜测验证

1我先出示口袋里有5个黄球、5个红球,让学生任意摸一个,学生会想到摸到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但我又袋子里拿走3个红球,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

通过新旧游戏的对比,有助于学生正解把握条件,从而顺利作出关于结论也随之变化的预测;另一方面,相似的游戏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经验,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地进入探索活动。

2.实验验证

出示实验要求

每次摸1个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提供两种记录方法,选一种记一记

方块图:每次涂一个方块表示

条形图:每次涂一个方格表示

然后让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最后全班交流实验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提升:你觉得用“方块图”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各有什么优点?

通过比较条形图使用起来更方便些,以后我们还会经常见到“条形图”这位朋友。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活动、交流中初步感受“条形图”表示数据既直观又清楚的优点。

三、想想做做,丰富体验

1想来玩“抛骰子“游戏吗”

2.做一个小正方体,四面写1,一面写2,一面写3,还是抛30次,预测一下,结果会怎样?

3小组活动,用条形图记录结果。

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4又到了“装笔”比赛的`时候了,请各组做好准备

第一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每组派代表展示,说说怎样想到这样做的。

第二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

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培养统计活动中分析数据,判断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确定事件。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在活动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受吗?请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请你留心身边的事物,谁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也请带到学校里与大家分享,好吗?

叶澜教授的生命课堂的理念告诉我们: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认识体,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我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体验验证、深化认识”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9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顺昌购物中心打出了“消费大抽奖”的活动牌子:一等奖2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200名,纪念奖20xx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抽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纪念奖的可能性会怎样?

那么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二、小组活动,猜测验证

1我先出示口袋里有5个黄球、5个红球,让学生任意摸一个,学生会想到摸到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但我又袋子里拿走3个红球,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

通过新旧游戏的对比,有助于学生正解把握条件,从而顺利作出关于结论也随之变化的预测;另一方面,相似的游戏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经验,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地进入探索活动。

2.实验验证

出示实验要求

每次摸1个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提供两种记录方法,选一种记一记

方块图:每次涂一个方块表示

条形图:每次涂一个方格表示

然后让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最后全班交流实验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提升:你觉得用“方块图”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各有什么优点?

通过比较条形图使用起来更方便些,以后我们还会经常见到“条形图”这位朋友。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活动、交流中初步感受“条形图”表示数据既直观又清楚的优点。

三、想想做做,丰富体验

1想来玩“抛骰子“游戏吗”

2.做一个小正方体,四面写1,一面写2,一面写3,还是抛30次,预测一下,结果会怎样?

3小组活动,用条形图记录结果。

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4又到了“装笔”比赛的时候了,请各组做好准备

第一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每组派代表展示,说说怎样想到这样做的。

第二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

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培养统计活动中分析数据,判断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确定事件。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在活动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受吗?请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请你留心身边的事物,谁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也请带到学校里与大家分享,好吗?

叶澜教授的生命课堂的理念告诉我们: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认识体,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我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体验验证、深化认识”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63页的例1及做一做题和练习十五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策略。

2、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的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的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两位数乘多位数的口算,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2×3=42×2=15×4=

12×30=42×20=15×40=

师:上学期我们也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下面的题请大家拿出草稿纸做一做吧!23×756×4

师:前两天老师在新华书店看中一套12册的连环画,每册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接着问“你能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钱吗?”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

生:不够,少了,付的钱数应比200元和240元都要多。

2、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1)师:采用设疑,“是这样吗?”接着,引导学生“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3)小组交流与讨论。

(4)汇报交流内容。

②生2:先算出10本书的价钱240元,再算出2本书的价钱48元,最后将240元和48元加起来就是12本书的价钱了。算式是:24×10=240(元)、24×2=48(元)、240+48=288(元)

③我先按一本20元算,再算加一本4元,最后加起来就是12本价钱算式是12×20=240(元)、12×4=48(元)、240+48=288(元)

④我把12分成9和3,先算24×9=216(元),再算24×3=72(元),最后216+72=288(元)

师:“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1)同们真聪明,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笔算方法计算24×12。(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2)让学生根据竖式结合24×2=48、24×10=240、240+48=288说出竖式计算的原理,在这里是这样引导的:这个48怎么来的?这个1×24相当于什么相乘,所以这个乘出来的积末位4要写在什么位上?为什么把这个0和“+”空着,可以写吗?(让多个学生对着竖式说说)

(3)师:请同学们将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对照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师:是啊,估算也是一种检验计算结果的方法,在今后的计算过程中你就可以运用它来检验计算结果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练习十五的第1题的第2、3、4组。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11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知道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师:同学们,听说我们文城中心小学要举行计算比赛,你们想参加吗?

师:老师就喜欢你们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光想不行,还必须得过老师这一关。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什么计算?

师:你们的口算不错,今天要研究的这几道题肯定难不倒你们,但要想发现它们的秘密,必须得有一双火眼金睛才行哦!

师:你们算得真快!认真观察一下算式,有什么发现吗?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2、让学生自由写后再归纳倒数的意义。

师: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们叫做互为倒数。(师又接着板书: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题:倒数的认识)

3、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为什么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直接说是倒数,而要说“互为倒数”呢?“互为”是什么意思?

生生交流后归纳:因为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举例说明:如3/8和8/3,可以说3/8和8/3互为倒数,也可以说3/8是8/3的倒数,但不能说3/8是倒数)

师:好像以前也学过有这样关系的两个数,还记得吗?

生:把6看作6/1,然后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以上的数,哪两个数互为倒数?哪些数没有找到倒数?引发学生质疑。

生:1和0有倒数吗?那它们的倒数是什么呢?为什么?

3、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只要交换分数的分子、分母的位置,而求整数的倒数要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1)7/12与12/7的乘积为1。所以7/12和12/7互为倒数。( )

(2)1/2×4/3×3/2=1,所以1/2、4/3、3/2互为倒数。( )

4、第4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能说一说吗?

(1)3/8×8/3=1 7/15×15/7 =1 5×1/5 =1 1/12×12=1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 , 0没有倒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课件 篇12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能力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大家上课,所以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互相成为好朋友。

生:我们双方面互为朋友,也可以说成“老师是你的朋友”,“你是老师的朋友”。这样学生对马上接触到的“互为倒数”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请同学们计算几道题。

师:对,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你们还能写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

师:那好,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大家准备好课堂练习本,我给大家一定的时间,请你写出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而且能写出不同的类型。

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时间到,停!谁愿意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错。

师: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

师:你们找的这些与之前写的所有算式都有怎样的共同点?

师:黑板上所写的两个数的积都是1,所以他们互为倒数。比如3/8和8/3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3/8和8/3互为倒数。(师板书3/8和8/3互为倒数。)

师:3/8和8/3互为倒数!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师:为什么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直接说是倒数,而要说“互为”倒数呢?“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以前我们学过这种两数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知识吗?

师:7/10和10/7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小结:刚才我们就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了倒数的意义,那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刚才的这些例子。

师在黑板上出示3/57/2,写出它们的倒数。

师:那5(0.1)的倒数是什么?它可是没有分子和分母呀?还有1又1/8呢?

生:把5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刚才一个同学提出分子是0的分数,实际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这此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生齐:分母就为0了,而分母不可以为0.)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2: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1、打开书,阅读课本P34,把你认为重要的划起来。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请同学板演。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2)发现一学生书写有误,与该生交流。

(3)用展台展示该生的错误。

生1:比如4/11的倒数是11/4,4/11是真分数,11/4另一个是假分数,它们是不可能相等的。

(4)师:对,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不会相等的(1除外)。我们在书写时要写清谁是谁的倒数,或谁的倒数是谁,如老师黑板上写的一样。

4、先说说下面每组数的倒数,再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请你仔细观察,看能从中发现什么,发现得越多越好。

生2:我从第二组中发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或者假分数。

生3:真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假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也可能等于1。

2、学了倒数有什么用呢?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