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反比例函数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2.02

反比例函数教案九篇。

标题:老师写教案课件的注意事项

文章: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预先准备教案课件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教学思路和难点。那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首先,老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编写教案课件之前,老师需要明确自己想要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教案课件应该精确地呈现这些目标,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自己正在学习的内容。

其次,老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水平。在准备教案课件时,老师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内容和难度,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此外,老师还应该注意课件的结构和布局。教案课件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内容与学习目标相符合。布局要简洁明了,字体大小适中,图文并茂,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另外,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要注重思维导图和总结归纳。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在每个章节或主题的结尾,老师可以做一个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加深印象。

最后,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明了和容易理解。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和句子,以免给学生造成困扰。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希望以上的注意事项能够帮助到老师们更好地编写教案课件。加油哦!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经历观察、归纳、交流的过程,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及其图像形状。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

3、情感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反比例函数刻画现实生活问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主要性质及其图像形状。

【教学难点】

1、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准确掌握并能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教学过程】

活动1、汇海拾贝

让学生回忆我们所学过得一次函数y=kx+b(k≠0),说出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对照图象回忆一次函数的性质。

活动2、学海历练

让学生仿照画一次函数的方法画反比例函数y=2/x和y=—2/x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特点

活动3、成果展示

将各组的成果展示在大家的.面前,并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

活动4、行家看台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

3.双曲线会越来越靠近坐标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活动5、星级挑战

1星:

1、反比例函数y=—5/x的图象大致是()

2、函数y=6/x的图像在第象限,函数y=—4/x的图像在第象限。

2星:

1、函数y=(m—2)/x的图像在二、四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是

2、函数y=(4—k)/x的图像在一、三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

3星:

1、下列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一个分支,在第三象限的是()

a、y=(3—π)/xb、y=2—1/xc、y=—3/xd、y=k/x

2、已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像在第二、四象限,那么一次函数y=kx+3的图像经过()

a、第一、二、三象限b、第一、二、四象限

c、第一、三、四象限d、第二、三、四象限

4星:

1、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y=—k/x和y=kx—k的图像大致是

2、反比例函数y=ab/x的图像在第一、三象限,那么一次函数y=ax+b的图像大致是

5星:

1、反比例函数y2m

1xm28,它的图像在一、三象限,则2、反比例函数y

活动6、回味无穷k4k2,它的图像在一、三象限,则k的取值范围是x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

3、双曲线会越来越靠近坐标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活动

7、终极挑战

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k2—5k—10)/x的图像上,若点a的坐标是(—2,—2)则k的值为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2

刚刚讲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节课,感受很深,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二是由图像得出比例函数的性质。而难点是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及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首先,本节课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这一难点的处理上,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根据自学指导完成练习,再由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列表、描点、连线过程,特别注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然后,学生在给出的坐标纸中描点画图,我运用多媒体及时矫正,学生很容易发现自己画图中的错误,最后概括总结水到渠成。本节课在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的处理上,学生通过自主完成图像的画法,观察、比较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我感到课前确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全班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去观察、感受、讨论、发现、探究、总结,表现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实现了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在每个象限内”这句话的必要性,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根据新课标精神,“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在练习时给出有梯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如应用性质“题组训练、巩固练习”都能很好的体现分层教学的要求。

然而,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图像的外在形式(双曲线)与一次函数的图像(直线)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还缺乏对反比例函数图像“整体形象”的把握。一方面,当反比例系数的绝对值较大时,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不能完整地反映其图像“渐近”的特征;另一方面,在应用反比例函数(增或减)的性质,比较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函数值的大小时,学生还不能有意识地从“自变量的正负”来考虑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后完成作业时,对部分问题的解决可能出现偏差。这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加强引导。通过引导学生对函数图象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抓特征图形的能力,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图形可以进行更好的分析,同时提高应用图形的能力。而在整个教学中我对学生只是一个在方法上的引导者,鼓励、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也是我以后的教学指向。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57页的例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材第58页的例2是一道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题的实际背景较例1稍复杂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函数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补充例题一是为了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二是为了提高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寒假到了,小明正与几个同伴在结冰的河面上溜冰,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处冰出现了裂痕,小明立即告诉同伴分散趴在冰面上,匍匐离开了危险区。你能解释一下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见教材第57页

分析:(1)问首先要弄清此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容积为104,底面积是S,深度为d,满足基本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由题意知S是函数,d是自变量,改写后所得的函数关系式是反比例函数的形式,(2)问实际上是已知函数S的值,求自变量d的取值,(3)问则是与(2)相反

例2.见教材第58页

分析:此题类似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关系式为工作总量=工作速度×工作时间,由于题目中货物总量是不变的,两个变量分别是速度v和时间t,因此具有反比关系,(2)问涉及了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即当自变量t取最大值时,函数值v取最小值是多少?

例1.(补充)某气球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千帕)是气体体积V(立方米)的反比例函数,其图像如图所示(千帕是一种压强单位)

(1)写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2)当气球的体积是0.8立方米时,气球内的气压是多少千帕?

(3)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44千帕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应不小于多少立方米?

分析:题中已知变量P与V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并且图象经过点A,利用待定系数法可以求出P与V的解析式,得,(3)问中当P大于144千帕时,气球会爆炸,即当P不超过144千帕时,是安全范围。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P随V的增大而减小,可先求出气压P=144千帕时所对应的气体体积,再分析出最后结果是不小于立方米

六、随堂练习

1.京沈高速公路全长658km,汽车沿京沈高速公路从沈阳驶往北京,则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完成某项任务可获得500元报酬,考虑由x人完成这项任务,试写出人均报酬y(元)与人数x(人)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kg/m3)是它的体积V(m3)的反比例函数,当V=10时,=1.43,(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时氧气的密度

答案:=,当V=2时,=7.15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4

反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在数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反比例函数也称为倒数函数,是一种形如y=k/x的函数,其中k是常数。在反比例函数中,x越大,y越小,反之亦然。本文将重点探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函数。

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反比例函数是指fx=k/x,其中k是非零数,称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常数。在反比例函数中,x不能等于0。反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与其他函数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在自变量x增大时,因变量y会逐渐减小。相反,在自变量x减小时,因变量y会逐渐增加。因此,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双曲线。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双曲线。具体来说,在反比例函数中,当x趋近于无穷大时,y趋近于0;当x趋近于0时,y趋近于无穷大。这种趋势可以用以下函数来描述:

y= k/x

其中k是比例常数,它决定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大小和位置。当k为正数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上方,当k为负数时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下方。

三、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是所有不等于0的实数,值域也是所有不等于0的实数。

2.反比例函数是一个单调递减函数,因为当x增大时,y会逐渐减小;当x减小时,y会逐渐增加。

3.反比例函数在x=0处不存在定义,因此它没有定义的斜率。

4.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双曲线。

5.反比例函数的反函数也是一个反比例函数,即fx和fx-1是互为反比例函数。

6.反比例函数的导数为负的,因为fx=-k/x2,导函数为fx=-2k/x3。

四、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很广泛,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

1.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符合反比例函数,即瓦斯定律。

2.在物理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符合反比例函数。

3.在金融学中,借款额度与利率的关系也符合反比例函数。

4.在经济学中,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也符合反比例函数。

以上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反比例函数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它的应用却非常广泛。对于理解数学和物理学等领域中的相关概念和定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5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体现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1)通过对“杠杆原理”等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知识加以解决,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运用函数的图像、性质挖掘杠杆原理中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函数探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再通过自己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在17、1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基础上,《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节重点介绍反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探究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反映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发过来服务实际,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上涉及了物理学力学的实际问题,运用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理”,其本质体现的是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发比例关系,最后落实到运用数学来解决。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本节课容易了解的地方是:杠杆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物理模型,利用杠杆定理容易建立函数关系式。

而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1)是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课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意义;(2)从函数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变量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实现从静到动的转变。授课时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我设计的问题的提示下来进行探究,学生若能发现其他的规律,教师应表扬,并让同学自己来讲解。

教法特点:

1、在研究性学习中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直接告诉学生,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同时,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使每位学生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中的发现者。

2、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敏锐性和思辨性结合的培养 ,优化观察的对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迅速从繁杂无序问题中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此能力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3、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代社会中,几乎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许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如上述众多结论的获得) ,是否具有协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创设一切为学生合作的情境和机会,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4、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作为主体去面对解决的问题,主动去探索、讨论,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用数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处理实际模型,最终得出结论。

5、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是“真”的典范 ,同时又是“美”的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和创造美,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情操得到陶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它是鼓舞学生奋发向上,引导学生积极创造的重要因素。

本节的难点在于“把实际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课前预设通过“师生共分析——分析错处——再独立解题”的三个环节,以达到学生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

在探索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教学活动设计了学生通过“现观察——后归纳——再比较——后小结”的循环上升的思维进程进行引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发现并归纳,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和系统化。

总之 ,学生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协作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是学生对科学探索与研究的初步尝试,但是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15、1分式的意义说课稿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6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反比例函数是高中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一个指数函数,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和特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我们理解和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关键,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讲解。

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反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可以表示为y=k/x(k≠0),其中k为比例系数。其定义域为x≠0,值域为y≠0,其图像是一个双曲线,过原点,分别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个双曲线,它有以下特征:

1. 双曲线有两条渐进线:y=0和x=0.

2. 反比例函数在x轴和y轴上没有定义,即它的定义域和值域均为空集。

3. 反比例函数在x0时,正值变负,负值变正。

4. 当x趋近于0时,y趋近于无穷大或无穷小(符号取决于k的正负性)。

三、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和特点:

1. 增减性:当x增大时,y减小;当x减小时,y增大。

2. 对称性:反比例函数在y=x上对称。

3. 零点性:反比例函数在k=0时,没有零点。

4. 单调性:反比例函数在其定义域内单调递减或单调递增。

5. 形态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双曲线,对比例系数k的变化而变形。

四、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反比例函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人均所得和人口的关系、合作人数和效率的关系等等。

例如在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中,路程和时间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s=vt,其中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由于速度是一定的,所以s与t成反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s=k/t(k为定值)。这种关系在计算机图形和动画制作中也应用广泛。

总之,反比例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其图像和性质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实际问题中,反比例函数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7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十七章第一节“反比例函数”,我将从如下步骤进行。

1. 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之前的又一类型函数,本节课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转化,建模。

2.学情分析: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对函数,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以及应用有所掌握,但他们面对新的一次函数时,还可能存在一些思维障碍,如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变量之间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如何从事例中领悟和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和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根据本人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从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本节课从知识结构呈现的角度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建立了“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清晰地再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于是,从教学内容的性质出发,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结构:创设出电流、行程等情境问题让学生发现新知,把上述问题进行类比,导出概念,获得新知,最后总结评价、内化新知。

我认为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类比、转化、直观形象的观察与演示,亲身经历函数模型的转化过程,为学生攻克难点创造条件,同时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教学,也考虑到概念教学要从大量实际出发,通过事例帮助完成定义。因此,我采用了“问题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设置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随着问题的深入而跳跃。

问题1:小明同学用50元钱买学习用品,单价y(元)与数量x(件)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在课开头,我认为以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很快的时间里说出显而易见的答案,便于增强学生学好本课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愉快地进行新知的学习,

问题2:我们知道,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问题2是一个与物理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设计便于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联系,增加学科的相通性,另外通过本题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最后小组讨论并汇报,此问题中的(1)(2)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但对于问题(3),老师要给适当的指导。

问题2的深化:舞台灯光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这样的效果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学生可以根据问题2以及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又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问题3: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

问题3是一个行程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讨论,最后列出正确的函数关系式,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打基础。

想一想,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补充、完善的过程,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他们的新发现,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这期间教师就是他们的合作者、引路人,边听、边问、边指导,初步形成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自变量不能为0!

这种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相同的数学模型,再进行抽象得出概念的过程,并非教师所强加,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分析走向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在活动中得以提升,体现类比、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把本节课推向高潮。

根据学生认知的差异性,我设计了基础过关和拓展训练两类练习题。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8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反比例函数,

一、说教学内容:

(一)、本课时的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课内容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第十八章《函数及其图象》第四节《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课时,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函数,因此,本节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我根据新课标的知识、能力和德育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认知点,心理特点和本课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体会反比例函数的不同表示法。

(1)、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在思考、归纳等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说理能力。

(1)、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学有所用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学方法:

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分层教学将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才第一次接触函数,对一次函数尽管已经学习了,但对函数这部分内容不是十分熟练。因此,在教这节课时,要注意和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类比。引导学生从函数的意义、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方面辨明相应的差别,在学生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在探索的途径和方法上与一次函数相似。

对于所设置的两个问题为学生所熟悉,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或者进入学生生活的圈子里,让学生感受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使部分学生由不爱学变得爱学,

三、说学法指导:

课堂,只有宝贵的四十五分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驾驭,身不由已,注意力不能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故意设置两个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动思考,相互探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想象与探讨的.互动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寻求问题的答案DD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牢牢掌握和深刻理解,启发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并与之相类比,从内容到形式,学生自主地体会出反比例函数的真正内涵。

在本课时的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并能立即反馈给学生,矫正学生的学法和知识错误。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地“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所学过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等概念时间已较长,所以在创设情境时对这些知识加以复习,以换取学生以有知识的记忆。回忆师生共同回忆前一阶段所学知识,同时启开新的课题——反比例函数(教师板书)

用两个最贴近学生生活实例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1、

小华的爸爸早晨骑自行车带小华到15千米的镇外去赶集,回来时让小华乘公共汽车,用的时间少了。假设两人经过的路程一样,而且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在行驶过程中都不变,爸爸要小华找出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问:

(2)、两种交通工具的正常行驶速度一样吗?来去的路程一样吗?时间呢?(生答:不一样、一样、不一样)

师生共同探究,时间的变化是由速度的变化所引起,设小华乘坐交通工具的速度是v千米/时,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是t小时。因为在匀速运动中,时间=路程÷速度, 则有 t=15/v

你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分析变量t与v之间的关系:

① 路程一定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即速度增大了,时间变小;速度减小了,时间增大。

问题2、

学校校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矩形饲养场。设它的一边长为x(米),求另一边的长y(米)与x的函数关系式。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回顾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模型.

2.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一步体会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1.回顾、梳理本章的知识:

如同已经学过的有关方程、函数的内容一样,本章内容分为3块:

(1)从生活到数学:从问题到反比例函数,即建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数学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用数学解决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2.可以设计一组问题,重点归纳、整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一步感受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1)由形到数——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由图象的位置或图象的部分确定函数的特征;

(2)由数到形――根据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或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图形的位置、趋势等;

(3)形数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2例如:如图,点P是反比例函数y?上的一点,PD垂直x轴于点D,则△xPOD的面积为________

3.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例如: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薰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mg)与时间x(m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y与x成反比例(如图).现测得药物8m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含药量为6mg。

(1)写出药物燃烧前、后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m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方能进入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mg且持续时间不少于10min时,才能有效灭杀空气中的病菌,那么这次消毒是否有效?

"反比例函数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