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论语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4.03

论语读后感七篇。

以下是一篇关于“论语读后感”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有需要的同事请仔细阅读。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每次读作品,我们都有新的收获。 我们已经读完了,现在是时候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了。

论语读后感【篇1】

做魅力教师 ——《论语》读后感

两千多年来,解读《论语》的人有许多,近来更是争谈《论语》,连“李鬼”们都争着要挤上讲台。但在这片喧嚣中,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解读《论语》的依然不多,尤其是带着教师的喜怒哀乐走进《论语》的,更是微乎其微,让人觉得,与种种已被挖掘出来的“微言大义”相比,似乎教师的喜怒哀乐不在《论语》之中。

但事实上,没有哪本经典着作像《论语》那样,生动细腻地刻画了教师的喜怒哀乐,其中许多教学场景,不是让人开怀大笑,就是让人豁然开朗。甚至让人觉得,一名不辱使命的教师所可能拥有的一切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都被《论语》点透了。

当然,《论语》更有能让教师潸然泪下的情况,但这份感动的形成绝不是因为觉得孔子的遭遇可怜,而是因为看见孔子即使在孤苦无助的处境中,也仍然能以上苍一般伟岸的师者尊严,来诠释他对教学及学生的忘我大爱,所以潸然泪下其实是由于我们自己的心灵从孔子那里得到无限的感动。

孔子是私学的开创者。他有教无类,使教育摆脱阶层和身份的限制,变成了“人”的基本权利。孔子师徒在教学相长过程中,非常注重仁和德的熏陶和培养,注重个性的张扬和彼此互补。

子路侠义豪爽,为人为事粗放耿直;颜回内向温和,总是三思而后行;子贡脑子灵活,善于周旋,是个经商的好材料……孔子学生很多,性格迥异,发展方向也完全不同,这些**中的佼佼者,后来都成为具备仁与德的治国人才或着名学者。漫长的岁月,一个个学子的灵魂也在渐渐丰满和成熟,上有明灯照耀,下有自己的求索和实践。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删除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在学习的时代,教师是与学生最亲密的人之一,无论好坏,对学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孔子是言传身教的榜样。他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一年天下大旱,有一刘姓名夏子的庄稼汉领头起来造反,主要是地里庄稼颗粒不收,百姓没有饭吃。后来鲁国大夫卞庄子请孔子劝降刘夏子。孔子本来不想去,因为卞庄子是武将,孔子担心动气武来会伤害百姓。

于是他带着高斋去青龙山劝说刘夏子。走了一会,二人口渴难忍。这时,一个站岗的盗人便喊住他们说,天太热,请您喝口水再走吧。

高柴刚要端起碗来喝,孔子厉声喝道:“不要喝!”盗人不解地说道:

“夫子,这是山上的清泉,有何喝不得的?”孔子告诉他:“山为盗所占,乃盗山也;盗山之泉,乃盗泉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说完拉着高柴转身离去。孔子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仅是孔子的高尚道德,也是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

论语读后感【篇2】

读《论语》有感

姓名:xx

学号对于《论语》,我是从初中开始接触的。刚开始,我认为它是难以理解的,后来经过深入学习才发现,《论语》绝对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从字里行间透出的博大的思想犹如一场智之洗礼,令人身心愉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告诉我们,学习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是很愉快的,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是很令人高兴的,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才是一个有德的君子。这让我明白,学习也可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让我知道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让我知道我们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也是一种“孝”的表现。

祭祀,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是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这是孔子提出的君子应有的道的品质。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庄重端庄、认真学习、细心交友、过世后能变。

作为一个有理想人格的绅士,他应该从外表给人以个庄重大方、端庄深邃的形象,让人感到稳重可靠,并能托付重托。他很重视学习,不封闭自己,善于交朋友,有错误必须改正。上述四项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使我了解了只学习而不思考,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会停止不前的道理。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这讲的是:子贡问怎样实现仁善。

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自己的事情,必定先把他的工具磨利。居住在一个国家,要与大夫中的贤者交往,与士人中的仁者结交。

”这启发我们,若想做好一件事,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可以说,《论语》一直在和我们讲一个道理,一个做人的道理。这对活在当下的我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当今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交往日益频繁和复杂,与人交往成为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一个人成功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如何能够做到正确待人,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则成为一个人所要做的重要工作。而《论语》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追根溯源,重返先秦,将《论语》中的这一财富加以利用,将孔子思想中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中的有利成分融入我们身上,从而更为完美的处理人际关系,加强自身修养。

不仅如此,现在,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其中包括文化上的复兴,如果没有文化上的提升,没有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深入挖掘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将古代文化精华加以利用,创造出今天的更**值,其中孔子思想和文化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孔子思想和儒学正是由于其自身的跨越古今的价性,更应该被我们深入研究,使儒学为我们当今社会所学习利用。

所以说,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国家的发展,我们都离不开《论语》。

论语读后感【篇3】

论语之孝

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在这里“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八德之首,是一个十分需要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孝”,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孝”,都需要我们去解答,孔子在《论语》中对于孝的解读深入人心。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当父亲在世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父亲的志向,在父亲逝世后,要注意父亲的行为,对于父亲有理的地方长期顺从,那可以说是“孝”。

孔子告诫我们,“孝”父母,就要遵从父母的志向,跟随父母的脚步,把父母身上所散发出来良好的品德传承下去。孟懿问孝。子曰:

“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向孔子问“孝”,孔子回答了“无违”两个字,什么叫“无违”,“无违”就是不违背父母的意志,顺从礼仪,对于父母的一身都以礼侍奉他,并不让父母操心,可谓之孝。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问孝,孔子从养马与养父母进行了比较,从“不敬”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孝”不仅仅的就是给与父母足够的物质上的需求,还需要要有一份虔诚的心来尊敬他们,只有心怀诚敬,才能善待父母。

从以上几个孔子对于孝的论述来看,我们知道对于“孝”,不仅是仅仅能“养父母”,还要怀着一个虔诚和恭敬之心,与父母相处要和颜悦色,所为的行为要符合礼仪,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操心,并继承父母的良好品行。

论语之勇

在《论语》中,孔子也多次提到了“勇”,勇,在我们看来就是勇敢,是一种良好的品格,但是在孔子看来不仅仅是一种无所畏惧、勇往之前的精神,它更多的强调的是一种有“礼”、“义”的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说:“不是你应当祭祀的鬼你去祭祀他,这是你心存谄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用勇。

”对于勇,孔子认为你如果真的懂的什么是勇,那么你遇到合乎正义的事情就应该去做,这样才能表现出你的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孔子说“你有了胆量,但是没有用礼仪来约束胆量,那么就会产生乱子。“礼”在论语中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劳动、勇敢、直率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以“礼”来加以制衡。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发现,在孔子眼中的礼,首先,你要有“勇”的胆量,其次,在与你实行“勇”的时候要看是否符合正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把“礼”贯穿于整个“勇”的过程,让“礼”来制约“勇”,并指引“勇”,这样才是我们所需要具备的“勇”,这样的“勇”才能真正的带来效果。

论语读后感【篇4】

亲爱的孔老先生:

当我给您写这封信时,我的心情有些复杂,很担心您是否能够读懂信的内容。请您见谅,因为我知道您讲话、著述都用古文和繁体字,可我只会用白话文和简体字。不过,您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像我们学习《论语》一样,您一定也带着愉悦的心情,努力读懂我这位超越时空远方来者的感悟吧。

当我静下心拿起笔时,我的思绪好像瞬间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回到了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我试图想象着自己也置身于三千弟子中间,也像子路和颜回等人一样,毕恭毕敬地坐在您的对面,倾听您的谆谆教导。您的《论语》讲的是那么深奥、那么精彩,每一句话都那么具有深刻的哲理,那么耐人寻味。我不禁要感谢我的老师,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基础。得益于老师逐字逐句地传授,曾经晦涩枯燥的文言文,如今我们已能渐渐读懂其中的含义。也许,对于《论语》的理解我们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不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经过无数次的诵读、琢磨,经过“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漫长积累,我切身感受到,学习的确可以将我们带到一个苦中有甜的快乐境界。您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

几千年来,历代王朝多少帝王为您建造了孔子庙,膜拜在您的脚下。同时您的儒家学说也传承了几千年。您也是一位吃苦耐劳的文明使者。您为了儒家学说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能有多少人像您这样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四处奔波。您知道吗?您的名字已经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为了学习中国文化走进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正在遍及世界各个角落。您也是一位谦虚好学的智者。您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您学富五车,还要师从老子,强调向他人学习。我们更需要时时提醒自己,以他人为师,取长补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人生。一本《论语》可以超越时空之限,可以跨越千年历史,让我们与先者同行,与智者对话。每当我手拿《论语》细细品味,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感觉到您离我们并不遥远,您就在我的身边,正在为我们讲授《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深深地感谢您!此致敬礼

论语读后感【篇5】

牵着蜗牛散步

从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起,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又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著作,涉及了处世、道德、从政、教学, 哲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读《论语》,总能让我们有所启发。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勤奋表现在很多方面:三民活动中必须有我的老师,那就是谦虚;我不如老农夫,不如老花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积极。

他的学习精神并不局限于我们老百姓的思维:这是创新。孔子将以最宽广的胸怀拥抱世间万物,这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为他众多的智能,才他使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后,他应该检查自己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父亲的教诲,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顺的。”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希望子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有良好的道的品质,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并不是孝道的基础。如果我们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行事,能够负担得起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道。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普通人永远无法理解学习的内涵,但每个人都应该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所以,作为老师的长辈们,应该将“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将“学而不厌”作为自己的学习标准。充实自我,奋斗一生。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总之,《论语》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这是一本我一生都学过的书。

论语读后感【篇6】

观父志,行父道:孝,简单也沉重

——读《论语》有感

千年以前,孔丘以仁义之心、慈爱之道造就了君主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神话;千年以后,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了千年尘烟与孔子展开的对话,平凡中道出真知,世俗中论出高远。

历经千年的《论语》承载着孔孟之道,见证了泱泱大国千年的风起云落,直至信息高速发达的今日,虽不见得每句每条都能适应社会的变迁,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其中依旧不乏为人处世的道理,不管是对于今时还是明日都具有永恒的意义。比如孝,有人说论语半部都是在讲述孝道,对父母的孝心从未湮没在日渐崛起的中华民族的心中。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亲没有,观察其行为,三年不改父亲的方式,可谓孝顺。”这是《论语》中对我感触最多的一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人之初,首先打交道的便是父母,同时与我们相处时间最长的也是父母。孝道是人们面前最真诚、最持久的情感表达。

是人性的朴实体现。何为孝?怎样才算尽孝?

孔子的回答是“观父志,行父道”。

这句言论反映了孔子“什么才算是‘孝’”的观点。儿子了解父亲的优点,在父亲活着的时候以父亲的优点作为志向,即使父亲去世了也不因此改变这种行为,如此他便可被称为“孝子”。在当今社会中,不“子承父业”也并不一定会被当作“不孝子”。

但是无论是作为传统理念中的“传宗接代”的儿子,还是“泼出去的水”的女儿,至少应该知道父母的思想。另一方面,欲知道父母的思想,除了观察父母的行为,还有就是与之沟通。许多年轻人认为他们和父母有代沟。他们的父母并不了解自己事实上,父母往往是最信任和最能相互交谈的人。

况且,越是不沟通,越是难以互相了解。多点沟通,多点了解父母,这确实是“孝”重要的一点。

也有人反驳说“父之道”是有违天地大义的,难道我们也该三年无改其道?孔子是不是迷糊了?但我始终认为不然。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只是孔子就强调人之悲悯相怜之心而论,“可谓孝”也仅是就这点发的感慨,并未涉及大义问题。

那么在我们排除对于“父在,观其志;父亲没有,观察其行为,三年不改父亲的方式,可谓孝顺。”两种观点孰是孰非无止境的猜疑之后,再思考之,这恐怕是孔子对为人子女提出的,比料理父母衣食住行更加严苛的尽孝要求了。民以食为天。

孝道的基本自然是在物质上赡养父母.让父母有衣穿、有饭吃,不畏寒冻,不忧饥馑,保障父母基本生存条件,甚至给父母以颐养天年更加丰裕的条件。但物质奉养只是让父母“生”,虽为基本,但却是最低浅的一层,故子日:“色难。

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如果仅仅是给父母一口口粮视为尽孝,这对于今天的子女而言确实不会成为什么问题。但最基本的保障是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暂且不论那些连这份微小的孝心都不能尽到的人,他们或许确实自己也是饿着肚皮而为二老的口粮在打拼,或者他们已经沦为了非人的动物,可以忘却父母之恩惠,我们仅仅以此作为对父母的孝心未免太过低廉和浅层了。

试想,为人父母怎会忍心看子女用血汗钱来换取自己暴敛天物?他们无非是想求得子女平安,子孙健康而已。

情感慰藉是所谓物质层面上的孝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安慰始于父母的情感生活。

以和其颜悦其色为目的,体谅理解父母爱子之心,急其所急,想其所想,为之排忧解难,以报答父母的恩德,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如果说对于父志,各个家庭各个时代背景下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对于我们今天大多数人而言,父志早已是从替父保家卫国的民族高度降低到了希望我们早点睡,希望我们按时就餐的生活层面。但是我们真的能够舍弃叱咤职场的机会,同父母安静,简单的吃顿晚餐,我们真的能抵住充满激情浪漫的夜生活的**,听从父母早些入睡的忠告?这个时代的人们,似乎已经不再为食宿忧愁,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孝的定义似乎更倾向于能让父母奢度晚年,因为这比行父志——听从父母的良言来的简单,简便。

孝,简单,因其于长者所需所求,只是鸿毛般轻微;孝道重,因为其行为在年轻人身上往往不能满足父母的意愿,反而重如泰山。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作为中华后裔,我们应该聆听先贤的谆谆教诲,孝虽然简单,但我们绝不满足于低浅的层次,也更因其沉重,需要我们为此尽心尽责。

论语读后感【篇7】

6月26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一起学习一周。学习内容:《论语》、《西方哲学故事》。

天气的炎热远低与我们学习的热情。知识和营养的吸收就像春天的秋雨。这学习的氛围让我如沐春风。也许我多年来从未体验过农村教学。至于学习的经验和感受,不言而喻,各方面还是有很多收获的。

首先,关于孔子在学习方面的语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我默默地把学习的知识记在心里。“勤奋学习不满足,教诲学生不怠倦……”从这些话语中,让我感受到孔子的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者是说,当几个人走在一起时,一定有人可以当老师;后者告诉我们要快速而努力地学习,不要羞于向自卑的人请教。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依然睿智而有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每天都有很多人相互联系,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我们学习,也可以做我们的导师。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对我们今天的人都有深远的影响,如此高尚的人说出的话如此谦虚,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其二,《论语》中好多章节还讲述了我们的心灵之道、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孝敬之道和人生之道。每一个字都告诉我们许多人生哲学。

以前,在我的心目中,我感到孔子是一位离我们遥远的古代贤人,但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和马老师的讲解引导,我对这些难懂的诗句有新的领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一个朴素、平和,平易近人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伟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清晰和生动。

《论语》中的做学问、为人之道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同时,也感觉到今天的新教学方法是千年前《论语》等优秀宝贵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论语》,我有必要用一生去读、去感悟、去传承、去践行.梁影

"论语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