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干部培养的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20.06.29

培养幼儿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生活常规培养的基础。

时光易逝,时不待我,你一定在这个阶段的工作中学会了很多,这是让你对自己工作的认识,工作总结要求把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的认识,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的认识。所以这个总结的内容非常多。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培养幼儿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生活常规培养的基础”,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培养幼儿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生活常规培养的基础

小班刚刚入园,哭闹现象比较严重,孩子们嘴里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要找妈妈”,“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早点接我”等等,他们换了新的环境,心里往往充满了对新环境的害怕、焦虑、恐惧等情绪,这个时候他们对老师是不信任的,缺少安全感,对不熟悉的环境没有归属感。要想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那么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是教师要做的第一步。

(一)建立安全感的前提是熟悉感和规律感

1.三个教师同时带班,增加幼儿对教师的熟悉感。

我们都知道熟悉感是由交往次数和时间决定的,所以在小班开学初一个月三教师都要参与带班活动,而且是全天在班,尽量多和孩子接触,这样教师当然很辛苦,但是我们要努力克服,尽快和孩子之间彼此熟悉,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2.活动安排要有规律,使幼儿产生可预测感。

规律感就是每天安排经过多次重复后,孩子产生了可预测感,有了可预测感后,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增加。但规律感要符合直观性、一致性和重复性这个三个要素。直观性就需要提供直观的信息,比如图片或声音,让孩子了解各个环节转换的要求;一致性就是在小班开学初期,每一天的安排应该是一样的,包括每个细节,例如孩子的床铺、孩子的座位、负责每个环节的教师等都不变动;重复性就是幼儿园和家庭要保持一致,重复一样的细节,比如,假期也要坚持睡午觉,特别是长假前要飞信提醒家长。我们班从第一周开始周五下班之前都会给家长们发飞信,提醒家长假期注意安全同时提醒家长在家看着孩子睡午觉。

(二)归属感的建立会促进幼儿生活常规的内化

幼儿需要情感的归属,在家庭中幼儿具有天然的归属感,可是到了幼儿园,他们看到的是新的摆设,陌生的老师,不熟悉的同伴,他们没有归属感,要想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养成良好的常规,建立归属感至关重要。

1.利用亲情效应,建立幼儿的归属感。

我们知道幼儿对父母或者经常陪伴他们的家人都有很深的依恋感,这是他们之间存在着亲情效应。由此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幼儿园也可以建立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亲情效应。比如孩子在喊着找妈妈的时候我就会说:“老师就是你幼儿园里的妈妈呀。”,孩子不小心撒了饭菜我们要微笑着说“没关系的,擦干净了就可以了。”小班幼儿喜欢身体的接触,教师可以增加和他们之间身体的接触,摸摸头、拉拉手、抱一抱等等,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2.没有私心的教师,让每名幼儿拥有归属感。

我们在带班中,经常是看见漂亮的幼儿就情不自禁去抱一抱;看见调皮的幼儿就大声训斥;小班幼儿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和同伴,这样经常受到老师批评的幼儿会感觉到老师和同伴都不喜欢他,在集体没有归属感,这样长久下来会让幼儿缺少自信,影响他的发展。

教师要“戒掉”私心,让幼儿享受到公平的爱。每名幼儿都需要老师的爱,我们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每名幼儿在幼儿园都感受爱。同时我们要认真观察孩子在园的表现,寻找他们的活动中的“魔法时刻”,用照片、文字、录音等形式记录下来与幼儿和家长进行分享,让每名幼儿感受到他是幼儿园集体中的一位重要的成员,真正建立他们的归属感。

GZ85.com更多工作总结范文扩展阅读

专题总结: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是促使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德国当代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因此,要想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使幼儿能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但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幼儿因其年龄特点,大脑及身体动作的节律对音乐节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协调,所以节奏感差。因此,老师要循序渐进地通过一些简便而又富有趣味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培养。

一、激发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我们很难让幼儿掌握这方面的能力,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幼儿在节奏方面的兴趣,有这样几种具体的方法:

1、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此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因此,从现实生活出发来寻找节奏是让幼儿感知、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幼儿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公鸡叫“喔喔喔――”、小猫叫“喵――喵――”等;自然界的声音:下雨声“淅沥沥、淅沥沥”、吹风声“呼――呼――”,流水声“哗啦哗啦”等;交通工具的声音:火车声“呜――呜――”,汽车声“嘀嘀―嘀嘀”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有趣的前提下,幼儿产生了模仿这些节奏的兴趣,并用口说、拍手、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游戏化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事实证明孩子在幼儿期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游戏,所以把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来势必会激发幼儿的兴趣,效果自然要更好一些。就是普通的节奏谱也可以加上有趣的情节和动作来表示以更好的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例如: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 ×××)如果用枯燥的视谱演奏的方法来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太好,如果我们以母鸡下蛋的声音(咯咯哒、咯咯哒)来形象的比喻,相信孩子们掌握起来就会很容易。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留心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把节奏课变成有趣的游戏课,孩子们的兴趣一定会很大。

3、进行节奏感培养时要具有音乐性,绝不能只让幼儿机械的打拍子,要引导幼儿感受节奏的美,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能让幼儿充分的感受三拍子起伏的特点,让幼儿获得审美的体验。

二、幼儿对节奏有了较浓厚的兴趣后,教师可以结合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1、节奏练习和诗歌朗诵的结合,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掌握一定的节奏型,探索语言节奏的规律。例如:附点节奏我们可以利用儿歌来掌握,如歌曲《幸福拍手歌》: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 × ×)。

2、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学习节奏。

身体动作是感受音乐节奏的生理基础,它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脚、摇动、敲打、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幼儿喜欢的并较容易掌握的动作。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比如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可以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来表现。例如:学习《拔根芦柴花》中的节奏× × o|×× ×o,在让幼儿用拍手动作学习节奏的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各种不同的拍肩、拍腿、踏脚、摆动手臂等动作。经常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能大大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利用生动形象的节奏图谱学习节奏。

对幼儿来说,简单的节奏图谱(×× ××)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因而空洞乏味,幼儿不易理解也没有兴趣学习。而用生动形象的图形来表示节奏,不但能吸引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幼儿易于理解,能更好地学习节奏。如用一个苹果表示一拍,半个苹果表示半拍,幼儿一次就能记住,而且不会忘。例如:在节奏乐《大雨小雨》中,用大的雨点表示强的部分,用小的雨点表示弱的部分,这一形象的图谱能帮助幼儿很快掌握强弱不同的节奏并通过身体动作或乐器表示出来。又如:在节奏乐《小鞋匠》中,用锯子和锤子表示不同的音乐性质,同时用一个锯子或一个锤子表示一拍,用半个锯子或半个锤子表示半拍,幼儿不但能清晰地理解音乐的性质,而且能根据图谱的提示选择合适的乐器来演奏。可见,图谱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做各种不同节奏的小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可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如:同样在节奏乐《小铁匠》中,教师除了用图谱的形式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节奏,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节奏,用叽咕叽咕o叽咕 叽咕o表示锯木头,用丁 丁o丁丁o表示钉钉子,通过这样的游戏,幼儿不仅学得有趣,而且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节奏。借助这些游戏活动,使幼儿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投入到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幼儿还会主动开动脑筋,从而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捕捉到节奏型,掌握好节奏。

5、分辨旋律、乐句的节奏型。比如听音乐找节奏型,可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增强记忆,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在分辨节奏型时应注意从明显的节奏型对比开始。

6、打击乐器的运用

利用乐器等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乐器直观性能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幼儿好动,手脚总闲不住,结合这一特点,经常让他们进行乐器演奏,既能加深幼儿对节奏的掌握,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因此,我们在音乐角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打击乐器,让幼儿练习使用。开始先让幼儿敲打着玩,目的在于使幼儿了解各种不同乐器能发出不同的音响,然后,引导幼儿通过亲身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击乐器,可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如:用鼓铣锤敲打的正中、侧面和边缘,其声音各不相同。待幼儿对乐器产生兴趣之后,我们就鼓励、引导幼儿用乐器为他们熟悉的歌曲打节奏,也可自由创编节奏。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能让幼儿充分的感受三拍子起伏的特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并通过对小乐器的操作应用,了解各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既培养了节奏感也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7、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音乐节奏的培养

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节奏与其它学科的结合能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表现、记忆节奏,如节奏与美术结合,用画苹果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节奏,一个四分音就是一个苹果,一个八分音就是半个苹果。幼儿更好地理解了每一拍的时值。节奏教学与语言也能有效结合,有节奏的朗诵不但能巩固节奏还能帮助记忆内容。如:在语言活动中,教歌时我们不仅自己示范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让幼儿感兴趣,并且让幼儿有节奏地学习朗诵歌,有了节奏的加入,幼儿念时会朗朗上口,加强了内容记忆,使学习得心应手。所以把枯燥乏味的节奏练习辐射到其它学科中,才能获得广泛的节奏感

在晨间锻炼或午间锻炼时,教师都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如:在做操之前会有一段准备时间,主要以踏步为主,教师则会以“12 1 12 1”的口令来指挥,看似一个熟悉而简单的口令,也是一种节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这个节奏;当教师需要集中正在自由活动的幼儿时,教师常常用铃鼓或拍手声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常常使用× ×o ×× ×o的拍打节奏来引起幼儿的响应,先结束活动的幼儿则会跟着教师一起拍打该节奏,从而也学会了这个节奏。

这样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依据的进行训练,坚持不懈的进行练习,时间长了音乐素质和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那么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就达到了,从而音乐艺术也得到了升华。

总结:浅谈幼儿安全自护能力的培养


总结:浅谈幼儿安全自护能力的培养

在生活中,令人忧虑的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如幼儿爬上自家阳台,失足摔成重伤;幼儿独自出门,被不良之徒拐卖;幼儿与小伙伴在水库游玩时,不幸溺水生亡;幼儿误食装在雪碧瓶中的清洁剂,导致中毒死亡……一幕幕悲剧发生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痛心疾首、悲痛万分。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识所造成的,因此如何减少意外事故,提高幼儿的生存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加强幼儿安全自护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尤为重要了。 幼儿园安全自护教育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生活环境中的安全自护教育,如:着装、行走、饮食、睡眠、游戏与运动等方面的安全自护,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教育,如:防险、防毒、防电、防火、防交通事故等方面的安全自护。结合我园“幼儿安全常识与自救能力培养的研究的科研课题,我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我们从生活教育、主题活动、游戏活动以及家园共育这四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有效途径,逐步提高幼儿预见危险、排除危险,保护自己的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生活教育中渗透安全自护意识

我们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有基本的安全观念,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为什么这么做是安全的。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通过榜样作用和表扬鼓励,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在进餐时,幼儿养成吃饭前摸一摸、吹一吹的习惯,避免烫嘴、烫手;吃饭时不大声说话和嘻笑打闹,避免食物呛进气管中;吃带骨头的肉或者鱼时,老师会提醒幼儿细嚼慢咽,学习自己把骨头挑出,避免幼儿受咽刺之痛。

另外,幼儿园都应利用适当的机会加以反复引导,使幼儿从中学会正确分析情况,避免伤害,遇到紧急情况时会躲闪、避让,或呼喊求救,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二)在主题活动中增强安全自护教育

根据安全自护教育的内容,我们按不同的年龄段安排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如小、中班是以生活环境中的自护教育为主。小班安全教育内容有开门、关门要小心;吃饭、喝水先试试;上下楼梯慢慢走等,中班安全教育内容有特殊电话不乱打;出鼻血了怎么办;独立在家的时候;阳台上的安全等。大班则是以意外中的自护教育为主。如预防中毒;着火了怎么办;发生地震的时候;遵守交通规则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与不幸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为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安全自护习惯

幼儿的能力和体力却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当处于危险之中时,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若不经常进行教育,并利用游戏规则约束,则可能造成意外事故。同时,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如果我们将安全自我保护的学习内容融入游戏之中,也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生活技能,养成一些有益的安全自护的好习惯。例如,我们通过故事表演游戏《掉队的大雁》,让幼儿在情景表演中体验掉队后孤独和焦急的感受,教育幼儿不要随便离开集体,要和大家在一起。如果万一走失,要胆大、心细,记住学校名称、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向警察求援;也可以呆在原地不动,等待大人回来寻找。利用音乐游戏《运货忙》,使幼儿懂得在拥挤的环境中不能追跑打闹、相互推挤,学会寻找空地方做游戏。体育游戏《红绿灯》,让幼儿在游戏中实践“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养成过马路看指示灯、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通过智力游戏《安全标志连连看》了解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路标志,知道各种安全标志的含义,如“禁止触摸”、“紧急出口”、“当心滑倒”、“紧急呼救”等,幼儿也能举一反三,从新的标志图中获得安全自护的信息,还能根据幼儿园的环境特点,自己设计出“小心绊倒”、“当心有电”、“排队玩滑滑梯”等标志,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四)安全自护教育要坚持家园一致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幼儿园实施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家长在家中配合完成,实现家园一致性教育。因为自我保护的适用范围,除了幼儿园,还包括家庭、社区等幼儿生活的大环境,这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与补充,有大部分的安全教育的内容需要家长在家指导幼儿完成。为此,我们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目标、计划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同时,向家长发放“幼儿自我保护能力”问卷表,定期举行家长讲座,向家长宣传一些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我们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介绍给家长,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自护知识。在家中有许多的危险物品像热水瓶、药品、清洁剂等,不能因为危险就设置各种禁区,而应注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幼儿独立行为能力。如父母出门在外,幼儿独处在家中时,不给陌生人开门,有紧急情况时会请可靠的邻居帮忙等。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

总之,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安全教育是当今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让我们共同探索和努力,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自律,真正实现“知、行、意”的统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共同撑起的这把安全伞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托班幼儿区域活动中良好情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托班幼儿区域活动中良好情感培养的实践研究

儿童期是培养孩子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时期,良好情感的形成将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并使其今后一生受益。针对托班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又好模仿,对于耳听目儒的事情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喜欢一些不受过多约束的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中,他们注意力集中,接受信息快,乐于和老师同伴进行语言和动作交流,在区域活动中学到的东西他们能很快的记住的实际情况。我于20xx年提出了《托班幼儿区域活动中良好情感培养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计划。经过两年左右的实践研究,了解了2-3岁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取得了一些针对托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良好情感培养的心得和一些方法。

一、2-3岁是儿童情感发展的问题存在期和培养关键期

研究初期,在运用问卷调查法向孩子的家长收集资料,了解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发展状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养方式的限制,现今的儿童普遍存在一些情感发展问题。例如:由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特殊心理发展特点的原因而引发的孩子自私 、蛮横等不良性格特点。又例如孩子得到了太多来自长辈们的关爱却不懂得去爱长辈,他们的一些自私行为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的父母、祖辈等。

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孩子们身上看到好多优秀的让人值得高兴的东西。例如,他们喜爱小动物,对小动物有爱心等。

虽然孩子在情感方面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经过研究我们还是发现:运用科学方法对孩子进行情感培养还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的。例如:在区域活动娃娃家的活动过程中,你扮妈妈,我扮娃娃的游戏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爱妈妈的情感。

二、家庭教育是2-3岁儿童一切情感形成的重要诱因

在对儿童情感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形成幼儿这些情况的各种原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庭教育是2-3岁儿童一切情感形成的重要诱因。

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可以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所能接触到的能影响他们情感发展的是家庭,家庭成员的行为和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孩子情感形成的关键。性格开朗家长的孩子活泼外向善于交往;沉默深沉家长的孩子少言寡语不善交往;经常被父母带出去游玩的孩子喜欢大自然爱小动物;整天呆在家的孩子怕生,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等等。这些现象在我们随机抽取的被试中随处可见。

因此,我们认为,家长能引起重视,注重自己的行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也是2-3岁孩子良好情感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运用区域活动对孩子进行良好情感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正如我们预想的那样,在一年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利用区域活动对孩子进行情感培养确实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在“我扮妈妈,你扮娃娃”的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听长辈的话,能对长辈表现出一些简单的关爱情感。如:亲亲妈妈、给爸爸捶捶背、乐意遵从长辈的指示做一些简单的事情等。

在配对活动“给蝴蝶找翅膀”“给小虫子找家”等游戏中,孩子们不但了解了蝴蝶的生理特征更萌发了对蝴蝶、小虫子的关爱情感,进而培养了孩子爱小动物的良好情感。

在“小小音乐家”的游戏中,孩子们特别喜欢玩迷你电子琴、小吉他等小乐器。在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爱艺术的情感。

在所有一系列交往活动中,孩子们还学会了沟通,他们逐渐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与小朋友之间表示友好,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从而培养了孩子爱朋友的良好情感等。

四、在区域活动中对孩子进行良好情感培养需要科学的方法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虽然运用区域活动对孩子进行良好情感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但仍需要科学的方法。

首先,在研究的初期我们发现:由于孩子特有的年龄特点他们在游戏过程中表现的同伴冲突随处可见,主要是游戏材料的争抢。在冲突发生时,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根本不起作用。这与培养他们“爱朋友”的良好情感的初衷背道而驰。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此时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转移其中一名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给他其他好玩的玩具或者将两人隔离)避免矛盾的继续发展升级。

其次,不是所有的区域活动都有利于孩子良好情感的形成。

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简单的操作性游戏活动并不适合2-3岁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简单的操作性游戏孩子不感兴趣,反而不利于孩子坚持性的培养。

第三,情景性游戏是培养孩子良好情感的有效途径。

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所以他们对操作性游戏活动不感兴趣,相反的,他们对情景性游戏情有独钟。在情景性游戏中他们注意力持久集中,能深入其中,因此为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但由于孩子们都喜欢情景性游戏,因此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内容的规则又使活动出现了新问题:少数特别吸引孩子的游戏内容人满为患

我们采取的应对方法是为每个游戏区设置一定数量的开门钥匙。具体做法是:每个活动区的墙上挂有4-6条钥匙,要想进入游戏区的孩子必须先从墙上取得钥匙挂在脖子上,不想玩而出游戏区时必须把钥匙挂回墙上。这样如果有第7个人想要进入游戏区就会因为拿不上钥匙而只能等待或者去别的区域,这种做法就避免了拥挤和冲突。实验证明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方法。

五、不是所有的良好情感都能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培养

不是所有的良好情感都能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培养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等因素提出的,而并不是由于区域活动功能限制的原因。

例如:从孩子们“爱朋友”这一情感而深化的合作行为就很难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培养。科学地说,应该是很难对2-3岁的孩子进行合作行为的培养。原因是2岁左右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且处于反抗期。合作对于2岁的孩子是很难做到甚至是不可能达到的一个境界。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尽管老师想尽了方法创造了很多条件,但取得的效果却是微乎其微。

同样,由于孩子年龄特点等因素的限制,许多情感都无法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培养。

但总得来说,区域活动是一种培养孩子良好情感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利用好这一途径,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而努力。

2020年努力提高“三个代表”的基础素质培养


按照“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切实查找和解决党委班子、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对于推动先进性教育不断深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着力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坚定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最高奋斗目标
我们党80多年来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就在于广大党员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理想信念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是要通过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纲领和目标来具体实现,我们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坚信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我们既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高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更要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眼界就宽,心胸就阔,对个人的名利得失、进退去留就看得淡了,想得少了;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能坚决听从党中央的指挥;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能自觉地、满腔热情地为党和军队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着力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核心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迫切需要,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当前,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任务十分艰巨。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发挥我党我军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能够经受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进一步净化生活圈、娱乐圈、交往圈,筑牢拒腐防变的重要屏障。
着力解决党员队伍作风建设问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如此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的先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我们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认识提高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才能变成全党的自觉行动。在思想作风上,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在工作作风上,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领导作风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在学风上,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在干部生活作风上,必须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要把群众的情感、冷暖和要求时刻挂在心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和衡量各项工作的重要尺度。
着力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和表率作用问题,牢固树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中坚,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大政方针政策在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的组织者、推动者和执行者,是党的形象、威信的重要代表。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对整个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军队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发挥好带头和表率作用。带头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实践者,做军队建设和改革的开拓者,做广大官兵的贴心人。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正确的政绩观。政绩是党员干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是德才素质和执政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是党员干部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绩,要想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科学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就必须树立六个方面的政绩观:一是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二是必须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三是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四是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五是必须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六是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着力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纯洁党的队伍,确保每一名党员都能忠实地履行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是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抓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总体上讲,我们的党员队伍是非常好的,是有战斗力的。但毋庸讳言,也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有的党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党员不像党员”;有的党员不讲“党性”讲“交情”,不讲“原则”讲“关系”,热衷于“勾兑”庸俗的“关系学”;有的党员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而淡化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有的党组织和党员,开展不了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老好人”思想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做合格的党员,就

必须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好党员义务

"对建党对象的培养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