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感动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4.02.24

感动的读后感大全精选。

你知道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需要有哪些方面吗?在阅读完作品这本书之后,作者的文笔让我折服。从书中汲取本书的精髓,从而转化为自己思想,写成读后感。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感动的读后感大全,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感动的读后感大全 篇1

《感动大人的图画书》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

大人也读图画书?图画书还能让大人感动?我带着这些疑问还有好奇,翻开了这本书。作者柳田邦男说过,人的一生有三次读图画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做了父母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人生过半,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

我细细品读这几句话,随后感受到了心灵的契合。言简意赅的语言,是作者多年的经历的总结呀!也正是这几句话,令我对本书的兴趣油然而生。

下面我谈一下读书的收获:

在书的16页里,作者指出:“看护不足、教养不够对婴幼儿来说其实就是精神虐待,可是,父母们竟然没有察觉。据说,母亲在给孩子哺乳时,不专心看护怀里的孩子反而看电视节目的超过70%,这充分说明儿童受虐现象的普遍性。”因此作者列举了许多有关亲子矛盾等题材的图画书。并且简单列举了几本图书的有关内容。

虽然只是寥寥数笔,但就是这简单的文字,却如利剑一般,直接刺入心脏。令人感同身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真的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这想必就是图画书感动大人的所在吧!

在书的48页里,作者指出:“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家庭成员的死亡无疑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但是,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命终将面对死亡。如果能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能在陪伴和看护中,逐渐接受老人去世带来的悲痛”,“如果童年时就能勇敢面对别离和悲伤,长大后就更能积极应对各种悲伤和痛苦,这份勇气也将成为他们跨越悲痛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源泉。”

我们都不想面对和提及死亡。但是正如作者所言,人终有一死。当家庭成员去世,如何让孩子们正确的认识这件沉重的事情,真的是很有必要的。我也是在通过作者所列举的几本有关死亡的图画书中,收获到了感动。正是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让我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一定要正确的引导孩子,该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死亡。

在书的104页中,作者指出:“最近出版的图画书中有一些直接描写社会热点话题的作品,这些图画书不是为了博儿童开心,而是为了关注更多深刻的主题。它们有的关注儿童心灵成长,有的描写人类绝境求生的积极心态,还有不少表现社会现实的残酷。”作者还说:“我认为就算是小孩子,也有必要去直面这个时代正出现的问题。”

我十分赞同作者的观点。孩子们接触现实社会的残酷,希望他们能更加的厌恶战争,更加的热爱和平。对弱者更加的同情,对幸福的生活更加珍惜。也许让孩子们在对比中,能更深刻的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人性的复杂,生活的美好等等。

在书的114页中,作者指出:“孩子即使看起来还小,高兴、快乐、悲伤、痛苦、懊悔,这些情感也已经在他们心中萌芽。我们把这种情感的细腻发育叫作:“情绪分化”。“情绪分化”在孩子与母亲、父亲等家庭成员的接触中开始萌生、发展。如果父母饱含深情地把图画书朗读给孩子听,按照故事情节变换不同的情感和声音,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分化”更细致地发展。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置之不顾,平常都“将育儿交给电视”,孩子的“情绪分化”就几乎不会发生,孩子只会增加愤怒的情绪和压抑感,这样几乎不可能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理解力。”

作者的这一番论述,真的是揭露出了社会上的普遍问题。如今,许多的家长都忙于工作,或者其他事情。对孩子的教育有所忽视,或者说许多家长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

孩子一哭闹,就给孩子看电视,玩儿手机等等。读完作者的评述,内心很是震撼。还是在书的114页,作者指出:“通过阅读图画书或其他读物让孩子形成丰富的情感,这一努力不仅仅是孩子需要的,对于大人来说也是必需的。一旦变成职场人士,就不得不遵循规矩和守则行事,客观机械地处理事务,连内心都会变得冷漠,最后会忘记去同情那些弱势和真正苦恼的人。”

同时作者还指出:“进入职场后,或是到了人生的后半段,重读图画书会让我们重拾细腻情感,对悲欢离合有更深的感悟,会让我们心中的荒漠变成绿洲。可以说,读图画书让我们再次体验到童年时期的“情绪分化”。特别是通过这种柔软的方式来感受挫折、失败和无能为力,它的效果与说教不同,它会直抵我们内心深处。”

正如作者所言,我通过对本书的阅读,被书中一例例的故事所打动,所感动。会因为一副图画而浮想联翩,内心深处的柔软之处被触及。所以说,感动大人的图画书,就是让大人重新找寻自身童年时期遗忘的美好心灵。我也会开始图画书的阅读之旅,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美好而幸福。

感动的读后感大全 篇2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生命因成长而美丽》的书,里面讲的都是与生命相关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读的一篇是《病房里的感动》。

故事的内容如下:有一天晚上,三号病房新来了一位小病人,她是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由于病房里已没有空床,小女孩只能躺在担架上放在病房冰冷的地板上。小女孩痛苦难忍,但她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坚持不哭出来,陪同她的妈妈一直用温暖的大手握住她冰冷的小手给她讲故事,用自己的慈爱来减轻小女孩的疼痛。病房里的人都被这母女俩感动了,她们都过来看小女孩,还给她送吃的,有的人都被感动哭了,她们都说从来没看到过这么懂事的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被小女孩的坚强懂事和妈妈的慈爱感动了。小女孩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强忍疼痛不哭就等于尊重他人,同时,她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坚强就是药物,只要坚强,就会赢得恢复生命的活力,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关爱。我们在平常生活中也应该学习小女孩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精神。

感动的读后感大全 篇3

在大自然的庞大绿色大家庭中,我曾沉醉于玫瑰的香气扑鼻;曾为竹的高雅所倾倒;也曾为梅的坚韧不拨所征服。然而我更喜欢的却是它——既无亭亭玉立的身姿,又无色彩绚丽的颜色。它就是——小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吧!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因为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实在让我钦佩。

一提起小草,人们便会把它当作弱小的象征,的确它很弱小,连一滴露水都可以把它的叶子压得起不来。但是小草内心的力量却大得无法形容。

春天来了,小草破土而出,嫩嫩的,绿绿的,一万株,一亿株……这么多的小草聚集在一起,所以诗人白居易才称它们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各种各样的植物都怕狂风暴雨,狂风暴雨可以使花变得七零八落,花残叶败,狂风暴雨可以使大树的枝条散落,但是狂风暴雨对生命力顽强的小草却毫无办法。你见证过狂风暴雨后,花和树变了样子,而小草却安然无恙地挺立在大地上吗?一切有土壤、水分、阳光的地方都能见到小草的踪迹。然而就是这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小草,往往被人遗落,被人熟视无睹。

小草是平凡,朴素的,但它的生命力却是顽强的。正是这重重的困难,大自然的选择,才让小有如此大的力量,毅志!

这首诗中的小草让我想了我们自己,我想:我们决不能做“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遇到困难就叹气,失去前进的信心,那样只能步步后退。我想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不屈不挠的前进,困难一定会被克服。

我从这首诗中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时也深深地被这首诗打动了……

感动的读后感大全 篇4

初次读曹文轩的书,是在图书馆,偶然翻到的,一开始只是随便翻翻,后来就被吸引,一直看了下去,《感动》是曹文轩系列的最后一本,我仔细的读了。

曹文轩的书很多,但中心都围绕着芦苇荡,描绘着那个乡村,那些淳朴的美,那些小孩子们的情感,有人说,那就是生活,是啊,只有真正的生活才能走进人心,总是生活改变了作品,千篇一律的情感和描述,让我们麻木,我开始回想我的过去是怎样的呢?我不知道,我有过怎样的烦恼,有过怎样的经历,我也不知道……

读了 《感动》,我想起一个乡村男孩与一个来自苏州城的女孩之间清纯无邪却又有点微妙的情感、一个渴望幸福的男孩以为自己剥夺了别人的幸福而陷入无边的内疚、以油麻地为背景,从一个中学生的视角诗意地描述了往昔乡村生活的淳厚风情,细腻地记录了少男少女由少不经事而逐渐明白人生的成长历程,主人公不得不远离故土,跟随师傅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谋生,但他们似乎永远也不可能走进那个世界,写出了生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

曾经的我也曾为一些烦恼而心神不宁,也曾渴望幸福,希望有朋友可以永远陪伴自己,朋友的伤害会给自己很大打击,想为别人付出,想了解这个世界,看到了竞争的残酷,生活的艰辛,也想轻易成功,也怕努力,体会到了赚钱的不易……

读《感动》,就像是在读自己,过去的自己,未来的自己,是那样相像,让自己忍不住感动,因为书,因为内容,因为自己,更因为生活……

感动曾经、感动当下、感动永远。是的,曹文轩的《学会感动》感动着我们少年的心,让我们懂得苦难,不再如家中小皇帝一样奢华;让我们为童年的梦想感动,拥有着纯朴的聪明、天真的深刻,尽情享受童年;让我们走进神秘的成长,领略化蛹成蝶,成长了结,破壳成为“新人” 的过程。

《感动》分为三十二个通讯,每一个通讯让人领略到一种不同感动。让我最为喜欢的是“通讯二十六:有个女孩叫米子学”,它教会我无论我们成长到何时,一定不能失去的就是“灵性”。我们可以在教育中成长,但我们不可以让教育一味的束缚我们的思想,折断我们翱翔的翅膀。

有一位作家感动着我,他就是曹文轩,他的《学会感动》让我体会到了美、正义、苦难、执着;有一个地方感动着我,那就是乡村,它充满了童年的梦,美的境界。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动着我,为他们的美,为他们于我同样的美,在感动与感谢中读感动,我相信,有一种感动,我会永远记得,因为那属于我,属于你,属于很多人……

感动的读后感大全 篇5

《感动中国》这本书里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用感恩之心,敲响幸福之门”这一系列中地《知恩图报的十三位农民》这个故事。

故事主要写了在三十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的几位幸存者带领自己村里的村民于2008年2月16日上午10时在湖南抢修工地帮助抢修人员救灾。他们的行为使在场村民为之感动,他们也自发加入了这个抢险救灾的队伍中来。当记者采访这十三位农民时,他们说:当时唐山地震时,全国都在关注他们,现在南方遭了雪灾,他们也要帮助南方,以报答大家的恩情。啊,这十三位朴实的农民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好感动啊!我也要向那十三位农民学习。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知恩图报,完全可以向那十三位农民那样从小事做起。报答辛勤抚养我们的父母,报答在我们心田里播下知识种子的老师,报答在我们困难之时,帮助我们的人。伟大的海伦·凯勒就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在她还是一个一岁半的小娃娃时,就因患了重病而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甚至不能叫一声“妈妈”。正当她感到无助、脾气变得暴躁、对生活不耐烦的时候,敎育有方、有爱心的安妮·沙利文来到了海伦的身边。只会拼简单单词的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会摸读盲文了,会拼自己的名字了。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终于考进了全球著名的哈佛大学。在她取得重大成就后,她决心要像沙利文老师那样帮助像自己一样不幸的人。她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残疾人身上。多么伟大的海伦啊!

和十三位农民和海伦比起来,我可差远了。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我却不懂得知恩图报。

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的学习和身体他们会为了我而付出,且不求回报。从每天阳光明媚的早晨到繁星满天的夜晚,只要我在学习,父母就会关掉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只要我在休息,他们就会停止平时的吵闹;只要我在训练眼睛,他们就会坐下来监督我。家里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音乐,只有爸爸妈妈那一声声充满爱的唠叨声,而不懂得回报的我却对这些唠叨产生了厌倦。今后,我一定做到:不让父母再伤心!

啊!我永远铭记十三位农民及海伦让我懂得的道理: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感动的读后感大全 篇6

世上一切都胜不过母爱,母爱比血浓,比泪咸。

看了《感动小学生的100个母亲》后,我深深地感觉到了:母亲的爱像一条河,只有源头,没有尽头;母亲的爱能超越生死,感动天地;母亲的爱像一口井,井水甘甜,却永无止境。

母亲的爱无处不在,一顿饭也盛满了爱心。我记得一个故事中,一个女孩赌气离家出走。一个老婆婆见她很饿,便煮了一碗馄饨缎给她吃。那女孩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老婆婆却说,:“我只是给你煮了一碗馄饨罢了,而你的母亲给你煮了那么多年的饭,你有没有感谢过她呢?”这样一些句平平淡淡的话,却包含了许多。的确,我们对陌生人的恩情感动不已,却对亲人的一辈子恩情却视而不见。

而母爱的礼物能超越生与死的境界。在一个故事,一个母亲为了给死去的儿子买些水果,被掰断了手指。一般人肯定不愿意,可故事中的主人公肯定值。因为母爱。

只要世界上有了妈妈们慈祥温暖的爱普照人间,生命之火就会生生不息!

感动的读后感大全 篇7

我是一只蛀书虫,只要一有空,就会拿出书来读。日积月累,许多书被我吃掉后消化掉了,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逊漂流记》、《简爱》、《海上繁花落》等,但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感动中国的名家随笔》。

品味随笔,好比品一杯芬芳的茉莉花茶,感受文人墨客的情怀,任心绪飘飞,心房意动。这本书收录了多位名家的随笔佳作。文字中没有冗长的说教、晦涩的思辨,有的只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思索……文采不在刻意中显现,情调在不夸张中渗透。他们一路行走,留下一路芬芳美文,让人沉浸其中,几多回味,几多思索。

在这本书中,我尤其喜欢的一篇随笔—林清玄的.《莲叶荷花》。是啊,如果找到荷花真实的心,荷花开不开又有什么要紧?我们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一池荷花,比会欣赏外面的荷花重要得多。这句话也给了我启示:荷花未开时,让我们看到未来之美。只要心是纯洁的,外表并不重要。在无风的午后,在落霞的黄昏,在云深不知处,在树密波澄的林间,乃至在十字街头的破布鞋里,我们都可以找到荷花的心。同样的,如果我们无知,即使终日赏荷,也会失去荷花之心。

读着许地山的《春的林野》,我仿佛身临其境。天上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挤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样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之时。这可真是千年沧桑锻造出的不朽篇章,百年风雨涤荡的优美文字!这篇随笔仿若一段段醉人的旋律,动人心弦,悦人耳畔,让每个人都得到惬意的享受……边喝茶边看书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种文体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总之,它轻灵自由,有感就发,毫不拘泥。这本书中,文之甘露簌簌落下,滋育着一束束心灵之花。心灵的干涸者,请吮吸那甘露吧,让滴滴文字浸润我们那颗渐枯的心灵种子!

"感动的读后感"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