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7.23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精品。

资料一般指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精品”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1)

教学内容:练习八第16-1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过了加减法和乘除法的一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

二、基本练习。

⒈口算。

⒉列式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1)有5只白兔,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倍,黑兔有多少只?

(2)有5只白兔,15只黑兔,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几倍?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应用题训练。

1.做练习八第16题。

(1)出示题目。

(2)引导学生看条件,说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在课本上连一连。

(4)列式计算。

比较: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练习八第17题。

(1)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订正,提问:先求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求第二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

3.练习八第19题。

让学生先讨论,再全班汇报。

三、课堂作业。

练习八第18题。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列综合算式.

2.使学生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连乘应用题的同时能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用简炼的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起来看,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4205=2100(元).

板书:①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

(6)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解题思路的相同点是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不同点是先求什么不一样,先求一箱可以卖多少元,是以每箱多少元作单价;先求一共有多少瓶,是以一瓶多少元作单价.)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不同,结果相同.

(7)学生思考:我们用了两种方法解这道题,怎样检验呢?

(可以互相检验,用其中一种方法解答,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三、尝试练习.

学校有3排房子,每排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装6盏灯,一共安装多少盏灯?(用一种方法解答,然后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独立分析,列分步算式解答.

(3)订正:说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解法1:每排安装多少盏灯?

64=24(盏)

3排安装多少盏灯?

243=72(盏)

综合算式:643

=243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解法2: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43=12(个)

一共安装多少盏灯?

612=72(盏)

综合算式:6(43)

=612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4)检验.师:我们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方法解答,而另一种方法来检验.从小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小明的集邮册中,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帖5张,3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两个小组割青草,每个小组割3捆,每捆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的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五、总结归纳.

教师提问:(1)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板书:连乘应用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两个运输队运沙子,每队运3车,平均每车重5吨.一共运多少吨沙子

练习二十二第3题

张庄小学新盖9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扇窗子安8块玻璃,一共要安多少块玻璃?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正确解答,并学会新的检验方法。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步渗透不变中有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两种方法解答连除应用题。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乘应用题,请大家看这道题。

(投影出示复习题)

三年级同学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153215(32)

订正时请同学分别讲清算式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师:我们把这道连乘应用题改变一个条件和问题。即把问题改为已知条件90人,把已知条件中每组15人改为问题。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后,(老师投影出示例题)看看同学们是不是这样改编的。

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线段图投影片。

请同学在作业本上解答,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订正时用。老师在学生做题时,行间巡视,个别指导,做到胸中有数。订正时,每人看着投影说出每个算式的意思。(老师板书)

(1)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902=45(人)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453=15(人)

(1)一共分了多少组?

32=6(组)

(2)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906=15(人)

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请同学分小组说一说、互相启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请别人解答。(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生:第一种解法用902=45(人)是先求每队有多少人。再用453=15(人),求出每组有多少人。第二种解法先求2个队一共有几组,用32=6(组),(插问用23=6行吗?为什么?)再用906=15(人)求出每组有多少人。

师:如果真的理解了解题思路,那么我们想一想怎样列综合算式。请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几个同学写在玻璃片上)

订正时,老师板书。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902390(32)

=453=906

=15(人)=15(人)

同时讲清每种解法的思路:

第一种解法:用902表示求每队有多少人,再除以3是求每组有多少人。

第二种解法:32表示2个队共有多少个组,再用总人数90除以组数,就是每组有多少人。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查呢?

(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

师:可以,这也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检验方法,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检验方法呢?(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然后老师介绍另一种检验方法。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我们已经求出每组有15人,又知道每队分成3组,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可以求出每队有45人)知道每队有45人,又知道分成2队,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可以求出2队共有90人)这样得出的结果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我们解答正确。这也是一种检验的方法,从结果推到已知。今后我们在检查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算,可以确保解题的正确。

做一做:(投影出示)

商店卖出7箱保温杯,每箱12个,一共收入336元,每个保温杯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再检验)

师:默读题、审题。先用分步计算,再综合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根据班上好、中、差三种类型同学,分别给他们玻璃片,订正时老师选用)

第一种解法:第二种解法:

3367=48(元)127=84(个)

4812=4(元)33684=4(元)

336712336(127)

=4812=33684

=4(元)=4(元)

答:每个保温杯4元。

订正时,请同学说明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3367=48(元)表示每箱多少元。再用4812=4(元)表示每个保温杯多少元。这种解法是先求每箱的价钱,再求每个的价钱。

第二种解法:先用127=84(个)表示7箱共有多少个保温杯,再用33684=4(元)表示每个保温杯多少元。这种解法思路是先求7箱共有多少个,再用总价除以数量等于单价(每个保温杯的价钱)。

这道题做得对不对,请两个同学互相叙述一下检验的过程。

(三)巩固反馈

1.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有43个同学,一共栽树258棵,平均每个同学栽树多少棵?

选择正确的列式写在作业本上。

A.258243B.258(243)

C.258432D.258(432)

订正时请说明解题思路。

2.对比练习。

(1)百货商店卖出3箱上衣,每箱20件。每件12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2)百货商店卖出3箱上衣,每箱20件,一共卖了720元,每件上衣的价钱是多少元?

独立解答后,请同学分析两题之间的关系。思考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下节课我们再重点研究。

作业:第104页第1题。

小资料〔解答应用题的检查和验算〕

学生解答应用题以后,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验算,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及时发现并纠正解答中的错误,又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良好学习习惯。

解答应用题的检查,主要是复核列式与计算是否正确。具体做法是重新审题。根据题意想一想每步算的是什么,选择的已知条件和运算方法对不对,然后再检查计算是否有误,单位名称及答案书写得是否正确。

检查时,也可以根据有关知识,估计、判断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与题意一致。比如,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得数应介于这组数据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又如,求节约后的消耗量,如果计算结果比原来的消耗量还大,说明解答有误。虽然这是一种初步的、粗略的检查方法,但是能很快发现一些明显的错误。

解答应用题的验算,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把答案当作已知条件,把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视为问题,然后列式计算,看结果与这一条件有没有出入。实际上这是一种改编原题,再列式计算的验算方法。当解答原题需要逆向思考时,用这种方法列式验算比较容易。如果解答原题只需顺向思考时,交换问题与条件再列式验算的思维难度反而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其他的方法进行检查或验算。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如已知两数的和与差,求两数的应用题,只要验算两个得数的和与差就行了。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103页上的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及数量关系,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同时学习解题的检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及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

教学关键:通过不同数量关系、分析思路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1)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

(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每队有3组,每组有15人,?

(3)三年级90个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

(4)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每队有45人,平均分成3组,?

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后,把复习中的连乘应用题改变一个条件和问题,使它成为例2导入新课。

二、新授。

l、教学例2。三年级同学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读题,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

训练学生离开原题目,看线段图复述题意。参观农业展览的三年级同学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思路分析。

①从条件上分析。提问:

(A)题目中哪些条件可以解诀哪些问题?

(B)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先求什么?

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a)根据已知条件,把90人平均分成2队,可以求出每队有多少人。把求出的每队有(902)人当作条件与已知的每队平均分成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因此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b)根据已知条件,平均分成2队,每队有3组,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组,把求出的一共有(32)组当作条件与总人数90人,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因此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共分成多少组。

从问题上分析。提问:

(A)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需要哪两个条件?

(B)要求出问题,应先求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a)要求每组有多少人?需要每队人数与每队组数这两个条件,而已知每队平均分成3组,所以应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b)要求每组有多少人?也可以从总人数与总组数这两个条件出发。已知总人数90人,所以应先求一共分成多少组。

(3)教师小结以上分析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①解法一:(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902=45(人)

(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453=15(人)

综合列式:9023

=453

=15(人)答:平均每组15人。

②解法二:(A)一共分了多少组?

32=6(组)

(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906=15(人)

综合列式:90(32)

=906

=15(人)答:平均每组15入。

2、指导解题的检验方法。

(1)引导想一想:这道题除了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以外,还可以怎样检验?

(2)指导学生用问题与条件交换的方法进行检验。如:

想:已经算出每组有15人,又知每队平均分成3组,可能算出每队的人数。(1)153=45(人)

已经算出每队有45入,已知平均分成2队,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2)452=90(人)

这样算得的结果和题里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103页的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3)归一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7页、109页上的内容,练习二十四的第1、2、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

教学关键: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设问。我校开展读书活动,添置一批书架,要买这样的5个需要多少元?这道题能解答吗?为什么?(要求买5个书架需要多少元,就是求总价,必须知道单价和数量,数量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了,单价却没有告诉,所以不能解答。)

2、解答下面各题,并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1)书架每个25元,买5个要用多少元?(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就用单价乘以数量。)

(2)书架每个25元,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已知单价和总价求数量,就用总价除以单价。)

3、求下列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3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与行了几小时)

(2)需要几小时完成?(做多少个零件与每小时做多少个)

二、新授。

1、引言。复习题中第1小题书架的单价已经直接告诉我们,现在老师把它改为间接条件,变为两步计算应用题,这就是要学习的新内容例3。

上一阶段,我问学习了连乘,连除应用题,今天学习的例3又不同于这两类应用题的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

2、教学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

(1)读题,审题。

①摘录条件和问题:

3个书架共用--75元

5个书架--?元

②训练学生根据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复述题意。

结合复述题意说明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个书架按照同样的价钱计算。

(2)画线段图示意并分析题意。

3个书架用75元,用线段图表示。

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要用另一条线段表示:

接着,引导学生看线段图进行分析:

①要求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要求总价必须知道单价与数量。)

③已知数量买5个,所以应先求什么?(单价)

③怎样求出单价?

议论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第一条线段图上标出问题。

(3)分步列式解答:

①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

②5个书架多少元?255=125(元)

答:买5个书架要用125元。

分步列式计算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第二条线段图上标出总价。

(4)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思。

7535

=255

=125(元)

(5)让学生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练习:第107页上做一做题目。

小结:从以上的例题与做一做题目可以看到,今天学习的解题方法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用平均分方法来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具体地说,例题中的1个书架多少元?做一做题目中的1小时行多少千米?)然后以它为标准(照这样计算)再用乘法求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数量是多少。

4、教学例4。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1)读题,审题。①摘录条件和问题:

3个书架共用--75元

?个书架--200元

②训练学生根据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复述题意。

(2)指导画线段图。

可让学生利用例3的线段图来改画。其中第一条不变,擦去第二条上的分段点;将5个书架的5用?替换,?元的?用200元替换。然后引导学生想,200元买的书架要多一些,所以第二条线段要加长一些,要成为:

(3)引导学生看线段图分析,同时在第一条和第二条的线段图上分别标上所求的问题。

思考:要求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要先算什么?

①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

③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20xx5=8(个)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用综合列式:注意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要改变其运算顺序,必须加上小括号。)

200(753)

=20xx5

=8(个)

(4)让学生说说怎样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5、引导比较例3、例4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两道题的前两个已知条件完全相同。解题的第一步都是除法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一个书架多少元。)

(2)不同点:两个例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例3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后,用乘法来出所求的问题;例4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后,用除法求出所求的问题。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108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1)读题,解析照这样计算。

(2)学生独立做题: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

四、总结。今天,学习的例3、例4及两道做一做题目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步用除法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如例3、例4的求一个书架多少元)然后以这个单位数量为标准,(即题中的照这样计算)根据题目的要求用乘法或除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有这样解题特征的应用题,通常是叫做归一应用题。

五、作业。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2、4题。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归一应用题并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规律。

(二)使学生扩展解题思路,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用除法先求单一量)。

难点:列综合算式时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

我们学习了连乘、连除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首先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练习题(投影)

口答下面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3个书架75元,每个书架多少元?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

〔753=25(元)数量关系是:总价数量=单价〕

〔255=125(元)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我们把这两问的应用题,去掉一问,还是求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这样的题怎样分析,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问题。

(二)学习新课

想一想,要去掉一问,还求买5个同样的书架用多少元,怎样叙述这道题。(学生思考老师板书例题)然后问学生,这样叙述可以吗?

例1: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已知条件是学校买3个书架用75元,买5个书架。问题是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

摘录:3个75元

5个?元

师:请想一想,题目中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互相说一说)

〔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按照买3个书架用75元计算,也就是总价数量=单价,按每个书架的钱数去计算。它(单价)是不变的〕

师:为了进一步理解题意,我们用直观的线段图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同学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Www.gz85.COM

师:根据我们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以及线段图,请同学自己分析这道题,先组织一下语言,然后讲给同桌同学听。(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回答:

要求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必须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单价。要求每个书架多少元,必须知道买几个(数量),和用多少钱(总价)。这两个条件是已知,根据3个书架75元可以求出每个书架多少元。再根据每个书架多少元(单价),和买5个书架(数量),可以求出买5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下面请同学按上面分析的思路,写在作业本上。

学生做完后、订正,老师板书,并请学生讲一讲每一步的意思是什么。

(1)每个书架多少元?综合算式:

753=25(元)7535

(2)5个书架多少元?=255

255=125(元)=125(元)

答:买5个书架用125元。

做一做:

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请按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自己独立把这题完成)

702=35(千米)

357=245(千米)

7027

=357

=245(千米)

答:7小时行245千米。

同桌同学交换检查。讲一讲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例1的已知条件不变,把问题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改成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例2.

出示例2:

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读题、审题,独立分析思考:

(1)照这样计算是照哪样计算?

(2)要求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3)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讨论后,请同学打开书,把小标题写在书上,并列出综合算式。

订正时,老师板书。

(1)每个书架多少元?综合列式:

753=25(元)200(753)

(2)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20xx5

20xx5=8(个)=8(个)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师:753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小括号行不行?为什么?

(加小括号是先求每个书架多少元)

师:我们学习了例1、例2.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两道题前两个已知条件完全相同,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但是,要求5个书架多少元和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第一步都要先求每个书架多少元,也就是书架的单价)

下面我们看一组练习,再比较一下。

1.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列综合算式解答)

(三)巩固反馈

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A.25051750B.1750(2505)

C.17502505D.17502505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例1、例2,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结构上的特点。最后给大家留一道思考题,请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一班同学上体育课,18人排成2行,照这样计算,全班54人排几行?

小资料〔归一问题〕

这里的归一,是指一种解题方法,即先求出一个单位的数量,(如单价、工效、单位面积的产量等)然后再求出题目所要求的数量。能用这种方法解答的应用题,通常称作归一问题。

在归一问题中,由于有一个单位数量保持不变(常用照这样计算,同样的等语句来说明)。因此,题里的数量成正比例关系,这就使归一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事实上,即使用算术方法解答,有时也可以根据题中数量成倍数扩大(或缩小)的特点来列式。这种解法习惯上称作倍比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复习准备设计了从连续两问应用题去掉第一问,改编成两步应用题,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讲授新课重点抓住归一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始终是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逐步体会归一问题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例1、例2的相同点、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6)

教学内容:例5“想一想”和“练一练”,练习二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理解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计算应用题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明确两步应用题的'特征,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基本训练

(1)出示:白兔16只,黑兔比白兔多7只,?

红花有25朵,黄花比红花少10朵,?

足球有12个,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3倍,?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2、出示:

粮店运来面粉240袋,

,运来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袋?

让学生读题,讨论:可以补哪些不同的条件?

二、新授:

1、出示:

(1)大米180袋

(2)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60袋

(3)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少60袋

(4)运来大米的袋数是面粉的3倍,

2、学生列式口答

4、其余3题,学生尝试解答。

5、学生质疑问难,集体订正

6、讲解第7题

学生说一说要求运来的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要先算什么?(同桌互说)

7、提问:240+70=310(袋)求的是什么?240+310呢?

8、第(3)(4)题学生说说两题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9、比较:这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第100页第1题

学生列式解答,思考:要求合唱组和舞蹈组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先算什么?

2、第100页第2题

学生列式解答,同桌互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第101页第1题

说出图意,列式解答。

四、作业:

第101页(2)、(3)。

"应用题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