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研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6

2015年企业科研工作总结范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偶尔会需要写总结。写总结也是为了让自己变得优秀、更有能力!每多写一次总结,我们就越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每多做一份事,就可以在这件事上学习到新知识、新技能。那么我们如何动笔写一篇总结报告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5年企业科研工作总结范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项目管理成果突出

1.1加强申报初期的指导

积极指导,把握政策,畅通信息,为帮助广大教师成功申报科研项目,安排了很多种类型的辅导报告会,积极邀请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基础司、教育部综合处、省社科基金、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计17次31人)来学校考,给老师们指导,内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973预研、省社科基金、省科技计划社发、宁波市软科学、农业与社发、工业攻关、科技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多类项目进行专题辅导或座谈交流,让学院各领导、项目申报者与专家展开面对面座谈、指导和咨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科研成果申报率大大提高。

1.2申报数量增加明显

项目。今年共计组织申报15批次232项,其中国家基金108项,国家社科基金87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15项,均比2014年有明显增加或拓展。

省部级项目。组织申报19批次405项,类别中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21项及其他农业部等新项目,其中组织申报省基金项目140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42项,省科技厅项目52项。 省厅级项目。组织申报10批次,407项,其中组织申报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169项,通过专家分组评审和处内讨论,共推荐上报80项,其中60项获资助;受理24项重点项目,推荐上报9项;上报省教育厅专项24项,重点项目和专项项目现还处待批阶段;受理二批20项省留学回国基金项目的申报,第一批8项获资助,第二批12项;完成了7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申请工作。申报省社联重点项目70项和科普项目19项。受理59项省教育规划项目的申报,通过专家评审推荐上报18项,现处待批阶段。受理申报省体育局3项;省卫生厅8项,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省厅级项目4项。

市级项目。组织申报9批次,453项。其中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各类项目受理申报144项,市哲社规划课题受理申报90项,市经济发展重点研究课题、人才研究课题受理申报30项,市海洋与渔业局项目受理申报11项,市教育规划项目受理申报120项,经校专家评审,推荐申报15项,市建委项目受理申报2项,市体育局项目受理申报9项,市科协软科学项目受理申报37项,市统计局经济普查项目受理申报10项,现正在审批中。

校科研基金项目和校学科项目。我处认真组织做好的组织申报工作,共受理校科研基金项目160项。

横向项目。共受理160项,办理技术合同认定25项。

校人才项目。随时受理完成95项的立项工作,其中21项为教授博士基金,44项青年硕士基金和30项为引进人才基金项目,完成了人才引进项目二次拨款等工作。

对国家基金、省科技厅项目、省教育厅、全国及省教育规划等高级别项目采取了管理员初审,校内专家预审,申请者修改推荐等方式提高计划项目的申报数量、质量。

1.3项目中后期加强管理。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中后期检查工作。按相关项目管理规定组织完成各类项目的年度(中期)检查。通过总结十五期间课题的执行情况,2015年共做好结题项目分类如下:22项(其中8项鉴定,2项评为优)、省部级71(其中15项鉴定)、省厅级43(其中2项评审)、校青年硕士28项、市哲社规划项目和市经研中心的13项、市教育规划的8项(并申报了市教育科研成果奖)。为加强对校级项目的过程管理,对逾期不结题的2003年前的70项校科研基金项目进行了督促和清理,同时规范了横向科研项目的合同签订和立项工作流程,加强对合同订立过程的指导,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 撰写提交了宁波大学“十五”期间省社科规划课题检查总结、省“十五”农业科技项目实施、省“十五”科技兴海工作总结等报告、省基金管理交流材料、省留学回国基金工作总结等报告。

对863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跟踪和协调。协助本校专家按时完成了37项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通信评审工作。

完成国家科技部项目调查、软科学研究机构调查、科普基地调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教师国际期刊任职情况调查、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调查以及教育厅、海洋与渔业局、市科技局等其他上级部门的科技统计,调查等活动9次;征集省哲社规划办历史文化工程专家征集18人,国家司法部立项评审专家征集6人,教育部专家征集253人,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征集95人,市教育局高校师训专家征集230人,市社科规划办社科专家征集50人等,合计推荐专家信息652人次。

2、科研经费总数大幅增长。预计2015年科研总经费达10850万元左右,纵向科研经费将达到5500万元,比2014年净增2400万元。这是学校通过加强学科、科研基地和队伍建设,不断拓展项目申报渠道,增强科研竞争力的成果。

3、立项资助数快速增长。

3.1项目取得突破。目前以第一承担单位获得的科研项目已达到24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中-意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等正在评审中),总批准经费487.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首次超过二位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面上项目13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1项、主任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包括首次获得的国家艺术项目1项),科技部项目4项(973预研1项、软科学2项、国际合作1项),此外还有多项与外单位联合承担的科研项目。2015年新批国家基金项目将获得宁波市级经费配套164万元。

3.2省部级项目喜获丰收。广泛参与各类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有所增强,如组织申报了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培育等项目,省社科规划区域发展、重大文化工程、重大招标等项目。全年新立各类省部级项目达到7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司法部项目尚在评审中),较2014年的64项增长了23.4%,总批准经费345.8万元。项目类别有所拓展,首次获得农业部软科学项目和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重点项目数有所增加,如省科技计划重点

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等均取得新进展。继续获得了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立项资助。

此外还有127个项目获得各省厅部门的资助,资助经费63万元。其中省教育厅一般项目60项;获20项省留学回国基金项目资助(第一批8项、第二批12项);获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资助3项;获省社联重点项目30项资助,科普项目资助4项;省教育规划项目推荐上报的18项现处待批阶段;获省体育局资助1项;获省卫生厅资助1项和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省厅级项目3项。

3.3市级项目继续增长。获批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各类项目53项,经费458万元;市哲社规划项目23项,比去年有明显增长(04年13项),经费15万元;市经济发展重点研究课题、人才研究项目23项,比去年有明显增长(04年7项),经费13.9万元;市海洋渔业局项目5项,经费30万;市教育规划项目15项;市其它各局项目20项,经费36.9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市政府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支持,2015年获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配套补助经费200万元;共计获市科技局支持经费658万元(不含国家项目配套经费);其他市级各类项目经费95.8万元。总计比04年增加立项数52项,经费数195万元。

3.4校级和横向项目进一步发展。2015年经组织专家评审,新立校科研基金项目102项,经费28.6万元;征集各学科的招标项目93项,通过组织全校范围内招标,新立学科项目90项,经费103.7万元。横向项目到校经费共计786万元。其中20万以上大型横向项目数13项,比去年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协助校团委做好2015年学生科研项目的专家评审工作。

4、科研成果成绩斐然

4.1高级别科研成果奖喜获突破

2015年我校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34项,其中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这是我校建校以来首次冲击科学技术奖,实现申报奖项零的突破。为提高高级别科研成果奖的申报质量和数量,我处一方面积极向上接主管部门联系与沟通,邀请4批专家来校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加强校内的组织发动,使今年学校各级各类的科研成果奖申报数和获奖数都比往年有明显提高,2015年我校申报省科技奖7项,省哲社奖35项,市科技奖12项,均比2014年我校申报的省科技奖4项、省哲社奖18项、市科技奖5项有显著增加。截止今年11月底学校共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69项(另有省哲社奖和市科技奖正在评审中),其中省科技奖4项,市哲社奖50项,有一项成果进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答辩。这时我校获省科技奖数最多的一年,也是我校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数最多的一年。

2015年,我处还组织各学院认真制订了2006-2007年高级别奖申报规划,为后续申报做准备。同时组织做好了2015年校科研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共受理成果28项,经组织专家评审,12项科研成果榜上有名。同时协助校团委做好2015年学生科研成果的专家评审工作。

4.2专利受理和授权数持续增加

自2003年12月学校出台《宁波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以来,大大调动了教师申报专利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专利申报和授权数持续增加。2015年以宁波大学为专利申请人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职务专利数达90件,其中发明专利38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项,外观设计专利47件,比去年增加23件;2015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职务专利共84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外观设计专利78件,比去年增加76件,专利授权数获得了很大的突破。

4.3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再创新高

2015年学校组织申请省、市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19项,共获省、市资助4项,同时组织做好校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的申报、评审工作,共受理项目16项,经组织校内外专家评审,12项著作获校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受资助金额23.5万,资助数和资助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三、学位点建设工作

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在学科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全面开展了我校的学位点申报工作,学校成立了作为组织申报博士单位、博士点、硕士点的 “申博办”,今年共组织申报了宁波大学博士单位,应用经济学、理论物理、无机化学、工程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水产养殖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水产等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传播学、中国近现代史、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固体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信号与信息处理、结构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渔业资源管理、内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会计学、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3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经过全国专家通信评审,同意率达到70分以上的有22个,占71%,浙江师范大学为53%,浙江工业大学为44%,工商大学为6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63%,浙江理工大学为63%,绝对数列全省第一;与第九批相比(共申报27个二级学科点,其中70分以上的有16个,占59%),高出12个百分点。经省学位办评审,我校今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和水产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体育人文社会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日语语言文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固体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文地理学、结构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渔业资源学和捕捞学等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迄今为止,我校共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数51个,为扩大我校研究生培养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了解省内外学科、学位点建设情况,我们收集了省属高校今年申报硕士点的材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全国高校有关学位点申报的数据,整理了省外40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1000多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此项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所花费时间多,还离不开认真细致的工作。

经过科研处的前期组织与申报工作,学校今年获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中农业推广硕士已于今年实现首次招生,从报名情况看,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有29人。

四、学科基地建设与服务地方工作

1、学科基地建设跃上新台阶

05年1月,科技部正式下文批准“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实验室”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加强培育基地的建设,2015年5月配合宁波市科技局组织通过了“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实验室”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论证,正式启动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今年4月,我处认真组织做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的申报工作;7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应用海洋生物技术”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月,配合省教育厅组织通过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并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科研处拟定了网页提纲,组织生命学院制作了省部共建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页,已于近期上网,向校内外开放。目前,两重点实验室正按照批准的建设计划任务书进行建设中。科技部和教育部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使我校学科基地建设跃上了新台阶。

在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加强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2015年4月,组织申报了第三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并于9月通过了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专家组实地考察,目前申报进展顺利。为筹备申报省级人文社基地,今年上半年,对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外语学院、传播学院等相关学院进行了资源整合,提出了“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建设方案,为10月组织申报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打下了一定基础,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为培养学科基地建设的后续力量,今年2月组织申报的“宁波市压电器件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宁波市科技局确认为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之一,6月向市科技局组织申报了5个宁波市公共科技条件平台项目,目前已有2个项目入围,进入最后评审,为我校服务地方进一步创造条件。组织上报了6个宁波市公共实验室建设方案。同时做好“宁波市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完成建设期的项目验收工作。

2、服务地方工作更上一层楼

2.1组织参加各类展会,推介我校科研成果

为宣传宁大,积极推介我校各类成果,05年在全校广泛征集和更新30多项教师最新科研成果和产学研资源,认真制作了各种展板,编写了《2003-2014年宁波大学产学研资源与科研成果汇编》等宣传资料。组织参加了深圳“第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第三届浙江(宁波)科技成果交易会”等各级各类展会10场,参展科研成果达526项次,组织我校教师34人次作为专家参展。通过一系列展会,宣传了我校学科、科研、教学的发展情况,提高了我校在地方政府及企业中的知名度,促进我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校地、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打下扎实的基础。会后,有不少企业来校、来电、来函向我校专家咨询、洽谈。共接待校外人士来访21次,积极为教师牵线搭桥,使宁波世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衢州市水产养殖户等多家单位与我校教师达成了合作意向。

2.2启动第二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行动计划,搭建教师与企业沟通平台 在总结首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为遴选出有实际需求的企业,于05年4月,通过发放技术需求征集表、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征集到78家企业94个岗位的需求。经教师与企业双向洽谈选择,第二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行动计划共有84位教师与78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于今年7月,组织召开了宁波大学第二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动员大会,各县市区科技局和30家企业来我校参加了大会。通过此项行动,在校园内逐步营造起一种积极为地方企业服务、通过服务争取更多横向资源的良好氛围,原先“重纵向、轻横向”的风气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各学院领导和广大教师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意识日益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呈现良好势头。

2.3创建科技合作专项基金,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为加强与各县(市、区)的联系和沟通,建立专项科技合作基金,推进服务地方工作,在分管校领导的带领下,我处于上半年开始到北仑区、慈溪市、余姚市、鄞州区等各县(市)、区展开调研,了解各地产业发展情况及与我校开展科技合作的结合点,经多方联系,最后各县(市、)区与我校建立了2050万/年的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做好近年来我校服务地方的成果总结工作,设计“宁波大学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评审方案,并组织做好2015年“宁波大学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的评审工作,为11月市委、市政府在我校园满召开“宁波大学全面服务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题汇报会”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专项科技合作基金”和“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的设立,为教师服务地方提供了激励和创造了条件。

2.4组建中小企业服务专家组,为企业申报各级创新基金服务

为提高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申报质量和申报率,加强对宁波市中小企业的申报服务。根据宁波市科技局的提议,我校组建了33位各学科的专家组成中小企业服务专家组,邀请了行家对专家组成员进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有关知识的培训;同时与江北区、镇海区、慈溪市、鄞州区等建立了联系,为推动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

2.5建立产学研信息网站,为产学研信息交流提供新渠道

为充分利用因特网,提供校内外信息沟通交流的便捷渠道,经过近两个月的开发设计,2015年9月宁波大学产学研信息网站开通试运行。该网站可提供我校教师科研成果发布、校外企业技术难题需求发布、教师与企业互相沟通、交流等功能,也为宣传和展示我校产学研工作、学科建设、实验室开放、专家情况等提供了新的网上平台。

为了加大我校产学研成果的宣传力度,让企业与地方加深对我校产学研工作的了解,扩大学校服务地方的影响力,我处积极收集教师服务地方新动态,报道了20余篇产学研(服务地方)亮点,撰写了“创新在宁大,服务在宁波”等宣传文章,并被学校新闻网、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等媒体采用,为更好地宣传我校的产学研工作,扩大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影响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学术交流和科研管理工作

1、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开展国内学术交流和出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校内学术交流基金和出国学术交流基金的作用。今年共受理了13位教师出国基金的申请,其中审批通过的9人次,经费达9万元;受理重要学术会议基金申请8次,批准资助承办全国第五届孤立子与可积系统学术研讨会、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心理学学刊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共5次,经费逾13万。资助计划的实施,是学校“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开放意识的进一步实践。另外,为加强学术交流,组织学院教师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社科项目申报培训,组织推荐了宁波市社联第五界理事及代表,组织了宁波市社联二十年成果展宁波大学科研成果部分,学校展板制作,并收集100余本著作和50篇论文实物参展,组织了30余名师生参加了开幕式,并将全市社科成果组织在宁波大学展出。组织教师参加省基金学科学术交流4次;参加了省基金年度工作会议,在会上交流经验体会,期间我校基金管理员被评为省基金管理个人先进。总计今年共组织师生200余人次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报告会、讲师团及论坛。

另外,还协助人事处做好第三批科技特派员人员的选派,组织将5人送到派驻乡镇,平时做好特派员经费、保险、项目申请指导等业务指导工作。

2、管理文件逐步完善

为适应科研管理工作新情况,对《宁波大学科研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宁波大学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宁波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三个科研管理文件进行了修订,同时新制定了《宁波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宁波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宁波大学项目培育基金管理办法》、《宁波大学社会服务突出贡献奖励基金实施办法》四个文件,目前《宁波大学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宁波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宁波大学项目培育基金管理办法》、《宁波大学社会服务突出贡献奖励基金实施办法》4个文件已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3、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

积极做好科研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对外宣传。组织召开了科研工作新闻发布会,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研究对策。编辑发布了《2014年宁波大学科研发展报告》,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向省内有关刊物投稿,比如在《浙江高校科研信息简报》今年发行的三期上发表简讯5篇;及时将反映本地区和学校的科研动态在学校的“每周简讯”、“宁大信息”、“宁波大学校报”及政府信息动态中报道,在《一周简讯》的各部门信息工作量统计排名中名列前茅。

4、信息服务日趋完善

科研处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日趋完善,科研处网页得到及时的更新,确保了对外信息传递的畅通,提高了服务效率。上半年完成了学校论著管理系统的修改与完善工作,并在05年7月起向全校教师开放,有效避免了年终工作量统计时,因教师集中登录数据而造成的服务器瘫痪;参与了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开发的前期调研与系统分析工作;参与了省教育厅委托杭州普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科研管理系统(人文社科版)的系统分析工作,现该系统已经开发完毕,并在学校网络中心安装调试成功,可在学校内试用。

5、保先教育圆满完成

在党总支的领导下,本支部自7月份开始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过动员准备、学习培训、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等阶段的工作,完成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教育活动的预定成效。在边学边改、边议边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议阶段认真找准存在问题,从建立健全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出发,根据广泛征求到的党内外群众、科研秘书、相关机关工作人员、科研院长、各类教师、科研处相关人员等的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突出学校的学科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完善科研工作量计算、考核标准、核心期刊等政策,加强高级别项目、成果奖的组织力度,完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等整改措施以及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等。

6、制度建设更加完备

科研处在网上和墙报上公布了每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并及时公布科研处的每周工作安排。在项目申报和成果评审中,积极指导,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工作原则和工作程序,及时处理学院报告,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

GZ85.com更多总结扩展阅读

企业科研工作总结


1、项目管理成果突出
1.1加强申报初期的指导
积极指导,把握政策,畅通信息,为帮助广大教师成功申报科研项目,安排了很多种类型的辅导报告会,积极邀请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基础司、教育部综合处、省社科基金、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计17次31人)来学校考,给老师们指导,内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973预研、省社科基金、省科技计划社发、宁波市软科学、农业与社发、工业攻关、科技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多类项目进行专题辅导或座谈交流,让学院各领导、项目申报者与专家展开面对面座谈、指导和咨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科研成果申报率大大提高。
1.2申报数量增加明显
项目。今年共计组织申报15批次232项,其中国家基金108项,国家社科基金87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15项,均比2014年有明显增加或拓展。
省部级项目。组织申报19批次405项,类别中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21项及其他农业部等新项目,其中组织申报省基金项目140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42项,省科技厅项目52项。 省厅级项目。组织申报10批次,407项,其中组织申报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169项,通过专家分组评审和处内讨论,共推荐上报80项,其中60项获资助;受理24项重点项目,推荐上报9项;上报省教育厅专项24项,重点项目和专项项目现还处待批阶段;受理二批20项省留学回国基金项目的申报,第一批8项获资助,第二批12项;完成了7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申请工作。申报省社联重点项目70项和科普项目19项。受理59项省教育规划项目的申报,通过专家评审推荐上报18项,现处待批阶段。受理申报省体育局3项;省卫生厅8项,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省厅级项目4项。
市级项目。组织申报9批次,453项。其中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各类项目受理申报144项,市哲社规划课题受理申报90项,市经济发展重点研究课题、人才研究课题受理申报30项,市海洋与渔业局项目受理申报11项,市教育规划项目受理申报120项,经校专家评审,推荐申报15项,市建委项目受理申报2项,市体育局项目受理申报9项,市科协软科学项目受理申报37项,市统计局经济普查项目受理申报10项,现正在审批中。
校科研基金项目和校学科项目。我处认真组织做好的组织申报工作,共受理校科研基金项目160项。
横向项目。共受理160项,办理技术合同认定25项。
校人才项目。随时受理完成95项的立项工作,其中21项为教授博士基金,44项青年硕士基金和30项为引进人才基金项目,完成了人才引进项目二次拨款等工作。
对国家基金、省科技厅项目、省教育厅、全国及省教育规划等高级别项目采取了管理员初审,校内专家预审,申请者修改推荐等方式提高计划项目的申报数量、质量。
1.3项目中后期加强管理。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中后期检查工作。按相关项目管理规定组织完成各类项目的年度(中期)检查。通过总结十五期间课题的执行情况,2015年共做好结题项目分类如下:22项(其中8项鉴定,2项评为优)、省部级71(其中15项鉴定)、省厅级43(其中2项评审)、校青年硕士28项、市哲社规划项目和市经研中心的13项、市教育规划的8项(并申报了市教育科研成果奖)。为加强对校级项目的过程管理,对逾期不结题的2003年前的70项校科研基金项目进行了督促和清理,同时规范了横向科研项目的合同签订和立项工作流程,加强对合同订立过程的指导,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 撰写提交了宁波大学“十五”期间省社科规划课题检查总结、省“十五”农业科技项目实施、省“十五”科技兴海工作总结等报告、省基金管理交流材料、省留学回国基金工作总结等报告。
对863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跟踪和协调。协助本校专家按时完成了37项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通信评审工作。
完成国家科技部项目调查、软科学研究机构调查、科普基地调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教师国际期刊任职情况调查、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调查以及教育厅、海洋与渔业局、市科技局等其他上级部门的科技统计,调查等活动9次;征集省哲社规划办历史文化工程专家征集18人,国家司法部立项评审专家征集6人,教育部专家征集253人,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征集95人,市教育局高校师训专家征集230人,市社科规划办社科专家征集50人等,合计推荐专家信息652人次。
2、科研经费总数大幅增长。预计2015年科研总经费达10850万元左右,纵向科研经费将达到5500万元,比2014年净增2400万元。这是学校通过加强学科、科研基地和队伍建设,不断拓展项目申报渠道,增强科研竞争力的成果。
3、立项资助数快速增长。
3.1项目取得突破。目前以第一承担单位获得的科研项目已达到24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中-意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等正在评审中),总批准经费487.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首次超过二位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面上项目13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1项、主任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包括首次获得的国家艺术项目1项),科技部项目4项(973预研1项、软科学2项、国际合作1项),此外还有多项与外单位联合承担的科研项目。2015年新批国家基金项目将获得宁波市级经费配套164万元。
3.2省部级项目喜获丰收。广泛参与各类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有所增强,如组织申报了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培育等项目,省社科规划区域发展、重大文化工程、重大招标等项目。全年新立各类省部级项目达到7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司法部项目尚在评审中),较2014年的64项增长了23.4%,总批准经费345.8万元。项目类别有所拓展,首次获得农业部软科学项目和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重点项目数有所增加,如省科技计划重点
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等均取得新进展。继续获得了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立项资助。
此外还有127个项目获得各省厅部门的资助,资助经费63万元。其中省教育厅一般项目60项;获20项省留学回国基金项目资助(第一批8项、第二批12项);获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资助3项;获省社联重点项目30项资助,科普项目资助4项;省教育规划项目推荐上报的18项现处待批阶段;获省体育局资助1项;获省卫生厅资助1项和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省厅级项目3项。
3.3市级项目继续增长。获批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各类项目53项,经费458万元;市哲社规划项目23项,比去年有明显增长(04年13项),经费15万元;市经济发展重点研究课题、人才研究项目23项,比去年有明显增长(04年7项),经费13.9万元;市海洋渔业局项目5项,经费30万;市教育规划项目15项;市其它各局项目20项,经费36.9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市政府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支持,2015年获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配套补助经费200万元;共计获市科技局支持经费658万元(不含国家项目配套经费);其他市级各类项目经费95.8万元。总计比04年增加立项数52项,经费数195万元。
3.4校级和横向项目进一步发展。2015年经组织专家评审,新立校科研基金项目102项,经费28.6万元;征集各学科的招标项目93项,通过组织全校范围内招标,新立学科项目90项,经费103.7万元。横向项目到校经费共计786万元。其中20万以上大型横向项目数13项,比去年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协助校团委做好2015年学生科研项目的专家评审工作。
4、科研成果成绩斐然
4.1高级别科研成果奖喜获突破
2015年我校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34项,其中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这是我校建校以来首次冲击科学技术奖,实现申报奖项零的突破。为提高高级别科研成果奖的申报质量和数量,我处一方面积极向上接主管部门联系与沟通,邀请4批专家来校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加强校内的组织发动,使今年学校各级各类的科研成果奖申报数和获奖数都比往年有明显提高,2015年我校申报省科技奖7项,省哲社奖35项,市科技奖12项,均比2014年我校申报的省科技奖4项、省哲社奖18项、市科技奖5项有显著增加。截止今年11月底学校共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69项(另有省哲社奖和市科技奖正在评审中),其中省科技奖4项,市哲社奖50项,有一项成果进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答辩。这时我校获省科技奖数最多的一年,也是我校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数最多的一年。
2015年,我处还组织各学院认真制订了2006-2007年高级别奖申报规划,为后续申报做准备。同时组织做好了2015年校科研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共受理成果28项,经组织专家评审,12项科研成果榜上有名。同时协助校团委做好2015年学生科研成果的专家评审工作。
4.2专利受理和授权数持续增加
自2003年12月学校出台《宁波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以来,大大调动了教师申报专利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专利申报和授权数持续增加。2015年以宁波大学为专利申请人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职务专利数达90件,其中发明专利38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项,外观设计专利47件,比去年增加23件;2015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职务专利共84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外观设计专利78件,比去年增加76件,专利授权数获得了很大的突破。
4.3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再创新高
2015年学校组织申请省、市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19项,共获省、市资助4项,同时组织做好校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的申报、评审工作,共受理项目16项,经组织校内外专家评审,12项著作获校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受资助金额23.5万,资助数和资助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三、学位点建设工作
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在学科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全面开展了我校的学位点申报工作,学校成立了作为组织申报博士单位、博士点、硕士点的 “申博办”,今年共组织申报了宁波大学博士单位,应用经济学、理论物理、无机化学、工程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水产养殖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水产等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传播学、中国近现代史、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固体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信号与信息处理、结构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渔业资源管理、内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会计学、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3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经过全国专家通信评审,同意率达到70分以上的有22个,占71%,浙江师范大学为53%,浙江工业大学为44%,工商大学为6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63%,浙江理工大学为63%,绝对数列全省第一;与第九批相比(共申报27个二级学科点,其中70分以上的有16个,占59%),高出12个百分点。经省学位办评审,我校今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和水产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体育人文社会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日语语言文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固体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文地理学、结构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渔业资源学和捕捞学等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迄今为止,我校共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数51个,为扩大我校研究生培养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了解省内外学科、学位点建设情况,我们收集了省属高校今年申报硕士点的材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全国高校有关学位点申报的数据,整理了省外40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1000多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此项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所花费时间多,还离不开认真细致的工作。
经过科研处的前期组织与申报工作,学校今年获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中农业推广硕士已于今年实现首次招生,从报名情况看,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有29人。
四、学科基地建设与服务地方工作
1、学科基地建设跃上新台阶
05年1月,科技部正式下文批准“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实验室”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加强培育基地的建设,2015年5月配合宁波市科技局组织通过了“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实验室”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论证,正式启动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今年4月,我处认真组织做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的申报工作;7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应用海洋生物技术”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月,配合省教育厅组织通过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并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科研处拟定了网页提纲,组织生命学院制作了省部共建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页,已于近期上网,向校内外开放。目前,两重点实验室正按照批准的建设计划任务书进行建设中。科技部和教育部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使我校学科基地建设跃上了新台阶。
在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加强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2015年4月,组织申报了第三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并于9月通过了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专家组实地考察,目前申报进展顺利。为筹备申报省级人文社基地,今年上半年,对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外语学院、传播学院等相关学院进行了资源整合,提出了“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建设方案,为10月组织申报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打下了一定基础,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为培养学科基地建设的后续力量,今年2月组织申报的“宁波市压电器件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宁波市科技局确认为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之一,6月向市科技局组织申报了5个宁波市公共科技条件平台项目,目前已有2个项目入围,进入最后评审,为我校服务地方进一步创造条件。组织上报了6个宁波市公共实验室建设方案。同时做好“宁波市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完成建设期的项目验收工作。
2、服务地方工作更上一层楼
2.1组织参加各类展会,推介我校科研成果
为宣传宁大,积极推介我校各类成果,05年在全校广泛征集和更新30多项教师最新科研成果和产学研资源,认真制作了各种展板,编写了《2003-2014年宁波大学产学研资源与科研成果汇编》等宣传资料。组织参加了深圳“第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第三届浙江(宁波)科技成果交易会”等各级各类展会10场,参展科研成果达526项次,组织我校教师34人次作为专家参展。通过一系列展会,宣传了我校学科、科研、教学的发展情况,提高了我校在地方政府及企业中的知名度,促进我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校地、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打下扎实的基础。会后,有不少企业来校、来电、来函向我校专家咨询、洽谈。共接待校外人士来访21次,积极为教师牵线搭桥,使宁波世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衢州市水产养殖户等多家单位与我校教师达成了合作意向。
2.2启动第二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行动计划,搭建教师与企业沟通平台 在总结首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为遴选出有实际需求的企业,于05年4月,通过发放技术需求征集表、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征集到78家企业94个岗位的需求。经教师与企业双向洽谈选择,第二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行动计划共有84位教师与78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于今年7月,组织召开了宁波大学第二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动员大会,各县市区科技局和30家企业来我校参加了大会。通过此项行动,在校园内逐步营造起一种积极为地方企业服务、通过服务争取更多横向资源的良好氛围,原先“重纵向、轻横向”的风气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各学院领导和广大教师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意识日益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呈现良好势头。
2.3创建科技合作专项基金,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为加强与各县(市、区)的联系和沟通,建立专项科技合作基金,推进服务地方工作,在分管校领导的带领下,我处于上半年开始到北仑区、慈溪市、余姚市、鄞州区等各县(市)、区展开调研,了解各地产业发展情况及与我校开展科技合作的结合点,经多方联系,最后各县(市、)区与我校建立了2050万/年的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做好近年来我校服务地方的成果总结工作,设计“宁波大学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评审方案,并组织做好2015年“宁波大学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的评审工作,为11月市委、市政府在我校园满召开“宁波大学全面服务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题汇报会”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专项科技合作基金”和“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的设立,为教师服务地方提供了激励和创造了条件。
2.4组建中小企业服务专家组,为企业申报各级创新基金服务
为提高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申报质量和申报率,加强对宁波市中小企业的申报服务。根据宁波市科技局的提议,我校组建了33位各学科的专家组成中小企业服务专家组,邀请了行家对专家组成员进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有关知识的培训;同时与江北区、镇海区、慈溪市、鄞州区等建立了联系,为推动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
2.5建立产学研信息网站,为产学研信息交流提供新渠道
为充分利用因特网,提供校内外信息沟通交流的便捷渠道,经过近两个月的开发设计,2015年9月宁波大学产学研信息网站开通试运行。该网站可提供我校教师科研成果发布、校外企业技术难题需求发布、教师与企业互相沟通、交流等功能,也为宣传和展示我校产学研工作、学科建设、实验室开放、专家情况等提供了新的网上平台。
为了加大我校产学研成果的宣传力度,让企业与地方加深对我校产学研工作的了解,扩大学校服务地方的影响力,我处积极收集教师服务地方新动态,报道了20余篇产学研(服务地方)亮点,撰写了“创新在宁大,服务在宁波”等宣传文章,并被学校新闻网、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等媒体采用,为更好地宣传我校的产学研工作,扩大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影响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学术交流和科研管理工作
1、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开展国内学术交流和出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校内学术交流基金和出国学术交流基金的作用。今年共受理了13位教师出国基金的申请,其中审批通过的9人次,经费达9万元;受理重要学术会议基金申请8次,批准资助承办全国第五届孤立子与可积系统学术研讨会、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心理学学刊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共5次,经费逾13万。资助计划的实施,是学校“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开放意识的进一步实践。另外,为加强学术交流,组织学院教师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社科项目申报培训,组织推荐了宁波市社联第五界理事及代表,组织了宁波市社联二十年成果展宁波大学科研成果部分,学校展板制作,并收集100余本著作和50篇论文实物参展,组织了30余名师生参加了开幕式,并将全市社科成果组织在宁波大学展出。组织教师参加省基金学科学术交流4次;参加了省基金年度工作会议,在会上交流经验体会,期间我校基金管理员被评为省基金管理个人先进。总计今年共组织师生200余人次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报告会、讲师团及论坛。
另外,还协助人事处做好第三批科技特派员人员的选派,组织将5人送到派驻乡镇,平时做好特派员经费、保险、项目申请指导等业务指导工作。
2、管理文件逐步完善
为适应科研管理工作新情况,对《宁波大学科研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宁波大学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宁波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三个科研管理文件进行了修订,同时新制定了《宁波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宁波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宁波大学项目培育基金管理办法》、《宁波大学社会服务突出贡献奖励基金实施办法》四个文件,目前《宁波大学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宁波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宁波大学项目培育基金管理办法》、《宁波大学社会服务突出贡献奖励基金实施办法》4个文件已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3、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
积极做好科研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对外宣传。组织召开了科研工作新闻发布会,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研究对策。编辑发布了《2014年宁波大学科研发展报告》,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向省内有关刊物投稿,比如在《浙江高校科研信息简报》今年发行的三期上发表简讯5篇;及时将反映本地区和学校的科研动态在学校的“每周简讯”、“宁大信息”、“宁波大学校报”及政府信息动态中报道,在《一周简讯》的各部门信息工作量统计排名中名列前茅。
4、信息服务日趋完善
科研处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日趋完善,科研处网页得到及时的更新,确保了对外信息传递的畅通,提高了服务效率。上半年完成了学校论著管理系统的修改与完善工作,并在05年7月起向全校教师开放,有效避免了年终工作量统计时,因教师集中登录数据而造成的服务器瘫痪;参与了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开发的前期调研与系统分析工作;参与了省教育厅委托杭州普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科研管理系统(人文社科版)的系统分析工作,现该系统已经开发完毕,并在学校网络中心安装调试成功,可在学校内试用。
5、保先教育圆满完成
在党总支的领导下,本支部自7月份开始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过动员准备、学习培训、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等阶段的工作,完成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教育活动的预定成效。在边学边改、边议边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议阶段认真找准存在问题,从建立健全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出发,根据广泛征求到的党内外群众、科研秘书、相关机关工作人员、科研院长、各类教师、科研处相关人员等的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突出学校的学科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完善科研工作量计算、考核标准、核心期刊等政策,加强高级别项目、成果奖的组织力度,完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等整改措施以及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等。
6、制度建设更加完备
科研处在网上和墙报上公布了每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并及时公布科研处的每周工作安排。在项目申报和成果评审中,积极指导,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工作原则和工作程序,及时处理学院报告,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

2017年企业科研工作总结


1、项目管理成果突出
1.1加强申报初期的指导
积极指导,把握政策,畅通信息,为帮助广大教师成功申报科研项目,安排了很多种类型的辅导报告会,积极邀请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基础司、教育部综合处、省社科基金、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计17次31人)来学校考,给老师们指导,内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973预研、省社科基金、省科技计划社发、宁波市软科学、农业与社发、工业攻关、科技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多类项目进行专题辅导或座谈交流,让学院各领导、项目申报者与专家展开面对面座谈、指导和咨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科研成果申报率大大提高。
1.2申报数量增加明显
项目。今年共计组织申报15批次232项,其中国家基金108项,国家社科基金87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15项,均比2014年有明显增加或拓展。
省部级项目。组织申报19批次405项,类别中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21项及其他农业部等新项目,其中组织申报省基金项目140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42项,省科技厅项目52项。 省厅级项目。组织申报10批次,407项,其中组织申报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169项,通过专家分组评审和处内讨论,共推荐上报80项,其中60项获资助;受理24项重点项目,推荐上报9项;上报省教育厅专项24项,重点项目和专项项目现还处待批阶段;受理二批20项省留学回国基金项目的申报,第一批8项获资助,第二批12项;完成了7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申请工作。申报省社联重点项目70项和科普项目19项。受理59项省教育规划项目的申报,通过专家评审推荐上报18项,现处待批阶段。受理申报省体育局3项;省卫生厅8项,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省厅级项目4项。
市级项目。组织申报9批次,453项。其中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各类项目受理申报144项,市哲社规划课题受理申报90项,市经济发展重点研究课题、人才研究课题受理申报30项,市海洋与渔业局项目受理申报11项,市教育规划项目受理申报120项,经校专家评审,推荐申报15项,市建委项目受理申报2项,市体育局项目受理申报9项,市科协软科学项目受理申报37项,市统计局经济普查项目受理申报10项,现正在审批中。
校科研基金项目和校学科项目。我处认真组织做好的组织申报工作,共受理校科研基金项目160项。
横向项目。共受理160项,办理技术合同认定25项。
校人才项目。随时受理完成95项的立项工作,其中21项为教授博士基金,44项青年硕士基金和30项为引进人才基金项目,完成了人才引进项目二次拨款等工作。
对国家基金、省科技厅项目、省教育厅、全国及省教育规划等高级别项目采取了管理员初审,校内专家预审,申请者修改推荐等方式提高计划项目的申报数量、质量。
1.3项目中后期加强管理。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中后期检查工作。按相关项目管理规定组织完成各类项目的年度(中期)检查。通过总结十五期间课题的执行情况,2015年共做好结题项目分类如下:22项(其中8项鉴定,2项评为优)、省部级71(其中15项鉴定)、省厅级43(其中2项评审)、校青年硕士28项、市哲社规划项目和市经研中心的13项、市教育规划的8项(并申报了市教育科研成果奖)。为加强对校级项目的过程管理,对逾期不结题的2003年前的70项校科研基金项目进行了督促和清理,同时规范了横向科研项目的合同签订和立项工作流程,加强对合同订立过程的指导,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 撰写提交了宁波大学“十五”期间省社科规划课题检查总结、省“十五”农业科技项目实施、省“十五”科技兴海工作总结等报告、省基金管理交流材料、省留学回国基金工作总结等报告。
对863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跟踪和协调。协助本校专家按时完成了37项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通信评审工作。
完成国家科技部项目调查、软科学研究机构调查、科普基地调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教师国际期刊任职情况调查、省科技厅科技项目调查以及教育厅、海洋与渔业局、市科技局等其他上级部门的科技统计,调查等活动9次;征集省哲社规划办历史文化工程专家征集18人,国家司法部立项评审专家征集6人,教育部专家征集253人,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征集95人,市教育局高校师训专家征集230人,市社科规划办社科专家征集50人等,合计推荐专家信息652人次。
2、科研经费总数大幅增长。预计2015年科研总经费达10850万元左右,纵向科研经费将达到5500万元,比2014年净增2400万元。这是学校通过加强学科、科研基地和队伍建设,不断拓展项目申报渠道,增强科研竞争力的成果。
3、立项资助数快速增长。
3.1项目取得突破。目前以第一承担单位获得的科研项目已达到24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中-意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等正在评审中),总批准经费487.8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首次超过二位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面上项目13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1项、主任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包括首次获得的国家艺术项目1项),科技部项目4项(973预研1项、软科学2项、国际合作1项),此外还有多项与外单位联合承担的科研项目。2015年新批国家基金项目将获得宁波市级经费配套164万元。
3.2省部级项目喜获丰收。广泛参与各类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有所增强,如组织申报了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工程重大培育等项目,省社科规划区域发展、重大文化工程、重大招标等项目。全年新立各类省部级项目达到7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司法部项目尚在评审中),较2014年的64项增长了23.4%,总批准经费345.8万元。项目类别有所拓展,首次获得农业部软科学项目和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重点项目数有所增加,如省科技计划重点
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等均取得新进展。继续获得了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立项资助。
此外还有127个项目获得各省厅部门的资助,资助经费63万元。其中省教育厅一般项目60项;获20项省留学回国基金项目资助(第一批8项、第二批12项);获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资助3项;获省社联重点项目30项资助,科普项目资助4项;省教育规划项目推荐上报的18项现处待批阶段;获省体育局资助1项;获省卫生厅资助1项和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省厅级项目3项。
3.3市级项目继续增长。获批宁波市科学技术局各类项目53项,经费458万元;市哲社规划项目23项,比去年有明显增长(04年13项),经费15万元;市经济发展重点研究课题、人才研究项目23项,比去年有明显增长(04年7项),经费13.9万元;市海洋渔业局项目5项,经费30万;市教育规划项目15项;市其它各局项目20项,经费36.9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市政府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配套支持,2015年获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配套补助经费200万元;共计获市科技局支持经费658万元(不含国家项目配套经费);其他市级各类项目经费95.8万元。总计比04年增加立项数52项,经费数195万元。
3.4校级和横向项目进一步发展。2015年经组织专家评审,新立校科研基金项目102项,经费28.6万元;征集各学科的招标项目93项,通过组织全校范围内招标,新立学科项目90项,经费103.7万元。横向项目到校经费共计786万元。其中20万以上大型横向项目数13项,比去年有了明显提高。同时协助校团委做好2015年学生科研项目的专家评审工作。
4、科研成果成绩斐然
4.1高级别科研成果奖喜获突破
2015年我校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34项,其中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这是我校建校以来首次冲击科学技术奖,实现申报奖项零的突破。为提高高级别科研成果奖的申报质量和数量,我处一方面积极向上接主管部门联系与沟通,邀请4批专家来校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加强校内的组织发动,使今年学校各级各类的科研成果奖申报数和获奖数都比往年有明显提高,2015年我校申报省科技奖7项,省哲社奖35项,市科技奖12项,均比2014年我校申报的省科技奖4项、省哲社奖18项、市科技奖5项有显著增加。截止今年11月底学校共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69项(另有省哲社奖和市科技奖正在评审中),其中省科技奖4项,市哲社奖50项,有一项成果进入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答辩。这时我校获省科技奖数最多的一年,也是我校申报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数最多的一年。
2015年,我处还组织各学院认真制订了2006-2007年高级别奖申报规划,为后续申报做准备。同时组织做好了2015年校科研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共受理成果28项,经组织专家评审,12项科研成果榜上有名。同时协助校团委做好2015年学生科研成果的专家评审工作。
4.2专利受理和授权数持续增加
自2003年12月学校出台《宁波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以来,大大调动了教师申报专利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专利申报和授权数持续增加。2015年以宁波大学为专利申请人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职务专利数达90件,其中发明专利38件,实用新型专利5件项,外观设计专利47件,比去年增加23件;2015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职务专利共84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外观设计专利78件,比去年增加76件,专利授权数获得了很大的突破。
4.3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再创新高
2015年学校组织申请省、市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19项,共获省、市资助4项,同时组织做好校学术著作出版资助的申报、评审工作,共受理项目16项,经组织校内外专家评审,12项著作获校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受资助金额23.5万,资助数和资助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三、学位点建设工作
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在学科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全面开展了我校的学位点申报工作,学校成立了作为组织申报博士单位、博士点、硕士点的 “申博办”,今年共组织申报了宁波大学博士单位,应用经济学、理论物理、无机化学、工程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水产养殖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应用经济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水产等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日语语言文学、传播学、中国近现代史、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光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人文地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固体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信号与信息处理、结构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渔业资源管理、内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会计学、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3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经过全国专家通信评审,同意率达到70分以上的有22个,占71%,浙江师范大学为53%,浙江工业大学为44%,工商大学为6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63%,浙江理工大学为63%,绝对数列全省第一;与第九批相比(共申报27个二级学科点,其中70分以上的有16个,占59%),高出12个百分点。经省学位办评审,我校今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和水产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金融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体育人文社会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日语语言文学、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物理化学、固体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文地理学、结构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渔业资源学和捕捞学等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迄今为止,我校共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数51个,为扩大我校研究生培养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了解省内外学科、学位点建设情况,我们收集了省属高校今年申报硕士点的材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全国高校有关学位点申报的数据,整理了省外40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1000多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此项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所花费时间多,还离不开认真细致的工作。
经过科研处的前期组织与申报工作,学校今年获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培养单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其中农业推广硕士已于今年实现首次招生,从报名情况看,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有29人。
四、学科基地建设与服务地方工作
1、学科基地建设跃上新台阶
05年1月,科技部正式下文批准“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实验室”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加强培育基地的建设,2015年5月配合宁波市科技局组织通过了“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实验室”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任务书的论证,正式启动了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今年4月,我处认真组织做好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的申报工作;7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应用海洋生物技术”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月,配合省教育厅组织通过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并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科研处拟定了网页提纲,组织生命学院制作了省部共建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页,已于近期上网,向校内外开放。目前,两重点实验室正按照批准的建设计划任务书进行建设中。科技部和教育部两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使我校学科基地建设跃上了新台阶。
在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加强人文社科基地的建设。2015年4月,组织申报了第三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宁波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并于9月通过了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专家组实地考察,目前申报进展顺利。为筹备申报省级人文社基地,今年上半年,对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外语学院、传播学院等相关学院进行了资源整合,提出了“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建设方案,为10月组织申报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打下了一定基础,目前该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为培养学科基地建设的后续力量,今年2月组织申报的“宁波市压电器件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宁波市科技局确认为7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之一,6月向市科技局组织申报了5个宁波市公共科技条件平台项目,目前已有2个项目入围,进入最后评审,为我校服务地方进一步创造条件。组织上报了6个宁波市公共实验室建设方案。同时做好“宁波市纳米材料重点实验室”完成建设期的项目验收工作。
2、服务地方工作更上一层楼
2.1组织参加各类展会,推介我校科研成果
为宣传宁大,积极推介我校各类成果,05年在全校广泛征集和更新30多项教师最新科研成果和产学研资源,认真制作了各种展板,编写了《2003-2014年宁波大学产学研资源与科研成果汇编》等宣传资料。组织参加了深圳“第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第三届浙江(宁波)科技成果交易会”等各级各类展会10场,参展科研成果达526项次,组织我校教师34人次作为专家参展。通过一系列展会,宣传了我校学科、科研、教学的发展情况,提高了我校在地方政府及企业中的知名度,促进我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为校地、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开辟了新的渠道,打下扎实的基础。会后,有不少企业来校、来电、来函向我校专家咨询、洽谈。共接待校外人士来访21次,积极为教师牵线搭桥,使宁波世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衢州市水产养殖户等多家单位与我校教师达成了合作意向。
2.2启动第二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行动计划,搭建教师与企业沟通平台 在总结首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为遴选出有实际需求的企业,于05年4月,通过发放技术需求征集表、电话联系等多种方式,征集到78家企业94个岗位的需求。经教师与企业双向洽谈选择,第二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行动计划共有84位教师与78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于今年7月,组织召开了宁波大学第二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行动计划动员大会,各县市区科技局和30家企业来我校参加了大会。通过此项行动,在校园内逐步营造起一种积极为地方企业服务、通过服务争取更多横向资源的良好氛围,原先“重纵向、轻横向”的风气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各学院领导和广大教师与地方企业合作的意识日益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呈现良好势头。
2.3创建科技合作专项基金,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为加强与各县(市、区)的联系和沟通,建立专项科技合作基金,推进服务地方工作,在分管校领导的带领下,我处于上半年开始到北仑区、慈溪市、余姚市、鄞州区等各县(市)、区展开调研,了解各地产业发展情况及与我校开展科技合作的结合点,经多方联系,最后各县(市、)区与我校建立了2050万/年的科技合作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做好近年来我校服务地方的成果总结工作,设计“宁波大学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评审方案,并组织做好2015年“宁波大学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的评审工作,为11月市委、市政府在我校园满召开“宁波大学全面服务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题汇报会”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专项科技合作基金”和“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的设立,为教师服务地方提供了激励和创造了条件。
2.4组建中小企业服务专家组,为企业申报各级创新基金服务
为提高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申报质量和申报率,加强对宁波市中小企业的申报服务。根据宁波市科技局的提议,我校组建了33位各学科的专家组成中小企业服务专家组,邀请了行家对专家组成员进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申报有关知识的培训;同时与江北区、镇海区、慈溪市、鄞州区等建立了联系,为推动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
2.5建立产学研信息网站,为产学研信息交流提供新渠道
为充分利用因特网,提供校内外信息沟通交流的便捷渠道,经过近两个月的开发设计,2015年9月宁波大学产学研信息网站开通试运行。该网站可提供我校教师科研成果发布、校外企业技术难题需求发布、教师与企业互相沟通、交流等功能,也为宣传和展示我校产学研工作、学科建设、实验室开放、专家情况等提供了新的网上平台。
为了加大我校产学研成果的宣传力度,让企业与地方加深对我校产学研工作的了解,扩大学校服务地方的影响力,我处积极收集教师服务地方新动态,报道了20余篇产学研(服务地方)亮点,撰写了“创新在宁大,服务在宁波”等宣传文章,并被学校新闻网、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等媒体采用,为更好地宣传我校的产学研工作,扩大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影响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学术交流和科研管理工作
1、学术交流活动频繁
开展国内学术交流和出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校内学术交流基金和出国学术交流基金的作用。今年共受理了13位教师出国基金的申请,其中审批通过的9人次,经费达9万元;受理重要学术会议基金申请8次,批准资助承办全国第五届孤立子与可积系统学术研讨会、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第三届全国心理学学刊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共5次,经费逾13万。资助计划的实施,是学校“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开放意识的进一步实践。另外,为加强学术交流,组织学院教师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社科项目申报培训,组织推荐了宁波市社联第五界理事及代表,组织了宁波市社联二十年成果展宁波大学科研成果部分,学校展板制作,并收集100余本著作和50篇论文实物参展,组织了30余名师生参加了开幕式,并将全市社科成果组织在宁波大学展出。组织教师参加省基金学科学术交流4次;参加了省基金年度工作会议,在会上交流经验体会,期间我校基金管理员被评为省基金管理个人先进。总计今年共组织师生200余人次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报告会、讲师团及论坛。
另外,还协助人事处做好第三批科技特派员人员的选派,组织将5人送到派驻乡镇,平时做好特派员经费、保险、项目申请指导等业务指导工作。
2、管理文件逐步完善
为适应科研管理工作新情况,对《宁波大学科研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宁波大学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宁波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三个科研管理文件进行了修订,同时新制定了《宁波大学“十一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宁波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宁波大学项目培育基金管理办法》、《宁波大学社会服务突出贡献奖励基金实施办法》四个文件,目前《宁波大学关于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定》、《宁波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宁波大学项目培育基金管理办法》、《宁波大学社会服务突出贡献奖励基金实施办法》4个文件已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3、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
积极做好科研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对外宣传。组织召开了科研工作新闻发布会,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研究对策。编辑发布了《2014年宁波大学科研发展报告》,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向省内有关刊物投稿,比如在《浙江高校科研信息简报》今年发行的三期上发表简讯5篇;及时将反映本地区和学校的科研动态在学校的“每周简讯”、“宁大信息”、“宁波大学校报”及政府信息动态中报道,在《一周简讯》的各部门信息工作量统计排名中名列前茅。
4、信息服务日趋完善
科研处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日趋完善,科研处网页得到及时的更新,确保了对外信息传递的畅通,提高了服务效率。上半年完成了学校论著管理系统的修改与完善工作,并在05年7月起向全校教师开放,有效避免了年终工作量统计时,因教师集中登录数据而造成的服务器瘫痪;参与了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开发的前期调研与系统分析工作;参与了省教育厅委托杭州普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科研管理系统(人文社科版)的系统分析工作,现该系统已经开发完毕,并在学校网络中心安装调试成功,可在学校内试用。
5、保先教育圆满完成
在党总支的领导下,本支部自7月份开始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过动员准备、学习培训、分析评议和整改提高等阶段的工作,完成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各项任务,取得了教育活动的预定成效。在边学边改、边议边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评议阶段认真找准存在问题,从建立健全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出发,根据广泛征求到的党内外群众、科研秘书、相关机关工作人员、科研院长、各类教师、科研处相关人员等的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突出学校的学科特色与优势,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完善科研工作量计算、考核标准、核心期刊等政策,加强高级别项目、成果奖的组织力度,完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等整改措施以及建立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等。
6、制度建设更加完备
科研处在网上和墙报上公布了每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并及时公布科研处的每周工作安排。在项目申报和成果评审中,积极指导,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工作原则和工作程序,及时处理学院报告,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

2015年科研工作总结范文


市中心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本学期里,我们在校长室和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紧紧围绕《**中心小学素质教育“十五”发展规划》,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为创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作出一定的贡献。现从五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大力执行教科研制度,强化课题管理。

1、本学期,每位教师认真填写了《教科研个人计划表》,对自己在一学期里的研究重点、步骤、预期成果等作了安排,使其研究避免了盲目性。各课题组长认真撰写了课题研究学期实施计划,加强教科研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工作。期末,由教科室对照他们的研究计划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考核,保证了研究过程、结果与计划的一致性。

2、以制度引导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对照《常熟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评选条例》《常熟市学术带头人评选条例》,学校在杨世明等四位同志被常熟市教育局命名为“学术、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本学期继续推荐卫培明、曹燕华等两位同志参评市学术带头人,戴亚芳、冯青等两位同志参评辅导组学科带头人、冯永年同志参评辅导组学术带头人,这些工作极大了地鼓舞青年教师成才的热情,推动辅导组教科研向深度发展。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陆樱樱老师荣获练塘片见习教师第一名,方月芹在常熟市英语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评比中荣获三等奖,龚立新老师在常熟市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3、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网络,学校聘任了一批兼职教科员。对在平时的教育教科研方面积极参与的教师,评出了一批教科研骨干教师,让他们真正履行好职责,带领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学校教育科研,提高我校的教科研质量。加强对市、镇两级教学骨干教师的管理力度。对市、镇两级教学能手进行规范管理。

4、继续做好了课题申报工作。随着“十五”课题的逐步结题,新一轮课题申报工作已经开始,目前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作为苏州、常熟市级课题开展研究,学校作为国家级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的实验基地,将准备开设“网络实验班”,进行网络教学研究。《充分利用篮球优势深化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常熟市级课题进行研究,《关于小学传统体育与创新体育的对比研究》作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全国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的子课题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语文课题组在书香校园的基础上,挂靠市教研室开展了“在愉悦的阅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课题研讨活动。

二、规范、完善课题的管理工作。

1、抓日常课题管理,注意调控。教科室在平时认真记载好工作台帐,按部就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注意课题研究过程化。主持好学校主课题研究工作,指导督促各子课题开展情况。

2、加强教科研资料积累。在语文、数学、自然教研组获得市级先进教研组的基础上,各课题组对资料积累工作更加重视,除了专人整理外,还进行了检查、改进。学校本学期推荐英语、艺术、幼教三个教研组参评市级先进教研组。

三、重视学习课改理论,加强教研科研整合。

1、引导教师学习课改理论。

(1)聆听窗外声音。本学期学校邀请了张泳教师前来我校作班主任工作讲座,让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邀请外籍教师来校进行英语培训;邀请邀请苏州市、常熟市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校进行艺术、语文等新课程培训。

(2)开展校本培训。本学期组织获奖教师上台交流获奖论文、英语二级培训、新教育实验课题培训以及艺术等学科课改培训。

(3)加强业务培训。学校加强教育科研与教研的整合力度。除了平时的自学外,学校定于每周四进行业务学习和课题组研讨活动,让教师围绕课题研讨展开讨论,真正让大家做到有话可讲,有论有据。

2、积极参与课题组活动。本学期电教组参加了苏州、常熟市级课题培训;学校派员参加了在镇江举行的新教育实验研讨会;英语组、自然组、语文组等分别参与各总课题组学习研讨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本学期学校共邀请外校专家5人次,本校教师19人次,听讲座人数1000人次;共派出培训人员近200人次,主要涉及教科研岗位培训、科研论坛、技术培训、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涉及城市有常熟、苏州、浙江湖州、昆山等地。

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强化校本研究。

(一)以新教育实验为龙头,打好张小“教育品牌”。

1、“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即书香行动)。

(1)学校继续开展中午师生共读名著活动;充分利用好《读书行动手册》,鼓励学生开展好“写日记,写读后感”活动;开展了书香班级、小书迷等活动。

(2)学校继续斥资几千元用于添置教育用书,为每位教师赠送了《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教科室、工会带领教师开展好读书、写读后感等活动,鼓励教师将“教育日记”向“网站论坛”上传。通过对教师的博客培训,大部分教师已建立了博客网页。暑假期间,学校教科室与工会专门编辑“读书心得”、“走进学生心灵”等《张小教研》“教师教育随笔”专辑。

2、开展“墨香行动”,创建书法特色学校。

(1)学校继续规范书法“实验班”、“提高班”及“书友会”工作,加强与平时写字教学有机结合。成功举办了“师生书法作品展”,近二十位教师和三十多名同学的作品入选书展。

(2)积极做好向外参赛工作。学校组织师生参加了市“博物馆杯”书画赛、全国“龙人杯小学生书画大赛”、市总工会“党旗在我心中”书画大赛等活动,师生均有获奖。作为书法实验班的五(2)班参加了苏州、常熟市整班性毛笔字比赛,均获二等奖。

(3)如今,学校已有三名教师获省、苏州、常熟市级书法家称号,十多名学生荣获校级“小书法家”称号。

(二)积极承办、参与课题研究活动。针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本学期教科室按学校“十五”规划的要求,对照“十五”期间课题研究的规划,主要组织了以下重大研讨活动:

1、本学期,学校承担了苏州市级立项课题“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中期评估展示活动。来自本市实小、石梅小学等14所小学的30多名艺术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展示活动。我校龚立新老师执教《海洋生物》供课题研讨。研讨课结束后,在市教科室程主任的主持下,大家观看了学生的现场剪纸表演和学校剪纸教学成果展,并认真听取了杨校长作的《传承民间剪纸艺术推动学校艺术教学的发展》专题介绍。与会教师和专家对我校以民间剪纸艺术为载体,以教育科研为助推剂,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学校提高艺术教学质量途径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学校剪纸课题的进一步溶化研究提出了热情的建议。

2、学校作为常熟市珠心算实验单位,本学期承办了市级课题研讨活动。

3、协助电教组正常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课题研讨活动。学校参加了“全市网站建设经验交流会”,并分别前往本市、苏州参加网络培训及课题研讨活动。7月5日,由课题组长带领两位教师前往上海参加总课题活动。

4、数学课题组参加了在练塘中心小学举办的数学中期汇报活动。其他课题组分别积极参与总课题活动。

5、组织课改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成长。本学期,学校还组织了市级教学骨干于第六周举行“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活动”,蔡明芳等九位教师分别执教自然、数学、语文等学科的九节课。第八周,学校举行了“镇级教学骨干教师教学汇报活动”,陶芙蓉等五位教师分别执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共五节汇报课。

6、还进行了综合实践课研讨活动,分别由葛林芬老师执教三(4)《节约水、电》、五(1)查卫锋老师执教《小学生用眼卫生情况的调查研究》、(3)班马英莲老师执教《找春天》、谭桂珍老师执教《生活中的标志牌》为辅导组进行了研讨课展示活动,效果较好。

7、继续做好调查问卷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校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加强学校管理,学校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为了掌握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程度,开展“满意在张小”的小学生调查问卷;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教育,学校继续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通过调查研究,让决策者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可以对症下药。

(三)加强校际教育研讨交流。学校分别组织了几位骨干教师前往报慈、琴湖、杨园等小学进行语文、英语等学科的研讨活动,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通过借班上课,使骨干教师得到锤炼。本学期,与报慈小学的教学结对活动进行汇报。4月20日,我校戴亚芳等三位教师前往报慈小学进行借班上课,圆满完成了第一期结对工作。

五、指导教师认真总结反思撰写教学论文随笔。学校倡导教师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撰写教育随笔,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教师超越自我。学校除了鼓励教师在“张小论坛”发表教育随笔外,还对全体教师进行博客培训,鼓励教师注册、登陆教育博客,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继续举行每周由两名教师上台演讲“我的教育故事”。教科室认真组织教师参加了由常熟市教育局举办的“教海探航”论文征集活动,我校共有12名教师上送了论文,其中9篇获奖。万国华等同志撰写的2篇论文获一等奖、冯永年等同志撰写的4篇论文获二等奖、王莉红等同志撰写的3篇论文获三等奖。另外,杨校长等六名教师撰写的4篇论文在省“师陶杯”征文中获奖;曹燕华、王玉华等教师撰写的论文获苏州市优秀教育论文奖,并在省级评比中荣获三等奖。本学期有47篇在市级以上录用交流或发表得奖,其中国家级1篇,省级11篇,苏州市级6篇,至今教科室共出刊《张小教研》27期,编印了“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中期展示课题研究专辑1期。

存在问题。

1、课题组与教研组工作整合需要更深入,少数课题组因为主要负责人(课题组长)精力分散,课题研究时冷时热。

2、学校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着高原现象,有停滞不前之嫌。

3、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工作继续需要改进,课题研究的前测、中测、后测等关键环节需培训。

4、综合实践方面,由于教师教育观念方面没有及时转变,因此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加强。

"学校科研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