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江南春教案精华6篇。
导师上课前需备好教案课件,只须提前准备完善教案课件即可。优秀的教案是确保高质课堂的保障,编写教案课件需注意哪些方面呢?若您渴望阅读一篇优秀文章,或许可以阅读"古诗江南春教案",无须担心此文内定有您所需之资讯!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每首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过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体会江南水乡的早春景象,感受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学习《江南春》,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这是两首描写春景的诗,一是画中景物,一是现实中的景物,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二、难点
1.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中诗人边观察边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2.学习《江南春》,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3.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l.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揭题:(点击课件)《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理解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点击实物或图片)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弓没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l.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描述诗意。
过渡: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二、揭示课题
1.解题《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2.介绍作者: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点拨:《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
6.归纳: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7.讨论: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8.有感情地朗演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9.背诵古诗
四、延伸拓展
1.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2.为《江南春》完成一幅诗配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为课后生字扩词。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6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个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定出《望洞庭》一诗年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的情思,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和情思。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望洞庭》。
1.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那年秋天,刘禹锡转任和州,行以洞庭湖,月夜遥望,洞庭山水美妙绝伦。于是,刘禹锡写下了这首《望洞庭》。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未”“螺”“磨”这几个生字的字音。
2.结合查字典,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①轻声自由读,说说不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镜未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②对照画面,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以磨拭的铜镜一样。
③指导朗读:语速稍缓,语调平和,读出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的柔美安详。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②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讨论。
③对照画面说说这两行诗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眉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④指导朗读。小结:这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令人神往。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变成了一种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朗读全诗,体会意境。
五、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说一说,再写下来。
秋夜,月光如水,水映月光,那么的柔静、和谐;无风的湖面,只有一点细微的水波,就像一面尚未磨平的铜镜。月色中,这里的山水更绿,山更青;最可爱的是山,远远望去,就像一只白银盘里,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六、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八、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习字任务。
2.课后习题3、4、5。
2.《望洞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板书课题,认读“峨”。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李白的故乡在四川青莲乡,他25离开家乡,长期在各地漫游。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四川时所写的。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文字生动优美。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
3.解题:
①读了课题,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
②“峨眉山”是个山名,在四川省境内。请学生说说对峨眉山的了解。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羌”“渝”“君”3个生字的字音。
2.结合查字典,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二行诗,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秋高气爽,峨眉山的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小结:诗人秋夜行船,船在行走,感到月影也在跟着移动,于是产生了“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感觉。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我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思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顺流而下驶向渝州。
4.小结: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对故乡、友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到月亮,就像见到友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友人,心中不免一片怅惘。
5.朗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这首诗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通过描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五、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颂、热爱之情。
3.练习背诵。
六、指导书写生字,练习用钢笔描红。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教学反思(3):
在讲授《望洞庭》这首古诗的时候,我感触很深,我尝试了改变以往教授写景古诗的教法,先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洞庭湖的美景。原以为这样的图文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思,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只能是差强人意。学生在理解诗句的时候,与图片的联系并不大。他们的理解,仍然是从诗句的翻译,老师的语言渲染中去感受,图片所发挥的作用不大,反而消耗了后面对古诗讲解的时间。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3】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走等到要写时不知从哪儿写起。就说我们春天里常见的燕子(多媒体出示燕子图片),我们会怎样描绘它呢?(学生自由发挥)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
2.板书“燕子”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
默读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一起回答:外形) 作者是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相机板书: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
(2)练读: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
(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1)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燕子的模样,那么这可爱的精灵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身边的呢?(春天)
(2)自由读这一段,想想它描绘了春天里的哪些事物?用横线划出来。它们是什么样的?圈出描写的词语。(微风--吹拂;细雨--洒落;柔柳……)
A、出示描绘春天的句子。
指名口头填空第一句。(吹拂、洒落)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舒服、惬意……)你怎么读出这个感觉?(示范读,教师评价)
指名口头填空第二句。(展开)你怎么读出柳叶的嫩呢?(示范读,教师评价)
指名口头填空第三句。(赶集似的,烂漫无比)你怎么理解“赶集似的”?说明花草很多,很热闹……)你准备怎么读?(教师评价)
B、在这样美的春天里,还有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生趣是什么意思?(生机和趣味)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有什么感觉?(高兴、兴奋……)
A、理思路:春天到了,微风和细雨怎样?柔柳怎样?青草怎样、绿芽、鲜花怎样?小燕子又怎样?
(1)理解内容:
(1)过渡:燕子轻快地飞呀飞,累了,就--停在电线上休息。(板书:休息)
(2)默读。找出比喻句,说明把什么比做什么?(板书:电线--五线谱;燕子--音符)
(3)比较:教师故意读错“痕””为“根”,请学生说哪个好。 (4)指导朗读:飞倦了怎样读?春天的歌怎样读?
学习这一课,我们认识了春天里活泼可爱的燕子。在外形上,它有着--(指名说),它在春天里到来,轻快地飞到我们身边,连休息的姿态都那么美。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一起读它。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课后想想,请你把歌词写出来。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主要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通过朗读,学生从燕子身上看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自然界到处呈现的一派勃勃生机。学生因对燕子的活泼机灵很感兴趣,竟不由自主的赛读起来,这时我布置学生画燕子,于是一只只飞行的燕子、休息的燕子
跃然纸上,我再让孩子们学燕子,引导学生为春天添色,为大自然增彩。于是,燕子和他们成了朋友,人、鸟、自然和谐起来。总体说来本节课效果不错。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特点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课文插图意境优美,有利于配合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训练。
设计理念:
抓住重点词语,知道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使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会用“偶尔、活泼”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4、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会用“活泼”造句。
3、理解课文第一段,概括段意,练习背诵。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出示燕子的图片。仔细观察燕子的外形,抓住特点说几句话。
2、读后四人小组自由讨论。
3、自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边看图边读课文§1。思考:第一自然段写燕子的什么?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3、指导朗读。
4、练习背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会用“偶尔”造句。
3、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1、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燕子的样子十分可爱,那么这些活泼可爱的小家伙什么时候来和我们见面呢?
2、自由读§2。
⑴边读边思考:作者描述了春天的那些景物?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
⑵重点品味。
⑶齐读课文。
⑷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⑸指导背诵。
3、自由朗读§3。
⑴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燕子干什么?哪些词句说明燕子飞得快?哪些词句说明燕子飞得轻?
⑵指导用偶尔造句。
⑶指导朗读、背诵。
4、指名读§4。
⑴学习打比方的句子。画出文中两句打比方的句子,并说说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练习背诵全文。
多种形式练习背诵。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5】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准备 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程序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二、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倾听老师的作者简介,并积极思考 了解作者,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与诗歌的风格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自读《池上》 根据课后拼音,自主朗读古诗。
练习朗读老师强调的字音;
3、指导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扫除理解诗歌的障碍
4、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剧含义 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四、 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2)小娃如何偷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
(2)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练习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5)朗读这两行诗。 挖掘文本空白,更深层地理解诗歌内涵。体会把握人物特点,并通过朗读再现人物性格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2)指导学生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1)生默读,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练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并展现自己的才能 举一反三、拓展延伸、
古诗江南春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过程: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啼”、“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教师出示部分词义。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语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
春日偶成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
GZ85.com延伸阅读
江南古诗教案热门9篇
所有教师必备的教育资源之一便是教案课件,若老师还未准备好的话,现在仍来得及。这些教案和课件必须兼容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必要条件。我们将全方位地向您介绍“江南古诗教案”,请继续阅读,并欢迎收藏我们的网站,持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江南古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教后记:通过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
江南古诗教案【篇2】
1、指导学生认识 13 个生字,会写“古、声”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导入:老师写两个字看谁认识。(板书:古诗)你是怎么认识的?请认识的同学当小老师教教不认识的同学,然后小组间交流,并书写“古”“诗”。
2、你们会背古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你还会背哪些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4、学习“首”字。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
5、导入《春晓》:一千多年前,一个雨后的早晨,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从甜美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向外望去,看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首诗--《春晓》。
2、学生说一说画面上的景色。
3、配上古筝曲,教师范读课文,以情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到诗的情景中。
自读古诗《春晓》。
2、理解诗题。
3、借助拼音初读古诗,画出生字,反复读几遍。
4、小组合作,朗读识字。
(2)学会“声、多、处、知”。
5、小组汇报,指导写字。
(2)用“到处”说话。
1、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处、声、多”。
3、教师范写指导。
1、指名说一说诗意。
2、指名朗读。边听边思考:诗人听到了什么?哪个字与“听”的意思一样?(“闻”在这里表示“听一听”,而不是“闻一闻”。)
3、指名提出不懂的问题。
4、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听教师配乐朗读,整体感受诗的节奏与韵律及作者的感情。
2、学生仿读。
3、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诗人看到了地上飘落的花瓣,仿佛看到昨夜的春风和春雨打落花瓣的景象。)
4、《春晓》描写的雨后清晨的景色多美啊!就让我们美美地、反复地朗读,从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5、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边想象边背诵,感受春景的美丽。
7、小组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1、《春晓》、《村居》是描写 季的古诗。
古------ 多------ 忙------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轾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高鼎把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宇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2、全班齐读。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江南古诗教案【篇3】
《江南》是一首古诗,描写了江南水乡人民采莲的情景。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很适合儿童阅读。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采莲的风光。
教学《江南》一课时,我创设了一种生活的情境,游戏的情境。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师:江南真是个好地方,到处长满了荷花、莲叶。你们瞧!莲叶们一片一片地从水中探出小脑袋,争着向上长,它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热闹呀!瞧!那边还有几个划着小船,赶来采莲的小姑娘呢,她们拨开莲叶,寻找那一个个成熟的莲蓬。“哇!”突然,船上的一个姑娘叫了起来。小朋友猜猜,采莲姑娘看见什么了?
生:(大声齐呼)好多小鱼!
师:小鱼在哪儿呢?噢,在这里(拿起小鱼头饰给小朋友戴上),在这里(分别给好几个小朋友戴上)。
师:呀,这么多的小鱼,这下,荷塘里可热闹了!小鱼来到这美丽的荷塘,它们最想做什么呢?
生:小鱼们会说:“我们来做游戏吧!”
师:想做游戏的鱼儿请站出来吧。
学生争着走出来。
师:看,小鱼们在莲叶下欢快地做游戏呢,它们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
(孩子们合着我的节拍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
师:小鱼们边做游戏边会说什么悄悄话呢?
生:小鱼说:“我玩得真开心!”
生:小鱼说:“这里真好,明天我还要来这玩捉迷藏的游戏!”
师:小鱼儿,你们玩得开心吗?
“开心”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喊着。
师:可天色不早了,采莲姑娘要回家了,小鱼儿也该回到妈妈那里去了。
孩子们纷纷识趣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和提供具体、可供想象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形成相似的和谐的震动,让学生主动感知体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个人悟,自由畅谈、表达情感、质疑问难。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给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探索的天地。通过读读、想象、演演的学习方式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民主的教学。
江南古诗教案【篇4】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里的游鱼。但是稍不留心,它们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走等到要写时不知从哪儿写起。就说我们春天里常见的燕子(多媒体出示燕子图片),我们会怎样描绘它呢?(学生自由发挥)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
2.板书“燕子”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
默读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一起回答:外形) 作者是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相机板书: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
(2)练读: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
(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1)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燕子的模样,那么这可爱的精灵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身边的呢?(春天)
(2)自由读这一段,想想它描绘了春天里的哪些事物?用横线划出来。它们是什么样的?圈出描写的词语。(微风--吹拂;细雨--洒落;柔柳……)
A、出示描绘春天的句子。
指名口头填空第一句。(吹拂、洒落)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舒服、惬意……)你怎么读出这个感觉?(示范读,教师评价)
指名口头填空第二句。(展开)你怎么读出柳叶的嫩呢?(示范读,教师评价)
指名口头填空第三句。(赶集似的,烂漫无比)你怎么理解“赶集似的”?说明花草很多,很热闹……)你准备怎么读?(教师评价)
B、在这样美的春天里,还有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生趣是什么意思?(生机和趣味)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场面,有什么感觉?(高兴、兴奋……)
A、理思路:春天到了,微风和细雨怎样?柔柳怎样?青草怎样、绿芽、鲜花怎样?小燕子又怎样?
(1)理解内容:
(1)过渡:燕子轻快地飞呀飞,累了,就--停在电线上休息。(板书:休息)
(2)默读。找出比喻句,说明把什么比做什么?(板书:电线--五线谱;燕子--音符)
(3)比较:教师故意读错“痕””为“根”,请学生说哪个好。 (4)指导朗读:飞倦了怎样读?春天的歌怎样读?
学习这一课,我们认识了春天里活泼可爱的燕子。在外形上,它有着--(指名说),它在春天里到来,轻快地飞到我们身边,连休息的姿态都那么美。 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一起读它。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燕子会谱出一支怎样的歌?课后想想,请你把歌词写出来。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主要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通过朗读,学生从燕子身上看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自然界到处呈现的一派勃勃生机。学生因对燕子的活泼机灵很感兴趣,竟不由自主的赛读起来,这时我布置学生画燕子,于是一只只飞行的燕子、休息的燕子
跃然纸上,我再让孩子们学燕子,引导学生为春天添色,为大自然增彩。于是,燕子和他们成了朋友,人、鸟、自然和谐起来。总体说来本节课效果不错。
江南古诗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来看看这首《江南春》、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教师板书诗题:江南春,学生讨论题意、(江南的春天。)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以七绝最为出色、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词语。)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让大家只用几个词语来描绘春天,大家肯定会觉得不够全面、不够客观、那么,诗人杜牧是怎样用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生动形象的江南春景呢?请大家自由诵读全诗,感受诗中的春景。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诵读研讨,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过渡: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且读出感情。
(3)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意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大家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有什么高招吗?(学生讨论:抓住重点字词、查工具书、了解相关背景等。)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大家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懂全诗、实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标注难点;
(2)四人一组,交流学习。
江南古诗教案【篇6】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 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 (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江南古诗教案【篇7】
教学目标: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
教学创新点: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1独坐敬亭山
1.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教师导入: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
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教师过渡: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
7.学生表述,教师相机:(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教师过渡: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1.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教学后记:
要准确地理解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就一定要插入李白写这首诗当时的情况。如果学生不知道李白是在被迫离开长安,孤身一人漂泊十年之后写的这首诗,那很容易误解其中的情感——有可能把这首诗当作一首游山玩水的休闲诗作来读。正因为这个考虑,我插入了一段类似于李白小故事的叙述,详述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的前后情况。从现场效果来看,我觉得这样操作是很正确的!学生一下子就能体会到,诗当中倾诉的其实是一种浪迹天涯、四处漂泊、无人相伴的“孤独”的感受。
备课网摘:
2望洞庭
1.教师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说过,《忆江南》是一首词,《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两首诗。合在一块儿,我们就把他们称作“古诗词三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首先跟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2.教师教读两遍,请两位学生读:(1)教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磨”;(2)叫学生正确地书写“庭、潭、螺”。
3.学生齐读,教师训练学生说话,用三种方式介绍诗人“刘禹锡”:
诗人
唐刘禹锡
4.教师过渡:刘禹锡在这首诗里边,写了很多美景。听老师读一读,你仔细听,看你从诗中看到了几处美景?
5.教师朗读,学生表述,教师要求学生逐一标画后,连起来说:诗中写了如下美景,分别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
6.学生齐读,要求读出画面的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美好景象。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用课件、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表述:
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遥望洞庭湖山水美景,真像是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啊。
7.教师指出其中的两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刘禹锡的情感,并与《独坐敬亭山》相比较表达上的异同: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
8.学生齐诵古诗,想象画面。
9.教师小结,学生笔记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写景抒情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孤独
望洞庭愉快
教学后记:
为自己的讲解,找个依托
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如何穿插进行生字教学,我一直都感到很为难。但经过这两节课的尝试,我觉得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进行古诗词字词教学识,学生的朗读是个可靠的依托——依托学生的朗读,来穿插进行古诗生字的教学。说白了,学生的朗读,不过是教师为自己的讲解找来的一个“托儿”,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古诗。
生1:望洞庭……
师:读得好,特别是标题当中的“庭”这个生字,读得很正确。伸出手来,跟老师写:广字边,廷字里,合起来就是洞庭湖的庭。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看是否真的把这个字读好了!
生2:望洞庭……
师:不仅庭字的后鼻音读得好,而且“潭”字和“螺”字也念得相当好,我们一起动手写一写这两个字:三点水,覃字边,合在一起念潭;虫字旁,累字边,合在一起就是田螺的螺。
备课网摘:
3忆江南
1.教师导入: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都是诗,只有《忆江南一首是——词。为什么不把《忆江南》称作诗呢?观察一下,词和诗之间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表述,教师讲述:正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长句短句交错出现,有一种特别的韵律美。跟老师一起读一读,介绍白居易。
3.请一位学生读:(1)书写“谙”;(2)“谙”的意思(学法提示)及常用的词“谙熟于心”;
4.学生齐读,教师强调要读好、读懂“谙”:理解一字,领悟一句。
5.教师过渡: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啊!哪些风景是作者所熟悉的?学生:(1)用诗句表述;(2)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6.教师小结:正因为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春天到时,江水绿如兰草,所以作者说——能不忆江南!这句话什么意思?
7.教师引读,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反复表述诗的意思,加强对诗意的整体记忆:
江南好,
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
春天里,江水绿如蓝草。
怎能不让人常常想起江南呢?
8.学生笔记,背诵。
9.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背到了诗,加强对诗的记忆。
10.教师小结:(1)词牌和另两首《忆江南》;(2)笔记;
板书设计:
忆江南——风景旧曾谙
词又叫长短句,有词牌名。
教学后记:
先拉个雏形,然后再精雕细刻
——理解古诗文句子方法谈
把诗句的意思说明白,是古诗词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怎样让学生自己把古诗的意思说明白呢?我今天尝试了一下,总的感觉就先需要从一个雏形开始,一步一步地雕刻,最后才能成形。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忆江南》这首词。
生1:忆江南……
师:你读得很正确,尤其是“谙”这个字读得很对!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言字旁,音字边,合在一起就念an1.知不知道这个字什么意思?
生2:“谙”是“熟悉”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看注解。
师:对了!要把古诗词读懂,看注解是一种方法。“谙”就是“熟悉”的意思,有“谙熟于心”这个词,就是对事情非常熟悉。比如,期末的时候,我们把200个生字反复听写了五六次,已经——
生:谙熟于心了。
师:有的同学昨天在家里把三首古诗词背了十遍,到现在已经——
生:谙熟于心了。
师:对了!“谙”就是熟悉的意思,你理解了“谙”,你就能明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3:江南的风景很美,我很熟悉。
师:说得很好,把这个句子大致的意思说出来,只是没有把“曾”的意思说出来,“曾”什么意思?
生:曾经。
师:把这个词放到刚才的这个句子中去,怎么说?
生4:江南的风景很美,我曾经很熟悉。
师:真好!说的更细致了!如果把“旧”的意思也加进去就更好!“旧”在此句中怎么理解?
生5:从前。
师:加进去说一说。
生5:江南的风景很美,我从前曾经很熟悉。
师:对了,这就全面而且细致了!
但是,如果每句诗都这样去理解,那上课会上得很累,一首诗的教学中,有一两句精细地雕刻一下,让学生知道怎么对应着把古诗文用现代的方式说清楚地方法,就够了——不过是个代入、替换、扩展的问题。尽管说出来的句子有时候会显得很生硬,但是理解古诗文就是从直译开始的。其他的一些句子,学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也就过了。最后老师利用句式引读,对译文整理一下、规范一下,也就够了。
江南古诗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
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蓬头:形容头发乱。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垂纶:垂。东西的一头向下;纶:丝。
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侧坐:身体象一边歪斜着坐。莓苔:河边的蒿草。映:遮掩、遮蔽。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自读下面一首古诗,试着解释,并讲给同学们听。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两首古诗都生动地描绘了乡村儿童天真淳朴的形象,表现了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
一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池上》。“池上”是指池塘里,即荷花塘里。这首诗描绘小娃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诗的前两句叙事,写一个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后两句写景,写小娃娃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回来,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合不拢。这诗一种多美的景色呀!诗人用这一景色衬托“偷采”白莲的小娃的天真无邪和淳朴可爱,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这首诗由事到景,景中抒情。凝练的诗句中饱含着诗人对田野生活的深厚感情。
另一首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的《小儿垂钓》。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前两句写小孩学钓鱼的自是: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他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蓬头:头发乱蓬蓬的。稚子:小孩子。纶:钓鱼用的线。垂纶:钓鱼。莓苔:这里泛指野草。诗的`前两句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在池塘边学钓鱼,他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小小的身体;后两句写路人借问,小孩子远远就招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过路的行人要向他打听道路怎么走,小孩远远就招招手,意思是让路人靠近一些,因为怕吓跑鱼儿,他不敢马上回答。这首诗不失为一首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生活的佳作,全诗平易自然、准确生动地刻画出小孩那种天真专注的神态。
合作探究:
(1) 诗人为什么要写小娃的“偷采白莲”?教师可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重要的是,这里的“偷采”与“偷盗”行为要区别开来,诗人写这个小娃是表现他的天真可爱,突出其童心童趣童真。
(2) 《小儿垂钓》中,诗人为什么写“遥招手”而不是“遥摇手”?从“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能否体会到小儿当时的心理?这个探究性问题也可以放在精读时让学生讨论,教师注意加以引导。
附录2: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还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他的诗不但国内广为流传,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胡令能 (785—820) 唐代诗人,他家境贫困,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被人称为“胡钉铰”。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他善于吟诗,但不愿涉足官场,后在家乡隐居。其诗生活气息浓郁,自然真切,但流传至今的仅有四首。
我们今天学了两首表现儿童情趣的诗,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儿童的古诗词,对原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对原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原诗读一读,背一背。
大儿锄豆河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俗话说:欲望是最好的教师。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先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情画意,然后自己用唱、跳、演等方法,体味古诗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师: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大家理解了诗意,在你们的脑海中,都浮现一个初学钓鱼的小男孩那可爱的样子。平时我们学古诗都是用读的方法,今天大胆改革创新,用唱、跳、演等方式都可以,表达诗意,诗情。
组1:我们用唱歌的方式学习,用《刘三姐》的曲子配上古诗演唱。(台上唱得绘声绘色,台下的跃跃欲试。)
唱完后,生鼓掌。
组2:我们用朗读配合动作的方式表演,(两人读诗,一人演小儿,两人扮鱼,游来游去,一人扮过路人。)
演完后,生纷纷发言。
生:我给这个小组提个意见,范明智演的小孩子不像,诗里说他连路人的问话都不理睬,但范明智却东张西望不专心。
生:我认为谢伟杰演的过路人很好,他弯腰做揖,态度很诚恳,很谦虚。
师:这两位同学看得可认真了,还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意见,真好。还有哪个小组表演呀!
组3:我们用讲故事配上动作表演。(一个讲故事,其余的扮小孩、苇草、路人、鱼儿。)
演出时,生在下大笑,演完后生评:
生:这次的小孩演得非常好,蒋楚依同学不但动作做得好,神态也很逼真,把垂钓小孩那紧张而又小心翼翼的神情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生:我认为涂航辉同学的故事讲得好,他不但把诗歌的内容表述出来,还加上了时间、地点、天气等内容,就像我们亲身参与了小孩钓鱼的故事一样。
生:我认为这两条小鱼也演得好,把鱼儿想吃饵又小心试探的动作表演得十分形象生动。
……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学钓鱼的情景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诗 中,与诗人一起看到那有趣的场面。特别是第3小组的表演,不仅把小孩紧张的心理与天真可爱的形象演得活灵活现,而且还能根据古诗展开合理的想象,真是棒极了。
分析:整合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唯有将他们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投入学习的过程之中,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我让学生采用各种喜欢形式来重现古诗的方法比较新奇,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有了兴趣,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思维就活跃起来,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学生化物为我,入情入境,不仅将古诗的内容转化为有声有色的情景,让人如身临其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反思:这首古诗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比较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因而我在备课时就把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做为教学的重点。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选择自喜欢的方式重现诗歌。在轻松活泼的表演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夏天,池塘里的莲花盛开了,有一些还变成了又大又香的莲篷,小鱼、小虾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一天,几个小孩儿撑着小船,偷偷地来到一大户人家的池塘里玩耍。这些孩子的撑船本领很高,船行得又轻又稳。几个水性特好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潜入水中捉鱼、抓虾、挖莲藕。他们的行动和说话的声音都很轻很轻,生伯惊动了池塘的主人。眼看小船快装满了,这才小声地哼着曲儿,撑着小船回家去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呀,尽管他们很聪明,却还是不知道掩盖自己小船划过的痕迹: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被小船荡开了,顺着小船走的方向,流下了一条长长的水路。
江南古诗教案【篇9】
教学要求:
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习作二我的建议
教学要求:
指导阅读例文,感知建议的内容与基本特点。
指导阅读习作要点提示,了解建议应该怎样写。
指导学生按要求写一篇关于春游的建议。
一,范文引路
引导学生自读例文《我的建议》,思考:
这篇习作与一般写景的习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提示。
这篇例文主要是提出建议,写建议要去的地方的景物,是让大家想去。
二,深入讨论,掌握写法。
指导学生自读习作要点提示,思考:
建议应该怎样写才能被大家采纳?
讨论交流。
写建议最重要的是理由充分,写的时候要把自己建议要去的地方些具体,要有真情实感,要能说服别人。
三,动手写作,巡视指导。
四,认真誊写。
音乐江南教案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您考虑阅读一下“音乐江南教案”。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促进师生教育教学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工具。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不适用于数据分析等正式用途!
音乐江南教案(篇1)
音乐江南教案
一、教案背景:
江南地区历来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中音乐文化更是卓越,其源远流长。江南音乐兼收并蓄、较为丰富,其形成及演变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历代文人墨客对江南音乐的赞美更是数不胜数。
为了让学生了解江南音乐的基本特点,感受其优美的旋律与深厚的艺术内涵,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本次课程将针对江南音乐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其基本知识及演奏技巧,并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江南音乐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江南音乐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能够正确区分江南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及文人墨客所倡导的音乐;
3、能够演奏江南音乐中的部分乐曲,并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作;
4、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
1、江南音乐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的介绍;
2、江南音乐中的主要器乐:筝、琵琶、二胡、笛子等的演奏技巧讲解及实际操作;
3、对江南音乐中的部分乐曲进行解读及演奏,如《渔樵问答》、《高山流水》、《广陵散》等;
4、开展学生自主创作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钻研、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作品。
四、教学过程:
A. 课前准备:
在上课之前,老师应该充分了解江南音乐的历史及其基本特点,并准备好相关资料,以供讲解和演示使用。同时,准备各种器乐,以供学生进行演奏。
B. 认识江南音乐:
通过讲解江南音乐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江南音乐的独特魅力。可以介绍江南音乐中的各种角色及其特点,如江南民间音乐中的山歌、水调等;宫廷音乐中的宫廷乐、正声雅乐等;文人墨客所倡导的那种质朴、清香的音乐。
C. 演奏器乐:
通过示范及实践操作,讲解江南音乐中的主要器乐如筝、琵琶、二胡、笛子等的演奏技巧。演奏示范一定要生动活泼、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以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D. 乐曲演奏:
选取江南音乐中的经典乐曲如《高山流水》、《广陵散》等,通过简要解读及演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乐曲的演奏技法及其背后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E. 创作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参考,设计和演奏自己的音乐作品。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创作的思路和方向,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效果评价:
1、通过课堂讲解和演示,学生了解了江南音乐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加深了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学生能够较为正确地区分江南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及文人墨客所倡导的音乐,提高了对音乐的文化认知水平。
3、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江南音乐中的主要器乐如筝、琵琶、二胡、笛子等的演奏技巧,具备了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
4、学生能够正确演奏江南音乐中的部分乐曲,加深了对乐曲的情感理解和鉴赏能力。
5、学生开展了自主创作的活动,强化了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了创新思维能力。
六、教学建议:
1、在讲解和演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和容易理解的程度。
2、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个性表演,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3、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在保证兴趣和热情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4、老师应该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作品进行认真分析和评价,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音乐江南教案(篇2)
音乐江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江南音乐的来源、特点及其对江南地区的文化影响;
2.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江南音乐的能力;
3.通过学习江南音乐的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江南音乐的特点和对江南文化的影响;
难点: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江南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相关的音乐录音和音乐乐谱。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江南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它给你们什么感觉?”
2.讲解江南音乐的来源和特点(10分钟)
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江南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并讲解江南音乐的特点,如较悠扬的旋律、缓慢的节奏等。同时,强调江南音乐对江南地区文化的影响和反映,如江南园林、运河文化等。
3.欣赏江南音乐(15分钟)
选择一首江南音乐进行欣赏,让学生仔细聆听,感受其中的悠扬和韵味,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分析江南音乐的组成要素(15分钟)
通过分析一段江南音乐的乐谱和演奏手法,让学生了解江南音乐的常见乐器和演奏技巧,并听取老师的示范演奏。
5.合作创作江南音乐(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合作创作一段江南音乐,可以使用传统的乐器或者借助现代技术进行创作。每个小组需要准备一份乐谱,以便演奏和分享。
6.小组演奏和分享(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演奏自己创作的江南音乐,并与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7.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分享他们的收获和感受。同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了解和学习江南音乐。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江南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但由于时间有限,只是对江南音乐进行了简要介绍,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因此,需要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继续加强对江南音乐的学习和欣赏。
音乐江南教案(篇3)
音乐江南教案主题范文
第一章:音乐的魅力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声音的组合和韵律的变化,给人带来特殊的情感体验。那些充满激情的音符,那些动人心弦的旋律,都能够触动人的内心,让人感受到无比的喜悦和快乐。
然而,音乐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更是一种教育工具。通过音乐的演奏和欣赏,孩子们不仅可以提高音乐功底,还可以培养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音乐能够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去识别和应对各种情绪,从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第二章: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音乐文化传统,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这里诞生并流传至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些传统音乐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需求。
在音乐江南教案中,我们将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学习和欣赏江南地区的传统音乐作品,孩子们可以了解到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引导孩子们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打造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使其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第三章:音乐与社会发展
音乐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在音乐江南教案中,我们将结合当前社会问题,引导孩子们通过音乐的方式去思考和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
比如,在讨论环境污染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创作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讨论人际关系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的演唱和表演来传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激发孩子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第四章:音乐与个人发展
音乐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发展社会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还能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在音乐江南教案中,我们将引导孩子们通过音乐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
通过音乐演奏和表演,孩子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音乐创作和编曲,孩子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音乐欣赏和评析,孩子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这样的培养,孩子们可以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音乐江南教案的目标是通过音乐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孩子们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通过学习传统音乐和创作音乐,通过思考社会问题和发展个人素质,我们希望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为自己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音乐江南教案将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一束光明的火炬,带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音乐江南教案(篇4)
主题:音乐江南的文化传承
江南地区是中国美丽的地方,这里的文化历史悠久,艺术精湛。在这里,不仅有让人心醉的美景,还有让人陶醉的音乐。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着独特的音乐文化,即所谓的“音乐江南”。它不仅为这个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还成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就有一种叫做“乐苑诗歌”的音乐形式,它是一种集音乐、词、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在当时就已经备受赞誉。随着时代的推移,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到了宋代,出现了另一种叫做“南音”的音乐形式,它与“乐苑诗歌”不同,更加注重唱腔的表现力和声音的特质。在明清时期,又出现了一种叫做“杭州昆曲”的音乐形式,它将“南音”和其他音乐形式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江南地区音乐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无数音乐家和艺术家为它的传承和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传统的民间音乐表演。这些表演往往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包括祭天、祭祖、婚礼、宴会等,是江南地区传统文化生活的体现。传统的音乐表演还融入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舞蹈等,这些都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各种音乐团体也在积极推动江南音乐文化的传承。如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交响乐团、杭州爱乐乐团、无锡交响乐团等,他们不仅在江南地区进行音乐演出,还会到其他地区和国家进行交流和表演。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加强对江南音乐文化的推广与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欣赏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还需要加大对艺术家和音乐人的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作和发展环境,让江南音乐文化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得到更好的表现和发展。
总之,江南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瑰宝。我们应该加强对它的关注和保护,让它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绚烂之花。
音乐江南教案(篇5)
音乐江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音乐江南的地理、历史、人文等背景知识。
2. 理解音乐江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江南的兴趣和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对音乐江南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2. 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欣赏和表演,体验音乐江南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通过音乐欣赏引导学生了解音乐江南的艺术特点。
2. 如何通过音乐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录制了一些音乐江南的音乐作品,包括民乐、民歌、古曲等。
2. 准备了一些展示音乐江南特色的图片、视频资料。
五、教学步骤:
Step 1: 导入(约10分钟)
1. 引入音乐江南的概念和背景知识,通过观看一段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音乐江南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和文化特点。
2. 让学生讨论他们对音乐江南的第一印象和了解程度。
Step 2: 音乐欣赏(约20分钟)
1. 播放音乐江南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仔细聆听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 引导学生讨论音乐江南的音乐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民族乐器的运用、曲调的变化、旋律的流畅等。
3. 分享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引导他们对音乐江南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Step 3: 表演活动(约30分钟)
1. 分组让学生自行选择一段音乐江南的音乐作品,并进行小组表演。
2. 每个小组展示完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评论,并互相交流学习。
3. 评价表演,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Step 4: 总结(约10分钟)
1. 回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对音乐江南的认识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江南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3. 激发学生对音乐以及文化艺术的兴趣,鼓励他们进行更多的音乐欣赏和表演活动。
六、作业安排:
1. 携带自己喜欢的音乐江南作品,并写下对它的评价和感受。
2. 集体申请去音乐江南参观学习,收集更多的音乐江南资料并写一篇参观报告。
七、教学反思:
音乐江南是一个充满魅力和丰富内涵的地方,通过音乐欣赏和表演来了解和体验音乐江南的特点,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意义。这篇教案的设计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行,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增强他们对音乐江南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灵活掌握好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音乐欣赏和表演中去。
望江南的教案4篇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究和分析“望江南的教案”。编写优质教案课件是老师成功授课的基础,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制作完善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我们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望江南的教案(篇1)
单位:郑州一中经开区实验学校姓名:高翔飞
日期:20xx年9月
“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望江南》
【设计者】郑州一中经开区实验学校高翔飞
【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10页)【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内容分析】
《望江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当中的一首。本文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的一篇名作。这是一首闺词,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跌宕,用语质朴含蓄,是一首值得品味咂摸的花间词代表词作。
本词处于第25课《词五首》的第一首,选编本首词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晚唐花间词典雅优美的.特点,读出词作者的心境和情趣,跨越时空界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独特而美的感受,体会我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意象,品味意境,进而深刻领悟词作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并且结合自己独特的感悟,用诵读的方式把词的味道读出,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册第一单元《沁园春雪》的学习中初步感知了关于词的文体知识,另外,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词意思、概括内容的能力。但是学生距离词作的年代久远,鉴赏诗词要跨越时空,这就需要调动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尽可能的引导孩子感知诗词意象,熟悉意象特点,以便能够身临其境,更深刻的感知诗词创造出来的情境,进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重点。但考虑到初中生对意象、意境这些比较抽象的诗歌专有名词理解有难度,所以,把难点确定为“观意象,品意境,悟感情”的方法掌握上。 【学习目标】
自学,知晓并能够概括说出温庭筠简介和词牌及花间词的有关知识。
读词,据学案注释疏通词义,发挥联想和想象,会说出词中的情境和形象,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背诵本词。(重点)
学会“观意象,品意境,悟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难点)【评价设计】
望江南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江南的工艺品、风景、人物的特点。
2、感受乐曲的柔和之美,能用与音乐相匹配的动作表现江南。
3、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实物:刺绣、扇子、泥人、绸伞、丝巾等
2、课件、图片、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感受乐曲:
1、第一次欣赏。
提问:你感觉这首音乐怎么样?
介绍乐曲名称:望江南。
2、第二次欣赏。
提问:你好象听到音乐里有哪些景色?
(通过欣赏让幼儿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并让幼儿通过想象来感受乐曲所要表达的内涵。)
二、随乐而行,眺望江南:
1、结合课件,望江南的景和人。
看课件后提问:江南美不美,美在哪里?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小桥、流水、人家;采茶、刺绣、划船。请幼儿尝试用动作学一学。提醒幼儿跟着乐句变换动作。
2、结合实物,看江南的工艺品。
(1)划着船儿去参观:
教师用语言提示幼儿想象路边的景物,并用动作表演出来。提醒幼儿工艺品街到了,引导幼儿观察。
(2)提问:你看到了哪些工艺品?你觉得哪样工艺品最美,为什么?
(3)教师小结:精致的刺绣是美的、别致的纸伞是美的、可爱的泥人是美的、古朴的扇子是美的。
(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幼儿感受江南的美景,并通过模仿来体验江南人的生活与劳动,为下面的表演作铺垫;通过另一个角度欣赏江南的工艺品来感受江南的物美,从而将《望江南》的内涵演变的更为丰富。)
三、多种形式、合作表演
1、选道具(既上环节中展示的工艺品),自由表演。
2、个别表演。
3、尝试合作表演。
(从选道具自由表演到个别表演再到合作表演即是一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同时也给《望江南》的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让幼儿对音乐的体验达到了又一高的台阶。)
四、分享交流,拓展延伸。
1、分组表演。(将选用同一种道具的幼儿分为一组)
2、教师在每组表演完后及时小结。
3、教师小结:从古到今有很多的诗人画家都用美丽的色彩文字来表现江南,让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好吗?
(通过分组表演让孩子体验合作体验快乐,同时无形中也对孩子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对形的排列、动作与音乐的配合、合作的默契和谐等等。可以说分组让孩子的表演更加成熟了。最后的总结则是活动的延伸更突出了本次活动的生成的理念。)
活动延伸:
收集关于江南的诗、画,带来与同伴交流。
简评:
本次活动则以音乐《望江南》为切入点,将幼儿带进了这个美丽的水乡,同时又以此为纽带,将《望江南》的音乐贯穿始终,余音绕耳,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优美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与音乐融为了一体。另外我们还将江南的美景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将视觉听觉融为一体,孩子充分感受到了江南的景美。然后由此及彼,又以望江南工艺品街的形式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更深入直观地体验江南的物美。最后又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江南,歌颂江南--使幼儿欣赏感受在前,创作表现在后;表演的技巧也随之由低层次到高层次自然过渡!在本次活动的结束部分,我们让孩子们与爸爸妈妈一起寻找关于江南的资料,为下一次的活动埋下了教育的契机--既使望江南的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又拓展和丰富了孩子们对江南的相关知识。
望江南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
1、是在中晚唐词体初兴时期的一篇名作。作者温庭筠是诗人,也兼工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多写闺情,音律和谐,主导风格艳、精巧,在词史上有较大影响。温词也有写得清新、明快的,这首《望江南》便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2、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学情分析
1、对于古诗词学生虽然在七年级、八年级学习过比较熟悉的,但农村初中的孩子对这首词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位深情盼望丈夫(抑或情人,于理解词意并无大碍)归来的思妇形象,意思直白,还是较难容易理解的。
2、要读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仔细琢磨一番的。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品读,是很必要的。
3、在品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品味词的语言,感知词作的意境。从而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理解本词的内容、把握主人公丰富的情感变化。
3、背诵并默写《望江南》。
(二)过程方法目标
1、查阅资料,弄清生字读音。了解温庭筠和婉约词。
2、发挥想。象,再现画面美和意境美。
3、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2、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想象本词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倒入新课。
老师今天做一个小调查,请同学们配合一下。父母在外打工的同学请举手 ,(现场采访) 假如你父母打电话告诉你明天要回来了,你的心情怎样?
可是,因为其他原因没回来,你此时的心情又怎样?(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缓解课堂紧张情绪。)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大家有着相似人生体验的词。
二、多媒体出示课题——《望江南》。
三、出示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学生默读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和所要达到的要求。
四、朗读过关 (出示课题、作者、词作。)
1、《望江南》是这首词的题目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从注释中发现,望江南是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老师肯定学生利用注释,参考书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的做法。
2、温庭筠(jūn),老师故意考查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的预习环节是否落到了实处。同时把字词教学放在教学过程中落实。
学生纠正“筠”(yún)
指导学生资料助读,了解作者和“花间派”。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 派”。
3、学生自己默读,朗读,同桌互读。(播放古典音乐《望江南》,给学生营造一个悠远、美好的朗读环境。)
4、 教师抽查学生朗读。(从读音、节奏、韵味方面给与点拨。应该读出由喜悦到失落的变化,语气是欢快到悲伤。)
5、 学生齐读。
五、理解大意。
学生自学,然后放在小组交流讨论。抽查学生概述内容,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六、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1、 思考讨论如下练习题(多媒体展示)
“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独倚望江楼”中“独”字最能说明女子怎样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想象当时主人公心理活动状况。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什么地方可以反映出来?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有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全班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小组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临组交换答题。
七、发挥自己的想象,可有适当的创造,用优美的文字写一篇小文章。
八、体会这首词的特点
这首词共27字,但是却写了很多内容。如:时间从早晨到 傍 晚 ,景物有 楼头、帆船、斜晖、江水,和白频洲,人物情感变化“希望” “失望”、“肠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闺中妇女美丽的容颜和憔悴的姿态,窥探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可见,词和诗歌一样,有概括、凝练的特点,词人没有直接表达情感变化,是蕴涵在情景中的,是我们从字里行间分析出的,可见还有含蓄的一面。本词选取富有特征的动作和景物,构成人的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意境深幽,寓意深刻。
九、当堂背诵并默写《望江南》,小组评比。
采用比赛的方式,看谁背得最快,记得最准。
十、扩展延伸
古代有关思妇的诗词很多,这些诗词很好得表现了古代妇女忠贞的爱情婚姻观。
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一些这方面的诗词,进一步感受他们忠贞的爱情和为爱情肠断心碎的感人故事。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卜算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 《诗经·君子于役》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 《春怨》
十一、课外作业
仿照本课学习模式,课外自学《武陵春》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板书设计】
《望江南》
温庭筠(jūn)
词牌名,有名忆江南,江南好。
温庭筠:花间词派的开创者。
内容 思想 风格
洗漱完毕后 思独 不寓
独靠望江楼 亲自 事情
千帆不见亲 不情 雕深
斜晖水悠悠 见伤 饰挚
伤心白蘋州
望江南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词。
2、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3、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
难点: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生疑发问,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唱八年级所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营造氛围。
二、学习《武陵春》
1、导入课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交流对李清照的了解,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2、指导朗读。
⑴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评读教师的优点与不足。
⑵明确字音、节奏,学生自读,小组推荐成员朗读。
3、理解词句。
先请一名学生完整地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4、感悟感情。
用“我喜欢读_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来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的作用,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体验意境。
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词中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词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望江南》(采用学习《武陵春》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1、导入课题。
简要介绍作者、作品。
2、指导朗读。
⑴听录音朗读。
⑵学生自由读,点名读,评读,正字音、明节奏。
⑶全班齐读。
3、理解词句。
⑴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词的意思。
⑵检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适时点拨、强调重点词句。
4、感悟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品味语言。用“我喜欢读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蕴含的思想内涵。
5、体验意境。
⑴展示能概括表现这首词的内容明片。
⑵多媒体展示画面,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特定场景下思妇的思想变化过程。
四、比读两词。
灵活引导学生探究处理以下问题:
1、两首词中都写到船这个载体(“千帆”“轻舟”),表达的心情是不是相同的呢?
2、两首词都写到情感的变化,二者有什么不同?
五、聆听心曲,感悟情愁。
六、布置作业
运用修辞手法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如“思念”“兴奋”“沮丧”等。
附:板书设计
词两首
反复朗读 理解词句
感悟感情 体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