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定风波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4.17

定风波课件11篇。

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定风波课件,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制定好的教案尤为重要。

定风波课件(篇1)

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学习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

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4、诵读全词,解释下列词语:

已而:吟啸:芒鞋:料峭:向来:

5、反复诵读本词,体会词人思想感情。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自学,借助相关注释、读文,排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诗意,弄清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重在突破重难点)。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2、朗读词的上阕,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词人心态,怎样的心态?

3、下阕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中的.“风雨”?

6、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也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本环节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之所在,教师要充分引导、点拨思路阻滞的学生,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熟识的生活事例与经验推动学生感悟本词主题。

(四)展示提升、质疑评价各组展示,其它小组质疑、补充、评价。促进课堂的生成性。

(五)学案整理。

(六)完成检测案中的题目。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并积累“战胜苦难”的名言佳句。

2、《优化设计》相关练习完成。

定风波课件(篇2)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定风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被贬后的第三个春天,通过野外图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表现出作者豁达的胸怀,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能学习词中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体会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另一种写作风格。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高二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词的内容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是在把握词人情感及主旨方面还有待加强,对于词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4.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词意,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难点: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以上是我对教学背景所做的分析。

二、说活动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及时的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式,

例如,在理解词意时,我会请学生归纳小序中交代了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不论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首先我都会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我会请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回答,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这样的教学评价我认为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三、说课程设计

1.教法学法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学与学法的选择。

根据“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词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悟词的内容及作者情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及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习进行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让学生齐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回顾苏轼的写作风格及人生经历。同时指出,《定风波》同样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但却与前一首诗的风格截然不同。

这样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导入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环节:把握词意

首先我会请学生齐读诗歌,并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把握词意。接着我会播放诗歌范读录音,让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发现自己朗读的不足,并思考两个问题:

1.小序中交代了哪些信息?

2.词中写了哪两幅场景?

通过学生的回答,能归纳出小序中主要写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天气、人物及缘由。词中描写了天气由雨转晴时两幅场景及作者的心境。

接着我会请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诵本首词,深入体会词的内容,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体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提问: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原因是什么?学生大声朗读词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接着我会指出:这首词仅仅是在写偶遇大雨这件小事吗,联系词人的经历可以体会到这首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他们的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能够得出:这首词上片通过写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一事,寄寓了作者面对人生中的风雨和坎坷超脱淡定的情怀。下片通过写天气放晴,回首萧瑟,点明人生中无论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最终都会过去这一人生哲理。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把握作者通过词想要传递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第四环节:学习写法

首先我会请学生再读本词,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接着请学生探讨,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举例分析具体语句。

通过上面几个环节的学习以及我的引导,学生能够得出:“萧瑟处”一句运用了一语双关,既是写风吹雨落的声音,又是指人生中的坎坷。全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事中见哲理。

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写作特点并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我会请学生将《定风波》与前一首《赤壁怀古》进行对比,比较二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异同,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表见解,我都会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一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他们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最后我会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假如你就是风雨中徐徐行走的苏轼,设想当时的自己会想到什么,引发什么感触。通过对这首词展开联想及想象,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说教学亮点

最后是我的教学亮点,我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范读、齐读、个体读等不同的朗读方式,训练诵读诗词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读中品悟词的内容及作者情感,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其次,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词中蕴含的情感。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定风波课件(篇3)

一、复习、交流、检查

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

1、江城子密州出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词作描写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形象的动作描写挽弓劲射的英雄

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狂豪放派

3、婉约派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细节描写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此时无声胜有声移情入景凄清哀伤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优化探究》相关练习。

定风波课件(篇4)

一、铿锵豪迈逢词人

1.播放歌曲《沧海一声笑》。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清风笑,静若寂寥,豪情还剩一襟晚照。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2.这是电影《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面对血雨腥风的江湖,仁人志士选择了笑对江湖浪潮,任烟雨飘摇。而我们平凡人,又该怎样面对生活的浪潮呢?词中圣杰苏东坡,又是如何面对无情风雨呢?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苏轼,走入《定风波》。

3.回顾苏轼: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词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二、铁板铜琶读诗词

1.三分诗词七分读,学生放声自读2分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点评,注意词中表现出的旷达超脱、乐观豁达的感情。

3.教师示范朗读。

4.学生齐读。

三、妙点品味赏形象

学生自由解读自己动心的句子。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教师点评:作者用莫听二字表明自己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在。何妨吟啸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

请学生上黑板写出关键字及东坡的形象。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四、提炼浓缩悟关键

思考:能够浓缩东坡心愿的句子又是那句呢?请提炼这句中的一个字作为词眼。

明确:归因(风雨)。

思考:东坡将归于何处?那么词人因何而归?风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五、回顾知晓探深意

思考:归到何处?

教师补充:苏词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水调歌头》他说我欲乘风归去,《永遇乐》他说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我们回忆一下《赤壁赋》里,东坡归于何处?

教师补充:余秋雨《东坡的突围》: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六、旷达豪放汇笔端

东坡的旷达豪放萦绕我们心间,现在我们就把他的豪放付诸笔尖,给东坡写段100字以内的颁奖词。

示例:他从西蜀走来,震撼整个大宋文坛。

人生如梦是他洒脱的诠释,还酹江月是他豪情的讴歌,多次遭贬,生之劫难,浩然来,旷达去,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诗、词、文、书、画,更是面对逆境的从容乐观。

七、豁达结束定锤音

提问:面对风雨,我们该如何面对?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

结束语: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多想想他在磨难逆境中的成熟和处事不惊,在山水明月中超越,坦荡旷达,在流放岁月中踽行,兼济天下。愿我们携着东坡的乐观旷达奋然前行。愿我们携着东坡的乐观旷达奋然前行。

定风波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板块──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第二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第三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教师小结(点击投影)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 芒鞋:草鞋。

⑵ 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 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第四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第五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第六教学板块──拓展思维:

1、课外赏析《临江仙》。用这节课所学的表现手法去细细品味。

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定风波》。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四题。

定风波课件(篇6)

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品诗把脉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改依据:

“五准”原则:

1、定准题点。

2、找准诗眼。

3、抓准主旨。

4、踩准分点。

5、用准词句。

以下四题每题3分,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该打多少分?请简要分析。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⑴ 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⑵ 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⑶ 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⑷ 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

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⑴ 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

⑵ 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

⑶ 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⑴ “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

⑵ “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

⑶ “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⑴ 不同。《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

⑵ 不同。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

⑶ “人生如梦”多少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也包含了对官场的些许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词,应是后期的作品,是诗人思想内容的转折,显示了其归隐之心,是看淡官场,向往田园之情。

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1、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设计4道评改题,依据“五准”原则,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2、简介:此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触而作。词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观谈人生哲理,语带双关,有一种迭宕不平之气隐在字里行间。

定风波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介绍苏轼。

二一读定基调,感知大意

1、小序

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

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

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二读明态度、赏析内容

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三读懂豪放,理解风格

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

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课件(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苏轼生平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2、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3、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第一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有以下问题:

A、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词的内容哪些地方体现了序中所写之事?

C、词人写这首词的原因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提出“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介绍作者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节三:介绍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以及结合词的内容得出词人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词人为什么有这种人生态度

先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郑板桥《竹石》,回忆其中所用的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定风波》中“风雨”的象征意义

苏轼并不是要写自己的人生坎坷,而是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学生自读课文,互相讨论,找出能表达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并加以分析是何种态度可能学生能找出“莫听、何妨、吟啸且徐行”,老师补充归纳总结这首词词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环节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该词,朗诵要符合当时词人的情感,学生各自朗诵,然后请几位学生朗诵,以便教师指出存在的不足,也能让其他学生把他们与自己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然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五:学生阐述对此种人生态度的见解参考“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环节六:课堂小结由学习该词提及我们该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多积累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文学素养

2、《阳光课堂》相关练习完成

定风波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以事寓理、借景抒情的写法,领会词中双关、比喻、对比、虚实、想象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形象和手法三方面鉴赏探讨、品味全词,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以诵读、静读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感悟风雨的深层含义,领会词中双关、比喻、对比、虚实、想象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养成静心阅读古诗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到宋代的豪放派词人大家自然会想到一个重要的词人,他是谁呢?他就是苏轼。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定风波》。

二、朗读全词

1、生齐读小序和词。

2、探讨朗读技巧。

问:我们常说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那么,朗诵有哪些要求呢?

明确: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抑扬。

3、教师范读。

4、学生再读。(个别学生读)

三、整体把握

1、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学生说,师小结)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序的内容和上下阙的内容,并找出主旨句。(学生说,教师小结)

明确:小序介绍了词的写作缘由。上阕:雨中情志。下阕:雨后哲思。主旨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四、合作探究

(学生分成三大小组,而后三大小组又分成若干小组,随机推举一名小组长组织讨论)

1、品语言,明主旨。如果全文的主旨可以用一个字归纳。你认为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明确:轻。轻将竹杖芒鞋与骑马相比,道出轻松的心情,语含自嘲意味,展现旷达超脱的情怀。

任。因为任字表现出作者平生任由风吹雨打,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有一种很洒脱、很豪迈的感觉。

无。当时作者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作者不畏惧风雨,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一种宠辱不惊的大气,有一种不计得失的潇洒。

迎。迎字与夕阳相连,唤起词人的美好感觉,最能体现作者面对风雨的乐观态度。

醒。醒就是酒醒的意思,充分表达了作者遭受挫折后对社会的清醒认识。

这里,老师把主旨浓缩为一个字归,与大家交流一下。苏轼受到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讲究出世、避世,所以苏轼在受到挫折时想到归去,远离官场,做一个老百姓也是正常的。事实上,苏轼心中的归就是回归自我的归去来兮,回到自己的灵魂深处。

2、析形象,说性格。结合文本,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东坡的形象特点,并说出理由。

明确:①沉着。莫听穿林打叶声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作者既有的步伐,他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②豪迈。竹杖芒鞋轻胜马,作者认为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③旷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认为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归结苏轼的形象特征:苏轼是一位沉着、豪迈、旷达、乐观的人,是一位笑对人生的达者,是一位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3、悟手法,巧评析。这首词采用哪种艺术手法?结合文本简要评析。

(老师举例:红杏枝头春意闹。通感。着一闹字,而意境全出,新颖、鲜明、生动。)

明确:①双关、比喻、象征。表面上写自然界的风雨,实际上在写人生的风雨、政治风雨。将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同时,这里面也有点象征的意味。②小中见大。以小见大,即雨抒怀,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大智慧。③对比。将竹杖芒鞋与马相比,词人的轻松心情、达观态度一下子活灵活性地表现了出来。④虚实结合、想象。蓑衣是想象,也有虚写的成分,词人是不是看到了农夫雨中的景象,而油然而生这样的情怀呢?也无风雨也无情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作者的心意在这里表露无遗了。⑤反问。谁怕?倒装反问,铿锵而问,答案蕴含其中,感情饱满,尽显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五、课堂练习(仿照陕西卫视节目《唐诗风云会》李杜专场仿句进行随堂练习)

仿照下面的句子,根据提示写出句子。

示例:唐诗是李白的任性,因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仿句:宋词是苏轼的,因为。

老师示范:宋词是苏轼的豁达,因为一蓑烟雨任平生。

六、激情小结

1、师生共赏。

人生道路的选择是多元的,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面对人生的风雨,我们要乐观、豁达、淡定、安闲、平和,这样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最有魅力的人生。

2、老师寄语。

苏轼他遇雨心不雨;逢晴心总晴。他乐观豁达,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我们人生路上永远的精神领袖和榜样。

七、布置作业

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随笔。从苏轼的诗词文赋可看其人生思想,让我们走进苏轼与其对话。

八、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试图以高效课堂的模式去教读,注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这原因我觉得与设计的以下三个亮点有关:一是重视了诵读;二是分组的三个问题很有层次,也很全面;三是课堂练习也突出了新意,紧扣社会生活。不过,我自己不很满意的是:学生全员性参与还不够。这是今后要注意的。

定风波课件(篇10)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

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三个维度来分享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定风波》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一件小事儿,传达出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奇妙的感觉跃然纸上,洒脱的人生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宋词,在诵读中丰富学生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计算机应用水平较强,可轻松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但他们自我意识强,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内涵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需要将诵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所以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是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

苏联教育家指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将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苏轼的诗词。学生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这时板书:定风波—苏轼。这样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对诗词的回顾,产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初步营造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播放伴乐,进行有感情地范读;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让学生谈感受,“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能够在大声诵读中,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为后面环节做铺垫。

(三)深入研读

接下来我将引领学生沿着品读、体会、探究、思索的思路进一步解析课文。

1.学生自读小序,我会设置这样的问题: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够知道小序中写了作者遇雨的小事,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

2.接着,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我出示写作背景。《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

3.然后通过品析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时书写板书:旷达。

讨论之后请小组代表来进行分享交流,同学们能够找到相应的语句:

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我会顺势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能感受到雨很大。

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顺势书写板书:莫听,何妨。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书写板书:轻。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上鉴赏诗歌。“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得出诗词中运用了“双关”和“以小见大”的手法。“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以小见大”:一件小事却传达出独到的人生感悟。

(四)延伸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这一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手绘苏轼遇雨的情景,进行展示,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小结为全班齐读诗词,结束课堂。作业为背诵诗歌;完成手绘图,下节课分享。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

定风波课件(篇11)

一、导入

请问在座的女同学,有这么一个人,他少年得志,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而且还精于烹饪,他发明的东坡肉、东坡羹,到现在还是我国菜谱中的保留曲目,可谓是一个世所罕见的通才。那么这样一个通才,是否符合你们心中的“好男人”的标准?

(可以说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这样一个大家心目中的标准好男人,他的人生经历是否又如他的才华般流光溢彩恣意飞扬。?他又会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感受其跳动的人生脉搏。

二、诵读,体会风格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词

Q: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判断一下这首词应该属于什么流派。

A:没错,豪放不仅体现在景色的壮阔中,也体现在豁达的心境里。那么既然是豪放的,自然要读出豪迈旷达的气势,请大家听录音

1、听录音

找出与我门自己朗读的区别?节奏重音轻重缓急

2、请一位同学读,师生点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丰沛,节奏到位,停而不断)

三、讨论意象

我们看,这首词主要记叙了苏轼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字数不多描述简朴,但又于简朴中见深意。那么这些深意又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这里我就要来讨论讨论其中的意象

通过以往的诗词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诗词的意象就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物象呈现出来,比如冰雪儿代表人格的高洁折柳以表惜别。那么首先请大家找一找,这首词里包含了哪些意象?(分别找出)整首诗呈现出一种什么意境?集思广益开动脑筋。

明确:

四复述大意

结合以上意象,相信大家已经对该词的意境和含义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有没有人能给大家把这首词的基本意思以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把你自己想象成穿越版的苏轼,把这一段经历何感想给大家说道说道。

明确、不必去理会那敲打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着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这时,山头初晴的斜阳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样。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地方,虽然曾经遭受过残酷的风吹雨打,但是信步归去,好像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五写作背景

描述的很棒啊,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先感受到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又有着怎么样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在它的词中有怎样的投射,我们先从它的写作背景谈起。那么我们转回头解读小序,首先请大家找找,这个小序告诉我们了哪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先雨后晴;人物:雨具(借代拿伞的仆人),同行,余。——————作词的缘由;

大家看注释,这首词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黄州是个什么地方?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苏轼人生最大的风雨了苏轼的才学地位我们自不必多说,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这里他就大大得罪了一位。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发现新发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

把他的诗句扭曲,说他做事讽刺新法,因而被捕,几欲人头落地,史称“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而这首词也正是他于被贬黄州后三年所作。被贬黄州前他曾是浙江湖州太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从人上人变为阶下囚,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他该如何看待。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六、分析探讨

俗话,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芒,同样的,一首词也能也能反映出词人的人生感受。根据本词,

1、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请说明你的理由(找关键字词)大家也可以自己设置相关问题向我提问,也可以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来着手

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他的诗文名冠一时,却不见容于当权者。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多媒体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生: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

师:对,我们看,短短四句,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这足以看出苏轼的豁达。

2、全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一说你的理由。

通过讨论,我们得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那这样的态度对我们又没有一些启示呢?3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阳光总在风雨后)

明确:面对这样的大雨,同行皆狼狈,只有苏轼还是信步闲行吟诗长啸,对他来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要来的轻便,竹杖芒鞋都是步行的闲人所用,所以1竹杖芒鞋应该代表什么样的生活?

(一种江湖闲散的生活)。对,苏轼在两年后离开黄州时曾有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那么对应的2马又能代表什么样的生活?

(官场奔波)。没错,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轻装上阵,无官一身轻)

面对这样的天气,他亦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慨,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3烟雨即人生的风雨,用暗喻的手法(文天祥《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双关,眼前景——预测未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迎来雨过天晴的喜悦,乐观。逆境中曙光。

5、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

风雨,晴——指代官场沉浮政治多变

雨骤风狂——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作者却说“莫听”,也表达了一种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不为外力左右

面对这样的疾风骤雨,苏轼又是怎样的表现(找出相应字词)?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在小序中我们看到,同行皆狼狈,苏轼却表现为:吟啸,徐行,轻。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更显得从容洒脱,心态闲适坦然。

2、竹杖芒鞋轻胜马

而这种闲适坦然又在下一句中进一步体现出来。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3、怎样理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这雨有什么可怕?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一个“任”表现出其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而“谁怕”,用反诘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

T: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刚才还是瓢泼大雨,现在却山头斜照,想~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又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对未来的乐观。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总是充满着乐观和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表层:回头看狂风骤雨的情形,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虚指自己对自己平生宦海风波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归去。(张志和《渔父词》斜风细雨不须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八再次诵读

通过探讨,相信你们对这首词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请大家再次诵读该词,看看能不能对出其中的人生体验和感受。

七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也都变成一片晴空了,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就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八拓展练习

将《定风波》改写成一篇散文。

"定风波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