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雨巷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4.23

2023雨巷课件。

根据您的要求我们对“雨巷课件”进行了编辑,欢迎你阅读与收藏。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必要手段。

雨巷课件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雨巷》。我将从教材,学生情况,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展开说明。

说教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以新诗为第一单元来组织文本,显然突出了它的审美性。《雨巷》和具有三美特征的《再别康桥》共同组成一个文本,出现在这一单元,那么我们就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中心,在音乐般的节奏中,在优美徜徉的语言中,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中,在朦胧如雨的意象中,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去探索美。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二篇课文,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那个政治风云激荡、新旧诗风交替的时代,戴望舒携着中国古典诗歌婉约的深蕴,踏着法国象征派诗风的轻云,饱含着纯洁而苦闷的真情,用那回环往复的和谐音节,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学情分析

《雨巷》是高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新诗”,也是被人们传唱不休的名作。本课恰可以作为窗口,帮助学生认识这个陌生的领域,学会欣赏它,并喜爱上它。以此达到审美训练的效果。高一同学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所以需要深度挖掘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说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审美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我由浅入深地设定了如下几个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那份淡淡的惆怅、哀伤、凄美,感受“擦身而过”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种残缺的、神秘的、永恒的美感。

(二)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三个维度目标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中分析“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说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依据“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的理论指导原则。我选择了三种教法并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完成本课。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歌曲《雨巷》幻灯片展示歌词

2、教师导入:

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是著名歌手江涛演唱的《雨巷》,感受着婉转舒缓的曲风、哀怨感伤的歌词,我们的头脑中会映现出怎样的画面?想象出怎样的故事?

这是一条幽深又寂寥的雨巷,这里有一位孤独彷徨的温情的男子在等待心上的女子,这里出现了一位撑着油纸伞忧伤叹息的姑娘,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这个故事会有怎样的结局?这首歌曲改编自现代诗歌《雨巷》,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雨巷诗人”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板书题目、作者)

设计意图:伴着舒缓的音乐,营造缠绵凄婉的氛围,同时导语中设置悬念,引领学生开启本诗的鉴赏之旅。

二、作者简介——让我们先认识一下雨巷诗人戴望舒(投影出示):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现代诗人。1925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诗风受到古典婉约风和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主要创作现代派诗歌,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作多写个人孤寂,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特点,意象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争激发,表现了热爱祖国,诗风变得明朗诚挚,语言更为洗练纯朴。

设计意图:对人物的介绍涉及生平、成就、作品风格、人生经历四方面,让学生初识戴望舒。

三、赏析《雨巷》

(一)美读全诗:

邀请两位同学与教师合作,配乐朗读《雨巷》。

设计意图:我选取了英国民谣《绿袖子》,曲风古典、优雅、略带凄伤之美,与诗歌感情基调吻合,通过师生共同美读全诗,让学生初步体会感知文章的节奏美,意境美,感情美。

(二)大家觉得《雨巷》这首诗美不美?美在哪里?

1、节奏美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与点拨与学生达成共识:①全诗从头至尾都押ang韵,如“雨巷”、“姑娘”“芬芳”“彷徨”“一样”“惆怅” “眼光”“迷茫”“女郎”“篱墙”等等,没有换韵,每一节都是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②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2、意境美

美的意境是由美的意象共同营造,诗中美的意象有哪些?以“

(意象)的美是一种

的美”的句式来表述意象的美,分组研讨,并尽量用排比句来表达。 ①雨巷:

设计意图——与学生达成共识:

结合李清照的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蒋捷的诗《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炉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雨巷”这一意象奠定了抒情基调,这一意象提供了抒情环境。“雨巷”这一意象奠定了抒情基调,这一意象提供了抒情环境。悠长、寂寥、古老、忧伤③丁香花: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古诗词让学生了解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丁香花常见有白色、紫色两种,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娇小玲珑,淡雅芬芳,因为花形像结,所以又名“百结”。

“丁香花”的古诗词: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李商隐)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璟)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宋王十朋)体会丁香意象特征:高洁、淡雅、忧愁。 ③姑娘: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与学生达成共识:A意象特点:

外表美、体态美——自然的美,清纯的美气质美——

古典的美,忧伤的美高洁的美,淡雅的美梦幻的美,神秘的美朦胧的美,婉约的美

B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在古老而寂寥的雨巷里,在这古朴又悠长的石板路上,丁香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留给我们永远迷人的背影和无限的遐思。这位女子清纯脱俗,还结着丁香般的愁怨,这就使这个女子有了一种气质,也有了一种内涵,有了让作者和我们对她一往情深的理由。姑娘在作者戴望舒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投影出示写作背景):

《雨巷》创作于1927年,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走进一个时代,走进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姑娘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姑娘——美好爱情的象征;美好理想的象征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理想的美好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3、感情美

设计意图:在体会意象美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感情美。

孤独、失落、哀怨、惆怅、感伤

(三)齐读全诗

《雨巷》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我们可能听不到对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体会到一个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带着这份感悟,齐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投影出示)

丁香姑娘走了,远了;美好的理想像梦一样破了,碎了。但诗人并不绝望,诗人仍然希望身边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总会有一段或长或短、或阴暗或曲折的雨巷,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丁香姑娘,让她陪伴我们,指引我们走出雨巷。谨记这些名言,也许我们能握紧姑娘的手。

1、不要放弃你的理想,当理想没有的时候,你还可以生存,但,虽生犹死。——马克吐温

2、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有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3、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4、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老男孩》

5、多少个梦,多少次想,多少回在梦海里,种植一株叫“梦想”的树。多少个梦想,掺杂着多少汗水,揉合着多少泪水,终于邂逅今生最美丽的花开。——微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前路黑暗迷茫的时候,在艰难度日的时候,拥有乐观坚定的信仰。

五、小结作业

小练笔

①用一首小诗表达读完《雨巷》的内心感受。

②可分别从男、女主人公、局外人的角度,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改写《雨巷》。教师示范:

淅沥连绵的雨,阴暗悠长的巷,我手撑油纸伞,

走在没有尽头的石板路上。心

已陷入无边的黑暗,而你

如同我生命中飘过的一缕芬芳。在我的梦中悄然绽放,

又从梦一样的雨巷零落远方。我多想也化作一枝丁香,伴陪在你的身旁,

知你冷暖,佑你吉祥。

设计意图:这首诗歌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感情美,还在于那一刹那的相逢、一刹那的心动、一刹那的停留,匆匆走远,消失不见,这种还没来得及看清彼此、没来得及弄清真相就错过的邂逅,留给读者一份永久的惋惜与感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学会读诗;而且让学生爱上写诗,用真情续写感动。

雨巷课件 篇2

一、导入新课:

看今天窗外阳光明媚,可是前段时间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麽?“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我们的心情也不由得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很难用语言传神地表达,而“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戴望舒的。

二、作者简介:

师:“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优柔寡断,逃避现实。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三、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1、师配乐朗诵

师:听完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到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明确:孤独,寂寞,凄凉,痛苦,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师: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明确:低沉幽怨

师:朗读时还应注意什么?明确:停顿、轻重、节奏(沉稳舒缓)、语速(较慢)

生:齐声朗诵

2、师:朗诵完诗歌,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很美

师: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

师:看修饰语“丁香一样的”,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介绍,又名紫丁香。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歌介绍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师: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明确:忧郁的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师:作者是怎么写这个姑娘的呢?

明确:太息般的眼光,默默彳亍着,打着油纸伞,梦一般的飘过……

师: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明确:《白蛇传》。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一定更美了

师: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明确: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诗歌介绍宋人秦观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看来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何况这时诗人正在一个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还有“颓圮篱墙”的小巷里呢?

意象说明作者用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准确的传达出了“我”“忧伤”这种典型情绪。

四、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那么,为什么诗人会这么忧伤呢?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明确:背景介绍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故: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师: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哀怨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五、集体朗诵,再次感受这首美丽而忧伤的诗

《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再次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集体朗诵)

六、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复述“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雨巷课件 篇3

雨巷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

四、听课文音画录音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五、朗读本诗,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3、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4、为什么作者要选用丁香这个意象呢?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5、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我”: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6、“我”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呢?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1、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2、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 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 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探讨诗歌主题:

爱情诗 哲理诗 政治诗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

拓展训练: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为我们复述一下“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准备2分钟)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八、课堂小结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雨巷课件 篇4

我将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课标要求,目标定位,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与作用:

《雨巷》是来自语文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四.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五.教法学法探讨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该是学习诗歌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 叠句 重章等概念。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1)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2)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八.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 幽深、寂静、 心境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恋人

我 —— 彷徨、迷惘、寂寞 我

雨巷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

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2)《雨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听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

(四)疑点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姑娘”当然有其象征意义。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来讲,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拓展延伸

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试多举几例加以分析?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巷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雨巷》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之作。该诗通过对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描写,谱写了一曲幽怨而凄美的雨巷之歌,为中国的新诗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鉴赏新诗的兴趣,教材中选编的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够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诵,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体味诗歌独特的意境和作者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

二、说学情

高一新生正处在初高中衔接过渡期,对于现代诗歌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加上此首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反复诵读,联系时代背景,将学生带入诗境,唤醒诗情,从而引起强烈共鸣,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之前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

1、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并分析其成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与情感特色,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其中,目标二为重点,目标三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诵读对于诗歌语言的品味、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诵读法会贯穿我的教学活动始终。在研读部分,我将采用多元解读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有效促进对话教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根据本首诗歌的特点和高一新生的学情,在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联想、查阅资料,培养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导入语的设计对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将这样开始我的新课:播放背景音乐《在水一方》,《诗经蒹葭》中的少年在蒹葭河畔的千回百转,与数千年后的戴望舒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久久徘徊有着惊人的相似,“丁香姑娘”仿佛是伊人再现,同样的朦胧美丽、可望而不可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

2、初读梳疑,走进雨巷。

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诗歌,为进一步的研读奠定基础,我的初读设计主要有如下三个环节:首先,我会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读准字音,齐读一遍此诗。接下来,我会播放一遍名家配乐朗诵版的《雨巷》,让学生边跟读边思考自己与其差距所在,并提示学生在跟读的过程中为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诗歌在节奏韵律等方面有何特点,最终明确本诗的第一美:语言的音乐美。

此初读步骤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扫清文字障碍,指导学生断句;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对此诗形成初步的画面感。

3、合作探究,感悟雨巷。

语文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渐领悟学习,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实践中习得诗歌知识,形成鉴赏能力。本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在上一环节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创作背景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读。

因此,本环节伊始,我将平均分配班级人数,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个问题:①找出本诗的主要意象,并从原文中找出描述其特点的语句②试着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③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何象征意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景物来表达特定感受,这些寄托了作者感情的典型景物,是理解诗歌的突破口。因而,我将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油纸伞、雨巷、丁香和丁香一样的姑娘、抒情主人公“我”篱墙等意象,再回归文本找到意象的主要特点。

最终完成问题一,明确这些意象为诗歌营造出凄美朦胧意境的共同点。即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

通过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同学们已对诗中的意象特点及全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解决问题三时,我将结合作者戴望舒的人生经历及《雨巷》的创作背景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得出丁香姑娘多种可能的象征意义,并归纳出作者的情感。

至此,我们又领悟了这首诗歌的第三美:情感的含蓄美。

4、总结梳理,走出雨巷。

在结课之前,我将对《雨巷》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回顾梳理,并安排全班同学回味诗情,体悟诗境,学生诵读,互相点评。最后,为了巩固知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布置了以下两项作业:①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②合理想象并联系本诗内容,把《雨巷》中你最喜欢的一节或几节改编成散文化的语言

六、说板书

设计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课堂线索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教学更有实效(设计略)。

雨巷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由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伴着音乐)

丁香花,大家并不陌生,我国古诗里就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诗人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它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在他们眼中它是美丽、高洁、愁怨的代表。丁香如此那么“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个什么样的女子?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去看看。

二、作者介绍。

(见课件)

三、赏析全诗。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指导节奏、体会情感),谈谈自己的初始体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二)再读本诗,体会意境

(课件音配像朗读)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体会意境。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三)三读全诗,感悟内涵

1、根据已领悟的内容,揣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本诗

(可提示学生结合诗中的表现内心情感的词语进一步理解)

2、教师补充介绍必要的创作背景

指导学生结合背景再读全诗,之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理解不仅在表层实际意义更应探求其象征义,力求对诗歌内涵多角度思考并鼓励个性化理解。(课件)

(四)四读全诗,加深感悟

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课件)。

戴望舒的早期作品《烦忧》,体会其诗歌创作中的绵长情感及和谐流畅的音节,更全面的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五、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诗。

雨巷课件 篇8

我说课的篇目是《雨巷—戴望舒》(板书),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教材、课标、学情

《雨巷》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现代诗歌。本诗语言清新,旋律回环往复,意象优美,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学生一种朦胧幽深的美感。

课程标准对诗歌的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意蕴,领悟作品魅力。审视诗歌的思想内容,给予适当评价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由于本诗的意象对于北方的学生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展示相关资料基于以上对教材、课标和学情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意境美。学习如何分析意象是本文的难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作者情怀(重点),引发共鸣,培养良好的审美态度。

教学重点:本文的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针对北方学生对于诗中的意象比较陌生,我将分析意象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关于教法

针对本文与学生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1、情景导入法:针对本文意象比较陌生,可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并茂,再现诗歌情景。

2、问题法:为了解决教学难点,我采取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逐步体会文中感情。

三、关于学法

1、诵读法:为了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我采用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诗歌内涵解读丰富,个体对诗歌理解把握不够全面,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四、教学过程

1、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20xx年春晚舞蹈《小城雨巷》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唯美舞蹈,叫做《小城雨巷》,这支舞蹈来源于一位诗人的诗。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他在1927年夏天写了这首诗,这首诗让他一举成名,

这首诗就是《雨巷》。舞蹈可以从视觉直接的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而文字让我们有更多想象空间。我们刚刚欣赏完舞蹈中的雨巷,今天我们要欣赏文字中的雨巷,看看文字的雨巷带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2、初读文本,感知节奏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诗歌的节奏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重叠和反复的运用,双声叠韵词的运用,让学生体会诗歌一唱三叹,悠长舒缓的优美旋律。

3、细读文本,品读意境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音韵之后,学生们再次朗读,体会诗中情感。设计两个问题:

1)诗歌中流露出怎么样的情绪?学生可以用诗中的原文词语回答,如忧愁,哀怨,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2)这些情绪由哪些意象引发来的?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意象: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等。先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图像,激发学生感受。

着重分析“丁香般的姑娘”这一意象,教师可以介绍丁香的图片,含有丁香的古诗词,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由教师总结板书

4、讨论内涵,丰富体验

再熟悉了音韵美,意境美之后。学生们达到探究思考作品内涵的阶段,这个环节我涉及了两个问题。

1)诗人为什么惆怅徘徊?

2)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某一个人还是有别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插入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求统一答案,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最后展示多家之言,教师加以点评、总结。最后听名家范读,再次回味本诗。

5、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从感受音韵之美,到探究意象之美,最后讨论文本内涵,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完成该诗的鉴赏。学生可以阅读戴望舒其他象征派诗歌如《寻梦者》

6、课后作业巩固创作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结合诗歌,展开想象,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意象,写一段文字

五、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意象特点象征意义雨巷幽深、寂静

油纸伞复古、怀旧心情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恋人、理想

"雨巷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