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愚公移山教案集合。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料种类吗?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2024愚公移山教案集合,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愚公移山教案 篇1
一、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
有子存焉(呢)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六)诵读巩固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3反复诵读课文,给自己的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心。
(嘲笑。
(“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愚公移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3、掌握10个生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
二、初读课文。让学生大体感知这篇课文。第一步,老师投影展示这篇课文,不会读的字先跳过去,大致读一遍,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大致写的是什么?看看有哪些字不会读?不会读的字,请学生说出来。老师顺手在黑板上写出来(。
冀 塞迂箕畚荷孀龀 匮 厝
让学生把生字读熟,读准,再读课文,学生自由读,不齐读,放开声音读。读完后,老师再进一步强调这10个生字。
第二步,试读白文。无标点符号,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读的时候看看怎么断句?并且把句中停顿的地方读好。
第三步,学生看着投影,把课文抄下来,抄的要求,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单位连起来抄,按句子抄,一句一句抄,一边抄,一边加标点,标点不要求全部准确,全是句号也可以。同时分段落,第二段从哪里开始,第三段从哪里开始。抄完后请一个同学起来读,同学们听他断句和分段的情况,老师掌握一下学生断句的正确与否。
第四步,在学生读的基本准确后,让学生读竖排版没标点的,请两个学生读,谁愿意给我们读一下?在学生读的时候,其他同学看他读的是否准确,然后评价。
请同学们看着投影上的课文,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然后把教材打开,借助教材注解,把不懂得弄明白。看注解还不懂的地方,把书合上,看投影,把里面重点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指导学生,把重点词语意思讲出来。
第五步,翻译课文,可以两个同学合作,分别写到本子上。也可以自己先写,然后再和同学交流。
三、精读课文
先自己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个同学在全班交流。老师也要给出答案。
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愚公:“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增加,何苦而不平?”
我与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孙子继续铲除山,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增加,为什么担心不能搬走山?只要持续不断地铲除山,总有一天能把山移走。只要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就能办成事。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草木都搬不走,更何况土石呢?
天神: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天神很感动,命夸娥氏二子负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
2、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增加,为什么担心不能搬走山?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
且焉置土石(况且)
(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仅有)
(
必先苦其心志 (受苦)
(
公孙衍、张仪不诚大丈夫哉(真正)
四、作业:背诵全文。
愚公移山教案 篇3
一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 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一 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 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的译释。
教学内容和步骤:
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 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学习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5)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四 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思考: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说说这两场论争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背诵课文第1、2段。
二 研习新课。
由检查上课时布置的思考题入手提问。
1.提问:课文写了两场论争,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论争,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论争,比较这两场论争,说说有哪些不同?
2.转入读讲第3段,由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智叟的有关内容,一位读愚公的有关内容。要求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讨论,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归纳:
(1)“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性质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杂然相许”当然包括“其妻”),智叟却首先是反对,他的“笑”是讥笑,特别是一个“止”字,它是“阻止”。智叟说话的语气也很强硬,“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倒装句,充分表露了他的反对情绪。“甚矣”――“太过分了”,是脱口而出。
(2)“其妻献疑”与“笑而止之”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出于对完成移山任务的关心,重点是商讨移山的具体问题,句子的着重点在“且焉置土石”(回答时也着重在这一点)。智叟则不同,他是讥笑,压根儿反对。正因为这样,所以他的说话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故意夸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还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这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不同。
(3)与家人的论争气氛热烈和谐,与智叟的论争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气氛不同。反复朗读愚公的一席答话,要求读出气势。而愚公与家人的论争,实际上是一次“民主讨论会”,统一思想之后立即付之行动。
(4)这场论争反映了什么呢?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是逃避困难。愚公呢?他具有: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然后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
愚公移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有关古代寓言的粗浅知识。
②掌握具体语言环境中文言词语的含义,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能力、诵读背诵能力。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的寓意,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
2、认识愚公生动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课文认读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文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
2、分小组自学实践,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3、学生提出质疑,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为主,老师点拨。
(三)课文研读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处、态度、方法、影响、艰巨。(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分析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内涵。
设问:A、智叟与愚公对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
B、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为何长息?
D、作者给这两位人物命名是别有用心的,有何深长意味?
4、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抓住“诚”分析。
5、试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课文赏读
1、欣赏名画: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齐诵课文。
3、名曲欣赏:江涛的《愚公移山》,颂扬愚公精神。
4、试背课文。
5、概括小结。
(五)课文创读
组织学生讨论:
1、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3、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必做题: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
2、选做题:习作实践
愚公移山教案 篇5
教学要点:
1、顺畅翻译全文。
2、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难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愚公的形象及故事的寓意。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有条件的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竞赛活动导入(设问式导语,可不抢答,只引起思考):(用投影)
“愚公移山”是(多选题):(答案:全选)
A、寓言故事B、神话故事C、成语D、文章名E、歌曲名
师:由此可见,“愚公移山”是极有名的寓言故事,它所包含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作为成语,在现实(口头、书面)中,经常会用到。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对这个故事有更全面的了解,会加深对故事所包含的意义的认识,或许还会对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列子(略);检查预习:注音(略)。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生举手,讲后师评价,给个人记分)(此活动既练表达,又使教师了解预习情况,为下边的翻译作准备)
三、朗读。师:接下来,我们看故事的原文是怎么讲的。
1、范读(或放录音)。
2、生齐读,师正音。
四、翻译。
1、第一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方、阳)(投影。图示法,后边第二、四自然段均会用到。)
图示一:华北地区图:有关省区、黄河、长江、汉水、渤海等。(见附图)
图示二:山水阴阳示意图。(见附图)
穿插竞赛活动:(抢答,给四人小组记分)
“方七百里”是指:(答案:B)
A、周长七百里B、四边长七百里C、七百平方公里
2、第二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且、惩、险、曾、如……何、焉、诸、箕畚。
⑴四人小组分角色读:愚公、妻、“杂”、陈述语。
⑵每人口译,质疑互助。
⑶小组派代表质疑,别组作答或师答。
⑷指定某四人小组译全段(或分二组译),师或生指正。
3、第三自然段:生为主译。重点词句:甚矣,汝之不惠;毛、虽、匮、亡。
(具体操作步骤如第二自然段。愚公、智叟角色要读出语气与感情。)
4、第四自然段:师为主译。重点词:已、之于(诸)、陇断。
5、通译全文:
⑴每人口译全文(趁热打铁,加强记忆。)
⑵情境翻译表演:(给四人小组记分)
①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聚室而谋”对话内容;
②抽一四人小组分角色译“智愚舌战”对话内容。
(由译、演活动进入故事情境,过渡到对内容、写法的理解。)
五、质疑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相结合)
师:刚才我们依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第一关——翻译关,现在我们同样要用集体的智慧攻下第二关(最后一关)——内容与写法关,大家有没有信心?那么,大家对这个寓言的内容、写法方面有何疑问?或者说它在内容、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质疑点:)
1、第一段写山之“方”、“高”有何作用?写其“本在……”有何用?(烘托移山之难;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第二段哪些语句写出了愚公一家移山的决心和情景?愚公是个怎样的人(涉及第一、二、三段)?(第一问略;志大智高,不畏艰难:山之大、年之高、路之远、人之嘲都难不倒他。)
3、智叟是怎样阻止愚公的?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夸张、反问;静止的眼光,无所作为。)愚公是怎样指责他的?(对比、顶针、反问;发展的眼光。)作者给这二人起名字,有什么用意?(愚者实智,智者实愚。)
4、其妻与智叟对待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从用词上可找出许多不同点,表现其不同的思想。)
5、第四段写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什么说的?(“诚”即顽强的毅力、不畏艰险的精神。)为何不写终于挖掉了两座山,而要写成神助移山?(说明其“诚”感天动地;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
六、讨论活动。针对上述问题及生所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
问题1、2、3由师引导生解答;
问题4分组(四人组)解答;
问题5师解答(由此导出寓意)。
寓意:这篇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附:质疑与讨论中的板书
阻神背走移
无笑而止之高(感天动地)毕力平险不
所一毛不能万仞叩石垦壤畏
作如土石何方七百里寒暑易节艰
为不若孀妻太行王屋始一反焉难
七、一文一诗(歌)活动。(此活动提出即可,不占用上课时间)
师:愚公精神确实感人、激励人。《愚公移山》这首歌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愚公精神很有帮助,课后大家把歌词抄写、背诵下来,体会这首歌词的写法,并学会唱这首歌(下次语文活动课上要用到)。
附:《愚公移山》歌词(投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太行与王屋,凭的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八、艺术朗读活动。
师:我们已经认真分析了课文,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看看比学课文前的朗读在感情、语气等方面是不是把握得更准。(指定愚公、智叟、妻各一人,“杂”3-5人,陈述语集体读。)
九、竞赛抢答活动。(以四人组或以大组为单位,题念完后举手抢答,记分,对则给10分,错则扣10分(难度较大时,可不扣分)。对积极为集体争光者要表扬。可由师口念题,也可用投影,用电教平台则最好。以下竞赛题供选用,用几道题视需要及时间许可而定。)
十、总结。
1、通过本寓言,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如时间许可,可让学生总结)。
2、同学们(或各组)的表现(以鼓励为主)。
十一、作业布置。
1、有关作业。
2、下次(两周后)语文活动课我们将组织一次辩论。辩论的话题是:移山不如移家。一、二组是甲方,三、四组是乙方。请班长组织甲方人马(主辩、副主辩、五名发言人)准备挑战,请学习委员组织乙方人马准备应战。为使本方成为胜方,全班每人这两天都要提供炮弹——写好一篇辩论稿分别交给班长、学习委员。大家有没有信心搞好这次活动?
愚公移山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锲而不舍的精神。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
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
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
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
渤、痴、娥。 “寡”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