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最后一课的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06

最后一课的观后感锦集10篇。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最后一课的观后感锦集10篇”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的观后感【篇1】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题记

看完这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后,无论你是怎样的一个人,都会为电影中这位伟大而无私的教师谭千秋感动,都会为他那一刻定格的影像而伤怀。

这部电影讲的是20xx年5月12日下午2:28汶川大地震爆发那一刻,汉旺镇中学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四名学生,而被强大的地震夺去了宝贵的生命的感人事迹!

这一天下午的第一节课,谭老师还像以往一样,走进教室,在黑板上书写本节课的课题《人生的价值》,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谭老师问。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不损害人民的人;一个有损于人民的人。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谭老师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清晰地记得谭老师说的那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谭千秋,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生命谱写了一个传奇。他原本可以在省城大学教书,可是毕业回家和村长的一席话,让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机会。他只想让家乡贫困的的孩子们有一个读书的机会。于是,他不抱怨家乡条件的艰苦、不抱怨教学条件的简陋、不埋怨待遇的不如意,带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走进了汉旺中学,当上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

谭千秋,一个为人子、为人父的简简单单的人,为了所教的孩子们的身心和学习的有益成长,几十年如一日,经过了不知多少不眠之夜,承受了不知多少家庭及生活的重压,一心只想着所教的学生们。刚端起饭碗,就匆匆离家去处理学生的问题;刚刚走进办公室想休息,就为了班级的突发问题奔波劳碌。一件衣服补缀十几次,仍旧不舍得买一件新衣,可是学生有了困难,他却慷慨拿出自己的衣物资助。在学校里,师生们给他一个外号谭抠门,他却说:相信自己的付出,总有一天会让孩子们理解!

那一刻,瞬间的地动山摇,他走在了最后。本可以冲出即将崩塌的教学楼,本可以续写自己的生命,可是看到四个没有来得及冲出教室的孩子,他毫不犹疑地冲上去用自己的身躯撑起了孩子们生命的天空!坍塌的教学楼的石块无情地砸在他身上,长长的钢筋残忍地刺穿他的手臂,他却只重复着一句话:孩子们,别怕!别喊!保存体力!我们一定能获救!曾经一度调皮、不懂事的孩子们在这一刻明白了谭老师的良苦用心,懂得了自己对谭老师的种种错误的做法!这一刻,师生对以往的一切都释然了!这一刻,师生情感动了天地!大爱无疆!谭千秋用爱收获了爱!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谭千秋用自己生命最后一刻的定格诠释了一个人民教师的不朽师魂!谭老师走了,课桌下的孩子们承接了谭老师的期望和寄托,将爱延续!

谭老师一路走好!一座雕塑矗立在汉旺中学的校园里,倔强的身躯呵护着课桌下的四个可爱的生命,让这一刻成为了永恒!一座伟大精神的雕塑将永远矗立在活着的人们的心中,我们有信心把谭千秋老师的爱在我们中间延续!

我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一定永记谭老师的精神,用自己的努力拼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将自己的成功奉献于整个社会,用心成就一个辉煌的人生!

(辅导教师:李冠超)

最后一课的观后感【篇2】

趁着台风放假的间隙看完了

看书名以为又是琼瑶阿姨笔下的一篇浪漫爱情小说,但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不是别人,是琼瑶阿姨,她和平先生的一生。关于生老病死,关于爱的故事。

16年的“你追我逃”三十多年的相知相惜相守。最后命运也没放过谁,琼瑶阿姨风光一生也苦一生,琼瑶阿姨是一个柔中带刚,刚中带肉的女子,从外貌美到骨子,所以平先生一生为他,而她又何尝不是一个痴情女子,她也用自己的一生为平先生,平先生得病的日子里,她是多么的煎熬及痛苦,这些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看到琼瑶阿姨“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一封公开信”深有感触,生而为人,我想体面的死去。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不能选择生,但是我可以选择死吗?这些字眼一直一直在我脑海里环绕,若我七老八十(当然我也没想活这么久,活到五十就知足了)我也得了这样的病,请让我体面的死去,安乐死也好,什么都好,我只希望不然给我动刀,不要在我身上浪费时间精力及金钱,因为我来到这世上已经连累我的父母了,我不想再给我的后代带来麻烦。在我死后,把我的肖像挂起来就行了。

跟随着琼瑶阿姨的文字,我脑海里一直想起我的爷爷和奶奶,那时候奶奶一个问题要问上一天,重复无数次,隔壁邻居常常会跟我们诉苦,奶奶怎么怎么的,但是我每次听听都笑笑,然后奶奶每次问我我都会很耐心的回答。

是爷爷先离世的,奶奶不知道,因为那时候的她已经记不住事情了,她每天到饭点都找爷爷回家吃饭,那时候我们告诉她,爷爷去大伯父家住一段时间,奶奶就念叨,爷爷怎么不回来,让她一个人在家。于是每一天她就在等待爷爷回家的日子中度过,最后她没等到爷爷回来,奶奶去找爷爷了。她们现在就在一起,因为奶奶的墓地就在爷爷旁边,这是一生的相守。

奶奶忘记了所有的事情,但是却记得爷爷,记得对爷爷的爱。

其实我对爷爷奶奶很遗憾很遗憾,那时候住在农村,也没有意识到是阿尔默次海默症,没有带奶奶去大医院检查,总觉得身体硬朗就没事,但是……

很后悔没有好好的珍惜她们,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爷爷奶奶,还没有好好的享儿孙福呢,最大的遗憾就是连奶奶离世我都没有回家。现在看着照片,就好想好想她们。

我常常在想,如果有经济条件,我会带爷爷奶奶看最好的医生,只要让她们多活几年,我做什么都好。你看,人就是这样,不管什么样,都希望奇迹,只要活着就好,挺矛盾的。所以我也很理解平先生的儿女坚持插鼻胃管这件事。

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一定要珍惜当下,不要留下遗憾。

读琼瑶阿姨的书,又让我相信爱情了

最后一课的观后感【篇3】

《最后一课》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谭老师真是一位伟大的好老师。

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前给学生上课,可是天公不作美,谁也不知道刚上课就地震了。谭千秋老师马上组织同学们急忙地跑出教室,他也跟在同学们后面。可是,别的班老师告诉他,班上还有几个同学在里面。谭老师毫不犹豫地回去救孩子们,就再也没出来了。

谭老师本可以躲过这场512地震,可是偏偏他跑进了教室。他用自己的肩膀,把四张桌子合在一起,将黄婷婷等三名男同学藏在桌子下面,而且还叫他们抱住头。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战胜恐惧,谭老师再三叮嘱孩子们不要说话、不要哭泣、保住体力。他呼喊着,可惜外面已经没有人了,连一丝光亮的地方都没有。可悲的是,余震不断,谭老师又受伤了。三四天后,谭老师带着遗憾,匆匆地离开了人世。他让学生将钱转交给天天盼望他回家的父母,把连环画交给女儿。

这部电影不但象征着老师对同学们的关爱,还想让我们懂得如何珍惜生命,学会自救,学会呼救,让我们同学知道老师的伟大。让谭千秋老师的作为进入老师、家长、同学的心里,让我们知道老师是爱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个父母,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爱老师,爱课堂。

老师您辛苦了!

最后一课的观后感【篇4】

不知您注意到没有,《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中,五部短片,其中一部完全以学校为题材,题目直接是《最后一课》,《回乡之路》的家乡主场也是学校,学校成为家乡最美好意象之一。

短片《最后一课》官宣资料是这样的:“伴随一通国际长途电话打来,望溪村全村陷入了忙碌之中,为参照老照片恢复出1992年的一堂课,全体村民齐心协力,甚至模拟还原当年那场瓢泼大雨。望溪村全体村民要帮老范(范伟饰)解决什么问题。”这部短片的故事核是当年那场瓢泼大雨。

当我们怀想家乡的时候,站立村口的大榆树,静卧村南的大汪塘,潮涌村东的碧水河,高架河上的大网罾,这些都是静态的家乡意象;更进一步,会想到妈妈红烧的鱼香大白茄段的馋人美味,会想到中秋节后黄河堆上正在刨花生的热闹场景,会想到社场上迎风高高扬起而麦粒麦皮分离的神奇瞬间,这些则是动态的家乡意象。

《最后一课》中的那场瓢泼大雨,也是一个动态的家乡意象。海外从教的老范,脑梗后痴呆,对时间的认知变得模糊混乱,一下子回到了多年前在望溪村担任小学教师的这个瞬间。电影就是从模拟这个瞬间场景讲述故事的,详细讲述了老范在望溪村十年从教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痴呆后的老范,连自己的儿子小范都不认得了,却始终记得自己当年在望溪村教过的每一个孩子,他记得每一个孩子的样貌、衣鞋,他记得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不足,他记得每一个孩子的父母、家境,他从只有一个孩子一条狗,挨家挨户动员,把孩子们全都招到学校来。虽然是喜剧电影,乡村教师的故事讲述得还是一样真诚感人。

如果就这样泛泛叙述,说不上是一个好故事,《最后一课》善于小中见大,以那场瓢泼大雨为引子,牵引出老范与学生姜小峰之间评画、赠画故事。在一次美术课上,老范对姜小峰的黑白画很感兴趣,姜小峰指给老范老师和同学们说这里是红的那里是绿的,姜小峰和同学们都穷得买不起彩笔,为了让姜小峰把色彩加上去,老范冒雨回宿舍去拿水彩,结果步子打滑,摔倒在水塘里。村校合并老范离开的时候,姜小峰把那张揉皱的黑白画赠送给了老范老师。这次学生们为了帮助老范治病,模拟还原当年大雨教学场景穿帮后,老范奔走在熟悉又陌生的村子里,遇到长大后的姜小峰,居然一眼认了出来,于是姜小峰的身后魔幻般地矗立起一座美轮美奂的学校,老范终于读懂了当年姜小峰的黑白画原来是如此美丽的设计。

虽然故事的讲述略显粗糙,煽情手法的运用也痕迹明显,却并不影响这部短片的催泪效应,这部短片响起“深深地凝望你的眼”的动听歌声时,很多观众抑制不住泪流满面。从老范老师身上,观众读懂了我们曾经的老师对自己的爱护关心教诲,老范老师为代表的老师们成为我们家乡记忆的最美好意象。在《最后一课》中,那场瓢泼大雨是家乡的具体意象,其背后蕴藏着的,是尊师爱生的浓厚情感牵系。

和《最后一课》里的老范一样,《回乡之路》短片里,作为当地学校第一位老师,岳红饰演的高妈妈,数十年如一日地教育孩子们,一心帮助孩子们考出去。闫妮饰演的电商闫飞燕回家乡回母校,她最念想的是自己的老师高妈妈。邓超饰演的“沙地苹果”经销商乔树林,他全心全意建设家乡,也是感恩高妈妈的收养教育之恩。

为什么学校能成为家乡最美意象?因为在学校里,有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交往,有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我在《<我和我的家乡>充满了有乡无家的浓烈乡愁》一文中提出“有乡无家”这个概念,就是想特别提醒有关规划部门和地方干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仅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更要注重人的情感培养,只有人与人的情感连接,才是真正的乡愁。

我们办学校,既要追求大楼,也要追求大师,更要追求师生间鲜活灵动的情感交往互动,今后,也许再评价一所学校好不好的时候,会把学生是否把学校当成精神原乡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同样,关于家乡的认知,我们也要有更宽阔的视野,不能仅仅把美丽家乡的想象限定在好山好水的农村、城镇,富饶现代的都市,学校应是家乡最美意象。

最后一课的观后感【篇5】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历经十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在你们学业就要结束之前,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哲学家问:“我们坐在哪里?”弟子们答:“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有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野草。”

哲学家说:“现在我要问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讶,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有的弟子说用铲子铲就可以,有的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好办法,有的说撒上石灰,有的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哲学家说,你们回去后按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可是哲学家却没有来。若干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上面中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填满它。

看完之后我想,试想那些学生如果缺了这最后一课,即使学富五车又有什么意义呢?联想我们今天的教育,教书、育人并重,但在日常生活中,有的教师一般只注重教学上的责任而疏忽育人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育人彷佛不是老师的责任。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也是有悖教育主旨的,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加以纠正,教书与育人应该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生应从小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这对学生终生受益非浅,也能使他们将来立足于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孩提时期的道德品质、习惯往往影响人的一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提供有利条件,会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环境,成为生活的强者。相反的,一个人若在孩提时期养成了任性、自私、好逸恶劳等恶习,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便很难与人相处,更难以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空有学识却不能有利于国家、社会。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良好模范。平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老师应严以律己、自我约束,把自己的模范行为体现在具体教学之中。教师要时刻以模范品行作榜样,用美的语言、行为和心灵去感染和教育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

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大力弘扬良好师德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继承和发扬敬业和奉献的职业传统美德的同时,都应该在自己的学识、能力、仪表,特别是教育观念上完成自我更新。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须启蒙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

最后一课的观后感【篇6】

“脚下良田千万亩,只爱家乡一寸土。”这句话让我想起前些天看的《我和我的家乡》中的人物。

《我和我的家乡》有五个故事,以北京为中心向四面发散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有为亲戚以身试法的《北京好人》张北京;有在《天上掉下一个UFO》中具有创意的黄大宝;有在《最后一课》中的老师;有为家乡种植沙地苹果,不惜负债的乔树林;还有《神笔马亮》中考上重点美术学院却因扶贫,竟不去出国深造的马亮。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回乡之路》的乔树林了。在回山西参加校庆的路上,他遇到了闫总,他不仅抢头等舱,还爱说大话。他说沙地苹果是他种的,结果呢?到了那里,荒芜一片土地上啥也没有,还被老同学和闫总抛在了荒芜的沙漠里。看到这里,我以为乔树林就是一个言行不一,爱说大话的骗子。可是后面的故事着实让我大跌眼镜,他说的沙地苹果是真的,而且他的亏空也是因为这个。在故事的结尾处,我才明白原来他就是“贫穷时不忘家乡,富有时故土难舍”的人啊。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乔树林在他的高妈妈死之后,拼了命地想要把故乡那一片荒芜的土地变得硕果累累,为之倾家荡产都没有半点怨言。我相信我们同学们都会以他为榜样,现在就要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将来努力为家乡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爱家乡就是爱国,努力把家乡的沙漠变成绿洲,就是在帮助国家治理沙漠。

总而言之,帮助他人,帮助家乡就是在帮助我们的国家,同时也可以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这也是对我们伟大祖国最大的热爱!

最后一课的观后感【篇7】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大地震,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演上了感人的一幕。

地震中,一些同学逃出去了,但还有一些被困在教室里,谭千秋老师疏散同学们逃开,眼看有几块石头要砸中4名同学的身上,谭千秋老师马上把双手展开,挡在同学们的身上,为4名学生撑起来一片安全的保护伞,任凭折断的钢筋插进他的肉里,任凭石块砸着他的后脑,但是,他为了学生的安全,虽然疼痛但他还是忍住了。

地震过后,人们在废墟中把他救出来后,他已经远离这个世界了,但他身下,传来求救的声音,人们大惊,将谭千秋老师的遗体搬开,人们惊呆了,4个学生安然无恙,人们才醒悟过来,无不放声大哭,为这位舍己救人的老师哀悼,4个学生的家长更有对谭千秋老师的感激之情。这不是生命的奇迹,而是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和勇气使这四位同学的生命之花得以绽放鲜艳。谭千秋能看到,一定会含笑九泉。

这又让我想起佛山小悦悦的事情,一个几岁小孩被冷血无情的货车司机碾压,13名路人却袖手旁观,把一个可爱,娇小的生命至于惘然,而谭千秋只一个人,就能有这么大的`勇气保护这四个青少年的生命,说到这,我不禁想起臧克家说的一句话:“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却还在活着”对啊!到底谁死了,是谁还活着,想必大家都知道。13名路人,虽然活着,但他们的心已经死了。谭千秋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精神还在延续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谭千秋老师的感人事迹,我已无法用语言形容,只能用一首发自内心的诗浅浅地诉说心中的涌动:

昙花一叶 , 不为赏见 。

只求一现 , 感念不灭 。

若这个世界还有人道,希望所有有感激之情的人为谭千秋老师送上最真挚,最感谢的祝福。好人一路平安!

最后一课的观后感【篇8】

紧张辛苦的一个学期已经结束了,在我们欢庆收获季节的时候,又迎来自己盼望已久的暑假。怎样过好这个长假呢?我们有太多的设想与计划,我们有太多的欣喜与希望。可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的。生活中的不安全隐患的触角几乎伸到了每一个角落。所以在假期中,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必须提高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大家不仅要记在脑子里,更要落实到行动上。更希望同学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安全第一,防范意外。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远离各种安全隐患。不要因为自己的麻痹大意出现不该发生的事情。防溺水事故是夏季在安全方面存在的最大隐患,每年在这个季节里都会发生许多令人惨痛的事故和教训,并且这些教训往往是以生命的失去而作为代价的。禁止擅自与同学结伴或单独到河边、水沟、水渠等有水的地方游泳、戏水或钓鱼,以防不测。

二.遵纪守法,行为文明。

要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在道路上行走靠右边走人行道,横穿马路要走斑马线;不在路上相互追跑,打闹、嬉戏;不乘坐超载车、无牌无照车辆出行。 不偷盗、损害他人财物。不随便进入校园或在校园附近闲逛、逗留。

我们也要劳逸结合,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最后一课的观后感【篇9】

(王轩)

我的成绩在班里不算太好,但也算不上太差。若这是我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我本应该高兴,为终于摆脱了“机器人”般的生活的纠缠而高兴,可仔细想想,我却高兴不起来。

最近学了一篇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从中我受益匪浅——不仅仅学到了爱国的情怀,也悟出了学习的真谛。

假如这是我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想想兢兢业业的管老师,幽默风趣的冯老师,“活泼可爱”的陈老师,严肃负责的陆老师;想想平日里总是陪我欢笑,打闹的“哥们儿”;想想我们班那些成绩优异却有暴力倾向的“女汉子”们……

想到这些,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差点奔涌而出。

回想起我刚进校门的时候,还是个懵懂的小孩子,整天痴人说梦般的幻想着:如果有一天不用上学该有多好啊!这样我就可以一直陪伴着可爱的电脑游戏与动漫了。可现在到了最后一天,我却不想走了。

有时候,人的心还真是奇怪呵!

虽然我不可能像小弗朗士一样失去学习的机会,但若是真让我离开这个朝气蓬勃的校园,我还真的有些依依不舍了。教室前的桂花开了又落,我们就像树上的桂花一样,不可能永远地粘在树上,只有离开大树,我们才能够香气扑鼻!

最后一课的观后感【篇10】

今年寒假老师布置我们看高尔基的《母亲》、都德的《最后一课》等。我看完《最后一课》后心情很沉重,所以想写写我的感受。

《最后一课》是著名作家都德写的,故事讲述法国阿尔萨斯省被德国占领后,就命令学校学德语。而小弗朗士和同学们由于平时不好好学习,因此连母语还没学好。

当他那天去学校时,看到教室里静悄悄他很纳闷。尤其是阿麦尔先生,身穿新衣服,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不但不批评他,而且让他坐到座位上听课。小弗朗士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阿麦尔先生说:“孩子们,我这是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新的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所以我请你们一定专心听讲。”听到这时,小弗朗士心里难过极了,后悔那些逃学的日子。看到这儿,我心里也很难受。因为我听爷爷说过,解放前日本侵略我们中国时,也是要中国的学校学日语。而且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人杀光、抢光,犯下了滔天大罪。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更是惨不忍睹。我现在一想到就很难受。我敬佩我们的国人奋勇抗日,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一个国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好好学习,祖国的繁荣昌盛还得靠我们共同去创造。现在我们中国正在向世界发达国家迈进。因此我们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从小打下基础将来才会为祖国做贡献。

"最后一课的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