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乘法交换律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5.13

乘法交换律教案15篇。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可是,我们的资料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乘法交换律教案15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1】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

2、培养学生灵活选择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研究、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学生口算练习。

2、谈话: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吗?

乘法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吗?

二、猜测、探索

1、大胆猜测。

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定律?

2、学习乘法交换律。

(1)情景导入题意。

你们喜欢踢毽子吗?看,(出示例题图)这些同学在开展踢毽子比赛呢!

教师: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后,教师要求学生编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2)计算推导过程。

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得出:53=35

让学生猜测这种运算律的名称,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规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

(3)填空促进体验。

156=6()()46=()54

□0=()()a8=()a

3、学习乘法结合律。

(1)教师出示例题: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2)学生独立列式,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思路:

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再算出6个年级一共多少人。

(235)6

第二种思路:先算出全校有多少班级,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23(56)

由此得出:(235)6=23(56)

请学生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3)小组学习。

①独立写出两个这样的算式。

②组内交流等式,仔细观察,互相说说发现的规律。

③一起给这个规律取名。

④讨论并写出用字母表示的等式。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4)做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说出做得快的诀窍。

4、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指名板演。

集体讲评。重点讨论第2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计算,再比较。

讨论:每组中哪一道算是计算比较简便,它们有什么特点?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62页想想做做第4题。

教后反思: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方法的基础上,并经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铺垫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学生通过前两课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这一新旧知识迁移的生长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也比较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些教学情境,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冲动,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由感知感觉感受的内化过程向表述表现表达的外化过程进行转换,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1、例2及做千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

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明确1和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二)能力谰练点

借助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性及发展性。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一步抽象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一)镭蛰孕伏

1,口算:1435030250154127

22430126040425165

2.导人: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勺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投影),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

L排?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怎样解答?还可以怎样解答?弓1导学

E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或6+6+6+6+6: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

交简便。

得出结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反馈练习: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助+12080+90+7015+15+15+20

②判断:(投影出示)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3)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蚜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乘

零的结果叫什么?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4)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如56表示的是几个

目同加数?13呢(教师板书)03呢?依据13;303启发学生说出:

11;130;000;0(教师板书)

我们看这几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0有关系)这些数和1相

乘,得到的积都是什么数?和0相乘呢?

说明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0512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

相等。

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

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回答总结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

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009二9100218二218O+6二6+O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2)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用。和6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

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o6=60

教师指出:这里o、6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关于乘法交换律,实际上在过去我们早已接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

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说出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

交换律,另外,应用乘法交换律还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容易。

(如果873交换位置再计算比较容易)

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投影出示)

学生练习,将写在胶片上的题再打出来,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现

A组:

1,填空:

56+56+56+56

7548二48()

口6二()()

一个数和1相乘得(

一个数和0相乘得(

2.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365420

B组:

1.填空:

18+18+18二()(

354改写成加法算式是(

()o:()20

2.哪些式子连起来后,使用了乘法交换律?

15169+7

9+720xx

20xx1615

O0

3.计算并验算:

101020xx2345060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答:一盘可以放30个鸡蛋。

例1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13二303二031二3

11=130=000=0

例2交换律

56=6540020=20400

101000=100010O6=6O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3】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1、复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穿插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及时反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结果,有个别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

2、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体运用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乘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习方式上:四年级的学生,经历四年的课改实验,已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能够较好地合作交流与倾听。能比较主动地探究新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

知识技能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知道: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探索、发现、理解、应用乘法结合律。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组织探索,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

生:喜欢

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播放课件1,出示情境图。(用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长方体的一面)

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积相等,(求的就是一个整体)

师: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奥妙吗?

生思考,汇报(数字相同,交换了位置,积不变)

师:你们的发现淘气也找到了,不过喜欢思考的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都不变呢?

生:……

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

生举例验证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b×a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a。b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乘法的结合律探索中往往包含着交换律,因此先经历交换律的探索过程既把分散的情景整合为一个整体,又为乘法结合律的学习作了铺垫。)

三、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2出示情景图(书54页)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集体交流。(说说估计的方法)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大家?

生举手汇报,师追问:怎样想的?

师引导从上面、正面观察

上面:(3×5)×4

师:这个算式可以写成 (5×3)×4 吗?

生:可以,都是求同一个物体,

生:可以,虽然3和5的位置交换了,但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它们的积不变。

师:出示4×(5×3) 可以这样写吗?

生交流,师引导可以把(5×3)看成一个数,这里也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正面:(4×5)×3

师:你还可以怎样写?根据是什么?

生:(5×4)×3 3×(5×4)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的变换,巩固乘法交换律)

师:细心的淘气在这些算式中发现了两组特别的算式,(师擦掉其它算式,留下(3×5)×4 3×(5×4)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乘数相同,三个数的位置不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积相同。

师:可以写成(3×5)×4 = 3×(5×4)吗?

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对算式异同的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2、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那么象这样的三个乘数的位置不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是不是在其他算式中也存在呢?你还能举出例子来吗?可以是两位数或三位数相乘的,为了节省大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学生在小组内举例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

3、概括规律

师: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例子多不多?(生:多)能不能举完呢?(生:不能)那么从中你又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什么规律吗?

生思考概括

师:你们概括得真好,你能用三个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任意三个数字,写出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c﹦a×(b×c)叫做乘法结合律

三、运用模型,完成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1题。最后运用课件集体订正。

2、运用乘法结合律很快算出38×25×4 42×125×8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后汇报

3、完成“练一练”。先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有错的让该生上去视屏展示,集体交流,并说明运用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对所学的

知识通过练习加以巩固运用。)

五、小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好朋友的?

板书:

探索与发现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5×4﹦4×5 (3×5)×4 =3×(5×4)

生举例略 生举例略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什么叫做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2.口算。

计算三角形三个角上的三个数的积。

(5、17、20)(35、2、29)(25、37、4)

提问:上面各题口算时怎样算比较方便?

指出:连乘时如果有两个数相乘得的积是整十整百,要先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就比较简便。

1、你知道怎样的相乘得整百或整十数?

引导学生熟记常用数据:254=100258=2001258=1000

口诀中相乘的积个位上是0的。

2、简便计算

28154451329425125188

二、运算运算律,简便计算。

出示:35182516

(1)指名板演,列竖式计算,集体练习。

(2)讨论:怎样运算比较简便,可以不必列竖式计算,直接口算得到。

(3)讨论2516,想25和谁相乘可以得到整十或整百?25需要和相乘,怎样找到4,(将16分成4乘4)

2516

=2544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得到。

=1004

=400

(4)3518怎样做比较简便呢?学生仿照上述的样子试做。

三、出示想想做做第8题,谁能将他们做的又对又快?学生集体练习,说说上下两题的联系。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四、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512351625321252516

指名扳演,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P63、7。

先独立填表,再观察和比较,说说积是怎样变化的。

四、作业

想想做做第9、10题

课前思考:

1、通过让学生算一算,在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过程,交流各自的体会,进一步体会使计算简便的关键。

2、35*1825*16让学生探究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得到不同的简便的方法,从中找到最简便的方法,教导学生看见25通常的情况是想到25,看见125通常想到8。

3、第7题渗透了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填表在观察和比较,说说积是怎样变化的。

课后反思:

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在复习这一环节,我们重点训练了254=100、258=200、1258=1000,352等这样常见的也是常用的简便计算的算式。在学习新课:351816时,学生心中有了简便计算的关键的一步:352、254,就自然而然地从已知的数中去寻找,很快地就有了答案。

在训练过程中,有许多新的情况出现,部分学生有些措手不及,看来这方面的练习还得多做,所谓熟能生巧还是需要,让学生在大量不同类型的题目中感悟方法的巧妙和解题的技巧。

教后反思:

和周老师一样我本堂课先复习了254=100、1258=1000这样常见的也是常用的简便计算的算式。本堂课主要是学习像3518这样的只有两个乘数的简便计算,我是先让学生自己去找方法,看谁算得快,又算得正确。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引了出来,最后的效果也不错。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错误率还是很高,还需多加练习。

教后反思:

简便运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同样教学中都是先渗透254=100、1258=1000也就是看见25最先想到4,而看见125最先想到8,而再练习中看见25还会见到分成5*5的现象的。但是大多数的同学简便运算还是比较兴趣的,毕竟可以使计算变的简便了。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技能目标: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使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和验算,渗透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合作与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掌握交换律的方法,应用到简便算法和验算中。

教学难点: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回忆加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公式,或者举个例子,说一说加法交换律?

生举例,师板书:a+b=b+a(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想不想了解,减法,乘法,除法是不是也具有这个规律?

二.组织探究

1.提供材料,得出规律

师:假设减法,乘法,除法也具有分配律的性质,我们用公式怎么表示?

生答(板书):a-b=b-a

ab=ba

ab=ba

2.提出探究方法,进行自主探究。

方法:★举出具体的式子证明;

★得出结论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3.提出探究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探究要求:〈1〉首先,四人组成小小组,选出组长;

〈2〉组长安排组内成员交流想法;

〈3〉针对这些想法展开讨论,得出结论,概括规律;

〈4〉组长派出一名代表汇报,汇报得最好的小组组长和组内最佳成员奖星星一颗。

小小组合探究

三.汇报,验证规律,概括规律

1.汇报:

生:减法和除法没有具备这个规律。乘法具备这个规律。

得到全班的赞同。

2.验证乘法交换律

学生举例,师板书。

3.概括规律

师: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现在可以肯定乘法具有交换律这个规律了。那么公式就用a+b=b+a。谁用自自己的话把这个规律描述出来?

生: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板书规律,齐读规律。

四.练习与应用

1.课后练习1,练习2。校对。

2.练习3,4,读题,说一说你从这两题中明白了乘法交换律有什么用?

各选择一题做一做。校对。

五.总结。

六.作业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7】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p45-p46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结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5×225×425×8125×8

2、师:以后在计算乘法时,一般看到“5”想到2,看到“25”想到4,看到“125”想到8;因为这样的两个数相乘能整到十、整百、整千数,这样可以快速计算。

3、谈话引入:我们在前面已学过乘法的计算,在教学运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探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多媒体出示情境图

2、估一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估一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3、算一算

师:谁估计的准确呢?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4、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办法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板书:(3×5)×4=60(个)

3×(5×4)=60(个)

(三)比较算式的特点,发现规律

1、刚才两位同学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这两个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汇报:略

3、小结:(3×50)×4=3×(5×4)

(四)提出假设,举例验证

1、师:用别的三个数这样计算会不会结果也相同呢?请在本子上举例计算。

2、学生举例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举例的情况?

(五)概括规律

1、从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样的例子多不多?能举的完吗?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三个数字,你能写出所发现的规律吗?

板书(a×b)×c=a×(b×c)

板题:乘法结合律

(六)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3×5)×4=603×(5×4)=60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

2、看来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练习:p46“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七)探索乘法交换律

1、出示两组数据

4×5=5×412×10=10×12

2、师:认真观察,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3、学生汇报。

4、学生举例验证。

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

5、师: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6、板书:a×b=b×a

板题: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6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2、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快速计算下面各题。

25×17×413×8×128(25×125)×(8×4)

(1)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板演。

(2)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学生读课本第45、46页,质疑。

六、作业:课本第46页第2题。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8】

教学内容:练习五的第6-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十()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让学生独立说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五的第6一8题

1.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3.第8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再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看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

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学生有困难时,可以让学生想:小丽所在的一行有多少人?因为从前面数小丽是第9,从后面数小丽是第11,所以小丽所在的一行有9+11-1=19(人),因为4行的人数同样多,所以一共有194=76(人)。

第11题,这道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当学生用一种方法做出后,还可以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道题可以这样做:

(24+24+8)85

.2485+(24+8)85

第3l页上的思考题.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9题。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9】

本课题教时数:25本教时为第16教时备课日期11月7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1.我们已经学过加法的运算定律,请大家回忆一下,是怎样的?

2.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公式如何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板书)

3.请大家大胆地猜测一下:乘法有

怎样的运算定律?(学生猜测)

4.大家猜的非常好,的确乘法也有

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板书课题)

1.学习例1

(1)出示例1

(2)小组合作,想一想:怎样求出邮票的总张数?

(3)组织交流:①43=12(张)②34=12(张)

(4)思考:这两种算法都是求什么的?结果怎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43=34)

(5)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有着这样的特点呢?出示第81页上的有关题目。学生先计算再比较。

3.从这些算式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谁能来归纳一下。你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吗?(根据学生所讲,板书ab=ba)。

4.学习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乘法交换律我们以前有没有碰到过?你能举个例子吗?

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5.学习乘法结合律。

(1)出示计算题。①(1412)5②14(125)

(2)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名两人板演。

(3)比较两个算式的结果,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4)板书:(1412)5=14(125)。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6.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有着这样的特点呢?出示第83页上的有关题目。学生先计算再进行比较。

7.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谁能来归纳一下?你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吗?[板书:(ab)c=a(bc)]

8.谁能根据字母公式,来说一说乘法有着怎样的运算定律?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说这样填的理由。

(1)9635=35□4827=□48

(1615)4=16(□□)

25(218)=(25□)□

(3)判断:哪些等式应用了乘法运算定律?应用了什么定律?

153=315

2124=4212

7(86)=7(68)

(32)1=3+(2+1)

(434)15=43(415)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十七第1题、第4题

课后感受

学生由于已经有了加法运算定律的积累,所以今天的课上的很顺,学生大多能正确地进行迁移、应用。少数同学会在回答概念时,把乘法口误成加法。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会运用这个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

30400690048070

40030900670480

分组口算出结果,然后观察比较,每一组有什么特征?

(二)教学新知

1、例题教学

(1)感知定律。

23()321150()501130200()20xx0

观察上面三组题的特征,填上左右两个两个积的大小关系,然后计算出结果进行验验证,完成后校对结果。请学生也用等号连接,然后,教师板书。

(2)总结定律:观察以上各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会总结后看书填空,并尝试用字母a、b表示这组关系。

(3)巩固定律:练一练第1题,练完后校对。

2、运用定律。

(1)计算,并比较一下哪一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17234

23417

学生计算后四人小组讨论,接着指名回答。然后教师板书17234。这个算式可以选择上面的哪种竖式进行计算?依据的什么?最后教师总结:运用乘法交换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应用。

课本试一试提问:怎样摆竖式计算简便,为什么?学会回答后计算。

(三)巩固练习

1、简便方法计算练习

练一练第2题。

学生摆竖式计算,教师巡回纠错,完成后校对讲评。

2、比较练习。

练一练第3题。

先口答,上面三题分别怎样摆竖式计算简便?教师总结。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它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分别的怎么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五)作业

《作业本》[9]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11】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p.61~6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对于乘法的交换律,学生学习表内乘法时有了初步体验,知道根据同一幅图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互换乘数位置得数相同。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方法时,知道互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教材对乘法交换律的编排与加法交换律类似,也是由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算式,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再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得出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的编排与加法的结合律相似,但对学生探索的要求有多提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学习乘法交换律:

演示例题图,谁能用数学语言说说图意?

(一组5人踢毽子,3组一共有多少人?)

把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全班交流:

(1)35=15(人)(2)53=15(人)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乘数相同,位置不同,积相等)

因为积相等,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合写成一个等式,谁能把它写出来?

(35=53)

读一读,这个等式,问:类似的等式你还能说几个吗?

说得完吗?那你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ab=ba

指出:这是乘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知道叫什么吗?(板书:乘法交换律)

2、学习乘法结合律:

演示例题: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请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可能有的结果:

(1)6523(2)5236

=3023=1156

=690(人)=690(人)

(3)6(523)(4)6235

=6115=1385

=690(人)=690(人)

评讲这几种方法:

方法一先算的是多少个班级,再算全部

方法二先算的是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再算全部

方法三也是先算多少个班级,再算全部

方法四先算623意义不好说,所以不提倡

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二,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交换了6和23的位置,用到了刚学的乘法交换律)

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三,它们有什么联系呢?(三个乘数没变,位置没变,但乘的顺序变了,积没变。)

想一想,这又是乘法中的什么规律呢?

随学生回答板书:乘法结合律

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一规律?abc=a(bc)

3、学习试一试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1)23152(2)5372

学生先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讲评时注意书写的规范,并要学生能说出各是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完成想想做做的部分练习

1、先填空,再想想应用了什么运算律(题略)

注意最后一题:13跑到了前面,那肯定是用到了乘法交换律,本来是没有括号的,那就是先前面的,后面的算式在后面多了个括号,那就变成了先算后面的,这就用到了乘法结合律

2、比较上下两题,你更愿意算哪题?算一算

3、你能很快说出每束气球上三个数连乘的积吗?

先是同桌互说,再是指名说。其中最后一束,要让学生比较多种方法都比较简便的时候,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

第4、6题

课后小记:

这课在教学的时候感觉比较顺,学生很容易接受。在作业中发现,类似于想想做做第1题最后1题的题目,学生做不好,往往是只写了一种运算律,或者是两种都写到了,但写成了乘法交换结合律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有必要的示范与提醒。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以前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回答)

2.说一说,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

80+a=a+80()20+30+40=20+(30+40)()

3.通过预习,你知道下面的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2×3=3×2()(2×3)×4=2×(3×4)()

引出课题:乘法运算律。

二、新课讲授

1、讲解

2×3=3×2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师引导学生得出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随堂练习: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4×16 26×37

学生独立做,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2讲解

(2×3)×4=2×(3×4)

观察并思考:

(1)等号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三、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1、2题。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9-60页例题,及60-61页想想做做的第1-5题。

设计思路

对于乘法定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定律和运用乘法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才是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行验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的,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是符合当今新教学理念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率,并运用乘法结合率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率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板书:a+b=b+aa+b+c=a+(b+c)

师: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教学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率。

师:(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师: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设计意图: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交流。

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24=42,013=13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20xx=8200。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谁能用字母来表示呢?

生:ab=ba(板书)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师:最近学校要开展冬季三项比赛,每个班的学生都在练习,看!这是老师在校园里看到的景象。(出示图片:踢毽子)

师:你能看图把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

35=()()

师:这就是乘法交换率。

[设计意图:出示例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体现了新课程下的自主学习。]

(2)教学乘法结合率。

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

师:我们一起来证明一下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出示例题2。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见比赛?

小组讨论,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1156=690(人)

生2: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2330=690(人)

师:你会把上面的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235)6=()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我觉得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可以直接口算出答案。

师:非常好,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根据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这样能节省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感受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下面学习试一试部分奠定基础。]

师:请同学们也写几组这样的等式,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结论: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板书:(ab)c=a(bc)

[设计意图: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3)教学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现在看看同学们有没有掌握呢?出示试一试上的习题。(1)23152(2)5372

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做,并能说出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请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师:运用了乘法的运算率,计算时你有什么体会?

生1:感觉简便了。

生2:计算的时候节约了时间,也不会算错了。

[设计意图:新授了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之后,直接教学试一试的内容,让学生自己体会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对计算的简便之处,有利于以后计算时能快速运用。]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基本练习。想想做做的第1~3题。

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设计意图: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作业:P60~61第4、5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14】

内容预览:

29湖心亭看雪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二、问题研究

1.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设题意图:背诵课文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培养语感,巩固所学的文言词。要当堂完成。第1题是让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有所感知。第2题是为了使学生对白描这种写作手法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教师可以不局限于本文,适当地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明白白描手法不仅用于文言文,还可以用在现代文里,不仅可以写景,还可以写人。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当堂做白描的口头训练。

参考答案:

1.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阅读能力。这比《三峡》一课的比较阅读要求更高了。《三峡》一课是求同比较,本课是求异比较。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三、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设题意图是通过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有关西湖的文化,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为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积累一些经验,教师可以对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先做一些介绍。交流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以后进行,也可以放在课前进行,最好在课堂上完成。

春题湖上(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秋山(杨万里)

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与丹枫。

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湖上(宋濂)

为爱湖光好,一步一长吟。

黄莺见人至,飞起度湖阴。

题西湖钓艇图(唐寅)

三十年来一钓竿,几曾叉手揖高官?

茅柴白酒芦花被,明月西湖何处滩?

入武林(张煌言)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渐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好事近西湖

辛弃疾

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

钱唐湖石记

白居易

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曰,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

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自钱唐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县官多假他词以惑刺史。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茭菱先其利。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茭菱与稻粱之利孰多,断可知矣。又云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至竭,而云井无水,谬矣。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

湖中有无税田约十数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决,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又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西湖七月半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擦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湖心泛月记

林纾

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为佛诞。先一日,阖城士女皆夜出,进香于三竺诸寺。有司不能禁,留涌金门待之。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箫从。

月上吴山,雾霭溟,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袷衫,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也。

余读东坡夜泛西湖五绝句,景物凄黯,忆南宋以前,湖面尚萧寥,恨赤壁之箫弗集于此。然则今夜之游,余固未袭东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袭我者,宁能责之袭东坡也。

天明入城,二生趣余急为之记。

教学建议

一、本文用1课时完成。可以用10分钟让学生自读和初步背诵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用15分钟和学生一起探讨文章内容,重点在于理解,不要讲解得过于琐碎。用15分钟处理练习题,突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用5分钟强化背诵。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这种手法的特征讲清楚,为了便于理解,还可以和渲染手法对比说明。

三、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适宜讲得过深过细,点到为止即可。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也不宜讲得过深,讲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四、课后第三题也可以作为预习内容,在讲课之前先作交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二、诗的小品小品的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张岱(1597-1689)继公安三袁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作比,我觉得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它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取饮一勺,当能知味;我们不妨择一短章──《湖心亭看雪》(见《陶庵梦忆》卷三),试作一点粗浅的品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乘法交换律教案【篇15】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数学四年级上学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分析

这节课主要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相关的简便运算,由于学生已有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所以本课时的主要目标是对“两个数相乘”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以及对简便运算方法的提升。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逐步学会了不完全归纳法和用字母表示数学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在学生日常的自学活动中,重视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重视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所以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正逐渐提高,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搭积木吗?

生:喜欢

师:我们的淘气也很喜欢搭积木,而且聪明的`他还从其中发现了一些数学的奥秘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与发现。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播放课件1,出示情境图。(用小正方体搭成的一个长方体的一面)

师:你知道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横着数一行有5个小正方体,一共有4行,5×4=20个。

生:竖着数一排有4个小正方体,一共有5排,4×5=20个。

师(板书5×4=4×5)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积相等,(求的就是一个整体)

师: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发现什么奥妙吗?

生思考,汇报(数字相同,交换了位置,积不变)

师:你们的发现淘气也找到了,不过喜欢思考的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都不变呢?

生:……

师:请你帮淘气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验证一下行吗?

生举例验证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例子,也就是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生说师板书:

a×b

GZ85.com延伸阅读

乘法交换律教案内容十篇


经过细心的总结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归纳了“乘法交换律教案”,请注意以下内容仅供参考。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教案是学生学习的管理和评价工具。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经历教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现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渗透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猜想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主题图,向学生介绍“爱心助学大行动”,某商店为帮助贫困山区学生特别举行义卖活动把营业额全部献给希望小学。看,小胖和小亚也来帮忙了

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究阶段:

1.投影演示:(果汁)师:小亚和小胖各有多少罐果汁?合起来桌上有几罐果汁?谁能列式计算?

师:谁能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18,和都是26,而不同处只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

师:因为8+18=2618+8=26所以8+18=18+8

师: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

(1)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

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加?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归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符号或字母)

例:◆+●=●+◆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

(3)竖式计算74+641

师:运用加法交换律,我们还可以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74验算:641

+641+74

715715

小结:验算时,可以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再加一遍。也可以用原来的竖式,把每一位上的数从下往上再一遍。

2.投影演示:

(1)图中小箱里共有几罐果汁?6×3=183×6=18

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以上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2)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问题:等式左边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每一组等式的左右两边又有什么联系?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乘法交换律。刚才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话归纳了一下,那么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出示结论)

小结: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3)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两组相互交流。

(4)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数,那么乘法交换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b×a

三、运用阶段: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数

()+270=270+80400+500=()+()()+56=()+44a+()=b+()

2.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4×71=()×()25×976=976×()45×()=55×()303×786=()×303()×▲=()×■()×54=54×37()×()=c×Da×()=c×a

3.竖式计算

64验算:27

×27×64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并且学会了用字母来表示。还学习了用这两个运算定律来验算加法和乘法。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8+18=263×6=18

18+8=266×3=18

8+18=18+83×6=6×3

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规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了哪些运算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吗?

乘法有类似的运算规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律。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大胆猜测。

谈话: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

这些运算规律是怎样的吗?

2.出示P61例1的插图。请你结合这副图来解释乘法中有怎样的运算规律?

学生结合图解释。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得数相同,建立等式

提问:(1)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2)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3)你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指出: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2、出示例2,独立列式解答

(1)你是怎样列式的?

(2)你能把上面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3)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你能有字母公式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5)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三、巩固规律,运用理解

1、第62页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填写理由。

2、第62页第1题

分组计算,引导比较:这两题哪道计算比较简便?那么另外一题你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也使计算简便吗?怎样解决?

学生发现只要将原本不简便的题目改成可以简便计算的题目,然后再计算。

3.教学试一试。

先判断按照原来的计算情况这两题的计算简便吗?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这两题吗?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评讲时提问:①哪两个数可以相乘?为什么要把这两数相乘?②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小结:连乘时,如果有两个数乘得的积是整十、整百,可以把这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就比较简便。

4、第62页上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指名交流。

5、第63页上的第6题

齐读题目,说明:你现在知道原来我们为什么用交换乘数位置再乘的方法来验算的原因了吧。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呢?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课前思考:

1、例题的教学可以仿照加法交换律进行。先引导学生根据乘法意义填写等式,并列举更多的同类等式,积累感性认识,进而探索、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交换律。

2、有了学习前面三个运算律的经验,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现其相同与不同点,并列出相应的等式;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进而抽象成字母表达式,理解乘法结合律。

3、在做试一试中的题目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重点讨论先算哪两个数想乘,为什么要先把这两个数想乘。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课后反思:

1、学生在具有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感觉比较容易,而且理解的较好。并能把两者进行比较找到其中的相同和不同。

2、练习中个别学生没有很好的记:25*4=100,125*8=100024*5=120,因此很简单的计算还是有学生错。下节课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教后反思:

这课在教学的时候感觉比较顺,学生很容易接受。在作业中发现,类似于想想做做第1题最后1题的题目,学生做不好,往往是只写了一种运算律,或者是两种都写到了,但写成了乘法交换结合律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有必要的示范与提醒。

我发现学生在做想想做做第三题时,好多学生都用简便方法计算了,我设想如果把这道题目放到课一开始,让四个小组各做一道,通过比赛的输赢,导入新课,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

教后反思:

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了前面的加法的运算律作为基础学生学起来比较得法,并且通过比较其中的异同,学生更能进一步理解.这一点和邵老师的感受是相同的.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经过交换律和结合律变换过的式子学生似乎不是很清晰地能够辨认出来,常常只看到表面的东西,类似看到小括号就认定是运用了乘法的结合律。而简便计算的结果与我们课前预测的情况要糟一些,学生在计算中还是出现了许多错误,类似25乘4,45乘2,35乘2这样的计算依旧不是十分熟练。也有很多学生在简便计算时不能很快地发现某两个数先乘比较简便。今天是第一节新课,看来需要熟能生巧。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3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61-6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1-4题。

2、教材的编排情况及地位。

乘法的这两个运算定律,跟学生前面所学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类似,也是由生活情境的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等式,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并在小组里交流,发现并归纳出乘法运算律。乘法的运算律,不仅有助于加深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而且在以后学习中也要经常用到。因此,这些运算律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规律性知识进行探讨,自觉应用中,并在应用加以巩固。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运算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新课程》提倡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对这两种运算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创设情境、动手操作、玩游戏活动等活动,并组织学生探索、合作、交流、参与讨论,使学生发现并归纳出乘法运算律,既使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成为学习数学的小主人,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在之前几个年级里,通过对四则运算学习和前几课时加法运算律的学习,对乘法运算律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在合作探索运算过程及掌握运算律时,我提倡联系加法运算律的推导方法进行学习,这一点会大大地减少学生推导乘法运算律的难度,为学生探索知识过程提供了一个构建知识的桥梁。

成功的数学教学策略应该让学生既“学会”又“会学”,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教本课时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情境教学法:在导入环节时,我通过设计联系学生生活现实的情景,找出生活中常见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是联系的,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法:在推导乘法交换律环节时,我让学生用小石子或火柴,动手“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3、游戏法:在巩固知识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设计了游戏教学法,找朋友活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抓住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感悟知识的形成。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1)要求学生上台排队:5人一组,组成4组。(提问:共有多少人?有几种列式?)

(2)(教师口头表达)学校买来15箱课外书,每箱有25本,每本4元,用了多少钱?看谁算得最快。

(这样创设情境,提出启发性问题,既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导入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做好铺垫。)

观察插图,说说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要求“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感性上掌握乘法交换律的特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出示例题插图,弄清题意。

2、合作、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点都是两个数相乘积相同;不同点是两个因数位置交换了。

2)分析,发现规律。

(1)“摆一摆”,“写一写”类似的等式。

发动学习动手实践、操作,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火柴,同桌合作学习,摆放要用乘法算的火柴,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2)学生自由汇报摆放好后所列的等式。

小组交流、讨论,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经过活动,既突破了重点、难点,掌握了乘法运算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实现了“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发展思维。)

3)归纳知识: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换律。

这一点要求在认识加法运算律时,学生已掌握用Δ+Ο=Ο+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学生会联系加法运算律,根据已有经验写出相应的Δ×Ο=Ο×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这样既加强复习旧知,学习新知的训练,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表示两个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

5、运用知识。

(三)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例题: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个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2)展示学生解题方案,畅谈解决方法。(指名板演,并分别说说每种解题思路。)

(3)交流两组解法异同。

教师帮助学生小结:相同点是,三个数相乘,三个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点是左边的式子是先把23和5相乘,再和6相乘,右边的式子是先把5和6相乘,再和23相乘。

3、分析、发现规律。

(1)请同学们将这两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归纳概括: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数相乘,它们积不变。

4、归纳知识。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3个因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四)做游戏,复习反馈。

1、出示动物头像,上面分别有根据乘法运算律,写出来的两组相等的乘法算式,标有算式相等的动物是好朋友,请同学们看准后,帮他们找到好朋友。

2、教师把一组小企鹅图画贴在黑板上,一组小企鹅卡片发给学生,两组企鹅身上都分别写着乘积是整十、整百或整千的'因数,学生拿着卡片根据要求找朋友,并贴在相应的图画上。

(创设情境,经过游戏活动,将枯燥、理论化的知识变“活”,学生会在快乐的氛围下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一项找朋友游戏,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巩固;第二项找朋友游戏是为了让学生重新熟记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两个因数,为下面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做好铺垫。

(五)反馈练习。

1、教学“试一试”

(a、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会发现先乘能得到整百、整十的数相乘,运算比较简便;b、都用到了今天学习的运算律。)

2、完成“想想做做”。

这里,我根据新课程理念,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交流汇报、总结。培养了学生能力,教师只起引导、促进的作用。

(六)达标测试题。

1、填一填。

45×23= ×45 运用的运算定律:

62×25×4= ×( ×4) 运用的运算定律:

×(20× )=5× ×15 运用的运算定律:

2、算一算,比一比。

(1)妈妈卖了72千克猪肉,每千克12元,共卖了多少元?(列式计算,并用乘法运用律验算)

(2)绿园区有25块草坪,每块草坪的面积都有平方米,每平方米收瓜菜4千克,共收瓜菜多少千克?(用简便方法运算)

本练习的设计,一方面突出了思维的训练,具有层次性;另一方面注重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七)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今后如何应用?(通过提问题式结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知识,对老师来说也是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微型教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年级学生从一般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数学P61-6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并交流: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你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二)教学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还可以53所以35=53请大家观察这个等式,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照着样子,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4、反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教师板书。他写的对吗?还有吗?

5、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等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6、交流发现,充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归纳出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交换律(板书)

7、字母表示如果用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你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ab=b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并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充分的交流,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交换律。]

(三)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例题2

2、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吗?

3、让学生自主解答

4、交流解答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还能怎样算?

5、这道题目有两种方法,那你能用=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吗?(235)6=23(56)请大家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一下。

6、交流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说说,找出相同点:结果一样,数字一样。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7,那你能照着再写几组这样的等式吗?

8、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9、请大家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10、交流发现,让学生说一说,归纳出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3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1个数,它们的积不变。

揭题:这就是乘法的结合律。(板书)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那乘法结合律可以怎样表示呢?得到字母表达式:(ab)c=a(bc)让学生读一读,并再说说乘法结合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并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充分的交流,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结合律。]

(四)初步应用,

教学试一试

1、前面,我们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进行简便计算。那乘法行不行呢?

2、出示题目,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两题吗?

3、交流方法: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有不同方法吗?(如果有,都板书出来,进行比较)为什么这样简便?

[设计意图:要使学生认识到:仅仅应用乘法结合律,还不能使计算简便,还得先应用乘法交换律交换乘数5与37(或37与2)的位置,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简便的关键。]

(五)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

1、先填空,再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最后一个先用交换律,再用结合律,如果学生不清楚,分步写出来转换过程。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计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

2、先算一算,再比较哪种方法简单?说说第2小题为什么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3、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连乘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最快?让学生体会先算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比较简便。

4、想想做做

5让学生说说从图上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吗?让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方法,说说哪种计算简便?

(六)课堂小结

三、教学理念的设计: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本教学中也有体现,例如在进行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在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概括,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记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就能获得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在巩固练习阶段,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又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教学内容:国标本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数学P61-6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并交流: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你能解决什么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

(二)教学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还可以53所以35=53请大家观察这个等式,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照着样子,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4、反馈,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教师板书。他写的对吗?还有吗?

5、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等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先把你的发现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6、交流发现,充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归纳出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交换律(板书)

7、字母表示如果用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你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ab=b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并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充分的交流,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交换律。]

(三)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例题2

2、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吗?

3、让学生自主解答

4、交流解答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还能怎样算?

5、这道题目有两种方法,那你能用=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吗?(235)6=23(56)请大家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一下。

6、交流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说说,找出相同点:结果一样,数字一样。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7,那你能照着再写几组这样的等式吗?

8、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9、请大家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10、交流发现,让学生说一说,归纳出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3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1个数,它们的积不变。

揭题:这就是乘法的结合律。(板书)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那乘法结合律可以怎样表示呢?得到字母表达式:(ab)c=a(bc)让学生读一读,并再说说乘法结合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并通过观察比较,以及充分的交流,发现规律,再逐步抽象、概括出乘法结合律。]

(四)初步应用,

教学试一试

1、前面,我们运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进行简便计算。那乘法行不行呢?

2、出示题目,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两题吗?

3、交流方法: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有不同方法吗?(如果有,都板书出来,进行比较)为什么这样简便?

[设计意图:要使学生认识到:仅仅应用乘法结合律,还不能使计算简便,还得先应用乘法交换律交换乘数5与37(或37与2)的位置,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简便的关键。]

(五)巩固提高、完成想想做做。

1、先填空,再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最后一个先用交换律,再用结合律,如果学生不清楚,分步写出来转换过程。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计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

2、先算一算,再比较哪种方法简单?说说第2小题为什么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3、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连乘的积让学生说说怎样算最快?让学生体会先算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比较简便。

4、想想做做

5让学生说说从图上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吗?让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方法,说说哪种计算简便?

(六)课堂小结

三、教学理念的设计: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本教学中也有体现,例如在进行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在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概括,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记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就能获得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在巩固练习阶段,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根据算式中数的特征,灵活的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25()=100125()=1000

2、把下面各数改成用其中一个数是上题括号中因数表示的

数:36=12=16=

32=28=24=

44=

第2题中有符合要求的多种填法,要求学生均能填出。

(二)教学新知

1、例题教学。

(1)用25与准备题等号左边的数相乘。学生四人小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寻找特征。

(2)用125与下面哪些相乘,便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使计算简便?为什么?由四人小组先组织讨论这一问题,教师巡视,选取典型的做法让学生上台板演,大部分完成后讲评。

(3)小结: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学习的简便计算有什么特点?

2、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在下面各题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数。

学生填上合适的数后,校对并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和最后结果。

(2)练一练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纠错。完成后板演、校对、讲评。

(3)变式练习

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完成后校

对。如发现大部分学生后面3题错误严重时,可停下来让学生口答讨论。

(4)应用题

练一练第4题。先请学生读题,再根据题意说出解题

思路,然后列出综合算式,并选择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三)总结

(四)作业

《作业本》[11]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6

一、复习引新。

1、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吗?

2、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的结合律吗?

3、口算。

15脳2脳1225脳4脳1735脳2脳2

45脳2脳94脳15脳135脳4脳37

提问:上面各题口算时为什么比较方便?

指出:连乘时如果两个数先乘得的积是整十整百,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就比较简便。

4、引入新课。

应用刚才复习的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这节课就学习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课。

1、用简便方法计算35脳1825脳16

35脳18

=35脳(2脳9)想:把18看成2与9的积,应用结

=(35脳2)脳9合律,先算2乘35.

=70脳9

=630

25脳16

=25脳(4脳4)提问:25和几相乘得100?

=(25脳4)脳4把16看成几和几的积?

=100脳4

=400

2、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

45脳828脳1525脳12

指名扳演,集体订正。

小结:在乘法计算时,如果有两个乘数相乘的积是整十,整百的数,就可以应用乘法的交换律或结合律,把这两个数先乘,再和其他乘数相乘,使计算简便。

三、想想做做。

1、P63、7

先独立填表,再观察和比较,说说积是怎样变化的。

2、P63、8

分组出示,计算完后比较。

四、布置作业

P63、第6、9、10题。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35脳18

=35脳(2脳9)想:把18看成2与9的积,应用结

=(35脳2)脳9合律,先算2乘35.

=70脳9

=630

25脳16

=25脳(4脳4)提问:25和几相乘得100?

=(25脳4)脳4把16看成几和几的积?

=100脳4

=400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7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1.猜谜激趣,唤醒旧知。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口述谜语,以猜谜的形式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猜出是纽扣之后,教师顺势牵引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回忆:在数学学习中,哪个知识点涉及到交换位置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时也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埋下伏笔。

2.知识迁移,探究体验。

探究数学规律是有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和感受及时地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计算作铺垫。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活动卡

教学过程

⊙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师: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纽错了,衣服穿出去会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的加法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谁能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与乘法有关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探究新知

1.解读主题图,引出例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主题图中给出了哪些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你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例5、例6的问题)

①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例5: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呢?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先想一想,再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4)指名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

汇报,可能有两种列式方法:

方法一 4×25。

方法二 25×4。

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2:我列举的算式是8×25=25×8=200。

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学生总结,教师引导,课件出示后学生齐读,师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5)你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a×b=b×a)

(6)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用过,在进行乘法验算时)

(7)反馈练习。

①下面有两道题需要同学们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填空。(教材25页“做一做”中第一排的两道题)

②数学小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不错,所以老师决定做游戏奖励你们,这里有几道题,如果你认为这道题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就举手,如果你认为这道题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就不举手。

3×15=5×9 a×b=b×a

34×0=0×34 8×3×9=8×9×3

3.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还可能有什么运算定律?选择例6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一下。

(1)课件出示例6: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呢?(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先想一想,再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 先求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125×2

=250(桶)

方法二 先求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10

=250(桶)

(4)在这两个算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根据课件出示的活动卡,小组合作寻找规律。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卡。(见课堂活动卡)

(5)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算式的数字、运算符号、数字顺序、结果都相同,只有运算顺序不同。

小组3:我们小组发现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我们还举例进行了验证,如(30×5)×4=30×(5×4),125×(8×4)=(125×8)×4。

小组4:我们小组也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根据加法结合律我们给这个规律起了个名字,叫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不少,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结合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6)反馈练习。

教材25页“做一做”中第二排的两道题。

提问:做这两道题时,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既关注了学生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43503025015415+15+15+15

4+4+4+4301260404259+9+9+9+9

2.导入: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指名读题.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下载

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或竖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怎样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该怎样解答呢?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教师板书)

(2)对比例1中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提问:从上面的算式关系,谁能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补充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下载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3)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想一想: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中,有没有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

启发学生举例:31=311=130=000=0(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都和哪几个数有关系?

教师归纳: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12080+90+7015+15+15+20

②判断: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2演示课件乘法交换律出示例2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51240020○20400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相等.

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19=91001218=218a+b=b+a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232=32□3941=□□

(2)教师提问:

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换律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ab=ba)(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这里a、b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教师提问:以前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交换律.)

(3)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225105424

三、巩固发展

四、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1和0的乘法特点)

五、布置作业

教材62页1、2题

1题、应用乘法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1)一幢宿舍楼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可以住15户.一共可以住多少户?

(2)一头牛重500千克,一头大象的重量是这头牛的10倍.这头大象有多重?

2题、根据运算性质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2574=□□7

(6025)□=60(□8)(125□)□=125(914)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1、例2及做千做,练习十三第1、2题。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

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明确1和0在乘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二)能力谰练点

借助观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

力。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性及发展性。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进一步抽象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一)镭蛰孕伏

1,口算:1435030250154127

22430126040425165

2.导人: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勺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投影),指名读题,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

L排?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怎样解答?还可以怎样解答?弓1导学

E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或6+6+6+6+6: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

(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

交简便。

得出结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反馈练习: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助+12080+90+7015+15+15+20

②判断:(投影出示)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3)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蚜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乘

零的结果叫什么?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4)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我们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如56表示的是几个

目同加数?13呢(教师板书)03呢?依据13;303启发学生说出:

11;130;000;0(教师板书)

我们看这几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0有关系)这些数和1相

乘,得到的积都是什么数?和0相乘呢?

说明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0512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

相等。

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

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回答总结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

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009二9100218二218O+6二6+O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2)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用。和6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

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o6=60

教师指出:这里o、6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关于乘法交换律,实际上在过去我们早已接触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

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说出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

交换律,另外,应用乘法交换律还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容易。

(如果873交换位置再计算比较容易)

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投影出示)

学生练习,将写在胶片上的题再打出来,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现

A组:

1,填空:

56+56+56+56

7548二48()

口6二()()

一个数和1相乘得(

一个数和0相乘得(

2.计算下列各题并验算:

365420

B组:

1.填空:

18+18+18二()(

354改写成加法算式是(

()o:()20

2.哪些式子连起来后,使用了乘法交换律?

15169+7

9+720xx

20xx1615

O0

3.计算并验算:

101020xx2345060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答:一盘可以放30个鸡蛋。

例1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13二303二031二3

11=130=000=0

例2交换律

56=6540020=20400

101000=100010O6=6O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10

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①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意义。

②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得出乘法交换律。

③会用字母公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并会利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和验算。

④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知识的正迁移,自主探究乘法交换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回忆加法交换律

师:同学们还记得加法交换律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或者公式,或者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加法交换律?

生:a+b=b+a2+3=3+2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提出问题:

师:学了加法交换律你有什么想问的?

师:同学们加法具有交换律,减法、乘法、除法,也具有交换律吗?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

生:减法、除法没有,乘法有。

二、猜想验证,合作探究

1、提出假设

师:①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到底是否成立,我们必须想办法去验证。

②用什么办法去验证呢?

生:用算式法验证

师:得出结论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2、探究要求

(1)验证,减法、乘法、除法是否具备交换律、请写出算式。

(2)你发现什么结论,记录下来。

(3)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

3、小组合作探究。

4、汇报、验证规律。

三、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小结:减法和除法不具有交换律,乘法具有交换律。

师:你能举出乘法交换律的例子吗?这么多的例子举也举不完,能用字母公式表示一下吗?用字母表示ab=ba。

师:用语言怎样说?它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乘法交换律板书课题。

师: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生:先假设(猜想)再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师:其实许多数学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研究。

四、思考引领,应用知识

1、根据乘法交换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72=72□38160=□□54a=□□

8200□=□□409□=□□□□=□□

2、把相等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57+8612108

1648275+89

1081282164

89-7586+57

3、联系实际,巩固达标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在什么地方用到乘法交换律?

生:做乘法验算时,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乘法,就是应用了这个定律。

4、计算下面两道题,并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140251=108123=

(1)指名板演、集体练习

(2)讲评:在这两题的验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验算时只用乘2次,使计算简便。

(3)那你们说学了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呢?

生: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师:利用发现的规律,说一说。

5、下面哪些题目利用乘法交换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①444213④555632⑦2680310

②302512⑤450208⑧723456

③700542⑥1800635⑨109606

总结交流:

(1)因数中间有零或者未尾有零交换位置相乘一般情况下可以简便计算过程。

(2)其中一个因数由重复的数字组成的,利用交换律计算也有简便。

5、两个数交换位置相乘,有时会有简便的地方?想一想,三个数相乘利用交换律是否有方便之处呢?

师出示:47325=42573=10073=7300

生举例:27350=25073=10073=7300

总结交流:三个数相乘,若其中两个数相乘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交换位置相乘有方便之处。

五、全课的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教案范例


本精选文章“加法交换律教案”将为您呈现更多知识和见解,请您在阅读后,继续关注并收藏本页。教案和课件对于老师的日常教学很重要,制定精心的教案和课件可以帮助老师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因此,每天都需要老师认真规划并准备好教学教案和课件。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P28-2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鼓励猜想

1、出示图片牛顿与“万有引力”

2、引入“牛顿因为一只苹果掉下来打到他的`头上,大胆猜想,是不是所有物体都往下掉呢?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在平时也要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努力从中探索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猜想

(一)故事激趣,初次猜想

1、朝三暮四

猴妈妈给小猴们分配桃子,“早上给你们每人3个,晚上每人4个桃。”小猴们很不乐意,“太少了,太少了!”吵着要妈妈多分一些。猴妈妈说:“好的,早上给你们每人4个,晚上每人3个。”小猴们拍手欢呼。听了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说点什么吗?

2、初步感知,大胆猜想

出示:3+4=4+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适时板书)

(二)广泛举例,验证猜想。

师:这里是3和4的位置交换了,和没变。仅凭一个例子就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似乎草率了一点。我们不妨把这个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的结论加上“?”)

师:既然是猜想,想不想知道猜的对不对?

生:想。

师:我们还得举例验证。

1、举例要求:

(1)任意两个数,求出他们的和;

(2)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求出两个数的和:

(3)比较两次的结果,判断式子是否相等。

2、学生汇报,师板书。

3、小结:根据自己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猜想是对的。(同时将“?”改成“。”)

4、揭题: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叫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师板书。

5、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1)观察自己仿写的式子,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

(学生可能使用文字,图形,符号等方式)

(2)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6、追问:加法交换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7、原来,猴妈妈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中的“变”与“不变”,轻松的解决了分桃的问题,其实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也不知不觉的运用过?(加法计算“验算”的时候)

(3)出示教材56页的例题情境图。

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45(人)17+28=45(人)

(三)规律延伸,猜想拓展。

1、根据反思,拓展规律。

师:同学们真棒,从个别例子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获得了加法交换律。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的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那么“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其它三种运算中呢?

生可能会说出以下几个想法?

“猜想二: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不变?”“猜想三: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猜想四: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

“猜想五:几个加数时,变换加数的位置和也不变?“

2、举例探究,验证猜想。

师:现在同学们又有了不少新的猜想。这些是与众不同的、全新的猜想!如果猜想成立,它将加大我们对“加法交换律”的认识。那这猜想对吗?又该如何去验证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用合适的方法试着进行验证。

3、汇报交流,验证猜想。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二”又是怎样验证的?请生汇报,观察、总结

小结:a、验证的结果是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会变,猜想不成立:b、只要能举一个反倒,就能验证猜想肯定不成立。

(2)验证猜想三。

师:哪些同学选择了“猜想三”,又是怎样验证的?学牛汇报,观察、小结: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验证结果是积不变,猜想成立。这就是我们将来要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这样的规律。简洁交换律:axb=bXa。

(3)验证猜想四

师:哪些同掌选择了“猜想四”,又是怎样做的?

学生汇报,观察、小结:验证结果是“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会变。”猜想不成立。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2】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自学提纲(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1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8页例1,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1、填空题。

(1)360+482=( )+ 360 128+275=125+( )

(2)( )+ 78 =78 +149 133+( )=125+133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2)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简便计算。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3】

师:咱们来做个游戏,我说3+2,你们就说2+3,看谁反应快。明白吗?现在开始。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现在请一个同学上台,把我们游戏的算式用等式逐一写在黑板上。

师:从刚才这位同学写的等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吗?

生(乙):我发现,两个加数不但交换了位置,而且左右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也就是说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你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表示刚才发现的运算规律吗?

生(甲):我认为用符号可以表示,两个数就用不同符号表示,比如用○和□,这个规律就可以这样表示:○+□=□+○

师:这道等式表示了加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运算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

反思:

1、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规律。

2、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由数到符号的演变过程。最终通过交流互动生成由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样富有生气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1、根据例2情境图中信息列出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尝试计算

3、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4、教师板书出学生的算式及答案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5、对比上面的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9页例2,并完成自学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学生自学,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以掌握学生学情)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387+425=( )+ 387 525+( )=137+ 525

300+600=( )+( ) ( )+65=( )+35

2、连线

56+68 150+(25+75)

150+25+75 50+B

B+50 68+56

A+B+100 A+(B+100 )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互探(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他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引导学生正确地计算,鼓励学生分工合作,探索交流,教师巡回辅导,发现、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师生互探

1、解答各小组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

(1)让学生提出不会的问题,并让学生解决。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生还遗留的问题。

(3)如何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优点?

2、教师有针对性地请不同做法的同学汇报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四、达标训练(1--3题必做,4题选做,5题思考题)

1、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题。

(1)78+25+22 =78 +( )+25

(2)376+175+25=376 +( + )

2、连线。

147+(72+28) A+(B+100 )

A+B+100 147+72+28

3、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52+27+73 285+15+77+23

课堂小结: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学生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教师要适当补充总结)

五、堂清检测

(一)出示检测题

1、根椐加法的运算定律填空

(1)450+320=( )+ 450 65+95=95+( )

(2)( )+ 100 =100+150 250+( )=125+250

(3)78+25+22 =(78 + )+( )

(4)495+125+75=495 +( + )

2、下面的哪些算式符合加法结合律,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1)A + ( 30+9 )=A+ 30+9

(2)15+ ( 7+B )= (15 + 7 )+B

(3)10 + 20 + 30 + 40 =10 + (20 + 30) + 40

3、连线。

87+22+78 (79+83)+17

498+125+75 498+(125+75)

(138+136)+162 87+(22+78 )

79+(83+17) 138+136+162

4、简便计算。

98+72+28 215+85+73+27

(二)堂清反馈:

作业布置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一说)

提问: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提问:还可怎么列式?板书:17+28=45(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板书:28+17=17+28(学生齐读这个等式)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得完吗?

谈话:既然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板书省略号)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并作相应辅导。教师实物投影出学生写得情况。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生:a+b=b+a

提问:a和b分别代表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来研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运算律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1)您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吗?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没有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号两边的加数不同。)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快不快。

游戏:对口令

师:83+17=

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四、探索加法结合律,自主合作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问题(2):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问:你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23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6】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书中把两部分内容编排在一起。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交换律,然后在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迁移过来。让孩子们大胆猜想,进而验证,得出乘法交换律。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本单元所学习的几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因此,这些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换律又是这数学大厦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有,学习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不要简单地让孩子们学习运算定律,而是重在渗透给他们去猜想、验证并得出结论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验证,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渗透给学生用“举例验证法”来验证规律存在的真实性数学学习方法。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该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本节课分三部分教学。

(一) 复习引入,得出加法交换律。

(二) 知识迁移,得出乘法交换律。

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预设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用合适的方法试着验证。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法交换律教案【篇7】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

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天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单?(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特困生。)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2)(39+34)+2和39+(34+2)。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在这两组算式中。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研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

生汇报:

(325+82)+18=325+(82+18)…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

4.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加法交换律教案收藏


资料的意义非常的广泛,可以指需要查到某样东西所需要的素材。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需要用到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小编特别编辑了“加法交换律教案收藏”,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1

要求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过的乘法的运算规律。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公式又是什么呢?)

1、由生活引入,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换的含义。

数一数:本班男生的人数和本班女生的.人数,求本班一共有多少人?

结果无论哪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分析比较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突出强调“交换”的意思。结果表明:两个式子的加数交换了位置,但和不变。再要求学生自己举一两个例子来试试看。

2、出示题目: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很丰富,看,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先算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28+17人,再算全部的人数:(28+17)+23人。

方法二:先算一下女生,再算一下他们加起来一共是多少人:28+(17+23)人。

结果表明,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3、再举书本中的例子来说明结合的两个数的条件和原因。

=(50+40)+(7+9)因为50+40=90,90是一个整十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1、书本P47(3)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列各式。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置。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2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于河街办实验小学王增武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全体学生

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了解

(2)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3

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图片,提取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展开对加法结合律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师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或符号来表示这两 个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和律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结合律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你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出示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相应的信息解决在练习本上。

(4)小组讨论

(5)每组出一名同学汇报:

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a、39+34+2和34+2+39。

b、(39+34)+2和39+(34+2)。

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a、3472+1206+786和1206+786+3472

b、(3472+1206)+786和3472+(1206+786)。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谈话: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下面请大家用“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屏幕出示:思考讨论。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试着举例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

(2)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你们的发现一样吗?

(4)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你能试着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这条规律吗?

板书:(a+b)+c=a+(b+c)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1)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认为它们是一对算式好朋友呢?(因为它们的得数相同)

(3)观察比较:

请同学们再仔细这几组等式,你又有什么发现?(等号两边算式的加数相同,得到的和是

一3样的,只是加数的位置变了。)

这是加法的另一个规律----加法交换律。(板书)

(4)你能用简便的方法表示出这个运算律吗?(a+b=b+a)

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的时候)谁能结合这个字母算式在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并认识了两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a+b)+c=a+(b+c)和加法交换律a+b=b+a。那么,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把它运用到实际的计算当中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2.试一试:

282+67+33126+235+174

订正时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那种计算方法更好,为什么?在计算得过程中,你都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运用的目的是什么?使学生明确,正确使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课件)

同学们真棒,在计算得过程中不仅探索发现了加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些其他的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计算第三道题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比较哪个计算简便?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2.自主练习第2题。说说下面的等式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3.看谁算的对又快:382+28+72427+403+397270+560+730。。。

4.要使计算简便,方框中的数可以是那些?为什么?23+89+()()+14

8+5864+()+36+125

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回去后动脑筋想一想,加法中有运算律,减法中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运算律呢?你能不能用今天学习的发现规律的方法探究减法运算中的运算律?

课后反思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探索学习。通过对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分析了解,首先让学生亲切的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通过真实数据的展示,将“保护母亲河行动”与数学学习融为了一体,既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a+b)+c=a+(b+c)

观察:(39+34)+2=39+(34+2)

(3472+1206)+786= 3472+(1206+786)

验证:(325+82)+18=325+(82+18)

(3470+1210)+790=3470+(1210+790)

······

结论:(a+b)+c=a+(b+c)

加法交换律a+b=b+a34+2=2+343470+1210=1210+347012+31=31+1278+96=96+78······a+b=b+a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并应用加法交换律,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推理能力及应用能力。

4、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加法的交换律,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加法意义的理解及概括。

教学用具:每位学生若干支笔(学生准备)、投影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同学们都把自己的笔按老师的要求准备好了,现在请同学们,数数自己的笔有多少支,然后把自己的笔都拿在手上。(学生活动)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笔和同桌的笔合并在一起,看看两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支。(学生活动)

老师很想知道你们的两束笔合并成一束笔的结果,谁能告诉我?你能用一个数学算式来表示吗?(指名学生汇报,板书学生的算式)

同学们都用了加法算式来表示,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加法的天地,来了解加法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二、新授

1、加法的意义的教学

(1)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及例1线段图)请同学们默读题目再在练习纸上解答,再想一想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学生解题)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学生的算式:137+357=494(千米)357+137=494(千米))

现在我们已经列了几个加法算式了,我们来观察算式,=左边的数称为什么?有几个?(加数,有两个)=右边的数称为什么?(和,有一个)

你能说说什么叫做加法吗?(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得出并出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反馈练习:(出示习题)列出算式,并应用加法的意义说说下面各题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1、学校举办环保手抄报评比活动,三年级制作了47份,四年级制作了43份,三、四年级一共制作了手抄报多少份?

2、同学们为美化校园,低年级捐花67盆,高年级捐花85盆,全校共捐花多少盆?

(学生在练习纸上列算式,指名汇报)

(2)有关0的加法计算

(指导学生观察板书的算式)老师从这些算式中发现和都是比加数大的,那我就推想所有的加法算式中和都比加数大,谁能帮老师判断一下这个推想对吗?为什么?你能举出例子来吗?(板书例子:0+0=00+3=34+0=4)

原来老师的想法是错误的。从同学们举的例子我们又可以发现些什么呢?(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得出并出示: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2、加法交换律的教学

刚才我们在解答例1时,就有同学列出了两个算式,(指导学生观察算式)比较两种列法,137+357和357+137的计算结果是相等的,都是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有多长,也就是说137+357=357+137。

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18+17〇17+18

124+235〇235+124

0+25〇25+0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指名学生汇报板书)

观察同学们举的这么多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呢?(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得出并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现在同学们都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了,(出示题目)那来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9+7=7+9()10+1=10+1()

2+0=0+2()20+8=2+26()

谁能告诉老师要判断等式符不符合加法交换律,我们必须怎样来判断呢?(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和变不变,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大家想一想怎样能把这一规律表示得既简单有清楚呢?(用字母表示可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用字母a和字母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指名学生回答,板书a+b=b+a)

说明:a和b可以表示0、1、2、3、......中的任意一个数,用a+b=b+a就可以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比如a+b=b+a可以表示2+1=1+2、137+357=357+137、18+17=17+18等等。

我们学习掌握加法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了。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用到了加法交换律?(笔算加法的验算方法)

(出示)用交换加数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下题结果。

7896+53267=61063()

7896验

+53267算

61063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

三、巩固练习(机动)

(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

四、小结

今天学的知识,哪些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给其他同学听听。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57页的命题及58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去处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 好,现在开始:“千万”(生:万千);“语言”(生:言语)。很好,接着来,回答声音再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贴出)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 二、创设情境、探究例题 学习好,身体也要棒才行!为了增强体质,同学们都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让我们去看看吧!(出示例题图) 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 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版式写成这样的等式。 (板书)28+17=17+28 2、引导发现,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右边的算式和左边的算式相比较,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帮助学生发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3、验证 其它的式子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出示: 38+12○12+38 450+50○50+450 7000+0○0+7000 你们也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指名读一下。 总结通过那么的例子可以证明这句话是对的,  4、个性创造,构建模型。 问:用语言表示这一规律要说一句很长的话,比较难记忆。你能不能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或用字母把这个规律表示呢? 学生尝试用符号、图形或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巡视,并选一些典型的进行板书。(学生可能有类似以下一些表示方法:√+×=×+√ ▲+■ =■ + ▲ 甲数+ 乙数=乙数+甲数 a+b=b+a 等) 小结: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这就是加法的第一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6、联系旧知,简单应用。 这个规律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们记得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吗? 小练习:计算并验算 690+174= 提问:怎么验算,根据什么运算律?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读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发现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方法的算式,说说每个算式各是先算什么。 2、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说明由于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所以可以写成等式。板书。 (28+17)+23=28+(17+23) 3、提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结: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但两个算式加的顺序不同: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不管是哪两个数先加,最后的结果都一样。 4、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其他的式子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5、归纳加法结合律: (1)观察这三个等式, 最后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向你的同桌说一说? (2)如果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么样表示呢? (独立写一写)板书:(a+b)+c=a+(b+c) a、b、c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小结: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有哪些发现? 指出: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是在加法运算中存在的,涉及到的数都是加数。加法交换律只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律是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四、巩固练习1、“想想做做”1 同学们能不能分清什么是交换律什么是结合律呢? 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最后一题让学生体会在一个式子里既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又应用了加法的结合律。 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机动) 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听个小故事。 (1)、美猴王孙悟空从天宫带了许多跆业交ü山,他把这些多鲜美的桃子分给山上猴子。他对身边一只小猴说:“从明天起,我每天早上给你3只桃子,晚上给你4只桃子”。贪心的小猴一听不满意地说:“早上才3只桃子,大王太少了。请你多给点。”悟空灵机一动说:“那这样吧,早上4只,晚上3只吧!”小猴连忙高兴地说:“多谢大王。” (2)、其实同学们一定很明白这两种分法,桃的总和是……(生:一样多或不变的。) (3)、孙悟空在这则朝三暮四的故事中运用了我们数学中的运算律是(生:加法交换律),满足贪心小猴的要求。 我们同学今天学会了加法交换律,一定不会像故事里的小猴那么愚蠢了。   2、想想做做2。 说说其中的第二题和第四题是根据什么填的。 3、想想做做4。   把学生分成两小组完成下面两组题目。   38+76+24 (88+45)+12   38+(76+24) 45+(88+12) 每组中哪题更简便,为什么?使用了什么规律? 小结:看样子在加的过程中使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把能得整十整百的数先算,可以达到简便的效果。   五、全课总结,评价反思。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大家请看大屏幕,这些同学在进行体育锻炼,现在老师有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列式呢?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可以怎么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2、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这两道算式的得数怎么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等式,在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3、你们能够象这样再说出几个类似的等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说的对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学生算等号左右两边的得数分别是多少)

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板书:省略号)

4、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等式,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从中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学生发现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本子上试着写一写。指名回答。

5、大家都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我们一般都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个规律该怎样表示呢?板书:a+b=b+a。(学生读一遍)

6、教师指着板书指出: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也就是说: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7、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

指出: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8、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例题,观察比较

(1)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打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指名回答。

①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问:谁会列出综合算式?指名回答并板书:(28+17)+23

②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板书:28+(17+23)

请大家把这两题的答案算出来。

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它写成怎样的等式?

指名回答并板书:(28+17)+23=28+(17+23)

(2)枚举归纳。

课件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分4组每组计算一道。交流得数。

通过计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问:象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很多。(板书:省略号)

2、探索规律

(1)观察比较这些等式,并在小组之间讨论一下这些问题:

媒体出示:①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你能找到哪些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③从中你发现三个数相加,有什么规律呢?

(2)问:如果用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a+b)+c=a+(b+c)读一遍。

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师指着板书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刚才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律。加法的这些运算律在学习中经常能运用到。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完成P58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题目。(课件)

(2)让学生说说每一个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指名解答。

2、书本翻到58页,第二题,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直接在书上填一填。

3、多媒体出示4道题,男生做第一组,女生做第二组。

38+76+24(88+45)+12

38+(76+24)45+(88+12)

4、第5题:连一连,哪两片树叶上的和是100?(课件演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说说它们的具体内容吗?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6

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7例题,完成P58的“想想做做”。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播放《朝三暮四》视频)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猴子很笨,同学们很聪明,栗子的总颗数有没有变化呢?什么发生变化?

引入: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数学中也有类似《朝三暮四》故事里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研究一下?

谈话:天气渐渐转凉,学校要组织大家参加冬季比赛了,看,四年级同学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学生提到的问题可能有:跳绳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1)要求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跳绳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

谈话:既然得数相同,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改写成28+17=17+28

提问: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提问:你能照样子再写出几个像这样的等式吗?试试看。(学生动笔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说的等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板书三个)。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

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并作相应辅导。教师实物投影出学生写得情况。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是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说来说说怎么表示?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是加法运算律中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来研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

指名回答,为什么?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3)同学们学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同学们的反应快不快。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4)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计算中,哪些地方应用过加法交换律?

下面一道题357+218,请同学们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解决“跳绳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其他同学提到的问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7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骑车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同桌交流。

我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老师这里有几组算式 课件出示讲解过程

③ 1000+200 四位数加上三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还是不变

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表示。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最好呢?为什么?(简洁明了。)

谈话: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时)

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355+423=423+

总结: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法交换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教学加法交换律。

1、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又即将举行了,学校的同学们都在做充分的准备。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请学生回答。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等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同桌交流并汇报)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符号或文字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9、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的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交流不同的算法。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28(1723)

(为了看得清楚,我们给2817添上括号)

4、观察或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口算或计算一下。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a、b、c各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女生代表交换律,男生代表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小黑板)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4、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来听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桃子。几年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只桃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桃子,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象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只,晚上再给你们三只,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桃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哪些想法?

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人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男生做第一行,女生做第二行。表扬女生快,知道为什么吗?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6、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你能很快地找出哪两片树叶上的数的和是100吗?

学生在书上连线,同桌相互校对。

师:看来,在计算过程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到数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能不能凑成整百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

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思。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理念。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几组算式,从中总结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在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第4小题时,注意让学生说清应用的运算律,这样才能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很可惜,我引导得不是最合适,学生自己发现的不多。整节课,由于新授部分花时较多,显得稍有拖沓,导致了有些练习来不及处理。

"乘法交换律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