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训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2.15

[荐]四训读后感精选。

你知道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需要有哪些方面吗?阅读作品后,心中被触动,从心底鼓起了勇气,这一刻,好像不会被任何事打倒。我们可以夹叙夹议地写一篇读后感,工作总结之家向大家提供了四训读后感。

四训读后感 篇1

读罢《了凡四训》,我认为这本书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的命运是否可以通过主观的努力而改变,第二个则是如果可以改变的话则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改变他。

第一个问题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初二的时候读的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名字叫做《命运之路》,牧羊人翁大位为了追求诗人的梦想与心仪的姑娘而来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条道路可以供他选择,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个成就了无数诗人也毁灭了无数诗人的城市,还可以选择左边一条泥泞而未知的道路。

他选择了三条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结果都是相同的命运:同一把刻着一个伯爵名字的手枪杀死了他。小时候只知道这是欧亨利惯常的调侃与幽默,可是读了了凡先生的书,回想起这个略带无厘头的故事,我却多体悟出一番况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尝不与翁大位的命运相似呢,他们的命运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选择与改变好像都成为了徒劳的挣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难免就会甘于沉沦。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学中就直指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的命运真的是被注定的吗,人的命运可能通过人的行为去改变吗?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运也就是被决定了的,而一个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命运,而且那种行为的意愿来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运便决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忽然间会发现佛教——它也是贯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与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学观点相比较,有一些不同之处,那便是自由意志论与决定论的界限貌似变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种相容论的主张了。

在其他人的哲学观点中,比如斯宾诺莎,他虽然不承认自由意志的存在,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人们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实际上却是被无数的条件一环一环所决定了的,但是实际上,他的唯理论在摆脱外在权威的意义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决定了道德,也决定了人的行为,外在的决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则把自然的规律与自由的规律加以区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人的行为虽然受到了自然规律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有能力为自己建立一个自由的规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规律去行动。

佛教则另辟蹊径,他没有执着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争辩上,普遍的因果论让我们看到了决定论的影子,但是作恶与行善则完全是出于人自己的选择,人做善事与种恶因断然不会是被决定了的,这当然是一种自由的意志,而且这种自由意志所触发出的行为将作为一种"因"起到改变命运的作用,我们看到,佛教实际上是提倡通过自由的意志来影响自身的命运,而反对那种完全的决定论。

因此,从了凡先生的命运中,我们看到,多做善事,种善因,可以改变命运,而且,"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一念猛厉,可以涤百年之恶",了凡先生劝世行善,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可以说是佛教智慧的体现。

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则是了凡先生开出的改变命运的三剂良药。

改过之法首先要端正改过的态度,所谓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然后要明白改过的方法,便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耻心、畏心、勇心给我的触动很大。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耻心,才能够主动的去反省自己的行为,然而曾几何时我已经将反省渐渐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错事,要别人的提醒才能够自知,别人指出的错误毕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错误又何止千万,对错误不自知,以为自己做的问心无愧,实际上却是一点一点的堕落,这些错误,可能就是我烦恼的根源,可能就是我为人处世上的缺陷,任由这些错误存在,最后只会贻害自己。

有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别人的处理方法或者一些行为我看不惯,然而我却没有认真想过,我的做法难道真的是合适的吗,别人那么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没有思考这些,却武断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想想这些,感觉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鄙陋。

发畏心则是告诉我要有一颗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时候父母经常教导我的慎独。的确,很多时候虽然并没有人去监督我,但是这不代表我可以为所欲为,了凡先生说,我们虽然"过在隐微",但是"天地实鉴",被人看破就会一文不值,我觉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监督,排除了别人发现的可能,这种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错事、恶事,即使不被发现、不会损及自己的阴德,但是必然会导致人的放纵与堕落,而这种放纵与堕落实际上更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会公然做那些他们习以为常的错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质会明显下降,这样,即使人们不知道你背后真的做了什么,从人的改变中我们一样可以窥觑人的素养与品德的高下了。

发勇心则是教导我要当机立断,改变以前的种种不端,从现在开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约束自己,不给错误以任何可乘之机,勇猛精进,过则无惮改。

至于改过的方法,我觉得我能够从事理上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可是却很难从心中抹去做错事、做恶事的想法,明白了错误的根源,就会在做事之前用这些标准来评判这件事是否应该去做,但是只有从心上改正,不起心动念,才能够避免种下恶因。

的确,当人的想法专心于善时,就不会有恶的念头涌入,正如我们专心于学习,就不会有怠惰享乐的想法一样,从心上去改过,应该是我勇猛精进的方向。

第三篇积善之方,则用十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积善能够改变命运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强调的两点就是积善要出于至诚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则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满皆源于存心的不同。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我觉得这十点纲要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爱敬存心",心中不存爱敬,其他的行为则非出于真诚,自然将是一文不值的。"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我们都应该心存爱敬,了凡先生说"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的确,圣人、先贤可能已经不在世上,不可能通过圣人先贤本身去爱敬当今世人,但是我们应该代圣人立言,践行圣人之志,来帮助、爱敬万物,通过自己的行动把圣人的爱传播给世人,这样既是我们爱敬了世人,同样也是圣人爱敬了世人,这样才是"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谛。

第四篇谦德之效的内涵则显得更为明了了,"满招损,谦受益",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太满,我们的欲望太满,我们的态度太满,我们的心太满,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结果。

资本的本性便是去创造新的资本,便是去实现利益的最大,所以说建立在资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种满的文化,而这也是现代社会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

追名逐利,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但是我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学问上要虚怀若谷,认识到自己的鄙薄;处世上要礼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种永不满足的精进之心,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谦,是亏,但也是得,关键看自己的态度与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训》告诉世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要多积善行,多培养善德。真的很感谢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了凡先生的每句话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时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时思无时,莫在无时思有时,发耻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积德行,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了凡先生的每句话,放在今天来看,也无不是对于浮躁的现代人的讽刺与警戒,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了凡先生的谆谆教诲,戒骄戒躁,多行善事,砥砺德行,让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友爱,更和谐。

四训读后感 篇2

此篇讲述了凡先生从认命到决心改命的过程。了凡少年时被一名高人孔先生算定一生,后来各个阶段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在孔先生的算定中,这让了凡先生对"命中注定"深信不疑,于是无欲无求,按照孔先生算定的人生轨迹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也陷入命中无时莫强求的宿命论里。直到有一次拜访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曰: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在云谷的循序教导和点播下,了凡先生了解到命的定数和自求命数的原理,终于道出"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人生感悟。

我也终于在此篇里解读到命运的真相,弄清了宿命与造命之间的关系。古人云:命由天定,运由己生。其实命运二字是分开的:命与运。可以认为人的"命"是确定的,而所谓"运"是个人行为,言语,心念与反应的宿世果报。

每个人的阴阳运数不定,是动态的,是可以自我把握的。命中带有此运,不代表已运此运。就好比一出生上天给到每个人的土地是不一样的,有一些土地肥沃,有一些土地贫瘠,一些山峦起伏,一些溪水蜿蜒,就像我们"命"里初始的轨迹。但要在这片土地上种什么种子,怎么经营结什么样果还得看你怎么"运".有些先天土地富饶,但后天不好不好耕作结果可能断送了命里本该有的福报,而相反有些土地并不算良好的,但经过后天的辛劳努力,可能就会创造出命中本无的东西,以此造命改命。现实生活中总有出身平凡却一步一步努力走向成功的"马云",也有出身名门却几度蹲牢狱的"张默".所以我们都应该正视我们的"命",把握好我们的"运":命中有时,需珍惜;命中无时,需努力!

四训读后感 篇3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如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现在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政府高官,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知道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 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应该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四训读后感 篇4

这段时间观看了《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奋斗之间的关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运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训,终于找到了一种说服我的观点,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虽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时也没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可知的意味才能过得兴致盎然,回味悠长,直到遇到了云谷禅师改变了他的一生,说来简单,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说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动念,就有命运,极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长,他的命算不来。极恶的人,多半是过去生修大富大贵,因为造恶把福折损了,虽折还有余福。俗话说: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只是报应的时间未必在当世,可能祸及后代子孙。

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指完全被命运捆住的人,即听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实践说明了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证了古圣贤孟老夫子所谓: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仅懂得了命运可以改变及改变命运的方法,同时还认识了佛教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我还是有幸看到了这本书。我将努力实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读这本书,并按照古圣贤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子孙后代,那我们的国家一定没有现在这么乱,一定会比现在更繁荣富强

无论改过、积善还是谦德都应基于立命,即对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与构成的理解。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之上, 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础之上,即福善祸淫、命由自造的人生价值信念 了凡四训读后感范文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知道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非常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训读后感 篇5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据史料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知道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非常消极被动。之后,在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道理,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了凡四训》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如在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这本书达百万册以上。细细品读《了凡四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何谓立命?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现在呢,知识改变命运、机会改变命运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够成为政府高官,贫困户能成为百万富翁这正如《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再伟大的人,再有声誉的人,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的人,因为犯下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第一,要发耻心;第二,要发畏心;第三,须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

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如果说积善是自我的修行,专注于自身的话,那么,谦虚则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试想,一个不知道谦虚的人,是多么鲁莽和无知啊!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由此来看,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应该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因为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因为谦虚,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助力于成功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

四训读后感 篇6

致朋友一一了凡四训读后感800字

我亲爱的朋友:

善,很小,可以从身边做起。这两天在看一本书《了凡四训》,虽未读完,深有感触,受益良多。好的东西,想和身边亲近的朋友,同共受益。我建议两件事情,您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试着去做一下。能做到的话,您可以尝试去坚持一下。能坚持一段时间,您可以尝试坚持下去,坚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您做到了,您的孩子也会受益匪浅,乃致终身。

一是节约粮食。

二是不吃有恩于人的动物,戒一种肉。比如狗肉、牛肉、羊肉。

人的样样种种,都是从天地自然索取而来,而无一回报。谷物粮食乃天地自然,给予人得以生存的恩赐。我之浅见,珍惜粮食,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对自然的回报。而对食物的浪费,其实是生活中最容易发生的小过失,但也是最容易改善的事情,一日三餐稍加留意,就可以让这种损耗福报的小过失,成为累积福德的善举。狗、牛、羊,戒一种肉。全素艰难,戒一种肉是易行、能行之善。每一个生命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虽死,但被杀的怨恨不死,食其肉,如食其怨。食之愈多,身体内存在怨恨、毒素愈多,最终会使自身的健康受到损害。

了凡先生自幼家贫,与寡母相依。少年时遇一老者为其算命,五十三岁终,无子。中年时遇一禅师,禅师说:只有平凡庸碌的人,才会被生命定数拘束而无法超越。极善之人,福德随其行善而日增。所以命数不定。极恶之人,原本可能有的福德反而随其行恶而曰趋折损,所以命数也不定。了凡先生之前的人生一一如老者所言,丝毫不差。听了禅师之语后,发愿做善事三千件,三千件完后,复又发愿三千件、一万件。如此力行向善,命运得改,安然度过五十三岁,并得一子。在六十九岁写下此书以警示儿子,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如何趋吉避凶,让不好的事情远离自己,就是从身边的小善累积起来而获得的。这是就是我所得到的益处。午饭时让儿子吃完粒米,不剩丝毫。随后儿子上学了,便萌生此念,是不是应该劝告身边亲近的人,而写此信,如有冒犯请您谅解。

愿我的朋友健康平安。

四训读后感 篇7

这个星期我读完了《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得告诫书, 书中 ,了凡先生以毕生的学问和修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

这本书包含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方”四训。这里主要说了,了凡先生自幼丧父,母亲让他弃学从医,学医可以养生,也可以救人,了凡先生听从了母亲的意见。有一天,他去慈云寺遇到了一位老者,姓孔,云南人, 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孔先生告诉了凡先生命里为官,并告诉他“你县考可以考第十四名,府考可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可以考第九名。”

第二年了凡先生赶考,结果孔先生的话都一一应验。孔先生还告诉了凡先生,他以后是个大官,五十三岁那年因病而终,可惜没有孩子。了凡先生相信了孔先生的话。知道自己五十三岁就要死了,所以了凡先生也无所求,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圣人,哪里没有过错的呢?了凡先生决定从今天起改掉过错,每日行善。了他做了很多好事,包括做官时,减免税负,关心百姓疾苦,是百姓敬重的好官。最后了凡先生不但有儿子,而且还活到了七十四岁。

读了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就是说乐于助人,好施舍的人,这样才能把坏的命运变成好的命运。了凡先生告诫后人要有善心 德心 孝心。

四训读后感 篇8

读此书,从她说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与我甚是要好,2013机缘巧合结缘佛教,2014暑假回家乡与她见面,言谈间对生的从容、对死的坦然让我刮目,临别送我几本书,其中一本---《了凡四训》,暑假期间得空细细品读,颇有些许沉淀,借此机以为记。

一、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够被创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时,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寿命到五十三岁,命中无子,当官的话可以做到县长。他每年拿国家多少待遇,考试第几名,都算得很准,了凡先生一对照,一点都没错,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没有妄想。世间人追求功名、财富,而了凡先生没有这个念头,因为他晓得命里没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来,他和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没有打一个妄想。禅师很佩服他,说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说:“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禅师听了哈哈大笑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随后,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

这正是《了凡四训》所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坚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三、虚心使人进步,谦虚是成功的助力器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是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

纵览《了凡四训》一书,才发觉它不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还有应对人生、处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复品读《了凡四训》一书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种种阴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当成修行。

"四训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