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学六年级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6.14

小学六年级课件收藏10篇。

本站栏目小编分享了一篇有关“小学六年级课件”的不错文章,值得仔细阅读。仅供参考。每位老师在开学前都应该精心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工具。

小学六年级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德育目标: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硬币、线绳、图钉、铅笔头、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会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场紧张而又激烈的塞车运动。看,它们已经来到了起跑线上,一号、二号、三号谁将会成为最后的冠军,请同学们大胆预测。

师: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冠军,送给一号车手。同学们预测的很好,那么一号的赛车为什么成为了最后的冠军呢?

生:因为一号的赛车,轮子是圆的。

师:其它的车手为什么会比一号的赛车慢呢?

生:因为它们的轮子是方形,是三角形,有棱有角的。

2、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你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还有圆?指名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含有圆的物体。

师: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汽车作为现代工业化的产物,正是因为装上了圆形的轮子,不仅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出行,也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家庭用的圆形套装餐具,满足我们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更让我们味口大开,看来圆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重要。下面就让我们对圆作更进一步的认识吧!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初步体验:

1、第一次自主探索画一画。

师:你能创造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吗?

生:能。

师:同学们真有自信,下面就请同学们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学具袋中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工具,也可以自己想办法去创造圆,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工创造圆。

生:进行小组反馈。

教师注意将各种方法进行概括分类,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有①利用硬币或其它圆形轮廓描圆;②利用图钉和线画圆;③用圆规画圆;④用圆形物体用力在纸上压印圆;⑤线一头系上重物旋转形成圆……

师: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创造出圆,那么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吗?

学生说一说各种画法的缺陷:(

1、利用圆形轮廓描和印圆,方便但圆的大小固定。

2、线画圆,比较麻烦但可以画很小的圆也可以画很大的圆。

3、旋转形成圆不能留下痕迹。

4、圆规画圆,方便且一定大小的圆都能画)

师:那你认为这么多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科学最方便?

生: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2、第二次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那请同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一个圆。

没有画成功的同学把图案展示,我们愿意帮助你寻找原因。

生:(

1、画移位的,

2、重新画又找不到位置的,)如:问为什么会移位,为什么会找不到原来的位置?

学生回答问题的原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所以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把钢针戳在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岔开圆规两脚的开口,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请大家也一起试试看。(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独立画圆。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刚针戳的位置不一样,(或点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书:能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师:那请同学们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3厘米,来画一个圆,并用剪刀将你所画的圆剪下来。

三、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探究其特征:

①学生跟老师一起操作: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几次。(也可进行一下小竞赛,看谁折得快、折得好。)

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贴出纸圆,点出圆心,并板书:圆心)

师: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板书:o)

教师领学生读字母“o”,说明“o”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来表示。

游戏过渡:下面让我们放松一下,玩一个“食指点圆”的游戏,游戏规则:教师说出圆的位置(圆外、圆心、圆内、圆上)让学生用食指来点,看谁点的快,点的准。尤其强调“圆上”的概念,指圆的边缘上。

②师:强调之后,让学生说圆上有多少个点?(无数个)现在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通过测量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半径?

教师说明: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板书:r)

教师领学生读“r”,强调“r”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

启发学生说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并板书)。

③同学们接着观察,刚才我们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提问: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直径?

启发学生说出:通过圆心并且两段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教师说明: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板书:d)

教师领学生读“d”,强调"d"的写法,让学生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来表示。

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的几条直径,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线的长度都相等。

④练习:出示课件请观察下图中哪些直径,哪些是半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⑤小结与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那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d=2rr=d/2。

师:这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知道了半径的长度,乘以2就可以求出直径的长度;知道了直径的长度,乘以1/2就可以求出半径的长度。(组织学生说半径或直径的长度,让其他学生说直径或半径的长度,然后组内互说互评。)

⑥练习:出示课件填表。

⑦巩固练习:出示判断题。

四、转回课前问题:

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的能得冠军呢?

(让学生结合今天所学知识解决此题。)

五、课后作业:

用今天所学知识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六、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 ——能决定圆的位置(定点)

半径r

——能决定圆的大小(定长)

直径d

同圆半径

无数条且长度相等

(等圆)直径

d=2r或r=d=

小学六年级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第十二册“数学广角”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鸽巢问题”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鸽巢问题”里的先“平均分”,再得出至少数的过程。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若干个纸杯(每小组3个)、笔(每小组4根)、扑克牌1副

教学过程

一、扑克魔术导入。

请同学们看我表演一个“魔术”。拿出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52张中有四种花色,请一个同学帮我从中随意抽5张牌,无论怎么抽,总有一种花色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你相信吗?

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老师不用看就知道“一定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对不对?假如请这位同学再抽取,不管怎么抽,总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同意么?

其实这里蕴含了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这个数学原理?(板书课题:鸽巢问题)

二、学习例1,列举探究

1、用枚举法深入研究4支笔放进3个纸杯里。

(1)要把4支笔放进3个纸杯里(纸杯代替),有几种放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小组摆一摆,记一记;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提醒学生左3右1与左1右3是同一种方法——不管杯子的顺序)

(2)反馈:四种放法:(4,0,0)、(3,1,0)、(2,2,0)、(2,1,1)

(3)观察这四种放法,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呢?(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纸杯里至少放有2枝铅笔)让孩子们充分地说。

板书:枚举法

(4)“总有”什么意思?(一定有)

(5)“至少”有2本是什么意思?(最少是2本,2本或者2本以上)。

2、假设法

①还可以这样想:先放3支,在每个笔筒中平均放1支,剩下的`1支再放进其中的一个笔筒。所以至少有一个笔筒中有2支铅笔

②思考:为什么要先在每个笔筒里平均放一支呢?

③继续思考:

6只铅笔放进5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铅笔。

10只铅笔放进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铅笔。

100只铅笔放进99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铅笔。

④通过刚才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谁能试着说一说?

只要铅笔数比笔筒多1,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3、介绍鸽巢问题的由来。

(1)抽屉原理是组合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它最早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Dirichlet)提出并运用于解决数论中的问题,所以该原理又称“狄利克雷原理”。

(2)总结:把m个物体任意放进n个抽屉中,(m>n,m和n是非0自然数),若m÷ n= 1……a,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

三、巩固练习:

1、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2、随意找13位老师,他们中至少有2个人的属相相同。为什么?

四、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上面点学生说一说,不全的老师补充)

五、设疑留悬念。

如果是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那么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本书。

如果有8本书呢?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p71第5、6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小学六年级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纳税。课本第98页的内容和第99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税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2.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纳税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学前导入: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有关税收的知识吗?板书:纳税。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纳税含义,懂得应纳税额。

三、讨论发现:

1.什么人需要纳税?

2.为什么要纳税?

3.你认为你身边的哪些事物是国家用税收款投资完成的?

明确:

1.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

2.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3.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缴纳的税款叫作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四、巩固练习:

出示例5: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多名学生板书演示)

求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30万元的5﹪是多少。即:30×5﹪=1.5(万元)

答: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1.5万元。

五、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02页第

4、5题。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99、100页的内容。

小学六年级课件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十六课《月光曲》。具体程序如下: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本组教材是以“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和教材的,《月光曲》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德国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作者借这个优美感人的故事,既体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怜悯和热爱,又体现了他富厚的想象力和杰出才气。课文语言优美、情感富厚、意境优雅,相宜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质料。依照本课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环境,我确定了以下的讲授目的:

1、学会“茵、蜡、陌”等生字

正确读准“谱写、幽静、入场券”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为:

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为:贝多芬喜遇知音,寄情乐曲,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基础。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教具准备为课件。

二、以学定教,说教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以读代讲,读中求悟,悟后品读的教学方法。

三、因人而异,选学法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四、人文统一,展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伊始播放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同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引出贝多芬。进而,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贝多芬。然后总结: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穷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课件出示)

(二)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一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重点指导“券”的读音和蜡烛中“蜡”的写法。

(三)、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通读文章,小组讨论文章的大意。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读中求悟,悟后品读,解决问题

1、引出问题:同学们,音乐的旋律是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的,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使得心情平静的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呢?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拿起笔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2、围绕第三自然段来讲解。

就是兄妹俩的谈话,我会这样引导: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有句俗语叫“弹琴知音,谈话知心”那么贝多芬从这段话里听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并写上批注。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热爱音乐。我会抓住“那有多好啊”这五个字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家境贫寒,此时,抓住两个“太”子品读家境贫寒,并从课文中找出其他表现家境贫寒的句子,进行品读感悟。

听到这里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向往和热爱,他的心被这穷兄妹俩触动了!(同时板书“触动”)

学生还可能体会出妹妹的懂事、善解人意。然后我会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盲姑娘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对,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是多么体谅哥哥,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板书“感动”)。

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究竟是什么又一次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又弹一首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3、出示语段二:“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从这段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盲姑娘激动、难以置信的心情以及什么叫知音,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朗读,我重点指导两个您的读法,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声音要拉长,第二个您表示肯定,要读出激动、肯定的语气。一曲弹完盲姑娘万分激动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飞扬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喜出望外地说

让学生深情的、反复的读这一句话。

有句话叫知音难求,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却遇到了懂得他音乐、懂得他情感的知音。他又何尝不是喜出望外,激动万分呢?他怎能不又一次被深深打动呢?(同时板书“打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让学生再一次感情朗读。

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要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的回答。

贝多芬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学生接着一齐读第八自然段。

月光普照大地,沐浴一切,却照不进盲姑娘的心田,盲姑娘爱贝多芬的音乐,懂得他的音乐中的情感,却很难欣赏到他的演奏。面对这知音,面对这如水的月光。此情此景触动了贝多芬的情思,触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这情思、这灵感、这激情由指端流露到琴键上。

让我们一起来听,课件播放音乐,老师读。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此时,贝多芬究竟在想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体会贝多芬的想法。

(五)、展开联想,学习写法。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英华的表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开导性。我的板书以贝多芬的情绪变革为主线,表现了大音乐家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小学六年级课件 篇5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3、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从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启迪——主动走向生活。学习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准备、大胆应对、广交朋友、主动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二是一采访为拓展点,进一步练习搜集有关资料。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准备一条自己的座右铭

2、搜集有关罗斯福夫人的资料

3、汪国真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记得去年学校庆典时,我班的蒋君锴同学超过采访了市长(出示当时的照片),请蒋君锴同学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是呀,要成功的采访好一个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采访前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还需要勇气和智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顺课文,理清脉络

2作者向夫人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她是怎么回答的。

三、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四、交流

1、采访前,我的心情如何?是怎么准备的?

2、采访过程中,我向夫人提了什么问题?夫人是怎样回答的?

3、作者采访夫人有什么收获?

(获奖懂得“走向生活”这个人生哲学)

五模拟采访,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

模拟采访过程

(1)读一读课文的9至14小节,把科宁斯和罗斯福夫人的对话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来,对采访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

(2)讨论:为了使再现采访能够比较成功,大家提一些建议;

(3)学生小组内排练;

(4)上台采访;

(5)细细地揣摩罗斯福夫人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进一步感悟广交朋友,走向生活的人生态度。

六、总结深化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是呀,其实一句格言,一个座右铭会影响人的一生。你有人生格言吗?请写下来,贴在桌子的右上角,让这些格言时刻激励我们。

七、延伸

是的,只要我们摆脱了束缚,屏弃了羞涩,走向生活,广交朋友,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阳光灿烂。著名诗人汪国真送给我们一首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希望大家也能和他一样微笑着走向生活。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只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松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教学反思

1、师生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互动效应。我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比如在与学生谈话交流时,既注意认真倾听,又注重适时的点拨,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其中“再现当年科宁斯对罗斯福夫人的采访过程”这一环节,我没有满足于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尽量消除“为表演而表演”的倾向。我始终把握住语文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切实地帮助学生,给予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点拨,使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层次地提高。课尾,学生创作自己的人生格言时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体现了他们对课文重点——罗斯福夫人那段含义深刻的语言由衷的领悟和感慨,从而掀起了整节课的高潮。

小学六年级课件 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呈现的是笑笑家的家庭支出情况,所以课前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从中了解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解题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讨论、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体会到了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能用到百分数?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既让学生瞬间回顾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制造了一个积极动脑的'气氛,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中来。

⊙自学探究

课件出示例题。

笑笑家20xx年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55%,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45%。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620元。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多少元?

师:例题呈现的就是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请同学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1.自学指导。

(1)尝试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对比教材93页的方法,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

4.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5.展示解题过程。

(1)指名板演解题过程。

方法一解:设笑笑家20xx年的总支出是x元,那么食品支出是55%x元,其他支出是45%x元。

55%x-45%x=620

10%x=620

x=6200

方法二620÷(55%-45%)

=620÷10%

=6200(元)

答: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6200元。

(2)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

生1:为什么设笑笑家的总支出是x元?

生2:“55%-45%”表示什么意思?

生3:为什么用“620÷(55%-45%)”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指导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后对照教材,不仅能验证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而且也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同桌的交流更优化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小学六年级课件 篇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34~136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线绳、图钉、铅笔头、圆规、实物投影仪、计算机软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动画片吗7(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想)请大家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那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2(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

[评析: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识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从思想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1.实物举例。

一年级的时候,咱们已经初小认识过圆了,谁来说一说,除了车轮是圆的以外,在我们周围的物体上哪里还有圆?(学生举例,可能举以下实物。)

①硬币的边是圆的;②圆桌的边也是圆的;③有些钟表的外形象也是圆的;④咱们研究的都是平面图形,而足球是一个球体,它不是一个平面图形,我们以后再研究。刚才咱们举出这么多例子,那到底什么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呢?请大家观察屏幕,(出示课件)如果我们沿着这些物体的外沿画下来,就得到了一个圆,大家看明白了吗?(明白了。)

圆和咱们原来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角形和四边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我们就把它们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而圆是什么围成的。(曲线)所以,我们就把圆叫做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评析:由物体是圆的,到抽象出圆的几何图形,以及与三角形、四边形比较,初步认识国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这些知识只有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才能步步加深认识。这样安排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

2.分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对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征,咱们前面已经研究过了。

而作为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圆来说也有自己的特征,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为了便于咱们研究,咱们先来画一个圆,大家会画圆吗?(会)

谁能到黑板前快速画一个圆。(评价。你能敢上来画一个圆,已经很好了,请回。)

看来只用一只粉笔,是不太容易把圆画好的,在想画好,咱们就得借助工具,下面老师就给你一些工具,打开信封,看里面有什么?(图钉、线绳、铅笔头)注意听清我的要求:一会咱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聪明,能用这些工具在最短的时间里在作业纸上画出一个圆。开始。(学生画圆,教师指导。)

我们一起看这几个组同学画的,大家评一评,哪个组的同学画得最好?(由不好到好,依次展出学生画出的圆。)

大家说,哪一组的同学画得最好?(第X组)

下面咱就请第X组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是怎样做的?怎么画得这么圆?(学生介绍。)

他们想的方法好不好?(好。)你再给大家说一说应应注意些什么就能把圆画好。(①固定好图钉不能动;②线绳随时拉紧。)

大家明白了吗?(明白了)其他组的同学说一下,你们是怎样画的?

(①系绳的方法不同;②不转动绳,转纸。)

我这里也有三样工具,下面我就用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也画一个圆。

(师画圆。)

怎么样,我画的圆好不好?

我想只要注意两点就可以把圆画好。一是图钉固定的这一点不能动;二是线绳必须始终拉紧。

[评析:数学教学,主要是组织好数学活动。从学生到黑板上画圆(不规范),到分小组合作画圆,互相介绍画法和注意的问题,是一个很实在的数学活动。由于学生十分投入,所以对圆心,和半径的直接感受是非常深刻的。这就为深入研究圆心、半径、直径积累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同时在充分地研究讨论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图钉固定的这一点我们就把它叫做圆心,也就是圆中心的一点,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板书:圆心O)

我们还知道画圆时,线绳必须得拉紧,也就是粉笔无论旋转到什么位置,线绳的长度变不变?(不变。)

由此,可以看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相等的。

现在我沿着线绳用尺子画出一条线段,也就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一条线段。像这样的线段,我们就把它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谁来说一下什么叫半径?(学生回答。)

大家看,我在圆里再画一条线段,注意观察,我是怎样画的?

也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

像这样的线段,我们就把它叫做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板书:直径d。

谁来说一下,什么叫直径?(评价:很好很完整。)同桌同学互相说一下,什么叫直径。

[评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单*学生讨论是完不成的关键时刻,还需要教师系统的引导和讲解。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教学的艺术性。]

4.分组讨论圆的特征。

刚才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咱们画圆的过程,讨论一下在同一个圆里(板书)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各小组开始讨论一下。(指导学生讨论。)

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说一下。(同学反馈。)

评价:你们组讨论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很好。其他同学又做了补充。

过渡:刚才大家讨论出了这么多圆的特征,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看屏幕。(计算机演示特征。)

大家看,计算机演示的和大家讨论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并且所有半径的长度都怎样?(板书: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也就是说,直径也具备这些特征。(完成板书。)

刚才大家还讨论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你能用字母表示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d=2r

或r=

[评析:提出很明确的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画圆的感知和经验,通过广泛深入地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5.巩固练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圆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做两组题,看哪些同学掌握得最好。先来看第一组,请你读一下题目要求(微机出示第一组,指名回答。)刚才我们知道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现在咱们如果知道了半径的长度,能求出直径的长度吗?知道了直径的长度,能求半径吗?做完共同订正。

通过这两组的练习,可以看出,刚才大家掌握还是很不错的,下面请大家还得继续努力?

[评析:对刚刚理解了的知识,进行有变化的练习巩固,而且把练习内容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

6.学习用圆规画圆。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相等的。根据这个道理,我们也可以用圆规画圆。

下面就请大家拿出圆规试着画出一个圆,如果你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就打开课本108页,看书是怎样说的。

(学生用圆规画圆。)

请大家坐好,谁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样用圆规画圆。

学生演示,注意提示:

①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也就是什么?

②针尖固定的这一点也就是什么?

③注意旋转的技巧。

我们可以把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方法概括三点:

①按要求确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也就是定半径。

②把装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一点上,也就是定圆心。

③最后按一定的技巧旋转一周。

[评析: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圆,有困难时再看书,向书本学习。比硬性让学生看书后画圆,更尊重学生,也更富有启发性。画圆之后,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就可画出一个圆。

下面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出几个圆,先画一个小点的,换个地方再画个大点。

再请大家画出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并分别用字母标出它的圆心、半径、直径。

请同桌同学互相用尺子检查一下,画对了吗?

请大家坐好,刚才咱们又学会了怎样用圆规画圆,结合刚才画圆的过程,大家体会一下。画圆时圆心和半径各起了什么作用?

师:也就是: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评析:让学生在反复画圆之后,结合画圆的过程,体会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设计自然、和谐,便于学生深化对圆心和半径的认识。]

7.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好了,这节课关于圆的有关知识咱们就研究到这里,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106页,看一下刚才我们学习的知识。

师:大家看,咱们课本上是用折纸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的,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圆这个图形,我们是让大家通过动手画圆,掌握圆的特征的,你们体会到了吗?

请大家合上课本坐好。

[评析:运用课本并不是死读课本,而是要把教材内容吃透、用活。在这里,教师让学生通过看书并与动手合作画圆相对照,体会动手操作学习知识的优越性,同时,又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很巧妙的。]

8.全课总结。

大家回忆一下,通过刚才的学习,咱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①认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

②知道了圆的特征。

③学会了用圆规画圆。

三、实际应用,深化知识。

记得刚上课看动画片时,大家都猜小狗能得第一,结果是不是这样的呢?请大家继续片下看。(播放动画。)

小狗果真得了第一,谁来说一下,小狗为什么能得第一?为什么车轴装在圆心上,谁跑得又快又稳呢?

学生发言(略)。

师总结:因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车轴装在回心上,就能保证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因此,车子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大家明白了吗?

[评析:前后照应,继续放完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让学生亲眼看见圆的知识的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圆,而且还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说明数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学好数学。今天的课上到这里,下课。

[总评:这是一节有创新精神的观摩课。首先在深入研究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材。把折圆纸片感知圆心、半径,认识圆,设计为小组用图钉、线绳、铅笔头合作画圆,来认识圆心、半径和圆。由于这样设计动手幅度大,学生体会深刻,合作性强,活动时间、空间扩大,提高了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组织形式上,突出了小组学习和多种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教学方法上是探索法、研讨法、讲解法、实验法的多种结合,表现了老师驾驭课堂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在师生关系上有大的突破,老师由站在讲台上权威式的发问、讲解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互相取长补短,建立起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听过课之后,有一种亲切感、童心感和智力潜能的展示感。学生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远远超过了教师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在教学手段的改革方面,也有新的突破,特别是中国少年科学院12岁小院士制作的动画,活灵活现展示小动物骑车比赛的生动场面,不仅显示了教学法手段现代化的优越性,更展示了祖国未来的希望。

总之,这是一节创新的课,充满童趣的课,让人难忘的课。

不足的是,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欠细致,前后时间的安扑上还可更好一点。]

教学设想:

圆的认识是学生的低年级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广大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学生由认识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因此,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为以后学习圆柱和圆锥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加强操作、研讨等数学活动,通过小组学习这种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教学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的愉悦。

小学六年级课件 篇8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看下面的字母,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吗?

SOS EMS m2

(SOS:求助信号;EMS:中国邮政快递;m2:平方米)

字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说明它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及解方程等知识。(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

⊙回顾与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意义。

用字母可以简明地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了很多方便。

(2)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

整理:

①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

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③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④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3)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预设

生1:路程用s表示,速度用v表示,时间用t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s=vt v= t=

生2:总价用a表示,单价用b表示,数量用c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a=bc b= c=

(4)常用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预设

生1:加法交换律:a+b=b+a

生2:加法结合律:(a+b)+c=a+(b+c)

生3:乘法交换律:a×b=b×a

生4:乘法结合律:a×b×c=a×(b×c)

生5:乘法分配律:a×(b+c)=a×b+a×c

(5)常见的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有哪些?

预设

生1: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2(a+b) S=ab

生2: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

C=4a S=a2

生3:平行四边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ah

生4: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积用S表示。

S=

小学六年级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观察的范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第80--81页。

教材分析: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本课从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出发,通过猴子看桃、行驶的汽车看到的大楼范围、路灯下的影子等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模拟等探索活动中体会到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中已经初步接触。学生能辨认从高处、远处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麦当劳广告。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2、看来观察的范围是会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课件出示)

师:小猴在墙外能看见地上的桃子吗?怎么办?

小猴爬上A点,看到墙内地上最近的点是哪里?

同学们,你们能帮它想个好办法吗?

2、自主操作,初步探究。

(1)画一画,找一找。

(2)汇报,说说你是怎么找到A点的。

(3)演示,注意眼睛、墙的右上角。

(4)说一说:小猴在A点看到的范围。

(5)明确: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视线、观察点、阻碍点等概念并板书,得出确定观察范围的方法。

板书:观察点,障碍点,视线,观察的范围。

3、自主操作,深入探究。

小猴爬到B点、C点,看到墙内最近的点是哪里?它能看到墙内哪些地方呢?

学生在书上试一试,画一画,再汇报交流。

4、交流讨论

比较三次的结果,有什么发现?

小结:爬得越高,看到的范围越大。说明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观察点越低,观察的范围越小。

板书:高、低,大、小。

5、联系古诗说一说

这好像和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有关系。

联系古诗,学生背诵,从数学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1)客车行驶到位置1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哪一部分?

(2)到达位置2时能看见建筑物B吗?穿过建筑物A呢?

(3)司机的观察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4)你有什么发现?

障碍点不动时,观察点远,观察的范围大;观察点近,观察的范围小。

2、画影子。试一试1(课件出示)

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影子的形成,并让学生画出路灯下几个杆子的影子。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它的影子就越短

观察点不动,障碍点越远,观察的范围越大;障碍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

小结:观察点与障碍点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观察的范围也会变化。板书:位置

3、猫捉老鼠。一天,一只猫追一只老鼠,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这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2)如果你是这只猫,想看到更大的范围,你想怎么办?

预设:

a、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猫向后退;

b、可以绕过障碍物或跳到墙上。

4、拓展思维:解释日食现象,月食现象。

生活中,还有许多与观察范围有关的现象。看日食图片

1、日食。

你们明白日食是怎么形成的了吗?

2、月食。

月食现象又是怎么回事呢?

请你用数学知识解释。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说一说你的收获。

我们是用哪些方法得到的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视线

观察点

小学六年级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带“鼎”字的词语。

1 老师示范写“鼎”字,请学生注意字形、笔顺。

2 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三足鼎立、一言九鼎、鼎力相助、鼎鼎大名、人声鼎沸)

二 认识“鼎”,引入新课。

1 谁知道“鼎”是什么?“鼎”是什么样子的?

2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世纪宝鼎“这是个怎样的宝鼎呢?”》

三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注意纠正读音,指导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3 说说初读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四 重点读第二自然段,了解世纪宝鼎的样子。

1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图画,想想世纪宝鼎的样子,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2 提出不懂的语句,互相交流怎样读懂。

五 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对世纪宝鼎的赞美。

六 布置作业

把带有生字的词语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出示图画,请学生指导图介绍世纪宝鼎的样子。

2 课文除了写宝鼎的样子,还写了什么?

二 再读课文,理解赠送宝鼎的意义。

1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同桌互相议议。

2 讨论交流。

重点弄懂“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中国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和希冀。相机引导理解“鼎志昌盛”“龙兆吉祥”“它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希冀”等词句。

3 练习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三 浏览课文,领悟表达方法。

提出要求后,让学生自己浏览,体会,然后相互交流。

交流时,鼓励学生的点滴体会和发现。如介绍鼎的样子,条理很清楚;用数字写了鼎的高,还介绍了它的象征意义;许多词语,句子写得精练,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心愿等。

四 练习模拟赠送宝鼎。

1 同桌两人互练,一人作为中方代表,一人作为联合国接收礼物的代表。先共同商量,互相该怎么说,再练一练。

2 请几组上台表演,共同评议;介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得体。

"小学六年级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