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就业报告

发布时间: 2023.11.28

就业报告。

通常来说,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纠正经验中的错误,并以此来更好地推进下一阶段的工作。报告在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和结尾组成。如想了解有关“就业报告”的专业知识,请阅读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整理的资料,但请注意以下建议仅供参考,您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就业报告 篇1

关于就业评估报告

一、土木工程专业基本情况

东华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中土木工程专业现有学生人数440人,目前招生就业形势良好:2009年招生第一志愿入取率为100%;2009年有第一届毕业生,由于系部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不断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端正毕业生的就业观、利用各种渠道,建立毕业生的就业网络、积极开拓就业门路、初步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在经济形势很不乐观和就业压力很大,形势趋于严峻的情况下,完成首届毕业生的就业安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就业实绩(就业率为90%),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土木工程的就业工作作简要分析。

二、20xx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分析

随着国家对高校招生工作的动态,在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出现新的情况与新的问题,值得我们与毕业生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研究,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使每个毕业生能够摆正心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所学及自身的.能力作用,从而更好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1.基本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对于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本专业毕业生85人,已经完成就业签约的占84.6%;准备考研深造的占12%;另外3.4%的毕业生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以上数据说明本届毕业生对将来的工作依然处在传统思维,而没有主动开拓新的就业渠道,自主创业意识不浓厚,这与学校的教育模式及社会的认同度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国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但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难度。

本专业20xx届毕业生就业方向:施工企业;工程咨询、监理企业;设计单位;建设工程和项目企业(工程监理)。

2.学业状况

在学业状况调查中,英语等级考试情况:通过英语四级占80%,六级通过率几乎为零;获得英语等级证书以外其他技能等级证书或资格证书者占72.2%。以上统计的数据,反映社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的要求,以及对学生学习英语还有一定的导向。

在技能操作方面,目前学生还只是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的技能考核,所获得的资格证书绝大部分都是该方面的,虽然对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但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土木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是一个准入性很严格的行业,各用人单位十分希望毕业生能有专业准入方面的资格证书,遗憾的是,毕业生在该方面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一、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机会不多;三、学生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1.求职的渠道

在择业过程中,社会上多在实行双向选择的择业原则,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有:学校统计并发布信息;人才洽谈会获取的信息;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等部门组织的供需见面会,这不利于就业渠道的扩展。应鼓励毕业生走出校门,迈向社会,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以后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大力度、解放思想、教育学生要适应新的择业形势。

2.工作状况

工作地点对毕业生落实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多数同学签约的工作地

点集中在大中型城市,而地级城市不多,乡镇农村几乎没有。毕业生在社会上主要还是从事技术性工作。上述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不均衡造成的,对毕业生就业会带来很大的阻力,应加强对毕业生的细想教育,鼓励学生到基层去、到偏远的地方去、到比较艰苦的地方去,这样可以减缓就业压力,获得更广泛的就业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四、根据20xx届毕业生调查和分析结果,系部为后续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所需做到的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

重视就业工作:列入岗位目标责任书,与各相关部门定期研究、部署就业工作,多强调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每位教职工对毕业生应尽相应的义务。

制定和完善有关就业工作指导规范、接待用人单位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开展对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端正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使学生认清形势正确定位。在专业教育方面,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改造,使专业知识更能贴近社会,加强对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技能考核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格证书)。

2.拓展就业渠道方面

①鼓励学生毕业深造(考研),利用教师资源,建立起就业网络,由系部老师帮助学生推荐就业。

②利用网络,公布毕业生信息

③继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就业报告 篇2

一、基本情况

XX以来,“三省一区”经济增速换挡明显,总体处于低位徘徊。同时,由于改革进程加快,创业热潮显现,就业、社保、收入分配形势整体平稳。

(一)就业基本稳定,创业带动就业趋势显现

同时,各省区不断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创客乐园、云办公等新兴创业就业形态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待遇稳步提升

(三)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增速趋缓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重要因素

(二)隐性失业等问题影响就业长期平稳和质量提高

一是隐性失业问题可能显性化。部分企业近来一直处于亏损或开工不足状态,为解决人员过剩问题,大多采取了内部转岗、降薪等措施,隐性失业问题在部分行业和领域颇为严重,而在现行失业统计难以体现。

二是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三省一区”均反映受职业技能和择业观念等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存在用工荒、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现象。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者素质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就业技能培训层次偏低。受各类技能培训规划整合不到位、补助标准偏低等因素影响,职业技能培训整体水平偏低,高水平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受到制约,难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中级职业技能院校定位不清、资金不足也成为影响高技能人才持续稳定培养的重要因素。

四是失业保险防失业促就业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过窄,结余量大,闲置问题较为突出。“三省一区”由于国企占比高,失业人员少,表现尤为突出。在当前企业普遍反映社保缴费负担偏重下,失业保险作用、费率和支出范围等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五是创业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政府对创业的服务引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到位,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尚难及时充分解决,部分地区企业注册登记、税务执照办理等手续依然较为复杂。

(三)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性面临较大挑战

二是社保扩面面临较大压力。由于近年来社保持续扩面,大中型企业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小微民营企业扩面难度大,近期扩面对象中即将退休人员占比较高,在职参保人员增速缓慢,扩面形势十分严峻。

三是现行养老金调整机制对其制度健康运行造成了较大冲击。“三省一区”普遍反映,现行通过行政方式调整养老金,未充分考虑基金自身平衡和各省实际,原本沉重的养老金支出负担压力更大,缺口进一步增大。

(四)部分地区低收入人群生活受到影响

总的来看,“三省一区”就业、社保和收入分配领域当前情况和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原因共同形成的。一是当期原因,主要是经济增速趋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二是历史原因,主要有国企改革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等;三是制度自身原因,如就业创业机制不健全、社保体系不完善等;四是管理原因,如职业技能培训过于分散,社保监察力度不足等。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要着眼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形态变化的现状,也要痛下决心、采取措施,尽快解决历史问题;既要不断完善制度,也要加强监督管理。

三、对策建议

(一)找准自身优势,做好稳增长、调结构工作

“三省一区”应立足自身独特的经济结构、产业特征,挖掘发展潜力。一是发挥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一方面做好能源产品深加工,另一方面拓展非能源领域工业产业链,不断扩大非能源产业在经济中比重。二是依托产区优势,开展农牧产品深加工,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三是抓住国家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有利时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带动更多就业,释放发展潜力。

(二)综合施策,促进就业增长、提升就业质量

一是做好就业质量监测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隐性失业等问题做好跟踪监测,及时出台应对措施。二是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抓住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完善政府引导服务机制,构建创业人、投资人和政府沟通交流平台,营造良好创业环境。三是进一步整合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市场需求,统筹各类培训项目,创新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和使用。四是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落实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带动就业规模的扩大。

(三)抓紧研究社保重点问题,推进关键领域改革

一是加快研究出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操作性方案。适度平衡各地养老负担,统一缴费标准,降低社保费率,扩大社保覆盖范围,促进地区之间形成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二是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职工养老待遇调整机制。激励更多人多缴费长缴费,实现制度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三是妥善解决社保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中央、地方、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历史成本,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是研究修订《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充分发挥其防失业促就业作用,适度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或实行浮动费率制。

(四)立足发展,发挥好就业社保在收入分配中作用

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坚持在发展中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实现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协调发展。一是发挥好就业创造社会财富,更充分参与收入分配的作用。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发展机制,促进机会均等、就业公平,扩大增长的就业效应,激发社会活力,实现更多人通过就业参与收入分配,共享发展成果。二是发挥好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平滑作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中,发挥其平抑不合理分配差距的作用,通过保障和福利的转移支付守住困难群体生活底线,通过健全社会保险合理分担机制,使参保者权利义务对等,保障社会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就业报告 篇3

一:调查目的

1、了解环境工程等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2、在了解就业情况的前提下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做出初步规划。

二:调查方式

走访、探讨、记录、问卷调查等。

三:调查人群

身边的大学毕业生、暑假做兼职的在校大学生。

四: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五:分析结果及调查总结如下: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正式启动,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清华大学等高校诞生。然而到1999年,在全国高校中开设有环境工程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就达120多所,此外还有些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多年以来,“就业难”一直困扰着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连名牌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这样的困难。每年大量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绝大部分学生不得不挤身于其它行业。这种“前景看好,现实堪忧”的状况让不少在校环境专业学子忧心忡忡,在社会上也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走向剖析。

环保职业被人们评为了加强21世纪最热门的职业,但是在目前红红火火的各种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环境专业人才受到冷遇,这是因为在具体的环境治理行业,往往投入大于产出,赢得微小,除环保咨询业务与环保技术服务业每年的近期亿元人民币的盈利外,其他行业普遍处于亏损的状态,因此,与此相关的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是叫好不叫座,很多同学入学前觉得该专业一片光明,入学后才发现哀鸿遍野,都说工作不好找。通过调查的情况来看其就业形势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工作好找,待遇不高。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对口走向无外乎有三种:吃“财政饭”的,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吃效益饭”的,需要解决污染问题的工矿企业以及真正吃“环保饭”的环保公司。从当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情况来看,真正能进入政府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毕的竟是少数。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影响,这些单位在人事编制和指标控制等方面存在着重重障碍。

环境类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一般设计院招聘的环境工程师,都要会注明需要5年以上设计工作经验。而且,因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每年的增长数目可能大大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因此,毕业生在入行前必须接受较低的薪资水平。如果正确地认清形势,加上努力学习,这个行业的前景会越来越好。环境科学涉及面广。加上“绿色科技”的兴起,可从事的行业非常广泛。一旦环保人才走俏,年轻的“环保板块”能够像曾经的IT业、投资银行业一样打造一大批成功的“绿色”金领人士。

下面根据不同的岗位类型做具体阐述:

1、对技术类岗位来说学习能力更重要。

目前环境工程主要工作方向还是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处理,也就是通常所说三废处理,水处理分污水和给水处理,涉及行业门类较多,目前就业适用面较广,烟气处理是目前最热门与抢手的,薪水很高。环保行业的概念比较广,有环保管理,如环保局和环境监测部门;有环保设施运营,如水处理站,各企业环保监督管理部门;有环保工程公司,做工程承包;有环保设备生产制造,如专业设备制造厂;有环保技术咨询,如设计院和环保技术公司。

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上,依照行业发展趋势,首选在外企做环保技术支持和项目管理,其次选择做研发,最后才是在企业内部做环保管理。这样选择的道理是,在企业做运行成不了大气候,你做了10年的运行又能怎样,充其量也就是个调试高手。

根据我们对环保行业的调查,认为做技术咨询和工程管理是本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事实上,大多数已进驻中国的外企也是在这两个方面有着巨大的技术优势,盈利情况也很不错。这些企业对高级人才的招聘普遍要求具有大型项目管理能力,对应届毕业生在管理方面的素质也相当看重。因此,不愿意脱离本专业而有志于做技术的同学,可以从现在开始自学“项目管理”等课程。另外可以多接触行业杂志,他们会带来更多更流行的技术和理念。如果能有去一流企业实习的机会那千万不要放过。技术和先进设备看十遍书都不如亲自操作或见识一回。而且,团队合作和管理思想也只有你在实际工作中才可以真正有所体会。

2、对销售类专业来说专业性弱,选择面大。

大多数环保产品的销售岗位在招聘时,企业会要求毕业于环境工程专业。拥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可以给客户以专业的解说,同时也可以承担一些售后服务的`职能。

目前人才市场提供类似岗位的增长速度远远快过技术类岗位。很大一部分环保产品的销售、售后服务等岗位。但这类岗位在刚上手时大体会有这样一个特点:工作累,待遇低——基本上所有行业的销售岗位都差不多。

销售岗位对专业背景不是特苛刻,也就是说企业可以从节省成本的前提下出发,选择学历比较低的或专业不匹配的人才来销售产品。因为销售岗位重要的是销售技能而不是环境保护专业水平。

做市场是大有“钱”途的职业。目前高级市场职位是职场上的高薪宠儿,这些职位一般都要求五年甚至更长的市场职业经历,拥有良好的客户资源,优秀的策划能力和市场意识。

大学生在学校如果就具备一些销售技能,竞争力无疑大大增强。而且做销售以后转行的机会会更好,毕竟销售原理在任何行业几乎都是可以通用的。

有句老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在于要想方设法掌握“如何学习”的能力,当然也应打好专业理论基础。原因在于我们许多大学本身就是盲目上马环境工程、水处理等专业,在学校你能学到的专业知识,到了社会根本不足以让你“安身立命”,而那时候企业又不愿为你付出培养费,那你的学习能力就有发挥的空间了。

就业现状及困惑

当前有不少环保企业人才缺乏,而且求贤若渴。但它们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学校不能全面满足他们的需求。不久前,有一家环境工程公司因承担了环保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任务,而企业的技术人员数量满足不了工程量的需要,于是该企业急需能独挡一面的技术人员去承担一定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包括选择处理方案、工艺设计、设备选型、总平面设计、施工监理及运行调试等一体化工程。由于在校的应届毕业生虽然理论基础较好,但实践经验缺乏,满足不了企业的这种要求,结果这家公司只有另寻他人。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要求能“独挡一面”、技术过硬、能迅速承担工程任务的环保企业非常普遍,甚至在这个行业内不乏“挖墙脚”的现象,一些企业通过出高价来“抢夺”人才。这说明社会并不是不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只是企业的用人要求与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状况有一定的差距。

当前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都大同小异。为了保证专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也为了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开设的专业课程普遍都涵盖了本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而环境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面是非常广的,包括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以及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振动与噪声控制等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诸多方面。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这众多的专业课程,自然是任务繁重、学时紧张,难免是“学习面宽、深度一般”,进而无暇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最终造成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满足不了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了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大困惑。

要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必然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实习,又特别是能亲自动手、能独立或参与环境监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管理等具体操作性的工作,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可是,由于专业的特点,无论是一个环境监测部门,一个环保公司,还是一个工厂的污水处理站,几乎都不可能一次容纳下几十个学生的实习,一般一个实习点一次只能接收四、五个实习生。因此每次实习往往需要多个实习单位,这通常就造成同一个班的学生得到的实践锻炼的内容和程度都不一样。另外,近几年很多企业由于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原因,都不太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实在免不了的时候才接收几个人。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学生的实习带来了困难,加上有的实习点工作量不饱和,实习效率较低,实习效果被打折扣。这样,学生实践技能训练难以得到保证成了另一大困惑。

就业出路探究

(一)人才培养定位

面对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之间出现的矛盾,环境工程专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闯出一条路子。市场就象一根指挥棒,我们无法改变市场。只有遵从这根指挥棒,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积极向市场倾斜,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适销对路”。

专业定位要明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在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里,学校不可能将学生培养成在本专业各个方向上都擅长监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门门懂、样样精”的万能人才。因此,教学计划必须有所侧重、有所取舍、有所针对。

根据目前就业市场的行情及其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来看,至少有三个方向是高职环境工程专业应重点考虑的。一是从事环境工程的设计(主要是污水处理,烟气脱硫,市政给排水设计和垃圾处理场设计)方面,二是环保项目(重点是污水处理项目)的运行调试方面,三是室内外环境质量监测方面。首先,由于国家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管理越来越严,而当前各地的污染问题还非常多,而且还会出现更多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说环境工程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以及为什么大大小小的环保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第二,目前第一线的环境工程技术人才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尤其是在污水处理项目的运行及调试方面的人才还相当缺乏。第三,环境监测既可以在监测中心、有关生产企业及科研院所从事常规和特殊的监测任务,通常也可以胜任其它行业的分析化验工作,以及新兴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二)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要高度重视实训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必须有一定的实验实习条件,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和实习设施。通过配备相应的环境监测和工艺实验设备,保证学生在校学习能与实验、实习、综合训练相结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加强。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效果和和实训效果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因素,是学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保证。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努力成为行业的能手,教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现场知识,就很难在课堂教学、综合训练、课程设计以及利用作业题模拟工作内容等方面有效地训练学生。所以,对于环境工程的专业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比仅仅有高学历重要得多。为此,专业教师应加强与企业的广泛联系,积极参与环保企业的技术交流和技术服务,与企业建立良好关系,为教师水平提高和学生实习打下基础。

就业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一)返乡农民工的人数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46.6万人,农业人口有40.8万人,主要是以养殖业为主,因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村劳动者主要从事传统农业,很难实现脱贫致富。导致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务工,极少数人返乡创业。据统计,2013年12月底我县外出农民工达61293人。截止2013年12月,我县返乡农民工总数为3563人。

(二)返乡农民工的特点

一是平均年龄小,16至28岁占50%,28至55岁占50%。二是文化程度底,初高中文化程度占90%,高中以上文化占10%。三是返乡农民工主要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返乡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资金,学习到了相应的技能,更新了观念,回到家乡创业,主要创业的行业有汽车、摩托车、农机、家电维修、种植业(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等)、养殖业(主要养殖鸡、鸭、鱼、生猪等)、加工业(主要加工米粉、萝卜干、米酒等)、服务业(只要是农村客货运输、美容美发、饮食店等)。但目前大多规模小,不能形成产业链条。

(三)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主要模式

我县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是成立合作社方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采取委托的方式,有机地将农民合作社串联起来,形成一体化运作体系。如平乐乡以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为“助推器”,加快种植业发展,目前已成立金银花专业合作社1个,中药材公司1个,并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注册资金达100万余元,会员85户,联系会员372人,实现利润收入8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重点创办农产品加工业、县域中小型企业、乡村特色餐饮、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扎实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

二是培训提升农民工就业技能。对有培训意愿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将农民工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纳入就业再就业培训补贴范围。同时,为培训者免费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发放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三是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小额贷款支持力度。为拓宽返乡农民工融资渠道,帮助返乡农民工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我县20xx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2户,每户贷款金额为5万元,其中返乡农民工有21户;20xx年共发放妇女创业贷款344户,每户8万元,其中返乡农民工妇女有86户;20xx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20万元、424户,其中返乡农民工81户;2013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155万元、537户,其中返乡农民工168户。

四是营造宽松的创业投资环境,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

三、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就业问题

我县返乡农民工文化技能水平本身不高,更缺乏就业的知识和技能,对市场经济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不多,有些农民工虽有就业意愿,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就业、从哪里着手创业和怎么管理企业等等。

(二)创业问题

1、后续投入资金不足。一些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一定资金,但资金量不大,创业时缺乏通盘考虑,将有限的资金一次性投入到项目中,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后续资金缺乏,贷款十分困难,项目难以为继。

2、管理知识匮乏,技术力量不足。农民工外出打拼,一般在所从事的行业有一技之长,但是回乡办企业,往往缺乏全面的综合性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大多数采取家族式管理,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农民工回乡创业,往往进入的并不是自己十分熟悉的行业,对生产性技术不太精通,又缺乏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的技术支持,经常造成企业损失。如20xx年**县普坪镇鸭子井姜春元饲养的一千只肉鸡,由于防疫不当,发生鸡瘟后,损失达三万元,只得再次走上打工的路。

3、创业培训需进一步加强。我县由于缺少师资力量和相关资质的培训学校,目前还没有举办关于创业方面的培训。

四、建议事项

1、建议加大宣传,营造环境。建议省、州、县新闻媒体加大对返乡创业政策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加强市场化劳务经济秩序的组织引导,营造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

2、建议加强技术服务。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专家到**县指导工作,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进行专业指导。建立挂帮机制,让创业农民工与有关技术人员建立常态化联系,向企业推荐有关技术人才,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建议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信息采集力度。县就业局建立返乡农民工信息交流、沟通平台,提供政策指引、引导就业方向。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机制,收集农民工就业和企业用工信息,科学、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农民工和企业用工总量、结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方面面的信息,加强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公共管理和服务。扶贫、农业、民政、人社等部门根据创业的需要提供种养殖业在病虫害、牲畜疫情防治等技术服务;信息部门要根据返乡创业农民的需要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就业报告 篇5

近年来,随着本科生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针对这种情况,在校的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思考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成为必然。

一.专业概述

1.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师范类大学要为中学语文教学培养教师开设本专业,综合类大学在中文系或文学院也普遍设有这一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作家、记者、剧作家,对中国人文科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专业的分布来看,大致可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大类,它们在培养方式和方向上有所不同,但专业课程上是相近的。

2.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全国、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较深厚的文化素养、较广泛的社会与人文学科基础理论与知识、较强的汉语言文学表达能力、初步的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基础,能够在文化、宣传、出版、教育、新闻媒体、公共关系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及继续专业深造的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

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专业主要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比较文学原理、民间文学概论等。

二.专业就业现状及就业前景

1.就业现状

据新浪教育相关信息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有如下发展:

升学:考取研究生比例为20.14%

就业流向:国有企业就业为5.04%;中初级教学单位16.55%;其他企业就业为14.62%;三资企业为2.90%;其他灵活就业12.59%;机关为3.24%;其他事业单位2.10%;出国及退学1.68%;自由职业2.18%;

就业率:84.92%。

2.就业前景

(1)就业方向

主要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2)就业方向职业的岗位职责

既能从事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教学工作,同时,又能文化宣传、新闻出版、文秘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3)就业方向职业的能力素质要求(任职资格)

积极的心态,必备的技能,广博的知识,善于观察和创新的能力,具有人文的眼光,团结合作的意识,认真负责,热情并对工作充满激情,交际能力强。

(4)前景分析(包括节薪水、职业发展空间、竞争状况、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等)

目前来说,总体供大于求,但需求量比较大。如果你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较强的分析、研究能力,对文学及写作又比较感兴趣,可以选报本专业。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平稳,不那么热门。

就业报告 篇6

今年以来,青白江区人社局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五大兴市战略”、区委“五区”发展战略为要求,坚持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稳慎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截止4月底,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均按序时进度顺利推进,实现良好开局,为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产业升级转型为导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开展劳动保障“个性化”服务和“网格化”就业实名制服务,深入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特色产业工人培训、订单定向培训、技能人才提升培训、技术能人创业培训、就业困难群体技能培训“五大”创业就业培训,大力推行就业援助巡回服务、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等工作,努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持续扩大就业规模,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劳动者就业更加充分和体面就业。截止4月底,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756人,完成目标任务的45.03%;城乡失业人员再就业115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42.17%。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就业215人,完成目标任务的41.99%;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新增369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46.32%;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开展创业培训30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开展就业培训187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2.57%;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9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29.12%;劳务转移输出9531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2.82%;实现劳务收入34107.1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40.60%;成功向富士康项目输送647名人员,完成目标任务的110.41%;落实社保、岗位、培训等各项补贴94.028万元。

(二)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保险法》,加强宣传、执行和征缴基金力度,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对被征地农民社保费用,采用新账不欠、旧账尽快了断的方式,对欠费及时进行清理,积极向市政府争取支持,力争将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保体系,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人人享有”;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社保基金监督和两定机构管理,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和效益最大化;认真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选择”门诊统筹制度;全力配合做好医保关系转移宣传工作,并做好政策咨询解释和手工办理转移工作,积极完善医疗保险药品和医疗服务谈判定价机制、深化付费方式改革、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努力减轻参保人员的就医负担。截止4月底,全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5.02万人,参保率达79.9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25.53万人,参保率达98.3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新增931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新增1931人;生育保险参保新增1007人;工伤保险参保新增1064人;失业保险参保新增727人;为31571名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调整金额合计675.63万元,人均月调整金额214元;有964人次享受“可选择”门诊统筹报销2.40万元,报销比例达48.58%;办理医保关系转移137人,其中转入79人,转出58人。

(三)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围绕我区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将高校毕业生作为主要储备对象,借助鼓励政策和招聘手段,有组织、有目的地将我区经济发展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服务业等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高层次人才配置到各企事业单位,并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城乡基层项目,着力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和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截止4月底,共为驻区企业引进各类大学毕业生153名,完成目标任务的25.5%;保持全区每个村(涉农社区)有2名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大学生志愿者58名,完成目标任务的75.32%;“支医”大学生志愿者23名,完成目标任务的115%;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8名,完成目标任务的40%;新增副高级职称技术人才46名,完成目标任务的92%;正式启动了2012年我区面向社会公招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

(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积极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及时化解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群体事件,并结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加强宣传并积极开展了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专项检查活动。同时,及时启动了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加大企业工资指导线的宣传落实力度,大力推行集体合同制度,会同相关部门督促指导企业开展集体协商,深化企业民主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加强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调解仲裁和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指导,积极宣传年初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人社部第17号令)。截止4月底,共受理投诉举报案件65起,结案65件,投诉举报结案率达100%;主动监察用人单位137户;排查各类用人单位359户,未发现违法行为;为劳动者追讨回被拖欠的工资80.41万元,涉及劳动者28人;签订集体合同31份,涉及企业830家;签订工资集体协议5份,涉及企业5家;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14件,已结案110件,结案率达96.49%。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今年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目标任务均顺利推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被征地农民社保问题亟待解决。由于我区征地农转非人员数量庞大,且应缴纳的社保费用历史遗留欠账太多,被征地农民信访问题日趋严重,为确保我区社会稳定,恳请市委、市政府在解决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政策上给予倾斜,以便我区尽快解决在社会保险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难度大。近年来,由于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先后引入了大批项目,征用了一大批土地,致使我区征地农转非人员的数量逐年增加,而这部分人员在被征地后,均由征地部门按相关政策为其购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导致应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数减少,为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恳请市委、市政府在下达扩面目标任务时,予以充分考虑,确保我区年度目标能顺利完成。

(三)圈城待遇差距较大。青白江区地处成都市二圈层,各项工作、政策均按照二圈层予以执行,但在工资待遇上却一直处于二圈层最低,与三圈层持平的状况,这导致了我区引进的各类人才大量流失。因此,恳请市委、市政府能在制定各项资金补贴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即:在各类资金补贴政策上享受三圈层待遇),切实解决人员待遇问题,以推动我区各项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按照“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青白江”发展目标,区人社局将充分发挥民生后勤保障部门的作用,坚持以“人才优先、民生为本”为工作主线,以“创先争优、改革创新”为工作动力,以“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为目标取向,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服务,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和坚实的社会保障基础。

(一)突出公平就业,努力促进城乡就业更加充分。一是把帮扶困难企业与稳定就业岗位紧密结合,全面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大力开发新的更多就业岗位,以稳增长保就业。二是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依托,优化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全面实施“人居为主、画地为格、责任到人”的单元管理模式和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加快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继续规范和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部门联动、政策支持、服务多样的创业带动就业模式。四是积极深化“订单、定向、校企合作”培训模式,严把培训质量关,逐步实现就业培训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确保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新增就业3900人以上(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00人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7500人以上;开展就业培训5100人以上;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促进10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3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

(二)突出人人享有,努力促进社保体系更加完善。一是继续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保,并稳妥解决因历史原因而未参保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二是不断优化社保经办机构的服务水平,并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对社保功能的服务作用,力争在促进购买服务和业务外包方面取得新进展。三是充分发挥耕保基金帮助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的作用,全力做好被征地农民参保工作,扩大社会保险制度受益面。四是巩固和深化基金监管工作成果,加大从源头上防范基金风险的力度,并继续加强对“两定机构”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健康平稳运,确保全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新增人数1.5万人;全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0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6.9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9.3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6.7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6万人,参保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

(三)突出人才优先,努力促进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一是积极鼓励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服务业等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二是开展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选拔工作,增加高级人才总量。三是抓紧培育和引进一批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逐步提升生产一线人才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四是积极引进一批在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经济社会领域引领和支撑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五是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大学生创业产业园、人才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急需的紧缺人才。确保全年为驻区企业引进各类大学毕业生600名;为我区引进各类高层次、紧缺性事业人员230名以上;选派78名城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支援农村基层建设;全区每个村(涉农社区)有2名、城镇社区有1名大学生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特岗教师计划”志愿者75名,“乡镇公立卫生院大学生支医计划”志愿者20名。

(四)突出柔性协调,努力促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一是全面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建立灵活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全区企业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二是加巩固深化和谐劳动关系乡镇、街道成果,全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三是继续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和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协调能力,及时灵活处理案件争议,最大限度地将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四是加强执法检查,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同时,畅通举报投诉渠道,进一步加大劳动违法案件和群体性突发事件查处力度,切实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全年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达100%;处置因劳动关系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率达100%;城镇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9%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已建工会的非公有制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分别达95%和85%;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对规模以下小企业的覆盖率达到6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当期结案率达95%以上。

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

就业报告 篇7

就业实习见习报告

见习的缘由与目的:

我们大学生活的一半已经结束了。我们应该在不久的将来找份工作。在当代社会,有很多大学生面临失业,很难找到一份工作,更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综合职业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在毕业后能真正步入社会,适应社会要求,为今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二结束即将进入大三的暑假,我们几个同学组成了就业实习小组。

实践过程:

首先是找工作。找工作的过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本以为暑期工作会非常好找,可一连等了好几天都没有合适的工作,由于社会上有利用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发布虚假广告骗人骗钱的实例,商量之后,我们决定不相信网上的招聘广告,而要自己去找靠谱的工作。但是,再过几天,要么单位要求长期工作,要么工作时间与我们的作息时间不符。

另外还有一些工作时间长而待遇低的工作也被我们排除在外了。就这样,我们有点气馁、急躁,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开始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我们开始找工作的第五天,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份快餐推销员的工作。

至此,我们的求职生涯就此结束。

紧接着就开始上班了。第一天到快餐店报到心情是兴奋而忐忑的,兴奋自不必说,忐忑是因为我们没有一点工作经验,也不熟悉快餐店的经营方式,更不必说业务员的工作范围和要求。经理向我们简要介绍了我们要做的事情后,我们换上工作服开始工作。

第一次工作, 第一次跑业务,一起都是那么陌生,但既然想要经验也就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反正凡事都有第一次。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又一次真实的摆在面前:第一天我们的业务量都为“0”!

这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但我们知道在这个事候退缩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一事实。第二天,一个团队成员拿到了第一个订单,而另外两个人的业务量仍然是0。下班后,我们一起找出了原因。

第三天,我们都有自己的命令。那时候,我们太激动了。从此我们更加努力,也会虚心向老业务员们请教经验,对自己的方式加以改善,慢慢地我们的业务量都开始增加,不久也有了每个人的一些固定的老客户,虽然到最后仍不能赶上老业务员的水平,但我们对能做好这份工作有了坚定的信心。学校即将开学时,老板说寒假期间欢迎我们到那里工作。

工作感想:

找工作不好找,当前的就业形势很严峻,所以我们要使自己变的更优秀,不能在一天天的无所事事了,要让自己的大学变的忙起来,要增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勇于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一味的循规蹈矩只会适得其反。还有在实际工作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棘手的问题,我们现在才明白其实真实的生活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里会有很多想象不到的问题,很多问题中又有复杂的关联,这么想起来生活的确会很累。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简化复杂的问题,使我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

想想这里真羡慕那些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我们认为他们应该看透生活,成为生活中的主人。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真正了解了社会生活与校园生活的差距。校园毕竟太小了。我们在学校学的是理论知识。我们必须把我们所学的应用到实践中去寻找它的价值。我们总以为在学校上课枯燥无味,总向往那些自语自在享受生活的人,总有着别人不知到的理想,总想着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但我们现在开始明白,所有的想象都是虚无缥缈的,只有自己亲身实践过,才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会正确地给自己定位,确立相对现实的目标。现在我们也明白,人的潜能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过于自信只会一次又一次地把机会从我们身边赶走。通过练习,你可以发现一些你从未发现的东西,也许是一个需要改正的习惯,或者是一个隐藏的亮点。

这次实践也让我们坚定了坚持不放弃的信念,放弃就等于否定自己,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几乎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强于别人对自己的否定,这对一个人来说是相当可怕的。

结语: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是自己的今后生活有一个目标,这样可以激励我们更加的努力前进。这份职业规划不是写出来让别人看的,也不仅仅是只上谈兵。这是我们为来的目标,而且是要完成的。还有当今的社会是不断发展创新的社会,所以我们要使自己的发展去满足社会的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就业报告 篇8

1、一实习目的、意义:

实习是走向社会、走向岗位前的一个热身阶段,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同学们能够在真正的走上岗位前的一个自我认识、自我鼓励、充实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一次机会。实习是必要的,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只有摆正自己的心态才能在实习中正确的对自己做出估量和判断,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个证实。实习时可以了解到企业到底是怎么个运营操作自己的品牌,怎样打造,怎样获得成功。从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并充实自己,有效的将自己和企业结合,将学校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为企业谋得发展。

公司简介:新百丽鞋业(深圳)有限公司是以中国名牌belle(百丽)品牌为龙头,集teenmix(天美意)、staccato(思加图)、tata(他她)、fato(伐拓)系列优势品牌的研发、生产、批发、零售、服务为一体的中国鞋业龙头企业。公司于XX年5月23日在香港上市(hk1800),上市当日的市值680亿港元,成为中国内地新的零售王,同时上市当日的冻结资金4463亿港元超越工商银行,成为新的冻结资金王。公司遵循百丽人、一个人的企业文化,秉承勤奋换得成功、科学争得领先、合作赢得辉煌的企业精神,全面推行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和实施名牌战略方针,立志成为世界最大的鞋类经销商之一。

公司拥有中国鞋业最大的自营连锁销售网络,覆盖全国130多个主要城市的自营连锁店铺达5000余间,旗下belle(百丽)牌女鞋XX-XX年持续稳居中国真皮女鞋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第一名,teenmix(天美意)牌皮鞋XX-XX年度均进入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前十名。XX年,belle(百丽)品牌连锁专卖店正式登陆美国,标志belle(百丽)迈开了向世界市场挺进的步伐。

公司产品的研发、生产基地位于深圳龙华,聚集了一批国内顶尖鞋类专业设计师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已经投入使用的生产基地位于深圳龙华和东莞虎门,占地面积26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拥有30多条先进生产流水线及配套设施,现有在职员工近万人,年生产能力达1100万对。正在紧张建设中的百丽工业园位于龙华大浪,占地15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一年后,百丽人将拥有一座集研发、生产、生活、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

belle(百丽)品牌系百丽集团第一品牌,20世纪70年代创于香港,90年代由香港著名鞋款设计师、资深实业家邓耀先生引入内地,并针对内地市场重新包装定位,获得极大成功。belle取义法语美丽的女人,主打时尚真皮女鞋,兼产男鞋,主要顾客群为年龄20-40岁,中等收入的都市白领阶层。belle风格多样,以舒适、简约、职业、成熟为主流,亦不乏新潮、时尚、前卫。并以大众化的价格、优质的产品及诚信的服务确立了自己鲜明的品牌形象,短短几年内迅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与拥戴。据对全国重点商场零售市场的监测统计,belle自2000年以来连续3年夺得中国真皮女鞋销售冠军。

百丽不仅是一个鞋的品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主张、一种生活方式;现代潮流的生活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人们追求不同的生活体验及生活经历,只有不断掌握变化,适应变化,在变化中展现女性外在与内在的完美气质和姿彩,才能在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的魅力。百丽鞋业在中国大陆以高端女士正装鞋连锁经营闻名,生产、销售百丽(belle)、思加图(staccato)、真美诗(joy&peace)、天美意(teenmix)等品牌,还是耐克、李维斯和美国都市休闲服饰名牌多克斯(dockers)在华主要代理商。除了百丽良好的声誉,更吸引新百伦的是百丽的销售体系 覆盖了中国内地80多个大中城市,共有各品牌营业店铺860多间。

品牌简介:belle(中文译名“百丽”)创自中国香港特区,取义法语“美丽的女人”,推崇“走过四季,依然百丽”的精品穿着概念。belle以“舒适、简约、职业、成熟”为设计理念,精心打造休闲型、活泼型、淑女型等风格的款型,为中等收入以上、年龄25岁~40岁的城市白领阶层为主的顾客群体服务。百丽不仅是一个鞋的品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主张、一种生活方式;现代潮流的生活应该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人们追求不同的生活体验及生活经历,只有不断掌握变化,适应变化,在变化中展现女性外在与内在的完美气质和姿彩,才能在各个方面展示自己的魅力。

主要产品:高、中档女靴、女时装鞋、浅口鞋、凉鞋等真皮系列。

就业报告 篇9

就业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就业形势日趋复杂多变,新形势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工会组织在职工就业培训与服务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探索工会就业培训发展新路径,巢湖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于近期到市总工会、槐林镇和苏湾镇就此项工作进行了集中调研,并实地察看了我市职工服务中心和亿信家政培训中心,了解了我市工会组织在职工就业培训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工会就业培训服务工作现状:

近年来,市总工会以促进职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积极创新培训方法,不断提高职工劳动技能,有力地服务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欢迎和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先后被授予“全国工会先进就业培训机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20xx年,巢湖市培训就业做法还在全国工会保障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发言。

(一)搭建了培训平台。一是加强培训阵地建设。在市政府和合肥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近200万元用于职工学校综合改造,提升了办学软硬件设施水平。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建立了“公益+市场”培训模式,引进了巢湖市亿信职业培训学校,与市职工学校合作办学。同时加强与我市服务业骨干企业合作,实现培训、实习、就业“一条龙”,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带动培训,达到“双促进”。三是拓展培训内容。职工学校设立了电大工作站,为全市广大职工提供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培训。目前在校就读职工近千人,每年为巢湖大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200多人,先后被安徽省电大评为“办学先进单位”和“招生工作先进单位”。

(二)提升了培训质量。一是找准培训内容。根据市场导向,企业向培训学校提出培训需要,学校按“订单”排班;学校排出需求比较集中的培训专题,学员按“菜单”自选。二是规范培训标准。认真研究市场和技术要求,对月子护理员、育婴师、家政服务员等培训项目制定了标准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三是改进培训方式。近几年,职工培训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市总工会主办和协办全市性的技能比赛达16起,特别是20xx年举办的巢湖市十大行业系列劳动竞赛活动,吸引了全市近万人次参加,产生了11名巢湖市“五一劳动奖章”和55名巢湖市“金牌职工”。

(三)优化了就业服务。市总工会主动和企业、职业中介机构联系,与用工单位对接,广泛收集用工需求信息和从业人员求职信息,通过网站、电子屏、招聘会进行发布,促进供需衔接。同时,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就业管理,为其建立个人档案,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合理推荐就业岗位。每年正月举办春节招聘月,每个周末举办公益现场招聘会。近三年,全市累计举办330多场招聘会,进场企业9000多家次,累计达成就业意向数千人。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一)培训机构承载能力薄弱。目前,我市职工学校只有1名在编教师、11名外聘教师,有11个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基本能够满足教学,但是教学设施只有25台电脑,远远满足不能满足教学之需。因此,师资力量、培训硬件等设施与当前就业培训需要差距较大。同时,还有培训经费紧张、补贴不够等问题,目前教师授课经费只有4万元/年。

(二)培训项目内容传统单一。我市组织的各种培训仍停留在几大传统行业简单的技能培训上,如:家政、餐饮、缝纫、营销等,且多以陈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不太理想,没有根据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业态制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与形势发展、市场需求仍有脱节现象。

(三)培训对象结构层次较低。一是培训项目多呈短平快特点,即:投入少、时间短、要求低,这些项目基本上属于基础性知识和岗前适应培训;二是中高级培训缺乏。从调研结果看,我市目前对于中高级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尚处于空缺阶段;三是人员结构层次低,由于我市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因此开展的大多是一些家庭主妇参加的培训,如:家政服务和餐饮、月子护理等,参与者积极性也不高。

(四)基层工会组织力量薄弱。由于组织架构调整,乡镇、街道工会组织在人员配备上有所削弱,开展工作只限于上级工会布置开展的一些工作,在职工就业培训与服务工作方面目前尚处空白状态,或泛泛开展一些配合性的工作,工会基层组织这一强大的队伍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与时俱进,拓展培训对象。一是要不断拓展到农民工。农民工如今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市总工会要把就业培训重心放在这支新型队伍上,与政府有关部门共同落实和享用农民工相关政策;二是要不断拓展到待业高校毕业生。由于不少大学毕业生拥有的技能素质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且工资预期过高,因此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就业困难。市总工会可以对这部分群体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活动的实施开展,重点对就业观念、技能提升、创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

(二)贴近市场,拓展培训项目。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创新,企业对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工会就业培训项目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用工需求和职工发展需要,工会必须紧跟用工市场实际,主动分析市场,不断调整培训项目,增加培训内容,要由传统行业培训逐渐向新兴业态培训发展。随着我市建设明珠之城的步伐加快,巢湖半岛一批康养医疗服务项目已经落户或者即将落户,我市就业培训与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方向和中心工作,及时调整培训结构。要将医疗、健康、养老以及旅游等行业纳入培训内容。此外,随着合肥市居家养老条例的出台,居家养老服务也将是一个新兴的热门产业,工会就业培训与服务要紧跟市场形势走,不断探索出更多的新的培训项目,在培训与创业就业的结合上不断突破。

(三)整合资源,创新培训模式。一是健全联合培训模式。在工会自身培训机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充分借助社会培训平台,切实发挥一校一中心的主阵地做用,开发其他市场培训平台加强合作。通过培训后的就业情况,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对培训内容做到优胜劣汰,切实发挥培训实效。二是完善多层次培训模式。区分不同对象、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项目和课程,加大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比重,逐步提高培训的层次。三是发展多样化培训模式,课堂培训结合实际操作培训,注重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可以借助企业和工业园区生产场地进行,做到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培训效应。四是根据实际,做好分类培训。根据我市实际,培训计划要做到分城市与农村,分巢南、巢西等五大经济板块,分行业、产业等进行。

(四)强基固本,切实发挥基层作用。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要不断加强,一是要党政高度重视,将工会工作列入全年的工作计划和年终的考核范围,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会换届工作,配齐配强基层工会班子;二是要主动作为,有为才有位。把职工就业培训和服务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作为服务职工的一项重要抓手,切实为职工以及农民工就业、再就业以及能力提升做出应尽的责任;三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创新开展就业培训与服务工作。主动与城市结业介绍机构加强联系,搜索城市企业用工信息,同时要发挥村居工会作用,搜集辖区内有就业愿望的待业人员和需要用工的企业信息,做好双方的信息对接和共享,帮助更好的待业人员实现就业;同时还要加强与境内企业联系,督促企业尽好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开展职工能力提升培训;四是围绕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组织相关职工培训,也可以根据实际发展农业大户,解决本地更多的农民工就业;五是整合资源,打造就业培训基地。整合相关部门的政策资源,同时整合行业合作社资源,树立典型,打造亮点,利用大企业的资源和影响,发展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培训基地,依托基地做实就业培训工作。

就业培训是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的重要渠道。我市工会组织要紧紧围绕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不断探索好的经验与做法,帮助职工广泛就业和提升能力,助力巢湖市奋力实现“安徽争五强、全面进百强”的奋斗目标和明珠之城的加快建设。

"就业报告"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