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19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集锦。

读后感是指读完一本书后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人们常说,每个人读完同一本书后所感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阅读经历和背景都不相同。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挖掘自己在阅读中的潜力和价值。

写一篇好的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首先,正确认识读后感的目的和意义。读后感并不是简单的书评或书摘,而是通过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来表达对书籍所思所想的总结和体会。

2. 在撰写读后感之前,要先回顾自己的阅读笔记。阅读笔记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的重要观点和想法。回顾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回忆起读书时的情景和感受,为写作提供素材和思路。

3. 在写作时,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读后感不需要过多地复述书中情节和内容,而是要深入分析和解读。

4. 尽量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引用书中的内容和片段,而是用自己的话语重新组织和表达。

最后,希望您会喜欢这篇题为“社会契约论读后感”的读后感。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时倾注了心血,希望能够为您的学习或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篇1

卢梭作为18世纪启蒙运动中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其光辉的民主思想总是让人欲罢不能,其意味深长的句子往往令人费解。笔者水平有限,恐怕未能参透先贤智慧的十分之一。若要笔者谈谈对本书的理解,就得从书中几句深刻的语句说起。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可以用“天赋人权”来概括。在自然状态下,人拥有自然的自由,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只是因为他是一个人。

霍布斯以自然人权理论为基础,推导出社会契约理论:正是由于生命的自由,自然状态下的人可以为自己的幸福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当然包括以破坏他人幸福为代价。卢梭是性善论者,因此他认为契约的产生并不是源于人们内部的冲突,而是如前文所说,源于外部的挑战。

无论合同的原因是什么,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人们把自己和所有的自然权利都交给国家,国家将保护人们的社会自由权利。由于这份契约的签订是出于公意,因此人们没有理由不遵从,后果是人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受到契约的约束,这就是“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这不仅是卢梭的观点,也是康德的观点:人之所以具有绝对的价值和尊严,是因为理性本身创造了规则,人的最高本质是自由。可以说,契约的产生丰富了人的自由的内涵。

公民同意所有的法律,甚至是违背他们意愿通过的法律,甚至法律,如果他们胆敢违犯其中任何一项,他们将受到惩罚。

时至今日,不同国家都为议会席位的组成与分配问题动足脑筋。幸运的是,这个问题可以补充政府的组成,通过各种政治制度的合理组合来缓解问题,但还没有解决问题,少数人的利益仍然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果投票结果与某人的意见不同,只能证明他对一般意志的估计不是一般意志。

然而,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如果没有每个人都为自己考虑的个人意见,那么将军将从何而来?

我相信,无论人性是善是恶,人们总是愿意追求自己的幸福。除非在一定的社会中,存在着某种具有强烈号召力的意识形态存在,或者社会精神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否则很难要求一个人永远是先行者,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考虑一般意志,这应该是一般意志相互抵消的结果。

只要有人谈到国家大事时说,这和我有什么相干?我们可以料定国家就算完了。

卢梭的这句话描述的却是我们几乎每天都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现状,说得似乎云淡风轻,却一针见血。

由于这句话出自于《社会契约论》第三卷《论议员或代表》,因此笔者自然联想到我国的人大代表。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不再只是一个空缺的职位。人大代表的发言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在表达民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过,这无法掩盖我国人大制度的缺陷。

卢梭认为,只有人民才能代表人民,人民不需要花钱接受代表或议员的服务。从我国的现状看,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宪法》规定:

“人民代表大会坚持党的领导,就要确保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必须遵守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准则,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很显然,我国党政不分,使人大尚未成为具有独立性的有实际权威的代议制机关。卢梭的理想只适合小国少人的情况,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也不符合世界许多大国的国情。

我们必须保持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独立性。遗憾的是,我国政府已公然宣称“不搞三权分立”,那么怎样完善人大制度就是一个疑问了。

总体说来,《社会契约论》这本书让我对我们社会的现状产生了思考,这里就暂时不详尽探讨了,希望大家在看完我的书评后会加深对这个社会的挖掘并尽力完善我的的社会体制。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篇2

窗体底端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广东环球经纬律师事务所卢愿光律师

前言:《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杰作,卢梭在书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强调自由平等,反对压迫;提出“天赋人权”,反对专制、暴政。他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评价或改革,为资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卢梭的思想理论对法国、美国等国家宪法的制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推动中国新民粹主义革命也具有深远意义。

一、作者卢梭简介: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激进民主派和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712年生于瑞士日内瓦,父亲离家出走,母亲早逝,从小失去了家人的爱。在没有传统和正规教育的情况下,我六岁时读了许多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小说,开拓了我心灵的沃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十六岁那年遇上德. 华伦夫人,在其帮助下,卢梭平静地自学了八年各门学科,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后来结识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渐渐产生其启蒙思想。卢梭一生中论著甚丰,主要有《论科学与艺术》(174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新爱洛漪丝》(1761)、《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山中书简》(1763)和死后出版《忏悔录》(1788)。卢梭多次也因著作、思想而被迫流亡,过着漂泊的生活。

然而,卢梭的作品在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批判,震惊了西方社会,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二、本人读《社会契约论》一书,对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的理解:

第一卷:本卷讨论人类如何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政治状态,以及《公约》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伏汉本)

第一章第一卷的题旨

本章开篇指出了“人是生而自由的”观点,继而转向“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的困惑。人民被迫服从武力时,有权推翻武力,恢复自由。社会秩序是一项神圣的基本权利,是由人们的约定而确立的。

第二章论原始社会

本章卢梭指出,家庭是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而又唯一的自然社会,通过比喻,政治社会犹如家庭的原始模型,但家庭中,父子关系是以爱为基础;而地在政治社会中,主权者对人民就只有发号施令来代替,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三章论最强者的权利

卢梭反对任何人将强力转化为权利。指出权利不构成权利,而人的财产只有服从合法权利的义务。

第四章论奴隶制

卢梭强调,既然任何人对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并不能产生任何的权利,于是便只剩下来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10人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了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了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奴役权是不存在的,它是非法的、荒谬的、没有任何的意义。

奴隶制与权利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

第五章论总需追溯到一个最初的约定

卢梭指出,专制不能进步,专制与治理社会有着巨大的区别。公共意愿除非通过选举,否则要通过约定来确定。

第六章论社会公约

卢梭认为,当人类遇到不利于生存的障碍时,他们的抵抗力已经超过了自我存在的能力。人类克服生存阻力的唯一动力就是共同努力达成一项契约。社会契约的每一个结合者转出去自己的一切权力、财富、自由,仅仅是全部之中其用途对于集体有重要关系那部分,这种转让对于每一个人都有是同等的、毫无保留的、都有必须服从公意的最高指挥这下。

由所有个人的结合而形成的公共人格称为共和国或政权。当它是被动的,就叫做国家;当它是主动的,就叫做主权;当它结合在一起,就叫做人民,或者公民;它指出主权属于人民的思想。

第七章论主权者

卢梭指出,社会契约包括公共与个人之间的规定。对个人来说,他是君主的一员,对君主来说,他是国家的一员。个人意志不同与公众意志。个人意志被认为是私人利益,公共意志代表公共利益。任何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

第八章论社会状态

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国家状态下,会发生变化,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 26

只有道德上的自由才能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只有遵守人们自己为自己规定的法律才使自由。

第九章论所有权

本章卢梭论述财产的占有权和所有权。

第二卷本卷讨论立法(汉伏本)

第一章主权是不可转让的

国家成员之间的约定是政治共同体的基础。主权是公意的运用,所以不能转让。君主是一种集体的生命,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权力可以转移,但不能转移。

个别意志与公意不可能一致的,个别意志偏于私,公意倾向于平等;如果个人意志代替了公意,政治体就解散

第二章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卢梭指出,一般意志一经宣布,即成为主权行为,构成法律。个人意志或行政行为不过是命令。主权永远是以至高无尚的意志为前提。

第三章公意是否可能错误

卢梭指出,总意志永远是公平的,永远建立在共同的共公利益基础上。35所以永远具有正确性。

众意与公意有很大的差别:公意着眼于公共利益,而众意由着眼于私人利益,众意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当一个派系形成时,一个大集团的意志就形成了一个普遍的意志,这个意志就变成了个人的意见,而不是公众的意见。

所以为了很好地表达公意,最重要的就是国家之内不能有派系的存在,并且每个公民只能是表达自己的意见。

第四章论主权权力的界限

由全体成员通过契约组合的国家,对其每一个成员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的方式来推动和安排各个部分。社会公约赋予了政治体对其成员的绝对权力,这种权力受到公意的指导时,形成了主权。公民对主权应当服从,但主权者不能给公民加以任何对于集体毫无用处的约束。

主权的行为是合法的约定,以社会契约为基础、对一切人都是同等的、目的是为了化共的幸福、有公共的力量和最高权力作为保障。主权权力虽然是完全绝对折、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但不能超出公共约定的界限。

第五章论生死权

人的生命权利,受到国家的保护,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生命,没有保障,国家有保护公民的生命的义务。

为非作恶的人由于攻击社会权利,不再是国家成员。对罪犯判处死刑,是因为罪犯已成为公民的敌人,破坏了社会的公约。

主权者没有对罪执行惩罚的权利,其只能委托其他人执行。提出了立法权与司法应当相分离。

第六章论法律

法律是用来规范政治体行为和意志的立法。法律的对象是普遍性的,是公意的行为,为公章的记录,结合了意志的普遍性与对象的普遍性。法律应由服从法律的人民作为创作者。

第七章论立法者

立法者应具有能洞察人类的全部感情、关怀公民的幸福、照顾到长远利益的条件。立法者地一切方面都是国家中的一个非凡的人物,其职务不是行政者、也不是主权者,它是独特的、超然的职能。

编订法律的人不应该有任何的立法权,唯有公意才能约束个人。

第八章论人民

制订法律前必须考察,那些人民是否适宜接受法律,立法也必须考虑民族性及其特点。

第九章论人民(续)

体制良好的国家幅员也应有界限,距离愈远,行政就愈发困难59。治理不容易,法律应当考察到不同地区、不同风尚、不同生活习惯的人民加以制订和执行。

第十章论人民(续)

论述什么样的人民才适合立法呢?既不富有也不贫穷而能自足的人民、结合古代民族的坚定性与新生民族的驯服性的人民可以立法。并指出欧洲科西嘉岛是适合立法的国家。

第十一章论各不同的立法体系

一切立法体系的目的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的目标:即自由和平等。

各个国家应根据当地的形势及居民的性格对法律体系加以修改,确立一种不一定最好、但对自己国家来说是最好的法律体系。

第十二章论法律的分类

卢梭把法律划分为政治法(宪法)、民法、刑法等部门法。

第三卷本卷讨论政治法,即政府的形式。(汉伏本)

第一章政府总论

政府就是臣民与主权者之间所建立的一个中间体,以便两者得以互相适合,它负责执行法律并维护社会的以及政治的自由。72

行政权力的合法运用称之为政府或最高行政。

各个不同民族可以有不同的好政府,而且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代也可以有不同的好政府。

第二章论各种不同政府的建制原则

行政长官的人数愈多,则政府也就愈弱,这是一条根本性的准则。78

如果政府操控在一个人的手里,个别意志与团体意志是完全结合的,政府的意志就具有最高的强度,所以最活跃的政府也就是一个唯一的人的政府。79

第三章政府的分类

卢梭按构成政府成员的人数来区分政府的各种不同类别或不同形式。把政府分为民主制、贵族制、 国君制三类。民主制的政府适合于小国;贵族制的政府适合于中等国家;而君主制政府则适合于大国。

第四章论民主制

真正的民主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多数人去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秩序的。84

采用民主制政府的形式适用的条件:只能在地域很小的国家,且该国民风淳朴,人们很少争议,没有或很少有奢侈的现象的国家。

第五章论贵族制

最初的社会是由贵族来治理的。贵族制分为自然的、选举的、世袭制的三种形式,其中选举制的贵族制是三种之种最好的一种。采用这种政府形式的国家带有一定程度的财富不平等性,但可以把公共事务托付给予那些最能贡献出自己时间的人完成。

第六章论国君制

国君制中仅仅适合于大国,一个大国要治理已很不容易,而依靠国君一人治理好国家就更加困难,所以国君制政府永远不如共和制政府。

第七章论混合政府

无论单一的政府,还是混合的政府,都有其优、缺点,无论采取哪一种政府形式,均可以用一些类似的补救方法弥补其不足。

第八章论没有一种政府适合所有国家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篇3

卢梭在第一卷里便开宗明旨地提出了“人生而自由”这一观点。他认为奴隶制是荒谬和不可思议的,因为没有一个有合理理由的人会为了自由而放弃自己。同时,他驳斥了格罗提乌斯和其他人从战争中吸取奴隶的观点:

他认为战争只能是国家之间的一种关系。一个国家的成员为了消灭敌国而杀死敌国的成员。一旦对方放弃武器投降,就不再是敌人,所以其他认就不再有权生存和杀害这些投降的人。所以那些认为在战争中能够以别人的自由来赎取对方生命的看法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在论述完以上这些观点后,卢梭提到了这本书最核心的一个论点,即存在着一个社会公约。对这个社会公约,卢梭认为是与“人生而自由”的观点相一致的。《社会公约》签署后,人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自由本质,而是将原来的自然属性的自由转化为社会属性的自由。

何谓自由?卢梭的原话是“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我赞同这一看法:

当人类在原始社会凭着最原始的欲望而行动时,并不是完整的自由,那是卢梭谈到的“天然的自由”;而当人类真正有了理性,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来给自己设定一个限制并加以遵守时,这时的人类才是真正获得了自由。这是能够完全掌握自己的快乐,也是人类不再是原始欲望驱使的动物的快乐。

当然,卢梭似乎在这个问题上也存在一些认识的矛盾。在本书第三卷第一章里他写到:“国家越扩大则自由就越缩小”。

在我看来,我们似乎走到了自己的反面,认为遵守法律是不自由的。这可能是一个悖论,因为人们很难界定自由与非自由的界限,这也是思想家们争论数百年的缘因。

卢梭很推崇公意,他甚至认为公意是绝不会犯错的。我在最初阅读时就感到很困惑,觉得这样“迷信”公意会酿成“多数人的暴政”。但卢梭后来给出了解释。他认为一般意只不是公众意志。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一般只关注公共利益,而公共意只则是指私人利益。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公意并不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因为尊重公意并非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至于如何表达总的意愿,卢梭认为国内最好没有派系。如果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多地培育派系,防止派系之间的不平等。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真理,即所有民主和自由都应建立在制衡的基础上。

我以前对民主的概念很模糊,似乎投票选举就是民主。但事实上,在某一个集团特别庞大的情况下,投票反映的只是某一个集团的意志。这种个人意志将成为普遍意志,并对全体成员产生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只是一个幌子,并没有给人民带来真正的利益。所谓制衡,则是能让少数派、能让所有人发出声音,能像卢梭说的那样,防止一个集团独大。当各种意见缤纷多彩汇聚在一起,这时候再全面加以考虑,才能够真正得到公意。

这个过程显然耗时长久工作量巨大,这也就是真正的民主国家为什么办事效率不高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关键所在。[高分作文网 zuoWEn101.cOM]

卢梭先生也谈到了法律。他认为法律是一般意志的行为,也就是说,法律是一般意志的具体表现。至于立法者,卢梭认为那应该由一位(或许是几位)“非凡人物”来担任。他不赞同号令法律的同时还号令人。

因此,我认为,在我国,国务院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制定的行政法规不应称之为法律。因为那不是公意的体现,难以贯彻公正的原则。但回顾我国的立法工作,立法是由全国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进行的,但在立法过程中,国务院各部委之间存在着权力竞争。

一部法律的最终诞生,很大一部分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这并没有体现在一般的意志上,而是体现在政府部门的利益上。

在第二卷里,卢梭先生花费了很大的篇幅去论述人民。针对之前对立法者的论述他进行了补充,他并不认为立法者单纯从“好法律”的角度去立法,而更应事先考察他要为之立法的那些人民们是否适宜接受法律。他说:

“大多数民族,犹如个人一样,只有在青春时代才是驯服的;他们年纪大了,就变成无法矫正的了。当风俗一旦确立,偏见一旦生根,再想加以改造就是一件危险而徒劳的事情了”,我们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即我们是千年文明古国,殊不知这绵长的岁月里我们亦是积累下了无数的偏见。今天,我们要抛开历史包袱,重建一个公众可以接受的新法律体系,并不容易。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篇4

《社会契约论》以反对封建**、倡言民主共和、主张人民主权为其主题和中心内容,提出了富于革命性的宪政理论。它是世界政法理论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号角和福音震惊了世界。它阐述的许多原则原理不仅在革命之初被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等重要文献中,在革命后的长时期里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石。

卢梭的思想对后世思想家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是由法文翻译而来,所以看得有些吃力,翻译之后的文字往往失去了原文中固有的逻辑,文化差异在词汇的转化中体现无疑,此书中大量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对社会契约加以阐释,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毫无疑问,卢梭的思想是伟大的。他以独特的视角进行社会分析,以精彩的论述向世人展示。但读完这本书,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1.公意的残酷性

卢梭在书中提到:“在行政官个人的身上,我们可以区别三种本质上不同的意志:首先是个人固有的意志,它只倾向于个人的特殊利益即私利;其次是全体行政官的共同意志,惟有它关系到君主的利益,我们可以称之为团体的意志,这一团体的意志就其对**的关系而言则是公共的,就其对国家的关系而言则是个别的(即众意),**构成国家一部分,国家指执政者和人民全体。

第三是人民的意志或主权者的意志,这一意志无论对被看作是全体的国家而言,还是对被看作是一部分的**而言,都是公意。”(第三卷第二章)

这里提到的私、公、民意一目了然。卢梭说,一般意志应该是终占主导地位,是所有其他意志的规范,这很容易理解。困难的是如何来确认公意?

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张奚若在他的《社约论考》中说:“公意是以公利公益为怀,乃人人同共之意。

而众意则是以私利私益为怀,为彼此不同之意。所以,公意是私心的区别,公意是私心的总和。”张氏算式将公意表述为完全排除私意,仅以剩下的纯粹为公利公益的共同意志为内容,这是接近卢梭的原旨的。

这样问题就来了,卢梭的公意将特殊性与个体性统摄于自身之内,从而消融了特殊性与个体性的存在,变成了纯粹抽象。这样,个人只是国家和时代精神的一小部分。他没有个性,但能体现集体精神。

这样看,公意也是相当残酷的。

2。神的立法者的现实意义

如果一般意志是主权行使权利的先决条件,那么根据卢梭提出的必须有立法者的主张,这项权利就处于危险之中。因为在各种各样的意见中,什么是普遍意志,什么不是,君主往往不明白。只有立法者才能辨认清楚。

立法者的伟大恰恰就在这里。卢梭对立法者颂赞说:“为了发现能适合于各个民族的最好的社会规则,就需要有一种能够洞察人类的全部感情而又不受任何感情所支配的最高的智慧。

它与我们的人性无关,但它能理解人性的深度。虽然它自己的幸福与我们无关,但它愿意关心我们的幸福。最后,在时世的推移里,它照顾到长远的光荣,能够在这个世纪里工作,而在下世纪里享受。

为人类制定法律,我们需要神。”[第二卷第七章。]

卢梭在最初签订合同时还说,承包集体的每一成员所享有的权利是平等的,没有人比任何其他人多或少。你把你的全部个人权利转让出去后所收回来的也是和大家一样,因为集体中每个成员也都把他们的个人权利全部转让再收回各自的一份和你完全一样。因此,集体中的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立法权。

这应该是十分公平合理。卢梭和倾向**的思想家格老秀斯、霍布斯“把权力转让给某个人”的主张是完全不同的。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到,主权者所享受的全部权利即立法权是和公意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个公意又是难以辩清和确认的。

公意的不明确导致了主权者合法性(即合理性)的质疑,立法者的神明性又导致了法律制定过程中的争议,卢梭的观点有了一点纸上谈兵的感觉,在社会实际中显得过于理想化。

3.前后矛盾的逻辑错误

在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卢梭反对“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他说:“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秩序的。”但之后的论调中他又主张“不服从共同意志的人应当强迫他服从,也就是强迫他自由”。

怎样强迫不服从公意的人去服从呢?卢梭的回但是:“投票的大多数是永远可以约束其他一切人的,这是契约本身的结果。

”于是又退回到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道路上。书中前后论证的矛盾也是论证的逻辑漏洞。同样的,我还发现了一点:

书中第一卷第四章:“最后,只要我们在性质不同的事物之间不可能确定任何真正关系的话,一个国家就只能以别的国家为敌,而不能以人为敌。”以及第二卷第五章里的“对罪犯处以死刑,这与其说是把他当做公民,不如说是把他当做敌人。

”在前后的论述中也出现了逻辑上的不通。

4.契约的强制性

卢梭设想,当人类遭到不利于生存的障碍时,其阻力已经超出一个人自存的能力,人类要克服阻力获得生存,唯一的动力就是共同协作,达成一种契约。社会契约的每一个结合者转出去自己的一切权力、财富、自由,仅仅是全部之中其用途对于集体有重要关系那部分,这种转让对于每一个人都有是同等的、毫无保留的、都有必须服从公意的最高指挥之下。

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契约的形成是按照公意的,是人民的意志,但却不代表所有人民的共同意志,总会有人不认同。那么,对于有些人同意而有些人不同意的合同,我们该怎么办呢?人有没有权利不签契约呢?

不签之后他人有没有权利及义务对其人行使此契约呢?其人又有没有权利及义务对他人行使此契约呢?对于这些一连串的问题,我有着自己的思考。

首先,理论上是有权不签的。因为人有上天赋予的基本的作为人的权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任何人签订一项他不愿意签订的契约,前提是不签订这项契约这件事对他人不构成伤害。而且,由于基本的天理道理,不签之后,任何人即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对其行使此契约,其人亦即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对任何人行使此契约。

即: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强制人民签订一个他不签订后对他人不构成任何伤害的契约。

接下来,从现实出发,让我们看看个人在没有签订国家合同后的生存状况:

因为先有人权,再有契约。即使一个人没有签订合同,他的人权仍然是不可剥夺的,应该得到保障,并且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得到保障。现在,假如我不同意国家契约,但上天赋予我的作为人的权利是永久存在的,那么,我就有权利不在这份契约上签字。

但是社会互动是必须的,人际交往还是要继续,有契约的人和没有契约的人共同生活,相互接触。到这里,我想到了之前在人人网上**的一片日志——《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国家里人人是贼,他们的国家契约是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

可是一个诚实人来了,他不遵守这一约定,但呆在家里,就意味着这个国家里有一个人偷不到东西,在其他人建议下,他每晚出去看河水,导致他的财产越来越少,最后导致饿死。虽然,这个故事的主旨并不是展现社会公约,但是,其中的道理很显然,那些不遵守社会公约的人,要么被同化,加入这一契约;要么,就显得如此不合群,面临饿死。社会契约是为了实现社会的自由,只有在社会的自由中,个人的自由才得以更好的发挥,尽自己的义务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在我看来,人民有权不签订社会契约,但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人类的趋利避害性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契约,以实现相对自由。

5.行政人员的数量与国家人口

在这里,我想要说,卢梭的伟大在于他思想的创新性与先进性, 卢梭在第三卷第二章提到:行政长官的人数愈多,则**也就愈弱,这是一条根本性的准则。这一观点的提出有其重要意义。

现在的中国,无疑面临着这一问题,党员数量的庞大,以及公务员队伍的壮大,领导干部的增多,**等级分类之杂等等,都直接导致了我国的行政长官的人数之多。按照卢梭的观点,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如何精简行政人员,建设一个强大的共产党,需要我们思考。

即使这样,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环境也发生巨大的改变,书中第三卷第九章:“一个不靠外来移民的办法,不靠归化,不靠殖民地的**,而在客观存在的治理下公民人数繁殖和增长得最多的,就确定无疑地是最好的**。那个在它的治下人民减少而凋零的**,就是最坏的**。

”这一观点显然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格格不入,在卢梭的时代,也许人口的变化的确是衡量一个**好坏的标准,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繁殖,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各个国家文化不同,对生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人口的繁殖快慢已经不能简单地当作一个指标。

以上仅是个人思考,由于社会学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解的也不够全面,所以上述仅为个人看法,望老师见谅。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篇5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我读了几遍,与霍布斯的《论公民》相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显得逻辑性更强,观点更鲜明。

开始读《社会契约论》的时候,觉得似乎很简单,但读了一阵后才发现读懂不那么容易。从表面上看,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简单明了,每一章的字数也不多。但读懂其中逻辑关系却非易事。

为了读懂卢梭,我还读过李平沤写的《主权在民vs“朕即国家”——李平沤解读卢梭<;社会契约》以及相关的一些参考书。

一旦理解,卢梭的感情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他的观点非常明确和简单。与他人连篇累牍的政治学论文相比,他的文字不算多,写作的时间也不算长,仅有短短的两个月时间。而李平凹的书是其收藏的精髓,真正介绍卢梭的内容还不到一半的文字,非常适合时间少、想了解卢梭的人。

卢梭是十分伟大的,他集社会契约思想的精华而为《社会契约论》,他的思想中的许多内容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借鉴的。

卢梭的许多观点或者其主要观点我是同意的,现在凭记忆记录下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主要观点:

一。理想社会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之上的。对此,我的理解是,若将“契约”一词改为“合作”,可能更符合社会现实。

因为人们一般对契约的理解多着重于商业的契约,并且是价值相等的交换性的契约为主。用合作则可以避开一定要等价的思维框架。此外,它还可以用来反击一些人对社会契约理论的攻击。他们声称没有看到谁签了合同,社会合同是从哪里来的?

2.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卢梭虽有共和国,但他也是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公民。

但当时国家形态的主要模式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卢梭就有了这种观点。我个人认为,如果他不提出这样的观点,而是明确提出政府是公民的代理人,国王或总统是公民的代理人,那么解释他的逻辑就更容易了。在政府是公民代理人的原则下,国王或总统的权力必须得到人民或公民的承认。

当然,他们失职也应当受到人民的弹劾。

3.卢梭声称,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公意)所控制的,他建议由公民团体组成的代议机构作为立法者,通过讨论来产生公共意志。这符合古代到现代人们关于民主统治的观点,亦我是所赞成的。

事实上,在当代民主制度较为发达的美国,许多公共事务都是由人民或公民选出的代表组成的委员会进行管理,在美国,管理港口有港口管理委员会,美国9.11被炸毁的摩天大楼就是属于纽约港务局的财产,而该局亦是由一个委员会进

行管理。管理贸易有贸易委员会等。管理某个地方路政可以有路政管理委员会,等等。

4.由全体人民组成的整体是一个政治集体。从政治上讲,在对外关系上,是主权,也就是国家。君主可以是人类的集合,而国家则是一个复杂的区域和政治关系体。

5.政府的行政官员是主权者授权的。他们做事必然符合公意,也就是全体或者至少是大多数人的利益。

6.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

7.主权者是尽可能包括最多社会成员的、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共同体中的约定对于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

通过同样的行动,社区获得了它的统一、它的公共自我、它的生活和它的意志。共同体可称为“国家或政治体”,至于结合者就称为人民;个别地,作为主权权威的参与者,就叫做公民,作为国家法律的服从者,就叫做臣民。

8.(转载小作家网详细出处参考: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社会契约就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

卢梭的逻辑思维有些混乱。他混淆了由全体人民组成的君主和国王的君主权力,即由君主赋予其权力的政府行政机关。但总的意义是明确的,即如果代表人民利益的君主,或由人民选举出来履行管理职能的总统,其行为脱离人民,损害人民利益,人民有权起来改变这些代理人。他在这里包含了两种含义。

其一是以和平的方式,即定期选举的方式更换自己的统治者,实为代理人。二是当代理人真正成为人民的统治者时,人民有权反抗和直接改变这些暴君。

9号。他们生来自由;他们的自由属于他们自己,其他人无权处理。即使他自己,也无权出卖自己的自由而为他人的奴隶。

当然,这是指人身自由、政治决策自由和财产转让自由。

10.人生来是平等的,没有人有权奴役别人,也没有人有义务受别人的奴役。

11号。由与个人的人身自由是不可转让的,主权是不可转让和不可分割的。

12岁。主权是由共同利益和法律行为决定和制约的。主权国家根据普遍意愿制订法律,并委托政府代表主权国家开展执法活动。

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而非主权者本身。政府中的执政人民只受委托行使行政权力,他们是君主的官员,他们的执能不是契约的结果,而是以君主的名义行使被委托的权力。他们从主权者接受命令,并将命令转达给国民。

主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

愿限制、改变或收回行政权。

14.民主制不适合人类。卢梭认为,世上主要存在着三种政府形式:

民主制,即由全体或大部分人民治理;贵族制,由少数人所治理;国君制,由一人治理。民主:严格地说,真正的民主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存在。

民主需要太多的前提和美德,实现全民民主非常困难。“如果有一种神明的人民,他们便可以用民主制来治理。但那样一种十全十美的政府是不适于人类的。

”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第一,政府形式体现出国家权力的所有制,即国家的权力属于谁。贵族制,实质上是国家权力属于贵族。

君主制和国家权力属于国王,即秦始皇以来封建社会的国家结构。民主制,则是国家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卢梭认为民主不适合人类,民主与生命平等,与生俱来的权利平等。政府和国王只是人民的代表的观点是不同的。

卢梭还有一个地方存在严重的思维混乱,“主权者”。他有时指全体人民的集会,有时指国王或君主,有时指立法机关。其实,这三者是不同的主体。

人民的整体,构成主权者。立法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表全体人民行使立法职能。国王或君主,或总统,以及政府,都是人民的代理人。

由于这种混乱,卢梭在统治和代理问题上也出现了混乱。所以他有这样的说法:统治者的统治要得到被统治者的同意和认可。

其实,依据他的基础观点,也是我所同意的观点,必然得出国王或君主或总统仅仅是人民的代理人而已,正如一个股份公司中的总经理。

我认为,民主制度是我们大多数善良的人们所希冀的,所追求的。民主制度的基础是人人自由,人人平等。若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存在着阶级,就是假民主,或者只是部分人之间的民主,比如过去所讲之贵族的民主或现在的所谓“精英”的民主,对广大人民群众仍是专制与压迫。

"社会契约论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