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困难报告

发布时间: 2023.09.14

困难报告十二篇。

通常情况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纠正经验上的错误,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报告应该具备清晰、准确、简洁、庄重的公文语言特点。小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将资料整合成这篇"困难报告",相信这篇文章能够使您对某些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困难报告 篇1

我是来自长江大学的一名学生,我是一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肩负着许许多多的责任:为家人减轻负担,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为培养我帮助我的人争气。最初这一切让我感到压力巨大,有时会担心自己能不能做得够好,能不能坚持住克服困难一往无前地走下去。所幸,我是一个幸运的孩子。

怀着说不出的激动与感谢,怀着无法形容的心情,我拿到了这份助学金.这次学校对我的肯定也是学校给予我的帮助,千言万语化做一份动力,鼓舞我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更加奋勇向前.这份助学金我一定会正确合理的使用。我要把它用在学习和生活上。因为这同样是学校、老师和同学对我的一次考验。

能拿到这份助学金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份帮助,一份来自校领导的关怀,更是/我学习动力的源泉。这不仅帮助我减轻了我的家庭负担,也让我的心里有了一个目标:我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为今后有个好的工作打下牢固基础,作一个有理想,有报复,有志向的新一代青年,为建设祖国奉出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能有机会走出农村来到城市里上学,所以我很珍惜能来城市度大学的机会,所以在大一时,我做了很多的兼职,包括在外面发传单,在餐馆打工,虽然很辛苦,但想到家里更辛苦的父母,我的心里就有了很大的动力,每每想到爸爸日夜地在外奔波,有时候爸爸为了多挣钱,晚上也继续干一晚上的活,不管冬天夏天,风雨无阻,爸爸就是我最坚实的依靠。我能来城市读书原因有三:一是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他们是我的学习动力和努力的来源;二是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他们是我得以继续学习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三是我自己的努力和追求,这是我得以坐进大学教室里接受再教育的基本条件。当然父母之恩大于天,这是自古如此,然而,我认为社会上那些好心帮助我们的热心人更是值得我们真诚地感谢。自古到今,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不能很确定地说我以后一定会成为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多么杰出的人才,怎么样去回报一直以来帮助我的社会,但是我想,我一定会努力,尽量让自己做得更好!让他们对我的付出认为是值得的,没有徒劳无功!

困难报告 篇2

上午在黄洋河边的原兰家湾村跑了一圈儿,同行的其他人开着车回镇上了。今天是星期五,下午,大多数同仁应该回家休星期天了。我不一样,住在政府门口上,休不休星期天是无所谓的事,我早上走时又是骑着摩托来的,所以我临时决定去看望一个困难户。

那个困难户户主叫刘正发,住在桐皮沟那边的山梁上,站在蒋家坪这边,能隐隐地看到他家的房子,但如果往他家走去,却又是10多里的山路。

那里当然不通车路。我问村上其他干部,能骑摩托吗?回答说,勉强行,有人骑车走过,但那条路又窄又陡,路面又不平坦,我们每次都没敢骑车,是走路去的。

我决定骑车去。一是虽然本人已到了知天命之年,早过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年龄,但自认为长年在乡下土路上奔波,再日巴歘(歘,读chua。意即最难弄的事)的路都走过,骑车技术算是可以的,别人能行的我也能行。二是如果走路,天黑前就赶不回来了。

可没走多远我就后悔骑车了,因为那压根就不是车走的路,最宽的地方也不过半米,窄处只有尺把宽,弯弯曲曲,凸凸凹凹,就象谁从天上胡乱扔了根绳子在半山上。路的外边大多是悬崖,里边又是轮坎,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把车轮牢牢地控制在路的中间,否则都有可能滚下悬崖。不一会儿,我就惊出了一身冷汗,但还只得继续向前走去,因为没有可以调转车头的地方。在一个比较陡峭的下坡,且又呈180度转弯的路段,我只好下车,一手将前刹车捏死,一手控制方向,身体后仰,运用双脚践着,一步一步地往下挪,就这样,在即将把坡下完的当口,一只脚踩在石片上,一滑,人车倒地。幸好,是推着车,人倒在车身上,反光镜碎了,我却毫发无损。

我终于还是把车骑到刘家院坝去了。天并不热,可身上的衬衣早已湿透。

家里没人。一只狗叫了几声,见我对它没有恶意,摇着尾巴到后檐沟去了。我在门前门后转悠。三间土墙房子已经破乱不堪,大门扭曲着,墙壁好几处炸开一寸多宽的裂缝;门前的猪圈里养了一头猪,大概有百来斤吧;还有三五只鸡在地边爬食。房子左侧搭建着蓝色的烤烟炉。

我掏出随身的相机,给房子照了照片。不一会儿主人带着老婆和两个儿子扛着锄头回来了。看样子,他们是上坡锄草去了。

户主刘正发我是见过几次面的。尤其是去年动员他种烤烟印象最深。也就是那次,我大体知道了他家的基本情况——全家五口人,上有一个70多岁的老汉,下有两个儿子,30岁左右吧,却都是寡寡,连话都说不全,必须由他两口领着才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他自己也是50多岁的年纪,也不懂什么手艺,一年到头在地里苦爬苦奔,勉强能把几张嘴糊住。我们考虑到种烤烟比种粮食收入总要高一些,就动员他带着两个寡寡儿子发展烤烟。去年种了不到10亩,因离公路太远,仅搬运烤烟炉就花了好几千元,所以除掉成本,当年只赚三千多元钱。

今天座在我面前的刘正发又老去了许多,整个面部沟壑纵横,头发蓬乱着,白花花一片,脸上的胡茬也是白森森的,看上去就像60老几的人了。我跟他聊着近年的收入和生活情况,他的两个儿子左边门橙座一个,右边门橙坐一个,将头歪在一边,口眼也歪斜着。

他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住房问题。现有的房子严格地说已不能住人了,夏天暴雨来了,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可又实在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村上曾试图帮他打听买几间安全点的土房暂且栖身,花几千元就行,因为近年村上不少人家已迁往集镇或别的地方,有一些空闲下来的土墙房子,可打听来打听去,却没有一家合适的。动员他在本村新建几间砖木结构平房吧,可上边已明确规定,今后凡建新房的必须迁往县河沿线,本村建房子的一律不批。可是,像他这样的一家人,如果真要迁往别处,离开了土地,将如何生存啊!至于能不能建起房子,更是不必考虑的事情。

我还是明知故问了一句,你自己就没个打算吗?他依然紧蹙着眉毛,再次长叹一口气,沙哑着声说道,我原来也是想伙上门跟前的几家人,再把这条路挖宽点,让三马子勉强过得来,然后拉些砖,选安全的地方建几间平房,可你们都说上边不批了,这一来,我还有啥子办法呀,过一天是一天吧。

也是,连我们都帮他想不出好的办法,他一个老实本份的农民又能有什么办法!我只好安慰他说,你也不要太悲观了,有共产党在,办法慢慢想,日子总会过下去的。你现在当紧的是把烟兴好,趁你现在还做得了活,种几年烤烟,争取攒上几万块钱,到时候再争取政策扶持一下,问题总会解决的呢。

费尽辛苦地来,带着一肚子惆怅离开,任何问题解决不了,连个好主意都拿不出,只恨自己没职没权,干部当得太小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儿。

困难报告 篇3

(一)困难群众家庭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从问卷得到的数据来看,65户困难群众共有142名家庭成员,其中有收入的人数为124人,占比87.3%,家庭成员中有固定收入的人员比例较高,但从收入来源来看,一是国家发放的各类补贴,如五保金、特困人员救助金等;二是政府购买或自行购买的养老保险,如征地拆迁后由政府购买的养老保险,以及农村居民自行购买的新农保;三是公益性岗位、打零工等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其中,政府补贴、养老保险等转移性收入为农村困难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身体状况、专业技能等限制,农村困难群众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水平较低,集中在1000-20xx元/月的.区间。

(二)缺少劳动力是困难群众收入低的主要原因

农村困难群众中,大部分存在家庭成员因病、因残或年老体弱多病等情况,有24户受访户表示家庭缺少青壮年劳动力,12户受访户认为目前就业难度太大,想要通过务工的方式增加家庭收入,也因残疾、体弱等原因无法找到工作,家庭缺少劳动力,只能依靠政府发放的救助金维持日常生活。

(三)医疗支出是困难群众最大的负担

从访问情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困难群众表示致贫原因是重大疾病,在65户受访群众中,有29户表示家庭主要困难是医疗负担沉重。调查数据显示,市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报销比例在90%以上的有38户,平均报销比例为87.1%,医疗报销比例较高。受访群众表示,住院费用虽然能够靠医保报销绝大部分,但重大疾病、慢性病等主要依靠日常吃药和生活保养,大部分药品并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药费支出挤占了生活消费支出的空间,如减少猪肉消费和减少使用产生电费的取暖设备。猪肉价格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对于收入来源有限的农村困难群众来说,仍然造成较大的生活负担,平均每周吃肉频率在2次以下的占53.8%,认为价格上涨对生活影响较大或很大的群众占38.3%。

(四)困难群众家庭吃饱穿暖基本得到保障

调查数据显示,所有农村困难群众家中米面油、御寒衣被等过冬物资都是够用的,基本的日常生活和温暖过冬能够得到保障。95.3%的受访群众表示家中的室温不足18度,冬天使用最多的取暖设备是小型的烤火炉,在39户自行供暖的受访户中,有34户使用的能源为电,偶尔会使用柴草、秸秆等取暖,使用空调的受访户极少,原因是使用空调耗电量较大,供暖成本高。而在冬天没有取暖设备的26户受访群众中,有13户表示供暖成本过高,舍不得花钱购买耗电量较大的空调,也舍不得花电费。

困难报告 篇4

一是帮助减少生活压力。受访户最需要的是帮助提供过冬物资,占比50.7%;其次是希望提供取暖补贴,占比38.4%;帮助照顾老弱病残幼的需求占比29.2%;提供集中供暖服务占比16.9%。从受访家庭亟需的帮助能看出,困难群众最需要的是能够直接帮助减少生活压力的帮助手段。

二是控制物价水平。猪肉、蔬菜等日常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导致生活负担越来越大,生活水平急剧下滑,受访家庭迫切希望政府能够尽快将物价调控好,使猪肉、牛肉等农产品价格恢复往期水平,降低日常生活支出压力。

三是增加工资收入。五保户补贴为500元/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100元/月,维持生活较为困难,尤其是困难家庭多数有额外的医疗费用支出,希望政府能够增加公益性岗位、提供就业帮扶等政策,增加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减少生活压力。

四是出台惠民政策。农村困难家庭多为因病致贫,每月吃药的花费过大,医药费报销的项目少、报销门槛太高、报销比例较低,导致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希望政府出台医疗方面的惠民政策,增加报销项目、降低报销门槛、提高报销比例,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

困难报告 篇5

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当前全社会对民生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就业、上学、求医等一些重点、难点、热点的社会民生问题明显缓解,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开始显现实效。但民生问题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它受到一定经济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具体工作中,也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现就陶庄镇困难群体的民生情况作以下调研报告。

一、困难群体基本情况

陶庄镇困难群体,主要包括五保户、低保对象、孤儿、特困残疾家庭、特困优抚对象、低保边缘户、大病医疗救助对象等。其中:前四类人群已纳入定期社会救助范围。截止今年9月底,我镇定期社会救助人数达到429人,约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5℅。

(一)困难群体的成因

从掌握的情况综合来看,困难群体成因主要有六种因素:(举例)一是失业致贫;二是家庭缺乏收入来源致贫;三是大病致贫;四是年老体衰等生理原因致贫;五是重残致贫;六是其他非正常原因致贫,如婚变、超生、赌博、服刑等。如:改革发展产生一些遗留问题。一是土地征用建设用地大幅增加,无地农民越来越多,土地管理和土地征用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安置途径单一,采取一次性发放安置补助费方式,一些被征地农民处于“失地、失业、失保”的境地;征地补偿较低,大多数没有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些征地补偿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二是企业改制问题。其中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企业重组、兼并、破产后资产处理和职工安置问题,企业改制中引发的职工利益保护,拖欠工资、工龄买断引发的矛盾,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二)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

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已得到了保障,但其在社会的生存和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其心理上仍然承受着巨大压力。

一是生活难。基本生活低于最低生活保障,靠低保金过日子,这部分人绝大多数年龄在40-50岁,“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压力很大。有些农民在城市缺乏保障,缺乏生存的本领,生活非常艰难。二是就业难。相对于其他群体,这部分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能力较弱,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存在就业无门问题。三是就医难。大部分有病无钱医,特别是重症病人根本看不起病,现在虽然有农村合作医疗,但报销比例偏低。合作医疗也必须是先自己拿钱看病,然后进行报销和救助。四是教育难。主要是子女上学问题,有限的生活费用很难支付起高额的教育费用。五是住房难。

二、困难群体救助情况

(一)城乡低保基本实行应保尽保。自1997年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低保制度日趋完善。低保标准经过了多次调整,截止20xx年10月底,全镇共有低保对象298户394人,月发低保金49110元。从20xx年起,增发了物价补贴,今年1-9月按人发放城镇410元,农村255元。对困难人员开展医疗救助,从20xx年开始对低保对象每人每年发放100元的门诊医疗券,五保对象每人每年200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保人员看病难的问题。1-9月共救助21人22次77274元,帮助因病致贫的家庭度过难关。将所有低保对象纳入合作医疗保险,每年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从学校获得国家助学金,对品学兼优困难家庭子女考取大学、高中的,通过慈善救助资助特困家庭学生30多人。通过开展“和谐爱心手牵手,回报社会献真情”结对帮扶活动资助56名学生。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及“结队帮扶”捐助等活动。对其他困难群众制定了相应的救助政策。

(二)建立了社会救助机制

把健全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关心困难群众,努力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把审核关,并定期走访,动态管理。各级均采取民主评议、公开公示、集中审批申报的办法,建立了社区(村级)民主评议小组,逐步形成了民主评议审批审查机制。

"困难报告"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