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发布时间: 2023.12.30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合集9篇)。

编辑考虑到您的喜好和口味,制作了这份名为“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的资料。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每位教师都应按照要求来准备教案课件。教案是促进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协调和互动的重要工具。希望下面提供的信息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仅作参考之用!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能力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二、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2】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  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 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 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难点:王羲 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1、学生齐读引言。

2、教师引入: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2、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1、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2、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落实知识点。

2、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 所欲言。

3、讲王羲之的故事,谈王羲之的品格。

1、指导学生阅读 教 材,找出要点。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3】

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________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_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________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________和________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________,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__________”。

秦朝的疆域:东至________,西到________,北至________一带,南达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1.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

2.小明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下列哪个地方( )

3.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文中的“他”是( )

4.“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

6.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

7.下图为北京奥运会会徽标识,这种字体在秦朝时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这种字体是( )

9.秦始皇为开发岭南地区,促进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兴修了( )

10.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是( )

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1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1)材料一称赞了秦始皇的哪一历史功绩?

(2)以上两幅图片,反映了秦朝采取的哪两项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什么积极意义?

(3)根据上图写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1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代中国的统一大业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请写出促进秦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和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

(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3)在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

(4)为了巩固边疆地区,秦始皇又采取了什么举措?

15.(包头中考)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

16.(深圳中考)秦始皇采纳李斯“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的建议,在地方上推行( )

1.商鞅变法 嬴政 221 咸阳 2.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皇帝 郡县 3.小篆 半两钱 度量衡 车辆 道路 灵渠 万里长城 东海 陇西 长城 南海

1.C 2.C 3.B 4.D 5.D 6.D 7.B 8.C 9.C 10.A

11.B 12.D 13.(1)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2)图一: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图二: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意义: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3)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14.(1)商鞅变法。长平之战。(2)称皇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4)修筑长城,开凿灵渠。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4】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是生活在北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是黄河流域的代表。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发明了彩陶。

6.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赤壁,大败而回。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

2.386年,拓拔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顺应当时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措施。例如,他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3.生活在南朝的祖冲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北朝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4.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最出色,人称“书圣”。东晋人顾恺之流传至今的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北魏石窟艺术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5】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自然环境概况,即中国人民生活的环境。本课侧重于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环境只是人们生活的舞台,如何体现人的存在,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是本课的主旨。同时,本课内容为第三课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1)通过读图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讨论分析不同地形区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通过读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进一步讨论这样的地势产生的影响。

(3)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进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不同地形特别是山区及学生所在地地形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分为想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会(新旧结合掌握知识)→会学(读图分析掌握方法)→会用(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提问】刚才大家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承转】中国的山水和土地养育着亿万中华儿女,也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将在这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歌声中去了解祖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使壮丽河山长在,灿烂文明永传。

【提问】(1)请同学们回忆地形的种类,看图找一下中国有些什么地形?

学生确定中国地形多样。

(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区?

【提问】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情况。

学生从生活习惯、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讨论。

【展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等地的图片。

【提问】其它地形区的人民是否一样生活生产,为什么?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分析,农业生产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地自然环境的制约。

【叙述】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都统称为山区。

【提问】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确定山区面积广大。

【提问】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你有什么看法?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对话,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休验和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问】我国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哪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你愿意参与吗?

为第三课东西差异、西部大开发作铺垫。

【承转】刚才我们讨论了我国的地形特点,那么在家是否知道各类地形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什么呢?(海拔)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下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

【提问】(1)对照陆高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读图回答。

(2)如果我们自东向西穿越这三个地形区去旅游,会看到地表起伏有什么变化?

(3)你能解释“大江东去浪涛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原因吗?

【提问】(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今天所学内容或者说出你印记最深的。

(2)我们知道了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那么你对于人类对地形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有些什么看法呢?

本课的教学应突出人们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反思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6】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教案活动设计》文章由收集。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

活动目标

通过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文献等,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设计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地理、语文等各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阐释中国申奥主题,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和人文意识,弘扬和平、友好和拼搏向上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

通过分组设计奥运火炬传递路线,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式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组,明确每组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设计本段火炬传递路线并制成图,以便活动时直接贴到大图上;搜集有关资料;推选课上发言的代表等等。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的历史读物、地图、工具书和一些报刊杂志,还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认真新闻记者北京奥申委代表团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所作陈述报告中的文字。

活动过程

2008年奥运会火炬国内传递路线目前还只是一个简单的轮廓,教师、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各自的想像力,设计一个心目中最佳的路线,路线可按一个主题设计,也可按不同主题分段设计、拼接,活动方式多样,可以是由各组同学设计一个奥运火炬传递路线,最后评比选出一个最佳的路线;也可以安排各组同学分段设计奥运火炬传递路线,拼接成一个路线。活动过程如下:

课前,将学生分为五组,国外路线为第一组,设计从希腊到中国的火炬传递路线,并负责介绍沿途所经国家或地区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国内路线共分四组:第二组设计从西藏沿丝绸之路进入北京的路线;第三组设计从西藏沿黄河进入北京的路线;第四组设计从西藏沿长江、大运河进入北京的路线;第五组设计从西藏沿东南沿边、沿海到东北再到北京的路线。每组同学在设计路线时,必须介绍本段路线所经的省市或地区,各省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或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当地的少数民族情况,介绍本段路线中所涉及的重要标志,传送火炬的人员,并简要陈述其理由。另外,教师还要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及中国北京承办奥运会的有关情况。

上课一开始,首先由教师介绍奥运会的由来及中国早办奥运会的有关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会选择中国北京?教师加以引导。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7】

3。都江堰的修建者、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三、重难点:

1。形成:(1)经过春秋近3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晋国被 、 、 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国家:在十几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 ”。

3。七国争战: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 的势力增强。

(1)政治上: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6。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应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反馈矫正:

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8】

【导入新课】

20XX年是马年,从古至今,马都是人的得力工具之一,也是人可依靠的最忠实的“朋友”。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与马结上了的缘份。下面讲大家看一则小故事(投影幻灯片):

刘秀起兵初期,舂陵义军势力尚小。新野一战大胜后,接着棘阳一战大败。刘秀与小妹伯姬骑马慌乱逃跑之时,遇到二姐刘元,便合力想拉刘元上马。刘元深知,马负多人,速度下降,可能三人都逃不了,就主动放弃上马,还用棍子猛击马臀,结果刘秀与小妹成功逃脱,刘元却惨死敌手。刘元以自己的慷慨赴死,成就了弟妹的脱险。在反莽复汉的斗争中,刘秀家族先后牺牲了包括大哥刘縯、二姐刘元、二哥刘仲等在内的十余人。马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生死关头,兄弟姊妹间的亲情是无限的,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是无限的。

待学生看完故事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故事中的反莽复汉是怎么一回事?故事中主人公刘秀主要功绩是什么?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怎样盛世局面?这种盛世局面出现也他的哪些措施密切相关?今天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东汉的兴亡》揭晓问题的答案

【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

教师设问:(1)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2)西汉实现大一统的皇帝是谁?(3)西汉时期出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分别找不同学生回答。

学生1:公元202年、刘邦

学生2:汉武帝

学生3:“文景之治”局面

教师讲述:可是到了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指皇帝的母族、妻族)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公元前25年,起义军首领刘秀(西汉宗室)建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投影:

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教师:刘秀就是光武帝。他统治后期,社会出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出“光武中兴”与光武帝的哪些措施推行密不可分?

学生:(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2)合并州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教师:汉代出现了“文景之治”与“兴武中兴”局面,请学生小组依据两大盛世面的内容,讨论总结古代盛世局面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具体要求投影幻灯片

具体要求

★限时大约10分钟左右。

★总结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抓住盛世局面出现的共性。

★小组长可将“文景之治”和“兴武中兴”出现原因分派不同组员讲解,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碰撞归纳出共性,并由小组记录员形成文字。

★教师抽查各小组讨论结,未被抽查小组对答案有异议可举手做补充发言。

等待各小组回答完后,教师可将各小组答案汇总,投影幻灯片

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教师:“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是否有借鉴意义? 学生1:有,因为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就必须不断政策调整和关注民生。

学生2:有,因为社会发展进步需要人才,任贤才能更好推动社会的发展。

学生3:有,因为一个国家发展不能只顾眼,要像以上皇帝一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

教师:经过光武帝的励精图治,使汉朝重现昔日的繁荣,但是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国家

政治出现了怎样的变故呢?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师投影幻灯片

史料一

汉顺帝未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大意是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谄佞奸徒,趋炎附势,阿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极尽荣华。)

史料二

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作自己的奴婢,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

史料三 东汉后期政权形势示意图

把持朝政 夺回君权 依靠宦官

以上材料反映东汉中期以后朝政有何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影响?

学生:政治腐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导致了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教师:由于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黒暗统治了,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三、黄巾起义

教师投影幻灯片

东汉末年民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太平御览》卷976所录之崔寔《政论》

解释:我们百姓的头发如韭菜,被剪后还能复生。(古代被剪发也是一种刑罚)我们百姓的头如鸡,被砍了也能复鸣。官吏不是必须要敬畏的,百姓从来都不可被轻视。

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教师:这首民谣是受到官吏压迫的百姓创作的,它反映东汉未年社会民不聊生的现状。对此,农民起义军领袖张角举起大旗领导了黄巾起义。投影幻灯片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海拔最高牧区案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的特点,体会牧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从地图和相关的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牧区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特点。

难点:从地图和相关的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什么地方呢?哦,你们领略过我们平原的秀丽美景,今天,老师想带着大家一起到海拔最高的牧区看看,愿意同老师同行吗?

新课教与学:

在去之前,那我们先了解一些关于海拔最高牧区的有关情况吧。首先是我们要知道牧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情况。请同学看图。我们再了解牧区的气候,气候由哪两个因素组成,牧区的气候特点请同学来说一说。(终年气温较低,日温差较大)

我们了解了牧区的基本情况后,你觉得要去牧区选择什么季节去最合适呢?哪些人不适合去高原牧区呢?那我们应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呢?(汽车、火车、飞机)有没有同学知道关于青藏铁路更多的信息呢?(青藏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困难,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总长1142KM,累计投资88.9亿元,建了整五年时间。)那青藏铁路建成以后对青藏地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好,我们准备很充分了,那我们就出发。我们从南京坐火车,走京沪线到陇海线,在到兰青线,日过三天,火车行进在青藏线上,各位旅客请注意,前方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放眼望去,你们看到什么了呀?看到这个场景,我想起曾经遇到一个游客,他说:“青藏地区看来没有纯粹意义的农民,而有纯粹意义上的牧区和牧民,你们觉得呢?”(青藏地区的耕地很少,即使从事农耕的农民也会饲养少量的牲畜,他们是完全依赖畜牧业的牧民。畜牧业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

另外,在青藏牧区,除了我们刚刚看到的绵羊、山羊外,你知道还有什么优良的畜种吗?(牦牛、藏羚羊)好,让我们一起去近距离的接触它们吧。展示图片牦牛,在这图中你获取的有效信息还有哪些?展示图片藏羚羊,藏羚羊是我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它们之间也有逃脱不了的命运,看!远处这场景,你最想说什么呢?

了解牧区的大致情况,让我们走进牧民,了解更多我们想知道的牧民生活吧。吃(展示图片):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穿(展示图片):藏族同胞居住在青藏高原,那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他们所穿的藏袍,袍袖宽敞,当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以调节体温,同时有利于起居、出行。另外,藏袍腰肥襟大,白天当衣穿,晚上则可以当铺盖,和衣而眠。除此,藏胞在放牧、耕作中,遇到天气多变而需要调节体温时,褪下袖子就行了。而把袖子褪下来系在腰间,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由此,慢慢地形成了穿着习惯,也就是在气温正常时,藏胞们穿藏袍时,一般只穿一只袖子。住(展示图片):了解牧民从游牧到定居的生活变化。行(猜猜看):根据牧区特色和条件,藏族同胞平时靠什么而行呢?

各位游客,我们的旅游接近尾声了,前一段时间都是我说你们听,接下来,我想听听你们对这次旅行的感受,谈谈当地的自然环境对牧区生活的影响,怎么样?规则: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感谢各位对本次活动的积极参与,跟大家一起度过的时间我非常愉快。欢迎各位下次再来我们牧区看看,相信我们的牧民生活会越过越好。最后我代表藏族同胞送上我们珍贵的礼物──哈达,祝福各位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万事如意!再见!

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                                   生产方式

气候条件                                   生活方式

教学设计体会:

新课程要求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是教学改革的要求。针对这一要求,我在教学设计时多从学生的视野出发,以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为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相关的知识,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这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整合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自然环境到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牧区生活再到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教材运用的灵活性。第三,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的利用和捕捉。

不过,在整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和缺点,需要各位批评指正,我自己觉得最大的缺憾是在课堂中一些问题的设计不够严谨,指向性不够明确,以致于学生“答非所问”。面对学生的“答非所问”又不能很机智地转化,所以,本人觉得个人素养急待于提高。

附件:

(1)酥油是藏族食品之精华,高原人离不了它。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藏区人民最喜食牦牛产的酥油。产于夏、秋两季的牦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在食品结构较简单的藏区,能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

(2)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先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然后加上适量的青稞粉,搅拌成团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进嘴吃。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

(3)浙江: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为4898万人

西藏: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藏族占全自治区总人口244万。

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我的心情无比轻松快乐,学生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我很感动。再通过老师的及时肯定点评,学生积极想要展示自己的欲望被点燃,得到肯定和认可后,又很满足,我觉得这堂课对我来说很有收获。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她必然会和社会上的很多领域相联系,成功的教育最终必然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正如,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为改良社会而设,为教育社会人才而设”。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内涵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我们教育的对象——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最终必将走入社会。那他们需要什么呢?需要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需要走上社会后最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提高自己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而这些正是新课程下教育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课堂里安安静静,师长高高在上。而新课标要求师生互动平等和谐,当学生处在这种宽松、民主、愉悦的状态时,最容易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有效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求知。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学生亲身体验得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创设有兴趣的场景,让学生兴趣盎然,积极鼓励学生观察自然与社会,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学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学促教、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通过师生间的交往,增长了知识,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肯定的需求和欲望,当这种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明显增强,不仅仅是主体行为的参与,更是主体情感与思维的参与;不仅仅是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回答、辩论、表演等活动,更是注意力、好奇心和兴趣的高度集中,是思维激活与发展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及时肯定,适度表扬也是可以借鉴的好方法。

(三)这堂课通过海拔最高牧区案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的特点,体会牧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旅游”的形式进行教学,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其实也是一种生存能力的培养,也符合当今教育目标的要求,故花去大量时间我觉得也值,最主要的是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变书本的知识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所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不失教育的目的,更加彰显了历史与社会课开放性的特点。我们正在实践着新课程,正在摸索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将使每个同学在情感、智力、能力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我们所有实践新课程的老师们最大的心愿。

(四)长期以来,人们把课堂学习转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转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如同课程专家所言: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通过充分、大胆利用学生资源,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教学资源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当然,如何有效、高效的用好这些资源,有待我们继续研究和实践。

(五)在这堂课中还值得肯定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渗透着思想教育,比如在讲到藏羚羊的生活环境时提到青藏铁路给藏羚羊让道的事实,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激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热情。还有对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的理解及尊重,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了解到祖国大家庭的各民族的民族风情。

(六)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这样说过:“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将是一眼活泉”。我觉得很有道理。在知识更新如此快的今天,我们能给学生的越来越觉得不够用,只有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才行。在很多时候相信学生也会激起我们的灵感或者补充我们认识上的不足。这节课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这一眼泉水更有活力。在整堂课中,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和缺点,我自己觉得最大的缺憾是在课堂中一些问题的设计不够严谨,指向性不够明确,以致于学生“答非所问”。面对学生的“答非所问”又不能很机智地转化成有用教学资源,所以,本人觉得个人素养还急待于提高。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