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艺术设计课件

发布时间: 2024.01.16

艺术设计课件分享。

今天栏目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艺术设计课件”的精彩文章。每位教师在每节课上都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学课件,认真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案课件是他们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教师在上课时会根据教案课件来实施教学。相信阅读这篇文章后,您一定会对相关知识有所提升!

艺术设计课件(篇1)

一、“三阶式”景观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讲授)

鉴于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这一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按阶段性逐层深入这门学科的内核部分,每一层都有其时序性、针对性及开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当代综合性高校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扣新时代景观设计科目的意义,并进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创新方法。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教师在传授其他艺术学科理论课知识点的时候,会依序从“大范围的主流艺术”的萌起切入,带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与细节,绘画史、雕塑史和建筑史也是谈及有关“实用艺术”和“空间设计”时,必然无法脱离的基本铺垫。比如视觉传达的课程安排,起始必然是有关近代艺术及包豪斯思想的提及,同样会关联达达、超现实和波普等艺术潮流的介绍;而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对于现代派、包豪斯及后现代艺术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都成为专业性艺术学科,展开“个性”之前所必备的“艺术史史论”导入过程。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所以为“人与生活”的考虑成为其学科研究的内核。(当代艺术史论部分,是另开课程讲授的,这样不能体现其与景观设计直接的关联,建议在东西方园林史、近代景观产生及发展的内容之前,加入东西方近代艺术史与相关交叉影响的史实部分,补充横向间接对景观设计学科有所影响的知识点。(印象派及现代派对艺术新概念的赋予,人本、感官、身体及性格化的艺术思想,现代艺术更将人类及生命的溯源视为达至人本设计的脉络,景观设计中有关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

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授课教师应对以往多种景观设计类的教材和书籍进行提炼分析,筛出有时代特征、问题鲜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对知识点合理归纳,并将其体系化,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建国之后、改革开放及当下的情境对比);中国景观行业的SWOT分析;世界较成熟的景观设计学术及专业组织、机构及公司介绍,分享不同的景观理念及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背景中职业的不同要求;景观设计的学科外延(美学、心理学、生物选择、生态学、地理学、遥感技术等)。(形态及分类);②表达A(分析景观表达的种类、当前倾向及工具选取,就不同的元素对应其表达手法,选取快速手绘的图样与技巧);③形式及概念(理解造型要素与构成要素的契合,合理生成场地初步构形,凸显方案创意);④基本元素(地形、铺装、植栽、水体、道路、设施等);⑤结构系统(空间、流线、边界、节点、中心)→景观整体提升;⑥表达B(通过美学规则的学习,掌握景观造景的艺术手法;讲解图纸的规范与成果呈现,以及程序推演的过程);⑦专项课题(庭院、校园、公园、住宅区、广场、路政等;可对分项景观进行分类讲授:路政空间、绿地空间、住区空间、城区开放类空间、大型区域规划等)。其中路政空间指涉步行、单车、车行公路及轨道交通等设计区域;绿地空间指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要求、性质、原则及形式表达等;住区空间指涉架空层、庭院、住宅小区、住区交流场地及会所等;城区开放类空间指涉商业街、滨水带、广场及公园类的设计;大型区域规划多指涉风景区和城市片区,接近规划设计的层面,名胜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体现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及生态方面的综合影响。综合性高校的景观艺术专业,其理论框架尤为重要,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上文展开的专项课题类别对景观设计门类进行了综合考量,从数量上看,设计的区域和生活的氛围依循五个空间逐级拓展与深入;从质量上看,侧重偏小型空间构成的有机发展,才能引领城市片区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景观对城市生活的终极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经过对原始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尊重,以及对基础性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景观关联知识的延展,用边缘、交叉、跨界的知识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起到了综合性高校传统景观艺术教学的活化剂作用,便于让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外延有更深入的了解。其中交叉专业的互补拓展,主要是戏剧、电影、综合材料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从另个角度诠释空间中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潜在地体现“空间感”与“生活性”,展现人及自然的性质。戏剧宏观的布局,远不及其表演集中的空间焦点,但院校传统的景观教学中,缺少间接让学生用主观的感官去体验空间的形式,进而认识空间内核与人生活的关联。(景观都有空间和时间的线索,电影和空间艺术都有其多层“不可动性”,需要主角将片断运动与开放的整体运动相联系,激活后才能产生意义。③(展示、装置的作品中,木制、石制、金属、玻璃及新材料等材质的综合运用已得以普及性发展。艺术语言的表达与接收,从传统的视觉至其他感官知觉,发展为从生活场景的触觉经验至心理投射,产生环境营造的共鸣。

二、“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

由于花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并且花园的类型可以包含庭院、别墅花园及花园餐厅等,控制在“回归性”的场地布置与精神表达。如可让学生模拟日式常有的花园地块与场景做作业:备有BBQ的铺石庭园、从房间延伸出来的露台设计、通过曲线美的庭院对建筑延伸、可以与宠物玩耍的细长院落、与海相接的花园、将庭院与起居空间相融合、与别墅相连的山间小路、屋顶露台上的宽敞宅院等,将这些特色空间场景与中国特有的自然背景融合进行花园课题研究。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公园一角的花园餐厅(图2)。

2.主题型社区设计的要求

除了偏向生态层面的训练内容外,更高层次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课题,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舒适的生活,在现代飞快的`生活节奏中,舒缓疲劳、缓解压力、从网络电子的世界中得以间歇,也是社区类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所在。花园类的设计较私密与内敛一些,而广场、社区和住区一定是人的行为、社会的交流更频繁的景观场合,除了锻炼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超离直白的形态和口号的生态,对人的感官与心理层面的设计考量。此类练习是要求艺术类的学生,对形态直观性整合有所升华,避免从业过程中进入“千城一面”的漩涡,让项目既具有美学意义的外衣,也产生心理学价值的探讨,深层次解决空间中人类行为交往的问题。在社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形态的灵感源于自然,功能上最大限度地反映集约与节能,营造适宜居住的楼盘环境,将休闲主题与浪漫风格相结合,处理区域的文化性问题。再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某市水云湾楼盘景观设计(约均为高层、无序分布、密度较高,周边环境为生活区、工厂、幼儿园及滨海大道,海洋性气候,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中,为当地的居民设计具有舒适一般性与地域特殊性的楼间隙景观组团,尝试用主题联系破碎的景观用地。

3.小氛围形态设计的要求

花园、社区是艺术类景观设计作为作业练习适宜选取的种类。而第三点是说明此专业的训练性质所在,也总结了花园、社区及其他类似空间(小公园、小广场等)的特征:小而精。具有形态处理的直观性、主题创意的直观性及生态表达的直观性,“三个直观”也涉及艺术类学生潜质与特性的考量。“小氛围”,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历史及教育特点中,倾向选取的设计种类即是:花园与社区。让学生在限定的氛围内,处理好景观在形式、环境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作为教师,更应指导学生以美学、环境心理学知识点的学习为切入点,把握本专业学习的核心方向与根本意义。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昆曲体验园。景观课程开设前,在苏州考察期间,留给学生的有关“文化振兴”的设计课题,旨在通过小规模的场地设计(主体五感及潜意识的角度,重新激活各年龄层次的人们对昆曲文化的喜爱(图知识点较传统、教学方法较单一;提出循序渐进的“三阶式”景观教学模式:原始性知识理论→基础性知识理论→拓展性知识理论;并相应提出艺术特性的“直观性”景观训练内容:花园设计、社区设计及小形态设计的要求。本文针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的课程特性,期待用合理的讲授与反馈体系,重塑艺术类景观课程中的感性与理性问题并重的考虑,并找寻具有规律性的手法解决现有问题,依循良性的教育模式进行同类推广。

艺术设计课件(篇2)

从新媒体艺术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媒介是新的。如AR、VR、OLED、APP、全息、体感媒介、智能机器人等各种媒介。第二,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体验方式是新的。人们对作品的体验是基于时间顺序的展开过程,体验者和作品成为一个整体,对过程的体验是新媒体艺术主要特点之一。新媒体艺术和架上艺术有着显著区别,架上艺术的呈现主要是作品意向在观众内心的投射,作品和观者的对话是形而上的,而新媒体艺术通过观众的体验所产生的对话过程则是兼具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体。第三,新媒体艺术的设计方法是新的。众所周知,艺术创作具有高度的媒介依赖性,任何一种媒介的创作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如书法讲求笔法、章法,电影艺术注重镜头,而新媒体艺术自然与新媒体的运用息息相关,有着特定的创作模式。基于上述观点,新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从理念到过程都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近几年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探索,笔者总结了一个面向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六个核心环节:选题、媒介分析、内容创意、内容制作、作品整合、体验。选题阶段主要确定设计目标;媒介分析阶段主要了解各种新媒体的表现方式、特点、技术等;内容创意阶段要结合新媒体确定适合的主题和创意;内容制作阶段是创意设计的详细展开阶段;作品整合阶段主要是构建新媒体展示平台,并将设计内容与展示平台进行最后的整合;最后的体验阶段,是根据体验的效果对前面的设计进行验证和反馈,发现问题并予以调整。这一教学模式最大特点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能力,尤其是在选题和媒介分析阶段,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手段,锻炼资料搜索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分组设计,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和帮助他们把握方向,这也符合新媒体时代的“翻转式”教学的特征。本文结合投影装置艺术教学的具体案例来探讨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

一、投影装置艺术

投影艺术(ProjectionMappingArt,简称PMA),也被称为视频投影艺术,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其主要形式是将各种不规则形状或结构作为视觉影像投射的载体,因此也被称为结构投影。投影艺术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影像与结构契合的节奏感,二是具有鲜明的音乐节奏,通过音画同步进一步强化画面的视觉张力。基于投影艺术的装置艺术是对传统装置艺术的拓展。采用新媒体手段的装置艺术是在实景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一层虚拟的信息(影像、声音),由于装置几何结构的特殊性,虚拟投射的信息更有针对性和空间节奏感,再加上音画的节奏韵律,使现场气氛更富有律动和美感。投影装置艺术同样提供了全新的体验方式,“在装置作者的预谋之下,有意识地诱导观众参与装置作品或关注装置中的影像,结合装置设施,从而实现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观念连通,形成一种纳观众身体和行为于影像装置的即时体验。”①在过去,电视、电脑和电影屏幕都是平面的、矩形的,而投影艺术彻底改变了这些传统屏幕,实现了对它们的解构与重构。投影艺术的投射载体从舞台、建筑外立面(图,各种产品如Nike的鞋子(图,对于从事视觉艺术的人来说,是一个经济而富有魅力的新媒体创作模式。概括起来,投影艺术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品牌营销、舞台表演、互动娱乐、主题公园、展览展示和公共艺术。如由墨西哥艺术家为鹿特丹舒乌伯格广场设计的公共艺术《BodyMovies》(图3)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舒乌伯格广场是互动式的,利用投影机投出的大型画面,将舒乌伯格广场变为一个巨大的互动艺术装置作品。”②

二、新媒体投影装置艺术教学案例剖析

一个完整的新媒体装置艺术设计教学应该包括选题、媒介分析、内容创意、内容制作、作品整合、体验反馈等多个环节。限于篇幅,本文选取选题、媒介分析及内容创意三个部分进行详细探讨。

(一)选题

选题阶段主要确定设计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一阶段通常是由教师给出一个大致的范围,然后由学生进一步细化,或是进行无主题设计方案。本文列举的案例属于后者,题目要求学生采用投影装置这一表达媒介,主题可自由选择,目的重在训练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学生在此阶段的首要工作是大量观看、解读各类投影装置艺术作品,以了解投影装置的形式、载体、空间等创作特点,商业类或艺术类的作品都可以是学生研究的对象,然后根据选择的主题进行创作。如案例以“六一儿童节”为主题(图4),创作欢快有趣的投影装置,装置空间可以是户外或室内。

(二)媒介分析

媒介分析是新媒体艺术设计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哪种媒介适合哪种效果的表达,是否与特定的空间吻合,是否容易安装、搬运,包含哪些技术细节,装置造价是否可以接受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因为选题要求媒介为投影装置,所以无需再比较各种媒介的优劣。媒介分析的具体内容采用什么样的载体适合主题的表达、体量大小、对投影机功率有何要求、针对所选择的载体在技术上如何实现投影对位、对位软件的`选择等。如选择以数个方形盒子堆叠的塔状(图5)为投影载体,盒子的材料为纯白色硬纸板。一方面方形盒子比较简单,容易搭建,成本可控;另一方面,投影控制在盒子上比较容易对位。对位软件是Mac平台上的MadMapper,该软件简单易用,能让设计师把精力集中在投影内容本身的同时,实现较为强大的现场投影效果。图1PMC为伦敦巴特西电厂改造项目设计的大型投影装置

(三)内容创意

内容创意设计实际上就是动画的前期创意,包括故事版(图美术风格、音乐等。由于投影装置载体的特殊性,在绘制故事版时必须注意投影机的视角,进而框定投影影像的边界。故事版中的每一个画面都应该被边界框定,同时由于投射载体的几何特性,那些位于边界内部的点、线、面也成为内容创意的关注点。恰当地运用这些几何特征将增加作品的空间感和韵律感,因此投影装置艺术是内容解构和实体重构的结合体。投影装置艺术设计的其他阶段还包括内容制作、作品整合以及体验反馈等。尽管内容制作依然沿用传统制作手段,但媒介的几何特点以及投影的空间环境等都会对制作内容产生影响。作品整合阶段基于特定的空间、时间搭建装置并使其呈现富有创意的内容。体验反馈阶段则需要观众参与,观众置身于新媒体艺术作品所营造的展示空间内,通过参与完成与作品的对话,并反馈设计缺陷,通过反复修改实现最终效果。

新媒体艺术中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成为艺术设计领域一股重要的新生力量。面对新媒体艺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教育也面临诸多新的任务,如改善较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技术与艺术的整合运用、构建行之有效的跨界途径等。总之,基于新媒体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

艺术设计课件(篇3)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施“项目制”教学的具体应用

1.1制定具体、详细、科学的工作计划

在选定项目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们自由分组,让学生以项目小组的方式共同完成项目任务目标。项目小组成员可以按照项目任务要求在正式开始实施项目前广泛收集、查阅项目实施的相关资料以及数据,而且进行深入、全面分析,探究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后共同讨论一种合理、有效的项目工作计划,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法以及工作步骤。例如,第3学期设计的“城市绿地景观测绘以及规划设计”的项目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们直接到达选定地点亲自在现场进行测绘,测绘面积应该

1.2计划实施

在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后,项目小组内的学生应该合理分工,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成员的合作形式,然后根据实现确定的步骤以及程序严格执行计划。为了确保能够顺利实施学生制定的计划,教师应该进行跟踪控制,并且将相关的教学内容穿插到其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监控、指导、组织、引导以及辅助等作用。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入关于项目的景观设计方案作为分析案例,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景观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趋势,了解、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程序。

1.3项目评价

这个环节主要有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两步,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是评价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首先学生应该阐述自己执行项目活动的任务情况以及工作结果,对自己进行一次客观评价,然后教师结合学生自评情况进行整体评价。结束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综合汇报,相同专业的很多教师共同成立一个评审小组,每一个项目小组整体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上交上去,具体的资料包括项目图纸、经典案例分析PPT、调研分析报告等,一定要将各项目小组的组织以及具体实施过程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来,明确其中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修改方案。每一个小组都应该选派出一名同学汇报项目的实施情况,最后由评审教师给出客观的评定成绩,通常都是根据图纸绘制质量、设计创意、设计表现、资料收集分析、团队协作精神、图纸数量、图纸质量、表达技能水平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施“项目制”教学的效果以及心得体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实施“项目制”教学方法后,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在实施“项目制”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以主要教学环节作为重点,主要监测教学设计、作品展示、课程报告、学生反馈以及学业报告等关键环节,还应该注意选定的项目应该高度结合学习课程,项目内容应该具有真实性、连续性,把握好难易程度,严格控制“项目制”教学法的实施质量。“项目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已经获得社会以及很多企业的肯定和认可,实施“项目制”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学生收集信息能力、整理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专业技能。教师在实施“项目制”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帮助、指导、督促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目标。

艺术设计课件(篇4)

内容摘要:艺术设计就是在设计的基础上加上艺术的色彩,为设计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伴随时代的发展,在理论和教学上,中国的设计专业以及创新思维的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发展的设计人才必然需要扎根在中国这块沃土之上。文章从传统文化和艺术设计的教学概念以及融合中展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对河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的表述,来提出如何将传统无声地融入到高校教育当中,实现双方的共赢和飞跃。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教学

艺术设计这一概念来自于文艺复兴的国家。近代中国的落后导致了中国对于人才培养的缺乏。国外的艺术设计人才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中国。中国要弥补这些差异,实现中国艺术设计的质的飞跃,就需要将艺术设计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块沃土之上,通过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融合现代艺术设计的先进理论,实现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下文从概念出发,深度开发传统文化的所在,剖析河南高校艺术设计现状,具体提出个人对于将传统渗透进艺术设计教学的具体方案。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问题研究

要将传统渗透进艺术设计的教学中,那么我们就必须对艺术设计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传承有一定的了解,充分理解其内涵和概念。唯有如此才能以此为基础,挖掘双方相互渗透融合的可能。第一,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承五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传统不可胜数,但是却只有取其精华才能成就今天的中国。第二,艺术设计。所谓的艺术设计就是在艺术的理论基础上,培养设计意识和观念,通过两者之间理论和实际的碰撞和结合来达到创新设计、更新艺术等目的。艺术设计不仅是局限在某一个固定的行业,而是更多地能够融入到各行各业当中。从上面的概念理解中我们能够发现,传统对于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之于传统,两者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1]。在目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专业的人才正在一步步走向世俗和功利,为求快速地发展而忽略自身素质的提升,忘了丰富自身的内涵,而盲目追风,听从设计,使得设计失去自身的特性。当前的河南高校的艺术设计生源大部分都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不够,使得文化型的专业人才缺乏,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必须将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避免艺术设计的人才越走越远。

二.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类型及影响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和类型

在目前广为流程的传统文化中最为火热的莫过于以下几个类别:第一,传统思想文化。孔孟之道、墨子的学说、道家学说,这些春秋是兴盛的百家争鸣思想在当代仍然惊起巨大的波澜。儒家的思想是教育界最富盛名的,孔庙的文化甚至都远销海外。而这些思想无疑可以给艺术设计的教学中的思想教学带来指导。同时,儒家、墨家、道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方向和图案,这些都可以为设计提供一些崭新的思路,创造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第二,曲艺民俗文化。中国的曲艺文化看上去和设计完全不相关,但是却和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连接[民俗文化是艺术最好的代表,是设计最好的源泉。人物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上、皮影戏无疑可以给这些提供源源不断的思路,就像一个流不尽的水龙头。那些民间传说和故事是人们根治内心的思路源泉。就如同鬼吹灯作者的描述,小时候的民间鬼故事听多了,就自己创造小说了。而这种创造何尝不是艺术设计的一种呢。第三,物质文化。上面的非物质文化是能够给设计的理念和思想上带来冲击的,而物质文化则是以实体来给设计者打开新世界大门。陶俑、园林、书法、编制工艺等,这些物质性的文化都能够给设计者带来不止是思想上的洗礼,更多的是视觉、触觉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优秀传统的传承所能带来的对艺术设计教育界的影响

对传统类型的了解是为了提出其能够在教育界产生的影响。将传统文化融进教学中,能产生的不仅是上面那些对创新设计有良好反应的事情,还有更多潜在的东西[剪纸中就能让学生发现来自传统造型的美。第三,文化传统饱含了爱国的情怀。学生如果能够将专业的知识应用到传统的传承中,这无疑是国家的福音,是学生爱国的一种表现。

三.河南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在河南存在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绝大部分是工科类的院校。这些院校的特点就是理科性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受到的教育必然充斥着如现代的电脑设计、动画设计、建筑设计等等的专业内容,这些内容的大面积出现将传统文化本应占据的.位置排挤出去。而在教师的指导方面,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继承程度不够,无法实现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渗透文化观念,使得学生的设计思维得到拓展[油画、建筑业平板设计等等,其自身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不甚浓厚,这些也导致了传统教学的课堂陷入困境。

四.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面对上述的种种调查结果和问题,为了更好地实现融合,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平台,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从学校层面上来说

学校的支持是优秀文化能否真正走进高校教学的决定因素。一个拥有正确教学观念的校方,能够创造出一群脱颖而出的专业人才。在学校的层面上来讲,要从思想和实际上来接受并支持教育的传统继承。在进行专业设计时,或者是在专业的纳新中,需要对该专业设置一定的门栏。亦或在招收学生之后,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传统文化的培训,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具备对任意一门文化了解,并能够独立地写出感言或者一个设计的初稿。在经受高校的教学洗礼之后,将这个初稿的改良作为毕业的考核之一。通过这样的将文化融入教学的考核中的方式来展现学校方面对于两者融合的支持。

(二)从教师角度上来说

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需要的是具备超乎学生的文化底蕴,能够对学生所了解和掌握的文化内容产生共鸣,进行指导。“师之所以为师”就是需要其具备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无论是在哪个方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方法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

学校可以邀请国内外优秀传统的传承者来校进行客座,或者组织教师前往学习。同时,需要教师自身主动汲取,收集身边的文化相关的知识整理起来,并且在每个课堂上、课后将自己的心得和学生交流或者引导学生自行学习[5]。对于参与培训或者参加讲座的教师必须能够对所学进行总结和感悟,并且提出将文化融进教学的方案。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提升教师的水平,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为文化教学创造新生机。

(三)从人才培养视角来说

从人才培养的视角来说,学生自身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生长在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土地上,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时刻都在经受着传统文化的洗礼和传播,这些内容根植在学生内心,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契机爆发出来而已。而学校的人才培养正是要将这种积累进行充实,使其饱和,最终爆发。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文化的传播来进行实践,多参与到设计当中,最终不仅给设计提供新天地,也为自己的未来创造了新场景。

(四)从课程建设方案来说

在课程的建设上,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分别探讨。第一,是课程的设置。在原有的基础上,在理论基础上增加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讲座和课时数。在实践的课程中,多组织设计开展师生共同前往优秀文化传播地的学习和感触。通过这些真实的操作和情感触碰,让学生将文化传统内化于心,在必要的时候爆发出来[6]。第二,在理论课的授课上,需要多增加文化传统的图片和内容,丰富对文化的描述。第三,在授课方法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或者请学生上台展现传统文化,如书法,书画,或者剪纸之类,再引导学生来评价,并且提出设计思路。

五.结论与展望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创新的专业,是一个可以传播文化和理念的专业。中国要建立自己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自己的专业设计艺术人才,就必然要扎根在传统优秀文化这一块沃土之上。高校的专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学校的支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不断地更新课程设计,需要人才不断地钻研,努力学习,开拓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饱含着古代人们的劳动智慧,将其融入教学中必然使得艺术设计更加生动,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得到更高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王虹,谭向东.浅谈艺术设计专业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研究[J].艺术教育,2014(4):168-168.

[2]孙静松.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9):111-112.

[3]姚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J].中国外资,2013(A02):203-204.

[4]李晓鲁,魏杨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2(4):129-129.

[5]邵露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探讨[J].艺术科技,2016,29(1):371-372.

[6]李迪.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引入传统文化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2(17):110-111.

艺术设计课件(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评价

【摘要】正确处理传统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关系,强调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的目的性。在艺术设计的绘画基础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科发展更规范、更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但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它,超越它,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目前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过去,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如果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它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

说到基础,我们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结构素描练习中的理性分析作图,表现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等;其次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除了传统光影调子的表现外,还应提倡学生个性独特的表现方法,不可用抽象、具象来评判学生作品,应看重他们的真实情况与独特视角,并鼓励他们能用语言来表达创作体会,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的独立性;最后,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静物的自由组合练习到想象默写及意象创作。有了这些方法或步骤的练习,我想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更适合于不同的设计领域,才能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家。如今,年轻人价值取向多样化,审美趣味多元化,这样的课程练习对于学设计的学生也许会更受欢迎些,毕竟“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原动力,是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情的重要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绘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和重要环节。另外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注意的问题是,不可过于看重结果,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时,由于我们教师审美口味的不同,没有很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没有很好的评价标准,片面性的评价可能会挫伤许多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好观察与沟通,把握好学生的个性特征,虽然每个学生的特性不同,但我们的每个学生却都是有可培养性的。

总的来说,我们只有正确地把握传统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的绘画基础的关系,掌握其中的奥秘,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正确把握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客观原则,使学科发展更规范、更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课件(篇6)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生动且具体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内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艺术设计水平和创造力。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个教学计划的内容和目标,并重点讨论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具体实施。


一、教学计划的内容和目标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理论知识授课: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深入了解艺术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色彩理论、构图技巧、设计原则等。


2. 实践项目设计: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的实践项目,旨在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3. 实践指导与反馈:针对每个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及时反馈他们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建议。


4. 作品展示与交流:组织学生参加作品展览和交流活动,让他们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创作心得。


教学计划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实践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特的艺术思维。


2. 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项目的实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设计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项目中,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为将来的艺术设计实践奠定基础。


二、实践环节的安排与具体实施


1. 实践项目的选择与设计:根据教学计划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实践项目,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项目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确保项目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2. 实践指导与辅导:在实践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指导学生,提供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支持。同时,教师还要定期和学生进行讨论和反馈,激励他们解决问题和改进作品。


3. 作品展示与交流:在每个实践项目完成后,组织作品展览和交流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他人分享和交流。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学生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4. 评估与奖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和作品质量,进行评估和奖励。评估可以包括教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和专业人士的评价等多个层面,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通过以上安排和实施,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可以帮助学生在艺术设计领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艺术设计水平和创造力。同时,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和个性化也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相信通过这个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们将能够在艺术设计领域获得更多的成长和进步。

艺术设计课件(篇7)

可以说,正是得益于计算机技术,让艺术和现代动画技术有了结合的机会,是计算机技术凝聚的一种体现,充分的给予了动漫制作工作者以发挥想象力的孔家,制作人员可以通过自身对仿真学、图像学以及渲染材料等多方面的想法,将这些想法和思想结合起来加上一些特效最终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三维动画技术还十分的便捷和灵活,在整个动画领域,是十分肯定和认可的,相对于传统的二维动画而言,三维技术可以说是一次技术革新。从动画制作的角度来说,在制作三维动画时,需要充分地将二维动画制作的人力资源解放出来,只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关键技术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进可以得以实现,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动画制作的难度系数,为相关的动漫爱好者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伴随着近些年计算机软件不断革新和升级,动画制作的难度系数还会不断下降,不断地朝着有利于动漫产业发展的方向前进。此外,采取三维动画制作,能更加灵活多变的表现动画的真实效果,这一点是二维动画无法达到的。

光影表现力。通常来说,经过光影的变幻,加上对场景氛围的掌控,可以将场景和人物内心的情况有效的表现出来。在过去的二维动画中,手工绘画工作者依然会对光影花很多的心思,但是,很难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更不要说实现场景和人物内心情感的融合。但是,在三维动画制作中,是完全可以共同虚拟灯光,进而达到想要的光影效果的,通过对明暗等光彩的调节,进而提升动画场景的艺术表现力。动感和空间的表现力。在过去的二维动画中,背景和角色在制作的过程中是完全分开进行的,最终将只做好的背景和角色进行叠加得到的,这样一来,就感觉整个背景和角色之间没有活力,非常的死板。同时,对于一些变化较大的动作来说,就很难顺利的完成,往往给制作者带来诸多的困难。但是,在三维技术当中,空间已经通过软件给予了虚拟构架,角色可以在这个空间内自由的进行运动和观看。还可以通过一些先进的技术,实现较为真实的'模拟运动,在配合相关的摄像机的变化,达到一种非常立体的画面效果。质感和细节的表现力。在过去制作二维动画设计时,通常会将角色设定的十分的简单,因为如果角色制作复杂了,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制作时间和人力,同时,在角色动作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和相关的角色联系起来。比如:在《千与千寻》中,每一个角色的采取了特效处理,使得最后的动画在总体上一种美感,在细节处理方面也十分的细致,从而提升了这部动画的质量,提升了该作品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由于在运用三维技术的过程中,涉及的技术要求非常的高,自由度也要求得到保证,进而让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动漫制作人员以发挥想象的空间。有理由期待,伴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三维动画将会进一步完善,给整个动漫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点,给社会带来更多好的作品。(popo666.COM 泡泡演讲稿)

艺术设计课件(篇8)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不相适的教学现状,探讨“理论与实践实操两手抓—选题多角度类型化—过程全监控”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培养社会急需实践性应用型、技能技术型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针对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实践实操、技能技巧、创新创造及综合素质能力的一次最终考核,更是检验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还存在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不相适的教学现状,如:选题老旧、设计虚拟、评价单一、监管松散等,基于此本文以昌吉学院为例,探讨“理论与实践实操两手抓—选题多角度类型化—过程全监控”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以培养社会急需实践性应用型、技能技术型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1、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现存问题

1.1教学与监管体系尚未健全

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只是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缺少理论指导,带有很大的盲目性。[1]艺术设计的教育已是大众教育,地方院校招收的学生中有极大一部分是“专业突击”考入大学,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没有形成。在实践教学尤其是毕业设计中却需要系统的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加以具体实践呈现,显得有点无所适从。毕业设计监管体制还不健全,设计初期工作量要求不明确、不具体、不规范,设计中期由于学生大多在外实习、找工作,缺乏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和督促改进,设计后期缺乏严格质量控制等,这一情况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昌吉学院也不例外。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持续时间长、自由度大、随意性强等已成为普遍现状,为此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尤为必要。[2]

1.2选题及表现形式单一、深入度不够

毕业设计的选题关系到能否深入探讨一个具体的设计问题、社会现象或提供一种可能性的解决方案,关系到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实践实操、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综合素养等能力。但现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毕业选题上,存在着较大比例的与社会设计实践脱节、缺乏时代气息与实用价值,更无个性和创新性的选题。[2]大多课题是对专业课内容的复制,只是作品数量扩充,表现形式及方法与专业课作品相比“换汤不换药”。[3]毕业设计最终呈现的表现形式单一化,深入度不够,经不起推敲。

1.3师资实践经验、指导能力有待提高

设计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加之近几年高校扩招,一时间专业师资建设难以跟进,大多高校专业教师多为跨专业及刚毕业离开高校没有专业岗位实践经验的老师,这种现象尤其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昌吉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更是如此,其教师的专业实践性、实操性、实战性都相对局限;与此同时还存在教学任务重、学历、职称提升等压力。以上种种缘由,教师在实践经验、指导能力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1.4实践实操及创新性导向不明显

近几年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成果已成开放态势,从相关网站及其他公众平台展播的情况看,绝大多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毕业设计还以虚拟设计为主,与时下社会的需求还相差甚远,与国家近两年倡导的地方高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大政方针结合还远远不够。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在对学生的设计实践、实际操作技能技术、创新性研发上还需院校、相关社会职能部门给予高度关注,提供切实有效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方案以及必要的培养平台。通过积极有效措施、培养平台的运行,强化学生实践实操、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2、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2.1针对市场需求修订教学方案与监管体系

教育部已明确要求2000年以后升本院校应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并明确提出应培养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昌吉学院作为昌吉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就应肩负起历史使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抓。理论教学方面,可安排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以此加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理论知识的认知,强调选题以区域经济和文化为基础,引导分析市场需求,启发学生找线索寻思路。引导学生深刻认知毕业设计的内涵、毕业设计的程式、毕业设计的方式方法等。在实践实操上尽可能引导学生实践真题,让评判的第三方介入,打破纸上谈兵的趋势,搭建真兵实练的平台。在监管体系上,针对第七学期全学期的学生专业实习、第八学期毕业设计较松散的学习状态,制定措施得当、管理有效、井然有序、全程监控的毕业设计监管制度,进一步研究毕业设计期中检查评价以及对教师的辅导管理体制。

2.2多角度宽领域引导设计选题意向

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选题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其他程序的质量。[1]随着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进一步调整,其设计学的学科方向也随之更为具体更为丰富;加之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使得艺术设计类专业施展的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其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更应该多角度宽领域涉猎。作为地方高校应更加关注当地发展动向,抓住实践机遇,合理引导学生切合自身兴趣理性选题,杜绝盲目跟风、舍近求远。可结合当地社会新现象、存在的新问题、民众关注的新焦点、市场新需求、消费新观念、本学科发展对社会的新影响等角度引导学生选题。就一题可以引导多名学生展开不同领域研究,通过选题在研究过程中对同一问题调研,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辨析能力,通过借鉴他人的调研成果丰满自己的调研不足,让研究成果更具可行性、更具深度、更具审视性。

2.3多举措提升师资实践实操及科研能力

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师资综合实践能力薄弱的情况,应该积极探讨有效提升师资队伍实践实操及科研水平的途径,确保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针对昌吉学院可尝试以下措施:第一,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合理有序地安排教师短期到对口企业公司一线参与实践实操设计事务,系统学习了解设计实操程序、方式方法、加工工艺、技能技巧等,了解市场需求、大众审美现状。第二,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行业协会组织的设计赛事,培养教师对学科前沿动向的认知能力。第三,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组建设计工作室,以建促学、以学促练、以练促教;第四,搭建交流平台,请进来、走出去。定期邀请知名设计公司一线专家、设计师来经验交流,不定期组织教师团队去知名企业公司考察学习。通过以上措施方法,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师资教育教学、实践实操、科研创新风气。高效稳步提升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大力度营造实践实操及创新性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尤其是学生自我养成的科学有序的实践实操及创新性学习氛围,需要科学合理营造。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毕业生受就业、前期学业、实习等影响其专注程度要低于二、三年级,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更需要教师团队积极引导;让学生能够静下心,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毕业设计是专业学业水平提升更高层次的关键环节。

第一,以教师科研带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有科研、实践项目的教师应积极将自身的科研课题、实践项目化整为零,分解成多个任务量和难易度适中的.子课题项目提供于学生毕业设计选择。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毕业设计“假题假做”的现状,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研究课题的资源优势,形成研究合力;另一方面,学生又能通过教师的研究直接学习教师研究课题的方法步骤、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由于师生研究的课题有着众多的交集,教师的研究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既能起到监控的作用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实现教学双赢。[4]

第二,以专业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毕业设计导师团队可以通过审核学生专业实习期间实践的项目,梳理学生的闪光点,指导学生找到毕业设计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就实习中的某个项目展开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让学生少走弯路并能就前期思考的问题得以连贯,在研究过程中还能让第三方介入指导与评价。通过实习项目的再研究,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社会市场需求,探寻设计的本质意义。

第三,以设计赛事为蓝本找创新突破口。近年来,国家级、省部级及有一定影响力行业协会组织的设计赛事越来越多,这给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了一个实战平台,借此机会可以通过梳理对口赛事,以赛事主题、项目为毕业设计选题的着力点,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专业赛事一般都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及要求,这对学生来说在选题、设计内容上已指明了方向,减少学生盲目选题。引导学生关注往届大赛成果,在梳理往届获奖作品中审视他人的构思、创意、表现,分析评审专家的点评,这无疑是间接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的最佳途径。专业赛事一般都专业性强、要求严格,项目的训练对于学生的原创性要求也相对较高,大赛项目将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能力。大赛项目都有具体的进度要求,顺理成章就会督促学生毕业设计的进程,鞭策学生的惰性。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管的目的,同时通过大赛方案的评定评审结果(获得名次或奖项等)将有效激励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3、结语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一次总体汇报,亦是学校对学生综合专业技能的一次全面考核。[5]在近两年教育部倡导的高校教学改革策略下,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以培养服务地方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与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研究适应时代、学科发展的毕业设计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与监管体系。积极探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契机,走出一条以培养学生实践实操技能、洞察社会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目标,以专业化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马涛.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纵横,2014(7):229-230.

[2]黄艳丽,戴向东,李节.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初探[J].艺术教育,2011(12):104-105.

[3]赵文琰.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设计艺术教育,2012(10):146-147.

[4]张鑫.三本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包装设计,2014(05):74-75.

[5]何辉,朱和平.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与设计指导[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04.

艺术设计课件(篇9)

在经过漫长的考察多个地区、多个企业、多个院校,针对不同社会结构、不同调研对象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市场人才的真正需求,笔者当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的真实差距,应该并针对该现象提出了“入学即实践”、“随市场需求阶段性渐进式结合”等创新建议、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如何通过转变课程设置来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让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顺利就业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高校数量、每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比规模的快速扩张,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却在渐行渐远,培养的人才质量提高并不快,且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艺术设计教育也得以迅猛发展,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与实践等日益呈现出了其不合理性。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有效转型即与市场接轨是最终目标。

调研与分析,抽样调查我国当前部分高校和职业教育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学生就业、校企合作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症结所在。

1“.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基础理论学习。

2.针对我国当前不同地区经济特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在“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双元制”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理论基础上,引申并提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新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培养体系,从“制造走向创造”,包括:

①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义。

②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教学、课堂与工作室的结合。

③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及时配合。

④院系根据社会需求建立动态的培养体系。

⑤网络实践培训“企业、学生一对一监控”、“教师、学生一对一辅导”。

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模式等。

⑦对教师的提出新的评价及要求标准。

以办学机构的教育内容形式为主要视角,同时也将多角度的考虑接受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者即学生的最终培养效果、社会企业等经济活动实体的相关收益、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因素等方面。本课题研究方法的立足根本是调查研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和来自多方包括教师、学生、社会企业及学校的总结汇总对比研究。

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主要是:

一、相关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通过文献、网络查询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发展脉络和当今高职院校开设艺术设计学科的数据;

二、问卷调查收集毕业生及在校设计专业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看法及满意度的相关数据;

三、走访企业、行业协会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建议的相关数据;

四、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研究。

五、归纳分析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环节的不足之处,并在分析实践环节不足成因后归纳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艺术设计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