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地理教案

发布时间: 2023.12.22

地理教案优选。

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平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一些资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些可以用到的资料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地理教案优选,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地理教案(篇1)

②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能力目标:①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②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应珍惜和爱护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随着唐僧师徒去印度看一看。

提问:①印度位于我国的什么位置?南部濒临哪个海洋?

②印度位于亚洲的哪个地区?

提问:①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临国,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②地形分布有哪些特点?

总结:西北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绝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

过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着多少印度人呢?

②从1951年到20印度人口大约增加多少亿?

③读图分析最近印度人口增长速度是加快了还是放慢了?

讨论:阅读课本36页材料和自学材料,说一说人口增长会给印度带来什么影响?总结:人口的增长制约着印度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使粮食、土地、水资源、环境、就业、教育等成为难题。年2月15日,印度颁布新的人口政策,希望到2045年实现人口零增长。

我们多么不希望看到这些画面!然而大自然是无情的。印度人民采取了很多措施和自然斗争,如庞大的灌溉系统、防旱贮水池等,但灾害仍不断,损失惨重。是什么原因造成印度多水、旱灾呢?

②孟买各月降水量分布有何规律?

③该地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讨论: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对印度降水多少有何影响?

总结:我们破解了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原来是西南季风搞的鬼。

①如果自己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②如果自己身处在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做才能最好的'保护自己?

布置作业: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画一幅简单、形象的漫画,反映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

发展的关系,并用简单的语句提示其寓意。

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进行地理课教学,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它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丰富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并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下面,我就应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谈几点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状态。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动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笔、一幅挂图,手段单调、呆板,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容易转移,产生课堂不融洽的气氛。而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不爱学转变为爱学、想学。例如:在讲《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课前的2—3分钟,我先播放西双版纳风光,如“多姿多彩的雨林植物园”、“可爱的雨林动物——野象”等影视片,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集中到课堂上来。用一段影视片导入新课,让学生觉既轻松又新颖。当讲到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多游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时,再播放一些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和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参加云南傣族泼水节的情况,学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回答: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和各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吸引国内外游人的主要原因。所以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难点一般是指相对学生的接受程度而言的比较抽象、复杂且难以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内容,它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认知障碍。教学难点不突破,便会影响学生的深入学习。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原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是比较抽象的,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应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如讲“四季更替”时,它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怎样解决这一难点呢?我首先将地球自转、公转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模拟演示,不断分解其运动过程,直观立体地展示阳光直射点的回归移动、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等运动过程,然后出示字幕,供学生思考:

学生根据前面的演示,积极思考,不但很快化解了这个教学难点,而且学生还会对所学的知识铭刻在心,永久难忘。

思维能力是我们在学习中继承人类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种种问题的能力,它是我们一切能力的核心。所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将思维着的心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地理课是一门文理兼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材中涉及许多地理原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它的教学过程较为复杂。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学生看不到地

理事物的运动变化,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这就影响了学习的兴趣,窒息了课堂活力,阻碍了自身思维的发展。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把抽象的静止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感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素材,建立表象并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前面讲的“四季更替”的形成,应用多媒体演示,再设问引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有的放矢地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使之以最佳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地理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每节课都离不开地理图表,它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是一般的教学地图,尤其是区域地理图,内容十分繁杂,针对性不强,主题不突出,不易被学生掌握。而多媒体则具有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功能,它可将一幅完整地图根据教学需要分解成各部分,可绘制在数幅投影片上,使知识具体化。如讲“南方地区”一节时,可先制作一幅南方地区轮廓彩色底片,然后分别制作它的位置、行政区划、地形、气候、矿产、工业区及农作物分布等多幅投影片,将插图和文字分别绘成复合片。讲课时根据不同问题在底片上复合相应内容的投影片。课前提问,课堂训练时可将带文字说明的复合片掀开即变成空白图,可让学生互动,进行理解图、填图训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强化学生读图与识图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诚然,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确实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完全代替其它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容忽视,在使用多媒体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始终是联系各种教学手段最重要的因素。和教师相比,多媒体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多媒体应用对现代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地理教案(篇2)

篇一: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世界地理欧洲和俄罗斯[高考试题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1.认识欧洲西部地区及俄罗斯的位置、范围;能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及相关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欧洲农业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的原因。

3.分析说出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特点。

4.记住欧洲西部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1.通过运用地图、统计图表分析说明本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过图表和相关资料,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通过收集、调查有关资料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

3.通过读图分析本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归纳总结出欧洲西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优越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有重要影响的规律。

4.通过地图分析记忆俄罗斯的地形特点及其分布。

1.欧洲西部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特点及原因。

2.欧盟在本区的地位和作用,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与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关系。

1.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读图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3.通过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本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1.导人新课,展示课件。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你们知道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主要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

【小结板书】:

一、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的集中地。

2.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发达国家集中。同学们可以谈一谈,你对欧洲西部了解些什么?

3.总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

门,在欧洲西部的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他们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盟。根据老师布置查找欧盟的资料同学之间交流。

4.学生回答说明了什么问题?有没有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展示课件:学生小组讨论分析58页欧盟国家密切联系示意图和59页活动2的有关数据。进一步体会理解欧盟的重要地位。

总结:欧盟(eu)是欧洲联盟的简称,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93年11月,《欧洲联盟条约》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现在有15个成员国组成。同学们说的对,我们要借鉴他们的经

验,搞好对外开放。我们虽然在世界贸易中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怎么办?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5.展示欧洲西部的国家图:让学生找出欧盟15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英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瑞典,看这些国家的领土面积有什么特点?与其经济联盟有什么关系?找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首都。上述这些国家工业的特点是怎样的?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回去收集当地来自欧洲的工业产品(实物或照片),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下面来交流一下,开阔一下同学们的视野。

2.总结引入: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工业发达的地区之—,这里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刚才我们收集的不少,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来详

3.展示课件:课本60页图8.17不同国家gdp与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

总结:欧洲西部的国家选取了三个经济势力最强的国家,人均收入高,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比重大。而这三个发展中国家,则是资源贫乏、人口众多、经济单一的农、矿业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为主,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水平低,经济落后。同学们应明确这些原因。欧洲西部的工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4.课件展示欧洲西部工业区分布图(图中注明了本区的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巴黎盆

地、英国的伦敦等著名的工业区):让学生参考课本59页西欧国家图、自己准备的世界的政治地图和61页欧洲西部工业区示意分析,说出本区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的哪个方位?呈现什么形状?教师引导,可在课件中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位于十字型的工业区,给学生提示。

5.说重要国家的位置,为下一节作好铺垫。

6.总结:本区的工业多而稠密,呈十字型分布,与本区丰富的资源和电力、便利的交通、雄厚的科技力量分不开的。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写—篇文章,关

于欧洲西部发达的工业,要求有自己的独到见解,题目可自拟。

1.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率高,水土流失少,河道不易淤积。

区内贸易量大。

问题探究2.

问题探究3.

(4)莱茵一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中小企业为主。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地理教案(篇3)

各位领导、 各位教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四大地理区域》。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四大地理区城》是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只对区域地理宏观进行介绍,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学习分区地理作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2、 学习目标

根据课标制定下面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读图说出四大区域的名称、范围及划分的依据

2)能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理区域景观的差异。

3)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其意义。

4)结合本课的学习,能谈一些对家乡环境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的讨论,体会并初步掌握结合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和观点.

2)通过读图、析图、观察提高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意识。

3、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二、教法分析(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和学生本身对各区自然景观等没有基本的认识,所以我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集图片、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

因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演员,所以我坚持每一堂课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结合学案导学法,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使学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学法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正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

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读图观察、综合分析法、讨论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寒假期间哪些同学离开过铁岭?(学生举手)现在你们回忆一下你去过的地方,从地理的角度按照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两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同学总结去的地方与铁岭有何不同?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在这里同时也进行了乡土教学,顺便也夸耀了铁岭这个北方“黑土地.,米粮仓”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通过这个活动设计,学生的兴趣高涨,顺理成章就引入《我国地理差异》的教学,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既然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划分出一个个的'区域,请你回忆上学期学习过的区域划分,列出来说一说!(学生谈到很多区域划分:行政区划、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三级阶梯的划分、干湿地区的划分、温度带的划分、人口地理界线、??等等,在回忆的过程中,学生间经常发生思维碰撞,想起一个又一个,老师则在这里顺便带领学生复习,纠正偏差并追问划分依据,从而总结区域划分是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依据进行的)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西北沙漠、东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场、南方的水田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地理学者把我国分 成四大地理区域,既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学生看图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后

板书:第1课 四大地理区域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这时,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板书:1、四大区域的名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承转:下面我们了解一下 四大地理区域 划分的依据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板书):2、四大区域的界限

(学生活动)展示图5.2中国四地理分区图,让学生读图,完成1、2两题,汇报答案。 接下来探究:根据图例,在图中找到A、B、C三条线,看看这3条线你熟悉不,回忆一下。这里属于旧知识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得出结论。

那么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四大地理区域是按照什么标准划分的呢?

我们仔细观察下面几组图片,思考、回答图片后面的问题

1、观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同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A,引导学生分析两界线的相似性,说明这里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季风影响。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受不到季风影响,降水较少,体现出干旱的区域特征,而位于东部季风区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处于湿润和半湿润区。

2、观察界线B的位置,学生自己在1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寻找与其位置相应的1月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结果分别是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由此确定界线B划分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其主要区域差异表现在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最后再根据提示从地形和河流分布图中落实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学生根据教材的问题提示,逐一寻找答案,

3、观察界线C的位置与我国第一级阶梯的界限的吻合情况。在学生发现界线C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界线十分吻合之后,再判断青藏地区与南方地区、北方地

区及西北地区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小组活动,探究)

小组总结汇报后教师总结。

由此看出,四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气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进行的。

(板书):3、划分依据: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 素

(学生活动)阅读3页材料,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总结)青藏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它周围有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等围绕。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这两侧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不同,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以大兴安岭为界,这里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气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进行的。

(过渡)在区域的分界线中,秦岭-淮河一线非常重要,它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

板书:二、秦岭-淮河一线

展示秦岭和淮河的图片 让学生看图片朗读文字。

说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看图回忆秦岭-淮河一线有哪些地理分界线通过。展示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还有干湿地区和温度带的划分(学生活动)得出结论.

(讲述)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高大而绵长,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横亘在东部季风区的中部,使山脉两侧气候有显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也是,还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因此在它的南北两侧,地形、水文、农业、文化存在明显的区别。

板书:1、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月0°等温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 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 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重点是四大区域的范围和界限,我们还要加深对于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的理解。

课堂练习:展示习题在大屏幕上,学生抢答.

板书设计: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四大区域的名称

2、四大区域的界限

3、划分依据: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

二、秦岭-淮河一线

1、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月0°等温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地理教案(篇4)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

教学启示:

在评价理念上,要由过去仅关注认知领域单唯目标的实现,而转变到关注“三维”课程目标的整体落实上来;要把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由仅仅注重教师的行为表现,而转变到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上来。臂如,要关注学习者是否实现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习者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立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活动过程中去;师生之间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与沟通;学习者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的反思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是否获得了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等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要求上不能忽视基础性。

我们知道,普通初中阶段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当然,对“基础性”内涵的理解,必须注入时代的新理念,即它既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习惯基础的形成;它既关注保证学生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它既关注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更重视学生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这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指被学生内化了的、活的和可应用的知识与方法,是为学生能动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方面应当具有创造性;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有特别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应当特别注重捕捉和利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等等。

第二,教学设计要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

强调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不仅仅是某一个知识点就事论事,而应当将教学设计始终至于课程模块的整体视野之中来考虑。这是基于课程模块所具有的整体特点而决定的。所以,在审视初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时,也就必然应当强调课程模块的整体性是否得到了体现;必然要特别注意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将过去那种将教学内容机械地条缕分割、单一线性学习的传统课时教学行为及观念,真正转向着眼于确保课程模块的教学完整性上来了。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化、绝对化和神圣化了的每节课必然45分钟的课时概念,确实应当让位于从整体性上来考虑具体教学程序安排的“模块时间”概念了。

第三、强调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众所周知,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初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客观差异及个性化发展问题,而强调了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上的选择性。这样,在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组建的开设不同选修模块内容的教学班内,必然就会相应地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我们就有必要格外关注其教学目标、学习指导等诸方面是否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是否注意了因材施教及个别化学习指导,学生在认知、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还应当注意教师是否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等等。

第四、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的自主构建。

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接受”,只能在教师引导下依靠自己的自主构建来完成。即,学习者既要对自己所学的新知识能理解,更要以一种思辩性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检验甚至批判,从而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知识观也就意味着,所谓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不是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构见这些、构建这些知识信息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替代的,而必须借助于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这些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在这种亲身的活动体验中,最终获得对问题(知识)精髓的深切领会与感悟。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建构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对他们具有实实在在意义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而不仅仅是一堆游离于他们身外的毫无实际意义的信息。

第五,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

要关注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否具有开放,是否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特别是是否具有敏锐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随机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和科学处理学生的探究结果的能力;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心态是否自由放松,是否具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等。同时,还要注意教师能否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灵活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重视教学的过程性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另外,要关注教师自身是否能从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是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获得持续性的发展与提高;要关注不同资质的学生在多方面尤其终身学习能力方面是否得到进步与发展。

第六,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性。

要关注教师能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学生能否为学习内容的情感所感染并产生共鸣,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

初中地理有待讨论的问题:

根据理解对象与要求的不同,我们将“理解”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认得或看到)某种关系,即看出单个事实、概念与一般原理之间的关系。

第二层次。看到某个事实、概念的工具作用。

第三层次。领悟到原理及其构成过程及方法。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地理教案(篇5)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内容及解析

(一)内容 本单元内容如下:

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圈和地表形态

(二)解析

1、核心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在认知地球圈层的基础上,学习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而地形的形成原因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是得地表凹凸不平而外力作用使地表区域平坦。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其中内力作用下形成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断层。内力作用包括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和海浪侵蚀作用。

2、相关知识点解析

(1)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2)外力作用: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水流、风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

(3)褶 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

(4)断 层: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二、目标及解析

(一)目标

1、单元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2)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2、课堂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地球圈层图”的读解让学生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2)通过“内力作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及其在地球表面形态形成中的作用。

(3)通过“外力作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外力作用是什么,在地形形成中的作用。

(4)通过“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理解三大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及转化原因。

(二)解析

(1)能掌握地球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地球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依据是: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

(2)理解内力作用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下形成褶皱和断层。

(3)理解外力作用是: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水流、风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

(4)理解:内、外营力对地壳的作用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内力企图使地壳物质的分布趋向一致,外力则企图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向平夷。内力作用往往为外力作用的进行创造条件,随着高山的抬升,外力的剥蚀作用必然加强;同样,内力作用产生的节理、裂缝和断层,为外力的风化剥蚀作用提供了可乘之隙,沿节理发育成各种山体。

风力侵蚀: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 风力堆积:沙漠和黄土

流水侵蚀(物理现象):河谷,沟壑 流水溶蚀(化学现象): 喀斯特地形 流水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冰川侵蚀:冰川谷,U型谷,角峰,冰蚀湖(5)理解三大岩石是可以转换的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本单元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第一是:内外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表现。第二是: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强,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很直观的看到单一的地质构造。多种复制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地貌对于学生来讲还难以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析简单的地形地貌更是难以完成。

(二)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动画播放及小实验完成教学。

动画播放: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简单地形地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及外力作用使得岩石圈的变化,播放动画使学生更加直观理解。小实验:挤压三明治和饼干,三明治会弯曲,饼干会断裂,模拟褶皱和断层。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图片播放器播放相关动态图,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五、教学设计

地球内部结构和岩石圈的结构 问题一 地球圈层结构如何划分,有何依据

设计意图:回忆中学地球圈层知识,思考其形成原因和人类探索地球的方法。师生活动:学生知道地球圈层结构但不知其划分依据,可用以下问题引导:

1、2、3、敲打装满水的钢管一端另一端能听到几个声音? 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在地球内部存不存一种震动以波的形式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物理知识的回忆掌握人类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及其划分依据是:地球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依据是: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练习:

1、画出简易的地球圈层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认知地球圈层到掌握地球圈层的转化

2、找到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人们是通过什么发现它们存在的 设计意图:巩固教学,使学生再次梳理知识

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

问题二 如果把岩石按其形成原因划分可以分成那几中? 设计意图:使学生思考岩石形成的原因,及岩石分类

师生活动:学生知道地球圈层结构但不知其划分依据,可用以下问题引导:

1、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地理教案(篇6)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精讲]

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

生:(可能的答案)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

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及天体系统的介绍)

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

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

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页,看图1.1中的四幅图片。

①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12光年×7光年,总辐射强度比太阳强几万倍。

②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土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它的体积约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质量约是地球的95倍。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地理教案(篇7)

民航运输地理课件

民航运输地理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记忆航空港的概念及航空港的类型。

2、掌握世界重要的国际空港。

3、以虹桥机场为例,掌握虹桥机场的主体数据,作为大型机场的数据参照。

4、知识扩展和练习,我国的重要空港和三字代码。

5、能力提升,我国民航系列飞机的主要参数。

2、通过对具体安例的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勤劳奋斗的价值观,热爱祖国和家乡的高尚情操,热诚服务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1、航空港分为三个部分:飞行区、航站区和延伸区;是现代化、科技含量很高的.交通设施。

2、世界重要的的国际空港:IATA一区、IATA二区和IATA三区,我国的重要空港中举了上海虹桥机场的案例,

【教学难点】:

1、机场的分区中以飞行区决定了机场的规模以及可供起飞的飞机的大小,尤其是跑道是机场的关键。

2、机场及空港的三字代码在客票和货运票中有计价的作用。

3、上海虹桥机场是我国重要的干线机场,上海是我国唯一一个多机场体系。

【教学过程】:

一、航空港:

1、航空港是一个内部联系紧密的三维空间,主要设施有旅客航站楼、停车场等,所有设施分为三个区:1)飞行区包括跑道、滑行道、机坪、等待坪等,其场道规格、承重能力等有较高的条件;2)航站区包括旅客航站楼、货运楼停车场等设施;3)延伸区是指机场航空服务派生出来的区域。

2、航空港的等级分类:共分4级,大型的空港都是4D级以上的。补充材料是我国的各干线空港的等级。

3、航空港所依托的城市是空港城市,航空港的职能是城市职能的一部分,城市的某些职能要求设置航空港。按实际存在形式共分为5种:政治外交型、经济贸易型、航空枢纽型、旅游型、综合型。世界三大区排名前十的空港城市的三字代码、旅游客吞吐量和年增长率。

二、案例

第 1 页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的对比使学生掌握分析影响航空港布局的各种因素。

上海虹桥机场前身为军用机场,始建于1921年,1971年转为民用,经过40余年的发展扩建为国内大型民用机场。现有的设施和规模达到4E级,跑道为3400×57.6米,站坪机位共67个,总用地233.5公顷。有A、B候机楼,总用地12.9公顷。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1489万人次和29.4万吨,在全国机场排名中列第4位和第5位。

三、训练项目

在世界著名空港的片中辨认出航空港重要的地面设施,说出它们的功能。在加入的动画中辩认出飞机降落时机场重要的附属设施。

四、自我检测

根据资料记忆进行盲图练习,能在盲图上指出航线上的IATI三区重要空港城市,写出三字代码。补充材料我国重要的空港城市及机场名称及三字代码。

五、作业及复习思考

建设一个空港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作业指导: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中有关于空港建设的地理、地质条件,结合本学期的内容从自然地理,经济条件、政治因素、科技条件和人口情况几方面全面回答本题。

地理教案(篇8)

一、导入设计

水,在我国的文化中具有阴柔之美。古人云:上善若水。从其自然属性而言,又有人说“水无常形”,形状百变取决于其容器。从它的位置来讲,我们又可以说“水是那样的飘忽不定”。它也许是太平洋的一滴水,但转眼就在太阳的曝晒下变成了轻盈的水蒸气飘散在空中。而后,它又在天空中变成晶莹剔透的雪花,翩翩落于高山之巅。日光渐强,小精灵化身为滴滴清泉渗出石缝,欢快地跃入小溪,或到胡杨体内周游一遭又升腾上天;抑或奔腾而下通江达海。

承转:水在四大圈层中循环往复,那么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都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呢?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的类型

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活动:①指出图中主要的水体类型。

②按照水体的存在形态、空间分布对图中的水体进行分类。

③说明图中所显示的陆地水体的主要类型。

2.陆地上的水体

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活动:①指出冰川水与河流水之间的关系。

②水位是指河流、湖泊、海洋及水库等水体水面的海拔。那么,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用图像加以说明(在上图箭头上填注该过程成立的条件,在下图字母处填注该过程成立的条件)。

承转:河流如同大地的血脉,在陆地环境中不可或缺。在人类社会消耗的水资源中,河水又占很大一部分。那么,滔滔河水来自于何处呢?

河流径流与降雨量关系图

活动:①图中河流的流量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规律?

②指出该河流域降雨量的时间变化规律。

③推测河流流量变化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总结该类河流补给的一般规律。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相一致。在我国,这类河流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这类河流的丰水期多出现在夏季,原因是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是夏季降水比重大。

引申:那么,有没有不是在夏季流量最大的河流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季节分配特点分析,从而找到答案。

承转:河流水除了直接来自于大气降水,还有哪些主要来源呢?

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关系图

活动:①指出该河流量与气温的关系。

②简述该类补给的一般规律,并说明此类河流在我国的分布特征。

个别提问或整体讲述均可,之后教师进行小结。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密切相关。在我国,这类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这类河流的丰水期多出现在夏季,原因是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

引申:据图分析,这类河流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它的流量还有什么时间变化特点呢?

教师紧扣“时间变化”四个字,引导学生分析出日变化、年际变化特点。

承转:以上我们深入地分析河流水的补给类型,有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和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这说明,河水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此过程即是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一部分。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

水循环示意图

活动:①据图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所经过的圈层,并说出水循环的定义。

②从空间上看,水循环可分为哪些类型?请同学们在图上用铅笔标示出来,并说明它的主要环节。

③在图3.2上绘制出水循环的'过程。

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教师小结: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即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承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水循环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2.水循环的意义

如果我们把地球上总的水体储量看成一个定值(为什么能这么认为?),那从空间上看,它等于哪些水体之和?这些水体各自的总量是否恒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水循环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而这个更新过程中水的形态也不固定,存在很大的变化。

请同学们结合初中物理知识分析,这些转化过程中的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各有哪些?这说明水循环还存在什么意义?

教师小结: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

这个能量的转换,表明了水循环对各地的气候有所影响,也是水循环对大气圈的作用。而水在循环过程中还会通过岩石圈,又对它有什么影响呢?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条河流向海洋输送了大量的泥沙,从而促进了物质的迁移。请同学们思考,除此之外,水循环还对岩石圈有什么影响?

教师小结: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并指出,我们还缺少了哪个圈层的分析?

承转: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水循环对自然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这个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我们常常说,人类不但利用自然还改造自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上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根据课堂时间也可留成课下作业。同时,通过对此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总结本节课所有内容。

三、板书设计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一)水体的类型

1.根据水体的存在形态划分

2.根据水体的空间分布划分

(二)陆地上的水体

1.主要类型

2.河流的补给类型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一)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

(二)水循环的意义

(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理教案(篇9)

精品教学设计

欢迎下载选用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模板20**

高二地理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的指导思想,从地理教师的学科角度来说,应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科的应试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释、解答问题的能力。为大家准备的高二地理教学设计模板20**,希望您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对您制定计划有所帮助!一、指导思想

本期高二地理教学将认真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遵照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在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的统一部署下,地理教学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辅导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技能与终身学习能力,力争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人口、城市、文化、旅游、世界政治经济、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力争使学生掌握用基础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成为有强烈爱国情操又具有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中学生。三、工作要求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

1 / 4

精品教学设计

欢迎下载选用

计、选编好每一套复习试题。每周进行2次集体备课,在本学期内向全校推出一至二堂高质量的公开课。

2、针对不同的的教学内容,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形象直观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3、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活跃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布置适量的课堂或课后练习,并及时批改和辅导,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老师有针对性教学与命题以期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加强研究性学习,积极撰写研究性论文。力争能在具有影响的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四、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高一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册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

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

2 / 4

精品教学设计

欢迎下载选用

好在经过高一的地球地图部分的学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这也为今后的教学减轻了些难度。五、教材分析:

由于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主要由于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学习与复习的自身特殊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在内的高中地理选修三和选修五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六、教学任务及总要求:

1、教学内容:本学期主要学习必修三4、5、6章,世界地理

2、学习高中地理选修三和世界地理,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形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主要措施:

1、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取向表现得不明显。虽然学生能比较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路在走。同时过于周密的设计往往会

3 / 4

精品教学设计

欢迎下载选用

导致过度的控制,不敢放手。对于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的处理仍然带有比较强的传统教学的痕迹。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2、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义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3、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模板20**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二地理教学计划栏目!

4 / 4

地理教案(篇10)

作者:王守翔

**:《读书文摘(下半月)》2019年第01期

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否,将直接决定教学设计的合理程度。“地理教学”与“传授地理知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学科情感等方面的关注度。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把教学实践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分析了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意义和主要类型,并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活动”的重要意义

(1) 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

新教学理念下,初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内容发生了本质变化,从单一化的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变为传递一部分新知识和对所学知识的拓展,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初中地理教材中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拓宽了思路,通过参与活动,提高了实践能力,彰显了自身的优势,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和个性品质的培养。

(2) 转变学习方式,突出自主性

“活动”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活动课更突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应用性,和具体实际相关联,是教学模式改变的具体体现,也是互动式的、**式的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思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通过活动的完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并有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信心。活动中的一些内容是知识的拓展和具有前瞻性的探索,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有更多的机会去完成对地理知识的**和自我构建,能够更好的领悟教材内容,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4) 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地理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