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 2019.08.20

2016年上半年司考法理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岁月流逝,流出一缕清泉,流出一阵芳香,我们总会经历很多各式各样的事情,在事情过后,我们或主动或被动的写一篇总结,总结就是过去时间做的事的总检查、总评价,怎么样去写好总结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6年上半年司考法理学知识点总结范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XX司考法理学知识点总结: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将不同国家机关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按照一定要求进行分类、整理或加工,使之统一、完整、明确和有序:法律汇编、法典编纂、法律清理。

法律汇编,又称法规汇编,是指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将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标准(如制定机关、时间顺序、涉及问题性质等)加以系统排列,汇编成册。(最常见的形式)

法典编纂,亦称法律编纂,是指在对某一部门法全部现行法规范进行审查、整理、补充、修改的基础上,制定新的系统化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部门法典的活动。

部门法典,是所有规范性法律文件中最具系统性的一种形式,是某一部门法从特定原则出发、具有特定结构和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XX司考法理学知识点总结: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法的来源。

法的渊源一般指效力意义上的渊源(形式上),主要是各种制定法的形式。

法的正式渊源/非正式渊源:根据是否表现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文件中的明确条文形式而进行的分类。正式渊源主要为制定法;非正式渊源指具有法律意义的准则和观念(正义标准、理性原则、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会思潮、习惯等)。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法律、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国际条约。

XX司考法理学知识点总结:法律原则的种类

法律原则的种类基本原则-体现法的总体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原则,内容比具体原则更抽象、更稳定,通常可以适用于整个法律体系。具体原则,是基本原则在不同领域或法律调整过程不同阶段的具体化,具体原则的适用必须以基本原则为指导,而基本原则的要求也只有通过大量的具体原则才能在不同领域中获取体现。

2.从原则的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角度分:公理性原则-从一定形态的社会关系本质中产生出来,得到社会成员广泛公认并被奉为法律准则的公理。政策性原则,是国家在管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做出并被确认为法律准则的政治决策。

法律概念-在法律上对各种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同为法律规范,但在内容、适用范围、适用方式和作用上有区别)。

1、内容上,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的共性,其明确具体的目的中削弱或防止法律适用上的自由裁量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个别性。

2、在适用范围上,规则由于内容具体明确,只适用于某一类型的行为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具有宏观指导性,其适用更广。

3、在适用方式上,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中;原则的适用不是,因为不同的法律原则是具有不同的强度的,且不同强度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中。

4、在作用上,规则具有比原则强度在的显示性特征,即相对于原则,法官更不容易偏离规则作出裁决;原则也是法律制度、规范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XX司考法理学知识点总结:法律规则的种类

法律规则的种类

1、按法律规则为主体规定行为模式的不同方式: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

2、按是否允许主体进行自主调整,即根据自己的意愿自行设定权利义务:强行性、 任意性规则。

3、按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分:确定性规则、相对确定性规则。

4、按法律规则所调整的关系是否发生于该规则产生之前分:确认性(调整性)、构成性规则。

法律原则,在一定法律体系中作为法律规则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源的综合的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

XX司考法理学知识点总结:法理概述

法律职业:所从事的是为了法的实现的职业,包括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教育、法律培训等。

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法律工作者或者法律人作为法律职业者,应当用一种专门职业的方式,来理解法律的特点并用职业的方式运用法律。

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其目的在于维护、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的现象,指能够凭借直观和经验的方式认识法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学说: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被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普遍性、国家强制性、程序性。

法的作用:规范作用(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作用)与社会作用(具有维护有利于一定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可归纳为维护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两个方面)。

法的效力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既然反对法律虚无主义,也反对法律万能论。

法的价值:在法律规范体系中为人所重视的属性和作用。

法的价值判断:某一特定的主体对某一特定客体的价值进行分析与评判。

法的事实判断:对客观存在的法律规则、原则、制度等进行的分析和评判。

两者区别:判断的取向不同(由于主观意识不同而不同;基本相同的结论);判断难度不同(主观性较强;注重客观性);判断方法不同(注重法律的理想状态;强调法律的现实状况);判断的结果检验不同(长时间考验才能鉴别或判断结论的真伪;相反)。

区别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意义:拓宽法学的评价角度和研究范围;平衡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固有张力。

法的价值的种类:自由 秩序 正义(法的价值冲突)。

法律规则-是指法律中关于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的规定,或者说是对某种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规定。

法律规则的结构一般指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则的表现形式。不是所有的法律条文都直接规定法律规则,也不是每个条文都完整地表达一个法律规则。

XX年司考法理学知识点:法律适用的步骤

整体上说来适用有效的法律规范解决具体个案纠纷的过程在形式上逻辑中三段论推理的过程,首先要查明和确定案件事实,作为小前提;其次要选择和确定与上述案件事实相符合的法律规范作为大前提;最后以整个法律体系的目的为标准,从两个前提中推导出法律决定或法律裁决。

2.在实际的法律生活中,法律人适用有效法律规范解决个案纠纷的三个步骤不是各自独立且严格区分的单个行为,他们之间界限模糊并可以相互转化。如法律人查明和确认案件事实的过程就是目光在事实与规范之间来回穿梭。 法律 敎育网

3.法律人在选择法律规范时,他必须以该国的整个法律体系为基础,也就是说他必须对该国的法律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掌握,更为重要的是他要选择一个与他确定的案件事实相切和的法律规范,他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法律文字的字面含义,还要理解和掌握法律背后的含义,法律人在确定特定案件的大前提的时候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对法律规范的语言的解释过程而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即要针对他所要裁决的个案纠纷进行的解释。法律人通过法律解释就是要对一般和个别之间的缝隙进行缝合,解释要解决规范和事实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法律解释对于法律适用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要的,是法律适用的基础。

4.法律人在确定了法律决定的大前提和小前提之后,他就必须说明和论证这个具体案件为什么要适用这个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法律后果或者说从该法律规范中推导出来的法律决定为什么是合适的。

我通过深入学习,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师风学习的重要性。师德师风学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今天课堂上做了数学快乐园上的人民币练习题,孩子在人民币之间的转换的掌握还是很薄弱,可见做题还是少,孩子在比较人民币这样的类型题容易犯错的地方是,只比较数,不看单位,就出现10角1元的疏忽,还是需要孩子多练习。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局领导班子在广泛听取意见基础上,深入查找自身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转变作风、以及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GZ85.com

本年度我努力工作,为了使自己在研修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现就以下几方面做如下总结:一、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

一、数与代数a、数与式:1、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

一、理论学习使我得到了的知识在这两个月里,我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史党建、行政法律、公共管理、经济理论、领导科学、wto知识、计算机等课程;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深领会其科学的思想内涵;学习了xx大以及xx届三中...

护士个人对照材料(一)根据医院、护理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统一部署,在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当中,本人对照党章、廉政准则、改进作风要求、群众期盼、先进典型进行了五对照剖析,现将剖析材料总结一、自身存在...

gz85.COM更多总结编辑推荐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9年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外部: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

(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

(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自转、公转的特点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6.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7.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

(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 (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8.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9.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

(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碛地貌)

3.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3)大气垂直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直接原因)

(4)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

5.气压带和风带

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干湿冷热),地图册)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7)北半球受影响的气压中心

冬季一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七月,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6.常见的天气系统

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反气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气。

7.水循环(循环示意图)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维持全球热量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8.常见的自然灾害

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环境治理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2.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

(1) 环境污染:水、大气(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化)、土、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

(2) 生态破坏: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湿地)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资源普查:矿产、生物、水资源。

环境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

特点和优点:

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导航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

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城市环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规划。

4.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2)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人文地理

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长

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土地利用)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

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2.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

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光热、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特点: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

(1)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2)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3)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

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1)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2)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

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

(1)稳定的商品来源区

(2)稳定的销售区

(3)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

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

(1)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3)要避开低湿地点;

(4)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

(1)平原地区: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2)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区域地理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 (区域划分,有无明显界限)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 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1)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2)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4)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1)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2)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3)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

开采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2)市场广阔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2)调整产业结构;

(3) 三废的治理

3.流域的发发以田纳西河为例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3)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山脉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

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问题与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1.西气东输

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

(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

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2.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3)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中考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

1、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电路图:用统一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2、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 路。

3、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

4、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

5、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6、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电路的几种状态:

①、串联电路: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特点:

电流只有一条通道,通过第一个元件的电流一定大小不变地通过第二个元件,只要电路中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都断开。

②、并联电路:

把元件并列地连接在电路两点间组成的电路叫并联电路。特点:

电流有两条或多条通道,各元件可独立工作。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上用电器。

8、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

9、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10、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11、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2、电压(U)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 ,国际单位:伏特(V);

常用:千伏(KV),毫伏(mV).1 千伏=1000伏=1000000毫伏.

13、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 :

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 0.1伏;

②0~15伏,每小格 表示的电压值是 0.5伏.

14、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 1.5伏;

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 2伏;

③家庭照明电压为 220伏;

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

⑤工业电压 380伏.

15、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国际单位:欧姆();

常用:兆欧(M),千欧(K);1 兆欧=1000千欧;1 千欧=1000欧.

16、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导体本身的电阻大小与电压大小和电流无关

17、滑动变阻器:A.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

作用 :

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正确使用 :

a, 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 ;

b, 接线要 一上一下 ;

c, 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

18、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 ,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

I=U/R 公式变形R=U/IU=IR. 公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 ).

19、电功的单位:

焦耳,简称焦,符号 J;日常生活中常用千瓦时为电功的单位,俗称度符号

k=UIt( 式中单位=UI

23.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

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 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

当U U0时,则p p0 ; 灯很亮,易烧坏.

当U U0时,则p p0 ; 灯很暗,

当U= U0时,则p= p0 ; 正常发光.

24.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表达式为.Q=I2Rt公式中单位:I安(A);R欧();t秒(s)

25.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火线和零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盒用电器等组成 .

26.所有家用电器和插座都是并联的,而用电器要与它的开关串联接火线。

27.保险丝:是用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它的作用是当电路中有过大的电流时,它升温达到熔点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险的作用.

保险丝的特点:电阻大;熔点低

28.引起电路电流过大的两个原因 :

一是电路发生短路 ;

二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

29.安全用电的原则是:

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会考的试题一般不是很难,通过率当然也很高,那么化学会考知识点又有什么呢?下面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1. 常见的有机物有: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等。

2.常见的混合物有煤,石油,漂白粉,硬铝、黄铜、钢等合金,氯水,氨水等溶液,胶体。

3.液氯、液氨、冰醋酸属于纯净物。

4. 常见的电解质有:酸、碱、盐等,其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5. 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丁达尔效应

6. 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时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而言,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单质的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7. 升失氧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是还原剂

8.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9. 摩尔质量的单位g/mol或g.mol-1

10.22.4mol/L的使用条件:①标准状况下(0℃ 101Kpa);②气体。注:水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

11.n=m/M;n=V/22.4;n=cmol/L.V(aq)L

12.c(浓溶液)V(浓溶液) = c(稀溶液)V(稀溶液)

1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必需的仪器:XX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14.过滤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主要仪器:漏斗。

15.蒸馏用于分离液体混合物,如:乙醇和水的混合物。冷凝管中冷凝水下进上出,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

16.萃取可用于提取碘水中的碘单质。主要仪器:分液漏斗;萃取剂不能溶于水,常用四氯化碳,不可使用酒精。

17.分液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如:乙酸乙酯和饱和Na2CO3溶液,植物油和水。主要仪器:分液漏斗。使用时注意上倒下放。

18.蒸发的主要仪器:蒸发皿。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停止加热。

19.氢氟酸应存放在塑料瓶中,不能存放在玻璃瓶中。

20.氢氧化钠溶液在存放时不能使用玻璃塞。

21.金属钠、钾存放在煤油中

22.氯水存放在棕色瓶中

23.托盘天平精确到0.1g,量筒精确到0.1mL。

24.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

25.点燃可燃气体前要验纯。

26.酒精着火应迅速用湿抹布盖灭,钠、钾着火用细沙盖灭

27.离子检验

Cl-:

稀HNO3和Ag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和BaCl2;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Fe3+:

KS溶液,溶液呈红色

Fe2+:

先加KS溶液,再加氯水,先无明显变化,后溶液呈红色,2Fe2++Cl2=2Fe3++2Cl-

NH4+:

NaOH溶液,加热,湿润红色石蕊试纸,试纸变蓝 NH4++OH-=NH3+H2O

Na+:

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K+:

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火焰呈紫色

Al3+:

NaOH溶液至过量,先白色沉淀后逐渐溶解

Al3++3OH-=Al(OH)3,Al(OH)3+OH= AlO2+2H2O

28.钠是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9.过氧化钠为淡黄色固体,可作供氧剂。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