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销售会计的工作总结与计划

发布时间: 2019.08.12

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会计理论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有时候还是会使用到总结的。写总结可以推动我们的工作向前不断前进。每次写下总结,我们就多了一份感知与思考: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上,我们唯有尽心、努力,才可以创造价值。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报告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会计理论论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本页是工作总结之家最新发布的《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会计理论论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面向21世纪的的改革与发展会计理论论文

摘要:本文以党的十五大所提出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模式为依据,对面向21世纪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作一展望。1、在会计模式上,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结合确立国际化与国家化相结合的会计模式,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客观经济环境决定的。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而市场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必然是内外开放的市场体系,这里,对外开放就是实现市场体系的国际化,使我国市场融于国际性的商业交易网络。适应市场体系国际化的要求,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走向世界,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之中,即实现会计国际化。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修正和完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和采用国际通用的做法,体现国际会计惯例,使会计信息能在国际范围内比较和使用;其二,在经营管理方面,应充分借鉴和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管理方法,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会计应在努力实现国际化的同时,还应体现国家化。首先,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现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要求;任何一个国有资本(即公有资本)的经营者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经济效益,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适应这一要求,我国会计一方面要在强化核算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对经济活动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要在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充分满足国家检查国有资本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考核国有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其次,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要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要求在国民经济各层次之间实现快捷、灵敏的信息指令与反馈,并确保微观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适应这一要求,我国会计在目标上,应确立以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为主,兼顾各方信息用户需要的多元会计目标体系;在会计信息的处理与报告上应坚持强制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统一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2、在职能作用上,实现会计从核算为主向预测决策为主的转化从企业经营看,随着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各种市场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的调节作用将得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其经营行为、经营业绩等无疑要受到这些机制的调节和约束。具体说,企业作为商品价格形成的主体,其商品价格只能以商品的社会价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为基础,结合市场供求来制定。对于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经营目标,必须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充分发挥其对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职能。进而言之,会计应在做好核算的同时,参与市场调研,广泛搜集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运用特定方法,对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动趋势等进行合理预测,提出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备选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如价值工程法、量本利分析法、现值指数法、概率分析法等),对各备选方案的经济性、周期性进行分析论证,编制决策会计报告,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从企业外界利益关联者的投资及信贷决策看,随着市场运行的规范化以及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理性化,无论是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还是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其依据不再限于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而是包括过去在内、以未来为主的全时序的业绩信息。适应这一要求,财务会计除要准确核算和真实报告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外,更要能合理预测和揭示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即实现会计从事后业绩报告型向事前业绩预测型转化。3、在会计结构上,实现从二重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化长期以来,我国会计在结构上主要由以经营资金为对象的企业会计和以预算资金为对象的预算会计两大分支构成。适应新经济体制下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企业会计领域引进和吸收了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使企业会计一分为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近年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理论界纷纷展开了有关社会责任会计、宏观会计、人力资源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方面的研究与探讨,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因素(如会计观念、会计手段以及会

计人员素质等)的限制,有关这些会计分支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在实务领域尚未获得用武之地。我们认为,随着我国宏观调控体系与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随着会计观念、方法及手段的日益改进,我国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都将会获得多元化的拓展。因为:(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应在努力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扩大社会贡献。为适应反映和监督各市场主体的社会贡献程度以及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需要,社会责任会计理论及其方法体系必将获得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并在会计实务领域发挥应有作用。(2)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作为反映和监督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宏观会计必将在我国获得用武之地。(3)适应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工具日益创新环境下会计充分揭示的要求,金融工具会计必将在我国的会计实务中获得广泛应用。(4)适应健全与完善我国人才市场以及企业对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要求,作为计量和反映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的人力资源会计必将成为现代企业会计不可缺少的分支。4、在理论研究上,开拓和强化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现代会计理论按照认识的哲学基础不同,可划分为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两大类。我国传统会计理论大多是规范会计理论,这种会计理论在指导人们正确确立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方向与目标,以及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却缺乏作为科学理论所应具备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下解释现实、预测将来的功能。事物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由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环境,因此要求寓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会计,在理论上既要有反映规律性与必然性的一面,又要具备与特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一面。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决定了我国会计在理论上除应进一步完善规范性理论研究外,一方面要确立和完善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以便指导和解释这一阶段的会计实践;另一方面又要在对会计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理论解释和逻辑推断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可见,在完善规范性会计理论研究的同时,开拓和强化实证性会计理论的研究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5、在会计行为上,实现规范与能动的统一会计行为规范化就是会计人员所执行的会计程序与方法统一化、公允化和合法化。会计行为规范化是实现财务会计目标、协调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以及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首先,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在于提供能够满足各信息用户需要的财务会计信息,这里,满足需要的同义语就是确保会计信息在数量上充分,在质量上“可靠”、“相关”、“可比”和“一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由此将产生大量的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主观估计和判断的会计事项;另一方面,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然要不断地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使得会计人员不断地面对新的会计事项。对于这些新的或不确定的会计事项,如果由会计人员凭各自的理解、估计和判断进行处理,就可能因理解、估计和判断上的差异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要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会计目标,会计人员必须执行统一、公允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其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具有对立统一性。由于对立性的存在,企业会计人员出于增进企业局部利益的考虑,有可能做出有损于国家整体利益的会计行为,如为少缴所得税而多计成本、少计收益,为少缴增值税而实行无证交易或少记收入等等。因此,要维护国家利益,并实现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协调统一,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进行会计处理,即确保会计行为的合法化。再次,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市场形象日益重要,并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出于树立市场形象的需要,有可能采取各种欺诈行为,如制造虚假业绩,提高虚假财务信息等,从而导致社会有限资源的不合理流向,损害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因此,从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方面考虑,也要求会计人员执行统一、公允、合法的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实现会计行为的规范化。wWw.Gz85.COm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讲的是关于会计、企业、我国、市场、实现、适应、国家、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

Gz85.com更多 精选总结阅读

完善会计标准强化经营管理会计理论论文


《完善会计标准强化经营管理会计理论论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对网友有用。

完善标准强化经营管理会计理论论文

一、会计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标准本身存在的问题 自1993年开始实施的银行业新会计制度,对正确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增强其风险抵御能力,以及搞好稳健经营等,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制度本身不够完善,某些规定不甚合理,使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会计制度规定的呆坏账准备金提取方法不符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按照现行规定,商业银行的坏账准备金按年初应收利息余额的3%差额提取,呆账准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这种“一刀切”的提取方法明显地存在三方面的缺陷:一是忽略了不同质量的贷款资产和不同账龄的应收利息的不同风险;二是提取的总量过少,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存量规模已高达2000多亿元,而每年可消化的呆坏账仅达400多亿元的水平,根本无法实现及时化解风险的目的;三是不利于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损益,由于呆账准备金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这就为商业银行人为地调节账面利润提供了方便,当要虚减账面利润时,可采取年末突击放款,次年初再收回的方法虚增成本,当要虚增账面利润时,则可采取相反的方法操作。

2.权责发生制与商业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相冲突。在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损益的条件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收入的软约束和支出的硬约束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因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企业效益增长乏力,大量应收利息难以如期收回,名义上是收入,实际上是前景堪忧的债权,构成了事实上的虚假收入;另一方面,银行的各项费用支出,以及按虚假收入及由此而产生的虚假利润计算出营业税、所得税等,又必须按期如数缴纳,不得拖欠。这种状况使商业银行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许多银行名为盈利,实为亏损,虽然财政部规定逾期一年以上的贷款所产生的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纳入表外核算,但是逾期不足一年的贷款的应收未收利息却已经对损益的真实性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执行会计标准的随意性大,造成核算口径不统一,影响了会计资料的可靠性 严格执行制度规定,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是统一核算口径,确保会计可靠性的前提条件,但往往有一部分商业银行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出发,为完成某些经济指标、掩盖某些违规事实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在核算过程中随意歪曲制度规定,具体表现在:

1.应付利息提取方法不规范。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计算应付利息时,采用根据各类定期存款的平均余额按当时利率提取的方法,很显然,这种做法难以充分顾及存款余额变动对实际应付利息的影响,并与“按存单利率计付到期利息”的规定不符,在目前利率持续下调的情况下,往往表现为应付利息提取不足,这无疑会造成平时损益不实,而面对存款集中到期,应付利息不足支付的局面,各行又随心所欲地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做法:一是在利息支出科目中直接列支利息;二是突击提取应付利息;三是在应付利息科目中用红字反映余额。前两种做法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本期成本大幅度上升,后一种做法则极可能造成今后为弥补红字而虚增成本。

2.坏账核销不及时,造成损益不实。按照规定,账龄达三年以上的应收未收利息应予以核销,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出于完成利润指标的需要,对这一部分利息长期挂账,不予核销。从表面上看,这一部分利息已纳入表外核算,其本身对损益真实与否已无直接影响。但是,对该核销的利息坏账不核销,必然使当期该减少的坏账准备金余额难以减少,从而直接影响到下年度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数额。由于(转载于: 在点 网)坏账准备金是计入成本的,因此,坏账核销不及时对损益真实性的影响仍是不容忽视的。

3.科目核算内容被随意调整。这种状况表现为部分费用未能列入相关费用类科目,而是被用于冲减收入。例如,部分银行规定,在手续费收入科目中列支空白信用卡的工本费和信用卡“消费指南”的印费等,这一做法直接导致了账面手续费收入的虚减,并因此少缴营业税金及附加,不但损害了财政的利益,而且还使营业利润不实。

4.费用开支项目被随意调节,指标控制流于形式。为逃避费用开支指标的限制,商业银行往往把受指标控制的某些费用随意转入不受指标控制的项目。主要表现在把业务招待费转入差旅费,把临时工工资计入手续费支出等,诸如此类的做法既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又提供了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

(三)会计基础不规范 1.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模

糊,阻碍了其作用的正常发挥,并影响了央行监管工作的效率。载体要素齐全是有效披露信息,进而合理发挥其作用的基础,然而在电算化条件下,作为披露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的账簿和报表的要素不齐全问题,却更为突出起来,分户账上缺少账户名称仅有账号、摘要或摘要过于简单和对方科目、总账和报表上缺少科目名称仅有科目代号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账、表所反映的经济活动的性质和内容不清、资金来源和去向不明、业务和财务活动的透明度不高,不但使会计信息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而且还影响了中央银行的监管效率。

2.“双线核算”在电算化条件下已名存实亡,以致对错账难以有效控制。根据“双线核算”原则的要求,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应根据凭证平行登记、分别核算。在核算过程中,两大系统应互不干扰,构成一种“并联”关系。然而在电算化条件下,综合核算是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凭证信息来进行的,两大系统间名义上的“并联”关系已被事实上的“串联”关系所取代,只要明细核算出现差错,综合核算必然随之出错,使总分核对失去实际意义,加之人们对电脑过于迷信,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造成记账差错率居高不下,会计信息失真,银行声誉受损。

3.不同系统的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同一系统内部各行处和部门之间在会计工作上缺少协调。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会计工作上均自成体系,在遵循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在核算方法上体现出本系统的特色,与此同时,随着核算内容的日益多样化和业务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会计工作主体也同时趋向多元化。这种现状对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会计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业务和财务活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系统的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同一系统内部各行处和部门之间在会计工作上缺少统一规范和协调的问题。(1)各行会计处理的软件各不相同。目前各商业银行所使用的软件主要由各自总行自行组织开发,有的还由分行组织开发,这使行与行之间在核算软件上缺少统一性,难免会产生口径不一致,信息披露方式不统,会计工作的横向联系受阻等弊端。(2)会计档案管理责任不明确。落实会计档案管理责任是加强事后监督、明确经济责任、杜绝违纪违法行为的基础,但因会计工作主体已趋向多元化,会计工作涉及到的责任人和责任部门随之增多,而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和人员又不明确,不可避免地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了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增加了调阅档案的难度,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涉及到会计、商业银行、利息、核算、提取、工作、信息、影响等方面,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物理论文与小结


一、选好题目

我所接触的许多中学物理教师,他们在论文写作中所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选题。他们不知道该写什么,找不出论文的题目。

坦率地说,这个问题不是靠读一本论文写作的书(虽然这很有帮助),听一堂论文写作讲座所能解决的。论文选题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它有一个长期积累、沉淀而逐渐升华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当然,也并非高不可攀。

我自八十年代初涉足论文写作,先后撰写过《气态方程的推广式》、《组合电容器充电规律》等文章,均石沉大海。即使是我发表的处女作《密度计刻度规律的研究》,也是完成后历时2年先后投过两个杂志社不录用,最后才由《物理教师》发表于1986年第3期。

有读者会问:你怎么想起来写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教学实践给我提出了这个题目。

八十年代初我做中学物理教师时,当时教参上介绍了密度计的刻度公式h=ρ0h0/ρ,并在推导时运用了“设浸在液体中的那部分管子的平均横截面积为 s”的假设。我想,密度计的玻璃管不是粗细均匀的,它的内壁贴有刻度纸的一端是均匀的,而另一端则略为膨大,其间还有一小段半径又很小,这就说明教参的假设只能是近似的而不是精确的。我猜想:如果设刻度部分细玻璃管的横截面积为s,则一定能推出一个精确的刻度公式。终于,我推出了一个精确的公式:

在教“大气压强”一节时,需做覆杯实验,按教材上的做法应当把杯中的水盛满,可是有时不小心会把水洒出一些,我发现这时也能做成功。于是,我萌发出一个想法:半杯水行不行?一试,果然成功。进一步,我想:写一篇文章如何?于是便有了《覆杯实验的推广与研究》(《物理教师》1987年第9期)。

论文选题应当从教学实际中寻找,这样选题既准确又有实际意义,这也是论文选题的主要方法。当然,也可以借鉴别人的思路。比如,有人写了一篇题为“轮船 摇摆的固有频率”的文章,一年后就有人写出了一篇题为“桥梁振动固有频率”的文章。可以断定,后者受到了前者的启发。

论文选题有难、易之分。一般来说,教学专论、教学法研究的题目较难写,而教材研究、实验研究的题目相对容易一些。这主要是因为前者往往牵涉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而较难驾驭,这也是我的经验之谈。

二、树立观点

什么是一篇好的中学物理论文?简言之,能有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文章才能称得上是一篇好文章。好文章的标准既不很高,但做到又不容易。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文章非常之多,实事求是地讲,好文章非常之少。原因在于,这类文章多是就事论事,一般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先引出课题,再通过实验,而后分析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最后运用规律解释现象。这些例子往往是“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等。教学效果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是隔靴搔痒。

我的最新研究表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引发认知冲突,破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我曾用“人坐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竖直向上抛 钥匙”、“匀速飞行的飞机所扔炸弹在空中排列的情况”、“匀速行驶的汽车前后车窗上两只小蜜蜂相向飞行到达另一面车窗所需时间”三个例子进行检验,发现确实可以破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牛顿第一定律也真正能被学生掌握(《物理教师》1996年第3期)。我冒昧地认为,这篇文章算一篇好文章。

中外会计比较论文总结


本页是工作总结之家最新发布的《中外会计比较论文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一:中外报告的比较与启示

毕业论文

中外会计报告的比较与启示

学 院 会计学院 专业班级 会计 学生姓名 学 号指导教师 职 称

二 ○ 年 月

2

论文原创性声明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 月 日

3 中文摘要

摘 要

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最终成果,同时也是企业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和输出形式。财务会计报告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重视,各国或国际组织也都对财务报告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根据各国实际情况不同,会计报告体系和内容也各不相同。本文从会计报告的概念,列示各国会计报告的组成和实质内容,编制会计报告的目的,比较分析会计报告的不足之处,意图更加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报告,提高在国际交易中的信息质量。

【关键词】会计报告 中外比较 启示

4 英文摘要

Abstract

Financial report is the culmination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orporate financial information is also the main carrier and the output form.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reports is more and more concern by business operators and information users.States 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lso makes specific provisions on the financial report.Ho the accounting concept,lists the composition and substance of national accounting report and the purpose of the preparation of accounting reports to comparative and analysis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accounting report of China.mercial competition.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ccounting reports of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asons,and puts forting report;sino-foreign differences;

一、引言

国内外会计报告向来存在不少不同之处。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报表注释方面,国内外报告格式规范仍有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国内外会计准则、会计观念和会计环境的不同。目前,相对于国际会计报告来说,我国的会计报告存在很多不足。为了提高我国会计报告在国际贸易中的信息质量,需要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我国现有的会计报告。继续完善三大基本会计报表,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报表,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都是解决目前国内外会计报告差异的有效对策。

本文列举了国内外相关论文资料,具体阐述了对于国内外会计报告差异比较的相关论点。

二、中外会计报告的差异表现

在全球范围内,早已形成以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表)、收益表(利润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三种基本财务报表的格局,分别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动情况的通用信息。高来军(2005)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差异。

(一)、资产负债表的差异

就资产负债表而言,美国和受美国会计模式影响的其他国家的企业大都采用账户式,资产列在左方,负债和业主权益列在右方;采用账户式资产负债表的大多数英联邦国家的企业则恰好相反。

此外,英国和欧洲大陆各国还流行一种称为“财务状况(营运资本)式”的资产负债表,即在表的上端,先列示企业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营运资本,而后加上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再减去长期负债(非流动负债),最终得出企业的业主权益。

关于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排列,美国的企业把变现能力最强的项目列在最先。在资产方,先流动资产,后非流动资产;在负债和权益方,先流动负债,后长期负债;再后为股东权益。我国也是流动列前。这说明比较重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法国只允许采用账户式,且固定列前,说明法国比较重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长期财务实力。

(二)、损益表的差异

从格式上来看,中美基本相同。但我国的营业利润范围比美国小。另外,我国损益表项目的规范性与美国相比更严格。日本和法国的格式类似,都为帐户式或报告式,反映的内容都较为详细。

(三)、现金流量表的差异

会计状况变动表是以营运资本为基础的财务状况变动表或以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都是反映资金变动情况的报表。可以说,在国际范围内,现金流量表已基本上奠定了它作为对外通用财务报表中的“第三报表”的地

位。我国也于1998年1月1日起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以现金流量表的称谓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我国要求使用直接编制法。而在美国的实际应用中,间接法比较流行。

(四)、报表注释的差异

与美国、日本和法国相比,我国的会计报告体系的注释部分远不及其他国家的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我国的注释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会计状况说明书两部分内容。其中,会计报表附注仅包括会计方法的变更、重要项目资料的披露、非常项目的说明等几项内容。

三、中外会计报告差异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如王松年、王中华等对中外会计报告及准则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会计报告与国际惯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会计报告的构成与格式、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等方面,并认为中外会计准则及报告存在差异是必然和正常,但过大的差异不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商业竞争,中国的会计准则应尽量靠近国际通行惯例。探究差异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差异的存在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技术发展的根源。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准则的差异

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制定的原则或准则就必定会有不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必然是从自己的立场和需要出发来制定适合自己的会计原则或会计准则。

1、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差异

C.诺比斯.R.帕克莱(1991)在《比较国际会计》一书中谈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也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差异上。比如,金融工具计量、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交易等。国际会计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这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却是勉为其难。从供给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机制不成熟,产权市场不完善,很难形成市场公允价值,而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师在公允价值计量上也缺乏经验。从需求角度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

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的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更希望获得的是真实可靠地反映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形成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而不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预测信息;更倾向于“历史成本”计量,而不是“公允价值”计量。所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相关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规定。

2、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

徐凯(2006)研究认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除了需要考虑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以及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外,还要考虑其他有关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充分和公开的市场竞争,企业间的交易行为还不规范,国有企业关联交易极为普遍,价格往往成为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由于公平交易的缺乏,公允价值的获取和使用也就存在较大的难度;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均还较小,上市公司数量不足,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还不能完全以投资者为主,因此在对会计目标的考虑上还必须兼顾国家宏观管理、投资者决策和公司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这些因素也使得我国会计准则的结构和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的结构和内容产生较大的差别。

比如,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和价值重估的方法较为排斥。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避免企业舞弊和利润操纵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需要,但是,对公允价值一概加以否认的做法,与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趋势并不合拍。在经济全球化、企业购并愈演愈烈和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属性。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不仅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在投资性房地产、农业、企业合并、非货币交易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也被广泛应用。

(二)、会计观念的差异

1、李明侠(2009)提出主要矛盾是“实质重于形式”还是“形式重于实质”。“实质”就是经济实质,“形式”就是法律形式。“实质重于形式”是企业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核算的依据。“形式重于实质”就是企业会计对交易的核算是把法律作为核算的依据。我国采用的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而许多的欧洲大陆国家如法,德等都采

用的是“形式重于实质”的原则。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用融资租赁的资本化问题予以说明。在我国与英美等国,往往根据融资租赁的经济实质,要同时确认资产与负债,即采用资本化处理。而在欧洲大陆法德等国家往往考虑的是融资租赁的法律形式,故主张不视为相应的资产和负债予以确认。

2、靳艳萍(2009)在《分部报告准则的中外比较》中对经济业务中不确定风险的态度进行了阐述。她认为,在经济业务往来中,将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不可预见的风险,如地震,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交易企业的不守信等人为因素。正是由于这些风险具有不可预见性,不能直接的对这些风险进行业务处理,因此对这些风险的态度决定了对会计不确定性的处理。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鼓励冒险的国家,但仍对不确定事项采用的是适度的稳健性的处理;而在欧洲国家对风险的态度过于审慎,表现在会计上,会采取计提大量的准备的方法来对待不确定事项;在中国采用的是轻微的稳健原则。

3、收益确定的概念。收益的确定有“总括收益观”和“当期收益观”之分。所谓总括收益观就是认为收益主要包括业主交易事项外的资产变化,如果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全面收益= 期末资产- 期初净资产- 与业主之间的交易项目。而当期收益观则主张以当期的经营成果来确认收益。同时,前者不能把非常损益和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作为对业主权益的直接调整;而后者可以把非常损益和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对权益进行直接的调整(张素贞,2000)。

(三)、中外会计环境的差异

中外会计环境差异同样是导致会计差异的主要原因。会计环境包括市场发育程度、会计监管体系、法律环境及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具体分析起来,造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的会计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徐凯(2006)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充分和足够开放的市场竞争,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也还不够规范,国有企业关联交易极为普遍,价格往往成为利润的一种操作手段,由于公平交易的缺乏,公允价值的获取和使用也就存在较大的难度。

2、李凤鸣(2000)认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与容量均还较小,上市公司数量不足,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还不能完全以投资者为主,因此,在对会计目标的考虑上,还必须兼顾国家宏观管理,投资者决策和公司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

篇三:中外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中外会计的联系与区别wqwq

——会计要素的比较分析

[摘要]由于会计的区别与联系过于广泛,而会计要素又是一个最基本的会计概念,同时也是会计准则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所以我对于中外会计的比较与分析着手于会计要素方面。科学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对于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会计目标以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外会计要素的组成及其定义内涵,对我国新经济环境下构建会计要素体系以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持续全面趋同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介绍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要素体系;第三部分分别介绍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会计要素之间的差异;第四部分介绍我国会计要素体系存在的缺陷以及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中外会计;会计要素;比较;改进

一、绪论

1.1会计要素的内涵及意义

会计是企业财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实现会计目标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因此,会计准则等相关规定作为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和评价企业会计工作的准绳,其完善性、合理性对实现会计目标影响巨大。会计要素作为会计基本准则中重要的基础内容之一,其设置是会计的理论基础,是按照经济内容对会计对象所进行的具体分类,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其分类和定义要根据现实经济环境不断调整完善,才能实现会计目标、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而各国会计对象是一致的,会计目标也大体相似,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所确认和定义的会计要素有许多相似之处。会计要素的划分和设立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要求相结合的产物,但各国会计所处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具体环境不同,制定会计准则时的考虑也各有侧重,会计要素体系的构建就体现了特定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经济活动本身的特征和会计目标的要求。科学合理的会计要素体系对于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会计目标以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会计要素的组成和具体内涵又不尽相同。

1.2会计要素的研究背景

2006年2月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2009年9月,财政部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

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时间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持续全面趋同的完成时间确定为2011年。财政部此次发布《路线图》的核心目标,是希望能够积极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拟作出重大修改的准则项目,促进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充分考虑我国新兴市场经济的实际,并积极消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存的极少数差异。这就意味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并非只是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修改企业会计准则,而是推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更多地考虑我国的情况,并对我国会计准则做出相应的调整。有效的财务报告体系是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而高质量的全球统一会计准则是实现有效财务报告的前提。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几乎均已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发布了趋同路线图。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应对金融危机重大项目的完成,我国会计准则可能再次与国际准则之间存在差异。正因如此,我国会计界就更有必要来研究中外会计之差异,积极寻求更为妥善的解决途径,更何况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大趋势,这为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创造条件。

同时,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过程中,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进入、国内企业在业务领域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会计要素的研究与探讨就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拟对中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所确认和定义的会计要素进行比较,对我国新的经济环境下构建会计要素体系提出建议。

1.3会计要素的总体认识

我们先用下表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所确认和定义的会计要素进行总体比较,以期产生大体的认识。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规定的会计要素存在差别,但这些会计要素均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企业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所有者权益);一类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的要素,包括营业收入(收入)、费用、利得、损失、综合收益(利润)、业主投资(业主投入)、派给业主款(业主分配)。两类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勾稽关系:资产、负债和权益因另一类型要素变动而发生变动,而且任何时候都是后者的累计结果。就每一类型要素而言,其各自内部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会计等式反映了这种联系。就第一类要素而言,“资产=负债+权益”这一恒等式表明了其内在联系,如果没有相应的其他资产的减少(增加)或相应的负债或权益的增加(减少),资产的增加(减少)就不会发生。就第二类要素而言,“综合收益=营业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表明了其内在关系。业主投资(业主投入)和派给业主款(业主分配)与综合收益(利润)一起影响一定时期期末的权益数额。

二、中外会计要素体系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会计要素体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在1985年发表的第6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6)中,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营业收入、费用、利润、损失、综合收益十大类。其中,第一类用以描述某一时点的资源和对资源的要求权,即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资产、负债、权益);第二类用以描述在一定期间内影响企业资产、负债和权益变动的交易和其他事项及情况的要素(业主投资、派给业主款、营业收入、费用、综合收益、利得和损失)。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1、第一类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

(1)资产:指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主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2)负债:指将来可能要放弃的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主体由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将来要向其他主体转交资产或提供劳务的现时义务;(3)权益:是以某一主体的资产减除其负债的剩余部分。在企业,权益就是所有者权益。

1.2、第二类反映资产、负债和权益变动的交易和其他事项的要素

(1)业主投资:是在特定企业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是由于其他主体转入有价值的资产以便在其中取得或增加所有者利益(或权益)的结果。业主投资最常见的形式是投入资产,但投入的标的物也可以包括劳务、或抵偿的或转换的本企业的负债;(2)派给业主款:是在特定企业里权益的减少,它是企业向所有者转交资产、提供劳务或承担债务的结果;(3)综合收益:是企业报告期内,从所有者以外的交易,以及其他事项和情况中所产生的权益变化。它包括报告期内

除所有者投资和向所有者分配以外,一切权益上的变化;(4)营业收入:是某一主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获得的或其他增加的资产,或因而清偿的负债(或者兼而有之);(5)费用:是某一主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者兼而有之);(6)利得:或称溢余,是某一主体来自营业收入或所有者投资以外,来自边缘性或偶发性交易,以及来自一切其他交易和其他事项与情况得权益(净资产)之增加;(7)损失:是某一主体除费用或向所有者分配以外,出于边缘性或偶发性交易,以及出于一切其他交易和其他事项与情况的权益(净资产)之减少。

2.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会计要素体系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第四章“财务报表的要素”指出,财务报表需要反映报告主体的交易和其他事项结果的财务业绩和财务状况,将财务报表要素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得、损失、业主投入、业主分配等七项。其中,第一类用以描述某一时点的资源和对资源的要求权,即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二类用以描述在一定期间内影响企业资产、负债和权益变动的交易和其他事项及情况,即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利得、损失、业主投入和业主分配)。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1、第一类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

(1)资产指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并且由企业控制的、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力和其他使用权;(2)负债指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承担的转移经济利益的义务;(3)所有者权益指企业全部资产扣除企业全部负债以后的剩余利益。

1.2、第二类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

(1)利得指会计期间内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但不包括与所有者有关的权益增加;(2)损失指会计期间内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与对所有者分配有关的权益减少;(3)业主投入:是在特定企业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是由于其他主体转入有价值的资产以便在其中取得或增加所有者利益(或权益)的结果。业主投资最常见的形式是投入资产,但投入的标的物也可以包括劳务、或抵偿的或转换的本企业的负债;(4)业主分配:是在特定企业里权益的减少,它是企业向所有者转交资产、提供劳务或承担债务的结果。

3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会计要素体系

IASC(IASB的前身)在1989年发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权益、营业收入、费用五大类。其中,第一类用以描述某一时点的资源和对资源的要求权,即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资产、负债、权益);第二类用以描述在一定期间内影响企业资产、负债和权益变动的交易和

其他事项及情况,即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营业收入、费用)。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1、第一类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

(1)资产指企业由于过去事项而由企业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人企业的资源;(2)负债企业由于过去事项而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企业;(3)权益企业资产扣除企业全部负债以后的剩余利益。

1.2、第二类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

(1)营业收入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增加,其形式表现为由资产流入、资产增加或是负债减少引起产权增加,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出资有关的类似事项;(2)费用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减少,其形式表现为因资产流出、资产消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的权益减少,但不包括与对所有者分配有关的权益减少。

(四)我国会计要素体系

我国在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提出会计要素的概念,并借鉴国际惯例将会计要素设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此后,2000年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要素的含义进行了全面修改,并体现在2001年起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保留原有要素项目的基础上对其内涵做了改进。其中,第一类用以描述某一时点的资源和对资源的要求权,即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第二类用以描述在一定期间内影响企业资产、负债和权益变动的交易和其他事项及情况,即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1、第一类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

(1)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2)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所有者权益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其余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1.2、第二类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

(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2)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3)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三、中外会计要素内涵的比较

1我国与美国(FASB)会计要素的比较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讲的是关于会计、我国、会计准则、准则、企业、要素、差异、会计报告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

"销售会计总结与计划"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