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31

2019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总会有写总结的时候。写总结也是为了让自己变得优秀、更有能力!每多写一次总结,我们就越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上,我们唯有尽心、努力,才可以创造价值。那么我们如何动笔写一篇总结报告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19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xx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xx大及市委十一届四次全委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就业、社保,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按照 “全域成都”的理念开展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大力实施“惠民行动”,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和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城乡劳动保障工作, 为我市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城乡充分就业工作

(一)全面完成城乡充分就业目标任务。五城区和高新区、近郊区(县)及已建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保持比较充分就业,远郊县(市)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率达95%以上;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二)落实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及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xx〕5号),进一步明确政策支持对象和内容,调整完善政策,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操作办法,确保国家新的政策规定尽快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就业督察,建立就业督察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促就业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创业培训的标准、规范和程序,不断提升创业者的开业能力、经营能力和带动就业能力。完善鼓励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等优惠政策,提高小额贷款规模和效益。强化创业培训和项目支持、开业指导、创业实训、创业咨询、跟踪服务等措施,逐步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进一步健全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配套规划制度、社区就业工资制度、就业培训制度、就业援助制度、灵活就业服务制度、就业工作协作制度。落实“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对象的扶持政策,建立“零就业家庭”自愿申报和退出制度;广泛收集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充分就业;把“962110”就业援助热线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区(包括失地农民居住区、农村新型社区、涉农社区),建立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长效机制。

(五)完善实名制动态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不断完善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失业人员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的并行制度。按季发布城乡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积极开发失业预测预警软件,研究建立失业预警监测评估体系,严格监控用人单位规模性裁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失业登记情况,及时做出评估反映和失业预警。

(六)推进统筹城乡就业。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培训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各类就业培训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就业培训,着力提高就业培训的实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帮助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稳定就业。完善培训补贴政策,严管资金使用,提高培训质量。强化青年职业见习和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就业工作。加快成都市技师学院及分院建设,确保按期交付使用。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管理,逐步建立职业中介机构诚信制度。逐步完善公益性岗位筹集及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的长效机制。深化区域劳务合作,继续实施远程见工工程,建立劳务交流工作平台,做大做强劳务品牌,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率和规模化程度。

二、城乡社会保险工作

(七)做好城乡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8万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4万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4万人,生育保险新增参保5万人;综合保险新增参保17万人;年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7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531.93万人;农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8.3万人。

(八)加强基金征缴。坚持“五险合一”的捆绑征收方式,以非企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为重点,努力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保征缴稽核工作,健全市、区(市)县稽核联动体系,探索利用计算机稽核软件开展稽核工作的新模式,继续保持覆盖面和基金收入的快速增长,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

(九)完善社会保险市级统筹。进一步加强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四项社会保险市级统筹,研究制定科学、合理、便于考核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体系,强化基金管理,建立基金管理巡查制度,启动医疗保险市级统筹。

(十)做好养老保险工作。在已经解决有工作经历无社保关系即部分集体所有制人员、返城知青、知识份子家属农转非适龄人员的社保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解决这类人员中超龄人员的基本养老和医疗问题和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以耕地保护基金注入社保基金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研究制定促进农民可持续参保缴费的办法、措施,稳步推进农民养老保险参保工作。研究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制定衔接转移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对接;建立征地农转非一类人员养老金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制定促进征地农转非二、三类人员接续参保缴费的办法、措施,使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应保尽保。

(十一)做好失业保险工作。积极争取纳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和支出项目试点,进一步发挥促进就业作用;在不增加综合保险缴费标准的基础上,将参保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

(十二)做好医疗、生育保险工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及配套文件和补充医疗保险办法,深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实

现各项医疗保险在成都区域内的衔接,开辟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绿色通道,探索建立医疗保险跨区域结算,实现行政区域内不同区(市)县参保人员住院费用所在地结算;将全市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人,有条件的区(市)县争取提高到200元/人,提高全市新农合待遇水平;全面实施医疗保险软件系统二期改造,建立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报表统计和基金监管、预测体系,力争全市范围内全面实现医疗保障新信息系统运行。加强生育保险制度建设,落实好各项生育保险待遇,逐步扩大参保女职工生育并发症病种支付范围。

(十三)做好工伤保险工作。继续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基本完成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三年“平安计划”。加强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出台工伤职工康复试行办法,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工伤保险待遇,将“老工伤”人员纳入统筹管理,积极妥善解决“老工伤”遗留问题;积极发挥市工伤职工康复中心的作用,积极安排具有工伤康复价值工伤职工进行康复治疗。

(十四)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检查。扎实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现场监督工作,覆盖面达45%以上;支部开展社保基金收益情况专项检查活动,制定增加社保基金收益的政策措施;对不少于3个区(市)县开展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评价,促进社保经办机构内控水平的提高;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要情报告制度,加大举报案件查处力度,认真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确保基金安全;做好社保基金决算工作。

三、城乡劳动关系协调工作

(十五)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在市政府第93号令基础上,积极配合立法机关研究和制定适应我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法律层级效力较高,处罚力度较大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成都市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管理条例》)。同时,研究和制定配套政策规定及实施办法,以形成内容完备、规范、系统和适用性强的地方劳动保障法制体系。密切关注法律实施后企业用工动态,研究新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继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重点支部中小民营企业、个体经济支部负责人和本系统人员培训,加强正面引导,努力营造法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六)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全面完成劳动合同制度实施3年行动计划,实现城镇企业职工劳动合同全覆盖。督促用人单位建立职工名册并逐步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启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覆盖计划,推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活动。

(十七)继续做好企业工资工作。推动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试点面,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及时发布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合理确定劳动者的报酬水平。落实国家最低工资的规定,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十八)推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认真做好宣传、培训和相关政策衔接工作。建立成都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院,健全调解仲裁工作支部体系,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推进仲裁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优质高效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信访工作责任制,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报告制度,妥善处置各类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稳定。

(十九)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投诉举报管理、日常巡查和专项执法,健全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全面推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标准》,劳动保障监察一级网格达标率90%以上;二级网格达标率50%以上。

(二十)加强农民工工作。落实和完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完善农民工维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有司法、公安等部门、群团支部等共同参与的农民工维权体系,形成多方联动机制,积极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实现建筑行业企业和建筑施工项目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工资支付保证金及担保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民工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参加社保、切实维权“四位一体”的工作长效机制,解决好农民工安居、乐业,享受与城市人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公益服务。

四、劳动保障基础工作

(二十一)开展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标准化建设。按照《四川省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规范》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基层平台建设,建立机构上下贯通、功能定位准确、工作职责明确、运作规范有序、窗口服务优质、工作保障有力的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年内三分之一以上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二十二)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劳动保障信息指挥中心,将就业、社保、劳动保障监察网络系统平台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实现三者之间的全面互动,建立起功能程序优化、服务项目完备、数据集中管理、全市统一的安全、快捷、便民的城乡劳动保障信息服务和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劳动保障工作。开通劳动保障电话12333社保卡语音挂失、查询服务项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二十三)加强劳动保障系统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学习、研究、创新、应用、沟通和协调、支部、应急、服务八个方面的能力,提升政策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三项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劳动保障门户网站建设。优化服务事项流程,规范劳动保障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积极推进行政并联审批。加强执法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Gz85.Com更多总结小编推荐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11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xx大及市委十一届四次全委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就业、社保,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按照 “全域成都”的理念开展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大力实施“惠民行动”,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和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的城乡劳动保障工作, 为我市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城乡充分就业工作

(一)全面完成城乡充分就业目标任务。五城区和高新区、近郊区(县)及已建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保持比较充分就业,远郊县(市)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率达95%以上;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二)落实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及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5号),进一步明确政策支持对象和内容,调整完善政策,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操作办法,确保国家新的政策规定尽快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强就业督察,建立就业督察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促就业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创业培训的标准、规范和程序,不断提升创业者的开业能力、经营能力和带动就业能力。完善鼓励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等优惠政策,提高小额贷款规模和效益。强化创业培训和项目支持、开业指导、创业实训、创业咨询、跟踪服务等措施,逐步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进一步健全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配套规划制度、社区就业工资制度、就业培训制度、就业援助制度、灵活就业服务制度、就业工作协作制度。落实“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对象的扶持政策,建立“零就业家庭”自愿申报和退出制度;广泛收集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充分就业;把“962110”就业援助热线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区(包括失地农民居住区、农村新型社区、涉农社区),建立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长效机制。

(五)完善实名制动态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不断完善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失业人员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的并行制度。按季发布城乡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分析报告,积极开发失业预测预警软件,研究建立失业预警监测评估体系,严格监控用人单位规模性裁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失业登记情况,及时做出评估反映和失业预警。

(六)推进统筹城乡就业。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培训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各类就业培训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就业培训,着力提高就业培训的实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切实帮助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稳定就业。完善培训补贴政策,严管资金使用,提高培训质量。强化青年职业见习和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就业工作。加快成都市技师学院及分院建设,确保按期交付使用。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规范管理,逐步建立职业中介机构诚信制度。逐步完善公益性岗位筹集及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的长效机制。深化区域劳务合作,继续实施远程见工工程,建立劳务交流工作平台,做大做强劳务品牌,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率和规模化程度。

二、城乡社会保险工作

(七)做好城乡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8万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4万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4万人,生育保险新增参保5万人;综合保险新增参保17万人;年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70.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531.93万人;农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8.3万人。

(八)加强基金征缴。坚持“五险合一”的捆绑征收方式,以非企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为重点,努力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保征缴稽核工作,健全市、区(市)县稽核联动体系,探索利用计算机稽核软件开展稽核工作的新模式,继续保持覆盖面和基金收入的快速增长,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

(九)完善社会保险市级统筹。进一步加强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四项社会保险市级统筹,研究制定科学、合理、便于考核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体系,强化基金管理,建立基金管理巡查制度,启动医疗保险市级统筹。

(十)做好养老保险工作。在已经解决有工作经历无社保关系即部分集体所有制人员、返城知青、知识份子家属农转非适龄人员的社保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解决这类人员中超龄人员的基本养老和医疗问题和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以耕地保护基金注入社保基金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研究制定促进农民可持续参保缴费的办法、措施,稳步推进农民养老保险参保工作。研究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制定衔接转移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对接;建立征地农转非一类人员养老金待遇的正常调整机制,制定促进征地农转非二、三类人员接续参保缴费的办法、措施,使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应保尽保。

(十一)做好失业保险工作。积极争取纳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和支出项目试点,进一步发挥促进就业作用;在不增加综合保险缴费标准的基础上,将参保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

(十二)做好医疗、生育保险工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及配套文件和补充医疗保险办法,深入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实

现各项医疗保险在成都区域内的衔接,开辟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绿色通道,探索建立医疗保险跨区域结算,实现行政区域内不同区(市)县参保人员住院费用所在地结算;将全市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人,有条件的区(市)县争取提高到200元/人,提高全市新农合待遇水平;全面实施医疗保险软件系统二期改造,建立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报表统计和基金监管、预测体系,力争全市范围内全面实现医疗保障新信息系统运行。加强生育保险制度建设,落实好各项生育保险待遇,逐步扩大参保女职工生育并发症病种支付范围。

(十三)做好工伤保险工作。继续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基本完成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三年“平安计划”。加强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出台工伤职工康复试行办法,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工伤保险待遇,将“老工伤”人员纳入统筹管理,积极妥善解决“老工伤”遗留问题;积极发挥市工伤职工康复中心的作用,积极安排具有工伤康复价值工伤职工进行康复治疗。

(十四)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检查。扎实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现场监督工作,覆盖面达45%以上;支部开展社保基金收益情况专项检查活动,制定增加社保基金收益的政策措施;对不少于3个区(市)县开展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评价,促进社保经办机构内控水平的提高;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要情报告制度,加大举报案件查处力度,认真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确保基金安全;做好社保基金决算工作。

三、城乡劳动关系协调工作

(十五)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在市政府第93号令基础上,积极配合立法机关研究和制定适应我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法律层级效力较高,处罚力度较大的综合性地方法规(《成都市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管理条例》)。同时,研究和制定配套政策规定及实施办法,以形成内容完备、规范、系统和适用性强的地方劳动保障法制体系。密切关注法律实施后企业用工动态,研究新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继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重点支部中小民营企业、个体经济支部负责人和本系统人员培训,加强正面引导,努力营造法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十六)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全面完成劳动合同制度实施3年行动计划,实现城镇企业职工劳动合同全覆盖。督促用人单位建立职工名册并逐步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启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覆盖计划,推动“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活动。

(十七)继续做好企业工资工作。推动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试点面,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及时发布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合理确定劳动者的报酬水平。落实国家最低工资的规定,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十八)推进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认真做好宣传、培训和相关政策衔接工作。建立成都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院,健全调解仲裁工作支部体系,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推进仲裁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优质高效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信访工作责任制,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报告制度,妥善处置各类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稳定。

(十九)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加强投诉举报管理、日常巡查和专项执法,健全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工作,全面推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标准》,劳动保障监察一级网格达标率90%以上;二级网格达标率50%以上。

(二十)加强农民工工作。落实和完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完善农民工维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有司法、公安等部门、群团支部等共同参与的农民工维权体系,形成多方联动机制,积极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实现建筑行业企业和建筑施工项目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工资支付保证金及担保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民工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参加社保、切实维权“四位一体”的工作长效机制,解决好农民工安居、乐业,享受与城市人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公益服务。

四、劳动保障基础工作

(二十一)开展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标准化建设。按照《四川省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规范》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基层平台建设,建立机构上下贯通、功能定位准确、工作职责明确、运作规范有序、窗口服务优质、工作保障有力的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年内三分之一以上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二十二)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劳动保障信息指挥中心,将就业、社保、劳动保障监察网络系统平台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实现三者之间的全面互动,建立起功能程序优化、服务项目完备、数据集中管理、全市统一的安全、快捷、便民的城乡劳动保障信息服务和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城乡劳动保障工作。开通劳动保障电话12333社保卡语音挂失、查询服务项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二十三)加强劳动保障系统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学习、研究、创新、应用、沟通和协调、支部、应急、服务八个方面的能力,提升政策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三项制度。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劳动保障门户网站建设。优化服务事项流程,规范劳动保障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积极推进行政并联审批。加强执法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二00五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2005年,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劳动部门的指导下,以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自治区、地区劳动保障会议精神,以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为重点,大力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为工作思路,采取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办法和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各方优势,群策群力,通过抓观念促动、改革推动、发展带动、政策驱动、整体联动,广开就业渠道,建立有序的市场就业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劳动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全市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使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落实

我市把就业再就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一[网-找文章,到网]项重大的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地区关于就业再就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地区2005年度就业再就业目标考核责任书》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制定措施和计划,将目标任务分解到*个街道,**个社区,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是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加大招商引一资力度,吸引大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来**投资办厂,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大批就业岗位。

二是围绕我市优势产业的发展,支持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实现就业。

三是积极培育再就业基地,发展劳务派遣组织,开辟大量的就业岗位。

四是搭建就业平台,依托社区开发各类灵活就业岗位。

五是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下岗失业入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二、贯彻落实上级会议精神,做好劳动保障宣传工作。

根据地区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我市在六个乡镇广泛开展了以农民工维权注意事项为主要内容的“春风行动”,这次活动共发放宣传单****余份,出宣传板面6块,横幅6条,发放《农民工维权手册》****余册,农民工进成就业指南——“春风卡”****余张。在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期间,我局在公共汽车站、商场等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又进行了一次宣传活动,本次活动共发放宣传单****余份,挂横幅3条。我局与市广播电台,电视台联系,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黄金时段免费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为开展好我局的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2005年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书落实情况

(一)全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尤其是2005年地区再就业工作会议召开后,根据地区工作安排和要求,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广开就业渠道,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1、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自治区、地区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之后,我市及时召开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在会上与2xxxx乡场镇及各企事业单位签订了2005年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书,把净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政策、改善再就业服务、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4050”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以及控制城镇失业率等具体目标层层分解量化,列入各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市上及时调整充实了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就业和再就业日常工作。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再就业工作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全市就业和再就业配套政策出台、优惠证发放、岗位开发、优惠政策落实和再就业培训等情况,有力促进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2、摸清新增岗位、失业、就业底数,完成就业目标。为切实了解和掌握市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所(站)的同志对辖区居民开展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建立了六本台帐,全面掌握了我市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及新增就业岗位基本情况。截止目前,我市新增就业岗位****个,安置就业人员****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人,大中专毕业生***人,复转军人**人,技校毕业生

**人,其它城镇失业人员****人,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人,完成地区年初下达计划149,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3以内。

3、严把政策关,做好《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工作。按照“应发必发”的原则和“个人自愿申请,逐一公示核实,严格审核发证,凭证落实政策”的程序,加快《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工作,已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人,今年发放***人,有***名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享受税收减免***万元,工商管理费减免2xxxx元。

4、落实优惠政策,开发公益性岗位。我们利用公益性就业组织,托底安置“4050”人员。今年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41xxxx(其中公安交警协勤员2xxxx),有求职愿望的19xxxx“4050”人员全部得到安置,安置率达到100。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服务企业(包括商贸企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共为22xxxx补贴42.0xxxx元,为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的“4050”人员落实岗位补贴1.7xxxx元。

5、搞好“一站式”服务,进行免费职业介绍。为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城镇新增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再就业。市职业介绍部门严格执行职业介绍若干规定,不断提高办事效率,设置了“信息咨询、办理证件、用工登记、职业技能培训、审验简章、合同签证、职工交流、档案寄存、失业、养老保险”等业务窗口,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同时,将职业介绍工作延伸到社区,扩大了职业介绍的影响面。市劳动力市场定期举办劳务交流集市,对下岗失业人员进场求职择业,只要不挑不拣,保证在三个工作日内推荐就业。截止目前,我局职业介绍机构共登记各类求职人员145xxxx,职业指导368xxxx次,为6xxxx招工单位发布用工信息61条,提供空岗234xxxx,介绍就业成功123xxxx,成功率85。两个民办职业介绍代办站,共登记各类求职人员66xxxx,发布用工信息146条,提供空岗96xxxx,介绍就业成功32xxxx,成功率49。今年4月我市xxxx企业参加了地区劳务洽谈会,提供空岗35xxxx,签订劳动合同142份。

6、建立再就业基地和劳务派遣组织,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积极推进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大龄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确保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我们进一步加大再就业基地建设力度。今年,我市申报建立再就业基地两个,其中****煤炭有限责任公司被批准为自治区级再就业基地,***新运有限责任公司被批准为地区级再就业基地,两个再就业基地共吸纳下岗失业人员71xxxx,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7、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再就业资金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再就业资金投入,并在财政预算收支科目中增设了“就业补助”款级科目,在以往安排的再就业资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资金不减的情况下,增加安排了再就业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2005年财政预算再就业资金3xxxx元全部到位。

8、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进一步落实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工作,积极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开展。今年我市对申报小额担保贷款的17xxxx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入户摸底调查,有12xxxx符合放贷条件,发放贷款金额225.xxxx元。其中:农行办理小额担保贷款2xxxx,贷款33.xxxx元,建行办理小额担保贷款9xxxx,贷款19xxxx元。

9、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工作。根据地区《关于印发的通知》(**地党办[2005]9号)要求,以及地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安排,制定了《**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实施方案》,我市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明确了并轨的范围、对象及并轨程序。1998年我们在全市建立了xxxx再就业服务中心,在中心人数为81xxxx,截止目前,再就业服务中心全部撤销,仍有8xxxx未领取经济补偿金,但已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二)四、加大培训力度,以技能促就业

为进一步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力度,我局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做为重点,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把手负责制,保证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领导、有计划、有措施、有步骤地进行。2005年,我们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出发点,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各类人员参加计算机、商品营业员、药品销售员等专业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各类人员712xxxx,其中:就业再就业培训420xxxx,在岗职工培训20xxxx,创业培训9xxxx,完成计划的10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261xxxx,完成计划的100.2。主要措施:一是紧紧围绕***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突出抓好技术培训。二是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在做好就业指导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放在以短、平、快为特点的技能培训上。三是实行“定向式”培训,为提高劳动者技能,增强企业竞争力,***厂、蕃茄酱厂、煤矿、棉纺厂等企业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职工进行了技能培训。

(三)不断完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

一是加大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力度,切实加强街道办事处劳动和社会保障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办公设备,提高办公条件,及时配备了电脑、办公桌、档案柜、劳动保障工作指南流程图等。今年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劳动保障所(站)拨付办公经费xxxx元,确保了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要求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所,对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了认真的调查摸底工作,同时加强跟踪服务,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都按要求建立“六本台帐”,规范了各项工作。目前社区共开发就业岗位71xxxx,安置下岗人员64xxxx,其中公益性岗位10xxxx。广泛宣传保险政策,为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服务,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使企业退休管理进入社区,目前我市已将52xxxx企业离休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

(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

2005年以来,我市以促进劳动和谐稳定为目标,以完善

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监察执法为保障,全面加强劳动关系协

调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切实维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

权益。

一是建立健全举报、信访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做好劳动监察违法案件的接待工作,对举报和上访的问题做到件件有结果、宗宗有回音。

二是积极开展劳动监察执法活动,加大监察力度,规范劳动力市场。今年以来,劳动保障部门积极预防和化解劳资双方矛盾,对劳动争议案做到有案必受、有案必裁。为加大维权政策的宣传,印制《农民工维权手册》2000本,免费发放到农民工手中。组织人员对全市30xxxx用人单位进行了年检,建档率100。涉及职工951xxxx,签订劳动合同843xxxx,补签劳动合同108xxxx;签订集体合同5xxxx,签订率96。受理群众举报4xxxx,接待上访人员13xxxx次,追回拖欠农民工工资33.3xxxx元,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0宗,已结案40宗,结案率100。

(五)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工作

——养老保险。截止目前,我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为

1244xxxx,其中国有农牧场153xxxx,新增扩面118xxxx;全年应征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34xxxx元,实际缴纳280xxxx元,其中当年收缴232xxxx元,财政补缴历年欠费23xxxx元,企业补缴历年欠费25xxxx元,当年收缴率99,清欠率185。

——失业保险。全市参加失业保险1268xxxx,新增扩面80xxxx,今年应征缴失业保险费46xxxx元,实际征缴39xxxx元,收缴率为84;失业保险累计欠费39xxxx元,其中历年欠费32xxxx元,今年欠费7xxxx元,均属财政欠费。当年失业保险金支出35xxxx元。

——医疗保险。全市参加医疗保险2116xxxx,新增扩面159xxxx。今年应征缴202xxxx元,实际征缴200xxxx元,收缴率为99,基本医疗保险支出203xxxx元;大额医疗保险应缴11xxxx元,实际征缴11xxxx元。

——生育保险。全市参加生育保险人数696xxxx,新增扩面271xxxx,缴纳生育保险金4xxxx元,支出2xxxx元。

——工伤保险。全市参加工伤保险543xxxx,新增扩面426xxxx,缴纳工伤保险金4xxxx元,支出0.0xxxx元。

(六)全面落实“两个确保”工作

全市355xxxx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发放养老金281xxxx元,发放率100。为14xxxx异地安置离退休人员办理了代汇业务。为1730xxxx/次企业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30xxxx元,465xxxx/次失业人员支付医疗补助金5xxxx元。

(七)着力做好城镇扶贫帮困工作

认真开展“一家一”帮扶援助活动,采取“一家一”、“一帮一”等援助措施,发动全市干部职工、社区志愿者开展“献爱心、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促就业”活动,为下岗失业人员无偿进行职业介绍,提供就业信息,积极鼓励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创办实体,使7xxxx14xxxx实现了一家有一人就业。截止目前,共发放生活补贴、就医补助、就学补助13.xxxx元,取暖补助4.xxxx元。

四、就业再就业工作中积累的体会

通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实践,使我们真正感受到就业

和再就业工作是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

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要求,也是促进我市长期发展稳定

的重要保障机制。

(一)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加快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市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柱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举措,壮大了市域经济的实力,拓展了就业渠道。通过实践,我们感到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根本出路在于经济的发展。

(三)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抓好待业和失业人员的思想引导,帮助其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择业观念,使一大批失业、待业人员改变了择业观念,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

(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加强培训。我们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有效地提高了就业和再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五)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全社会形成合力。就

业再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要在全社会

形成关心、支持、帮助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浓厚氛围。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针对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特点,再就业工作的难度明显增大,各项再就业政策的效应尚未充分发挥,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观念陈旧,形成了有岗无人干状况,给我市就业工作造成许多压力。

二是下岗失业人数逐年上升,扩招后大学毕业生进入市场求职压力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较多,而解决就业问题的岗位有限,加上劳动力市场的配套设施未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影响了就业服务工作的开展,给就业再就业工作带来困难。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艰巨,确保发放的形势严峻,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还没有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由于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较差,对国家有关政策认识不到位,不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给职业培训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五是维权任务日益繁重,不签订劳动合同和拖欠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劳动争议案件、群体性事件和信访案件的数量不断增多。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细致的原因,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六、2006年工作打算

2006年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是:围绕一个目标,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从和服务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这一目标;巩固“两个确保”,狠抓三件大事,即一是狠抓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二是狠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狠抓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实施并完善四大建设,即再就业工程建设、社区平台建设、社会化服务管理建设、机关效能建设。

(一)以全面落实政策为重点,在就业再就业工作上取得新突破。要以增加就业为目标,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为重点,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控制失业。一是拓宽六条渠道。即抓住“非、密、小、三、活、外”六条渠道,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其就业“蓄水池”的作用。大力鼓励各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和弹性就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大力开展对外劳务输出,发展“打工经济”,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和富余劳动力的异地安置。二是落实五项政策。重点抓好小额贷款、主辅分离、税费减免、四项补贴、资金投入“五项政策”的落实。突破“小额贷款、主辅分离”政策中的难点,充实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放大贷款比例,在贷款人数、金额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强化四项服务。深入开展“一站式”、免费、承诺、援助就业“四项服务”,广泛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温暖”“四送”活动。

(二)以规范劳动关系为重点,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二是加强工资支付行为的监管和指导。全面推行欠薪预警制度和欠薪保障金制度,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处理工作,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运用好监察执法手段,重点对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社会保险、禁止使用童工、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开展“劳动保障信得过单位”评选活动,重点做好集体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三)在职业技能培训上抓落实。抓好再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定向订单培训、校企联合培训、实用技能培训。

(四)全面构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重点抓好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场地、制度“六落实”。做到就业服务进社区,退管服务进社区,医保服务逐步进社区,实现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100的目标。

2005年,我市的劳动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开拓创新,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好各项工作,为下岗失业人员办实事,办好事。努力实现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新突破,进一步巩固我市的社会保障成果,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2009年全市劳动保障工作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应对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创新中寻求发展,不仅经受住了自然灾害和经济下滑对就业社保的严峻考验,而且始终牢牢抓住城乡统筹这个关键,创新探索,破解难题,推动了统筹城乡劳动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部市《备忘录》为标志,推进全市统筹城乡劳动保障事业纵深发展。去年6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市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改革备忘录》,对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市劳动保障局相继与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签定了《劳动和社会保障创新实践研究基地框架协议》和《统筹城乡劳动保障服务体系研究课题合作协议书》。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市及时编制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五年改革发展纲要》,并按照《发展纲要》的内容明确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同时,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与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以国际接轨,国内先进;最大程度便民,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为目标的统筹城乡劳动保障服务体系课题研究。

(二)以城乡比较充分就业为目标,继续保持全市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积极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大力实施就业促进民生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就业培训、就业援助等工作体系,全力推进创业促就业,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3年内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市的总目标。2009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7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54%;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1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5%;4050就业援助对象实现就业2.6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0.53%,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再就业培训7.7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49.04%;农村劳动力培训27.9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5.2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一是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稳定就业的实施办法》、《关于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职业教育培训制度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就业政策体系。二是启动了南充、眉山远程见工系统,并与广州市劳动保障局签订了劳动保障合作协议,广州远程见工系统也于今年1月启动。三是开展了惠民行动、中国创业与就业促进会、关注民生、探讨就业内涵、统筹城乡就业的就业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为广大城乡劳动者搭建了更加方便的自主择业、创业就业平台。四是通过自主创业培训、发放小额贷款及项目支持、创业实训、创业咨询、跟踪服务等措施,进一步推动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充分发挥了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五是始终把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作为推进三个集中的关键环节,从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政策宣传、基础台账、实名制动态管理等方面强化就业督查,切实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就业问题。去年11月,市就业督察专员办对全市36个农民集中居住区进行暗访抽查,总体就业率达93.09%。六是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投入10亿余元、招生总规模达2万余人的9+1技师学院基本建成,技师学院总院的机构已获批准,9个分院全部于去年9月如期开学,已招新生8635人。七是强化就业督查,通过采取查找问题的差距式管理、交叉检查、循环抽查等方式,全面促进了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落实,全市一、二圈层保持比较充分就业,三圈层除都江堰因地震造成严重破坏外,其他均达到比较充分就业目标。

(三)以完善政策为抓手,推动统筹城乡社保扩面对接。全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为人人享有社保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62.68万人,新增参保人数31.7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44%;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96.08万人,新增34.8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35.6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40.35万人,新增23.1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78.5%;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36.06万人,新增20.8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20.75%;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16.02万人,新增23.7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75%;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保31.23万人,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保24.04万人,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达到24.2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92%;农民工综合保险达到84.66万人,其中建筑行业农民工新增参保10.6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9%,全市非建筑行业农民工新增参保13.3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91.14%。

一是出台了《关于妥善解决我市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有关问题的通知》、《市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补充规定》(市政府143号令)、《市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市政府152号令),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二是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耕地保护基金注入农民养老保险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广大农民的持续参保缴费,有效破解了农民持续缴费能力弱、农民养老保险扩面难的难题。三是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已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成府发[2009]22号),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被列入中组部2010年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选题计划,将制作专题教材面向全国农村48万个终端基层站点播放。四是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对接办法,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五是调整完善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政策,在不增加缴费的基础上,新增失业补贴待遇项目,实现了一项缴费,六项待遇。同时,调整了综合保险住院医疗报销政策,实现了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接轨。协助市建委发放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及农民工权益工资卡20.62万张,有效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六是加强社保稽核、基金巡查和社保基金反欺诈工作,确保了社保基金的安全完整。(工作总结之家 http://)

"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