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党建组织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9.18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组织工作经验做法。

很多人在写个人总结的时候,不知该从何下笔,要是有几篇有借鉴价值的文章在,我们的思绪也可以瞬间被打开,那么,有哪些可以被我们参考学习的个人工作总结模板,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的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组织工作经验做法》,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组织工作经验做法

**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着力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统筹城乡均衡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动真格,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抓手,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要求各村同步做好“三清一定”工作,即清理资产、资源、资金,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县委组织部牵头农办、财政、劳动、农业等部门,深入乡镇开展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活动,以峡口镇泗湘溪村为重点,详细解剖了集体经济的发展难题和途径,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和激励政策确定全县以盘活集体“三资”为重点,以租赁、承包、入股等为主要方式,滚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1121”工程,即用五年时间,整合资源,捆绑投入发展资金1亿元以上,村平建成100亩左右集体经济“当家田”,村平建成200亩左右集体经济“当家林”,全县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确保到20xx年,每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万元,30%以上的村达到5万元。目前,全县92个村,已有68个村有集体经济,其中年收入2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0%。集体经济的发展,保证了村“两委”班子有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镇**村成立劳务公司,大办柑橘厂、茶厂,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投入70万元硬化了9.3公里通组、通户公路,充分展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是实施“红色阳光工程”。发挥职校跟踪服务学生的网络优势,在外出务工优秀青年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在东莞、保康、深圳、武汉等4个职校就业基地建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活动小组,已累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25人,发展党员38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26人,在去年的村级组织换届中,有2人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黄粮镇金家坝村外出务工人员高自文,在“红色阳光工程”的培养下,去年加入党组织,今年回乡创办盛磁电子公司,可安置就业150人,预计实现产值3000万元。二是推广“党支部+关怀理事会”模式。在水月寺镇南对河村、南阳镇落步河村试点的基础上,各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关怀理事会,设置教育、医疗、生产、治调、红白等理事岗位,从村干部、无职党员、致富能人、村医、学校教师、九佬十八匠、退休干部中筛选热心公益事业或德高望重人员充实理事岗位,从生产、生活、思想方面关怀入手,对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提供劳力协作、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上门看病、监护留守儿童、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让外出务工人员走得安心、家人放心、始终与党组织心连心。水月寺镇南对河村万淼知、万忠婷夫妇在关怀理事会的帮助下,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同时递交入党申请书,先后加入党组织。三是开展“百村面对面·千人手握手”活动。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服务返乡农工创业,各村党组织面对面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思想动态和创业意向,在返乡农民工家中召开支部扩大会,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水月寺镇农民工黄海波返乡创办养鸡厂,县委组织部、镇党委、村党组织通过召开支部扩大会及时帮助解决了场地、资金、技术等难题。据统计,全县各级党组织已召开党支部扩大会215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300多件。县直单位广大党员深入农村与返乡农民工结对子、交朋友,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全县790名县、乡两级党代表全部确定了联系和帮扶对象,并制定了创业帮扶措施。

三、以“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为载体,构建统筹城乡党建新格局。在县直各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五联一帮”活动,即联系和扶持一个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联系一个农民致富主导产业、联系一个产业大户、联系一个返乡创业示范户、联系一个留守家庭、帮扶一个困难党员或贫困户脱贫解难。县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利用“大走访”这一有效的实践载体,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全县共有100多名县级领导和副科级以上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先后用20天左右的时间下乡蹲点,全县已有2700多名党员干部共深入到13000多个基层单位(农户)、走访接触基层干部群众8万多人次。全县各级党组织为基层和群众解决饮水、医疗等民生问题20xx多个。县水利局党组在争取资金1700多万元解决农村饮水难、农村灌溉难和防汛难的同时,还筹资4万多元,为结对共建的高桥乡龙潭村建起了一座钢索吊桥,解决了该村700多人过河难的问题。同时,通过民主恳谈、互动交流,帮助基层组织和群众进理清科学发展的思路。全县共召开民主恳谈会1571场、互动交流会1352场,有8万多各界群众参与了恳谈、交流。

GZ85.cOm延伸阅读

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经验做法


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经验做法

长期以来,地委、行署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地区各族人民视团结如生命,爱团结如眼睛,呈现出团结和睦,政通人和,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地区各级党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坚持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一手抓团结稳定,一手抓繁荣发展,在建设和发展**的奋斗历程中,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心心相连,团结奋斗,互相学习,荣辱与共,做出了卓越贡献,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谱写了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兵地团结的绚丽篇章。作为祖国西部边疆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之所以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各族人民之所以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实现科学发展,归根到底离不开国家和自治区的亲切关怀,离不开正确的民族政策保障,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古今中外历史证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就政通人和,事业兴旺;社会动荡、民族分裂、国家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切身感受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团结才能和谐,团结才能发展,团结才能出凝聚力和战斗力。

**各族人民有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地区有36个民族,总人口63.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57.94%,是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多年来,地区民族团结工作始终常抓不懈,坚持结合实际,围绕重点,将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不断继承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赋予民族团结教育新的活力,拓宽民族团结教育途径,丰富民族团结教育载体和形式,使民族团结理念薪火相传,营造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浓厚舆论氛围,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人民解放军好的时代主旋律。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合作,携手共进,涌现出了赛尔江、阿布旦、张万杰、李广仁、徐华胜、叶尔波力、塔依尔、江尔、阿比包、哈尼帕、**市地税局等一批全国、自治区模范个人和先进集体,其先进事迹在金山大地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和教育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全国、全疆和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学习的榜样。1982年以来,地区先后召开6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模范集体322个、模范个人671名,90%以上的地直部门(单位)创建成地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3个县创建成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个县创建成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地区已有11个模范集体、16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家表彰,22个模范集体、45名模范个人受到自治区表彰,20个模范集体、60名模范个人受到伊犁州表彰。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中,驻阿单位、部队、兵团与驻地各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在经济建设、抢险救灾、扶贫帮困和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目前已有3个县被命名为“自治区双拥模范县”,1个县被命名为“国家双拥模范县”。

搞好**的民族团结工作,要抓好事关各族人民共同发展进步的三件大事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地区结合实际,以“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为主题,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民族团结之花在金山大地盛开。

一是必须找准民族团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从事关群众冷暖安危入手,加快推进牧民定居步伐。牧民定居是当前**地区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基石。**地区现有牧业户数34883户,牧业人口145222人,占地区总人口的22.7%,已实现标准化定居达3221户、人口12982人,仅占牧业人口的8.9%,众多的牧民仍旧过着逐水草而迁徙、居无定所、靠天养畜的传统游牧生活,落后的生产方式、艰苦的生活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脆弱的抗灾能力是他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摆在地区各级党政面前的重大问题。古人说“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解决好牧民定居问题,不仅是实现地区与全国、全疆同步进入小康的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还是增加广大农牧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夯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念。为此,地委提出了包括牧民定居在内的“三大突破”任务,切实把群众引导到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摆脱贫困,缩小经济差距、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整体发展实力,奠定民族团结经济基础,巩固

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经验做法第2页

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大统一上来,充分体现了地委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民族团结的高度重视。20xx年,地区共投入牧民定居资金1.76亿元,完成牧民定居1519户。今年,争取到国家牧民定居项目资金8000万元,将完成3200户牧民标准化定居任务。同时,地区进一步加快推进控制性水利工程和大型灌区建设,加大饲草料基地开发力度,努力解决牧民定居土地和生产资料问题,为大规模实施牧民定居创造条件,力争在2020年全地区80% 以上牧民实现标准化定居,确保“定得下来、富得起来”。在推进牧民定居的同时,还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有针对性地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使众多掌握一技之长的农牧民,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热潮中成为产业工人;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提高牧区教育水平,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发挥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作用,改善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强化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广大牧民能够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真心实意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服务,以实际行动赢得各族群众的拥护。

二是必须选准民族团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提高干部群众认识入手,大力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宣教活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是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和维护社会稳定自觉性的有效形式,是发挥我们党思想政治优势的生动体现,也是实现地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重要方面。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紧密结合地区实际,突出“感恩伟大祖国、建设和谐**”主题,以“六好”和“三个不忘”为核心,广泛宣传教育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人人”、“五个互相”、“三爱”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成就、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这四条主线,不断深化拓展教育内涵,努力提高宣传教育水平,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围绕“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认同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自觉地永远跟党走;深入开展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的宣传教育,教育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程,倍加珍惜和维护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坚定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要深入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认识到,坚定不移地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建设更加繁荣富强文明和谐的**,就是最现实的爱国主义;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思想基础,巩固马克恩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免疫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旗帜鲜明地与民族分裂主义进行坚决斗争,自觉站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科学发展的行列中。

三是必须瞄准民族团结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融汇点,从维护群众文化权益入手,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民族凝聚力,激发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内在要求。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草原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地区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哈萨克民间达斯坦、“呼麦”和蒙古冒顿潮尔已入选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特别是哈萨克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墓地石人、草原鹿石等史前遗迹多达百余处,居全疆之首,我区还素有“千里岩画长廊”之称,星罗棋布的岩画石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先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挖掘、传承、发展好传统历史文化,对于促进文化繁荣、加强民族团结有着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要加快地、县(市)歌舞团建设和编创、演出人才的培养,提升歌舞团的整体水平和实力,重点抓好以弘扬哈萨克民族文化为主题的“阿嘎加依”大型歌舞创作编排工作,将地区歌舞团打造成全疆一流的哈萨克文艺演出团体。邀请高水平的编创人员来我区采风、创作,深入挖掘发展以哈萨克文化为主的本地文化,推出一批弘扬特色民族文化精品。要提高广大青少年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与继承,将哈萨克族民间传统舞蹈“喀拉骄勒尕”作为课间操在全区中小学推广,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切实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东风工程”、“农家书屋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全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推进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和社区倾斜,进一步提高文化覆盖水平和质量,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发挥功能,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继续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日广场文化”、“乡村百日文体竞赛”和文化“六进”(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重点工程现场和边防哨所)等活动,进一步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满足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

信用联社科学发展观经验做法


信用联社科学发展观经验做法

**联社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牢牢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做文章,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通过科学合理引入、配置、培养、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员工队伍,为信用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优化劳动组合,在人力资源配置上体现科学性

一是参照近年来业务发展状况,预测机构未来所需的人员数量和素质标准,制订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联社在3年规划中提出:每年按人均20xx万元存款增速增扩1个人员编制;到20xx年底,全员文化结构均达到大专以上,其中本科人员占比不低于40%,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比不低于80%,平均年龄控制在40岁以下,计算机、法律、财会专业人员占比不低于50%,力争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与结构需求、层次需求、业务发展的协调一致。二是深化“三定”工作,量化到岗、细化到人,确保“人人有事可做、事事有人负责”。联社采取精简管理层、严控总部编制、业务流程再造、压缩非业务岗位人员数量等有效手段,促使人力资源流动趋向与经营中心、经营效益相匹配。三是实行末位淘汰制,通过一次性补偿或社会保障,把不想干、不能干、不能用的“三种人”淘汰出局,疏通员工进出通道。四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复合型和专业型人才,补充新的“血液”,解决人员素质的结构失衡和人员数量上的供求矛盾。截至11月初,几年来联社公开择优录用大学生、退伍转业军人等专业人才68人,内部退养69人,依法解除劳动合同7人,办理退休15人,有效推动了内部人员的合理流动,为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保证。

二、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在提升队伍素质上体现科学性

员工的培养和培训是农村信用社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联社领导率先从自身做起,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善用人才,为员工增加培训意识创造良好氛围。在干部选拔上,联社规定三先用:业务知识强的先用、专业技能强的先用、综合能力强的先用。二是将员工教育培训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联社建立了员工岗前培训、在岗定期培训、业务技能培训、个人发展培训等7项培训相关制度,将员工的培训情况全部记录培训档案,实现员工的选拔、任用、激励以及个人发展与培训挂钩。三是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联社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培训相接合,通过以会代训、电子化教学、分片组织人员培训、树立先进及典型加强交流学习、外聘人员专题讲座、选拔优秀员工参加外训、鼓励员工自学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教育培养。同时,培训内容也具灵活性。对管理人员注重政策理论水平、经营管理策略、市场应变能力和驾驭全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业务骨干侧重于业务技术、操作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四是实施“人才工程”,鼓励自学,重点培养。遵照省联社要求,推选有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年轻优秀人员,进行异地挂职锻炼。同时,对 35周岁以下的储备人才实施重点培养,逐步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后劲和竞争活力。几年来,联社自身共开展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278次,参加上级组织培训班176次。通过参加地方电大、函授在职教育,63名在职人员取得大专以上文化;34人通过自学取得国家技术职称。通过培训,增强了信用社竞争力、创新力、生命力,促进了信用社快速迈向现代金融企业之林。


三、改革分配制度,在激励机制上体现科学性

一是实行全员同工同酬。抛开档案工资界限,正式工、合同工、代办员一视同仁,均采取以岗位定底薪、以业绩定报酬。二是按经营效益拉开收入档次。全员按承担风险和责任、工作业绩和效益分别拉开档次,建立薪酬挂钩的分配制度。三是改变管理人员考核办法,实行定量考核,收入与其所辖机构的经营业绩挂钩,通过利益纽带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四是采用多种有效的激励办法,实行按劳取酬。设立多项业绩奖、特殊贡献奖、季度奖、年终奖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并对信贷人员,加大绩效挂钩考核力度,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五是改革福利保障制度,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障制度,使福利分配纳入薪酬体系之中。六是注重精神激励,通过评先创优、举办比赛、排列名次、树立典型等多种形式,激发员工队伍活力,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蓬勃发展、勤奋向上的整体氛围。


四、引入竞争机制,在选人用人上体现科学性

一是深化干部竞争机制改革,推行干部考试考核、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群众评议、岗位轮换、末位淘汰等制度。所设岗位一律实行竞争上岗,二是对信用社领导班子实行任期目标管理,经营业绩与任期挂钩,形成优胜劣汰、能上能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在日常经营业绩考核中,对分支机构负责人和中层干部当月完不成任务,进行约见谈话;连续2个月完不成任务,并排在后3名之列的降低工资系数;连续3个月完不成任务,并

信用联社科学发展观经验做法第2页

排在后3名之列的就地免职。对一般员工,连续3个月完不成任务,并排在后10名之列的作等岗处理。三是打破论资排辈,大胆启用新人。联社适时将那些政策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选拔到重要管理岗位上锻炼,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流动氛围,为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搭建良好的人才梯队。2年来,共有4名新招大学生走上基层社领导岗位,7名人员成为基层社业务骨干,18名人员纳入后备人才库作重点培养。四是建立后备人才库,为优化调整后备领导班子积蓄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保证管理人员任用的连续性与科学性,为今后业务发展的连续性奠定组织基础。

五、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在团队建设上体现科学性

一是搞好组织推进。明确联社“一把手”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宣传者、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把企业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大力宣传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增强干部的凝聚力、员工的向心力和队伍的战斗力。二是立足“双建”,重塑服务文化。积极组织开展好“双建”工作,用“五大规范”统领员工一言一行。1、坚持“快捷、准确、安全、方便”的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并“承诺限时”服务,“一站式”服务,不断加固、扣紧、延伸服务文化的半径。2、坚持“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标准,规范服务质量。用微笑服务、文明用语服务播撒大街小巷,温暖千家万户,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实惠,同时实行“首问负责制”、“优质服务一票否决制”,并通过设立意见簿、举报电话等形式,虚心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3、坚持“美观、真诚、先进、特色”的标准,规范服务形象。从员工的仪表、站立、坐姿、礼貌用语到办公桌椅、街道卫生、社区花草,都给客户一个全新的感受,使客户有宾至如归之感,不断创造农村信用社的优质服务品牌。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性化工程,用真情留守人才。实施“爱心工程”对困难职工进行生活补助;实施“温暖工程”为基层社建立小食堂,让员工倍感“以社为家”之温馨;实施“健康工程”让员工增强体魄;实施“文化工程”让员工丰富精神食粮。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团队精神,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形成了单位与员工“共同成长、共享发展、共创未来”的“双赢”良好局面。

乡镇实践科学发展观经验做法


乡镇实践科学发展观经验做法

**镇是全市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该镇实行“四个一线工作法”,坚持在最基层一线搞活动,在活动全面铺开的同时,选择全镇观念最落后、经济最薄弱、村情最复杂、工作最难做的5个连片城郊村作为试验区,搞绿化,调结构,创机制,以活动促工作,以工作实活动,收到良好成效。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频道对这一做法予以报道。

决策在调研一线形成

为了制定符合镇情、体现科学、明确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镇党委书记带头,全体班子成员深入城中、城郊、城外三个类型村中进行蹲点调研,入农户、进田间,与群众座谈、长聊,寻求群众的发展观、方法论,使活动方案反映群众呼声,凝聚群众智慧。在调研中,该镇深入剖析了地域最重要、工作最落后的蔡上、刘庄等5个连片城郊村发展软肋和机遇所在,决定作为全镇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验区,用一线的实际工作去实化活动,用经济发展、村庄面貌变化来检验活动成效。这些村共同特点是:村情不稳,基础落后,群众致富门路少,但求富、求和愿望强烈;土地多、荒滩荒沟多,种植结构单一,自然环境较好;地处县城支漳河、一分干、二分干等河域下游,地势低洼,有利用生态水网的客观优势;地下水咸苦,群众耕作难、浇地难。针对这些特点,该镇有的放矢地开展调研讨论、聘请专家进行科学规划论证,按科学发展观要求,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实行对接县城互动、经济社会统筹、生态与发展协调”的科学发展理念,确定了“建设水网+路网+林网三网水乳交融的生态体系,发展林果+高新育苗+观光农业三业互为一体的特色产业,打造林乡+果乡+水乡的县城生态后花园”的科学发展思路,力求5村率先整体突破,建成全镇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活动在工作一线展开

该镇不照本宣科为活动而活动,而是在全面安排落实规定动作的同时,扎实做好自选动作,把城郊5村变样突破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舞台载体。

一是集中学习培训与集中推进生态水网、路网、林网会战相结合。抓住春季有利时机,开展“边学边干,双进一线”活动,除8名人员在镇机关处理日常事务外,105名干部到工地一线与农村全体党员、“两委“干部、群众一块参加挖河、修路、植树“千人大会战”,利用劳动间隙、晚上时间,举办“理论培训半小时”,由镇领导、辅导员授课,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规定篇目、领导讲话和会议精神,确保每天集中培训学习时间不少于4小时。开挖了干渠、支渠、毛渠、灌渠、排渠5个级别水系15.5千米和1个5.6万平方米生态湿地,外接支漳河、东风渠,做到贯通环绕,活水常流,再现“小桥流水”的水乡美景;改造了8纵13横村间、田间、环村路网22千米,做到畅通便捷,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规划了林带林网5000亩,已栽树木4.6万株,做到路路有树、渠渠有绿,森林覆盖。镇发展办小龙说:“劳动中学习,学习中劳动真好,劳动有劲,学习记得牢,我劳动了两周半,笔记写了一大本”。

二是解放思想与谋划林果、高新育苗和旅游观光农业特色产业相结合。解放思想的“总阀门”怎么打开?镇村干部在热烈讨论中形成共识:不能讲大话空话,应围绕调优产业结构、帮民增收致富做文章。走进中国农大**试验站“攀高亲”,寻计问策,深化合作,聘请专家规划产业布局,培训农业高新技术。镇政府积极搭桥,引进河北可口食品公司到村考察环境、水文和土壤特点,开展村企联姻。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在5个村合作共建低糖果脯项目水果原料基地,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确保农民一亩地收入不低于1500公斤小麦收益。镇拿出20万元,免费给群众提供果苗。同时放开思想,不搞强迫命令,群众愿栽,干部服务,以一带十,示范推动。湾东李庄村建起苹果草莓兼作种植基地1100亩,蔡上村1500亩苹果西瓜兼作基地正在紧张栽种。该镇东牛屯村前年建起了两家工厂化育苗合作社,每亩纯收益5.5万元。利用这一典型现身说法,改变农民群众保守思想,计划新上育苗基地500亩。走出去,引进来,到外地参观考察,引进新观念和投资者,新建一批水乡景观、水上娱乐项目、休闲设施,发展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等乡村旅游业,吸引城里人来休闲娱乐。

三是调查研究与助推科学发展相结合。围绕5个村脱贫致富、环境整治、干群和谐、纠纷化解、民生困难帮扶等专题,集中开展了“入户下访问一策”活动,实化调查研究内容。下访调研干部做到了“五个一”,即:每人绘制一份村庄草图,标注联系户位置;准备一本民情记录本,记录户情和意见建议;发放学习实践活动明白纸,让群众明白活动内容;送上一张联心卡,密切干群关系;撰写一篇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吃透村情民意。

作风在劳动一线转变

作风建设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群众最容易看得见、感受到。作风怎么改?该镇不搞空对空说教,而是把全镇95%以上干部放在蔡上等5个村挖河、开路、植树工地第一线,开展“

乡镇实践科学发展观经验做法第2页

角色换位,当一个月村民”活动,与村民同吃、同劳动、同解难,在“三同”中拉近距离,增进感情,转变作风。同时,用植树造林的内在质量、外在形象来检验工作作风实不实、细不细、严不严。党员干部每人栽树至少100株,挖坑、栽植、浇水全过程操作,划分区域,标上名字,负责到底,三个月后验收,用树木成活率来考核干部。群众形象地说:“今年栽的树手摇60度不倒,暴风刮不歪,是作风建设林、科学发展林。”镇干部小刘以前总待在机关,群众找她办事,有时门难进、话难听,还让群众跑一些冤枉腿。这次她骑着自行车下村参加劳动,来回20多里路,手磨出了血、身子累得散了架,还得骑车往返,亲身感受到群众不易,为方便群众办事,总结出“电话预约、一次办结”工作法,向群众分发联系卡,小小动作深受群众欢迎。东刘庄村陈某,是村里的“难缠”户,河渠扩挖正好占用他2.5分开荒地,开始死活不腾地。村干部改变以往强、冷、硬作风,学习实践活动大会邀请他列席,镇司法所、综治办干部白天在工地劳动10个小时,连续一周每晚到他家讲解造福于民决策,他终于被这种真诚的作风感动了,主动拔棉柴腾地,还参加义务植树。镇长李庆福深有感触地说:“只要按科学发展观正确决策,群众受益,干部作风真变,群众就能信任干部,什么大问题都会变成小事情”。

机制在实践一线创新

该镇在工作实践一线创新各种体制机制,并贯穿活动全过程。一是在植树造林模式上,总结出了一套新办法,即:先挖河引水,再修路整地,最后植树造林,做到水通、路平、树活。明确产权,保成活率,不栽无主之树,不造无权之林。在土地使用上,改变以往拍卖“四荒”裸地模式,采取村统一收回,统一整理,统一植树后向社会公开竞标拍卖林地新作法,地随林走,林权到户,以林养财。以前拍卖裸地,每亩每年承包费120-200元,不但收益少,还难以阻止群众挖堤卖土破坏地貌问题。现在树活后按树拍卖,每亩地每年拍卖收益达360-450元,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二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上探索创新。成功把北甫、东街等城中村农民撂荒的260多亩土地通过转包、租赁方式进行流转,使城中村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使城郊村农民增加可种土地。土地流转后,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组团闯市场。湾东李庄村建起了苹果草莓专业合作社,会员达310户。计划在5个村中再组建10-50家合作社,吸收60%以上农户入社,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蔡上村支部书记黄荣桥在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会上,对比了一组数字,阐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变化。去年,用深井浇一亩地要花39元,群众还得排号,全村浇一遍地需15天,天旱了,300亩地减产绝收,且地下漏斗区越抽越大;今年用河水浇一亩地花3元,地随时能浇,不用排号,且地上水浇出的地有肥力,庄稼长的旺。仅浇地一项,全村20xx 亩地,一年浇4遍水,可节省 28万元。李早宝老人说:“我知道村里在搞活动,理论我不全懂,但我看见村里路平了,树多了,浇地用上河水了……”。该镇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推进过程当成解决问题、改善民生的过程,已初步解决群众民生问题10多项,深受群众欢迎。

工作总结之家的个人工作总结频道希望在写作方面解决您的问题,也希望我们的创作和收集整理《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组织工作经验做法》内容给您带来帮助。同时,如您需更多总结范文可以访问“党建组织工作总结”专题。

"团组织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