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月光启蒙》教案

发布时间: 2023.07.31

《月光启蒙》教案汇总12篇。

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资料吧?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月光启蒙》教案汇总12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月光启蒙》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xx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月光启蒙》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吟诵: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这首诗你熟悉吗?(估计学生会说出这首诗的题目,当时上课时,对作者并未强调)

再来:孙友田这个名字熟悉吗?(学生预习,会讲出是课文《月光启蒙》的作者)

接:是的,包括刚才那首清新明丽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个诗人的成长,背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孙友田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这话的意思是......(理解启蒙:学生可能会说母亲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师追:那启蒙是不是就是第一位的意思?小结词意:开始什么也不懂,第一位老师来教,让他开始明白。)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读题:月光启蒙

二、自读。

要求:

读正确:字音读准,句子读顺。

有所思:读中品味:亮眼的词句处驻足品味:意思?妙处?掩卷而思:文章写了什么,我能体会作者的内心吗?

会质疑:问便是吹起了思考的冲锋号。

(比如,从题目开始我们便可以问了:月光怎么启蒙?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打下一个问号,当课文读完,思考理解了这个问题,问号擦去?当然你也擦去了蒙蔽,擦亮了心灵。)

巡视:了解学生的质疑及解疑情况。

三、检查读书说感觉。

1、开火车读。相机正音,指导读顺语句。(本文没有长句子,估计不会存在阅读障碍,只是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一句集中了三个生字,可能读时会打结,训练读顺)

2、讨论:读完课文,你心中有着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像......(像春风漾过,月光照耀,)再请你用一个味觉的词儿来概括。(甜)

3、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文字间流淌着的甜甜的情意。

四、练习:

说说你心中甜的感觉来自何处?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话题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诗人孙友田的--读题。

向老师汇报一下你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根据汇报切入话题:是什么让我们心头感觉甜蜜?

(如果学生感觉困难,可作启发:课文读完,你的眼前一定萦回着一幅画面。注意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二、交流。重点学习课文1-5小节。

(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可能学生会从某一点上说,或者说不透彻,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并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课文。)

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月色下,作者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动听的歌谣。那是甜蜜的时刻。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

A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也洗去一天劳累,换了一件白布褂子,也换上一天的好心情,终于可以陪一陪我亲爱的儿子了。

B孩子:一天在太阳下晒,在泥地里滚,这时候静下心来,享受月光,享受月光下母亲深情的吟唱

生读2、3小节,教师接读第4小节。理解此处亮眼的词句:1、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轻柔,像小溪的流水轻盈。2、芳香的音韵:母亲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课文第5小节有一句话就说了这一个意思。理解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回读前面的两首歌谣,从歌谣里你能体会什么呢?--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劳动便是生活的幸福!这是故乡流传下来的歌谣,这是故乡给予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恩赐,在这个美好的月夜,通过母亲的口又传给了我。

三、生齐读课文6-13小节。

师接应:我似乎看见当母亲讲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时,作者投向月亮那好奇的目光;我似乎听到当母亲唱起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时,作者的开心的笑;难怪文章开头便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四、下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篇文章。题目叫《月光妈妈》,是这篇文章的原文。读完后我还想听听大家的感觉。

交流感受:对母亲的感恩深情。味是苦的:一个爱自己,给自己曾经多少童年欢乐的母亲就这样老去了。我多想抹平你额上皱纹,我多想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声声叫唤。

交流对题目月光妈妈的感悟: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A、和月光溶为一体的玉石雕像。B、在月光下给了我多少爱,如月光般柔情的母亲。

《月光启蒙》教案 篇3

一、交流谈话,蕴伏话题。

师:第一次见面,咱们聊聊,好么?知道我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么?

生:(看着课件投影的扉页念)江苏省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张学青

师:听说过庙港么?

生:(齐)没有。

师:那我说庙港就在香港边上,你相信么?

生:不相信。因为庙港在江苏,香港在中国的地图上是在很南面的。

师:有道理。那我说庙港比香港还美丽,你信不信?

生:相信。因为庙港这个地名好像是乡下农村的感觉,村庄里都是很美的。

师:村子的景色,最原始的自然,所以美,对不?能够根据已知的情况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推测和想象,这是智力结构中很重要的部分。没听过庙港,那知道苏州么?

生:知道。苏州是个很有名气的城市。那里桥多,水多,还有苏州园林。

师:听过苏州话么?

生:没有。

师:有个词语叫吴侬软语,说的就是苏州话温软,悦耳,想不想听我说几句苏州话?

生:(好奇)想!

师:就给你们说个吴地民谣吧。(板书:民谣)什么是民谣呢?

生:流传在民间的歌谣。

师:那么,民间是通过什么方式流传的呢?口耳相传。什么叫口耳相传?

生:就是说给别人听。

师:(指着俩学生):我说给你听,你再说给他听,这叫

生:(齐)口耳相传

师:上一代人讲给这一代人听,这一代人再讲给下一代人听,这也叫

生:(齐)口耳相传

师:这首童谣,就是我小时候母亲说给我听的。耳朵竖起来,用心听,看谁能听懂。

(师用苏州方言说,生没有听懂并大笑。师投影出示民谣:鹁鸪鸪,要做窠。早上做,露水多;点心做,热勿过;夜里做,蚊子多;想想还是明朝做。师解释:点心是中午的意思,热勿过是很热的意思。)

师:民谣中的这种叫鹁鸪鸪的鸟,后来有没有做成窠呢?

生:没有。因为到了第二天,它又会觉得早上做露水多,中午做还是热,晚上做蚊子多,就又不想做。

师:如此,它又会等着下一个明天。叫人想起一句诗:明日

生:(接答)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师:这不是《明日歌》的民间版?但这首民谣,有没有直接说了这层意思?

生:没有。

师:就说了这样一种鸟,至于从它身上你能明白些什么,民谣中没有直接说,这就叫含蓄(板书:含蓄),又特别好玩,这就叫风趣(板书:风趣)

二、揭示课题,理解启蒙

师: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蒙),这个字念什么?

生:mngmēngměng

师:蒙字什么头?

生:草字头。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生:草,或者植物。

师:对。这个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

生:(齐)两横。

师:对。记住了,以后写蒙字,里边有两横,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

生:两横。

师:(板书:启)启是什么意思?

生:开启

师: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一时语塞)

师:打开了,那么,原先遮蔽的东西会怎样?

生:看见了。

师:对。启蒙这个词,从字面上讲就是这个意思: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师:(板书:月光。月光启蒙,月光能启蒙么?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自由质疑。

(师要求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生读,师巡视)

师:到了高年级,读课文应该不成问题了,但这篇文章中的有些字,不大好读,容易读错,我请同学来读读看。(出示:篱笆、时辰、混沌、筛大米、莲花落。生读篱笆、时辰。)

师:你的朗读和生字表中的注音有什么不同?

生:生字表中,这两个字都有声调。

师:对。这两个字,单个念的时候都有声调。但在篱笆时辰的词语里,要念轻音。

(生齐读。)

师:听过莲花落么?知道莲花落是什么玩意儿么?(生摇头。)

师:读读课文中的句子,至少可以知道什么?

生:莲花落是可以唱的,像歌曲一样的。

生:莲花落是一种民间曲艺。

师:说得好。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指名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主要写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为我吟唱民歌童谣,给我讲故事、说谜语,为我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师相机板书:吟唱民歌、童谣,讲故事、说谜语。)

师:再读课文,这次要求大家静静地读,边读边想:有哪些字词不懂,哪些句子你感到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文中做上记号,一会儿我们交流。

(生默读,边读边做记号,师巡视,并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问题是好事。)

生:什么叫混沌?

师:你把它放在句子里读出来。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知道豁然开朗是什么意思么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

师: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明白。

师:糊里糊涂,不明白的样子就叫混沌。在没有字典的情况下,联系上下文推想也是理解新词的一种方法。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师指课题板书)

生:启蒙。

生:我不知道黄河的故道中故道是什么意思。

师:知道故友的意思么?

生:故友就是老朋友。

师:对,原来的朋友,旧的朋友。故道就是原来的道路。黄河常常泛滥决堤,常常改道。黄河故道,就是黄河原来走的道路。

生: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的长歌谣的长是什么意思?歌谣怎么能长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出示句子):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是什么意思?

生:生长。

师:对。这个长是说他的家乡黄河故道边,土地贫瘠,各种作物难以生长。那么第二个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出现、发明

师:歌谣,一般地我们不说发明,与哪个词搭配更合适?

生:流传。

师:好。产生、流传。这句话是说,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那么就干脆把这个句子直接说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流传歌谣。好不好?

生:不好。好像读着不顺。

生:我觉得用流传,感觉浮在表面,应该要有点深意,有点内涵的。

生:我觉得用长字有一种韵味。

师:这韵味,又在哪里呢?(生欲言而不得,语塞)长让人联想到根,你想想,这歌谣的根是什么?

生:就是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

师:棒极了。那根,就是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人。再来想这个长字,我们说,这个人长大了、长高了、长结实了,长给你什么感觉?

生:越来越大的感觉,好像很有生机和活力。

师:对。这就是长字的韵味。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一种陌生的搭配,写出了那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带着一种诗性的美。

(生齐读句子。)

生:小院里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怎么说是芳香的音韵?

师:是啊,声音可以是轻的,响的,甜美的,温柔的,怎么会是香的呢?一个有价值的好问题。还有么?

生:母亲不识字,怎么可能有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呢?

师:不识字不读书,哪来的智慧呢?呵呵,我也在想。

生:明明是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题目是月光启蒙呢?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相当有意思,相信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你们对这些问题会有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四、享受美妙,体会启蒙

板块一:夏夜之美妙

师:课文开头第一句就写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怎样的美妙呢?(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生自由读)

师:读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觉?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很宁静,我感觉眼前出现了月光照着大地的情景。

师:梦幻一样的,很诗意。那么就用我们的眼睛,用心灵来感受这夏夜的美妙。(配乐画面,师诵读后)把这画面映在我们的脑海里,通过我们的朗读把这夏夜的美妙传达。

(生齐读,静美优柔地读。)

师:课文中说,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的美么?

生:还因为在夏夜里,母亲为我讲故事,吟唱歌谣。

师:母亲给我吟唱的又是什么呢?

板块二:民歌童谣之美妙

出示民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生自由念读)

师:(指名读,读得响亮、铿锵)你来看,母亲是怎么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生:用很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三月的和风什么感觉?

生:轻柔的,吹在身上很舒服的。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柔,很温暖的感觉。小溪的流水呢?

生:叮叮咚咚,很恬静。

师:那么怎样来表达这种感觉呢?你试着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师领读一句,给予一定的节奏和速度。生跟读,有进步。)

师:对,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读时,要轻要慢,要柔柔的,有一种悠长飘逸、舒缓自由的感觉。

(生齐读,有韵味。)

师:读得已经不错了。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生:(热烈地)想!

师:那就闭上眼睛。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

(纯粹的无伴奏的甜润歌声响起来了。轻轻的,缓缓的,像月光移过篱笆与屋檐。孩子们闭上了眼睛,沉浸在月夜下的歌声里。此时,不光是学生,整个会场,就连听课老师恐怕也有那么一小会儿的恍惚。歌声戛然而止,学生却还闭着眼睛,似乎在回味。)

师:什么感觉?

生:很亲切。

生:美。

师:美就一个字。就像课文中说的那样

生:(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来,声音怎么可能是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母亲的声音是温柔的,好听的,所以就香了。

师:既然如此,那就干脆说她声音温柔啊。

(生静默思索。)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想文中有个句子说,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那就意味着什么?

生:那个地方长不出东西,很苦。

师:意味着在那个地方生活,需要比别处付出更多的汗水。艰辛的付出,换来的还只是清苦的日子。母亲忙完一天的活计,可想而知很劳累。劳累之后干什么?(引生齐读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师: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歌谣。再来看,她唱的是什么?(引生齐读月儿弯弯像小船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生: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可以带我们去。

师:多么奇特的想象啊。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啊?

生:凤凰。

师:传说中的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

生:吉祥、太平,一种喜庆的鸟。凤凰到,吉祥到。

师:是啊,喜庆的凤凰帮我们盖了那么多楼

生:(齐读)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勤劳的母亲,任劳任怨。

生:以苦为乐。

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觉得日子会越过越好。

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师: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抱着热情,怀着美好的向往,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底子啊!所以,这样的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里。

我们知道,声音是无形的。作者是怎么来写出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

生:皮肤可以感觉和风,耳朵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鼻子可以闻到芳香。

师:是啊,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生再读句子。)

师: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美妙的还不仅在那些民歌。你再来读读这些夏夜里的童谣:

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三首童谣,自由念,可以拍手,可以跺脚,可以拍桌子,甚至可以叫着喊着读。觉得怎么读畅快你就怎么读。

(生自由读,跺脚的,拍手的,边读边做老鼠啃锅沿动作的,不一而足,气氛活跃。)

师:这些童谣,念着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有旋律。

师:我知道你是说这些童谣读起来有一种内在的节奏,我们可以合着一定的节拍读。

生:我觉得很有趣,很幽默。

师:有趣在哪儿?我们来看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老鼠最怕什么呢?

生:猫。

师:让它别急,可抱个狸猫来不是让它更急么?特别好玩。

生:读起来琅琅上口。

师:你知道为什么上口么?

生:因为三首童谣都是押韵的。

师:对。你来看,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山蓝押韵,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台来押韵,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哭屋押韵,笑轿也押韵。

喜欢么?喜欢就把它们背下来。

(生自由练背,兴味盎然。指名背。)

师:这些童谣有一定的节奏,你喜欢让这节奏慢点还是快点?

生:快点。

师:对,童谣与民歌不一样。童谣是活泼而明快的,节奏明快些更好。

(师生打起节拍齐背童谣,其乐融融。)

师:这童年的夏夜,有这节奏明快,幽默风趣的童谣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板块三:母爱之美妙

师: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给我的启蒙是什么?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读完这一段,请你猜猜,作者是干什么的?

生:诗人,因为他说,母亲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叫孙友田(板书:孙友田)可是,我要告诉你们,孙友田是个煤矿工人。(生惊讶不已)在你印象中,煤矿的工作是怎样的活儿?

生:在地下挖煤,非常辛苦,很脏,我看到电视中的煤矿工人脸都黑漆漆的。

生:还很危险,因为煤矿中经常有事故发生。

师:说得不错。孙友田怎么会从一个煤矿工人成长为一个诗人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散文《黑土地》。

(出示《黑土地》片断:

白天跟师傅下井劳动,头顶一盏矿灯,像黑色的鹰衔着一粒光芒,在丛林一样的支柱间飞翔。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我写《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孙友田《黑土地》)

(生自由读。)

师:这是节选自《黑土地》的两段文字。读第一段文字,再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母亲的工作很辛苦,儿子的工作也很辛苦。但他充满了生活的热情,说自己像黑色的鹰衔着光芒,很有豪情。

师:说得好。我是煤,我要燃烧,这是一种怎样的热情啊!

生:我觉得作者特别像他的母亲: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给我唱歌;我白天下井工作,晚上,就把井下的感受变成诗行。

师:真好。你在《黑土地》里看到了母亲的身影。我的生活热情必定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第二段文字是一首诗《大山欢笑》,是孙友田的代表作,读读它,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读。)

生:很顺口,押韵的。

师:像什么?

生:像母亲给我念的那些童谣,琅琅上口,明快,流畅。

师:是的,《大山欢笑》里有童谣的影子。所以说,月光启蒙,实际上是说母亲在我童年时代,不知不觉中,给我播了一颗爱的种子,一颗诗的种子。这《黑土地》,就是那些种子开出的花朵。

师:刚才有同学说了,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生: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

师: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贫富贵*,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有光么?

生: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

师:说得真好。母爱有光,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道路。

师:月光无声。母爱呢?

生:母爱也无声。母亲用唱民歌童谣的方式给我教育。

师:还有她自己,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就如唐诗中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谁说不识字的人就不智慧呢?童年的夏夜,有这如水似光的母爱相伴,怎不美妙呢?所以,课文开头就说

生:(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师:这篇文章原先的题目就叫《月光母亲》。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年纪大了,患了老年痴呆症。他在《月光母亲》里是这样写的:

(师伴乐诵读,母亲苍老的形象与年轻时为我唱歌谣的画面同现:

我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慈祥,和蔼,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母亲》的音乐中,全场宁静。有晶莹的东西,在一些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滑淌。)

师:岁月如尘。多少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然而,母亲在月夜里为我吟唱的民歌童谣,却依然鲜活在我的记忆里,一声声啊一句句

(歌声再度响起。师轻轻吟唱,全场师生跟着轻和)

师:在岁月的流里,有些东西会消失,比如母亲会老去,我也会老去。但有些东西,在岁月里沉淀,比如,像母亲这样的歌声。

五、拓展延伸,亲近民间文学

师:母亲不识字,却有智慧和才华。母亲的魅力,来自民间文学的魅力。民歌童谣是民间文学中一颗璀璨明珠。上课开始时我给大家说的是一个吴地的民谣,那么,在张家口的土地上,一定也有这样的民歌童谣。课后搜集一些,与同学们交流。请班长将同学们搜集到的制成小报,寄给我一份。我相信,张家口的土地上,既长莜麦与口蘑,也长智慧和才华。我期待和你们一起来分享。下课。

《月光启蒙》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当代作家孙友田的一篇写人散文,节选自《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而在课文中,作者则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全文共可分两段。第一段(第113节)写母亲在夏夜的月光下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与智慧。第二段(第14节)写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纵观全文,一条主线,一个重点,两个难点。

一条主线是情:在朦胧的月光下,母亲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使我忘却了夏夜的躁热,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中,使我领悟了父辈们对家乡、对生活的感情;《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一个个优美的神话故事,为我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一段段幽默风趣的童谣,不仅丰富了我的积累,还使我感受到文学的亲近;生活中的谜语,同样启迪我思考和联想。所以作者说: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是母亲用自己对生活全部的理解,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是母亲用优秀的民族文化,用艺术的形式教育我培养我,为我打开了闭塞的心灵之窗,照亮了我灰蒙蒙的心灵,使我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使我得到了有益的启蒙,长大后成了一名作家。

一个重点是启蒙:谁为谁启蒙?母亲怎样启蒙作者的?(以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为载体,对我进行启蒙教育。)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光下,母亲给了我启蒙教育,以月光启蒙为题,感谢、怀念母亲在月光下我进行的启蒙教育,点明中心。)

两个难点:1、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两个长不一样的意思,前一个长是生长,后一个长是产生。千古黄河,勤劳的人们总是满怀希望地耕种,勤劳的人民用最质朴的民谣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可由于土壤、气候等问题,收成不佳,但歌谣却从黄河故道中流传下来。)。2、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是一种通感的修辞手法,母亲的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花香一般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读准莲花落中的落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及音韵、天资聪颖、混沌、豁然开朗、高深莫测、沉浸、浓郁、启迪、启蒙等词语的意思。

3、从母亲吟唱的歌谣、故事、童谣和谜语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知道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为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孙友田的诗句: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2、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诗人非常朴实;这首诗非常容易懂,而且非常形象;对生活充满热情)

3、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4、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注意读准带轻声的词(衣裳、篱笆、凤凰、太阳)和多音字(莲花落)。

(2)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着重理解混沌、豁然开朗、启蒙(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其实就是启蒙)

3、理清课文脉络

(1)母亲是怎样对我进行启蒙的呀?(唱动听的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课文是用哪几小节来写的?(113)

(2)给课文分段。

三、再读课题,质疑

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题,你觉得,学习这篇课文,要解决哪些问题呢?(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母亲是怎样启蒙的?)

四、布置作业

1、组词

暑()笆()辰()帐()谣()搂()

薯()巴()晨()账()摇()楼()

2、近义词

启蒙(启迪)时辰(时候)聪颖(聪明)吟唱(歌唱)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浓郁(浓厚)

3、反义词

清苦()丰富(贫乏)浓郁(淡雅)聪颖(愚蠢)混沌(清醒)高深莫测(浅显易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煤矿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

2、还记得上节课结束的时候留下的那些问题吗?

3、善于提问,对语文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就本课而言,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用心读书、认真思考)

二、品读启蒙,感受母爱

1、接下来,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语句,并标出重点词句好好体会,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写下你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课文,写体会。

3、交流,并相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4、我们首先来看看母亲的第一种启蒙方式。这是母亲给我唱的两首歌谣(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谁来读?(读后提示:亮堂堂在这儿后两个字读第一声更有味道)

5、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吟唱的吗?用耳倾听,用心感受,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课件)

6、是啊,此刻,我们的眼前一定都有这样一幅美妙的月夜图。(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及第一自然段)读读这段文字,看看能不能读出月夜的美妙来!

7、就在这样美的月夜里,母亲(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8、学生练读,谈感受,理解芳香的音韵。

9、出示:那时,我们日子清苦,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1)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理解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我明白了什么?)带着这种理解再读两首歌谣。

10、刚才,我们学习了唱歌谣部分,同学们抓住了重点词句,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要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剩下的三个部分。(可以学生喜欢哪个部分就先学哪个部分。)

(1)讲故事部分抓住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体会月光下母亲的美丽与圣洁。

(2)唱童谣部分主要通过朗读谈谈感受朗读这样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3)猜谜语部分主要通过读谜语来体会母亲的慈爱。

11、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指板书)就这样,母亲给了我人生最初的启蒙。母亲到底都把什么给了我呢?一分钟小结一下,把它写在课文插图旁边的空白部分。(多媒体出示:母亲把伴着月光给了我,(使我)。)

12、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不识字的母亲也许并不知道这样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但满怀对孩子的爱,她把勤劳,把想象,把诗情,把智慧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我受益无穷,终身难忘。所以,作者孙友田说:(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飞向诗歌的王国。(学生齐读)

13、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了吧?(正因为这月光下的启蒙教育影响了作者的一生,所以文章以《月光启蒙》为题,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

三、拓展升华

1、作者通过此文告诉我们:虽然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虽然我的生活贫穷而清苦,但我的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虽然我的母亲不认识一个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勤劳、聪明、善于和孩子沟通)

3、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令作者骄傲、自豪的母亲!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我们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其实这篇文章在入选我们课本时省略了一个部分,他告诉我们孙友田在怎样的时刻写下了这样的文章,在这里,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也许听完后你会有另一份感动。

(出示原文,师读《往事如歌----月光母亲》)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4、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

而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点出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5、母亲给了作者无私的爱,回想起母亲,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他认为是母亲为我开启了文学的大门,所以他特别感激母亲。

感谢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感谢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感谢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6、母爱是永恒的话题,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母亲给了你哪些帮助?此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写下来。放学后就去对你的妈妈说或者将你写的给妈妈看。

四、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

(1)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小院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2、填空

(1)本文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幼年时在夏夜月光下,母亲唱民歌,讲童谣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月光启蒙的感激怀念之情。作品是孙友田,我们还学过他写的文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还有儿童作品《在黑宝石的家里》。

(2)文章以月光启蒙作为课题是因为:①月光本身就充满诗情画意,令人无限遐想。②母亲在月光下为我唱名歌,讲故事,猜谜语,使我懂得了热爱家乡,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最终飞向诗歌的王国。

(3)我们在课内学过歌颂母亲的文章有《第一次抱母亲》、《陈毅探母》等。

《月光启蒙》教案 篇5

1.上课之前,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谁愿意到黑板上来默?

(1)听写篱笆时辰启蒙

(2)反馈:强调篱笆是用竹子或树枝围成的栅栏,所以都是竹子头蒙不要少写一横

2.还记得母亲用什么启蒙了我吗?(指名说,板书歌谣神话童谣谜语)

3.在柔和的月光下,母亲把那歌谣、神话、童谣、谜语向我娓娓道来,让我感觉到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一到夜晚(配乐引读第一段)。就在这美妙、惬意的时刻,母亲为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听(播放清唱歌谣)

4、从大家的表情,看出来你们都被陶醉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歌声,让我们如此沉醉?(指名自由说)

5.作者的感受与你们一样,在课文中他是这样描写母亲的歌声的(出示第四节)谁来给我们读一读?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段,母亲的歌声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体会深情、甜美、轻柔

着重体会读好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6.母亲的歌声是那样深情、甜美,你也能深情、甜美地为我们吟诵这歌谣吗?(自由读,指名读)

7.在柔和的月光下,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听母亲这样深情、柔美地吟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8.深情、柔美的歌声,给我美好的感受,在我的耳中,那音韵似乎都散发出芳香了。一起读一读地四节,感受那芳香的音韵。(配乐齐读第四小节)

9.其实不仅歌声散发着芳香,那歌谣里也满是芳香。再读歌谣,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1)引导学生交流并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

(2)教师适时点拨:歌谣就是美好生活的写照,母亲通过歌谣唱出了(对生活、家乡的热爱、对勤劳的赞美)歌谣也表达了美好的愿望,母亲在歌谣中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10.像这样优美而有意韵的歌谣母亲还会唱很多很多,因为我的故乡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出示第五节)这两个长的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11.歌谣是宝贵的精神食粮。日子虽然清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不变的,人们把自己的善良、智慧、勤劳和对美好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这一首首歌谣中,并让这善良、智慧、勤劳伴随着歌谣代代相传。其实我的故乡不仅长歌谣,还长神话、童谣和谜语。快速地浏览613节,看看那神话、童谣和谜语又是怎样的?

12.母亲给我说了哪些神话?听着这些神话,望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会想些什么?

13.我听得入神,母亲讲得投入。(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中,像一尊玉石雕像。)读一读这个句子,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1)引导体会:月光笼罩着母亲,母亲周身散发着光芒。

(2)追问:为什么在我的眼中,笼罩在月色中的母亲是一尊玉石雕像呢?(引导体会孩子对母亲的爱、敬佩,在孩子的眼中,母亲圣洁、美丽。)

(3)指导朗读:能用你的朗读把我对母亲的爱和敬意表现出来吗?

14.故事讲累了,母亲又给我唱起了童谣。(出示童谣指名读)

指导朗读:这些童谣给人的感觉是?(生动、有趣、富有韵律)能读好吗?(适时打上节拍)

15.童谣太有趣了,夜已经深了,我还不想睡呢。妈妈又和我猜起了谜语。(师生分角色读)

每到夏夜,月色铺满小院,妈妈总会亲热地搂着我,给我唱歌谣、将故事、猜谜语,所以在我的记忆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有这样的母亲是幸福的,难怪作者在结尾饱含深情地写道(出示14节)

(1)指名读

(2)学到这里,你们对启蒙这个词的理解一定更深入了吧。能用这个句式说说吗?(出示填空母亲用给了我的启蒙,让我。)

(3)引读最后一节:这真是一位美丽聪颖的母亲这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这真是一位让人心生敬意的母亲

(4)是母亲给了我启蒙,为什么课题却是月光启蒙呢?

总结全文:是的,在月光下,母亲用歌谣、神话、童谣、谜语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爱家乡、在生活、爱文学的种子,并让它生根、发芽今天的我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不得不感谢母亲给我的月光启蒙。我永远记得月光下的篱笆小院、永远记得沉浸在月光中如玉石雕像般的母亲、永远会记得母亲深情吟唱的歌谣(歌谣起),让我们永远记得这月光启蒙,感谢这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用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

2、在这美丽的月光下发生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我们的老朋友孙友田写的与月亮有关的文章。为什么说是老朋友呢?

3、学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师简介诗人(出示幻灯片)

4、这次孙友田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叫做《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理解:启蒙。

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学习字词

2、检查朗读情况:

(1)读三组短语:

美妙的夏夜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最美的时辰

动听的歌谣风趣的童谣浓郁的诗情芳香的音韵

混沌的童心想象的翅膀民间文学的宝库诗歌的王国

(2)出示课文插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看到的画面吗?

(3)过渡:多么温馨美妙的夜晚啊!在儿时的孙友田眼里,童年的夏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二、精读指导,感受启蒙

1、在作者看来,童年的夏夜(引读)轻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把美妙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这月色让人陶醉,但更让人陶醉的是母亲唱的那些歌谣。(播放歌谣)

(1)听完歌谣,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些歌谣?课文中是否给了我们提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幻灯片(第四自然段)。

抓住深情地、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等词语感受母亲嗓音的轻柔,帮助理解芳香的音韵,感受母亲嗓音的甜美飘逸。读好这一自然段。

(3)像母亲一样读读这两首歌谣。女生读第一首,男生读第二首。

过渡:看着美丽的月色,听着这芳香的音韵,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你会想些什么?

4、这就像作者所说: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读读第五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1)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母亲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给我吟唱含蓄明快的歌谣,她唱的歌谣给了我怎样的启蒙呢?相机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理解混沌豁然开朗)

(3)你能结合歌谣具体说说从母亲的歌谣了,我明白了什么?(要做一个勤劳的人,热爱故乡,热爱生活)

过渡:是啊,母亲就是这样用民间流传的歌谣,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为我打开了(引读)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中,难道让我沉醉的仅仅只有歌谣吗?还有神话故事。

5、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引读讲故事部分)

(1)那母亲还会给我讲什么故事呢?

(2)从故事中,你们都懂得了些什么呢?

听着这些充满幻想色彩的神话故事,心想,母亲竟然知道这么多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我不禁抬起头来,此时引读并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美丽圣洁,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过渡:我正望着母亲出神,幽默风趣的童谣一下子又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了人间。

6、你喜欢这些童谣吗?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并想想为什么这一首最吸引你。

交流:读出童谣明快的节奏和风趣幽默,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7、听着活泼明快的童谣,我还有睡意吗?分角色读10~13自然段

母亲给为什么给我猜谜语,这里又给了我怎样的启蒙呢?

8、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6.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这几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表达怎样的感情?

(2)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你能用排比句的形式,结合课文,表达对母亲的这种感激之情吗?

感谢您,母亲,是您;

感谢您,母亲,是您;

感谢您,母亲,是您;

这就是母亲对我的启蒙!

(4)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深情地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随着时光的流逝,什么都会慢慢地淡去,只有那美妙的夏夜,皎洁的月光,母亲对我的启蒙,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为伟大的母亲,记住她在美丽的月光下对我的启蒙。

四、布置作业

1、回忆你的启蒙老师,仿照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写一段话。

2、阅读《月光启蒙》姊妹篇《母爱似水》或《迎接母爱》,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19.月光启蒙

母亲我

美妙唱歌谣豁然开朗

讲故事打开

柔和的月色唱童谣送来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启迪

《月光启蒙》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用心的学法指导,重点对歌谣和童谣进行教学,使学生领会月光启蒙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通过文本的学习,产生情感体验,懂得从小关爱母亲。

教学重点:通过对歌谣和童谣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启蒙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感激与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①齐读课题(指导:月光静静的

②同学们,初读了课文《月光启蒙》,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画面][板书]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在皎洁的月光下,在篱笆小院中,搂着儿子给他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2、同学们,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孙友田在月光下受到了怎样的启蒙教育呢?打开书,找一找。

出示句子: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轻轻地读,边读边想,有什么疑问?)

质疑: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怎么就能让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呢?(这个疑问,大家是否有同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吗?[板书:飞向诗歌王国?]

3、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走进母亲唱的歌谣和童谣。

出示要求:

(1)用心朗读。(将它们读流畅)

(2)用心品读。(可抓住重点词句;可联系上下文;可展开想象)

(3)用心感受。(歌谣和童谣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三个要求有点难哦,同学们怕不怕?)

(根据以上要求,自学歌谣和童谣,将你的理解和感悟写在旁边的空白处)[15:3015:36]

二、学习歌谣。[15:3715:52]

1、谁愿意来读这两首歌谣?(指名读,简评)

2、读得很流利,但老师感觉好象还缺少了一点什么,这两首歌谣究竟该怎样读呢?文中写得很明白,打开课文找一找。

3、出示句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学生谈体会:(读的时候要轻轻的、甜甜的深情的柔柔的)

学生再次练读歌谣。

4、在月光下,母亲深情地吟唱着歌谣,你们想唱吗?

(三唱:听旋律在心里哼唱;跟旋律轻轻唱;想象自己依偎在母亲怀里唱。)

5、多么甜美,多么动听的歌谣啊!前面老师提到过三个用心读,谈谈你对这两首歌谣的品味和感悟好吗?(或:你从这两首歌谣中感受到了什么?或读了歌谣,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出示三个用心

[母亲爱劳动;母亲爱生活;母亲想通过双手勤劳致富]

(注意:要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实时点化:只有用心去读书,才能悟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才能品出语文的味道来)

过渡:母亲的歌谣中有皎洁的月光,有同时还蕴涵了母亲对劳动的爱,对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如月光、如春雨,滋润着孙友田幼小的心灵![板书:诗情画意]

三、学习童谣。[15:5216:00]

在月光下,母亲除了给我吟唱歌谣外,还给我唱幽默风趣的童谣呢。

1、出示三首童谣。

2、告诉老师,你们在吟诵这三首童谣时,有什么发现?

(①内容非常有趣②形式比较简单,都是以三个字为主③读起来琅琅上口,压韵)[板书:富有韵味]

3、这么有趣而富有韵味的童谣呀,让我们打着节拍来朗读,好吗?

4、同学们,当你们快乐地打着节拍,唱着幽默风趣的童谣时,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有趣的画面?(肯定:童谣让你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板书:展开想象]

母亲的童谣让我们浮想联翩,也使童年的孙友田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同学们,结合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也是用心读书的好方法,懂了吗?

5、再次出现句子: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小结:①母亲动听的歌谣充满诗情画意,幽默风趣的童谣琅琅上口,富有诗的韵律,在歌谣和童谣声中,我们也不由得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怪不得民歌民谣能引领孙友田飞向诗歌的王国呢!现在这个问题懂了吗?

②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就是这样给我以启蒙的,让我们深情地读课题:《月光启蒙》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6:0116:05]

过渡:和母亲在一起,精神生活是多么丰富啊!可那时我们的日子又过的怎样呢?

1、出示句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分析两个长字的不同含义。

3、是谁创作了这些歌谣?他们想通过歌谣表达怎样的心声呢?

[在月光下,母亲通过歌谣也把这种爱传递给了我,使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

那时,我们日子清苦,可母亲却给了我一个明月星光般的童年。

五、拓展延伸与升华。[16:0516:10]

1、出示母亲年老时的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母亲,母亲老了)

2、动情解说:在皎洁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给我唱童谣、说谜语,在母亲的熏陶下,我渐渐长大,终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诗人,可岁月的车轮却无情的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长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的头发却白了。母亲献出了毕生的爱,自己留下的,只有岁月在她额上刻下的深深的皱纹。更为不幸的是,当孙友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以前的日子那么清苦,而现在日子好过了,母亲却再也感受不到了。在《月光母亲》中,作者这样写到:

出示文字: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的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3、同学们,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而此时,老师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千言万语,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带着一份对母亲的深深情结走进母亲心田同学们,再见

《月光启蒙》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资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同学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幻灯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简介,说说你看过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绩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一)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2、考虑: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同学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同学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幻灯出示文中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同学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身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5、安排作业: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或者自身写童谣。

四、结束语: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唱歌谣

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唱童谣

《月光启蒙》教案 篇9

推荐理由:穿插歌谣、童谣的朗读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结合原文感受作者写文章时的心情与感受,品味作者得到的母亲那无私的爱和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重点抓住文章最后一段,品品、说说、读读,引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激起共鸣。由读歌谣来领会描写母亲的语句,能让学生当场将理解的内容运用到朗读中,这样的设计能将理解与朗读巧妙地结合起来。对于文章的重点段落,用多读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和了解作用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后让学生流露自己的真情,再次由文章到现实,让爱与感恩永远互通。

月光启蒙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新词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凭借语言文字地朗读,领会月光启蒙所表达的内涵。通过朗读歌谣感受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浓郁的母爱,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想象并领会歌谣的意义,感受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作者产生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新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听过歌谣童谣吗?歌谣是用什么方式流传的呢?口头相传。

老师小时候听大人讲了一个歌谣,至今都记忆由新。你们想听吗?

讲童谣《鹧鸪鸪》,学生思考这个童谣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然后指名回答。那这个道理在童谣里有没有直接说出来呢?(没有)这就是含蓄。它的语言又十分幽默,这就叫风趣。(板书含蓄、风趣)

二、解释题意

1、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歌谣有关。板书启蒙。

教师解释蒙的意思。原本指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在别的植物上,所以有覆盖的意思,指导写法。理解启蒙。

2、板书月光,月光能启蒙吗?启蒙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3、十几年前,有这样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母亲我为你骄傲》。请同学们听,并看屏幕上的歌词。(学生听歌并看歌词)十几年后的今天,一篇文章以同样的情感再次震撼了我的心。这就是煤矿诗人孙友田写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我们曾经学过孙友田的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4、诗人孙友田回到故土,看到母亲老了、病了。严重的病情使老人再也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了。这使作者伤感起来,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写下了《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这篇文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光启蒙》就是由《往事如歌月光启蒙》改编的。

三、整体感知、自由质疑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一读。

篱笆、时辰、混沌、筛大米、莲蓬、莲花落

3、老师讲解什么是莲花落。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板书:吟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

5、再读课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6、质疑。

(1)混沌、豁然开朗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叫启蒙。

(2)故道是什么意思?

(3)两个长是什么意思?

(不长五谷的长是生长的意思。却长歌谣的长是流传的意思,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歌声不断。)

(4)为什么说母亲的歌声是芳香的音韵?

(5)母亲不认识字,怎么可能有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6)母亲是启蒙老师,为什么是月光启蒙?

四、学习生字,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月光启蒙》。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生齐说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情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朗读感悟

1、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里就只有我和母亲,母亲搂着我,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母亲是怎样唱歌谣童谣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自由读书上的两则歌谣。

(1)指名读,当他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学生读歌谣。(大屏幕出示相关的歌谣)

(2)评评看,会评价也是会读书的表现。(师生点评)

(3)这两节究竟应该怎样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轻轻的,指名学生轻轻地读,像什么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指名读这段话)读这段话还要怎样读?深情地,母亲唱这些歌谣的时候,为什么要深情呢?你能不能朗读读出母亲的爱?(指名读)还有谁也能像他这样深情地读读呢?(指名读后齐读)

小院里的音韵之所以变得芳香,那是因为母亲的歌声特别――(动听、能陶醉人。)

(4)师引读:在月光下,我们的篱笆小院飘满了那――(芳香的音韵),那是母亲在――(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5)现在知道怎样读这两首歌谣了吧?(学生读)

(6)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师生交流)

A、做母亲的辛劳,但无怨无悔。B、向往美好的生活。

2、妈妈白天非常劳累,但是还要为孩子唱歌,说明什么?(为了孩子,甘愿付出一切。)她希望什么呢?(孩子们热爱生活。)

(1)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你读到这儿奇怪吗?为什么母亲这样勤劳,生活却是清苦的呢?

(2)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齐读这一句。在这句话中,有两个长。前:生长,后:产生。这里不生长粮食,却流传什么?

(3)是的,千古黄河,勤劳的人们总是满怀希望的耕种,可由于土壤、气候等问题,收成不佳。但歌谣却从黄河故道中流传下来。聪明的母亲一听就会,会那么多的歌谣,通过传唱,――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混沌: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一下子就明白了。(开始要懂得爱什么,要喜欢什么)

(4)母亲的擅长歌谣,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让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从课文中,你知道了哪些民间艺术?(歌谣、童谣、故事、谜语、民歌、莲花落)

(5)总结: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着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我。

3、慈祥的母亲,唱完歌谣讲故事,讲完故事又开始唱那风趣幽默的童谣,把我的思绪有高深莫测的夜空引到充满情趣的人间。

(1)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明月已至中天说明夜深了,玉石雕像看过吗?形容一下。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美丽、圣洁)

(2)美丽圣洁的母亲教给我的这些童谣琅琅上口,指名读第一则。

刚才老师看见有人在打节拍,我们一起来打,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击掌法)。

(3)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童谣歌谣,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最记得。

《炒黄豆》《小老鼠》《一闪一闪亮晶晶》《两只老虎》《上边毛,下边毛,》

(4)如果现在你就是文中的我,在这浓浓的月色里,你享受着夜的宁静与清幽,享受着这如水的月光,月亮吐洒着它的清辉,洒在我们的篱笆小院上,也洒在妈妈的身上,我们就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她那甜甜的歌声,引人遐想的神话故事,风趣幽默的童谣,启发思考的谜语,你会想些什么呢?

4、上学期,我们就学过孙友田的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对,现在的他已经是颇有名望的诗人、作家,此时再回想当年的情形,再细细地回味回味,母亲到底给了他哪些启蒙?仅仅就是(指板书)这童谣歌谣,故事和谜语吗?

(1)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这么有才华的大诗人、作家却说母亲,这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是他的启蒙老师,为什么?(学生答,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自由读这段话。

(2)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了课文,当我看到这位在月光下不顾劳累给孩子唱着歌谣的母亲,我从心底里被感动了。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段,好吗?

师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因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是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是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目:月光下,母亲给了我启蒙教育。点明中心:感谢、怀念母亲。)

三、感情升华

1、正因为这月光下的启蒙教育影响了作者的一生,所以文章以《月光启蒙》为题,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通过此文在告诉我们:虽然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虽然我的生活贫穷而清苦,但我的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虽然我的母亲不认识一个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1)勤劳的母亲、聪明的母亲你能联系课文说吗?(学生读课文)

(2)善于和孩子沟通的母亲;非常爱自己孩子的母亲;这是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

3、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令作者骄傲、自豪的母亲!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

(出示原文,师读)《往事如歌----月光母亲》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4、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

而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点出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四、真情流露

1、同学们,母亲给了作者无私的爱,回想起母亲,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他认为是母亲为我开启了文学的大门,所以他特别感激母亲。

感谢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感谢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感谢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母爱是永恒的话题,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母亲给了你哪些帮助?此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写下来。放学后就去对你的妈妈说或者将你写的给妈妈看。(ppt打出:母亲,感谢您给我的一切!我永远爱您!!的字样。)

板书设计:19、月光启蒙

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感激、怀念

《月光启蒙》教案 篇10

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孙友田回忆儿时母亲在夏夜的月光的沐浴下给自己唱歌谣,猜谜语,讲故事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也充分激发了自己感恩母亲的情怀。

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有利于引导学生感激、感恩的情感。

本文的童谣优美动听,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我国民间文学的丰富博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对自己的乡土乡情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课文内容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说教学目标:

1、 学会九个生字,绿线内的七个生字只识不写。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篇课文。

3、 能有感情地朗读令你感动的语句。

4、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教法、学法:

质疑法: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我让学生依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家长、老师、书籍会给我们启蒙,月光怎么会给我们启蒙呢?让“月光”给学生设下“悬念”。

创设情境:本课的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情境,用图画展现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对话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然后展开课堂对话。

自读自悟:“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质疑课题

1、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歌颂母亲的课文

2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音乐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为全文的学习定下基调。质疑课题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引发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再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2、默读课文,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写出了童年夏夜的美妙。

(课文从月夜的景色、歌谣、谜语、故事的美妙学出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层次清晰,学生不难把握,这个问题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吟诵生动幽默的歌谣,激发学生产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在班中为同学们吟诵。让激情在吟诵中飞扬,让童趣在教室里回荡。

4、品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情感朗读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仅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美,还能感受文章的情思意境,体验生活。

5、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走近了一个会唱歌谣的母亲,是母亲用她那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谣,陪伴我度过了一个美妙难忘的童年,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用智慧和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使我满怀诗情地飞向文学的王国。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如抄写词语等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

选做题如查阅书籍或登录网站查阅各地民歌民谣,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拓展课外阅读的空间,并为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做好铺垫。

《月光启蒙》教案 篇11

一:说教学内容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2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在反复研读教材,结合本班学生学习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理解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怀念的情感。

2、理解“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写一段话:表达对自己妈妈的感激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本文较长,为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朗读的基础上,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升华延伸。

这里,我着重说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课伊始,我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听我描绘插图内容。提问:“如果图上小朋友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完之后,我出示第一段中心句:“夏夜永运是美妙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夏夜的美妙!此时,我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找出文章中心句。

这样设计以角色转化,辅以优美的画面、动情的音乐范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

本文特色是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因此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于本环节的教学我采取四步进行:

1、学生找出歌谣、童谣。

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

3、说自己由这些歌谣、童谣所想到的美景。

4、学生之间议论。

结合学生找出歌谣、童谣,我先后出示

(1)“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2)“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黄河留给故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4)“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在师生共同品读、讨论中感悟歌谣、童谣的魅力。结合第(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品读提出“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题”?

这样设计我认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又有了上述教学环节和我的适当点拨,突破难点可谓水到渠成。同时我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提高了学生参与于是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突出教学重点。可谓“一石三鸟”

(三)感情升华,表达怀念之情

在教学中我抓住母爱的“无私、不求回报”的特点,让学生读文感受作者母子“情深”。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写什么呢?”请写在纸上,送给妈妈。

这样设计既让西红柿将文本的内涵牢牢地抓住,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人文渗透。同时对学生进行小练笔的锻炼。

(四)课外延伸

在新课结束之际,我拿出孙友田的散文《母亲似水》、《月光母亲》,推荐给学生。

这一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把《课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要求落实到实处。

(五)总结

在乐曲《懂你》中总结全文。

这样设计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理解母爱的无私、宽容和博大,把学生和作者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五:说板书设计

唱民谣

讲故事

17、月光 启蒙 母爱

唱童谣

猜谜语

我采用以简笔画加文字的方法图文并茂地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本的主题鲜明地表现出来,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顾。

《月光启蒙》教案 篇12

课前思考: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这一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作者描绘了小时候,母亲伴着皎洁的月光,为我唱起童谣,正是这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童谣,唤起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启迪了我的灵性,助我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对我的启蒙,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美妙、神奇的童谣中蕴以人生道理,伴随作者度过一个又一个月夜,那伟大母爱令我们感动。暗线是作者情感体验的发展变化,作者对其母亲的深挚依恋和怀念浸透于字里行间。读着《月光启蒙》,我们不由被那月色融融的美妙夏夜所陶醉,更被那动人心弦的浓浓亲情所感染。月色与亲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环境与心境内外互补、两相互动的意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母爱的体验也是有生活基础的,因此教学时可抓住作者对母爱及母亲教育启蒙他的情感体验这条线索而展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展开个性化阅读。但学生的阅历较浅,对人生的体验、社会的认识感受不深,对课文中有些较为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理解不了,如复杂的人物性、典型的细节描写、令人深思的结尾、巧妙的省略所留出的艺术空白,而这些又恰恰是作者传情言志的重要表现手段,如处理不好,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会陷入欲深入而不能的状态,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甚至讲解重点句段的意思,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时可抓住民歌民谣,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其中蕴含的启蒙,引导学生从母亲为我吟唱的民歌读懂母亲给我的最初启蒙,同时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母子之间甜蜜亲情,让课堂充满浓情,让学生在老师幸福地引领下去感受读民歌时的幸福,唱民歌时的快乐,想象民歌时的丰富多彩,力求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课上还应营造月下启蒙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力求让课堂成为对话的生命殿堂,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品味语言、感情朗读和个性表达中,抒发情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前修改:

质疑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作者孙友田小时候,他的母亲常常为他唱歌谣、讲故事,你知道长大后的孙友田是干什么的吗?(生:诗人)是啊,孙友田长大后成了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首诗吗?(生:《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位诗人,在回忆童年往事的时候,常说〔出示文章第九自然段:母亲不识字飞向诗歌的王国〕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了解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吗?(生质疑)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与作者一起回到那夏日的夜晚,走近这位给予作者启蒙的母亲。

(二)以读促思,感悟启蒙

1、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a、(出示图片)你能用文中的语言来描绘这幅图吗?(生答第一自然前半部分)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没有了白天的燥热和喧闹,凉风习习,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小院,星星在对我们眨着眼睛,母亲穿着洁净的白褂子,一边搂着我,一边唱歌谣,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感觉如何?把你的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

b、过渡:母亲一边搂着我,一边――(引:唱起动听的歌谣)〔板书:唱歌谣〕谁来读一读?(生读)谈谈你的感觉(生答)当时的作者是怎样的感觉呢?(生:第二自然段)〔出示〕再读这一部分,注意体会,把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划出来。(反馈,相机理解: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你能把这种轻柔的,好听的,迷人的声音描绘出来吗?(指名读)

c、谁能用这么好听的声音再读读这两首歌谣呢?(推荐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两首歌谣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如果你是作者,你又能体会到什么?(生答:以后要爱劳动,美好的生活在等着我)

d、小结:母亲唱着歌谣,不知不觉间教育了我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家乡,那么母亲怎么会拥有那些动人的歌谣的呢?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用笔划出原因。(反馈)

e、是啊,当时的土地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个长是什么意思?(生答:创造)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家乡人民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在家乡人民的熏陶下,母亲学会了很多歌谣,并用歌谣把故乡的爱――(引读:给了我)使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我,开始懂得要爱什么,喜欢什么,使我那颗――(引读: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些优美动听的歌谣,让我从中懂得了很多,所以说,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我的(引读:第九自然段)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那些歌谣吧,如果你能唱,就唱一唱吧!(学生读唱)

3、第四自然段

a、过渡:母亲唱着唱着,累了,但她并没有休息,而是为我(引:讲起了故事)〔板书:讲故事〕

b、她讲了什么故事呢?(反馈)如果你是作者,听着母亲给你讲的故事,望着高深莫测的夜空,你会想到什么呢?或者仿佛会看到什么呢?(生答)你觉得听了这些故事,你会有什么收获?(生答)

c、过渡:是啊,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的想象,母亲说得那么投入,不知不觉,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出示)谁用书上的语言描绘一下当时的母亲?(生读)说说你的体会(理解玉石雕像)你能再用朗读来表现当时的情景吗?

d、这位美丽的母亲在讲完故事后,又为我唱起了――(童谣)〔板书:唱童谣〕〔出示〕谁来读读这些童谣(生读)听了这些童谣,你有什么感受?(生反馈)想象如果你是作者,你当时会怎样?(生反馈)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和着拍子再一次去读一读这些有趣的童谣吧!(男生1、女生2、齐读3)

e、小结:母亲用这些神奇的故事,这些幽默的童谣,滋润着我的心田,所以说,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引读:第九自然段)

4、第五自然段――第八自然段

a、过渡:民谣童谣唱过了,可是作者还不想睡,所以母亲又给我――(引:猜谜语)〔板书:猜谜语〕我来演母亲,你们演作者,我们来合作一下吧。在猜谜语中,我会懂得什么呢?

(三)感情升华

a、过渡:是啊,在夏夜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润物细无声,这些都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作者已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指读课题)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引读:第九自然段〕每当我仰望月亮时,就会想起童年在月光下的一切,我会想起什么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以说,(出示)(生答)一看到月光,便会想到那月光下的启蒙,便会想起那亲爱的母亲,所以作者用月光启蒙为题,以此怀念自己的――(母亲)〔板书:怀念母亲〕

b、其实,这篇文章在入选我们课本的时候,省略了一个部分,他告诉我们孙友田在怎样的时刻写下这样的文章,在这里,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也许听完后,你会有另一份的感动(讲故事)说说你的感觉。

c、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们的妈妈也同样深爱着你们,可能你们并没有体会到,是啊,也许你还在为饭菜不可口而大发脾气,也许你还在为母亲唠叨而抱怨不止,也许你还在为没有买到心爱的玩具而怨声载道,可是,你是否看见母亲她那忙碌的身影,你是否看见她那担忧的眼神,你是否看见那悄悄爬上的皱纹与那新增的白发,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吗?(生答)

课前思考: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景美情更美。去年听过顾校长上过这课的公开课,当时对这篇课文的感觉是渴望而不可及。后来又看了吴建英老师的上课录像,又参加了有关这课的说课比赛,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才有了一定的层次。

我觉得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可分为如下几步设计:

1.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2.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

3.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4.表达怀念之情,升华情感。

导入时,通过一组词语的朗读,引发学生想象夏夜美好的情景,接着出示背景画面,获得更真切的感受。

品味民歌民谣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现个性化朗读,如击掌读、拍桌读、跺脚读,从而体会童谣的节奏的明快和韵味。通过朗读民歌童谣,体会民谣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说说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从而肯定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感悟月光、母亲、启蒙之间的关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要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句中情感。一抓: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对这句话的教学,有如下的层次引导:

(1)指名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们能想象,当时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二抓: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三抓: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四抓: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来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通过对重点句的品读感悟,引导学生由玉石雕像想象在孩子眼里母亲就像女神一样纯洁,圣洁,母亲用歌谣、童谣和智慧启迪着我,让我尊敬,让我敬仰。再指导学生读好句子,升华情感。

课前思考:

《月光启蒙》从课题上看,月光是一个关键的词语。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神秘的夜空,给我美的陶醉和无穷的幻想。作者的在文中对月光的痴情,我想与他儿时持久的受月光的熏染是分不开的。

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看来在教学中启蒙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与启蒙必定有很深的联系,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分析全文,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剖析启蒙,我们发现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深入地钻研文本后,我的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感悟而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色朦胧,二读感悟母爱亲情,三读感悟怀念感恩。

课前思考:

《月光启蒙》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都非常的诗意,因此创设合适的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引导学生紧扣美妙一词来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在适时配上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一起沉浸在美妙的夏夜中,从而有效地开启课文的进一步学习。

学习课文唱歌谣、唱童谣等部分时,注意引导学生读好歌谣,并注意读出情趣,读出其中的内涵,初步领会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

重点理解、讨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相机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

"启蒙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