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20.10.01

编制办城乡统筹发展大下访工作总结。

时间在悄然飞逝,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快过去了。做好本阶段的工作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作好工作报告,意味着对过去的工作不能全面认识。有没有比较好的工作总结模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编制办城乡统筹发展大下访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我办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结合永作整发[20xx]1号文件精神,一把手亲自挂帅,全体机关干部职工于4月11—12日走访了我县金龟镇金龟村、元庄村、曹家边村、清水村的90多户群众。对于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党的惠民利民政策,广大群众表示非常欢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环境治理、干部作风等方面也表示有了很大的改观,具体如下:

一、促进发展更加快速。

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调结构、转方式成效明显,文化建设、扶贫开发、项目推动、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形成了干事劲头逐步增强、民生逐步改善、结构逐步优化、经济逐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二、党群关系更加密切。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在治庸中强素质、治懒中增效能、治散中正风气,服务群众本领和群众工作能力明显增强,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得到强化,对群众的感情更加深厚,作风明显改善,行政效能大幅提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

三、社会保障更加有力。

走访村的孤寡老人、困难人员基本上拿到了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农补也能及时到位。农村医疗保险的全面铺开、农村养老保险的逐步推行,使农村人淡化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让广大农民群众逐渐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幸福生活。

四、服务群众更加有效。

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化解几个老案积案,一些便民惠民利民政策得到落实,党群关系得到有效理顺,群众幸福指数明显上升。

这次走访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 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依然存在。

走访的四个村都普遍存在垃圾池建设规模较小、未及时清理的现象。有些村由于驻村企业未处理好,致使农民群众生存与生活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曹家边村的冶炼厂、东鑫养猪场等。

二、 公益设施配套还待完善。

走访的村庄很多地势低,江南雨水又多,村水渠长年失修,淤泥早已堵塞通道。每当雨季,很多田土甚至房屋被淹,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随着社会发展,如今村子多数是老弱病残留守,自来水的引进显得尤为重要,大多数村子都尚未开通。农村的村容村貌尽管有所好转,但因大型垃圾池较欠缺,垃圾未及时清理,垃圾堆积现象时常出现。

三、 村财务情况未公开的情况尚存在。

走访发现部分村财务未公开,村里资金(含自筹与上面拨的项目资金)去向不明,用途不清。大额支出未公开、也未征求广大群众意见。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 多渠道筹备资金,改善农民生活生存环境。

新农村的公益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我们要开动脑筋,想尽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国家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的财政应该倾向于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二)扩大社会资金引进力度。广泛发动各界社会名流、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积极引导他们为新农村建设出资出力。(三)增大农民自筹力度。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让他们意识到进行农村建设是利代千秋的事,使他们能自觉出钱出力投入到建设中来。

二、 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项目建设急缓有序。

既然是农村建设,那么农民最有发言权。在项目建设方面我们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特别是项目所在村民的意见,统筹规划,这样就能做到最重要、最紧急的项目先建,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项目先建,避免先后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资金严重浪费。

三、 强化基层监管,绩效考核有据可依。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很多问题是因为监管不到位引起的,如驻村冶炼厂、养猪场的环境污染、垃圾池未及时清理、村财务未公开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加强县对乡镇、乡镇对村的监管,责任具体到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该补偿的补偿,该整顿的整顿,该搬迁的搬迁,同时将监管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中来。

GZ85.com更多工作总结范文扩展阅读

城乡统筹发展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连续七年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三农”。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成为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种战略考量。

过去六年颁发的中央一号文件,主要是着眼于“农”本身,是一个个相对集中的有关“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也是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善、社会安定发展都系于此。因此,对于一项事关全局的、“重中之重”的重大问题,中央用一号文件的形式昭示全党全国,一点也不为过,而且已成为新时期中央政策的一个风向标。

由此,我们看到,“三农”工作取得了新进展,粮食生产连续六年丰收,粮食产量达到10616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达到5153元,同比实际增收8.5%,实属来之不易。

从农民增收渠道来说,60%来自工资性收入,这意味着农民外出就业成为增收的主要途径,而来自务农的收入并不多,且一部分是由国家补贴转化而来。相应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要快于农村居民,而且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据统计,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1,为3.31∶1,又回到3.33∶1。

城乡差距并非短期内形成,而是二元体制长期运行的结果,同时也是“先富”尚未带动“共富”的政策结果。各种资源要素过于向城市聚集,尤其是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使得城市发展很快,而且其发展越快,对社会资源的吸纳能力就越强、占有资源就越多,农村富余劳动力竞相涌入大城市,寻找发展致富的机会,既是本能驱动和理性选择,又在客观上造成农村精干劳动力资源和金融资源流失,使得农村发展更加缓慢,两者差距不断拉大也就符合逻辑。

但是,这种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同样难以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是流于空谈,这已是共识。而且,如果继续维持城市对农村资源的单向抽吸,最终会使得大城市乃至特大和超大城市难以承载压力而遭“大城市病”困扰,拉美国家出现“贫民窟”就是教训,而农村却因缺少补给而“营养不良”,无法健康成长。这对于一个完整的社会肌体来说,其实呈现的就是一个“病态”,必须高度重视,着力医治。

解决“三农”问题,仅着眼“农”字本身无法完成,城乡统筹发展是惟一可行的诊治思路。xx大首次提出这一思路,“是新世纪以来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性提法”,此后还形成一个论断: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是长短结合的思路,旨在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目的就是要加大各种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覆盖,帮助农村更快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当然,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并非一蹴而就。如果城乡之间的基本矛盾,也就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的现实问题不解决,统筹城乡短期内很难见效。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的说法,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大课题,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难课题。到底该怎么推进,需要认真把握。按照我们的理解,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充分认识到“农民”是这个战略中最需关注的对象,要围绕农民的发展做好文章;二是协调好城乡关系,实现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在互动双赢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

针对“农民”问题,要做好三个文章。第一,立足农业发展,谋求发展方式的转型,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农民在“农内”发展的希望所在。第二,农民的市民化,这是城镇化的本质所在,也是其必须承载的使命。富余农民转移就业是必然趋势,也是增收的主渠道。未来,吸纳就业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和中小城市,壮大县域经济是重要依托。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促进人口和产业合理布局,为农民的市民化创造制度条件是一项长期任务。第三,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必然要继续推进,但其作用不可高估。不管如何发展,将来仍将有数亿农民居住在农村,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普遍要求。这需要有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投入机制做保障。

针对“城乡关系”问题,首先是要打破阻碍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其次,通过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资源要素均衡配置,从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当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需要特别重视对农民权益的保护,对土地权益的保护是核心,恪守土地用途管制原则,不可随意借统筹之名,行侵害之实,更要为社会长远发展留下生存空间。同时,还要为市民化的农民留个退路,留一个逐步适应的缓冲地带,否则易形成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要关注当前业已形成的城市“新二元现象”对社会和谐发展的潜在风险。

编制办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20xx年,按照省、市对编制政务公开要求,和群众对编制政务公开需求,XX市继续健全完善公开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扎实做好实名制数据的更新维护,及时对接上传公开,积极宣传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和政务信息,认真办理网上咨询、投诉和建议,财政与编制公开网关注度全面提升,编制政务公开质效不断增强,机构编制工作更加阳光、透明。

一、公开情况

(一)机构情况。截止20xx年12月15日,全市共公开行政事业机构365个(除1个机构按规定不能公开外),其中,行政机构63个,事业机构302个。

(二)编制情况。全市共公开编制15127名。其中,行政编制1851名,工勤事业编制60名,事业编制13216名(含市残联、文联批准使用全额事业编制13名)。

(三)人员情况。全市共公开行政事业单位13829人,其中,行政单位1732人,事业单位12097人。

(四)实名制情况。不断维护更新实名制数据,与编制政务公开数据完全同步。全市除1 个机构按规定不能公开外,其他机构和所有在编人员全部落实了“实名制”并上网公开。编制实名制率100%。

(五)财供人数控制情况。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全市财供人员11786人,严格控制在上级下达的财政供养系数内。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责任明确,程序规范。

自20xx年实行编制政务公开以来,XX市编办始终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来抓,毫不松懈。责任清晰,分工明确,坚持主任主管,副主任主抓,专人负责。不断完善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

(二)认真审核,及时更新,公开更具时效性。

一是及时更新工作信息。通过编制政务信息更新,全面增强市民对机构编制工作的了解,提升编制意识。上半年,共更新编制政务信息24条,很好地宣传了编制工作情况。二是及时更新机构编制信息。认真做好机构编制信息的报送、提醒和督促工作,把好审核关,时间关,全年共更新机构信息135多条,人员编制信息1200多条。具体做到了三个“及时”:及时公开新进人员的编制信息;及时调整职务、岗位变动及改革调整等人员的编制信息;及时做好退休、死亡、调离本市等人员的销编下网工作(全年共下编448人,其中,退休315人,辞职辞退等113人,清理吃空饷8人,死亡6人,调离本市6人)。编制政务公开信息更新更准、更快,时效性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互动,全面提升公开质效。

一是认真做好网上咨询、投诉、建议的回复工作。全年共收到网上咨询、投诉、建议14条,我们均按照有关制度,认真做发了审理、调研和回复工作。二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对待群众的电话、qq咨询,或上门咨询时,我们热情接待,认真解释,态度谦和,让群众带着疑问而来,带着满意而去。三是应公开尽公开,确保公开真实、准确、及时。

三、20xx年工作思路

我市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已连续八年获省考核优秀等次,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应用效果正逐步显现,这对我们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按照机构编制核查、“实名制”和编制政务公开要求,做好信息上报、审核、上传、更新等环节工作,确保公开信息的真实、准确、规范、及时。

二是做好业务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qq交流、个别指导等方式,认真做好部门单位政工干部的培训指导工作,不断增强公开队伍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能力,为打造“阳光编制”夯实基础。

审计局城乡互联、统筹共建工作总结


审计局城乡互联、统筹共建工作总结

20xx年市审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乡互联、统筹共建”活动工作要求,认真开展以“机关联系基层、城市联系农村、党员联系群众、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内容的活动。在活动中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体,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互促共建、共同提高为基本要求,以发挥城乡两个领域、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两个层面的作用为重点,坚持城乡互动,加快联系村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改善民生,解决了一些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联系村办了几件实事,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落实全年工作方案。在机关联系基层方面,一是共享了政策信息。组织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局班子每季到村一次参加党员群众学习,共商发展思路。积极建言献策,制定南冲村20xx年发展计划。今年可实现经济收入1750万元,比上年增长9%,人平纯收入达到5000元,比上年增加200元;二是协助南冲村完善村级党组织“五好创建”方案,开展“五好创建”活动,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邀请对方领导班子和群众代表参加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关活动,组织南冲村党员参加市审计局廉政文化进机关有奖竞赛活动一次;组织开展了一次“模范道德标兵户”评选工作。
在党员联系群众方面:一是学习互助。开展讲创业、讲奋斗、讲变化、讲形势、讲理论,开展学习交流、“三同”生活体验,交心谈心活动,今年我局全体参学对象到村都在两次以上;二是难题互解。开展送政策、送思路、送技能、送信息、送温暖活动,为对方解决在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联系对象办好事实事;三是矛盾化解,排查联系户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以及联系户周边之间存在的种种不和谐因素,跟踪做好协调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创业互帮。发挥自己所长,积极为对方创事业、创家业出谋划策、提供服务,提出合理化建议。一年来,市审计局能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组织党员干部扎实开展好各项活动。
二、扎实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全年组织在职21名党员干部2次到潘家湾土家族乡南冲村,在村干部及党员群众的参与配合下,开展进村入户走访调研,通过开展走访调查,审计干部职工足迹全村7个组,150余家农户,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48份。梳理整理意见和建议11条。根据“十个一”的工作要求,结合市审计局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工作安排,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邀请南冲村班子成员到审计局集中学习2次、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会议2次、参加班子民主生活会1次,村总支书记李全林给审计干部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经验介绍,市审计局班子成员先后集体7次到南冲村开展走访调研、生活体验,召开双方班子成员参加的会议。到联系村征求村民代表对局领导班子集体和个人的意见;进行“信念大教育、党性大锻炼、廉政大警示”活动,启动“廉政文化有奖征文”活动;进行“重温入党誓词、永葆先进本色”专题党日活动;建立“两委”班子运行状况分析机制,对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或村后备干部进行专项考察;对村民生问题、稳定问题进行排查,对照农户花名册,分户掌握群众想法、要求和困难,幷按照最急问题、普遍性问题、一般性问题以及特困、困难、重点农户建立台帐。以3个困难户为对象召开扩大党组织会议。局主要负责人先后两次到联系村上党课。通过上述有关活动的开展,市审计局和南冲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为基层党组织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开展的办实事活动。根据全年工作计划,一是对困难户在资金物质和技术上进行了帮扶:分别为21户联系户送养殖、种植书籍50本,价值500元;送化肥21包,价值20xx元;送大米1050斤,价值1500元;对3户困难危房户每户补助建房资金500元;班子成员8人另外对联系的困难户每户送现金200元。
二是全年协调落实资金8万元为该村办了以下几件事:落实村级道路硬化配套资金4万元;落实村内农电改造资金1万元;落实资金4700元,用于25公里村内晴雨公路维修;落实资金5000元,用于村集镇500米安全饮水管道延伸;落实资金15万元,用于村集镇建设;为扶持中心户、带头户发展生产,落实资金4000元,对今年该村发展精品茶园达到100亩、牲猪出栏达到100头、特色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大户分别进行奖励;落实资金1000元,对评选的10个模范道德标兵户进行奖励。
三是组织了送医、送戏下乡活动。10月中旬,为配合联系村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我局及时联系市中医院和市文工团进行送医、送戏下乡,为100多人进行了免费医疗,有300多人观看了演出。
20xx年我们将按照市委、政府的工作要求,把“城乡互联、统筹共建”工作进一步抓好抓实,实现审计局机关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在资源、人才、信息、活动等方面城乡优势互补,在党的组织建设上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为联系村经济发展、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份力量。

2020年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情况汇报


静观镇幅员面积72.5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97个合作社,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429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万余人,耕地面积31712亩,农民人均耕地0.65亩,5个村党委,10个党总支,70个党支部。

20xx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7.09亿元,其中:企业总产值13.9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8.7亿元,完成招商引资1.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31元,比去年增加1366元。拥有电力 11.5千伏安变电站一座,程控电话5000余部,日供水3000吨自来水厂1个,综合农贸市场1个,面积6900平方米,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全镇以花木种植为主导产业,年花木销售收入达2亿元,2000年6月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联合授予“中国花木之乡”的称号。20xx年8月被XX市确定为城镇建设中心镇、百强镇、商贸中心镇,20xx年2月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小城镇。

按照这次调研安排,主要汇报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

超前规划:依据XX市“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和XX区的“一极两区”发展战略,借助“一线八点”重点项目的实施,整合花木生态资源,大力实施花木靓镇、旅游活镇、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及城镇带动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花卉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建筑房地产业、加工农业、生态工业五大经济支柱,强力推进重庆农谷、乡村嘉年华、台湾农民创业园、多彩园艺四大重点工作,引导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生产要素按“点—轴—片”模式辐射聚集,培育“一群二带三区”13个产业示范基地。即:“一个产业集群”—绿色产业集群,逐步打造和构建集花卉林木、绿色食品的研究、开发、培育、种植、销售、培训、科学教育、示范、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绿色产品生产与服务为中心的产业集群。“二个特色景观特质轴带”—华莹山绿色生态保护带与江东花木景观带。“三个经济特色区”即:中南部经济结合发展区(包括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区和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区);低山丘陵特色粮经作物与畜禽养殖区;山过林区。13个产业示范基地,即:小米生产基地、苗木基地、台湾农民创业园、城镇发展区、山地生态工业园区、特色腊梅生产基地、花卉苗圃种植基地、“桃源人家”、美丽乡村、重庆农谷、多彩园艺、优质林果生产基地、生态保护与森林休闲探秘旅游区。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原则,促进城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主要模式:也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力争更多的农民从祖祖辈辈传承的耕作土地中解放出来,放心、安心外出务工经商和就地转移安置,以此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如重庆农谷。业主主导型:也就是政府协调,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等,以此突破“传统型农业”束缚,引导农民向现代高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民得实惠,如乡村嘉年华。专家主导型:也就是专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栽植示范,带动和影响周边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调整步伐,加速农民增收致富,如台湾农民创业园中的专家创业园。农民自发型:如万全村、天星村的新农村建设等。

效果明显:通过采取以上几种模式,镇村干部齐心协力,狠抓落实,截止20xx年10月底,农村承包耕地流转进一步提速,主导产业科技含量附加值进一步提高;高新花卉品种不断涌现,园区向周边群众辐射进一步加快;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和就地务工成为园区及周边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户均年收入普遍高于全镇平均水平,如素心村、万全村、双塘村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超过5000元。

(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我镇以江东花木产业带“一线八点”中重庆农谷、乡村嘉年华、台湾农民创业、多彩园艺为重点,强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着力打造花卉苗圃种植、特色腊梅、优质林果、静观小米生产等四大基地,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到目前为止:花卉苗木种植达3.8万亩,优质林果面积500亩,腊梅花种植面积2200亩,静观小米种植面积达1000 亩。

主导产业存在的问题:

1.花卉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花卉品种结构尚欠合理,花卉生产小而全,其产品没有特色,规格难以统一,数量难以形成规模。据统计,目前全镇花木种植面积中常规绿化苗木占 40%,草坪占25%,档次较高的观叶植物、盆花、桩头盆景仅占4%,大树、高规格的少,小、中苗多。

2.没有完整的营销体系。我镇乃至全市没有一个统一的供销网络和一个大型的花卉交易市场,企业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形成了分散经营的局面,使花卉产业还不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格局,全镇花木专业户、重点户、示范户虽有1000多户,但这种传统松散型的产业类型处于无序竟争状态,如果花卉销售形势好,花农产品销售就有保证,收入就稳定;若是当年产品滞销,花农就要受压级压价之苦发,利益将受到损害。

3.花卉产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绝大多数花农靠老经验、老办法来种植花卉,现代化管理水平不足,由于存在着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镇花木常规品种多,名、优、特品种少,花卉产品的附加值低。

4.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我镇花卉产业经营起步较晚,政府每年用于发花卉业的资金分散,不利于专业化、集约化的花卉生产,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制约花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5.龙头企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龙头企业在花卉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花卉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生产中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欠缺,这样极大制约了静观花木产业的产业升级。

6.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随着旅游业发展,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昧,围绕花木产业的旅游观光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静观花木产业的发展和静观经济发展。

建议:

第一、扩大花卉规模。按照突出特色、品种分区、布局合理的要求,在种植规模、花木特色、产品档次和布局上下功夫。争取到20xx年全镇花木种植面积达到40000亩,产值达3亿元。

第二、优化花木结构。在发展花木生产的同时,在我们传统蟠扎精品上、在花卉产品上、在室内观赏植物等方面作适当调整,使我镇高中低档结构及花卉、苗木结构趋于合理。

第三、注重开拓市场,建立完善的花木市场营销体系。开拓花木营销市场,一要培育花木营销龙头企业,二要大量建立花木营销专业合作社,三要组织对广大花木经纪人队伍引导。目前我镇有花木企业52家,收入超过千万的有12家,有花木营销专业合作社9个,有近380人经纪人活跃在花卉生产和经营中,20xx年花卉经纪人队伍实现花卉销售收入15000多万元,为静观的花卉发展经纪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经纪人在花卉营销中作用,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并通过行业协会的成立加强经纪人队伍的规范和管理,使花卉经纪人在我镇花卉营销中起到“挑大梁”的作用;要加大力度扶持培育产业龙头企业,一方面让企业找市场、闯市场、占市场,另一方面让市场引导企业搞好花木产业发展,培养、组织一定规模、具有较高素质的花木经纪人。

第四、塑造花木品牌。虽然静观有中国花木之乡这一块金字招牌,但是静观花木的品牌并未真正树立。因此,全镇上下要树立品牌意识,以品牌打天下,要在宣传力度、花木精品、企业形象、产品包装上多下功夫,把静观花木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花木品牌。

第五、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花木产品的科技含量。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市政绿化和园林景观绿化正朝着大规格、高档次、“鲜香花”方向发展,静观花卉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增加产出附加值,花卉研发中心科研示范基地规模和成果正在显现。

第六、提高花木效益。我镇花木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同时也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花木的观赏、生态旅游等各方面的功能,拉长花卉产业的效益链,提高花木特色产业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加花农的经济收入。

二、土地流转及征地撤迁中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缩小城乡差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截止20xx年10月底,我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达5600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0.4%,涉及农户3592户, 按流转形式分:转包900亩,出租4700亩;按流转对象分:种养加大户900亩,专业合作组织500亩,农业企业2700亩,一般农户900亩,其他 600亩;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700亩,其中:蔬菜200亩,水果300亩,花木4200亩。征地撤迁907亩,297户,786人。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事关静观发展大局的重点土地流转及征地项目,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全力以赴,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千方百计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基本奠定了本镇目前较好的发展基础

存在的问题:

(一)部份村社干部思想观念尚未转变,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不能正确引导村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有序流转。

(二)部份群众对现阶段土地流转政策理解不够,认为流转就是土地买卖,把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混为一谈,对业主进行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前景持怀疑态度。

(三)土地流转法律、法规、政策不够完善,在坚持自愿的前提下,因个别满天要价,使之实施难度大。

(四)法律、法规对耕地流转限制紧,上级工作要求、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与耕地用途矛盾越来越突出,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

(五)政策机制与社会保障不相适应。一是流转机制不完善;二是流转行为不规范。三是土地成片流转难,适度规模经营等重点项目推进十分困难。四是部分农民恋土情重,生怕土地流转后生活无保障。

(六)涉及占地群众最关心撤迁安置类住房建设难,具体表现在:一是建设和安置成本高,投资者或基层政府压力大;二是选址、规划、设计、审批等手续申办十分繁琐,程序复杂,与急需安置群众迫切要求矛盾突出。

首页 1 2 尾页

转贴于

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建议:

(一)加强监管,搞好服务,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不断深入,不断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迫在眉切。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日常监管工作,切实做到三个规范:即规范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二是要组建以“两个中心、一个服务站”为运作模式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即镇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中心和合同纠纷调处中心,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区、镇、村三级按照各自职责,及时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法律政策咨询、提供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土地流转档案、调处合同纠纷等服务,逐步摆脱政府负责实施土地流转的局面,实现依靠市场调节完善流转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健康运行,借以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降低流转交易成本。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区级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和镇农村土地纠纷调处机构,着力解决各类农村土地纠纷。

(二)加强扶持,提供保障,不断拓展农村土地流转空间。一是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搞好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和组织管理,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条件,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挣到钱,留得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向城市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要条件和有效空间。二是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走出去,进而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源整合,带动农户搞规模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有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农户土地入股等流转方式,自创品牌,扩大规模,自主开发经营农业项目。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四是大力发展花卉、蔬菜、家禽、生猪等优势产业,扩大板块规模,增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吸引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工作目标。近几年,在市、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镇农村现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乡村公路:全镇有乡村公路133.72公里,纳入XX区交通局维修补助的公路66.06公里,通村率100%,通社率76.77%。已硬化的道路9.275公里(三静路2.16公里、大石至水鸭 2.375公里、森禾路0.9公里、秀富路0.3公里、农业园区路3.54公里)。社级整治公路75公里,已动工硬化公路17.955公里。国家投入资金 1832.69万元,集体投入资金50万元,个人直接集资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6000余个。

生产便道、水利情况:整治硬化生产便道 118公里;小ⅱ型水库7座,安全蓄水量175万立方米,浇灌面积4500亩;提灌站27处,2190千瓦,灌溉面积3000亩;山坪塘374口,安全蓄水量10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0亩;镇级沟渠56公里,村级沟渠150公里;河道83.5公里。

人畜安全饮用水:解决了中华、素心、大坪、塔坪4个村、79个社、农户2500户、8000余人的人畜饮用水,共投入资金380余万元。

土地整治:共2个行政村、14个社(和目村 12个社、吉安村2个社),整治面积325.5h㎡。完成田间便道建设0.8m宽的24.24㎞、1.5m宽的0.9㎞,修建蓄水池22口,维修山平塘3 口,新修排水沟5.43㎞,惠及814户、2296人。

(二)公共服务

近年来,我镇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小学硬件设施、设备等全面达标,“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贫困家庭子女进入高中、本(专)科学校学习,各类职业教育、经技能培训有序开展。村级图书室、老年文艺宣传队等文化体育事业正在起步。广播电视线路光纤改造全面结束,低音喇叭进村、闭路电视入户等指标大幅度提高。农村清洁能源、新农合等卫生事业开展正常,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新建农村便民超市(店)16个,建垃圾圈(站)522个,其中:垃圾场1个,农村生活垃圾简单化处理率95%,生生活污水简单化处理率51%,畜禽养殖场粪便、废水简单化处理率96%。

(三)经济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以统筹城乡为统领,以发展推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坚持五条基本原则,构筑五大支撑体系,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努力实现全镇工农协调发展,城乡互动共进。

坚持五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抓发展这一要务,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坚持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五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城乡社会稳定。

构筑五大支撑体系。一是构筑规模结构合理的镇村支撑体系,协调打造提升“一线八点”中镇内四点功能,聚集生产要素。二是构筑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支撑体系,打造以重庆农谷、美丽乡村、台湾农民创业园、多彩园艺为重点“碚金”公路沿线花卉走廊,全力培育花木产业;全力打造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休闲旅游业、覆盖最广加工农业和生态工业产业。三是构筑综合配套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努力增强能源、水利、小城镇防洪、污水处理、乡村公路、生产便道等方面的保障能力。四是全面落实市、区城乡统筹公共服务额配套政策,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五是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农村土地、财政、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等改革政策,有序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我镇现有建筑企业10个,完成产值 93876万,收入90776万元,劳动力数量8000人,工资收入12129万元;工业企业30个,产值11250万元,收入10900万元,劳动力 1743人,工资收入1517万元。

招商引资:共有23个招商项目,协议投资 16.6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035亿元,其中:工业4个,到位资金1100万元;基础设施7个,到位资金2800万元;旅游项目6个,到位资金 5900万元;农业项目2个,到位资金500万元;房产项目4个,到位资金10050万元。

由于我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近几年,市、区、镇也进行了大量投入,镇级财政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配套资金,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筹资筹劳,一批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欠帐太多,在建设速度、规模上仍然与中心镇和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缺乏统筹规划,由于资金、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原因,未及时得到落实。因此,希望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镇政府有能力和信心,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把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造福于人民。

推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始终是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我们将继续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竭尽全力实施“花木靓镇、旅游活镇、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及城镇带动”发展战略,继续拓展优势,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早日实现将静观建设成为重庆花都、宜居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先行镇目标而努力奋斗。

首页 1 2 尾页

转贴于

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建议:

(一)加强监管,搞好服务,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不断深入,不断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迫在眉切。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日常监管工作,切实做到三个规范:即规范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二是要组建以“两个中心、一个服务站”为运作模式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系,即镇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中心和合同纠纷调处中心,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区、镇、村三级按照各自职责,及时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法律政策咨询、提供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土地流转档案、调处合同纠纷等服务,逐步摆脱政府负责实施土地流转的局面,实现依靠市场调节完善流转机制,推动土地流转的健康运行,借以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降低流转交易成本。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区级农村土地纠纷仲裁机构和镇农村土地纠纷调处机构,着力解决各类农村土地纠纷。

(二)加强扶持,提供保障,不断拓展农村土地流转空间。一是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搞好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和组织管理,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条件,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挣到钱,留得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向城市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要条件和有效空间。二是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性和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走出去,进而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资源整合,带动农户搞规模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引导有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农户土地入股等流转方式,自创品牌,扩大规模,自主开发经营农业项目。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四是大力发展花卉、蔬菜、家禽、生猪等优势产业,扩大板块规模,增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吸引力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特别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工作目标。近几年,在市、区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镇农村现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乡村公路:全镇有乡村公路133.72公里,纳入XX区交通局维修补助的公路66.06公里,通村率100%,通社率76.77%。已硬化的道路9.275公里(三静路2.16公里、大石至水鸭 2.375公里、森禾路0.9公里、秀富路0.3公里、农业园区路3.54公里)。社级整治公路75公里,已动工硬化公路17.955公里。国家投入资金 1832.69万元,集体投入资金50万元,个人直接集资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16000余个。

生产便道、水利情况:整治硬化生产便道 118公里;小ⅱ型水库7座,安全蓄水量175万立方米,浇灌面积4500亩;提灌站27处,2190千瓦,灌溉面积3000亩;山坪塘374口,安全蓄水量10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000亩;镇级沟渠56公里,村级沟渠150公里;河道83.5公里。

人畜安全饮用水:解决了中华、素心、大坪、塔坪4个村、79个社、农户2500户、8000余人的人畜饮用水,共投入资金380余万元。

土地整治:共2个行政村、14个社(和目村 12个社、吉安村2个社),整治面积325.5h㎡。完成田间便道建设0.8m宽的24.24㎞、1.5m宽的0.9㎞,修建蓄水池22口,维修山平塘3 口,新修排水沟5.43㎞,惠及814户、2296人。

(二)公共服务

近年来,我镇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小学硬件设施、设备等全面达标,“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贫困家庭子女进入高中、本(专)科学校学习,各类职业教育、经技能培训有序开展。村级图书室、老年文艺宣传队等文化体育事业正在起步。广播电视线路光纤改造全面结束,低音喇叭进村、闭路电视入户等指标大幅度提高。农村清洁能源、新农合等卫生事业开展正常,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新建农村便民超市(店)16个,建垃圾圈(站)522个,其中:垃圾场1个,农村生活垃圾简单化处理率95%,生生活污水简单化处理率51%,畜禽养殖场粪便、废水简单化处理率96%。

(三)经济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以统筹城乡为统领,以发展推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坚持五条基本原则,构筑五大支撑体系,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努力实现全镇工农协调发展,城乡互动共进。

坚持五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抓发展这一要务,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坚持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五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城乡社会稳定。

构筑五大支撑体系。一是构筑规模结构合理的镇村支撑体系,协调打造提升“一线八点”中镇内四点功能,聚集生产要素。二是构筑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支撑体系,打造以重庆农谷、美丽乡村、台湾农民创业园、多彩园艺为重点“碚金”公路沿线花卉走廊,全力培育花木产业;全力打造规模最大的房地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生态休闲旅游业、覆盖最广加工农业和生态工业产业。三是构筑综合配套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努力增强能源、水利、小城镇防洪、污水处理、乡村公路、生产便道等方面的保障能力。四是全面落实市、区城乡统筹公共服务额配套政策,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五是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农村土地、财政、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等改革政策,有序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我镇现有建筑企业10个,完成产值 93876万,收入90776万元,劳动力数量8000人,工资收入12129万元;工业企业30个,产值11250万元,收入10900万元,劳动力 1743人,工资收入1517万元。

招商引资:共有23个招商项目,协议投资 16.66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035亿元,其中:工业4个,到位资金1100万元;基础设施7个,到位资金2800万元;旅游项目6个,到位资金 5900万元;农业项目2个,到位资金500万元;房产项目4个,到位资金10050万元。

由于我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近几年,市、区、镇也进行了大量投入,镇级财政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千方百计配套资金,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筹资筹劳,一批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欠帐太多,在建设速度、规模上仍然与中心镇和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缺乏统筹规划,由于资金、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原因,未及时得到落实。因此,希望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镇政府有能力和信心,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把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造福于人民。

推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始终是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我们将继续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竭尽全力实施“花木靓镇、旅游活镇、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及城镇带动”发展战略,继续拓展优势,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早日实现将静观建设成为重庆花都、宜居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先行镇目标而努力奋斗。

首页 1 2 尾页

转贴于

"城乡统筹后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