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浙教版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9.17

最新浙教版课件(锦集13篇)。

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那么,关于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最新浙教版课件(锦集13篇),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浙教版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懂得只有认真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才能更好地为别人服务的道理。

2、进一步认识过渡句和过渡段,能说出他们在课文中的作用,能借助过渡段和过渡句理解课文内容,选择文章中心。

3、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的想象,把王老师找陆小亮谈话的内容写下来。

二、教学重点:

1、借助过渡段、过渡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选择文章的中心思想。

2、角色转换,让学生体验王老师对陆小亮的谈话。

3、了解人物品质,认识到自己该做个怎样的人。

三、教学难点:

陆小亮从“不挂笔”到“又挂笔”之间的跳跃性较大,学生难以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文本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他就是那位(板书)

“挂两枝笔的孩子”(齐读课题)你们想认识他吗?那就赶快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读全文,要求:读通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反馈上题,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话语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疑细品,引发探究

1、探究品质:这位挂着两枝笔的孩子是个怎样的人?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探究:读读——找找——划划——想想

交流:

(1)板块一、他是个爱面子的人

句子:

①他想,教授、作家、记者……谁的口袋里不插两三枝笔呢?于是,无论到哪儿,他都不忘挂上这两枝宝贝笔。

②小亮听了,恨不得地下裂开一道缝,他好钻进去。

a谈谈自己的理解。

b指导有感情朗读。

③小亮一听写信,就着了慌。他想,自己给爸爸写的信,爸爸就回信指出不少毛病。现在老奶奶让我写信,不答应吧,老奶奶会说我不像个红领巾;说没带笔吧,可明明挂着两枝笔。小亮左右为难,想来想去只好说:“奶奶,我写不好。”

a谈观点:为什么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他爱面子?

b红领巾指什么?

c同学们,请闭上眼,想象一下,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左右为难”的情况?

d通过朗读体会小亮的为难之情。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2)板块二、他是个不好学的人

句子:老奶奶的信内容很简单,就是说包裹收到了,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挂念,可小亮却感到那么费劲。用钢笔老划破纸,用圆珠笔又不如用钢笔好写,笔换过来又换过去。虽说是早春,可小亮却全身发热,手心湿漉漉的。三四十个字的信,写了大半个小时。要写信封了,哪知道第一个字就把他难住了……

浙教版课件(篇2)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考方法,会用方程正确解答两步计算文字题和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节练习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二、基本练习

1、根据下列方程说出相等关系

9.2-1.2x=2

0.4x+1.7=6.3

2、先找出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

(1)一个数的4倍减去14.7的差是1.3,求这个数。

(2)甲数是7.5,比乙数的4倍还多1.5,乙数是多少?

(3)一个数减去6的差再除以0.6,商是18,求这个数。

学生练习后讨论:文字题一般是根据什么来找相等关系的?

3、根据题意,从不同角度找出相等关系,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甲乙两地相距85千米,1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2.5小时后,离乙地还有5千米。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学生先独立练习,后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

(2)反馈:可以找出哪几种相等关系?

全程85千米-2.5小时行的千米数=未行的5千米

2.5小时行的千米数+未行的5千米=全程85千米

对照上面的相等关系分别列出方程。

(3)讨论后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意,从不同的角度找出相等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

三、综合练习

1、用算术方法和方程解答下列题:

1990年我国有公共图书馆2527个,比1949年的45倍还多52个。1949年全国只有公共图书馆多少个?

(1)学生独立解答。

(2)讨论:这两种解题的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一般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比较简单。

2、你能列出几个不同的方程吗?

用120米长的篱笆围成一块长方形场地,要使长是38米,宽应的是多少米?

(1)能解答的独立作业,有困难的可相互讨论。

(2)反馈讨论: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x+38)脳2=120

(把120米看作什么数?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还能列那几个不同的方程?并说说根据怎样的相等关系?

(3)在这三个方程中的一般以哪个方程为基础?

教师指出:这类应用题一般计算公式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比较简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15第3、5两题。

浙教版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崇高品质。

2、领悟课文选用生活小事、以平实文字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课前准备】

1、幻灯片3张(周总理照片一张,周总理的一天工作日志一张,《一夜的工作》插图一张)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周总理工件、生活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周总理照片)同学们,照片中这位刚毅消瘦、和蔼可亲的老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深深怀念着的周恩来总理。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他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么,他每天是怎样工作的呢?诗人何其芳同志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是否能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生词。教师相机指导音、形、义。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几段学习?

指名回答,师生补充。(可分三段学习: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我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缘由;第二段,第2-6自然段,我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情景;第三段,第7、8自然段,作者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自悟:什么原因使我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2、指名回答,检查自学。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工作劳苦、生活简朴)

2、生生、师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重点语句):

(1)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板书:工作劳苦)

A、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到时候叫你。

一尺来高、一叠、今晚上说明了什么?(文件多、工作繁重,工作紧张,十分辛苦)

B、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有时问我一两句。

教师相机点拨:找出表现周总理审稿过程中的动词(看、画、想、问)

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周总理工作仔细、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文件准确无误,可见工作量之大,十分辛苦)

C、喝了一会儿茶你也回去睡觉吧。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总理工作了整整一夜,时间长)下午又要参加活动说明了什么?(总理日以继夜地工作,十分辛苦)

总理让别人抓紧时间睡觉与自己不停地工作对比,你想到了什么?(总理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无私)

(2)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板书:生活简朴)

A、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如此而已。

教师相机点拨:极其简单是什么意思?(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极其能否换成相当、很?(不能)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仅仅这几样,再没别的东西了)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该句,体会如此而已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影视中看到的办公室,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室内陈设及其简单,从而体会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建筑高大同陈设简单对比说明了什么?(周总理生活十分简朴)身居高位同简单陈设对比,你想到了什么?(周总理严于律已、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境界)

B、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教师设疑激趣:有同学认为,上述这句话意思是花生米跟平时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吗?为什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上文,相机诱导:首先,从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分量自然也就有所增加;其次,从句子本身来看,若去掉好像就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如有好像,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好像没有增加似的。

增加了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说明了什么?(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周总理工作十分劳苦同食物简单的对比,你想到了什么?

3、领悟文章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1)自悟。

(2)四人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回答。

(4)师生补充。(运用生活小事或细节、以平实的文字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读。

2、作者亲眼目睹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生活的简朴,当时心情怎样?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指名回答。教师点拨。(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于是只能对自己说。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就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反映。)

3、作者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了些什么?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指名回答。重点词语点拨。(新中国是与中国历朝历代相比,只有新中国才有这样的好总理,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并引以自豪的思想感情;多么、多么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周总理赞美的强烈感情。)

4、(1)作者想高声对全世界说些什么?学生齐声回答。

(2)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生、师生讨论。

(高声对全世界说是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内心强烈感情的表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在同世界各国相比;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用每个意在强调我所看见的一夜的工作只是周总理无数个夜晚工作的缩影;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想到了他每个夜晚的工作,周总理不辞劳苦、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贯穿于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奉献中,从而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以反问句式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热爱以及作者的自信与自豪。)

5、朗读(教师范读;指名学生高声领读、全班学生轻声伴读;多名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诵读,产生一种连绵不断的回音效果,仿佛全中国、整个世界都在呼应作者似的;齐读)指导要点:要读出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的自信、自豪;读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慢而有力;读这样要强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想开去

1、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恰当处理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

2、小组轮读。

3、齐读。

4、自读或同桌互读。

5、我们听了何其芳的倾诉,读了课文,你又想告诉别人什么?

(七)拓展交流、强化感受

1、周总理的高尚品质体现在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周总理工作、生活的资料都带来了吗?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向伙伴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向大家介绍?(教师鼓励)

3、同学们愿意听老师的介绍吗?(出示:周总理的一天工作日志和《一夜的工作》插图)

(八)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饱含着对周总理的崇敬、热爱和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的好课文。因此,本课设计以读为本。读得充分(有整篇读,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读,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有指导(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句子、词语、句式指导,全文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指导),读有层次(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熟读成诵,第1、6自然段的略读,全文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读的形式多样(自读、范读、领读、伴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

(九)自主、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本课设计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自读自悟课文内容,自主评议,自由发表看法,自主搜集资料,自主交流。师生补充、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全班交流、小组交流、同桌互读、小组轮读、师生合作读、师生资料交流等使师、生在合作、互动的氛围中都得到了提高。教师的重点语句点拨、相机点拨、相机诱导、设疑激趣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教师指导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十)拓展、实践促提高

对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本课设计者设计了对立观点的选择(你同意吗?为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想告诉别人什么、又怎么说等拓展性问题,使学生在想开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周总理高尚品质的体认。广泛搜集并交流资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为探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听、读、说、想等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全面语文素养。

总之,本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学习、师生互动、读中有悟、读中想开去的教学理念,课堂活而不乱,上的扎扎实实而又有新意,寓学于乐,学有所得。

七、【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预习《我的战友邱少云》。

浙教版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2、3段,理解词语“果实累累”、“拾级而上”、“举目远眺”、“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意思。

2、读懂作者按游览顺序及方位顺序观赏景物的方法。

3、初步了解抓住重点事物写出其特点的方法。

4、让学生感受到景山公园美丽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第三段,读懂作者按方位顺序观赏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进入角色,相互协作,自主感悟。

1、走进大门。复习朗读第一段,再现情景

2、进入果园。

(1)情景感知。多媒体展示果园图。(整体图,果实累累局部图)

(2)交流感受。观察说图,体验“果实累累”(说品种,说数量,说重量,说特点。)

(3)学文体验。读第二段。划:景物、特点。悟:词句美。说:感悟体验

3、登亭远眺

(1)情景感知。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北京。

(2)学文体验。自读:读远眺北京城西、南、东三个方向的美景的词

自悟:划出描写景物及特点的词句,体验词句美。

(3)作交流。说说自己登亭远眺中哪个方向的景物印象最深?

随机出示相应画面

交流感悟体验:重点讨论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读懂课文如何写出北京城的美丽,体验文字美举目眺望(美丽)

朝西望:洁白如玉明亮一只只一片片

向南望:庄严金装雄伟延伸

往东看:鳞次栉比新型纵横交错巨人的步伐

(4)再现情景,梳理游踪

浙教版课件(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什么是背篼呢?

2、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背篼是什么?

为什么课文要用背篼做题目呢?

3、学写篼字。

二、自学课文。

按五步学习法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同桌互查生字词读音。(抽查读读写写、组词)

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

2、把难写的生字词写一分钟。考考同桌。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一题。(在书上做上记号)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五、巩固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2、作业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示,找出重点词句。

1、学习自学提示。划出重要句子。

2、讨论

(1)说说什么是重点词句?

(2)怎样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3、粗读课文,找出重点句。

这句话赞扬了山里孩子什么样的好品质?

二、精读全文,理解内容

1、说说课文是怎样写出山里孩子的勤劳的?

(在书上找出相应的词句,做上记号)

2、讨论:

(1)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说明柴禾多、时间晚)

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书上又是怎样写的?

讨论课后题3(找、比、想)背诵1、2自然段。

(2)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药材

(说明采的东西多、善良热情、好学)

(3)拐过绕过走过跨过

(说明路途遥远)

(4)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抿着小嘴微笑。

(劳动不怕苦,不怕累)

3、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句子。根据叙述想象出一幅幅图画。

4、围绕重点,读读议议

(1)选取2、3、4、7自然段自由读。

(2)讨论:

①山风、小溪、鸟儿为什么对打柴的孩子这么亲热?

②炊烟为什么说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③从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这些动作,你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④从妈妈细微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

三、朗读全文。

四、课堂作业

作业题46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深化重点句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句子: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2、提问:这两句话都是写什么?它们的表达方法与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深化重点

1、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禾。

(2)比较异同:

相同点:都是说背篼里盛着东西

不同点: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从一次联想到许多次,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禾,点出背柴禾的象征意义。

(3)体会感情。从领悟到赞扬。

(4)感情朗读。

三、朗读训练

1、要求:

第一段要用亲切、轻快的语调来读。

第二段要用亲热、欢乐的语调来读。

第三段用领悟、赞美的语气来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四、分段练习,指导背诵。

(用首词引背法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抓住重点句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来读读,想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山村孩子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那勤劳、朴实、忠厚的美德,让人喜欢,受到人们的赞扬。

六、课堂练习

浙教版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读懂单元:“学习提示”,用自然段归法给课文分段;完成有关作业。

二、教学过程:

1、阅读单元“学习提示”,给课文分段。

第1句点明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学会给课文分段”。

第2句讲本单元要学习的“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只是很多分段方法中的一种。

第3句是具体介绍这种分段法的操作步骤。

A.首先,告诉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全文主要讲什么”对照课文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B.再“仔细阅读,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让学生逐一阅读(回顾),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参考课后第3题作业)。

C.最后,看看哪几个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自然段可以归并成一段。

D.讨论分段: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关键是让学生说出分的理由。(第3、4、5自然段都是讲李时珍要重新编写药物书的事,可以归并成为一段。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李时珍立志行医,第2自然段写了他从父学医。这两个自然段各自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因此分别独立成为1段。)

课文按“立志行医”、“从父学医”和“重编药书”可以分成3段。

(1)完成作业本上的有关题目。

(2)收集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准备开一个故事会。

教后感:让学生通过自读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分段。

(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到各地采药,访问。(第3段)编写出《本草纲目》)

浙教版课件(篇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合理地计算3、4步小数四则混合式题。

2、能根据数的特征,自觉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理解常用的数学术语的含义。正确列式计算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复习内容和要求

二、基本练习

1、用递等式计算。

50.16梅2.4-0.37脳2.8

2.65+9梅0.48-16.47

3.84脳(6+0.21脳8)

(1)先同桌互相说运算顺序,再计算,反馈。

(2)讲评:同级运算可一次脱式,两个小括号可同时计算。

2、用简便方法计算,书上第6题题,全班练习。

提问:

(1)每一道题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2)最后两道题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

1、先写基本数量关系,再列算式。

(1)30除以0.75的商,比7.5乘以4的积多多少?

(2)4.6的1.5倍,减去8.5除以1.7的商,差是多少?

根据学生反馈板书:

三、综合练习

1、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

2.4脳1+1.4-1.48+1梅0.5脳2-8.8(1.5+12.5梅12.5-2)梅1

同桌互相批改,讲评错误原因、并订正。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反馈时重点讲评2、3两题。

3、独立练习。计算下面的题目,能简算的要简算。

1.25+7.5脳(36.4-36.4梅4)

2.5.4脳2.08+6.6脳2.08-2.08

3.2.5+39脳1.2+1.3脳3.9

四、课堂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复习的内容

通过今天的复习同学们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作业本[83]

浙教版课件(篇8)

说说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1)指名读。

(2)说说一共有几句?每句讲了什么?

(6)出示,比较下列两个句子: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说说什么叫“完善”?为什么前面要加上“比较”?

(7)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旧的'药物书很不完善,有可能给病人带来危险,所以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1)指名读。

(2)李时珍为了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主要做了哪三方面的准备工作?(治病时,注意积累经验;亲自到各地去采药;虚心向群众求教。)

(3)这三方面的工作,作者着重写的是哪一方面?是怎样把它写具体的?

“亲自”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李时珍是怎样“亲自到各地去采药”的?

为什么要“亲自品尝”药材?

“亲自采药”和“亲自品尝”说明了什么?(李时珍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1)指名读。

(2)《本草纲目》比较旧的药物书有哪些明显的优点?

(3)《本草纲目》是怎样编写出来的?

(4)从李时珍整整花了27年,呕心沥血编写,《本草纲目》,你觉得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5)结合完成课后作业第4题。

教后感:努力让学生在自读、合作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抓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读懂3——5自然段。从而完成好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进行分段的第2个步骤。

浙教版课件(篇9)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1.能正确拼读生字,理解“人声鼎沸”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给课文分段。

3.能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简介钱江潮的成因及观潮的由来。

(2)检查预习情况。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3)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3.想象练说。

(2)摘录描写大潮的词句,品读。

(3)展开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潮来时的情景。

①请学生说潮来时的情景。

③还可以怎么说?学生准备,练说。

4.作业。

(1)有条理地说潮来时的情景,学生互评。

1.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的意思。

2.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或景观)。

1.学习第二段。

(1)钱江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你从哪些词句看出钱江潮的壮丽奇特?

①自由读文,选词句品读。

②交流。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理清顺序,体会壮丽。

②请学生按不同方面排列句子。

④说一句赞美钱江潮的话。

(4)理解长句的意思。

②这个句子写出了浪的气势( ),声音( )。

③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2.按一定顺序介绍一处景物(或景观)。

(1)确定介绍的景物(或景观)。

(2)想一想,从几方面有条理地介绍。

(3)在四人小组内练说、互评。

3.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浙教版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王、助等14个生字,会写王、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领悟小英雄的行为,表达出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

3、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好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王二小的机智勇敢,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课件或录音机、挂图、《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磁带。

1、谈话:说说你今年多大了?有一首歌是唱一个12岁的小英雄的,他只比你们大四五岁,想听这首歌吗?听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听过这首歌的学生一定会说出歌名,有的同学还能简单地讲出王二小的故事。)

(从学生的年龄入手,自然地引出小英雄王二小,再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一下子将学生带入王二小生活的年代,学生在婉转的歌声中入情入境。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2、展示:将你收集到的小英雄图片展示给大家,用简短的话介绍他们的事迹。你们想知道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点击课件或出示文中插图,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听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边读边画出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作上标记。

1、汇报你在课前是怎么自学生字的。

(课前布置学生按照教参142页儿歌中的方法自学生字,让学生交流自学方法,互相学习。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指导。)

2、拿出自制的生字卡片在组内汇报: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用插图引出生字、认识生字。

4、采蘑菇游戏:小白兔去森林里采蘑菇,可是蘑菇的后面藏着生字和生词,小白兔学习不认真,不认识这些字,你能帮小白兔把蘑菇采回家吗?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字音是否准确。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人的不足,虚心接受他人的评价,从而学会评价。)

2、找一找。找出与四幅图相对应的课文段落,读一读。指出不理解的地方。

3、画一画。在段落中画出直接写图意的句子,读一读。

照样子说一说:

(1)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埋伏圈。

(2)敌人把王二小杀害了。

王二小被_____。

(3)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八路军把_____。

1、出示要写的字王、边、进,指导认读。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这三个字怎样写好看。

4、指导学生描红,提示学生注意笔顺。

5、展示学生作品,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贴在成长记录册上。

上节课的生字宝宝又到我们班做客了,你还认识他们吗?

1、开火车读生字新词。

2、小小擂台赛:男女生各找一名学生比赛认读生字,其它同学做评委,看谁能当上小擂主。

2、自由练读第二段。想象:敌人会怎么叫他带路?(引导想像当时的情景)

3、男女生比赛读第三自然段。理解顺从,表演:王二小是怎样顺从的?为什么要装?

4、同桌互读四、五段,体会这两段应该用怎样的速度读。(边想象边读)

假如你是王二小,你能想象出王二小当时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吗?

为什么说王二小是英雄呢?

(通过讨论,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训练学生语言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以《歌唱二小放牛郎》的乐曲为伴音(参见相关链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把你收集到的小英雄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浙教版课件(篇11)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结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复习要求和目标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列方程结应用题。

学生讨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是怎样?

怎样找出题中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二、基本练习

1、出示:一只河马重3200千克,它比10只老虎还重250千克。平均每只老虎重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后,先说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什么?然后再把平均每只老虎的重量设为X千克,列出方程并解答。

(2)指名回答学生列的方程,师生讨论校对。

2、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相距153千米的两个码头相向开出,3.6小时后在途中相遇。甲船平均每小时形20.5千米,乙船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义。

(2)列试方程解答。

(3)师生校对交流。

三、提高练习

出示课本131页第22题

(1)先让学生说说两种方法表示什么意思?

(2)分别用两中方法解答。

四、课堂总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

作业本[86]

浙教版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图文对照,学习课文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把握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学习的精神。

难点分析

1.三味书屋内陈设。

2.早字的来历和意义,即鲁迅小时候勤奋学习的事迹。

课前准备

1.放大的课文挂图,或有关三味书屋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请教别人,了解鲁迅的生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生疑,使学生产生新奇之感受

1.学生自读课题,理解题意。

书屋,专指读书用的房子,三味是书屋的名称。

点评学贵有疑,通过释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新奇感。

2.学生再读课题,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三味书屋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谁在这里面读书?是怎样读书的??把审题与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

点评由学生提问,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四个问题紧扣了课文重点,并为教学作了必要的导向,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重点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之欲望

1.自读全文,了解课文重点。

(1)要求学生自由读全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点评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学生交流。

2.围绕重点,自读质疑。

(1)自读自悟课文第3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梳理出主要问题: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个早字??

点评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又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民主理想。教学的重难点被梳理出来,为合作研讨提供了主攻方向。

三、合作研讨,使学生体验探究之喜悦

1.学生围绕早字自读探究,感悟鲁迅在书桌上刻个早字的原因。

(1)个体自动:学生自由读文,批画有关的词句。

(2)小组互动:小组合作研讨。

2.全班互动,师生共同探讨,相机指导朗读,深入领悟早字所蕴涵的鲁迅勤奋好学的精神。

点评在自动的基础上互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通过自主学习,读懂自己所能读懂的内容,为合作交流准备条件。通过自主学习,明确自己无法独立读懂的问题,为合作探究准备内容。

(1)读一读写早字来历的句子,抓住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一重点句研讨鲁迅当时的家境。

引领学生抓住几乎奔走等关键词语理解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即鲁迅差不多天天奔走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忙着料理家务。

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包含的意思,即当时鲁迅家的经济情况已日渐窘困,只得靠当东西去买药治病。他不得不一面上学读书,一面承担沉重的家务。

点评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比较全面、深刻,引导有层次,方法多样。

(2)读一读写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刻下早字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鲁迅勤奋好学的决心。

(3)读一读写早字形状的句子,抓住花骨朵火把等词语让学生结合实物想像,联系上下文体会鲁迅勤奋向上的可贵精神。

3.学习小结。学生交流有关鲁迅生平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早字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四、朗读背诵,使学生体验积累之愉快

1.朗读第3自然段,引领学生围绕早字概括出内容要点:

(1)早字的形状;

(2)早字的来历;

(3)早字的作用。

2.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整段话连起来背。

点评:精炼的概括,可帮助学生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图文结合,使学生产生观察之兴趣

1.观察图画,了解三味书屋的样子。

点评先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即文章的后半部分,再回到文章的前半部分,这一设计打破了课文原有的顺序,是一种颇大胆的设计。

看看说说。学生自主观察,然后互相交流。

预计学生的观察顺序有:从近到远;从中间到四周;从四周到中间等。

2.图文对照,领悟作者的观察顺序。

点评注重结合图文,培养学生的观察顺序。

(1)读读找找:从图中找出课文第2自然段中叙述的事物。

(2)读读画画:在文中画出表示方位的词语,并体会用上这些词的作用。

(3)摆摆说说:让学生用文具摆一摆并说一说三味书屋内哪个方位上放着什么。

点评就地取材,简单而富有实效。

(4)看看说说:学生朗读课文后,看图按方位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三味书屋的样子。

(5)读读议议:讨论作者为什么按正中、四面、东北角这个位置顺序写,也让学生意识到按什么顺序观察要因事物而异。

点评按什么顺序观察要因事物而异,这一点很重要,观察、作文要有一定顺序,但这个顺序又是有一定灵活性的,可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选择。

?因为作者观察时,正中是书屋的中心,是最显眼的地方,所以先写中间;学生的座位是分列在先生座位的四面,所以接着写四面;而鲁迅的书桌是学生书桌的一张,就放在最后写。作者是按这个顺序观察的,也是按这个顺序去写的。

二、总结升华,使学生体验成功之快乐

1.师生共同总结。

2.学生交流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三、语言实践,使学生体验运用之乐趣

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教室或自己住处的室内陈设,然后用一段话写下来。

点评: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浙教版课件(篇13)

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本次练习共5题。第1题是学习表示人或事物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2题是辨析近义词并选词填空;第3题是句式练习;第4题是把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自豪感;第5题是阅读练习,巩固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项目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写作时应选择适当的句式突出句意,增强表达效果。

二、教学目标

1.懂得表示人或事物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根据拼音写词语。

2.能根据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表示死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用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表达一般陈述句的意思。

4.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5.能独立读懂短文,能划出短文的中心句,正确体会短文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选择句式,并说明理由。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练习第1、3、4、5题。

难点:练习第3、4、5题。

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小黑板。

二、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懂得表示人或事物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根据拼音写词语,完成练习第1题。

2.能根据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表示死的词语,完成练习第2题。

3.能依照例句用双重定句和反问句表达一般陈述句的意思,完成练习第3题。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习第1题。

(1)拼读拼音,写出词语。

(2)全班校对、订正。(南京、雷锋、天安门)。

(3)看看这3个词语的拼音,在书写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大写字母)。

(4)这几个词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为什么要大写?

小结:凡是表示人或事物称呼的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都应该大写。

(5)让学生再举几个例子,并写拼音。如:

xīhlinngzhjiāngshěng

西湖赖宁浙江省

2.指导学习第2题。

(1)读题,明确要求。(填出表示死的词语。)

(2)指导解题方法。(先读懂句子的意思,了解各句所写的人和死的原因,再来填写适当的表示死的词语。)

(3)学生独立完成。

(4)全班组织讨论:各句答案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填写?

①就义。就义指为正义的事业被敌人杀害。刘胡兰是为了不泄露党的机密,被捕后被敌人铡死的。

②牺牲。牺牲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在战场或其他场合战死,通常用牺牲。

③遇难。遇难指因受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飞机失事属于发生意外。

④逝世。逝世一般用于病故或老死。周总理属于病故。

⑤击毙。击毙是贬义词,指坏人被枪打死。

(5)校对后订正。

(6)小结:用近义词时,我们要注意根据句子所表示的语言环境,准确地用词。

3.指导学习第3题。

(1)读题,明确要求。(照样子改写句子。)

(2)分析例句。(用小黑板出示)

①没有人不说大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地方。

A.句子中有两个表示否定的词:没有、不,否定之后否定,意思就是肯定了。我们也常联系到数学中的一条运算规则:负负得正。有两个否定词,这样的句子就叫双重否定句。它表达的语气要比第一句一般陈述句更强烈。

B.比较两个句子,总结改句方法。(用上两个否字词,如不能不,没有人不,不会不等,还要改动个别词语。)

②人们怎么会不说大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地方呢?

A.句子里有一个表示否定的词语:不,句尾用问号。但是这个问句不用回答,题目本身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这样的问句叫做反问句。它表达的语气也要比一般陈述句强烈。

B.比较两个句子,总结改句方法。(用上一个否定词,末尾加上问号,还要改动个别词语。)

(3)让学生独立改句。

(4)全班讨论,校对、订正。

①进入岭中,看到那数不清的青松白桦,人们无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

进入岭中,看到那数不清的青松白桦,谁会不马上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②答应了别人的事非守信用不可。

答应了别人的事怎么能不守信用呢?

③地里的田鼠太多,庄稼的收成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地里的田鼠太多,庄稼的收成怎么会不受到影响呢?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完成练习4。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5。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习第4题。

(1)读题,明确要求。(整句成段。)

(2)把4句话通读一遍,了解主要内容。

(3)学生独立完成。

(4)全班校对、订正。(总起挖地道用地道总结地道作用,2431。)

2.指导学习第5题。

(1)读课后问题。

(2)带着问题自学短文,独立尝试回答问题。

(3)找出中心句,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以及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4)全班讨论回答课后的问题。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给予点拨。

①前一句是排比句,和后一句相比,语气更强,感情更深,突出了红色的意义和对它的赞美②读起来音调激昂,更具音乐感。

③前一句为反问句,后一句为一般陈述句。前一句更能反映作者对黑色的由衷喜爱,后一句的感情表达则显得较为平淡。

C.这两句话的区别主要在语序的安排和形容词的使用上。第一句更强调了黑色的可贵。

"浙教版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