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诗教学心得

发布时间: 2024.03.04

最新古诗教学心得热门12篇。

以下为栏目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古诗教学心得”。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想法也不同,可以把自己的感悟记载下来。心得体会需要将自己复杂的感受梳理成文。文中资讯只供参考阅读!

古诗教学心得 篇1

通过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我有以下两点反思:

铁蹄肆虐,老百姓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即将丰收的庄稼在金兵的马队过后一片狼藉,昔日繁华的大街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到处是破罐碎瓦……。又通过《题临安邸》让学生通过对比:一个国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却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内心深处深刻体会到“泪尽”的真正寓意。在学生对文本的丰富和建构中,逐渐走近了那一段令人心酸的历史,学生投身其中,怜百姓之苦,恨金兵之惨,痛诗人所痛,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一涌而出。此时引导学生朗读,正是学生情感所需,是学生的真情流露,是个性化体验的.展现。

《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学生可以从这些具体数字和诗中感受诗人一生为恢复中原、统一中国而奋斗的感人形象以及将个人的生命和民族的前途融为一体的伟大爱国精神,并使学生受到了感染。

古诗教学心得 篇2

初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政史地理组:刘家军

一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p>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强烈的兴趣,积极地学习,才能学得好。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的角度来看,兴趣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获得直接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图片、文字、动画、语言的美,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地理知识的趣味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已有的趣味知识进行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和进行合理加工,力求寻求有趣的知识 有目的地引入学校的切入点,使其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课堂上,而且对课堂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积极学习和热情的心理学。被调动起来。这使课堂更加生动,同时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讲到季风气候的形成,我先让学生复习一下周围风向变化的规律,然后再讲授,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让学生探索地理问题与现实生活有关。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图表、山水图,以及一些鼓舞人心、发人深省的漫画,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形象、直观。联系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形象的作用,用形象引导学生“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火山分布特征时,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和边界,再阅读《地图》世界地震带和火山”,指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与上一张图片进行了对比。同学们互相讨论,得出的结论是火山和地震大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形象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图片并独立获取知识。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设计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涉及阅读或绘画技巧的训练、材料收集与处理、动手实验、社会调查、合作讨论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在教授“多变天气”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天气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图画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古诗教学心得 篇3

龙口之行,参与山东省古诗文教学的研讨会,感觉很荣幸,平日埋头在课堂里,真的感觉有种不知抬头看方向,亦没有思考古诗文教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这次,让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斟酌如下:

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把握古诗词以诗传情的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要主动加深理解和体会,并有一定的感悟和思考。

1、“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维度必须恰当定位。

由于诗词时代背景的独特,学生学习时空的距离,“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必须与文本深入对话,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的意境,情感及其表现手法,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教读《行路难》,于忠刚老师把《行路难》与《将进酒》放在一块拓展阅读,崔艳辉把李白不同时期的代表诗句引进,让学生对李白的情怀,对李白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情感态度的难点得以突破。我们教杜甫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诵读,比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自然体会到诗人爱国爱家、优国优民的情感,引起了共鸣。

但有些诗句所表现的情感却要反复研读,深入揣摩,教师对情感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长相思》,从诗句上往往只感到诗人的伤感、无奈。但教师深化主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作者为什么如此长相思?悟出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不仅怀念家乡,还抒发了爱国情怀。

2。情感和语言应该融为一体。

古代诗歌和散文的情感必须基于对语言知觉的逐渐加深。随着对语言的理解,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不断升华和内化。

语言的品味是“读”出来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读”出来的。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特别强调以情阅读,以情理解。

古诗词教学应注意语言理解的趣味与情感体验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反复品味语言,以诵读作为基本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既深化了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所有的这几节课都凸显的是读与背,扣住一个赏析的点,以读促品,以品促读,品读相得益彰,达成赏析的生成。

印象最深刻的是刘霞的吟诵;段艳霞的“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赏读,文本是我们要带孩子们要赏的风景,读便是“下自成蹊”的最美的途径。

曾经看过比较典型的课例《长相思》。例如:学生反复诵读“身向榆关那畔行”“聒碎乡心梦不成”的诗句,领悟诗人此时“身”在何方,“心”**。

诗从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就是一个“碎”字。学生品味“碎”的涵义,带着心碎的感觉读诗句,从这一个“碎”字,读出作者一颗思乡的心。

3、教师要提高素养。

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察班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语言魅力,用自己的语言影响学生的语言,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从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位教师的语言特点。

点拨性语言,抒情性语言,描述性语言,精准及时的评价性语言,全不是一日之功,没有平日的追求,没有十几年的锤炼是不可能的,平日不随便,精心与每一个课堂,才会有深度的精彩。

孙绍振教授讲的“意象、意境与意脉”,**远瞩的信手拈来,对古诗词教学的见解如庖丁解牛,这种高度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是,语文教师必须多阅读,如果我们把《文学创作论》、《论变异》、《美的结构》、《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孙绍振如是说》、《你会幽默吗?》、《挑剔文坛》、《直谏中学语文教学》都读读,也许我们的高度与语文教学也会让我们欣喜;如果我们把王君、窦桂梅、于漪等名师的书多读读,我们也该有了教学设计的独到处,如果我们多读,多积淀,教学的境界就会不一样了。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是语文教师文学和文化积淀的展示。

张伟忠说,在语文课堂上展示文学文化品位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学做语文老师,一直告诉自己;在龙口之行中,我告诉自己要读书,提高文学素养。

骆玉玲2014-4-10

古诗教学心得 篇4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培训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培训心得体会培训心得体会年级中高语文小学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在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可替换性。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动身点和归宿,它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到达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它制约着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方向,制约着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对教学程序的确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重要根据。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展开,怎样组织,都要牢牢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科学公道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进步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证。通过读培训,让我对与中高年级语文浏览教学又有了新的熟悉,在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感觉谈三点个人的看法:

一、围绕维度确定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的,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会,重视语文素养的整体进步,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会。知识与能力目标指的是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与之相干的知识和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石作用,也是另外两个维度目标实现的依托。进程、方法这一目标提倡语文教学不能只重结论,而要重视学习的进程和方法,在学习的进程中,把握方法,获得知识,构成能力,这对

增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毕生学习奠定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思惟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当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这个维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应留意得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进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有其独立性,但却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留意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三维语文教学目标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二、从学生实际和课文实际动身确定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终究也是要服务于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学想取得成效,一定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必须既立足实际,又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又要将学生在诸多能力、情感和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列入教学目标范畴。否则,教学目标定得高,脱离实际,没法实现;教学目标定得低,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影响发展。除考虑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教材实际。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教学目标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是千篇1概的,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教学目标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文,其需把握的字词、需体会的具体内容和情感也会因课文的不同而有差异。

三、力求遵守整体性、可行性、层次性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力求做到整体性、可行性、层次性。整体性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语文学科的整体要求动身,必须以科学文化为条件,一切具体目标都不能

与总目标相悖,要充分考虑到课程标准要求、年段要求、单元要求、教材要求、学生实际要求等。可行性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适度、恰当、可行,符合小学生实际,以增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动身点。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小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一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动身,为学生提供合适他们最好发展的教学条件,这样才有益于目标的落实。

(完)

附送: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范文教学计划范文下册二年级语文小学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案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想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

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认真思考、勇于创造;幸福奇特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准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为学生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广阔的

平台。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它们是: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训练;有识字任务,没有写字要求。“语文园地”包括四~五个栏目,在上册教材四个栏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宽带网”。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八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可作灵活处理。教材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00个。生字表

(二)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00个。要求认识和要求会写的字,分别在每一课的课后训练中标明。除了随课文识字以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学生既可以利用熟字认识生字,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在同类事物的列举中认字。

二、学习目标

1、连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2、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等语言环境了解意思。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求认识的字不要作过细的字形分析,也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则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准确书写,并训练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之中。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齐,感受汉字的形体美。3、连续运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爱好。学习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

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7、学习运用句号、问号和叹号,体会所表达的不同语气。8、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对联、古典诗词、格言警句。9、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增强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就感爱好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10、对写话有爱好,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学习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运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字词教学心得体会

二年级小学生字词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教学中心得体会

提高识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教学心得 篇5

古诗教学有感

古诗词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凝聚性、和谐性和自愿性的特点。教学古诗,通过朗读和背诵等训练,可以让学生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修养。对小学生而言,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与当今汉语差距较大,理解较难,因此,古诗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今天就《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说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基本步骤。

一、 由字入文——感知

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感受诗歌。

1、了解字词含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诗句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因为孤立的字词是没有生命的 。在《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应在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基础上,在诗句中理解“香炉”“生”“紫烟”“三千尺”“挂”“川”等字词的含义 。

2、理解诗句的意思,以了解字词的含义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整首诗联系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首诗描写了: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紫色的云烟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悬挂于山川之间,那激越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里,恍惚间从银河云端坠落。

二、由文入画——理解

1、沟通事物联系,诗人的感情、诗句的意境往往是由一连串有意思联系的事物表现出来的,而正是这些事物构成了古诗的艺术画面。这首诗给人的画面特别绚丽、壮观,而这种画面是由“日照”“香炉”“瀑布”这些上上下下、远近的景物构成的,它们为抒发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2、初步尝试欣赏,古诗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等同审美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挂”“生”“飞”“流”等这些串联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三、由画入境———想象

诗歌的写作,跳跃性较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的空间,而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想象空间的途径,是由艺术画面的事物所构成的意思境界。

1、加强朗读体会。诗歌的重要特征,是情感饱满。以为诗人曾说过,诗歌感情是“火山爆发出来的岩浆”,而感受诗歌的情感没,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中浮现出由一连串有意义联系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整合画面内涵,阅读诗歌,不能独立地看待诗中的事物构成的画面,而应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整合。这样才能通过想象,透过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香炉”“紫烟”“瀑布”“照”这些景物构成了绚丽的艺术画面,而“照”“生”“挂”等词将艺术画面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由境入意——感悟

阅读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培养语感的前提是教会学生感知。

1、进行合理联想。这首诗应引导学生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联想到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也是“一泻千里”、以及体会到作者那种“万里一泻,末势强壮”的艺术风格。

2、采用对话方式。古诗教学要通过对话俩使学生对诗的意境的感悟,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自我对话。这首诗,当学生沉浸在诗人所创造的意思境界的时候,便会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体验体会到诗人的感情,感悟出诗歌的意境。

(2)、生本对话。教师在学生“自我对话”的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为背景,善于从诗句中寻求能够印证自己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和对诗歌意境的感悟的材料,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师生对话。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词写作可分为虚实,哪些是诗写实的?哪些是写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学生在写法上感受用词用字的精妙之处。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逐步完成对古诗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感悟,就可以达到学生读懂诗句,理解诗句体会情感、领悟意境和朗读背诵这样一个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之目的。

古诗教学心得 篇6

诗歌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11月9日杨老师的讲座和课例学习,结合我的古诗教学,简单谈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激趣导入。

我在设计《小儿垂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你是怎样钓鱼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钓鱼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胡令能看见一个天真的孩子在钓鱼,你想知道这个孩子是怎样钓鱼的吗?”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次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就和开始的感兴趣分不开。所以,我认为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在教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耘田”、“绩麻”、“未解”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让学生模仿古人摇头晃脑诵读古诗,或模仿诗歌当中的人物的动作,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在教学《小儿垂钓》时,我让学生配上小儿垂钓的动作、表情等来诵读,使学生融入诗境,诗歌所表现出的孩子的天真可爱跃然其中。

四、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四时田园杂兴》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夏天农村大人小孩共同劳动的繁忙场景,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农村劳动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繁忙热闹的劳动场景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农村劳动的场景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写字

要求认的字可以集中学习,为朗读感悟打好基础。也可以通读诗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出生字再学习。

(二)朗读感悟

1、在朗读感悟之前,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美。

2、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诗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点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针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诗文大意。

4、启发想象,感情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品味朗读,初步体会诗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三)实践活动。

1、可把自己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词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可古诗词朗诵会,每组一两个节目。

3、可为古诗文配画,也可演一演,唱一唱

第二学段(3、4年级)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为学习古诗词做好准备。教师还可准备相关课件。2、导入新课时刻引导回忆,利用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3、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程序进行教学。知诗人,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读诗文,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划出不了解的地方。解诗意,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或全班交流。教师对诗意不做过多的讲解,鼓励学生多提问,同学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入诗境,让学生反复吟诵,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和画面,画一画,演一演,也可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悟诗情,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感受诗人的心情4、引导学生揣摩表达方法,品味诗眼,让学生进行欣赏,评价。5、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丰富想象,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自然地实现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6、实践活动

(1)、可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同类诗词。

(2)、有的诗词可以改写为情景剧,还可扩写

(3)、创设语境,巧用诗句。如:午餐时我看到有同学撒下饭粒,我们可以用“---------,--------”来提醒他;我们抚弄着迎风飘拂的柳枝,不禁轻吟“----------,---------”;我们冥思苦想,终于豁然开朗,可真是“-----------,---------”等等(4)引导在习作中引用诗句,增添文采。三第三学段(5、6年级)

1、善于利用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初读诗词,理解内容之后,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侯,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则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4、要重视诗词朗读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的背诵积累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学生默写。

6、实践活动与中段相似。

三个学段都要把朗读、诵读、积累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点。

古诗教学心得 篇7

这几天一直在研究小学古诗词专题讲座。我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掌握了四个重要目标:(1)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启迪心灵。爱国主义。 (2)感受古诗所表达的崇高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语言之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4)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其中,第四点是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质,这让我很受触动:小学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忆为主,要读语感,读感慨,读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诗歌的学习要以阅读和记忆为主,在阅读和记忆中追求精神愉悦、情感熏陶、艺术创作感染和渗透,有意拓展学生阅读记忆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的思考。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潘校长告诉我们,新老师不要以自己过去的经历来判断现在学生的素质!我想这也是我们新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牢记的。

校长谈新课改,给我们讲述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化。就教学而言,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会有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传递者,学生只能是课本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了教师的表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始终是配角、观众或观众。现在,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过程。它不仅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在谈到教学方式的转变时,他主要提到了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论教育即生命,以及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方法的引进,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破坏了学生的创造力,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只是大师,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更关注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设定的教学目标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跳跃和采摘水果的乐趣。

古诗教学心得 篇8

一年一期的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么在这堂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尝试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交给学生识字的主动权

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二、 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我特意让住校生王超颖先说,她说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没想到这节课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与尝试,也有了新的启发。

古诗教学心得 篇9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让学生读读背背倒没有什么难度,但是要体会诗的意境,还是有困难的,毕竟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像高年级学生一样,利用工具书,利用自己对字词的理解就可以领悟诗中的情感与意境,怎么办呢?前段时间,该县举行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竞赛。我很幸运听了好几节课。近期也赶忙在网上查找了些关于古诗文教学的资料,今晚也**了于新老师执教的《夜书所见》,对于这篇三年级的古诗文教学看后有些自己的想法。

教材《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因此,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于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也来到我面前。

另外,因为这是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我希望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同学们能知道学习和讨论的方法和步骤。课伊始,于老师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引入,使学生体会李白看到皎洁的明月,而产生的思念家乡的感情,让学生明白“景”与“情”的联系。接着展示图画让学生说说“看到了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踊跃回答“高兴!”“有趣!”这与作者孤单寂寞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面对同一情景为什么感受会不一样呢?”这又为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做了更好的铺垫,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由于作者独身一人,游离在外,才产生强烈的思乡之情。身临其境、迁移体验是使学生与作者达成共鸣的最好途径。

我们从于老师的班上得知,他班上有住宿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感到孤独无助,尤其是离开父母时的想家。所以于老师借助这一特点,把他们很自然引进情境中“你们离家在外,有什么感受?“想家!

””想哭!”“心里很难受!”(当时有一位女生说着说着竟然掉下了眼泪。

)于老师适时地补上一句:“那你用这种感受,把这首诗读给他们听好吗?”此时的效果,不言而喻,水到渠成。

另外课堂上,于老师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思路也很清晰,先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孩子们在学习诗歌主题、理解诗歌、感悟诗歌等方面非常积极,教学顺利进行。在这节课上,于老师还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

1、自己正确读古诗,对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2.将诗歌朗读给小组中的学生,并判断谁读得很好;三。理解诗歌的意义是感受的前提。让学生通过注释和图画来理解诗歌;4、 小组讨论,总结和交流完整的诗歌;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做到独立思考,激烈讨论,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节课虽然没有那种形式上的“热闹与开放”,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扎实有效”,不仅教会了孩子知识,更是让孩子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到了方法。

古诗教学心得 篇10

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检查预习导入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们重点交流学习、漂泊、运河等词汇。以渠字为例:老师: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写作中突出上下结构?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

老师:半亩方池很容易理解。在鉴开我怎么能理解?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

生:我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据老师了解鉴在xx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学生1:我觉得在这句话里,应该把剑理解为一面镜子。老师:你这句话讲得很好。你能理解句子中的单词。)

盛继续说:我看了文章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而且半亩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光滑,所以这里应该理解为一面镜子的意思。

老师:你不仅能把句子连起来,还能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障碍。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

老师在上课前核对了这些资料。古铜镜上有一面镜子,并及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生活说:半亩方池像一面敞开的镜子。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老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看那张漂亮的小脸。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现在谁在看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老师:天光哥哥和云影姐姐手牵手在半亩方的池塘里散步。他们的心情如何?

生:好高兴呀!

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这么清澈?

老师:好问题。诗人似乎能动动脑筋。既然是个问题,别忘了问号?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那么清澈吗?

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进来。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学生5:诗人不喜欢这个半英亩见方的池塘。

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

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

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

观塘有感

陈桥半亩方塘不见开,

一片污物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

为有世人乱扔来。

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

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想让世界保护水,对吧?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

生:老师肯定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老师:你和老师一起想。怪不得你这么肯定。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

引导学生**插图

盛:诗人手里拿着书,旁边有几本厚厚的书。我认为诗人非常喜欢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强调南宋著名的理学和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老师:读完诗人的介绍,你能帮我回答问题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

池塘如此清澈,因为有连续不断的水流!看来,我想变得明智和有远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学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老少皆宜,活到老学到老”。

学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于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老师:你终于明白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池来形容他的读书情怀。

老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

学生1:谢谢朱老师。你让我明白人们应该不断学习让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学生5:我必须向你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充实自己!

古诗教学心得 篇11

古典诗词心得体会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选编进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诗,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迫于统考的压力,一个简单省事的办法出现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诗句分析。老师的教流于程式化、孩子们的练也趋简单化,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诗歌的单一目的。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以声带情、以形入情,是这一鉴赏方法的最大特点。宋代大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1、吟诵,要正确流利。

古诗语言是非常优美精炼的,它经过了诗人反复推敲锤炼,有鲜明的节奏感,平仄押韵,琅琅上口,可以把它当作一首乐曲来看待,这就是古诗所独特的音乐美。正确流利地诵读,就是在初步教学古诗时,就指导孩子们大声地朗读,力求把古诗读准确、读清晰、读出节奏感;进而要求把古诗读流利,读出古诗的平仄押韵的韵律美,提高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学脍炙人口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所作的《望天门山》时,就注意让孩子们正确的基础上,大声地、流利地朗诵,稚嫩的童声随着优美的韵律,让人陶醉不已。

2、吟诵,要咬文嚼字。

古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词句的。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语言入手,斟词酌句,在孩子们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后,组织孩子们咬文嚼字地吟诵,细细品味,慢慢品赏,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进而感悟古诗的意境。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教学时,在孩子们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咬文嚼字吟诵,并体味交流:“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用得好,好在哪里?在知道“生”是动词后,与“升”作比较,体会“生”用得好,不但用得准确,而且写出了紫烟富有生命力的连续不断。以“生”为细节,再练习朗读诗句。

3、吟诵,要反复不断、要有感情。

在孩子们深入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思想感情之后,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被誉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绝佳的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确定感情基调后,我们还应该指导孩子们处理好重音与节奏,与孩子们一块探讨: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孩子们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 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极力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教学时,适当介绍一下这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写的,诗中描写渔翁“独钓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写我行我素、身处孤寒之界的渔翁,实际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听完介绍,再读全篇,相信孩子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孩子们年龄特征,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一些古诗的常规学法——分词连序法:第一步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第二步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常规的学法可用七个字来概括: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孩子们细心咀嚼、品味。

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老师如果能注意指导古诗常规学法,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古诗教学心得 篇12

传承传统文化诵读经典古诗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几十首既有文学性又有美感的古诗词。

这些古诗大多是传世佳作。它们不仅适合小学生阅读,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距我们几百年的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悠久历史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作为一个中国人,她是我们的骄傲。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理解她,理解她。

一、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在江苏教育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种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文本插图的作用,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池中荷花上栖息着两只蜻蜓,学生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充分运用现代多**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二、对比字词,品读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诗人的字句的提炼。古有“合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

古诗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表达出丰富的意蕴。抓住精当传神的字眼,细细咀嚼,品位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诗歌的意境,在古诗的教学中极为关键。擅长古诗词教学的教师,往往能抓住诗歌的眼睛,组织教学,领饭。

咀嚼文字,阅读对比,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

“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

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

“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十分恰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用“敲”不用“推”,也表现了古人斟词酌句的精妙之处。

三、启发想象,融入诗境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鉴赏诗歌的过程就是鉴赏意境的过程,引导学生鉴赏意境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浮现于脑海中。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会其“意”,“悟其神”,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先告诉学生今天将带大家到野外去作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满山红叶的美丽景色,学生顿时兴致盎然。在**图像的同时,又用语言描述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又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然后通过精读引发学生的联想。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导引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构成的和谐优美的山林秋色图,进而让学生体会石径的曲折、山势的高峻。

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在学生眼前呈现一幅鲜艳如火的枫叶图,学生就能进一步感受到满山红叶的美,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气氛,有感而发“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四、反复咀嚼,唤醒体验

"古诗教学心得"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