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课题科研工作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 2019.08.21

民间文学课题实验报告。

光阴似箭催人老,光阴如骏赶少年。我们的生命中,经常有很多记忆深刻的经历,在事情过后,我们或主动或被动的写一篇总结,总结的目的在于让我们知道自己,认识自己。对于总结范文你有什么心得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民间文学课题实验报告,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民间文学课题实验报告

一、 教学背景

我园于2011年10月30日立设了“三峡民间艺术”课题研究,将课题分成三大部分:民间文学、 民间游戏 、 民间艺术。

在宜昌境内,秀美山水,清江两岸,长江边上出生的孩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刘德培爷爷。刘德培爷爷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还被省群艺馆和省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民间家”称号,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价为“国宝”。有如此强大的文化底蕴的前辈。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幼儿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课题研究意义

《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的基础,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宜昌境内含有少数民族-土家族的风土人情,正好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以素质教育理念开发符合幼儿特点且具有中国民间文学特色的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培养幼儿的素质教育。使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民间文学教育是本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课题研究意义如下:

1、 幼儿学习民间文学,继承民间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绚烂多彩的优秀文化。古往今来,智愚憨朴,抑扬褒贬,深入浅出。既能表达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又能揭露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既能颂扬劳动者的高尚情操,又能嘲弄达官显贵的不学无术等等。形式的多样化,作品的丰富性,以及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是幼儿文学之瑰宝。如果我们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精华、弃其糟粕。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作品,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教材,我们不仅可以让孩子体会语言艺术的美,领略历史文学的魅力,感受中华美德的熏陶,更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所选用的教材是根据当地民间文学作品、时代,以及个人特点的作家所创造的语言作品,既蕴涵着构成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幼儿通过直接体验,例如:《猇亭》这个地名的来历,不仅了解三国的战争,还能借助于文学作品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璀璨文化,而且能丰富自己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自然的萌发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的情感。

2、 幼儿学习民间文学,丰富园本课程。

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它蕴含着伟大民族精神。我们要激发、培养幼儿民族自尊性、自豪感、自信心、及我国所特有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我们幼儿园开展民间文学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丰富幼儿园原本课程的内容。“

为让幼儿感知和体验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有趣的中华民间传统生活方式,在与幼儿民间文学作品的互动中,我们通过童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古诗词、成语故事,等多种体裁的作品来充实园本化课程。

3、 幼儿学习民间文学,促进其发展。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中国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农耕时代,我国的民族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村庄农耕文化。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所承载的不仅是知识、经验、智慧,更沉淀了民族优秀的精神基因,记载了人类的智慧和发展历史,展现着人们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追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之“根”。因此,从民族文化中选择幼儿喜欢的民间故事作为语言教育的内容,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也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民间故事具有游戏性、幻想性、幽默性等特点,其内容、情节、语言深受幼儿的喜爱,它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给他们的精神世界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利用民间故事开展幼儿语言训练,不仅符合幼儿的语言兴趣特点,而且符合幼儿的语言认知特点,是很好的语言训练内容。

幼儿民间文学作品,如古诗、童谣、民间故事、神话、成语等形式的作品,有许多是取材于儿童生活实际,旨在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文学作品,让幼儿感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丰富生活,增长对艺术语言的敏感性。如《下马槽》、等民间故事,通过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向幼儿讲解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道理;又如《懒媳妇的饼子》等情感教育类作品,通过一幕幕的情景再现,让孩子身临其境,从而逐渐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寓意。再如一些乡土气息浓厚的童谣《六眼冲》等作品,语言朴实、情节简单,非常适合作为低龄幼儿学说完整句的教材。故事的主人翁成为孩子们行为的榜样;而寓言、成语以一种短小精悍、易懂的故事,向幼儿娓娓讲述了一些深奥的道理,让幼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民间文学教育,让幼儿感知不同类型的民间语言文学作品,让植根于祖国大地的民间文学陶冶现代的幼儿,丰富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语言,培养美德,使幼儿更加热爱生活,懂礼貌、重情义,增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以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要求。

三、理论依据

1、《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儿童文学,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还有“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老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的交流的乐趣”,以及“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

2、《3-6岁幼儿学习指南与发展》中提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如:经常抽时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提供童谣、故事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自主选择和阅读。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

3、早期开发理论。科学家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幼儿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高峰期,是智能敏感期,是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机。3-13岁是人生记忆力最好的年龄,而5-6岁儿童处于形象思维持续发展的时期,头脑储存了许多实物、符号与表象,语言理解能力发展迅速,能够掌握各种式样、节奏、声音、押韵形式。与以往大家的认识不同,儿童熟读成诵形成的记忆力不但不妨碍理解力的发展,而且成为理解力发展的坚实基础;优美的文学作品,富有艺术的美感,经典的弦歌,其旋律和韵律又可增强记忆,这种记忆已不止于短期的背诵效果,而能透入心灵的深处,真正达到升华人性的教育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相应环境,使幼儿情感与文学作品交融共鸣,在欣赏美的同时把良好的思想无形渗透在人格行为发展中。因此,在幼儿期凡是幼儿能够理解的文学作品必然可以早些让幼儿接触。

四、课程目标

“三峡民间艺术”的课题目标分为三部分:

1、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幼儿热爱三峡民间艺术

2、艺术教育目标: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三峡艺术民间特点,能初步感受三峡艺术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

3、创新学习目标:引导幼儿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在三峡民间艺术活动中大胆创新,充分发展幼儿的潜能。

“民间文学”课题研究是根据《幼儿园纲要》、《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早期开发理论》等有关理念指导下,通过对幼儿民间文学原本课程的实践和研究,分年段将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1、 中班年段

(1) 能结合情境感受到民间文学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2) 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基本会说普通话。

(3) 能基本完整地复述自己所学的民间文学。

(4) 感受民间文学的丰富和优美,对民间文学风格和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5)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3、大班年段

(1)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

(2)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

(3)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和普通话,发音正确清晰。少数民族幼儿基本会说普通话

(4)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民间文学有关的内容。

(5)能初步感受民间文学语言的美。

(6)激发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7)初步尝试创编相应的适合的民间文学。

五、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策略的研究

集思广益,以多平台多手段教育为基础,以潜移默化的引导或直接表达的情感为媒介,进行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策略的研究,构建以幼儿民间文学为主体的幼儿园文化环境,利用情景再现法开展幼儿古诗教育活动,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幼儿民间文学的教育活动。

1、营造幼儿民间文学教育氛围 根据办园理念和培养目标,整体设计环境,精心营造浓厚的民间文学文化氛围,从不同的角度向幼儿展现了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

2、利用情景再现法开展幼儿文学教育活动 结合民间文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幼儿之间开展许多来源于民间文学的创造性主题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演绎自己对民间文学的理解与认识,用民间文学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感受。

3、多媒体手段的使用 充分利用声、光、电等多种媒体手段,通过音乐、电影、动画片、图片、歌曲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4、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的开放性 , 民间文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民间文学教育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既有预设的课程内容,又有生成新内容的空间;既要重视显性课程,又要重视隐性课程;既重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又重视幼儿与家长的互动。教育内容的选择、活动网络的编制、活动时间的编排、活动资源的利用等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六、实验教学方法

1、幼儿民间文学的基本教育方法,我们运用了几下几点:

(1)情感渲染法:教师应以饱满的情绪和对幼儿民间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感染孩子,强调幼儿的感受。

(2)直观法: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正确的感性认识对象,创造良好的语境,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

(3)提问法:教师除顺教材思路进行提问外,还设计大量的“开放性”问题,以拓展幼儿的思维,为其理解作品中的语音结构提供机会。

(4)其它方法:与其它活动一样,幼儿民间文学教育还经常采用示范讲解法、游戏法、讲述法、谈话法等多种方法。

2、大胆探索多样化活动形式 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时,我们注意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即探索以活动为基本的教育形式,灵活采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形式,重视幼儿自主性的探索、研究、学习活动,重视幼儿与周围环境中人、物的对话与互动,使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积累、思考、提炼、归纳民间文学信息,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认同和喜爱中国民间文学,激发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与能力,进而促进幼儿身心诸方面和谐发展。探讨借助于区域活动、混龄活动和社区、半日开放、亲子活动等来渗透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的方式。

七、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

收集资料,撰写方案。

(2)、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6月)

①教学内容:适合幼儿的三峡民间童谣、传说、故事。

②教学重难点:幼儿能吟诵、讲述三峡民间童谣、传说、故事,并能理解其内容。

③教学准备:教材、相关课件

④教学课时安排:

2012年9月----10月,初步了解三峡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及名人、习俗。

2012年11月----2013年6月,实施三峡民间童谣、传说、故事的教学。

(3)、结题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收集案例、整理资料,分析活动效果,撰写结题报告。

八、主要过程

1、教师学习。

①选择能力突出,素质较高的老师参加课题研究。研究幼儿民间艺术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身份、作用、地位。教师是朋友,是主持人、是导演,是教练,而不是宗师、教师爷和判官。教师不民主,民间艺术活动开展不好,幼儿健全人格形成发展更不用说。

②科研老师集体收集资料,共同研究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研究开展民间艺术活动与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民间文学形式特点实施方法,研究民间文学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各个表现和深层影响因素,研究各项民间文学对幼儿人格某方面的影响的对应性

③ 让科研老师明确教研对象及方向,使教研老师自身对民间艺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幼儿学习及活动的开展

①、民间文学教育课程纳入科研班的常规课,每周必须有一节民间文学活动。

②亲子活动、半日开放活动日时,将列入到民间文学活动中。例如:邀请家长讲民间故事或者教幼儿民间童谣等。

③幼儿可以回家自己向长辈收集民间故事、童谣等。入园后可以讲给小伙伴听。

3、教研活动开展

①教研组每周一次教研会,共同研讨教学活动、计划、反思及幼儿的兴趣度。如一旦发现幼儿兴趣度不高,教研组将及时的调整方向。

②师徒结队,互帮互补。有经验的老师带年轻的老师,使课堂活跃,不呆板不刻板。年经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可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有经验的老师也可想年轻老师学习她们的创新。

③同班老师,互评互助。每次民间文学活动课时,同班老师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指出对方的不足及优点。

4、 展示活动

①幼儿向家人展示。每次民间文学活动课后,鼓励幼儿放学回家后讲给家人听。

②开展活动展示。在每次的亲子活动或者半日开放活动,都可以将幼儿所学展现给家长。

③展板展示。将幼儿所学的民间文学可以通过文字展现出来。

④向社会展示。例如“六一儿童节”“走进千万家,进社区”等,都可以让幼儿展示出他们所学了解的民间文学。

九、主要成果与分析

(一)对课程的内容、方式进行分析:

(1)、对幼儿的 情感体验分析:民间文学活动中幼儿对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动的情感态度,即对人、对事、对己的一种倾向性。 知识经验:幼儿关于客观世界浅显而基本的知识经验。如:关于周围环境和民间文学的经验等。 行为体验:幼儿在民间文学活动中的一些基本的活动方式、方法的知识经验(即做的经验)。如:如何有计划的设计自己的活动、如何与他人合作活动、如何借助必要的道具丰富自己的表演等。能力发展:幼儿在民间文学活动中的各种智力和基本能力。如:观察发现能力、审美欣赏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大胆表演能力等。 评价方式:观察调查、成长档案、作品展示、现场表演、才艺展示、家长参与等。

(2)、对教师的分析: 民间艺术教育能力:主要指教师实施幼儿民间文学教育必备的知识素养、教育设计能力、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力、教育评价与教育反思能力等。 民间文学教育情意:主要指教师在进行幼儿民间文学活动中对民间文学活动的情感、态度等。 评价方式:教师自评:教育案例、教育后感、教育反思等 他人评价:问卷调查、业务考核、成果考核等

(3)、对课程的分析: 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地方性、经典性和适宜性。 课程目标和计划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课程评价:说课研讨、教学展示、现场观摩、专家指导、活动反思、方案评比

(二)具体成果如下:

1、深化幼儿民间文学活动的具体目标与内容。

2、幼儿民间文学活动的目标评价体系。

3、各类民间文学活动的方案设计。

4、幼儿民间文学园本课程。

5、课题实施工作报告。

6、课题研究报告。

总之,将幼儿民间文学融入到幼儿园本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他不是一种将课程内容继续扩充的课程,而是有序、多元、灵活的课程,这种全新的课程必将是我们下一代健康成长,使我们的优秀文化永久传承!

gz85.COM更多总结编辑推荐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课题实验总结报告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是以合作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益,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平台为目标,探索如何把合作学习引入思想政治课课堂的教与学的行为与策略的研究,是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20xx年秋季起,在我县的一中、五中、六中、八中、三班中学、龙门滩中学、盖德中学、阳山中学,我们进行了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活动。

一、合作学习实践研究的理论依据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把合作学习作为它的理论基础。

当代合作学习理论开创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约翰逊等人认为,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杰克布斯等人则进一步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学习原理。换句话说,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学生能接受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而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

合作学习互动观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它不仅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更突出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目标观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识、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合作学习师生观倡导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合作学习形式观认为教学形式应以集体讲授为基础,以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合作学习评价观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合作学习情境观倡导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并把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纳入教学过程中,使它们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二、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的目标

1、改变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合作学习成为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2、让学生学会合作,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态度。

3、探索提高合作学习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三、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准备

①思想准备(教师的思想准备和学生的思想准备)

教师的思想准备。组织教师学习《国务院关于落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王坦著的《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等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以及报刊杂志上有关介绍合作学习实践经验的文章,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树立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新理念,明确了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意义。

学生的思想准备。因为学生同样受过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已习惯于“静听”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前,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培训。让学生明白课堂将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先学为前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成员之间、组际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共同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课堂的主人;不仅在课堂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与方法,而且能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真谛,不断激活生命、确证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与价值。

②组织准备

组建课题研究的领导组。成立了以县进修学校教研员为核心的研究领导组,确定几个较多政治教师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学校的课题研究小组负责人,以便统一组织各校的课题研究活动。

组建学生的学习小组。根据合作学习形式观的要求,教师把每个教学班的同学组成若干个异质小组,每组通常由4—6人组成。各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力倾向差异合理搭配,通常是好的一名,差的一名,中等的2—3人。各小组总体水平差不多,这就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局面。它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又为各小组间开展竞争创造了条件。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组内有明确的分工。首先确定组长一人,再由组长确定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的各种角色,如小组发言人、记录员和分配每个成员的具体任务。同时还对小组长进行培训,使他们能明确职责和懂得履行职责的基本方法。

四、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的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先学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原先那种“先教后学”的、他主的、被动的学法,提倡“先学后教”的自主的学法。为了让学生的先学更有成效,必须做好先学的指导。第一、教师用一定时间,给学生讲清教材的编写特点及自学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自主先学中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大胆地个性化地去解读教材,理解教材,并在解读与理解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由教师以教材每节或框题为单位,编写导读提纲或预习思考题(20xx年秋季七年级进入课改,新教材的编写发生了根本新的变化,采用预习思考题的形式),在上课前

几天发给学生,用来指导他们课前自学。导读提纲或预习思考题的编写,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其内容包括:一是写上本课的学习目标。二是编写一些能联系社会生活、时政热点的实际,有一定思维深度,有启发性、开放性、探究性,又有台阶性的思考题和具有能力迁移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自学时能沿着这个“台阶”,将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三是设置一个疑问栏,让学生把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问、难题等记录下来。

2、小组讨论、生生互动

小组讨论,就是让学生按原先组织的学习小组围坐在一起,在小组长的组织和主持下,一起交流各自的自学情况,一起探索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包括教师在导读提纲中提出的问题)。

生生互动,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以言语为其主要表现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即生生对话。

以生生对话为特征的小组讨论,它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课前有效的自学是进行小组成员间交流对话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小组成员间的对话是学生自学的深化和质量的提升。

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主动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在参与中指导,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展等情况,从而灵活地调整活动进程,小组讨论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情况进行点评。

3、班级交流、师生对话

班级交流,实际上是把生生间的交流与对话范围由学习小组内拓展到班级全体同学,同时教师也直接参与到对话中去,使课堂中的对话活动进入到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交织状态。

师生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蕴含着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这种相互倾听和言说,是师生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智慧的交融,生命的对话。

班级交流、师生对话,是小组讨论的延伸和继续,是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和深化。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活动内容有:第一,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每节课轮流由2至3个小组的代表汇报。每个代表汇报后,允许同组其他同学补充。或就导读提纲中的某个问题,指定某小组的代表来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可以评判。第二、由小组代表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还弄不懂的问题,或他们感觉没有把握的、模糊不清的问题提出,让全班师生共同探讨。第三、教师可围绕着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或其他手段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作为师生对话的新话题,供师生进行深入的探究。第四、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可辩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从而加深对一些基本观点的全面深刻理解。

在进行这一环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叙说,注意针对学生叙说的内容适时“追问”,从而把问题的探究引向深入。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给予点评,或就讨论的问题谈自己的见解。但要注意以平等身份,商讨的口气。如:“我认为……”,“我的理解是……”,决不能作出简单的否定,也不要只作简单的“好”、“很好”、“很棒”之类的肯定,应简要说出肯定的理由。同时教师还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教师首先是对话话题的确定者,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其次是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学生讨论、对话的伙伴。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活动的包办者,更不能把本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多重的交流对话活动变为向学生单向灌输的“一言堂”。同时还应更是一个虔诚的倾听者。要尊重学生对问题的各种见解,耐心倾听他们的言说,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识,深化对问题的探究。再次,是活动的调控者,教师除积极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话外,还应对整个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使讨论对话内容不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并能根据讨论对话进展情况,及时地引导转换话题,把握方向,使整个讨论、对话活动能沿着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步步深入。

4、倡导学生质疑提问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敢于质疑和提问,是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的一项内容和目标。也是在课堂上开展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一种表现形式。

有人尖锐地指出,“唯一愚蠢的教学是只有老师提问而学生不问问题”。因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师提问题,让学生回答的状况,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倡导学生质疑提问,就是每节课安排一定时间鼓励学生,把凡是脑中受课本知识的触发而闪现出来的问题,或是联系自己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所产生的不明白的问题,或是对教材的某些提法有疑问的,或是对教师的讲解、说法认为不对的和不理解的都可大胆地提出,让师生共同探讨或要求教师回答。

要让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一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开放学生自由探索的时空。二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放飞想象,敢向权威挑战,敢向老师发问。既要为解决“无知”而发问,更要为求得“新知”而发问。教师对学生提问题时,要以愉悦的心情耐心地倾听和及时地回应。三要教给

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与技巧,让他们学着询问,学着质问,学着反问,既应对一切未知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引导学生善于联系实际提问题,不断提高“问”的水平。力争做到“将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教得会提问题”。让学生既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使思想政治课课堂充满问题。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教学实验中的小组讨论、生生互动,班级交流、师生对话、学生质疑、共同探究等教学活动的设置,创造了一个生生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张扬个性、表现自己、体验成功,分享着教育的欢乐,感受着自己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意义。

五、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的成果

1、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共同的发展过程。

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突破与超越。在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脚戏”,不再是仅仅向学生传递、灌输知识,不再是只有教师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师生在课堂上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这种师生主体共同参与的交流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转换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伙伴,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释疑解惑的点拨者,从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向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告诉”,而更多的是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和探究。

2、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愉悦、有序的课堂氛围

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课课堂那种“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课堂气氛。课堂上,话语权不再被教师“垄断”,学生也享有了自由“言说”的权利。他们在课堂上有话可以说,有问题可以提,有不同意见可以发表和争论,从而使课堂充盈着民主、宽松、和谐、愉悦、有序的气氛,课堂成了学生的学堂。在这里,学生的人格尊严得到了尊崇,主人的地位得到了确认,个性得到了张扬,潜能得到了唤醒,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初步形成了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随着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导读提纲或思考题的要求,课前认真学习教材,并能根据自学的感受,在教材上圈点勾划。现在教师一提问,学生就争先恐后抢着回答。以前课堂上只有教师向学生问问题,现在经常出现了学生大胆向老师质疑提问的情境;以前的学生是被动地走进教室静听教师的“灌输”,现在的学生经常是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等待着老师的点拨和指导;以前的课堂只有教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沉闷地回响着,现在的课堂成了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处处充满了生命的气息、青春的活力。

学习方式单一向多样化转化。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积极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学习方式已逐渐由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多样的、主动接受式和主动发现式等转化。通过合作学习教学的实践,多样性的、个性化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成了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

4、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①、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师的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大多能捕捉到重点和要点,对教材展示的内容的理解力提高了,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解答的能力增强了。

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围绕教材内容或一个主题,学生会收集到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学习也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拓展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③、交流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小组讨论,班级交流,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究的实践,大部分学生能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大胆交流自己的看法、思想和情感的体验,还涌现出了许多能争善辩的好手。

④、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经过二年多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诉说,在倾听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纠正自己原来错误的认识;学会了尊重他人,当同学在发言时,能注意倾听,不随意插话,并做好记录;学会了悦纳别人,当同学的发言有创见和新意时,能给于肯定和赞赏,当同学的发言出现错误时,不讥笑,而能较为耐心解说和纠正。

⑤、质疑、提问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学习教学实践,鼓励学生探究学习,把提高学生质疑、提问题能力等认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思考、质疑、发现、求证问题的过程,从而改变了以前课堂学生只听没问的状况。

5、合作学习教学得到学生欢迎。我们在今年5月对参加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的6所中学6个班297名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其中,对合作学习教学实践持赞成态度的占91%,认为自学能力有所提高的有72%,认为质疑提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的有52%,认为课堂气氛宽松、和谐、活跃的占87%,认为师生关系更融洽的占76%。调查数据表明,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使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思品课)持“爱学”的态度,“乐学”的情绪,并获得了“会学”的技巧,提高了“自学”能力。

6、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二年多来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由于课堂的开放,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确定性因素大量增加,特别是开展了师生、生生对话和鼓励学生提问质疑,给教师带来了极大得挑战。教师的责任促使他们不断再学习、探索、反思、总结、提高。

7、课题研究得到上级的肯定,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实践研究作为XX市第二批“十五”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在20xx年10月的中期检查中被评选为优秀课题并同时被XX市教育局确认为XX市第二批“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并于20xx年春顺利通过XX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结题验收。其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我县的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并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六、合作学习教学实践探索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尚未到位。二年多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师的头脑中仍然存在。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以传递知识为首要任务,以学生获高分为目标的倾向,关注结论忽视过程,关注考分,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象仍然严重存在。

2、未能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本质。有些教师只把合作学习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而未能把它作为是一种价值观的合作学习,因而也就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合作品质的培养与合作精神的养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仅浅层次地停留在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的简单的模仿。

3、评价制度改革滞后,在考试制度、内容、方式、方法尚未根本改革的情况下,以学生书面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教与学的优劣标准依然通用、盛行。它不可避免地对课堂教学改革起着负面作用,严重影响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一些教师依然认为,用传统地教学方式,照样可以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何必“瞎折腾”,真是费力不讨好,多此一举。

二年多的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活动,虽有几多收获,但也存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把收获作为继续探索的起点,让不足在实践中消失,使合作学习教学之花在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问题学生课题总结报告


本页是工作总结之家最新发布的《问题学生课题总结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一:《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报告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研 究 报 告

宜章县城关完小:刘泽平

摘要:由于我国现有的升学考试制度,家长们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要求,以及多元文化涌入校园,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成为教育工作者探索的课题。因此,我校课题组从问题学生的具体表现分析,对问题学生了分类,分析出了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初步探索出转化问题学生的对策,形成有效的转化问题学生的经验措施,使问题学生不再有问题,成为一名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充满自信、能完成各项任务的学生。

【关键词】:问题学生、类型、成因、转化对策。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现有的升学制度和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要求,让学生承受过重压力,成为了问题学生,呼唤我们必须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关注。

单纯的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阴影,高考落榜让学生一蹶不振,甚至跳楼;父母“望子成龙”过分地施压,让孩子不堪重负,最后刺杀自己的父母的教诲也有不少,这些足以表明孩子的心理存在问题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并不是初中、高中才有的,作为小学教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对这类学生进行关注教育。

2、培养新世纪人才,培养全面、健全的人才,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对问题学生的教育。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给人们提供一种复杂得多的生活方式。这种复杂的生活方式要求未来的一代具有比现在一代更加高强的社会适应力和心理承受力,具有更加灵活的心理调节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多方面的去研究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成为健康、健全的人,能成为一位品行端正、思想健康的新世纪人才。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3、目前的学生现状呼唤我们重视对问题学生进行研究和引导。

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把孩子当做心肝宝贝,一种“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冻,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 1

么,想做什么总是有人帮忙,什么都是无所谓的状态,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经受不了任何挫折。再加上多元文化相继涌入校园,追星族、讲名牌的不良风气日益增长,加之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差,很容易就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校要求3—6年级的班主任对班内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

3-6年级问题学生人数对比统计图

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

从统计图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年级的上升,问题学生的人数也在急剧的上升,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对问题学生的研究,如果这些问题若不及时纠正而任其发展,将会导致心理异常,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犯罪,同时,它也影响了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

本校选择该课题的意义在于:从分析问题学生的成因入手,探索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和策略,促进问题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完整、健全的人才;引导教师探索、总结一些心理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校、教师教学育人水平。更好地预防问题学生的形成。

二、课题的界定

1、问题学生概念的界定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常规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品德不良,或经常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性格孤僻,或骄横无理等。

2、问题学生的转化对策的研究是指根据问题学生的表现,利用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和途径,寻求转化的措施、策略,使有问题的学生成为一位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得学生,使学生由非正常转化为正常。

三、研究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人本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多

2

元智能理论、案例教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

1、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准则。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的培养,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罗杰斯,同样也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3、多元智能力理论

霍华德的多元智能认为传统偏重智力商数这种唯一机会的教育理论,会造成许多学生失去自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一个人的聪明与否,不但是集中在学业,还有八种智能评定一个人的成就。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

4、行为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论认为环境能够促成或消除儿童的某种行为,儿童的行为是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新行为主义理论代表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他的这一理论为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5、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6、案例教学的相关理论,为该课题的案例形成提供方法指导。

四、研究目标

总目标:

3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预防及转化问题学生的对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校教学育人水平。

具体目标:

1、分析问题学生的成因、讨论寻求解决问题学生的对策,研究如何转化问题学生的方法。

2、通过研究,使有问题的学生不再有问题,树立自信,成为一名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能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学生。

3、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推动学校教研和科研的深入开展。

五、研究内容

根据目前我校掌握的问题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问题学生进行分析成因,寻找探究出适当的对策,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问题学生的现状的研究。

2、问题学生的成因及类型的研究。

3、转变问题学生的策略、方法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谈话、问卷、考察等调查方式,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问题学生和形成原因,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能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指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2、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3、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4、个案研究法:教师通过详尽搜集问题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5、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的内容,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有行动,有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行动研究法”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在研究4

中,要按照这四个环节去落实。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6.9—2007.7)⑴、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负责人和研究人员。⑵、制定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⑶、有关专家对课题的论证。⑷、确定问题学生,成立成长袋。

2、实施阶段(2007.7—2010.6)

A、第一阶段2007.7—2008.7课题组拟出第一年度实施计划,确定问题学生,采用调查法、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对“问题学生”的情况作好原始记载,了解分析“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并进行实验。实验教师在实验中要做好记录,及时收集资料,写好第一阶段的实验总结,写好实验的案例。通过教师的研究实验,让“问题学生”走出问题的阴影,在心理、人格、学习成绩等诸方面得到健康与发展,基本做到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遵纪守法,开朗大方。

B、第二阶段2008.7—2009、7,课题组拟出第二年度实施计划,继续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寻找制订适合“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加强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心理辅导、课程辅导,进行效果检测,作好质量分析对研究情况,转化情况予以总结归纳。通过教师的实验,让“问题学生”完全树立自信,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改正各种不良行为,学习成绩得到较大的进步,成为一名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学生。

C、全面总结阶段2009.7—2010.6继续对问题学生进行研究,收集数据、资料、总结典型、深入分析、写出研究报告,编写案例集和论文集,请有关专家领导进行结论鉴定。

八、研究措施

1、针对问题学生的表现进行分类、建档,并成立问题学生子课题组,设组长

5

篇二:转化问题学生课题研究小结

转化“问题学生”,促进小学思品教育

研究的阶段性研究

张海萍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

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渐渐地成了老师们认为的“问题学生”。“问题学生”这个名词的确无法考证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它的存在却像“魔杖”一般,导致了多少心灵暗无天日,多少童真烟消云散,多少希望茫然了无,多少生命含冤九泉……面对“问题学生”,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学生身心健康的“保健者”,还是教育工作的反思研究者。我们首先要了解他成“问题学生”的原因,这就得从他身边的人和事研究起。待了解原由后,教师一方面引导他们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认为,“问题学生”的形成不光是学校的原因,一个良好的教育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家庭则是孩子成长地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今后学校教育的方向和结果。父母的思想水准、文化水平、生活态度、处世方式可以说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今后成长。这种现象在基

础教育界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学生家长当中忽视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轻视教育的现象还大有人在。我们需要通过对“问题学生”的家庭个案研究,探索“问题”的家庭成因,发出转化“问题”的呐喊,引起“疗救”的注意。

2012年11月26日

篇三:问题学生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问题学生”转化个案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几年来,职业学校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始终处于初中毕业生平均水平以下,我校有近20%的学生在文化课基础、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个性心理、道德品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发展与同龄人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与社会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果没有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他们很难走出困境。有资料记载:“那些学习有困难、品行有问题的学生是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最常见的问题如:学习问题(不写作业,不认真听讲,迷恋网络,厌学等),心理问题(自闭,退缩,自卑,攻击行为,亲子冲突等),品行问题,行为问题(打架,骂人,不遵守纪律等)。

面对这些问题,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在思考能否探索出“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问题学生”转化工作,这就是我们提出该课题研究的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价值和创新之处

1、意义:我校近几年来,我们已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它有着满腔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用温暖的目光去注视这个弱势群体,学生内心深处受到震动而感到不安。

2、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对行为有问题的学生简单的批评教育,而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机械的补课,而没有注意到这些学生同样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没有从他们内在的心理需要出发,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能力培养。所以如何改善问题学生行为、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和全体同学一起在愉快中求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因此,调查原因、研究对策、采取措施、改善矫正,如何从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层次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改善、校正问题行为,使每个学生都成功。问题学生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家庭的幸福,影响到学校管理的正常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国内外对此也有所研究,但研究重点各不相同,我们想针对我校实际情况,首先在某一部分问题学生开展相关研究。研究的是问题学生,转变的是师生,希望达到师生共赢的效果。

3、创新之处:近年来我校问题学生人数有所上升,并且有进一步向一年级刚进校不久的新生蔓延趋势。我们要研究问题学生,揭示问题学生现状;从自身、家庭、学校、教师、教材等方面寻找成因并分类分析成因;寻找加强家校合作、利用学校教育转变问题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形成问题学生转变策略、促进问题学生健康成长。我们认为问题学生的形成有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综合原因,成因各不相同,转变策略也应有针对性,对他们的评价也要有区别。对于问题学生的问题我们会全面关注,重点研究,希望能针对我校问题学生的特征形成行之有效的转变策略。

三、概念的界定:

前几年,人们把学习差、行为品质差的学生称之为“双差生”。后来这个称呼被取缔了,据说其原因是“双差”会伤害这类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有意识地回避这个称呼——不是因为这类学生的消失,而是因为人们不知道该用一个怎样的专用名词来对他们进行称谓。后来人们便用 “问题学生”这个词,似乎这个接近于中性的词既可以用来概括这类学生,又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生算是问题学生呢?依据本校实际情况作如下分类:

问题学生: 第一类学生就是在心理健康程度上介乎于健康学生和心理异常学生之间而处于亚健康状态,在人格的个体差异上与正常学生反差较大和具有不良品质的学生,有一部分不

知要学什么,无目地性。第二类学生心理、行为基本健康正常,但学习非常困难,感到棘手,有的同学甚至花了许多时间也学不好,也有一部分同学课上听的很明白,但到自己做题时,却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手。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问题学生”转化策略的深入研究,帮助那些与同龄人相比,在认知、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回归常态。使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健康成长,人格健全。1、对存在适应性问题的学生进行转化策略的研究,使其能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学习。2、对在认知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进行转化策略的研究,使其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

3、对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转化策略的研究,帮其解除心理上的困惑,使其摆脱心理困扰。4、对在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正策略的研究,矫正其不良行为。5、对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帮辅策略的研究,帮其找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效。

(二)研究内容

1、“问题学生”的分类通过对各年段学生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的研究,筛选出“问题学生”,并对其具体分类。2、“问题学生”的成因通过多种途径对其“问题”成因进行综合分析,为转化的策略研究提供有力的帮助。3、“问题学生”的转化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综合分析,探索出各种转化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工具测量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1、调查研究法:对各年段学生的适应、心理、行为、学习、习惯等各方面信息进行现状的调查,确定研究对象。2、观察研究法:对确定的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对辅导后效进行再观察再研究。3、工具测量法:利用各项心理测量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分析数据,为制定转化策略、改进教育方法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材料。4、个案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研究对象实施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思想引导、行为矫正,形成转化个案,从操作层面上支撑课题的深入研究。5、经验总结法:重视在实践过程中的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进行归纳整理,便于经验推广。6、行动研究法:观察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记录其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其心理和性格特点。7、文献法: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开阔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

五、课题的主要内容

1、法制教育,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工作部生活处每学期都组织一次法制教育大会,邀请派出所所长(法制副校长),学校德育校长进行法制教育,加强学生法制观念。

2、学生违纪讲座及班主任违纪处理培训:开学前进行学生违纪教育讲座及班主任违纪处理培训,让班主任和学生都了解学校违纪处理条例内容及处理措施,明确各项规章制度,并举出历年来学校违纪情况及具体案例,从现实的案例中教育学生该如何正确处理突发事件,避免一时冲动做出过激举动。

五、研究过程与步骤:

研究的步骤:(1)申报立项阶段(2016年3月)学习有关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从报刊、书籍等搜集有关“问题学生”转化的相关资料,借鉴已有成果,寻找新的突破点,联系实际,撰写研究方案,准确界定课题的关键概念,做好申报前的各项准备。(2)调查分析阶段(2016年4月)运用设计问卷、个别访谈、小组座谈等方法,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周边环境等。通过调查,分析 “问题学生”的行为特征及其形成的真正原因,

撰写调查报告。(3)实施对策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0月)运用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的方法,针对“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制定措施,形成对策并付诸实践,进行个案研究,观察结果,撰写个案报告与研究论文。(4)总结结题阶段(2016年11月)运用经验总结的方法收集、整理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等过程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总结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六、问题学生转化效果

从转化效果来看,问题学生总的人次有明显下降,但基数仍比较大,转化工作的形式比较严峻。转化工作方式方法还可以更加多样性,因为教师面对的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都必须符合统一的标准,所以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从每个学生各自个性出发,找出各自不同的转化方法,也许就在你的身体的每一次移动,你的回眸一瞥,你的一个微笑,你的一次停顿,你的一次缓慢的转身,你的一次身体的亲近,你的一次优雅的挥手,你宁静自信的表情,你的一句第一人称的自我表白,你的一声轻咳,你亲手给学生补好的作文本,你的一句提醒,你的一声问候,你的一次退却,你的一次幽默,你的一次忍让,你的一次宽容,甚至是你的一次错误,都会提供一次教育转化的机会。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涉及到学生、问题、研究、学习、进行、转化、行为、教育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2012课题实验阶段总结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数学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创设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和谐发展。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如何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加和谐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师与生的和谐

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我认为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轻松的教学流程

保持好心情,才有好气氛。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轻松起来。试想,铃声响后,学生看见讲台前黑着脸的老师,谁还能轻松起来。因此,教师要努力保持微笑,让微笑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基本面部表情。其次,教师不要刻意让学生体验学习压力。有的教师喜欢一上课给学生个下马威,先来个背、罚、练……。这如何能让学生轻松起来呢?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已够多的了。有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社会等重重的压力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了,这些均与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知识的呈现也要轻松、自然。通过轻松的形式呈现抽象的学科知识,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不仅易懂,而且乐学。

2、幽默的教学表达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并给人以启迪,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适时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和有效。有时面对学生的差错,也不必声色俱厉,幽默地纠错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幽默引趣、幽默点拨、幽默纠错、幽默启悟,为我们的课堂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留连忘返的殿堂。

3、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的本质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作为教师要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充分证明,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了,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了,这样的师生和谐的关系,就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二、教与学的和谐

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育应从过去的尖子生教育转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色转化,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当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1、目标导课堂,让学生有桃子可摘

目标导课堂指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观点来统率课堂教学。施行“有效”教学,首先要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保底不封顶”;第二层次中等生必须达到的,后进生跳一跳也能实现的;第三层次优秀生能发挥余力的。

2、兴趣统课堂,让学生感到有意义

“兴趣是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兴趣统课堂是课堂上教师自始自终凭借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活动等有意义的信息或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1)灵活运用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呈现信息技能有意义,学生对上课富有亲切感,怎能不激起内心的涟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2)采用多样手段

平时,我们常常看到“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课堂的现象,这种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做法是缺少意义的,是不可取的。因此,必须创设条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创设条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3)引导学生参与

如何改变课堂上的“一言堂”、“讲得多,练得少”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实际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种感官活动,通过看看、听听、想想、讲讲、做做等产生复合刺激,增强参与效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在实际教学当中,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实践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同时,其他同学在通过听、看的同时挑出其缺点和不足,这样,既能加深他们的印象,又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
三、激励评价,扬起自信风帆

激励评价,是扬起学生自信风帆的灵丹妙药。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每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特别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更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地表现自己,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再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扬起自信的风帆。

四、尊重信任,实现师生心灵互动

教师应该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每一个学生都是等同的,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虚弱的禾苗”更需要阳光雨露。尊重全体学生的关键,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对他们应当变忽视为重视,变嫌弃为喜爱,变冷眼为尊重。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能天天看到老师亲切的目光,敞开心扉,实现心灵互动,过上幸福的校园生活。

“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用我们的热情、诚恳的胸怀,唤起学生们的兴趣、激情,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参与,让我们师生彼此敞开心扉,去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让我们致力于探索、创造充满情感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教师的劳动里呈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魅力。

实验表明,课堂教学在高兴、愉快的情绪中进行,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比一般情绪下的学习效果要高得多。因此,要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就必须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等几个因素如何协调相处,使之和谐,把课堂变为师生互动的平台。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境界。


"教师个人课题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