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2.20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1)

质朴而苍茫的镜头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陈桂林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唯一的方法就是弄到一架女儿喜欢的钢琴。从做不会发声的“木琴”、借钱买琴、甚至到学校偷琴,最后在兄弟们的帮助下用工厂的废料亲手做出了一台钢琴。就这样,一个父亲的悲喜交加,一群小人物的辛酸奋斗,围绕着一台钢琴缓缓流淌。这就是被誉为年度最优秀的国产电影《钢的琴》,更是一场饱含温情与感动的记录。

现实的落差与彷徨,理想与浪漫的纠结,在一段段俄风音韵中展开。影片中的主人公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尽管存在于艰难的土壤上,他们依然坚持寻找人生的信念与光明,没有被现实打败,没有让困难动容。生活拮据,却有了更多让人温存的奋斗与感动。汪工为了陈桂林争回女儿无私地提供技术支持,快手为了陈桂林做出钢琴不惜再次作案,季哥为了兄弟可以无条件援助。似乎所有人都在发出这样一种声音:人可以落魄,但是不能没有魂魄。穿透时代的浮躁与繁杂,这群工人们挺起脊梁,握紧双手,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力量。

“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当陈桂林激昂又略带幽默地说出这句话时,“敢想、敢拼、敢做”的精神在一段西班牙舞中奏响,更在这群怀揣着“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想法的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才是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汉子:不甘不屈不停不止,拼搏与奋斗的呐喊不曾消失在耳边。虽然他们对于社会渺小的可能微不足道,却用努力烘托出自己的伟大。尽管现实有很多的残酷与无奈,陈桂林和他的兄弟们践行了承诺,守住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真谛。更用他的行动推翻了孩子的妈妈对于幸福的理解,找到了幸福真正的定义,它应该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钢的琴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家似乎都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救赎,完成了奋斗与信念的坚守。

影片至此,从未搬出过大牌的明星,炫酷的特技,豪华的场景。而那起起伏伏的苏联歌调,痕迹斑斑的断壁残垣,燃烧起这些人物让我心灵上单纯的感动,需要用一份足够的坚韧来承载。转而自现实生活中或许将出现的跌宕起伏,我明白,付出了汗水与青春,一段回忆,一次经历,才可以叫做无悔。无悔于生活,无悔于青春。而我们在行进中的所有人更要对自己有一份承诺,有一个坚守:为了梦想,为了追求,敢想,敢爱,敢拼,敢做。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2)

抽空又看了一遍电影《钢的琴》,也不知道这是第几次看了。突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部片子写点东西。像这种时代背景气息很浓的作品,对于我这种没能生在那个年代的后辈来说,对它的理解和体会是有限的。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把我所感受到的那些微小的部分与大家分享。

首先要提一下的是里面某些主要人物的寓意。也许我的想法不尽准确,但我觉得应该多少也沾了点边儿。陈桂林,这个工业时代的普通工人,也是那个时代的工人阶层的典型代表,同时也象征着那个旧时代。与之相对的,他的老婆则是推崇物质至上的小资阶层(还不能说是新时代)。小元则是历史的车轮,或者把她比作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也更为贴切。秦海璐所饰演的淑娴更像是帮助旧时代的人们能顺利融入新时代的某股力量。而那架钢的琴里,蕴涵的是旧时代那些工人们所拥有的品质,以及想要挽留住他们那个时代的一种情结。这些我之所以要放在最先说,是因为后面他们的言行,都是要带着这些寓意去看、去读的。

影片最开头是陈桂林和他老婆在谈论孩子跟谁的问题。如果你认同我上一段所说的各种寓意,那你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个画面的构图。两个人身后的差异,从地面到建筑,再到天空。你是不是明白了些什么?再看看他们两个人的身上。陈桂林的是香烟、手风琴,而他老婆的是围巾、包包。这不就是一个在强调精神文明,另一个在强调物质文明么?再看看两个人表情。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表情?如果你大概想明白了些什么,再来看看他们的对话,你是不是也就明白了其中的深意。顺便在这插一句,我很佩服这部片子的编剧、导演,并不仅是整个片子给人的感觉,而且甚至每个细节和每句台词,几乎都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深意的,后面我也会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来说。

紧接着是送葬。要送的是什么?是老人?还是一个时代?为什么他们开始吹唱的悲伤的曲子要被喊停换成高兴的?行行,知道了。那啥,叫老人加快步伐吧。走那么快去哪啊?你管他去哪呢?来,咱来个步步高啊,降B啊。这些对话你又想到了什么?他们是否是发自内心的换曲呢?送葬连玩杂耍的都请来了。那个奠字,就在旧工厂的几个大烟囱下,还隔了一道围墙。

陈桂林用车捎他爸回家的路上,说他老婆跟他提出离婚的事。那段话也颇具深意。她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日子虽然没有用多夸张的表演,却从那些台词本身和说话的语气里读出了态度。晚上在学校里和王抗美的那段对话。你要真离了,咱哥俩就一样了。咱们俩怎么能一样呢?咱们俩不一样。我是离异,你是丧偶,对不对?女儿小元练琴吵醒女老师,把老师吓得都不敢上厕所了。实在是对不起啊,耽误几位老师上厕所了。高明的讽刺。

陈桂林想让女儿学钢琴,经济条件不允许,先是带去学校偷练,被警告后自己刻了个假钢琴。后来又召集大伙儿造纲琴。陈桂林想买琴那会问工友借钱,大家都想办法推脱和躲着他。也许自身困难帮不起也是一个原因。因为去理发店想让姐姐借钱时,死要面子不肯开口,捎去想送给姐姐的肉后来都给人偷走了。可后来大家竟愿意帮他一同犯险去学校偷琴,这种复杂的情谊也许我们这辈人都很少能想明白。

没有物质,精神文明就成了空谈。明明事实都摆在眼前,可是他们都不愿意去承认这一点。陈桂林和她老婆谈女儿教育问题的那段话,既幽默又发人深省。把我前面提的三人各自代表的寓意套到他们三人身上,这段对话又有了更深的含义。小元不是属于你一个人的。我不可能让小元跟你走。这个咱俩说了都不算,得看小元自己的意愿。

紧接着的秦海璐唱那首《张三的歌》: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看一看,这世界并非那么凄凉。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望一望,这世界还是一片的光亮。舞台背景是换季促销四个大字。这一幕一来论证了我在开头对她这个角色寓意的诠释,二来也预示了女儿小元的最终选择。

后来为什么那些躲着陈桂林不愿借钱给他的工友们,却都愿意来帮忙造琴了?难道完全是因为来了有饭吃、有工钱拿?季哥那样的缺钱花吗?他们在造琴的过程中有人偷懒吗?不但没有,反而一个比一个热情高涨。被快手打断手的那个工人,女人被人给糟蹋了,快手却第一个要为他出头,这是种什么样的情谊?

季哥在处理铁块纠纷事件时说:就为这块废铁?值吗?这要是把人给废了,你挖再多的废铁有啥用啊?其实另一层含义是:不能让物质毁了咱们自己最根本的东西。而在那个时代对他们来说最根本的东西,其实并单不是指生命,还有甚至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团结共进的精神。

快手最不能容忍的是什么?是听到有人说起他撬过锁的事。可能我们这一代人不太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大家可以去问问你们的父辈或爷爷那一辈,问问偷窃在那个年代是种多么严重的罪行。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被扣上这样的帽子。虽然本片的时代背景已经是那个时代的尾声了,对这类行为的看法已经没那么严重了,可是他们的那种思想观念还是没有改变的。

季哥那样的人,为什么会被人举报销赃?他到底有没有销赃?如果有,他为什么会销赃?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他被人通传的时候,仍要坚持先把他自己手头负责的任务完成,不免让人对他肃然起敬。

这群工人里,汪工是个特殊的人物。为什么大家对他都格外的敬重并愿意听他的召集和指挥?并不是因为他曾经是领导之类的。换句话说,即便他是,在工厂倒闭后这类人也已经没有实权了,根本不会有人愿意听他的话。而是因为某项运动的失败,使得他这类知识分子得到了平反,重拾了地位。即使是他这样有份量的人物,也没能阻止工厂倒闭和烟囱被炸的命运。工厂也已经倒闭了,这些工人们为什么还要在工厂附近徘徊,而不愿意去走更远的路?我觉得不愿意虽然是有的,但更多的可能是害怕,一种对未知新事物和一个新时代的畏惧感。

为什么他们会决定用钢板来造琴,而且敢想敢做。那是他们那个阶级所具备的一种精神,其实也是为了想证明给大家看,他们不会因为被现实和历史的车轮碾压而屈服,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片天地。

最后琴造好了,女儿却没留住。他们已经很努力了,而且也向这个世界证明了他们的存在价值。但是陈桂林想留住的东西,都没留住女儿,父亲,烟囱,以及他们那个时代。陈桂林在偷琴等事件中就也已经知道,精神文明是需要物质文明作为基础的,新时代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改变不了,也挽留不了他们的时代,只不过他们一直以来都不愿意承认罢了,一直都在自欺欺人。在烟囱被炸的那一刻,他们才深深明白这一点。所以小元跟她妈妈走,并不完全因为是她的意愿,陈桂林也亲口说了让小元跟她妈妈走。小元也只有带着他的钢的琴(他爸爸那些工人们的精神品质)跟她妈妈走,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小元坐在钢的琴前跟陈桂林最后的对话是爸爸你想听什么?越简单越好。如果把我在开头对陈桂林和小元寓意的诠释放进去理解,就应该是你希望新时代是什么样的?越简单越好,不要复杂得让我们(工人阶级)无法适应它。

片子看完,依然让人回味无穷。相信那一时代的长辈们看完后都会觉得有说不尽的辛酸。而像我这种只能半知半解的新时代的后辈们,有的更多是为他们这份沉重情结的万分感慨。现在总说两代人之间有代沟。我们在因为父母和长辈们都不了解我们而觉得委屈时,是否也该问问我们自己:对于他们,我们又了解了多少。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3)

自从和爸爸一起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觉得生活中的困难是没什么不能克服的。从那往后,我碰到了困难,都会反问自己盲童刘浩是怎样坚持下去的?他又是靠着什么成功的?那么多次,刘浩一家又是怎样渡过重重难关的呢?

以前,我总是为了一点点小困难而放弃。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也要向盲童刘浩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一次我生病了,但我没有像刘浩那样忍着疼痛坚持下来。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只要我坚强起来,病魔就会害怕。正如一句话所说:困难如同一个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虽然我也学钢琴,但是和刘浩相比,我却没拥有毅力和坚持。刘浩身为一个盲童,看不见,但比很多人都厉害。

刘浩天天都想弹琴,自从到了北京后,一天都会弹几个小时。刘浩妈妈为了给孩子找一个钢琴老师,竟然带着刘浩去了北京,连最后的5元钱也用光了!可他们并没有放弃,四处奔波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心的老师,刘浩就是这样成功的,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从此以后,我懂得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倒。让我们一起战胜失败吧!加油!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4)

九十年代北方的重工业城市,破旧的钢铁厂,萧瑟的街道,黄昏时缓缓开过的火车,甚至是那两个陪伴了几代人、一直竖立着的、不停往外排烟的烟囱都在无时无刻的渲染着一种衰败落魄的氛围。故事以葬礼开头,以小元弹着陈桂林做出来的钢的琴结束,发生在万物凋零的冬季。整个影片和这个落魄的城市一样低沉,为数不多的笑点都让人隐隐地透着点心酸。

看完《钢的琴》后,对陈桂林的印象是惊讶的。他会弹琴,虽然自己没有条件,也在尽力满足女儿小元的兴趣爱好;在所有人都在签字反对炸烟囱的时候,他能独辟蹊径,想出一个看似不可思议却又貌似可行的办法,尽管到最后烟囱还是没能留下;在四处借钱碰壁之后,他在图书馆查阅书籍,召集好友,决定自己做出一台钢琴,让女儿留在自己身边。作为一名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他给人的感觉是成熟,先进,前卫并且敢想敢做的,与同时代的其他工人是不同的。

电影中陈桂林带着女儿在朋友家练琴,被几位女老师严令禁止。身为老师,却不能理解一个孩子对钢琴的热爱和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父爱;身为女儿,却对爱她的父亲说谁给她买琴就跟谁这样的话。

偷琴失败后,陈桂林在黑暗中、灯光下、抽着烟、飘着雪、弹钢琴。那好像是陈桂林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后的心理状态,他没钱也没办法给小元一架钢琴。

小元亲妈来看小元,给小元买了很多东西,小元问他怎么想的时候,陈桂林激动到把小元赶出去并且把之前自己用木板做的钢琴都推翻踢毁。此时的陈桂林该是在生气小元的要求,更气愤自己的无能为力。

……

这些情节都能够让观众轻易的感受到陈桂林对女儿的爱,为了留下小元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里对城市环境的镜头的刻画也毫不吝啬,一群人在倒塌的楼房上、脏乱的钢厂里、枯黄的早木中忙活着自己的事情,反衬出在这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们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不平凡的事情,而让人生出一种敬佩的感情。最后钢琴成功造出来了,陈桂林却主动放弃了小元的抚养权,而那两根烟囱,最终也还是没能留下来。结局或许是悲伤的,但是从整个电影的基调来看,这样的结尾又不让人觉得意外而且容易让人接受。

也许对陈桂林来说,套用汪工说的话:如果我们成功,他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他将会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5)

从小也是成长在工厂里,虽然没有那么清晰的记忆,不过也挺喜欢工厂这个生活体的热闹!所以看了电影也有点小感触。

一是父爱如山,哪怕是再苦再累,也将女儿的需求看得很重要。也许有寄托自己钢琴梦的原因,也许有和老婆赌气争孩子的原因,但是不管怎样,对比现在的孩子父母桂林的父爱也是值得感动的。

二是桂林的一帮朋友,都是工厂曾经的精英,各有一手绝活,可惜工厂倒闭后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定位或者工作,只是为了生活而挣扎。直到桂林请求他们帮忙,他们才想起了自己的手艺,就算不是轰轰烈烈的事业,他们也愿意默默付出,既是对朋友的支持,也是对过往的追忆!都是各有绝学,但是他们没有11罗汉的机遇,他们仅仅需要为自己证明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是桂林老婆和女儿的冷漠,对比秦海璐的善良。桂林老婆为了更好的物质放弃桂林可惜理解,但是桂林女儿为了更好的物质居然跟丢弃自己里面的母亲越来越近真的是颠覆了我的三观。作文但是反观秦海璐对于桂林,可以尽其所能的给予帮助,也许骨子里是欣赏甚至是爱慕,但是无条件的付出才是又一个让人心动的场景。秦海璐和桂林妻女的反差深刻的揭示了被社会抛弃的产业工人和改革中“思想解放”的小部分人的巨大鸿沟,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思想上。

一直听说此片的口碑,直到昨日才有机会欣赏,票房的不佳不能掩盖电影的优秀。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感悟。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6)

我看电影的习惯,开头吸引我,我就会看下去。刚看电影《钢的琴》的开头,我以为这是一个和《当幸福来敲门》类似的讲述父子(女)情的励志故事,也许也会有同样的精彩。看了之后觉得不太一样,《钢的琴》里面讲父女情的篇幅不是很多,只是父亲手绘的木板模拟钢琴自己想象着发出声音让女儿弹奏和《当幸福来敲门》地铁站里一段父子想象中的游戏同样能够让人感动,而《钢的琴》里更多展示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年男人的亲情、友情、爱情。前半部分造钢琴前的故事比较有趣一些,也有更多的励志因素。后半部分更多的是现实,现实是比较无奈的。电影值得一看,画面很有质感,故事台词也很生活,觉得秦海璐表演的很好,风格和《榴莲》的电视剧里演的角色有些像,很生活的语言,感觉亲切。

艺术大部分都是虚构的,或者是生活的再加工,既然如此,就不要考虑太多,导演只展现出自己的想法就好,就像这部电影,导演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好坏自己体会吧。我看着挺过瘾,但也许是一开头就拿来和《当幸福来敲门》对比的关系,看完之后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汪工的那段演讲,我觉得是他对自己的爱情和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诠释:

我不知道是该竭力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她离去,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视乎觉得有话要说……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它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它将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7)

如果陈桂林把钢琴造出来并留住了女儿,最终女儿成了钢琴演奏家,这是个温情的励志片;如果陈桂林因为造琴一个失误给砸死了,出轨的老婆带着悔恨终生怀念他并不再婚,这是个苦情的家庭剧;如果陈桂林造着造着琴突然发达了一切都大放光明所有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个美式童话。

但是什么都没有发生,离婚、孩子跟了母亲、相好的与好友偷情、烟囱被炸、父亲去世……一切情理之中的都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却一件也没有被眷顾。所以最后成功把钢琴打造成功,变得格外梦幻。平凡的人,甚至可以说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完成了一件对他们来说是无法完成的事情。缺少了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成。

他们真的都是平凡的人么,在钢厂处理废铁的江湖大哥派头稳重,处理打架事件利落大气,被警察带走前还帅气地检查自己的工作;配钥匙的快手简直是身怀绝技;留苏的老工程师看书就能把三角钢琴的图纸画出来;那个落寞的女歌唱家,随口能唱出俄语的民谣,过着落魄的生活,但坚持保留精致的尊严,家里用一排玻璃管子养着金鱼。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这些有才华的,对生活怀揣热爱的人,却默默忍受着贫穷,被现实牢牢的压在身下苟且偷生。一点也不浪漫,大概这就是生活么。

你说我把事情想得太浪漫,可能是担心我从童话中掉落会很失望,但是我还是坚持那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8)

故事的主人公叫陈桂林,由王乃文主演,陈桂林是一个正直、善良、幽默、风趣、孝顺、有才气、点子多、有担当、讲义气、是一个集合多数百姓中不同优点的小人物,正是这些小小的优点,我喜欢这个小人物,他没有大富大贵,是一个普通人做着普通事,使我坚持看完36集电视剧。看过王乃文的几部戏,感觉都不错。

陈桂林是东北某钢铁厂的一名工人子弟,满身文艺细胞的他一心想考大学,然而连考三年却都以毫厘之差名落孙山,最终接了父亲的班到钢铁厂的铸造车间当了一名工人。陈桂林的独特气质同时吸引了厂里的一对姐妹花淑娴和小菊。当陈桂林最终按照内心的指引选择了淑娴之后,却因为阴错阳差的误会最后跟小菊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这段错误的婚姻把陈桂林拉入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之中。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陈桂林也经历着事业和家庭的波澜起伏。尽管意外不断,小状况迭起,但乐观向上的陈桂林一直没有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陈桂林一家最终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幸福。

通过这部戏对王乃文的表演了解的更多,对同样经历由计划经济走到市场经济变革的我有许多共鸣,生活其实就是平平淡淡中度过,磕磕绊绊中伴随痛苦、忧伤、欢乐,生活要适应家人、适应朋友也要适应家庭、社会的大环境,毕竟好多东西是个人无法选择或改变的,生活只有品过的才有意义!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9)

《钢的琴》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影像纪录。在如今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中,类似《钢的琴》这样表现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中国(人)的电影非常缺乏,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经验大都被官方的和商业的话语所垄断与遮蔽。

不可否认的是,要描绘出当代中国(人)的面貌是一项异常艰难、太过繁重的工作。新时期以降,中国社会面临经济、文化、社会形态的巨大转型。中国或主动或被动地被逐步纳入到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因之出现了一系列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下岗和失业浪潮;世界上最显着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世界上最严重的腐败及最大的经济损失;世界上最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破坏……” 古老的农民经验与正在生长的市民经验、本土经验与全球化经验混杂,使得对经验的描述和评价变得无比复杂。

尽管要创造有效的影像表述困难重重,但是,这不能成为中国电影和导演们回避和拒绝表述的一种借口。一方面,占有更多市场资源的导演们放弃了严肃的思考,创造出许多天马行空的“传奇”和“神话”,并且振振有词地辩护说:生活已经太辛苦,观众需要的是带来快乐的电影。另一方面,现如今的中国的影产业,由于偏颇的制度设计和有失公平的市场环境,使得许多有价值的文艺片和独立电影,因为资金或者题材的原因,无法顺利地进入体系中:

首先,在制度设计方面,且莫说影片审查制度带来的禁锢以及难产的电影分级制度,单是放映制度方面就存在些许不合理。放映制度中规定了必须是35毫米胶片或者是高清摄像机拍摄的电影才能进入院线系统,换言之,许多用DV机、16毫米胶片拍摄的电影无法公开放映。这对于投资不够无法使用昂贵拍摄器材的剧组,以及坚持粗糙画质风格的导演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其次,当下电影放映的操作模式当中存在某种“法西斯性”。这种“法西斯性”是资本与行政权力“合谋”的结果。院线的放映场次是有限的,放映时间分为黄金档与普通档,院线会给“名导演”的“商业大片”安排更多的场次,并安排在黄金档播出,对于类似《钢的琴》的电影,院线的预设就是此类电影没有观众,然后就安排在上午、下午等观众相对冷清的档期,场次也不多,整个放映周期短。许多“小片”收不回制作成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商业大片”、“小成本制作”来命名电影成为了主流,在当下中国电影的语境中,投资金额和票房收入越来越成为讨论电影时必然出现的高频词汇。媒体津津乐道地说着大片精致的画面和场景、逼真的电脑特技、强大的明星阵容、豪华的首映式、不间断炒作的花絮绯闻,自然还有不断刷新历史记录的投资金额和票房收入。

此种市场引导有它非常可怕的一面,它将电影承担的文化功能导向休闲和娱乐。在这样的文化功能逻辑下,力求真实的纪录、严肃的思考和探讨、厚重的历史感,将在何处安放?此种将文艺导向娱乐与休闲的立场,是无知,抑或居心叵测?

《钢的琴》的观后感范文(篇10)

观看电影《弹钢琴的盲童》后,我被盲童刘浩学钢琴的勤奋与执着深深地感动着。

刘浩出生后不久便双目失明,但他酷爱音乐,喜欢弹琴。为了梦想,只要有琴,他就勤奋练习,从不偷懒;面对困难,永不退缩。

有一次,他的手因为帮妈妈做饭而受伤,却恰好赶上比赛,老师和父母都认为他的状况不适合比赛,而他却坚持要去。弹琴的时候,受伤的手指撕心裂肺地作痛,鲜血从琴上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他却硬是咬着牙认认真真地弹完曲子,而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坚强的刘浩没有被双目失明打倒,没有被冷言拒绝打倒,更没有被露宿公园打倒。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精神,他最终登上了大舞台与朗朗一同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刘浩的事迹使我明白: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健康人,只要付出努力就会获得回报,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取得成功。我要以刘浩为榜样,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永不言败。因为我坚信“笑迎风雨,终见彩虹”。

"《钢的琴》的观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