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学习的人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3.07

[精]学习的人观后感系列。

以下是由工作总结之家编辑收集整理的《学习的人观后感》。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我们的思绪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那么在看完之后,就应该写一份观后感来进行记录,观后感就是一种感受,是由心而发的的感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学习的人观后感(篇1)

今天我学习了如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这本书,学习了一些能够同时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专注力的学习术,共有11种方法。在我学习了这些方法后,我发现:这些方法实现一般都很简单但却又非常高效。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决定要使用其中的几种学习方法来提高我的学习效率。下面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两种学习方法:

第一种是散步锻炼法。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挺胸抬头地快步前进,双眼目视前方,走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轻松提高记忆力、专注力。看到这儿,你可能会很惊讶,只需要走走路就可以提高记忆力吗?我可以告诉你是的,因为我就有类似的经历。有一次,我在家里背诵英语课文,可是背了好几遍也没背出来我就烦躁了起来,不想再继续背了,妈妈便建议我到楼下走一走再回来背诵。当我走了一圈再回来时,先前的烦躁早已烟消云散,反而觉得脑细胞活跃了起来。后面我在背的时候,读了一两遍就背出来了。所以散步锻炼法是真实有效的。

第二种是反复诵读法。这种方法就是在背诵复杂内容时使用的,一共有三步:1。出声诵读2。堵住耳朵,出声诵读3。堵住耳朵,闭上眼睛,出声诵读。为什么要堵住耳朵呢?这是因为堵住耳朵时,自己的声音会和平时自己听到的声音不一样,而大脑又喜欢新鲜的事物,这种违和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方法我以前也试过。一次我正在背诵文言文时,我一直在重复的朗读,读了一会儿想起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堵住耳朵能提高背诵效率,我就试了一下。结果,我出乎意料的将文言文用比平常快的速度背出来了,可见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我以后一定要利用上这些方法,让我的学习事半功倍,日后取得好成绩。

学习的人观后感(篇2)

新的学期,是我们六年级关键的年。在这一年里,我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首先,上课的时候,我要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不和同学交头接耳,要力争把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全部消化;对于疑难问题,要不耻下问,先举手,后发言,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其次,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做到一丝不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也要按时独立完成。

第三,要做好语文课的课前预习。对于预习的课文,最少要出声朗读三遍,对于不认识的字、词、成语,要先查字典,把它认会,懂得意思;要学会给课文分段,用最简短的语言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总结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对于每篇课文的课后题,要先试着去做;对于课文和课后题,不理解和不会做的地方,要先把它在书上划下来或记下来,第二天上课时带着问题去听讲,还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

第四,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热爱班级,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新的学期,保证不和同学打架。热爱体育锻炼,保证自己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第五,要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继续参加社会培训,多读课外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总之,在新的学期,我要更加努力,争取每门功课都能取得好成绩,当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好学生。

学习的人观后感(篇3)

寒假过去,新学期到来了。我们将以新的精神面貌跨进新的学期。

新的学期,是我们六年级关键的年。在这一年里,我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首先,上课的时候,我要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不和同学交头接耳,要力争把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全部消化;对于疑难问题,要不耻下问,先举手,后发言,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其次,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做到一丝不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也要按时独立完成。

第三,要做好语文课的课前预习。对于预习的课文,最少要出声朗读三遍,对于不认识的字、词、成语,要先查字典,把它认会,懂得意思;要学会给课文分段,用最简短的语言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总结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对于每篇课文的课后题,要先试着去做;对于课文和课后题,不理解和不会做的地方,要先把它在书上划下来或记下来,第二天上课时带着问题去听讲,还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

第四,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热爱班级,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新的学期,保证不和同学打架。热爱体育锻炼,保证自己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第五,要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继续参加社会培训,多读课外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总之,在新的学期,我要更加努力,争取每门功课都能取得好成绩,当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好学生.

学习的人观后感(篇4)

今天我读了《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这本书。我是含着泪和感动把它看完的,因为雷锋是个平凡普通的人,却做出了许多不普通的事,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以后的所作行为有所提醒。比如雷锋处处不忘节约,把自己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不知补了多少次,但雷锋还是不肯扔掉。而他所用的脸盆和漱口缸用了多年,上面的瓷掉了都看不见原来的摸样了,也舍不得买一个新的。雷锋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为国家,为集体,积累着财富,以勤俭节约为准则的人。看看雷锋,再想想我们现在这种穿的暖暖,吃的饱饱的幸福生活,好像已经忘掉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从雷锋抓紧时间,就连看电影前一会儿的时间雷锋都要看书,一点时间也不放过。也有人问过雷锋叔叔:“就这么一点时间,你还看书啊!”雷锋却说:“时间短吗?我已经看了三四页了。时间虽短,可能看一页算一页,积少成多嘛!不抓紧时间不行啊!时间似流水不能让它白白流走。”雷锋就是这样一位爱学习,不放过时间一分一秒浪费的人。看看雷锋,再想想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着这么优越的环境,而还不好好学习不脸红吗?

雷锋对自己生活要求苛刻,但是对那些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却大方。那年雷锋知道辽阳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洪灾,他脑海里闪出一个捐款的念头,他立刻跑到储蓄所把自己两年来在工厂,部队积攒下的200元寄给了灾区人民。他常说:“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们客服困难,献出自己的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

学习的人观后感(篇5)

x假过去,新学期到来了。我们将以新的精神面貌跨进新的学期。

新的学期,是我们x年级关键的年。在这一年里,我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首先,上课的时候,我要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不和同学交头接耳,要力争把老师课堂上讲的知识全部消化;对于疑难问题,要不耻下问,先举手,后发言,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其次,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做到一丝不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也要按时独立完成。

第三,要做好语文课的课前预习。对于预习的课文,最少要出声朗读五遍,对于不认识的字、词、成语,要先查字典,把它认会,懂得意思;要学会给课文分段,用最简短的语言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总结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对于每篇课文的课后题,要先试着去做;对于课文和课后题,不理解和不会做的地方,要先把它在书上划下来或记下来,第二天上课时带着问题去听讲,还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

第四,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热爱班级,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在新的学期,保证不和同学打架。热爱体育锻炼,保证自己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第五,要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继续参加社会培训,多读课外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总之,在新的学期,我要更加努力,争取每门功课都能取得好成绩,当一个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好学生。

学习的人观后感(篇6)

今天我读了《学习雷锋做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我是含着泪和感动把它读完的,因为雷锋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却做出了许多不普通的事让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对自己所作所为有所提醒。比如雷锋处处不忘节约,把自己穿过的袜子补了又补,不知补了多少回,但雷锋还是不肯扔掉。他所用的脸盆和漱口缸用了多少年,上面的瓷掉了都不见原来的模样了,也不舍得买一个新的。雷锋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为国家,为集体,积累着财富,以勤俭节约为准则。看看雷锋,再想想我们现在这种穿的暖暖,吃的饱饱的幸福生活,已经忘掉了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雷锋珍惜时间,就连看电影前一会的时间雷锋都要看书,一点时间也不放过。有一个小朋友问雷锋叔叔:就这么点时间,您还看书呀!雷锋却说:时间短吗?我已经看啦三四页了。时间虽短,可看一页算一页,积少成多嘛!不抓紧时间不行啊!时间似流水不能让它白流走。小男孩惭愧的低下啦头。雷锋就是这样一个爱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浪费的人。看看雷锋,再想想我们现在呀!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这么优越的环境,而不好好学习部脸红吗?

Gz85.coM编辑推荐

上课的观后感系列


本篇文章将为您详细讲解关于“上课的观后感”的方方面面,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作品名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进步的写作技巧可能在写新闻报道时显露出来,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上课的观后感 篇1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应该是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每个教师都在思考如何上出精彩的课,让学生沉醉在知识的海洋里。今年暑假我学习了黄玉峰老师所著的《上课的学问》一书,虽然它主要介绍如何上好高中语文,但是教学是相通的,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黄老师认为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成为做学问能手。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上的信手拈来,与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刻苦学习、潜心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教师备课所能找到的课程资源非常非常丰富,只要打开电脑,在“百度”中搜寻,就能找到一大顿的教学资源。很多教师的备课也比过去方便了很多,下载一些教案和课程资源,将自己的构思和喜欢的案例拼接在其中,一篇教案就出来了。不过,在便捷的同时,有一些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采用便捷的方式所获得资料,大都是二手、三手甚至是完全没有可信度的'资料,大多都是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如果教师总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教学的信息和资料,必然会被其中很多片面的观点甚至错误的解读所迷惑,在教学中误导学生。

第二,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食欲”。

陶行知喂鸡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详。陶先生说:“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黄玉峰老师在书中也说:“上课的目的,不是把饭嚼碎了喂给学生,而是要勾起他们正常的食欲,指给他们取之不尽的源泉,教会他们如何去获取自己需要的养分。”一堂课的时间很短,能够做的事情很有限,教师不要期望通过强行灌输的方式把许许多多的知识硬塞给学生,这样做既无成功的可能,也会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上课最重要是把学生胃口吊起来,让他们在下课的时候感到意犹未尽,在课后不断去探究思考。

怎样勾起学生正常的“食欲”呢?黄玉峰在书中介绍了很多方法或路径,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回”:回到常识,回到原点,回到理性,回到真相,回到自我。

第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

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人云亦云,不跟风,不通过和别人唱反调来显示自己的标新立异,善于通过对事理的分析和判断,来说出自己的观点。

独立思考的习惯,要在平时培养,这需要教师自身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一切教育问题,终究要从教师本身来寻找出路,因为最终面对学生的还是一线教师。黄玉峰老师显然就是这样一位教师,他在告诉学生自己的每一个观点时,总会把自己是如何得出这个观点的完整过程一并告诉学生,学生潜移默化之中,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意识,习惯的培养也在其中了。

上课的观后感 篇2

能遇到一本好书实属不易,将对这本书的感情写出来,未尝不美。读书心得怎么写呢?为您提供以下文章“《有效上课的师德修炼》读书心得”作为参考,希望这篇心得体会能帮助您找到更好的灵感。

《有效上课的师德修炼》读书心得

万事德为先,尤以师为重,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屐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教师要干好教师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师德体现的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不会努力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事业心,强化自身的职业责任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环节。我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当前,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者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不断虚心学习、调整、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同时也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深地感到“教学相长”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再是我们教师知识网络的一个子集。现代师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交集状态,我们教师单在知识方面已经抢劫了明显的优势,甚至某些方面得拜学生为师,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保持一颗永远年轻奋进的心,唯有如此方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

二、转变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这种期望不仅是教师自身工作的理念,更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人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基础,不要忘了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麻衬的理念支配下,教师眼中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差异的教育,就会有差异的发展。

三、完善教学能力,明确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师自我临近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的经验,知识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编制试卷等技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种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甚至学术能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使学生不仅生动的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上课的观后感 篇3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星期天,我和另一位要好同学小刚来到河边玩耍。跑着跳着不知不觉中身上就有点热汗了。小刚说:“你帮我去买瓶饮料好吗?说着把钱递到了我的手里”。我只好拔腿就向街上跑去,到了饮料店,气喘嘘嘘的我把钱递给老板买了两瓶可口可乐,抬腿就往回跑。见到小刚,把可乐递给他,他拉开盖子仰起头来就喝了个痛快。

望着江边刚刚做好的码头,我们心血来潮,竟偷偷走了下去。翻开一块块河里的石头,看到有许多小螃蟹在逃。直逗得我们两人心里痒痒的,蹲下身来伸手去捉;不知不觉离岸边越来越远。湍急清冽的河水让我们忘却了这里每年都有淹死人的记录,学校的规定,父母的叮咛皆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我们在水里尽兴的嬉戏。

突然,感到裤裆一湿,不好?涨潮了!望着四周突然而来的潮水,吓得我们尿都流了出来,并且大声呼救。时间过去了多久,我无从知道。突然间,我看到岸上远远奔过来一个身影,那匆匆的脚步及不断往耳后掖头发的动作,我判定是妈妈。可能是妈妈见我们到江边玩,许久不回家来,竟寻到江边上来了;看到眼前的一幕,深懂水性的妈妈,转眼间就趟过齐腰深的河水来到我和小刚的身边。说:“孩子别怕!把手伸向我。妈妈的声音轻柔中带着颤抖,“妈妈……”我把妈妈的手握得紧紧的,妈妈看着我,慈爱地微笑着。她用肩膀把我扛回到岸边又去背小刚过来。

生命无价,脆弱短暂。一次车祸,一次溺水,都会使人失去生命,经过这次教训,使我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生命,是无价之宝,安全,我们从小听到大,可又不会有谁真正注意到它呢?现在,回想起那天江边遇险的一幕幕,我有了很深的感触。青少年死于溺水的人也很多,我们不能在没有成人在场的情况下游泳,更不能在江河畔嬉戏打闹。

人生中有许多重复,惟独生命只能经历一次,我们要珍惜这次机会,珍惜生命。我们的生命有许多人关爱着,呵护着,尤其是我们的父母;如果我们的生命结束了,他们会不伤心吗?为了他们,为了我们,大家要注意安全,珍惜生命,关爱明天,让世间的各个角落都充满爱,充满笑声。

浪潮的观后感系列


您想读一篇好文字吗不妨看看“浪潮的观后感”,一份优秀的作品名观后感少不了哪些内容呢?电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各类艺术的结合体,通过其中难忘的情节能获得不少新的感悟。真实的评价可以使观后感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如果你觉得这个很有用别忘了分享给你的朋友们!

浪潮的观后感 篇1

《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Alwin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感觉颇有启发,于是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如果借不到纸版的,电子版的很容易下载到。

对于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来写评论,当然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因为它所涉及的东西太多了,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这是一部巨著,我只能仰望而已。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近乎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

当旧的平衡打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及外在的历史、当下与环境的关系。个人的经历不管怎样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却能够产生千百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和环境都需要重新解释。有学者说过: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大概是说的是历史都是按当代的思维模式被理解。这个工作重要而且必要,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尽管意识到新旧结构的更替,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更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有意识的过程,会使新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发展。

浪潮的观后感 篇2

听着,汹涌澎湃的潮水在前方咆哮

我总在书页上看到这么一句话:“越过洪涛,江那边是不可探知的未来。在这里,你的决定将架起许多桥梁;有的好,有的坏,关键看你怎么怎么找。

”可以说,一直以来,我从未将这句话看得多么透彻过,甚至有时还被它的意思弄的迷茫。可是,后来我便想通了一件事:对于我们这些再普通不过的读者,只需明白表层意思也是大大足够了的吧。

如此一来,这话不就在说——艰难之后也许彩虹正艳,而在这之前我却找不到那座去到彼岸的桥罢了。

那么,我们怎么能建造和找到这么宽的桥呢?

有一首歌里唱到“我在枯草中寻找,光明啊黑暗,哪一个才是我没走过的?”很明显,寻找的过程就是探索未知;探索曾经的害怕与恐惧。这也许是多年来勤奋的人多而成功者少的原因之一!

的确,在我们的平凡世界里,没有生而大智的人,亦没有生而大愚的人。区别在于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自然,思维方式也有差异。可见,那些注定要失败的人并不知道前方道路的美丽,只知道道路充满了黑暗;注定要成功,他会看到更多,更远!

他看到了富裕中的流浪之路,看到了人性的隐匿与善良,看到了海浪背后的美丽风景。因此,如果你懂得如何改变,世界上就不会有注定的失败,也不会有永恒的成功;就算再遥远的时候也终会到来!

寻找,寻找!寻找光明的方向,寻找通向辉煌彼岸的桥梁。这,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就像在这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我们看不到大浪过后的彩虹,但我们必须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我们可以在偶尔时失落,但一定要相信雨过之后的天空何等晴朗!不要让仇恨的乌云遮住你原本明亮的心;这样,你才有资格与命运签下一笔赌注——用我梦想的力量看到这片烽火失传,点亮——我曾经失去的距离。

我问过自己很多次:性格的双重形象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你?

哪一种自然是最真实的,才有价值!

也许我们并不完美,但我们也许要懂得开拓进取!就像从前一样,就算我弃不了这灯火阑珊,但我还有挥剑斩尽竭泽的勇气!也或者是,就算我曾相信命,但我也从不相信命运的戏言;因为至少,我还知道要去寻找;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下一座桥,找到下一片蓝天!

看啊——这汹涌浪潮的彼岸——百花正艳。

【初三·卫蔓莹】

初三:卫蔓莹

浪潮的观后感 篇3

纳粹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排斥,而浪潮这个只有几天生命力的组织,也充分表明了它的排斥。当文格尔鼓励他的学生们努力学习,以便楼下的无政府主义者能吃到天花板上的灰烬时,排斥就开始了。

关于排外的经典一幕是,卡罗的弟弟和伙伴守住学校门口,有谁打不出浪潮的手势,他们就不让谁进学校。看到这一幕时,卡罗觉得,浪潮失控了。

文格尔先生创造了波浪,但它们并不总是在他的控制之下。当他用口号“行动铸造力量”鼓动学生们为浪潮这个班集体做些什么时,他们将浪潮的影响力扩展到整个城市。一个晚上,他们将浪潮的标志涂在城市的每一角落,而“软脚虾”蒂姆更是做了非同寻常的事——他在一栋高楼上涂上了一个大大的浪潮标志。

通过这一标志性的方式,浪潮“占据”了整个城市。垫。丽莎是卡罗尔的好朋友。她一直羡慕卡罗尔的美貌和她优秀的男朋友,而且她从来没有恋爱过。

但她是好人,她不能直接表达对卡罗的羡慕,也不能表达对卡罗的怨气——好人们都有的那种怨气——“我这么在乎你,你什么时候在乎过我。” 但是,借助“为了浪潮”的名义,她可以攻击卡罗了。丽莎对卡罗的攻击激起了马科更深的怨恨。

他对利莎说,为什么我要和她一起去西班牙?也许她会找个新男友甩了我。最初,这只是一个小冲突。马科想亲热一下,但卡罗尔不感兴趣。但小冲突仍在继续,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冲突。既然那时你没有尊重我的意志,那么那时你的意志我也一样不会尊重。

西班牙,为什么要去西班牙呢?你不听我的,我为什么要听你?!想想这场冲突的延续,或者说意志斗争的延续,在你的生活中是如何常见的,以及它如何逐渐熄灭你亲密关系的火焰。

小标题:因为种种原因,对很多人而言,为一个细腻的感情事件负细腻的责任,体会到其中模糊、温暖而柔弱的情感体验,这真的很不容易。相比之下,我们宁愿找一些粗糙的、但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其实是借口,好让别人服从自己,好让自己相信,自己那些意志是正确的。

因为彩排,卡罗和利莎发生了冲突。利萨不谈排练的事,而说“你发火是因为浪潮没有按照你的指挥发展”。一切都是因为浪潮,浪潮就像是一个黑洞,把一切差异吸进去抹平,最后只归结为两点——你是“为了浪潮”还是为了你自己?

这样吵架会容易得多,但当我们这样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粗糙,离事情越来越远。国内导演极少能达到《浪潮》这种水准,或许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粗糙话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通过一次又一次共同谴责卡罗,利萨和马尔科越走越近,在一个聚会上,利萨对马尔科有了暧昧,这种暧昧,如果什么前提都没有,就意味着背叛,而一旦加上“为了浪潮”的前提,就显得义正词严多了,至于其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模糊的感受,就可以不必理会了。

所以一直都是好人的利莎也可以吻马可。但细腻的情感终究还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当马科发现他即将失去卡罗时,他醒了过来,去找文格尔先生,要求他停止波浪运动。

文格尔先生也有失去妻子的危险,所以马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持续了一个星期的潮汐运动终于结束了,但以蒂姆自杀为代价,蒂姆把潮汐视为一切。蒂姆什么都没有,所以放不下浪潮。假若文格尔先生没有太太,而马尔科也没有卡罗,那么他们会不会和蒂姆一样放不下浪潮呢?

历史的回答是“yes”,将纳粹推行到底的希特勒,以及类似希特勒这样的人,他们的感情世界,的确是空白的。尽管希特勒有爱娃,但据说他从来没和爱娃**,爱娃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木偶而已。 文格尔先生问马尔科:

你打了卡罗?为什么? 马尔科回答:

我也不知道,这一段时间,我变了一个人。我爱卡罗,但我还是打了她。在我看来,马尔科之所以变了一个人,是因为他太多使用“为了浪潮”的借口,而远离了自己。

事实上,任何人随意使用这些伟大的名字,都意味着他将远离自己。宣布结束浪潮运动前,文格尔先生还装成元首的样子,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使用了很多伟大的名义,譬如德国不能做全球化的输家、我们打击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的源头是不公正、富人可耻等,这都是一些常见的伟大名义,也即借口。 在生活中,更常使用的伟大名义也有很多。

例如“为了孩子”,大人吵架时,不去理会彼此的细腻感受,而宣称“为了孩子”; 例如金钱,两口子吵架可能会说,一切都是因为金钱;例如才华,一个人会认为,我这么有才华,别人不接纳我,那一定是对方的问题; …… 如果想彻底远离政治上和生活上的纳粹主义,我们必须远离“为了××”这种粗糙的话语,而要回到每一起事件发生时的细腻感受。这样做时,我们就与自己内心取得了联系,这是我们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

我们都想影响别人乃至世界,但假若不借助一个什么东西,我们自己甚至都没有制造影响的勇气。例如蒂姆,假若不是“为了浪潮”,他断没有勇气爬到那栋高楼上涂上超大号的浪潮标志。

蒂姆还喜欢枪,他随身携带着一把手枪。然而,假若没有“为了浪潮”这个说法,他喜欢枪和持有枪,就仅仅意味着他是一个危险的问题少年。但假若蒂姆是“为了浪潮”而喜欢枪和持有枪呢?

这意味着完全不同。他将不再是一个被抛弃的人,而是一个英雄。他不仅属于浪潮,而且还是浪潮的标志性人物,浪潮的拯救者。如果进一步发展下去,事情就不会反过来不可能了——潮流将属于他。

小标题: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只要我们把他人视为实现目标的工具和对象,那么无论目标看起来多么美好,危险都会出现。

蒂姆的行为可以让我们嗅到这种危险。导演着意刻画蒂姆的夸张行为,正是为了让观众可以看到这种危险。

不过,如果导演只能用这种戏剧性的情节安排,那这部电影充其量就是一部二级片。真正让这部电影跻身一流电影行列的是导演对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的描绘。

在浪潮实验的第一天晚上,文格尔非常兴奋。他看了看家里电脑上的资料,想为第二天的课程做准备。同为老师的文格尔太太回到家,一如既往地喊“宝贝”,但“宝贝” 没像以往那样给出热情回应。她有一些纳罕,当她走进房间看到丈夫在看电脑时,她说琪琪和亚历山大是老师,他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她希望我们不要像他们那样。

这句不起眼的话中,隐藏着危险。起初,文格尔太太有点不高兴,因为她丈夫没有像以前那样给予热情的回应。她真正关心的是这件事,但她没有说,而是说她担心别人的事。

文格尔先生仍在处理她自己的事情。她走过去,看到文格尔先生正在学习青少年心理学和**,她已经知道她丈夫在做什么了。这时,她**丈夫说,别研究那些**了,我也有**可以给你研究。接着,她将电脑里的**服调了出来。

她成功地调情,这使文格尔先生放下了工作。

这是两人意志的一个小小的较量。文格尔先生此时的意愿是想把第二天的课程做得更好,他需要做好准备。文格尔太太此时的意志是,她希望先生能像以前那样用热情的方式回应她。

当然,她成功了。但当文格尔先生抱着太太走向卧室时,他心中想的到底是**还是他激动人心的课程?

马尔科和卡罗有类似的故事发生,只是,那个想挑动性欲的人失败了。

卡罗的民主而开放父母当着卡罗和马尔科的面调情,热情地抚摸彼此,男人对女人说:“我们也来一个活动周。” 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会去管自己的事。

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会丢下自己那些没意义的事,转而去管别人家的事。 ——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霍弗为什么普通德国人,如农民、银行雇员、教师和医生都宣称,他们并不知道**犹太人的惨剧? 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柏莱中学的一节历史课上,一个学生问了历史老师罗恩琼斯这样一个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琼斯大胆地做了一个实验——在他的班上打造一个微型纳粹社会。这个微型社会从星期一开始到星期五结束,效果惊人。先是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们变得更像是好学生,接着这个运动浪潮席卷整个学校,从最初的30多名学生迅速发展到200多人,很多学生逃掉本来的课,而来上琼斯的课。

并且,这个仅诞生了几天的组织有非凡的凝聚力。一个叫尼尔的学生给最好的朋友讲了“第三浪”的笑话,第二天,琼斯老师就当着全班人的面复述了这个笑话。显然,最好的朋友出卖了他。

持续多年的友谊在这个新生的运动前是如此不堪一击,而这种出卖朋友的事已比比皆是,这令琼斯感到害怕。星期五,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大会,给200多名“第三浪”的成员和支持者播放了纳粹德国的一个录像带,让大家明白,他们其实正在做同样的事。琼斯老师以这种方式回答了那个学生的问题,他说:

“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琼斯老师发起的这个社会实验也震惊了美国乃至世界,这个实验显示,纳粹并非只是希特勒的事,也并非只是德国的事,实际上,它和我们大多数人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我们都有可能成为纳粹,而且心甘情愿。小标题:

2008年,德国年轻的导演丹尼斯甘赛尔将这场实验搬上了银幕,推出了电影《浪潮》。除了将地点从美国换成德国外,基本保持了事件的真实性,当然也添加了一些夸张的戏剧色彩。影片一开始,着力描绘了乏味的现实生活,每个地方都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做什么事情都既艰难又虚无,令人厌倦。

譬如,在进行话剧排练时,男主角“与时俱进地改进了歌词”,给本来挺正儿八经的故事添加了《新龙门客栈》的台词,女主角卡罗愤怒地说,她讨厌这些调调,大家不欢而散。譬如,在一场水球练习赛中,马尔科想展现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愿意把球传给锡南,结果失去了进攻良机。譬如,在一个酒吧里,一个少年诉说:

“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另一个少年则说,你知道google上搜索量最多的是谁?帕丽斯希尔顿!

生命有什么意义,如果只是这样过下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地的高中开始一个“活动周”,而赖讷文格尔老师得到了一个新的教学任务——向学生们教授关于**政治的课。这是一个偶发事件,本来赖讷准备教授的是无政府主义,但维兰德老师捷足先登,赖讷被迫去教他并不想教的课。

来上课的学生们也好不到那里去,他们来上**政治的课,并不是因为想上这个课,而是因为这个课好拿学分。为了让学生们活跃一些,赖讷不得不屡次对学生们说“拜托,这是你们的选择”,以求学生们能积极回答一些问题,讲一下他们对**政治的看法。赖讷的逼问令一些学生表达了反感,他们不想谈**政治,更不想谈自己祖先所创造的第三帝国。

一个学生说:“这种事反正不会再发生了。”另一个学生则说:

“又不是我们做的,为什么非得没完没了地背着负罪感” 他们是在说,什么**政治,什么纳粹帝国,这都是过去,不会再在德国发生了,所以跟我们没关系,最多只是一个知识上的探讨罢了。听到学生们这么说,赖讷更较真了,他问到:“你们认为****在德国不可能重演,对不对?

” 看到学生们纷纷点头,赖讷的神情变得更为郑重,他做了一个决定,随即宣布课间休息。小标题:重新开始上课后,学生们发现,他们的座位被调整了,以前随心所欲的、混乱的教室变得整整齐齐。

在一个清楚的秩序下,赖讷老师开始了他的实验——让学生们实际体验纳粹主义。他先问学生们,****的特征是什么,然后在班级中实现这一特征。有意思的是,实现任何一个特征时,他使用的都是选举的方式。

选举是民主标志,而希特勒正是通过选举上台的。**政治的最明显特征是一个大权在握的领袖,谁该是这个班的领袖?大家选择了赖讷老师。

既然是领袖了,就不能再直呼其名,所以赖讷要求学生们以后称呼他“文格尔先生”。纪律也是**政治的特征之一,赖讷也要求学生们遵守纪律,譬如端正坐姿、提问时起立…… 团结也是一个重要特征,文格尔先生说,必须打造班集体的凝聚力,他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重新安排了座位,打破他们固有的小团体,差生和优秀生坐在一起相互帮助,甚至考试时也不例外,班集体的荣誉胜于一切。铸造团结的一个好办法是树立一个敌人,文格尔先生让学生们起立,一齐踏步走。

为了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文格尔说,维兰德的无政府课就在我们楼下,“让我们的敌人吃天花板的灰去吧!”学生们大笑,踏得更整齐更用力。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笑的细节,但这个细节中的逻辑——用敌对的方法将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区别开来——其实就是纳粹的逻辑,进一步发展下去,扩展到整个种族的层面,这就是种族主义。

赖讷让学生们积极思考,一个集体如何区别于另一个集体。学生们想到了很多方面。得有一个醒目的名称。

通过选举,马尔科提出的“浪潮”得到最多票,成了这个集体的名称。 要有一套**。最后选定了白衬衫和牛仔裤。

要有一套醒目的口号。这个是赖讷想好的,共三句:团结铸造力量!

纪律铸造力量!行动铸造力量!要有属于自己的标志。

一个学生创造的标志被通过了,就是一个浪花。 要有一个特别的手势。小胖子邦贝发明了一个手势,也像是一个浪花。

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努力,浪潮班成为一个具有非凡凝聚力的集体,并在学生们心中掀起巨浪,他们身上原来那种懒惰的、一盘散沙的、随心所欲的、令人厌倦的个人主义消失了,很快被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所取代。小标题:最能体会到浪潮好处的是“软脚虾”蒂姆,他性情软弱,没有朋友,总被人欺负,常用送**等讨好的方式与别人亲近。

但浪潮改变了这种局面,当两个小混混向他索要**时,浪潮班的两个男生过来救了他,还留了电话给他。比起这种现实的好处来,更重要的好处是,他找到了归属感。在他家中,父亲冷酷而母亲冷漠,他对这个家也没有归属感。

至于以前的班级,他也一样没有归属感。但现在,他是浪潮这个卓越集体的一员!找到对浪潮的归属感后,蒂姆爱上了白衬衫和牛仔裤,而将以前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名牌服装付之一炬。

马尔科也找到了归属感。他是好学生,有漂亮女友卡罗,是水球队成员,在同学中也有威望。但他没有家,是寄养在卡罗家。

虽然卡罗的父母很关爱他,将他视为家庭一分子而接纳他,但他仍缺乏归属感。现在,他有了浪潮。浪潮对他意义非凡,毕竟浪潮这个名字都是他马

同处于这样一个场景,卡罗和马尔科有了不同的感觉。没有父母的马尔科觉得,这对父母太恩爱了,他喜欢他们这样,而他的性欲也被挑起。但卡罗她知道父母并不像表现得这么恩爱,她看到父母当着自己的面做表面文章而感到反感。

等回到他们的卧室后,马尔科对卡罗说,我们也活动活动。但卡罗说,我没有兴趣,我们计划一下去西班牙巴塞罗那市的事情吧。

此时,卡罗的意志是,我们计划一下去巴塞罗那的事情,而马尔科的意志是**。卡罗没顺从马尔科的意志,马尔科也不想顺从卡罗的意志,他说,我要去训练,甩门离去了。

这种冲突,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比比皆是。谁都有自己的意志,而谁都想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并且就算自己想顺从对方的意志,也未必能知道对方的意志是什么……所以,冲突会不断产生。怎么处理这些琐细的冲突,是决定一个亲密关系是否幸福的关键。

小标题:

那么,该怎么处理这种琐细的冲突呢?至少一个原则是,就事论事。假设在事情a上发生了冲突,就谈事情a好了。

但是,我们最常用的办法恰恰就是,假设在事情a上发生了冲突,我去谈事情b,或者,在事情b发生时,我借事情b去谈事情a。 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会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会丢下自己那些没意义的事,转而去管别人家的事。

——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霍弗为什么普通德国人,如农民、银行雇员、教师和医生都宣称,他们并不知道**犹太人的惨剧? 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柏莱中学的一节历史课上,一个学生问了历史老师罗恩琼斯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琼斯大胆地做了一个实验——在他的班上打造一个微型纳粹社会。

这个微型社会从星期一开始到星期五结束,效果惊人。先是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们变得更像是好学生,接着这个运动浪潮席卷整个学校,从最初的30多名学生迅速发展到200多人,很多学生逃掉本来的课,而来上琼斯的课。并且,这个仅诞生了几天的组织有非凡的凝聚力。

一个叫尼尔的学生给最好的朋友讲了“第三浪”的笑话,第二天,琼斯老师就当着全班人的面复述了这个笑话。显然,最好的朋友出卖了他。持续多年的友谊在这个新生的运动前是如此不堪一击,而这种出卖朋友的事已比比皆是,这令琼斯感到害怕。

星期五,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大会,给200多名“第三浪”的成员和支持者播放了纳粹德国的一个录像带,让大家明白,他们其实正在做同样的事。琼斯老师以这种方式回答了那个学生的问题,他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 琼斯老师发起的这个社会实验也震惊了美国乃至世界,这个实验显示,纳粹并非只是希特勒的事,也并非只是德国的事,实际上,它和我们大多数人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我们都有可能成为纳粹,而且心甘情愿。小标题: 2008年,德国年轻的导演丹尼斯甘赛尔将这场实验搬上了银幕,推出了电影《浪潮》。

除了将地点从美国换成德国外,基本保持了事件的真实性,当然也添加了一些夸张的戏剧色彩。影片一开始,着力描绘了乏味的现实生活,每个地方都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做什么事情都既艰难又虚无,令人厌倦。譬如,在进行话剧排练时,男主角“与时俱进地改进了歌词”,给本来挺正儿八经的故事添加了《新龙门客栈》的台词,女主角卡罗愤怒地说,她讨厌这些调调,大家不欢而散。

譬如,在一场水球练习赛中,马尔科想展现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愿意把球传给锡南,结果失去了进攻良机。譬如,在一个酒吧里,一个少年诉说:“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

”另一个少年则说,你知道google上搜索量最多的是谁?帕丽斯希尔顿!生命有什么意义,如果只是这样过下去?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地的高中开始一个“活动周”,而赖讷文格尔老师得到了一个新的教学任务——向学生们教授关于**政治的课。这是一个偶发事件,本来赖讷准备教授的是无政府主义,但维兰德老师捷足先登,赖讷被迫去教他并不想教的课。来上课的学生们也好不到那里去,他们来上**政治的课,并不是因为想上这个课,而是因为这个课好拿学分。

为了让学生们活跃一些,赖讷不得不屡次对学生们说“拜托,这是你们的选择”,以求学生们能积极回答一些问题,讲一下他们对**政治的看法。赖讷的逼问令一些学生表达了反感,他们不想谈**政治,更不想谈自己祖先所创造的第三帝国。一个学生说:

“这种事反正不会再发生了。”另一个学生则说:“又不是我们做的,为什么非得没完没了地背着负罪感” 他们是在说,什么**政治,什么纳粹帝国,这都是过去,不会再在德国发生了,所以跟我们没关系,最多只是一个知识上的探讨罢了。

听到学生们这么说,赖讷更较真了,他问到:“你们认为****在德国不可能重演,对不对?” 看到学生们纷纷点头,赖讷的神情变得更为郑重,他做了一个决定,随即宣布课间休息。

小标题:重新开始上课后,学生们发现,他们的座位被调整了,以前随心所欲的、混乱的教室变得整整齐齐。在一个清楚的秩序下,赖讷老师开始了他的实验——让学生们实际体验纳粹主义。

他先问学生们,****的特征是什么,然后在班级中实现这一特征。有意思的是,实现任何一个特征时,他使用的都是选举的方式。选举是民主标志,而希特勒正是通过选举上台的。

**政治的最明显特征是一个大权在握的领袖,谁该是这个班的领袖?大家选择了赖讷老师。既然是领袖了,就不能再直呼其名,所以赖讷要求学生们以后称呼他“文格尔先生”。

纪律也是**政治的特征之一,赖讷也要求学生们遵守纪律,譬如端正坐姿、提问时起立…… 团结也是一个重要特征,文格尔先生说,必须打造班集体的凝聚力,他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重新安排了座位,打破他们固有的小团体,差生和优秀生坐在一起相互帮助,甚至考试时也不例外,班集体的荣誉胜于一切。铸造团结的一个好办法是树立一个敌人,文格尔先生让学生们起立,一齐踏步走。为了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文格尔说,维兰德的无政府课就在我们楼下,“让我们的敌人吃天花板的灰去吧!

”学生们大笑,踏得更整齐更用力。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笑的细节,但这个细节中的逻辑——用敌对的方法将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区别开来——其实就是纳粹的逻辑,进一步发展下去,扩展到整个种族的层面,这就是种族主义。赖讷让学生们积极思考,一个集体如何区别于另一个集体。

学生们想到了很多方面。得有一个醒目的名称。通过选举,马尔科提出的“浪潮”得到最多票,成了这个集体的名称。

要有一套**。最后选定了白衬衫和牛仔裤。要有一套醒目的口号。

这个是赖讷想好的,共三句:团结铸造力量!纪律铸造力量!

行动铸造力量!要有属于自己的标志。一个学生创造的标志被通过了,就是一个浪花。

要有一个特别的手势。小胖子邦贝发明了一个手势,也像是一个浪花。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努力,浪潮班成为一个具有非凡凝聚力的集体,并在学生们心中掀起巨浪,他们身上原来那种懒惰的、一盘散沙的、随心所欲的、令人厌倦的个人主义消失了,很快被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所取代。

小标题:最能体会到浪潮好处的是“软脚虾”蒂姆,他性情软弱,没有朋友,总被人欺负,常用送**等讨好的方式与别人亲近。但浪潮改变了这种局面,当两个小混混向他索要**时,浪潮班的两个男生过来救了他,还留了电话给他。

比起这种现实的好处来,更重要的好处是,他找到了归属感。在他家中,父亲冷酷而母亲冷漠,他对这个家也没有归属感。至于以前的班级,他也一样没有归属感。

但现在,他是浪潮这个卓越集体的一员!找到对浪潮的归属感后,蒂姆爱上了白衬衫和牛仔裤,而将以前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名牌服装付之一炬。马尔科也找到了归属感。

他是好学生,有漂亮女友卡罗,是水球队成员,在同学中也有威望。但他没有家,是寄养在卡罗家。虽然卡罗的父母很关爱他,将他视为家庭一分子而接纳他,但他仍缺乏归属感。

现在,他有了浪潮。浪潮对他意义非凡,毕竟浪潮这个名字都是他马

文格尔太太是这样做的,马尔科也是这样做的。文格尔太太借性感让丈夫顺从了自己的意志,实现了她的渴望——我叫你“宝贝”时你要亲密回应。马尔科没有这么聪明,他使用的b是极具杀伤力的。

作为实验班的“元首”,文格尔先生规定的**是白衬衫和牛仔裤。卡罗不想穿白衬衫,第二天穿着红t恤去了学校。去学校的路上,马尔科说,你之所以不穿白衬衫,是因为你正是文格尔先生所说的那种人物——自私。

也许,他最想说的是,我想和你**时,你拒绝了我,你真自私。但是,他当时不能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他的要求缺乏正确、伟大的含义,假若那时直接说卡罗自私,那势必意味着他一样自私,为什么非得要卡罗顺从他的意志,而他就不能顺从卡罗的意志呢?所以,当时他只能找一个不那么伟大的借口b——我要去训练 ——而表达了他在事情a上的不满。

但现在,有了浪潮,那就不一样了。浪潮不只是我和你的,浪潮是我们几十个人的,你可以不考虑我的感受,不为我的意志做牺牲,你总可以为这个集体牺牲吧?你做不到,所以你看,卡罗,你是多么自私啊!

通过“为了浪潮”这个要正确、伟大很多的名义,马尔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卡罗,而且这种指责看起来是那么正确。

我这样分析,或许看起来未免是太琐碎了,太小肚鸡肠了,但可以看到,这正是导演的功力所在,他几乎没有浪费任何一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与其他细节串连在一起的,每一个后面的细节都有前面的细节做铺垫。垫。丽莎是卡罗尔的好朋友。她一直羡慕卡罗尔的美貌和她优秀的男朋友,而且她从来没有恋爱过。

但她是好人,她不能直接表达对卡罗的羡慕,也不能表达对卡罗的怨气——好人们都有的那种怨气——“我这么在乎你,你什么时候在乎过我。” 但是,借助“为了浪潮”的名义,她可以攻击卡罗了。丽莎对卡罗的攻击激起了马科更深的怨恨。

他对利莎说,为什么我要和她一起去西班牙?也许她会找个新男友甩了我。最初,这只是一个小冲突。马科想亲热一下,但卡罗尔不感兴趣。但小冲突仍在继续,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冲突。既然那时你没有尊重我的意志,那么那时你的意志我也一样不会尊重。

西班牙,为什么要去西班牙呢?你不听我的,我为什么要听你?!想想这场冲突的延续,或者说意志斗争的延续,在你的生活中是如何常见的,以及它如何逐渐熄灭你亲密关系的火焰。

小标题:因为种种原因,对很多人而言,为一个细腻的感情事件负细腻的责任,体会到其中模糊、温暖而柔弱的情感体验,这真的很不容易。相比之下,我们宁愿找一些粗糙的、但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其实是借口,好让别人服从自己,好让自己相信,自己那些意志是正确的。

因为彩排,卡罗和利莎发生了冲突。利萨不谈排练的事,而说“你发火是因为浪潮没有按照你的指挥发展”。一切都是因为浪潮,浪潮就像是一个黑洞,把一切差异吸进去抹平,最后只归结为两点——你是“为了浪潮”还是为了你自己?

这样吵架会容易得多,但当我们这样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粗糙,离事情越来越远。国内导演极少能达到《浪潮》这种水准,或许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粗糙话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通过一次又一次共同谴责卡罗,利萨和马尔科越走越近,在一个聚会上,利萨对马尔科有了暧昧,这种暧昧,如果什么前提都没有,就意味着背叛,而一旦加上“为了浪潮”的前提,就显得义正词严多了,至于其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模糊的感受,就可以不必理会了。

所以一直都是好人的利莎也可以吻马可。但细腻的情感终究还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当马科发现他即将失去卡罗时,他醒了过来,去找文格尔先生,要求他停止波浪运动。

文格尔先生也有失去妻子的危险,所以马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持续了一个星期的潮汐运动终于结束了,但以蒂姆自杀为代价,蒂姆把潮汐视为一切。蒂姆什么都没有,所以放不下浪潮。假若文格尔先生没有太太,而马尔科也没有卡罗,那么他们会不会和蒂姆一样放不下浪潮呢?

历史的回答是“yes”,将纳粹推行到底的希特勒,以及类似希特勒这样的人,他们的感情世界,的确是空白的。尽管希特勒有爱娃,但据说他从来没和爱娃**,爱娃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木偶而已。 文格尔先生问马尔科:

你打了卡罗?为什么? 马尔科回答:

我也不知道,这一段时间,我变了一个人。我爱卡罗,但我还是打了她。在我看来,马尔科之所以变了一个人,是因为他太多使用“为了浪潮”的借口,而远离了自己。

事实上,任何人随意使用这些伟大的名字,都意味着他将远离自己。宣布结束浪潮运动前,文格尔先生还装成元首的样子,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使用了很多伟大的名义,譬如德国不能做全球化的输家、我们打击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的源头是不公正、富人可耻等,这都是一些常见的伟大名义,也即借口。 在生活中,更常使用的伟大名义也有很多。

例如“为了孩子”,大人吵架时,不去理会彼此的细腻感受,而宣称“为了孩子”; 例如金钱,两口子吵架可能会说,一切都是因为金钱;例如才华,一个人会认为,我这么有才华,别人不接纳我,那一定是对方的问题; …… 如果想彻底远离政治上和生活上的纳粹主义,我们必须远离“为了××”这种粗糙的话语,而要回到每一起事件发生时的细腻感受。这样做时,我们就与自己内心取得了联系,这是我们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

丽莎是卡罗尔的好朋友。她一直羡慕卡罗尔的美貌和她优秀的男朋友,而且她从来没有恋爱过。但她是好人,她不能直接表达对卡罗的羡慕,也不能表达对卡罗的怨气——好人们都有的那种怨气——“我这么在乎你,你什么时候在乎过我。”

但是,借助“为了浪潮”的名义,她可以攻击卡罗了。丽莎对卡罗的攻击激起了马科更深的怨恨。他对利莎说,为什么我要和她一起去西班牙?也许她会找个新男友甩了我。

浪潮的观后感 篇4

如果一个人的事业值得管理,他通常会管理自己的事业。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会丢下自己那些没意义的事,转而去管别人家的事。

——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霍弗

垫。丽莎是卡罗尔的好朋友。她一直羡慕卡罗尔的美貌和她优秀的男朋友,而且她从来没有恋爱过。但她是好人,她不能直接表达对卡罗的羡慕,也不能表达对卡罗的怨气——好人们都有的那种怨气——“我这么在乎你,你什么时候在乎过我。

” 但是,借助“为了浪潮”的名义,她可以攻击卡罗了。丽莎对卡罗的攻击激起了马科更深的怨恨。他对利莎说,为什么我要和她一起去西班牙?也许她会找个新男友甩了我。

最初,这只是一个小冲突。马科想亲热一下,但卡罗尔不感兴趣。但小冲突仍在继续,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冲突。既然那时你没有尊重我的意志,那么那时你的意志我也一样不会尊重。西班牙,为什么要去西班牙呢?

你不听我的,我为什么要听你?!想想这场冲突的延续,或者说意志斗争的延续,在你的生活中是如何常见的,以及它如何逐渐熄灭你亲密关系的火焰。 小标题:

因为种种原因,对很多人而言,为一个细腻的感情事件负细腻的责任,体会到其中模糊、温暖而柔弱的情感体验,这真的很不容易。相比之下,我们宁愿找一些粗糙的、但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其实是借口,好让别人服从自己,好让自己相信,自己那些意志是正确的。因为彩排,卡罗和利莎发生了冲突。

利萨不谈排练的事,而说“你发火是因为浪潮没有按照你的指挥发展”。一切都是因为浪潮,浪潮就像是一个黑洞,把一切差异吸进去抹平,最后只归结为两点——你是“为了浪潮”还是为了你自己?这样吵架会容易得多,但当我们这样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粗糙,离事情越来越远。

国内导演极少能达到《浪潮》这种水准,或许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粗糙话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通过一次又一次共同谴责卡罗,利萨和马尔科越走越近,在一个聚会上,利萨对马尔科有了暧昧,这种暧昧,如果什么前提都没有,就意味着背叛,而一旦加上“为了浪潮”的前提,就显得义正词严多了,至于其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模糊的感受,就可以不必理会了。所以一直都是好人的利莎也可以吻马可。

但细腻的情感终究还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当马科发现他即将失去卡罗时,他醒了过来,去找文格尔先生,要求他停止波浪运动。文格尔先生也有失去妻子的危险,所以马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持续了一个星期的潮汐运动终于结束了,但以蒂姆自杀为代价,蒂姆把潮汐视为一切。

蒂姆什么都没有,所以放不下浪潮。假若文格尔先生没有太太,而马尔科也没有卡罗,那么他们会不会和蒂姆一样放不下浪潮呢?历史的回答是“yes”,将纳粹推行到底的希特勒,以及类似希特勒这样的人,他们的感情世界,的确是空白的。

尽管希特勒有爱娃,但据说他从来没和爱娃**,爱娃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木偶而已。文格尔先生问马尔科:你打了卡罗?

为什么?马尔科回答说:我不知道。在这段时间里,我改变了一个人。

我爱卡罗,但我还是打了她。在我看来,马尔科之所以变了一个人,是因为他太多使用“为了浪潮”的借口,而远离了自己。事实上,任何人随意使用这些伟大的名字,都意味着他将远离自己。

宣布结束浪潮运动前,文格尔先生还装成元首的样子,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使用了很多伟大的名义,譬如德国不能做全球化的输家、我们打击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的源头是不公正、富人可耻等,这都是一些常见的伟大名义,也即借口。在生活中,更常使用的伟大名义也有很多。 例如“为了孩子”,大人吵架时,不去理会彼此的细腻感受,而宣称“为了孩子”;例如金钱,两口子吵架可能会说,一切都是因为金钱; 例如才华,一个人会认为,我这么有才华,别人不接纳我,那一定是对方的问题; …… 如果想彻底远离政治上和生活上的纳粹主义,我们必须远离“为了××”这种粗糙的话语,而要回到每一起事件发生时的细腻感受。

这样做时,我们就与自己内心取得了联系,这是我们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

为什么普通德国人,如农民、银行职员、教师和医生,声称他们不知道**犹太人的悲剧?

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柏莱中学的一节历史课上,一个学生问了历史老师罗恩琼斯这样一个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琼斯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在他的班级里建立一个微型纳粹社会。

这个微型社会从星期一开始到星期五结束,效果惊人。先是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们变得更像是好学生,接着这个运动浪潮席卷整个学校,从最初的30多名学生迅速发展到200多人,很多学生逃掉本来的课,而来上琼斯的课。垫。

丽莎是卡罗尔的好朋友。她一直羡慕卡罗尔的美貌和她优秀的男朋友,而且她从来没有恋爱过。但她是好人,她不能直接表达对卡罗的羡慕,也不能表达对卡罗的怨气——好人们都有的那种怨气——“我这么在乎你,你什么时候在乎过我。” 但是,借助“为了浪潮”的名义,她可以攻击卡罗了。

丽莎对卡罗的攻击激起了马科更深的怨恨。他对利莎说,为什么我要和她一起去西班牙?也许她会找个新男友甩了我。最初,这只是一个小冲突。马科想亲热一下,但卡罗尔不感兴趣。但小冲突仍在继续,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冲突。

既然那时你没有尊重我的意志,那么那时你的意志我也一样不会尊重。西班牙,为什么要去西班牙呢?你不听我的,我为什么要听你?!

想想这场冲突的延续,或者说意志斗争的延续,在你的生活中是如何常见的,以及它如何逐渐熄灭你亲密关系的火焰。 小标题:因为种种原因,对很多人而言,为一个细腻的感情事件负细腻的责任,体会到其中模糊、温暖而柔弱的情感体验,这真的很不容易。

相比之下,我们宁愿找一些粗糙的、但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其实是借口,好让别人服从自己,好让自己相信,自己那些意志是正确的。因为彩排,卡罗和利莎发生了冲突。利萨不谈排练的事,而说“你发火是因为浪潮没有按照你的指挥发展”。

一切都是因为浪潮,浪潮就像是一个黑洞,把一切差异吸进去抹平,最后只归结为两点——你是“为了浪潮”还是为了你自己?这样吵架会容易得多,但当我们这样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粗糙,离事情越来越远。国内导演极少能达到《浪潮》这种水准,或许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粗糙话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

通过一次又一次共同谴责卡罗,利萨和马尔科越走越近,在一个聚会上,利萨对马尔科有了暧昧,这种暧昧,如果什么前提都没有,就意味着背叛,而一旦加上“为了浪潮”的前提,就显得义正词严多了,至于其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模糊的感受,就可以不必理会了。所以一直都是好人的利莎也可以吻马可。但细腻的情感终究还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当马科发现他即将失去卡罗时,他醒了过来,去找文格尔先生,要求他停止波浪运动。文格尔先生也有失去妻子的危险,所以马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持续了一个星期的潮汐运动终于结束了,但以蒂姆自杀为代价,蒂姆把潮汐视为一切。蒂姆什么都没有,所以放不下浪潮。

假若文格尔先生没有太太,而马尔科也没有卡罗,那么他们会不会和蒂姆一样放不下浪潮呢?历史的回答是“yes”,将纳粹推行到底的希特勒,以及类似希特勒这样的人,他们的感情世界,的确是空白的。尽管希特勒有爱娃,但据说他从来没和爱娃**,爱娃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木偶而已。

文格尔先生问马尔科:你打了卡罗?为什么?

马尔科回答说:我不知道。在这段时间里,我改变了一个人。我爱卡罗,但我还是打了她。

在我看来,马尔科之所以变了一个人,是因为他太多使用“为了浪潮”的借口,而远离了自己。事实上,任何人随意使用这些伟大的名字,都意味着他将远离自己。宣布结束浪潮运动前,文格尔先生还装成元首的样子,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使用了很多伟大的名义,譬如德国不能做全球化的输家、我们打击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的源头是不公正、富人可耻等,这都是一些常见的伟大名义,也即借口。

在生活中,更常使用的伟大名义也有很多。 例如“为了孩子”,大人吵架时,不去理会彼此的细腻感受,而宣称“为了孩子”;例如金钱,两口子吵架可能会说,一切都是因为金钱; 例如才华,一个人会认为,我这么有才华,别人不接纳我,那一定是对方的问题; …… 如果想彻底远离政治上和生活上的纳粹主义,我们必须远离“为了××”这种粗糙的话语,而要回到每一起事件发生时的细腻感受。这样做时,我们就与自己内心取得了联系,这是我们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

并且,这个仅诞生了几天的组织有非凡的凝聚力。一个叫尼尔的学生给最好的朋友讲了“第三浪”的笑话,第二天,琼斯老师就当着全班人的面复述了这个笑话。显然,最好的朋友出卖了他。

持续多年的友谊在这个新生的运动前是如此不堪一击,而这种出卖朋友的事已比比皆是,这令琼斯感到害怕。

星期五,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大会,给200多名“第三浪”的成员和支持者播放了纳粹德国的一个录像带,让大家明白,他们其实正在做同样的事。垫。丽莎是卡罗尔的好朋友。她一直羡慕卡罗尔的美貌和她优秀的男朋友,而且她从来没有恋爱过。

但她是好人,她不能直接表达对卡罗的羡慕,也不能表达对卡罗的怨气——好人们都有的那种怨气——“我这么在乎你,你什么时候在乎过我。” 但是,借助“为了浪潮”的名义,她可以攻击卡罗了。丽莎对卡罗的攻击激起了马科更深的怨恨。

他对利莎说,为什么我要和她一起去西班牙?也许她会找个新男友甩了我。最初,这只是一个小冲突。马科想亲热一下,但卡罗尔不感兴趣。但小冲突仍在继续,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冲突。既然那时你没有尊重我的意志,那么那时你的意志我也一样不会尊重。

西班牙,为什么要去西班牙呢?你不听我的,我为什么要听你?!想想这场冲突的延续,或者说意志斗争的延续,在你的生活中是如何常见的,以及它如何逐渐熄灭你亲密关系的火焰。

小标题:因为种种原因,对很多人而言,为一个细腻的感情事件负细腻的责任,体会到其中模糊、温暖而柔弱的情感体验,这真的很不容易。相比之下,我们宁愿找一些粗糙的、但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其实是借口,好让别人服从自己,好让自己相信,自己那些意志是正确的。

因为彩排,卡罗和利莎发生了冲突。利萨不谈排练的事,而说“你发火是因为浪潮没有按照你的指挥发展”。一切都是因为浪潮,浪潮就像是一个黑洞,把一切差异吸进去抹平,最后只归结为两点——你是“为了浪潮”还是为了你自己?

这样吵架会容易得多,但当我们这样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粗糙,离事情越来越远。国内导演极少能达到《浪潮》这种水准,或许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粗糙话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通过一次又一次共同谴责卡罗,利萨和马尔科越走越近,在一个聚会上,利萨对马尔科有了暧昧,这种暧昧,如果什么前提都没有,就意味着背叛,而一旦加上“为了浪潮”的前提,就显得义正词严多了,至于其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模糊的感受,就可以不必理会了。

所以一直都是好人的利莎也可以吻马可。但细腻的情感终究还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当马科发现他即将失去卡罗时,他醒了过来,去找文格尔先生,要求他停止波浪运动。

文格尔先生也有失去妻子的危险,所以马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持续了一个星期的潮汐运动终于结束了,但以蒂姆自杀为代价,蒂姆把潮汐视为一切。蒂姆什么都没有,所以放不下浪潮。假若文格尔先生没有太太,而马尔科也没有卡罗,那么他们会不会和蒂姆一样放不下浪潮呢?

历史的回答是“yes”,将纳粹推行到底的希特勒,以及类似希特勒这样的人,他们的感情世界,的确是空白的。尽管希特勒有爱娃,但据说他从来没和爱娃**,爱娃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木偶而已。文格尔先生问马尔科:

你打了卡罗?为什么? 马尔科回答:

我也不知道,这一段时间,我变了一个人。我爱卡罗,但我还是打了她。在我看来,马尔科之所以变了一个人,是因为他太多使用“为了浪潮”的借口,而远离了自己。

事实上,任何人随意使用这些伟大的名字,都意味着他将远离自己。宣布结束浪潮运动前,文格尔先生还装成元首的样子,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使用了很多伟大的名义,譬如德国不能做全球化的输家、我们打击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的源头是不公正、富人可耻等,这都是一些常见的伟大名义,也即借口。在生活中,更常使用的伟大名义也有很多。

例如“为了孩子”,大人吵架时,不去理会彼此的细腻感受,而宣称“为了孩子”;例如金钱,两口子吵架可能会说,一切都是因为金钱; 例如才华,一个人会认为,我这么有才华,别人不接纳我,那一定是对方的问题; …… 如果想彻底远离政治上和生活上的纳粹主义,我们必须远离“为了××”这种粗糙的话语,而要回到每一起事件发生时的细腻感受。这样做时,我们就与自己内心取得了联系,这是我们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

琼斯老师以这种方式回答了那个学生的问题,他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琼斯老师发起的这个社会实验也震惊了美国乃至世界,这个实验显示,纳粹并非只是希特勒的事,也并非只是德国的事,实际上,它和我们大多数人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我们都有可能成为纳粹,而且心甘情愿。

如果一个人的事业值得管理,他通常会管理自己的事业。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会丢下自己那些没意义的事,转而去管别人家的事。 ——美国哲学家埃里克霍弗为什么普通德国人,如农民、银行职员、教师和医生,声称他们不知道**犹太人的悲剧?

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柏莱中学的一节历史课上,一个学生问了历史老师罗恩琼斯这样一个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琼斯做了一个大胆的实验——在他的班级里建立一个微型纳粹社会。这个微型社会从星期一开始到星期五结束,效果惊人。

先是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们变得更像是好学生,接着这个运动浪潮席卷整个学校,从最初的30多名学生迅速发展到200多人,很多学生逃掉本来的课,而来上琼斯的课。并且,这个仅诞生了几天的组织有非凡的凝聚力。一个叫尼尔的学生给最好的朋友讲了“第三浪”的笑话,第二天,琼斯老师就当着全班人的面复述了这个笑话。

显然,最好的朋友出卖了他。持续多年的友谊在这个新生的运动前是如此不堪一击,而这种出卖朋友的事已比比皆是,这令琼斯感到害怕。星期五,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大会,给200多名“第三浪”的成员和支持者播放了纳粹德国的一个录像带,让大家明白,他们其实正在做同样的事。

琼斯老师以这种方式回答了那个学生的问题,他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 琼斯老师发起的这个社会实验也震惊了美国乃至世界,这个实验显示,纳粹并非只是希特勒的事,也并非只是德国的事,实际上,它和我们大多数人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我们都有可能成为纳粹,而且心甘情愿。

小标题: 2008年,德国年轻的导演丹尼斯甘赛尔将这场实验搬上了银幕,推出了电影《浪潮》。除了将地点从美国换成德国外,基本保持了事件的真实性,当然也添加了一些夸张的戏剧色彩。

影片一开始,着力描绘了乏味的现实生活,每个地方都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做什么事情都既艰难又虚无,令人厌倦。譬如,在进行话剧排练时,男主角“与时俱进地改进了歌词”,给本来挺正儿八经的故事添加了《新龙门客栈》的台词,女主角卡罗愤怒地说,她讨厌这些调调,大家不欢而散。譬如,在一场水球练习赛中,马尔科想展现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愿意把球传给锡南,结果失去了进攻良机。

譬如,在一个酒吧里,一个少年诉说:“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另一个少年则说,你知道google上搜索量最多的是谁?

帕丽斯希尔顿!生命有什么意义,如果只是这样过下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地的高中开始一个“活动周”,而赖讷文格尔老师得到了一个新的教学任务——向学生们教授关于**政治的课。

这是一个偶发事件,本来赖讷准备教授的是无政府主义,但维兰德老师捷足先登,赖讷被迫去教他并不想教的课。来上课的学生们也好不到那里去,他们来上**政治的课,并不是因为想上这个课,而是因为这个课好拿学分。为了让学生们活跃一些,赖讷不得不屡次对学生们说“拜托,这是你们的选择”,以求学生们能积极回答一些问题,讲一下他们对**政治的看法。

赖讷的逼问令一些学生表达了反感,他们不想谈**政治,更不想谈自己祖先所创造的第三帝国。一个学生说:“这种事反正不会再发生了。

”另一个学生则说:“又不是我们做的,为什么非得没完没了地背着负罪感” 他们是在说,什么**政治,什么纳粹帝国,这都是过去,不会再在德国发生了,所以跟我们没关系,最多只是一个知识上的探讨罢了。听到学生们这么说,赖讷更较真了,他问到:

“你们认为****在德国不可能重演,对不对?” 看到学生们纷纷点头,赖讷的神情变得更为郑重,他做了一个决定,随即宣布课间休息。小标题:

重新开始上课后,学生们发现,他们的座位被调整了,以前随心所欲的、混乱的教室变得整整齐齐。在一个清楚的秩序下,赖讷老师开始了他的实验——让学生们实际体验纳粹主义。他先问学生们,****的特征是什么,然后在班级中实现这一特征。

有意思的是,实现任何一个特征时,他使用的都是选举的方式。选举是民主标志,而希特勒正是通过选举上台的。**政治的最明显特征是一个大权在握的领袖,谁该是这个班的领袖?

大家选择了赖讷老师。既然是领袖了,就不能再直呼其名,所以赖讷要求学生们以后称呼他“文格尔先生”。纪律也是**政治的特征之一,赖讷也要求学生们遵守纪律,譬如端正坐姿、提问时起立…… 团结也是一个重要特征,文格尔先生说,必须打造班集体的凝聚力,他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重新安排了座位,打破他们固有的小团体,差生和优秀生坐在一起相互帮助,甚至考试时也不例外,班集体的荣誉胜于一切。

铸造团结的一个好办法是树立一个敌人,文格尔先生让学生们起立,一齐踏步走。为了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文格尔说,维兰德的无政府课就在我们楼下,“让我们的敌人吃天花板的灰去吧!”学生们大笑,踏得更整齐更用力。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笑的细节,但这个细节中的逻辑——用敌对的方法将一个群体与另一个群体区别开来——其实就是纳粹的逻辑,进一步发展下去,扩展到整个种族的层面,这就是种族主义。赖讷让学生们积极思考,一个集体如何区别于另一个集体。学生们想到了很多方面。

得有一个醒目的名称。通过选举,马尔科提出的“浪潮”得到最多票,成了这个集体的名称。 要有一套**。

最后选定了白衬衫和牛仔裤。要有一套醒目的口号。这个是赖讷想好的,共三句:

团结铸造力量!纪律铸造力量!行动铸造力量!

要有属于自己的标志。一个学生创造的标志被通过了,就是一个浪花。 要有一个特别的手势。

小胖子邦贝发明了一个手势,也像是一个浪花。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努力,浪潮班成为一个具有非凡凝聚力的集体,并在学生们心中掀起巨浪,他们身上原来那种懒惰的、一盘散沙的、随心所欲的、令人厌倦的个人主义消失了,很快被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所取代。小标题:

最能体会到浪潮好处的是“软脚虾”蒂姆,他性情软弱,没有朋友,总被人欺负,常用送**等讨好的方式与别人亲近。但浪潮改变了这种局面,当两个小混混向他索要**时,浪潮班的两个男生过来救了他,还留了电话给他。比起这种现实的好处来,更重要的好处是,他找到了归属感。

在他家中,父亲冷酷而母亲冷漠,他对这个家也没有归属感。至于以前的班级,他也一样没有归属感。但现在,他是浪潮这个卓越集体的一员!

找到对浪潮的归属感后,蒂姆爱上了白衬衫和牛仔裤,而将以前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名牌服装付之一炬。马尔科也找到了归属感。他是好学生,有漂亮女友卡罗,是水球队成员,在同学中也有威望。

但他没有家,是寄养在卡罗家。虽然卡罗的父母很关爱他,将他视为家庭一分子而接纳他,但他仍缺乏归属感。现在,他有了浪潮。

浪潮对他意义非凡,毕竟浪潮这个名字都是他马

小标题:

2008年,德国年轻的导演丹尼斯甘赛尔将这场实验搬上了银幕,推出了电影《浪潮》。除了将地点从美国换成德国外,基本保持了事件的真实性,当然也添加了一些夸张的戏剧色彩。垫。

丽莎是卡罗尔的好朋友。她一直羡慕卡罗尔的美貌和她优秀的男朋友,而且她从来没有恋爱过。但她是好人,她不能直接表达对卡罗的羡慕,也不能表达对卡罗的怨气——好人们都有的那种怨气——“我这么在乎你,你什么时候在乎过我。” 但是,借助“为了浪潮”的名义,她可以攻击卡罗了。

丽莎对卡罗的攻击激起了马科更深的怨恨。他对利莎说,为什么我要和她一起去西班牙?也许她会找个新男友甩了我。最初,这只是一个小冲突。马科想亲热一下,但卡罗尔不感兴趣。但小冲突仍在继续,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冲突。

既然那时你没有尊重我的意志,那么那时你的意志我也一样不会尊重。西班牙,为什么要去西班牙呢?你不听我的,我为什么要听你?!

想想这场冲突的延续,或者说意志斗争的延续,在你的生活中是如何常见的,以及它如何逐渐熄灭你亲密关系的火焰。 小标题:因为种种原因,对很多人而言,为一个细腻的感情事件负细腻的责任,体会到其中模糊、温暖而柔弱的情感体验,这真的很不容易。

相比之下,我们宁愿找一些粗糙的、但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其实是借口,好让别人服从自己,好让自己相信,自己那些意志是正确的。因为彩排,卡罗和利莎发生了冲突。利萨不谈排练的事,而说“你发火是因为浪潮没有按照你的指挥发展”。

一切都是因为浪潮,浪潮就像是一个黑洞,把一切差异吸进去抹平,最后只归结为两点——你是“为了浪潮”还是为了你自己?这样吵架会容易得多,但当我们这样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粗糙,离事情越来越远。国内导演极少能达到《浪潮》这种水准,或许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粗糙话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

通过一次又一次共同谴责卡罗,利萨和马尔科越走越近,在一个聚会上,利萨对马尔科有了暧昧,这种暧昧,如果什么前提都没有,就意味着背叛,而一旦加上“为了浪潮”的前提,就显得义正词严多了,至于其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模糊的感受,就可以不必理会了。所以一直都是好人的利莎也可以吻马可。但细腻的情感终究还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当马科发现他即将失去卡罗时,他醒了过来,去找文格尔先生,要求他停止波浪运动。文格尔先生也有失去妻子的危险,所以马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持续了一个星期的潮汐运动终于结束了,但以蒂姆自杀为代价,蒂姆把潮汐视为一切。蒂姆什么都没有,所以放不下浪潮。

假若文格尔先生没有太太,而马尔科也没有卡罗,那么他们会不会和蒂姆一样放不下浪潮呢?历史的回答是“yes”,将纳粹推行到底的希特勒,以及类似希特勒这样的人,他们的感情世界,的确是空白的。尽管希特勒有爱娃,但据说他从来没和爱娃**,爱娃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木偶而已。

文格尔先生问马尔科:你打了卡罗?为什么?

马尔科回答说:我不知道。在这段时间里,我改变了一个人。我爱卡罗,但我还是打了她。

在我看来,马尔科之所以变了一个人,是因为他太多使用“为了浪潮”的借口,而远离了自己。事实上,任何人随意使用这些伟大的名字,都意味着他将远离自己。宣布结束浪潮运动前,文格尔先生还装成元首的样子,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使用了很多伟大的名义,譬如德国不能做全球化的输家、我们打击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的源头是不公正、富人可耻等,这都是一些常见的伟大名义,也即借口。

在生活中,更常使用的伟大名义也有很多。 例如“为了孩子”,大人吵架时,不去理会彼此的细腻感受,而宣称“为了孩子”;例如金钱,两口子吵架可能会说,一切都是因为金钱; 例如才华,一个人会认为,我这么有才华,别人不接纳我,那一定是对方的问题; …… 如果想彻底远离政治上和生活上的纳粹主义,我们必须远离“为了××”这种粗糙的话语,而要回到每一起事件发生时的细腻感受。这样做时,我们就与自己内心取得了联系,这是我们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

影片一开始,着力描绘了乏味的现实生活,每个地方都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做什么事情都既艰难又虚无,令人厌倦。

譬如,在进行话剧排练时,男主角“与时俱进地改进了歌词”,给本来挺正儿八经的故事添加了《新龙门客栈》的台词,女主角卡罗愤怒地说,她讨厌这些调调,大家不欢而散。

譬如,在一场水球练习赛中,马尔科想展现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愿意把球传给锡南,结果失去了进攻良机。垫。丽莎是卡罗尔的好朋友。她一直羡慕卡罗尔的美貌和她优秀的男朋友,而且她从来没有恋爱过。

但她是好人,她不能直接表达对卡罗的羡慕,也不能表达对卡罗的怨气——好人们都有的那种怨气——“我这么在乎你,你什么时候在乎过我。” 但是,借助“为了浪潮”的名义,她可以攻击卡罗了。丽莎对卡罗的攻击激起了马科更深的怨恨。

他对利莎说,为什么我要和她一起去西班牙?也许她会找个新男友甩了我。最初,这只是一个小冲突。马科想亲热一下,但卡罗尔不感兴趣。但小冲突仍在继续,导致了一系列新的冲突。既然那时你没有尊重我的意志,那么那时你的意志我也一样不会尊重。

西班牙,为什么要去西班牙呢?你不听我的,我为什么要听你?!想想这场冲突的延续,或者说意志斗争的延续,在你的生活中是如何常见的,以及它如何逐渐熄灭你亲密关系的火焰。

小标题:因为种种原因,对很多人而言,为一个细腻的感情事件负细腻的责任,体会到其中模糊、温暖而柔弱的情感体验,这真的很不容易。相比之下,我们宁愿找一些粗糙的、但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其实是借口,好让别人服从自己,好让自己相信,自己那些意志是正确的。

因为彩排,卡罗和利莎发生了冲突。利萨不谈排练的事,而说“你发火是因为浪潮没有按照你的指挥发展”。一切都是因为浪潮,浪潮就像是一个黑洞,把一切差异吸进去抹平,最后只归结为两点——你是“为了浪潮”还是为了你自己?

这样吵架会容易得多,但当我们这样说话的时候,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粗糙,离事情越来越远。国内导演极少能达到《浪潮》这种水准,或许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说粗糙话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通过一次又一次共同谴责卡罗,利萨和马尔科越走越近,在一个聚会上,利萨对马尔科有了暧昧,这种暧昧,如果什么前提都没有,就意味着背叛,而一旦加上“为了浪潮”的前提,就显得义正词严多了,至于其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模糊的感受,就可以不必理会了。

所以一直都是好人的利莎也可以吻马可。但细腻的情感终究还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当马科发现他即将失去卡罗时,他醒了过来,去找文格尔先生,要求他停止波浪运动。

文格尔先生也有失去妻子的危险,所以马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持续了一个星期的潮汐运动终于结束了,但以蒂姆自杀为代价,蒂姆把潮汐视为一切。蒂姆什么都没有,所以放不下浪潮。假若文格尔先生没有太太,而马尔科也没有卡罗,那么他们会不会和蒂姆一样放不下浪潮呢?

历史的回答是“yes”,将纳粹推行到底的希特勒,以及类似希特勒这样的人,他们的感情世界,的确是空白的。尽管希特勒有爱娃,但据说他从来没和爱娃**,爱娃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木偶而已。文格尔先生问马尔科:

你打了卡罗?为什么? 马尔科回答:

我也不知道,这一段时间,我变了一个人。我爱卡罗,但我还是打了她。在我看来,马尔科之所以变了一个人,是因为他太多使用“为了浪潮”的借口,而远离了自己。

事实上,任何人随意使用这些伟大的名字,都意味着他将远离自己。宣布结束浪潮运动前,文格尔先生还装成元首的样子,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使用了很多伟大的名义,譬如德国不能做全球化的输家、我们打击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的源头是不公正、富人可耻等,这都是一些常见的伟大名义,也即借口。在生活中,更常使用的伟大名义也有很多。

例如“为了孩子”,大人吵架时,不去理会彼此的细腻感受,而宣称“为了孩子”;例如金钱,两口子吵架可能会说,一切都是因为金钱; 例如才华,一个人会认为,我这么有才华,别人不接纳我,那一定是对方的问题; …… 如果想彻底远离政治上和生活上的纳粹主义,我们必须远离“为了××”这种粗糙的话语,而要回到每一起事件发生时的细腻感受。这样做时,我们就与自己内心取得了联系,这是我们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

譬如,在一个酒吧里,一个少年诉说:“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另一个少年则说,你知道google上搜索量最多的是谁?

帕丽斯希尔顿!

浪潮的观后感 篇5

饥饿浪潮下的重生

——读《绿化树》有感

张贤亮**的鲜明特点就是以受难的知识分子为主角,而在这些知识分子迷茫的阶段总出现一位母亲般的女性来帮助其渡过这一段无助困苦的岁月,最终突出这些知识分子虽身处逆境却依然要自我超越,向往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形象。

《绿化树》中的章永璘因饥饿而面临生存困境,为了生存这一基本要求,章永璘不惜违背原有的生活原则,欺骗农村淳朴的老百姓。直到马缨丹的出现,一步步帮助他解决生存问题,让他恢复理性。但在他恢复理智之后,理智和情感之间发生了冲突。

最后,理智占了上风,他最终选择了放弃对兰塔纳的爱。

一、“吃”的年代下迸发的爱情

《绿化树》主要写的是章永璘的困苦历程以及在那段艰苦岁月中与马缨花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当饥饿的浪潮袭卷共和国土地时,他的生活非常艰难。“吃”变成了他一天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每天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长期的饥饿使这个身高一米七八的人变成了一个只有四十四公斤的人,一个皮包骨头的人,一双爪子似的手。他为了多得到一两个稗子面馍馍,耍尽各种小聪明:利用炊事员的视觉误差,改造盛饭的竹筒,每顿多得到100cc的稀饭;他还利用老实农民的无知,用“故意把逻辑弄乱”的伎俩,用他的三斤土豆去换农民的五斤萝卜,不挪窝就净赚了两元。

知识分子利用他所掌握的知识去欺骗纯朴无知的农民阶级,这种行径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可耻的。但在内心深处,饥饿使他变得原始和野蛮。通过这样的描写,张贤亮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呼唤:

知识分子被迫陷入落魄潦倒的生活,他们呼唤“吃”!

在这样的背景下,苦行僧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奇迹:马缨丹。马缨花对章永璘这样的文化人崇拜至极,她愿意为这个自己所敬仰的男人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一切。

她美丽、朴实而又俏皮,时时给予章永璘关怀,也透露她对章永璘的浓浓爱意。这朵娇艳的樱花不在乎外人对她获取额外粮食的方法的看法,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取得粮食,就算被人冠以“美国”两个字,也无视以

笑之。为了让章永玉成功,马缨塔纳牺牲了自己的名誉,全力帮助他。对于当时的女性来说,这样的牺牲是非常困难的。

从那时起,当她决定将一切都交给张某时,她注定要死。在对章永璘的爱情中,马缨花就像神一样,不仅一往情深地爱着章永璘,对他的好超乎一般人,也没有抱怨半分,没有退却过,而且还有一种理性的光辉。那时候的女人就图嫁个好丈夫,而女人没有了爱情,生活就毫无光泽。

但由于她的理性和善良,她愿意为她所爱的人牺牲自己的爱,也愿意为她所爱的人献上闪耀的光环。

二、理性至上的冷酷

在这种母爱中,章永耀不仅有了生存的机会,而且开始回归知识分子的特点,开始思考。当章永璘知道马缨花对自己的爱意,也知道自己依恋上这个让自己欲罢不能的女人,就在两人关系即将进一步发展时,马缨花清醒地认识到两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矛盾,也许是马缨花的自卑与怯懦,对知识分子的仰慕望而却步,认为自己配不上身为知识分子的章永璘,果断地拒绝了章永璘的求爱。实际上,章永璘内心也有着这种矛盾,他从内心里也有着男性的优越感,觉得这样的女子配不上他,可是,在那个以“吃”为重的年代里,他顾不上理性,顾不上追求,只想依赖这个能够给予他充足食量的女子。

但是,当马缨花自卑而又清醒地对章永璘说:“你还是好好看书吧!”这一句话犹如当头棒喝,打醒了章永璘。

他意识到,对自己来说,兰塔纳是真爱,但他对她的依赖绝对超过了对爱情的依赖。他感到了灵魂的震动。就是这样一句话,使他获得崛起的力量,使他获得“精神超越”的力量!

然而,马缨丹的感情也让他极度痛苦。爱情和理智之间的冲突越明显,他似乎有点不知所措。在马缨花主动离他而去后,他开始知道要用知识丰富自己,不能每天沉迷在物质层面的追求。他开始翻开那本二十几年没有认真读过,一直当做枕头用的《资本论》,认真阅读学习起来。

这正是马缨丹将精神力量注入他的精神世界,使他完全崛起,并发生质的变化。然而,这也是男性理性的真实反映,虽然面对如此待他的女子他也矛盾过,但是,最后他仍然保持了男性独有的理性思维,选择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精神超越。马缨花用自己的无悔付出成全了章永璘的理性追求。

阅读张贤亮的作品,可以看出张贤亮对男性的塑造特点,尤其是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在他心里有一种潜在的男权主义。在检察张贤亮的作品时不难发现

总是会把男性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让这些有伟岸形象的知识分子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政治地位,这已经成为了张贤亮**创作中的一种文学现象。尽管张贤亮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女性身上,但他描绘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马缨丹、黄香久、秀芝等女性成为其作品中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

但是,从本质上讲,张贤亮希望这些伟大的女性能衬托出他笔下的男性。正是因为这些妇女的参与和出现,人们很难回忆起。

宇宙与人观后感系列


小编搜集了多篇文章其中“宇宙与人观后感”最为精彩,如何针对作品名写出优秀的观后感呢?观后感是对作品情感和艺术魅力的感知和领悟,写观后感要注意正确把握文章内容与实际经验相结合,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大家阅读!

宇宙与人观后感【篇1】

星期五,我看了《宇宙与人》这部电影。电影中详细的介绍了人类的起源:人类是从宇宙中的核子结合产生核聚变,形成了基因,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们人类就是由基因组成的。既然是宇宙给了我们生命,是小小核子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感谢它们,应该让它们继续去创造比我们更伟大的生命。

也许保护宇宙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护地球是我们应该做的,是我们能够做的,更是我们必须做的。科学家已经证实: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谓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制品等。而这些白色垃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经常看到的,比如:在某个巷子里,几个人推着车子买盒饭,那些饭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场里买东西,或在菜市场买菜他们总会给你一个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垃圾。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呢?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的环保为什么还远没有一些比我们小得多的国家做的好呢?真让我搞不懂。

在芬兰,商场买东西不会给你塑料袋,为了环保。在意大利,铝和塑料的再造可以节省能源90%;钢和纸的再加工可节省能源50%;玻璃的再生产可节省能源30%;回收利用1吨钢可节省水约25吨,可减少空气污染物90公斤;可减少水污染物45公斤。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处理车,收集各大商场,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车内处理,他们把橘子汁烧到200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铁一样的东西,再经过特殊的处理,变成了纤维,又把纤维经过纺织,织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场上去买,这样废品再利用了,并且没有给大自然带来一点污染。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吗?这些方法,极大的保护了环境,甚至,有的还可以赢利。

而中国呢?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法,约占施工标准不高,加之无害化处理技术不完善,设施简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监测手段,距无害化处理标准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不力,填埋气体和渗沥液引排不畅,难以保证长期安全性,成为远期的污染源。

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世界的环境。我希望在新世纪里,人们的观念能改一改。不要只顾眼前的发展,忘了长远的目标。不要让加拿大工厂排出的废气,飘到印度,造成印度下酸雨之类的事情在中国发生!

宇宙与人观后感【篇2】

三、宇宙与人

影片名为《宇宙与人》,除了向我们揭示宇宙,还要启迪我们去思考人与宇宙的关系。宇宙和人的概念是相互依存的,因为宇宙的存在产生了人,因为人类的探索给了我们宇宙的概念。我觉得他们更像是恋人的关系。

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人类正试图改变它。既然它是我们的爱人,我们就有义务保护它,所以我们应该提高道德标准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对于宇宙的厚爱,人类是不会辜负的!

正如影片最后感慨的:“从人类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简单的图形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最后穿越宗教的黑暗,迎来科学的曙光,只用了几万年。既然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那么精神的道德准则就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奇迹,爱护好自己和自己的同类,让这个宇宙为这个地球而骄傲!

影片《宇宙与人》带领着我们在宇宙之中畅游,徜徉在宇宙150亿年的时空里,遥看地球的诞生,生命的进化,聆听物质创生的述说,观赏宇宙伟大的史诗般进程。影片详尽、真切地表现人类所认识到的宇宙重大事件以及人类认识宇宙的智慧。

宇宙与人观后感【篇3】

在前几天的一节马哲课上,我们观看了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科普片《宇宙与人》。电影中详细的介绍了人类的起源:人类是从宇宙中的核子结构产生核聚变,形成了基因,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们人类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既然是宇宙给了我们生命,是小小核子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感谢它们,应该让它们继续去创造比我们更伟大的生命。也许保护宇宙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护地球是我们应该做的,是我们能够做的,更是我们必须做的。

科学家已经证实: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谓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制品等。而这些白色垃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经常看到的,比如:在某个巷子里,几个人推着车子买盒饭,那些饭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场里买东西,或在菜市场买菜他们总会给你一个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垃圾。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呢?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的环保为什么还远没有一些比我们小得多的国家做的好呢?

在芬兰,商场买东西不会给你塑料袋,为了环保;在意大利,铝和塑料的再造可以节省能源、钢和纸的再加工可节省能源、玻璃的再生产可节省能源;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处理车,收集各大商场,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车内处理,他们把橘子汁烧到一定温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铁一样的东西,再经过特殊的处理,变成了纤维,又把纤维经过纺织,织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废品再利用了,并且没有给大自然带来一点污染。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吗?这些方法,极大的保护了环境,甚至,有的还可以赢利。

而中国呢?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极少,由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开展较晚,全国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只有少数城市借助国际援助建成一些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国内自行设计的卫生填埋场,大多因资金不足,设计、施工标准不高,加之无害化处理技术不完善,设施简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监测手段,距无害化处理标准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不力,填埋气体和渗沥液引排不畅,难以保证长期安全性,成为远期的污染源。

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世界的环境。我希望在新世纪里,人们的观念能改一改。不要只顾眼前的发展,忘了长远的目标。不要让加拿大工厂排出的废气,飘到印度,造成印度下酸雨之类的事情在中国发生!我们已经长大成熟了,让我们一起为善待和奉养我们的地球母亲,贡献我们的力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宇宙与人观后感5在家里观看了《宇宙与人》科教片,我看到了宇宙之浩渺,从地球系、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在里面孕育着太多的未知,而人类也不断为之而探索着。对于有生命的星球,到目前为止,研究发现只有地球是拥有生命的,在如此浩渺之宇宙中,人类是孤单的。从整个生命的起源过程来看,也是历经了几十亿年的历程,从恐龙时代,到现在的人类统治时代,世界开始出现文明,人类懂得了思考,这一切注定人类是出现的最伟大的生物。这似乎已经出乎了物质所能接受的范畴,或者说物质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物质的含义更加丰富了起来。人类是伟大的,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但是我们必须谨慎的使用人类的智慧,人类创造了文明,但是人类也是可以毁灭文明的,姑且不说人类文明是否会为更高的文明所代替。人类将探索文明的进程延伸到了外太空,但是带去的还有大量的太空垃圾。人类面对宇宙的赠与,或许少了些许的感恩之心,反而是无止尽的竭去。物种的加速消失、生态链不断遭到破坏、钢筋混凝土的文明背后,地球承载了太多的伤害。虽然人类拥有智慧,拥有思维,但这也无法改变人类不过是庞大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一事实。茫茫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滥用宇宙赋予人类的智慧去破坏生态,最终将遭到我们所在的宇宙无情的报复!我们可以认识规律,但也必须尊重规律。这样人类文明才会最终得以延续。

宇宙与人观后感【篇4】

上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的.科教片——《宇宙与人》,弥补了我认知中对于宇宙的缺陷。使我系统的,归根结底的了解了宇宙这个庞大物质世界的产生,发展等等。

更重要的是,与我们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生存的人与宇宙的关系。

这部影片,令我受益匪浅。

宇宙,究其本质,是物质的。

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

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物质的客观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

这一特性,决定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而物质,是这一切发生的根源,任何超越了物质条件的想法,都将是不可实现的。

一切关乎物质的东西,都是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物质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但一个纯粹的,丰富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人类,这一在宇宙变化中衍生进化出的生物,就成为了思维的载体。一个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意识形态的世界,会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苍白。

况且,那样的世界,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宇宙的运动,造就了地球,充足的阳光,给予了一切生命开始的养料。生物从海洋匍匐向了陆路,在不断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出于赤道附近的森林古猿最终被选择。它们是人类的祖先。迫于生存,它们开始用后肢走路,前肢来拿起树枝或者石块来抵御敌害。四肢的分开运用,长时间的进化,慢慢的变化成了手和脚。于是,这样子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目前所知的唯一的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等生物。脱离了宇宙的人类,脱离了宇宙的生命,都是一种空谈。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人类,既然能够在宇宙中存在,在地球上生存,就应该来研究宇宙的发展历程,关注其由来和走向。这样,加之利用我们智慧的高科技产物,主观的扭转宇宙的变迁,来更好的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和宇宙。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的深入,拓展的更远。这样一个永恒发展的宇宙,正在被我们一点一点的掀起它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怀着这种憧憬,一如既往的探索吧。

宇宙与人观后感【篇5】

在上次的马哲课上,我们观看了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科普片——《宇宙与人》。本片描写了作为母亲--宇宙给予我们的太多了,供给我们生存,发展的所有资源;水、空气、土地、森林、矿产和臭氧层,母亲已把她所有的一切都赐给了我们。可是我们--宇宙的儿女,却把母亲所给予的财富--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都逐渐地挥霍和糟蹋贻尽,使母亲伤痕累累,也使我们陷入危机。我们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已长大成熟了,应当善待和奉养我们的母亲,这就是本片告诉我们的。

只有一个宇宙。物质的宇宙能够演化出生命,目前我们唯一所知道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太阳系,但准确地说,生命很吝啬地只选择了它的.第3颗行星——地球,生命在这颗星球上诞生并且改造这颗星球长达近40亿年。从生态看,地球的美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今天的地球因为有了人类,就不仅是生态星球,同时还是一颗文明星球。就是说,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善待地球,善待生命。

一个曾在法国“鲸鱼学校”上学的13岁的学生,有一次他这样写道:“鲸鱼是如此安详,并让我接近它。它们的身体徐徐摆动。我靠近了一头在母鲸上边回游的小鲸鱼。它蓝色的已经距我仅20公分,不安地望着我,不知我将怎么对待它。这太诱人!我忍不住去抚摸它,它身上有很多小裂口,我看到我的手指在它光滑的皮上留下长长的痕迹。这是多么美妙啊。”

我相信这位小男孩长大以后是绝不会去伤害它们的,因为他已经感悟到了一种生命有多么可爱。我相信这种教育方式将会给一个幼小的心灵带来无法替代的抚慰。浩瀚的大海,明媚的阳光,可爱的鲸鱼,与大自然如此溶为一体,对这个幼小的生命中来说无疑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与此同时,在我的脑子里却有着另外一个画面:在电视上,一群日本人为了捕捉鲸鱼而在海上大开杀界,为了捕捉鲸鱼而捞上来的很多无辜的海豚,正在嗷嗷地嘶叫着并等待着它们生命的最后毁灭。鲜血飘满了蔚蓝色的海洋,生命就这样在顷刻间黯然消失,那血淋淋的场面至今让我一想起来依旧不寒而栗。不知为什么,每当我面对这样情景的时候,都会让我身不由己地想起那些依稀是恍若隔世词汇和画面来:日本鬼子;三光政策;烧杀掠夺;无恶不作;三本五十六;南京大屠杀……

宇宙与人观后感【篇6】

上周,咱们在课堂上**了一部科教片《宇宙与人》。经过一个小时的视觉洗礼,我感慨万千,对灿烂的宇宙和智慧的人类有了更多的了解。

宇宙中有着灿烂的恒星,蕴藏着物质运动的巨大力量。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能够创造智慧。

在漫长的进化始终,宇宙按照自身的规律自发地演化,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150亿年前,宇宙诞生于一个大**中。温度极高得能量奇点突然爆发。在它的瞬间膨胀中,温度开始下降,能量演变成物质。

大**和引力的抗衡,使物质谐和地分布在宇宙的各个角落。如今的宇宙像气球一样还在始终地膨胀,始终地演化,始终地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形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普通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所有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地位变动起直到思想。

”运动是标志所有事物和景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相对的。宇宙中的一切总是在移动和变化。

在浩瀚宇宙的面前,人类是如许的渺小。目前,人类看到的宇宙仍然是很有限的,咱们惟一所知道的就是咱们本人的太阳系。也就是说,宇宙中有很多东西是人类没有意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意识。

由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意识的东西,网,不存在不可意识的东西。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意识将不断拓展和深化。

50亿年前,太阳系诞生。太阳是咱们拥有的一颗恒星。它的原子核燃烧出来的光辉对地球的生命是最根本的。

说到生命,应该说生命的诞生是宇宙的伟大创造。顺便是人类的诞生,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人类的出现可以说是宇宙物质向精神的终极实现。

经过500万年的进化和进化,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节奏快的古老文化中。作为智能生命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辰都展示出更优良的生存风采,正是这种始终趋于完善的智能文化的社会结构,使人类博得了整个星球,并且正进入对地球以外空间的开发时代。人类已经飞向其它星球。

今天,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认识更加深刻。这种理解使我们能够意识到整个宇宙的运动,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物质运动的结果。比起整个宇宙的历史,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是选择平庸还是充满追求,是每个人都必须考虑的结果,也是一个不能忘记的结果的时间。显然,人们应该对生活充满爱,对生活充满梦想,对生活充满追求,珍惜我的生命,珍惜我们的地球。充满追求,能让我平凡、短暂的一生瞬间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我们相信,一个拥有40亿年阳光灿烂的智慧生命,不会如此孤独地爱我们的宇宙。

相干:1.科教片宇宙与人的观后感

2.《宇宙与人》科教片观后感作文

3.关于影片《宇宙与人》观后感

4.影片宇宙与人观后感作文

5.宇宙与人的观后感作文

6.《宇宙与人》观后感范文

7.关于《宇宙与人》观后感

宇宙与人观后感【篇7】

前几天,我们观看了一部科普片《宇宙与人》,在经历了60分钟惊心动魄的视觉享受,1个小时荡气回肠的心灵震撼之后,真叫人感慨万千。

应该说,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但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奇迹,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创造出了人类去反思这个宇宙,这也许就是哲学的真正根源所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所以说运动是绝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宇宙的万物,大至一个星体,小至一粒尘埃,都是由原子所组成的,只不过是在原子的数目上的差异。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究竟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构成这个宇宙,至今科学尚未发现。但可以相信,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终究有一天,科学必将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

如果这个世界只存在物质,而没有一个更高级的形式去意识到这个物质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的存在将毫无意义。宇宙选择了生命、然后又选择了人。地球的环境是那么的适宜,有不远又不近的太阳在源源不断提供着生命所需的光和热,液态水为生命诞生提供了温床,时刻不停绕着地球转动的月球给了生命的运动规律,还有那些为我们阻挡外来行星入侵的地球行星伙伴们。这种种的一切,促使生命产生了。

人类产生的又是那么的恰到时候,上一代的地球统治者??恐龙为我们承担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人类从此走进地球的统治。在发现了自然规律这一宝藏之后,人类按着宇宙事先制定的法则,一步步将地球改造成按人类意志发展的生机勃勃的世界。而今,人类已有能力采取措施来避免恐龙的悲剧,也许人类会永远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下去。然而,事物是辩证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并且促使着这个自然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转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已经让人类吃够苦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去遏制这个势头,恐怕将来毁灭地球的,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人类自己了。“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我们应该感谢这个宇宙,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奇迹,爱护好自己和自己的同类,让这个宇宙为这个地球而骄傲!

比起整个宇宙的历史,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犹如划过夜空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是选择碌碌无为还是选择充满追求,是每个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时刻不忘的问题。前者的命运,直如同一颗宇宙尘埃,在生命终结的一刹那,将无声无息地消沉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人应该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追求,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组成生命的材料??时间,方可使自己平凡、短暂的生命在瞬息之间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宇宙与人观后感4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放映了《宇宙与人》这部影片,这部影片是一部科普教育片,生动形象的讲述了宇宙的演变和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对宇宙奥秘进行探索的过程。世界的本原是物质。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所以说运动是绝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答案。宇宙的万物,大至一个星体,小至一粒尘埃,都是由原子所组成的,只不过是在原子的数目上的差异。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究竟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构成这个宇宙,至今科学尚未发现。但可以相信,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终究有一天,科学必将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宇宙选择了地球作为生命的载体,供给地球源源不断的光和热,供给生命生存所必需的水,时刻不停绕着地球转动的月球给了生命的运动规律,还有那些为我们阻挡外来行星入侵的地球行星,种种条件促使了生命的诞生。生命的出现带来了意识,这使得地球不再仅仅是个物质球体,而变为了物质与意识共存的球体。如果这个世界只存在物质,而没有一个更高级的形式去意识到这个物质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的存在将毫无意义。在人类出现之前,恐龙曾统治世界,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物种最终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也许这也说明了必将有更高级的生命来统治世界。之后人类便出现了,接着人类学会了运用自然规律,学会了耕种,学会了把自然的改造为适合人类的,人类的智慧就这样不断地被开发。地球也慢慢的按照人类的意志被改造的越来越生机勃勃。人类已然学会了趋利避害,也许恐龙灭亡的悲剧绝不会在人类身上上演。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应该辩证的去看待。人类在改造地球、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地球环境,并且促使着这个自然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转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已经让人类吃够苦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去遏制这个势头,恐怕将来毁灭地球的,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人类自己了。就像影片中说的“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地球是美丽的是神奇的,它承载生命和希望;地球是脆弱的,我们不节制的开发和破坏终将毁灭它。我们应该感谢地球,珍惜地球,它是我们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不得不说,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但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奇迹,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创造出了人类去反思这个宇宙,这也许就是哲学的真正根源所在。

宇宙与人观后感【篇8】

《宇宙与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上老师放给我们看的一部科普片,它讲述的是地球的诞生与人类的进化,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而这又正好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说实在话我一直对科普片都不是很感兴趣,刚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也是如此,它整个都是讲什么分子原子的,感觉好深奥,根本就看不懂,看了也记不住,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点想打瞌睡的感觉,不过看到后来就完全被吸引进去了,因为它讲的是人类的进化,那种想了解人类是如何来的,想看看自己的祖先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引领我慢慢地进入了这个神圣而深奥的世界。它让我认识到宇宙是一个生命体,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在150 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并且,到现在为止,这150 亿年间这个爆炸仍然在进行得,也就是说宇宙的形成是核聚变的结果,而这一情况是一直随宇宙的存在发展而存在的,因为宇宙的运动是不会停止的,一旦它停止运动了,它必将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 而这也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宇宙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数目上的不同就造就了不同的宇宙万物。 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究竟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构成这个宇宙,至今科学尚未发现,但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终有一天,科学将会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然而由我们所认识的宇宙的形成来看,也不难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世界的物质性。

由《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我们也可以知道人类的诞生是在宇宙运动了N 年之后,宇宙的运动造就了人类能够存在的条件,然后再经过慢慢地一代一代的生命体的生存与灭亡,例如恐龙时代,人类就慢慢地诞生了。人类的诞生一步步地在客观规律的条件下将地球改造成按人类的意志发展,并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措施避免恐龙时代的悲剧。也许人类真的可以在地球上永久地生活下去,但人类要认识到的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必然在对自然进行着破坏,这样最后必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有重要的作用,在人文科学领域同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改变客观世界并同时改变我们的主观世界。要认识到与整个宇宙的生命相比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相对于宇宙的历史来说那只是一瞬间的事情,那么在这短暂的人的生命旅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是无所追求,终日无所事事,等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天才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还是应该选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呢?这是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应该时刻谨记的问题。如果你选择是无所追求,那么你将会像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在生命消失的那一刻将无声无息。

但如果你选择的是勇敢地追求,那么你短暂的生命将会迸发出像烟花一样耀眼的光芒,尽管短暂,它的美丽却会使看到的人永远铭记。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追求。

宇宙与人观后感【篇9】

宇宙与人观后感范文

《宇宙与人》这部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带领读者在宇宙之中畅游,徜徉在宇宙150亿年的时空里,遥看地球的诞生,生命的进化,聆听物质创世的述说,观赏宇宙伟大的史诗般进程。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以下的观后感一起来了解这部电影。

范文一

前几天,我们观看了一部科普片《宇宙与人》,在经历了60分钟惊心动魄的视觉享受,1个小时荡气回肠的心灵震撼之后,真叫人感慨万千。

应该说,宇宙的诞生是一个奇迹,但生命的诞生更是一个奇迹,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创造出了人类去反思这个宇宙,这也许就是哲学的真正根源所在。

也许保护宇宙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护地球是我们应该做的,是我们能够做的,更是我们必须做的。科学家已经证实: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谓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制品等。而这些白色垃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经常看到的,比如:在某个巷子里,几个人推着车子买盒饭,那些饭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场里买东西,或在菜市场买菜他们总会给你一个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垃圾。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呢?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的环保为什么还远没有一些比我们小得多的国家做的好呢?真让我搞不懂。

在芬兰,商场买东西不会给你塑料袋,为了环保。在意大利,铝和塑料的再造可以节省能源90%;钢和纸的再加工可节省能源50%;玻璃的再生产可节省能源30%;回收利用1吨钢可节省水约25吨,可减少空气污染物90公斤;可减少水污染物45公斤。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处理车,收集各大商场,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车内处理,他们把橘子汁烧到200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铁一样的东西,再经过特殊的处理,变成了纤维,又把纤维经过纺织,织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场上去买,这样废品再利用了,并且没有给大自然带来一点污染。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吗?这些方法,极大的保护了环境,甚至,有的还可以赢利。

而中国呢?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法,约占施工标准不高,加之无害化处理技术不完善,设施简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监测手段,距无害化处理标准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不力,填埋气体和渗沥液引排不畅,难以保证长期安全性,成为远期的污染源。

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世界的环境。我希望在新世纪里,人们的观念能改一改。不要只顾眼前的发展,忘了长远的目标。不要让加拿大工厂排出的废气,飘到印度,造成印度下酸雨之类的事情在中国发生!

范文二

一直以来,对于宇宙这个浩瀚的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我和其他人一样,内心都充斥着无法泯灭的好奇感。而且,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传媒的迅猛发展,对宇宙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然而,这些生活中拾掇起来的东西,拼凑起来的宇宙的面目,是模糊的,不全面的。

上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的科教片——《宇宙与人》,弥补了我认知中对于宇宙的缺陷。使我系统的,归根结底的了解了宇宙这个庞大物质世界的产生,发展等等。更重要的是,与我们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在这个物质世界中生存的人与宇宙的关系。这部影片,令我受益匪浅。

宇宙,究其本质,是物质的。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而且,这一爆炸过程至今仍在进行着,因为一旦宇宙停止向外运动,它必将会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物质的客观存在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而物质,是这一切发生的根源,任何超越了物质条件的想法,都将是不可实现的。

一切关乎物质的东西,都是时间和空间的存在。物质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但一个纯粹的,丰富的物质世界,却能创造出智能。人类,这一在宇宙变化中衍生进化出的生物,就成为了思维的载体。一个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意识形态的世界,会是多么的可怕,多么的苍白。况且,那样的世界,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宇宙的运动,造就了地球,充足的阳光,给予了一切生命开始的养料。生物从海洋匍匐向了陆路,在不断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出于赤道附近的森林古猿最终被选择。它们是人类的祖先。迫于生存,它们开始用后肢走路,前肢来拿起树枝或者石块来抵御敌害。四肢的分开运用,长时间的进化,慢慢的变化成了手和脚。于是,这样子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目前所知的唯一的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等生物。脱离了宇宙的人类,脱离了宇宙的生命,都是一种空谈。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人类是伟大的,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但是我们必须谨慎的使用人类的智慧,人类创造了文明,但是人类也是可以毁灭文明的,姑且不说人类文明是否会为更高的文明所代替。人类将探索文明的进程延伸到了外太空,但是带去的还有大量的太空垃圾。人类面对宇宙的赠与,或许少了些许的感恩之心,反而是无止尽的竭去。物种的加速消失、生态链不断遭到破坏、钢筋混凝土的文明背后,地球承载了太多的伤害。

虽然人类拥有智慧,拥有思维,但这也无法改变人类不过是庞大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一事实。茫茫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滥用宇宙赋予人类的智慧去破坏生态,最终将遭到我们所在的宇宙无情的报复!

我们可以认识规律,但也必须尊重规律。这样人类文明才会最终得以延续。

宇宙与人观后感【篇10】

看了《宇宙与人》这部电影.电影中详细的介绍了人类的起源:

人类是从宇宙中的核子结合产生核聚变,形成了基因,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们人类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既然是宇宙给了我们生命,是小小核子给了我们生命。

我们应该感谢它们,应该让它们继续去创造比我们更伟大的生命。也许保护宇宙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护地球是我们应该做的,是我们能够做的,更是我们必须做的。

科学家已经证实: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所谓白色垃圾就是泡沫,塑料制品等。而这些白色垃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经常看到的,比如:在某个巷子里,几个人推着车子买盒饭,那些饭盒就是白色垃圾。再比如:在商场里买东西,或在菜市场买菜他们总会给你一个塑料袋,塑料袋也是白色垃圾。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呢?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的环保为什么还远没有一些比我们小得多的国家做的好呢?真让我搞不懂。在芬兰,商场买东西不会给你塑料袋,为了环保。在意大利,铝和塑料的再造可以节省能源90%;钢和纸的再加工可节省能源50%;玻璃的再生产可节省能源30%;回收利用1吨钢可节省水约25吨,可减少空气污染物90公斤;可减少水污染物45公斤。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处理车,收集各大商场,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在车内处理,他们把橘子汁烧到200度,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铁一样的东西,再经过特殊的处理,变成了纤维,又把纤维经过纺织,织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样废品再利用了,并且没有给大自然带来一点污染。这些方法,不是都很好吗?这些方法,极大的保护了环境,甚至,有的还可以赢利。

而中国呢?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法,约占施工标准不高,加之无害化处理技术不完善,设施简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监测手段,距无害化处理标准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不力,填埋气体和渗沥液引排不畅,难以保证长期安全性,成为远期的污染源。

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世界的环境。我希望在新世纪里,人们的观念能改一改。不要只顾眼前的发展,忘了长远的目标。不要让加拿大工厂排出的废气,飘到印度,造成印度下酸雨之类的事情在中国发生!

②对于宇宙太空,我一直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是表面的认为地球以外的天空就是宇宙太空,直到今天看了《宇宙与人》这部电影后,才对宇宙有些基本的认识。对于宇宙的形成,这个问题迄今仍有多种说法,其中宇宙大爆炸模型有较多的观测来支持,又被称为“标准宇宙模型”。时间在流逝,人类在进步,人们对宇宙太空的认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宇宙的不凡。对于我来说,由于兴趣问题,一直都没有多注意这方面的知识。直到今天,通过电影真正见识到了宇宙和人类进程的伟大,感觉上有点不可思异,不得不对自然界的神奇产生叹佩之气,也对科学家们佩服不已。他们用尽毕生所学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

宇宙与人观后感【篇11】

《宇宙与人》详细的介绍了人类的起源:基因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我们人类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既然是宇宙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感谢它们,应该让它们继续去创造比我们更伟大的生命。

也许保护宇宙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但是,保护地球是我们应该做的。科学家已经证实:白色垃圾是不能被大自然所分解的。而这些白色垃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经常看到的在生活中既然有很多白色垃圾的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保护措施呢?作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的环保为什么还远没有一些比我们小得多的国家做的好呢?。

在芬兰,商场买东西不会给你塑料袋,为了环保。

在意大利,铝和塑料的再造可以节省能源90%;钢和纸的再加工可节省能源50%;玻璃的再生产可节省能源30%;回收利用1吨钢可节省水约25吨,可减少空气污染物90公斤;可减少水污染物45公斤。

在日本,每天都有白色垃圾处理车,收集各大商场,零售店的泡沫塑料等白色垃圾把白色垃圾弄成象铁一样的东西,再经过特殊的处理,变成了纤维,又把纤维经过纺织,织成一件衣服,拿到市场上去买,这样废品再利用了,并且没有个给大自然带来一点污染。

目前国内城市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法,约占施工标准不高,加之无害化处理技术不完善,设施简陋,缺少控制污染和监测手段,距无害化处理标准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垃圾填埋场防渗措施不力,填埋气体和渗沥液引排不畅,难以保证长期安全性,成为远期的污染源。

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世界的环境。我希望在新世纪里,人们的观念能改一改。不要只顾眼前的发展,忘了长远的目标。不要让加拿大工厂排出的废气,飘到印度,造成印度下酸雨之类的事情不要在中国发生!

宇宙与人观后感【篇12】

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已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宇宙是什么?人与宇宙有什么关系?这是人类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汲取了现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了大量科学数据、图像和实例,揭示了宇宙奥秘的真相,解答着一个个令人类曾经迷惘的问题。让我深刻领悟到了生命和人的自然本质。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不仅可以更细致、更清晰、更全面地观察创造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可以了解物质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我们可以理解浩瀚的宇宙是多么的神秘。以前总是很疑惑,为什么人类的产生会与马克思的唯物精神有关系,可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诞生是物质一点一滴的积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量变从而形成的质变过程,一次次的进化,都为我们展现了唯物主义中,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从没有生命到产生地球这个生命星球,再到诞生了生物,诞生了人,上百亿年的宇宙物质运动的种种细节都被前所未有地"缝合"起来,并且始终追究着人类的存在和这些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头绪。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单独存在,事物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点一点地,量变的积累和质变的飞跃,使我们今天的人类如此辉煌。

至此,我由衷的相信马克思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坚信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然而,这并不能让我产生“人类是万物之灵”这样的观点。虽然人类有智慧和思维,但这并不能改变人类只是一个巨大生物链的一部分的事实。茫茫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就连地球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沙!

滥用上天赐予的智慧破坏生态,终将遭到我们宇宙的无情报复!

我们可以知道法律,但我们也必须尊重法律。这样,人与宇宙才能一年比一年和谐!

"学习的人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