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业产业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5

中国自动识别产业2006年工作总结。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有可能会需要写总结报告。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以往的情况。每次写总结,我们的大脑都会形成回路,有些东西豁然明朗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个人都能创造价值。那么我们在写总结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中国自动识别产业2006年工作总结”,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Www.GZ85.cOM月12日,国家一级协会--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该协会一年来的工作进展。2006年是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完成了换届工作并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和总体规划下,使协会的发展壮大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成了既定的工作目标。2006年,协会会员的发展及续展状况良好,截至2006年12月15日团体会员总数135家。在新的一年里,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将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协同集成、自主创新、重点跨越”为指导方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国自动识别产业的发展。

2006年,在发挥原有分支机构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组织机构的建设,4月22日成立了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战略研究小组,并确定了工作组的年度工作计划。同月,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筹备生物特征识别工作组的组建。协会2006年开展的相关课题“条码打印机技术规范和应用指南”、“射频产业状况调研”、“年度报告”等均由各工作组组织实施,课题成果《条码打印机技术规范与应用指南》和《中国自动识别年度报告(2004-2006)》两书已经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两书的出版又一次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特别是关于RFID的产业调研报告是国内首次开展的全面的调研工作,最终作为年度报告中RFID产业具有数字化参考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ISO/IEC18000系列标准中的第七部分,2006年已由射频工作组完成转化工作。至此,射频工作组在历经2年多时间完成了全部ISO/IEC18000系列标准的转化工作,为国标立项和标准的制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在ISO/IEC18000系列标准转化国标草案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标准委已批准立项,协会将参与6项国标的制定工作。

为落实“十五”计划纲要和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中国条码推进工程”的战略目标,将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在更广域的范围得到深层次的应用。2006年启动了“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汽车专项,协会组织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撰写了数万字的调研报告呈交有关部门,起草了国标《汽车零部件用EAN.UCC系统编码与条码标识》。目前,汽车企业应用全球统一标识的试点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中。以“汽车推进专项”为契机,继续拓展自动识别技术在广域的制造业的应用,加强与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的合作是协会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的具体体现,还将是2007年协会的重要工作。汽车专项的开展为开拓自动识别技术应用的新领域,承担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应用企业的合作,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2006年是EpC、RFID技术发展的重要一年。经过2005年过热的炒作,人们开始密切关注国际上技术及应用的每个环节。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继续组织“走出去,请进来”,分别到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参观考察,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EpC与RFID高层论坛,提供了解国际、借鉴经验、获得信息的交流平台。组织多种活动,广泛宣传,一年一度的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展览会及各项专题活动是协会对外宣传和推广自动识别技术的重要活动。2006年的展览会参展的自主产品多了,国际参展商多了,展览会的人气旺了,同期还举办了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2006国际RFID技术应用论坛,都显示出中国自动识别产业蒸蒸日上,走向成熟。2007年的展览会将在北京继续举办。

2007年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将集自动识别技术在多行业、多地区、多领域、深层次集成应用的优势,与相关行业加强交流与合作,申报《汽车零部件用EAN.UCC系统编码与条码标识》国家标准,宣贯标准,建立试点,推进汽车专项的进程。扶植我国自主创新、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自动识别技术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自动识别技术产业链的建立和完善。加强自动识别技术标准化工作,组织会员参加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承担并完成国家标准项目。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为下一年的标准化工作打好基础。通过国际交流,加强国际间合作,在引进先进技术和方案的同时,促进自动识别技术产业升级及应用市场的深层次发展。

Gz85.com更多 精选总结阅读

学生工作总结 中国自动识别产业2012年工作总结


1月12日,国家一级协会--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该协会一年来的工作进展。2006年是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发展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完成了换届工作并在新一届理事会的领导和总体规划下,使协会的发展壮大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成了既定的工作目标。2006年,协会会员的发展及续展状况良好,截至2006年12月15日团体会员总数135家。在新的一年里,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将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协同集成、自主创新、重点跨越”为指导方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国自动识别产业的发展。

2006年,在发挥原有分支机构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组织机构的建设,4月22日成立了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战略研究小组,并确定了工作组的年度工作计划。同月,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筹备生物特征识别工作组的组建。协会2006年开展的相关课题“条码打印机技术规范和应用指南”、“射频产业状况调研”、“年度报告”等均由各工作组组织实施,课题成果《条码打印机技术规范与应用指南》和《中国自动识别年度报告(2004-2006)》两书已经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两书的出版又一次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特别是关于RFID的产业调研报告是国内首次开展的全面的调研工作,最终作为年度报告中RFID产业具有数字化参考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ISO/IEC18000系列标准中的第七部分,2006年已由射频工作组完成转化工作。至此,射频工作组在历经2年多时间完成了全部ISO/IEC18000系列标准的转化工作,为国标立项和标准的制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在ISO/IEC18000系列标准转化国标草案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标准委已批准立项,协会将参与6项国标的制定工作。

为落实“十五”计划纲要和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中国条码推进工程”的战略目标,将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在更广域的范围得到深层次的应用。2006年启动了“中国条码推进工程”汽车专项,协会组织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撰写了数万字的调研报告呈交有关部门,起草了国标《汽车零部件用EAN.UCC系统编码与条码标识》。目前,汽车企业应用全球统一标识的试点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中。以“汽车推进专项”为契机,继续拓展自动识别技术在广域的制造业的应用,加强与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的合作是协会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的具体体现,还将是2007年协会的重要工作。汽车专项的开展为开拓自动识别技术应用的新领域,承担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应用企业的合作,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2006年是EpC、RFID技术发展的重要一年。经过2005年过热的炒作,人们开始密切关注国际上技术及应用的每个环节。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继续组织“走出去,请进来”,分别到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参观考察,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EpC与RFID高层论坛,提供了解国际、借鉴经验、获得信息的交流平台。组织多种活动,广泛宣传,一年一度的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展览会及各项专题活动是协会对外宣传和推广自动识别技术的重要活动。2006年的展览会参展的自主产品多了,国际参展商多了,展览会的人气旺了,同期还举办了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2006国际RFID技术应用论坛,都显示出中国自动识别产业蒸蒸日上,走向成熟。2007年的展览会将在北京继续举办。

2007年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将集自动识别技术在多行业、多地区、多领域、深层次集成应用的优势,与相关行业加强交流与合作,申报《汽车零部件用EAN.UCC系统编码与条码标识》国家标准,宣贯标准,建立试点,推进汽车专项的进程。扶植我国自主创新、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自动识别技术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自动识别技术产业链的建立和完善。加强自动识别技术标准化工作,组织会员参加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承担并完成国家标准项目。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成果,为下一年的标准化工作打好基础。通过国际交流,加强国际间合作,在引进先进技术和方案的同时,促进自动识别技术产业升级及应用市场的深层次发展。

中国焊接产业论坛焊接自动化技术总结应用


《中国焊接产业论坛焊接自动化技术总结应用》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一:及应用

焊接自动化技术及应用

1、焊接程自动化主要是指;主要任务是:在采用先进的焊接、检验和装配工艺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不需要人直接参与的焊接过程的焊接加工方法和工艺方案,以及焊接机械装备和焊接系统的结构与配置。核心:实现没有人直接参与的自动焊接过程。

2、焊接自动化有两方面的涵义:1)、焊接工序自动化;2)焊接生产的自动化。

3、焊接生产自动化是指焊接产品生产过程,包括从备料、切割、装配、焊接、检验等工序组成的焊接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

4、焊接自焊动化系统包括:动焊机

5、焊接自动化的关键技术包括:制技术、系统技术。

6、系统分为:

7、控制器的作用:8、反馈控制原理有两个主要特点:

9、反馈系统有由组成

10、反馈控制系统的标准化框图 p12(重点必看)

11、什么是pID,pID控制中的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的作用是什么?

答:pID控制蕴藏了自动控制系统动态控制过程中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主要信息 比例(p)控制代表当前的信息,起纠正偏差作用,使过程的动态响应迅速,是对偏差e的即时反应;积分(I)控制对过去信息的积累,能消除系统静态偏差,改善系统的静态特性;微分(D)控制是按偏差变化的趋势进行控制,有超前控制的作用,在动态调节过程时强迫系统进行动态调节,在动态调节过程结束减小超调,克服震荡,提高系统稳定性。

比例积分(pI)控制器阶跃响应特点:比例积分控制器的输出有比例和积分两部分组成。当突加输入信号时,由于电容C1两端电压不能突变,C1相当于短路,此时整个控制器相当于比例控制器,其输出先跳变到Kpu1,实现快速控制。随着C1被充电,控制器有相当于积分器,输出按积分作用随时间线性增长。同样,当控制器深饱和后,必须等输入信号改变极性,才能使控制器退饱和。

12、传感器组成:

13、传感器的特性是指传感器与

14、焊接自动化中常用的传感器有:速度传感器等。

15、强电与弱电隔离用来实现;光耦是把发光器件和光敏器件组合在一起,通过光电实现耦合,构成电—光—电的转换器件。

16、计算机三种线:

17、绝对编码器输出的数据是唯一的

18、电动机控制三要素:电路

19、p69 (4—8)公式 直流电动机三种基本调速方法 电阻??;改变电枢供电电压??;改变励磁磁通Φ

20、晶闸管在控制电路中的作用是调压

21、p73 转速负反馈闭环调速系统(分析)

22、在直流电动机调速中,经常采用的是等脉冲pWM法

23、p97 (4---18)调整交流电动机转速的三种方法:改变电动机转差率、改变极对数、改变电源频率

24、p99图

25、p116(4---26)

26、步进电动机的分配器有两种:硬件环形分配器、软件环形分配器

27、MCC—51单片机包含三种基本型号的产品:8031、8051、8751

28、MCS—51系列单片机是八位机

29、一个字节占八位

30、单片机的自恢复功能是以硬件方式实现

31、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取决于传感器本身的性能和输入信号的形式

32动态特性参数:

最大超调量、调节时间、稳态误差、频率响应范围、临界频率等、

33、光电旋转编码器: 绝对型和增量型

34、绝对编码器结构:光源、光电器件、固定光栅、活动光栅盘

35、测速发电机是一种将机械转速转变电信号的传感器。

36、电机控制系统主要由电机及其机械机构组成

37、电机控制技术的三要素:伺服电动机、被控制的机械机构、运动控制电路

38、直流电机调速的基本原理:n?Ua-IaRa

Ce?e

直流电机调速的基本方法:改变电枢回路总电阻Ra、改变电枢供电电压Ua、改变励磁磁通Φe

39、通过改变激磁磁场或电枢电压的方向能改变电动机的旋转方向。示意图如下

40、闭环调速系统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具有比例调节器的反馈闭环系统是有静差的。2)反馈闭环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抗扰性能3)反馈闭环控制系统对给定电源和被调量检测装置中的扰动无能为力,因此,控制系统的精度依赖于给定稳压电源和反馈量检测元件的精度。

41、速度负反馈闭环调速系统的特点:

只要扰动(负载、网络电压、系统内部等)引起的转速变化能被测速发电机检测出来,该调速系统就能够进行控制。传感器体积大,安装不方便;系统结构比较复杂。

42、转速负反馈调节是转速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自动调速系统最基本的反馈形式。

43、输入输出端口有两类:并行口、串行口

44、典型单片机系统组成结构:基本部分(计算机扩展外围芯片、键盘、显示器)、测控增强部分(传感器接口和伺服驱动控制接口)、外部设备(主要指外设接口) 最小系统:能维持单片机运行,能实现简单控制的最简配置系统。

篇二:自动化焊接技术及其

自动化焊接技术及其发展

【摘要】 随着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手工焊已不能满足现代高科技产品制造的质量、数量要求、现代焊接加工正在向着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焊接自动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基础。近年来,焊接自动化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迅速发展,已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自动化焊接技术及其发展的概况与前景。

【关键词】 自动化 焊接技术 发展现状 应用前景

Automated IG/MAG-TIG等离子弧焊、多丝埋弧焊。

3)智能化控制和自适应

焊接过程的全自动控制比传统的金属切削加工要复杂得多。全自动控制必须考虑焊件接缝装配间隙误差,几何形状的偏差以及焊件在焊接过程中的热变形。所以我们需要采用各种自适应控制系统和传感器技术。

4)组合化和大型化

对于大型、中型焊接结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已研制成功各种大型自动化焊接设备。如中重型厚壁容器焊接中心、机床车厢总装焊接中心、集装箱外壳整体焊接中心等等。

5)高质量、高精度、高可靠性

焊接机器人和精密焊接操作向高精度、高质量发展,行走机构的定位精度为0.1,移动速度的控制精度为0.1,与焊接机器人配套的焊接变位机的最高的重复走位精度为0.05。固得公司已经研发出来的摩托车的车架机器人工作站,以高质量的、高水平广泛应用于江门大长江、重庆建设中。

1.3自动化焊接系统

自动化焊接就是用焊接机械装置来代替人进行焊接。典型的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系统主要由如下部分构成:机器人、变位机、各种传感器、控制器、自动焊机(包括焊接电源、焊枪等)等。其基本构成单元是:机械装置、执行装置、能源、传感器、控制器和自动焊机。

1)机械装置

机械装置是能够实现某种运动的机构,配合自动焊机进行焊接加工装置,如机器人、变位机、悬臂操作机等。

2)执行装置

执行装置是驱动机械装置运动的电动机或液压、气动装置等。

3)能源

能源是驱动电动机的电源等。

4)传感器

传感器是检测机械运动、焊接参数、焊接质量的传感器。

5)控制器

控制器主要是用于机械运动控制的计算机、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以及电子控制系统。

6)自动焊机

自动焊机包括焊接电源、送丝机、焊枪等。它是一个独立的焊接系统。

1.4 自动化焊接的关键技术

自动化焊接技术是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引入到焊接机械运动的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焊接过程的焊接运动,将监测信息输入控制器,通过信号处理,得到能够实现预期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实现焊接自动化。焊接

自动化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机械技术、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系统技术等。

1) 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就是关于焊接机械的机构以及利用这些机构传递运动的技术。在焊接自动化中,焊接机械装置主要由焊接工装夹具、焊接变位机、焊接操作机、焊接工件输送装置以及焊接机器人等。焊接机械技术就是根据焊接工件结构特点、焊接工艺过程的要求应用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并制造出先进、合理的焊接装置,实现自动焊接过程中的机构运动。

2)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是自动化系统的感受器官。传感与检测是实现闭环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传感器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焊接自动化中的传感器有很多种,有关机械运动量的传感器主要有位移、位置、速度、角度等传感器。

3)伺服传动技术

执行装置的控制技术称为伺服传动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4)自动控制技术

焊接自动化中的自动控制技术主要指:基本控制理论;在控制理论指导下,根据焊接工艺和质量的要求,对具体的控制装置或系统进行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最终使研制的系统可靠地投入焊接工程应用。

5)系统技术

系统技术就是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系统的目标出发将整个焊接自动化系统分解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功能单元。以功能单元为子系统进一步分解,生成功能更为单一的子功能单元,逐层分解,直到最基本的功能单元。以基本功能单元为基础,实现系统需要的各个功能设计。

2.自动化焊接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1自动化焊接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焊接自动化率还不足30%,同发达工业国家的近80%相比差距甚远。可以预计在未来的10年内,国内自动化焊接技术的水平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随着数字化技术日益成熟,代表自动化焊接技术的数字焊机、数字化控制技术业已面世并已稳步地进入市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航天工程、船舶工程等国家大型基础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先进焊接工艺特别是焊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汽车及零部件的制造对焊接的自动化程度要求日新月异。我国焊接产业逐步走向“高效、自动化、智能化”。目前我国的焊接自动化率还不足30%,同发达工业国家的近80%差距甚远。从20世纪末国家逐渐在各个行业推广自动焊的基础焊接方式——气体保护焊,来取代传统的手工电弧焊,现已初见成效。可以预计在未来的10年,国内自动化焊接技术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焊接界把实现焊接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为战略目标,已经在各行业的科技发展中付诸实施,在发展焊接生产自动化和过程控制智能化,研究和开发焊接生产线及柔性制造技术,发展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效、节能并能够自动调节焊接参数的智能型逆变焊机将逐渐取代手弧焊机和普通晶闸管焊机,而且焊机的操作趋向于简单化、智能化,以符合当今淡化操作技能的趋势。在汽车、造船、工程机

械和航空航天等领域,适用于不同场合的智能化焊接机器人较为广泛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在我国,目前汽车、船舶、管建、家电等行业焊接自动化的发展相对来说较好,到2005年,船厂的高效率焊接要达到80%以上,其中二氧化碳焊接应用率达到55%,焊接机械化率、自动化率要达到70%左右。

国外如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在石油、化工、造船、建筑、电力、汽车、机械等行业采用数字控制的小车式自动气保焊机,代替人工进行焊接生产。近年来,国内几家企业开发了几种类似的自动焊接小车,但在结构和功能上均属低端产品,在数字控制、焊接参数预置和专家系统自动调用等方面均为空白。成都焊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把开发适合和满足我国工业企业焊接生产要求的高端自动焊接设备作为己任,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基础之上,经过近两年的研制工作,代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数控小车式自动焊机样机在成都焊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问世。该焊机具有携带方便、安装简单、操控灵活、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通过微机控制的多种焊接模式和专家程序,可在不同焊接位置满足多种焊接工艺要求焊缝的焊接。

2.2自动化焊接的前景展望

电子技术、计算机微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焊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控技术、柔性制造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单元技术的引入,促进了焊接自动化技术革命性的发展。

(1)焊接过程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是焊接自动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我们未来开展研究的重要方向。我们应开展最佳控制方法方面的研究,包括线性和各种非线性控制。最具代表性的是焊接过程的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专家系统的研究。

(2)焊接柔性化技术也是我们着力研究的内容。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各种光、机、电技术与焊接技术有机结合,以实现焊接的精确化和柔性化。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焊接工艺装备,是提高焊接自动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将数控技术配以各类焊接机械设备,以提高其柔性化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是我们当前的一个研究方向;另外,焊接机器人与专家系统的结合,实现自动路径规划、自动校正轨迹、自动控制熔深等功能,是我们近期研究的重点。

(3)焊接控制系统的集成是人与技术的集成和焊接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集成。集成系统中信息流和物质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其有机地结合,可大大降低信息量和实时控制的要求。注意发挥人在控制和临机处理的响应和判断力,建立人机对话的友好界面,使人和自动系统和谐统一,是集成系统的不可低估的因素。

(4)提高焊接电源的可靠性、质量稳定性和可控性,以及优良的动感特性,也是我们着重研究的课题。应开发研制具有调节电弧运动、送丝和焊枪姿态,能探测焊缝坡口形状、温度场、熔池状态、熔透情况,适时提供焊接规范参数的高性能焊机,并应积极开发焊接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总之,使焊接技术由“技艺”向“科学”演变,是实现焊接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世纪的头二十年,将是焊接行业飞速发展的有利时期。我们广大焊接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务必树立知难而上的决心,抓住机遇,为我国焊接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而努力奋斗。

3.参考文献

【1】胡绳荪 焊接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2

【2】陈裕川 大型自动化焊接设备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J】.电焊机,2002(10)

【3】吴林等.我国焊接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八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制造学(热加工).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三:浅析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析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作者:邢万里

【摘要】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焊接技术是人们常用的加工工艺。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介绍,阐述了我国焊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焊接技术;材料;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焊接技术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还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目前,人们为了推动缓解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应用到其中。下面我们就对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一、我国当前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钢结构材料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材料之一,人们对其材料性能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相关的加工处理施工的时候,人们就对焊接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其焊接技术的加工处理效果满足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而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了焊接加工技术当中,从而实现了焊接技术的自动化。这不仅有效的加快了焊接施工的工作效率,还大幅的提高了焊接的质量。目前,我们也已经将焊接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并且还充分的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和防治设计受到,来对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变形进行相关的控制。如今,在我国焊接技术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开始全面的对焊接介绍的内容展开了全面的分析,进而有利于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焊接学科研究成就及进展

1.高品质焊接材料的生产与应用

钢铁生产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和焊接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焊接来对钢铁材料的性能进行全面的提高。但是,在对其进行焊接施工处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工程施工的相关标准来对其进行焊接处理,使其自身结构的平衡性结晶组织出现问题,那么这就对钢铁焊接材料的品质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此要实现高品质焊接材料的生产,施工人员就要结合相关的焊接要求,来对其焊接材料、金属质量以及纯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尽可能的避免人们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焊接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焊接技术应用到了复合合金材料的加工制作当中,这就给我国焊接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挑战。目前,人们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焊接加工的过程中,药芯焊丝技术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其焊接施工前,施工人员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药芯焊丝的生产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此我们在对高品质焊接材料进行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发达国家的生产制造工艺多的学习。

2.对无铅连接材料及无铅可靠性技术与标准的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焊接施工技术应用到了电子电气产品的加工生产当中。但是,由于多数电子电气产品中都含铅以及其他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电子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就开始对无铅连接材料进行研究开发。近年来,人们在对无铅连接材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将许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的其中,从而通过多种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来使得无铅连接材料的整体性能进行有效的提高,而且人们还可以在其中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来改善无铅连接材料的物理性能,使其可靠性得到明显的增强。目前,我国在无铅连接材料研发试验中,对其无铅绿色电气电子产品

的开发以及有着重大的突破,虽然在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我国却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也在传统焊接施工技术的改革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高能束流焊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激光技术在焊接产业中的应用,特别是激光束与电弧的复合,推动了高能束流焊接技术的迅速发展。借助于新型激光器的应用,如激光与钨极惰性气体的复合、与熔化极惰性气体的复合等,从而取得较好的激光-电弧联合焊的焊接效果。如百瓦级激光能量与电弧复合技术,对于薄板焊接具有较好的效果,千瓦级激光能量与电弧复合技术,能够充分发挥激光与电弧的性能优势,对于镁合金、铝合金、高强钢等材料具有较好的焊接效果;对于万瓦级激光能量与电弧复合技术,比较适宜对大深度焊缝的焊接,如船板等厚板的焊接要求。在工业生产中,采用12kWCO2激光或10kWCO2光纤激光与熔化极电弧复合技术,来实现对钢板或筋板的焊接需要。

4.对焊接热过程中的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的研究

对于焊接热过程中的数值进行模拟与仿真,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获得焊接过程中的各类复杂边界条件、残余应力与变形特征、热源分布、以及焊接冶金理论基础数据,如通过对焊接热过程中的准稳态和瞬态数值的模拟与计算,实现了对焊缝尺寸、热循环参数,以及热影响区域的准确预测,从而改进复合焊技术。

5.对焊接技术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应用与发展

焊接技术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已经成为未来焊接产业发展的方向,特别是视觉传感与跟踪技术的发展,对焊接过程中的熔滴过渡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机械、电弧、光等物理信息的准确检测与控制,从而对待焊接过程智能化的发展。如常见的焊接跟踪系统多以激光为光源,结合不同的应用领域,以点式光或条纹式光来完成焊接过程。

三、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当前焊接材料的产量来看,虽然从总量上位居世界首位,但产品的结构与高品质焊接材料的生产却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较大,主要表现有:一是在对焊接材料预处理上缺少专门的技术与体系,如对原材料的筛分与检验,对混合均匀度的控制与预烧结处理等;二是在改善焊条药皮密实度上,我国的油压式压涂机的性能还不够完善,对水玻璃的加入量需求加大,降低了药皮的整体性能;三是在生产车间环境治理上,国外多以密闭方式来进行熔炼焊剂,而我国多以敞开式进行生产;四是焊剂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上,在焊剂的成形与颗粒度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五是在无铅连接材料与连接技术的应用上,与国际领先技术相比,钎焊理论与应用水平只在部分领域获得成功,在总体技术水平,以及高端焊接产品、特种助焊剂方面还有待提升。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焊接技术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当中,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而且为了提高焊接加工工艺的水平和工作效率,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应用到了其中,从而有效的推动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华丽,李炎粉.汽车焊接技术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

(12)

[2]杨光.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现代制造,2004(11)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讲的是关于焊接、技术、自动化、发展、控制、过程、系统、我国等方面的内容,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CTRL+D)收藏。

人脸识别技术总结


《人脸识别技术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一:人脸大总结

人脸识别技术大总结——Face Detection Alignment 2015-04-08

搞了一年人脸识别,寻思着记录点什么,于是想写这么个系列,介绍人脸识别的四大块:Face detection,alignment,ve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recognization),本别代表从一张图中识别出人脸位置,把人脸上的点定位,人脸校验和人脸识别。(后两者的区别在于,人脸校验是要给你两张脸问你是不是同人,人脸识别是给你一张脸和一个库问你这张脸是库里的谁。

人脸检测(detection)在opencv中早就有直接能拿来用的haar分类器,基于Viola-Jones算法。但是毕竟是老掉牙的技术,precision/Recall曲线渣到不行,在实际工程中根本没法给boss看,作为MSRA脑残粉,这里介绍一种MSRA在14年的最新技术:Joint Cascade Face Detection and Alignment(ECCV14)。这篇文章直接在30ms的时间里把detection和alignment都给做了,pR曲线彪到很高,时效性高,内存占用却非常低,在一些库上虐了Face++和Google picasa,正好契合这篇想讲的东西。可以作为本节的主线。

人脸校准(alignment)是给你一张脸,你给我找出我需要的特征点的位置,比如鼻子左侧,鼻孔下侧,瞳孔位置,上嘴唇下侧等等点的位置。如果觉得还是不明白,看下图:

图中红色框框就是在做detection,白色点点就是在做alignment。

如果知道了点的位置做一下位置驱动的变形,脸就成正的了,如何驱动变形不是本节的重点,在此省略。

首先介绍一下下面正文要写的东西,由于干货非常多所以可能会看着看着就乱了,所以给出框架图:

=================================

废话说了这么多,正文开始~

detection

作者建立了一个叫post classifier的分类器,如下:

1.样本准备:首先作者调用opencv的Viola-Jones分类器,将recal阀值设到99%,这样能够尽可能地检测出所有的脸,但是同时也会有非常多的不是脸的东东被检测出来。于是,检测出来的框框们被分成了两类:是脸和不是脸。这些图片被resize到96*96。

2.特征提取:接下来是特征提取,怎么提取呢?作者采用了三种方法:

第一种:把中做分类,训练出一个能分辨一张图是不是脸的SVM模型。

紧接着作者将以上三种方法做出的分类器和初始分类器进行比对,画了一个样本分布的图:

这个图从左到右依次是原始级联分类器得到的样本分类分布和第一种到第三种方法提取的特征得到的样本分类分布。可见做一下shape alignment可以得到一个更好的分类效果。但是问题来了:如果把所有的组每组K个特征建立M个蕨(弱分类器),然后假设蕨内特征是相关的,蕨间特征是独立的,这样从统计学上随机蕨是一个完整的把朴素贝叶斯分类器,让计算变得简单:

式中C代表分类,ci代表第I类,M代表蕨数量。

综上,这样回归的过程可以总结成如下形式:

S代表

shape,St代表在回归第t阶段的shape,他等于上一阶段的shape加上一个偏置,这个偏置就是上述回归方法之一搞定的。比如随机森林或者随机蕨,或者线性回归。

现在再说说怎么训练得到这个回归Rt。

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像刚才随机蕨那样,每个每个蕨的叶子节点存储一个偏移量,计算训练的时候落入这个叶子节点的样本偏移之平均,然后作为最终的叶子节点偏移量。其实就是在优化一个如下目标函数:

然而MSRA组在3000fps中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形状的偏移量ΔδS为:

目标函数是:

其实也是同样的思路,Φ代表特征提取函数,论文中称Φ的输出为局部二值特征(LBF),o Ahonen 和Matti pietikainen的局部二元模式法、Yuri Ivanov等人的组合分类融合方法等。这些新的人脸识别技术对未来的人脸识别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3 人脸识别的主要方法

人脸识别从应用上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未知身份的人脸目标与相关系统图像数据库中已经有的图像进行比较,通过辨别之后确定未知目标的身份;另一种是以一个目标人脸来辨别一个或者多个待识别的人脸,从而判断是否是已知目标人脸。

人脸识别从研究上看,常用的人脸方法有特征脸人脸识别方法、弹性图匹配方法、基于Fisher线性判别准则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贝叶斯的人脸识别方法。对目前主流人脸识别技术中识别方法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和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两大类别[3]。

3.1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

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是提前通过采集图像信息制作出一个原始的标准人脸模板,然后在检测人脸的时候,系统会将待检测人脸的相关数值进行匹配,如果符合原始模板的标准,就可以说是匹配成功。此方法主要是看模板与目标的相似度,因此这种方法的优点就在于可以轻易完成一定量的人脸识别,但是缺点就是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识别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甚至是检测错误。因此可以采用变形模板,即事先制定多个模板,用这些已经制定好的多个模板对单个待检测的目标进行匹配检测。

最常用的一种模型称作隐马尔可夫(Hidden Markov Model,HMM)模型[4]。起先HMM模型并没有运用到人脸识别技术上,而是运用于声音识别技术上,后来才被引用到人脸识别系统领域中。HMM的状态我们不能够直接观察到,而隐马尔可夫模型属于马尔可夫链,可以通过观测向量序列观察。由于每个观测向量的的分布表现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迥异,但是每个观测向量又是由相对应的状态序列产生。因此,隐马尔可夫模型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双重的随机过程。隐马尔可夫模型通过对每个待识别人脸的观测向量进行计算得出概率,从而判别检测的结果。HMM方法对面部表情变化不敏感又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因此该方法的辨别率很

强。

多模板匹配的方法是由梁路宏[5]等人提出。该模板不是由传统的单一模板组成,而是由人眼模板和人脸模板组成的多个模板。传统模板都是直接与待检测目标进行匹配,该模板先通过人眼模板对待检测的目标进行搜索筛检,然后再通过人脸模板进行检测直到确定是否相互匹配。

在多模型中Cootes等人提出了最为经典的两种方法:主动形状模型(Active Shape Models,ASM)和主动表象模型(Active Appearance Models,AAM)。ASM首先创建一个模型参数,然后用建立的模型在图像中定位几个关键位置(如额头、眼睛、鼻子、下巴等),再进行相似变换从而得到关键点的位置。AMM是ASM的一个扩展,AMM通过目标的形状和纹理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在与目标匹配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模型参数,以达到与目标纹理相吻合。

3.2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最早是由Knaade提出,也是最传统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我们的人脸中的具体部位,如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先做一个几何特征的描述,然后再以这些几何特征做为标准。每个人的特征都不一样,因此通过几何特征的方法可以精确的测量出属于每个人自身的特征。

但是这类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该方法是通过精确的几何向量来匹配目标模板,则以下几种情况会影响到测量的精度:(1)光照和姿态的变化容易改变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几何特征;

(2)受到外界损伤的影响会使测量的准确率下降很多;(3)人为的改变使测量不精确,如本应该准确测量眼瞳之间的距离,但是人为的改变却能影响到距离的测量。因此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在识别的过程中很容易影响到准确率。[6]

4 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及优缺点

4.1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

人脸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很广泛。在日常生活方面,为了保障我们的财产安全,银行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识别客户的身份信息,更好的保护了每个公民的财产不会被欺骗;为了保证我们的人身安全,最典型的就是安全门引用了人脸识别技术,没有识别到家庭成员的人脸图像安全门是绝对不会因为各种因素开启的,大大的保证了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在国家管理方面,公安系统以前大多采用的是指纹识别、基因识别,如今人脸识别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人脸识别可以更精确的找出犯罪嫌疑人,一旦犯罪嫌疑人出现在公安机关所监控的摄像头范围内,即可进行识别定位,而且操作流程简单,只需提取犯罪嫌疑人的脸部信息即可。对于国家各个工作岗位的职员,采用了人脸识别录入系统,稳定了国家的调控,加强了企业的管理,使国家和企业之间能够更好的配合在一起,从而调控整个社会市场的发展。

在教育方面,各种考试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替考、作弊等违反公平竞争的不和谐现象。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可以精确的确定考生身份,更好的控制住种种替考、作弊现象的发生,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才能选拔出更优秀的科技人才,才能让我们的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政府、军队、银行、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安全防务

[7]等领域。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人脸识别系统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摸索。

4.2人脸识别技术的优缺点

近些年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从单纯的了解到熟练的掌握、应用,从单一的识别方法再到多种高精度识别方法,可以说说人脸识别技术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并且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人脸识别技术还处于发展研究阶段,依然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与不成熟之处。

人脸识别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应用方面,可以归纳到以下几点:

①精准度高,能够准确的识别出待识别目标。

②方便快捷,不需要直接接触机器只需扫描一下就能完成识别。

③安全性高,经过录入系统后不容易被破坏。

人脸识别技术的难点主要体现在技术方面,大致可以总结为两点:

①相似性,因为不同人脸之间的区别不是很明显,尤其是各个肤色相同的人,每个人的人脸的结构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这些特点有利于人脸识别定位,但是不利于通过人脸来区分整个人的个体。

②易变性,人脸部的外形很容易发生改变,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所看到的人脸会产生不同的影像,而且人脸识别还容易受到光照条件(如明亮处和阴暗处,开阔空间和密闭空间等)、天气(如阴天和晴天,雨天和雪天等)、年龄增长等各个因素的影响。

其在应用领域也存在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库涵盖范围有限,不能提供足够的样本,这将限制人脸识别技术的精度与成功率;二是如果面部识别系统的数据库比较庞大,数据库中检索并对比的速度将比较缓慢,耗费大量时间,这将降低人脸识别技术的效率。

五、总结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生物识别技术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甚至已经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但在技术水平还未发达的情况下,不同的生物识别技术拥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存在弊端。在视频监控系统逐渐普及的今天,需要的是能够在远距离外进行检测且不易被察觉的身份识别系统,并且操作起来简便迅速,而人脸识别恰恰拥有这些优势,并且还能够同时识别多个目标,因此人脸识别在身份认证方面的用途不容小觑。然而也需要注意,人脸识别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把人脸作为生物特征来识别人,因此在研究中存在不少的困难。

在人脸识别不断发展的同时,它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它不再单单只应用于身份识别,还能应用于许多方面。例如:数码相机照相时的人脸对焦功能,公安机关侦破案件时的身份识别,企业、个人住宅、小区等的门禁系统的身份识别,信用卡在网络支付时的辅助身份识别,以及电子护照等等。

未来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的同时,对安全和便捷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人脸识别系统能够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全面的生活便利,而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创新的标志。

本文从各个角度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了阐述,能够清晰的认识到人脸识别的发展、方法和应用。但是由于空间的限制,没能够对人脸识别技术做更深一步的研究,方法描述的不全面,今后还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 Bledsoe puter Generated Animation of Faces.In proceedings ACM ANN Conference.NeATLAB仿真了一些结果。

谱回归判别分析算法研究

1.特征脸和pCA算法

特征脸算法是基于KL变换,选择使所有样本的散布距离最大的方向进行线性投影[1][2]作降维的特征提取。下面从数学上对算法进行分析。

假设输入有m个样本人脸图像:{x1,x2,....,xm},他们属于c个类别,每个图像都处于l维的特征空间。定义总体散布矩阵St:

St??(xi??)(xi??)T,(1)

i?1m

?是所有样本的平均值;

定义总体类内散布矩阵SaxT?[a1,a2,???,ah] (5)

|ASax,(9)

tr(ATS}为第k类样本的中心距。则:

k

Sb??mk(?(k)??)(?(k)??)T

k?1

c

1

??mk(

mkk?1

c

c

?(x

i?1

mk

(k)

i

1??))(

mk

?(x

i?1

mk

(k)i

??))T

1mkkmkkT

??(?i?(i))

mk?1i?1ki?1

??(k)?r,vi(1?i?r)为右奇异向量。~

令X?UT??VT,B?UTA,则:

ATSbA?AT?ATU?VTWV?UTA

~~=BTXWXB

《人脸识别技术总结》是篇好范文参考,涉及到识别、人脸、特征、技术、方法、一个、应用、进行等范文相关内容,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

"自动化设备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