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故乡的印象作文

发布时间: 2024.05.08

故乡的印象作文。

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您推荐一篇题目为“故乡的印象作文”的优秀文章值得一读。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中的必修课程,写作是一种自我探索和成长的过程让我们不再感到孤立。写作平时要多读书,好的文章要背下来,精彩的词句段应抄下来。请您认真阅读本文并考虑收藏保存!

故乡的印象作文 篇1

离开故乡差不多快二十余年,我的脑海中一直装满了儿时的记忆,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寄居异乡,都未曾与故乡脱过节,故乡的每一处山坡沟壑,田间地头,老屋禾场,男女老幼,小桥流水……都在我的记忆中铬下了深深印痕。一个人静坐的时候,有时会忆起些童年往事,重温幼时的苦与乐,往事历历在目,忆至苦处心情会异常沉重,甚至叹惜不异,若记起欢乐瞬间,同样也会哑然失笑不已。一直有个心愿,想用文字记录儿时在故乡生活的点点滴滴,然每每动笔之初,往事纷至踏来,一时语塞,无有头绪。索性闭目静坐,良久心绪稍安,往事如潮涌般就此拉开了帷幕……

一.村庄与老屋

我的故乡在官塘驿林场伴旗山村。村东与中心坪村交界,南与赵李桥镇百花岭村、石人泉村相连,西与赵李桥雷家桥村相望,北与茶庵岭镇罗峰村一山之隔。村委会驻地新屋门,距赵李桥10公路,市区40公里。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由西家庄、南冲门、贺家门、周家门、石潭冲、横冲、石屋等自然村庄组成。全村共有265户,总人口1210人。青山环抱中的伴旗山村,山峦起伏,峰峰叠翠,形成一道道天然屏障。山间青竹摇翠,山顶云雾缭绕,天空中鸟儿自由翱翔;抬头仰望,兰天白云舒展,登高远眺,翠绿的农家田园异常娇媚。

我的老家在新屋门第六小组,毗邻伴旗山村委会,约莫两分钟路程,抬眼便可相望,大声遥呼可相呼应。这个可能始建于明朝的小山村,村前有蜿蜒盘旋的公路。周边群山环绕,一条小河顺着山势蜿蜒迂回流淌,一路向西绕村而过,将村庄土地分割成南北两片。

新屋门就坐落河北边山脚下,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三四十户人家的村庄,并无杂姓,居民全是雷氏子孙,按先祖血脉支系划分内堂屋和外堂屋,内堂屋又分东西两头,东头靠祖屋,西头唤做堤身上。外堂屋由上场屋和王玛桥组成。

我的老家属内堂屋西头堤身上一支,几代人挤居一起,十分拥挤。我出生在老屋,老屋年代久远与隔壁左右共墙搭界,泥土青砖混合墙体,东一间西一间参杂其中,房间高矮不一,屋内漆黑且又不通风,夹杂在村庄中间,并不显目。

小时候兄弟姊妹六人,都出生在老屋,全靠父母在地里刨食,勤巴苦做,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帮助我们成家立业,养活这一大家子,何其不易。一根木扁担,伴随父亲,挑进挑出,穿梭在田间地头,沉重的担子,渐渐压弯了父亲的脊梁;一个竹编的摇篮,成了我们兄弟姊妹们的成长温床,孩子们从大到小轮番躺过这摇篮床,曾在妈妈轻柔的摇篮曲中摇曳着进入梦乡,那种感觉让人终生难忘。可能是因为当初摇篮里的我们太年幼,还来不及享受便已经匆匆成长;一口大铁锅下,火膛里燃烧着熊熊火焰,也燃烧着一个家的希望,即使人多口阔,口粮欠缺,锅中烹煮的杂粮饭,仍然养育我们相继长大成人。

当年几代同堂的老屋,如今已是残砖断瓦,即将倒塌,岁月苍桑,风雨无情,随着子孙们开支散叶,谋生四处,它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人生聚散无常,亲人间离多合少,儿时欢笑,只能在此重温… 父母健在,老家尚能维系支撑,他们一旦老去,料想远方游子将离故乡越来越远。 故乡境况与我们的现状差距日益增大,梦里这些老屋依然洒满欢笑,每一个角落都是那么熟悉,每回家一次,总要亲睹一次,用留恋的目光,深情抚摸这砖一瓦,一草一木……

二.祖堂屋

祖堂屋建在内堂屋东头,上中下三幢,祖堂屋的每一幢设有天井和排水沟,盖的是青砖黑瓦,泥巴地面,屋顶的横梁选用都是粗大笔直的上好木料,面对祖堂靠内墙门沿高处铺有两根横梁,相当于神案,陈设十分简陋,墙上面只安有家神牌位,神案上摆放香炉烛台,方便族人祭祀先祖。上下幢住家是内堂屋东头族亲七爹一家老小,几代人在这里生活,间接承担祖堂屋平时管理职责。

祖堂居中,在地势上占据高位,高大敞亮,气势威严。堂前天井中铺设有几级台阶方便人们进入。下堂有一空旷场地,沿出路往东是祖堂屋大门。

平时最热闹之时当属夏天,午时骄阳似火,酷暑难当,这里却凉风习习,十分凉爽。吸引了东西两头男女老幼聚集在这里纳凉消暑,没人召集,人们自己陆续来到这里,一时间祖堂内门槛石凳全都挤满了人,老人们摇着蒲扇,迷糊着眼,静静坐着,一副似睡非睡的样子。妇女们各自做着手头事情,嘴巴却没有闲着,所聊无非家长里短,是非之事。男人们翘着二郎腿,夹着根劣质香烟,边吞云吐雾,边海阔天闲扯了起来,个别男人光着膀子,不时凑近女人那边扯些荤段子,闹的那些婆娘们恼了,脱下鞋底,追上前狠命的乱揍一通。小孩子是难以坐得住的,他们四处乱串,嬉笑打闹,玩玩耍耍好不开心。

祖堂屋就像个大戏院,祖堂屋是村中最热闹的地方,村子的大事,如全村事务的重大表决、新人结婚论嫁、老人去逝的灵堂等大多时候定在这里。

遥想从前,每年大年初一这天,这里是最热闹的了,各家各户早早起床,大人、小孩都把最好最新的衣服鞋子穿了出来,不约而同的来到这里来,端来三牲酒礼敬献祖宗,焚香鸣炮祭拜一番。年轻人趁兴敲锣打鼓,兴高采烈的把热闹推向高潮...

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历史。当我走近它时,它早已面目全非,它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不见了瓦檐上的袅袅炊烟、不见祖堂里戏耍的孩童,也听不见热闹喧天的锣鼓声,祖堂屋沉默了,睡着了,祖堂屋真的苍老了。如今祖堂屋的子孙们都相继在道路两旁,山边田野,盖起了新房,独门独户,一家一栋,过起了全新的生活。祖屋在人们心中作用不大了,于是渐渐的祖堂屋被抛弃了,眼看繁华早已落寞,它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正在苟延残喘,再过几年,它或许就将变成一片废墟。

三,洋灰场

外堂屋的靠马路有一块水泥晒场。大集体时队里在此选了一块公用地,铺了水泥。那时候能有这么大块水泥晒场的确很了不起,村民都称为"洋灰场”,晒场约有大半个足球场大。

每到收获季节,乡亲们把收割的庄稼一担担从田间地头挑来这里,各自抢占一小块方格,有的在这里晒油莱籽,晒大豆、晒稻谷,有时用来晒柴火。平常时不晒东西的时候,晒场更是孩子们娱乐的天堂,孩子们在这里捉迷藏、打玻璃珠子,玩“打仗”、跳房子、推铁圈等。常常是玩得忘记吃饭,结果是大人们来拎各家小孩小耳朵回去吃饭。每年村里玩龙、玩采莲船等活动在这里训练。祖堂屋挤不下的情况下,晒场也就自然成了全村的集会场所了。

之所以留些笔墨至此,是因为小的时候,晒场上留下了我太多的欢乐瞬间。儿时,除了学校,几乎所有的娱乐活动都在这里进行,晒场小小一块天地,始终静静地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远行,都会在选择此等车,它目送我们一路远去;从远方归来的游子们,车子会在此停歇,或掉头离开。

它静静躺在哪里,遭受着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遭受着南来北住的车轮碾压,遭受着各家各户的农具无情锤打,现如今浑身都是伤痕,每一处都留下了村中男女老幼走过的足迹,每一块小方格,都见证了村民们丰收的喜悦;也记录了村民活动时的一幕幕场景;更珍藏了村里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经历。

方寸之地,印象非同一般,哪怕是我与故乡渐行渐远,客居他乡,晒谷场上的儿时记忆,永远是无法磨灭的。

如今,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它消失了,成了别人屋前的场子,被泥沙掩盖,看不见丁点痕迹。年轻人最终只能在老一辈人口中听到这里曾经有这么一块热闹的地方----"洋灰场"。

四,担水坡

外场屋晒场旁边有一条马路横穿整个新屋门,就在晒场前方几十米远的马路右侧,有一下坡,坡上台阶高低不平,顺坡路拾级而下,就是一条小河,河水一路向西静静流淌,说深不深,说浅不浅,深处有潭,河里的水清澈见底,连河底的沙石都看得一清二楚的,鱼儿们欢快地游来游去,它们尽情地体验着快乐的滋味。水浅处,水流平缓,卷起裤管,蹚水可过。

坡底横卧一天然大石块,后经人工凿成歇脚平台。河水流经此处遇阻,回水冲沙,便形成一个小水潭,村里没接通自来水之前,这条河曾是整个村庄的大水缸,祖祖辈辈的人每天都在这里挑水回家倒进家里大瓦缸储存起来,用来烧水做饭,洗衣洗莱。老辈人因此把这里唤作“担水坡”。

夏天酷热难耐,河边却十分清凉,一大早来此挑水,洗衣的人们络绎不绝,一个个忙忙碌碌的,好不热闹。男人们挑着一担大木桶,弯腰将桶按进水中,挨个灌满,然后弓起身挑起担子,两手抓住担钩,生怕桶中水溅出,小心奕奕跨上台阶,一路晃晃悠悠的,脚步轻轻回到家里;妇女们纷纷端来一堆衣物,撸起双袖,各自找一处平坦近水之处,端坐下来浣洗衣裳,棒槌声声,不时传来欢声笑语;小孩子最高兴了,有的在河边玩沙子,有的找寻各色鹅卵石在手中把玩,有的捡起一块小石子投进小河里,顿时,激起了一层层涟漪,逐渐的扩大,扩大…接连打了十几个水漂,禁不住手舞足滔十分开心;水里面游来游去的鱼儿是最有吸引力的,这些孩子终于禁不住诱惑,脱掉了鞋子,也不怕水中卵石硌得脚疼,跨进小河里,扳开水中石块,捉起小鱼小虾来…

这清冽的河水,透着灵性,充满生机和朝气,自古至今一路奔流不息,溶入山川湖泊,溶入每个饮用人的血液中,养育了村庄一代又一代的人,也滋养着大地万物的生命。人与物,息息相通,和谐共存。无论身在何处,曾经同饮一河水,人与人,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五,伴旗山小学

出了新屋门,顺马路往东约莫两分钟路程便走到了上屋场,抬眼便是伴旗山小学,也就是村小。非常简陋的学校办公室,学生教室以及老师食堂和宿舍,连成一片,围拢成一个四合院落,从一个大门进出。泥土砖墙,里外用白灰粉饰,顶盖青瓦,水泥地面,木门木窗户安有玻璃。教室横梁全部用篾席子遮住,夏天太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教室,明晃明晃的,只能找些大块的纸片遮挡。

学校大门前,有个一米多高的讲台,约莫十来个平方。讲台两侧有几级台阶下去便是操场,砂砾场地,连接大马路,除了学生做课间操,放学集合全在这里进行。这里不是很吸引人的地方。学校没有什么象样的体育设施,只有四合院内两张水泥建成的兵乓球台,平时男孩子们就围在这里,各显身手,玩得十分起劲。女孩子们插不上边,只好相约躲到一边,丢沙包,跳房子,照样玩的不亦乐乎。

这是一所五日制的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六个班级,每个班约莫二三十个学生,只有语文,数学两个老师,还兼职其他副课。学校只有两三个公办老师,其他都是民办。整个小学阶段,由于老师一直用土话授课。以至于我们至今说的都是一口蹩脚的普通话。

每天早上八点上课,中午十二点放学,下午两点半上课,四点半钟便放学了。由于学校没有学生食堂也没有学生宿舍,学生们放学后,便到学校大门前操场集合,按学生家住方向排队,老师简短强调了几句路上安全注意事项后,队伍在路队长的带领下,便陆续离校步行回家而去。

我们离家近,暂且不论路上辛苦。对于其他村庄的孩子来说,来回要徒步行走几公里路,的确不算近。况且学生都是年仅几岁的孩子没有时间紧迫感,秉性又贪玩,一路上磨磨蹭蹭,耽搁时间不少,所以每天迟到众多,特别是早上,迟到罚站的同学,黑鸦鸦挤满了讲台两边。

小时候,我个子小,一直坐前排,座位就在老师讲台下,读书时不能分半点神的,稍不留神,老师便一粉笔扔来,会让你难堪半天。小学几年,我一直是老师重点培养对象,也一直担任着班干部。所以凡事得带头积极完成,特别是课外作业,课堂背书默写,非过关不可。记得有一次,我不知是偷懒了,还是贪玩忘了完成家庭作业,严厉的黄老师,硬是拔下我的裤子,让底下几个学生用扫把轮番狠揍我的屁股,意在让我长点记性,从此以后,我是绝对不敢忘了做家庭作业了。

就在这里,我上完了小学。如今,这所学校已不复存在,变成了我家兄弟的私人院落。校园内一切都随着岁月的老去,兵乓球台,梧桐树,花坛花草早已消失殆尽,四合院只剩下一半,另半边建起了二层楼房。外边操场上到处荒草萋萋,四处台阶掩藏在荒草中,难见人踪。昔日的校门现已被砖墙封住,两边墙上标语依然模糊可见,曾经书声琅琅,热热闹闹的伴旗山小学就这么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

我所记得的故乡,或许全然不是如此,说起他的魅力,我却一时词穷,怎么也找不出更好的表达方式来形容,忘不掉,也留不住我的故乡,这么多年来,虽然变化不大,也许在别人心中,未必有如此苍凉之感,可能是我每次回家,心有所触罢了。

大浪淘沙,到底沉淀了什么?,故乡,也许就是这么回事,在天底下这么一块方寸之地,有些人宁愿终老山林,也不选择离开半步;有些人,心向远方,选择流浪他乡,无非是为了活得更敞亮。生命在轮回,祖宗的血液在每个后人身上流淌,无论身在何方,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祖辈的传统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会忘记!

故乡的印象作文 篇2

历史课上学到了“辛亥革命”。就让我想起了伟人孙中山,一提到孙中山,就想起了气势磅礴的中山陵,也就忘不了他――小唐!

每每想起暑假里的南京之旅,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模糊的身影,逐渐放大,清晰。哦,眼前这个身高一米八,穿着朴素干净,白净的脸上架着一副大大的墨镜,让我看不到他的眼睛的'就是小唐。

凌晨五点火车到站,按照旅行社的要求,要找一面绿色的旗子。我一眼就找到站在晨曦中翘首等待的他。他酷酷的,看上去也就二十出头,我的心底就打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能给我们讲解清楚吗?

匆匆吃过早饭,他便带我们去第一个景点,中山陵。一上车,他便摘下了墨镜,一双单眼皮的眼睛匀称的构成了他的五官。一张嘴,我便被他的嗓音深深吸引住了――“大家好,我是你们南京站的导游,我姓唐,大家可以叫我唐导!”一路上,我们要经过南京的老城区,便看见居民们把衣物晾在窗户外面的铁架上,我们很不解,有阳台为什么要晾在外面?妈妈便问了问小唐,“哼,他会和你说景点以外的事吗?”我心里暗暗猜疑。“哦,您是说这个事啊,是这样的……”听完他详细的解说,我们都不住的点头,而他呢,则报以我们一个大大的笑!

到了中山陵,抬起头远远地望去,蓝顶的白色建筑物很是雄伟,但也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有几千级台阶要爬。“天哪!”看着眼前一个个蠕动的小黑点,再瞧瞧头顶上那轮大大的骄阳,唉,爬吧!小唐是个导游,走的路多了也应练出了一双“铁脚”,在这无遮无拦的台阶上晒着多热,他理应早早上去乘凉啊。而他呢,放慢了脚步,走几步到一个平台就停下来歇歇,不失机会的给我们讲解。登到顶,他的头发早已被汗水打湿。

一天的旅程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即将奔赴下一个城市,小唐也就不再跟随了。我们在南京火车站挥手告别――“真希望再来南京听你的讲解啊!”小唐羞涩的一笑,挥挥手,再见!

每次旅行,见到打旗的导游,都会想起他。小唐。耐心的小唐,有责任心的小唐,在我的印象中――旋转,放大!

故乡的印象作文 篇3

一个古色古香质朴的乡村,充满了神祕、充满了丰厚的人文气息,清阳──从小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在那儿,有我最亲爱的家人;有我儿时甜蜜的记忆,有我成长岁月的生命轨迹,一点一滴,一步一脚印,深深烙印在我内心深处。

自呱呱坠地后,我就一直住在清阳,虽然曾搬过家,但始终没离开这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不论是人们之间的淳朴情感,还是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只要到过这充满人情味的.乡村,相信一定感受得到。清晨散步在田埂上,微风在耳边哼着轻快的小调,让人忘记所有的烦恼!一走出郊外就流露出浓浓的乡村气息,这里少有车子喧闹,随意找个树荫坐下,就能听见鸟儿啁啾的声音,像是独自一个人慵懒地躺在床上,欣赏一首又一首的小提琴演奏曲。留着余音绕樑,再欣赏美丽的风景吧!在一望无际绿油油的水田上,秧苗个个立正站好,看去就如同田里雄壮威武的士兵,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有时轻风徐徐吹拂过,田里彷彿漾起阵阵翠绿的波浪,天空的云朵也跟着起舞,开始千变万化,一场天空魔术秀就这般上演。熟悉的空气,熟识的景色,空气中清新的味道更是心旷神怡的气息。秋收后田野已不若如万顷波浪的壮观,此时飞来一只白鹭鸶遗世而独立的睥睨,虽有一点点的萧瑟,却令人感到意外的幸福,不管身在何处,家乡的美永不褪色。

周末更是人们联络情感的好时机,社区的活动中心塞满人们的笑语,家长带着孩子玩球、放风筝,小孩儿红扑扑的脸庞衬着爸妈幸福的笑靥,是一幅令人羡慕的天伦风情画。老爷爷、老奶奶在一旁开心聊着过往的风光事迹,飘扬的白发,嘴角的皱纹都是动人的人间风景,每次在这里,总能感受温暖的气息,更可以感动藏在心坎中的秘密。

如果空气里有一种想念,我想那是家乡的人们在想念久违的故乡;如果鼻息间有一种味道,我想那是家乡的风光散发的香气;如果眼眸里有一幅画面,我想那是家乡的景象在你我的眼里播放;如果心中有一股暖流,我想那是家乡的幸福流经你我的心房,我爱家乡,因为这里有专属故事,专属“清阳”的幸福持续在蕴酿。

因此不管是否真有所谓的沧海桑田,清阳永远是我心底深处最温暖的地方,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的家乡。

故乡的印象作文 篇4

和着绵绵细雨,秋天就这样走来了!

这是个让人无事也会三分愁的季节!静静的午后,家中就我一个人,坐在阳台的摇椅上,摇啊摇,摇到了外婆桥。。。。。。

小时候,我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那是一个小镇,就和我们现在鼓吹的旅游小镇一样美,有山、有树、有小河,有乡村小屋和冉冉炊烟。。。。。。。所以很喜欢乡村游,它让我有种重游故里、梦回童年的感觉!

最是难忘屋前那条小河,它承载着我对故乡所有的回忆。。。。。。每天吃水、用水、玩水都要和它联系在一起。大清早,外公就会在河里挑上满满的两桶水回来,再去忙乎别的事情。外婆的菜园子更是少不了它。最为壮观的大概就是在河边摆洗衣阵,那些姑娘婆姨们。。。。。。哎!那热闹劲,小镇的所有新闻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而最最难忘的是夏日的小河,当太阳像调皮的孩子滚到西山后,我们这群调皮的孩子就出来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来到小河边,在河边嬉戏、玩水。。。。。。记得自己那时只有四、五岁,总是站在河边,有一天不由自主的向河里走,越来越深。。。。。。有种落空感,本能的抓住身边的一束草,现在想来,那真是叫救命草。人是获救了,可害了一帮小伙伴,以后玩水可没那么顺趟,每次一帮孩子在前面跑,总能看见外婆掂着小脚持着扫帚在后面追。。。。。。

晚上的小镇更是热闹,有叫卖菱角冰棒的、有广场放露天电影的(据老姐说,永远都是战争片,而我永远都是同样的问题,她(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有就是去河边的草丛中捉萤火虫,那是最快乐的,那萤火虫身上闪闪银光和天空中的星星遥相呼应,孩子们舞动着小手去扑捉,和着河塘里的蛙叫,那是一群天使在舞蹈!

洗完澡,各家的门前摆起竹床,躺在竹床上看夜空,真是深邃、美丽!写到这里,真是有种想流泪的感动。现在总想带孩子去感受那样的夜,但却是那么的远。。。。。。是啊!回望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人想着只是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张爱玲语)。而对于我,那童年的夜色是欢愉的,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有些带着凄凉。因为人去景迁!!!

总想回乡,有种回到母亲怀抱的温暖。当还能看见往日的人和景时,更是有种发自内心的满足!

现在,一说起留守儿童就很悲情,其实想想,当时的我就是留守儿童,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自己有过这样的童年,它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童年的纯真与快乐!它让我收获了满满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亲人的眷恋!)。。。。。。

故乡的印象作文 篇5

在这充满鸟语花香的地方,在这充满孩子玩笑声的地方,也是我童年成长的地方,便是我的家乡──龙门。

在那附近,有一个大操场,我小时后就时常去那里玩,很多人都会在操场上放风筝、遛狗、玩遥控飞机、遥控车,每逢假日就成了摆摊子的场所。爸爸总会拿着一个大大的老鹰风筝,跑啊跑着,不一会儿风筝就飞上了蔚蓝的天空,彷佛一只雄赳赳的大老鹰在空中巡视着猎物,等待晚餐的到来。当然,玩饿了,旁边还有琳琅满目的摊子等着我去享用,香甜可口的大饼、甜蜜满分糖葫芦,和清凉爽快的冰淇淋,全都不能错过,因为它们,使我咕噜咕噜叫的小肚肚,就像充满气的气球一样,忽然间涨了不少呢!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家中有一座空中花园,那里有五颜六色的花争奇斗艳着,每当我在观赏这些艳丽的花朵时,总会让我的心情感到心旷神怡。还记得那朵比我高两倍的向日葵,它看起来并没有比其它花朵来的漂亮,但是他的奔放就像太阳一般地火热,那样活泼的个性,总是吸引着我,希望我也能像它一样,对于做对的事情,都能如此的豪迈。

我的家乡是多么得令人回味无穷,每每心情不好时,总会想起那座美好的花园,和那片充满回忆的大操场。

故乡的印象作文 篇6

因为我的妈妈爸爸他(她)们要在南宁打工,不经常回老家,我和弟弟回老家的次数一个手就能数得清,所以我和我弟弟都是对自己的家乡不太熟悉,我们只懂我们的家乡是在——广西桂林全州。

我记得小的时候,那天我们家来了一位客人,是从老家上来的,妈妈叫我们叫她嗲嗲,这个称呼是我们哪里叫长辈的。我们吃完了饭,嗲嗲就打趣我们说:你们两个知道你的的老家是在哪里吗?弟弟抢着说:“我们是广西北海全州的,”弟弟说完,妈妈她们都笑了。不懂是因为什么会让弟弟觉得我们是北海全州的?可能是我们去北海的次数,比回老家的次数还要多的原因吧。

第一次回家乡是爸爸妈妈要回老家帮一个奶奶过生日,然后正好是放假,就带我们回去玩一下,我们是晚上出发的,坐那个大巴有两层的那种,因为我和弟弟是第一次回老家,爸爸妈妈就想带我们去玩一下,再回家那边,所以我们就在县城那里下车了,我们刚到的时候天还刚蒙蒙亮,我们四个人走在路上,我看到了一家桂林建设银行,然后又经过了一座桥,然后我们就遇到了一个老奶奶挑着担子,卖葡萄是那种绿黄绿黄的葡萄,吃起来还蛮甜的,天渐渐的亮了,我们又跟着爸爸妈妈走,我们走到了一个菜市场那里,妈妈说我们去赶闹子吧!赶闹子——赶街的意思。

我们赶完街,就又坐上了车,前往我们最终的目的去为一个奶奶过生日,我们坐的车到了村门口,村里的路真的是难走,我的凉鞋都走坏了,我们去到了那位奶奶家里,去吃饭,老家里的菜都是一锅端,就是把什么菜都放在一起煮,味道还不错。晚上的时候爸爸带我们去了井里玩,井并不深,只有大约1.3米多这样,但是那个水是真的凉,爸爸跟我们说:“这里有两个井,一边是洗衣服的,一边是洗菜的”。我们走到了爷爷奶奶家里,他(她)们那的水都是从地底下来的,要人工摁动才会有水上来。晚上时我们吃完了饭,因为明天要去赶车所以我们就很早就睡了。

印象最深刻回去的一次是我初中毕业暑假的时候,我跟我的姐姐弟弟和姐姐的女儿,我们三个的这次旅行是我们“蓄谋已久”的那是我第一次坐上动车,动车很快2个小时40分钟就能到达。我们是在桂林下车的,这一次我才彻底的知道别人口中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假桂林。原来橡皮山不是橡皮做的,而是它只是山像大象的鼻子,我们去坐了游船,我们经过的地方全是山,在一座山与山的地方,开游船的叔叔停了下来,告诉我们说,这里是20元背后的风景,我拿出20元人民币,一看还真是。我们在桂林玩了2天就回到了爷爷奶奶家,我们去跟他(她)们打了声招呼,就去了嗲嗲家,嗲嗲说:明天带我们去挖嚼蒜,嚼是第三声,从于好奇,我们好早就起床出发了,那个嚼蒜长得跟那种蒜子差不多,那个嚼蒜是野生的,它是自己发芽出来的,我们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我们就一直往前走,突然问看到了“嚼蒜”我就呼叫我的弟弟过来跟我一起挖,我们两个使劲挖,这时嗲嗲来了,她急忙叫住我们说:“那个不是嚼蒜,是蒜子。”后面嗲嗲她们还经常拿这件事来打趣我们。

我印象中的家乡,不是那个空旷得了无人烟的场地,而是充满着欢声笑语的人家;不是一条整洁的沥青路,而是那略有坑洼的泥土路。

故乡的印象作文 篇7

我眼所看见故乡不像那些繁荣的大城市,放眼望去,有着一栋栋冷冰冰的高楼大厦,和站直在道路两旁好几排辛苦的行道树,而是矮矮的的房舍,跟没走几步路,就看得见的农田,虽不够现代化却有一种幸福、温馨的感觉。走在路上,有时还能看到农夫正辛勤的耕耘,有的在插秧播种,有的在浇水,滋养小小的、脆弱的幼苗,有的在施肥,有的在整理农作物的家。每一个细节与动作都说明着农夫对幼苗的期待,期待幼苗能快快长大,期待幼苗能平平安安,期待幼苗能带给自己一次的丰收。农夫们细心照料作物的画面,看着看着,就好像被一股暖流轻轻拂过,满满的幸福感也一并涌上了心头。

常常,在上、下学的路途中,一经过了甘蔗田,如果刚好遇上了甘蔗成熟的时期,嗅觉神经马上就能捕捉、感应到分散在四周空气的气味分子,嗯!我等待着大脑的气味分析结果没错!就是从道路旁一大片的甘蔗田里传来阵阵甜滋滋的甘蔗香。闻起来真不是普通的可口诱人,淡淡的、略带一点甜甜的香气,不像一些花种的气味让我感觉既刺鼻又难受,甘蔗香简直比甘蔗本身在嘴里反覆咀嚼所嚐到的甘蔗汁还香、还甜。这种身处在大自然,被大自然包围,并且享受大自然的感觉,是都市人一辈子都无法体会的。

故乡更是充满了人情味。哪里有个村庄,哪里就是个大家庭,彼此互相照顾,互相帮忙,见到面就会嘘寒问暖,完全没有自扫门前雪的氛围。还记得有一次,因为大风的攻击,垃圾车几天没来,家中的垃圾堆积如山,我开始担心会不会还没倒完,垃圾车就远走高飞,结果,隔壁的阿姨在我杞人忧天时已快步往前的帮我倒了几包垃圾,我大声说了谢谢。一般人可能感觉没什么,但这几个动作却让我深深感受到所谓的人情味,身边好像突然绽放了好多朵花,我觉得开心、幸福。

故乡真是个好所在。这里的人、事、地理环境,看似平凡,实际却丰富多彩。从大城市搬到南部乡下,我徬徨的心渐渐沉淀渐渐适应这里的节奏,我爱我的家乡。

故乡的印象作文 篇8

不过我没能见过1917年的宜昌公园,相信现在仍然在世、而且见过那座公园的宜昌人也寥寥无几了,历史资料也几乎没有留存下来,不过想像珍珠岭上的那些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和小桥流水,还是能叫人想入翩翩的。一晃时间就到了1925年,孙中山在北平逝世,宜昌各界4月20日在宜昌公园(又称商埠公园)举行追悼会。据上海《民国日报》报道,那一天,除了下半旗致哀,公园路(今日的中山路)口用竹木和柏树枝扎成一座高大牌楼,公园门口也扎有一座“八”字形牌楼,会场又扎一座牌楼,上面以各种鲜花缀成“四海同悲”四个大字,自然也有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嘱。

那一天的上午9时,大会开始。驻泊宜昌港的中外兵舰一起鸣放礼炮,公园内举哀奏乐,全体肃立,各界民众分班进行致祭,参加者达1万人。据报道:“这一天,宜昌人山人海,颇盛极一时。”这也是宜昌公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而到了1926年12月,北伐军占领宜昌之后,新的国民政府便将宜昌公园(商埠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公园内的商埠图书馆改名中山图书馆,公园路也改名为中山路。而到了1930年,“总理逝世五周年宜昌各界纪念大会筹备处”还在中山路东口(今日儿童公园东大门旁)竖立起方柱型石碑一块,碑上镌刻“中山林纪念碑”六个大字。

1926年那个时候的中山公园我也没看见过,不过可想而知,不管是悼念也罢、纪念也罢,庄严肃穆也罢,那也就是应景而作罢了,公园里相比没什么变化,芸芸众生都忙于应付兵荒马乱、忙于应付自己的生计,除了那些闲人和混混,一般人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到那座公园里去休闲,况且我们的那些勤劳朴实的先人大多没什么文化,也没那些闲情雅致和花花肠子。

那个时候的中山公园规模很小,仅仅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的范围,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左右,这里还有一条松柏堂路(从现在的云集路穿过珍珠岭,经过白骨塔【现在的西陵一路与珍珠路交界处】可以到樵湖岭),以及一条林园路(位于现在的儿童公园南大门至溜冰场前,接松柏堂路)。路边有杨大林的同乡花园和秦姓的塾川花园。都是前园种花卖花,后园可以代人寄柩。所谓寄柩,就是用木凳把那些人死了还未选好坟地和择好殡期的、等着外地的亲朋好友前来奔丧的,或者是外乡人等待运回老家的那些已盛尸体的棺木暂时搁起来;也就是“因期未就,停柩中堂”的说法。

据记载,当时这一带树木密茂、高大、浓郁,加上又地处偏僻,所以是寄柩的理想场所。只不过有了些没有能够入土为安的尸体,有了些大大小小的棺木,加上大风吹过,草木呜咽,树叶哗哗直响,想起来就叫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那些才子佳人、少爷小姐还敢“月上柳指头,人约黄昏后吗”?所以,虽然是变成了公园,一定也是游人稀少的。不过要是放到现在,肯定就是鬼片最佳外景拍摄地。

"故乡印象作文"延伸阅读