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5.25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推荐。

就“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这个话题,你觉得你已经掌握得很全面了吗?看看这篇文章可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在新学年开学前,老师都需要把教案和课件准备得妥妥当当,而且每天都要认真撰写。教学反馈也会在教案中得以体现,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争取做得更好吧!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篇1

课题:§3.2.2均值不等式 课时:第2课时 授课时间: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与证明。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态与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与证明。【教学难点】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与证明。

【教学过程】

1、复习:

定理:如果a,b是正数,那么

ab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22、利用均值定理求最值应注意:“正”,“定”,“等”,灵活的配凑是解题的关键

3、例子:

1)已知x≠0,当x取什么值时,x2+2)已知x>1,求y=x+

81的值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2x1的最小值 x13)已知x∈R,求y=x22x12的最小值

4)已知x>1,求y=x+116x+2的最小值 xx15)已知08)要建一个底面积为12m2,深为3m的长方体无盖水池,如果底面造价每平方米600元,侧面造价每平方米400元,问怎样设计使总造价最低,最低总造价是多少元?9)一段长为L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边靠墙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小结:利用均值定理求极值课堂练习:第73页习题3-2B:1,2 课后作业:第72页习题3-2A:3,4,5 2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篇2

1、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

2、对比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感知不等式和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体会其中渗透的类比思想;

3、让学生在分组活动和班级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并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提出问题 某地庆典活动需燃放某种礼花弹.为确保人身安全,要求燃放者在点燃导火索后于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地方.已知导火索的燃烧速度为0.02 m/s,人离开的速度是4 m/s,导火索的长x(m)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你会运用已学知识解这个不等式吗?请你说说解这个不等式的过程. 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为背景,突出不等式与现实的联系,这个问题为契机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这个不等式的解法.教师规范地板书解的过程.

2、例题.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请4名学生上来板演,其余同学组内相互交流,作出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点评板演情况.教师作总结讲评并示范解题格式.

3、教师提问:从以上的求解过程中,你比较出它与解方程有什么异同?

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体会不等式和方程的内在联系与不同之处。 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会有不同的收获.一些学生能独

立解决;还有一些学生虽不能解答,但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受到启发,这比单纯的教师讲解更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由学生自己来纠错,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比较不等式与解方程的异同中渗透着类比思想.

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语句并写出解集:

(1)x的3倍大于或等于1; (2)y的 的差不大于-2.

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它的树龄一般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 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 cm,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 cm.这棵树至少生一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 m?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悟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以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总结归纳 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学习,我取得了哪些收获?

3、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仅做必要的补充和点拨. 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给学生创造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

1、必做题:教科书第134~135页习题9.1第6题(3)(4)第10题。

通过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向题情境,并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列出不等式,探究它的解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本课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尝试引导示范归纳练习点评等一系列环节,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演绎.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对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除了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外,教师还应争当伯乐和雷锋,多给学生以赞许、鼓励、关爱和帮助,让他们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努力学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篇3

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内容及其证明,能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求最值、证明不等式、比较大小、求取值范围等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基本不等式解答实际问题,提高用数学手段解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4、本节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二、课程引入:

第24届世界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会标设计如图:

由引入中提到的重要不等式,将其中的用代换,

得到基本不等式,当且仅当时,即时取得等号。

特别注意,重要不等式的适用范围是全体实数,

平均数角度:两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均值不等式定理)

要证,只需证明(2)。要证明(2)只需证明(3)。

要证明(3)只需证明(4)。(4)式显然成立,故得证。

(1)春天到了,学校决定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平米的花圃种花。有以下两种方案:

你觉得哪个方案更省钱呢?

分析及解答:因为初中学习过平面几何,同学们大都知道,同样长度的篱笆围圆形会比围矩形得到的面积大,由此可知,同样的面积肯定是为圆形用的材料省。但是本题涉及造价问题,两种篱笆的花费不同。圆形篱笆虽然需要的材料少,但是每米的花费高,所以到底应该用哪个方案需要动手算一下才能知道。在这里让学生分成两派,可以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比较省钱的方案去计算。

圆形花圃:

(2)现在只有36米的篱笆可用,怎么样设计才能使得矩形花圃的面积最大?

解:

(3)有人出了个主意,让花圃的一面靠墙,利用墙壁作为花圃的一边,可以省一部分材料。那么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这36米的篱笆,怎么样设计才能围出面积最大的花圃?

2、看谁算得快!

3、大家来挑错!

分析:结合上一系列题目中的(5)-(7)题可知,本题的解答忽略了对基本不等式使用时必须是正数这一点注意事项。

本题的解答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时没有找到定值条件,只是盲目的套用基本不等式的形式,导致所得结果并不是最小的值。

提醒同学注意:在使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为题时,式中的积或和必须是定值。

本题的解答没有注意本身的限制,使得基本不等式的等号无法取得。

提醒同学注意:最值是否存在要考虑基本不等式中的`等号是否能取得,在什么情况下取得。

(三)小结:

1、使用重要不等式和基本不等式需要注意适用条件,基本不等式需要正数,重要不等式可用于全体实数。

2、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3、使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需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2、请你给出大家来挑错环节里三道题目的正确解答。

在引入部分,关于数学家大会的图标,如果可以进一步利用多媒体做出可以变形的效果,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变换过程的话,教学效果会更好。

比如这样的拼凑出定值条件的思路是学生应该掌握的。

3、因为本节是新课讲授,学生新接触一个知识,还没有能够很好的融会贯通。因此上在这个阶段不应该做过难的题目。一些简单的,同时可以起到巩固新知识的小题目往往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本课中设计了一些基本可以口答的小题,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中完成。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会本节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对快速反应和解答题目进行了强化,提高学生解题效率。

4、让学生学会检查和挑错其实是很重要的。本课中的大家来挑错环节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再遇到相似题型的时候可以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质疑精神,寻求科学真理的热情。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上节课认识了不等式,知道了什么叫不等式和不等式的解。本节主要学习不等式的解集,这是学好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同时要求学生会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使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的作用。并且本课也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过程,自主探索不等式的解集等概念,培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含义,明确不等式的解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解。

教学难点:

对不等式的解集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教学方法:

1、采用复习法查缺补漏,引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尝试指导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每一个问题,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习方法: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合作类推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

教学步骤设计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实验:将如下重量的砝码分别放入天平的左边。

请大家仔细观察,哪些砝码放入天平左边后能使天平向左边倾斜?如果砝码重x克,要使x+2>5,即:天平左边放入x克砝码后使天平向左边倾斜。那么这样的x取应取什么数?这样的数是有限个还是无限个?

学生活动:

1、让学生观察实验,寻找数量关系回答问题;

2、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讲授新课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归纳得到:大于心不甘的每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小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集合,称为一元不等式x+2>5的解集。即表示为x>3。

由实例概括出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x>3呢?

不等式解集x>3,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1

如果某个不等式x≤-2,也可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2

说明:8.2.1在表示范表演的点画空心圆圈,表不包括这一点,表示大时就往右拐;图8.2.2在表示-2的点画黑点表示包括这一点,表示小时不向左拐。

(三)知识拓展

将数轴上x的范围用不等式来表示:

(四)尝试反馈:

课本第44页“练习”第1、2题。

(五)归纳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不等式的解集的有关概念,并会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篇5

本节将在初中学习的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系统归纳整理不等式的其他性质, 这是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推论,并能用这些基本性质证明简单不等式,进而更深层地从理 性角度建立不等观念。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数学的观点与等式的基本性质作类比、归纳逻辑分析,并鼓励学生从理性角度去分析量与量之间的比较过程。

基本性质2、3、4在初中是由实例验证,在高中里要进行逻辑证明。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逻辑训练的必要性,注意启发学生要求证明的欲望。

在中学数学中,不等式的地位不仅特殊,而且重要,它与中学数学几乎所有章节都有联系,因此,不等式才自然而然地成为高考中经久不衰的热点、重点,有时也是难点。为此,在进行本节教学时,教材中基本性质的推论可由学生自己证明,课后的练习A、B要求学生全做。

1.通过对初中三条基本性质的回忆,以及上节学习的知识,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推论。

2.在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利用它们来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3.通过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顽强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体会数学的结构美和系统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更大的热情。

教学重点:理解并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推论,并能用基本性质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思路1.(复习导入)让学生回忆并叙述初中所学的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即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 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让学生根据上一节的学习将上面的文字语 言用不等式表示出来,并进一步探究,由此而展开新课。

思路2.(类比导入)等式具有许多性质,其中有: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以(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所得的仍是等式。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不等式是否也会有此同样的性质呢?学生会进一步探究验证这个联想,由此而展开新课。

(1)怎样比较两个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2)初中都学过不等式的哪些基本性质?你能给出证明吗?(3)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和推论?这些性质有哪些作用?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忆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以(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所得到的仍是等式。利用这些性质,我们可以对等式进行化简、变形或证明。那么不等式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性质呢?也就是说,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或都乘以,或都除以(除数不为零)同一个数,结果会不会不变呢?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实数的基本性质(或用多媒体展示),即a-b>0?a>b;a-b

根据实数的基本性质,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可以考察这两个实数的差。这是我们研究不等关系的一个出发点。

从实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证明下列常用的不等式性质:

性质2,如果a>b,b>c,那么a>c,即a>b,b>c?a>c.这种性质称为不 等式的传递性。

性质3,如果a>b,那么a+c>b+c,

即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由此得到推论1,不等式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把它的符号变成相反的符号后,从不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个推论称为不等式的移项法则。

推论2,如果a>b,c>d,则a+c>b+d.

这类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叫做同向不等式,同向不等式可以相加,这个推论可以推广为更一般的结论 .

性质4,如果a>b,c>0,则ac>bc;如果a>b,cb>0,c>d>0,那么ac>bd.推论2,如果a>b>0,那么an>bn(n∈N+,n>1)。推论3,如果a>b>0,那么na>nb(n∈N+,n>1)。以上这些不等式的性质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基本依据。其中性质1是不等式的对称性;性质2是不等式的传递性;性质3表明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由此可得不等式中任何一项可以改变符号后移到不等号的另一边;性质4表明,不等式两边允许用非零数(或式)去乘,相乘后的不等式的方向取决于乘式的符号,这点与等式的性质不同;性质4的推论1说明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可以相乘;性质4的推论2说明两边都是正数的不等式可以乘方;性质4的推论3说明两边都是正数的不等式可以开方。对以上性质的逻辑证明,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完成。5个推论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给予适当点拨。这是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极佳机会,不可错过。活动: 本节教材上共安排了这一个例题,含3个小题,都是不等式性质的简单应用,教师不可忽视本例的训练,过高估计了学生逻辑推理的书写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往往推理不严密。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强调推理要有理有据,严谨细致,条理清晰。点评:应用不等式性质对已知不等式进行变形,从而得出要证的不等式,是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之一。已知a>b>0,ccb.证明:∵a>b>0,∴ab>0,1ab>0.于是a?1ab>b?1ab,即1b>1a.由ccb.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题的背景,这类问题是学习三角函数内容时经常遇到的,由于当时所学知识所限,往往容易出错。这里我们在已知的基础上,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出所要得到的结果。又知α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篇6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各个性质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掌握它们的证明方法以及功能、运用;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本节首先通过数形结合,给出了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给出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共讲了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并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节中,联系了实数和数轴的对应关系、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复习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是穿越本章内容的一条主线,无论是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不等式的证明和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无不以不等式的性质作为基础。

本节的重点是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不等式的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难点是不等式的性质成立的条件及其它的应用。

教材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出发, 与初中学过的知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利用数轴可以比较数的大小。

指出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是求差比较法:

比较两个实数a与b的大小,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a-b的符号,而这又必然归结到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而这又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

教材中的不等式共5个定理3个推论,是从证明过程安排顺序的.从这几个性质的分类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篇7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 “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2.理解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3.提高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学前练习

1. -7 ≤ -5, 3+4>1+4

5+3≠12-5, x ≥ 8

a+2>a+1, x+3 <6

(1)上述式子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

(2)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随意交换位置吗?

(3)什么叫不等式?

目的:设计该部分是为了让学生上新课之前先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部分:探究新知:

1.商场A种服装的价格为60元,B种服装的价格为80元

(1)两种服装都涨价10元,哪种服装价格高?涨价15元呢?

(2)两种服装都降价5元,哪种服装价格高?降价15元呢?

(3)两种服装都打8折出售,哪种服装价格高?

2.已知 4 > 3,填空:

4×(-1)——3 ×(-1)

4×(-5)——3 ×(-5)

目的:设计该部分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做铺垫。

第三部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究

1:填空: 60

60+10 80+10

60-5 80-5

60+a 80+a

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填空(1):60

60 ×0.8 80 ×0.8

填空(2): 4 > 3

4×5 3×5

4÷2 3÷2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填空: 4 > 3

4×(-1) 3×(-1)

4×(-5) 3×(-5)

4÷(-2) 3÷(-2)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三、小结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1. 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 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

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四、典型例题

例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 x-2< 3 (2) 6x< 5x-1

(3) 1/2 x>5 (4) -4x>3

解:(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2,

得: x-2+2<3+2

x<5

(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两边都减去5x,

得: 6x-5x<5x-1-5x

x<-1

例2.设a>b,用“<”或“>”填空:

(1)a-3 b-3 (2) -4a -4b

解:(1) ∵a>b

∴两边都减去3,由不等式基本性质1

得 a-3>b-3

(2) ∵a>b,并且-4<0

∴两边都乘以-4,由不等式基本性质3

得 -4a<-4b

五、变式训练:

1、已知x<y,用“<”或“>”填空。

(1)x+2 y+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2) 3x 3y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3)-x -y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4)x-m y-m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2、若a-b

A.a>b B.ab>0

C. D.-a>-b

3、若x是任意实数,则下列不等式中,恒成立的是( )

A.3x>2x B.3x2>2x2

C.3+x>2 D.3+x2>2

六 、小结

七、作业的布置

八、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篇8

1.同向不等式          3.定理2     4.定理3      5.定理3

异向不等式          证明          证明         推论

2.定理1 证明           说明          说明         证明

1.熟练掌握定理1,2,3的应用;

2.掌握并会证明定理4及其推论1,2;

3.掌握反证法证明定理5.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即定理1,2,3,并初步认识了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三个定理的基本内容.

好,我们这一节课将继续推论定理4、5及其推论,并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说明:(1)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根据“同号相乘得正,异号相乘得负”来完成的;

(2)定理4证明在一个不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由①、②可得 .

说明:(1)上述证明是两次运用定理4,再用定理2证出的;

(2)所有的字母都表示正数,如果仅有 ,就推不出 的结论.

(3)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这就是说,两个或者更多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我们用反证法来证明定理5,因为反面有两种情形,即 ,所以不能仅仅否定了 ,就“归谬”了事,而必须进行“穷举”.

由推论2和定理1,当 时,有 ;

所以 .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说明:通过例3,例4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不等式的证明,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证明打下基础.在应用定理4时,应注意题目条件,即在一个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数时,其正负将影响结论.接下来,我们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熟悉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掌握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及反证法证明思路,为以后不等式的证明打下一定的基础.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篇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第十一章第二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法分析 , 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

本节课主要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和简单应用。它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础。它与前面学过的等式性质有联系也有区别,为渗透类比,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提供了很好的素材。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继方程后的又一种代数形式,继承了方程的有关思想,并实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有着及其重大的作用。

结合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简单的不等式;

(2)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不等式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探索过程,渗透类比,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同时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2)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索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

(3)通过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学习,渗透不等式所具有的内在同解变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美的兴趣与激情,从而陶治学生的数学情操。

重点是不等式性质及简单应用。

难点是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及性质3的应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探索过程,化抽象为具体;用类比,对比的方法化生疏为熟悉,化零散为系统。

二,教法分析,教学手段的选择: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探索发现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即采取观察猜测---直观验证---推理证明---得出性质。在知识的发生发展中渗透类比,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应用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体现数学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为了突破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理解的困难,采取了类比作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来设置教学。

三、学法指导:

由于七年级学生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及显示欲。同时经过一年初中数学的思维锻炼,已经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学生的以上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所以采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类比,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今年我比你大10 岁,5年后,我比你大还是比你小,大几岁,小几岁?

2年前,我比你大还是比你小,大几岁,小几岁?

类比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有类似的性质吗?

同桌合作,举几个例子,可以是数字例子,也可以是生活当中的例子。相互验证一下你猜想的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旨在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增强学生思考的严谨性。活跃课堂气氛,掀起课堂的一个小高潮。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以及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同一个整式”的含义。

不等式的性质2,3是这一节的重点、难点,在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完全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不等号没变,在什么情况下不变?不等号发生了改变,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改变?让学生自己的思维发生碰撞,再套用乘以或除以一个数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因此,必须分成正数和负数两种情况。这种分类不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再举几例试试,发现有没有类似的结论。

【教法说明】为了突破学生对不等式性质3理解的困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探索发现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即观察猜测---直观验证---得出性质,突出时间、结果和体验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改变以往给学生画好框架,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的教学模式,大胆放手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方式能再次掀起小高潮。让学生各有所获,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应用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体现数学的严密性和系统性。

师生活动:由学生概括总结不等式的性质2,3,同时教师板书。

X

【教法说明】解题时要引导学生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进行对比,并将原题与 或 对照,看用哪条性质能达到题目要求,要强调每步的理论依据,尤其要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3与基本性质2的区别,解题时书写要规范。

【设计意图】应用性质精讲精练,对不等式进行变形,加强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规范书写格式

(1)a-3____b-3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1

(2)6a____6b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2

(3)-a_____-b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3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了解学生作题的实际情况,及时给予纠正或鼓励。

注意问题:做此练习题时,应启发学生将所做习题与题中已知条件进行对比,例2(3)是根据不等式性质3,不等号方向应改变。这是学生做题时易出错误之处。

【设计意图】连线改变以往简单说明理由的形式,增加趣味性,同样让学生明白言之要有理,推理要有依据,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说明】以多种形式处理习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2)练习第③④题易出错

【设计意图】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2a一定比a大,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的思想。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篇10

1、创设代数与几何背景,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

2、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3、从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进一步体会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思路。

1、对基本不等式从不同角度的探索证明;

2、通过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分析法的证明思路。

1、创设用代数与几何两方面背景,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

2、尝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3、从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进一步体会不等式证明的常用思路,即由条件到结论,或由结论到条件。

1、采用探究法,按照联想、思考、合作交流、逻辑分析、抽象应用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教师提供问题、素材,并及时点拨,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将探索过程设计为较典型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1、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去感受、体验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量关系并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用数学观点进行归纳、抽象,使学生感受数学、走进数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2、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思考,广泛参与,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主动、积极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3、通过对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顽强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去感受数学的应用性,体会数学的奥秘、数学的简洁美、数学推理的严谨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教师用投影仪给出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并介绍此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通过直观情景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师 同学们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如何找?

生 应该先从此图案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师 此图案中隐含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呢?哪位同学能在黑板上画出这个几何图形?

(其中四个直角三角形没有画全等,不形象、直观。此时教师用投影片给出隐含的规范的几何图形)

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比较准确。这说明,我们只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刻苦努力,发奋图强,也能作出和数学家赵爽一样的成绩。

(此时,每一位同学看上去都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过程引导]

师 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a、b,那么,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与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生 显然正方形的面积大于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师 同学们能否用数学符号去进行严格的推理证明,从而说明我们刚才直觉思维的合理性?

生 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2ab。正方形的边长为,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为a2+b2,则a2+b2≥2ab。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表达很全面、准确,但请大家思考一下,他对a2+b2≥2ab证明了吗?

生 没有,他仍是由我们刚才的直观所得,只是用字母表达一下而已。

师 这样的叙述不能代替证明。这是同学们在解题时经常会犯的错误。实质上,对文字性语言叙述证明题来说,他只是写出了已知、求证,并未给出证明。

师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该如何证明此不等式,即a2+b2≥2ab。

生 采用作差的方法,由a2+b2-2ab=(a-b)2,∵(a-b)2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它是非负数,即(a-b)2≥0,所以可得a2+b2≥2ab。

师 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位同学的证明是否正确?

生 正确。

[教师精讲]

师 这位同学的证明思路很好。今后,我们把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思想方法形象地称之为“比较法”,它和根据实数的基本性质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是否一样。

生 实质一样,只是设问的形式不同而已。一个是比较大小,一个是让我们去证明。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思维很深刻。此处的比较法是用差和0作比较。在我们的数学研究当中,还有另一种“比较法”。

生 作商,用商和“1”比较大小。

师 对。那么我们在遇到这类问题时,何时采用作差,何时采用作商呢?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在解决问题中自然会遇到。

(此处设置疑问,意在激发学生课后去自主探究问题,把探究的思维空间切实留给学生)

[合作探究]

师 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等号何时取到。

生 当四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重合时,即面积相等时取等号。

师 从不等式a2+b2≥2ab的证明过程能否去说明。

生 当且仅当(a-b)2=0,即a=b时,取等号。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一下,刚才两位同学分别从几何图形与不等式两个角度分析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否一致。

(大家齐声)一致。

(此处意在强化学生的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要合并使用。就此问题来讲,意在强化学生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

板书: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我们有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过程引导]

师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不等式。对数学中重要的结论,我们应仔细观察、思考,才能挖掘出它的内涵与外延。只有这样,我们用它来解决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也不会出错。

(同学们的思维再一次高度集中,似乎能从不等式a2+b2≥2ab中得出什么。此时,教师应及时点拨、指引)

师 当a>0,b>0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否可以用a、b代替此不等式中的a、b。

生 完全可以。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不等式中的a、b∈R。

师 很好,我们来看一下代替后的结果。

师 这个不等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推导的基本不等式。它很重要,在数学的研究中有很多应用,我们常把叫做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把ab叫做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即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师 请同学们尝试一下,能否利用不等式及实数的基本性质来推导出这个不等式呢?

(此时,同学们信心十足,都说能。教师利用投影片展示推导过程的填空形式)

显然④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④中的等号成立,这样就又一次得到了基本不等式。

(此处以填空的形式,突出体现了分析法证明的关键步骤,意在把思维的时空切实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去体会分析法的证明思路,加大了证明基本不等式的探究力度)

[合作探究]

老师用投影仪给出下列问题。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AC=a,BC=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D′,连结AD、BD。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本节课开展到这里,学生从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已体会到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对基本不等式也已经很熟悉,这就具备了探究这个问题的知识与情感基础)

[合作探究]

师 同学们能找出图中与a、b有关的线段吗?

生 可证△ACD ∽△BCD,所以可得。

生 由射影定理也可得。

师 这两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那ab与分别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生表示半弦长,表示半径长。

师 半径和半弦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 由半径大于半弦可得。

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是否很严密?

生 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当a=b时可取等号,所以也可得出基本不等式 (a>0,b>0)。

师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

生 我们通过观察分析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得出了不等式a2+b2≥2ab。

生 由a2+b2≥2ab,当a>0,b>0时,以、分别代替a、b,得到了基本不等式 (a>0,b>0)。进而用不等式的性质,由结论到条件,证明了基本不等式。

生 在圆这个几何图形中我们也能得到基本不等式。

(此处,创造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课外学生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能力的提高)

师 大家刚才总结得都很好,本节课我们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并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赋予基本不等式几何直观,让大家进一步领悟到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a>0,b>0,及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在对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中,体会到一些证明不等式常用的思路、方法。以后,同学们要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解题中的灵活运用。

活动与探究:已知a、b都是正数,试探索, ,,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方法一)由特殊到一般,用特殊值代入,先得到表达式的大小关系,再由不等式及实数的性质证明。

(方法二)创设几何直观情景。设AC=a,BC=b,用a、b表示线段CE、OE、CD、DF的长度,由CE>OE>CD>DF可得。

"不等式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