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

发布时间: 2023.11.20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收藏八篇。

在上课之前,准备充分的教案和课件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位老师都需要撰写教案和准备课件。教案是实现课程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那么,如何才能编写出一份合格的教案和课件呢?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篇非常实用的“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我们将在网站上发布更多相关信息,请大家关注并留意!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七册数学P86~87的内容及练一练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2、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四、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五、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数,例如: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产生了1、2、3、4,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这些都是自然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生活中的负数。当然有关负数的很多知识留待我们以后慢慢学,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温度。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全国各大城市的温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温度的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引入负数:谁能说一说你的调查方法与调查结果?

2、学生汇报收集的温度情况。(可以从看天气预报,看报纸,上网查询,发现各城市的气温有高有低)

3、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并记录了一些城市的温度。那么零下12℃还可以写成12℃。谁还有类似的发现?

4、学生自由发言,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5、谁能说一说12℃代表什么意思?

6、指名回答,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12℃表示零下12度,或者表示比0度还低12度。12℃是一个负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生活中的负数,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三)学习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四)试一试:

指导学生完成第84页的试一试。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请会看温度计的同学介绍怎样从温度计上看温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表示0℃的刻度线,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零度以下的温度可以用负数来表示。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明确:本题的每个图中℃这一竖列的数表示的是摄氏气温,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本题,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五)练一练:

1、第1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如:2℃和5℃的比较,1℃和0℃的比较,0℃和零下2℃的比较,零下2℃和零下5℃的比较等。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本题答案如下:(1)上海与天津,上海的温度高。即:5℃2℃

(2)天津与青岛,青岛的温度高。即:0℃2℃

(3)长春与天津,长春的温度低。即:8℃2℃

(4)5℃0℃2℃8℃

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小题是怎么比较的。

(六)小调查:

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篇2】

《方程》一课的现场教学活动。我觉得这节课中唯一的特点就是信任学生,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孩子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把各自的想法用式子表示出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课前欠缺了解与交流

这节课就像吴老师说的那样,太平淡,没有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概念的引入要情境化,要顺其自然,而不能强加于人。我感觉今天在进行每个环节的时候都是在牵着学生走,孩子提不起兴趣,孩子们没有进入到主动探索的状态中。而且上课班级学生因为紧张,自尊心和自我意识特别强,大部分学生思考问题时,更愿意多思考而少开口。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课堂发言是出风头,于是无论教师怎样努力地鼓励,即便是知道答案,他们也会随大流,不愿意去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存在一种害羞心理,害怕在别人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或者曾经有过挫折的体验,担心回答错了会被同学和老师耻笑而羞于开口,更担心会被老师看不起,而不愿回答问题。我们只有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想到解决办法

二、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比如用字母引入未知数时,我问:这里有一些我们知道的数量,你能找到它吗?还有一些不知道的数量是谁?

这些不知道的数量都可以用字母表示,你想到了哪些字母

比如我们可以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你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等量关系呢?

(板书:10=x+2)

10,x,2都代表了什么?

只要把等量关系中的樱桃的质量换成x,把已知的数量去掉单位换成数,10g换成10,2g换成2就可以了

这节课因中小的孩子上课紧张、不爱回答问题,导致课堂上我害怕把课上砸了,对孩子的牵引太多了,学生在学习中只有拥有真正懂得学习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

三、要把握课堂上点拨的时机

比如呈现了将等量关系中的未知数用字母x代替的基本方法后,孩子们基本用的都是x.应该在这些不知道的数量都可以用字母表示,你想到了哪些字母?这个问题后顺势引导通常情况下我们用x,y,z来表示未知数。

又如用式子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之后,观察这些式子的特点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经过孩子的讨论得出结论后,揭示了课题像这样的式子就是方程又问请你看着这些方程,结合他们的共同点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方程?,结果,四(1)班的孩子上课回答问题的孩子很少,老师经过多次启发后,终于有一个孩子战战兢兢地举起了手,这时是认识新知关键之处,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例如找到方程的共同属性之后,老师直接揭示概念,再出示课题。

在练习的环节,我出示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情境,由浅入深,层层巩固,先是判断,然后是看图列方程,最后是根据文字列出相应的方程,由具体到抽象,不仅符合了孩子接受新知识的认知特点,而且让孩子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教材的研读,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加强业务学习,增强课堂调控能力,更加准确的把握每一节课。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篇3】

教材分析和学生状况:

二期课改小学数学教材中,引入了几何概念:垂直、平行。对于平行线,以往的教材中是以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来定义的。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同一平面的说法比较抽象,永不相交也无法通过操作来验证。国际上对于小学阶段的几何概念的引入,都遵循通过某种操作行为来引入,而这种操作行为是要能抽象出这个几何概念的。所以,教材引入第三条直线,通过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来引入平行的概念。使学生能借助用三角尺量两条直线是否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用三角尺画两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平行线、折出平行的折痕等可操作的行为来抽象出什么是平行。同时,通过地图、长方形、不规则纸等载体来感悟同一平面。

学生在接触平行的概念之前,已经认识了垂直,会用三角尺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能用纸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形成平行的初步概念,必然要对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有深刻的认识。这将对后续的画平行线和判断生活中的平行有推动作用。估计,在引入第三条直线后,学生可能对建立这三条直线之间的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关系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考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折出两条互相平行的折痕,初步形成平行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量、折的操作行为来感知平行。

情感与价值观:知道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城区地图

1、在前面的学习中,通过量一量,我们在城区地图上发现了不少互相垂直的路,再来观察,哪些路是垂直于同一条路的?

2、记录下来

3、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地图中的5种类似情况

独立观察思考,

先说出一组

看着图说一说

同桌互说其余几组

获得两条路垂直于同一条路的表象

用板书的形式将平行的表象凸现在学生面前

二、长方形

1、在城区地图上,我们发现了两条路垂直于同一条路的现象,那么在长方形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

2、交流:

3、认识平行

像a、b这样垂直于同一条边的两条边,我们说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记录:

ac

a∥b(b∥a)

bc

4、在长方形中,还有互相平行的边吗?

5、反馈,分析

6、在城区地图上有没有互相平行的路?为什么?

7、小结:

在地图上、长方形中,两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如果这两条线垂直于同一条线,那么这两条线是互相平行的。

先独立观察,

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用语言叙述:

a垂直于c,b垂直于c,a和b都垂直于c

记录下来

可能:

c∥ac∥d

说一说

从生活情境过渡到几何图形,进一步凸现平行的表象

初步获得平行的概念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使学生分清两条直线垂直、平行的不同位置关系

找生活中的平行

三、折出平行的折痕

1、我们已经会用不规则的纸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那么怎样折出平行的折痕呢?

2、交流:

你是怎么折的?

3、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后,第3次的折痕与第1次折痕互相垂直,使后两次折痕都垂直于第1次的折痕。

还能怎么折?

4、要折出互相平行的折痕,关键是什么?

先思考:你准备怎么折?

再动手折

用笔和尺画出平行的折痕,标上字母

其它学生思考:他折的是互相平行的折痕吗?

可能:

和书上一样的折法;

没折出平行;

不严密的折法;

几条折痕的。

尝试

引导学生有序思考折的步骤,不要盲目

思考折出平行的关键

启发:第3次折只要与任意一条折痕互相垂直即可

体会关键:两条折痕垂直于同一条折痕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谁先走》主要研究的是概率问题,概率是研究不确定现象(随机现象)的科学。随机现象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试验,其结果不确定,以至于在试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种结果会出现;但大量重复试验,其结果会出现一定的规律。概率学习的一个首要目标是使学生不断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在游戏公平这一主题下,通过活动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材主要设计了两个游戏活动,一是抛硬币、掷骰子游戏,创设了学生平时在生活中遇到的下棋时用什么方法来确定谁先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二是转盘游戏,让学生自己利用转盘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有了尝试定性描述及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不会从游戏的规则中发现游戏的不公平,必须通过实际操作才能体验出来。由于本课都是在设计游戏,玩游戏,在玩游戏时发现问题,所以学生的兴趣会很高。他们在最后自己设计游戏规则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制订规则时可能说的话不够严谨等。但是他们在学习时会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动手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探索。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规则的讨论,进一步体验不确定现象中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3、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验、分析、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在不公平游戏中讨论对双方公平的游戏规则。

教学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三、教法、学法

1、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抛硬币掷骰子转圆盘、等游戏在生活中极为常见,当我们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这些游戏的公平性时,他们当然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本节课通过组织、策划,在课堂上使得孩子们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一改传统数学课堂死板而呆滞的现象,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2、学法: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切身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课本主题图,同时用语言描述游戏情境。

星期天,小明和小华准备下棋,在决定谁先走时,他们俩争先恐后地说:我先走!我先走!,你能替他们想个办法,决定谁先走吗?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以小明和小华没法决定谁先走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受游戏规则的必要性。】

2、说明抛硬币的公平性,体会试验的次数越少,结果越容易出现偏差

让学生汇报自己抛硬币的情况,并呈现数学家做过的抛硬币实验的数据,通过观察数据,得出:当抛硬币的次数不断增加时,正面朝上的次数会越来越接近反面朝上的次数,说明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只是试验的次数越少,结果越容易出现偏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性体验,然后由问题的激发,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生成。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体验,在对参与事实的反思体验中,享受乐趣,体味成功。】

(二)感受游戏可能性,体验公平性原则

1、掷骰子活动

笑笑想用掷骰子的方法来确定谁先走。她是这样说的:点数大于3,小明先走;点数小于3,小华先走。你们觉得笑笑这个办法怎么样?公平吗?通过试验来说明问题。

试验要求:

(1)6人为一小组开展活动。其中4人负责掷骰子,每人掷5次。1人负责记录,另一人监督。

(2)如果掷到3,重来一次。

(3)合作掷完后,认真观察并分析你们掷的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试验结束后,展示各小组掷骰子的结果。

【设计意图:分组进行试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分析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修改规则使其公平

笑笑的办法不公平,那你能修改笑笑的办法使它对双方都公平吗?并说一说为什么你的办法是公平的?

学生每说出一种,让他们列举出基本事件,说明为什么公平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用已有的可能性知识,解决游戏中的不公平问题,验证对于可能性大小的分析,利用可能性大小的分析修改规则,把游戏中的可能性这一数学问题突显出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如何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可能性如果相等,则游戏规则公平;可能性如果不相等,则游戏规则不公平。

4、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请同学们也来当当小小设计师,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彩色转盘,可以是两个人玩的,可以是三个人玩的,还可以是四个人玩的。并制定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比一比哪位同学完成既快又美观又公平。

展示学生设计好的转盘,并让其说明规则,其他学生一起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设计意图:以开放性较强的设计转盘游戏,让学生确定比较公平的游戏规则。让学生真实地动手操作,真实玩游戏,切实地解决活动中的问题,感受游戏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上的高兴吗?通过这节课,你们懂得了什么?我们不但玩游戏要公平,在生活中也要做到公正、公平,尤其是在开展一些比赛活动的时候,我们制定的规则要公平,这样我们开展的活动才有意义,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如果有兴趣,可以把你们课下进行的游戏规则再重新制定,让它尽量公平,这样才玩得更快乐。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奥运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和体育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体育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教材分析:

教创设了激情奥运的情境,不仅使学生能综合的运用小数运算、观察物体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一、师生交流,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奥运会在哪个城市举行吗?

生:知道,在我们国家的首都北京。

师:对,这是属于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在20xx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们国家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好成绩,体育健儿们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课件显示20xx年奥运会金牌榜和我国体育健儿的风采。

师:大家观察,你能从这张表中得到什么信息?

.......

二、射击比赛中的数学问题

1.初步交流。

师:雅典奥运会第一个比赛项目是射击,我国运动员杜丽获得可冠军,为我国赢得了第一枚金牌。

师:这一块金牌来之不易,相当的惊险,在打完第七枪时杜丽还落后第一名1.4环。我们来看最后三枪的成绩。

课件出示射击比赛的情况。

师生交流比赛情况。

2.计算。

师:我们是赢了,赢了多少呢,我也觉得有必要算一下。

(随机选三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3.反馈评价。

4.评价记录。

5.谁拍的照片:

师:杜丽以0.5环的优势获得了金牌,为我国赢得了第一枚金牌。由于她的出色表现,记者纷纷为她拍照,你能看出下面四幅照片分别是哪位记者拍摄的吗?

(1)小组之间讨论。

(2)随机选一名同学谈谈自己的解决方法。

(3)安排五名同学分别扮演杜丽和记者,进行表演。

(4)评价交流,记录成绩。

三、男子110米栏中的数学问题。

师:在这届奥运会中,最受关注的运动员是刘翔,他赢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

课件显示前三名的成绩。

1.初步交流。

师:这是110米栏的决赛成绩,从这张图表中大家能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

师: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相差了一定的时间,那我们能算出分别差了多少吗?

2.学生独立计算。

3、将比赛所用的时间从小到大排列。

4.哪一张是刘翔冲刺时的照片:

师:一位摄影记者记录下了冲刺的精彩瞬间,你能分析一下哪一张图片是刘翔冲刺时的照片吗?

(1)小组讨论。

(2)随机提问反馈。

5.跨栏间的距离。

师:在110米栏的塞道上也有很多数学问题。

课件展示110米栏的示意图。

师:中间这几段的距离一样长,长度是多少呢?

(1)独立尝试。

(2)随机抽查反馈。

(3)评价交流,记录成绩。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篇6】

一、观察实物引入

1、教师手里举着一个盒子,盒子高度在胸前,师生互动游戏比眼力。

2、教师选择不同方位的学生观察盒子,并介绍所看到的范围。

3、教师近距离观察手里的盒子,并向学生介绍所看到的范围。同时宣布游戏结果:老师获胜。

4、学生由此发表争议,教师质疑: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我们观察的范围和效果呢?引出新课,并板书。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互动导入课题,既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感受到观察物体要注意全面性,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中探究新知。

(一)、观察位置高低变化:

1、课件出示节日礼物情境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说出它所传递的数学信息。

2、课件出示贝贝四次观察的不同位置。

3、学生小组内讨论、猜测:贝贝这四次观察,它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想象它每次看到的礼物可能

是什么样子。(小组内可以用桌上的物品亲自去尝试、感受一下观察位置的变化引起的观察效果的不同。)

4、汇报交流。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在书中第56页标出贝贝四次观察的顺序。

5、交流反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教师板书。

观察位置观察对象

低高范围扩大

6、联系生活讨论:你在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经历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学习素材,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从教师指导到放手让学生迁移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并学会观察的方法,体现动态的教与学。在有趣生动的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为接下来的独立观察作好方法上的指导与铺垫。】

(二)观察位置远近变化:

1、实际观察:

(A)请坐在最后的同学看教室的前方,你能看到哪些物体。

(B)再请这位同学从教室后面向前走,边走边观察,你看到的物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C)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两次看到的画面会有什么不同?

(D)让观察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解决情境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小明沿着小路去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

学生思考并讨论:小明越走近房子,他观察效果会有什么变化。

(2)(课件出示两幅图片)先比较这两幅图的区别,然后说出哪幅是在A点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看到的?

(3)画出小明站在A位置时所能看到的树的范围。(强调画法)

(4)反馈交流后学生独立画出B位置时所能看到的树的范围。

(5)拓展应用:说说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远近位置不同,所看到的景物有所不同的经历。

(6)小结:教师补充并板书,课件出示:

看物体时,离得越远看到的物体越(),越(),比较模糊。离得越近看到的物体越(),越(),比较清晰。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与同伴交流的的好习惯。】

三、拓展实践。

1、摄影大赛(课件):小军、明明和亮亮对一辆轿车进行不同角度的拍摄,请找出各摄影作品的作者是谁?

2、出示几张本节课小组学习活动的照片,说一说照片是教室的哪个角度拍的?

【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及眼前的教室和互动学习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丰富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总结提升:

引用我国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一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一诗句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只要我们的视野放得开阔些,我们的胸怀就会变得更宽广的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总结环节,将数学知识和语文知识相联系,实现了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还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节日礼物

观察位置观察对象

低高范围扩大

远近范围缩小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和两端不种两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母亲节刚过,我们马上又要迎来一个快乐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这也是全世界少年儿童共同的节日。其实,一年中有意义的日子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能说几个吗?(生说)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课件出示图片。

介绍:这是我县新修的一条公路。公路中间有一条绿化带,现在要在绿化带中种一行树,怎么种呢?

出示题目:这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②理解题意。

a.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④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200+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200+1=201(棵)

师: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咱们可不可以画图模拟实际种一种?如果从图上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数一数,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了呢?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①画图实际种一种。

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

师:大家看,已经种了多少米?(45米)这么长时间才种了4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呀?!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听好喽,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a.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4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6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2段3棵;7段8棵;10段11棵。)

d.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

(板书: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a.课件出示:前面例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

10005=200这里的200指什么?

200+1=201为什么还要+1?

师:这个秘方好不好?

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b.解决实际问题

运动会上,在笔直的跑道的一侧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两端要插)。这条跑道长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学生独立完成。)

问:这道题是不是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的?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小结:刚才,我们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两端要种求棵树用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棵树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结果是: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

师:到底同学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前面学习的方法,举简单的例子画一画,种一种。

要求:每人先独立画一段路种种看;然后4人一组进行交流。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3.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发现规律,验证前面的猜测。

小结: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种的规律:棵树=段数-1。如果两端不种求棵树,你会做了吗?

4.做一做。

①在一条长2000米的路的一侧种树,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注意看,这道题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闪烁:将一侧改为两侧

问:两侧种树是什么意思?实际要种几行树?会做吗?赶紧做一做。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学生独立完成。)

82=4(段)

41=3(次)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我们身边类似的数学问题。

①看,这一列共有几个同学?(4个)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的距离是1米,从第1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如果这一列共有10个同学呢?100个同学呢?

②这一列还是4个同学,如果每相邻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材分析〗

本节课没有直接引入量角器,而是设计了一个活动,使学生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为了分别度量出A,B的大小,可以用1去量,但结果都是1的3倍多一点。因此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引入更小的度量单位。为了大家交流,规定了1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A,B的大小更接近一些。

量角器的认识可以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观察,然后交流观察的结果。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与排列特点。

量角时,重点突出点与点重合、边与边重合的量角方法。开始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交流量角的方法,随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量角的经验,并概括出基本的方法。

对于所量角的度数是看量角器内圈度数或外圈度数可引导学生讨论出如下两种方法:①若角的一条边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内圈度数;若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外圈度数。②判断所量角是锐角或钝角,锐角的话选择较小的一个度数,钝角则选择较大一个度数。

"四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