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溶解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4.26

溶解课件必备12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教师教学表现的直接体现,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下文将为您介绍关于溶解课件的详细信息,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溶解课件(篇1)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在这一课中,学生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教科书又介绍了过滤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能否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和实验的技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对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进行描述,能正确规范地进行过滤实验的操作,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引导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深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比较、描述食盐、沙和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

教学难点:

①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有哪些异同。

②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开启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的学习。上课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超链接播放视频) 并思考视频里蕴含了什么科学现象?

师:好的,看完视频,谁能帮驴解释一下为什么盐变轻了

生:,不见了,化了,溶解了

师:哦,同学们真聪明!像食盐这样在水中消失不见的过程,我们就说食盐溶解了,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关于“溶解”的科学知识。(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二、提出问题

师:老师分别为各组同学准备了食盐和沙子,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小组同学轮流观察。

生:食盐和沙子都是一粒一粒的。

师: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有什么不同?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

三、食盐和沙的溶解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实验步骤,谁来读一读?(你的声音真好听,读得真好!)食盐和沙子的用量只要一小勺,要分别在刚放入后,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后观察记录,你们都清楚实验步骤了吗?在实验之前,老师这。里还有几个温馨提示:1、实验过程要爱护实验器材,轻拿轻放,用完记得放回原处。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小组要分工,小组长负责操作,记录员负责记录,观察员负责观察。3、实验过程保持安静,小声讨论,小组长负责维持纪律。大家开始实验。(音乐)(3分钟)

师:好,完成实验的同学以良好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小组已经完成任务了,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小组也是这个结果吗?

师:同学们都完成的非常好,并且观察的非常认真细致。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食盐刚放入水中的时候下沉,颗粒是慢慢在变小,但是现象不明显,同学们可能注意不到,搅拌一会儿之后,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见食盐慢慢在消失对不对,静置一会儿之后,我们就完全看不见食盐了,而沙子刚放入水中也是下沉,但是颗粒大小可以很清楚的看见没有变化,搅拌之后还是不变,静置一会儿也还是不变,我们通过哪些现象说明食盐溶解了?

生:食盐最后消失了

师:哪些现象说明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生:沙子没有消失

师: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我们就说水能溶解食盐(食盐在水中溶

解了)。像沙在水里经过搅拌没有消失,我们就说水不能溶解沙子(沙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所以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不同,有的很快就溶解了,但是有的就不会溶解。

四、面粉的溶解

师:水还能溶解什么呢?水不能溶解什么呢?同学们,这是什么(面粉)?面粉有什么特点呢?面粉在水里会溶解吗?

师:我们还是用同样的实验方法,第一,取一小勺面粉放入水中,观察刚放入水中的状态。第二,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后,观察面粉在水中发生的变化。第三,静置一会儿后,观察面粉在水中的状态,小组分工合作,及时记录现象,实验过程请保持安静。(2分钟后)

师:面粉在水中产生了什么现象呢?面粉刚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浮在水面,有的往下沉,搅拌一会后,分散在水中,水变浑浊了,静置一会儿之后杯底有沉淀,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食盐还是沙子?

生:食盐,因为水变白了,所以溶解了

生:沙子,因为它有沉淀,没有溶解

师:到底是溶解还是不溶解呢?为了做进一步的观察,我们还需要进行另一个实验-------过滤

师:过滤需要用到的器材有玻璃棒,烧杯,漏斗,铁架台,滤纸,滤纸可以让液体通过,固体不能通过,所以不能溶解的物质会留在滤纸上,同学们手上都有拿到一张滤纸,(切)课本24页有滤纸的折叠方法,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动手,首先,将滤纸对折两次,会呈现出一个扇子的形状,沿一边打开,一面是一层,一面是三层,像漏斗的形状,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些物质如食盐,可以溶解在水里,一些物质如沙子,面粉不能溶解在水里,关于过滤的操作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科学教学,也是第一次开科学公开课,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课堂掌控上存在许多的不足,虽然我很用心的去设计这节课,但是上出来的效果却是偏离的科学课的精神。我对自己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反思:第一,就是没有结尾,虽然设计课的时候有结尾,但是由于紧张,没有呈现出来。第二,环节与环节之间过渡不够生动,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成了生硬的问答式,没有让学生多说多表达。第三,中间实验控制时间太长,没有课堂生成,应该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课堂延伸。

溶解课件(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了解溶解的现象,并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与水。

2、愿意积极的参加实验,对探索感兴趣。

活动准备:

盐、味精、糖、面粉少许、小石头、黄沙、黄豆若干、杯子每人一个,筷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观察水的颜色

“在杯子中舀上水,观察水,水有颜色吗?”

比较白纸与玻璃的颜色的区别,了解水是透明的,丰富词语:透明。

2、溶解

在味精、盐、糖、面粉中挑选一样放在你的杯子中,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味精、盐、糖、粉还看得见吗?

教师实验:将黄豆、黄沙、小石头分别放入水中,看看他们有没有不见了?

得出结论:有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有些东西则不能溶解在水里。

丰富词语:溶解、搅拌。

3、观察溶解后的颜色

“味精、盐、糖、粉溶解在水中后,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介绍溶解后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味精、盐、糖放入水中溶解后水仍旧是透明的。粉放入水中溶解后变成了白色的。

活动反馈:

在一开始的观察水的颜色时,有许多幼儿就把水的颜色说成是白色,我们就比较了白纸与玻璃的区别,白纸手放在后面是看不见的,但玻璃手放在后面是看得见的,这叫透明,经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快就理解了透明与白色的区别。在将黄沙放入水中后,水出现了颜色,幼儿就认为黄沙溶解与水,但在出示了小石头后,幼儿就更容易理解,溶解在水中的是上面的泥,而不是物质本身。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实验,理解了溶解。学会了“溶解”“搅拌”词语。

溶解课件(篇3)

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在开展此活动之前,我首先考虑了以下问题:

(一)这个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活动所涵盖的教育价值,有助于达成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三)合理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可行性。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溶解。

3.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发现,增强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透明的塑料杯、吸管、方糖、苹果、卫生纸、盐、砂糖、奶粉、黄豆、绿豆、大米、绿豆、水彩笔、温水。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今天,赵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

(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

出示一杯糖水,让幼儿猜想片刻后,请一个幼儿来尝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

在哪里呢?找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

师: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

二、教师示范及个别幼儿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端出水和糖,引导幼儿观察方糖的形状,并继续以变魔术的形式继续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用吸管搅拌方糖,并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方糖由大变小最后不见了。

引出这种化了的现象叫做溶解。

2.个别幼儿操作奶粉的溶解。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那么,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

请一名幼儿进行搅拌的操作。根据实验过程,说出奶粉在水里溶解了。(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3.请幼儿思考:“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溶解在水里呢?”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集体操作,教师指导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做这个小魔术啊?赵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的材料,还有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可以溶解在水里,什么不能溶解在水里好吗?”

1.出示准备的材料,请幼儿想一想猜一猜,觉得那种材料可以溶解?那种材料不能溶解?让幼儿自由充分的表达。

2.介绍记录表的用法:方糖可以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所以在这里画一个√,不能溶解的就画一个╳号。

3.请幼儿分组到材料桌,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表的记录工作。

4.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搅一搅,观察有没有溶解。

5.实验结束,请每组一个幼儿分享一下实验结果。

四、延伸:请幼儿回家和父母一起进行关于溶解的实验。附记录表

幼师OK网是一个让幼师备课更方面的资源整理平台,公开课再也不用担心啦,适合人群:中小幼儿园、园长、副园长、骨干教师、转岗老师、实习老师以及在读幼师。

溶解课件(篇4)

教学目的:探索使用各种方法使冰糖溶解得快些。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各种方法让冰糖溶解得快点。

课前准备:冰糖,水(温水,热水)搅拌器(筷子,汤勺)玻璃杯,小锤子,干净布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猜想活动引入主题。

1、教师出示冰糖,提出问题:

T:上次活动小朋友得出冰糖比白糖溶解得慢,为什么它溶得慢呢?

C:"因为冰糖是一块块的"

"冰糖比白糖大"

"冰糖硬硬的"

"白糖是一粒粒小小的所以就溶解得快"

……

T:小朋友想想用什

么方法能让冰糖也溶得快起来呢?

C:"把冰糖变得像白糖一样小就溶得快了"

"对,把它打碎,变小小的"

"我用热的水,冰糖就能很快的溶了,我妈妈就是这样做的"

"还可以把冰糖水拿去煮,它就溶得快"

……

2、小朋友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猜想,并把想出的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画出来。

二、幼儿分组实验,老师参与到实验中,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自己想出的方法和工具。

T:小朋友都想出用各种方法来让冰糖快些溶解,那到底行不行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幼儿分组实验,老师观察并记录幼儿实验的方法,工具,语言,步骤及记录,随机指导幼儿。

三、幼儿互相交流,讲述实验的结果和方法。

活动感想:溶解的主题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因为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甚至会起泡泡,这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实验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溶解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水温及是否被搅拌等因素有关。

难点: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2个烧杯、1根玻璃棒、1个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水果糖、方糖、溶解快与慢的记录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试够甜了吗?(请一学生试喝。预设:不甜或没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糖还没有溶解),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

2.生1:(用筷子搅拌。)

生2:(把水换成热水。)

生3:(把水果糖捣碎。)

生4:(把水果糖捣碎,放在热水里再用筷子搅拌……)

3.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捣碎……

4.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进入研究状态】

(二)、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1、以搅拌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师:我们都知道猜想是科学发展的前奏,我们已经踏出了非常精彩的一步,但是,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吗?有效的吗?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的科学家,来亲自验证他们,我们先来验证第一个猜想: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食盐,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大家思考一下。(引出对比实验)

(师生共同讨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其实我们的科学书上对这个实验做了专门的讲述,就大家翻开书本31页,好,带着我们刚刚讨论的结果,我们一起来仔细看一看课文中第二自然段,从这里找出实验有哪些相同的条件,还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找出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填写实验报告单。现在开始,记录员以简单的文字记录你们的讨论结果。

实验记录单一

(学生汇报记录结果,教师进一步完善记录结果。)

相同的条件: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温度相同、同时放盐、观察时间相同

不同的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师:好了,这个实验我们已经设计好了,在动手之前,老师要送给大家几个实验提示,我们一起将它读一遍。

实验提示:

1、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记录表一;

3、请实验操作时动作轻、声音小,勤思考;

4、注意实验安全。

(生齐读。)

师:好,小科学家们,按照我们刚才的实验方案严格控制条件,开始小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2、分别探究“加热能否加快溶解”与“捣碎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分组进行,1—5组探究“热水能否加快物质溶解”,溶解物质是食盐;6—10组探究“捣碎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溶解物质是方糖。)

师:在实验前,老师还是想请同学们设计一下,你们准备怎么来验证你们的猜想,然后你要完成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并且把它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二中。

(小组讨论填写实验记录单二)

实验记录单二

(学生汇报记录结果,教师进一步完善)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填的两张记录单中,不同条件有几个?

生:一个。

师:为什么只有一个?如果不同的条件多了,这个实验还公不公平,而且我们就不知道这个溶解的快与慢究竟是哪个条件引起的,对不对?所以我们做实验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控制自己的条件。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得出结论:加热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捣碎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师:我们的实验都完成的非常好,我们通过三个实验,搅拌、加热、捣碎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通过的是什么实验?

生:对比实验

师:并且在实验中我们找出了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而且对比实验的不同条件只能有一个。

【设计意图:以搅拌实验为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互助意识的培养。】

(三)、结合生活、拓展探究

师: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老师奖励每人吃一颗水果糖。但先思考一下:怎样吃糖,可以让它溶解得更快呢?

1.讨论游戏方案:同时放入嘴中,1-2小组含在嘴里不动,3-4小组用舌头翻动搅拌,5-7小组把糖块咬碎但不搅拌,8-10小组咬碎并搅拌,用1、2、3、4记录糖溶解快慢的顺序。

2.小组进行吃糖游戏,做好记录。

3.汇报游戏结果,谈谈你的感受。

小游戏:怎样吃糖,溶解更快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利用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游戏的形式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保证了实验效果,实现趣味和有效的统一。】

(四)、收拾器材、培养习惯

师:在生活中我们用到了很多加快溶解的方法,也用到了很多科学的方法,只要做个有心人,我们会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孩子们,让我们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争取成为真正的科学家,今天,我们的实验结束了,科学家在完成研究后,从来不会忘记整理他的实验材料,接下来,让我们也把自己的实验材料整理好。

六、板书设计

2.5溶解的快与慢

搅拌 相同条件

热水 加快物质的溶解 对比实验

捣碎 不同条件(1个)

溶解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糖、奶粉、果珍粉能溶解在水里,感受水的“变化”现象;

2、能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

3、愿意参与实验活动,对科学实验有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调制好的各种味道的水。

2、温开水,奶粉、果珍粉、白糖、红糖若干盘,小勺、水杯人手一个,吸管、一次性纸盘纸杯、纸巾。

活动过程

一、观察活动,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多杯白开水,请幼儿观察然后猜猜是什么?请幼儿进行品尝。

(师:小朋友们,用你们那机灵的小眼睛看一下,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东西了,

再用你们的小鼻子闻一闻,用小嘴尝一尝它们的味道,看哪个小朋友猜的最快最准。)

(没品尝前可能说出:水、酒。品尝完以后说:水。)

(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个算是简单的,老师给小朋友出点难题,看你们能不能猜出来)

二、教师出示调制好的各种饮料

(教师用透明的杯子出示一杯杯不同味道的水,让幼儿猜猜是什么水?

请个别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的,猜测活动:水怎么会是甜的?

(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实验活动:水娃娃的魔术

师:这是老师给小朋友们变的魔术,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学这个魔术呢?

师,在变这个魔术之前,小朋友们先来认识一下桌子上摆好的这些东西是什么?

教师出示白糖、红糖、奶份、果珍粉,引导幼儿说出,必要时教师告知。

引导小朋友这个魔术师将水和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自己自由选择方法。并用吸管搅拌,加快溶解。

自由选取一种饮料分进行魔术注要求:

1、只能选择一种饮料粉进行冲调。

2、水倒得不要太满。

3、使用过的物品(小勺、水壶)要放回原处。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帮助。

做完后互相观察交流,比较、探讨“饮料粉”到哪儿去了。

(帮助幼儿理解“溶解”,并引导幼儿发现:怎样才能使饮料粉溶解的方法。)

丝、品尝活动说说调配好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可以请其他小朋友或听课老师进行品尝,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表述结果,教师记录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冲调方法、步骤。

(让孩子大胆的说,激发其他幼儿对另外的饮料粉产生兴趣,为再次试验做准备。

5、再次冲调饮料

提出要求:

(1)选择另一种材料进行冲调。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冲调。

6、幼儿操作。品尝,交流。

四、教师总结:小朋友们把糖、奶粉、果珍粉放在水里,就会藏起来,看不见了,是他们溶解在水里了。

五、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手里的东西整理好。

溶解课件(篇7)

《溶解的快与慢》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通过前几节有关食盐溶解的课以及平时的经验,学生们对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旨在通过搅拌和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搅拌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2.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细心研读教材后,我发现用食盐做溶解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学习的目的,故把食盐换成了红糖,用红糖作为溶解实验的材料便于学生观察。根据教学的内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体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的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两个杯子、筷子1根、红糖两包(每包10克)、矿泉水1瓶、热水、水果糖、溶解快慢记录表。

溶解课件(篇8)

教材分析:

溶解时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大班幼儿对溶解现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活动可为幼儿提供固体、结晶体、粉末状物品等多种材料,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幼儿在对比中观察物体被水溶解后的变化,探究加快物体溶解速度的方法。重点提出油能不能溶于水这一问题,引导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去观察,体验猜想、操作、发现的快乐。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的溶解现象,发现油在上、水在下互不相溶的特性。

2、掌握加快物体溶解的方法,能用简单的符号,标志记录自己的发现。

3、在猜想和实验中能乐于思考,认真观察,对溶解的神奇现象产生好奇心。

活动准备:

1、方糖、盐、石头、花生油每组 1 份,分别用一次性小碗盛放;勺子或搅拌棒每位幼儿 1 把(根);透明的一次性水杯每位幼儿两个;实验记录表、水彩笔每位幼儿 1 份。

2、1瓶热水、1 杯冷水、两块一样大的冰糖、盐、透明的杯子 6 个、小勺 1 把。

活动建议:

1、猜一猜,想一想,了解实验的材料。

(1)请幼儿说一说实验的材料。

(2)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猜想:如果把方糖、盐、石头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用完整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猜想结果,并用符号,标志记录下来。

2、 动手试一试,探索使物体溶解得更快得方法。

(1)幼儿在操作中观察、发现哪些物质能溶于水。

引导幼儿从方糖、盐、石头中任选一种材料放到杯子里,充分地搅拌,观察它的变化,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结果,验证溶解的现象。

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方糖、盐取不出来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在讨论中丰富词汇:溶解。

(3)教师分 3 步演示实验,首先让幼儿猜想哪个杯子里东西溶解得更快, 在实验中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发现让物体溶解得更快的方法。

①将两块方糖分别放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透明水杯中,观察哪一杯里的方糖化得更快。

②取两块一样大小的冰糖,将其中一块敲碎,分别放入水温相同的两个杯中,观察哪个杯中的冰糖溶解得快。

③将两勺盐同时放在水温相同的两个杯子里,其中一杯用小勺搅拌,观察哪个杯里的盐溶解得快。

小结:要使物体溶解得更快,一般有 3 方法:增加水温、使溶解的东西变小、溶解时进行搅拌。

3、试一试,看一看,了解油水分离的现象。

引导幼儿将一小勺油倒入水中,边搅拌边观察,通过用小勺把油从水里取出来,发现油会漂浮在水面上,它是不溶于水的,指导幼儿用简单的符号、标志把发现的结果记录下来。

4、提出问题:你还指导有哪些东西放到水里能溶解?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了解生活中溶解现象无处不在。

新版大班语言《小威向前冲》公开课视频+PPT课件+教学设计+音乐+小视频幼儿园班本课程《叶子的秘密》课件PPT主题故事教学活动

溶解课件(篇9)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实验操作,观察、探究、比较的过程中,感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2、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发现,增强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3、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纸杯每个幼儿人手一个,筷子每人一支;

2、盐、白砂糖、红糖、筷子、小石子、油、抹布、记录表每组一份;

3、补充材料:咖啡、奶粉、感冒颗粒。

活动过程:

1、教师提出要求,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实验盐的溶解认识实验材料--盐。看一看,摸一摸这是什么?什么颜色?闻一闻有什么气味?用舌头尝一小点,有什么味道?再请幼儿尝一尝纸杯中清水的味道。(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请幼儿把盐放入纸杯的水中,用筷子搅一搅,看看发生了什么有趣的变化?盐不见了,盐去哪里了?请幼儿用筷子蘸一点纸杯里面的水,尝尝是什么味道?咸咸的。原来盐在水里溶解了,变成了咸咸的盐水。请小朋友们尝尝别人的盐水,说说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盐水咸,有的淡。因为放的盐有的多,有的少。

2、幼儿分步骤进行实验,尝试操作更多的材料,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进行小组记录请幼儿换一杯干净的水,为每组幼儿发放白砂糖、红糖。请幼儿进行实验:把白糖和红糖依次放入水中,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哪些东西不见了?嘴巴尝一尝有什么味道?眼睛看看有什么颜色?

再换一杯干净的水,请幼儿把小石头和油分别依次放到水中,轻轻搅拌,看看小石头和油没有消失?

3、综合实验同时将种材料放入同一杯水中,观察溶解现象,比较不同材料的变化?

请幼儿把盐、白糖、红糖、小石头、油等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4、猜想-交流-验证-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为幼儿提供补充材料:咖啡、奶粉、感冒颗粒。请幼儿在实验前猜一猜,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请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4、教师小结,结束活动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有趣的小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有的东西放到水里不见了、化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溶解"。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盐和白糖溶解进水中了,它们还改变了水的味道;红糖溶解在水中,还改变了水的味道和颜色;石头放进水中,不能溶解,还沉到水底了;油放进水中,不能溶解,浮在水面上了。

再想想,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活动建议:

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请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找可以溶解的东西做实验,观察多种材料的溶解现象,到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交流。

活动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溶解课件(篇10)

一、设计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通过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总结出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规律。通过喝可乐的生活经验,以及书上的图表,让学生进一步得到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查找数据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和溶解度的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应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分析问题。

四、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

用品:可乐、雪碧[来

媒体:投影

五、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来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

1、[复习引入]

[问题1]: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问题2]: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讨论]:如何比较蔗糖、食盐的溶解性大小?

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蔗糖、食盐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蔗糖、食盐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题]: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蔗糖、食盐,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蔗糖,也能溶解1克食盐,能否说明蔗糖、食盐的溶解性相同?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结论]:室温时,蔗糖比食盐更易溶于水。

[讲述]: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投影]:溶解度四要素。

3、[练习]:

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40℃时,11克硝酸铵溶解在水中达到饱和,所以4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1g/100g水。

b)20℃时,2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20g/100g水。

c)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 .6g/100g水。

d)t℃时,把1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t ℃时,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10。

②书p77说说下表中各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所表示的意义?

(说明:强调“温度、达到饱和时,最多”,进一步熟悉溶解度概念。进一步巩固溶解度概念。)

[讲述]可见在相同温度时,各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4、[投影]: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5、[练习]:①课本P70练习

②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句话是否正确。

[小结]: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5、[投影]: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6、[练习]:溶解度曲线的运用。

根据溶解度曲线,①查找某温度时,某种物质的溶解度;

②判断某温度时,几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③寻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一般规律。

7、[讨论]: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8、[学生小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9、[练习]:

溶解课件(篇11)

教材分析: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5课,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溶解的快慢”,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学生自主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为后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有关“怎样加快溶解”的知识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是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情,但是在教材中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其目的就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用搅拌、加热、切碎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而是以认知这些知识的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对比实验的方法。这对学生在以后学习科学课以及将来进行科学研究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溶解”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对于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但是,由于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设计验证方案的时候,教师要使当地点拨。

设计理念:

遵循认知规律,创造性的将主要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三部分:杂乱无序的探究→初步形成科学概念的探究→自主充分的探究。整个教学过程沿着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无知→初步形成→不断深化这样的进程进行。着力体现科学探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搅拌、加热水、压碎(物体颗粒小)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过程与方法:

设计“搅拌是否加快溶解”和“水温高是否加快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探究、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具准备:

小组材料:

4个烧杯、、1个水槽、冷水、热水、红糖4包、一包水果糖,记录表。

教师材料:烧杯两个,方糖一块,糖果一块,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的材料和简单;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1、老师把一块糖放入水中,请一名学生品尝,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2、老师明明放入杯中一块糖,为什么他感觉不到甜呢?(糖块没有溶解)

3、那怎么样才算溶解呢?(颗粒变小、消失直到最后看不见了)

4、我想尽快喝到糖水,你们有没有办法让糖块快速溶解使糖水变甜呢?有什么办法?(板书:搅拌;水温高;碾碎)

5、你们说的压碎和谁比溶解的快?(不压碎)

你们说的搅拌和谁比溶解的快?(不搅拌)

你们说的加热和谁比溶解的快?(不加热)

6、刚才某某同学说的压碎比不压碎溶解的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呢?

二、师生互动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一)师演示碾碎实验。

1、师生一起做演示实验来验证。(最好学生说老师来操作)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并思考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老师取两块大小形状相同的糖块,把其中的一块糖碾碎,碾碎的糖比整块糖颗粒小,然后再取两个烧杯分别往烧杯倒入同样多的水,水温相同,把糖同时倒入烧杯中,两个烧杯都静止不动,这时观察烧杯的现象。

4、看谁观察得认真,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呢?哪些条件不同?一会儿我们再观察。

不同条件:一杯中的糖碾碎,一杯中的糖不碾碎(出示)

相同条件:糖量相同、水量相同、水温相同、同时加入糖片、同时进行观察(一样的`水。一样的糖)

5、我们来看看这两个烧杯里的糖块溶解的状况。碾碎的糖块颗粒变小,都消失了,溶解的更快。

刚才的实验里,我们只有一个条件是变化的,其他的条件都不变。我们发现压碎能加快溶解。那么搅拌和加热能否加快溶解呢?请小组同学先根据表一、表二来设计实验方案。

(二)探究实验过程:搅拌是否加快溶解,水温高是否加快溶解。

1、小组讨论合作设计搅拌和水温高是否加快溶解的实验方案?

2、分别汇报实验方案。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3、实验中注意事项,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参与实验过程。

4、汇报实验结果:搅拌的一杯红糖溶解的快,没搅拌的一杯红糖溶解的慢。热水的这杯红糖溶解的快,冷水的这杯红糖溶解的慢。

5、小结: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实验,得出了搅拌;水温高;颗粒小能加快物质(糖)的溶解。

三、解决生活实际,拓展延伸教学

1、吃糖比赛(安全提示:不能把糖块吞下去)

2、刚上课时的这杯糖水,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快的喝到甜甜的糖水呢?

3、生活中,你还用过这种方法加快溶解么?

4、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究,一定会发现许多科学奥妙1

板书设计:

溶解的快与慢

不压碎 压碎 能

不搅拌 搅拌 能

不压碎 压碎 能

加快溶解

溶解课件(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溶解这一现象。

2、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小勺若干个、筷子若干。

2、认字卡: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溶解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T:小朋友们好!有没有发现今天李老师准备了很多的东西呀?

你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有的还可以摸一摸,看看到底这都是些什么

(幼儿观察讨论)

有谁愿意来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呢?

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

小结: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

石头摸起来硬硬的,有点沉;黄沙看上去是黄色的,摸起来细细软软的;芝麻油闻起来有股芝麻的香味;红糖看上去和盐一样是一粒粒的,但是红糖是红色,盐是白色的;咖啡粉是咖啡色的,有咖啡的香味;冰糖像是一粒粒透明的小冰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物质,有的可以用来做菜,有的可以泡茶喝,有的可以玩,但是今天我们要用它们做什么呢?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T:请你猜一猜,如果我们要把这些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几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T: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T: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T: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请一桌上的4位小朋友为一组,一起把桌子上的材料都要一一进行实验,然后由一名小朋友进行实验记录,把最后得到的有趣的现象画出来。现在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交流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T:你记录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把这些材料放到水里后,石头沉了下去,芝麻油浮了起来,黄沙也沉在水底,盐、冰糖都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它们在水中溶化不见了。咖啡粉变成了好喝的咖啡,颜色也变成了咖啡色,红糖也把水变成了红褐色,原本透明五味的白开水变成了甜甜地的糖水。

三、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并进行交流。

T:现在我请你们用调羹试试,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到底哪些能取出来?哪些不能取出来?

能取出来的我们可以怎么记录?那不能取出来的呢?

T:这个实验有趣吗?

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啊?

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和黄沙放进水中,沉下去了,芝麻油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但是它们都能用调羹取出来。红糖咖啡粉放进水中,水的颜色和味道发生了变化;盐和冰糖放进水中,虽然颜色没有改变,但是通过充分的搅拌最后看不见了,溶化在水中了,最后调羹取不出来。

水宝宝把红糖、盐、冰糖、咖啡粉吸收了,而这些物质也溶在水中取不出来,还把水宝宝的颜色、味道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我们叫“溶解”。

石头、黄沙和芝麻油能取出来吗?

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T: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白糖、味精、果珍、奶粉……)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科常活动,设计活动时候,想给孩子们充分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一点在互动进行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我的准备的教具中,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我来“说”,这一点有点背离设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小百科:溶剂通常分为两大类: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溶剂种类与物质溶解性的关系可以被概括为:“溶其所似”。意思是说,极性溶剂能够溶解离子化合物以及能离解的共价化合物,而非极性溶剂则只能够溶解非极性的共价化合物。比如,食盐,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它能在水中溶解,却不能在乙醇中溶解。

"溶解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