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端午粽优秀教案精选。
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在我们的平时工作生活中,会经常需要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既然如此,你知道我们的资料有哪些内容啊?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热】端午粽优秀教案精选”,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端午粽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航
1、出示目标:
①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②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③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①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②问: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③很好,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3、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二、预习文本,诵读指导
字词积累
三、探究展示
1、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2、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3. 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1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 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 居然可以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 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 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 除了“可以带壳切开吃”“可以用筷子挖着吃”“竟然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 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4、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5、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6、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四、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六、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端午粽优秀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
2、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饱粽子,了解粽子的各种口味。
3、乐于参与端午节的活动。
4、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号。
活动准备:
1、插艾草、划龙舟的图片。
2、活动前请家长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包粽子的方法。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
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为什么要跳江呢?
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
教师小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_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
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
教师小结: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
端午粽优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学习难点
学习品味富有情致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学习时数
二课时
教学设想
中心环节是阅读和讨论。
教学程序
预习、朗读、质疑、讨论、作业。
特别说明:预习是课上预习
第一课时
预习课上预习(自主学习)
七项任务:
1.读课文,查字典处理生字生词。(工具书:《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词典》等)
2.查找相关资料:作者、背景等。
3、详看课下注释,了解相关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
4、再读课文,同时标注自然段的序号并概括各段段意(一为说话方便;二为理清文章思路。)。
5、圈点勾画重要语句并作赏析,做旁批(一段)、眉批(一页)。
6、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7、写出自己的疑惑。
说明:
1、预习的阅读方式——主要是默读。(默读最有利于思考,多用默读,)
2、预习在课上预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让同学们互相展示收集的有关汪曾祺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接力朗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力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
听的思考: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说明设计目的:
(1)检查预习概况,包括字词。
(2)进行朗读训练:通篇朗读,加强朗读。
(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2、.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设计目的:锻炼快速整理信息的能力)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设计目的:训练概括能力。)
明确:
三、品味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朗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设计目的:(1)“用”课后题,由原来的二、三段扩展到全文,意在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2)继续训练朗读)
四、讨论:.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明确: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
五、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1.假如你向大家推荐《端午的鸭蛋》,请写一篇课文简介;
2.请你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或其他传统节日。
教学反思
一篇课文学下来了,静坐反思,几多得失。有几点比较满意:
一、学生学得很愉快。虽然是初次见面,但课前的有效沟通,以及一些方法的交流,师生减少了许多陌生,多了许多默契,有效的沟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课堂学生参与面很广,回答积极,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二、学生能掌握一些学习记叙类文章的一般的学习方法,因为预习课的七项任务,不但适合本课的学习,也适和其他课文的学习,能以此教给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基本方法。
三、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中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难以忘怀?”我设计了让学生用给定的句式:这是---------的鸭蛋,因为“----------”。前一问需要学生的概括能力,后一问则进一步锻炼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因为难易适度以及恰当的引导,学生做的非常好。
人常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确乎如此。尽管在这之前我非常认真的研究了教材,设计了教学,研究了学情,但依然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在备课时我就将“学习品味富有情致和特色的重要语句,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作为学习难点重点了,在自主学习时,也作了必要的引导,但在课堂上学生对本文的语言品析的依然有些遗憾,汪先生的语言风格确实独具风味,恰当的使用方言及淡淡的幽默学商再反复读文后,能有较好地把握,但对其‘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确实知其然却不能准确地说出其所以然来,虽然能说个大概,但总感觉未尽如意。课堂上很是纠结,遇到这种时候,教师该怎么办呢?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为我不想过多的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所以也就没有做太多的讲述,也因为引导不多,所以感觉这一语言风格品的不够。
端午粽优秀教案 篇4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收集有关端午的习俗或是龙舟竞技、或是诱人的香粽、或是悬于门上的艾草菖蒲等等,直观感受端午节的热闹与喜庆。
2、通过这样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学到了很多有关端午节的知识,更是让学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活动时间:
五月初五
三、活动地点:
八(2)
四、活动过程:
活动一: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个盛大的节日来临之际,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利用班会课向学生们作了详细的介绍。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草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挂香囊,赛龙舟,游百病等等。
活动二:收集端午节诗歌:
在“端午节”主题班会上,积极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端午节诗歌,感受屈原的民族气节。
活动三:心系灾区:
伴随着全国抗震救灾工作的不断胜利,在一年一度端午节来临之际,全班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亲手制作卡片寄托对灾区同胞的深切关爱和美好祝福。
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吃粽子等一些习俗,更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民风民俗,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端午粽优秀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节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朗读行文思路,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四、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本单元以民间文化节为主题,本文十分典型的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拈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内容简单但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细读此文,要引导学生欣赏作者优美语言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口味日常生活中动人底蕴。
五、学情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课型:
预习展示课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这首诗。)今天我们跟随汪曾祺,这位有着浓浓乡情,带着芬芳乡土气息的作家去他的家乡,看看他小时候过端午节吃些什么,玩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5分钟)(独学)
(一)出示学习提纲: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一遍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用简洁的语言给第1段、2-3段、4-5段拟小标题)
三、默读品悟,合作探究。(15分钟)(对学或群学)
(二)出示学习提纲: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他详细介绍了哪种习俗?为什么详细介绍?
2、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鸭蛋呢?跳读其中语句进行品析。
3、根据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夸夸“咱家乡的鸭蛋”吗?
示例:我家乡的鸭蛋是美名远扬,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会卖咸鸭蛋,必有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4、作者写端午的鸭蛋写了什么趣事?读一读,品一品。
5、探究:作者为什么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
四、精读赏析,品味语言。(15分钟)
(三)出示学习提纲: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边品味边和小组成员交流体会。
五、联系自身,拓展迁移。(5分钟)
(四)出示学习提纲:
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或物件。
六、教师小结: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关注,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愿同学们每一天都生活得快乐!
附:板书设计:
板书:端午的习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丰富、独特)(质细、油多)(快乐、有趣)→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端午粽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感受本文的情趣。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端午节的风俗导入课文: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2、简介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尽量读出文章的风味和情趣。
3、推选两名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点评。
4、精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5、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意。
(1)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
①系百索子
②做香角子
③贴五毒
④贴符
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2)学生朗读文章第
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3)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让我们一起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一下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要求: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Gz85.com编辑推荐
端午节粽子的教案(精选)
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需要用到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关于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粽子的教案(精选)”,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做粽子、赛龙舟,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息。本文尤其为老师们准备了一份端午节粽子的教案,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向学生们介绍这一节日,同时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含义、起源及传统习俗。
2.让学生了解粽子的做法、种类及地区差异。
3.让学生体验亲手制作粽子的乐趣,增强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端午节?
1.1 端午节的含义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因与纪念屈原有关,也叫龙舟节、重五节等。
1.2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因为不满楚国内部的政治腐败,被放逐到江南。在这里他创作了《离骚》等著名诗篇,成为中国文学的一笔财富。但后来他听说故乡被敌人攻破,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投江殉国。为了纪念屈原,后人便在每年的这个日子普遍食用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以表达对屈原的悼念之情。
1.3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赛龙舟和吃粽子。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雄、风、健”的象征。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传统。粽子是一种用粘性、糯性的米粉或糯米加上各种馅料包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用草绳绑好后用开水煮熟的点心。除此之外,还有挂艾叶、饮雄黄酒、输抽剥、插龙舟等其他习俗。
2.粽子的做法和种类
2.1 粽子的做法
粽子的制作过程虽然很费时,但也非常有趣。首先是准备材料,包括糯米、瘦肉、蛋黄、葱姜、香菇、枸杞等,还有粽叶和草绳。其次是将糯米泡软,腌渍一晚上加入调料煮熟。接着是准备粽子馅料,将瘦肉、蛋黄等剁成小丁,调味后翻炒。最后是将粽叶烫软后,将泡好的糯米和肉馅包裹在一起,然后束紧草绳,放到锅里加水煮熟即可。
2.2 粽子的种类
粽子的种类或许不同地区略有不同,常见的有肉肝粽、蛋黄肉粽、甜粽等。其中以南北风味较为显著,北方的大肉粽、南方的小肉粽、南糯米甜粽、北糯米咸粽等都各有特点。
三、教学步骤
1.介绍端午节的含义、起源及传统习俗。
2.学生观看粽子制作视频,并简要介绍粽子的做法和种类。
3.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体验制作粽子的乐趣。老师可以分别组织学生制作不同种类的粽子,比如糯米肉粽、蛋黄肉粽、糯米甜粽等。
4.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粽子的心得和体会,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成果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将会了解到端午节的含义、起源及传统习俗,了解粽子的做法、种类及地区差异,并且还能亲身体验制作粽子的乐趣。同时,学生们能够增强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在欢乐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端午节粽子教案设计(精选)
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有可能需要用到资料。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端午节粽子教案设计(精选)”,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端午节粽子教案设计(精选)
导语: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食品——粽子的节日。在学校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让学生通过制作粽子,了解端午节的历史由来和粽子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手工、动手能力。为此,我们特别设计了一份精选的端午节粽子教案,帮助您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端午节的相关历史知识和文化背景。
2. 掌握制作粽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培养学生的手动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粽子烹饪过程,并手动制作粽子。
2. 了解端午节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
三、教学活动设计:
1. 端午节文化学习活动:
通过教师授课、信息查找与分析,电影欣赏等方法,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以及端午节与粽子的关系。
2. 端午节粽子制作活动:
(1)学生自主购买相应的粽叶、糯米、肉馅并自主制作糯米粽和肉粽等。在制粽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逐步完成揉面、包馅等步骤,培养学生的手动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制粽的过程。
(2)制粽前,观看视频、图片等收集资料,了解制粽的传统技艺。在制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能够认真聆听和掌握粽子制作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3)学生自主品尝自制粽子的过程,通过品尝体验这种传统美食的美好,同时也是体验端午节和粽子文化的无限魅力。
四、教学方法:
1. 集体讨论法:通过课件先学习传统的文化背景,再分发课件让同学们先用自己的语言来讨论,初步接触端午节。
2. 模拟演练法:教师通过模拟制作粽子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制粽的技巧和步骤。
3. 合作教学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制作粽子的过程,共同完成制粽的过程和品尝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1、课堂授课:
通过PPT展示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以及端午节与粽子的关系。通过学习和了解端午节,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2、制粽过程:
教师在现场演示制作糯米粽和肉粽的过程,同时带领学生一起体验揉面、洗叶子、包粽子、煮粽子的过程,学习并掌握粽子的制作技巧。
3、品尝粽子:
学生品尝粽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粽子的美味,并更加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底蕴。
4、结论:
通过本次粽子制作活动,让学生了解到粽子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文化清晰度、技能清晰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让学生自己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总结本次教育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方便进行下一次活动设计和实施。涵盖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及部分为: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参与度、文化清晰度、技能清晰度及最终效果。
七、教学总结:
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粽子制作活动的引导,让学生掌握了制作糯米粽和肉粽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同时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责任感。另外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入乡随俗、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的能力,为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端午节粽子教案小班(精选)
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当我们的学习遇到难题时,经常都会用到资料进行参考。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关于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端午节粽子教案小班(精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案名称:端午节粽子制作教案(小班)
适用对象:小班幼儿园学生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
2.认识与学习端午节的食物——粽子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
2. 端午节的相关活动
3. 知道粽子的材料和制作过程
教学准备:
1.端午节的图片或物品
2.各种颜色的彩纸、稻草、细绳等材料
3.准备好糯米、粽叶、肉类、咸蛋、豆沙等粽子材料和器具
4.安全保障措施
教学步骤:
1.激发兴趣和好奇心
老师可以适当的瞎扯几句,比如说粽子来源于哪里,跟哪个英雄有关,等等;然后让孩子们来看图片或物品,问问他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有什么故事吗?等等,让孩子们自由发表看法,然后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梳理在黑板上。
2.介绍端午节活动
老师可以适当的讲讲端午节的一些活动,如:划龙舟、粽子制作、挂艾叶等等。然后重点介绍粽子制作,与孩子们一起制定制作计划,根据计划安排时间表。
3.学习制作材料的认识
老师可以拿出糯米粉、豆沙、咸蛋、肉馅等材料,向孩子们介绍这些材料的制作原理及背景知识。
4.学习制作过程
老师拿出稻草、细绳、粽子叶等工具,先向孩子们展示一下粽子的制作过程,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做一个,然后再一步一步地加大难度,直到孩子们能够单独制作一个粽子。
5.品尝粽子
当孩子们制作好了粽子之后,就可以开始品尝啦!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轮流品尝,然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环节:粽子制作环节
教学方式: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学会端午节、粽子的知识和制作方法。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发现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同时也让他们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