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发布时间: 2024.03.19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推荐。

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用到各方面的资料。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推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1】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对话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主动“说”的缺失,师说生听、师问生答似乎成了规定,即使是在学生讨论中,其内容、方式也大都是由教师框定的,说的机会几乎被“优等生”占有,课堂的高度集权使学生无法获取主体地位。教学沟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课堂座位配置以讲台为中心,师生教学对话以一问一答为仪式,对话内容以教师预先设定为框架。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是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新型课堂教学方式,以平等对话为突破口,使它能够较好地改造传统的教学,体现出对话教学的时代精神。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和谐“对话”的过程。让“对话学习”成为启动心灵的钥匙,让生命的个体在“心灵对话”中焕发灵性。

导入部分:

【案例一】。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画出一个圆,再剪下来。

生动手画圆。

师:能能说说你是利用什么工具来做的吗?

生1:我是用茶盒比着画圆,再剪下来。

生2:我是用塑料尺上的圆比着画的。

生3:我是用碟子比着画的。

生4:我是用圆规来画圆的。

师:请你们利用剪下来的圆,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折、比。

师:好,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发现了各条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在圆心。

生2:我们也发现了,我们还发现每一条折痕都能将圆平均分成两份。

生3:我们也发现了折也折不完。

……。

【案例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套圈游戏吗?了解游戏规则吗?你认为围成哪种图形最公平?

生:我认为围成圆形最公平,因为这样每位同学在套圈时到中间木桩的距离都是相等的,而围成其他图形,每位同学距离木桩的距离都不相等,这样就不公平了。

师:通过直接观察,同学们猜想套圈时围成一个圆形,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你们都同意这种猜想吗?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说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圆,共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师:探究圆的特征,得有圆呀!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工具来画一个圆,再剪下来。

生画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圆的?

生1:我是用茶盒比着画圆,再剪下来。

生2:我是用塑料尺上的圆比着画的。

生3:我是用碟子比着画的。

生:可以,但比较麻烦。

生2:可以用圆规,我就是用圆规来画圆的。

师:你认识画图工具,还能用圆规画圆,真棒!

……。

师:请拿好手上的圆,把它想象成同学们套圈时围成的圆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借助它去验证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呢?下面请小组合作,互相说一说你们准备怎样验证?再动手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参照老师的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先找到木桩的位置,再找到每位同学所在的位置;想办法验证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相等。)。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

反思:课的导入时,案例一中的老师按照课前的预设,让孩子们用各种方式画圆,再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形似与孩子们在交流,但实际都是一言堂或“问答式”,孩子们都是按照老师的指示在动,但不知为什么要动。而案例二中的老师创设了验证“套圈时围成圆形最公平”的猜想,让孩子们先动手作一个圆,再带着问题自主探究。而且在交流时,对孩子们的话认真倾听,及时评价,如:“好方法!能就地取材!”“你认识画图工具,还能用圆规画圆,真棒!”这样,与孩子们平等地对话,提升了孩子们对画圆的体验。对于孩子们探究时会遇到的困难,能给予温馨的提示,让学困生也感到数学真有趣。我想,这样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对圆的体验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也为下面圆的特征的认识提供了更好的感性体验。

画圆部分:

【案例三】。

师:你们能利用圆规来画一个圆吗?

生:能。

师:请打开书本57面,看看书上的说法与你们的是否一样呢?

学生自学书本。

师:怎样画圆呢?

生模仿书上的画法来说。

师: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1:要固定针尖。

生2:要打开圆规两脚。

……。

师:请同学们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

生画圆。

【案例四】。

师:人们利用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的这一特征设计了画圆的工具---圆规。怎样用圆规画圆?请同学们拿出圆规,动手试一试。

学生一画圆。

生:可能是没有把针尖固定在一点上。

生2:也可能是两脚间的距离变化了。

生3:还可能是没有用手捏住圆规的把手进行旋转。

师:有心得体会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1:针尖不能动,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动。

生2:要用手握住圆规的最上端,轻轻旋转……。

师:请再画一个圆吧!

生二画圆。

师:同桌比比看,谁的圆大?为什么有的圆大,有的圆小呢?

生: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大,圆就大;两脚间的距离小,圆就小。

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也就是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生:半径。

师:如果要使全班画的圆一样大,怎么办?

生:定出半径。

师:请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圆。

生三画圆。

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动。

师:想一想,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圆心。

……。

反思:案例三中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学课本,再说说怎样画圆,要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画圆。看似与书本的对话,而实际的效果却不一定好。因为学生没有用圆规画圆的体验,牵强地看书,虽然避免了画圆时的误差,却也剥夺了孩子们自我修正的机会。而案例四的老师遵循孩子们的体验特征,让学生三次画圆,带着怎样画好圆的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流,与课本“对话”,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画圆的方法。老师还适当延伸了生活中如何画圆,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效果则更好。

如何实施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呢?教师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之上、了解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实际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平等的、丰富多彩的“对话”,水到渠成地完成各种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研读文本,激发对话的。

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师一定要先与文本进行解读,教师不但要熟悉文本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对话。在课前,我认真研讨教材,以学生所熟悉的套圈游戏激趣入课,以“套圈比赛围成哪种图形最公平?”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套圈时围成一个圆形,每个人到木桩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猜想,继而让孩子们想办法验证等。当教学内容触及孩子们喜欢的领域,将迸发无限的创造力,给孩子们一份惊喜,他们将还你一个奇迹。

二、师生和谐,放飞对话的翅膀。

对话教学中师生是平等、充满爱心是双向交流的关系,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共同探讨未知领域的过程。在本课中,我营造出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真正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解除孩子们的束缚,放飞对话的翅膀,让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不断涌现,个个轻松愉快,完成了师生间的和谐对话。

三、生生互动,奏响对话的乐曲。

对话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既可以是有声语言的彼此交流,也可以是内心无声的追问和反省。在验证猜想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先讨论验证方案,让学生进行有声地讨论与交流;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让学生与学习材料进行无声的交流,然后再与同学分享探究结果。这样,生生互动,在动与静地“对话”中水到渠成地探究出圆的特征。

四、生本对话,丰富对话的内涵。

对话还包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是学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在巩固练习,让学生与生活对话,应用圆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补充与感受古代对圆的解释,了解了圆的文化;赏析和感受生活中的圆,将学生对圆的关注引向课外、引向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对话的内涵。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2】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具准备。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同桌互相指顶点)(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3】

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立体图形的许多知识是建立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上的,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实际操作等手段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沟通网络,融会贯通。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3)小结,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学生分组讨论,有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学生先讨论相等关系,再讨论之间的区别。

二、运用知识,服务生活。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答34页第5题,解答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想的。

(2)、讨论解决34页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2)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有关数据并进行计算。

学生先讨论测量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教师的质疑。

三、积极思考,大胆想象。

教师要求学生先制作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和一个底8厘米,高6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学生先讨论得到什么立体图形,底面直径和高的可能有的几种情况,再独立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四、实践应用,勇于创新。学生思考:

一块长16.56分米,宽8分米的长方形铁皮,现在要利用它制做一个圆柱形油桶。怎样制作浪费最少而容量最大?请画出制作的示意图并计算出它的容积。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思考,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4】

周次2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教学基本。

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2页的例3以及“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6、7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及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方法。

及手段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预习阅读书本12页,并初步理解解。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特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1)正方体的底面面积是()平方厘米。

(2)要焊接一个长方体框架长1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一共需要多少铁丝?

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1、出示正方体纸盒:

师: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所有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长方体课件"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