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15

草原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我们在某些事情中会有很多的收获,一般来说,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对这件事情的总结,总结的作用是用于客观的发现自我。那么,总结的相关范文要怎么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草原虫害防治工作总结”,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草原虫害基本情况和防治情况
XX年**市天然草原虫害发生面积为33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为125万亩。发生区域分布在乌拉特前旗60万亩,乌拉特中旗120万亩,乌拉特后旗110万亩,磴口县40万亩。严重危害区主要分布在乌拉特前旗的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巴彦花镇;乌拉特中旗的海流图镇;乌拉特后旗的潮格温都尔镇和磴口县的沙金套海苏木。主要种类: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以突鼻蝗为主,平均密度2头/平方米,最高达15头/平方米;磴口县以戈壁棘硕螽为主,平均密度13头/平方米,最高达20头/平方米。在虫卵孵化期由于牧区降雨分布不均,造成虫害分布不均匀,为此,我们因地制宜,在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针对虫龄不整齐,高密度发生区面积小、不连片而且集中在山地草场等特点,开展人工防治;而在磴口县以柠条锦鸡儿为主的灌木草场上开展飞机防治。在市、旗两级草原站及虫害发生区苏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先后抽调科技人员25人,投入劳力1698人次,背负式喷雾器90台套,车辆13辆,共完成防治面积51.8万亩,其中飞机防治40.1万亩、人工防治11.7万亩。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去年冬季和今年春季草原虫卵调查情况,市草原防虫灭虫指挥部对牧区四个旗县就害虫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内容等做了统一安排部署,并强调要强化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确保草原虫害防治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2、强化预测预报,落实监测责任制。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站内草发[XX]7号“关于开展春季草原虫害(蝗卵)调查的通知”,市旗两级草原站及时开展调查工作。全市共设样地38个,样方114个,并详细记录样地(方)设立日期、面积、编号,行政编码,地点名称、坐标、高程,土壤质地、类型、外貌特征,草场类型,主要植物,指示植物,载畜量,害虫种类,天敌种类等基础信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XX年我市天然草原平均每平方米的卵块数为0.8块,卵粒数为24个,越冬后活卵率为80.5,卵粒寄生率为0.7,卵块捕食率为0.5。预测:如果温湿条件适宜,发生面积为650万亩,平均密度为19头/平方米,重度危害面积为225万亩。根据预测预报结果,从4月10日开始,进入实际监测阶段,责成专人负责监测上报;从6月份开始安排专人实行虫害情况定期报告和值班制度,一般情况每三天上报一次,重大灾情立即上报。为防治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热点栏目: XX年个人总结
3、启动虫害防治应急预案。
根据**市虫害发生地区的实际情况,启动三套防治方案,即人工、机械和飞机防治方案,重点以飞机防治为主,人工和机械防治为辅,为及时开展防治工作做好准备。
4、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4月18日,磴口县上报XX年第一例虫情报告后,市草原站立即组织科技人员到实地调查,及时向市政府和自治区草原站上报。市政府高度重视,带领市农牧业局、市草原站有关人员专题向自治区农牧业厅进行了汇报,得到自治区农牧业厅的大力支持,自治区草原站有关人员先后到我市视察虫情,对防虫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确保了我市灭虫工作顺利开展。6月13日与鄂尔多斯航空公司签定了飞机灭虫协议,6月27日成功调机。由于连续下雨,飞防工作从7月2日开始,7月8日结束。乌前旗、乌中旗、乌后旗 6月26日开始人工防治,7月31日结束。
5、加强灭效调查。
防治区域由专人负责进行灭效调查,通过走访和样方调查,对防治前和防治后的虫口密度及药品的残留时间、喷药后3--7天内的中毒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根据调查灭效达到95以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XX、XX、XX年牧区四个旗县的害虫主要优势种为亚洲小车蝗,而今年的优势种为突鼻蝗和戈壁棘硕螽,这使我们对新的优势种的生活习性、生物学特性等方面了解不够,需要从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内容上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GZ85.com更多总结扩展阅读

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结合全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今年我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紧紧围绕水稻安全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农民,改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分布和发生为害规律等,通过建立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了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一年来,在水稻病虫害发生较重,尤其是第六、七代稻纵卷叶螟在全省范围内大发生的情况下,由于病虫情预报及时、准确,防治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水稻的安全生产。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也初显成效。一年来,估计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8100万亩次,防治面积8300万亩次,挽回稻谷20亿公斤。21个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示范面积60多万亩,有效地带动全省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粮食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 水稻病虫害发生概况
今年全省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三成左右,全年无台风无汛期是罕见的年份。由于天气原因等因子影响,今年水稻病虫的发生特点是:虫害重于病害,迁飞性害虫发生严重。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约8100万亩次。其中,纹枯病发生1800万亩次,属常发生性病害,发生面积与往年持平,发生程度比往年稍轻。稻瘟病发生150万亩次,在历史病区的晚稻个别品种发生较重,如清远市种植秋优998,苗期出现病斑,移植后遇阴雨天,病害迅速扩展,8月中下旬,出现整科禾苗枯死。稻纵卷叶螟发生2200万亩次,由于其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对早晚稻生长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尤其是8-9月,全省稻区普遍有3-4个迁入峰,粤东地区出现5个迁入峰,一般亩蛾量600—6000头,高的3万头以上,亩卵量3—7万粒,高的10万粒以上,为近年来少见。稻螟发生900万亩次,以三化螟为主,台湾稻螟和二化螟在部分地区有所回升。稻飞虱发生1900万亩次,早稻迁入早,迁入量不大,发生较去年轻,晚稻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发生较轻。
二、 病虫防治措施和成效
针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的特点,各级农业部门,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目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植保防灾减灾的职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技术措施。尤其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使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有效地落实到田间。
1、 领导的高度重视,确保了技术措施的落实
今年,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一年,我省各级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并把植保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黄华华省长在全省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谢悦新厅长在全省农业局长会议上,较大篇幅地阐述了植保工作在粮食安全生产的作用。根据农业部(农明字[2005]第57号文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农业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晚稻病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省站在5月发出《关于抓好早稻中后期病虫防治工作的通知》,9月发出《关于抓好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厅长谢悦新、副厅长蔡汉雄及植保总站站长陈忠南等领导在国庆、中秋前后,针对我省晚稻迁飞性害虫大发生的情况,多次组织有关人员研究防治对策,深入基层检查、督促防治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和农业局领导放弃节假日休息,到基层发动群众防治病虫害,揭阳市9月份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市府召集农业局长和有关专家研究防治对策,同时组织召开了市、县农业局长会议,部署防治工作。国庆节期间领导带头值班,大大鼓舞了植保人员的斗志,也改变了人们对植物保护“丰年无功、歉年有责”的看法,保障了植保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
2、 掌握病虫情,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
我省各级植保部门,积极开展病虫害的调查监测,认真履行病虫情汇报制度,做到病虫情上传下达迅速、畅顺。同时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和水稻生长季节,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措施,尤其是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如早、晚稻生育中后期,针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发生特点、发生量和防治适期,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并将这些技术措施印发至农户手中,并张贴。省植保总站将水稻、柑桔等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印制宣传单张20多万份分发至各地。确保各项有效技术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 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推动防治技术的普及应用
结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达的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项目,我站在水稻重大病虫重发区和主产区建立了21个综合防治示范区,并制定了工作计划。省站还专门召开了示范区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职责,统一部署。各地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技术人员为骨干的领导小组。省领导小组根据病虫发生的特点,加强对示范点的巡回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仅晚稻中期就派出了6批次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开展检查、督促和指导。示范区严格执行项目规定,坚持“五有”原则(有组织保障、有示范标志牌、有示范面积、有技术保障、有技术培训)开展防治工作。通过共同努力,全省示范区成立领导小组18个,树立示范区标牌21个,示范面积60多万亩,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5场次110多人,培训农民56场次1600多人,带动辐射面积120万亩。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开展水稻综合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如省站下达给韶关市农业局建立一个示范区,他们从本地实际出发,在翁源建立了一个中心示范区,还在曲江、南雄、乐昌建立了3个示范区,全市的示范面积1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3%,辐射面积40多万亩。为配合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今年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水稻病虫综合防治行动,是多年来推广水稻综合防治工作最成功的。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建立,改变了生产者的观念,提升了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了综合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
4、 积极探索综合防治技术,提升病虫防治技术水平
我省水稻病虫发生种类多,频率高,抗性强,同时受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病虫的发生多变,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为有效地控制病虫发生为害,我们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螟虫种群研究、综合治理技术的组合等工作。
⑴ 针对稻纵卷叶螟防治难的问题,开展药剂筛选
稻纵卷叶螟在我省发生代数多,迁入峰次多,发生量大,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同时,稻纵卷叶螟对常规药剂的抗性水平高,据有关部门监测,对杀虫双的抗性水平提高近100倍,对甲胺磷提高近200倍,对三唑磷超100倍。为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站在梅州、惠州、翁源设立了3个药剂筛选试验点,对5%锐劲特悬浮剂、80%锐劲特水分散性粒剂、18%杀虫双水剂、20%三唑磷乳油和20%阿.三唑磷乳油进行药效对比,结果表明,抓准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用药,均可达理想的防治效果。错过防治适期,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1000-1200倍液喷雾防治。
⑵ 开展水稻螟虫种群研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多年来,我省水稻品种、耕作制度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引发诸多病虫尤其是水稻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等)区域间差异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为摸清水稻螟虫的种群动态和分布规律,我省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螟虫发生区和主产区进行了一次抽查。抽查了21个县(区),每县(区)随机抽查300头以上稻螟。鉴定结果表明:三化螟仍然是我省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占种群数量的88.9%;依次是台湾稻螟占6.8%;大螟占2.7%,二化螟占1.7%。台湾稻螟在个别区域所占比例较高,如博罗县罗阳镇抽查螟虫314头,台湾稻螟138头,占种群的43.9%。个别地区二化螟所占比例较全省平均数高,如梅县城东镇抽查螟虫348头,二化螟36头,占10.3%。摸清稻螟的发生区域,为制定防治策略,分类指导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⑶ 开展稻田杂草调查,为科学除草提供依据
我们还开展了不同生态区域的稻田杂草调查,调查了梅州、高明、高要、英德、曲江和澄海,调查结果表明:稻田与水稻有竞争力的杂草为主要是稗草。未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草密度20-166株/m2,对产量影响一般为3 %-25%。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密度甚低,基部主要是鸭舌草、矮慈菇等无竞争力的杂草,密度一般为5-35株/m2。
⑷ 做好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的组合和推广
从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和经济角度出发,我们制定了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利用天敌、促进生态平衡为核心,科学使用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并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
农业防治:主要推广抗病虫良种,抛秧技术,适当密植,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早施肥,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浅灌,及时露晒田,减少无效分蘖。通过适时犁耙田,清除稻田菌核,人工摘除秧田螟虫卵块,培育无病虫壮秧和统一栽培品种、统一熟期减少桥梁田等措施。
保护利用天敌:抛插秧后30天内不施用杀虫药剂;为有益生物创造良好的繁殖生境,更好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早稻收割后田埂留草把,每3米一把,创造适宜天敌渡夏的环境。
化学防治: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在水稻移植前3天,针对病虫情,选用对口农药,施用“送嫁药”,确保无病虫壮秧进入本田。抛插秧后5-8天结合追肥,选用丁苄、二氯苄、苯苄等除草剂防除稻田杂草。稻纵卷叶螟、三化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选用杀虫双、锐劲特、三唑磷等药剂进行防治;稻飞虱掌握在虫口密度1500头/百科,选用吡虫啉等药剂进行防治;稻纹枯病首先做好耙田时菌源清理工作,其次掌握科发病率30%时,选用井冈霉素、纹霉清等药剂进行防治;防治穗颈瘟掌握在水稻破口期,选用三环唑、瘟博克等药剂进行防治。选用杀鼠迷、敌鼠钠盐等配制毒谷,做好农区灭鼠工作。
5、 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我省财政经费预算中,每年约安排20万元用于重大病虫的防治,各级也拨出专款用于防治病虫害。今年中央财政给予广东大力支持,安排了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150万元,对控制水稻病虫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经费主要用于建立21个示范区,开展综合防治技术探索,螟虫种群研究和宣传培训等。其中安排给市、县示范区135万元,华南农业大学校开展防治技术研究5万元,省站购《水稻病虫防治技术彩色挂图》和《中国植保手册-水稻病虫防治分册》5.4万元,印制图文并茂的综合防治技术资料4.6万元,共30万份分至各市县。各示范区的经费主要用于宣传、培训农民,开展新技术的探索和推广等,经费用到了实处,初见成效。
⑴ 群众受益非浅。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大部分群众只是从书本、电视或农业局张贴的病虫防治通知得到防治知识,由于缺乏与技术人员的沟通,病虫防治存在难大的盲目性。开展综合防治示范,加强了技术人员与群众的接触,让更多的农民直接接受到病虫害防治知识。乐昌市农民反映:办示范区真好,有机会参加了3次培训,每次都有新内容。耕田十多年,第一次接受科学种田的知识,希望能继续办下去,多学点东西。
⑵ 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示范技术具体、培训工作到位,群众参与意识强,使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的落实到田间。据我们的调查,示范区病虫总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明显低于非示范区的6.5%。
⑶ 减少农药用量,降低防治成本。示范区施药2-3次,比非综防对照区减少2-3次,平均每亩减少农药290克,是非示范区的52.5%,达到省时省工、节约成本,减少污染的目的。
⑷ 提高了稻谷产量和质量。据调查示范区单产为453公斤/亩,比非示范区431公斤,亩增22公斤,按示范面积60万亩计,共增产1320万公斤,增收1850万元。同时通过推广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使用农药,相信稻谷品质得到改善(我们已经在21个示范区抽取了105个样本,在非示范区抽取了63个样本,进行稻谷农药残留测定,有关数据待测定后再报)。

[1][2]下一页

2012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结合全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今年我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紧紧围绕水稻安全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农民,改进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分布和发生为害规律等,通过建立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了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一年来,在水稻病虫害发生较重,尤其是第六、七代稻纵卷叶螟在全省范围内大发生的情况下,由于病虫情预报及时、准确,防治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了水稻的安全生产。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项目的组织实施也初显成效。一年来,估计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8100万亩次,防治面积8300万亩次,挽回稻谷20亿公斤。21个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示范面积60多万亩,有效地带动全省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粮食生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 水稻病虫害发生概况
今年全省降雨量比正常年份少三成左右,全年无台风无汛期是罕见的年份。由于天气原因等因子影响,今年水稻病虫的发生特点是:虫害重于病害,迁飞性害虫发生严重。全省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约8100万亩次。其中,纹枯病发生1800万亩次,属常发生性病害,发生面积与往年持平,发生程度比往年稍轻。稻瘟病发生150万亩次,在历史病区的晚稻个别品种发生较重,如清远市种植秋优998,苗期出现病斑,移植后遇阴雨天,病害迅速扩展,8月中下旬,出现整科禾苗枯死。稻纵卷叶螟发生2200万亩次,由于其迁入峰次多,迁入虫量大,对早晚稻生长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尤其是8-9月,全省稻区普遍有3-4个迁入峰,粤东地区出现5个迁入峰,一般亩蛾量600—6000头,高的3万头以上,亩卵量3—7万粒,高的10万粒以上,为近年来少见。稻螟发生900万亩次,以三化螟为主,台湾稻螟和二化螟在部分地区有所回升。稻飞虱发生1900万亩次,早稻迁入早,迁入量不大,发生较去年轻,晚稻受干旱天气的影响,发生较轻。
二、 病虫防治措施和成效
针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的特点,各级农业部门,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粮食生产目标,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植保防灾减灾的职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技术措施。尤其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使病虫害防治技术切实有效地落实到田间。
1、 领导的高度重视,确保了技术措施的落实
今年,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一年,我省各级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并把植保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黄华华省长在全省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推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谢悦新厅长在全省农业局长会议上,较大篇幅地阐述了植保工作在粮食安全生产的作用。根据农业部(农明字[2005]第57号文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农业厅发出了《关于加强晚稻病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省站在5月发出《关于抓好早稻中后期病虫防治工作的通知》,9月发出《关于抓好水稻迁飞性害虫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厅长谢悦新、副厅长蔡汉雄及植保总站站长陈忠南等领导在国庆、中秋前后,针对我省晚稻迁飞性害虫大发生的情况,多次组织有关人员研究防治对策,深入基层检查、督促防治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和农业局领导放弃节假日休息,到基层发动群众防治病虫害,揭阳市9月份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市府召集农业局长和有关专家研究防治对策,同时组织召开了市、县农业局长会议,部署防治工作。国庆节期间领导带头值班,大大鼓舞了植保人员的斗志,也改变了人们对植物保护“丰年无功、歉年有责”的看法,保障了植保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
2、 掌握病虫情,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
我省各级植保部门,积极开展病虫害的调查监测,认真履行病虫情汇报制度,做到病虫情上传下达迅速、畅顺。同时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和水稻生长季节,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措施,尤其是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如早、晚稻生育中后期,针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发生特点、发生量和防治适期,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并将这些技术措施印发至农户手中,并张贴。省植保总站将水稻、柑桔等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印制宣传单张20多万份分发至各地。确保各项有效技术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 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推动防治技术的普及应用
结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达的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项目,我站在水稻重大病虫重发区和主产区建立了21个综合防治示范区,并制定了工作计划。省站还专门召开了示范区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职责,统一部署。各地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技术人员为骨干的领导小组。省领导小组根据病虫发生的特点,加强对示范点的巡回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仅晚稻中期就派出了6批次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开展检查、督促和指导。示范区严格执行项目规定,坚持“五有”原则(有组织保障、有示范标志牌、有示范面积、有技术保障、有技术培训)开展防治工作。通过共同努力,全省示范区成立领导小组18个,树立示范区标牌21个,示范面积60多万亩,培训农业技术人员15场次110多人,培训农民56场次1600多人,带动辐射面积120万亩。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开展水稻综合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如省站下达给韶关市农业局建立一个示范区,他们从本地实际出发,在翁源建立了一个中心示范区,还在曲江、南雄、乐昌建立了3个示范区,全市的示范面积1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3%,辐射面积40多万亩。为配合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今年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水稻病虫综合防治行动,是多年来推广水稻综合防治工作最成功的。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建立,改变了生产者的观念,提升了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了综合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
4、 积极探索综合防治技术,提升病虫防治技术水平
我省水稻病虫发生种类多,频率高,抗性强,同时受天气等诸多因素影响,病虫的发生多变,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为有效地控制病虫发生为害,我们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螟虫种群研究、综合治理技术的组合等工作。
⑴ 针对稻纵卷叶螟防治难的问题,开展药剂筛选
稻纵卷叶螟在我省发生代数多,迁入峰次多,发生量大,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同时,稻纵卷叶螟对常规药剂的抗性水平高,据有关部门监测,对杀虫双的抗性水平提高近100倍,对甲胺磷提高近200倍,对三唑磷超100倍。为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站在梅州、惠州、翁源设立了3个药剂筛选试验点,对5%锐劲特悬浮剂、80%锐劲特水分散性粒剂、18%杀虫双水剂、20%三唑磷乳油和20%阿.三唑磷乳油进行药效对比,结果表明,抓准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用药,均可达理想的防治效果。错过防治适期,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1000-1200倍液喷雾防治。
⑵ 开展水稻螟虫种群研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十多年来,我省水稻品种、耕作制度和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引发诸多病虫尤其是水稻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等)区域间差异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为摸清水稻螟虫的种群动态和分布规律,我省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螟虫发生区和主产区进行了一次抽查。抽查了21个县(区),每县(区)随机抽查300头以上稻螟。鉴定结果表明:三化螟仍然是我省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占种群数量的88.9%;依次是台湾稻螟占6.8%;大螟占2.7%,二化螟占1.7%。台湾稻螟在个别区域所占比例较高,如博罗县罗阳镇抽查螟虫314头,台湾稻螟138头,占种群的43.9%。个别地区二化螟所占比例较全省平均数高,如梅县城东镇抽查螟虫348头,二化螟36头,占10.3%。摸清稻螟的发生区域,为制定防治策略,分类指导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⑶ 开展稻田杂草调查,为科学除草提供依据
我们还开展了不同生态区域的稻田杂草调查,调查了梅州、高明、高要、英德、曲江和澄海,调查结果表明:稻田与水稻有竞争力的杂草为主要是稗草。未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草密度20-166株/m2,对产量影响一般为3 %-25%。使用除草剂的田块稗草密度甚低,基部主要是鸭舌草、矮慈菇等无竞争力的杂草,密度一般为5-35株/m2。
⑷ 做好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的组合和推广
从农业生态、农业环保和经济角度出发,我们制定了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利用天敌、促进生态平衡为核心,科学使用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并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
农业防治:主要推广抗病虫良种,抛秧技术,适当密植,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早施肥,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浅灌,及时露晒田,减少无效分蘖。通过适时犁耙田,清除稻田菌核,人工摘除秧田螟虫卵块,培育无病虫壮秧和统一栽培品种、统一熟期减少桥梁田等措施。
保护利用天敌:抛插秧后30天内不施用杀虫药剂;为有益生物创造良好的繁殖生境,更好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早稻收割后田埂留草把,每3米一把,创造适宜天敌渡夏的环境。
化学防治: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在水稻移植前3天,针对病虫情,选用对口农药,施用“送嫁药”,确保无病虫壮秧进入本田。抛插秧后5-8天结合追肥,选用丁苄、二氯苄、苯苄等除草剂防除稻田杂草。稻纵卷叶螟、三化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选用杀虫双、锐劲特、三唑磷等药剂进行防治;稻飞虱掌握在虫口密度1500头/百科,选用吡虫啉等药剂进行防治;稻纹枯病首先做好耙田时菌源清理工作,其次掌握科发病率30%时,选用井冈霉素、纹霉清等药剂进行防治;防治穗颈瘟掌握在水稻破口期,选用三环唑、瘟博克等药剂进行防治。选用杀鼠迷、敌鼠钠盐等配制毒谷,做好农区灭鼠工作。
5、 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我省财政经费预算中,每年约安排20万元用于重大病虫的防治,各级也拨出专款用于防治病虫害。今年中央财政给予广东大力支持,安排了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防治经费150万元,对控制水稻病虫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经费主要用于建立21个示范区,开展综合防治技术探索,螟虫种群研究和宣传培训等。其中安排给市、县示范区135万元,华南农业大学校开展防治技术研究5万元,省站购《水稻病虫防治技术彩色挂图》和《中国植保手册-水稻病虫防治分册》5.4万元,印制图文并茂的综合防治技术资料4.6万元,共30万份分至各市县。各示范区的经费主要用于宣传、培训农民,开展新技术的探索和推广等,经费用到了实处,初见成效。
⑴ 群众受益非浅。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大部分群众只是从书本、电视或农业局张贴的病虫防治通知得到防治知识,由于缺乏与技术人员的沟通,病虫防治存在难大的盲目性。开展综合防治示范,加强了技术人员与群众的接触,让更多的农民直接接受到病虫害防治知识。乐昌市农民反映:办示范区真好,有机会参加了3次培训,每次都有新内容。耕田十多年,第一次接受科学种田的知识,希望能继续办下去,多学点东西。
⑵ 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由于示范技术具体、培训工作到位,群众参与意识强,使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的落实到田间。据我们的调查,示范区病虫总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明显低于非示范区的6.5%。
⑶ 减少农药用量,降低防治成本。示范区施药2-3次,比非综防对照区减少2-3次,平均每亩减少农药290克,是非示范区的52.5%,达到省时省工、节约成本,减少污染的目的。
⑷ 提高了稻谷产量和质量。据调查示范区单产为453公斤/亩,比非示范区431公斤,亩增22公斤,按示范面积60万亩计,共增产1320万公斤,增收1850万元。同时通过推广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使用农药,相信稻谷品质得到改善(我们已经在21个示范区抽取了105个样本,在非示范区抽取了63个样本,进行稻谷农药残留测定,有关数据待测定后再报)。

重庆市蔬菜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总结


一、2005年蔬菜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及特点
1.蔬菜病虫害发生基本情况 2.病虫害发生特点
①.2005年气候特点: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预报,2005年我市平均气温较正常略偏高,年降雨量略偏少。入春时间较常年偏早10-15天,温度回升较快,较常年偏高,雨水偏多;3月份平均气温东北部显著偏高,其余地区正常略偏低,降水东北部偏少,其余地区偏多;4月份平均气温显著偏高,降水量西部正常偏多,其余地区偏少;5月份平均气温普遍偏低,月降雨量大部偏多;6月份平均气温偏低,降水量大部偏多;7月份气温略偏高,降雨量正常略偏少;8月份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大部分地区显著偏少;秋季(9-11月)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略偏少。
②.2005年病虫发生特点:
2005年蔬菜病虫害发生总趋势为中等发生,与2004年发生程度相近,病虫害并重发生,虫害重于病害;秋季以病害为主。由于3-6月雨水较多,温度、湿度适宜病害发生,今年瓜类霜霉病、茄果类疫病、茄果类灰霉病发生程度较2004年稍重。虫害以菜青虫、蚜虫、小菜蛾、斑潜蝇、红蜘蛛、夜蛾科害虫、豆荚野螟等为主,其中,蚜虫、螨类较2004年偏重发生,夜蛾科害虫较2004年偏轻发生;部分地区蜗牛和福寿螺为害严重。

二、2005年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
(一)、病害
1.苗期病害: 2.霜霉病: 霜霉病为常发性病害,农民防治较为普通,全市防治面积36.58万亩次,较去年增加3.59万亩次。防治药剂主要有: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农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但后期由于生产价值不高,农民防治较差。
3.番茄早、晚疫病: 由于番茄价值较高,农户的自防意识较强,主要防治药剂有:托布津、多菌灵、可杀得等。
4.辣椒疫病、茄子疫病:
5.茄果类灰霉病:
近年来随着蔬菜基地向远郊发展,茄果类灰霉病在远郊蔬菜基地发生为害较为普通,苗期和成株期均有为害,以番茄灰霉病、茄子灰霉病和辣椒灰霉病为主。 秀山县番茄灰霉病为中等程度发生年。4月中旬普查,病株率为7.8%(0-36.0%),病指为2.18(0-9.0)。5月上旬病害流行始盛期普查病株率为10.2%(2.0-16.0%),较2004年同期偏低27.3个百分点,病指为2.54(0.5-4.0),为2004年的22.6%。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为病害流行高峰期(与2004年相当)。高峰日病株率为39.3%(26.0%-56.0%),较2004年同期偏低6.0个百分点;病指为10.17(6.5-14.0),为2004年同期的84.8%。茄子灰霉病为中等程度发生年。3月18日调查病株率为19.3%(6.0%-34.0%),病指为4.8(1.5-8.5);3月28日病情有所下降,病株率为5.3%(2.0%-10.0%),病指为1.33(0.5-2.5);病害流行初期4月中旬调查病株率为3.6%(0-8.0%),病指为0.91(0-2.0);5上旬病害流行始盛期调查病株率为11.3%(10.0-12.0%),病指为2.83(0.5-7.5);普查病株率为6.0%(2.0-14.0%),较2004年同期偏低7.5个百分点,病指为1.48(0.0-3.5),为2004年的13.2%。5月中旬至6月下旬初病害呈缓慢的上升态势,6月下旬末达流行高峰期,较2004年偏迟,高峰日病株率为18.0%(12.0%-24.0

"病媒生物防治年度工作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