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2.1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华6篇。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促进学校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根据您的需求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未来我们将不断分享这方面的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前些天,我们学习了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 “仁政”“王道”的孟子。

1、教师范读,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 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 看字音和节奏)

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可根据内容把分段,降低的难度。可分为 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

固:使……巩固 畔:通“叛”,背叛 亲戚;亲戚朋友,包括 父母兄弟

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教师交流时边归纳:

学生探究,孟子认为,在战争和治国中都需要人和,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看待人和?

学生讨论交流。

孟子 逻辑严密而富有文采,读起来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与所用的句式和修辞有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课文;

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

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教学设想: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释题。(尝试让学生释题)

二、朗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 粟(sù ) 夫(fú ) 域(yù ) 畔(pàn )

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

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

⑴解释加点词

①得道(施行仁政) 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

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 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⑤郭(外城) ⑥委(放弃)

⑦是(这) ⑧池(护城河)

⑨域(限制) ⑩畔(通“叛”,背叛)

⑵翻译句子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

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

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

(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

五、质疑

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

七、背诵(分小组背诵)

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顺畅朗读背诵。

⑵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这学期学的主要文体是什么?(议论文)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今人写的议论文,古代有没有议论文?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古人写的议论文《〈孟子〉二章》。

二、作者简介、文章简介

(多媒体打出孟子的头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熟读课文,弄清文意

1、老师范读:

2、正音,齐读一遍,要求通顺

(多媒体打出。)

粟(s)夫(f)畔(pn)通叛

3、齐读二遍,初晓大意。

4、对照文中注释疏通文句,有疑难处可互相讨论

5、释疑,点拨(多媒体出示相关攻城图片)

古代城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都说明城之小。

天时不如地利也中是作代词,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和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重点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学生翻译,一人一段。

四、分析课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首句。)

2、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连用两个论据论证。2段选取进攻方攻战失利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攻克,说明地利重于天时;3段选取防守方守战失利的例子连用四个并列否定句,形成排比句势,充分铺张防守方具备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结局,更有力地说明了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守战方仍然失败,因为地利也难比人和。)

3、第四段有什么作用?

(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先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段中,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有普遍意义。)

4、孟子的这一说法有无道理呢?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因得人和而取胜的例子呢?

5、小结:本文紧扣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紧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给我们学习和写作议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指导朗读,当堂背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4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1)文章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1、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团结就是力量。

6、人心齐,泰山移。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课前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2.根据预习导学,自主释疑。

3.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经典魅力。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在称霸的战国时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工作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张,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二、简介作者

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 家、 政治 家、教育家。他是 儒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与弟子著有《孟子 》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

三、 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此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教师示范读课文,在教师示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听清楚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

2.学生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画那些字词的理由,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做好标记。

3.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哦讽诵课文,朗读时要求注意以下问题: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尝试读出气势并能结合书下注解大致贯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学生展示朗读,并请同学加以评点。

5.教师归纳以后,师生共同吟哦讽诵课文,注意朗读节奏与气势。

四、赏析 课文

(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教师展示疑难字词句)

请前后两张桌子四位同学为一组,互为师生,共同探讨,教如果碰到疑难问题,可向前后求援,也可询问教师。此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小组派代表提出疑问,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归纳,解决文中重点字词,要取得积极参与、共同探讨的效果。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要求:

a.翻译该句。

b.指出“寡”、“至”的意思,相关的成语还有:优柔寡断、寡不敌众、曲高和寡、寡廉鲜耻、至理名言)

c.指出“亲戚”一词的古今义,找出文中其他古今异义的字:“革”、“兵”、 “去”等,同时能列举出词义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

d.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畔”同“叛”,背叛)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要求:a.探讨“域”、“固”、“威”三个词的用法。(“域”,名词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b.翻译本句。

(3)学生质疑。

(4)全体学生再次吟哦讽诵课文,同时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读出气势。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

(4)探讨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从反面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来强调“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5)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吟哦讽诵,积累经典。(此环节重在诵读欣赏,及时巩固,加强积累)

美文还需美读,孟子的文章以气势磅礴、逻辑严密而见长,学生自由选择有气势且最喜欢的小节,(想象自身为孟老夫子正在边写边吟诵自己的著作)放声朗诵课文,进一步感受孟子的深邃思想,注意读出气势、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第四步:古为今用,拓展迁移。(此环节重在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么精辟的论断,“天时、地利”皆属客观因素,人力难以操控,唯独“人和”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又最为关键。中华民族历史悠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又有什么新的内涵呢?

(明确:①今天的“和”主要指“和谐”,我们祖国正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要和谐,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同学之间也要和谐相处,这样才会建立真正的友谊,共同进步,共同发展;④全人类都应该和谐共处,现在很流行“地球村”概念,全世界的人都应亲如一家,希望中东地区早日迎来和平的钟声,希望战争永远远离我们……)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的风采,而且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朗诵全文吧!(师生共同朗诵全篇)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初中课文所选的经典之作,由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我注重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的教学由几个内容构成:第一“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开放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课文,注重教学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清论证思路,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难点: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历史上,对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出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

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 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 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烈、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敌人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比、对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诵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句子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抓住具体文句去分析与体会,理清字词含义,以学生活动为主)。

五、理清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尝试着依照板书背诵课文

六、问题探究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练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文意,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一、复习检查

翻译下列各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二、继续分析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第二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这场战争结果怎样?原因何在?

明确: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战争结果如何?为什么?

明确: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回答下列问题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4.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天时、地利、人和。

5.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思考: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什么意思?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意思: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运用了排比修辞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辩的论辩力量。

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三、教师启发

1.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明确:得道,施仁政

2.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3.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四、自由阅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五、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抽背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对照注解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证简练严谨

语言气势磅礴

GZ85.com延伸阅读

家长助教教案精选九篇


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整理了“家长助教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制度。建议您保留本文以便参考!

家长助教教案【篇1】

活动目标:1、让小朋友通过**展示认识“邮局、邮箱、邮递员”。

2.孩子们学会写邮政编码,粘贴邮票并完成信件。

3、体验“寄信、邮递员盖邮戳、收信”整个过程。

活动准备:明信片、邮票、钢笔、油条、胶水。

活动过程:

一、 开场游戏:给手指做早操

手指操金锁银锁,咔嚓一锁,

大门打开,老师来了 ,

全体起立,

做早操,一

二、一二、一二

跑步走,一

二、一二、一二

全体起立,解散。

孩子们都说得好,做的好,所以每个孩子都送了一份礼物作为鼓励。(分发明信片)

2、 了解明信片:明信片的组成-邮政编码,信息,地址,邮票

3、 **展示:了解邮局、邮政标志、邮箱、邮车、邮票、邮递员、邮戳

4、 制作信:写邮政编码(325802)--画图留言--贴邮票--写地址和收件人姓名(由老师填写)

5、 明确收发信件的流程:邮局-邮箱-邮戳-邮政(卡车、邮递员)-幼儿园(接收邮件)

六、活动分享:

1让我们一小组为单位,欣赏他们自己的绘画和邮票图案。

2把信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邮局。

家长助教教案【篇2】

“风”是什么?

1、 授课时间: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上午

2、 老师:何乐(何雨轩的父亲)

三、教学名称:“风”是什么?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孩子们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2.感受风,让他们知道风是看不见的,不能触摸,只能感觉到。

3、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五、教学准备:

1上课前要引导孩子们观察风带来的变化,如飘扬红旗、荡树枝、放风筝等。

2扇子、羽毛、气球、小风车各一个。

六、教学过程

(一)、进行自我介绍,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把风的声音1和2,然后问孩子声音是什么。

(二)、1、通过提问引出“风”的话题。再说一遍,你什么时候听到风?你怎样知道有风了呢?

使孩子回忆以往的经验会说“国旗、树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风来的时候自然界有着各种奇妙的变化:花瓣迎风飞舞,池中的水会泛起波纹,彩旗会迎风招展。

2让孩子们感受空气流动形成风。

(1) 老师引导孩子们玩羽毛和气球,通过玩羽毛和气球感受气流形成风。

(2)幼儿自己动手做小实验: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扇动空气,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3) 小结:气流形成风,**有气流,**有风。

3、了解风的特性。

(1)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当小扇子,扇动空气,说出扇的快脸上有什么感觉,扇的慢脸上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发言)教师小结: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住,只能摸。

(三)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

(1) 风为人们做了很多好事。风吹干了妈妈洗的衣服;使人凉快;让风筝飞上天;风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可是有的风却做了许多坏事。

它把房子推倒了;把树木刮断了;翻倒了鱼船这风是可恶的。

(2)小结:现在的人们本领可大了,想出了许多办法不让风做坏事,人们建起了防风林,把风挡住,还提前预报风,这就减少了风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四)玩“风车转转转”游戏。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想办法让风车转起来。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示范和讲解,让孩子们自由玩风车。

家长助教教案【篇3】

助教家长:鲁安琪妈妈

活动背景:

今天是我们中班的家长开放日活动,为了改变以往的活动模式,体现家园合作的和谐性,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使得我班的家长辅助教学日渐成熟,搭建家园交流平台,我们在家长会上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推选出两名家长代表担任“妈妈(爸爸)老师”,发动所有的家长积极参与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孩子们一起来到课堂,分享交流体验。其中在“水果拼盘”这个活动中,需要的水果品种和数量是我们老师一时无法办到的,于是发动家长帮助孩子准备2—3样,洗干净,并加工切好(因孩子用刀有危险性,且有些水果、蔬菜,如黄瓜切得比较费时)带到幼儿园。在与自己的父母共同劳动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不仅享受到了融洽、亲切的亲子关系,更认识了许多不同的水果、蔬菜,同时也激发了学做水果拼盘的兴趣。而妈妈老师由于第一次上课,缺乏设计整个教学方案的经验,在班级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多次交流、探讨,渐渐理出了头绪,写出了具体的教学计划,也调整好了心态,做好了充足的.、全面的课前活动准备。对于此次助教活动,孩子们充满期待,老师们充满憧憬,家长们充满信心!

活动目标:

1、喜欢吃各种水果,体验品尝的乐趣。

2、认识一些常见的水果,知道知道多吃水果对身体有好处。

3、能有一定的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将带来的各种水果分类、清洗、装盆。

2、给每位幼儿准备一个水果盘、一条擦手毛巾。

活动过程:

一、导入:妈妈老师出示色彩鲜艳的各种水果,提问:

1、“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吗?”?

2、这些水果叫什么名字?有几个水果呢?

二、妈妈老师告诉孩子们今天制作拼盆所用到的几种水果,并请孩子们辨别切好的水果颜色、名称和数量。

1、介绍多吃水果的好处,水果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维生素,多吃水果对身体健康有好处。

2、妈妈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解说制作拼盆的步骤。

3、示范制作两种造型。

4、提醒孩子们注意色彩的搭配和整体造型。为了考验幼儿的创意,还告诉他们可以挑选妈妈老师制作的两种造型之一,也可以根据各自的想象创作!

5、提出品尝要求:接在水果盘子里面吃,手脏了了一用擦手巾擦拭。

三、作品展示:水果拼盘家族

四、和家人一起品尝水果拼盘

家长助教反思

家长助教教案【篇4】

一、设计意图:

1、一直以来家园共育都是我们十分注重的一个环节,要达到“共育”目标,家长和老师必须有相同的看法和做法,而彼此了解对方的教育方式是首要的。

2、对于大班幼儿家长来说,园所的各种活动目不暇接,但真正参与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来,既能体验当老师的感觉也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现,家长同样感到很新奇。因此,我在每次的活动中会设计不同的内容,让家长参与不同性质的工作。

3、请家长来到班中,以教师的身份同幼儿相处,这种方式不是第一次了,家长都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参与都很积极。在最后这半个学期里,我们会多组织类似的活动,以不同的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学习生活当中来。

二、活动形式及内容:

1、根据家长需求设计活动内容。

文静的果果一贯都有优秀的表现,但她有一个小缺点——做错事或是对自己做的事没有信心就会难过的哭。果果妈妈向来对孩子的教育都很用心,总会与我们沟通米米在园或在家的表现。想要参加助教活动却担心自己表现不好,因此我设计了简单的语言活动,家长比较容易掌握。

2、根据家长特点设计活动内容。

除了英语、围棋及一些兴趣班是男教师任教,其他时间幼儿都是同女教师生活学习在一起的。我班陶心耳的爸爸开朗健谈,在以前的活动中为我班的小朋友们变过魔术,十分受欢迎。因此,我设计了更能体现男教师的户外活动,让其带动全班幼儿参与户外锻炼。

3、根据家长优势设计活动内容。

若轩活泼好动,老师和家长曾一度担心过他的学习,但从大班上半学期开始,他逐渐表现出了在数学方面的进步,计算起来不但速度快而且准确率也高。经了解得知,他妈妈总会咨询购买一些相关练习册,图画较多的形式激发了子骏学习数学的兴趣,陪着孩子一起完成每天的内容,

4、根据家长能力设计活动内容。

王欣然很是淘气,但她的妈妈说起话来也总是轻声细语,我设计了分级阅读活动,请她妈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故事内容。

5、根据幼儿表现设计活动内容。

但他在围棋课上表现十分突出,得到了围棋老师的夸赞,在与她聊天的过程中我得知,在家里他经常和爸爸一起下围棋,不过是用五子棋,因为家里面没有围棋。妈妈看着他在幼儿园的生活,很高兴很欣慰,同时也体验了一把保育老师的辛苦工作。

6、根据家长意愿设计活动内容。

嘉怡妈妈自孩子入园以来,一直都十分支持班中工作,对老师们的辛苦工作更是十分感谢,总是说“你们真是辛苦!”、“要能帮你们干点儿什么也行!”、“有事儿您就跟我说!”,当我向她提起参加助教活动时,她立刻就答应了,只是希望我能安排在她休假的时候,对此我们也十分理解。我预备让曾倩妈妈体验整个带班过程。

家长助教教案【篇5】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侯丽二0一五年六月

活动时间:2015.6.24

活动内容:绘本故事《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活动目标:

1、 初步理解绘本所表达的内容,并在与小鼹鼠一起寻找“肇事者”的过程中,知道不同动物的嗯嗯是不一样的。

2尽量采用观察、比较、猜测、自读等方法,了解故事内容,提高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三。愿意与同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体验阅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更多课件;鸽子、马、兔子、山羊、牛、猪及其粪便**

活动过程:

1、 利用书中相关的动物和动物粪便进行猜谜和配对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第一组:今天老师带了一些动物朋友来。谁在那儿?(出示各种动物**,幼儿自由说)

第二区:有鸽子、马、兔子、山羊、牛和猪。我这里还有六块动物粪便。请找他们的大便。谁来试试?(请个别幼儿配对),你是这么猜的,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二、出示幻灯片封面,引导幼儿观察。

师:你们都找对了吗?答案就在今天的故事里。

观察封面,这个故事有个很奇特的名字叫《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猜猜“嗯嗯”是什么意思?(幼儿猜测)原来“嗯嗯”就是大便的意思。

师:你在封面上找到“嗯嗯”了吗?在什么地方?嗯嗯在小鼹鼠的头上,它的心情会怎样?(幼儿自由表述)

师:是谁嗯嗯在小鼹鼠的头上?小鼹鼠去问了哪些动物?动物们的嗯嗯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从故事中寻找答案。

1.第一页、二页:

师:是谁嗯嗯在小鼹鼠的头上?小鼹鼠去问了哪些动物?动物们的嗯嗯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本书。

老师:有一天他从地里出来,事情发生了。发生了什么事呢?“嗯嗯”是什么样的?(长长的,土黄色的嗯嗯)

师:小鼹鼠是什么表情?他会说些什么?

我们来学一学小鼹鼠的动作。小鼹鼠气得大叫:“搞什么嘛!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有一个影子……看不清楚到底是谁?你觉得那是谁的影子?

(幼儿猜测)

师:那我们一起看看小鼹鼠到底找了谁,动物的“嗯嗯”又是什么样的?

2、第三页、四页:

师:小鼹鼠去找谁了?他是什么表情呀?

他会说些什么?(幼儿学书中小鼹鼠的动作和声音)一只鸽子飞过来了,小鼹鼠问她说:“喂!

是不是你嗯嗯在我头上?”,“不是我,我的嗯嗯是这样子的。”鸽子的嗯嗯是什么样的?

(什么颜色的?看起来像什么?)(鸽子的mm嗯是白色的,看起来像尿,湿的)。

鸽子说完就掉到小鼹鼠的脚下!

3、第五、六页:

师:小鼹鼠又去找谁了?这次他又跟马先生说了什么?

(幼儿学书中小鼹鼠的动作和声音)那马先生又是怎么样跟他说的?马先生的嗯嗯是什么样的?(数一数)像什么?

(又大又圆像马铃薯一样的嗯嗯)马先生的屁股一扭……小鼹鼠失望地走开了!

4、第七、八页:

师:小鼹鼠又去找谁了?这次他又跟野兔说了什么?

(幼儿学书中小鼹鼠的动作和声音)那野兔又是怎么样跟他说的?野兔的嗯嗯是什么样的?(数一数)(像豆子一样的嗯嗯)和马先生的“嗯嗯”有什么不一样?

你听到兔子掉下去了吗?(哒哒哒……)兔子一转身,小鼹鼠马上跑了!

5、第九、十页:

师:小鼹鼠又去找谁了?这次他又跟山羊说了什么?

(幼儿学书中小鼹鼠的动作和声音)那山羊又是怎么样跟他说的?山羊的嗯嗯是什么样的?(数一数)你们发现它是什么颜色的?

山羊的嗯嗯是什么样的与兔子的有什么不同?(棕色,比兔子大,数量少)嗯,山羊,他默默地走开了。

6、第十

一、十二页:

师:它又去找谁了?这次他又跟奶牛说了什么?

(幼儿学书中小鼹鼠的动作和声音)那奶牛又是怎么样跟他说的?奶牛的嗯嗯是什么样的?(一个大海滩就像一个大圆盘……)小鼹鼠在**?

它干什么要站在奶牛的腿后面?奶牛的嗯嗯……就知道头上的嗯嗯不是奶牛的。

7、第十

三、十四页:

师:它又去找谁了?这次他又跟猪先生说了什么?

(幼儿学小鼹鼠的动作和声音)那猪先生又是怎么样跟他说的?猪先生的嗯嗯是什么样的?猪的“嗯嗯”和奶牛的比有什么不一样?

他干什么还要捂住嘴巴?

师:后来小鼹鼠又去问了谁呢?是谁帮助了它?到底是谁嗯嗯在他的头上呢?我们继续看。5—2

8、第十五页、十六页

师:小鼹鼠又去问谁了?猜猜看,鼹鼠怎么知道苍蝇能帮上忙?

师:苍蝇帮助他了吗?你从**看出来的?苍蝇是怎么帮助它的?苍蝇说“嗯嗯”是谁的呢?

9、第十七页、十八页

老师:小鼹鼠终于知道谁在他头上了。他是什么表情、动作?

师:好呀!原来是这只大狗!小鼹鼠知道他头上的那个是一只大狗的。他以后怎么办?(幼儿自由说)

10、第十九页、二十页

老师: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大狗正在打瞌睡,小鼹鼠爬到它的屋顶上……师:小鼹鼠的“嗯嗯”是什么样的?(小小的、黑黑的嗯嗯)

师:小鼹鼠在**呢?它为什么呲溜一下赶紧钻回地下呢?(幼儿自由表述想法)

四、完整阅读绘本,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

师:下面,老师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让小朋友们再吃一遍,请你一边仔细听一边观察书中小鼹鼠的动作和表情,和小鼹鼠一起寻找头上的“嗯嗯”到底是谁的?

**幻灯片,**故事配音,完整阅读图画书。

5、 再次,把动物和动物配对。师:看完了吗?现在,你一定知道动物是什么样的吧?然后请上来试着重新配对动物和嗯。(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

六、总结。今天,我们一起阅读了《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这本书,故事中小鼹鼠想要知道头上的嗯嗯到底是谁的,于是,他问了鸽子、马先生、野兔、山羊、奶牛、猪,但他头上的嗯嗯都不是他们,最后在苍蝇的帮助下,知道自己头上的嗯嗯是大狗的。原来每个动物都不一样。这个故事里有许多有趣的地方。下次一起看吧!

案例反思: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没有求知欲的学生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由于幼儿园的幼儿年龄小,好奇、好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大脑容易疲劳,这就需要教师常常变换教学方式,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设备,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巧妙的多**设计,可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次活动我主要借助***画面,依托师幼互动的有效策略,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通过集体的师幼共读、**课件、猜测表达等方法与策略,让幼儿理解绘本内容。故事透过一

只倒霉的小鼹鼠,寻找到底是哪个坏蛋“嗯嗯”在他头上的过程,轻松愉快地让我们了解:原来每一种动物的排泄物形状都不同,什么样的动物就会有什么样的“便”。

从活动设计到准备,我反复思考。我把活动分成了五部分:

一、游戏:嗯嗯配对。第二,介绍书皮,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三、*****课件,集体阅读,理解故事。

四、再现故事内容。

五、游戏:嗯嗯配对。

六、总结

在活动开始时,要求儿童猜测是否将动物与它们的便便相匹配。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借助课件封面,以“嗯嗯是什么意思?”这一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带着这个问题及好奇的心情把孩子的注意力带到课件中,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活动的第三个环节,通过集体阅读,幼儿自己看***、猜测表达等方法与策略,使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有趣的故事情节。

在活动的第四部分,**幻灯片和故事配音,充分再现故事内容。故事中小鼹鼠先遇到了鸽子,再遇到了马先生、兔子、山羊、奶牛,在对话学习与表演的时候,我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先是教师边做动作边说,再是幼儿自已边做动作边说,由于这个故事中的对话简单、有趣、重复性强,课件画面生动、有趣,小朋友们很快就能学会,而且兴趣也非常的浓,在学习小鼹鼠生气样子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又是跺脚、又是撅着嘴巴等,能很好的把故事中小鼹鼠的形象表现出来。活动中我把“描述不同动物的嗯嗯特点”定为此活动的教学难点,但整个活动下来,大多数小朋友都能把不同动物嗯嗯的形状用语言描述出来,比如说鸽子的嗯嗯是白白的、马的嗯嗯是大大的圆圆的、兔子的嗯嗯像豆子、奶牛的嗯嗯像一盘巧克力蛋糕,原本关于“嗯嗯”这个话题是很难以启齿的,但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摊开来说,而且兴趣都非常的浓厚。

孩子们可以根据所提供的线索清晰有效地复述阅读材料,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活动的第五环节,我再次通过游戏“嗯嗯配对”,帮幼儿巩固对不同动物嗯嗯特点的进一步认识,并根据幼儿的反应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其实在活动的最后,我还设计了几张幻灯片,打算通过联系生活,对经验进行了延伸,从而进一步了解动物和人不一样的嗯嗯习性,并让小朋友养成其良好的习惯。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就没展示!

在活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对时间把握不太好,设计环节有点多,时间有点长,小朋友有点坐不住了;我的肢体语言应该更加夸张,引导孩子有表演的欲望;其次面对幼儿的回答,我的回应能力还不够灵活,如果有机会,在以后的家长助教活动中我还要认真对待每个细节,多实践多研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让自己能够有更大进步。

家长助教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学会用四个角向中心折纸技巧;

2能根据需要折叠衣服和船的形状;

三。培养幼儿手指的柔韧性和按图折纸的能力;

4.培养孩子养育和耐心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纸对折的步骤。

教学难点:纸翻折成形的方法。

三、活动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彩色折纸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折衣裤

1、入活动,引起兴趣

今天,我们要叠很多新衣服。之后,我们会展示作品,好吗?

2、引导幼儿学习折纸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折纸本领,就是从四角向中心折,请小朋友看”,将正方形纸两次对边折,然后打开找到中心点,四个角他们都要找到中心点和她折一下。这是四角折,在此基础上,四角折

3、请幼儿操作,老师帮忙指导

“要一步一步地折,一步也不能丢掉”翻过来在折一次四角向中心折,再翻过来在折一次四角向中心折,翻过来将四个正方形打开成长方形,最后对折成衣服。在折衣服的基础上学折裤子:“衣服有了,没有裤子怎么办呢?

”“看,衣服还会变魔术呢!一变变成了一条裤子。”

4儿童操作时,老师帮助导览,提醒孩子注意找正找平,四角向中心折叠共三次。

5、展评幼儿的作品。

(二)折纸船

1首先,把长方形的纸折成两半;

2然后对折。此时,它是一个长矩形;

3、摊开小长方形,将两个角沿着中线折叠;

4、将底下的边朝上折;

5.将背面朝上,并按照步骤4折叠背面的底边;

6、将提起的两条底边沿着各自的中线折叠;

7向上折叠底角,使基点与顶点重合;

8、提起底边;

9、重复步骤7和8

10把两边拉出来,小纸船就是这样做的。

5、 评论儿童作品,增加兴趣,结束活动。

六、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每个孩子都能完成一件手工活。

2、幼儿之间能相互合作,又能培养了幼儿的团结协作精神。

3、在教学准备、幼儿动手操作方面等,考虑得较周到,但纸船对折方法的步骤的讲解示范过程过快,有的小朋友看不清楚。

4因为我的教学经验很少,教学环节的过渡不够自然。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与孩子沟通不但要注意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妈妈。

家长助教活动不仅开阔了幼儿的眼界,提高家长对幼教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大大增进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孩子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弥补了家长在某些专业领域的不足,唤醒家长的主人翁意识,使其成为家长助教日的积极参与者,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家长助教教案【篇7】

通过活动,增进家长、教师、孩子之间的情感,使家园合作更紧密。

活动地点:______班教室

活动时间:______年__月__日

活动对象:金孔雀班全体幼儿

活动准备:老师与助教家长(吴e灵爸爸取得联系,商定助教的准备工作和时间下午4点后)

活动要求:

1、活动分工:主持、纪律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照相、做资料由配班老师负责。

2、活动前指导每个幼儿围成半圆形入坐,活动时以4小队站列。

3、活动时老师指导幼儿遵守纪律能做到认真仔细地听,动作规范的学习。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家长:今天金孔雀班来了一位男老师,他是谁呀?其实小朋友们都认识,原来是____爸爸(当过解放军)作为家长助教,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幼儿表示欢迎。

2、本班家长与本班幼儿进行助教活动:

吴e灵爸爸为我们上了一节关于”我是解放军”的活动,小朋友们可高兴了。通过e灵爸爸讲解放军叔叔爱惜粮食的故事讲解。稍后演示解放军叔叔报数、立正、稍息、向右看等的队列姿势并指导孩子练习队列操练,小朋友们对解放军叔叔就更加了解和尊重了。虽然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上课还是第一回,但e灵爸爸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精神抖擞的演示,让助教活动显得非常精彩。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

活动意义:家长助教活动不仅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提高了家长对幼教工作的认识与理解,还大大增进了家长与幼儿园、教师、孩子之间的情感,使幼儿教育更加充满活力!走进新课程的今天,家长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这种“家长走进课堂”的丰富资源就象一股清泉渗入教育领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展了课堂教育视线。同时孩子们也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爸爸是如此能干。“爸爸也能成为好老师!”增强了幼儿对爸爸的一份尊敬与依恋。

家长助教教案【篇8】

幼儿园所有的活动都与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园共育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中将把家长作为课程的建构者之一。利用周围资源,发挥家长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从操作过程看,除了利用家长提供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之外,还要有效的利用家长的智慧,充实完善教师的认识、思考和知识体系;利用家长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消除教师的思维局限;利用家长的多种才能、才艺,丰富教师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在《水果拼盘》的活动中,我们的家长就给了我们一个意外惊喜——用各种切剩的水果皮:甜橙、西瓜等,进行雕刻再加工,给拼盘围边、装饰,成了孩子们羡慕的另一道风景线。这样的手艺可能是我们部分老师也没掌握的,值得大家学习。

家长参与辅助幼儿园教学活动后,家园之间的联系比以前更紧密、更默契了,家长配合幼儿园的热情更高了,孩子们也有了更多的收获,但这只是刚刚开始,小荷才露尖尖角。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活动的开展会使更多的家长加入到辅助教学行列中来,有了家长的积极支持,幼儿园的教育会更加生动、活泼;有了老师们的指点和帮助,家长辅助教学活动会更加的科学有效,家长辅助教学这株幼苗能在家园的共同关爱下更加茁壮地成长!

家长助教教案【篇9】

中班语言活动《会唱歌的生日蛋糕》

中三班朱姜雨涵妈妈助教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懂得“使别人快乐的人自己也快乐”的道理。

2理解单词:边---边---有吸引力。

三。能够大胆想象,学会创造故事的结局。

活动准备:

1.“生日快乐”的**。

2.《会唱歌的生日蛋糕》***。

活动过程:

一、 欣赏歌曲导入。

**一段“生日快乐”的**。

提问:1.这是一首什么歌?(生日歌)

2.除了唱生日歌庆祝我们的生日,我们如何庆祝生日?

小朋友讲的真棒,这里有孩子说可以吃蛋糕来庆祝自己的生日。

二、 完整复述故事。

1.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会唱歌的生日蛋糕》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生日蛋糕会唱歌的。让我们听听。

2.教师完整复述故事。

提问:故事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呢?

三、 分段欣赏。

提问:为什么要做生日蛋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1..听故事1——2段。

小熊是怎么做生日蛋糕的?(边---边----)

烤箱里飘出了“诱人”的香味中的诱人是什么意思,谁来做一做诱人的样子。

大家一起来学一学。

那接下来小熊是怎么做的,我们来听一听。

2.听故事第三段。

小熊是怎么做的?

吃蛋糕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幼儿共同复述。

太神奇了。熊很高兴。他怎么想的?

这蛋糕里有很多歌给谁听?

奶奶收到这个大蛋糕会怎么样?

3.最后讲结尾。

我们来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四、 看**。

老师:让我们完全欣赏这个故事。

提问:你喜欢故事里的小熊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小熊把蛋糕分给小伙伴,好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他把歌声做到蛋糕里,把快乐带给了小伙伴,带给了外婆,别人快乐了自己也快乐。

附故事:会唱歌的生日蛋糕

小熊很爱唱歌,他常常边干活边唱歌。

奶奶的生日到了,小熊想:我能给奶奶什么?他决定给他的祖母做一些好吃的蛋糕。狗,羊和猪都来帮忙。小熊一边和面也唱起了歌:“祝你生日快乐……”。

过了一会儿,烤箱里冒出一股香味。“蛋糕真香啊!”小狗一边说着,打开烤箱拿出蛋糕。

小熊走过来问:“不知甜不甜?”说着就吃了一口尝尝。

吃着吃着,突然,小熊的肚脐眼里冒出了他刚才唱的歌儿:“祝你生日快乐……”。

熊给了狗一块蛋糕,给了羊羔一块,给了猪一块。大家都高兴地吃着蛋糕。顿时,三个小伙伴的肚脐眼里都飞出了“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

“妙极了!”小熊说:“我们来做一个大蛋糕,里面可以装许多呢。

”大家一起动手和了一个大面团,对着面团,他们齐声歌唱:“祝你生日快乐……”大蛋糕终于做好了,他们把它送往外婆家。

奶奶很高兴地接受了生日蛋糕,她一边吃着美味的蛋糕,一边听着美妙的歌声。

家长助教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通过图片展示认识“邮局、邮箱、邮递员”。

2.小朋友自己动手学会写邮编、贴邮票,完成信的制作。

3.体验“寄信、邮递员盖邮戳、收信”整个过程。

活动准备:

明信片、邮票、笔、油画棒、胶水。

活动过程:

一开场游戏:给手指做早操

手指操

金锁银锁,咔嚓一锁,

大门打开,老师来了,

全体起立,

做早操,一二、一二、一二

跑步走,一二、一二、一二

全体起立,解散。

小朋友们都说得好、做的棒,所以每个小朋友都发一个礼物作鼓励。(分发明信片)

二认识明信片:明信片的组成——邮编栏、留言栏、地址栏、邮票栏

三图片展示:认识邮局、邮政标志、邮箱、邮递专用车、邮票、邮递员、邮戳

四制作信:写邮编(******)——画图画留言——贴邮票——写地址、收信人姓名(教师完成)

五明确寄信、收信过程:(寄信)邮局——邮箱——邮戳——邮递(邮车、邮递员)——幼儿园(收信)

六活动分享:

1.以小组为单位,伙伴们一起欣赏自己画和邮票图案。

2.把信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邮局寄信

职业道德教案精品9篇


这是我为你推荐的“职业道德教案”,让每一天都成为成长的机会。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是教师进行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的工具之一。

职业道德教案【篇1】

第一课

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理解自尊自信的重要性。

2.情感态度观念

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运用

把学到的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从点滴做起,塑造健康人格。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自尊自信(重点)

什么是自尊和自信?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但很多学生的理解存在着失误和偏差,对自尊与自信理解方面的不足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一些不够自尊、不够自信的行为。而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尊自信,必须先从认识上解决问题。

2)珍惜人格尊严,努力塑造健康人格(重点也是难点)

在日常德育课教学中,知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好解决的,但要落实到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却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理解自尊与自信的重要性只是解决了知的问题,而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自觉珍惜自尊自信,加强修养,努力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对于这节课来说,不仅是重点,也存在着实实在在的难度。2.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做自尊自信的人”。教材从认识自己入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自尊自信的内容及重要性,然后再进入践行的层面,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自信心的方法和了解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自觉加强修养,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自尊自信的人。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正处在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渴望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另一方面,多数同学对于自尊和自信理解得并不全面,存在着一些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着较强的自卑情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纠正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更主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学会一些树立自尊与自信的方法,帮助他们更自信地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除了小小的忘忧草,其它的花草树木都枯死了,园中一片荒凉。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觉得自己没有松树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因为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出甜美的果子,也自惭死了;葡萄羞愧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像桃树能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叹息自己没有茉莉花那样的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分别觉得自己缺陷太多,比不了别人而无精打采,而顶细小的忘忧草却并不觉得自己卑微,独自欣赏着自己,茂盛地生长。【引思明理】 师: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吗?古希腊的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你认为人认识自己重要吗?请结合你对上面故事的理解谈谈你对认识自己的重要性的理解。

高大的橡树、挺拔的松树、深受人们喜爱的葡萄树都觉得自己无法活下去了,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它们真的很差劲,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吗?忘忧草为什么能愉快地活着?

师生一起讨论。

老师总结:这些原本优秀的植物纷纷自愿放弃生存的机会,不是因为它们自身的缺陷,而是自信心和自尊心出了问题,而自信的丧失来源于它们自我认识的偏差。那么,人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呢?

1.正确认识自己: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第8页中 “相关链接”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各小组总结出的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

老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认识自我是人生的起点,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人生选择。

案例:小明上课时很怕站起来回答问题。很多时候他知道答案,但又怕自己回答不好,因而不敢举手,有时候老师指定他来回答,他会显得犹豫、畏缩。要是回答得不够准确,他会灰心、自责,暗暗地想:“看来我真的不行”。即使答对了,他心里也会不踏实,觉得自己是侥幸,愧于接受老师的好评。小明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太强了,使自己不敢表现自己。

2.做自尊自信的人

小组讨论:你认为小明的这些行为和想法是自尊心强的表现吗?自尊心强应该有哪些表现?平时同学们的哪些行为是自尊心强的表现?

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般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回答,老师参与讨论并进行点拨和补充:环境因素(来自他人的态度和评价、家庭气氛、父母的教育方式等)、个人的身心特征、学习成绩、人际关系、自我认识、个人对成败的归因方式等等。

看看下面的同学,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出了什么问题?

A同学:我,一个男孩子,个子还不到165cm,站在人群中总是觉得比别人矮一截,唉!

B同学:我口才不好,专业技能在班里也不是最好的,学历又不高,我注定是没有什么大作为的。

C同学:虽然我十分努力,在文体活动中表现也很突出,动手能力也不错,老师都夸我有礼貌,同学也喜欢和我交往,但文化课的成绩就是上不去,因此,我一直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老师点拨:A同学和C同学分别把自尊和自信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了? 学生讨论,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之后,老师提供下列故事:

故事1.彼得.丹尼尔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常遭到班主任菲利普太太的责骂:“你功课不好,脑袋不行,将来别想有什么出息!”彼得到26岁时还大字不识几个。有一次,一个朋友念了一篇《思考能致富》的文章给他听,彼得深受震动,从此发愤图强,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后来,他事业有成,买下了他当年打架闹事的街道,并且出了一本书,名叫《菲利普太太,你错了》。

故事2.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的评价是:“反应迟钝,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爱因斯坦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他死后,还有许多科学家在研究他的大脑和常人的不同之处。

故事3.罗丹的父亲曾抱怨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也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罗丹后来成了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

故事4.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身高156cm;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深受前苏联人民爱戴的列宁身高156cm;雷锋身高156cm,并未影响他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的楷模;曾横扫全欧洲,被无数人崇拜的拿破伦身高162cm,男人气十足的俄罗斯前任总统、现任总理普京身高170cm,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163cm。老师提出问题: 1)

听完上面的故事和数字,你认为还有必要为自己过去和眼前的分数而丧失信心吗?还认为身高和未来的前途有着直接必然的关系吗? 2)

对于一个青年学生来说,决定未来前途的最关键的东西应该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认识到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坚定的信心和不懈的努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老师:我们今天已经讨论了许多关于自尊和自信方面的问题,现在,同学们能否归纳一下:自尊和自信对我们的个人成长有哪些作用呢?自尊与自信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吗?它与集体和国家有没有联系?

请学习小组派代表按自己的理解归纳自尊与自信的重要作用,老师适当加以补充并导入下一个问题:

3.珍惜人格尊严,努力塑造健康人格

老师:看来,我们都认识到自尊与自信对于个人的发展、祖国的强大都很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呢? 学习小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学习书上第11页中的内容,归纳出塑造健康人格的一些途径。【体验导行】

1.反思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

2.以小组为单位,找找生活中不够自尊的表现,并以文字或图片的方式展示出来。板书设计

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1.正确认识自己: 2.做自尊自信的人

3.珍惜人格尊严,努力塑造健康人格

六、教学反思

1.思想的转变必须是一个主动内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2.以学生活动为落脚点,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将学习过程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

第一课

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二、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个人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2.情感态度观念

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 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

3.运用

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1)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要学生明白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清楚个人礼仪规范与自身修养、社会和谐和整个国家以及全民族的文明程度的关系。从小处讲,提升个人礼仪,可以表现自己的良好形象,搞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大处讲,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因而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是本课教学重点。通过礼仪教育,让中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个人文明礼仪的习惯养成问题

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2.教学难点

个人文明礼仪的习惯养成问题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中华民族虽然有几千年文明史,但由于多种原因,文明礼仪的传承好像受到“阻碍”,中学生对文明礼仪有一定的了解,但能按一定礼仪规范去做的更是不多见。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呢?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受到熏陶。要联系学生实际,找到影响学生把个人礼仪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障碍,并想办法加以克服;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礼仪教育的成效,如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礼仪习惯差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从学生实际入手,将内容细细融进,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

五: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个人礼仪方面的书籍、资料;收集有关个人礼仪方面的格言警句或典型的事例,制作幻灯片。

2.学生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与个人礼仪有关的资料;思考能够展示中学生风采的个人礼仪规范,做好表演的准备。

3.拍摄制作好图片资料。

六、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提出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 曾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能够坐上总统的宝座,成为美国“第一公民”,与他的仪态表现分不开。在1988年的总统选举中,布什的对手杜卡基斯,猛烈抨击布什是里根的影子,没有独立的政见。而布什在选民中的形象也的确不佳,在民意测验中一度落后于杜十个百分点,不料两个月后,布什以光彩照人的形象扭转了劣势,反而领先十多个百分点。原来布什有个毛病,他的演讲不太好,声音又尖又细,手势及手臂动作总显出死板,身体动作不美。后来布什接受了专家的指导,纠正了自己的动作,有效地改变了人们对他的评价。

案例2 小金是某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前夕,她参加了很多企业的招聘会,投递了自己的简历。学习成绩很优异的她接到了很多面试通知,可是几乎没有成功。她大为不解,请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指点,老师很快发现了她的问题:说话声音小,底气不足,面容苍白,头发蓬乱。

案例3 教材第12页(两个镜头)。

引导学生思考:看了这几段材料,同学们有何认识?案例1中老布什在竞选中为什么能反败为胜?案例2、3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问题,并发表意见。

教师点拨:这些材料表达了个人礼仪的重要性。讲究个人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流露,是我们具有良好道德的表现。尽管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但仪容仪表,个人形象等礼仪问题在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过程中还是有着重要作用的。那么,什么是礼仪呢?

一、个人礼仪打造良好“第一印象”

1.礼仪的含义:礼仪是一种教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提问: 谈谈个人礼仪应遵循什么样的基本要求,才能彰显自己的个人魅力?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问题,并发表意见。

2.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饰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

学生活动:一分钟专业演讲比赛。

课前请两个同学准备好演讲稿,不穿校服,自备职业服饰(最好能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台下各组派一名评委打分,参照书上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对演讲者进行评价。(仪容仪表20分 肢体动作20分语言表达20分服饰20分整体感觉20分)

学生活动:观看演讲的学生对演讲者进行评价,分别找出优点,挑出毛病,谈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具体表现进行点评和小结。

教师总结过渡: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们现在要创建和谐社会,不遵循礼仪规范是不行的。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心理学家说过,在沟通前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见面后的20秒,而这20秒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你个人相貌、仪表、服饰、表情、姿态、谈吐等外在因素的感受决定的。这也说明了个人礼仪的重要性。

二、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镜头:一家企业的招聘现场,一个男生挤到招聘席前,高举着简历,大声叫嚷“喂,收一下我的应聘材料!”但招聘人员盯了他一眼,继续和其他应聘者交谈。事后,招聘人员告诉记者:“像这样没礼貌的人,谁也不敢要!否则,哪天公司形象受损都不知道。”

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的理解。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问题,并发表意见。

教师点拨: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仪是普通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公司或企业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

1.个人礼仪修养具有完善人格、调节道德修养行为的意义,遵守个人礼仪基本要求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人际交往

镜头:午饭时间,某职业技术学校饭堂内人头攒动,大多数同学自觉排队打饭,李想打完饭经过长长的队伍时,因为空间比较窄,加上走路太急,不小心碰到了正排队打饭的张强,张强很大声地责备说:“他X的,走路没张眼睛啊”,李想一听也没好气地说:“谁叫你不排好队的”,“你跟我说对不起!”“凭什么?你也不对!”两人遂吵起来,后来看有老师走过来制止.张强指着李想鼻子说:“你小子等着瞧!”,李想毫不示弱:“谁怕谁啊!”后来双方各约一大帮人晚上聚集在学校比较隐蔽的地方解决问题,结果几句话不合,双方动起手来,引发一起恶性校园打架事件,几个主要肇事者被学校开除,其他参与打架者被处以校内留校察看处分。

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情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可能结果会完全不同,如果你是张强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李想,你会怎么处理?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意见

教师分析:讲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会用文明幽默的语言化解纠纷。中学生中的许多纠纷多由口角引起,而口角的发生大多与恶语伤人有关。俗语说“祸从口出”,即说话不当可能引来祸端。当由于你的不小心,伤害了别人的利益,要真心实意地向人说一句“对不起”。反过来由于别人不小心伤害了自己利益时,要尽可能大度一些,说—声“没关系”,这样纠纷就会自然化解。

礼仪具有很强的凝聚情感的作用。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在平静中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礼仪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就容易使人际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

2.遵守个人礼仪基本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整个国家和全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

以小组为单位找找生活中(公交车站、校园、旅游景点等地)存在的违背礼仪要求的行为,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老师:如果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和事,这个社会还有和谐可言吗?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加以点拨并小结,导入下一个问题。

老师总结过渡: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道德、懂礼仪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走向社会,进行交往的必备条件。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现在的学生对“文明礼仪”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在部分学生中出现了“不尊重教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家长”、”自私自利、出言不逊”等不良习气。我们该如何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呢?

三、个人礼仪重在养成

材料一: 一名在德国的外国留学生,学业成绩很优秀,动手能力也很强,拿到博士学位后,自认为可以轻易地留在德国工作,没有任何问题。可他在求职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他四处求职,拜访过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均遭到拒绝,对方也没有对他说出任何拒聘的理由。直到他在一家很小的计算机公司去求职,仍然遭到了公司 很有礼貌的拒绝。后才得知遭到拒绝的原委:这一切都因为自己乘坐公交车时曾经有过3次逃票的记录。这使得他更加气愤——就因为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区区小事,就小题大做,把一个博士生拒之门外。

乘车逃票是区区小事吗?人的道德品质和礼仪修养是如何形成的?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我们应如何自觉践行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

1.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要加强自律,学会自我约束

学生活动:课前安排4人一组,小组到校园内外拍摄不合文明礼仪的现象,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用投影展示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与笔,在纸上写下你自己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有多少写多少,写好了放在桌上面,请同学起来念一下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有哪些,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的。

学生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大家知道的文明用语。将文明用语进行分类,并在全班展开竞赛,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多。

教师总结:

2.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要懂得自尊自爱 学生表演礼貌情景剧

(场景一)当你想向同学借东西时,你该怎么说,怎样做呢?

(场景二)如果课间你不小心碰掉了同学的铅笔盒,你该怎么办?

(场景三)当家里来了客人,你怎样招待他?

观看表演的学生逐一评价表演者的语言,分别找出优点,挑出毛病,谈谈感受。3.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要注意言行适度得体适

适度的含义是指在应用礼仪时应该特别注意把握分寸,认真得体,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学生活动:前后桌四个同学为一组,小组同学互相观察,指出每位同学在仪容仪表上的优点和不足,共同探讨有关仪容仪表的具体要求。

教师点评:(结合学生的讨论)仪容仪表要做到自然美、修饰美和内在美的统一。一是要注意适体性,修饰要与容貌、体型、个人气质相适宜;要与自己的身份和职业协调统一,合乎和体现自己的身份特点和表现内在的素意。恰二是要注意整体性,各部位的修饰要与整体协调一致。三是要把握适度性,无论在修饰程度,还是饰品的数量和修饰技巧上,都要把握分寸,自然适度,追求雕而无痕的效果。

教师点拨:许多人在生活中时往往因为没有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就与人产生矛盾;面试的时候仅仅因为挠头抓耳、抖腿,着装不当,进退场没有注意打招呼,就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可见,讲礼仪必须从日常行为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形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只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

教师总结归纳:“礼仪”给社会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音符。他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大家互助、互敬,也使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二、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

一、个人礼仪打造良好“第一印象”

1.礼仪的含义: 2.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

二、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1.遵守个人礼仪基本要求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人际交往 2.遵守个人礼仪基本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社会的发展

三、个人礼仪重在养成 1.要加强自律,学会自我约束 2.要懂得自尊自爱 3.要注意言行适度得体适

六、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筛选案例时尽量用学生身边和周围所发生的人和事来进行设计,但必须要以课本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不能离题万丈,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表演和学生自己收集素材等方式,把要学的东西和学生的实际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2.在课堂教学中,设法用生动深刻的案例使学生入情以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尽管使学生入情的方式因人而异,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动情。教师强烈的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第一课

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三、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2)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3)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

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

3.运用

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

从理论角度看,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最终要落实到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上,这是学生学习和践行的重点内容。从实践角度看,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有重要的亲和作用,可以在交往中表达尊敬、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进理解。从现实生活看,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中职学生在与老师、同学、实习单位人员等的日常交往中需要自觉践行相关的交往礼仪规范。

2.教学难点

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和遵守交往礼仪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交往活动都离不开礼仪,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目前,存在着一些这样的现象:部分学生学了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本道德的水平。这是与交往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交往礼仪的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交往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教材从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入手,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和作用,从而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身心变化大,情感情绪表现出丰富多变、矛盾的特点,学生中的一部分曾经在学习上受挫而生活上又远离父母,内心容易苦闷、孤独和烦恼。一方面,多数同学由于受生活阅历、交往经验和自身品德修养的限制,缺乏与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偏差,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迫切的交往愿望,乐于与人沟通,渴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交往礼仪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调节不良情绪,提高交往中的品德修养,培养和增进接纳别人的意识,为自己赢得一个良好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顺利就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发现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马克思把交往比喻为“人们日常生活、日常接触中的必然伴侣”。在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与人交往。我们与他人可以因共同做一件事而喜悦,可以一起体味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一起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在今天的课上,让我们先来测试一下自己的交往能力。

展示:人际交往能力小测试

1.我不喜欢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和活动。2.我不喜欢说话,有时宁愿用手势,也不用语言。3.我不愿和任何人的目光接触。4.同学们不喜欢与我一起学习和活动。5.同学们不喜欢在我面前讨论各种问题。6.父母总是对我管束严厉,动辄训斥。7.放学后我不愿意回家而喜欢在外面玩。8.我对爸爸妈妈的谈话十分反感。9.我对爸妈的斗嘴、吵架感到无所谓。10.爸妈从不过问我的任何事。

11.老师对我特别挑剔,专爱跟我过不去。12.老师在课堂上几乎从来没有看过我一眼。13.在路上看到老师,我总是设法躲避。14.老师家访时经常向爸妈讲我的坏话。15.我觉得老师对我太不公平了。a.是

b.不一定

c.否

积分规则:选a计1分,选b计2分,选c计3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

得分说明:40分以上,说明你乐于与人交往,人际互动良好。

20~40分,说明你与人交往意愿与能力不是很突出。20分以下,说明你的人际交往意愿与能力偏弱。

通过测试,我们可以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一些了解。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以提高交往的能力,更好的与人和谐相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金钥匙——交往礼仪。【引思明理】

师:课前我们已经分组布置了预习任务,下面请各组同学的代表将本组准备的内容进行展示。

1.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一组学生代表:我们组的任务是展示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个概念——个人礼仪(个人礼仪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这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在品质、文化素养、风度魅力的外在表现),哪位同学能讲讲什么是交往礼仪吗?

生:交往礼仪是社会成员在相互往来中的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师: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集体主义为指导,体现的是相互服务、竞争合作、团结和谐的关系。

一组学生代表:在了解了交往礼仪的概念后,让我们着重来学习一下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请大家看一组我们搜集的材料。

镜头一:风总要和太阳争执谁的力量大。风说:我可以证明我的力量是巨大的。你看,地下正走着一位身披大衣的老者,我能比你更快速地将他的大衣脱掉。于是,太阳躲进乌云里,风使出它所有的威力狂吹,但是,风吹得越大,那老者越将他的大衣牢牢抓住。最后,等到风筋疲力尽停下来时,太阳从云彩里钻了出来,对那位老者投去微笑。不久,那位老者便用手将他前额的汗水拭去,并轻轻脱掉身上的大衣。太阳对风亲切地说:“仁慈和友善总要比愤怒和暴力更为有力。”

(问)上述这段寓言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课本的探究性活动材料)

职业道德教案【篇2】

第一课第一框 增添我们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明确个人礼仪的重要性,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珍惜人格,尊重自己,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以遵守个人礼仪为荣。运用:养成遵守个人礼仪的习惯,自觉遵守并践行个人礼仪规范,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难点: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5~10;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准备表演所需道具;为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将学生分成四大组。

学生:预习课文并查阅与个人礼仪有关的资料;思考能够展示中学生风采的个人礼仪规范,做好表演的准备。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单元导语,设问导入本课要学的知识。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小童成为国航的实习生。提出问题:小童凭什么成为国航贵宾休息室一名实习生? 导入本节课内容:怎样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从哪些方面塑造?(2)用PPT出示单元和第一课知识结构图。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个人礼仪是我的一张名片。1.教学内容

(1)个人礼仪的内涵、地位和作用。

(2)讲究个人礼仪的意义。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二:三种形象、三种结果。用PPT逐一出示问题:三个镜头展示三种什么形象?显示三种什么结果?直接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2)讨论和归纳相结合,导出个人礼仪的内涵,点明个人礼仪展示的是个人的形象和魅力,因而它是我们的一张名片(PPT出示:个人礼仪是我的一张名片),强调我们要讲究个人礼

第二目:展示一丝不苟的仪容仪表。1.教学内容

(1)仪容仪表的内涵。(2)个人仪容仪表修饰的要求。(3)讲究仪容仪表的意义。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三:谢娜被实习单位优先录用。用PPT逐一出示问题:谢娜凭什么被实习单位优先录用?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成功是从一丝不苟的仪容仪表开始(PPT出示:展示一丝不苟的仪容仪表),根据自身容貌等进行外表修饰时要做到自然美、修饰美和内在美的统一。(2)探究活动四:观察与讨论。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热烈探讨。围绕仪容、仪表具体要求(PPT出示),点评学生列出的优点和不足,归纳仪容仪表的基本要求。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比观察两张合唱照片,说说哪一合唱队更易成功?成功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列举校园中某些仪容仪表的(反面)现象,引发学生讨论。

对学生的讨论作适当点评、引导,根据学生对象,补充列举仪容仪表失误的例子,同时注意细节。

第三目:展示风度翩翩的形体姿态。1.教学内容

(1)形体姿态的内涵和特点。

(2)形体姿态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3)面部表情的主要构成因素与要求。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五:欣赏名言、表演与评价。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第7页活动框中的三句名言,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明确“行为心表”,重视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用PPT出示要点:“行为心表”,展示风度翩翩的形体姿态。

(2)探究活动六:请每组学生代表表演动作(站、坐、行、手、面部微笑表情),用PPT出示规范动作图片,引导学生对照教材要求,进行评价。

对学生表演进行赏析性点评,结合学生讨论结果,归纳形体姿态要求。

请学生列举损坏形象的常见错误并作简要评价,适当点评后用PPT出示60周年阅兵及“世界上最真最美最感人的队礼”图片,接着讲述“队礼”故事,引导学生对比思考,进一步理解查斯特菲尔德名言“当出现在公共场合时,表情与动作便是最佳的语言”的深刻含意,懂得形体姿态礼仪的重要性,加强形体姿态养成训练。

第四目:展示吐露心声的文明语言。1.教学内容

(1)语言的功效。

(2)注重语言修养的意义。

(3)养成文明礼貌语言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七:职校生“体贴的语言提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感受并体会其情景。PPT出示要点:“言为心声,语为人镜”,展示吐露心声的文明语言。

(2)引导学生指出教材第9页三个镜头中的不文明语言和动作,并组织学生以文明语言、得体动作演示(PPT出示)。观察哪一组反应最快,请该小组回答并表演。之后请学生列举常用礼貌用语,教师补充介绍。

(3)请学生谈谈语言粗俗的危害,并探讨如何养成文明礼貌的语言习惯。在讨论基础上,导出养成文明礼貌的语言习惯的四个方面,用PPT出示——强化文明意识,训练语态形象,塑造文明话语形象,关注声音形象。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一课第二框 让别人悦纳我们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善于与他人友好交往、相处;增强主体意识和交往规则意识。

运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自觉遵从并践行交往礼仪规范,让别人悦纳我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难点: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10~16;;PPT课件,人教网本课程的有关资料、图片。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图片等资料;课前印发材料“交谈礼仪七字口诀”、“接打电话的注意事项”、“做客进餐举止”。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交往礼仪有关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引出课题。教师活动 1.问:个人礼仪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接着用PPT出示辨析题:掌握了个人礼仪的要求就能塑造出良好的自我形象。

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评、纠偏(用PPT出示判断:此观点不全面),明确塑造良好形象还须学习交往礼仪等方面内容。设问导入:什么是交往礼仪?交往礼仪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交往礼仪是我的一张通行证。1.教学内容

(1)对朋友要以礼相待。

(2)交往礼仪的内涵及其作用。

(3)遵守交往礼仪的要求和意义。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小王与小葛成了朋友。

组织学生表演小品,根据情景逐一设问讨论、归纳、板书。

用PPT出示问题:①小王交了新朋友,小刘疏远了小田,这是为什么?②遵守交往礼仪,给对方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③同学之间是否应该讲究交往礼仪?如何讲究?

对学生的表演及讨论赏析性点评、归纳,导出交往礼仪的内涵,强调我们待人要尊重、友好,明确遵守交往礼仪是让别人悦纳我们的通行证(PPT出示:交往礼仪是我的一张通行证),从而使我们朋友遍天下。

第二目:善于与他人交谈。1.教学内容

(1)遵守交谈礼仪的作用。(2)交谈礼仪的内容与要求。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二:善言与不善言。

组织学生模拟情景,提醒学生注意人物身份、用词、语气、表情、速度、动作等。表扬四位同学,进行赏析性点评。

用PPT出示问题:经理高明在何处?顾教授为什么不高兴?归纳说明善言能传递信息和情感,增进了解和友谊,但这也是在真诚、尊重、坦诚、礼让等基础上的交谈,只有这样方能展示良好形象。

用PPT出示:女秘书为何愉快地接受批评并改进了工作?女研究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链接”内容,对比分析后思考回答问题,指出要善于与他人交谈(PPT出示:善于与他人交谈),时刻记得交谈基础,注意场合、对象、交往性质等具体情况,从“听、说、问”等方面学习并践行交谈礼仪,提升自身交往品质。

第三目:打造良好的电话形象。1.教学内容

(1)讲究电话礼仪的重要性。(2)接打电话的基本礼仪要求。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三:电话形象。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观察哪四位学生反应最快,组织学生表演,提出注意点:语气、速度等,第一种情形模拟结束由扮演拨打电话者回答问题,第二种情形模拟结束后由扮演接听电话者回答问题。用PPT出示:给你的感受是什么?通过什么感受到对方的形象?接打电话时注 4

意什么礼仪?

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点评、引导,和学生一起阅读课前印发的“接打电话的注意事项”,强调作为最常见、最常用的交往方式──电话,要注意从多方面加强修养与训练,掌握接听、拨打电话的礼仪,打造自身良好的电话形象。(PPT出示:打造良好的电话形象)第四目:编织美丽的网络形象。1.教学内容

(1)网络礼仪的重要性。(2)网络礼仪的内涵和要求。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四:塑造网络形象。

组织学生仔细围绕四个话题(PPT出示要点)逐一展开讨论,并归纳。①召开这个主题班会的意义。②发电子邮件时须掌握的礼仪(补充张莹看法)。③参与网络论坛时须掌握的礼仪(补充杨倩说法)。④指出郑勇行为中的不妥之处并说明理由。

点评、补充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明确网络世界也是我们与人交往的重要渠道,懂得遵守网络礼仪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15页“链接·网络礼仪举隅”(可适当渗透法律知识、树立合法上网意识);更好地掌握网络礼仪,编织美丽的网络形象(PPT出示),做文明上网之人。

第五目:.以礼做客、以礼待客。1.教学内容

(1)讲究做客待客礼仪的意义。(2)做客的礼仪。(3)待客的礼仪。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五:章飞做客。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用PPT出示问题:章飞做客的哪些行为不合乎礼仪?在学生说出不礼貌行为时用PPT出示细节,接着出示问题:会给石翔家人留下什么印象?在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要学会“以礼做客,以礼待客”(PPT出示)。(2)请学生找出章飞做客中合乎礼仪的地方,“邀”(用PPT出示)设问:如果你是章飞,你会如何做客?如果你是石翔家人,你会如何待客?有何感受?

(3)归纳做客礼仪、待客礼仪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课前印发的材料“做客进餐举止”和教材第16页“链接·会客失礼举要”,作为知识拓展,更好地掌握相关礼仪,展示自身良好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深受欢迎的人和热情待客的人。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职业道德教案【篇3】

第一课

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教学目标:理解自尊自信的重要性,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把学到的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从点滴做起,塑造健康人格。

教学重点: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和如何养成遵守交往礼仪规范的习惯 教学难点: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和遵守交往礼仪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层层分析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由书中的三幅图引出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1、阿波罗神殿。驰名古希腊的戴尔波伊神托所,是一组石造建筑物,它的起源可以回溯到三千多年前。在这个神托所的入口,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可见,早在古希腊,就用神圣的方式向世人阐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2、孙武。孙武是我国历史上春秋末期齐国人,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出于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3、老子。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能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教学过程】

一、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正确认识自己

互动:猜猜我是谁

在白纸上准确描述自己的个性特征,如:

1、我喜欢什么?

2、我擅长什么?

3、我是一个------的人?

老师随机抽取一张,读出上面描述的内容,让大家猜猜这是谁,猜中的人要说明理由。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

1、比较法

2、自评法

3、他评法

4、心理测验法

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做自尊自信的人 自尊:

分析书中第8页的场景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问题,并发表意见。教师点拨:

第一个故事,小丽的表现是自尊心过强的表现,这种心态是不好的,往往会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困扰,甚至影响自己学习、工作的发展。

第二个故事,“耻辱戒指”告诉我们要知耻而后勇,树立正确的自尊心会成为我们学习和工作上的动力。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所以中职生要做到正确全面地看待自己,正式自己的缺点并且努力改正它。

1、自尊的含义: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在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的基础上尊重自己的独特存在及尊重自己价值的一种积极心态。

2、自尊的表现:自己尊重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

3、自尊的意义:自尊的人有着较强的荣辱观,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做有损于自己的尊严、荣誉、形象的事,并能够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自信:

故事一: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的评价是:“反应迟钝,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爱因斯坦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他死后,还有许多科学家在研究他的大脑和常人的不同之处。故事二:罗丹的故事

罗丹的父亲曾抱怨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也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罗丹后来成了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

自信:自信是自尊的基础,是促使人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三)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

观看ppt的两幅漫画,让同学讨论人格是否重要,再引入人格的有关知识点。

1、人格的含义: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通常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2、健康人格的的基本特征

3、中职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从小事做起,优化自己的人格;注重社会实践,坚持知行统一;强化自我教育意识,加强自我意志磨练;积极融入集体

二、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

(一)个人礼仪打造良好“第一印象” 什么是个人礼仪?

答:个人礼仪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这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在品质、文化素养、风度魅力的外在表现。哪些因素能影响“第一印象”的产生?

人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主要来自于对其相貌、仪表、服饰、表情、姿态、态度、谈吐、举止等外在因素的感受。

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仪容仪表整洁端庄; 2言谈举止真挚大方; 3服装饰物搭配得体; 4表情自然舒展。仪容美

仪容修饰的基本要求 1)干净整洁

坚持洗澡、洗头、洗脸 去除分泌物

注意修饰体表毛发

保持手部卫生 注意口腔卫生

用“犀利哥”的照片和事例来加以证明 2)化妆适度

1、化妆的原则:自然原则;协调原则;回避他人。

2、化妆禁忌:①勿当众化妆 ②勿在异性面前化妆 ③勿使化妆妨碍他人 ④勿使妆面出现残缺 ⑤勿借用他人化妆品 ⑥勿评论他人的化妆 通过图片展示来加以说明 3)头发修饰

1、干净:保持发部整洁

2、长短适度:男性: “前发不覆额,侧发不掩耳,后发不及领。” 通过图片展示来加以说明 4)服饰(第二肌肤)由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女配洪福子剧中的朴素形象和现实中超模的形象作对比,说明服饰的重要性。

(二)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材料一:一家企业的招聘现场,一个男生挤到招聘席前,高举着简历,大声叫嚷“喂,收一下我的应聘材料!”但招聘人员盯了他一眼,继续和其他应聘者交谈。事后,招聘人员告诉记者:“像这样没礼貌的人,谁也不敢要!否则,哪天公司形象受损都不知道。”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的理解。

材料二:“你完了,上次考四十多分,这次考五十多分,怎么总也不及格,你究竟长脑子没有?”。

“虽然成绩还不够理想,但是比起上一次你也是有进步的。我相信通过努力,你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让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是你,面对两种不同的话,你的感受是怎样?

由两个材料的讨论提出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个人礼仪修养具有完善人格、调节道德修养行为的意义,遵守个人礼仪基本要求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人际交往。

(三)个人礼仪重在养成

由书上15页的例子提出问题:仅仅是一口痰吗?

同学讨论,老师总结,提出如何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

1、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要加强自律,学会自我约束。

2、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懂得自尊自爱。

3、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主意言行适度得体。

用PPT图片和讲解针对日常生活中的“站姿、坐姿、走姿”来加以说明。

三、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交往礼仪的概念:是社会成员在相互往来中的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

(一)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结合生活实际讲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

(二)交往礼仪重亲和

交往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友好。从个人角度看,交往礼仪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优良品德的外在表现;从社会角度看,交往礼仪反映社会风貌和公民文明程度。

交往礼仪的作用:

1、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可以拉近与交往对象的距离,取得对方的理解,以利于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结合齐白石和梅兰芳的故事)

2、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倡文明的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公交车给老人让座事件)

3、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可以展示我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热情大方、自尊自强的良好精神面貌,有利于增进国际交往。

(三)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 如何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 1)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从介绍“握手”的有关知识来加以说明)2)平等相待,尊重他人 3)顾全大局,求得和谐

4)增强意志力。提高自控力,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

职业道德教案【篇4】

【使用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唐凯麟  蒋乃平主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知识目标:识记职业道德五条基本规范的含义、意义、重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懂得树立职业道德品质及遵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重要性。端正职业态度,真正履行岗位职责。

觉悟目标: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敬业意识,服务意识,公正意识,奉献意识,为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展示人物图片:

王顺友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投递员 )

提问:

1、同学们知道他们是谁吗?是做什么工作的?请同学们说出关于他们的一些事迹,

2、像这样的劳动模范你还知道哪些人物和事迹 ?

3、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区、从事不同的职业,我们今天把他们列在一起 , 在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

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他们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行动做到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

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职业活动的人们应当遵守的职业行为准则。

作用:

(1)调节职业活动中人们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的行为准则。

(2)评价职业活动和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

这些具体的标准究竟有哪些呢?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行业要求。但有些基本的标准是共同的,各行各业都要遵守的。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些模范人物,虽然工作岗位不同、年龄不同、职务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高尚的职业道德,遵守着各自的`职业道德规范标准。

内容提要:上海市一名公交司机,在当班时,因疏导一位乘客遭到无理拒绝,继而与该乘客发生口角,发展到动手扭打,最后竟置行驶中的汽车于不顾,放弃方向盘,离开驾驶座位。最终造成轧死一人,撞毁一辆夏利车的惨剧,该司机被判有期徒刑 8 年。

归纳总结:因为司机是正在当班,他的职责就是保证把全体乘客安全、准时地送达目的地。作为职业司机,他应该完全明确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在这时他放弃方向盘,就意味着丢弃自己的职责并违反法规,是严重失职。希望大家记住这个惨痛的教训。

职业道德教案【篇5】

职业道德及职业指导教案7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择业与求职、立业与创业、自学与求学的方法。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

觉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意识和择业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是“择业与求职”,难点是“立业与创业”。

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课堂训练和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自学能力、交往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人生活的这个世界,好比一张硕大的网。网的结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位置。每个中职生心目中都有自己理想的的位置。无论你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它首先是能够存活或称为生存的位置。当我们中职毕业即将走上社会的时候,辛勤哺育我们近二十年的父母期待着我们的独立和成才。我们中的大多数同学也跃跃欲试地准备飞出父母的怀抱,走向社会。当你怀揣着自己的职业理想跨入社会的时候,会发现理想离我们还比较遥远,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学会生存。而现代社会生存的前提是劳动,是一份职业或工作,它是我们立足的基础。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横亘着一条河,当你还不具备跨越这条河的能力的时候,你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呢?外事专业毕业的黎光的职业理想是成为知名度高的涉外饭店的管理人员,但在求职屡屡碰壁的情况下,为了眼前的生存和今后的发展,他选择了先到郊区的普通旅馆作临时工,以获得谋生的条件。

想一想:如果黎光继续执着地到各大饭店、写字楼应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职位,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雪莲的位置只能在雪山上,精致的盆花只能在温室里。互换它们的位置,谁也无法生存。既然人都有自己的社会位置,那么,找对位置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职业期望值。

我们应该:从社会需要、发展趋势和自身能力两个方面确立自己的职业期望;

不受欢迎的职校生有哪些?

(1)成绩优秀而无专长者。成绩好并不等于能够胜任各种工作,而每一种工作都要求有不同的专长,在校成绩优秀则只能证明你在学习上是佼佼者,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但并不能代表你有胜任某项工作的能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有所长。

(2)眼高手低者。这一类人开口谈起来头头是道,什么都简单,什么都容易,也自以为自己把什么事情都能很好地干下来,于是在应聘时总是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非高级职员不做。实际上却连一些诸如清理文件、打扫卫生之类的小事情也做不好。结果工作中因为遇到具体事情处理不下来而非常尴尬,只有自己主动退下。能找到工作还算幸运。更多的人事部门直接将这种自视甚高却又低能者拒之门外。相反,那些量力而行,能放准自己的位置却又求上进者颇受欢迎。

(3)学无所成者。这类人文化知识水平低,专业技能不过硬,全面素质差,而一般的用人单位需要的都是人才,不仅仅是一个人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成功的.职业选择并不是一次成型的,它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做出调整,从而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回忆一下黎光是怎样立足现实,从初级岗位一步步地接近自己的目标的?

每个人都想从一开始就找到一份既让自己感兴趣,又可以发挥自身潜力的工作。因此,在职业策划中,兴趣和能力是其必备要素。好的职业策划源于个人兴趣和能力以及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

现在有三种人:

第一种人。如果你在学校里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并决定为此献身时,说明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目标。你是幸运的。你现在所应做的便是孜孜以求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术水平,抓紧有限的学习时光,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素质,尤其是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以便以后更快地投入工作。

第二种人。相对于第一种人,定位目标稍微曲折一些。如果你进了中职学校,读了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而且经过两年的学习,仍未对所学专业发生兴趣,那么你该朝着自己理想的目标迈进了。现在转专业从头学起,相对于一个中职二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够现实且成本太高,能力尚可的话,可以考高职、考大学,或现在自学,等毕业以后再转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要兼顾社会的需要,要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第三种人。情况介于前两者之间,专业对他来讲,说不上特别感兴趣,他也不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看到周围同学个个都有了自己的定位目标,心理也十分着急。其实大可不必。兴趣弱一点并不表示你无人生目标,所不同的只是目标定位早晚的问题。不到二十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智还不太成熟,若现在就急躁地作出一份关于自己一生的职业策划,压力未免太大,同时也不够现实。这一部分人需要一段时间使自己成熟完善起来。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现在将本专业学好,凭一技之长步入社会,在毕业后两三年内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条条框框,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工作。将自己初离校园时的焦灼、急躁转化为宽松平和的心态,以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适应它,了解它。另外,通过实际工作,你将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优劣所在和自己最需要什么,进一步成型人生观,完善你的人格。这两三年是你人生过渡的关键时期,要把握好它。良好的开始,不仅为你今后的职业规划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你未来的选择提供了参照。

第二阶段:开始职业生涯以后,进入角色、适应职业、完善自我,最终在从业中成功的阶段。

还记得吗?黎光是怎样看待会计工作的?他有时怎样在岗位上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六年的时间里,和他同来的几个年轻人耐不住财会工作的枯燥与寂寞,相继离开了这个岗位,但黎光始终脚踏实地地工作,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他觉得财会工作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应当每天有新的发现,有所提高。他利用业余时间取得了财会专业大专毕业证书。他从一名普通的会计相继被提升为主管、财务部副经理、经理及该饭店上级单位的财务部副经理。…黎光在被派往其他省市工作期间,他也没有放弃学习。后来,他把学习的重点转向了大型酒店及物业的行政管理上。为此,他多次到其他星级酒店和物业公司取经,并到大学旁听相关课程。)

显而易见的职业信息──媒体、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等;

潜在的职业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校招生分配办公室或毕业生指导机构;

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等机构;

各种类型的供需见面会、现场招聘会、行业系统专场招聘会;

3.善于“自我推销”

1991年春节,还有半年就从中职外事专业毕业的黎光同学与亲友到旅游景点游览。其间遇到两位外国人向他们询问另外一个景点的乘车路线。黎光支支吾吾,似懂非懂,简单的几句英语对话把他憋得面红耳赤。亲友也对他这位即将毕业的外事专业的学生的语言能力感到不可思议。黎光内心受到了刺激。春节没过完他就拿起了英语课本。开学后,他一边实习,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上英语口语课。他每天骑单车两个多小时往返于实习单位、学校和家之间,风雨无阻。有时赶上实习单位加班,他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去上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强化,黎光终于以比较流利的英语口语通过了面试,被一家涉外单位录用。

但遗憾的是,这家单位的境外投资方发生了意外,终止了投资,公司也因此解散。黎光只好另谋出路。他的理想工作是成为知名度高的涉外饭店的管理人员。为此,他到过好几家星级饭店参加面试,但对方对他的资历都表示兴趣不大。他不禁感到十分困惑,自己身上到底欠缺什么呢?在一次面试失败后,他向招聘单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主持面试的一位先生坦率的对他说:“你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这句话让黎光思考了很久。为了今后的发展,他果断地决定,从零开始,学有专长。他选择了从未接触过的财会专业。但是,并不富裕的家庭无力为他支付学费。

为了挣钱上学,他到郊区的一家规模不大的旅馆做了临时工。几个月下来,他拿着辛苦挣来的几百元钱到广播电视中专,报名学习财会专业。

就在他埋头苦读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星级饭店当上了服务员,每月能挣他两三倍的收入。这些同学都说黎光太傻,他听了只是一笑置之。两年以后,他拿着财会中专毕业证、会计证、珠算技术等级证和会计电算化证,敲开了一家大厦财务部的大门,成为了这家知名饭店的一名会计

职业道德教案【篇6】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人格魅力 1.正确认识自己: 2.做自尊自信的人 3.珍惜人格尊严,努力塑造健康人格

六、教学反思 1.思想的转变必须是一个主动内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2.以学生活动为落脚点,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将学习过程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 案第一课 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二、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

教案作者:韩艳蓉

职 称:中学政治一级教师

工作单位: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

一、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个人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2.情感态度观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 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3.运用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1)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要学生明白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清楚个人礼仪规范与自身修养、社会和谐和整个国家以及全民族的文明程度的关系。从小处讲,提升个人礼仪,可以表现自己的良好形象,搞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从大处讲,能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因而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是本课教学重点。通过礼仪教育,让中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2)个人文明礼仪的习惯养成问题 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2.教学难点 个人文明礼仪的习惯养成问题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中华民族虽然有几千年文明史,但由于多种原因,文明礼仪的传承好像受到“阻碍”,中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学生对文明礼仪有一定的了解,但能按一定礼仪规范去做的更是不多见。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呢?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受到熏陶。要联系学生实际,找到影响学生把个人礼仪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障碍,并想办法加以克服;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避免枯燥的理论说教。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礼仪教育的成效,如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礼仪习惯差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从学生实际入手,将内容细细融进,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五: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个人礼仪方面的书籍、资料;收集有关个人礼仪方面的格言警句或典型的事例,制作幻灯片。

2.学生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与个人礼仪有关的资料;思考能够展示中学生风采的个人礼仪规范,做好表演的准备。3.拍摄制作好图片资料。

六、教学过程【创境激趣】提出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案例1 曾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能够坐上总统的宝座,成为美国第一公民,与他的仪态表现分不开。在1988年的总统选举中,布什的对手杜卡基斯,猛烈抨击布什是里根的影子,没有独立的政见。而布什在选民中的形象也的确不佳,在民意测验中一度落后于杜十个百分点,不料两个月后,布什以光彩照人的形象扭转了劣势,反而领先十多个百分点。原来布什有个毛病,他的演讲不太好,声音又尖又细,手势及手臂动作总显出死板,身体动作不美。后来布什接受了专家的指导,纠正了自己的动作,有效地改变了人们对他的评价。案例2 小金是某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前夕,她参加了很多企业的招聘会,投递了自己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简历。学习成绩很优异的她接到了很多面试通知,可是几乎没有成功。她大为不解,请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指点,老师很快发现了她的问题:说话声音小,底气不足,面容苍白,头发蓬乱。案例3 教材第12页(两个镜头)。引导学生思考:看了这几段材料,同学们有何认识?案例1中老布什在竞选中为什么能反败为胜?案例2、3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问题,并发表意见。教师点拨:这些材料表达了个人礼仪的重要性。讲究个人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流露,是我们具有良好道德的表现。尽管我们常说“人不可貌相”,但仪容仪表,个人形象等礼仪问题在人际交往和事业发展过程中还是有着重要作用的。那么,什么是礼仪呢?

一、个人礼仪打造良好“第一印象” 1.礼仪的含义:礼仪是一种教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提问: 谈谈个人礼仪应遵循什么样的基本要求,才能彰显自己的个人魅力?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问题,并发表意见。2.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仪容仪表整洁端庄,言谈举止真挚大方,服饰搭配得体,表情自然舒展。学生活动:一分钟专业演讲比赛。课前请两个同学准备好演讲稿,不穿校服,自备职业服饰(最好能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台下各组派一名评委打分,参照书上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对演讲者进行评价。(仪容仪表20分肢体动作20分语言表达20分服饰20分整体感觉20分)学生活动:观看演讲的学生对演讲者进行评价,分别找出优点,挑出毛病,谈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具体表现进行点评和小结。教师总结过渡: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我们现在要创建和谐社会,不遵循礼仪规范是不行的。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心理学家说过,在沟通前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见面后的20秒,而这20秒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你个人相貌、仪表、服饰、表情、姿态、谈吐等外在因素的感受决定的。这也说明了个人礼仪的重要性。

二、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意义 镜头:一家企业的招聘现场,一个男生挤到招聘席前,高举着简历,大声叫嚷“喂,收一下我的应聘材料!”但招聘人员盯了他一眼,继续和其他应聘者交谈。事后,招聘人员告诉记者:“像这样没礼貌的人,谁也不敢要!否则,哪天公司形象受损都不知道。” 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的理解。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问题,并发表意见。教师点拨: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仪是普通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公司或企业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1.个人礼仪修养具有完善人格、调节道德修养行为的意义,遵守个人礼仪基本要求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人际交往 镜头:午饭时间,某职业技术学校饭堂内人头攒动,大多数同学自觉排队打饭,李想打完饭经过长长的队伍时,因为空间比较窄,加上走路太急,不小心碰到了正排队打饭的张强,张强很大声地责备说:“他X的,走路没张眼睛啊”,李想一听也没好气地说:“谁叫你不排好队的”,“你跟我说对不起!”“凭什么?你也不对!”两人遂吵起来,后来看有老师走过来制止.张强指着李想鼻子说:“你小子等着瞧!”,李想毫不示弱:“谁怕谁啊!”后来双方各约一大帮人晚上聚集在学校比较隐蔽的地方解决问题,结果几句话不合,双方动起手来,引发一起恶性校园打架事件,几个主要肇事者被学校开除,其他参与打架者被处以校内留校察看处分。引导学生思考:这件事情如果换一种处理方式,可能结果会完全不同,如果你是张强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李想,你会怎么处理?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表意见 教师分析:讲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会用文明幽默的语言化解纠纷。中学生中的许多纠纷多由口角引起,而口角的发生大多与恶语伤人有关。俗语说“祸从口出”,即说话不当可能引来祸端。当由于你的不小心,伤害了别人的利益,要真心实意地向人说一句“对不起”。反过来由于别人不小心伤害了自己利益时,要尽可能大度一些,说—声“没关系”,这样纠纷就会自然化解。礼仪具有很强的凝聚情感的作用。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在平静中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礼仪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就容易使人际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2.遵守个人礼仪基本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整个国家和全民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加快社会的发展 以小组为单位找找生活中(公交车站、校园、旅游景点等地)存在的违背礼仪要求的行为,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如果生活中到处都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是这样的人和事,这个社会还有和谐可言吗?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加以点拨并小结,导入下一个问题。老师总结过渡: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道德、懂礼仪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走向社会,进行交往的必备条件。但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现在的学生对“文明礼仪”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在部分学生中出现了“不尊重教师”、“不尊重同学”、“不尊重家长”、”自私自利、出言不逊”等不良习气。我们该如何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呢?

三、个人礼仪重在养成材料一: 一名在德国的外国留学生,学业成绩很优秀,动手能力也很强,拿到博士学位后,自认为可以轻易地留在德国工作,没有任何问题。可他在求职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他四处求职,拜访过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均遭到拒绝,对方也没有对他说出任何拒聘的理由。直到他在一家很小的计算机公司去求职,仍然遭到了公司很有礼貌的拒绝。后才得知遭到拒绝的原委:这一切都因为自己乘坐公交车时曾经有过3次逃票的记录。这使得他更加气愤——就因为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区区小事,就小题大做,把一个博士生拒之门外。乘车逃票是区区小事吗?人的道德品质和礼仪修养是如何形成的?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我们应如何自觉践行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 1.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要加强自律,学会自我约束学生活动:课前安排4人一组,小组到校园内外拍摄不合文明礼仪的现象,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用投影展示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与笔,在纸上写下你自己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有多少写多少,写好了放在桌上面,请同学起来念一下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有哪些,每个人都有或多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或少的缺点的。学生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写出大家知道的文明用语。将文明用语进行分类,并在全班展开竞赛,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多。教师总结: 2.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要懂得自尊自爱学生表演礼貌情景剧(场景一)当你想向同学借东西时,你该怎么说,怎样做呢?(场景二)如果课间你不小心碰掉了同学的铅笔盒,你该怎么办?(场景三)当家里来了客人,你怎样招待他?观看表演的学生逐一评价表演者的语言,分别找出优点,挑出毛病,谈谈感受。3.提高个人礼仪修养水准,要注意言行适度得体适适度的含义是指在应用礼仪时应该特别注意把握分寸,认真得体,要尽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学生活动:前后桌四个同学为一组,小组同学互相观察,指出每位同学在仪容仪表上的优点和不足,共同探讨有关仪容仪表的具体要求。教师点评:(结合学生的讨论)仪容仪表要做到自然美、修饰美和内在美的统一。一是要注意适体性,修饰要与容貌、体型、个人气质相适宜;要与自己的身份和职业协调统一,合乎和体现自己的身份特点和表现内在的素意。恰二是要注意整体性,各部位的修饰要与整体协调一致。三是要把握适度性,无论在修饰程度,还是饰品的数量和修饰技巧上,都要把握分寸,自然适度,追求雕而无痕的效果。教师点拨:许多人在生活中时往往因为没有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就与人产生矛盾;面试的时候仅仅因为挠头抓耳、抖腿,着装不当,进退场没有注意打招呼,就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可见,讲礼仪必须从日常行为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形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只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教师总结归纳:“礼仪”给社会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音符。他架起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大家互助、互敬,也使我们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二、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

一、个人礼仪打造良好“第一印象” 1.礼仪的含义: 2.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

二、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1.遵守个人礼仪基本要求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人际交往 2.遵守个人礼仪基本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社会的发展

三、个人礼仪重在养成 1.要加强自律,学会自我约束 2.要懂得自尊自爱 3.要注意言行适度得体适

六、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筛选案例时尽量用学生身边和周围所发生的人和事来进行设计,但必须要以课本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不能离题万丈,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表演和学生自己收集素材等方式,把要学的东西和学生的实际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2.在课堂教学中,设法用生动深刻的案例使学生入情以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尽管使学生入情的方式因人而异,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动情。教师强烈的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一课 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三、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1)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2)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3)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 2.情感态度观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 3.运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 从理论角度看,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最终要落实到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上,这是学生学习和践行的重点内容。从实践角度看,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有重要的亲和作用,可以在交往中表达尊敬、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进理解。从现实生活看,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中职学生在与老师、同学、实习单位人员等的日常交往中需要自觉践行相关的交往礼仪规范。2.教学难点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和遵守交往礼仪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交往活动都离不开礼仪,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目前,存在着一些这样的现象:部分学生学了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本道德的水平。这是与交往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交往礼仪的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交往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教材从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入手,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和作用,从而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身心变化大,情感情绪表现出丰富多变、矛盾的特点,学生中的一部分曾经在学习上受挫而生活上又远离父母,内心容易苦闷、孤独和烦恼。一方面,多数同学由于受生活阅历、交往经验和自身品德修养的限制,缺乏与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偏差,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迫切的交往愿望,乐于与人沟通,渴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交往礼仪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调节不良情绪,提高交往中的品德修养,培养和增进接纳别人的意识,为自己赢得一个良好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顺利就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发现法等。

五、教学过程【创境激趣】 马克思把交往比喻为“人们日常生活、日常接触中的必然伴侣”。在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与人交往。我们与他人可以因共同做一件事而喜悦,可以一起体味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一起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在今天的课上,让我们先来测试一下自己的交往能力。展示:人际交往能力小测试 1.我不喜欢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和活动。2.我不喜欢说话,有时宁愿用手势,也不用语言。3.我不愿和任何人的目光接触。4.同学们不喜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欢与我一起学习和活动。5.同学们不喜欢在我面前讨论各种问题。6.父母总是对我管束严厉,动辄训斥。7.放学后我不愿意回家而喜欢在外面玩。8.我对爸爸妈妈的谈话十分反感。9.我对爸妈的斗嘴、吵架感到无所谓。10.爸妈从不过问我的任何事。11.老师对我特别挑剔,专爱跟我过不去。12.老师在课堂上几乎从来没有看过我一眼。13.在路上看到老师,我总是设法躲避。14.老师家访时经常向爸妈讲我的坏话。15.我觉得老师对我太不公平了。a.是 b.不一定 c.否积分规则:选a计1分,选b计2分,选c计3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统计总分。得分说明:40分以上,说明你乐于与人交往,人际互动良好。20~40分,说明你与人交往意愿与能力不是很突出。20分以下,说明你的人际交往意愿与能力偏弱。通过测试,我们可以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一些了解。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以提高交往的能力,更好的与人和谐相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金钥匙——交往礼仪。【引思明理】师:课前我们已经分组布置了预习任务,下面请各组同学的代表将本组准备的内容进行展示。1.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一组学生代表:我们组的任务是展示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个概念——个人礼仪(个人礼仪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这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在品质、文化素养、风度魅力的外在表现),哪位同学能讲讲什么是交往礼仪吗?生:交往礼仪是社会成员在相互往来中的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师: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集体主义为指导,体现的是相互服务、竞争合作、团结和谐的关系。一组学生代表:在了解了交往礼仪的概念后,让我们着重来学习一下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请大家看一组我们搜集的材料。镜头一:风总要和太阳争执谁的力量大。风说:我可以证明我的力量是巨大的。你看,地下正走着一位身披大衣的老者,我能比你更快速地将他的大衣脱掉。于是,太阳躲进乌云里,风使出它所有的威力狂吹,但是,风吹得越大,那老者越将他的大衣牢牢抓住。最后,等到风筋疲力尽停下来时,太阳从云彩里钻了出来,对那位老者投去微笑。不久,那位老者便用手将他前额的汗水拭去,并轻轻脱掉身上的大衣。太阳对风亲切地说:“仁慈和友善总要比愤怒和暴力更为有力。”(问)上述这段寓言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课本的探究性活动材料)生:镜头一的寓言告诉我们与人交往,愤怒和暴力只能使问题更加的复杂化,我们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就要首先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最佳方法,就是用“礼貌”叩开他人的心扉,让他感受到你的诚意和真心,这样他才能心悦诚服地与你交往。师:这位同学对寓言蕴含的道理归纳得非常好。美国总统威尔逊曾经说过:“假如你握紧两只拳头来找我,我想我可以告诉你,我会把拳头握得更紧;但假如你找我来说:„让我们坐下好好商量,假如我们之间的意见有不同之处,看看原因出在哪里,主要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我们会觉得彼此的意见相离不是十分远。我们的意见不同之处少,相同之处多,并且只要彼此有诚意、耐性和愿望去接近,我们相处并不是十分难的。”人们都希望获得尊重,如果站在别人面前,一番强词夺理的争论,一些放荡不羁、趾高气扬的行为举止,会远远不及一番谨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细致的考虑和措词有理、文质彬彬的劝导有用。镜头二:在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里,曾经有两位特殊的学生,一位叫周婷婷,另一位叫王铮。她们一个双目失明,一个双耳失聪。然而,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组成了“海伦·凯勒”号联合舰队。两人在生活上、学习上互帮互助,周婷婷听不清看得清,她做了王铮的眼睛;王铮看不清,她做了婷婷的耳朵,两人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问)镜头二的事例体现了交往礼仪的什么基本要求?请举例说明交往礼仪还有哪些基本要求?生:周婷婷和王铮的事例体现了团结友爱、互利互助等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还有平等互尊、诚实守信。(举例略)师:感谢一组同学介绍的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是平等互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利互助。但是由于人际交往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不同类型的交往礼仪也有不同的要求。(展示幻灯片,不同类型的交往礼仪的图片)我们同学要侧重了解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具体内容在课本17~18页。2.交往礼仪重亲和了解了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之后,为什么要遵守交往礼仪呢?我们请二组同学来谈谈他们的看法。二组学生代表:我们首先给大家带来一个flash短片,请大家看短片,讲讲乘坐出租车的礼仪有哪些。生:乘客应当坐在后排。一女二男时,女的坐边上,不坐中间。应照顾长辈和女士先上车。下车一般是男士或晚辈先下,然后照顾长辈或女士后下。注意带好随身物品,不要将垃圾、废弃物品留在车上。二组学生代表:乘坐轿车或出租车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国际惯例,乘坐轿车的座次安排的常规是:右高左低,后高前低,交往礼仪中的乘车位次背后隐含着怎样的道德意义?生:交往礼仪中的乘车位次体现着一种尊重和友好吧,再比如国际上一般将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右侧,以示敬意。师:关于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我们首先应该注意交往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友好。交往礼仪以尊重为核心,是要求人们尊重他人,同时也是对自我的尊重,在此基础上达到互尊互敬的目标。从个人角度看,交往礼仪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优良品德的外在表现;从社会角度看,交往礼仪反映社会风貌和公民文明程度。遵守交往礼仪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听听三组同学的看法。三组学生代表:我们通过预习认为遵守交往礼仪对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对个人,二是对整个社会,三是对国际交往。从个人的角度,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梅兰芳与齐白石的故事:1913年,19岁的梅兰芳首次去上海丹桂第一舞台演出,一举成名。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些知名画家,也包括齐白石。有一次,齐白石应邀到一户人家做客,这天所到宾客多是达官显贵,衣饰锦绣,光彩耀人,只有齐白石布衣粗履,显得十分寒酸,在客厅坐下后被冷落一旁。不一会儿,主人满面喜色领着梅兰芳走进客厅,满座宾客见了都一下子站起来欢迎,争先恐后地与之握手。梅兰芳突然瞥见齐白石孤单单地坐在一旁,立即挤出人群向齐白石走去,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老师!”然后便同他亲切地交谈起来。这场景使在座者大为惊讶。齐白石深为感动,事后特地画了一幅《雪中送炭》赠与梅兰芳。这说明交往礼仪具有重要的亲和作用,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可以拉近与交往对象的距离,取得对方的理解,以利于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社会来说,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倡文明的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如,在拥挤的公交车常常会遇到一位乘客不慎踩了另一位乘客的脚,如果这位乘客马上诚恳地说一声“对不起”,尽管被踩的乘客脚上疼痛未消,也会表示谅解,回一句“没关系”。如果踩人者若无其事、无动于衷,被踩者必然心里不舒服,争吵不可避免。同一件事,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处事态度和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种有礼,化解了矛盾;后一种无礼,激化了矛盾。北京奥运会期间,许多城市志愿者出现在北京街头;“您好!”“您需要什么帮助?”这是奥运志愿者亲切的声音,他们都佩戴五色的“微笑圈”:红色代表乐于助人,黄色代表文明礼仪,黑色代表诚实守信,绿色代表保护环境,蓝色代表学习进取。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热情和微笑为来自全世界的人们热情服务,也用真诚的微笑、出色的服务和友善的行为,唤起每一位公众的心灵共鸣。一位赛会志愿者表示,“除了赛场上竞技的运动员,我们每个人都是奥运会的形象大使,优质服务和发自内心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最好的名片。”这说明了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可以展示我国人民讲文明、讲礼貌、热情大方、自尊自强的良好精神面貌,有利于增进国际交往。师:三组同学从三个角度分析了遵守交往礼仪的作用,思路非常清晰,列举的事例贴近实际,是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对他们表示感谢。了解了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了为什么要遵守交往礼仪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怎样养成遵守交往礼仪规范的习惯呢?下面请大家结合事例或自己的体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3.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师:好,谁来讲讲讨论的收获? 生1:课本介绍了握手礼,握手,是交际的一个部分。握手的力量、姿势和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对握手对象的不同礼遇和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印象,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说:我接触的手有的能拒人千里之外;也有些人的手充满阳光,你会感到很温暖。一个小小的动作,却体现着这么多礼仪方面的意义。所以,养成遵守交往礼仪规范的习惯,要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师:这让我想到了老子的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还有哪位同学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2:我想讲讲将相和的故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顿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养成遵守交往礼仪规范的习惯,要追求和谐。生3: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在艰难的长征路上,在遭受饥饿严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重威胁的日子里,不管谁找到一点吃的,都会和大家分着吃。在寻找野菜时,不管哪支队伍哪个人发现有大片野菜,都会马上通知其他战友来一起挖着吃。常常是一把炒面几人吃,一碗野菜几人分。行军途中,有人负伤了、病倒了,大家就争着去背、去抬、去搀扶,不让一个战友掉队。红军中的高层干部都非常关心战士,他们经常是把马匹让给伤员骑,自己步行;粮食短缺时,就同战士一起吃草根、野菜。过草地时,彭德怀军团长把自己心爱的坐骑杀了给大家充饥,补充体力……这也体现了交往中顾全大局。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都告诉我们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要顾全大局,求得和谐。前些天我在报纸上看了这样一篇文章《阿明的苦恼》,阿明和阿勇生长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初中毕业后又一起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他们相约到大城市闯荡,靠做苦力、拾破烂维持生活,日子虽然辛苦,但两人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精神上彼此安慰,友谊更加深厚了。几年后阿明应聘进了一家公司做职员,阿勇则开了一个小店。又过了几年,虽然两人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他们还是像兄弟一样经常走动。后来,阿明因为工作努力职位不断提升,而阿勇的小店却一日不如一日。阿明多次建议阿勇关掉小店加入他的公司,阿勇总是笑笑说,不要紧,我能把店做大做强。这段时间,阿明感觉阿勇变了一些,在交往上变得越来越被动了。又过了若干年,阿勇的小店因为一次上当受骗而破产关门,这时阿明已经是总经理了,他再次建议阿勇加入他的公司,并承诺让其担任副总,但阿勇说:“有家公司请我去帮忙。”其实,他每天都去做又苦又累的搬运工以维持生活。阿明还像兄弟一样到阿勇家聊天并试图在物质上帮助他,但阿勇的话却明显减少了,也拒绝阿明的任何帮助。随着时间的流逝,阿明觉得阿勇与他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大,为了缩小这种心理距离,阿明做了许多努力,例如他每次到阿勇家都不开小车而坐公交车,而且穿戴很朴素,总是寻找阿勇感兴趣的话题,但无济于事,阿明觉得非常苦恼。(问)同学们,学习了交往礼仪的知识,我们可以帮阿明出出主意吗? 生:前面我们学习了交往礼仪的核心是尊重和友好,我认为遵守交往礼仪就要尊重他人,平等相处。不管阿勇是什么身份地位、什么性别年龄,阿明都要平等相待,尊重对方。师:后来有人给了阿明一个“锦囊妙计”。一天,阿明依计痛苦地对阿勇说:“现在公司有几个人联合起来反对我,我总经理的位置摇摇欲坠,你能来公司帮帮我吗?”阿勇痛快地答应了,担任公司的副总,极力扶助阿明。两人并肩作战,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危机,慢慢地,两人仿佛又回到了以前那种无话不谈的兄弟时代。其实,那几个反对阿明的人以及一个又一个危机都是阿明有意安排的。养成遵守交往礼仪规范的习惯要平等相待,尊重他人。平等,不仅仅指经济、社会地位的平等,更是双方人格的平等。阿勇因为经济、社会地位远远不如阿明而感到自卑和人格上的不平等,主动退出交往。后来阿明假装求助于阿勇,让他重新找回自信,恢复双方在人格上的平等,从而化解了两人的交往危机。由此我们也可以思考,尽管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拥有同等的权利和尊严。我们周围有些同学互相攀比,看谁的衣服买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的贵,看谁的鞋是不是名牌,而当班里有的同学家庭条件不好,从来都不买零食吃,也很少穿新衣服,我们会怎么看待他呢?还有哪位同学有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还应该学会自制,拒绝诱惑。我喜欢玩网络游戏,常常是边玩边安慰自己:只玩半小时,玩完就写作业。可是过了第一关还有第二关,过了第二关就想看看通关是什么效果。往往每次一玩就超过了两个小时。师:这位同学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告诉我们,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需要增强意志力,提高自控力,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老子说:“胜人者力,胜己者强。”意思是说,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就像刚才同学提到的网络,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网络神奇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依靠网络收发邮件、浏览资料、制作网页、交友、购物……。但是,人们在享受网络便利、快捷的同时,也受到了网络带来的困扰。网络中的黑客、网络游戏中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给人类的安全设置了一个陷阱。我们应该做网络的主人,利用网络的优点为自己乃至社会服务,同时也要避免网络给我们的带来伤害。材料:2006年3月9日,李青峰偶然发现了网上一篇求助帖,一名5岁女童小雪玲患白血病无钱医治。李青峰当日便到西南医院看望雪玲,随后又在另一网站上发动捐款,一天便收到了1600元的善款。20余天,雪玲共收到来自全国甚至海外的21万元捐款。雪玲实施了手术,却因意外感染离开了人世。2006年9月,李青峰在网上看到了另一个帖子——合川11岁女孩阙琳琳患了脊椎骨结核,极易导致瘫痪或死亡,治疗需10万元,但家庭贫困。李青峰再次发动捐款……12月初,琳琳凑够了手术费,成功治疗后出院了!一年中,李青峰共在网上募捐到34万余元,又帮助了患细胞缺失症的9岁女孩江敏,算上间接帮助的孩子,一共有9名。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让我们遵守网络礼仪,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共同倡导和建设网络文明新风。以上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请大家自己进行总结和梳理,展示自己构建的知识结构图。(图略)【体验导行】 1.对照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反思自己在交往中有没有失礼之处,如果存在,该如何改进。2.“问候短信”创作:(1)内容:根据交往礼仪的内容,以父母长辈、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等为问候对象,进行优秀问候短信创作。(2)作品要求:每条问候短信不超过50个汉字(含标点符号),语言生动、文字精炼、富有创意,体现传统美德和礼仪知识,朗朗上口,并由本人原创。板书设计

三、交往礼仪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1.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1)交往礼仪的内涵(2)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3)校园礼仪的基本要求(4)家庭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5)公共场所礼仪的基本要求 2.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1)交往礼仪的核心(2)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3)遵守交往礼仪的作用 3.自觉践行交往礼仪规范(1)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2)平等相待,尊重他人(3)顾全大局,求得和谐(4)增强意志力,提高自控力

六、教学反思 1.以学生身边事例为内容,力求教育无痕。德育课最忌讳说教。要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应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展开讨论,隐化教育痕迹。2.以学生活动为落脚点,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将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任务分解,每个小组完成一定的工作,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课上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职业道德教案【篇7】

教学目标:通过的学习,要求学生懂得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目的、内涵,以及对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

2、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指职业道德行为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知--情--意--信--行

3、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最终目的: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为在岗位上建功立业打好基础。

职业道德行为体现人们对社会做的贡献。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必然能成就一番事业。

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人生价值是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实践中实现的。

从一位外来妹到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能使从业者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出现了不正之风,党和国家正在下大力气治理。原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庸俗功利主义思想的冲击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是指。

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对职业道德行为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最终目的是。

B.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C.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职业道德素质是新时期从业人员的最基本的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载体不是人的日常生活,而是人脑思维活动。()

作业:

收集在职业活动中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的模范事例。

(一)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二)促进事业发展(三)实现人生价值(四)抵制不正之风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并用此指导活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方法:举例法和讨论法

有意识地坚持良好习惯,就会成为一种自然(自觉)的行为。

(一)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能随心所欲放纵自己。

1.良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资本。

2.不好的习惯是人一生的羁绊。

是有计划、有步聚地使之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

在专业学习中训练职业道德行为的要求。

--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它标志着一个从业者的能力因素是否能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向先进人物学习,培养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职业道德行为的方法有:

1.职业情感: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时所产生和确立起来的内心情绪体验。

1.知:是指在职业实践中经过总结经验和教训而获取的正确认识。

2.行:是指社会实践、职业活动,即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3.学做结合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修养:“修”是指陶冶、锻炼、学习和提高;“养”是指培育、滋养和熏陶。“提高”意为使水平、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

自我修养是指个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各种实践中,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

(一)体验生活,经常进行“内省”

1.内省:是内心省察检讨,使自己的言行规范于道德标准的要求。

2.它的主要内容:

严于解剖自己,善于认识自己,客观看待自己,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

敢于自我批评,自我检讨。

要有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二)学习榜样,努力做到“慎独”

慎独:是指独自一个人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对国家、对社会、参他人不道德的事情。例如:我国古代东汉时期的杨震。

在职业活动中强化职业道德行为要做到:

1.内化:是指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规范变成个人内心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即对职业道德理想与职业道德原则和对自己履行的职业责任与义务的真诚信奉。

2.“内化”是结晶、是动力、是精神支柱。

3.“内化”才有坚定性和持久性。

(二)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

1.外化:是指把内心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变成个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职业活动实践。

2.要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有职业道德的人。

3.在学习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4.不要总是在梦想高尚的事情,而要去做高尚的事情。

5.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付诸行动。

一、日常生活中培养二、在专业学习中训练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四、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职业道德教案【篇8】

教学目的:道德规范在道德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道德基本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是衡量人们道德行为的具体标准,它赋予了道德评价具体内容,为道德教育和修养指明了方向。旅游职业道德规范既是每个旅游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有是评价和判断他们职业道德行为的标准。凡是符合这些规范的行为,就是高尚的行为,是值得人们予以肯定和赞扬的;凡是不符合这些规范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应当受到社会公众的评批和谴责。旅游职业道德规范除了前面已经详细阐述过的“遵纪守法”、“文明礼貌”、“敬业爱岗”、“团结协作”外,还有本章所要学的。

教学重点:阐述“真诚公道、信誉第一”、“热情友好、宾客至上”、“钻研业务、提高技能”、“锐意改革、勇于竞争”的含义,重要性及具体要求。

2.“真诚公道,信誉第一”是评价旅游行业员工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4. “真诚公道,信誉第一”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最终求得企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

3. 热情友好、宾客至上是旅游企业取得良好声誉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2.不卑不亢、一视同仁在社会交往中对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

1.钻研业务、提高技能是旅游从业人员履行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2.钻研业务、提高技能,是旅游人才迎接市场激烈竞争和挑战的实力积累

5.要关心时事,关心政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世界各个领域的风云变幻

1. 锐意改革、勇于竞争是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

教学目的:有人说:“我的IQ高!”又有人说:“我的EQ高!”,IQ与EQ到底哪个重要?如何培养EQ?本章会学习到,

难点:在分析人生价值的基础上详细说明旅游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的方法

职业道德教案【篇9】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中的内容。该篇目重点教育学生学法就要守法,学生在学习了有关法律知识之后,认识到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很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因此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并把杜绝不良行为落实在行动上,,自觉遵纪守法,使自己健康成长。

二、说学生

中职生好奇心很强,求知欲不强;喜欢强词夺理,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三、说方法:

由于学生求知欲不强,上课尽量避免向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点的灌输,要多用设疑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上多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还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事例论证法解决理论重点与难点。更重要的是本堂课我采用了一个案例灌输到底的方法,无论是导入还是对重、难点内容的解析我都引用同一个案例,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思路的紊乱。

四、说目标

1.知识目标:除了要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意义、方式和原则之外,重点要学生掌握常见的严重不良行为及其危害。

2.能力目标: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3.觉悟目标: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五、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以中职生王明的案例导入。这样做,既贴合学生实际,又能对学生起到教育意义,还能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可谓一举三得。本节课共有三块内容。我通过分析,将第一块的标题“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改成了“我们是幸福的”。一开始,就进入“幸福大放送”板块。就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幸福感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身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都在保护着我们健康成长。虽然这样,但是,我们有些学生还是不珍惜现在的大好时机,沾染了一些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我们前面看到的案例中的王明。由此来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块内容“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考一考”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些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幻灯片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关于严重不良行为的界定。结合课本内容重点谈谈吸毒、传播淫秽的读物或音像制品、赌博等行为的危害,主要让学生举例说明,教师注意引导。

“说说心里话”:让学生对照《未成年人犯罪法》所界定的严重不良行为,想想自己有没有上面所说的这些行为,如果有,你觉得以后应该怎么做?教师引导: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重点强调内因决定外因,因此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由此,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三个板块“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就诊站”:设想,案例中的王明刑满释放之后,如果你是他的行为习惯的治疗医生,应该教育他如何做?通过这个环节,一是可以紧扣课文第三部分的内容,教育学生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本质。

“批评与自我批评”:由纪律委员宣读最近一个月班级学生的一些违纪情况,让这些违纪的学生谈谈感想、体会和今后的打算。

课堂小结:在小结的时候,我尽量让学生谈感受,谈体会,谈所学习的知识点,尽量避免老师自己来小结。老师最后做一个归纳性的发言。

蜀道难教案


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平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一些资料。有了资料,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资料内容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蜀道难教案,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蜀道难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解题,疏通文句,为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孟 《本事诗高逸》载“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往访,见《蜀道难》:‘称欢者数四,号为谪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此诗曾收入殷璠所选《河岳英灵集》,其书据近人岑仲勉考证,编于天宝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难》是安史之乱前的作品,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结构。

蜀道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 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教学难点:

1、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性格豪迈,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课文感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名家朗读,辅以豪放曲风的音乐,配以相应的雄奇壮丽的蜀中风光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思考,初步把握)明确:此诗奔放豪迈,充满了慨叹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噫吁 凫 猱 扪 膺 巉 嵬

2.关键字词: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转,使滚动。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五、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归纳知识要点。

2.熟读成诵,理清文章结构。

蜀道难教案 篇3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疏通课文。

3、情感和目标:

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MP3朗诵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二)推进新课: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2.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

(1)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豪放飘逸。

(2)有杜甫诗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赵翼诗评“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啄句,亦不劳于镂心刻骨,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3.解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1)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后代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但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乐府诗《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作。诗人初到长安造访贺知章,以此诗示,贺看后赞叹不已,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子谪仙人也。”后世称李白为“谪仙”。

4.《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它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5.整体感知:

(1)请听课文朗诵,体会蜀道之难及李白诗风。

(2)噫吁(yīxū)鱼凫(yúfú)猿猱(náo)扪(mén)参(shēn)

膺(yīng)巉(chán)岩飞湍(tuān)喧豗(huī)

砯(pīng)崖万壑(hè)峥嵘(zhēngróng)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咨嗟(zījiē)

(3)蜀道有何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中三次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a.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b.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c.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反复出现,一唱三叹,诗人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又称反复)的修辞手法,加深寓意。

6.疏通课文:

(1)第一段字词梳理:

=1GB3①噫吁嚱,危乎高哉高

=2GB3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3GB3③西当太白有鸟道挡

=4GB3④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5GB3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是……回转;回旋

=6GB3⑥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为……发愁

=7GB3⑦青泥何盘盘多么

(2)第一段译文: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的大山!蜀道真是太难登攀,简直比登天还难。?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而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两地被秦岭所阻隔从不沟通往返。?西面的太白山上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小道,从那小路可以横越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的五位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一样的栈道开始沟通相连。上面有竟然能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面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猿猴想要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围绕着山峦就转了九个弯。?行走在蜀道上甚至可以摸到参宿、井宿,真叫人仰首屏息,手按胸口惊恐不已,徒然深深地长叹!

(3)阅读诗的第一段,回答问题:

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

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从行之意。

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作用: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在此基础上突出蜀道之艰难。

(4)诗句欣赏

=1GB3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

=2GB3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3GB3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4GB3④“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5GB3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5)“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想象手法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

②“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大胆而又奇特的充满浪漫主义的想像。

(三)课堂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课堂小结: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的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五)课后作业:背诵默写第一段

(六)板书设计:

蜀道难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七)教后感想: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蜀道难教案 篇4

【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诗中感慨丰富,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诗中的感慨有山川险阻之叹,又有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蜀道难》一课是一篇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盛唐诗歌。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所以,老师在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重点字音、字义、字形,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诗歌,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探究诗歌的情感主旨,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感受“盛唐气象”。

2、 难点:鉴赏诗歌,体会其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豪迈、飘逸、浪漫的诗风的形成。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媒体影音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 过程

1、 诵读文章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XX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

生:动静结合。

师: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氛围。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这是什么手法?

生:夸张

师:对,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节里,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第二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生:……

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手法。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一节是怎么来表现战祸惨烈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可能比较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我们来看这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ī)趄(jū),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这句话是西晋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是形容谁的呢?

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再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也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时政治凶煞。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

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好,至此,我们已经从艺术手法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手法。从整首诗歌来看,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等各种艺术手法,再加以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特色。相信同学们从老师刚刚的讲解中也学到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吧,希望大家掌握这些方法,以后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学以致用。好,看完了全诗,现在请同学们找一下,诗歌的主旨句(板书)是什么?

生(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板书)

师:嗯,找的对,一共有几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快速找一下。(停5秒),几次啊?

生(齐):三次。

师:没错,提到了三次,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呢?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三次出现分别有什么作用。先来看第一处,第一处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大家思考一下,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领起全文。

师:对,领起全文。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处,“凋朱颜”是什么意思啊?看课下注释。

生:吓得变了脸色。

师:对,害怕,为什么害怕啊?

生:因为周围环境很艰险。

师:那作者这里再次提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什么作用呢?

生:突出环境之艰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

师:好,说的很对。再看第三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结尾提到,是什么作用呢?

生:总结全文。

师: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准确的说法,收束全篇。那么,还有没有别的作用呢?老师提示一下,诗歌开头提到,结尾处又提到,是什么作用?

生:照应。

师:对,与开头照应。好,分析完了每一处的作用,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多次提到这句话?老师提示一下,大家知道多次重复一句话是什么手法吗?

生:反复

师:对,确实是反复(板书),那这种手法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生1:起强调作用,强调了蜀道之难。

生2:这句话贯穿了文章始终,从第一次出现到第三次出现,使得文章的内容也层层深入,显得很有条理。

师:大家说的很对,现在我们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反复。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好,从整首诗歌来看,诗人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了蜀道之难,同时也使得诗歌的格式更为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好,到这里我们品读了艺术手法之奇,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揣摩一下意蕴之奇。课下注释里写道,这首诗是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都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怎样的?是不是十分惆怅伤怀呢?

生:不是。

师:嗯,从我们第一节课听的朗诵音频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这首诗读起来慷慨激昂,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

生:这首诗之所以壮阔是因为诗人主要写的是蜀道之难,而并不像其他送别诗那样极尽送别之哀婉。

师:那你觉得诗人极写蜀道难的目的是什么?

生:目的是为了劝友人不要去。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说得对,诗人确实是想劝友人不要入蜀,那么这就是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最终目的吗?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而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到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好,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刚讲的第三节来思考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还有没有其他的用意呢呢?

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

生: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师:是啊,李白是在以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也难掩他一颗赤子之心啊!好,这节课到这里就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啊?

生:夸张、神话故事、想象……

师:主旨句是什么啊?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有什么样的意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生:劝友人不要入蜀;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表达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关切。

师:好,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课后第四题。下课!

蜀道难教案 篇5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蜀道难》课堂实录3。

《蜀道难》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播放视频《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同学们,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不断收获。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诗仙的文字,一起神游《蜀道难》。说起《蜀道难》,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究竟这首诗它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一起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跟随老师的声音,一起进入诗歌的情景,感知诗歌的风格。

(配乐朗诵)

(学生鼓掌)

师:感谢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真有些飘飘然了。而诵读一直是我们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诗歌的风格,它又是呈现多样性的。比如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是清新自然的。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是雄奇奔放的。再比如说,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那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诵读诗歌,来初步感知《蜀道难》的主体风格是怎样的。读起来,发出声音。放开声音读!放开声音读!

(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诵)

师:好的,同学们,通过听读和诵读,你初步感知到这首诗的风格是怎样的?

生:这首诗的风格十分雄伟。

师:雄伟应该是表现景物的特点。风格?

生:风格十分豪迈。豪迈的,豪放的。

师:还有吗?

生:富有气势的.。

师:富有气势,应该是比较雄浑的,是吧?好,请坐。感知比较准确。雄浑豪放正是这首诗歌的主体风格。(多媒体展示:雄浑豪放)所谓“雄浑”,有空间感、立体感;所谓“豪放”,是指感情的奔放。应该说诗歌的风格体现在其主旋律上,那同学们来看,反复出现在这首诗歌当中是那句话?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三次。

师:三次。好,同学们拿起笔,我们把它们标注出来。第一次是出现在诗歌的开头第一句。然后第二句,是“凋朱颜”那边,对吧!还有一句是在诗歌的结尾。那我们来诵读诗歌的主旋律,再一次感悟诗歌的风格。现在看第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怎么解释?

生:哎呀呀,真是好危险,好高耸啊!

师:啊,好危险,好高耸啊!噫吁嚱,是语气词。那“危”怎么理解?危险?

生:应该是“高”。

师:应该是“高”。我们说李白有一句诗是“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那“危”还有什么意思?

生:“危”应该还有“危险”“危急”的意思。

师:危险的意思,危急的意思。那“正襟危坐”中的“危”是什么意思呢?

生:端正。

师:端正,很好!请坐。这一句是“哎呀呀,太高,太高了!”那么,它在抒情手法上是直接还是间接?噢,直抒胸臆。再来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了什么修辞?噢,夸张的修辞。所以这一句诗放在开头,犹如排空而来,劈空而入,奠定了诗歌雄放的基调。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能不能拖得太长?不能。我们要让它短促收势,响彻云霄。我们一起来:噫吁嚱,12……

生(齐声):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我们不妨正襟危坐一下,读出你们的气势。来!噫吁嚱,12……

生: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读得已经不错了。再看第二句“凋朱颜”,“朱颜”是什么意思?结合注解(看看),“朱颜”是什么意思?

生:“凋朱颜”是指“红润的容颜为之凋伤,憔悴”。

师:红润的容颜变色了。“朱颜”是指?

生:红润的脸色。

师:红润的脸色。李煜有一句词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那么此处为什么红润的脸色要变呢?

生:因为看到蜀道是如此的凶险,是如此的高耸入云。

师:害怕,对不对?好,请坐。那么,既然是害怕了,我们应该读出害怕的情态。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你要身临其境的想象一下,读出一种花容失色的情态。把“凋朱颜”用颤音读出来,是不是?“凋—朱—颜”,好吗?再试一试!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语速还可以再放慢一些,好,请坐。语速可以放慢一些,我们女同学一起来一下。(示范读)

生(女齐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好,不错!再看第三句“长咨嗟”,“咨嗟”怎么解释?注解有“咨嗟”,“咨嗟”怎么解释?

生:叹息。

师:叹息。“长咨嗟”呢?

生:深沉的叹息。

师:深沉的叹息。长长地叹息,深沉的叹息,是不是?请坐。看来,诗歌到了最后是积聚了复杂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长长的叹息。既然是“长叹息”,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拖长一些,低沉一些。我们一起来读。(示范读)大家一起来。

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好,一唱三叹之间,诗歌的风格就显现出来了。北宋欧阳修曾经说过: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李白在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何处?李白又是如何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体现蜀道难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边读边品,找出你认为描写得特别精彩的句子,来进行赏析。(多媒体展示:品读诗歌,感受意境)

(学生品读)

好的,有的同学已经思考得比较成熟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句话用了对偶、夸张、用典的修辞手法。它用了古代神话中“传说羲和每天驾着六条龙,拉着车子,载着太阳,周行于天下”这个典故,六龙回日意谓六龙之驾都因蜀道太高而无法穿越,只得载日而回。这句话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衬托出蜀道的高耸。

师:用典的手法,哪里是用典?

生:六龙回日。

师:六龙回日之高标,更准确的一点儿是用了神话传说,衬托出了蜀道之难。老师想问一下,“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是写了什么内容。

生:写的是蜀道的蜿蜒曲折。

师:蜀道的蜿蜒曲折吗?对,要从诗歌的句意理解正确。“回川”,“冲波逆折之回川”写的是蜀道还是写的水呀?

生:水。

师:写的水急。那么,写水急跟山高有什么作用呢?还有没有同学能帮他解答一下?为何能表现蜀道之高?

生:这里用回川的溪流衬托出了山的高俊。

师:用回川的急流衬托出了山的高俊,是不是?因为我们说,惟见水急方能见山之高危。好,你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师:等一下好吗?我是说刚才那一句有没有补充的?

生:暂时没有了。

师:暂时没有了。所以刚才那一句是将夸张与神话融合在一起,用水急来衬托山高。所以,老师想请你把这句话来读出“山高水急之势”好吗?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你不妨加强停顿,效果会更好一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再试一试!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已经有进步了,但是可能声音太温柔了。我们请这位男孩子来试一下,好吗?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再浓厚一点味道,读出那种山高水急之势。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师:同学们觉得读得怎么样?已经读得不错了,是吧?请坐!还有同学吗?

生:我要赏析的句子是“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两句是诗人李白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夜月”这种非常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一种蜀道上十分空寂和苍凉的气氛,也十分有力地烘托了蜀道的难。

师:用这样一种孤寂苍凉的氛围,烘托了蜀道之难。你能不能用比较优美的语言将这段景物描绘一下?

生:只见一只只鸟悲哀地在古木中哀号,仿佛在诉说些什么,但却听不清楚,因为它实在太高了。鸟儿们,雌鸟跟着雄鸟绕着林间飞行,只是绕着林间飞行而已,因为它实在太高了。又隐隐地听见杜鹃鸟在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为蜀道太高了,就像杜鹃鸟在啼血一样。

师:好,你说得已经不错了,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修饰地更加优美一些。使得文字优美,我们可以加一些修饰语,或者是,文字方面精确一些。比如说,刚才在古木之间,你可以把它连起来“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还有老师刚才觉得,你说“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飞行”,“飞行”这个词能不能换一下?

生:飞舞。

师:飞舞!“飞舞”感觉还是太美了。我们在这边的意境应该是比较凄凉的,对吗?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呢?

生:“盘旋”吧!因为那么多千年古木,它应该在找栖息的地方。

师:对,盘旋!同学们觉得怎么样?比较靠拢,是不是?所以这样修改我们觉得语言比较优美一些,是不是?请坐。在那千年沧桑古木之间,一只只斑驳的鸟在悲哀地啼叫。下面呢,同学们,在悲哀地啼叫,然后是,雌鸟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也许它也害怕孤独吧!又听见子规在夜月下啼血,似乎在为这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好,身临其境,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氛围呀?

生:感受到了蜀道上那种空寂苍凉的氛围。

师:空寂、孤寂、苍凉的氛围。那么,我们说这段文字,诗人主要是选取了一些意象,来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那些意象呀,同学们?可以把它们圈起来。

生:悲鸟、古木,还有雄鸟、雌鸟、子规和夜月。

师:雄鸟和雌鸟,这应该是悲鸟,是吧?悲鸟、古木,还有子规,还有呢?

生:空山。

师:空山,夜月,是不是?请坐!那么我们说,抓住诗歌的意象,也是我们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而且在诗歌之中,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有其固定的含义。比如说,“梧桐”,它是凄苦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再比如,“明月”是寄托情思的载体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再有,“江水”代表了愁苦的绵长,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此处的“子规”有这样的一个神话。传说,古蜀国有一个英勇的皇帝,他叫杜宇。他爱戴子民,有自己心爱的恋人。后被奸臣所害,凄惨地死去。他心系百姓,牵挂爱人,所以他的魂魄,幻化为子归鸟,在日夜啼叫。这就是子规啼血的典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内涵,所以“子规”成了古代文人表达悲情的重要载体。请看一下这些诗。

(多媒体展示)

我们一起来读出这些诗句愁苦的味道。“蜀国曾闻子归鸟”,一二!

生(齐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师:“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而李白在《蜀道难》中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是雄雌盘旋最苦,而夜之所闻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不妨齐读一下这段文字。“但见……”读到“凋朱颜”。“但见悲鸟……”,一起来!

生(齐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师:好的。值得自己品味的句子,还有吗?

生:我选择的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句,它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的这样一种反应,来烘托蜀道之高。人在蜀道之中走的时候,他是“扪参历井仰胁息”,然后“以手抚胸”,通过这样的一个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蜀道的高峻,所以使人在蜀道上走的时候,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用这样一些夸张的手法,首先渲染了蜀道之高,也渲染了在蜀道之上,这样的一个空寂和悲凉的环境的气氛。所以,这一句,它不仅写出了蜀道之高,还渲染了一种气氛。也就是说,蜀道之高,使人感觉到它的空寂和苍凉。

师:好的,你对这一句理解得比较深刻。那老师刚才听到了你说这边是抓住了人行走在蜀道上的一些细节,哪些细节?

生:是“以手抚膺”,还有“长叹”,还有“仰胁息”……

师:“坐长叹”,“坐”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

师:“坐长叹”的“坐”是什么意思呢?

生:应该是表现一种惊惶的一种……

师:(要)准确地理解!我们说“坐”在古代用的很多的意思有“因为”,还有“犯罪”是吧!那么在这边呢,应该是“徒劳的”。“空长叹”,徒劳地长叹。是吧!抓住了几个细节,现在是“曲折盘桓”,还有是“手扪星辰”,还有是“呼吸紧张”,是什么呀?抚胸长叹。那么在这边,你想象一下,如果是诗人行走在这样的蜀道上,应该是能够读出诗人的眼神的。几分惊叹,几分惶恐,几分无奈。你读读看!

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师: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你试着读读看,请再投入一点儿。

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师:已经好多了,请坐。还有其它同学吗?没有了?

生:我选的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其中前半句“连峰去天不盈尺”用的是夸张的手法。连绵的山之高距离广阔的天空连一尺的长度都不到,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让人想象蜀道山峰之高。这样的话,显得更加富有文采。这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盈”是什么意思啊?

生:“盈”是“满”。

师:“满”和“足”的意思,就是不足一尺。我们在传说中有“武功太白去天三百”,武功和太白也是山,因为那个时候才去天三百,而此处李白更能夸张,“不足一尺”对不对?那除了修辞之外,老师希望你连着下面一起去品味,“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他写景的角度有没有变化?

生:写景的角度,一开始是视觉上的描写,是用蜀道的高耸,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之感。后来又写了瀑布的声音,就是从视觉又转到听觉上。

师:视觉和听觉的变化,还有吗?好,有没有其它同学可以补充呢?这句话还有一些比较明显的角度,有吗?“连峰去天不盈尺”,应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刚才除了视觉,还有吗?

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是从远处来写,“枯松倒挂倚绝壁”是近,这边使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的。这一句写的是近景,然后下面一句写的是动景。

师:是动态的!是动静结合,对吧?好的,角度非常地多样,有远近,有动静,还有视觉和听觉的一个变化,还用了夸张的修辞。那老师请你将这段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可以吗?

生:连绵的山峰离天不足一尺,枯松有的倒挂在绝壁上,有的伴在上面,飞流湍急澎湃,瀑布哗哗地响,撞击着山崖,滚动着石块,发出了万谷雷鸣的声音使人感到惊叹。

师:使人感到惊叹!你主要是借助于注释,是不是?其实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修饰,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优美一些。比如说,“飞湍瀑流争喧豗”,飞急的、湍急的流水和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真像撞击山崖,发出雷鸣般的声响,用一些修饰,用一些修辞。好,请坐。那老师在这边想让同学们当一次小小的电影导演,如果让你将这一组画面拍摄成一组电影镜头,你怎么推进?来,别忘了让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怎么推进这组电影镜头?先是什么镜头,然后是什么呢?你来试一试。

生:应该会先拍“连峰去天不盈尺”,由远到近。

师:由远到近,应该是山峦起伏、连峰起伏的远景。然后呢?

生:然后转到枯松。

师:然后转到枯松,应该是平缓地推出“枯松倚绝壁”的什么?这个同学说是特写,不错。然后呢?接下来应该是一组快镜头了,出现了哪些景物啊?

生:出现了飞湍和……

师:飞湍、瀑布,还有呢?

生:还有石块。

师:石块、转石、悬崖,飞快地从面前闪过,还伴有什么声响呀?

生:雷鸣般的声响,目不衔接,惊恐万状,所以形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请坐。那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出这边的排山倒海之势。来,你来试一试。

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师:你的语速要加快,读出排山倒海之势。(泛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好,再试一试。

生: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师:语速把握得是不错,但情感不够投入。来,我们集体来一遍好吗?

生(齐声):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师:好的。所以说,在这样一个品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瑰丽的想象、浩荡的激情,李白用他“落笔摇五岳”的笔法,以及“笑傲里沧州”的气度,为我们再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那么李白为何要尽写蜀道难呢?著名的清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课前所查阅的李白生平及相关的背景资料,看看李白借助蜀道之景,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前后左右讨论一下。

生:《蜀道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李白高度的爱国思想。这个感情可以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这里可以看出,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大好河山的赞颂,又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社会的担忧。

师:你说到了两种情况。刚才你说在文中找到了依据,“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为什么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出他对时局的担忧呢?

生:“狼与豺”比喻残害人民的叛乱者,和“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些意象都属于属地可能出现的叛乱者,这样就可以表达出作者高度的爱国思想。

师:其实,在这节里有明确的解释,对不对?“猛虎”和“长蛇”比喻叛臣逆贼,警戒统治者对时局的担忧。好,第二个情感是?

生:他对大好河山的赞颂。

师:他对大好河山的赞颂。你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

生:作者他在描写蜀道的艰险,他使用了大量的文笔,比如说,“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些景象都是描写了蜀道的景物。

师:也就是说你读出了李白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激情、豪情,是不是?请坐。还有吗?

生:根据当时的背景,这首诗是作者规劝友人王彦不要进入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师:你说根据当时的背景,是你查了相关的资料,是他送别友人的。这是背景,那么在文中可以找到依据吗?他是送别友人的!

生:倒数第二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师: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还有吗?

生:还有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可以看出来。

师:这一句也可以看出来。有没有更加直接的句子?

生:问君西游何当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师:不错!还有吗?

生: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呢?注意前面的短句“其险也”,后面“也”是表停顿的语气词,对吧?好,请坐。那么同学们看一下,她说的是用文中这样的三个句子,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意。可是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啊,老师在诵读的时候,没有丝毫感受到哀婉之情,他在劝诫友人吗?劝诫友人什么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问君西游何时还”,劝友人什么呀?早点回家,不要入蜀,是不是?在劝诫友人,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嘛。还有吗?还有没有?没有了。我们说刚才那位同学结合当时一个与背景相关的资料,老师在课前查阅了李白的生平之资料。别忘了,我们说,鉴赏诗歌,还要知人论世啊,对不对?那结合李白的生平,能够揣摩出怎样的情感呢?

生:从李白的生平来看,这是他第一次出蜀以后到达长安所作,所以其中也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怀才不遇、不受重视,然后感叹世事艰险。也就是说他是从蜀道之难来到世事之难。

师:世事之难,仕途难,人生难,是不是?好,请坐。那老师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这首诗大约是创作于天宝初年。我们说李白二十六岁只身出蜀,怀着他“济苍生,安社稷”的使命,一路来到长安。可是此时的玄宗已经不是当年励精图治的玄宗了。他任用奸臣,沉迷声色。而气质傲岸的李白怎容于当时的官场?所以他仅在长安三年就被赐金放还。所以刚才那位同学说,在这首诗中,蕴含着他感叹仕途难、人生难,是有道理的。再有刚才的一个背景,我们说,天宝初年,地方割据势力开始膨胀,怀觊觎之心者,不仅仅是安禄山、史思明之徒啊!所以结合上面的背景,我们可以揣摩出当时丰富的情感。那老师也读了这样的诗歌,除了刚才同学们品出的情感之后,认为李白饱含情感地描绘蜀道之难,也许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这样一种敬畏之心。而这样的一种敬畏,未尝不给千年之后的我们以启示。复杂的情感淤积在胸,李白此时是慷慨而歌,发出了撼人心魄的长啸,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劝慰友人不要入蜀,因为那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叹仕途之难,人生多舛,再道一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热爱山河,敬畏自然,仍道一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将满腔的赞颂、忧愁、豪情与悲愤,只化作一句句惊天地、泣鬼神的蜀道难啊!而此时我们也唯有用动情、动人的诵读,去感受诗人这样一份胸肠了。《蜀道难》,李白,同学们一起来,“噫吁嚱”,一二!

(学生、教师共同朗诵诗歌)

在此,老师想借用于丹的一句话,喜欢李白是因为他对生命的挚爱与执着。我们不仅要读李白,还要读更多的经典,来涵养我们的心灵。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学会品读诗歌,更应该在品读诗歌中体悟人生。感谢山水激活了李白的灵感,感谢李白激活了同学们的审美之心,感谢同学们激活了今天的课堂。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蜀道难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2、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全文

2、鉴赏诗歌语言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

诗歌的主旨、寓意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理清思路

二、高考试题例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1)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12、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蝾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答案】(1)(分析)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分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 ,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 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三、诵读、分析第一段

1、开篇噫吁嚱难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几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的基调,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张本。

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

明确:两层意思。

第一层:(蚕丛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

3、诗中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四、作业

1、背诵默写第一段

2、学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领会主旨。

1、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1) 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

(2) 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衬托实写蜀道的高危。

(3) 夸张: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等。

2、诵读、分析第二段

这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诵读分析第三段

1、这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寓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员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崔盱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的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需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统观全诗,此句重复三次,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3、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学案

附: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现

一叹 高 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可畏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现 照应

三叹 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蜀道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能力目标 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情感目标 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诵读要求

教学方法 指导示范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以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谈到唐诗的地位及李白的成就。

朗读课文 教师疏通文意范读课文。

1、 个别朗读。

2、 集体朗读

二、师生探讨

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三、诗歌整体感知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四、作业布置: 背诵《蜀道难》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提问背诵而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 在学生朗读时,提请注意诗歌的章法、气象、基调。 请朗读好的学生进行朗读。

鉴赏诗歌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二、鉴赏诗歌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像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鉴赏诗歌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三、作业布置

1. 找出诗歌中的典故。

2. 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才气挥霍,顿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随地倾出万斛也。(《李诗纬》卷一)

二、背诵课文

1. 集体背诵。

2. 个别背诵。

3.自由发挥 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深化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4.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五、作业

课后习题2、3。

附1: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高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附2:翻译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

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

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

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

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

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

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

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

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

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

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

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

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

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

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

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

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

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

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

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

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

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

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

只要一人把守,

千军万马也难攻占。

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

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

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

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生诵读

3[提问]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 [活动]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 [提问]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PPT展示)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 [提问]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面: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说明】根据学生所选句子进行诵读指导

[小结]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5)[活动]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1)[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2)[提问]这两处描写展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明确]描写了蜀道的险

(3)[提问]这两处文字是怎样来变现蜀道的险峻的?

[明确]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4)[活动]生齐读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第三段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的呢?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蜀地凶险

[活动]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提问]如果让你们进蜀山,走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明确]雄奇可怖(PPT展示)这就是李白这首诗给我们营造的奇特的意境

同样是写蜀道,我们看三秦民谣怎么写的: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三秦民谣》)(PPT展示)武功县的太白山很高,离天只有三百尺孤云、两角二山,离天只有手一拳那么近;山高水急的子午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蛇盘、鸟栊两座山,山势曲折险峻,高耸接天

[提问]同样是写蜀道,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首民谣和李白的事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好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夸张不同:想象神话传说侧面描写虚写映称

[小结]李白的这种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手法多样造意境奔放的激情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PPT展示)

四、精读揣摩意蕴之奇

[提问]那么李白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请看教材注释①

这首诗是为送别友人而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同样是送别,却没有一点送别的哀婉之情,而是极写蜀道难,目的是为了劝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PPT展示)

[提问]这三个句子中那些字需要重读?

[明确]何时不可胡为早

[活动]分组朗诵

看来是极力劝友人不要去那么这是不是全诗的所有意图呢?

(PPT展示):写作背景

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而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

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

请同学们结合背景以及诗歌的第三小节讨论一下,诗人有没有言外之意?(PPT展示)

[明确]言外之意两种解读

第一种:融入身世之感,感叹人生之难,仕途之难,不如放浪形骸,回归精神家园

第二种: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PPT展示)

[小结]李白是在一番奇语倾吐一腔幽愤之情,一副狂态难掩一颗赤子之心(PPT展示)

结束语:全体诵读,感受诗人的这幅心肠吧

《蜀道难》教学反思

《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就在于让学生探究“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敢于在学生面前自我展示的,让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有更多的发现。

一|、勇敢舍弃才能得到更多

从对高中教材的解读来说,李白作品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艺术方面无疑具有典范性。在讲这节课之前我曾设想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李白的身世经历相结合,进而从情感层面对诗作作出解读。但是,在翻阅各种资料并对文本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理解之后,我决定忍痛割爱,舍弃更多的情感分析,而是围绕“难”字,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并进行鉴赏训练为主,这样就使目标更为集中。为了做好铺垫,我把教材安排的《将进酒》放在《蜀道难》之前讲,使得学生在第四部分“拓展与延伸”环节中的讨论与思考水到渠成,自然顺利。

二、倾心投入带动整个课堂

本单元学习提示反复强调诗歌教学要反复诵读。具体到这一首诗来说,相对较为抽象难懂,所以我就用一个早读时间让学生预习,通过交流与检查发现这种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在正式上课时,我较为注重教师自己的朗诵示范作用。在《悲壮的大提琴》的沉郁又昂扬的旋律中,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蜀地那卓绝的险与美之中,面对着同学们朗诵完这首诗后,我的眼睛几乎湿润,竟忘了这是一节有很多位老师听课的公开课。这种投入也感染了学生们,他们给我最热烈的掌声,并将这种氛围一直延续到下课铃声响起。

三、交流探讨衍生无限生机

在讲课之前,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唯恐学生不能领悟理解,所以第一遍写的教案预设性过多而生成性太少。然而早读时学生读书的热情给了我尝试的勇气与信心,所以我决定把设计好的整体思路拆散成零散部件,让学生自己去组合。正式上课时学生的创造力与潜能令我惊异,他们不仅很好地悟出了朗读的技巧,而且联想到了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联想到了李白的行藏经历与理想追求,大大丰富了课堂构成,使预设的课堂焕发出意料之外的无限生机,这是我的意外收获,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蜀道难教案 篇9

【教材内容】

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继承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传统,在学生充分的学习解读这两首诗之后,再次让学生走进这两首诗,利用本节课的比较阅读,更加深入的从四个角度去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和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不同,并通过写作交流呈现自己的理解。

【教学目标】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难点】1、探究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唐代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时代,其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是(学生齐声回答)李白、杜甫。韩愈在他的诗中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给予他们的诗歌以的高度赞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的诗歌,感受他们不同的风格,不一样的.情怀。

(过渡语:首先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下)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涵咏诗歌,深入理解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二、合作探究涵咏诗歌就需要朗读,古人云“三分诗靠七分读”,包含情感的吟诵,可以加深我们对诗歌的理解,然我们再次聆听关于《蜀道难》和《蜀相》的朗诵

1、诵读品韵味(设置朗读情境)找四名同学分别跟着音乐来朗诵这两首诗。朗读结束之后同学们谈出听后的感觉总结出李白和杜甫不同的风格。

老师板书: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老师提问:那么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区别他们的这种不同风格呢?学生思考回答出四个方面。

老师板书:意象手法情感意境老师布置任务:下面我们就分成四个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讨论。一组分析意象,二组分析手法,三组分析情感,四组分析意境。相互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细读文本,多角度分析李杜诗歌风格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交流讨论结果。

1、一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意象,分析李白笔下的意象“吞吐山河,包孕日月”,体积巨大,而杜甫的诗句写了平常细微的事物。老师总结“象由心生”,意象解读对理解诗歌很重要。

2、二组同学联系诗句,找出手法,分析出李白善于运用大胆地夸张和想象来表达他的情感,而杜甫却借乐景写哀情,借古伤今含蓄、迂回的传情达意。老师做出评价。

3、三组同学联系诗句,分析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赞美,热爱,对国事的担忧而杜甫则是仰慕、伤感和壮志难酬。老师做出评价“诗者,吟咏性情也”。

4、四组同学分析出李白诗歌的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而杜甫诗歌的意境却是幽静、寂寞和阴冷的。老师做出评价“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境需心领神会。

老师总结:在充分的交流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老师提问:你们能再回忆几首李杜的诗歌来展现他们这种不同的风格吗?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三、回顾所学,加深对李杜诗歌不同风格的理解学生回顾背诵李白、杜甫的诗歌并分析,老师指导学生依据风格去朗诵。用声音去传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大约七八人展示)过渡:从大家朗读中可以看出,李白杜甫的诗歌已深入人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更深厚的情感和认识,下面我们就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进入下一环节四、表达感知,以“我心目中的李白”或“我心目中的杜甫”为题,写写你对他们的认识。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点评。老师展示作品并朗诵:在我的心中,有一个长长的影子,纵跨上下千余年,青衫长袖。持剑把酒,他,就是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我眼中的李白,一身傲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在我眼中的李白,满心情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我眼中的李白,洒脱豪放。李白,一代诗仙,盛唐狂人,用豪情作巨笔,写下了锦绣大唐。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白杜甫诗歌风格迥异的原因,希望同学们从中也能学到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六、布置作业:课下背熟这两首诗,并整理好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板书设计】

亦真亦幻话诗意

豪放飘逸沉郁顿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