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教案。
编辑为您准备的“分数除法教案”是一个非常细心制作的惊喜。对于刚入职的教师来说,编写教案和课件非常重要,不能马虎对待。独特而创新的教学课件制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果您想获得更多相关信息,请及时访问我们的网站!
分数除法教案【篇1】
1 .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1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 .口算。
3 . 8 + 1 . 29 = 0 . 6 × 0 . 5 =
12 一3 . 6 = 7 . 4 – 3 . 6 =
2 .14 + 0 . 6 = 1 . 5 ÷ 0 . 3 =
(1) 表求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你们把谁看作单位1
1 .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
( l )投影出示例题。
把1 个蛋糕平均分给3 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 2 )请学生读题。
( 3 )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4 )指名学生把讨论结果告诉大家。
我解答这道题列式是1 ÷ 3 ,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1 ÷ 3 ,就是把1 个蛋糕看成单位“1 “ ,把单位“1 ”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 来表示, 1 块的 就是 块。
老师:从图中可以看出1 ÷ 3 和 都表示阴影部分这一块,它们之间是相等关系。
2 .学习例2 。
( 1 )板书例题。
把3 块月饼平均分给4 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老师:3 ÷ 4 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把3 块月饼看作单位“1 ”。)把它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1 个1 个地分,先把1 块月饼平均分成4 份,得到4 个 ,3 块月饼共得到,12个 ,平均分给4 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3个 ,合在一起是 块月饼。
方法二:可以把3 块月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 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 块月饼,所以两人分得 块。
学生甲:表示把3 个饼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学生乙:表示把1 个饼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 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4 份,表示这样3 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 4 )练习。
说说下面分数的两种意义。
分数除法教案【篇2】
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分数乘、除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的例1以人体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培养学生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为今后用方程解答更复杂的应用题奠定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材分别画出了线段图。其中小明的体重与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也比较容易理解;爸爸的体重与小明的体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难度稍大一些,需要画出两条线段加以表示。从中不难看出,教材在一道题里设置两个问题,并非简单重复,而是由易到难地提示这类数量关系的两种情况。用同一个问题情境把它们串联起来,比较自然,便于教学的展开与学生的理解。第38页的“做一做”,安排了一道与例1相仿的习题,同样包含涉及数量关系两种情况的两个问题,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做乘法”。但小学生只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本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话,需要逆向思考,即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角度去理解数量关系和算理。用方程解,只要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所以教材中只给出了用方程解题的全过程,打破了老教材中“单位1”已知做乘法,单位“1”未知做除法的教学模式,对分数除法的教学更加突出用方程解,把新知转化成旧知,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这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飞跃,这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鉴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通过对比,发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予以选择、加工,进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准备:课件、尺子、纸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引入新课
1、找出下面各题的单位“1”,并写出等量关系。
(1)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10/11 。
(2)已经行了的路程是全程的3/8 。
(指名口答,师同时出示课件)
2、爸爸体重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约占小明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的水分?
①学生独立完成,写出等量关系,并列式解答,师巡视。
②反馈:指名口头汇报,师板书解答过程。
3、小结:刚才我们做的几道题目,就是第二单元学的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做乘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解决问题”的知识。(揭题板书)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水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那我们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2、分析:从医生的话中,她告诉了我们哪些数量关系呢?(指名说,师板书:成人体重×2/3 =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儿童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观察一下,这两个数量关系和刚才做的2道复习题,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复习题中求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用到了第2个数量关系:儿童体重× 4/5 =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
思考:(1)小明的这句话中有几个条件?如果要求“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应该选择“我体内有28kg水分”与“我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这两个条件中的哪一个呢?为什么?(应先第一个条件,因为第二个条件中,爸爸的体重还是个未知数。)
(2)现在已经知道了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要求小明的体重,还要用到医生说到的哪个数量关系呢?(指名答: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
(3)指名说出完整的数学问题,师出示纸黑板:“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接着,全班齐读。
(4)条件已经找到了,我们一起来画图分析一下。(指名说,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接着指导学生看图。(小明的体重是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是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也就是4/5,而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是28kg,是个已知条件,这道题要求的是小明的体,打一个问号“?”。)
(5)引导学生看图,说出等量关系:儿童的体重×4/5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板书),然后代入数据,就会发现儿童的体重是未知数。观察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儿童的体重是未知数,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会想到用方程解答。)接着,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师巡视指导
(6)、比较例(1)和复习题2(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汇报:相同点:数量关系都是一样的。不同点:这两道题的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复习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例1中单位“1”是未知的。(板书:单位“1”是未知数,用方程解答)
(7)、小结:当单位“1”是未知数时,用方程解题,思路统一,便于理解,等以后我们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你会发现用方程解题是非常简便的。
(1)思考:要求爸爸的体重,又要用到哪两个条件呢?(指名说)然后请学生说出完整的应用题,师出示纸黑板: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小明的体重约占爸爸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我的体重是爸爸的7/15”这句话中,是把谁的体重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指名说,师边画图板书)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接着把图画完整。(指名一人上台画,其他人在本子上画)
(4)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然后指名上台板演,全班讲评。
(5)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第一个等量关系:成人的体重×2/3 =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其实是个多余的条件,解决这2题时根本用不上。但是你可以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呢?(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是多少千克?)接着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口答,师板书。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完成第38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利用展台汇报,重点说说两题的数量关系及画图时应注意什么?接着全班评价。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指名说)
教师小结:做应用题时,分析数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单位“1”是未知数,可以用方程来解答。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也是本册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复习环节,我出了2道练习题,第1题先让学生找单位“1”,再写出数量关系。第2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体重与体内水分质量的应用题,写出数量关系后,再殘解答。以此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数量关系。
教学中,我力争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注重新旧知识联系,让学生感到新知不新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2次将复习题与例题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例1与复习题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只是这两道题的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复习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例1中单位“1”是未知的。而通过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代入,学生发现单位“1”是未知数,就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方程来解答,思路统一,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简单,不会觉得做应用题很难。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一些个性化的思维成果,我们应当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将思路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
分数除法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小节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三、课前准备
本课材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将1个物体平均分,来体会除法算式与分数的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是将3个物体来平均分,来体会每份的多少?它的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节的升华,总结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归纳字母表示关系式。
第四部分:是教学有关单位名称之间的转化。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材料准备:一米长的绳子一条,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相同的圆纸片,水彩笔、直尺等文具。
分数除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能根据分之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三组数取个名吗?
关于倒数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习倒数的含义。
观察教材28 页的例1,归纳,总结倒数的含义。
4乘 的积是,所以4和 互为倒数;7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就是 ,所以7和 互为倒数。
2、 特殊数:0和1 (引导学生辩论0有没有倒数,1有没有倒数,是多少?)
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独立解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集体订正,教师归纳,板书:求倒数的方法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乘积是1 的来年各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0没有倒数。
分数除法教案【篇5】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学生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所以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所以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学生是不会有困难的。
例题与补充题的比较是考虑到,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区别,数量关系不一样了,其中未知与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分数除法教案【篇6】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法(二)。
一、说教材:
分数除法(二)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时。它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后继性学习,为分数除以分数及后面的分数混合运算提供认知和学习基础。
教材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多次观察,从中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我称这为倒数计算法。然而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困生并不能正确运用倒数计算法,为了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并能正确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中我引进了通分计算法。
为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条:
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通分法计算的结果来推理出倒数法计算的过程。
3、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图观察,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学习过程,使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计算法则。
三、教、学具准备。
老师准备平均分成2份、3份和4份的圆纸片各4张,为学生准备一张练习纸,练习纸上画好三组没有平均分的圆纸片和书第27页上画一画的题目,把书中已画出的部分隐去,让学生亲自去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提供猜测基础。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本课时内容,我首先出示复习题1:“把 1/2 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张饼?” 学生根据前一课时所学方法分别用倒数法:1/2 ÷4 = 1/2 ×1/4 =1/8 (张)或者用通分法:1/2 ÷4 = 1×4/2×4 ÷4= 1/8 (张)通过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法则。
接着出示题2: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2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
在解答这两题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猜一猜4 ÷ 1/2 等于几?由于受到上一课时的负迁移,部分学生仍然会用一个分数乘整数的倒数,算成:1/4 ×1/2= 1/8 ,当然也可能会正确计算出结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白:判断一个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科学地验证。
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新知识的经验基础,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验证猜想,理解计算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题意,我把书中情境图改成具有生活气息的题目: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个小朋友吃 1/2 张,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平均分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理解计算的过程。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清计算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会认为1张饼里有2个1/2 ,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吃,4张饼就能分别8个小朋友吃,列式为:4÷1/2 =4×2=8(个)。但这个过程并不能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对倒数法解题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4÷1/2 =4×2=8(个)并不能理解4 ÷1/2可以用4×1/2的倒数来计算。这时我引进了通分法来计算: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4 ÷1/2 就是求4里面含有几个1/2。而4就是8/2 ,根据学生以前知识结构,学生易于知道 里有8个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方法, 4÷ 1/2 = 8 ÷ 1/2 = 8; 追问:8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再次从计算的角度去思考:当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只需要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子就能求出商。
由于通分法计算遵从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理解,而倒数法的意义很难被学生理解,但它简洁的计算过程又是今后学习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两种计算方法同时渗透,力求使让通分法成为理解倒数法的基石。
这个教学过程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3、大量练习,使用计算方法。
数学的归纳过程不是把一个单一的数学现象,而是把一系列有相同特点的数学现象抽象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特征,这就是建模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我先出示了两道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 1/3 张、1/4 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让学生模仿前面的例题进行实际操作,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中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由于前面几个除数的分子都是1,学生还不会去有意识地总结计算方法,仍会去想:只要看看一张饼里有几个这个分数,然后再用4去乘个数就行了。所以此时让学生归纳倒数法计算的方法还为时过早,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思维的束缚,真正从倒数的角度去观察和体会除数的变化,我又引进了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2/3 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这时学生通过画图不再能看出一张饼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吃了,引起学生认知经验的冲突。教师要求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根据黑板上的板书去解答,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由于倒数法计算很难说清算理,反馈时学生大多会借用通分法来说明:4÷ 2/3 = 12/3 ÷2/3 = 6。根据教学目标对通分法运用的定位(是为了使学生相信倒数法计算结果是正确的。),此时一定要让学生再次进行尝试:你们能用倒数法进行计算吗?边计算边观察:什么在变?什么不变?让学生独立计算,如果他们把被除数变成了倒数,肯定与通分法计算的结果不同,这时会自行修正,并体会老师提出的问题: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接着出示书中“画一画”的练习,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再次让学生体会借用图形来理解计算的优势,认识数形结合对数学解题的帮助,从而完成这三个教学目标。
在大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4、观察比较,选择计算方法。
让学生观察用通分法与倒数法的计算过程,体会倒数法在计算中简洁优美。但让学生体会:如果觉得通分法更适合,也可以使用通分法进行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数学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允许他选择并不优化的方法,等知识水平有了进步再来运用其他更有利的方法进行学习。
5、归纳总结,完善计算法则。
通过前面多次的叙述和大量的计算,计算法则已是呼之欲出了,但学生的语言不够简洁扼要。这时我提出:看谁说的计算方法与数学家说的方法最接近?并说出前一部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让学生接着完成后面的部分。最后出示书中的计算方法,并对学生的归纳总结提出鼓励性评价——太棒了,你们大多数都有数学家的天份。
五、说板书:
板书内容较多,从学生的猜测到验证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
分数除法教案【篇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七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及上一单元数的整除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基本性质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等知识打基础。本课时内容,教材安排了例1、例2两个例题,以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安排了5道练习题(可说说各题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初步地应用这个关系进行相应的除法计算,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时内容是学生进行除法计算中,商从整数向分数拓展的转折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地位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方面确定了以下三点:
1、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并掌握这个关系。
2、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基本的除法计算,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3、培养学生的发现归纳的探究能力以及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课堂作业题纸。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以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分除法的意义为基点,以直观图(数形结合)为手段,在学生对两个例题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这个关系的掌握,发展学生的计算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可以出示分数,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这里复习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主要目的是为下面的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作了知识上铺垫准备。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学习。本环节的复习可以起到唤起记忆,思维定向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发现关系。
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环节的教学
我设计了以下五步来完成。
第一步
设计了一个准备题“把6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列式的依据——总米数÷段数=每段米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这个数量关系也是本课中两个例题的列式依据),搭起解题的框架,以实现解法迁移。
第二步
是教学例1(1),通过改题出示例1(1)“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比较上两题的异同,得出除法计算的结果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下,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通过画图使学生1米的3(1)就是3(1)米即1÷3=3(1)(米)。然后追问:如果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10段,每段长多少米?这里使学生认识到1÷m=m(1),初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三步
再改题出示例1⑵“把2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请学生动手画一画,想一想你可以怎样来说明这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能让同学确信、理解。这里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应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借助线段图,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使学生理解2米的3(1),有2个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第四步
是教学例2“把3块蛋糕平均切成4份,每份是多少块?”,可以通过学具折剪,移拼展示,力求直观形象,使学生理解3块的4(1),有3个4(1)块,就是4(3)块,即3÷4=4(3)(块)。
第五步
是引导发现,得出关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板书,相一想刚才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从而得出并完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以上设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得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前面两例的教学其实是为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积累表象,准备素材。所以前面两例的教学不要消耗过多的时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也要适当的调控。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体现多向互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形成需要通过练习,通过对所学新知的应用,才能内化和掌握。巩固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准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等要求。本课的巩固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一组除法算式的商。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填空。如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不能为零。()÷()=。这里是直接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列式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出示例如:
①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分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
②小华15分钟走2千米,他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用分数表示)
③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用分数表示)
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要求:比较本题两问的区别,明确第一问是根据“总米数÷段数”得到每段数,即3÷7=7(3)米,所求结果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是带单位名称的;第二问是把全长看作单位“1”,把单位“1”7等份中取1份,即1÷7=7(1),所求结果表示部分与总数的分数关系,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结果不带单位名称。通过本题使学生辨析清楚分数表示具体数量、表示份数关系的两种意义。)
以怎样来说明这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能让同学确信、理解。这里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借助线段图,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使学生理解2米的3(1),有2个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分数除法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孩子们对分数的运算有了一定的掌握,计算能力的日益提高,也使得孩子们有更深一步探求的欲望,因此,利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本节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基本技能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基本思想目标:在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建模、迁移等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通过以下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电脑课件中国王的故事的演示,突出单位“1”这一重要知识点。
2.尝试发现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讲解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自己去列式,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3.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画线段图,感受文字与图形的转化统一。
4.最后运用概括总结法让学生概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说”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国王给大臣出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你能来解决吗?皇宫里的水池是有多少桶水组成的?”学生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问题实际的解决方法引出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从而引出例题。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悟”
解决第一个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分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1.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所涉及到的量。
2.根据题目中的已知量,寻找其中的等量关系式。
3.尝试绘制线段图。
4.根据等量关系式尝试列试解答。
以上四个步骤都是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前提下,然后指名汇报,同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出完整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
解决其他问题
如果说解决第一个问题由教师的扶到学生的悟,那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完全做到放,让学生通过自己刚才的发现,独立去完成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样的学习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第三环节:组织学生“用”
本节练习我以“谁是数学小能手”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呈现了我精心设计的,层次不同的,由浅入深的四个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把文字转化成图形的思想方法,这几道题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难易适宜的思考空间,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想”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与讲解,请学生思考我们遇到此类的问题该如何入手,该找出其中哪些有用的信息,该怎样发现其中的问题,该如何进行分析和解决。
分数除法教案【篇9】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三、综合练习
四、课堂。
五、作业
1、复习法则。
问:分数除法要怎样计算?
2、计算:
5/7÷1014÷4/512/13÷8/9
三人板演。
3、练习八17
上下练习,说说是怎样想的。
问:分数加减法要怎样算?分数乘法怎样算?分数除法呢?
4、练习八18
学生口答,选择说怎样算的?
1、练习八19第一行
四人板演;计算时说明要注意的约分等问题。
2、练习八20
说说已知什么数量,要求什么数量。
练习计算。
口答算式与结果,让学生说说各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
3、练习八21
问:解答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解答。口答算式。
为什么3/4×2/5来计算?
3、口答。
根据下面的条件,先说出哪个是单位“1”的量,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1)桃树占果树总棵数的2/5。
(2)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20。
(3)修好了一条路的3/7。
(4)一堆煤的1/4已经运走。
(5)这批布的2/3是花布。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几分之几的对应数量
练习八19第二、三
课后感受
本节课上下来,分数计算学生们掌握得都不错。在分数乘法应用题如21题的第三小题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些题型方面下功夫。
分数除法教案【篇10】
一、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尝试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尝试、讨论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一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的养成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虽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大胆尝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引导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整理归纳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数学思维状态下,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五、说教学程序
针对以上思想,我说一下教学流程中的每一步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点明课题
因为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明确本节课要干什么。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唤起生成,由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怎样列式得出除法,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顺势引导1张饼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怎样列式,然后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给学生以表象的认识。
2、尝试探究,
首先提出问题: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一分,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汇报多媒体展示分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三张的四分之一就是一张的四分之三,所以每人分四分之三张。
这时,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马上进行补充事实,举一反三
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的迁移知识,得出2/4与3/5。
3、归纳概括
通过以上的动手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同时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三)尝试练习
接着,就是学生进入当堂练习中,设计有层次的、题型多样的练习,及时的巩固新知,达到当堂学,当堂清的效果。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从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兴趣比较浓厚,而且学生动手分的情况也比较好,也能大胆的展示,基本上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我感受到数学的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经。但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
1、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
2、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时没有点到位,有点乱,不太突出。
3、总结归纳时没有充分放手学生,而且比较急匆匆而过。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分数除法教案【篇1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页到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 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 ÷2,被除数 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 ÷3,被除数 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定位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定位为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3、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学实际,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2、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本节课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涂一涂,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的算式 ,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第二层次: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个算式的特殊性在于分子能够整除整数,学生容易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找到特殊的计算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时,可直接去除;并举例操作验证这一算法。
第三层次: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让学生用探索到的方法来计算 。此时学生发现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分子除以整数的方法不适用。知识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并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操作探究,从特殊到一般,探索新的计算方法。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 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我安排了两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内容是以倒数为基础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与倒数紧密联系,因此,在引入新课之前,带领学生系统深入地复习倒数的相关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2、展示多媒体: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了一个“买白糖”的具体情境,并展示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在帮助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同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分数除以整数。由于设置了三个递进的问题,学生不会觉得问题3的提出很突然,并且,由于有了问题2的铺垫,列出问题3的算式也较为容易。
(二) 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
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 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 里有4个 ,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 ,是 。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 ÷2=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 大胆猜想,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 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呢?教师让每位学生举例验证,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证明结论。
【设计意图】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科学的验证可不仅仅是一两道题就能得出结论,数十名同学会举例出数十道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而其中有些算式是分子除以整数除不尽的。
(四) 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 ÷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矛盾的引发,说明“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这样的计算方法不具有普遍性。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 ÷3,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 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 。得到的算式是 ÷3= 。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 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 的 ,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 × = 。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由此,学生再一次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解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即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学生自己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精彩而不在枯燥无味。
(五)再次验证,分层练习
多媒体出示:
1、 3/5÷3 =; 3/4÷4= ;4/11 ÷5=; 8/9÷6=; 6/7÷8=; 4/15÷12=;
2、 ( )×9=1/3 ;8×( )=; 5×( )= 4/3;( )×5= 1/2;( )×2= 4/5;4×( )= 1/4;
3、找规律填数: 8/9,4/9,( ),1/9 ,1/18,( )。
【设计意图】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发现了第二种计算方法的普遍性,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四、说板书设计
把一张纸的4/7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集条理性、科学性、整体性和概括性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能够体现出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
分数除法教案【篇1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页到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4/7分别平均分成2 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 激趣导入——十兄弟的故事
大虾夫妻生活窘迫,突然有一天,从天上降下来十颗晶石。无恶不作的大帅得知后,欲抢夺晶石。怎么办呢?,大虾夫妻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它是吃了吧。妻子将十颗晶石分为两次吃,她每次吃多少呢?
创设这一情境,是因为《十兄弟》这个电影,大家都看都过。富有神话色彩,学生会感兴趣。在兴趣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
为了使故事和所学知识连贯起来,所以我又利用故事来引出新知。展示多媒体:几天后,神奇的事发生了,大虾妻子怀孕还生下10个孩子。十个孩子一夜长大,而且各有本领,由于家里穷没有东西吃,所以大虾的妻子就把一张饼的4/7分给大口九和飞天五,他们每人分多少呢?为了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告诉学生把饼看作成长方形,这样就回归到我们熟悉的图形中了。
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 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2、比较归纳,初探算法
我继续给学生讲故事,从而引出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枯燥。大虾妻看看大口九,他一人能吃两个人的饭,又想想,最后决定把这张饼的4/7分给高脚七、飞天五和大喊十,每个人分到多少?
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课件出示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一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通过三组算式来验证提出的假设,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四、巩固应用
我们知道通过形式多样、难易程度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巩固练习:
1、算一算
在分饼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十兄弟想考一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教师出示算式,提出要求: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选两道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此过程我要时刻提醒学生计算的结果,能化简一定要化简。
2、填一填
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试一试。
集体订正。
从简单的问题要逐渐加深,从填一填的题中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充分。
3、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带分数怎么办?有的学生会想到化假分数,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巩固了新知识。
4、解决问题。
师: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学校给我们各班划分了分担区,这一周轮到第一组负责分担区的卫生,
老师想把分担区的四分之三平均分给四个人来负责,你们能算出每个人负责整个分担区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指生汇报完成情况。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五、课堂总结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补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六、作业
作业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再巩固,同时还要联系实际,制定作业是: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回家编几道生活中的问题,明天我们再一起解决。
七、说教学预测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体会分数除法转化的方法,并会利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教研组相信学生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而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GZ85.com扩展阅读
分数除法课件五篇
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当一次学习即将开始时,我们通常会接触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所以,你是否知晓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分数除法课件五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分数除法课件 篇1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一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方法。
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倒数的认识。所以本课旨在以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操作,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活动1【导入】以旧引新,做好铺垫 1.分数的意义,操作。 2.除法的意义,列式。
这样的除法算式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除法。 活动2【活动】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出示幻灯片 涂一涂、算一算(1) 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5。
师: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5÷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5÷2怎样计算。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分子里的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
4/5÷2=4÷2/5=2/5 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4/5x1/2 =2/5
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板书: 4/5÷2=4/5×1/2=2/5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5,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
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 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 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5÷3=4/5×1/3=4/15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要注意的是: 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活动3【练习】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
分数除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公元263年,我国数学家刘徽注释《九章算术》时说:分数除法就是将除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与被除数相乘。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分数运算法则,而欧洲直到1489年,才由维特曼提出相似的法则,已比刘徽晚了1200多年!
分数除法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各位同学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各位同学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各位同学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各位同学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各位同学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各位同学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各位同学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各位同学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各位同学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各位同学为主体,注重各位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各位同学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所以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各位同学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所以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各位同学是不会有困难的。
例题与补充题的比较是考虑到,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区别,数量关系不一样了,其中未知与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分数除法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 ÷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 ÷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1)求下列各组数的倒数。
(2)把2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提问: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占这张纸的2/7。
2)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
4、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4/7÷2=)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K12教育空间
1、提问: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4/7÷2=2/7吗?你能提出你的大胆猜想吗?
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结论,举例验证。
师: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
2、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可以列出算式吗?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1、提问: 4/7÷3这道题与刚才那几道有什么不同?(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如果要算4/7÷3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个思维方式探索能普遍运用的方法。
2、提问: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图形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
3、你是怎样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几分之几?求4/7的1/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板书)
5、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4/7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4/7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起来。你们看,这样,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了什么算式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作用?
师: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6、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作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补上一个条件(0除外)。
7、在今后的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无论分数的分子能否被整数都可以进行计算,不受什么条件限制,它的应用更普遍。当然,分数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数整除时,我们也可以应用第一种算法计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五、巩固提升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谈一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分数除法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
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在教学的进行中,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针对以上的学生情况和教学设想,我设计了这样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自主建构。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
(1)学生独立完成课前练习,引入新课。
(2)出示例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3)当他们发现不能得到整数的商时,引导他们讨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结果。
(4)介绍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由来。
板书课题 —— 分数与除法
二、在目标的递进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将数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有现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
(1)出示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人平均分得多少块?
首先,请他们思考,列出算式。
其次,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最后,展示分法:一种是一个一个分,一种是重叠起来一块分。
(2)课件展示完整的二种分法,引导总结3块饼的实际上是一块饼的,列出完整的算式,并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结果。
(3)在教授完例1和例2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 1÷3 =和3÷4=两个算式的比较,体会当得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用分数来表示他们的商,发现分数的分子是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是除法里得除数,在总结完各部分关系与字母公式后,通过两项不同的练习进一步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数学思想的深入。
结合本书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应用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分数除法课件 篇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数与除法中的第一课时。我将就“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四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认识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教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认识,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情引入,自主建构。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
(1)(课件展示)
1)6块月饼分给3人,每人分多少块?
2)1块月饼分给2人,每人分多少块?
3)1块月饼分给3人,每人分多少块?
(2)问一问他们怎样计算每人分得的块数?
(3)当他们发现不能得到整数的商时,引导他们讨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结果。
从而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4)介绍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由来。
二、在目标的递进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将数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有现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
(1)出示例1:例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1)生讨论
1在讨论过程中,启发学生用一个数表示
2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从图上我可以知道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
生2: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算1÷3得多少?
师:1÷3得多少呢?
(2)出示例2: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人平均分得多少块?
——首先请他们估算一下每个人应分得多少块?
参考答案:
A、半块B、半块多c、一块
——其次,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最后展示分法
(3)列出完整的算式,并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结果。
(4)在教授完例1和例2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学设计为请他们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和结果,猜测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
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体会当得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用分数来表示他们的商,发现分数的分子是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是除法里得出术,在总结完各部分关系与分母公式后,请他们推理一下,除法理由具体要求吗?(除数不能为零)那分数有没有要求呢?说一说理由,教师板书b≠0,引导进行验证从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
三、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数学思想的深入。
结合本书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应用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练习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①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5=5÷12=7÷8=
让学生叙述一下你观察到了什么?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学生想一想,你都可以知道什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怎样解答?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②用分数表示商的意义的总体认识。
单位换算:9cm=()dm3cm=()m7dm=()m
11秒=()分5分=()时8时=()天
四、画龙点睛,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课程的最后以学习目标进行提纲式小结,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再次重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教师引导思考练习一中每段的长度都不一样,要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认识上、意义上、联系上进行一次升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为今后的继续学习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释放无穷的潜能。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为新授例题。
第二部分为总结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识。
第三部分为分层次的发展思维。
这样设计的目的再现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更重要的是渗透给学生,从实践中上升为理论,又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树立从小爱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热门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可以在不同学科与不同层次上应用落实素质教育。经过小编的筛选这篇“一位数的除法教案”展现在大家面前,欢迎您来到这里希望您能在本网页中找到所需的信息!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合理、灵活估算,培养学生数感和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体会估算价值。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2秒速算!
(1)学生快速口算
(2)比较:
每组的两道题数字完全相同,但有时乘法算起来很简单,有时除法很简单,其实这是因为乘法和除法,他们的运算方法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打破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思维定式,即学习除法估算,在估数时,完全用乘法估算的估数方法的片面想法。】
(邢老师总是问大家,学数学,是为了什么呀?---正好体育组老师遇到一个问题,一起看一看?
2、解决问题:
(1)体育组老师要为同学们购买9个篮球,每个198元。大约多少元
(1)你是怎么想的?(明确估算可以很轻松解决此问题。凸显估算意义。)
明确:把198看成200,比实际结果是多了还是少了?
这道题采用上估比较好,带1800元肯定够了。
(2)看来用估算就可以轻松的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估算方法及书写格式,体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收银员应该收多少元?
(1)算一算
(2)这道题你们怎么没用估算来解决呀?
(3)看来估算和精确计算都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选择。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感受估算与精确计算的区别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过渡语:到现在为止热身热的怎么样了?-----还有勇气再挑战一次吗?-----看谁算的快!)
3、看谁算得快!
(1)539,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板书:最接近、能口算!)
(2)3616(渗透迁移)
(3)提炼方法:
那是不是除法估算与乘法估算完全一样呢,这节课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估算方法,培养学生数感。初步感知除法估算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解决问题,自主真探究
喜欢小动物吗?
(出示课件)梅花鹿重59千克,小狗重3千克。
1、面对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简单的直接口答)
(1)如果问:梅花鹿的质量大约是小狗的多少倍?你能快速口答吗?
(2)为了让大家都清楚你的想法,请你将列式写在小卷上面。
2、梅花鹿的质量大约是小狗的多少倍?(有了前面的铺垫,让学生进行口算)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你是怎么得到20的,请列出算式。
(二)全班交流,探究方法
1、学生汇报(实投展示)
情况1:把59看成60,60除以3等于20,所以59320,梅花鹿的质量大约是小狗的20倍
情况2
(1)60是如何找到的?(与59接近)只接近就行了吗?58离59也很近呀?(还要是3的倍数。)
(2)为什么用呢?
(3)实际倍数比20倍多还是少?
(4)你们怎么都知道这样书写呢?
【设计意图:初步掌握除法估算的估算方法及书写格式,让学生意识到,要根据实际问题需要采用估算方法的意识】
(三)思维碰撞,深入探究
大象重2716千克,小狗重3千克。大象的质量大约是小狗的多少倍?
1、独立探究
2、学生汇报(实投展示)
情况1:把2716看成2700,2700除以3等于900,所以27163900,大象的质量大约是小狗的九百倍
情况2:把2716看成3000,3000除以3等于1000,所以271631000。大象的质量大约是小狗的1000倍
2、方法对比,体会估算方法的合理性:
针对于以上同学们的方法,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A)27163900最合适
2700
(B)271631000上估太多
3000
(C)27163800下估太多
2400
(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吗?那把这个时间交给你们行吗?)
(1)相同之处:把被除数看成的数都是3的倍数。
(2)区别在哪?
一个把2716看成了27个百,也就是2700,一个把2716看成了3个千,也就是3000。
(3)把2716看成了不同的数,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结果与实际倍数相差的幅度不一样)
27163900与实际倍数(差一些)
2700
271631000与实际倍数(差很多)
3000
(4)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结果呢?
初步归纳估算方法:
以后再遇到一位数除法估算时,怎样估被除数,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尽可能的接近呢?(板书:最接近-是倍数,能口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尝试估算方法,通过汇报、交流,分析、比较出正确的估算方法(即以不同单位进行估算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的也不相同),使学生意识到估算要估得合理。】
三、自主梳理学以致用-巩固深化核心
(1)6788(条)
64
(2)旅游团共有67人,每条船上可以坐8人。至少租8条船。行不行?
看来上估还是下估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估算方法的意识。】
2、邢老师正在看《教师的20项修炼》这本书,共242页,我每天看6页,40天能看完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呢?)
(1)独立思考
(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估算的方法和策略多样化,同时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分享数学学习真体验
1、谁来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收获?(知识、方法、解题策略等方面)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让不同学生收获不同的数学快乐,感受不同的数学体验。】
五、板书设计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四第1题第二行、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明确每次除后必须比除数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5÷5 49÷7 240÷6 48÷4 45÷5 280÷7
2、板演。
说一说,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6页例2.
(1)动手分一分,每分钟有几捆。
(2)尝试解答。
(3)质疑。当第一步50÷2除完后,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十位上的数不能被2除尽)
(4)说一说,在竖式中怎样计算。
(5)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6根,分完整捆后,把剩下的1捆打开,1捆与2根合起来是12根,再把12根平均分成2份。从竖式看,得数是26,把余下的1个十与个位上的2合起来继续计算。
(6)学生第二次试商,边做边说计算过程,强调最大能商几个十。
2、比较例1与例2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不同点:例2的被除数十位上还有余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3、师生共同归纳例2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第二排的四道题。
(1)板书在黑板上。
(2)读题。
(3)独立完成,请四名同学板演。
(4)集体订正。
(5)教师把巡视中发现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纠正。
2、病题门诊。
3、游戏。教材第16页“做一做”
(1)创设游戏情境。
(2)全体参与,以组为单位,每人一题,看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
(3)公布游戏结果,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
(4)对做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集中进行分析、纠正。
四、思维训练
1、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3题。
(1)出示题。
(2)理解题意。
(3)根据题意,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尝试解答。
(5)交流解题思路。
2、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4题。
(1)出示题。
(2)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3)明确这是一道两问应用题,两个问题间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4)叙述解题思路。
(5)独立在本上完成。
(6)集体订正。
五、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一位数除两位数,先用一位数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各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用除数去除,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了在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怎么办的问题,学生在小棒图的帮助下理解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先用一位数去除十位上的数,然后将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再用除数去除。学会了用“商和除数相乘来验算”的方法。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3
新知识点
⒈口算除法。
⑴口算。
⑵估算。
⒉笔算除法。
⑴基本的笔算除法。
⑵除法的验算。
重点、难点:有关0的除法。
教学要求:
⒈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
⒉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⒊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
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
⒈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
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本册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而是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1)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
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2)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3)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过程,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运算程序和运算规律的过程,它是计算活动过程的提炼和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首先,让学生在思考每个例题时,自言自语的、轻声的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其次,让学生在小组(或与同桌)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提供说话的范例。让说得好的学生在班上交流,或者教师根据多个同学的表述概括出班上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通过有层次的说过程、说算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口算或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2.拓宽主题图的情境视野。
为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中引出需要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若干问题。但是,这些素材还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因此,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当地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将除法的学习与人的生活环境、健康成长、交通、体育、娱乐、饮食、科普知识等联系起来,使枯燥乏味的除法计算植根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3.把估算放在与口算、笔算同等重要的地位。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有如下变化:(1)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作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教学结合起来。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不失时机地将估算算法结合起来应用,使学生真切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感受估算的应用价值。(3)适当补充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估算内容,加大估算应用的力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乘法和除法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入手,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当中。如教学603=()时,可引导学生思考3()=60。又如,教学除法在验算时,可依据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引出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检验方法。这样,通过从矛盾着的对方入手,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既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又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课时安排:
口算除法3课时
笔算除法9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以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高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
提高口算正确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450梅96000梅6100梅10270-5215脳337+1839梅372梅480梅530梅3200-262700梅9120+482、估算。
387梅5426梅8218梅4142梅5135梅7320梅6说一说426梅8、142梅5的估算过程。
二、巩固练习
1、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
分析数量关系。
集体列式计算。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请学生说出不同算法。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8题。
理解题意。
说一说,题中要我们求什么。
要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些相关信息?
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怎样计算360梅4、360梅9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1)读题。
(2)独立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3)订正口算过程及结果。
2、出示课件。
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的多少倍?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1)阅读所给信息。
(2)讨论:根据所给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教师板书学生所提问题。
(4)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行数的排列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81632()
24381279()
25112347()
824123618()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进一步明确了口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简单的问题,在计算过程中,碰到口算内容能够正确运用口算求出结果。个别同学口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加强训练,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
2.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梅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梅3=2
60梅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梅460梅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梅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梅3=2600梅3=200
3.试一试。
360梅6640梅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梅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梅3=8240梅3=80
巩固练习
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梅5640梅8
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17页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抽象对算式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听算
6梅260梅2600梅26000梅2
8梅480梅4800梅48000梅4
10梅22脳560梅320脳3
2432403240031203
707107546488
二。新授:
1.由情境引出估算这个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知道是生活中的需要。
2.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3.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列示1243,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4.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5.小结,总结加强。
三、估算比赛: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37854357
297446981946
四、笔算比赛:
82802800280002
183180318003903
5496981979
897927367
58405455213
用一定时间算出以上题目,师生评价,表扬发奖。课堂总结
说一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社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总结: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3.口算练习
作业:第18页6、7题。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计算,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使学生形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结构,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提高计算的灵活性、正确性及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建构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知识网络,掌握口算、估算、笔算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通过课前了解,老师知道咱班同学计算能力很强,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与计算有关的课。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80÷2 238÷6
87÷3 832÷4
760÷4 720÷9
观察这6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生:除数都是一位数。
师:是的,这正是我们刚在第二单元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6个算式,哪些一眼就能看出得数?
生: 80÷2=40 720÷9=80
师:同意吗?他还直接说出了得数,说说你是怎样得出的结果!
生:我用的口算
师:具体介绍一下!
生1: 80÷2=40 因为二四得八,再在4后边添一个0.
师:哦,他联想到了乘法口诀,可以吗? (可以!)
还可以怎样想?
生2:80可以看成8个十,除以2得到4个十,也就是40.
师:这样想可以吗?你接着说一说 720÷9是怎么想的!
生:把720看成72个十,除以9就得到8个十,也就是80.
师:嗯,他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这就是我们在本单元一开始就学到的-----口算除法。(板书)
我们接着看其它4个算式,它们的商大约是多少呢?
760÷4 87÷3
832÷4 238÷6
生:760÷4≈200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760估成800,800÷4=200,所以760÷4≈200。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说的太好了,请坐!我们接着看 87÷3,商大约是多少? 生:商大约是30
师:怎么想的啊?
生:把87估成90, 87÷3≈30
师:大家也是这样想的吗?最后两道题,直接说!
生: 832÷4≈ 200 238÷6≈40
师:嗯,同学们真不错!求它们的商大约是多少时,我们用到的是------估算。(板书) 唉?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是怎样估算的?谁来试着说一说?
老师这次叫个不举手的,尝试一下嘛!来,老师觉得你行!
生:除数不变,将被除数看成与它相接近的整百整十数,然后用口算解决。
师:你看你说得多好啊!为什么不举手啊?要勇敢一点!
他刚才说最后用口算解决,其实估算时用到的就是口算的方法, 也就是说估算其实是口算的一部分。
师:刚才啊,我们也仅仅是估出了商的近似数,要想得到准确的结果,还得需要---列竖式计算。(板书:笔算除法)
笔算绝对是本单元的“硬骨头”,因为计算时很容易出错,为了减少失误,我们可以在笔算前先判断一下商的位数,还记得怎样判断商的位数吗?
生:记得
师:来看一下,第一个商是几位数?
生:两位数
师:第二个商是几位数? 生:三位数
师:第三个? 生:两位数
师:第四个? 生:三位数
师:唉,注意看后边这三个算式,都是一位数除三位数,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有的商是三位数?
生:这得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够不够商1.
师:同学们觉得哪?
生:嗯,是这样!
师:大家再来看这样一个式子,百位上的数不知道,那它的商会是几位数呢?
生: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师:大家看!(ppt)
生:如果商是两位数, □ 里可以填1、2、3、4、5
如果商是三位数,□ 里可以填6、7、8、9
师: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生:是的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已经理解透彻了,快速的算出它们的准确结果,开始吧!
(让两名同学板演: 760÷4 832÷4 这两道算式)
稍后……
师:同学们都算完了吗?
生:算完了!
师:哦?算完了?那大家算出的结果正确吗?
生:哦!可以验算一下!
师:从这4道算式中任选1个,来验算一下你算得结果是否正确!
(稍后)验算完了吗?谁来说说你选的哪个算式,怎样验算的?
生:我选的第一个,用29×3=87
师:也就是说用商乘除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同意吗?
生:同意!
师:唉?如果有余数应该怎么办呢?
生:如果有余数得用商乘除数加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师:你们也是这样验算的吗?(是的!)
谁来说说这4道题的答案分别是多少?
生:760÷4= 190
师:对吗 ?
全体生:对 !
师:继续!
生:87÷3=29 全体生:对的 !
生:832÷4= 208 全体生:对的 !
生:238÷6=39……4 全体生:对的 !
师:答案一样的同学举手! 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果然很强!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的板书,来,有请两位同学上台!
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你是怎样一步一步进行计算的?
生:760÷4,从最高位开始除,商1,一四得四,余3,把6落下来,36÷4商9,四九三十六余0,个位上的0不用除了,直接在商的个位商0.
师:她(他)说的好不好?太精彩了!
我们接着看下一题,你是怎样一步一步计算的?
生:832÷4,也是从最高位开始除,商2,二四得八,没有余数,将十位上的3落下来,3除以4不够商1,商0占位,再把个位上的4落下来,32除以4商8,四八三十二。
师:他说的好不好?不但思路清晰,而且书写也非常工整、规范!但老师还有一点小疑问?
这两道题的商中都出现了0,这俩0是怎么得来的?(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1:760÷4,被除数个位上的0除以4得0,就没必要再除了,直接商0就行了!
师:是这样吗?(是的!) 我们再来看下一题,商中间的0怎么得来的?
生2:832÷4,十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只能商0.
师:他们的回答你们满意吗?(满意!)
老师也非常满意,谢谢两位小老师,请回!
师:好,同学们,在刚才的笔算过程中,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哪?(停顿)赶紧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吧!
(学生讨论时师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一位数除三位数)
师:谁来说一说?
几名学生尝试说方法或注意事项:从最高位算起,一位不够除看前两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余数要比除数小……
(适时提炼出四字法: 看、商、算、检)
师:这些都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和技巧,今后还会学到除数是两位数、三位数的除法,它们的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
师:以上,我们将整个第二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其中还涉及到了除法的验算以及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老师相信大家的计
算能力又有了提升,那我们就来试试行吗?(行!)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来!直接说得数!一起抢答!(课件一个一个的出示)
40÷4= 808÷9≈
900÷3= 141÷2≈
300÷5= 718÷8≈
2700÷9= 449÷5≈
师:嗯,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我们就来比赛夺红旗!(ppt出示练习)
能明白什么意思吗?唉别着急,咱先来分分工!同学们分成两部分,这边的同学从右边上,这边的同学从左边上,看哪边同学最先到达顶峰摘得红旗!听明白了吗?开始!(做完的同学就举手示意老师)(课件出示)
(稍后)
师:这边1名同学胜出,这边也有同学完成了!
都完成了吗?(完成了!)
光做的快还不行,得保证能做对才行!赶紧和你的小伙伴核对一下答案吧!
(稍后)没有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哪边的同学赢了?其实老师觉得两边的同学旗鼓相当,表现的都很好,你们都是赢家!
四、拓展延伸
老师打算去买一些笔记本,正好超市里搞优惠活动,“买8送1”,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嘛?
生:买8本笔记本就送一本!
师:是这样吗? 笔记本每本5元,80元最多能买几本哪?
学生思考……
师:有同学认为能买16本,唉不对,好像能买18本!拿不准主意了,看来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去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留在课下解决好吗?
师:好,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整理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及笔算,进一步掌握算法,理解算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灵活选择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学会一些简单的整理知识的方法,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估算意识,形成估算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关知识,查漏补缺,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梳理方法
1.回顾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今天,我们来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关于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回顾相关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知识整理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反馈,形成知识网络。
2.梳理计算方法。
①口算方法。
出示:600÷2=240÷8=3000÷5=46÷2=
想一想:口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依照算理,一般可以直接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得数,被除数有几个0,商的末尾就写几个0,但要注意“3000÷5”这样的特殊情况。
②笔算方法。
出示:笔算下面各题,想一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应注意什么?
小结: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最高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怎样确定你们刚才算的这些题是否正确呢?(验算)
验算的依据是什么呢?(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尝试验算下面两道题,复习除法验算的方法。
③估算方法。
出示:
反馈:
方法一:62×4≈240(个),240<281,不够。
方法二:281÷4≈70(个),70>62,不够。
讨论:上面的估算,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预设:
相同:都是先看成与所给数接近的整百、整十的数再进行计算的。
不同:除法估算时,要注意能够用乘法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把学生已学过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知识纵横联系,通过学生自己回顾整理、全班交流、教师指导梳理等方式,形成知识网络,使之结构化、系统化,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重组和优化。
(二)综合练习,提升能力
1.出示教材第110页活动2。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第(1)小题要先估计再计算,除数不变,把被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数来口算,从而得到结果;第(2)小题要注意比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可以先求出半年的平均水费,再求出每个月的平均水费。
2.出示教材第114页“思考题”。
(1)仔细读题,说一说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预设:3杯水的重量和一个空瓶的重量一共是440克,5杯水和一个空瓶的重量一共是600克。
(2)引导学生画图理解题目的意思。
(3)你是怎样依据图意解决问题的?
预设:3杯水连瓶与5杯水连瓶相差2杯水,所以2杯水的重量=600-440=160(克),从而可求出一杯水重160÷2=80(克),再根据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计算出空瓶重200克。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两个活动,深化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和估算等知识的理解,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和第2题的前四道计算题。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你会给自己一个怎样的评价?
【设计意图】对整节课的复习进行反思,畅谈收获的同时回顾反思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养成回顾和反思的良好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8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植树节将近,老师打算用这52枝铅笔(师出示5捆又2枝铅笔)来奖励那些平时爱护环境的同学,我想把这些铅笔奖给三(4)、三(5)两个班的同学,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几枝?怎样列出算式?
生:52梅2
师:那到底怎么分呢?先想一想,然后再用小棒分一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生独立思考后用小棒操作
2.小组交流
3.班内汇报(预设)
生1:我先把2枝分掉,每班1枝;再从5捆里面拿出4捆分掉,每班2捆,也就是20枝;最后把剩下的1捆拆开,变成10枝,每班分到5枝。这样每班1+20+5=26枝。
生2:我先从5捆里面拿出4捆,平均分给两个班,每班2捆,也就是20枝;再把剩下的1捆拆开来,就是10枝,也平均分给两个班,每班5枝;最后把剩下2枝分掉,每班1枝,这样每班20+5+1=26枝。
师:都分了3下。
生3:我只用分两下就可以了。我也先从5捆里面拿出4捆分掉,每班2捆,就是20枝;再把剩下的1捆拆开,变成10枝,与2枝合在一起就是12枝,平均分掉,每班6枝。这样20+6=26枝。
师先让学生重复生3的思路,再让学生用生3的思路再用小棒分一分。
4、逐步抽象
(1)师:刚才同学们创造的这种分法其实就是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将这种思路用竖式表示出来就是:(师一边讲述思路,一边用多媒体课件逐步演示小棒竖式图。)
(2)让学生尝试改写成除法竖式。
生可能出现:一层楼和两层楼
(3)评价:第一种只表示出结果,第二种把思路和分小棒的过程都表示出来了。
(4)让学生结合小棒图指着除法竖式互相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三、成下面各题,再将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同桌同学听,并互相评析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第1题为填充小棒竖式图,第2题为填充竖式图,第3题为独立完成竖式。)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改完后让学生比较以上两道算式,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发现第一题被除数十位上的2除以2,正好分完;第二题被除数十位上的6除以4,商1还余2,和各位上的数合并得28再除。)
3、师:想一想,如果我们改变顺序,52枝铅笔,我们以先分2枝,再分5捆的思路进行运算,结果会怎样?自己试一试。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我们可以利用笔算除法的运算思路使口算除法算得又对又快。如72梅4,先从70里拿出40,40梅4=10,剩下30和2合成32,32梅4=8,10+8=18.关键是恰当的把被除数进行拆分,比如36梅3和36梅2,被除数同样是36,但拆分的方法不一样,你知道怎么拆分吗?自己试一试。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例5、例6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题意,初步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道理。
2.初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算理和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0在商中的占位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
3+0= 0+7= 8-0=
6×0= 0×9= 0×3=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数加零、减零、乘零的计算方法,那么0除以一个数又会得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题。0÷5=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明确:因为0和5相乘得0,所以0÷5=0。
(4)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1题。
(5)想一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什么呢?
小结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并板书。
2.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情境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例6第(1)个问题。
①你会列式计算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8÷2=
②组织学生试算,思考。在试算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解决的?
③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试算的情况指名板演。
④全班反馈。
师: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2,商是几?(0)写在什么数位上?(十位上)商十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不可以)
⑤强调:商十位上的0不可以不写,因为0在这里起占位的作用,如果不写,商就是14,结果不正确。
⑥讲解简便写法并板书。
十位上的0÷2=0,可以直接在商的十位上写0,不必写清计算过程。
(3)例6第(2)小题组织学生试算,并将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
强调: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要商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两种书写方法。
3.师:怎样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呢?
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对着这一位商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做完后,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第3题。读完题后,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练习五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74页,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2、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判断把被除数近似看成什么数计算更简便。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小红旗若干。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903=1604=420xx=
2.求下面各数近似数。
352479(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
48203490(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39826135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表现得非常好,那么现在我带大家去春游,好吗?首先,我们去永川卫星湖玩。去过的同学知道永川卫星湖有些什么好玩的?(有的说卫星湖划船好玩,有的说卫星湖坐快艇好玩,有的说游泳好玩┅┅)。
师(导入新课):既然卫星湖划船好玩,那么现在我们就去划船吧,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吗?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师投影出示例1。
我们重液子弟校三、四、五年级学生有439人,去永川卫星湖玩,如果每4人租一条木船,大约需要租多少条木船?
(2)师引导学生读题,观察题意,并列式。
4394
(3)分析,提问。
求大约需要租多少条木船?是求精确商还是近似商?学生回答后,师强调求大约需要租多少条木船?是求近似商。
(4)小组讨论4394的计算方法。
(5)请学生汇报,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①:4394100(条)
(想:439400,4004=100(条))
答:大约需要租100条木船。
学生②:4394110(条)
(想:439440,4404=110(条))
答:大约需要租110条木船。
(6)比较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看是不是接近。
实际需要租多少条木船?
4394=109(条)┅┅3(人)
答:实际需要租110条木船。
(7)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通过比较,归纳除法估算的方法。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可以先求出被除数的近似数,再用近似数除以除数。
(8)反馈练习:
925379845632747806
2、教学例2:
师:同学们,大家去过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没有?(可能有的说去过,有的说没有去过。)去过的同学知道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有些什么动物呢?(有的说重庆野生动物世界有大象、老虎、海狮、长颈鹿等)。
师:如果我们要到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去参观,你们能帮助解决坐车的问题吗?
(1)师投影出示例子2。
我们重液子弟校现有小学生约730人,如果大家去野生动物园参观,每8人租一辆电瓶车,大约需要租多少辆电瓶车?
(2)分组讨论、交流,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汇报:
①730887
(730700,7008=87┅┅4)
答:大约需要租87辆电瓶车。
②730890(辆)
(想:运用8的乘法口诀:89=72,730近似看成720,7208=90(辆))
答:大约需要租90辆电瓶车。
(4)比较那种方法简便?(第二方法简便)
(5)比较估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看是不是接近。
实际需要租多少辆电瓶车?
7308=91(辆)┅┅2(人)
答:实际需要租92辆电瓶车。
(6)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通过比较,归纳除法估算的方法。
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如果先求出被除数的近似数,再用近似数除以除数这种方法不简便,那么就利用除数的乘法口诀来估算,将被除数近似成一个接近被除数的数来进行估算,如将730近似看成720,7208=90。
(7)反馈练习:
260537065538933128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揭示课题)。在进行除法估算时,可以先求出被除数的近似数,再用近似数除以除数;如果运用这种方法不简便,那么就利用除数的乘法口诀来估算,将被除数近似成一个接近被除数的数来进行估算,如将730近似看成720,7208=90。
四、随堂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十五第1题。(口答)
2、独立练习,练习十五第2、4题。学生练习后,反馈评价。
3、数学游戏:
3人为一组,一个同学出练习十五第3题的除法估算题,另外两个同学口答。谁先算对,谁就在自己的桌子上摆一面小红旗。口算完以后,看谁的桌面上放的小红旗最多,谁就算胜,做完一轮后换另一个同学出题继续练习。
板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例1
我们重液子弟校三、四、五年级学生有439人,去永川卫星湖玩,如果每4人租一条木船,大约需要租多少条木船?
(1)4394100(条)
400
答:大约需要租100条木船。
(2)4394110(条)
440
答:大约需要租110条木船。
例2
我们重液子弟校现有小学生约730人,如果大家去野生动物园参观,每8人租一辆电瓶车,大约需要租多少辆电瓶车?
730890(辆)
720
答:大约需要租90辆电瓶车。
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25、26《练习六》。
设计思路:
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的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练习,使学生在有趣的练习和比赛中,积极参与,进一步熟练掌握和巩固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和估算,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基本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练习,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熟练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口算和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主题图相对应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48梅2676梅4
791梅7249梅8
343梅5514梅3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几题计算,巩固学生对已学的类型,和熟练验算的方法。
2、三(4)班共有46名学生,每两人用一张课桌,一共需要多少张课桌?把这些课桌每4张摆一行,能摆多少行?还剩几张?
设计意图:通过这题训练学生知道平均分该用除法计算,和知道有些情况下会分剩一些。(即有余数)
3、把907258578120267分别填在相应的圈里。
被2除没有余数()被3除没有余数()被5除没有余数()
设计意图:通过这题训练,让学生知道同一个数被不同的数去除,结果可能没有余数,也可能有余数。
4、春雨小学389名学生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每辆车准乘45人。租9辆车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题训练,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5、夺红旗。
149梅6=284梅4=351梅3=462梅7=905梅5=746-248=239+671=275脳3=709脳4=
设计意图:这题的训练目的是巩固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6、下面是王叔叔水果摊进货的记录单。
估一估、算一算,哪种水果平均每箱最轻?
设计意图:这题是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明白估算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偏差也是正确的。
二、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锦集
如果你对“两位数的除法教案”有疑问请参考下方的资料获得答案。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教案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关键。所有提供的意见仅供参考最终决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巩固学生的口算及估算;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同探索知识的;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口算1:用课件出示如下几题,学生抢答(开始上课,抢答题目,用于调动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绪)。
180÷30=420÷60=240÷80=
183÷30≈420÷59≈240÷77≈
2.()里最大能填几?
40×()
30×()
笔算: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出示如下几题:
22405174
师:选一题,说产笔算的方法
师强调以下几项注意点:
①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两位;
②商的书写位置;
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呈现问题(课件出示例5情景图)
出示例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描述例5第(1)题。
2.请学生思考,根据条件,用什么方法解决“可以组成多少组?”的问题,从而列出算式:
576÷18=________(组)
师板书18
3.组织学生讨论小精灵的问题:“先算18除什么数?”“商怎样写?”学生可以独立尝试计算,也可以讨论交流。
4.请学生汇报尝试及讨论的结果,注重学生“说”,即说一说笔算过程。
5.出示例5第(2)题,如何解决“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这个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930÷31=________(节)
6.讨论这题中新出现的问题,除到十位余下数是〇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和计算,弄明白高个位应该写〇的道理(师引导)。
7.讨论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笔算方法及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异同。
8.师生共同归纳: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三、课堂练习:
1.练习十六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练习十六第2题,请学生口答并说一说自已试商及完成本题的方法,在班级里交流。
四、作业:练习十六第4题和第8题
五、
1.小组讨论怎样笔算?
2.师强调商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中的几个要点:
①试商②商的书写位置③余数比除数小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篇2】
1、巩固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 。
2、比较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通过复习,使学生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高计算能力。
4、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使学生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析归纳、有序整理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5、使学生经历笔算的过程,体会估算的作用,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6、通过问题的解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情感。
一、 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创设情境,把第5题改成四个简单生活问题,让学生列出以下四个算式:
①136÷17 ②584÷26 ③370÷396 ④762÷63
师:以上四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提出学习目标:
1、巩固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 。
2、比较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情境题
(1)、 不用计算,直接判断商是几位数并说明理由。指名学生回答、交流。
(2)、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指名在板上展示计算情况,学生评价。
2、 P90第3题,先让学生填完统计表后,纠正错误后,再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 P90—92第4—13题
独立完成后,同桌或小组交流。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总结练习,小组内交流课前小研究、汇报、完善表格。
项目
除数是两位数的的除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相同点
不同点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师:下面这道题是李明、赵亮、林红三位同学同时计算的,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叫你来批改,你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谁对谁错呢?
李明:1998÷54=307 ( )
赵亮:1998÷54=37 ( )
林红:1998÷54=34 ( )
&
nbsp; 师生讨论、交流、反馈。重点讨论再算一遍、验算、排除法等方法。
根据赵亮的计算结果,你能直接口算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1999÷54=( )┄┄( )
20xx÷54=( )┄┄( )
1992÷54=( )┄┄( )
2、请你也来当包公:
师:我国宋朝有一位著名的大清官,而且办案非常厉害。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包公)今天,老师也让同学们当一回包公。
⑴2863÷28 商的最高位是十位。( )
⑵820÷30 商一定是三位数。( )
⑶820÷36 要使商是两位数,□里只能填2。( )
⑷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余数最是98。( )
⑸被除数的末尾和中间有几个零,商的末尾和中间就一定有几个零。( )
⑹在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商×除数=0。( )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篇3】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和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试商方法,能够熟练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初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2、教学难点:灵活地掌握试商方法。
3、教学关键: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关键在于试商必须熟练。试商的方法很多,多数采用四舍、五入和口算翻倍数的方法。当除数的个位是1、2、3时舍去;当除数的个位是7、8,9时进1;当除数的个位是4、5、6时,先看作个位是5,再翻倍数,如16看作15,再想2个15是30,3个15是45等等。因此,除了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外,还要辅以口算的训练,口算训练的针对性是很重要的,因为除数是两位数,在试商时总是用一个数去乘除数,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试商的能力。
1、口算除法
(1)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数整百整十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上的内容,练习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学会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整百、整十数的方法。
教学关键: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整百、整十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
30÷3 36÷3 60÷6 900÷3 80÷2 48÷4 84÷2 240÷2
840÷4 480÷4 42÷2 420÷2 63÷3 880÷8 550÷5 600÷6
结合学生的口算过程。让学生讲述:30÷3 42÷2 63÷3
480÷4的口算方法。
2、学具操作。
全班学生练习;把3捆又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可以分得几捆几根?
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学过了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但仅限于被除数的每一位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如果遇到被除数每位上的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怎么办?这是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2、教学例1。口算42÷3
(1)学生试分小棒:把4捆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
当学生碰到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教具示范演示。
突出:4捆3等分,剩下1捆怎么办?与2根合在一起为12根,再3等分。
教师边演示边归纳操作步骤: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后把整捆与单根的合起来。
第一步:3捆3等分,每份1捆;
第二步:(剩下1捆拆开成10根,与2根合在一起是12根。)12根3等分,每份4根;
第三步:把1捆与4根合起来是1捆4根。
接着,全班学生在座位上完整地操作学具一遍。
(2)引导学生理解口算过程。
42÷3=? ①30÷3=10 ②12÷3=4 ③10+4=14
(3)指导学生学会看第36页教科书的分小棒示意图,让学生复述口算过程。
3、练习。完成第37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1)板演:32÷2=?
①先操作学具:把3捆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②再口算得数。
③后复述口算过程。
(2)独立练习其余两题。
4、教学例2。口算:420÷3=?
(1)审题,例2与例1有什么异同?
(2)讨论:怎么想?
①把420看作42个“十”,42个十÷3=14个十,就是在14后面添一个0。
②把420分解成300与120:300÷3=100,120÷3=40,100+40=140
(3)归纳:两种解法都对,但第一种更为简便。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7页例2下面“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做练习八的第1—5题。
(2)用整十数除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7页的例3、例4,“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八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关键: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0×6 20×5 30×3 40×4 6÷2 12÷3 16÷4 50÷5 81÷9
45÷3(最后一道由学生口算出得数后,再请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即:先把45分两次来分,先分30,再分15,30÷3=10,15÷3=5,10+5=15。)
2、口答。
(1)60里面有( )个十;
(2)300里面有( )个十;
(3)150里面有( )个十;
(4)360里面有( )个十。
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现在开始要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先学习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先出示题目。口算:60÷10
①读题。
②把小棒图放大贴在黑板或绒板上,也可用小棒图或实物通过投影放大。
③结合图示请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求60里面包含有几个十)
④60÷10结果是多少应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算法:每捆小棒是10根,要算60除以10得多少,就要想几个10是60。因为6个10是60,所以60除以10得6。
⑤想一想:60+10和6÷1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2)出示题目。口算:60÷20
①读题,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②通过小棒图的直现演示,理解算法。待学生说出结果后,设问:你是怎么想的?(由学生回答:要算60除以20,就要想60里面有几个20?也就是几个20是60?因为3个20是60,所以60除以20得3。)
③教师指出:要算60除以20,我们只要想6个十里有几个2个十,就是只要想6里面有几个2,用乘法口诀三二得六,所以60除以20得3。
3、巩固新课。
做教科书第37页例3后面的“做一做”题目。
4、教学例4。
出示题目。例4 有儿童服装150件,每50件装一箱,可以装几箱?
(1)读题,结合插图(通过投影放大)理解题意。
(2)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求150件可以装几箱,就是求150里面有几个50,所以用除法计算。)
(3)列式:150÷50
(4)结合插图理解算理。每盒10件,每50件装一箱,要算150里面有几个50,就要想几个50是150,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也就是3个50是150,所以150除以50得3。(或15个十里面有几个5个十。)
(5)完整解答。
5、巩固练习。做教科书第37页例4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课堂小结。
结合读教科书第37页,师生议论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在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今天学习的是“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先想被除数里面有几个十,除数是几个十,再根据乘法口诀,得出结果。
四、课堂作业。做教科书练习八的`第6-10题。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篇4】
第3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课1
教学内容:教材第74-75页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商所在区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笔算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思维过程和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主体调动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看看今天谁表现得好,谁的收获多?
2、板书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
二、基本练习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60×( )
50×( )
师:这些题对我们做除法有什么帮助呢?
板书“商我们把这里的几十看作几个十,再想几的乘法口诀 想乘做除,乘法口诀可真是我们做除法的好帮手!
2、看谁反应快:请说出商的首位在哪一位上?首商是几? 90 )550 3 )468 40 )840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确定首商的位置呢?
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知道了如何准确快速地确定首商的位置、利用口诀估出商是几?下面我们就来完整地笔算两题,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3、笔算: 78÷20 197÷80
师:谁愿意说一说这一道题你是怎样做的呢?
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儿收集了几道题,请同学帮忙检查一下?
4、火眼金睛辨对错,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指名说说今后要注意什么)
师:学好除法不仅可以提高计算能力,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指导练习
1、解决问题⑴:张老师带83元钱,可以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钱?(计算器20元/个
要求看清题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检查反馈时强调格式及书写完整。83÷20=4(个)3(元)
答:可以买4个计算器,还剩3元。
2、解决问题⑵:小学四年级476名同学到科技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租几辆车呢?(60人/辆)
要求读题并指出数据,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
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
① 474÷60=7(辆)54(人)
答:一共要租7辆车,还剩54人。
② 474÷60=7(辆)54(人)
7 1=8(辆)
答:一共要租8辆车。
让第二种做法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7辆车不能装完476个同学,余下的54个同学也要坐上车,所以7 1=8(辆)肯定这种结合实际灵活解题的做法。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今天有什么收获?
两位数的除法教案【篇5】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1课时口算除法。
1、知识与能力:通过自学、交流,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地进行口算,并能从口算方法中类推出估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及估算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从而获得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计算的习惯。
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及估算方法。
理解口算的算理。
PPT课件
一、温故互查:
1、教师出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指名口答,组织集体评议。
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18÷3=48÷4=36÷3=26÷2=
200÷5=900÷3=270÷9=180÷2=
2、教师组织学生以2人小组交流口算方法,并随机抽查,强调其方法。
学生以2人小组进行复述:“36÷3”和“48÷2”是怎样进行口算的?
3、教师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并列出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学生阅读例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列出算式:80÷20=
4、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例1的算式和复习的算式中除数有什么不同?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观察80÷20的除数与复习题当中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掌握用整十数除整十数、以及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