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2.07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九篇。

如果您想要阅读一篇优质的文章,不妨来看看“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这篇文章内容丰富,欢迎您品味。教案和课件是我们老师的一部分工作,所以每天老师都会按照高质量、准时完成教案和课件。学生的反应是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1)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 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 …… 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 ……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磁铁吸引铁钉;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问: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学生举例: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老师演示实验: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 ( 木板后有磁铁 )。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教材图8-1-1中谁是受力物体?谁是施力物体?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老师做实验:

(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是这样。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2)

目标:1、能有序地将自己所了解的科学改变了生活的事情讲给同学听。

2、在交流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情趣。

重、难点:较具体完整地讲述科学改变了生活的故事。

教法:讲授法

时间:

过程:谈话导入

1、同学们,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将围绕科学改变生活这个话题,谈谈身边的科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以点促面打开思路

生活中许多方面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科学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学生构思,拟定提纲。

4、在小组内交流发言。

5、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6、小结:我们了解到科技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3)

五年级科学教科版教案:从自然到科技

作为一门学科,科学的接受和理解对于每个孩子的自主成长和日常生活都有着怎样的影响?教科版五年级科学教案将科学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孩子的认知、思维、和实践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第一单元:关注身边的物质与变化

使用教材上对于五种物质状态的描述,老师在教学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水的沸腾,溶解等物质状态的可逆变化,可以让孩子们更加形象的理解物质,掌握物质变化的原理。

第二单元:学会观察动植物

在学习观察动植物方面,教材上提供的是一些常见的动植物的特征,老师值得介绍和引导孩子们进行实地的观察,比如亲自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或者在自然中寻找和观察常见昆虫和鸟,引导孩子将物理和生理现象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观察和应用相结合。

第三单元:分析和探究光的特性

通过光路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光的传播和折射、反射的原理以及衍射现象等。教学也要注意结合实际和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让孩子们投身到生活中去感受科学的深刻意义,例如在夜间行车时,驾驶员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视线,会开启电车灯等科学应用。

第四单元:发现与利用声音

学习声音的原理和特性,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创作的扩音器了解声音的共振原理。可供选择的实验,例如创作笛子的基本原理性实验、利用橡皮球制作的“哨子”等等,都可以让孩子们自己从头开始进行实践,深刻认识声音传播和共振的规律并从中得到科学技巧和体验。

从自然到科技,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理念。而五年级科学教科版教案也充分贯彻了这个思想,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科学实践教学,将现象、问题、理论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世界的表象和科学的本质,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而教科版的教材因为其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生活,更容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超越理论的盲目追求,培养实践思维,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会这首诗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这首诗写于19。当时,“五四”运动____已过,正值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诗人从日本回到祖国,强烈不满黑暗现实,但并未绝望,仍然执着追求光明和理想。这是创作这首诗的社会现实和诗人思想感情的基础,也是诗篇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第二、三段,教师并作扼要补充,为学生提供深入体会诗篇的前提条件。 联想和想象,特别是想象,是诗歌创作重要的表达手段,也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把理解联想和想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把体会想象描写的表现力量,统一于分析诗篇的过程当中。 这是一首现代格律诗,双数行隔行押韵,每节换韵,节奏感较强,适于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1.由开学学的《繁星》引出即将教学的新诗《天上的街市》(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让同学们谈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请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教师答疑。

3.请学生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情况。 这首诗写于1921年10月24日。这时“五四”运动____已经过去,北洋军阀连年混战,中国社会一片黑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郭沫若在“五四”运动爆发时正在日本留学。当时,“五四”革命汹涌澎湃的浪潮曾激起身居异国的诗人深切炽热的爱国之情。他在19初写的《炉中煤》中,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以炉中煤自比,抒发了为祖国奋发献身的炽热感情。

1921年,诗人回到祖国,面对着一片黑暗的社会现实,先前对祖国的美好憧憬陡然破灭,陷于苦闷失望;但并未绝望,仍然执着追求光明和理想。《天上的街市》就产生于这样的年代,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音正确,读出节奏。教师指导断句。

5.引导学生分析第一节。

(1)第一节是写实还是想象? 写实。

(2)在写实当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既把“街灯”比作“明星”,又把“明星”比作“街灯”。

(3)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路?创造出了什么样的境界? 这样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体现了作者联想的思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作者看到“远远的街灯明了”,联想到地面“明了”的“街灯”像是天上“闪着无数的明星”。联想到街灯像明星,自然会仰望星空,自然地引出“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作者仰望天上“现了”的“明星”,又联想到它们像是地面“点着无数的街灯”。这样街灯与明星相互比喻,回环往复地展开联想(板书:相互比喻 回环往复)。地面街灯和天上明星互相辉映,创造出了一种光亮闪烁、深远优美的境界(板书:灯星辉映 深远优美)。

(4)“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两句在原诗中都没有“是”字,为什么在编入教材时加上了“是”字?次句中的“点”字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两句都在“好像”后面加上一个“是”字,就凑足了音节,构成了舒缓的节奏,更抒发出作者赞美街灯和明星的感情。 次句中的“点”字,很有表现力量。既是“点”着灯,也就有点灯人,既有人,天上也就有一个世界。“点着无数的街灯”,既渲染出一派神秘奇丽的色彩,又为以后各节描写作好了铺垫。

6.引导学生分析第二节。

(1)第二节是写实还是想象? 想象。

(2)怎样由写实进到想象? 是由上节写实中的联想进到想象的。由联想天上的明星“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进而想象出天上的街市。

(3)这一节怎样逐步驰骋想象(板书:驰骋想象)?想象出了什么样的天上的街市?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这一节分两层驰骋想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写街市。句首冠以“我想”,表明了下面写的都是作者的主观想象,如把“我想”改为“在”字,就成了写实的文字了。用“缥缈”修饰“空中”,从隐隐约约当中表现出天空的高远深邃;用“美丽”形容“街市”,总写出街市的美好;“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高远深邃天空中必有美好的街市(板书:天街美好)。“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写街市上的物品。用“陈列”修饰“一些物品”,表明店铺中物品相当多,摆布很得当;用“世上没有”修饰“珍奇”突出了珍贵奇异物品世上绝无;“定然”一词,语气肯定;从而表现出诗人想象在那天上街市的店铺中必有世上绝无的珍贵奇异物品。(板书:物品珍奇)两层驰骋想象,由写街到写物,连接紧密,逐步展现,表现出诗人飞翔想象羽翼,神游天上街市,表达了诗人想象天上必有一个远胜人间美好世界的坚定信念(板书:远胜人间)。

布置作业:

1.进一步体会前两节,完成课后练习就前两节诗句提出的问题。

教学重点:

联想 想象描写牛郎织女的表现力量;推陈出新的寄寓理想。

教学过程:

1.由上节课分析的天上的街市引到本节课分析天上的人物。

(1)第三节怎样由上节写天上的街市,进到写天上的人物?由上节想象的天上的街市,联想到天河,联想到民间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进而更展想象,描写想象中的牛郎织女(板书:更展想象 牛郎织女)。

(2)第三节怎样合情合理地写出想象的牛郎织女? 先依据星象来写天河。“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仰望上去,淡淡的天河确是“浅浅的”;诗句在“你看”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也是在引起读者注意天河是“浅浅的”。既然天河是“浅浅的”、那“不甚宽广”的推断也就具有了合理性;“定然是”,语气十分肯定,充分强调了这种推断。有了这天河是“浅浅的”、“不甚宽广”的铺垫,“那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的想象,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第三、四节想象、描写出了牛郎织女什么样的生活情景?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来往”一词,表现出天河不能隔离这一对恩爱夫妻,牛郎骑着牛儿蹚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夫妻朝朝相会,夕夕团圆。“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此刻”,赋予想象的情景以具体的时间,好像诗人都要看见他俩一样了。“闲游”,表现出牛郎织女耕织之暇在天街悠闲游观的情景。牛郎织女获得了解放,获得了自由,生活美满幸福(板书:解放自由 美满幸福)。“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由“流星”联想到“灯笼”,说“流星”是牛郎织女提着的“灯笼”,想象奇妙。用“朵”形容“流星”,直接表现出“流星”的美丽,间接表现出“灯笼”的美丽。诗句在“不信”后面加上一个逗号,表示停顿,引起读者注意“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恍如和读者面谈,情趣盎然。

(4)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运用民间故事,推陈出新。 诗中写的牛郎织女是我国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原来说的是真 诚相爱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活活拆散,夫妻被天河隔离,每年只能靠着鹊桥相会一次,是个悲剧。诗人为什么写成他们夫妻生活美满?这样运用民间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对这个民间故事进行了大胆的改造,把牛郎织女的悲剧爱情故事,改造成为他们夫妻挣脱了王母娘娘的专制统治,获得了解放,过着自由幸福的美满生活。这理想化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情景,体现了诗人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也引导读者憧憬那自由幸福的生活境界。 诗人这样想象出牛郎织女美满幸福的生活情景,既源于民间故事,又体现了推陈出新的精神。从牛郎织女命运的质的变化当中,寄寓着诗人的理想(板书:推陈出新 寄寓理想),借写天上人物的生活情景 ,表达世间生活的理想,希望人民能够过上那解放自由、美满幸福的生活。

3.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写于1921年末那社会一片黑暗、人民苦难深重的年代。诗人为什么着力想象、描写天上街市的美好,天上人物的幸福?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中心意思? 诗人不满当时黑暗社会现实,执着追求光明和想理,才想象、描写出美好的天上街市和幸福的天上人物。这天上美好幸福情景是世间黑暗现实的反弹,构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憎恶黑暗现实、追求光明幸福的炽热感情。它能够引导读者向往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激发读者和黑暗现实进行斗争的热情。这也正是这首诗的社会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后练习三列出的对这首诗中心意思的三种理解,第三种理解是正确的。第一种理解没有体会到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是片面的。第二种理解没有体会到诗人积极追求的思想感情,也是错误的。

4.先指定学生二人朗读,再让学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5)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标: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使学生了解设计对比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更精确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记录所获得的信息。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是这节课的训练重点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1、引入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那么,你们平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种子发芽呢?它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

2、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学生根据自己的已往的经验,自由的发表,也可以是学生的猜测

讨论:是不是这些因素都影响种子发芽呢?

3、设计种子发芽对比实验:

这么多的条件,是不是都影响着种子发芽呢,或许有的不能呢 我们如果要通过实验来证明,该怎样设计呢?(引导,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

{这是这节课的重点,教师在这时候不妨当学生的捣乱,发现学生的设计问题,故意刁难他们,直至他们完善最近的方案,包括有的想的不

全面的地方,并一定要让学生完成书面的计划}

4、种子发芽实验:

以其中的一个因素,作为范例,指导学生怎样做实验:教师拿出最近事先准备的材料,和学生一起,完成实验的操作。

作业:强调以后的观察和控制,最后,给每个学生发种子,让他们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在下一节课,我们要交流发现,看看哪些同学,能获得我们第一次实验活动的星级评价。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 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 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

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

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

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第二单元 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

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 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3.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3、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1)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4、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4.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教师演示

5.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1)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1)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1、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七、板书设计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折线图

6.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1)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

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

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

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现象。学生交流讨论。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6)

第二单元

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读作:guǐ))。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1、(太阳)是地球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工业生产和设计中采用的投影制图……

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②医生带的额镜③照明灯上的灯罩④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

⑤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⑥潜望镜⑦万花筒⑧观景箱……

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

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⑤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

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

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

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

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五、画图并分析。

1、凹面镜汇聚光的原理图。2、凸透镜汇聚光的原理图。3、潜望镜光线图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7)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时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言条件;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教学重点:能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

教学难点:会提出种子发芽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引导学生阅读P1上的文字。2.谈话引入。

师:“上学期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还记得种凤仙花吗?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好吗?”

二、探究内容: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让学生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

2)归纳学生所说的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板书: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3)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说说可以改变什么条件?(板书: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

2.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让学生通过下面五方面进行讨论:

1)你想研究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做? 2)你猜想做的结果会是怎样?

3)像你那样做是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知道? 3.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写出实验计划。1)小组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2)对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学生进行研究。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举例和表格,弄清内容要求,然后着手写实验计划。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种子发芽的资料。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计划。教学难点:修改实验计划。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每盒两格),注有“1”、“2”的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设计了种子发芽实验,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发表一下?”

二、探究内容: 1.交流实验计划。

①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

②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简要板书: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③ 再请其他学生报告其他两项实验计划,教师板书。④ 大家发言,补充完善。2.配备实验装置。

① 认识教材上的材料,让学生说说怎样做实验。

② 明确用哪一个实验盒做实验组,用哪一个实验盒作对照组。? 准备实验盒;

? 把纸巾折成同实验盒的格子一样大小的厚块,嵌入格子里; ? 往纸巾上滴水;

? 用手按出一个小洞种进绿豆。3.猜测实验结果。

① 猜一猜绿豆播种以后到发芽,可能发生哪些变化。(归纳成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② 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③ 讨论:种子膨大的时间怎样算,怎样及时发现变化。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① 阅读观察记录表上有哪些项目。② 让学生说说怎样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坚持做好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准备:

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二、探究内容:

1.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1)汇集各组数据。

(2)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3)讨论数据为什么会不同,该怎样处理? 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3)“实验结果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吗?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4)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3.扩展与思考。

(1)让学生说说P7的四项内容。(2)填好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秋冬季的生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

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教学重点:观察动、植物怎样过冬。

教学难点:会做资料收集,明确观察对象。教学准备: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春天,蝴蝶的卵变成了小毛虫,小树长出了嫩叶,嫩叶正好是小毛虫的食物。到了夏天,小树变了,小树开了花,小毛虫长成了蝴蝶。小毛虫、小树随春、夏季节的变化发生着变化。”

问:(1)一年中气候怎样变。

(2)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小毛虫从哪里来?(3)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4)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小毛虫不变,它还有嫩叶吃吗?

二、探究内容:

1.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1)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蝴蝶怎样生活?

(2)冬天呢?蝴蝶怎样过冬?小树怎样过冬?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3)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师:“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2.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1)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2)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4)指导学生看教材上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记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选择一种常见的动物、植物进行跟踪观察。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动物的栖息地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气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

2.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重点:会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教学难点:找出鱼和蚯蚓的是生活环境的相同和不同。教学准备:

建立气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格。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将要观察动物的生活,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呢?我们对鱼和蚯蚓的生活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内容:

1.交流、讨论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里有些什么。

(1)让学生逐一列举生活在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生物及非生物。(2)小组活动:区分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让学生阅读资料,知道鱼和蚯蚓周围的各种物体就是它们的生活环境。(4)让学生说说生物和非生物同鱼和蚯蚓的关系。

2.比较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1)鱼和蚯蚓的生活需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鱼和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讨论鱼和蚯蚓的身体构造与它们的生活需要、生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3.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准备。

(1)对照资料,在记录表的左栏中写出自然栖息地里有些什么,在右栏中写出建立栖息地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填写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4.了解科学家怎样观察动物。

(1)说说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科学家观察动物的事情。

(2)介绍法布尔、珍妮?古德尔等科学家研究动物的事例。

(3)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家观察研究动物的活动?从中我们能学习到什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材料。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建立栖息地 教学目标:

1.经历建立和管理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过程;

2.通过观察栖息地内生活的鱼和蚯蚓,增强学生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3.学习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建立鱼和蚯蚓的栖息地。教学难点:选择观察内容制订观察计划。教学准备:

纸盒、水槽等建立鱼和蚯蚓栖息地的资料。动物观察研究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能说说你了解的动物园里大熊猫、猴子的栖息地、养鱼场、养虾池或学校附近的其他养殖场所,为了满足动物的生活需求采取的措施?这些地方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动物健康、鱼虾产量高说明什么?动物不健康、鱼虾产量不高说明什么?”

(我们要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并且要管理好,让动物在栖息地里健康生活。)

二、探究内容: 1.建栖息地。

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为动物建一个好的栖息地,需要什么材料? 建好栖息地后,讨论以下问题:

(1)怎样给本组的栖息地做上标记?(2)栖息地放在哪里?

(3)怎样进行每天不间断的记录?

(4)怎样分工合作给动物喂食、保持栖息地洁净、管理好栖息地?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察。

通过了解可以进行的观察活动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建立动物栖息地目的。讨论:(1)你对哪一项观察内容感兴趣?

(2)你还准备选择教材提示以外的什么内容进行观察?(3)猜测你准备观察的动物在你选择的观察方面会有怎样的表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本组建立的动物栖息地的变化。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图画和文字补充说明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学习从动物的器官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动物; 3.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重点: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教学准备:

几种动物的图画和文字说明、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记录观察结果,让大家共享呢?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的。”

二、探究内容:

1.看科学家的记录。

(1)向学生概括性地介绍科学家用图画准确地说明动物的特征,用文字补充说明图画不容易表达的特征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呈现的图画和文字进行阅读、思考。?科学家运用图画记录了动物的什么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图画记录动物的特征?

?科学家运用文字补充说明了动物的哪些特征? ?科学家怎样运用文字补充说明动物的特征?

2.说说我们怎样学着科学家那样进行观察和记录。

指导学生看教材上的举例,着重说明什么是动物的特征。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教学目标:

1.能以表格的形式、简要的语言总结整理出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2.能采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研究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教学重点: 会设计实验方法研究栖息地里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教学难点: 观察到动物的特征。教学准备:

动物特征记录表。

动物实验设计记录表。

闪光灯(或大功率白炽灯)、生活在栖息地的鱼和蚯蚓、水。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通过对动物的进一步观察,我们有哪些发现?下面我们来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二、探究内容:

1.交流整理观察到的动物特征。

(1)交流各自在探究活动中的发现。

(2)按照教材中所列举的项目对观察中的发现进行整理。(3)总结在观察活动中的发现。2.设计实验研究动物。

选择本组有兴趣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3.扩展。

讨论:气温降低了,我们会多穿衣服。这时,鱼和蚯蚓的行为会有什么变化?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它们开始发生变化?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栖息地的动物。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鱼、蚯蚓和人的相同行为,整合前8课的学习,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互关联的;

2.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找出动物的形态、习性与它们生活环境相互关联的地方。教学准备:

香蕉、松树、仙人掌叶的实物或图片;天鹅、白鹤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展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实物或图片。

师:“你们认识这些植物是什么植物吗?知道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吗?我们这节课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讨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2)香蕉、松树、仙人掌本来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讨论天鹅、白鹤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1)向学生介绍这两种鸟。

天鹅主要吃水生植物,也吃水中的软梯动物和昆虫,在水面游动获取食物。白鹤主要吃鱼、虾,在浅水中行走获取食物。它们都是候鸟。

(2)找出这两种鸟身体结构的不同。

天鹅的啄扁而短,颈长,脚短,脚趾间有蹼。天鹅身体浮在水面上,会游泳,捕食时头伸进水里。鹤的啄长而尖,颈长,脚长,啄食水中的小动物。

(3)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与获取食物之间的联系。

(4)想一想它们的数量的减少,可能同什么因素有关系? 板书:生存空间变小、食物环境受到污染和非法捕猎。3.找相互关联的地方。

(1)选择鱼、蚯蚓和人的一种行为,填在表格中,进行比较。(2)鱼、蚯蚓和人感到危险时怎样做出反应?

(3)鱼和蚯蚓的哪些特点,使它们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生存?

(4)鱼、蚯蚓和人有各自的特点,让它们的生活环境互换,它们还能生存吗?(5)现在能说出动物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关联的地方吗?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观察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 教学目标:

1.整合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 2.了解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3.了解人的栖息地是整个地球,要爱护我们周围的有生命的环境和没有生命的环境; 4.通过比较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了解人能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自己适应环境。教学重点:收集我们的栖息地资料,了解人类生活环境。教学难点:区分植物、动物、人的基本需要。教学准备:

整理前几课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认识了动植物的栖息地,那我们的栖息地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探究内容:

1.讨论哪里是我们的栖息地。

(1)师:“家是我们的栖息地吗?学校是我们的栖息地吗?”

(2)“我们在家里进行哪些活动?家里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3)我们在学校里进行哪些活动?学校能满足我们的哪些生活需要?(4)家有“栖息地”的特征吗?家和动物的“避难所”有哪些相似之处? 2.比较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1)分别说说植物、动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2)把动物、植物、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归纳成生物的基本生活需要。(3)比较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的不同之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 ?人怎样过冬?

?人和植物、动物在适应(气候)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同?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未来人类的栖息地。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在阳光下

第一课时 我们知道的太阳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

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5.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6.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7.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讲述有关太阳的故事。

教学难点:能把搜集到有关太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教学准备:

师备: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生备: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同时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让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请听我们关于太阳的故事吧!”

二、探究内容:

1.讲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

(1)任选两幅插图,在小组内讲讲你知道的太阳的故事。我所选择的两幅图片 我认为它们的联系是 我编的故事

(2)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讲讲小组收集的关于太阳的故事。

(3)简单地为这些故事分类。(如:科学家的故事,太阳与人类生活的故事,太阳奥秘的故事等。)2.交流感受。

(1)讲故事的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搜集到这些资料的,在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讲故事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收获。

(2)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3.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

(1)拓展视野,利用课外时间收集关于太阳的诗歌、传说、图片等资料。(2)按自己喜爱的方式整理资料(如剪贴、音像解说、图画、故事等)。(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张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并举办一次小报展。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1.会持续观测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 2.能进行简单的测量与记录;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记录方法; 4.能认真细致地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5.通过对阳光下竿子和影子的研究,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一些变化是相互关联的; 6.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

7.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 8.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教学重点:研究阳光下影子的特点。教学难点:能测量好物体影子的长度。教学准备:

师备:课前考察好教学地点,事先布置好场地。生备:竿子、尺子、活动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的光线以大约30万千米/秒的速度传播到地球上,太阳给我们送来了阳光,同时也带来了影子。今天,就让我们对这个平常的自然现象作一番科学的探究吧!”

二、探究内容: 1.观察影子。(1)讨论。

① 我们已经知道了影子的哪些秘密?

② 关于影子,我们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2)观察影子。

① 讨论观测记录的方法。

② 准备观测记录活动的材料和工具。③ 到户外进行观测记录活动。将观测结果填在书上P25的表格上。

④ 将竿子和开始测量时影子的长度表示在方格内,用直线把竿子和影子的顶端连接起来,能有什么发现?

2.阳光下影子的特点。(1)讨论。

① 比较、分析各组观测影子的记录情况。② 把几个小组的方格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什么发现?(2)交流新的发现。

① 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和问题?

② 你们发现了阳光下的影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③ 你能说说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关系吗?(三者的位置始终在一条直线上。)(3)交流收集的资料。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你能通过影子的特点联想到阳光的传播问题吗?

2、你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让阳光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的方法; 2.能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进行科学探究;

5.意识到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6.认识到借助一定的物体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7.了解光的发射与折射;

8.知道一些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教学重点: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教学难点:能解释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小木板1块、纸板1块,塑料板1块,玻璃板1块,平面镜1面,乒乓球1个,自制观景箱1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白天,当阳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世间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各显风姿。”

“阳光照射到物体后会自然产生影子。你们有办法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照亮阴影里的小球吗?”

二、探究内容:

1.照亮阴影里的小球。(1)讨论。

① 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 ② 选用什么工具?(2)探究活动。

① 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交流探究活动的体会和想法。(3)拓展活动。

① 什么是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② 利用平面镜的反光作用,设计一件物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2.自制观景箱。

(1)看图了解制作方法。

(2)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观景箱。(3)解释从观景箱中看到的现象。

(4)在学生记录本上画出光线在观景箱中走过的路线。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利用这一原理制作课后其他玩具。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美丽的彩虹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分解阳光实验和光的混合实验;

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

3.能够对阳光的分解和单色光的混合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4.能够大胆想像阳光的色彩;

5.愿意和同学合作进行关于颜色的探究活动;

6.认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这些光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也能形成白光; 7.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分解阳光; 8.了解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教学重点:能利用原理制造彩虹。

教学难点:制作牛顿盘,研究牛顿盘将分解成的各色混合成白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三棱镜、水槽、水、小镜子、白色卡片纸、制作牛顿盘的套材。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见过彩虹吗?天空中神奇美丽的彩虹充满诗意,令人神往!我们能不能也制造出这样的彩虹呢?”

二、探究内容: 1.做一个水棱镜。

(1)教师演示三棱镜分解阳光的实验,在室内可用投影仪射出的光代替阳光。① 认识分解阳光的方法、工具。

② 认识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赤、橙、黄、绿、蓝、靛、紫)。③ 寻找太阳光谱的规律。(2)用水棱镜分解阳光。

① 用小镜子、水槽和水制作水棱镜。② 想办法用水棱镜制造彩虹。

③ 看看水棱镜分解出的太阳光谱的特点。(3)拓展活动。

① 交流在生活中看到的彩虹。② 思考并讨论彩虹的形成原因。

③ 试试在课余时间用其他方法制造彩虹。2.制作牛顿盘。

师:“太阳光被三棱镜分解成了多种颜色的光,那么这些光混合后还会形成白光吗?”(1)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混合太阳光谱中各种颜色的光?(2)制作牛顿盘。

① 用7张彩色纸板、圆珠笔、剪刀等完成牛顿盘的制作。② 逐一选择两张至多彩色盘,探究各种组合产生的效果。③ 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疑问和有趣的发现。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讨论并设计一至两个小实验,研究如何由单色光混合得到白色光。

2、创造条件实验自己的想法。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阳光下的物体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温度计正确测量阳光下和背阴处地表的温度,并进行比较; 2.能根据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根据的解释; 3.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

4.能够对纸筒温度的细微变化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能作好观测记录; 5.能坚持观测、记录;

6.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连续的探究活动;

7.认识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下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存在差异; 8.知道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引太阳热量的多少有关。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的不同。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在阳光下的反射。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温度计、白纸、黑纸等多种彩色纸、木板、铝箔、垫子、钥匙、剪刀、玻璃杯、塑料杯、平面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太阳是人类光明使者,在大白天即使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的室内,也是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些光是从哪儿来的呢?”

二、探究内容:

1.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1)讨论。

① 商讨研究物体反射光的方法。② 如何记录物体反射光的强弱。(2)探究活动。

① 根据预测将多种物体按反射光的强弱排序。② 科学、准确地记录。

③ 找找实际结果和预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物 体 预 测 实际结果

(3)交流。

① 交流探究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② 物体的什么特征影响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2.测量温度变化。(1)讨论。

① 为什么要选用白色、黑色的纸筒? ②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③ 还需要什么工具?(2)探究活动。

① 研究并制作纸筒。(注意在纸筒底部放石子等重物,使纸筒能够稳定。)② 让两个纸筒同时在阳光下工作。

③ 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两个纸筒温度的变化。④ 预测多种彩色纸温度变化的情况。⑤ 用手感知多种彩色纸在阳光下的温度。⑥ 用表格或拄形图分析整理数据。(P31表)(3)交流。

① 经过研究和数据整理,得到什么结论? ② 多种彩色纸中,哪种纸的温度上升得快? ③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找找家里有哪些物体能反射阳光的?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光强与光弱 教学目标:

1.会连续观测不同颜色的纸筒在阳光下的温度变化;

2.经历对纸筒温度变化的预测、观测、比较、分析的过程; 3.愿意与同学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4.爱护环境和测量工具;

5.认识物体温度的高低与阳光照射的强烈程度有关; 6.知道物体阳光下温度高、阳光越强烈温度越高;

7.意识到将光集中反射可以提高温度(增加热量的吸收)。教学重点:探究不同强度的阳光与物体的关系。教学难点:设计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研究活动。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两支温度计,架温度计的支架、学生活动记录本、挖土的工具。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在操场上,你喜欢站在向阳处还是背阴处?”

“不同季节,同学们的选择不同,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内容:

1.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1)讨论。

① 测量地温的正确方法。

② 应注意的事项和使用的工具。(2)测量。

① 科学、准确地测量向阳处和背阴处的地温数据。组 别 地 点 向阳处 背阴处

楼房

大树

② 整理数据。将全班的数据汇总后分析整理。(3)交流。

① 交流测量活动中的体会。

② 整理数据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光的强弱与温度。(1)讨论。

① 如何控制光的强弱这个条件? ② 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和工具? ③ 判断温度差别的方法有哪些? ④ 具体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2)测量。

① 按设计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

分析探究的结果。用自己设计的条件进行实验和记录,亮度和温度用柱状图表示。亮 温 亮 温 亮 温 亮 温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② 分析探究的结果。(3)交流。

① 设计的方法是否合理、科学、有效? ② 可以改进的措施。③ 探究出了什么结论?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使用多面镜子会怎么样?

2、创造条件试试看。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 教学目标:

1.会整理科学探究所获得的信息;

2.能从分析搜集的信息中得出正确的解释;

3.通过整理、分析、解释等,形成科学探究要重视科学证据的品格; 4.学会在探究中与同学愉快合作;

5.意识到我们研究的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被应用;

6.认识太阳光下的物体在吸收光的同时也吸收热,反射光越强的物体吸热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也越强;

7.了解物体发射光、吸收热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8.了解科技的进步。

教学重点:学会整理大量的事实,提炼它们的逻辑关系并做出科学的结论。教学难点:探究获得的现象、数据、事实作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整理活动。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记录本。

搜集各种光的反射、吸收热等性质应用的实物或图片、多媒体资料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这几节课我们记录的大量信息,它们告诉我们什么?科学记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科学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会整理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吧!”

二、探究内容:

1.整理获得的信息。

(1)学习必要的研究步骤。第一步:获取原始资料;

第二步:科学地推理、大胆地假设和猜想; 第三步:做出合理的判断或结论;

第四步:用更多的事实验证判断或结论。(2)整理有关阳光与影子的信息。

① 找出所有阳光与影子的科学记录资料。② 讨论与交流。③ 得出结论:

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遇到障碍物后就形成照射不到的阴影;阴影的方向及长短与太阳的位置密切相关。

(3)整理有关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信息。(分小组进行)① 找出物体对阳光的反射和吸收的科学记录资料。② 讨论与交流。③ 得出结论:

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射和吸收与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表面光滑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粗糙的反光弱,光滑的反光强。

(4)整理有关强光弱光照射下物体温度变化的信息。① 找出强光弱光照射下物体温度变化的科学记录资料。② 讨论与交流。③ 得出结论:

强光携带的热量多,弱光携带的热量少。

(5)整理有关不同颜色的物体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不同的信息。① 找出相关的科学记录资料。② 讨论与交流。③ 得出结论:

深色物体反光能力弱、吸收热的能力强,浅色物体反射光能力强、吸收热的能力弱。(6)整理汇总全部信息。

① 物体对光的反射或吸收与吸收热有怎样的关系? ② 讨论与交流。③ 得出结论:

阳光下的物体在吸收光的同时也在吸收热。反射光能力越强的物体吸热本领越差,吸收光能力越好的物体,吸收热的本领越强。

2.科学道理的应用。(1)合作与讨论。

① 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太阳有关的问题? ② 夏季和冬季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比较适宜?

③ 为什么宇航员的宇航服外层要用有金属光泽的材料制作?我们穿着的太空棉为什么要将有金属光泽的一面贴近身体?

(2)设计活动。

① 对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详细分析。②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③ 为特殊环境里的人设计合理、安全的服饰。(3)讨论。

日常使用的照明电灯、车灯、手电筒发出的光是否与太阳光的性质相 同?什么事实可以说明?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设计一件特殊环境里的人所穿的服饰。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交流和修改完善的过程; 2.能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3.能够写出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案;

4.能认真负责地承担自己的设计任务; 5.能与同学友好交流,分享智慧; 6.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

7.了解制造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要求; 8.能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教学重点:会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难点:掌握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原理。教学准备:

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图,学生活动记录本。教师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模型。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如何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光从中获得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利用太阳能的具体方案。那么,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

二、探究内容:

1.设计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1)设计前的准备。

?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熟悉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

(向学生提供一个初步成型的设计方案供同学学习,主要是学习设计方案的写作格式。)(2)明确设计要求。① 能够装200毫升水;

② 要利用容易得到的材料; ③ 能够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使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上来。(3)讨论并撰写设计方案。① 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② 采用哪些有效的措施?

③ 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设计方案。2.交流与优化设计方案。?交流设计方案。?优化设计方案。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准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工具和材料。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太阳能热水器; 2.能根据要求进行简单的调试实验;

3.能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制作方法和实验工具;

4.能对自己或他人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5.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

6.认识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效能与多个因素有关系(材料、颜色、放置方式等); 7.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简单原理。教学重点: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难点:记录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自备材料,温度计,学生活动记录本、手表。

教师准备:太阳能热水器的简单工作原理图,以便指导学生制作一个性能更加优良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有了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要将它制作出来。并想亲自看看它的效果吧!”

二、探究内容:

1.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按设计要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交流制作过程中的体会。2.检测太阳能热水器。(1)讨论。

?用什么方法来检测太阳能热水器性能的优劣? ?需要测定哪些指标或参数?(2)检测。

?开展严格控制条件下的检测活动。?科学地记录。

每隔5分钟测一次水温,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开始时的气温 开始时的水温 5分钟后的水温 10分钟后的水温 15分钟后的水温 20分钟后的水温

3.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1)整理检测参数。?汇总所有的科学数据。

?分析、整理这些检测参数。?汇报分析结果。

(2)研究影响的因素。?材料性质的因素。

?太阳能热水器的摆放的方式。?交流。

“我们认为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因素有哪些?” 4.设计活动。

?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设计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改善自己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利用太阳能 教学目标:

1.对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未来提出大胆的预测; 2.能对本地区利用太阳能的情况开展调查; 3.体验到太阳能的利用也有一些困难(科学所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技术在科学推广中是重要的); 4.意识到人类还需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促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5.了解太阳能的基本特点;

6.了解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利用。教学难点:了解太阳能的利用所遇到的难题。教学准备:

太阳能的相关资料或科普读物。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自太阳,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如何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却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探究内容: 1.讨论。

?太阳能有哪些优点?(将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相比较。)?太阳能的利用遇到了哪些难题? ?有哪些办法能解决这些难题?

?我们所在的地区对太阳能是怎样利用的? 2.查阅资料。

让学生将查询到的资料进行收集,可以展评的方式相互学习。?利用太阳能的历史概况。

?世界各国利用太阳能的现状。?我国利用太阳能的概况。?利用太阳能的各种技术。

3.展望人类利用太阳能的美好前景。?解决人类能源缺乏的办法。

?我们对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最新认识。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你对利用太阳能的想法。查询网站:

1、中国新能源网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第一课时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养学生通过间接的手段获取有关人体内部器官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对照的能力;

2.使学生懂得保护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爱护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地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

3.初步认识人体消化器官及功能,能在自己身上指出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消化器官。

教学难点: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消化过程。教学准备:

每人一小块馒头。

做消化器官模型需要的纸(挂历纸、卫生纸等)及剪刀、胶水等。有关人体消化器官及作用的资料。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人体的消化器官。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健康的认识,包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2.在讨论的基础上,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对健康的理解进行整理,并记录在书上。3.“健康从饮食开始。吃下的食物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消化后人体才能吸收,我们首先来学习有关人体消化器官的知识。”

二、探究内容: 1.认识消化器官。

?体验活动:把一小块馒头放进嘴里,咀嚼后慢慢咽下。根据我们的感觉和经验,说说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经过哪些地方?我们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交流: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哪些?(教师板书)

?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这些消化器官的位置。?小组活动:制作一个消化道模型。

?对照人体消化系统的挂图,检查连接是否正确。2.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及人体的消化过程。?刚才咽下的馒头在我们身体里是怎样被消化的?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路线。

?在这个过程中,消化器官的各部分起什么作用?对照图写出各部分的作用。?看课件了解消化器官各部分的作用。

?思考:人体的消化道大约长9米,食物在人体中停留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些数字使你产生了什么想法,和你原来的想法一致吗?

3.理解使用人造材料的好处。

在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大量使用人造材料,人造材料有什么好处? 4.保护消化器官。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要靠我们的消化器官,怎样保护我们的各个消化器官呢?(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吃食物要细嚼慢咽。

?不用开水或汤泡食物吃。?不能边吃边看电视。

?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偏食,少吃零食。?不吃腐烂变质和不清洁的食物。?饭后不做剧烈运动。

(3)我们有过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吗?原因是什么? 5.小结。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向家里人讲述你学习的知识。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饮食和健康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是能量的来源,能量在维护人体正常活动中的作用;

2.通过计算我们每天需要的能量和实际摄入的能量,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自己每天摄入的能量是否适当;

3.试用科学的标准合理安排自己的一日三餐,做到热量分配合理,营养均衡; 4.对照检查自己的饮食习惯,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教学重点:知道摄入的能量要适当。

教学难点:研究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教学准备:

有关各种食品能量的资料,可以把它们做成图片。让学生课前记录自己一天当中的食物种类及数量。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人为什么要吃食物?人的哪些活动需要能量?

2.人体维持呼吸、心跳、一定的体温需要能量;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及废物的排泄需要能量;学习、工作、劳动、锻炼等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三种能量消耗的比例大致50%、40%和10%。

二、探究内容:

1.摄入能量要适当。

(1)食物中的哪些营养素能够给我们提供能量?能量的摄入是不是越多越好?(2)计算我们每天大致需要多少能量。2.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适当吗?

(1)拿出自己一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的记录,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食物能量表,计算自己一天摄入的能量。

(2)对照标准检查自己一天饮食的能量符合标准吗?差不多或超过多少?

(3)统计小组、全班同学中,某一天摄入的能量基本正常的有多少,不足和超过的同学有多少?(4)讨论:如果长期摄入的能量相差太多或超过太多有什么不好? 3.我们的饮食科学吗?

(1)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营养不良或能量过剩的主要原因,对照检查自己是否有不好的饮食习惯。(2)这些不好的饮食习惯为什么会早成能量摄入过多或不足,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使能量摄入适当?。5.活动。

根据能量摄入的标准和一日早、中、晚三餐能量的分配比例,试着给自己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某一天的膳食。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自己安排一周营养丰富的早餐或一天的膳食。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选择健康食品 教学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交流,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食品、食品受污染的途径,以及如何选择健康食品;

2.增强学生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关擦黑能力、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和调查、交流的能力;

4.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对有毒有害食品进行抵制和投诉举报,使学生养成尊重和维护法律法规的意识和习惯;

5.用科学知识指导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教学重点: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挑选绿色食品。教学准备:

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被污染的蔬菜、水果、肉、鱼等食品的实物或照片。有关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包装袋。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如果一个人能活到70岁,按每天吃300克粮食、500克蔬菜、250毫升牛奶、一个鸡蛋来计算,那他这一生分别要吃掉多少食物?如果所吃的这些食物中含有对人体有毒害的成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2.讲述一个因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导致人生病致死的真实事例。

20世纪50年代初在日本水俣(雨)湾附近的小渔村中发生的奇闻。1953年,也是在水俣湾,有个人起初口齿不清,面部痴呆,后来耳朵聋了,眼睛瞎了,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高声号叫而死。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病。直到1956年,又有96人得了同样的病,其中18人死亡。此后,以熊本大学为主组成医学研究所,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并把猫死人病的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终于找到了致病的根源。原来,这是由于摄入富集在鱼类、贝类中甲基汞而引起的中枢神经性疾病。如果短时间内摄入甲基汞1000毫克,就可出现急性症状(如痉挛、麻痹等),并很快死亡;如果短期内连续摄入500毫克以上的甲基汞,就可相继出现肢端感觉麻木、中心性视野缩小,语言和听力障碍,运动失调等症状。那么,甲基汞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建在水俣镇附近的一家氮肥厂,在三四十年代相继采用汞催化剂生产醋酸乙烯和氯乙烯,大量含有甲基汞的废水、废渣排到水俣湾。这些废水、废渣进入水体后,靠水体自净难以消除,就使鱼、贝类体内富集了甲基汞。人或猫吃了含油甲基汞的鱼和贝类,就生病死亡。

3.为了身体健康,我们的饮食除了营养均衡、摄入适当的能量外,还要注意食品中是否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要吃健康的食品。

二、探究内容:

1.什么是对健康有利的食品?

(1)说说自己判断健康食品的标准。

(2)看教材或自己搜集的资料,读读什么是健康食品并相互交流。

(3)健康食品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食品,具体的标准是安全、无污染、优质、有营养。(4)讨论、交流。

“哪些我们不能吃?哪些要少吃?为什么?”(教师可在课前做调查。)

(5)小结:以上食品中“无检疫标志的肉类、霉变的粮食、酸败变质的油”绝对不能吃,其余食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不要经常吃。(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2.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

(1)怎样选择有利健康的食品?(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到商品周转快的商店购买?怎样辨认食物的新鲜程度?)

(2)讨论、交流:可以从哪些方面选择我们放心的健康食品,为什么?如果有几种不同的保质期的食品,我们选择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3)教师小结。

(4)指导学生认识绿色食品标志,介绍了解常见的绿色食品。

(5)调查:让学生在课余到商店看看哪些是绿色食品,问问买这些食品的人多不多。留意家长买来的食品中有没有绿色食品,记下食品名称、商家、产地等信息。

3.报告会(或调查、走访):

请有经验的人谈谈怎样选择蔬菜、水果、鱼、虾、肉,怎样有效地除掉蔬菜、水果上的残留农药。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调查自己家里买的食品中有哪些是绿色食品。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水——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实验、计算、观察剖开的动物等途径了解水在人体内无处不在,提升学生关于水对于人体生命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观察剖开的鱼、鸡体内哪些地方有水,推测人体哪些地方有水,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 3.通过实验认识水在消化食物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食物被消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比实验的能力,以及实验中应有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生命活动中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剖开的鱼和鸡观察它们体内哪些地方有水。教学准备:

小组活动材料:每组1条小鱼或1块肉,植物全株或部分;放大镜、大小相同的馒头、盘子、稀释的碘酒、滴管。

展示食物在胃、小肠中的消化过程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你们还记得种过凤仙花吗?做过绿豆种子发芽时需要水量,谁说说水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你自己如果半天或一天喝不到水的感觉。

2.人在饥饿或无法进食的情况下,只要提供足够的水就可以勉强维持生命。但如果体内水分损失超过20%,生命就无法维持,所以水对人来说是粉肠重要的。身体健康仅仅靠食物来保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水。

二、探究内容:

1.我们身体里哪里有水?有多少水?(1)讨论:喝下去的水到哪里去了?

(2)观察活动:剖开的鱼或鸡,看看鱼或鸡的哪些地方有水。(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或借助放大镜观察。)

(3)提问:猜测一下我们的身体中哪些地方有水?

(4)教师小结:水不仅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且是生命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就人类而言,构成我们身体的组成部分大致如下:蛋白质占17%,脂肪14%,碳水化合物%,钙等矿物质6%,剩下的%为水,也就是说,体重的2/3为水。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也大都由水来支持,人体器官组织的含水量大致如下:血液90%左右,肌肉76%,肺、心脏80%,肾83%,肝68%,脑75%,就连骨骼也含水10%~22%。

(5)计算自己身体中有多少水。2.水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1)体验、思考:慢慢咀嚼一块馒头,它有什么变化,是谁使它发生变化的。

(2)对比实验:把馒头放在嘴里,嚼不同的时间,仁厚滴上碘酒,观察馒头糊的变化。分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变化?唾液的作用是什么?

(3)食物的消化还要经过哪些器官和过程?其中有哪些消化液参与消化?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1、查阅资料:人体还有哪些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2、观察统计:自己一昼夜大约排出多少尿液。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怎样科学饮水,即必须保证每天吃进身体里的水量和排除的水量保持基本平衡;要饮用优质水;要注意饮水卫生;

2.通过统计自己一昼夜中排出水量的多少,计算食物中的含水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统计、记录、测量、计算的科学探究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饮水习惯。教学重点:统计我们每天排出多少水,得出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教学难点:学习计算从食物中吃进多少水。教学准备:

西红柿、小碗、小棒、纱布、量筒等。食物含水量情况表。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你们知道自己一天喝了多少水吗?知道自己一天喝的水够不够吗?” 2.“我们每天喝的水量必须和排出的水量基本平衡。”

二、探究内容:

1.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

(1)怎样知道我们一天应该喝多少水?(要统计计算自己每天排出多少水)(2)怎样统计计算每天排出多少水?

(3)统计计算每天的排水量。(全班只要有几个学生统计了就行。)

(4)汇报、小结:我们每天应该补充多少水?(我们每天应该补充1800毫升~2500毫升水)

(5)讲解:水通过两个渠道进入我们的身体,一是食物,二是喝水。我们要知道每天喝的水够不够,必须知道通过进食吃进多少水、直接喝下去多少水。现在我们来看看怎样计算。

?计算每天自己直接喝下去多少水。

?计算自己每天从食物中吃了多少水。(教师要进行指导和示范,先以西红柿为例讨论怎样计算,然后再计算米饭和其他食物。教师可以先统计自己或某位同学一日三餐的饮食,在这基础上学生再开始活动。一个小组可以只计算某一位同学一天从食物中的获水量。)

2.我们应该喝什么样的水?

(1)交流:平时我们喜欢喝什么样的水?

(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纯净水、蒸馏水、白开水、矿泉水各自的性能、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饮水的情况,再对其他一些大家爱喝的水进行补充介绍)。

(3)我们应该经常饮用什么水?为什么?为什么饮料和果汁不能多喝?

(4)教师讲述有关饮水卫生的常识。比如不要暴饮、狂饮,不要等口渴时才喝水,每天清早要多喝水,饮水机里的水不能存放太久,等等。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把学到的有关科学饮水的知识告诉家人,向他们宣传有关饮水健康的知识。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健康需要新鲜空气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认识人体呼吸器官,对人体呼吸的过程有大致的了解;

3.通过比较呼出和吸入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教学重点: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教学难点:分辨吸进和呼出的气有什么不同。教学准备:

人体呼吸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模拟呼吸装置。

分组实验材料:集气瓶、玻璃片、乳胶管、水槽、火柴、细竹棍。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的生命除了需要食物、水,还需要什么呢?如果你们生活在空气污染很大的地方会怎样?”

二、探究内容:

1.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1)体验活动:把手放在鼻子前面,用手掌对着鼻孔,感觉到自己在呼吸。(2)体验活动:感觉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呼吸。

(3)讲解我们为什么要呼吸,为什么每时每刻都要呼吸。

2.认识呼吸器官。

(1)体验活动:我们在呼吸时,胸、腹部有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呼吸器官有哪些?在图上标出它们的名称。

(3)小结: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和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幼.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

(4)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具模拟演示肺如何进行呼吸。(5)计算我们一昼夜需要多少新鲜空气。3.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1)讨论:怎样收集这两种气体?它们会有什么不同?怎样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

(2)指导实验操作。(让学生看看书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然后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并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实验。(按书上的实验方法进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4)汇报、交流。

实验中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现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我们的猜测正确吗?(5)阅读资料。

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提供的资料,并对照自己的猜测,看看是否完全正确,什么地方需要修正。4.小结。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气体交换,如果没有氧气,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停止。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开展考察空气质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的意识;

2.记录一周的空气质量报告,初步学会看空气质量报告,养成关心空气质量的习惯;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综合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判断周围空气质量是否受到污染的能力; 4.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创建优美校园、社区、街道、城市的活动中,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5.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根据空气质量的好坏判断空气污染的程度。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教学准备:

空气质量预报的多媒体资料或图片。周围环境空气质量考察记录表。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资料。测试空气质量的简单材料和仪器。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空气怎么样?是否受到了污染?这是我们人人都关心的。”

二、探究内容:

1.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

(1)“健康生活需要新鲜的空气,我们来说说周围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影响。(空气质量差就表示空气中混入了许多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还有粉尘、烟尘等颗粒物。人体如果吸入二氧化硫,会影响呼吸道,使呼吸道系统功能受损;吸入二氧化氮可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从而引起肺水肿。对于儿童来说,二氧化氮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障碍。可吸入颗粒物呢功能随人体呼吸作用深入肺部,产生毒害作用。)

例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一场灾难降临了英国伦敦。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带的伦敦城市上空处于高压中心,一连几日无风,风速表读数为零。大雾笼罩着伦敦城,又值城市冬季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

态下蓄积木散,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烟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飞机被迫取消航班,汽车即便白天行驶也须打开车灯,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

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就连当时举办的一场盛大的得奖牛展览中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一头牛当场死亡,52头严重中毒,其中14头奄奄待毙。2个月后,又有8O00多人陆续丧生。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

酿成伦敦烟雾事件主要的凶手有两个,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是元凶,逆温层现象是帮凶。伦敦工业燃料及居民冬季取暖使用煤炭,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H2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碳氢化合物(CH)等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附着在飘尘上,凝聚在雾气上,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后会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当时持续几天的“逆温”现象,加上不断排放的烟雾,使伦敦上空大气中烟尘浓度比平时高 10倍,二氧化硫的浓度是以往的6倍,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一样。

可悲的是,烟雾事件在伦敦出现并不是独此一次,相隔10年后又发生了一次类似的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直到70年代后,伦敦市内改用煤气和电力,并把火电站迁出城外,使城市大气污染程度降低了80%,骇人的烟雾事件才求在伦敦再度发生。

(2)怎样知道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3)学习如何看空气质量报告。

?平时看到或听过环境空气质量报告吗?空气质量报告有哪些内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讲解一些空气质量指数的含义。(环境空气质量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空气、污染指数;二是首要污染物;三是环境空气质量等级。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等级就越高。空气质量一级为优;二级为良好;三级为轻度污染;四级为中度污染;五级为重度污染。)

?出示某日我过各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让学生说说各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4)怎样用感官观察周围环境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除了看环境空气质量报告,我们还有什么办法知道周围环境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

(可以用眼睛观察远处的物体,如果空气里的粉尘、烟雾等颗粒物污染严重,远处本来可以看见的物体就看不清楚了,天空灰蒙蒙的;树叶上、建筑物上就积有较多的尘埃;把湿润的纸巾挂起来,上面会粘有很多灰尘。如果空气里有较多的有毒有害气体,鼻子就能闻到刺鼻、呛人的气味,喉咙会发痒,引起咳嗽。)

2.居室空气质量的考察。

(1)除了室外的空气会受到污染外,我们家里的空气质量怎样?有什么事实依据?怎样验证我们的看法?

(2)阅读资料。

(3)布置考察任务。分组对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进行考察,每组可选择室外或室内的一个地方进行考察。考察前要制订考察计划,计划包括考察目的、地点、内容、方法等。

(4)各小组制订考察计划。

3.改善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创建空气清新、优美的学习环境和居室环境。(1)提出改善空气质量,创造优美环境的建议。

(2)和家人一起商议如何改善居室环境,减少居室污染。(3)用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空气质量。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回家和家人一起商议如何改善居室环境。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运动与健康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

2.指导学生准确地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能力,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亲历模拟心脏舒张和收缩的活动过程,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 4.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教学准备:

测试运动前后心跳、呼吸频率的记录表、皮球、海绵、水槽、血液循环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兔子、鸽子从小就关进笼子里喂养。这些小动物长大后看起来好像发育正常。但是,把它们放出笼子后,兔子跑不了多远,就会倒地;鸽子在空中飞了几圈便栽下来。解剖分析发现,兔子死于心脏破裂,鸽子则死于动脉撕裂。”

“听了这个事例有什么想法?体育运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好处?” “让我们通过活动来探讨体育运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的意义。”

二、探究内容:

1.运动起来会怎样。

(1)跑步或踢足球后我们有什么感觉?呼吸和心跳加快了吗?我们来比较一下。(2)怎样比较呢?怎样测试才比较准确呢?(3)分组活动。

?测试并记录平静时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测试并记录运动后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4)交流、汇报。

(5)运动后心跳和呼吸次数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心跳会加快。

(1)为了弄明白运动后为什么心跳会加快,我们先来了解我们的心脏。

(2)(挂图或多媒体出示)人的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我们平常都能感觉到心脏在不停地跳动,它是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

(3)模拟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反复挤压、松开一个皮球,体会心脏肌肉的力量。

?反复挤压、松开水中的海绵,体会水被挤出和回流的变化。

(4)心脏不停地推动血液在身体里循环流动有什么意义?说说自己的看法。

(5)小结:血液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把营养和氧气输送到身体的每个组织和细胞,同时把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带到一定的器官,排出体外。

3.计算。

(1)如果平时每分钟呼吸20次,每次按吸进500毫升空气计算,运动时每分钟吸入的氧气比平静时多多少?

(2)如果平时每分钟心跳80次,每次泵送血液70毫升,运动时每分钟泵送血液比平静时多多少?(3)运动时吸进的氧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说明了什么?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心、肺功能有什么好处?

(4)小结:人体在运动时,氧气和能量的消耗量大大增加。所以需要肺部尽快多地吸进氧气,心脏更有力的搏动,使血液循环流动加快,以便更多更快地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心肌发达,心脏搏动有力,使心脏输出血液的量成倍地增加。这样的心脏能够担负繁重的工作,而且工作能持久。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观察了解自己的亲属和周围邻居中,有没有因为加强体育锻炼而使身体壮起来的事例,和他们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做法。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 让我们的精力更充沛 教学目标:

1.体验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的锻炼,知道体育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2.制订自己的锻炼计划,并能长期坚持锻炼。在运动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了解一些有关呼吸和血液循环的生理知识及保健知识,注意保护自己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知道一些在运动期间如何测检自己的运动效果的简单方法。教学重点:会制订锻炼计划。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好处。教学准备:

人体骨骼和肌肉的课件或挂图、手臂骨骼和肌肉模型、装满水的塑料瓶、口袋、记录本。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探讨了运动对呼吸和心脏的作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加强运动对身体还有哪些好处。”(出示教材上的图片或体育运动员的照片)“他们的身体和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明显特征,为什么会这样?”

二、探究内容:

1.运动对加强骨骼、肌肉的好处。

(1)做曲臂、伸臂动作,多做几次,看看手臂上的骨骼、肌肉、关节有什么变化?想想手臂是怎样运动起来的。

(2)汇报、交流。

(3)小结:曲臂、伸臂运动是由手臂上的肌肉牵动骨骼、关节产生的。骨骼肌在大脑的支配下舒张或收缩,引起骨骼和关节的运动。

(4)再一次体验。(注意观察曲臂时上臂的哪一块肌肉鼓起来,伸臂时,肌肉发生了什么变化?鼓起来的肌肉发生了什么变化?)

(5)师讲述:骨骼、肌肉、关节是人体的运动器官。骨的质量,关节连接的牢固性、灵活性,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体的运动能力。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能促进骨骼的生长,使骨骼加长、横径变粗,骨密度增大,骨重量增加。经常锻炼,也能使肌纤维变粗,肌肉横断面积加大,肌肉收缩能力和张力增强,从而不断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久力。据测定,一般人的肌肉重量要占体重的40%左右,而经常锻炼的运动员的肌肉重量可达体重的45%~50%。

(6)比比在相同体重的情况下,谁的力量大。调查他们是否经常参加锻炼。2.运动对我们还有什么好处。

(1)运动对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好处? ?增强体质,少生病。?保持充沛精力。?增强竞争意识。?磨练意志。?增进友谊。……

(2)阅读资料,了解体育运动的历史。3.让我们开始锻炼吧。

(1)讲解:制订锻炼计划要注意什么问题。(2)每人制订锻炼计划。(3)交流锻炼计划。

(4)介绍检测锻炼效果的方法。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按自己的锻炼计划进行锻炼。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 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教学目标:

1.回顾、小结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健康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制订健康生活守则; 2.评价自己和同学通过本单元学习,在思想认识和行动上有什么进步。怎样进一步保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制订健康生活守则。

教学难点:讨论为了健康,我们还应该怎样做。教学准备:

单元学习评价表、有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健康生活的内容?”

二、探究内容: 1.评价、总结。

(1)指导评价,定出评价内容和方法。(2)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我们通过本单元学习有了很多收获,在健康生活方面我们改掉了不少不良习惯,为改善周围环境也做了不少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

2.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1)为了健康,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2)制订健康生活守则,交流健康生活守则。

(3)总结。宝贵的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我们要为美好的未来打下健康基础。

三、全课总结。

四、课后拓展。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在读文过程中,感受小贝当充当小大人的儿童那份童真,感受理发师的风趣幽默。

教学重点: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8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读文过程中,感受小贝当充当小大人的儿童那份童真,感受理发师的风趣幽默。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写字时,要请学生充分观察字形,比较归纳出书写要点,把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写字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

教学重点:

1、学习写好“眯,扶,改,净,胡”左窄右宽的字。

2、指导写字时,要请学生充分观察字形,比较归纳出书写要点,把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教学难点:

1、写字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

2、教师重点点拨,精讲要点,多给学生时间练习书写。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家里看到过爸爸刮脸吗?

今天有个小朋友也去刮脸了,大家想去看看吗?

二、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认读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对照生字表多读几遍。

2、老师检查读生字。

①带拼音认读生字。注意读准 镜 净 躺 等。

②去拼音认读生字。

(“店,半”是前鼻音; “净,镜,等,剩”是后鼻音;注意区别“店,半,其”的声母。 “递,剃”是形近; )

③老师打乱顺序读,老师带读。

④男生、女生比赛读。

3、读课文,读通顺词句。

①现在请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入课文,看看能否把词句读得更通顺些。

学生自由读。读完的同学在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②指名读各自然段,听听他们把课文读通顺了没有。

③学生评并纠正。

④再点读 这次,你欣赏他的读吗?欣赏些什么地方?

三、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想小贝当是个怎样的孩子?

2、同桌合作读1-3自然段。

老师指名读,你们读的真好,能告诉大家你们读的好的秘诀吗?(仔细听别人读,配合好。)

谁能学到他们的经验,再来读读?

3、大家觉得小贝当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再读课文。

他是一个“小大人”。自己以为自己是大人的小孩。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是 “小大人”。再读课文用“_____”把描写他是小大人的地方划出来。

4、请大家带着小大人的语气再读课文1-4自然段。

四、指导写字。

指导写字时,要请学生充分观察字形,比较归纳出书写要点,把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重点指导:学习写好“眯,扶,改, ”左窄右宽的字。左窄右宽,左部的大小比例有别,其中“改”的偏旁部首在右边。

“店”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广”字旁“横”短,“撇”长,被包围部分偏右,较丰满。

教学目标:

在读文过程中,感受小贝当充当小大人的儿童那份童真,感受理发师的风趣幽默。

教学重点:

要学生充分地读书,了解小贝当的言行,感悟他的内心世界,让小贝当的形象更加鲜活。

教学难点:

课文中人物对话较多,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说话时的心情与说话时的语气,练习朗读,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演一演。

一、复习巩固。

1、去音节认生字。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词语。

3、复习1——4自然段所学内容。

二、学习课文5-10自然段。

过渡: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1-4自然段,从小贝当的说得话和他的动作的的描写中感觉到非常有趣,同时也知道了小贝当这个小男孩非常渴望长大,就像个小大人。你们喜欢他吗,这节课老师把他也请来了。(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读课文5-10自然段。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3、学习课文6、9两自然段。(学生交流时顺势课件出示两自然段课文) 。

(1)学生读句子,理解意思。师问:“我要像他一样。”“他”指谁?“一样”是怎样?理解“脸腮光净”的意思。

(2)指导朗读。

4、学习课文7自然段。

过渡:当小贝当要理发师跟他刮脸时,理发师是怎么做的?

(2)学生表演。

读句子。师问:此时你想对小贝当说些什么?难怪小贝当要大声喊。

全班体会读9自然段。

听了理发师回答,你觉得理发师风趣吗?(是他不但风趣,还很幽默)板书:理发师:风趣幽默

三、课本剧表演。

分角色朗读,边读边让学生表演。

四、课文总结。

读完了课文,你觉得小贝当是个怎样的孩子?(课件出示问题)教师板书:小贝当:人小心不小。

看来大家都想长大,但是长大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时代,大家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时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教案(篇9)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2个生字,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解题

1、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归纳出:(1)这架飞机为什么叫“香玉剧社号”?它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要写“香玉剧社号”飞机?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提示,说说提示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1)读一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一说常香玉在抗美援朝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3)想一想课文赞扬了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默读,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思考上述你质疑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哪里没读懂?

(1)思考后自由发言,概述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把没有读懂的语句,和上下文联系起来多读几遍,多读多想。还不懂的,作上记号,有疑问的,把问题写在旁边。

四、细读课文,质疑交流

1.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

2.重点学习“常香玉捐献飞机”这一部分

(1)请你运用我们学过的“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找出描写常香玉在捐献飞机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句子。

(2)想一想,你从中了解到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3.交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发言者,先交代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再说说是怎么读书思考的,然后阐明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4、探究:说说你心目中的常香玉。

五、谈一谈:学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13 香玉剧社号

拿出积蓄

捐献飞机 卖掉汽车 多次立功

(为抗美援朝) 全国义演

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

"教科科学五年级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